1~6岁儿童范文(精选12篇)
1~6岁儿童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岁~4岁、4岁~5岁、5岁~6岁每年龄组儿童男、女各5例, 共30例, 均为前来就诊者。从160~70 m As, 按每减10 m As检查1人, 以避免同一儿童重复检查。
1.2 CT扫描方法
采用西门子SOMATOMSPirit双排螺旋CT.管电压130 kV, 准直5 mm, 层厚10 mm, 序列扫描, 卷积核D30.从颅底至颅顶扫11层, 每层曝光时间1.5 s.采用其他条件不变, 逐渐降低毫安秒进行头颅扫描。
1.3 图像对比分析 (见封三图1~11)
所得图像与采用160 m As扫描所得的图像进行比较, 见表1.图11为160 m As扫描所得图像, 图3为80 m As所得图像。图11示脑灰白质结构对比十分清晰, 图3示脑灰白质结构对比虽不如图11清晰, 但仍比较清晰。用160 m As扫描CT剂量指数 (CT-DIVOL) 是30.53 m Gy, 用80 m As扫描CT-DIVOL是15.55 m Gy, 后者减少了49.1%的CT-DIVOL.
2 结果
用80 m As扫描3岁~6岁儿童头颅所得到的图像, 脑灰白质结构对比清晰, 完全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且能明显减少X线对受检者的辐射。
3 讨论
CT已成为儿童颅内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 特别是在县级没有MRI设备的医院。但因X线具有电离辐射的特性, 对人体具有损伤作用和致癌风险, 近年来, 降低CT扫描辐射剂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过去一味地追求高质量图像而使用过高剂量扫描, 实际上不一定能够获取额外的诊断信息。因此, 在不影响疾病诊断的前提下, 应尽可能采用低剂量获得能解决患者问题的影像。研究表明:西门子SOMATOMSPirit CT机在3岁~6岁儿童头颅检查时, 可以在其设定的160 m As基础上,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 降到80 m As扫描就能得到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图像, 大大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螺旋CT低毫安秒序列扫描 (以下扫描均指序列扫描) 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3岁~4岁、4岁~5岁、5岁~6岁儿童各10例。采用其他条件不变, 逐渐降低毫安秒进行头颅扫描。把所得的图像与采用160mAs扫描所得的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3岁~6岁儿童采用80mAs扫描所得的图像与采用160mAs扫描所得的图像比较其清晰度稍低, 但CT剂量指数仅为采用160mAs扫描的50.9% (15.55/30.53, 单位mGy) 。结论 3岁~6岁儿童采用80mAs扫描所得的图像完全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6岁儿童故事 第2篇
骆驼妈妈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风暴中都能看得到方向。”
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
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条件。”
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
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
1~6岁儿童 第3篇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
教育建议:
1.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如:
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机,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和交谈。
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
教育建议:
1.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如:
当幼儿不知怎样加入同伴游戏,或提出请求不被接受时,建议他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或者扮成某个角色加入同伴的游戏。
对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等行为给予肯定,让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
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
利用相关的图书、故事,结合幼儿的交往经验,和他讨论什么样的行为受大家欢迎,想要得到别人的接纳应该怎样做。
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
2.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如:
幼儿有争抢玩具等不友好行为时,引导他们想想:“假如你是那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让幼儿学习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3.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教育建议:
1.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
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对幼儿好的行为表现多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表扬,让他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有所认识并感到满足和自豪。
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比较。
2.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
与幼儿有关的事情要征求他的意见。即使他的意见与成人不同,也要认真倾听,接受他的合理要求。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
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做,即使做得不够好,也应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让他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
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感受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
社区3~6岁儿童视力情况调查分析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社区29所幼儿园的2660名3~6岁儿童, 其中男童1290名, 女童1370, 男女比例0.94:1。
1.2 方法
采用美国伟伦公司生产的Suresight的视力筛查仪, 严格按视力筛查仪的各项要求, 对儿童的眼球进行屈光状态的检查。如筛查结果异常的儿童建议到眼科进一步检查。
1.3 诊断标准
采用屈光度异常参考标准[2], S表示眼的球径屈光度, 2~3岁S≤-1.0或≥3.0, 4~5岁S≤-1.0或≥2.5, 5~6岁S≤-1.0或≥2.0。C表示眼的柱径屈光度, C≥1.0。
1.4 统计分析
所有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 对有关数据进行χ2统计分析。
2 结果
2660名学龄前儿童中, 发现视力异常222名, 异常检出率为8.35%;女童视力异常检出率比男童略高, 经χ2检验, 无显著性差异 (χ2=0.711, P>0.05) , 见表1;不同年龄组儿童视力, 从4岁组起, 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异常率呈上升趋势, 但经检验, 不同年龄间无显著差异 (χ2=3.966, P>0.05) , 见表2。
χ2=0.711, P=0.399
χ2=3.966 P=0.265
3 讨论
本社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检出率为8.35%, 低于同级城市南海市叶艺等报道的9.82%[3], 但高于国内王涛等报道的5.52%[4]和浙江省杭州下城区的6.4%[5]。从表1、表2可见, 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检出率女童略高于男童, 视力异常检出率且随着年龄增大, 异常率有增加趋势, 与赵涛等报道相符[6], 这可能与儿童不良的用眼习惯, 年轻父母缺乏眼保健方面的知识, 对小儿体检结果为视力异常并没在意, 以及托幼机构对眼保健工作重视不够有关。提示本社区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工作有待加强, 对学龄前儿童应早期进行视力筛查和干预, 促进儿童视力正常发育。
视觉是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 两岁前为视觉关键期, 10岁前为敏感期[7]。弱视的治疗与年龄密切相关, 年龄越小, 疗效越高, 3岁和5岁年龄段的疗效最高, 且疗效相近 (86.0%、84.8%) , 大于13岁疗效最差[8], 因此发现弱视的关键年龄是3~5岁, 而防治弱视的关键是在学龄前儿童中进行大规模视力普查以诊断弱视和评判弱视治疗效果[6]。而伟伦视力筛查仪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便于携带, 操作方便[9]。
能准确反映儿童视力状况, 叶亚等人也报道了眼科确诊与筛查符合率较高达93%[10], 应用于儿童视力普查, 能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能有效避免儿童不合作情况, 因此伟伦视力筛查仪值得在儿童眼保健工作中大力推广, 能早期发现儿童视力异常情况, 进一步确诊弱视等视力异常。
由于家长对孩子视力异常的危害性、及早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每年体检结果为视力异常的报告单反馈给家长, 而许多家长并没在意, 没有及时进一步检查, 延误矫治时机, 为此我们应加强对视力异常的儿童追踪随访, 反复通知使其就医为止, 进一步确诊视力问题, 根据视力异常疾病分类, 采取不同方法进行矫治。
由于父母缺乏眼保健知识, 同时此项工作需要家长配合, 因此, 儿童眼保健医护人员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向家长普及眼保健知识, 可以通过报纸、电视、讲座、手册、健康处方等形式来宣传儿童眼保健的重要性, 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儿童的眼健康。
摘要:目的了解本社区3~6岁儿童的视力低常情况及病因, 为儿童眼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9年45月对本社区各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视力普查, 对视力异常原因作出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结果2660名学龄前儿童中, 发现视力异常222名, 异常检出率为8.35%;女童视力异常检出率比男童略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异常率呈上升趋势。结论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工作有待加强, 对学龄前儿童应早期进行视力筛查和干预, 有利于促进儿童视力正常发育。
关键词:弱视,视力,近视,儿童
参考文献
[1]张漫萍, 陈惠, 吴清静, 等.海口市8326名3~6岁儿童弱视调查[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02, 10 (4) :163-165.
[2]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1996, 4 (3) :97-98.
[3]叶艺, 刘煜, 刘振寰, 等.南海市3~6岁儿童视力普查结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4, 12 (4) :347-348.
[4]王涛, 刘慧燕, 张静, 等.学龄前儿童1866名视力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6, 14 (2) :184-185.
[5]毛和君, 叶彦, 应慧星.1609名幼儿视力筛查结果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8, 20 (1) :59.
[6]赵涛, 营宜.7541名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6) :784-785.
[7]陈林义.儿童眼病诊断与治疗[M].第1版.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
[8]刘家琦, 李凤鸣.中华眼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9]刘念, 杨智宽, 关征实, 等.SureSit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的临床评估[J].美中国际眼科杂志, 2001, 1 (3) :110.
6岁儿童故事经典 第5篇
小兔子听了,微微一笑说:“好吧!什么题你说吧!”
睡前故事-小猴子的难题
小猴子说:“有一艘小船,你现在把它给推到我家去,你就赢了。”
小猴子的心里暗暗得意:“哼!这只船就连大熊都推不动,我看你怎么办!”
小兔子见了,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它说:“看我的!”
它给穿上装了几只大轮子,然后轻而易举的就把它给推到小猴子家去了。
3~6岁儿童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 第6篇
传授的知识类型
社会生活知识
认识自己和别人,包括知道自己的名字、年龄、性别,自己的家庭及所在地区,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的关系。
认识周围的环境,如家庭、幼儿园、小学、工厂、商店、军营、邮局、本地名胜及它们与人的关系和具有的意义。
认识劳动的主要内容,使用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成果以及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知道国家的名称和首都,认识国旗、国徽,知道重大节日。
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知道它们的名称、特征、功能,了解必要的交通规则等。
自然知识
认识天气和季节的变化,知道有晴天、阴天、雨天、刮风、下雪,知道春夏秋冬,知道年四季与人的生活及生物生长的关系。
认识常见的蔬菜瓜果、花草树木。
认识常见的动物,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外形特征、习性并进行初步分类。
了解日常生活中浅显的科学常识。如水、冰、蒸汽的变化情况,物体的沉浮以及电、热、光、声和磁等物理现象。
知道有关安全和卫生的一些常识。
数的初步知识
包括认识和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宽窄、厚薄、深浅、轻重等;认识几何形体;认识时间,知道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有多少天,一天分上午、下午和晚上,一个星期有几天等;学会看时钟、日历;认识空间,分清上下左右前后;认识100以内的数,学会20以内的加减法。
音乐和美术知识
教给孩子有关唱歌、跳舞、欣赏音乐的一点粗浅知识和技能;教给孩子有关绘画、泥工、纸工和欣赏美术作品的一些浅显的知识与技能,尤其是画画的知识。
生活和活动技能
教给孩子一些日常生活技能,包括穿脱衣服、鞋袜,盥洗、吃饭、如厕、睡眠,以及整理床铺、收拾房间和整理图书、玩具等。教给孩子正确地走、跳、跑、投掷、攀登和钻爬等基本动作技能。
语言技能
教孩子掌握口头语言,发音正确,学会说普通话;能讲出自己经历和想象的事物;能比较连贯地看图讲述或围绕一定题目谈话;会正确地回答别人的问题。
传授知识的方法
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活动
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一门主课,玩具是孩子的教科书。家长要保障孩子的游戏权利,给孩子提供游戏的玩具和材料,使他们在游戏中满足对知识的渴求。
观察活动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也是他们智力发展的源泉。
在观察活动中,家长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对于孩子的提问,家长不必急于回答,而要引导孩子进行观察,从中指导、帮助他们寻找答案。
其次,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包括:
顺序观察法
让孩子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由近及远、由简到繁按顺序观察某一物体的外形特征。
典型特征观察法
引导孩子先观察物体最明显的特征,而后再观察它的一般特征。
分解观察法
将比较复杂的物体分成几个部分,对各个部分逐一地进行细致观察,然后再把各个部分综合起来以了解其全貌。
比较观察法
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或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
操作活动
在家长的指导下,让孩子通过动手练习、实地操作掌握知识与技能。家长可通过以下操作活动向孩子传授知识与技能:
①捡东西、钉东西、穿珠子、玩沙子等。这是训练手指功能的活动。
②泥塑、画图、上色、剪图拼贴和剪纸,这些手工劳动需要孩子脑、眼和手的协同配合,是锻炼和发展动手能力的好办法。
③手工制作一些玩具。为孩子准备一些材料,如纸筒、纸盒、小瓶子、小棍子等,指导孩子手工制作玩具,并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设计制作。
④让孩子早些使用筷子吃饭。人用筷子夹食物的时候,要牵扯到肩部、胳膊、手腕、手掌和手指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的运动,让孩子使用筷子吃饭,可促进眼睛、手、嘴和脑的有机配合。
积极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
视觉的训练
视觉训练要注意:从安全、卫生、光线、视力活动的紧张度等方面保护孩子的视力;创造明亮优美的家庭环境,玩具、图书的放置要井然有序,吸引孩子愿意观看;利用自然的景象、景物训练视力;让孩子观看各种图画、物品、服装,辨别衣服的样式、颜色,各种物体的大小、形状、长短等。
听觉的训练
1~6岁儿童 第7篇
2005年下发的《上海市儿童保健工作规范》[1]与2012年4月20日, 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 (卫办妇社发[2012]49号) [2]中规范了国家医保覆盖的基本儿童健康体检项目及相应操作规范, 并指出有条件可开展的扩充项目, 但仅提及方向。由于现行儿童体检项目在基本保健框架下制定, 许多对儿童健康成长发育有影响的因素及其对应的检测指标未被纳入, 为更高层次、更高标准、更好服务地开展儿童健康管理工作, 对儿童健康发育状况有一个全面与前瞻性的了解, 本研究将寻找新的检测项目,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以判断项目新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为下一步儿童健康干预及调整公共卫生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新增社区0岁~6岁儿童健康体检项目的初步确定
以《上海市儿童保健工作规范》[1]为框架, 以Google网络搜索为主要检索工具, 对检索出的国外儿童体检表内容进行整理分析[3,4], 并参阅《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5,6]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 、儿童商业保险大病目录, 结合既往工作与科研经历初步确定拟新增体检项目。
1.2 对本中心建档儿童监护人进行儿童健康体检新增项目需求调查
选择本中心建档儿童的监护人450名, 按照学历分布进行分层抽样 (见表1) , 请其对1.1确定的儿童体检新增项目进行评价, 将需求量排前二位的项目定为本研究新增体检项目。
1.3 新增体检项目实证研究
1.3.1 确定最小样本量
根据公式、本社区0岁~6岁儿童总数 (约6 000人) 、单人次新增项目费用及申请的科研总经费确定了450名儿童为研究样本量。
1.3.2 抽样方法
本社区0岁~6岁儿童服务总数为7 897人, 其中0岁~3岁儿童2 610人、4岁~6岁儿童5 287人。本次研究共抽取450名儿童接受微量元素测定, 其中0岁~3岁组按照12月龄、1.5岁、2岁、2.5岁、3岁组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共抽取225名;4岁~6岁组则在随机抽取的5个托幼机构中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儿童225名。体质测定部分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 随机抽取2个托幼机构的各大中小1个班级, 共抽取儿童227人。所抽取儿童均进行知情告知, 监护人同意者纳入研究。
1.3.3 检测方法
微量元素测定:在约定日采取BH5100原子吸收光谱仪对儿童手指血中的钙、铁、锌、镁、铜微量元素值进行检测。检测操作前由对口三甲医院人员对化验室人员进行培训, 本社区化验室人员配合进行采血工作, 化验由对口三甲医院化验室进行。体质测定:由本社区儿保组人员进行, 统一培训, 测试按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 (幼儿部分) 》的要求进行现场测试。
2 结果
2.1 文献循证分析结果
文献循证分析确定以下5项新增项目:微量元素测定、性腺激素水平测定、髋关节B超、网织红细胞计数、体质测试。
2.2 儿童监护人问卷调查结果
对儿童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如下, 确定新增的项目为:微量元素测定、儿童体质测定, 见表2。检测对象年龄分布见表3。
2.3 微量元素检测
仅2岁组1名女童、1名男童血钙偏低 (接近正常参考值低限) , 3岁组和4岁组分别有2名男童血锌偏低 (接近正常参考值低限) 。见表4。
2.4 儿童体质测定
本研究中227名儿童的身体形态指标情况显示,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身高和体重均显著增加, 符合儿童的一般生长规律, 同年龄组不同性别身高、体重间未见明显差异, 见表5。儿童的体质总体评价结果显示, 总体优秀率仅为5.7%, 良好率为19%, 及格率为58.1%, 而不及格率达到27.8%;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体质不及格率未见明显差异。见表6。
3 讨论
3.1 微量元素
对本中心儿童监护人体检需求调查显示, 监护人对微量元素测定的需求排第一, 占60%, 这也与平时门诊上监护人的表现一致, 儿童长得不好、睡眠不好、头发稀、胃口差……, 碰到这种情况, 大部分监护人问的最多的是:“是不是缺锌?是不是缺钙?还是查个微量元素吧?……”。但本次对450名儿童的检测结果显示本社区儿童的微量元素水平总体良好, 缺乏的是个别现象。近年来对于微量元素的检测也一直存在着分歧, 微量元素检测对仪器和实验室的环境要求非常高, 不是一般的医院实验室能做到的, 故此项工作要在社区开展存在很大困难。微量元素被人为夸大, 究其原因和长期以来保健品的不实广告宣传、个别医院追求经济效益、部分医生过于依赖化验单看病等有关。要改变监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首要的是还需加强健康教育, 特别是加强各年龄段儿童营养与喂养指导, 避免将饮食行为问题及营养性疾病归咎于缺乏微量元素。故本研究不建议将此项目纳入儿童体检新增项目。
3.2 体质测定
体质测定方面的结果与广东新会、昆明两地区的调查结果相仿[7,8], 但明显落后于北京市同龄儿童[9], 究其原因, 可能与本地区相关研究较少有一定关系。儿童对相关的测试项目不熟悉、测试前未进行训练, 测试人员的相关工作经验不足, 诸如此类的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质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但从大多数儿童的实际成长过程来看, 这种体质测定结果的差异更可能与儿童缺乏体育锻炼有关。对本中心监护人体检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 儿童监护人对此项目的需求占43.3%, 排在第2位, 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儿童监护人已经认识到体质的重要性并树立了正确的健康观。尽管认识是先导, 但行动是关键。实际生活中, 独生子女居多, 托幼机构及监护人往往出于安全考虑, 甚或为了孩子以后上学能够坐得住, 一定程度上限制孩子的活动, 取而代之的是久坐看电视、看课外书或下棋、弹琴等偏文静的活动;同时, 社会竞争和升学压力越来越大, 监护人望子成龙心切, 让孩子早早地开始学习, 这一方面占据了孩子大量的活动时间, 另一方面, 这种长期的约束有可能无形中改变儿童对运动的爱好, 从而导致儿童运动能力下降, 使得该项检测结果不理想。因此, 要增强儿童体质, 就需要真正改变托幼机构和儿童监护人的健康观、育儿观, 并付诸于行动, 定期开展体质测试, 全面科学掌握儿童体质情况, 从而有针对性、科学地开展体质训练。故本研究建议将儿童体质测定纳入儿童体检新增项目。
摘要:目的 探索社区儿童健康体检新增条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以更高层次、更高标准、更好服务地开展好儿童健康管理工作。方法 初步确定社区0岁6岁儿童健康体检新增项目, 对本中心建档儿童监护人进行儿童健康体检需求调查, 将需求量前两位的项目 (微量元素测定及儿童体质测定) 定为新增体检项目。其中, 微量元素测定将研究对象分为0岁3岁和4岁6岁2组, 0岁3岁组按分层随机抽样方法、4岁6岁组则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样;体质测定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样。结果 本社区儿童的微量元素水平总体良好, 缺乏的是个别现象。体质测定方面的结果与广东新会、昆明二地区的调查结果相仿, 但明显落后于北京市同龄儿童。结论 有必要将儿童体质测定纳入儿童体检新增项目, 定期测试, 有针对性、科学地开展体质训练, 增强儿童体质。
关键词:社区,0岁6岁儿童,体检项目,微量元素,体质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儿童系统健康检查工作规范[Z].2005-1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 (卫办妇社发[2012]49号) [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2, 20 (10) :956-958.
[3]FERGUSON R G.Medical examination of school children[J].Can Med Assoc J, 1925, 15 (4) :397-399.
[4]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Committee on School Health.School health examinations[J].Pediatrics, 1981, 67 (4) :576-577.
[5]NI BHROLCHAIN CM.Routine or selective school entry medicals:a review of current literature[J].Pubzlic Health, 1993, 107 (1) :37-43.
[6]BARLOW J, STEWART-BROWN S, FLETCHER J.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school entry medical examination[J].Arch Dis Child, 1998, 78 (4) :301-311.
[7]林贞.2011年新会城区幼儿园学龄前儿童体质状况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3, 27 (7) :64-66.
[8]芮溧.昆明市市区767名学龄前儿童体质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3, 21 (5) :477-479.
1~6岁儿童 第8篇
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怎样理解《指南》”,第二部分是“怎样实施《指南》”。在第一部分中,参与《指南》研制工作的专家从整体到各个领域对《指南》进行了解读。《指南》的主要撰写人,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从整体上阐述了《指南》的研制背景、目的与作用,回顾了《指南》的研制过程,解释了与《指南》文本有关的概念,如为什么叫《指南》而不是《标准》,并分析和说明了《指南》的架构与内涵。为了更好地帮助广大教师和家长准确地了解和运用指南,李季湄教授还对《指南》实施的基本原则以及《指南》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关系进行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刘馨教授对《指南》健康领域的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围绕《指南》健康领域的教育建议,刘教授从实践层面上概括了实现幼儿健康领域学习与发展目标的基本工作方向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对《指南》语言领域进行了解读,她指出,要认识到幼儿语言发展对全面发展的意义,在明确《指南》有关幼儿语言发展的目标要求的基础上,掌握住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特点与教育要求,是每个幼教工作者必备的专业素养。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对《指南》社会领域进行了解读,冯教授在解读目标的基础上,重点强调了幼儿社会领域学习的特点与指导要点。她特别强调,幼儿园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是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要注重活动中的体验,要理解社会学习的渗透性、综合性,避免单一的“社会课”,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目标,充分理解和注意学习的累积效应。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占兰研究员和华东师范大学周欣教授对《指南》科学领域进行了解读。她们分析了《指南》科学领域的结构,包含着科学探究与数学认知两个方面。但不论是科学探究还是数学认识方面,都强调激发幼儿兴趣,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去体验和感受,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南京师范大学孔起英教授与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对《指南》艺术领域进行了解读,她们阐述了《指南》艺术领域的内容结构,还提出了幼儿艺术学习的特点以及在艺术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以问答的形式对有关艺术领域的认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在“怎样实施《指南》”部分,对如何把《指南》运用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进行了解读。深圳市教学研究室肖湘宁老师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周亚君就如何利用《指南》观察和了解幼儿进行了介绍,强调教师要深入、全面理解《指南》的结构和内涵,在头脑中形成幼儿全面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概念,重视观察幼儿日常表现,并积极看待幼儿每一点进步。李季湄教师在分析了有关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深入阐释了如何把《指南》的实施融入一日生活中。华爱华教授谈论了如何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指南》,如以《指南》为依据创设活动区环境,怎样的材料投放能诱发幼儿的游戏行为。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则论述了如何在集体教学活动使用《指南》。她指出,要全面了解集体教学的利弊,正确运用《指南》,特别是利用《指南》相对具体可操作的特点,提高集体教学的质量。
1~6岁儿童 第9篇
关键词:幼儿,早期阅读
一、早期阅读为幼儿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幼儿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特别是口头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 幼儿在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活动中, 他们的倾听、表达、社会交往等各种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很好发展。《指南》在语言领域的发展目标中提出要为儿童做好“阅读与书写”准备。培养幼儿“喜欢听故事, 看图书”的良好习惯, 由此可见, 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在幼儿阶段的早期阅读, 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从幼儿兴趣入手以图画书为主, 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 通过游戏为主的方式开展语言教育活动, 丰富幼儿想象力,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促进社会性发展, 为后继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正确的阅读指导帮助幼儿学会阅读
尽早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 就像给他们播下一粒种子, 在未来的日子里, 吸收阳光雨露慢慢发芽, 幼儿园提供的阅读环境便是适合幼芽茁壮成长的沃土。
1. 利用集中教学中的阅读活动带领幼儿走进书的乐园。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阅读指导是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现有经验水平, 为幼儿选择提供适宜的阅读材料并指导阅读。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游戏、谈话、讲述等形式引发幼儿对阅读、图书的兴趣, 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并学会认真观察, 进行大胆想象, 逐步提高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故事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引导幼儿形成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个性特点。
2. 教师亦情亦趣的指导给幼儿一把爱阅读的“钥匙”。幼儿开始接触图书时, 教师要告诉幼儿取放图书的常规, 认识封面、封底、学习正确的翻书方法;接下来学习在阅读中观察画面的有序性, 如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的顺序, 再逐步指导观察故事的角色、背景、画面, 通过观察画面中的情节结合提问, 引导幼儿仔细阅读, 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从而理解图书讲述的内容;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想象对话引导幼儿大胆表现。
结合主题活动, 教师借助声情并茂的讲述, 将阅读与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 既完成教育目标, 又培养引导幼儿对优秀图书的阅读兴趣, 如关于爱的主题教育中可阅读的图书《猜猜我有多爱你》《我妈妈》《我爱妈妈》。
3. 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幼儿打开一扇窗。图书选择要以幼儿年龄特点为依据, 要能贴近幼儿实际生活, 画面简单易于幼儿观察理解又具有趣味性。
早期阅读应该从“图”入手, 如以经典绘本入手, 幼儿通过看图、说图、读图的过程, 学会观察、理解、归纳, 培养对图画书的兴趣。
在内容选择上还要能对幼儿具有一定挑战性, 故事的讲述形式采用结构重复性, 或者在情节之间具有逻辑关系, 便于幼儿的阅读与理解, 如小班的《藏在哪里了》整个故事以幼儿玩过捉迷藏为经验, 以“藏”字为线索牢牢地吸引幼儿的目光去阅读去发现, 结合幼儿已有的对动物外形特点的认识, 进行阅读和理解。
通过阅读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品质, 逐步产生对文字符号的兴趣, 幼儿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力后, 可根据活动内容自己制作图书, 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创编的故事, 实现为前书写做准备的教育目标。
三、丰富的活动方式是幼儿葆有阅读兴趣的最佳途径
1. 利用晨间环节, 幼儿每天入园后等待早餐时段, 到班级阅读区自由选择图书进行阅读, 在轻松自主的状态下与书做朋友, 同时幼儿之间还可以进行自由交流, 日积月累中幼儿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在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美丽的种子。
2.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 班级图书区的设立是为幼儿提供自主阅读的最佳途径, 营造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 让幼儿爱上这个小世界;定期投放适宜的图书, 可激发幼儿对新图书的好奇心主动去翻看、阅读, 教师用图书角的书来给幼儿讲故事, 幼儿围坐在教师的身边, 和教师与同伴一起倾听的时间、讨论的时间、一起咯咯笑的时间都是他们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时间。
四、指导家庭亲子阅读拓宽教育空间
如果幼儿在识字之前就在听故事和欣赏故事中受到熏陶, 体验到欣赏到美丽语言和故事世界里的乐趣, 知道书里有不尽的乐趣而能主动去阅读, 那么他是幸福的幼儿, 因为他在故事里找到幸福的种子。松居直在《谈谈图画书》里说, 他小时候长在大家庭里, 只有临睡前时听妈妈给他一个人读图画书时, 才能独占妈妈, 从而感到极大的喜悦和安慰, 所以说, 指导家庭阅读也是幼儿园责无旁贷的职责, 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延伸。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的一部分, 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我园通过多渠道做好推广阅读活动工作, 首先, 建立家长学校, 以“蒲公英家长工作室”为平台, 定期开展早期阅读的家长讲座, 如“早期阅读亲子同行”“读书沙龙”等一些列活动, 借此, 推荐优秀的儿童图书, 倡导科学的早期阅读理念, 宣传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和亲子阅读的必要性。其次, 创建图书漂流站, 投放大量的中外优秀儿童绘本, 供家长和幼儿借阅, 定期进行交流分享。
4—6岁汉语儿童被动句习得研究 第10篇
语言里的被动句, 历来为语法学者所重视。在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生成语法学里, 更把被动句看成是“推动语言理论建设的杠杆”, 因此在儿童语言发展中被动句的习得也就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国内外对儿童被动句的习得情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 国内研究
国内语言学界对早期儿童被动句习得状况进行了研究的学者主要有周国光、李宇明、孔令达、李向农、王葆华等。周国光 (1992) 从句法结构间的关系角度研究儿童句法结构习得过程。研究认为, 儿童习得句法结构的手段有模仿、替换、扩展、关联及句法同化。他认为, 主动句和被动句在句法构成上的区别决定了二者在转换上的不对应性, 而二者在句法构成上所要求的条件不同也决定了习得二者的语言基础不同。就动词来说, 习得主动句的必要的语言基础是动词的单纯形式或光杆形式;而习得被动句的必要的语言基础则是动词的复合形式, 动词附加助词以及主谓短语。
田玮玮 (2008) 等采用了跟踪调查记录的方法来研究汉语儿童被动句的习得情况, 他们表示儿童在2岁左右就能够产出被动句。但是朱曼殊等人 (1986) 采用儿童表演法, 研究了儿童对被动句的理解。结果发现:5岁儿童能够理解被动结构句的得分还比较低, 即此时儿童对被动句的理解还比较差;6岁基本能理解被动句, 研究者推断6岁可能是儿童理解被动句的关键年龄。
(二) 国外研究
国外的研究者对儿童获得被动句的过程作过比较丰富的研究, 一致发现儿童总是把从主动句中概括出的一条词序规则:名词-动词-名词, 即等于动作者-动作-对象, 作为理解被动句的策略。他们假设:在语言上经过较多转换产生的句子或短语, 儿童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由于儿童是在习得主动句之后经过转换而习得被动句的, 因而儿童习得被动句要远远晚于主动句。
Bever (1970) 研究了2岁到5岁儿童对被动句的理解。3;6岁到4岁儿童的成绩优于随机水平, 但年纪稍大的儿童成绩差一点。Maratsos (1974) 重复了这个结果, 发现3岁到3;6岁的儿童能够理解被动语态, 但从3;6岁到4岁儿童对此有困难。
小结:从已有的研究来看, 国外关于儿童被动句的研究要早于国内, 研究成果也更丰硕, 国内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以纵向的跟踪调查和语料分析为主, 缺少实验的研究。
二、实验研究
(一) 研究目的
探究4-6岁汉语儿童被动句的理解情况, 被动句被分为长被动句和短被动句两种, 两者的差异只在于施事是否出现, 长被动句中施事出现, 短被动句中施事被省略。同时不论是长被动句还是短被动句中都包含两类动词, 一类是行为动词一类是心理动词。
(二) 被试的选取
前人研究认为6岁可能是理解被动句的关键年龄 (朱曼姝, 1986) , 儿童的发展具有动态性, 不同年龄段的语言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本研究选择了4-6周岁的儿童作为被试, 一方面可以为儿童掌握被动句的年龄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可以揭示出儿童语言发展的动态过程。
20名被试都生活在我国东北部的吉林省, 他们都在同一所有幼儿园学习, 母语为汉语而且语言能力、听力、智力正常。20名被试按年纪分为三组, 其中4周岁的被试8名, 5、6周岁的被试各6名, 男女各半。
(三) 实验材料
测试中所使用的被动句均为有标志的被动句, 测试题目中包含两种动词 (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 、两种句式 (长被动句和短被动句) 。行为动词是指有外在可被观察到动作的动词, 而心理动词是指包含了心理活动在内, 外在不可观察到的。也就是说行为动词的动作行为是可见的而心理动词是不可见的。短被动句的结构是NP (受) +VP, 长被动句是NP (受) +VP+NP (施) , 由此可见长被动句和短被动句在语法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是否有施事。每一种句式包含10个动词, 行为动词与心理动词各半, 一共有20道测试题目, 其中包括10道短被动句10道长被动句。鉴于被试年龄比较小, 所以选择的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尽量是被试所熟悉的, 如果被试不熟悉在实验过程中主事将会向被试讲解。在短被动句和长被动句中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与心理动词是一致的, 但是施事与受事的位置是随机调整的, 施事与受事都具有生命性。
实验中所使用的心理动词和行为动词:
长被动句 (1、2) 和短被动句 (3、4) 的例子:
1. 喜羊羊被美羊羊喜欢了。
2. 灰太狼被美羊羊讨厌。
3. 小红被推下水。
4. 小明被赶出门外。
(四) 实验过程
实验采用的是句图匹配任务, 要求被试根据引导语选出与目标句相一致的图片。用PPT向被试展示10幅图片, 由主事向被试解说图片中的内容, 例如短被动句中:“小红被背下山”引导语:看一看, 第一张图是小明背着小红下山, 第二张图是小红背着小明下山, 哪张图是“小红被背下山”?根据被试所选记录下图片的序号, 若与答案相符则记1分, 不相符记0分。长被动句中:“小明被小红背下山”, 引导语:第一张图是小明背着小红, 第二张图是小红背着小明下山, 哪一张是“小明被小红背下山”?最后使用SPSS软件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
(一) 正确率
从整体上看, 在纵轴为得分, 横轴为被试年龄的条形统计图中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对被动句的理解越来越好。
以正确得分为因变量, 年龄为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示年龄主效应显著, p=0.024<0.05, 也就是说4、5、6周岁的儿童对被动句的掌握情况从整体上看存在显著差异;年龄与得分的交互项中p=0.509>0.05即年龄与得分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不存在交互作用。通过折线图我们可以看到年龄越大得分越高整体呈现一个上升趋势, 这也就表明儿童对被动句的理解情况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越来越好。
(二) 句式
以句式为自变量, 得分为因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句式主效应显著p=0.001<0.05, 也就是说而儿童对长被动句和短被动句的理解情况是存在差异的, 短被动句的理解好于长被动句。通过折线图可以看出4、5、6周岁儿童的得分中, 长被动句与短被动句的得分差异显著, 长被动句的得分低于短被动句,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两种被动句式的掌握情况都呈现上升趋势。
(三) 动词类型
本研究的另一个目的在于考察4、5、6周岁儿童对含有不同类型动词的被动句的理解情况。以动词类型为自变量, 得分为因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动词类型主效应显著, p=0.0001<0.05, 也就是说儿童对含有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的被动句的理解是存在显著差异的, 含有行为动词的被动句的理解好于含有心理动词的被动句。从折线图中我们可知, 行为动词的得分不论是在在哪一个年龄的儿童中都要显著高于心理动词, 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儿童不论是对含有行为动词还是心理动词的被动句的理解都越来越好。
四、讨论分析
(一) 长被动句和短被动句存在差异的原因
1.工作记忆:在本次实验中所选取的被动句都是有标志被动句, 而且考虑了施事与受事的生命性, 所以二者主要的差别在于句式中的施事是否出现。长被动句所需要的工作记忆能力强, 而年龄较小的儿童还不能够满足更长的工作记忆能力, 因此在得分上会表现的比较差。
2.施事与受事的对应关系:儿童首先学会的句式是主动句, 即N (施事) +N (受事) 的情况。但是在被动句中N (受事) +N (施事) , 这与主动句是完全相反的, 而且由于施事和受事都是具有生命性的, 这可能会使儿童产生混淆无法分辨出哪一个施事哪一个是受事, 但是年纪大一些的儿童已经习得了被动句, 所以施事与受事的判断上难度会降低。
(二) 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存在差异的原因
1.定义:行为动词是实义动词, 是表示外在行为动作的的词。这样的动词往往具有明显的行为动作, 这是可见的。心理动词表示的是一种心理活动, 虽然也是动词但一般是内心或者情感上的变化, 是一种内在的活动, 不能够被看到。从定义上我们就能够知道一个是外在的, 一个是内在的, 内外的可感受性也许就是造成儿童习得上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
2.习得顺序:行为动词的出现往往伴随这相应的行为动作, 而心理动词的出现往往是情感或心理上的变化, 要想让人们感受到这种变化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动作来体现。因此儿童在习得心理动词之前必须需要先习得行为动词来作为基础和媒介, 所以行为动词的习得情况要好于心理动词。
五、不足之处
1.没有考察被试对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的掌握情况, 而且在实验材料的选取上使用的被字句都是带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考虑到无标志被动句, 这对于被动句的考察不够全面, 而且在讨论分析上不够深入。
2.由于实验设计上的限制, 被动句的产出实验难以控制, 因此本研究只考察了儿童对被动句的理解情况, 缺乏产出研究是本研究存在的一个遗憾。
3.实验材料的制作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可能有的图片不能够很好地表达出目标句的含义也就是说图片的形象性不够。
4.由于实验的场所不够足够的安静又有家长的陪伴, 可能会对被试答案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干扰。
六、小结
通过对4-6岁的汉语儿童不同类型被动句的研究发现, 不论是在哪一种被动句的理解上4岁儿童的表现都差于5岁儿童, 5岁儿童的情况差于6岁儿童,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理解被动句的能力在逐步提高。
不同类型被动句的掌握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短被动句的理解好于长被动句、含有行为动词的被动句好于含有心理动词的被动句。本研究认为这是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原因导致的, 儿童的记忆能力在不同的年龄段存在差异, 这会影响儿童对不同长短被动句的理解。而含有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的被动句理解上的差异是由于, 心理动词本身的抽象性导致理解含有心理动词的被动句的表现差于含有活动动词的被动句。
摘要:被动句作为一种特殊句式历来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国外关于儿童被动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但是国外被动句的研究多以横向和纵向跟踪调查法为主, 缺少实验性的研究, 本研究对4、5、6周岁的20名汉语儿童含有心理动词和活动动词的长短被动句的理解情况进行了探究。结果表示:4、5、6周岁的儿童在短被动句与长被动句的理解上存在差异, 短被动句的理解好于长被动句;4、5、6周岁的儿童在理解含有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的被动句上存在明显差异, 含有行为动词的被动句的理解好于含有心理动词的被动句;从不同发展阶段来看, 4岁儿童的表现差于5岁儿童, 5岁儿童的表现低于6岁儿童, 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对被动句的理解情况越来越好。
关键词:汉语儿童,心理动词,活动动词,被动句
参考文献
[1]李允玉.被动句对动词的选择[J].上海大学学报, 2007.
[2]王红厂.近十年心理动词研究综述[J].青海师专学报, 2004.
[3]张积家, 陆爱桃.汉语心理动词的组织和分类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4]张全生.现代汉语心理活动动词的界定及相关句型初探[J].语言与翻译 (汉文) , 2001.
[5]尹戴忠.汉语动词研究综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6]王红斌.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范围和类别[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
[7]周国光.儿童语言中的被动句[J].语言文字应用, 1992.
[8]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J].北京, 1997.
1~6岁儿童 第11篇
关键词:幼儿 早期阅读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032
一、早期阅读为幼儿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幼儿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特别是口头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在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活动中,他们的倾听、表达、社会交往等各种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很好发展。《指南》在语言领域的发展目标中提出要为儿童做好“阅读与书写”准备。培养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在幼儿阶段的早期阅读,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从幼儿兴趣入手以图画书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通过游戏为主的方式开展语言教育活动,丰富幼儿想象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促进社会性发展,为后继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正确的阅读指导帮助幼儿学会阅读
尽早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就像给他们播下一粒种子,在未来的日子里,吸收阳光雨露慢慢发芽,幼儿园提供的阅读环境便是适合幼芽茁壮成长的沃土。
1.利用集中教学中的阅读活动带领幼儿走进书的乐园。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阅读指导是重要内容之一,教师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现有经验水平,为幼儿选择提供适宜的阅读材料并指导阅读。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游戏、谈话、讲述等形式引发幼儿对阅读、图书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学会认真观察,进行大胆想象,逐步提高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故事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幼儿形成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个性特点。
2.教师亦情亦趣的指导给幼儿一把爱阅读的“钥匙”。幼儿开始接触图书时,教师要告诉幼儿取放图书的常规,认识封面、封底、学习正确的翻书方法;接下来学习在阅读中观察画面的有序性,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再逐步指导观察故事的角色、背景、画面,通过观察画面中的情节结合提问,引导幼儿仔细阅读,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从而理解图书讲述的内容;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想象对话引导幼儿大胆表现。
结合主题活动,教师借助声情并茂的讲述,将阅读与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既完成教育目标,又培养引导幼儿对优秀图书的阅读兴趣,如关于爱的主题教育中可阅读的图书《猜猜我有多爱你》《我妈妈》《我爱妈妈》。
3.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幼儿打开一扇窗。图书选择要以幼儿年龄特点为依据,要能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画面简单易于幼儿观察理解又具有趣味性。
早期阅读应该从“图”入手,如以经典绘本入手,幼儿通过看图、说图、读图的过程,学会观察、理解、归纳,培养对图画书的兴趣。
在内容选择上还要能对幼儿具有一定挑战性,故事的讲述形式采用结构重复性,或者在情节之间具有逻辑关系,便于幼儿的阅读与理解,如小班的《藏在哪里了》整个故事以幼儿玩过捉迷藏为经验,以“藏”字为线索牢牢地吸引幼儿的目光去阅读去发现,结合幼儿已有的对动物外形特点的认识,进行阅读和理解。
通过阅读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品质,逐步产生对文字符号的兴趣,幼儿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力后,可根据活动内容自己制作图书,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创编的故事,实现为前书写做准备的教育目标。
三、丰富的活动方式是幼儿葆有阅读兴趣的最佳途径
1.利用晨间环节,幼儿每天入园后等待早餐时段,到班级阅读区自由选择图书进行阅读,在轻松自主的状态下与书做朋友,同时幼儿之间还可以进行自由交流,日积月累中幼儿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在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美丽的种子。
2.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班级图书区的设立是为幼儿提供自主阅读的最佳途径,营造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让幼儿爱上这个小世界;定期投放适宜的图书,可激发幼儿对新图书的好奇心主动去翻看、阅读,教师用图书角的书来给幼儿讲故事,幼儿围坐在教师的身边,和教师与同伴一起倾听的时间、讨论的时间、一起咯咯笑的时间都是他们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时间。
四、指导家庭亲子阅读拓宽教育空间
如果幼儿在识字之前就在听故事和欣赏故事中受到熏陶,体验到欣赏到美丽语言和故事世界里的乐趣,知道书里有不尽的乐趣而能主动去阅读,那么他是幸福的幼儿,因为他在故事里找到幸福的种子。松居直在《谈谈图画书》里说,他小时候长在大家庭里,只有临睡前时听妈妈给他一个人读图画书时,才能独占妈妈,从而感到极大的喜悦和安慰,所以说,指导家庭阅读也是幼儿园责无旁贷的职责,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延伸。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的一部分,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我园通过多渠道做好推广阅读活动工作,首先,建立家长学校,以“蒲公英家长工作室”为平台,定期开展早期阅读的家长讲座,如“早期阅读亲子同行”“读书沙龙”等一些列活动,借此,推荐优秀的儿童图书,倡导科学的早期阅读理念,宣传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和亲子阅读的必要性。其次,创建图书漂流站,投放大量的中外优秀儿童绘本,供家长和幼儿借阅,定期进行交流分享。
推广早期阅读的理念像蒲公英的种子飘进越来越多的家庭中,让更多的家庭溢满书香,让幼儿的未来幸福起航……
1~6岁儿童 第12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经过多年的实际调研,专家研究论证,不断的研讨修改以及网上的征求意见,终于在2012年的10月教育部正式颁布此学前教育的重要文件。此次《指南》开篇明义的指出其要旨: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从《指南》的要旨中我们可以知道《指南》是指向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其使用对象是幼儿教师与家长。这与《纲要》仅仅面向幼教机构的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和教师有所区别。
英国EPPE项目研究发现:在学前期,家庭学习环境与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所有方面都存在相关关系;其进一步研究考察幼儿园质量与早期家庭学习环境的协同影响发现,幼儿园教育的积极影响受到儿童早期家庭学习环境质量的调节,同时其结果还说明家庭因素和教育因素结合能够使儿童在11岁时获得显著更好的发展成果。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教育生态学理论,家庭和幼儿园是对幼儿最为重要的微观系统环境,只有这两个重要的微观系统环境之间通力合作,才能为幼儿建构一个更加健康、和谐平衡、开放的教育生态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指南》是适用于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指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表述了3-6岁三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和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并以此引导幼儿家长对幼儿提出一个合理的教育期望。于此同时,《指南》在引导家长合理期望的基础上,对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教育提出了一些教育建议以供家长合理参考。
《指南》对于追求幼儿园“小学化”,存在教育盲区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让家长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处在哪个年龄阶段,会做什么,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树立对幼儿的合理期望,而不是“超前”期望。《指南》不仅从教育观念层面上引导家长对幼儿做出合理期望,更从教育行为层面上给予家长合理的教育建议引导家长进行合理的教育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说《指南》是幼儿家长科学育儿的“宝典”。
(二)《指南》是幼儿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的“宝典”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中专业知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著名教师教育专家舒尔曼认为:要是教学获得成功,教师必须具备七类知识。其中关于学生及其特征的知识就是七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舒尔曼认为最重要是的知识是PCK(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关于如何将自己所知道的学科内容以学生易理解的方式加工转化表达与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教师基于个人教学经验而将理论化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所形成的。但是学科教学知识的前提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传达知识。幼儿园教师要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所教的幼儿。《指南》不仅仅让家长了解3-6岁各阶段儿童的发展情况,也让幼儿教师从他们所熟悉的五大领域出发了解3-6岁各阶段儿童应该知道什么,能做到什么,大致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在此幼儿普遍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去充分了解自己班上的每一个幼儿的情况,丰富和扩充其专业知识,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
《指南》不但为幼儿教师提供3-6岁儿童发展水平的基本信息以促进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为幼儿教师提供一个客观评价3-6岁儿童发展水平的基本的评量标准。幼儿教师可以依据《指南》中3-6岁儿童普遍发展水平以及班上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班幼儿在各个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价工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和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美国幼儿园创造性课程(CC)提倡和推崇融入教学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学。优秀和资深幼儿园教师结合本班实际从《指南》中衍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可以不断反思并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质量。
《指南》相对于《纲要》来说其操作性更加明显。对于幼儿园的新手教师来说,《指南》中关于五大领域的那些具体可操作的教育建议可以让新手教师迅速的进入角色,同时也保证了一定的教育活动质量。新手教师参照《指南》中操作性强的教育建议以及3-6岁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在实践中不断的去认识幼儿,不断的自我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质量。无论是幼儿园新手教师还是资深优秀教师,《指南》都是促进其专业发展,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的“宝典”。
(三)《指南》是幼儿家长与幼儿教师之间沟通的“共同语言”
英国确保开端计划的组成部分—————潘格润研究中心的潘格润幼教模式(Pengreen)是家园合作的典范。潘格润强调家园合作,父母参与儿童的学习过程的教育理念。其中最具特色的“潘格润循环圈”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幼教工作者和家长的联系,家园一致,共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现在我国大多数幼儿园的家园合作虽然形式多样,但是内容单一,家园合作不够深入,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汪芳的研究认为是教师与家长在角色认知方面的片面性和狭隘性;教师与家长教育观念的不一致性;幼儿园与家长交流与沟通缺乏层次性;教师与家长的思想与行动的不一致性;教师与家长呈现出的角色单一性和不平等性等是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尤其是在家园合作的内容方面,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所关注的内容不一致,教师在沟通内容上更偏重于幼儿行为习惯方面,而家长更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许多家长对幼儿早期教育究竟该培养孩子什么认识不足,造成多数家长还停留在让孩子多识字,多学技能的陈旧教育观念上。
家园合作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幼儿教师和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观念认识不一致,对幼儿的期望不一致,导致家园合作在内容上存在差异,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没有一个共同的“桥梁”。《指南》的出台无疑是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构建一个“桥梁”,统一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正确认识;并统一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合理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沟通的障碍。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指南》是教师开展家园合作,取得家长认同与积极配合园所工作的有力依据。对于幼儿家长来说,《指南》改变了家长在家园合作中把被动的地位,针对《指南》中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协作。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学习与发展观念认识上的统一,家园合作内容上的一致,还有助于家园合作工作中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不再是以前的形式多样内容单一的状态;同时有助于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沟通层次的不断提升。所以,《指南》构建了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家长积极沟通的“桥梁”;让幼儿园的家园合作工作真正发挥作用;为真正贯彻落实《纲要》中家园合作的精神创造了平台。
三、几点思考
(一)《指南》不是衡量幼儿一切的“尺子”,使用“宝典”不可走火入魔
《指南》对3-6岁不同阶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但是《指南》不是衡量所有幼儿一切发展的一把“尺子”。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幼儿的发展都是具有个体的差异性。家长在使用《指南》的时候,如果孩子某些方面的发展没有达到《指南》中的某些目标,不可过分强求孩子按照《指南》的目标进行发展,也不可依照《指南》的发展目标去指责孩子的不足。幼儿园教师在使用《指南》的时候就《指南》中的目标去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而忽视班上幼儿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将《指南》看作是万试万灵的“宝典”更是不恰当的。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在对待《指南》的态度上切勿将《指南》看作是绝对的“标准”,使用《指南》“宝典”的时候切勿“走火入魔”。
(二)《指南》不是“枷锁”,“超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