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人教版课件范文第1篇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乃
(1)见渔人,乃大惊: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
(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4)得其船: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
3.多词一义
(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具答之、并怡然自乐:都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对着)
得:①便得一山(看见)
②得其船(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穷:①欲穷其林(尽,穷尽)
②穷冬烈风(深)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7.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2)皆:皆叹惋(3)咸:咸来问讯(4)并:并怡然自乐详细(5) 具:具答之
沿着------(1)缘:缘溪行2)扶:便扶向路
邀请(1)要:便要还家(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8.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9.四个“然”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②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9.原文默写
表现桃林美景的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表现桃花源环境的句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表现桃花源人们生活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土地平旷......“不足为外人道也”
10.本文具有传奇色彩
共分为5点“奇”:①渔人奇(1.一个以捕鱼作为职业的武陵人竟然会迷路。2.看见一个仅容一个人的小洞怎么敢一个人进去,按照常理应该找其他人一起去啊!)②桃林奇(数百步长的桃林是怎么形成的?是自然形成的?那怎么会没有杂树?是人栽的?那又是谁?)③洞口奇(一开始仅容一个人,为什么再走十几步就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呢?)④人物奇(桃花源里面的人外面的人一样,那又为什么生活几百年竟然从不出这个洞口呢?)
⑤结局奇(渔人做的标记为什么找不着了呢?按理说,他应该记得怎么去桃花源,为什么又迷路了呢?高尚士刘子骥计划前往桃花源,为什么未果,寻病终了呢?)
可见这是一个亦真亦幻,虚无缥缈的幻想
1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 咸来/ 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 间隔。问/ 今是何世, 乃/ 不知有汉, 无论 /魏晋。
4. 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一、感知文意,用原文回答。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幽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二、探究思考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2.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课文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初三物理人教版课件范文第2篇
初三物理压强复习课件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相继学习了一些力的知识,今天老师想找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来讲台上比比力气,谁愿意上来呢?(比赛规则是每人一枚图钉,一块木板,看谁先钉进去谁为胜。女生拿的图钉有尖,男生的则无尖)(比赛结果是女同学先钉进去,全班学生都很吃惊)
请同学们观察并讨论一下为什么会是女生获得胜利呢?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表你们的观点。(教师补充:结合上面的事例点出什么是压力和受力面积)
问题:
其实上面的问题就是关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问题?老师和你们现在就共同探讨一下这些问题,好吗?
二、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2.小组展示
3.小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关
三、压强
既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那么如何来表示这一个效果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7页,独立完成下列内容:
1.在物理学中,用_________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压强是指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压强公式________单位_________
3.1帕表示的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拓展:
桌面上平放一本教科书,书的重量约2.5n,与桌面接触面积约4.7×10-2m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如果书的页码为200,试计算一张纸平放在桌面上的压强;如果让书对桌面的压强增大一倍,怎么办?
四、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在上面的知识拓展中,如果往桌面上不断地摞书,将会怎样?(其实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压坏。请同学们课下调查一下各种物体的承受压强的能力。)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8页小组讨论总结一下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结合课本上三幅图片分析一下哪些是增大压强的,哪些是减小压强的,各采取了哪些办法啊?
知识拓展:一块砖,如何放置压强最大?如何放置,压强最小?
五、小结
我的收获和疑惑
六、达标检测
1、下列生活实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a.甲图中滑雪运动员穿滑雪板b.乙图中铁路的钢轨下面放着一根根枕木
c.丙图中箭的前端制作得很尖d.丁图中沙漠里的越野车装有宽大的轮子
2、骆驼的体重比马大不了一倍,而它的脚掌面积是马蹄子的三倍,这为“沙漠之舟”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3、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
一、表
初三物理人教版课件范文第3篇
我们上节课已经了解了到了这首诗是作于唐帝国经历安史之乱四年后又值军阀纷争的时候,当时的社会可谓是民不聊生、满目疮痍。而这时的诗人,常年漂泊无依,已是一个五十五岁的疾病缠身的老人了。那他在这样的情况下,于一个重阳佳节写下了这首悲秋伤怀的名篇《登高》。
二、 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
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起来为我们朗诵一下这首诗,在这位同学朗诵的同时,其他同学注意去感受诗歌的意境,找出诗歌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进行描绘
(学生某朗诵)
这位同学的朗诵在节奏和韵律上把握得很到位的,有一点不足,是感情不够饱满,我相信通过我们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朗诵水平一定能够有所提高
2、找出意象
那老师刚才提的问题,同学们都找到答案了吧,我们一起来看看: 风、天、猿、渚(水中小块陆地)、白沙、飞鸟、 落木、长江 但这些只能说是物象,还不能称之为意象,诗人是怎样将这些干瘪的
物象变成了可以传情达意的意象的呢?
3情与景的交融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体会一下这些景里面寄寓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孤独哀伤、韶光易逝)
以上这些就是诗人的登高所见了,我们可以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五十五岁的羸弱的老人,在重阳佳节独自一人登上高楼,但凡目光所到之处,皆是“哀猿、飞鸟、落木”这样一些萧索的景物。那是因为诗人满怀悲苦,他在以情观景。而下面,诗人紧接着又转景入情,点出了他满怀的悲苦是由何而来。
我们一起来看看后两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如此看来,诗人的悲苦是由于“作客”、“多病”。但是真的仅仅因为这样吗?我们曾经学到过杜甫的一句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以我们很早就知道杜甫的忧虑往往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国家,这是杜甫的胸怀。
4诗人的情怀
那根据我们所了解的杜甫以及上一节学过的诗歌背景,我们来深层地挖掘一下作者登高时的那种深重的悲苦是由何而来?(此问抽答)
作客、多病、苦恨、停杯 风雨飘摇的家国 忧国伤世 所以诗人“苦恨”的不是自己“作客”,而是迫使自己“作客”的原因国家的风雨飘摇。正因为诗人有着这样的胸怀和高度,所以他的“艰难苦恨”才会跨越千年仍然震撼着我们,大家能体会到吗?
5、再读诗歌
那这样,我们再请刚才那位同学朗诵一遍,看他是否感受到了诗人这种感时伤世的情怀,并且将他所感受到的融进他的朗诵中 (同学某朗诵)
三、结课:
初三物理人教版课件范文第4篇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解:
(1) 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2)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3)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1)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 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初三物理人教版课件范文第5篇
初三物理压强复习课件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相继学习了一些力的知识,今天老师想找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来讲台上比比力气,谁愿意上来呢?(比赛规则是每人一枚图钉,一块木板,看谁先钉进去谁为胜。女生拿的图钉有尖,男生的则无尖)(比赛结果是女同学先钉进去,全班学生都很吃惊)
请同学们观察并讨论一下为什么会是女生获得胜利呢?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表你们的观点。(教师补充:结合上面的事例点出什么是压力和受力面积)
问题:
其实上面的问题就是关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问题?老师和你们现在就共同探讨一下这些问题,好吗?
二、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2.小组展示
3.小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关
三、压强
既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那么如何来表示这一个效果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7页,独立完成下列内容:
1.在物理学中,用_________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压强是指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压强公式________单位_________
3.1帕表示的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拓展:
桌面上平放一本教科书,书的重量约2.5n,与桌面接触面积约4.7×10-2m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如果书的页码为200,试计算一张纸平放在桌面上的压强;如果让书对桌面的压强增大一倍,怎么办?
四、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在上面的知识拓展中,如果往桌面上不断地摞书,将会怎样?(其实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压坏。请同学们课下调查一下各种物体的承受压强的能力。)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8页小组讨论总结一下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结合课本上三幅图片分析一下哪些是增大压强的,哪些是减小压强的,各采取了哪些办法啊?
知识拓展:一块砖,如何放置压强最大?如何放置,压强最小?
五、小结
我的收获和疑惑
六、达标检测
1、下列生活实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a.甲图中滑雪运动员穿滑雪板b.乙图中铁路的钢轨下面放着一根根枕木
c.丙图中箭的前端制作得很尖d.丁图中沙漠里的越野车装有宽大的轮子
2、骆驼的体重比马大不了一倍,而它的脚掌面积是马蹄子的三倍,这为“沙漠之舟”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3、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
一、表
初三物理人教版课件范文第6篇
一知识点
1电荷
电荷的概念
电荷的分类
常见正负电荷
电荷间相互作用
带正负电的基本粒子
带正电的粒子叫正电荷;
带负电的粒子叫负电荷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流、电压、电阻
概念
表示字母
单位
大小
测量工具
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I
安培(A)
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荷量
电流表
电压
电压是电流形成的原因
U
伏特(V)
由电源本身决定
电压表
电阻
导体对于电阻的阻碍作用
R
欧姆(Ω)
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
积有关
______
3电流表、电压表
用途
使用方法
表盘标志
电路符号
电路中被视作
使用注意点
使用前
使用时
读数
与电源
电流表
测电流
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A
无电阻导线
确保不超过量程;进行调零。
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根据接入量程确认大格和小格的值进行读数
不能直接与电源连接
电压表
测电压
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
V
断路
能直接与电源连接
4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特征
电流特征
电压特征
串联电路
处处相等
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
干路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每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5生僻知识点
短路:短路分为电源短路和局部短路
开关闭合后形成电源短路
开关闭合后灯泡L1被短路
注意:第二张电路图中只有局部短路,没有形成电源短路。这种情况不会烧坏用电器,是允许出现的。
二例题精讲
【例1】★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负电荷,这是因为摩擦使得橡胶棒(
)
A.失去一些电子
B.得到一些电子
C.失去一些质子
D.得到一些质子
答案:
B
【例2】★★
有A、B、C三个轻小物体,为判断三个物体带电情况,将三个物体分别互相靠近,发现AB间吸引,BC间排斥,AC间吸引,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B带异种电荷
B.B、C带同种电荷
C.A、C带异种电荷
D.A、B、C均带电
答案:
B
【例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正离子、负离子、电子的定向移动都可以形成电流
B.
金属导线中发生定向移动的是正电荷
C.
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是从正极到负极
D.
电路的电流为1A,表示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为1C
答案:
BC
【例4】★★
在图中的四幅电路图中,与如图所示实物图对应的是( )
A.
B.
C.
D.
答案:
A.
【例5】★★
如图,开关S闭合后伏特表测的是( )
A.
R2的电压
B.
电源的电压
C.
开关的电压
D.
R1的电压
答案:
D.
【例6】★★
如图所示,通过L1的电流为3A,电流表A1、A2的示数之比为3:1,电流表A2的示数为( )
A.
3A
B.
1.5A
C.
1A
D.
0.75A
答案:
B.
【例7】★★
在探究电路的电压规律的实验时用了下图中的某个电路,已知R1>R2,电压表V1、V2、V3的读数分别是4V,2V,6V,测量时的电路图应是( )
A.
B.
C.
D.
答案:
D.
【例8】★★
如图,闭合开关后,两个电流表的示数相同,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可能是( )
A.
灯L1被短路了
B.
灯L1断路了
C.
灯L2被短路了
D.
灯L2断路了
答案:
D.
【拓展题】
为了测定风速的大小,小明设计了四种装置,如图所示.图中探头、金属杆和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相连,可上下移动.现要求:当风吹过探头时,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上移动,且风速增大时电压表的示数增大.以下四个图中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答案:
D.
【拓展题】
七个阻值均为1欧的相同电阻如图连接,导线电阻忽略不计,则AB间的等效电阻为_____Ω
考点:等效电阻的计算
解析:假设A端为电源正极,则电流中电流方向如图所示
根据电流流向可以看出电流经过第一个电阻后,分为三路,其中一路只有一个电阻,另外两路分别流过一个电阻后汇合,然后又分为两路,再次各经过一个电阻后与第一路汇合;其等效电路为
其等效电阻为(Ω+Ω)=0.5Ω
加上干路中的两个电阻后其等效电路为
因此AB间的等效电阻为1Ω+0.5Ω+1Ω=2.5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