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11篇)
7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1篇
91795128.doc
7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青山中学 黄学瀚
青山中学
黄学瀚
91795128.doc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准确选用形容词、动词来表现景物特征的写法。2.从课文本身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来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有关鲁迅的一些知识。
二、学生朗读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赏析课文
1.从课文的标题,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快速默读第一部分——百草园生活的内容,说一说作者对它的评价。3.作者说百草园是乐园,选择了两个内容来体现: ① 百草园的景物描写。② 百草园雪天捕鸟的过程。
4.作者是如何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① 句式上看:“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以一概全的写法。② 描写范围:先写整体,再写局部。
③ 描写对象:既写植物,也写动物,还写非生物。④ 从观察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⑤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5.第三段在课文中的作用? 过渡
6.百草园的传说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 ① 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
② 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感,对“我”更有极大的吸引力。7.找出作者雪后捕鸟的段落,体会作者的写法。
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爱。8.小结。作业。
青山中学
黄学瀚
91795128.doc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朗读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内容。
1.“我”知不知道被送去书塾读书的原因?从课文找出来。不知道,作者猜测的原因很多,但是不肯定。“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 2.作者是怎样写三味书屋的? ① 路径 ② 陈设 ③ 礼拜
4.作者写了他在三味书屋的哪些学习、生活情况? ① 不可以问“怪哉”虫。② 单调的学习生活。
③ 逃课到小园中被老师批评。④ 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就。
5.沉闷的三味书屋里,有没有什么让作者感到有趣的事? ① 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② 老师读书入神时,“我们”可以做指甲戏,描绣像。6.小结。7.中心思想: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8.课后习题。9.作业。
青山中学
黄学瀚
91795128.doc
2.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标
1.2.3.4.学习记叙文的插叙手法。理解爸爸的形象。
理解父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对子女的影响。学习本文精彩的语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简明扼要地介绍《城南旧事》的梗概,其中以小英子为重点,照顾课文中的几个人物:宋妈、兰姨娘、四眼狗、蹲在草地里的人等,以此引出本文的教学。
二、学生全体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赏析课文,提问:
1.课文一共记叙了几件事?(分段落、段意)
① 写由夹竹桃想起前一天探望病床上的爸爸以及爸爸对“我”的嘱托。② 回忆六年前爸爸逼“我”上学,给“我”送衣、送钱的往事。③ 从爸爸的病情回想爸爸爱花的往事。④ 写毕业典礼上“我”的复杂心情。⑤ 爸爸鼓励“我”去银行寄钱的往事。⑥ 听到爸爸去世的噩耗,“我”忽然成熟起来。
2.课文采用插叙的手法,文中对爸爸的回忆都是由眼前的事引起的,请找出来: ① 从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的情形。
② 通过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引出六年前爸爸逼“我”上学的往事。③ 毕业典礼开始,“我”想到爸爸不会来,想到他的病情,以及他一生最爱花的情形。
④ 韩主任的讲话,想到很多人都盼望长大,想到爸爸要她闯练,去银行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的事。
3.爸爸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① 六年前爸爸要“我”好好用功,争取六年后成为优秀毕业生的鼓励,“我”真的做到了。② 一年级时,“我”赖床不起,被爸爸打,过后他给“我”送衣和钱,从此,我成为每天早晨等校工开大铁栅栏的学生之一。
③ 爸爸不拿“我”当小孩子,让我去银行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从而经受闯练。④ “我”知道爸爸去世的消息,表现出从未有过的镇定和安静,是爸爸长期教育的结果。
四、小结。
青山中学
黄学瀚
91795128.doc
第二课时
一、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 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②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③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④ 爸爸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二、课文13段写到“我”又愁又怕,“愁”什么?“怕”什么? “愁”上学迟到被罚站。“怕”被同学耻笑。
三、朗读“快回家去„„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我为什么要赶回家,“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这是亲人间的一种预感,也为下文爸爸即将离开人世埋下伏笔。
四、课文中还有另外三处伏笔,你能找出来吗?
1.P14“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2.P17“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
3.P20“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
五、课文中有两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请找出来: ① 以花为线索,用花喻人。
——主线 ② 毕业典礼。
——副线
六、文章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
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以花喻人。
七、中心思想
本文以“花”为线索,采用插叙的手法,通过写“我”经历的许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不再是小孩子了,表达了一种爸爸和女儿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深爱的厚重情感。
八、课后习题。
九、作业。
青山中学
黄学瀚
91795128.doc
3.丑小鸭
教学目标
1.理解丑小鸭的形象。
2.在了解童话的基础上,理解童话的思想意义。3.学习丑小鸭对美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有关安徒生的文学常识,以及回忆学过的安徒生的童话故事。
二、赏析课文,质疑:
1.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
见课文第1~8自然段。
2.在打击和挫折面前,丑小鸭是什么态度?他是怎么做的?
丑小鸭始终不屈不挠,相信自己,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一切艰难困苦,他相信身处逆境,经过不懈追求,努力进取,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幸福一定会来到身边。3.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丑小鸭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 ① 他在农家生活安定下来,得到“照顾”、有“温暖的屋子”、“有了一些朋友”,但他渴望到水里去游泳,渴望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
② 当他看到美丽的天鹅从寒冷地带飞向温暖的国度,丑小鸭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再也忘不了这些美丽的鸟儿,这些幸福的鸟儿,当他看不见他们的时候,感到非常的空虚。③ 春天来了,当他又看见三只美丽的白天鹅时,便不顾生死地飞向他们。
正是因为丑小鸭始终坚持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才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最终获得了幸福。
4.丑小鸭认出了三只美丽的白天鹅时为什么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难过?
因为他向往美、追求美,但又感到自己丑陋,不能与美丽的白天鹅为伍而难过。5.丑小鸭飞向这些美丽的天鹅,为什么说“请你们弄死我吧”?
因为丑小鸭觉得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他们会嫌弃他、会把他弄死。但他抱定了决心,拼得一死也要向往美、追求美。
6.“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也没有关系”,为什么?
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为着目标而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7.当大家都赞美丑小鸭的美时,他为什么感到难为情?
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卑微的、无力的、渺小的,不习惯别人对他的赞美。8.“一颗好的心”是什么意思?
指善良的、谦虚的、美好的、有理想、有追求的心。9.丑小鸭的形象对我们有什么思想启迪?
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课后习题。
青山中学
黄学瀚
91795128.doc
4.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中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的生平和诗歌。3.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新课
由上一课“丑小鸭”实际是“白天鹅”引入标题《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介绍普希金的文学常识。
三、教师朗读诗歌,学生注意停顿,学生再朗读两遍。
四、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人生的体验不管是美好的还是忧伤的,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在将来的日子里,回首往事,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五、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诗人告诉我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
六、背诵。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
青山中学
黄学瀚
7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2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黑格尔的话: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
——黑格尔 2.中华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275个剧种。你知道哪些剧种呢?下面我们来听几段戏曲,看看你能不能说出他们分别是什么剧种?(课件播放,学生猜一猜他们分别是什么剧种。)
3.你能说说戏曲表演有些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4.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了解的这个剧种啊,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比国粹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它就是——藏戏(板书课题,齐读),跟其他剧种相比,藏戏有着怎样的表演特色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5.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我们先来读读学习提示,想一想这段话告诉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藏戏?(根据回答板书:形成、特色)
二、读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2.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3.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读后交流、梳理: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20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4.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5.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指名读前三自然段。
2.这三个都是什么句?回忆一下反问句的作用,那么作者连用三个排比式的反问句,想强调什么?又想表达强烈的什么感情呢?再读读句子,看谁能读出问号背后的东西?
(强调藏戏的特点,表达强烈的民族的自豪感。)3.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课文哪几段具体描写了这三个特点?
2.默读8—20小节,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3.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4.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体会藏戏的面具不但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的象征意义,颜色和形状还非常地夸张。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这在戏曲表演中是多么独特的现象啊,难怪作者一开始就这么赞叹——齐读课文第1句。
5.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想想不需要舞台的藏戏简陋到什么程度?从那里体会到?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和那些以精美的舞台与华丽的灯光做背景的其他戏曲比起来,以雪山江河、草原大地为背景,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伴奏,在观众团团围坐下席地而唱的藏戏显得多么质朴、多么大气、多么豪迈啊!齐读17、18小节。难怪作者会这么赞叹—齐读课文第二句话。
6.自由读19、20小节,你还了解到藏戏的什么特点?
7.没有舞台,席地而唱,演出时戴着面具,一部戏一唱就是三五天,这在戏曲表演中是多么独特、多么稀有啊,难怪作者开篇就用了三个排比反问句来表达心中强烈的赞叹和自豪之情(齐读1—3小节)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这么独具特色的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呢?这里面还有一个美丽感人的传说故事呢,(板书:传说)请大家自由读读4—7小节。
1.自读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美丽的故事。
2.指名说,学生评议、补充。
3.说到藏戏的起源,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藏戏的开山鼻祖—唐东杰布,什么是“开山鼻祖”?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藏戏的创始人。(课件出示补充材料)
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什么?(板书:为民造福)
4.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5.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六、拓展延伸
1.除了藏戏,咱们中华民族还有许多优秀的剧种,老师这儿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七、作业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板书设计:
形成 传说 唐东杰布 为民造福
藏戏
特色 戴面具 没舞台 时间长
教学反思:
今天上这节课觉得效果还不错。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导入部分简洁、生动,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有点“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感觉。
其次是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这篇文章的结构很清晰,作者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和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安排材料的,重点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和特色。
第三,给学生留足自读自悟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7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3篇
一、外部原因
1.语文课程改革全面展开, 但考试制度改革不配套
由于考试制度改革的滞后, 从考试内容到考试评分仍停留在旧有框架内, 致使考教分离, 考试成绩不能反映师生真实的教学状态。笔者了解到, 现在许多教育主管部门仍然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 给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学校教育由相对封闭转向相对开放, 导致教育力量分散
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与整个社会日益一体化。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在丰富学校生活、吹进鲜活气息的同时也削弱了学校、教师的教育力量。本次的调查“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最主要因素”中, 有10.2%的学生选择“外界影响”, 可见其对语文教育影响的分散效应。
3.社会、家庭普遍注重教育, 但功利性倾向严重, 排挤了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
社会中重经济轻文化、重理工轻人文、重英语轻母语的思潮已成风气。在这样一个注重效率、注重实用的大环境下, 加上语文学科自身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的基础——语文由主科地位沦为“小三子”、“小四子”。
二、内部原因
一切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内部矛盾的发展变化。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矛盾。下面, 就从语文学科、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来分析。
1.语文学科
语文是母语教育, 有它先天的优势, 也同样存在着不利因素。首先, 语文教育不是对一个全新领域的探索。其次, 语文学科主观性较强, 对语文知识、能力的评价难以精确化, 难以公正地反映出学生的努力程度。本次调查中, “影响课余学习语文的主要因素”中, 13.4%的学生认为“复习不复习没有区别”, 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第三, 语文内容庞杂。第四, “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长互生的过程”, 其功效显现的周期要比其他学科长。
2.教师
其一, 语文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角色适应都需要一个过程。新课程标准没有提供可操作性的指示, 为语文教师创造性教学开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也使得他们因无法可依而生无措之感, 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去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二, 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力度不够。首先是对学生了解不够。其次是计划性不强。其三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但忽略内化训练。调查中, 笔者将“教师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与“学生学习方法自评”作了相关性分析, 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005, 呈低相关。也就是说, 教师指导了学法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掌握了。
3.学生
语文学习的外部动机强于内部动机。在项目“推动学生努力学习语文的最大动力”的回答中, “对语文的喜欢”仅占33.9%。大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来自“父母的期望”占22.5%、“升学的需要”占27.8%、“教师的逼迫”以及“同学的尊重”等这些外部压力。语文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发展不同步, 后者落后于前者。但元认知方面有所欠缺, 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特点“很了解”。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需要帮助。由于学生在学习方法、元认知方面缺少足够的训练, 加上长期“他主”的、被动的学习, 已习惯接受现成的观点, 过分依赖教师, 因而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不满意。
除此以外, 受外界“语文无用论”的不良影响, 学习任务繁重而时间相对较少、考试压力、未来生存压力, 加上教师教学方法、原有基础等都层层压在学生并不成熟与坚强的肩膀上, 学生疲于应付, 无法轻松地进入语文学习之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社会、家庭、考试制度等外部原因, 也有语文学科、教师、学生等内部原因。彻底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不仅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 而且整个社会也要反思:应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个怎样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7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4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背景介绍: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一线的大多数教师总是让用简单枯燥的识字教学来教学,结果孩子们注意力不能集中,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本节课教学,我旨在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孩子们能够乐学,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用了“复习导入新课——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探究规律,区别‘礻、衤——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小结——自主识字,指导书写”这几个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比较“礻、衤”两个易于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3.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区别易于混淆的“礻、衤”这一组偏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习字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小朋友,这学期的《识字4》我们已经辨析了“木、禾”“、艹”“日、目”和“冫、氵”这四组形近偏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以形近偏旁带生字的形式出现的看图读韵文识字。
2.板书课题:识字7,生齐读。
【上课开始,交代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孩子们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
1.(多媒体出示图表)看看图表上列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话。(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
3.生自由读韵文的第一、二行。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会读了的读给其他小朋友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互相正音。
4.不带拼音,自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
【利用多媒体课件,初步感知偏旁和韵文,让孩子们从画面中感受偏旁的区别。培养孩子们观察、探究能力、说话能力。】
三、探究规律,区别“礻、衤”,识别两个偏旁的字
1.了解“礻”的演变过程。
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读一读,找一找,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多媒体显示“礻”的演变过程,观察“礻”的古文字像什么?
看看图,读读词,想想这些字为什么都有“礻”这个偏旁?(与神仙、祖宗等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礻”有关的字?指名说。
2.了解“衤”的演变过程。
(1)出示“裙子、裤子、衬衫”,读一读,找一找,你们发现了什么?
(多媒体显示“衤”。)认识裙。
(2)同桌合作:看多媒体演示“衤”的演变过程,讨论“衤”的古文字像什么。这些字为什么有“衤”这个偏旁?(大都与衣服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衤”有关的字?指名说说。
(3)指名读,齐读这组词。
(4)连起来诵读第一二两行。
【通过观看部首演变,让孩子们对部首和字的印象深刻。这样,孩子们学生生字的兴趣也变得浓厚,更好地记忆了生字。】
四、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
1.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这三幅图。
神话:我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自由说说。如:嫦娥奔月、沉香救母、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等。
祝福:请学生说一句祝福的话。
祖先:如图中画的原始人,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让孩子们通过学过、读过的神话故事来理解词语,感知词语和图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一看到图就能想到“神话、祝福、祖先”】
五、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神话、祝福、祖先”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第二组词语“裙子、裤子、衬衫”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
2.齐读词语。
【通过总结让孩子们明白两个偏旁的汉字的规律,利用这种规律来给自己头脑中类似这种偏旁的汉字进行分类。渗透到这类词语,让孩子们产生梳理同类词语的意识。】
六、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读。
2.同桌交流:怎样记住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集体交流:“礻”和“衤”要区别开。
4.教师指导书写: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5.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纠正写字姿势。
【写字教学是我们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所以教学中要做到扎实有效。我注重让孩子们先观察、分析字形结构,比较两个偏旁的不同后,再让孩子们进行练习。写字练习时,我们进行适当的讲评,并将孩子们写得好的字展示出来,让其他孩子进行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能够取长补短,在以后的练习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所以本节课我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揭示部首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汉字的规律。运用多种方式学习、理解词语,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学习中认识词语,领会词语。在学写生字前,再一次回顾两个偏旁的区别,回顾本课内容,再一次强调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7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5篇
【教材分析】
《识字7》是一年级下册的教材。“是对非,长对短„„”这几组意思相反的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识字7的内容,短短六行话,不仅为学生识字提供了语境,还蕴含着对对子的启蒙教育,真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传统蒙书的结构以及语言形式的借鉴使得这首对子歌节奏感极强,读起来韵味十足。良好品质的渗透又不愧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设想】
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尝试着用“送生字宝宝回家──为生字宝宝找朋友──带生字宝宝出门──常回家看看”这几大环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送生字宝宝回家”即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自主识字,读准字音。由一个“送”字,学生内心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读书识字自然特别用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生字宝宝找朋友”即看这些生字与哪些字、词组合在一起。这种说法新奇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自由自在地在课文中“走”。“带生字宝宝出门”即介绍记忆生字的方法。设计这个环节试图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会生字”到“会学生字”。“常回家看看”即复习巩固,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复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体验成功后的愉快和喜悦。总之,在识字教学中,力求通过学生丰富的联想与大胆的想象,使抽象的汉字与生动鲜明的语言环境统一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索蕴涵着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文字世界。通过这种螺旋式的深化,真正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玩。
【教学目标】
1.认识“虚、骄”等9个生字。会写“短、对”等6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几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3.有主动积累对子的愿望。
4.感受对子这种语言形式的优美,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与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游戏吗?现在我们就来玩“唱反调”游戏: 我说“高”,你们就说一个和我相反的词,就对“低”。“唱反调”开始: 高──明──胖── 美──新──忙──
(复习“语文园地五”的生字)
小朋友们,真的很聪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识字7》里面的对子更有意思。(板书课题)
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形式,用这种方式导入,学生的兴趣容易被激发,学生也就有了学习积极性,也就很愿意参与学习活动中来。
二、趣味识字
1.“送生字宝宝回家”:(1)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请小朋友借助拼音练习自由读课文,要求: 字音要读正确,并用“”划出不认识的生字宝宝。(2)小组合作识字。(3)指名读课文: 学生评议,正音。2.“为生字宝宝找朋友”:
(1)联系上下文,与同桌合作学习,要求:
看看这些生字宝宝与哪些字、词组合在一起,成为了好朋友。(2)全班交流。3.“带生字宝宝出门”:(1)过渡:
带上生字朋友出门玩,我们怎么向别人介绍新朋友?(2)全班交流: 教师指导记忆方法。4.“常回家看看”:(1)挑字卡找伙伴:
翘舌音伙伴──我是翘舌音“诚”,我的伙伴在哪里? 反义词伙伴──我是“骄傲”,我的伙伴在哪里?(2)“火眼金睛”:
儿歌中哪些字是今天学的?看谁找得多。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培养自主识字能力。游戏识字进一步巩固识字,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赏读课文,感悟内容
1.生字朋友我们都认识了,再读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练读,汇报读)
2.小朋友们,我们的拼音朋友不见了你还能读好课文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去拼音的课文)自由读课文。(指名读)
3.在这篇课文里,你最喜欢那些词语?请用笔画出来,并读一读这些词语。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
4.师生交叉读文、拍手练读文、分组竞赛读文。5.谁能试着背一背。(指名背、男女分背、齐背)
多种活泼的形式读,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由读到背,不仅提高读书能力,又丰富了自己的积累。
四、拓展活动,课外延伸
1.出示课后“我会读”: 指名读,齐读。说说它的意思。
2.请你学着文中的样子,也出几个对子让小伙伴对一对,实在对不上你可以帮助他。拓展延伸,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树立了大语文观。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短、对、冷、淡、情、热”: 引导学生认读。
2.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 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3.教师范写,重点提示:
“短、对”二字,只是左边略微窄于右边;而“冷、淡、情”三字,左边就明显地窄于右边。“冷”是两点水旁、“淡”是三点水旁。“热”字中间的一点不能丢掉。
4.学生描红,练习。5.同桌互评。6.教师发现问题相机引导,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
7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田字格生字,会认8个双横线生字,认识新偏旁“日、广”。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识记字形,正确书写9个田字格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9个田字格生字,并能正确书写“明、再、已、当”4生字;能正确
读出8个双横线生字的字音。
教学难点:理解生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一位客人。大家一起说说它是谁?
2、说说小鸭子走路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生答:摇摇摆摆)
3、今天这只小鸭子要给我们讲讲它的故事。
4、板书课题,读题。
(过渡: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呢?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给生字画圈,读准字音,语句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给生字画圈,读准字音,语句读通顺。
(过渡:老师把这些生字宝宝都请到了黑板上,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理解生词。
(一)学习双横线生字,重点学习“始、经和得”三个字的读音。
1、生借助拼音,自行练读生字。
2、指名读,跟读。
3、男女生赛读。
4、去掉拼音齐读生字。
5、小火车游戏巩固生字
(过渡:刚刚我们认识的是双横线生字宝宝,我们再来认识田字格生字宝宝。)
(二)学习田字格生字
1、生借助拼音,自行练读生字。
2、指名读,跟读。
3、同桌互读。
4、齐读。
5、游戏巩固识字。(指名读生字,读准了就把小鸭子请进池塘。)(过渡:这些生字宝宝又有了自己的好朋友,他们是词语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理解生词。
1、读一读,再通过图片理解“红彤彤”和“阴沉沉”。
2、通过演一演理解“自言自语”和“一摇一摆”。
(过渡:生字宝宝词语朋友们特别顽皮,他们都躲到课文里去了,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文,注意字音读准,语句都通顺。)
3、生字词回归课文,通读全文。
(过渡:故事里讲的是什么内容呢?请看黑板!)
四、创设情境,学习第1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 ①听了小鸭子说的话,你知道小鸭子有什么愿望?指名交流。②“准能”还能用什么词来替换?(肯定)指名交流。(采用为“准能”换词的方式、重点体会小鸭子骄傲的样子)③谁来读读小鸭子说的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指名交流并评议。④齐读小鸭子说的话。
(过渡:刚刚我们学了怎么读生字,现在再来看看怎么写。)
五、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再”与“已”字的书写。
1、师范写,生观察。
2、分析讨论有哪些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笔顺,生字加减法)
2、生完成课本41页写一写内容,师巡视指导。
3、展评。
六、作业:
读第2、3、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小鸭子最后有没有成为运动员?为什么?
七、板书设计:
7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7篇
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2.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体会象征含义。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与思想。
2.体会象征含义,学习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课文的思想内容,象征含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端午节的由来你知道吗?——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一篇赞颂他的文章《雷电颂》。
二、作者介绍: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作者简介,教师作简要说明。
三、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及全剧梗概:
1.请学生介绍作者情况。
2.教师说明《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教师介绍全剧内容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的共鸣。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四、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嵇 目卑目麋 污秽 犀利 迸射 播弄 肆虐 雷霆 踌躇 鞭挞 祈祷 忏悔 罪孽 拖泥带水
2.再读课文,概括全文表达的思想内容。
“雷电颂”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3.理清结构。
老师先介绍《屈原》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
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以南后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对屈原恨之入骨,他们诬陷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欲除之而后快,暴露了他们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
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第三部分:高潮。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突出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
再让学生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小结: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五、细读研讨:
1.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后小结: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风雷电”的形象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手法,还有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
例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这些语句,兼用拟人、呼告、排比;
“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运用比喻,热切地向往和赞美风、雷、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等语句兼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
作用: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憎的感情,好像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往往能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六、拓展延伸:
1.在教师指导下课外阅读有关屈原及介绍的作品。如《楚辞》其中有名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等。
7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8篇
首先用图片展示三角形在机械、交通、建筑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接着用课堂小测验来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也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以此试题的序号为序, 逐一引导学生去探究这部分内容。其间插入了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实际事例。最后通过感悟与反思, 来达到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小结本节课的目的。
教学过程:
师:通过屏幕向学生展示三角形在机械、交通、建筑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的一组图片。并提出问题:
1、三角形为什么有这么广泛的应用?你想知道吗?
2、你想当一名设计师吗?
学生:对于问题1会感觉疑惑、好奇, 但一定会一起回答说, 我想当一名设计师。
师:展示课题并用课堂测试来展示教学目标:
7.1.1三角形的边
课堂测验: (检查预习情况) (略)
师:考一考:
1、小强用三根木棒组成的图形 (通过屏幕观看图形) , 是三角形的是 () 。
2、如图:
(1) 三角形ABC记作___________。
(2) 在△ABC中, ∠B的邻边是____, 对边是____。
(3) 图中的三角形有_________________。
师:向学生展示:二.三角形按边分类
探究1:观察下面几个三角形, 你能找出它们的区别吗? (图形用屏幕或黑板向学生展示一个等边三角形;一个两边相等的三角形;一个不等边三角形) , 并进行一定的启发。
生:观察、思考、回答。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如下:
把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又可分为底和腰不相等的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用列表展示出来更好)
师:向学生展示:三。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探究2:假设有一只小虫沿如图所示的△ABC的边爬行。试探究下列各种情况下哪种路线最短? (图形见屏幕或黑板)
生:思考、讨论:
1、小虫想从B点出发到达c点: (1) 直接从B到C; (2) 从B到A再到C。发现:AB+AC>BC;;
2、小虫想从B点出发到达A点: (1) 直接从B到A; (2) 从B到C再到A。发现:BC+AC>BA
3、小虫想从A点出发到达C点 (1) 直接从A到C; (2) 从A到B再到C。发现:BC+AB>AC
师:结合学生的讨论和学生一起得出如下结论:
三角形的三边有如下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展示横穿马路的图片, 并提问:为什么人们喜欢横穿马路?
生:讨论回答。 (有两种不同的答法 (1) 是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出示问题。
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1) 3, 4, 8 () ; (2) 2, 5, 6 () ;
(3) 5, 6, 10 () ; (4) 3, 5, 8 () 。
生:课堂练习。
师:启发学生得出解题技巧:只要选取两条较短的线段, 求出和再与最长的线段比较, 和较大, 则可以;否则不能组成三角形。
师:向学生展示: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用一条长为18cm的绳子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 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 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 如果围成的等腰三角形有一边长为4cm, 那么各边的长又是多少厘米?
生:分组讨论, 并动手做。抽学生到黑板上做。
师:巡视, 适当地启发。并在最后给出较规范的解题过程。
解: (1) 设底边的长是xcm, 则有:x+2x+2x=18;解之得x=3。6
∴三边的长分别是3。6cm, 7。2cm, 7。2cm。
2) , 当底长为4cm时, 则腰长为:∴三边的长分别是:4cm, 7cm, 7cm。
当腰长为4cm时, 则底长为:18-24=10, ∵4+4<10, ∴不能围成腰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
师:出示题目。感悟与反思
7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9篇
—Well, hes really tall. 噢,他确实很高。
【点拨】 look like的意为“看起来像”、“长得像”,多用来询问或描述人的外貌或物品的外观等。询问“某人长相”怎么样时,要用“What do/ does…look like?”。例如:
The boy looks like his father. 这个男孩看起来像他爸爸。
—What does your friend look like? 你的朋友长什么样?
—She is tall and has long hair. 她高高的个子,留着长发。
2. She never stops talking!她从不停止讲话。
【点拨】 stop是动词,意为“停止”,常用于“stop doing sth.”和“stop to do sth.”结构中。stop doing sth.表示“停止做某事(正在做着的事)”,doing sth.作stop的宾语;stop to do sth.表示“停下来(正在做的事)去做另外一件事”,to do sth.是目的状语。例如:
He is tired. He stops to have a rest. 他累了,他停下来休息一下。
3. “ I dont think hes so great,” says Ruth from New York. 来自纽约的Ruth说:“我认为他没那么伟大”。
【点拨】 1)I dont think是主句,hes so great是宾语从句。英语中,think后面接宾语从句时,若从句为否定的,一般要否定主句,而不否定从句。例如:
I dont think you are right. 我认为你不对。
2)say意为“说、讲”,强调所说的内容。而speak作“说、讲”时,强调说话的能力;说某种语言时,要用speak。例如:
Please say it again. 请再说一遍。
Can you speak English? 你会讲英语吗?
4. Id like some noodles. 我想要一些面条。
【点拨】 would like意为“想要”,相当于want,但比want的语气委婉;后面可接名词或动词不定式。含有would like的句子,在变为一般疑问句时,把would提到句首。例如:
I would like to watch TV. 我想看电视。
Would you like some apples? 你想要几个苹果吗?
5. What size bowl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 你们想要多大碗的面条?
【点拨】 What size意为“多大号”、“多大尺寸”,用来引导特殊疑问句。例如:
What size are your shoes? 你的鞋是多大号的?
6. What about your friend, Carol? 你的朋友怎么样,卡罗尔?
【点拨】 What about ...? 是口语中很常用的一个句型,意为“……怎么样?”,与How about ...?的意思一样。一般用来征询对方的意见或看法、提出请求或建议等。后面可跟名词、代词、动词-ing形式。例如:
I like swimming very much. What about you? 我非常喜欢游泳,你呢?
What about swimming this afternoon? 今天下午去游泳怎么样?
7. Old Henry looked for his dog. 老亨利找他的狗。
【点拨】 look for意为“寻找”,强调“找”的过程;find意为“找到”,强调“找”的结果。例如:
What is he looking for? 他在找什么?
Did you find your pen? 你找到你的钢笔了吗?
8. Then it was time to go home. 该回家了。
【点拨】 Its time to do sth. 是一个固定句型,意为“该做某事了”、“是做某事的时候了”。例如:
Its seven oclock. Its time to go to school. 七点了,该去上学了。
9. That made me feel very happy. 那使我感到很高兴。
【点拨】 make用作使役动词时,意为“使、让”,常用于“make sb. do sth.”结构中,意为“使/让某人做某事”。例如:
They made the young men work ten hours a day. 他们让这些年轻人每天工作10个小时。
10. We had great fun playing in the water. 我们在水里玩得很快乐。
【点拨】 have fun doing sth. 意为“做某事很有乐趣/快乐”。例如:
We have fun playing computer games. 我们玩电脑游戏非常快乐。
11. ... so we decided to play tennis. ……因此我们决定打网球。
【点拨】 动词decide意为“决定、下决心”,decide to do sth. 表示“决定做某事”时,后要跟动词不定式作宾语。类似的动词还有want等。例如:
She decided to buy a new bike. 她决定买一辆新自行车。
12. What do you think of soap operas? 你认为肥皂剧怎么样?
【点拨】 What do you think of ...?意为“你认为……怎么样?”,是用来询问对方对某事、某物或某人的看法、态度,相当于How do you like ...?句型。例如: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tory? =How do you like the story? 你认为这个故事怎么样?
13. Welcome to 9 oclock Weekend Talk. 欢迎来到九点钟的《周末访谈》节目。
【点拨】 Welcome to ... 意为“欢迎来到……”,to为介词,后面要跟地点名词,若接地点副词时,则不用介词to。例如:
Welcome home!欢迎回来!
Welcome to Beijing! 欢迎来北京!
14. Were talking to Alan, a thirteen-year-old boy. 我们正在与Alan,一个13岁的男孩谈话。
【点拨】 由“数词+名词+形容词”构成的复合形容词,每个词的中间要用连字符号“-”,且名词要用单数形式。例如:
Carol is an eight-year-old girl. 卡罗尔是一个八岁的女孩。
15. I enjoyed reading your “Whats Cool?” article in the school magazine. 我喜欢读学校杂志上你的那篇“Whats cool?”的文章。
【点拨】 动词enjoy后面可接名词、代词或动词-ing形式。例如:
Do you enjoy working here? 你喜欢在这儿工作吗?
16. Dont run in the hallways. 不要在走廊里乱跑。
【点拨】 祈使句通常无主语,由动词原形来开头,为使语气委婉,可在句首或句尾加上please一詞。否定句一般直接在句首加上Dont来构成。例如:
Dont be late next time. 下次不要迟到了。
17. We have to clean the classroom. 我们不得不打扫教室。
【点拨】 have to意为“不得不;必须”,后面要跟动词原形,有人称、数和时态的变化,表示受客观原因限制,不得不去做某事。变疑问句或否定句要借助助动词do/does。例如:
Its too late. I have to go home now. 太晚了,我现在必须回家。
巩固练习
()1. —_______?
—Hes a tall man with short hair.
A. How is he B. What does he like
C. What is heD. What does he look like
()2. They are too tired, so they stop _______ and
have a rest.
A. working B. to work C. work
()3. People usually _______“Hello” to each other
when they make a phone call.
A. sayB. tellC. talkD.speak
()4.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Id like _________ my parents.
A. to visitB. visitC. visiting
()5. When Mary couldnt see her mother, she began
to cry and ________ her.
A. look for B. look afterC. look at
()6. —Hurry up! Its time ________ home.
—Im coming.
A. goB. go toC. going D. to go
()7.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watch the
national flag go up?
—It makes me ________ very proud.
A. felt B. to feel C. feeling D. feel
()8. We went to the beach and had great fun
_______ in the water.
A. to playB. playing C. played
()9. —Whats your plan for the summer holidays?
—Ive no idea, but Ive decided ________ at
home and have a good rest first.
A. stay B. to stay C. stayedD. staying
()10. Ben, dont you think such a task is too
difficult for _________ boy?
A. a 8 year old B. an 8-year-old
C. the 8-years-old
()11. I enjoy _________ my bike in the moun-
tains. Its not always easy, but exciting.
A. rideB. rodeC. to rideD. riding
()12. —I cant give up smoking, doctor.
—For your health, Im afraid you ________.
A. may B. canC. have to
()13. —What do you ______ your hometown?
—I love it very much.
A. look atB. talk about
C. think ofD. think over
14. 根据汉语提示完成句子,每空一词。
我认为你的答案不对。
I _________ _________ your answer is right.
15. 根据汉语意思完成英语句子。每空限填一词。
你要多大的甜点?
_________ _________ of dessert would you like?
16. 用括号内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每空不限一 词)。
—What about _________ (have) a birds eye
view of Shanghai?
—Great! I cant wait to.
17. 根据汉语完成英语:
欢迎2010年来上海。
__________ ________ Shanghai in 2010.
18. Tell Harry the news when you see him, please.
(改为否定句)
________ _________ Harry the news when you
see him, please.
7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10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怎、独、跳”等生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玩、很、当”等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一个人是快乐的,在集体中更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学习表示动作的词语。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快乐”的含义。[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提出问题。
(1)同学们,当你们一个人的时候,你们都会做些什么呢?你觉得快乐吗?(2)当你们两个人的时候,你们会怎么玩?
(3)当你们许多人一起的时候,你们又是怎么玩的呢?你觉得快乐吗?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原来同学们这么会玩啊,是不是无论一个人,还是很多人一起玩,都很快乐?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文《怎么都快乐》,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1.用一句话说说你一个人的时候喜欢做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将不会读的字圈画出来。2.同桌互读生字,互相纠正错误读音。
3.出示易读错的字,指名学生读,并讨论如何将字读正确。(指导音序查字法)4.教师指导正音。
5.以小组为单位,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将字音读错的同学当小鸡抓出来,指导读音。2.将下列汉字的音节补充完整。z怎t跳 éng绳q球 l连án篮
三、教师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观察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观看书写笔顺。2.让同学上台书写汉字,教师指正,教学易写错的笔顺。3.找汉字规律,识记生字。(1)找出偏旁相同的汉字:(讲、许;很、行)
引导学生说一说还会有哪些偏旁与之相同的字,上台书写展示。(2)找出结构相同的汉字:
上下结构:当、音左右结构:玩、很、讲、行、许 4.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3.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汉字。讠()()()彳()()()
4.写一写,再组词。当()音()
四、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数一数共有几个小节。
2.指名读第一小节。让学生在文中画出一个人的时候,都玩了什么游戏。3.学生自由举手回答: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是什么感受?会做什么? 4.用相同方法教学第2~4小节。
5.讨论:你喜欢一个人玩,还是两个人玩,还是很多人一起玩?为什么? 6.学生自主找规律,学习动词。
(1)课件出示词语:踢毽子跳绳搭积木听音乐下象棋讲故事 打羽毛球拔河……
(2)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踢、跳、搭……”都是动词)(3)让学生做一做这些动作,并说一说还知道哪些动词。(织毛衣、看电视、丢沙包、提水……)
五、课堂回顾,拓展延伸
1.教师小结:无论是一个玩,还是两个人玩,还是三个人玩,或是很多人一起玩,大家都会感到很快乐。大家一起玩的时候,我们把快乐分享给彼此,一个人的快乐就变成大家的快乐。2.当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会是怎样玩儿的?写一则日记,或是画一幅画吧。6.学完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教学板书]
怎么都快乐一个人玩:用纸折船、踢毽子、跳绳…… 两个人玩:讲故事、下象棋、打羽毛球…… 三个人玩:讲故事、跳绳 四五个人玩:很好
很多人玩:拔河、打排球、打篮球……
7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11篇
一、教材分析:
本组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七”组成。四篇课文分别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爱国情怀。《我不能忘记祖国》通过讲述15岁的宋庆龄在美国留学时,在一次讨论历史问题的班会上,有力地驳斥了美国学生关于“„„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特别是亚洲的中国,都被历史淘汰了„„”的谬论,表达了宋庆龄对祖国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以及她强烈的爱国热情。《卢沟桥》介绍了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美观造型,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才能和智慧。同时通过介绍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让我们知道了它还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桥。《古诗两首》中《从军行》是一首抒发边关将士豪情壮志的边塞诗。表现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豪迈气概。《塞下曲》借用汉代李广将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边塞将军的威武形象。《民族英雄戚继光》通过记叙我国明朝将领戚继光为解除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的倭患,组建军队,抗击倭寇的故事。赞颂了戚继光作战英勇、很有智谋。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本组的33个生字,认识29个生字。提高识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2.通过本单元的阅读让学生真正懂得爱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阅读本单元的同
时,要让学生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的需要去查找、搜集有关的资料。
3.通过语文百花园的训练,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用普通话讲故事的能力和认真听别人讲故事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l、要让学生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的需要去查找、搜集有关的资料。
2、通过本单元的阅读让学生真正懂得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难点:
在于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做到~边读一边想,抓住重点语句,结合课文体会句子的含义。
四、教学措施:
1、本单元的教学要放手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做到一边读一边想,抓住重点语句,结合课文体会句子的含义。在阅读实践中积极思考、探究,提高感悟理解能力。
2、要让学生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的需要去查找、搜集有关的资料。
3、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表达,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五、教学准备:
1、自制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2、师生共同搜集诗人王昌龄、卢纶的有关资料:搜集有关宋庆龄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资料;搜集有关卢沟桥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课下朗读这两篇课文。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我不能忘记祖国 教材分析:
课题“我不能忘记祖国”出自宋庆龄之口,这是她的肺腑之言。课文讲述了15岁的宋庆龄在美国留学时,在一次讨论历史问题的班会上,有力地驳斥了美国学生关于“„„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特别是亚洲的中国,都被历史淘汰了„„”的谬论。表达了宋庆龄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及她对祖国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课文内容具体、感人,语言优美、生动.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还能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我不能忘记祖国”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教学目标:
1、会写汉字:庆、州、讨、估、洲、史、眉、亿、仁、悠、忧、虑14个生字,认识:庆、资、索、估、淘、汰、锁、亿、仁。掌握词语:讨论、估计、亚洲、历史、双眉、亿万、仁人志士、悠久、无忧无虑。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意结合课文体会句子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宋庆龄说的两句话的意思。课文重点:宋庆龄说的两句话。
感情朗读训练点:引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部分的内容,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读说结合训练点:结合课下收集的材料,谈一谈当时人们为什么把中国比作东方睡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黑板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展示成果。(1)读生字。(2)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精读感悟,读说结合。
3自然段,从宋庆龄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从这儿你发现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心里始终想着祖国、她是个爱国的人)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她心中始终装着祖国?请大家再读课文。3.引导学生找到第7自然段:
4、学生在田字格里试写,师巡视指导。
六、限时作业。配套练习板书设计:
我不能忘记祖国 宋庆龄
无限的希望
坚定的信念
(生字条)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卢沟桥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及美观的造型,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同时通过介绍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告诉我们卢沟桥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课文第2-4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卢沟桥科学的设计、美观的造型及桥东的碑亭。课文第5自然段,讲卢沟桥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会认以下汉字:卢、郊、拱、堤、损、坦、阅、碑、侵、馆。会写汉字:卢、郊、设、型、组、损、宽、坦、侧、栏、皇、燕、攻、抗、馆。掌握词语:卢沟桥、郊区、设计、造型、组成、完好无损、平坦、两侧、石栏、皇帝、攻击、反抗、纪念馆。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不仅是一座雄伟的建筑物,也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地。
难点:理解卢沟桥不仅是一座雄伟的建筑物,也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地。课文重点:2-4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第2、5自然段
读说结合训练点: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卢沟桥图片
它们是总分关系。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4-5自然段。
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回答:每年7月7日,我国人民为什么要在这里开展纪念活动? 学生读书后回答。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观察校园的亭子,仿照第二自然段,写出它的样子。学生自己练习。指名介绍。
四、质疑、释疑。
五、指导书写。
1、学生认读田字格中的生字,记忆字形,观察特点。
卢、郊、设、型、组、损、宽、坦、侧、栏、皇、燕、攻、抗、馆
2、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你想提醒大家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3、师重点指导:郊、设、组、损、坦、栏、攻、抗、馆是左右结构,不要写得过宽,宽、皇是上下结构,不要写得过长。
4、学生在田字格里试写,师巡视指导。
六、限时作业。配套练习板书设计:
卢沟桥 历史悠久 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具有历史意义
(生字条)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学生第课、第课的预习情况。预习要求:
1、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课本上标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把它读好。
2、通过再次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试着用简介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阅读、背诵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课文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
感情朗读训练点:体会意境,领悟诗情,指导读出节奏和重音。读说结合训练点:谈一下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挂图。学生准备:收集古代边塞诗。教学过程:
一、展示成果。(1)读生字。(2)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精读感悟,读说结合。
(一)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
2、自读,扫清障碍。
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反复读,读准字音,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二)、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四、质疑、释疑。
五、指导书写。
1、交流识字的好办法,准确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书写。
六、限时作业。配套练习板书设计:
从军行 环境艰苦
2、自读思考。
(1)指名读,划出表示时间的词。(夜、平明)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2)结合诗句想象:平明来到现场,将士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心里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想?
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把学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入。
4、诵读古诗,体会边塞将军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威武形象。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四、质疑、释疑。
五、指导书写。
1、交流识字的好办法,准确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书写。
六、限时作业。配套练习板书设计:
塞下曲 草惊风
赞将军 夜引弓 石棱中
(生字条)
第7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民族英雄戚继光》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记叙了我国明朝将领戚继光为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组建军队,英勇抗击倭寇的故事。文章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戚继光是一位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他不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
1戚继光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质疑、释疑。
五、限时作业。配套练习板书设计: 民族英雄戚继光
侵略——反抗——作战英勇、很有智谋
民族英雄
(生字条)
课题:语文百花园
教材分析:
“语文百花园七”的五个栏目共安排了七项内容。“语海畅游”安排了两项,一是“汉字真有趣”,二是补充句子的练习。“积少成多”要求读、背爱国名言和积累带有“国”字的成语,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阅读平台”要求阅读的短文是《小英雄于连》,“能说会道”栏目紧密结合本单元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设计了让学生讲自己的故事的话题。“笔下生辉”安排了写想象作文的训练,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梦想写下来。
教学目标:
1、读“辨字歌”,掌握辨析同音形近字的方法,学习照样子补充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读背爱国名言和采集带有“国”字的成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阅读短文《小英雄于连》,明确于连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小男孩。
4、通过故事会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交际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5、提高习作练习水平,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自主、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重点:
积少成多、我的采集本
预习要求:收集成语,积累写作素材。教学时间:5课时
3(1)默读课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2)思考:人们为什么给于连塑铜像?于连是怎样一个小男孩?
(3)再读课文,看看短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写了什么?几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
第3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 教学过程:
一、回忆自己准备讲的故事,做好在班级里讲的准备。
二、在小组里讲自己准备的故事,要求:
1、要用普通话讲述,注意把重点讲清楚。
2、听故事要认真,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别人交流;
3、小组内每一个组员讲完后,评选出小组最佳故事能手,大家帮助他出谋划策,把故事讲好,代表小组参加比赛。
三、举办班级故事会:
1、小组代表讲故事,全班听、评。
2、全班评议,评出班级“故事大王”。
第七单元作文
题目:想象作文 第10课时
一、习作要求:
1、以现实生活为依托,选择素材,写一篇想象作文。
2、发挥奇思异想,想象要奇特。
二、习作指导:
1、谈话导入
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今天,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放开我们的思维,写出我们心中所想。
2、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小组内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的奇思妙想,将重点部分说的详细些。
4、经典点评
师生评出学生的最佳创意。并提出修改意见。
三、打草稿。师巡视指导。
四、初次评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