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手足口病防控知识测试题(精选12篇)
2022年手足口病防控知识测试题 第1篇
2012年手足口病防控知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手足口病好发于哪些人群:()
A、5岁以下儿童B、成人C、学龄儿童D、人群普遍易感
2.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A、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B、普通病例、重症病例
C、疑似病例、普通病例、重症病例D、普通病例、重症病例、危重病例
3.下列哪个是错误的:()
A、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手足口病B、治疗手足口病无特效药物
C、以支持疗法为主D、主要是抗菌治疗
4.手足口病病例仅见手足部皮疹和口腔疱疹,发热(体温在37.8℃),无其他症状,则临床分类属于:()
A、普通病例B、疑似病例C、重症病例D、危重病例
5.关于手足口病皮疹的描述哪个是错误的:()
A、以斑丘疹和疱疹为主B、皮疹一般不结痂、不留疤痕
C、出诊部位在手、足、口、臀D、与药疹类似
6.关于手足口病的描述,哪个是错误的:()
A、病原体分布广泛,但生存能力弱B、病毒型别多,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物
C、隐性感染多,轻症病例多D、传播途径多元,患者传染期长
7.下面哪种病毒不能引起手足口病?()
A、小RNA病毒科B、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
C、埃可病毒D、痢疾杆菌
8.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出现的肺水肿属于:()
A、心源性肺水肿B、肾源性肺水肿
C、神经源性肺水肿D、高原性肺水肿
9.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下面哪项不是?()
A、病人B、隐性感染者C、健康携带者D、牲畜
10、手足口病的平均潜伏期为()典型病例一般起病急,先出现发热
A 3天B 5—7天C4—5天D 5--6天
二、多项选择题
1.小儿退热的药物常用的为:()
A、对乙酰氨基酚B、布洛芬C、安乃近
2.危重症手足口病人在治疗上以下哪些是不妥的:()
A、积极强心B、尽快扩容C、吸出气管的血液和分泌物
3.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A.人群密切接触传播B.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等间接传播C.飞沫传播
4.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有()
A、柯萨奇病毒A16 型B、肠道病毒71型C、小RNA病毒科
5.多数手足口病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
A、循环障碍B、脑干脑炎C、神经源性肺水肿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手足口病是由EV71病毒引起的,多发于5岁以下幼儿。()
2、手足口病是以冬季发病较为多见。()
3、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
4、手足口病病程不长,一般为2-5天。()
5、手足口病潜伏期为7-10天,伴有38度左右的发热。()
6、手足口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等四个部位。()
2012年手足口病防控知识测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A B D A DA D C D B
二、多选题:1.AB2.ABC3.ABC4.ABC5.BC
三、判断题: 1.√2.× 3.√4.×5.×6.√
2022年手足口病防控知识测试题 第2篇
科室 姓名 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4分)
1、下列哪项不是霍乱的传播途径(E)A.水
B.食物
C.生活接触
D.苍蝇媒介
E.血液
2、霍乱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B)A.低钾综合征 B.急性肾功能衰竭
C.急性肺水肿
D.代谢性酸中毒
3、霍乱的潜伏期一般是多长时间(B)A.1-7天
B.1-3天
C.2-14天
D.3-10天
4、对霍乱患者应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6天后,并隔日粪便培养1次,连续几次致病菌阴性者可解除隔离?(B)A.B.C.D.4
5、我国霍乱的流行高峰一般在什么时候?(D)A.全年
B.5-10月
C.1-4月
D.7-9月
6、目前引起霍乱暴发流行的菌株属于(B)A.O1群古典生物型
B.O1群埃尔托生物型和O139群 C.O1群古典生物型和O139群
D.O1群和O22群
7、下列有关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哪项是错误的(B)A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B 有严格的地区性 C 流行期间,托幼机构易发生集体感染 D 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
8、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哪些(D)
A 柯萨奇病毒 B 埃可病毒 C 肠道病毒71型 D 以上都是
9、下列哪项肠道病毒的理化性质的描述是错误的(B)A 50℃可被迅速灭活 B 75%酒精能够将其灭活 C 对紫外钱及干燥敏感 D 对含氯消毒剂敏感
10、对于手足口病处臵的概念,哪项是错误的(D)A 轻症患者,可居家隔离、观察
B 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 C 普通病例与重症病例不应收住同一病房,以免交叉感染 D 疑似病人最好单独收治
11、下列哪项不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D)A 病人 B 隐性感染者 C 病毒携带者 D 家畜
12、下列手足口病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C)A 发热,体温可达38度以上 B 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 C 疱疹处痒、痛,有结痂
D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13、重症EV71感染在哪个年龄组发生率最高(A)A <3岁 B 3-5岁 C 5-7岁 D 7-12岁
二、判断题(每题4分)
1、霍乱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神经系统并发症。(×)
2、霍乱补液的原则是早期、快速、先糖后盐,先慢后快,适时补碱,及时补钾。(×)
3、霍乱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
4、霍乱弧菌在水中存活的时间短于在食物中存活的时间。(×)
5、霍乱是由产生霍乱弧菌毒素的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起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易致大流行为特征。(√)
6、霍乱弧菌对热、干燥、直射日光、酸及常用消毒剂都很敏感。(√)
7、重型和中型霍乱患者的泻吐物中带菌较多,由于频繁的腹泻和呕吐,极易污染周围 环境,是重要的传染源,但轻型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排菌不多,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8、对于手足口病例,脑脊液标本核酸检测阳性率最高。(√)
9、手足口病是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
10、手足口病患儿的臀部也可出现疱疹。(√)
11、手足口病例可无发热。(√)
2022年手足口病防控知识测试题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及农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病科疫情调查处理报告和检验科实验室检测报告, 诊断标准及有关内容参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8年版) 》进行[1]。
1.2 方法
采用Excel 2003软件将2008-2011年2 138例手足口病例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 对年龄、性别、职业、地区分布等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2结果
2.1 发病情况
2008-2011年农安县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共计2 138例。其中重症病例61例, 占发病总病例数的2.85%;死亡病例4例, 占发病总病例数的1.87%。2008-2011年病例数分别为159例、1 105例 (死亡3例) 、674例 (死亡1例) 、200例,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7.44%、51.68%、31.52%、9.35%;发病率呈现由低到高, 再由高到低的走势, 2009年达到发病高峰后, 采取了科学的防控措施, 形成政府重视, 各部门合作, 人人参与的防控格局, 使近2年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2.2 年龄分布
2 138例病例中, 0~3岁1 340例, 4~7岁717例 , 8岁以上81例,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62.68%、33.53% 、3.79%。其中年龄最小为3月龄, 最大年龄为25岁;3例死亡病例都在3岁以下, 可以看出手足口病例主要分布在3岁以下儿童。
2.3 性别分布
2 138例患者中, 男性1 303例 (60.94%) , 女性835例 (39.06%) , 由此可以看出,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率。
2.4 职业分布
2 138例中幼托儿童386例 (18.05%) , 散居儿童1 654例 (77.36%) , 学生93例 (4.35%) , 其他职业5例 (0.24%) 。手足口病主要以散居儿童为主, 其次是幼托儿童。
2.5 地区分布
2 138例中22个乡镇均有病例发生, 但报告病例前5位的乡镇有:农安镇498例, 合隆镇194例, 开安镇150例, 哈拉海镇142例。
3讨论
3.1 疫情分析
本县手足口病发病情况, 呈现由低到高的趋势, 从2008年开始, 2009年达到发病高峰, 由于采取了综合性防控措施使2010-2011年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从年龄分布上, 本县手足口病主要分布在0~3岁婴幼儿, 占发病总数的62.68%, 主要是该年龄组儿童免疫力较低, 对病毒抵抗力弱有直接关系;性别分布为男性多于女性, 由于男性患儿外出频繁, 增加了感染机会;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发病率为最高。其次为幼托儿童发病率高, 主要是人群密集致使托幼机构出现聚集性病例所致;从地区分布看, 人口比例较大、人口流动性大的乡镇发病率高。
3.2 防控措施
手足口病是危害儿童健康的一种传染病, 具有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小年龄组发病率高并且容易出现重症及死亡的特点, 因此本县在4年的防控工作中逐步探索了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 (1) 政府主导联防联控是关键。在手足口病高发的2009年, 县政府多次召开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调度会, 加大对手足口病防控经费的投入, 卫生、教育、卫生监督、工商等部门密切合作, 形成了政府重视、多部门合作、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防控格局。 (2)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指导, 认真培训,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疫区处理。对发生重症及死亡病例的村屯实施严密观察, 对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起到决定性作用。 (3) 定点医院设立导诊台, 建立发热门诊, 减少了院内交叉感染。 (4) 加大学校及重点部位的防控力度。全县各学校设立传染病报告制度, 强化晨检、午检措施, 建立因病缺课追查与登记制度, 隔离传染源, 坚持消毒, 减少聚集性病例的发生。 (5) 广泛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通过专家讲座、走进直播间、发放宣传单、制作宣传横幅、定期更换宣传栏以及通过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使广大群众的卫生知识知晓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自我保健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6) 大搞爱国卫生运动。清除杂草、垃圾、粪便、污水, 整治环境卫生从而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手足口病防控知识 第4篇
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和学生发病为主。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很多,主要为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本病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2、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臀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3、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较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4、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5岁及5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5、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6、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7、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流行期间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8、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9、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10、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怎么预防?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当地发生本病流行时,要增加每日擦拭、消毒次数。
(2)每日对玩具、教具、生活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手足口病防控紧急会培训知识 第5篇
--茅坝镇卫生院防保组
一、2012年仁怀市手足口病发病概况
截止2012年5月23日,我市共报告发生手足口病600多例,10例重症病例,其中茅坝镇共14例,3例重症病例,已有1例重症儿童于5月21日死亡(茅坝社区新街组赵创)。
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5岁以下特别是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2、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的?
人群密切接触是儿童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传播;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也可造成传播;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可造成传播。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4、得病后有什么样的表现?
一般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5、手足口病容易治疗吗?
手足口病是完全可以治疗的,而且许多轻型病例,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也不会留下疤痕。对于一些不发热、临床症状较轻及不典型的患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家隔离观察治疗,没有必要住院治疗。对此大家不必过渡担心,临床上这是容易诊断、容易治疗的常见病。
6、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一般的家庭当中,应该怎样来预防手足口病? ⑴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⑵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
⑶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⑷注意搞好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⑸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⑹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7.托儿所、幼儿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一是做好对儿童家长的宣传工作,要求家长发现孩子在家期间发热、出皮疹后不要送入托儿所、幼儿园,及时去医院就医。患儿应在家中休息,直至痊愈或明确非传染性疾病方可入托、入园。
二是加强晨检,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的孩子,立即请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保健老师在晨检时接触不同的儿童之间应进行彻底的洗手或快速手消毒。
三是对入托、入园儿童加强全日健康(医学)观察,一旦发现在园儿童发热、出皮疹,及时通知家长带病儿去医院就诊。
四是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儿童后,要立即对发病班级的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发病班级物品必须与其他班级分开进行消毒和保存。对患病儿童所在班进行医学观察、追踪。
五是加强儿童、工作人员等手的清洗消毒。教室、宿舍要加强通风,对通风不良的教室应辅以机械通风。
六是日常加强对儿童经常接触的环境物体表面、玩具、厕所等的清洁消毒。
七是根据规定,发现手足口病患儿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并配合教育和卫生部门采取相关控制措施。
8.怎么对日常用品消毒?
家里面没有患儿的不主张消毒,生活用品可用热水煮沸。有患儿的家庭用84消毒液,根据使用说明按比例配制,对生活用品进行消毒,患儿家中地面、墙体、桌椅可用浓度为2000mg/L喷洒或擦拭作用1小时,餐饮具、玩具、衣物等用浓度1000mg/L浸泡30分钟,垃圾可用浓度10000mg/L作用1小时深埋。其他详见附表。
托儿所、幼儿园在本病的流行或高发季节应做好以下工作:
三、工作要求:
1、各村卫生室必须高度重视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明确责任到人,对发现疑似手足口病病人时,必须立即转送到镇卫生院,严禁收治病人,同时在发现后2小时内上报镇卫生院防保组。
2、门诊日志上要做好详细登记,包括患者姓名、出生日期,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主要临床表现,家长姓名,联系电话和家庭住址,学生必须注明所在学校名称和班级。
3、发现有疑似手足口病时诊断可记录为手足疱疹、口腔疱疹或疱疹等,但不能诊断为手足口病或疑似手足口病等字样(仁怀市疾控中心及相关文件精神和规定,乡镇医院也只能作为首诊疑似手足口病诊断,严禁收治)。
4、各村村医要做好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等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以黑板宣传专栏、发放宣传单、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
5、必须每日对村卫生室的环境卫生进行消毒处理,严格遵循仁怀市手足口病消毒隔离技术方案以及院防保组培训要求执行相关消毒工作。
6、密切配合镇卫生院或市疾控中心做好对手足口病及密切接触者家中各类物品以及环境的消杀和调查处理等工作。
7、每周对辖区学校开展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作出指导和整改意见,避免学校发生手足口病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8、明确各村防保组长或村卫生室主任为第一责任人,所在村属村医必须服从防保组长或主任的工作安排,对不服从安排工作、不认真履职的将严厉追究责任。
9、各村村医在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期间必须保持联系电话24小时畅通,原则上严禁请假,除特殊情况外但必须书面请假批准,否则一律按工作不履职、矿工处理。
10、进一步加强自身业务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学习,提高基本技能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对传染病疾病做出正确判断或及时转送,保障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两个严禁、三个做到、四个严惩
1、两个严禁:严禁迟报、漏报、瞒报;严禁私自收治、转送疑似手足口病或发热病人。
2、三个做到:做到报告及时、转送及时、消杀及时;做到调查处理及时、宣传到位及时;做到责任到位及时、督导检查及时。
2012年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 第6篇
防控工作方案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丙类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驰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进展快、易发生死亡。为切实做好我县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防止暴发流行,保护广大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落实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干预措施,控制手足口病疫情蔓延,降低发病率,严防重大疫情发生。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全面准备,依法管理,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统一领导,分类处置、有效应对。
县卫生局成立由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消毒、杀虫、灭鼠、健康教育等方面专家组成的预防控制手足口病专家指导组(名单附后),负责对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出建议;参与制订、修订防控预案和技术方案;指导重大疫情的处理及危重病例的救治;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医疗救治专家组
县卫生局建立由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专家组相关专业人员相关医务人员组成的手足口病医疗救治专家组(名单附后),负责全县手足口病特别是重症病例的救治。
疫情现场处置机动队
县卫生局成立由有关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疫情现场处置机动队(名单附后),负责重大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处置等工作。
县人民医院确定为全县手足口病定点救治医院。
(二)严格实行防治工作责任制。为确保把防治工作抓紧抓好,各单位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为主抓的工作机制,落实专门人员,积极开展防治工作。
四、防控措施
(一)严格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全县各类医疗机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发现手足口病病人后,要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及时进行网络直报。
(二)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辖区暴发疫情后要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深入分析疫情分布和流行特点,随时掌握疫情动态。
(三)疫情处理。根据疫情信息,查清病人的详细居住地址,将病家及其四邻和密切接触者家庭以及村庄、单位、居民区作为处理重点。
认真落实消毒处理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病例发生所在地要及时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垃圾、粪便、污水及时清运消毒,整治城乡卫生环境;对于患者的用品、衣物、呕吐物、排泄物及其容器等用含氯消毒剂以适当比例配比进行消毒;使用菊酯类杀虫剂杀灭蚊蝇。严格保护生活饮用水源,尤其对于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的村庄,要整治水源地周围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严防水源污染。
1、对病人实行隔离治疗,严格管理传染源。对于传染源按照肠道传染病处理原则进行隔离,加强医院消毒和污物处理,杜绝院内感染;对住院治疗的患者,要限制其陪护和接触者人数,强化洗消措施;对居家治疗的病人及其接触者,由乡镇、村防保人员具体指导落实隔离措施和周边区域的消毒处理措施。
2、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易感人群。对托幼机构要加大管理力度,认真落实晨检制度,对发现的病人及疑似病人一定要及早隔离治疗。认真落实《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患儿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衣物、被褥、餐饮具、玩具等)要随时进行消毒。必要时依法暂时关闭病例所在的学校、托幼机构及其他幼儿聚集场所,以保护易感儿童。
3、医疗机构要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临床处置流程图(2011年版)》的要求,着力提高病例的早期识别、诊断能力,发现病例及时转诊。要不断总结交流诊治经验,提高临床救治水平,避免发生死亡病例。同时,积极配合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好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和各种标本采集工作。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科工作,落实预检分诊制度,设立发热与皮疹病例专门诊室。
4、完善诊疗记录。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村卫生室要建立、健全项目齐全的门诊日志,各医院的出入院登记必须详细、认真填写,必须要有详细的家庭地址、家长姓名和电话,以利于开展流调和传染源追踪。
5、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知识水平。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宣传单等各种宣传形式,正面介绍肠道传染病的防病知识,告诫家长流行季节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儿接触;纠正儿童不良卫生习惯,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用品要经常消毒,家长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
6、强化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各单位尽快组织手足口病防治技术培训,进一步充实、提高防治队伍的技术力量。一是开展预防控制技术培训,提高疾控队伍的流调、采样、检测、监测和消毒等疫情处置技术水平,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开展诊疗技术培训,加强对医务人员手足口病的诊断、治疗、隔离消毒等知识的培训,使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乡医、村医尽快熟悉手足口病的诊疗技术,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四)加强卫生监督检查。卫生监督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加强对学校卫生、饮用水卫生的监督检查。督促辖区内小学、托幼机构落实晨午检制度,指导其做好缺勤登记、报告、消毒和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责令限期解正。对因措施不落实而造成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疫情扩散蔓延的,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严肃处理。
五、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保证防治疾病所需经费。
(二)人员保障。将各类技术人员充实到防病一线,进一步加强防治工作。
(三)物资保障。做好诊疗药品、消毒杀虫药械及各类器械用品的储备和供应。
柳城县中医医院手足口病医疗救治专家组
2022年手足口病防控知识测试题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某院进行常规管理的20名医护人员为对照组, 选取同期采用强化感染管理进行干预的20名医护人员为观察组。对照组的20名医护人员中, 男性12名, 女性8名, 年龄21~43岁, 平均年龄 (31.2±3.8) 岁, 工作年限1.0~20.5年, 平均 (10.4±2.7) 年, 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10名, 大专6名, 中专4名。观察组的20名医护人员中, 男性11名, 女性9名, 年龄21~44岁, 平均年龄 (31.4±3.6) 岁, 工作年限1.0~20.0年, 平均 (10.2±2.8) 年, 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9名, 大专7名, 中专4名。两组医护人员的性别构成、年龄、工作年限及文化程度构成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0.05, 因此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医护人员采用常规的管理干预, 定期进行手足口病防护知识的培训及干预, 并对实施医护措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及解决。观察组则采用强化感染管理方式进行干预, 主要为对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控知识进行细节及全面的干预, 并且加强培训的概率, 对于管理过程中的实施情况进行随时监测及干预, 并随时根据实施效果进行管理方向及细节的调整, 以达到最佳的干预效果。后将两组管理前后的手足口病防控态度及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比较。
1.3 评价标准
(1) 医护人员手足口病防控态度的评估采用抽查及监测的形式评估, 以医护人员在平时的手足口病治疗护理过程中能够积极处理及防护为重视性较高, 以医护人员处理一般未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为重视性一般, 以对本病的处理表现为积极性较为低下的状态为较低。 (2) 医护人员的手足口病防控知识掌握的情况以问卷的形式评估, 以满分100分的问卷解答分值得到95分以上为较佳, 80~94分为一般, 80分以下为较差。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软件为SPSS15.0, 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的形式进行处理,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管理干预前, 对照组医护人员的手足口病防控重视性较高13名, 较高率为65.0%, 医护人员防控知识掌握较佳15名, 较佳率为75.0%。观察组医护人员的手足口病防控重视性较高13名, 较高率为65.0%, 医护人员防控知识掌握较佳14名, 较佳率为70.0%。两组防控重视性较高率及知识掌握较佳率比较, P均>0.05, 无显著性差异。
管理干预后, 对照组医护人员的手足口病防控重视性较高17名, 较高率为85.0%, , 医护人员防控知识掌握较佳17名, 较佳率为85.0%。观察组医护人员的手足口病防控重视性较高19名, 较高率为95.0%, , 医护人员防控知识掌握较佳20名, 较佳率为100.0%。观察组防控重视性较高率及知识掌握较佳率均高于对照组, P均<0.05, 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手足口病的院内感染管理是手足口病防控中的的重要方面, 尤其是医护人员等参与诊治护理措施实施的工作人员, 且对于疾病的防控起着较大的影响作用, 因此这些工作人员对于手足口病的重视态度及相关防控知识的掌握是对疾病防控起着重要影响作用的方面。因此对于工作人员的感染防控控制方面的管理干预非常重要[2,3]。强化感染管理干预是通过对评估的管理进行强化干预的管理措施, 其不仅仅加强了管理干预的频率, 对于管理干预过程中的程序也进一步去实现细节化及多样化干预, 从而实现其对相关防控的重视和掌握[4,5]。本文中我们就强化感染管理干预对医院工作人员手足口病防控态度及知识掌握的影响进行观察, 发现其较常规的管理干预更具效果, 主要表现为手足口病防控重视性的提高和掌握知识的改善幅度更大等方面。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强化感染管理干预对医院工作人员手足口病防控态度及知识掌握的影响均较明显, 实施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徐景霞, 周杰林, 陈晓玲.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管理[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1, 12 (2) :201.
[2]刘丽.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及其医院感染控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32) :127-128.
[3]王素敬.二级医院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31) :7645.
[4]彭桂嫦, 何燕萍, 石梅彬.基层医院手足口病专科门诊的院内感染防控措施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 :114-115.
2022年手足口病防控知识测试题 第8篇
一、全市疫情概况
(一)2010年疫情分析
1、地区分布
2010年常德市共报告手足口病例4785例,发病率为83.63/10万,较2010年(45.29/10万)上升了84.65%。报告重症病例12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全市除西洞庭区外,其他12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依次为鼎城区(815例),澧县(779例),武陵区(638例),石门(619例),安乡县(568例),上述五县区累计病例数(3419例),占全市病例数的71.45%。(详见表1)
表1 常德市2010-2010年手足口病发病情况比较2010年2010年县市区
发病数发病率死亡数死亡率发病数发病率死亡数死亡率合 计
258845.2950.19%478583.630-武陵区
457101.3010.22%638141.150-鼎城区
38350.000-815105.230-安乡县
32259.110.31%568104.030-汉寿县
15621.630-33145.750-澧县
23728.920-77995.080-临澧县
10425.320-451109.740-桃源县
64570.1420.31%34237.190-石门县
15623.3310.64%61992.560-津市市
5523.160-11950.230-德山开发区
4457.090-96124.250-西湖管理区
49.180-2250.400-西洞庭区
2255.800---0-贺家山区
19.550-328.920-不详县
2-0-2-0-注:发病率(1/10万)
2、时间分布
自2010年5月纳入丙类传染病报告管理以来,每月均有病例报告。2010年3月份病例开始增多,4月份发病达到高峰,为1347例,占全年发病总数的28.15%,5月份发病逐渐下降,8-12月发病维持在较低水平,大致与去年同期持平。与2010年发病高峰在5月相比,今年的发病高峰期提前了一月左右,详见图1。
3、职业分布
4785例病例中,主要为散居儿童(3369例,占70.41%),幼托儿童1257例(占26.27%),学生141例(占2.95%),其他职业情况详见表2。
表2 常德市2010年手足口病例职业发病情况职业发病数死亡数发病构成比(%)幼托儿童1257026.27散居儿童3369070.41学生14102.95教师100.02工人100.02民工100.02农民400.08干部职员100.02不详700.15其它300.06合计478501004、性别、年龄分布
4785例病人中,男性3020例(占63.11%),女性1765例(占36.87%),男女性别比为1.71:1。最大年龄59岁,最小出生后8天;病例主要集中在0~4岁年龄组儿童,共4339例(占总病例数的90.68%),详见表3。
表3 常德市2010年手足口病年龄、性别发病情况
年龄男女小计构成比0-31818350110.471-60535295720.002-865525139029.053-60636396920.254-34218052210.9***4.936-5826841.767-229310.658-810180.389-96150.3110-2723501.0415-66120.25合计3020***.00(二)聚集性病例疫情
2010年全市累计报告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疫情119起,累计报告病例428例,占总病例数的8.94%。时间主要集中在2010年3~4月份,以澧县最多(34起),报告病例120例,占28.04%,详见表4。
表4 常德市2010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疫情统计县市区疫情数量(起)病例合计(例)所占比例(%)武陵区148519.86鼎城区196715.65安乡县12337.71澧 县3412028.04石门县197016.36汉寿县7153.50桃源县5112.57津市市4102.34临澧县3102.34德山区151.17西湖区120.47合 计119428100.00(三)重症和死亡病例情况
2010年全市报告手足口病重症病例12例,均已治愈,无死亡病例报告。地区分布为鼎城区5例(占41.67%),武陵区3例(占25.0%),汉寿县2例(占16.67%),安乡县和临澧县各1例(分别占8.33%)。12例重症病例中,男性7例,女性5例,男女性别比为1.4:1,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发病10例(占83.33%),其次为幼托儿童2例(16.67%);发病年龄均在0-3岁组儿童,其中以1岁组儿童最多,发病7例(占58.33%),其次为0岁和3岁组儿童(各2例,各占16.67%),2岁组最少(1例,占8.33%)。对12例重症病例均进行了采样检测,检出阳性8份,阳性率为66.67%,其中:ev71型4份(50%),coxa16型3份(37.5%),ev型1份(12.5%)。
(四)实验室检测结果
2022年手足口病防控知识测试题 第9篇
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56分)。
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 病毒引起的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2、能有效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3、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型和肠道病毒型最常见。
4、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5、预防手足口病宣传十五字方针:常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下面哪种病毒不能引起手足口病?(D)
A、小RNA病毒科B、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
C、埃可病毒D、痢疾杆菌
2、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后,应于几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C)
A、6小时B、12小时C、24小时D、48小时
3、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下面哪项不是?(D)
A、病人B、隐性感染者C、健康携带者D、牲畜
4、手足口病哪个年龄组发病率高?(A)
A、≤3岁B、3-5岁C、5-7岁D、7-12岁
5、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防治法》中的哪类传染病?(A)
A、不属于法定传染病B、甲类C、乙类D、丙类
三、简答题(共24分)。
1、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什么?(14分)
答: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2、手足口病主要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10分)
手足口病相关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10篇
1.引起手足口病的Cox Al6属于哪一病毒科:
A.大RNA病毒科 B.小RNA病毒科 C.DNA病毒科 D.黄病毒科
2.手足口病患儿出现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建议小儿患者呼吸机初调参数中,吸入氧浓度为:
A.80%~100% B.60%~80% C.40%~60% D.20%~40 3.具有以下哪些特征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
A.年龄小于3岁或持续高热不退 B.呼吸、心率明显增快或末梢循环不良 C.高血糖、高血压或低血压 D.以上皆是
4.引起手足口病的柯萨奇病毒中,以哪一型最为常见:
A.Cox A4型 B.Cox A5型 C.Cox Al6型 D.Cox Al0型
5.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是:
A.肠道病毒71型 B.A组柯萨奇病毒 C.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 D.以上皆是
6.关于手足口病的住院指征,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 B.出现疱疹性咽峡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C.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 D.呼吸浅促或胸片提示肺水肿、肺炎
7.手足口病在发热的同时往往会伴有发疹,发疹的部位为:
A.口腔粘膜部 B.手、足部 C.臀部 D.以上皆可
8.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哪类传染病管理: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丁类
9.手足口病通常以哪段时间传染性最强: A.发病前1周内 B.发病后1周内 C.发病后2周 D.发病后1月内
10.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
A.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 B.呼吸道感染 C.急性弛缓性麻痹 D.无菌性脑膜炎
答案 B A A C A B D C A A 11.对于少数手足口病的重症病例最终可出现:
A.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 B.肺水肿 C.循环衰竭 D.以上皆可
12.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血糖常表现为: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不确定
13.关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的抵抗力,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B.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
C.对紫外线及干燥有较强的抵抗力 D.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14.预防手足口病传染的关键是:
A.加强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
B.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 C.加强医院的医疗条件 D.提高人群的防范意识
15.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什么季节多见:
A.冬春季 B.夏秋季 C.秋冬季
D.一年四季无差异
16.肠道病毒EV71感染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哪一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A.3岁以下儿童 B.3-5岁儿童 C.5-7岁儿童 D.3-6岁儿童
17.在什么情况下应组织开展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A.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 B.病例呈聚集性分布
C.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或出现死亡病例 D.以上皆是
18.各年龄组均可感染肠道病毒而发病,但以哪个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A.≤3岁 B.3-6岁 C.6-12岁 D.12-20岁
19.手足口病按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哪4个阶段的治疗:
A.体温升高阶段、神经系统受累阶段、心肺衰竭阶段、生命体征稳定期
B.体温升高阶段、疱疹性咽峡炎阶段、心肺衰竭阶段、生命体征稳定期
C.疱疹性咽峡炎阶段、神经系统受累阶段、心肺衰竭阶段、生命体征稳定期
D.疱疹性咽峡炎阶段、神经系统受累阶段、肾脏衰竭阶段、生命体征稳定期
20.关于心肺衰竭阶段的治疗,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B.保证患者足够的入液量,每日至少2000ml C.头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
D.确保两条静脉通道的畅通,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D A C B B A D A C B 21.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为:
A.病毒携带者
B.现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C.受感染的动物 D.隐形感染的动物
22.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哪种病毒感染后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
A.A组柯萨奇病毒 B.肠道病毒71型 C.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 D.H5N1型流感病毒
23.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报道,首次报道该病的国家为:
A.新西兰 B.美国 C.日本 D.加拿大
24.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不包括:
A.消化道传播 B.呼吸道传播 C.昆虫媒介传播 D.分泌物密切接触传播
25.关于手足口病一般病例的表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
B.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C.预后较差,会留有神经系统或呼吸系统等后遗症 D.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26.对于手足口病的磁共振检查,以什么部位损害为主: A.大脑 B.中脑、小脑 C.脑干、脊髓灰质 D.脊髓白质
27.3岁以下婴幼儿,具备以下哪种情况需留观:
A.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以内 B.疱疹性咽峡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C.发热、精神差 D.以上皆是
28.手足口病的重症病例可出现哪些神经系统症状:
A.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 B.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
C.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D.以上皆可
29.以下关于手足口病的实验室诊断应符合的条件,说法错误的是: A.从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B.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C.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M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D.自病人各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30.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可通过什么途径进行传播:
A.粪-口途径传播 B.呼吸道传播 C.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D.以上皆是
手足口病防控模式初探 第11篇
1 开封市手足口病发病概况
自2008年5月, 开封市出现手足口病疫情。2009年春节过后, 开封市再次出现手足口病散发病例, 并于3月中旬发病人数急剧上升, 至4月达发病高峰, 且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呈现发病早、来势猛、感染EV71病毒株为主的重症病例多、农村儿童多等特点。
为有效遏制手足口病在我市的蔓延和传播, 我市在防控手足口病方面制定了切实有效的防控模式, 从而使手足口病发病迅猛势头迅速得到遏制, 患病儿童及时得到有效救治, 发病逐渐趋于平稳, 现介绍如下, 从而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借鉴。
2 开封市手足口病防控模式
2.1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为防治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强力保障 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等医疗卫生单位高度重视我市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防控工作, 并与各县区签订了《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在疫情高发时期, 我市及时启动了《开封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二级响应, 成立以各级政府为主导的多部门合作的联防联控机制, 动员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社会组织等积极开展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并增加防控工作投入力度, 市政府在市财政困难情况下拨付手足口病防控专款180万元, 同时及时调整了新农合政策, 提高参合患者报销比例, 减轻了患者家庭的救治负担。
2.2 组织健全, 责任明确, 并强化督导 面对疫情形势, 市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把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调整为工作重点, 并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成立了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防控工作组、救治工作组、宣传保障组, 制定和完善了手足口病防控、救治、培训、宣传、督导等工作方案, 指导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并组建了10个督导组、2个预防控制专家巡视组、1个救治专家巡视组和2个卫生监督检查组, 分包10个县区, 采取重症病例倒查办法, 查找薄弱环节, 评价防控效果, 严把各个环节防控关, 进行多区域、全方位立体督导, 并明确责任, 实行督导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督导制度的建立, 确保了手足口病防控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3 强化培训, 提高素质 在2008年培训的基础上, 开展了全市医疗卫生人员全员、多轮次、强化培训。3月1日前, 完成了全市乡、村医生的第一轮培训, 截止4月5日共累计培训1.9万人次。同时印制《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和预防控制指南》5 000册、手足口病图片2 000张, 发放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相关人员, 提高了对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水平和能力。
2.4 加强宣教, 提高卫生知识水平并保持稳定 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 采取多种形式, 对群众开展手足口病宣传教育。市、县先后在各类媒体宣传300多次, 印制宣传单200万份、宣传张贴画40 000张, 制作宣传标语和条幅1 000幅, 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并正确对待手足口病, 提高卫生知识水平, 消除恐惧心理, 维护社会稳定。
2.5 做好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和检验等工作 认真做好手足口病疫情监测, 随时把握疫情动态;实事求是报告疫情, 做到不瞒报、不漏报;认真做好日分析、周分析、月分析和专题分析, 及时做出预警, 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积极开展手足口病的病例主动搜索, 认真做好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追踪随访;对聚集性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同时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以明确病原并进行分型鉴定, 有针对性地指导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2.6 针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 积极开展病例主动搜索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 利用3天时间, 对全市5岁以下儿童开展全面筛查登记工作, 共登记5岁以下儿童321 464名, 对筛查出有疾病信息的199名儿童和所有5岁以下儿童纳入视线管理, 落实包户到人责任制和乡村干部、村医晨检排查制度。针对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重点场所, 严格晨检、缺课儿童登记及随访等制度, 及早发现患病儿童, 并及早进行隔离和治疗。
2.7 加强信息沟通, 确保指令畅通 从我市发生手足口病疫情以来, 市卫生局和各级疾控部门启动了手足口病疫情日报告和24小时值班制度, 每日编发一期《手足口病防控快报》和《信息快递》, 建立了信息发布平台, 及时传达上级政策、文件精神, 安排部署防控工作, 并及时通报工作动态, 确保指令畅通。
2.8 加强部门配合, 齐抓共管 针对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重点场所, 市卫生局和教育局及时下发《关于认真做好预防控制儿童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紧急通知》, 认真落实托幼机构及小学校的晨检排查制度和消毒制度, 最大限度地控制手足口病在托幼机构传播。市爱卫办及时在全市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发动群众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卫生监督所加强食品安全和饮水卫生等的监督管理, 防止因食品或饮水污染而造成疾病传播。各级宣传、计划生育、财政、广播电视、药监等部门积极履行职责, 共同做好防控工作。
2.9 分级救治, 规范治疗, 并认真落实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和消毒等防控措施, 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采取“市级定点医院收治重症病例, 县级定点医院收治一般病例, 符合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治症状较轻的普通病例, 个体诊所和村卫生所发现病人必须及时报告并指导患者到上级医疗机构就诊, 不得收治病人”的分级救治措施, 既发挥了基层医疗机构作用, 又分流了病人, 减轻了市级医院压力, 从而大大提高了救治质量和成功率。收治病人的各级定点医院, 都建立了严格的医生、护士、督导员三位一体的病房巡视制度。勤巡视, 人盯人, 严防死守, 及时对重患儿筛查和预测, 尽早发现和甄别重症病例, 大大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3 讨论
由于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等特点, 防控难度较大, 所以必须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通力协作、属地管理的联防联控防控模式, 并充分调动基层防保人员工作积极性, 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切实做到重心下沉、关口前移, 确保患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手足口病患儿救治是防控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 尤其是针对重症患儿。在卫生部和卫生厅专家指导下, 开封市摸索和总结出了救治危重病人的有效办法, 如科学合理配置重症监护技术人员, 对手足口病PICU危重病人及早上呼吸机, 及时使用甘露醇、甲强龙、丙球3种药物等, 在救治重症病人中均取得了显著效果, 从而提高了对手足口病的诊疗和防控水平。
2022年手足口病防控知识测试题 第12篇
实 施 方 案
根据《仁怀市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和5月11日市人民政府召开的手足口病紧急会议精神和要求,以及《茅坝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精神,为能科学、规范、有序做好2012年全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保护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如下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及工作原则:
(一)工作目标:通过全面落实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早期发现、报告临床诊断病例和重症病例,有效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疫情在我镇暴发和流行,加强手足口病病人救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原则:高度重视,沉着应对,周密部署,有效防控。
二、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当前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行动起来,进一步健全、完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切实落实各项防控任务,并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疫情监测、卫生监督及医疗救治小组,负责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在实处。
卫生院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刘德坤
院长、协管站站长 副组长:王
华
院防保组长、协管站副站长
李洪利
副院长 成员:张
聪
内儿科医师
姜
叶
妇产科医师 葛家贤
妇产科医师 罗洪正
内科医师
邓少成 放射科医师、财务 陈登江
防保组人员、协管员 谌宏婵
防保组人员、协管员 周洪贵
防保组人员 刘远洪
药房工作人员 黄有群
检验人员 曾
明
护理人员 王向碧
护理人员 及各村村医
下设办公室在院防保组,王华任办公室主任,陈登江、谌宏婵、周洪贵协助,负责全镇手足口病收集、研判、防治知识培训、信息沟通、上报等日常管理工作。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卫生院各科室及各村卫生室为我镇手足口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同时我们要严格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切实将本次防控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中去。全院医务人员及各村村医凡发现疑似手足口病病例时必须第一时间内暨2小时内报告院防保组长和分管副院长,防保组长得到报告后2小时内进行调查核实,确诊后2小时内报院长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工作督导检查:我院按工作方案和技术要求对疫情发生单位的手足口病进行督导、检查、调查处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瞒报、漏报造成疫情扩散蔓延、病人救治不力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四)人员培训:院防保组认真开展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治疗、疫情控制与防控、监测和消毒等技术水平,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重点培训手足口病诊疗规范,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五)保障措施: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结合本地实际,加强卫生应急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和常规工作方案,切实做到依法防控,保障有力。
下设四个工作小组:
1、疫情防控组: 组长:王 华
成员:谌宏婵 陈登江 周洪贵
2、医疗救护组: 组长:刘德坤
成员:姜 叶 张 聪 邓少成 罗洪正 曾 明 杨先芹
3、后勤保障组: 组长:李洪利
成员:葛家贤 刘远洪 王向碧
4、健康教育宣传组 组长:王 华
成员:陈登江 周洪贵 姜 叶 张 聪 各小组职责分工
1、疫情防控组工作职责:负责组织制订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组织实施疾病监测与报告,收集、整理、分析手足口疫情信息;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等疫情处置工作;负责指导并督促各科室、各村村医及个体医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及零报制等工作,负责对发生手足口病疫情的单位和地区进行消毒及业务指导,督促各项消毒措施的落实,负责本机构内有关人员的培训工作,负责对村卫生室及个体诊所、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单位疫情报告、防病工作的监督、检查,负责对市预防疾病控制中心及时上报手足口病疫情等工作。负责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2、医疗救护组工作职责:负责对手足口病可疑和确认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采取就地隔离、医疗救护、技术指导、传染病的鉴别诊断和报告登记工作,及时上报院防保组、参与转送指定医院救治等工作。负责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3、后勤保障组工作职责:负责做好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包括防护用品、应急预防性药物、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药品、消杀药械等物资。负责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4、健康教育宣传组工作职责:负责组织协调发布手足口病疫情和防控工作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开展手足口病防病知识普及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负责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5、各村卫生室村医遵从院防保组长的工作安排,均参与协助上述工作小组工作。
三、医疗救治
1、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规范建立肠道门诊和发热门诊。
我院专门设立 “预检分诊门诊、肠道门诊和发热门诊”,有专人负责预检分诊工作和肠道门诊、发热门诊工作。明确预检分诊门诊责任医师为张聪,预检门诊要备好体温表、口罩、消毒液等物品,对发热和疱疹病人,实行预检分诊,带到肠道门诊或发热门诊进行诊治,明确肠道门诊责任医师为罗洪正,要做好医疗救治、消毒、转诊、报告、登记等工作,防止与其他疾病患儿之间的交叉传播。
2、严格执行定点治疗制度。
对疑似手足口病的发热和疱疹患儿,及时与上级医院进行联系,不得随意转诊,待上级医院做出正确是治疗方案后,再行决定该疑似病患者的治疗措施。
3、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
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各医务人员在接诊工作时须做好以下几点工作:①做好病人的详细登记,包括学校、家庭住址、家长姓名、联系电话等,以利于开展流调和传染源追踪;②做好房间、地面、物表的消毒工作;③做好患者及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④做好各种消杀情况登记。⑤做好病人宣教工作。
4、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早期发现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各病区要认真进行病例的登记和筛检,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诊断,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到定点医院早隔离,早治疗。
5、切断传播途径,控制院内交叉感染。
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用84液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适用的仪器、物品要擦拭消毒。医护人员如有疑似肠道病毒感染症状的,应暂停接触儿童。对垃圾,粪便污水及时消毒处理,对患者的用品,衣物,呕吐物,排泄物等用含氯消毒剂以适当比例配比进行消毒;使用菊酯类杀虫剂杀灭蚊蝇。切断传播途径。
6、对接诊的手足口病疑似病例要设立单独的诊室或观察室,有效地阻断医院内接触传染的可能。
四、疫情处置:
1、早期发现:各级学校和托幼机构应按照《仁怀市手足口病学校托幼机构晨检方案》开展晨检;卫生院与村卫生室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早期发现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
2、疫情报告与控制:发现手足口病疫情后及时转诊,并做好隐患排查、学校和托幼机构卫生管理、流行病学调查、隔离患儿、疫点消毒等防控工作,落实防控措施;未发现疫情的地区,要保持高度警觉,密切关注周边疫情情况,做好手足口病的监测、预警工作和应急准备工作。
五、卫生监督工作:
院防保组、各村卫生室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辖区内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的卫生监督检查。要求各村卫生室每周对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并及时将发现的存在问题上报院防保组。
各学校和托幼机构必须坚持晨检和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疫情报告制度,要认真做好环境、用品、玩具等消毒,加强教室空气消毒及开窗通风,要按照卫生监督协管站和村级协管员的卫生监督指导意见,尽职尽责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加强自查制度,发现有手足口病早期症状的要及时排查、及时治疗、及时报告,防止疫情扩散,积极配合卫生院暨卫生监督协管站、村卫生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疾病监测和医疗救治等工作。
六、健康教育与宣传:
院防保组、各村卫生室要充分运用宣传栏、宣传单、健康处方、广播等方式,广泛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各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做好健康教育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将疫病防控措施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各科室、各村卫生室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政治高度加强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二)健全制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卫生院暨手足口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各校和村卫生室召开联席会议,适时通报防控工作进展情况。学校、幼儿园要建立晨检、午检制度,一旦发现疑似病人,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暨2小时内报告镇卫生监督协管站办公室或直接送镇卫生院及上级医疗机构救治。各村卫生室要主动收索疫情,实行零报告、日报告制度,一旦发现疑似病人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暨2小时内上报镇卫生院防保组,并配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人救治工作。
(三)加强协调。各科室和各村卫生室要从大局出发,服从卫生院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调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协调配合开展工作。对因工作不重视,措施不到位,造成手足口病疫情传播蔓延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茅坝镇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