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显微手术范文(精选11篇)
早期显微手术 第1篇
关键词:前循环,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显微手术,临床疗效
随着医疗设备的发展, 多排CT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应用, 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颅内出血的病因可以早期确诊。 动脉瘤破裂后, 若不及时手术或介入处理, 早期可能再次破裂出血, 一旦再次出血可导致高死亡率及致残率[1]。 目前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 早期手术治疗, 可以降低致残率、死亡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回顾性分析该科2013 年4 月—2015 年5 月收治的71 例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手术治疗患者病例资料, 确诊为动脉瘤破裂出血, 排除手术禁忌症后,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72 h内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 手术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3 年9 月—2015 年1 月病例, 男40例, 女31 例, 年龄32~72 岁, 平均 (44.3±12.6) 岁。 HuntHess分级:71 例患者中Ⅰ级28 例, Ⅱ 级23 例, Ⅲ 级7例, Ⅳ级10 例, Ⅴ级3 例。
1.2 临床表现
67 例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症状, 眼睑下垂2例, 脑室出血2 例, 其中伴有癫痫发作3 例, 单侧瞳孔散大8 例, 双侧瞳孔散大、深度昏迷及呼吸抑制3 例。
1.3 影像学检查
采用德国Siemens SOMATOM Definision AS 64 排128 层螺旋CT设定扫描程序行颅脑CTA检查。 对于CTA检查未发现动脉瘤者行DSA检查, 应用飞利浦ALLURA XPER FD 20 血管机对患者进行检查, 若发现异常, 选择机器“head 3D”模式, 行异常血管旋转造影检查。
71 例患者入院时头颅CT平扫均提示基底池、侧裂池、纵裂池、脑室或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 Fisher分级:广泛弥散性47 例, 密集性出血15 例, 淡薄性7 例, 脑室内2 例。 CTA联合DSA共同发现动脉瘤74 个,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3 个, 前交通动脉瘤17 个, 后交通动脉瘤10 个, 颈内动脉动脉瘤8 个, 大脑前动脉动脉瘤3个;其中大型动脉瘤5 个 (直径25 mm≥16 mm) 。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止血、脱水等常规治疗。 出血较少、病情相对稳定, 完善术前检查, 72 h内给予显微镜下翼点入路开颅夹闭手术。 出现脑疝致呼吸、循环紊乱者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病情允许紧急手术, 采用扩大翼点入路手术夹闭, 术中脑组织肿胀明显给予去骨瓣减压。 脑室出血先行侧脑室钻孔置管引流, 释放脑脊液, 减轻颅内压力。 显微镜下经侧裂分离蛛网膜, 探查载瘤动脉, 暴露责任动脉瘤, 分离出瘤颈, 以动脉瘤夹夹闭, 宽颈动脉瘤以两侧分别交叉夹闭。 术中动脉瘤破裂18 例, 吸引器快速吸出血液, 应用临时阻断技术直视下临时阻断载瘤, 阻断时间5~9min, 平均7.88 min, 动脉瘤夹闭满意时恢复血供, 被夹闭动脉瘤载瘤动脉用罂粟碱棉片贴敷10~20 min, 术毕常规关颅。 术后给予预防脑血管痉挛、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 腰椎穿刺释放血性脑脊液, 1 次/2 d, 直至脑脊液清亮。 生命体征稳定后早期行高压氧、针灸等康复治疗。
2 结果
根据71 例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与术后6 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见表1。
71 例患者手术时间1.5~4.5 h, 平均 (3.0±1.5) h, 住院天数11~70 d, 术后2 周68 例复查头部CTA, 显示动脉瘤夹闭满意, 3 例宽颈动脉瘤少量瘤颈残留。 术后6个月GOS评分, 预后良好 (5 分) 55 例 (77.5%) , 轻残 (4分) 4 例 (5.6%) , 重残4 例 (5.6%) , 植物生存3 例 (4.2%) , 死亡5 例 (7.0%) 。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颅内动脉血管壁局部异常而产生的瘤样突起。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 约占70%[2]。 该研究中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66 例 (93.0%) 。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 动脉瘤诊断越来越精确, 明确诊断和早期手术不仅能够降低动脉瘤再次破裂风险, 也能降低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的发生率, 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3]。 结合该组资料, 从手术时机、术中操作要点及术后处理三方面加以讨论。
根据Hunt-Hess分级主张低分级 (Ⅰ~Ⅲ级) 破裂动脉瘤及早手术可取得明确的疗效[4], 而对于高分级 (Ⅳ~Ⅴ级) 破裂动脉瘤的手术时机存在争议。 该组研究中Ⅰ~Ⅲ级58 例, 预后良好 (5~4 分) 51 例 (87.9%) , 预后不良 (3~2 分) 4 例 (6.9%) , 死亡 (1 分) 3 例 (5.2%) 。Ⅳ~Ⅴ级13 例, 预后良好 (5~4 分) 8 例 (61.5%) , 预后不良 (3~2 分) 3 例 (23.1%) , 死亡 (1 分) 2 例 (15.4%) 。 表明即使高分级破裂动脉瘤早期手术也能够明显改善预后。 张文波等[5]报道, 33 例Ⅳ~Ⅴ级患者均于入院后, 早期 (≤72 h) 行扩大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 按GO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 预后良好 (5~4 分) 18 例 (54.5%) , 预后不良 (3~2 分) 11 例 (33.4%) , 死亡 (1 分) 4 例 (12.1%) , 与该研究结果基本相一致。 对于高分级患者, 往往出现明显脑肿胀, 尽早手术同时去骨板减压能够降低术后脑水肿, 控制颅内压, 增加脑灌注,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6]。
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无明显脑积水及脑水肿患者, 行翼点入路开颅即可充分暴露动脉瘤及周围神经、血管;合并血肿患者先清除血肿, 充分释放颈动脉池、侧裂池脑脊液, 降低颅内压, 也能够顺利夹闭动脉瘤;术前已经形成脑疝或脑积水, 颅内压较高患者, 可在开颅前于对侧额角行脑室外引流, 已达到降低颅内压、增加手术显露空间[7]。 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是最凶险的情况, 处理不当可导致患者严重致残甚至死亡, 该研究中18 例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 尽快吸引出病灶周围出血, 脑棉片压迫破口暂时止血, 保持术野清晰, 同时应用临时阻断夹, 阻断载瘤动脉近、远端血供, 再仔细分离瘤颈避开周围重要神经、血供组织予以夹闭, 瘤颈夹闭满意再恢复载瘤动脉血供。 临时阻断时间平均7.88 分钟, 尽量避免超过15 min, 超过15 min易发生缺血性损害[8]。 术中应用自动牵开器, 尽量轻柔操作, 避免过度牵拉脑组织, 以免发生术后脑水肿及脑组织挫伤。
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可造成脑血管痉挛, 可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 严重者可导致脑水肿、脑梗死, 影响患者预后。 术后给予腰椎穿刺或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 释放血性脑脊液可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给予尼莫地平等钙离子拮抗剂以及3H (高血压、高血容、血液稀释) 治疗, 防止脑血管痉挛引起的迟发性脑损伤[9]。 术后癫痫的发生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该组研究中1 例患者术后癫痫发作, 导致呼吸骤停, 虽经过积极抢救, 仍出现急性脑水肿, 脑干功能受损, 患者术后长期昏迷。 在预防开颅术后癫痫发作的研究中, 术后给予丙戊酸钠可有效预防癫痫的发生, 丙戊酸钠可快速达到治疗剂量血药浓度且不良反应少, 不影响患者意识, 有利于观察患者神志变化情况[10]。 术后早期癫痫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皮层受刺激引起神经细胞异常放电, 是一种自限性过程, 短期的抗癫痫药物控制即可, 应该常规应用[11]。 是否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 取决于远期是否发生癫痫, 远期癫痫的发生则可能由于皮层瘢痕或其他原因引起。
综上所述, 前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技术已经较为成熟, 手术入路及处理方法较多, 对于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早期手术, 可有效防止再次破裂, 对于蛛网膜下腔血肿及颅内血肿可较为彻底清除, 对于高分级动脉瘤早期手术同样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继宗, 李京生, 吴王硕, 等.颅内动脉瘤1041例显微手术治疗临床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03, 83 (1) :6-7.
[2]杨树源, 只达石.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90.
[3]李金坤, 孙晓娟, 吴洪涛, 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7 (6) :613-615.
[4]Shirao S, Yoneda H, Kunitsugu I, et al.Preoperative prediction of outcome in 283 poor-grade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project of the Chugoku-shikoku Division of the Japan Neurosurgical Society[J].Cerebrovasc Dis, 2010, 30 (2) :105-113.
[5]张文波, 赖湘, 叶敏, 等.高分级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手术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5, 20 (6) :267-268.
[6]Smith ER, Carter BS, Ogilvy CS.Proposed use of prophylactic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in poor-grade 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associated large sylvian hematomas[J].Neurosurgery, 2002, 5 (7) :117-124.
[7]周新民, 冯东侠, 徐向东.高级别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显微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2, 11 (1) :8-11.
[8]郝进敏.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 29 (29) :38-39, 43.
[9]Pluta RM, Hansen-Schwartz J, Dreier J, et al.Cerebral vasospasm following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ime for a new world of thought[J].Neurol Res, 2009, 31 (2) :151-158.
[10]陈平, 史小鹏, 符长标, 等.丙戊酸钠和苯巴比妥钠预防开颅术后癫痫的对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5, 9 (7) :76-77.
早期显微手术 第2篇
为发展我省防盲治盲事业,提高基层防盲治盲工作能力,保障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率,湖南省防盲治盲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防盲办)与亚洲防盲基金会(香港)合作,免费举办白内障显微手术培训班,现将第四期培训班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
县级医院眼科医生,具有执业医师证,有一定的白内障手术基础,热爱防盲事业,愿意从事基层医院眼科工作,培训结束后必须在当地基层医院从事防盲治盲事业3年以上。同时,培训学员所在基层医院必须为当地基层防盲治盲点,并加入湖南省防盲治盲网络体系,定期向省防盲办汇报当地防盲治盲情况。学员报名后将由省防盲办进行资质审核,择优录取。
二、培训内容与形式:
(一)培训学员掌握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及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
(二)培训时间为5个月,前3个月安排理论授课、动物实验、手术观摩、观看录像及讨论、眼科门诊及病房实习。其中理论授课98个学时,动物实验140个学时,手术观摩48个学时,观看录像及讨论48个学时,眼科门诊及病房实习146个学时,共计480个学时。后2个月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员跟手术、观看学习或是学员回自己所在医院组织病人,由湖南省人民医院安排白内障手术专家现场带教、指导手术。
三、培训时间和地点:
(一)培训时间:2011年10月底开班。
(二)培训地点:湖南省人民医院眼科及学员所在各基层医院
四、项目实施: 本次培训由亚洲防盲基金会主办,湖南省人民医院、省防盲办承办,汇丰银行(香港)信托有限公司之利铭泽黄瑶璧慈善基金提供支持。培训期间免培训费及住宿费,餐费及交通费由学员自理。
五、报名方式:
符合条件者填写《第四期免费白内障显微手术培训班报名表》,将报名表电子版发至邮箱:hneyecare@163.com,报名截止日期2011年10月1日。
六、联系方式: 省防盲办联系人:
周娟:0731-82816689 *** 电子邮箱:hneyecare@163.com
湖南省防盲治盲办公室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瘫 等 第3篇
适应对象:
1、单纯痉挛型脑瘫,或以痉挛为主的混合型脑瘫,肌张力3级以上。
2、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年龄为3岁以上,以利于术后康复训练。
开展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南京脑科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
前列腺癌内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前列腺癌内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近 10 余年发展极快,对选择合适的前列腺癌,其治疗效果可与根治性切除术以及外放疗相媲美,同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又明显降低。并且,这一技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一般手术后当天即可进食活动,术后 2 、 3 天即可出院。为前列腺癌患者所青睐。
前列腺癌内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就是在术中超声( CT 或者 MRI 也可)引导下,应用专用的设备将放射性粒子准确地植入前列腺组织内。目前用于植入的放射性粒子主要有碘和钯两种同位素,分别有不同的适应证。放射性粒子在前列腺肿瘤靶区剂量分布高度集中适形,前列腺周围的直肠、膀胱以及尿道等正常组织接受剂量则最小,因而控制肿瘤疗效可靠,并发症低。
患者应由医生对前列腺癌进行临床分期和评分,并检测PSA值,以判定是否合适接受这种手术,是否需要配合雄激素阻断治疗或外放疗。当然,作为一种手术,前列腺癌内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仍然有一定的并发症,除了泌尿系症状、肠道症状、性功能三方面外,极少数情况下还可能发生粒子移位。
开展单位: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微创外科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泌尿科
老药片穿“新衣”
对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一粒为了遮掩苦味而裹上糖衣的小药片,无疑是一枚货真价实的“糖衣炮弹”,不吃不行,吃了更不行。如今,高分子薄膜材料问世,使薄膜包衣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成为制药工业的“新热点”,而且薄膜包衣逐步替代了糖衣片,给广大老百姓带来了福音。
薄膜包衣是一种新型的包衣工艺,是直接在药片芯外包上一层薄薄、稳定性好的膜?薄膜包衣与早些年使用的包糖衣比较,主要有以下优点:
1. 质量稳定:薄膜包衣是高分子材料,因此,不但能防潮、避光、掩味、耐磨,而且不易霉变,容易崩解,大大提高了药物的溶出度、生物利用度,延长了有效期。
2. 形象美:片型美观,色泽鲜艳,标志清新,形象生动。包好薄膜衣后,药芯仍清晰明显,可起到防伪作用。另外,薄膜包衣的片剂坚固耐磨,不易开裂。
3. 品种多:现在除胃溶膜、肠溶膜外,还有口溶膜(含片)、缓释膜、复合膜,以及最新型的多膜层、微孔膜、渗透泵包衣、靶向给药包衣,大大提高药效。
4. 成本低:虽然薄膜包衣的材料价格较糖和滑石粉贵,但由于用量小,且节约劳动力,所以总体计算并不比包糖衣成本高。
早期显微手术 第4篇
师对矫正前和矫正后的头颅侧位进行绘图、定点以及测量等,测量的具体项目包括以下几点:1ANB角:是指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之间构成的夹角。2SNA角:是指由鼻根点、蝶鞍中心、上齿槽座点之间构成的夹角。3Y轴角:是指蝶鞍中心、颏顶点连线、 眼耳平面相交之下前角。4SNB角:是指蝶鞍中心、鼻根点、下齿槽座点之间的夹角。5MP-FH角:是指由下颌平面、眼耳平面之间的夹角。6U1-SN角:由上中切牙长轴、前颅底平面之间的夹角。7AO- BO距离:上、下颌骨前部的相互位置关系。
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版本为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 )表示,数据之间的比较行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儿经过矫正治疗后,前后牙反(牙合)均完全解除。通过对比分析矫正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结果显示,在矫正前, 患儿的ANB角为(-0.7±1.1)°、SNA角为(78.3±2.2)°、Y轴角为(64.7±2.7)°、SNB角为(80.6±2.4)°、MP-FH角为(28.9 ±3.3)°、U1-SN角为(105.1±2.6)°、AO-BO距离为(-1.3± 1.1)mm、矫正后,患儿的ANB角为(2.1±0.2)°、SNA角为(84.1 ±1.9)°、Y轴角为(69.8±1.6)°、SNB角为(76.4±2.2)°、 MP-FH角为(29.1±3.1)°、U1-SN角为(109.7±5.5)°、AO-BO距离为(-0.7±1.6)mm、与矫正前比较,矫正后患儿的SNA角显著增大、SNB角减小、ANB角增大、U1-SN角增大、Ao-Bo值增大、Y轴角增大,矫正前后比较,P<0.05,矫正前后患儿的MP-FH角变化不明显,P>0.05。见表1。
3讨论
替牙期反不仅影响了患儿的口腔功能,对患儿的颜面美观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要及时予以矫正治疗。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反
多由遗传因素、疾病因素等多种因素导致,临床分为三种,分别为牙源性反、功能性反以及骨性反,但是无论属于哪种类型的反,均需要通过移动上下前牙解除反关系,以防止牙的进一步发展[4]。
早发现、早治疗是目前替牙期反矫正治疗的主要原则之一,其最佳的治疗时机为青春生长的高峰期。相关文献显示,替牙期反早期矫治重要方法即为上颌活动矫治器联合前方牵引,上颌活动矫治器联合前方牵引矫正效果良好,对患儿的面型影响小,本次研究结果与该报道结果一致[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儿经过矫正治疗后,前后牙反均完全解除。与矫正前比较,矫正后患儿的SNA角显著增大、SNB角显著减小、ANB角增大、U1-SN角增大、Ao-Bo值增大、Y轴角增大, 矫正前后比较,P<0.05,矫正前后患儿的MP-FH角变化不明显,P> 0.05,由此可以说明,经过矫正后,患儿的上颌骨生长增加明显,下颌骨生长受到抑制,反被有效的解除,上下颌骨比例协调,且对面部高度影响小。综上所述,应用上颌活动矫治器联合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反,治疗效果明显,促进了上颌骨的生长,改善了患儿面型,对治疗替牙期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Mtsuzaki Y,Shibata K,Yoshioka M,et a1.Intrapleural perfusion hyper-thermochemo thoraphy form align at pleural disseminationand effusion[J].Ann Thomc Surg,2014,59(2):127-131.
[2]Stephen R L,Nova k J M,Jensen EM,et a1.Ef fect of osmot ic pressureon up take of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by carcinoma ceils[J].Cancer Res,2010,50(15):4704-4708.
[3]Montes J W,Wong J H,Fayad PB,et al.Stereotactic computed tomographic-guided aspiration and thrombolysis of intracerebral hematoma:protocol and preliminary experience[J].Stroke,2010,31(4):834-840.
[4]吕天明,尹忽,罗一峰,等.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微血管变化的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4(17):454-457.
[5]Mayer SA.U lt ra-ea rly hemost aic therapy for i nt 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2013,34(1):224-229.
颅底显微解剖在耳科手术中的应用 第5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119
颅底外科是头颈外科的重要领域,主要研究颅底内外相邻区域肿瘤、炎性疾病、血管性疾病及先天性异常的处理。其病变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是头颈外科的难点。上世纪末,随着各种内镜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相关领域的技术不断发展,促进了颅底显微解剖的普及和迅速推广。学习和研究颅底解剖有助于颅底手术的开展,提高颅底手术的成功率,减少颅底手术的术后并发症,改良和创新的颅底外科手术入路。颅底解剖虽然复杂,但经过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就能够深入了解和融汇贯通。在耳颅底手术中,面神经麻痹是最令人担忧的并发症之一,而预防面神经麻痹的最好途径就是颅底显微解剖的掌握以及手术技术的熟练和手术中的轻巧操作。
通过对耳后区域解剖的介绍,探讨乳突切开术中颅底解剖的临床应用及预防面神经麻痹的相关问题。
颅底呈水平位,位于各部大脑的底面起支撑作用。位置深在、凹凸不平、解剖关系十分复杂,不大的区域内凝集了所有脑与躯体的神经、血管联系。耳后颅底的侧面以乳突为中心,位于外耳道的后方,由颞骨鳞部的后部、顶骨的后下部、颞骨的鼓板、颞骨的乳突和枕骨大孔的侧方的枕鳞构成。诸多的骨性孔道或裂隙为颅内外血管神经进出的通路。颅底有内外两个面,颅内面借蝶骨小翼后缘和颞骨岩部上缘分为三个阶梯状的颅窝,按其位置分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颅外面籍两侧翼内板与枕骨大孔外缘连线将其分为一个中线区和两个侧区。枕骨的枕鳞向外与乳突连接,向前与岩骨相连,几乎达翼突的根部。骨性外耳道位于颞骨颧突根部乳突上嵴的下方,其周边粗糙,向外与外耳道的软骨部相接,其上缘和后缘的上部由颞骨的鳞部构成,其余部分则由颞骨的骨板构成。岩鼓裂位于岩骨和鼓骨之间,由外耳道的前方向上达外耳道上缘,鼓索神经于其中穿行。其中乳突位于外耳道的后方,肥厚、圆钝,上方以颞线与颞骨鳞部分隔,前方以骨乳裂与外耳道分隔,内侧与岩骨相续,其外面粗糙,有许多小的圆孔,称乳突孔,有枕动脉的分支及小的静脉通过。乳突的骨质中有许多小腔,称乳突小房,其上方最大的气房为鼓窦,与鼓室相通,是乳突手术的重要标志。乳突的上缘和后缘肥厚,呈锯齿状,上缘与顶骨的乳突相接,形成顶乳缝;后缘与枕骨相接,形成枕乳缝。
乳突表面的骨质为密质骨,较薄,很容易用气磨钻磨开。骨皮质磨开后即可暴露乳突内的松质骨,呈蜂窝样,有许多小的气房,其中靠内侧前方较大的为鼓室开口,位于颅窝底后部硬膜的下方。硬脑膜的水平与外耳道上嵴相似,也就是岩骨前面的水平,因此乳突切开术常以外耳道上嵴判断中颅窝底硬脑膜的位置和岩骨的前面。乙状窦位于乳突的后方,呈垂直位,其前缘位于鳞状缝与顶乳缝交点下垂直线附近。在磨开乳突的过程中,要经历:密质骨-松质骨-密质骨的过程,即磨开表面骨皮质入松质骨,而磨除松质骨的时候,会再次遇到密质骨,且此时操作时应格外注意,因为很可能已接近中颅窝底硬膜、乙状窦硬膜或面神经管鞘膜周围。乙状窦与乳突表面的距离:乳突上部最近,中部次之,下部较远,故在实行乳突及中耳手术时应注意,越靠近乳突上部越要慎重。
鼓室位于颞骨内,介于外耳道和内耳之间,容积约1~2ml,前后径约12.26mm,上下径约15.24mm,内外径约2mm,内有听小骨、听小骨连接、听小骨肌和鼓室的黏膜。鼓室的内侧壁有水平半规管凸和面神经凸,其表面的骨质磨平即可显露水平半规管和面神经水平段。
乳突切开术最早被耳鼻喉医生用于鼓室暴露和内耳听神经瘤的切除术,是岩骨周围手术、后颅窝侧方暴露、颈静脉孔区手术经常涉及的准备步骤。在乳突切开术中应该注意的问题:①乳突的周围关系;②三个半规管的排列;③岩上窦的位置;④面神经管及面神经位置。
医源性面神经损伤是耳外科和颅底外科中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中耳乳突手术的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0.6%~3.7%。一旦发生面神经麻痹无论对医生还是患者,都将带来无尽的烦恼,甚至陷入无尽的医疗纠纷和法律述讼之中。而熟练掌握面神经的走行方向、毗邻关系是预防面神经损伤的最重要的手段。
解剖学是一门较古老的科学,早在史前时期人们就通过长期的实践,对动物和人体的外形与内部构造有一定的认识。狭义的解剖学即指:用肉眼观察大体形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显微镜的发明,显微解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推动了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初,颅底外科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基础。颅底外科涉及的相关科学有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口腔学及头颈外科学。其解剖关系复杂,只有认真掌握颅底显微解剖,才能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医源性面神经损伤是耳外科中最令人生畏的并发症之一,所以颞骨的显微解剖是耳科医生的必修课,因为在颞骨这样一个狭小的地域内,拥挤地聚合在一起的重要器官之间解剖关系变化无常,加上这些器官的功能非常重要,例如面神经、听觉器官以及手术时常需处理的那些与听觉相关的体积微小脆弱的结构,因此,必须严格掌握显微解剖才能有效的绝对安全的给患者实施手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晓烨,陈颖,陈东宁,王玮.颞下窝解剖学结构及毗邻关系[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9,5.
2 孔祥玉,韩德民.眼耳鼻咽喉科临床解剖学图谱(钟世镇临床解剖学图谱全集).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 Cavallo LM,de Divitiis O,Aydin S,et al.Extended endoscopic endonasal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to the suprasellar area:anatomic considerations part.Neurosurgery,2007,61(3):24-33.
4 de Notaris M,Esposito I,Cavallo LM,et al.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 to the ethmoidal planum: anatomic study.Neurosurg Rev,2008,31(3):309-317.
早期显微手术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男25例, 女13例;发病年龄46~72岁, 中位年龄61岁, 均有高血压病史;起病至手术时间均<7h。出血部位:左基底节24例, 右基底节14例, 血肿合并破入脑室9例;GCS昏迷评分12~15分8例, 9~12分23例, 7~8分7例;根据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30~60ml 32例, 60~80ml 6例, 平均52.6ml。对术前出现瞳孔变化处于脑疝状况患者考虑需充分减压, 予排除出本次统计。
1.2 手术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在显微镜下操作。术前予以静脉滴注甘露醇降颅压, 根据CT定位, 选择骨窗中心在离血肿最大最近层面处, 避开脑功能区及重要血管, 纵行头皮直切口4~5cm, 颅骨钻孔, 扩大成2.5~3.5cm直径骨窗。“×”形切开硬脑膜并悬吊, 在脑表面无血管区电灼皮质, 用脑穿针穿刺抽吸出部分血肿减压, 用窄脑压板沿穿刺针道钝性分离入血肿腔, 清除血肿, 严格止血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 残腔内放引流管, 破入脑室者引流管末端位于脑室内, 引流管侧孔位于血肿腔内。引流管另戳孔引出, 常规关颅。
2结果
术后无死亡病例, 术后第1天复查CT, 血肿清除90%以上10例, 清除80%~90% 19例, 清除60%~80% 7例, 1例出现再出血行第二次血肿清除术, 1例血肿清除后脑肿胀较明显改行去大骨瓣减压术。术后2周复查CT示血肿完全清除25例, 清除80%以上13例。随访3~6个月, 完全恢复日常生活12例占31.6%;部分恢复18例占47.3%;生活能自理、需护理6例占15.8%;生活不能自理、需护理2例占5.3%。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20~30min内形成血肿[1], 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 压迫周围脑组织, 以及血肿分解产物的毒性作用, 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出现变性、出血和坏死, 并引出脑血流灌注减少, 血脑屏障破坏, 可加重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2,3]。超早期手术的目的在于尽早清除血肿, 清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 降低颅内压, 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防止脑出血后继发性病理改变[4]。目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法有多种: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置管引流、钻孔引流 (或加血肿碎吸) 等[5,6]。骨瓣开颅手术能彻底清除血肿并止血, 其最大优点是能充分减压, 但对脑组织创伤大, 神经功能恢复欠佳。一般适用于血肿量大且术前已发生脑疝患者。钻孔引流 (或加血肿碎吸) 手术简单、创伤小, 但清除血肿不彻底、不能止血, 且穿刺过程中可能误伤血管, 容易出现再出血。小骨窗显微镜下手术, 创伤较少, 手术时间短, 显微镜下操作, 血肿清除较充分, 直视下止血, 效果肯定, 又能避免误伤血管及正常脑组织, 但术后脑肿胀明显者不能充分减压。本组行超早期小骨窗显微镜下血肿清除, 治疗效果令人满意。对有手术指征的高血压脑出血但未出现脑疝的患者, 笔者主张采取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清除血肿减低血肿占位效应降低颅内压是手术的目标, 彻底止血又不增加新的损伤是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为有效防止患者躁动影响手术, 控制血压及颅内压, 尽量减少术后再出血可能, 手术麻醉采用气管内全麻。手术动作应轻柔, 尽量避免轻易造成脑组织挫伤、水肿。对破入脑室的血肿亦应予清除。血肿大部分清除即能减轻颅内压力, 不必要强求血肿彻底清除干净。清除血肿时需注意吸引器不要超过血肿边界, 防止误吸周边脑组织。对黏附在血肿壁上不易吸除的血凝块, 不可强行吸除, 以免造成出血。显微镜下出血点一般能观察清楚, 止血要以弱电准确止血, 减轻对周边脑组织热损伤。止血必须彻底, 止血后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澄清, 确认止血效果。若术中打开脑室, 引流管建议置入脑室, 形成对脑室及血肿腔的引流。术中应注意脑肿胀情况, 若清除血肿后脑塌陷不充分, 肿胀较明显, 考虑小骨窗不能充分减压, 应酌情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867-873.
[2]Siddique NS, Fernandes HM, Wooldricdge TD, et al.Reversible ischemi-aaround intracerebralhemorrhage:a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tomography[J].J Neurosurg, 2002, 96 (4) :736-741.
[3]Lee KR, Kawai N, Kim S, et al.Mechanisms of edema formation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effects of thrombin on cerebral blood flow, blood-brain barrier permeability, and cell survival in a ratmodel[J].J Neuro-surg, 1997, 86 (2) :272-278.
[4]贾争明.早期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5, 4 (2) :169.
[5]Montes JM, Wong JH, Fayad PB, et al.Stereotactic computed tomograph-ic-guided aspirationand thrombolysis of intracerebral hematoma:Protocol-and preliminary experience[J].Stroke, 2000, 31 (4) :834-840.
早期显微手术 第7篇
关键词:脑出血,基底节,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超早期
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应用超早期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40例,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相关资料, 共计40例。男性27例, 女性13例;年龄31~79岁, 平均年龄58.2岁;术前格拉斯哥GCS评分6~8分8例, 9~12分24例, 13~15例8例;其中有高血压史21例, 有糖尿病史19例;术前意识状态:神志清醒5例, 神志朦胧9例, 浅昏迷23例, 中重度昏迷3例;出血量30~39m L 11例, 40~59m L 27例, 60~95m L 9例;锥体束征阳性27例, 双侧椎体束阳性13例;全部病例经CT扫描确定出血均位于基底节区, 发病后7h内手术。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将患者头偏向出血部位对侧30°, 后仰15°患者侧翼点开颅。CT定位, 选择颞部直切口或颞部小瓣状切口, 骨窗约3.5cm×3.5cm, 颞上回或颞中回位置, 硬脑膜切开一小口, 脑穿刺针抽出部分血肿减压。以颞部直切口或颞部小瓣状作小弧形切口, 长约6cm, 骨瓣直径3~4cm, 剪开硬脑膜, 显微镜下打开外侧裂长2~3cm, 尽可能多的放出脑脊液减压, 保护外侧裂内的血管, 逐渐深大岛叶, 在岛叶无血管区切开岛叶达血肿腔。之后显微镜下锐性分开侧裂, 以自然间隙达岛叶表面, 可见岛叶中央动脉与角回动脉, 牵开此动脉 (注意对动脉的保护) , 电灼岛叶皮层切开1~1.5cm, 再向内侧分离进入血肿腔。破裂的豆纹动脉用双极电凝止血, 用明胶海绵压迫渗血部位, 进行止血。清除血肿量需达到80%以上, 但不强求彻底清除, 如小肿块与血肿壁紧密粘连, 可不必强行清除。血肿清除后脑压下降明显, 脑组织塌陷良好, 则放回骨瓣, 否则去除骨瓣。
1.3 术后处理
术毕2d内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血压控制在基础血压或稍高的程度。全部患者积极防治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 保持呼吸道通常。遵照医嘱进行颅脑CT复查,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节电解质平衡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1.4 疗效评定
术后功能恢复评定采用日常生活能力 (ADL) 分级法[1,2]。Ⅰ级:完全恢复社会和家庭生活能力;Ⅱ级:轻度残疾, 可独立日常生活并恢复部分社会生活;Ⅲ级:中度残疾, 日常生活需依靠别人帮助, 拄拐行走;Ⅳ级:重度残疾, 保留意识但卧床不起, 日常生活完全依赖别人帮助;Ⅴ级:植物状态者。
2 结果
2.1 手术近期疗效
全部患者于术后2d内复查颅脑CT, 与手术前相比, 血肿清除率>90%33例, 占82.5%;血肿清除率80%~90%7例, 占17.5%。CT结果显示, 不同类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中线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全部患者额颞皮层无明显受损。
2.2 术后随访
出院后3~10个月内随访, 术后存活37例 (92.5%) , 功能恢复情况为:Ⅰ级7例, 占18.9%;Ⅱ级9例, 占24.3%;Ⅲ级13例, 占35.1%;Ⅳ级4例, 占10.8%;Ⅴ级4例, 占10.8%。死亡3例 (7.5%) , 其中1例死亡原因为术后再出血, 1例死于脏器功能衰竭, 另外1例严重肺部感染, 治疗无效死亡。
3 讨论
临床上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方式多样, 其中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应用最为广泛[3,4]。通过外侧裂-脑之间的自然裂隙, 到达血肿, 最大限度降低机械操作对脑组织的损伤。尤其在左侧优势半球的血肿清除中, 该手术可有效避免皮层造瘘损伤颞叶脑组织, 尽可能保护言语功能区。手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 利用显微镜良好照明, 选择岛叶无血管区切开皮层进入血肿腔, 降低大脑中动脉、引流静脉及外侧豆纹动脉的损伤, 以免引起相应组织的脑梗死。岛叶皮质距离基底节非常近, 经岛叶容易到达雪中去, 在显微镜下可迅速找到出血的血管并进行电凝, 可缩短手术时间, 降低出血量, 有效防止水肿的发生。本组中40例患者术后2d内CT检查, 82.5%的患者血肿清除超过90%, 仅有10.8%的患者血肿清除率为80%~90%。
基底节脑出血治疗效果与手术时机关系密切。临床研究表明, 基底节出血后20~30min可形成血肿, 1~2h内出血达到高峰, 6~7h消失时则逐渐停止, 超过80%的血肿扩大均在6h内完成。出血后7h, 脑组织开始出现水肿、坏死等, 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加重。因此, 发病后7h内手术彻底清除血肿, 在组织水肿之前降低颅内压, 保护脑部神经元的功能。此外, 超早期手术可减少毒性生物活性物质及其他炎性反应介质对病灶周围脑组织的损伤, 保护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功能, 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病率。本组随访3~10个月, 存活37例, 占92.5%;死亡3例, 占7.5%。存活者中功能恢复Ⅲ级以上29例, 占78.3%, 恢复情况良好。
综上所述, 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安全有效, 对脑组织损伤小, 血肿清除率高, 神经功能恢复好。但该术式操作精细, 在手术过程中密切注意动作轻柔, 牵拉脑组织时采用间断牵拉法, 防止脑组织产生牵拉性损伤, 同时操作者要有娴熟的技术。
参考文献
[1]胡斌, 孙春明, 周幽心.超早期小骨窗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J].江苏医药, 2012, 38 (10) :152.
[2]黎军, 姜德华.超早期小骨窗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 7 (4) :207-208.
[3]刘诤, 王峰, 孙涛, 等.超早期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J].天津医药, 2010, 38 (12) :1041-1043.
手术显微镜在翼状胬肉手术中的运用 第8篇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其治疗手段多种多样,但仍以手术治疗为主。然而,手术中病灶是否能彻底切除,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手术过程中细致的解剖则是保证病灶能彻底切除的关键。自2000年以来,我们将所有的翼状胬肉手术均安排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保证了术中解剖的细致及病灶的彻底切除,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47例159眼,均为5级[1]以上原发性翼状胬肉。其中单眼135例,双眼12例,胬肉均发生于眼球鼻侧。男97例105眼,单眼89例,双眼8例;女50例54眼,单眼46例,双眼4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42岁,平均56岁。病程最长11年,最短5年。
1.2 手术及试验方法
本组所有患眼的手术操作均在显微镜下进行。所使用的显微镜为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制的ASOM-3型手术显微镜。该机设有单人双目可倾主刀观察镜、单人双目助手观察镜。采用平行光路变倍系统,变倍系数0.4~2.4,手动及电动连续变倍,电动变倍速度14s/全程。大物镜焦距175mm,主刀小物镜焦距179mm,助手镜物镜焦距127mm。目镜倍率12.5,目镜视场Φ16mm,照明灯为12V100W直流,亮度连续可调,照明光斑尺寸Φ54mm,手术用放大倍率为5。术前患眼以1%地卡因表麻,消毒铺巾并置开睑器开大睑裂。病灶局部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约0.4ml,使结膜与其下的病灶形成水肿分离。不做颞侧角膜缘牵引缝线,嘱患者向颞侧固视即可充分暴露胬肉病灶。沿胬肉颈部两侧切开结膜,并延至胬肉体部两侧。再沿胬肉颈部角膜缘处弧形切开结膜,使之与胬肉颈部两侧的结膜切口相连,形成一个梯形结膜瓣,将此结膜瓣与其下的病灶完全分离,之后,把该结膜瓣向内眦方向推开并保护好。用圆刃手术刀由胬肉头部前透明角膜约0.5mm处开始划界式剖切,仅切开角膜上皮层即可,保持此剖切深度,彻底切除翼状胬肉包括结膜瓣下的所有病灶,注意勿损伤内直肌及其肌止。暴露的巩膜面烧灼止血,再以沾有0.2mg/ml丝裂霉素液的棉片湿敷3分钟后弃去,术区局部反复冲洗后,复位前述已制备妥当的结膜瓣覆盖巩膜面,结膜瓣的两角用10-0显微缝线与两侧角巩膜缘正常结膜对位缝合,线结可埋藏于结膜下,此时胬肉切除后暴露的巩膜面便可得到良好的覆盖。术眼结膜囊内涂以含有糖皮质激素的抗生素眼膏后包扎。
术后第二天去除包扎,无需每日换药,含糖皮质激素的抗生素眼膏一日三次点眼,术后第五日拆除缝线,继续点上述眼膏两周。
2 结果
本组共有147例患者,159只眼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翼状胬肉切除,均保证了病灶切除的彻底。术后,随访(1~3)年以上,复发5眼,占3.14%。其余154只眼胬肉切除区愈合良好,结膜平整光滑,角膜创面平滑,角膜与结膜组织界限分明,无新生血管及胬肉组织增生,无睑球粘连,眼球运动良好。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纤维血管组织慢性增生为特征的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在热带和低纬度地区发病率较高,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紫外线照射损伤,气候干燥,接触风尘等因素有关[2][3]。其组织学改变认为是结膜下组织内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的变性[4]。临床表现为睑裂区局部球结膜呈现三角形膜样增生及变性,侵犯角膜,一般多见于鼻侧睑裂区。翼状胬肉的治疗目前主要以手术为主,手术方式多种多样,但迄今为止,各种手术方法都不能完全阻止胬肉的复发。然而不论使用何种方法,首先要尽可能保证将角膜表面的病灶切除干净,以期达到术后早期即能使病灶所在区角膜恢复良好的透明性,并利于角膜上皮的修复,减轻术后眼部刺激反应,减少复发[5]。
以往我们对翼状胬肉的手术操作均在肉眼下进行,虽然也能够将胬肉切除,但手术毕竟粗糙,不能达到精细剖切,更难以做到彻底切除,因而复发率也较高,据统计约达34.23%。自运用手术显微镜进行手术操作以来,复发率明显降低。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翼状胬肉切除我们感到有以下优点:①显微镜下胬肉的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分辨十分明确,便于术者决定病灶切除的范围及深度;②为了保留正常结膜组织,而仅仅切除结膜下的胬肉病灶,在菲薄的结膜下进行这样的操作,只有显微镜下才可能安全顺利地完成;③在显微镜下,可以精确地观察角膜上的病灶是否已彻底切除干净,若有残留,也可以精确的将其清除;④个别患者病灶所在的角膜区域常存在全层变性混浊,肉眼常难于辨别是否为胬肉残留,而在手术显微镜下则可清晰辨别;⑤胬肉切除后,行结膜移植或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时,显微镜下可做到精确取材,减少对结膜下组织的损伤,便于术后组织的修复;⑥在显微镜下,可采用显微缝线对组织进行缝合,且可将线结留置为长度仅为1mm以内,这样,术后就会大大减少线结对眼部的刺激,患者不适感显著减轻,利于恢复;⑦由于整个手术的操作均在精细过程中进行,保证了病灶切除的彻底性,对减少胬肉的复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翼状胬肉切除虽然是在眼球表面进行的一项操作,肉眼同样可以完成,但手术操作的精细度和病灶切除的彻底性是远不及在手术显微镜进行的手术过程,我们认为,凡有条件的单位,翼状胬肉的手术均应该在显微镜下完成,以确保手术达到更加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科,徐亮,张士元.北京特定地区翼状胬肉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63-64.
[2]惠延年.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3-74.
[3]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20.
[4]LeeDY,ChoHJ,KimJT,et al.Expession of vascular en- 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inducible mtric oxide synthase in pterygia[J].Cornea,2001,20(7):738.
[5]郭玉军.手术显微镜无菌罩物镜固定器[J].医疗设备信息,2007(4):101.
[6]方秋云,沙翔垠,郭露萍,等.翼状胬肉显微手术方法及其疗效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0):879.
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第9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1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有39例[占同期椎管内占位病变的16.1%(39/243)]。其中,36例行手术治疗并有病理诊断。在36例病人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37.39岁,其中小于20岁者2例,大于50岁者5例。病程1月~10年,平均19.5月。有4例为复发性肿瘤,2例为多发性肿瘤(同一部位可见多个肿瘤)。
1.2 临床表现
感觉障碍21例,运动障碍14例。其中,神经根痛9例,括约肌功能障碍3例,颈部肿块3例。
1.3 影像学检查
脊柱X线平片检查10例,6例显示椎间孔扩大、椎弓根距离增宽等表现;CT扫描15例,13例显示肿瘤沿扩大的椎间孔向椎管外生长,8例可见椎体骨质破坏。全部病例均行MRI检查,肿瘤位于脊髓外,大部分偏侧生长并经相应节段扩大的椎间孔向椎管外横向生长,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有不同程度强化(明显强化/环形强化),部分病人可见相应椎体骨质破坏、吸收。4例行MRA检查,有3例见明显椎动脉受压移位。术后病人均进行MRI(平扫+增强)检查并随访。
1.4 病变部位
颈椎23例(其中上颈段14例),胸椎8例,腰骶椎5例。肿瘤位于髓外、硬膜外者16例,位于硬膜外、硬膜下脊髓外者20例。肿瘤均偏侧性生长,扩大椎间孔在左侧14例,右侧22例。
1.5 肿瘤大小
多数椎管哑铃形肿瘤椎管外肿瘤明显大于椎管内肿瘤。肿瘤最大径大于5 cm有3例,肿瘤最大径4~5 cm有9例,肿瘤最大径3~4 cm有14例,肿瘤最大径2~3 cm有10例。
1.6 手术方法
全部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全麻下,侧卧位,病灶一侧向上。大部分病人采用后正中入路椎板完全或病变侧部分切除和/或病变侧小关节切除以显露、切除肿瘤,术中先通过扩大的椎间孔行肿瘤囊内减压,待肿瘤体积缩小后再分别切除椎管外、椎管内肿瘤。部分病人采用联合入路一期切除。术后常规制动3月。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
30例行肿瘤全切除,6例行近全切除肿瘤(行椎管内肿瘤切除,椎管外肿瘤部分残留)。其中,2例为复发性神经鞘瘤,1例为神经纤维瘤,1例为软骨肉瘤,1例在经扩大椎间孔切除椎管外肿瘤时出血多而放弃,1例神经鞘瘤术中认为肿瘤全切除,术后复查MRI发现椎管外肿瘤有残留。出院时神经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者有32例,保持原状者4例。无新的神经症状、体征出现,无术后死亡,无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2.2 术后病理
神经鞘瘤29例,神经纤维瘤3例,软骨肉瘤2例,脊膜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
2.3 随访
术后均进行3月~2年不等时间随访,未见肿瘤复发,脊柱明显畸形,见图1~3。
3 讨论
椎管哑铃形肿瘤是指肿瘤一部分位于椎管内、一部分位于椎管外,此两部分通过相应扩大的椎间孔互相连接,构成肿瘤的峡部,约占椎管肿瘤的5.7%~18%,多为神经鞘瘤[1~4]。本组椎管哑铃型肿瘤占椎管内肿瘤的16.1%,其中神经鞘瘤占80.6%(29/36)。尽管大多数哑铃形肿瘤表现为椎管外肿瘤大于椎管内肿瘤,但其临床表现往往决定于椎管内肿瘤对脊髓的压迫情况,多表现为神经根症状和/或锥体束征[5~7]。因多数为良性肿瘤,治疗以手术行肿瘤全切除最为理想。由于肿瘤同时累及椎管内、外,既压迫椎管内的脊髓,又通过椎间孔向椎管外生长,累及椎管外的血管、神经和软组织,因此,一期全切除肿瘤有一定难度和风险[4,8,11]。
3.1 手术方法选择
椎管哑铃形肿瘤以良性肿瘤多见,以肿瘤全切除为治疗目标[9]。因此,一旦诊断明确,应早期手术治疗。在手术处理椎管哑铃形肿瘤时,既要达到肿瘤全切除,又要达到保存脊髓、神经功能。安全处理椎旁组织,维持术后脊柱的稳定性之目标,对神经外科医师是一挑战。根据肿瘤部位、生长方式、大小,手术方法有一期切除,也有分期切除。分期手术多先切除椎管内肿瘤部分,以解除肿瘤对脊髓、神经根压迫,同时避免切除椎管外肿瘤部分时牵拉脊髓、神经根造成的损伤[8]。从我们经验看,椎管哑铃形肿瘤可行一期手术治疗,但对于主体在椎管外且大于4 cm以上的肿瘤、大型恶性哑铃型肿瘤、对椎动脉严重包裹的大型肿瘤等,可考虑一期联合入路处理椎管内外肿瘤[8,10]。
3.2 脊柱固定问题
脊柱畸形在椎板切除病人是一常见并发症,尤其对年轻患者和病变位于颈椎者。对187例椎管神经鞘瘤手术病人进行长期随访(10年以上),发现约有6%发生脊柱畸形[9]。因此,对于椎板切除范围广或累及关节突者,建议行脊柱固定。从我们的经验看,对于椎管外肿瘤部分长径在2 cm以内的肿瘤,仅须切除半椎板,通过扩大的椎间孔就能全切肿瘤;2~3 cm的肿瘤则要切除部分小关节也可全切肿瘤;3 cm以上的肿瘤为了安全,我们选择一期椎管内外联合入路处理。术中尽量减少椎板切除和破坏关节突,术后常规制动3月,未行脊柱固定。通过3月~2年随访,未发现明显脊柱畸形。
3.3 椎动脉处理
椎管哑铃形肿瘤多发生于颈部,约占颈段椎管内肿瘤的30%[4,5,9],病理上以神经鞘瘤多见[1,2,5]。本组椎管哑铃形肿瘤发生于颈部者占23/36(63.9%),且以上颈段多见(14/23)。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MRI的出现,我们不仅能做到准确的术前定位和定性诊断,而且可以清楚了解肿瘤与椎管、脊髓和椎动脉间的关系,从而为微创手术打下了基础。同时,颈椎管较宽,颈椎哑铃型肿瘤多为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且多来源于脊神经后根,肿瘤大多偏向椎管一侧,因此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采用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颈椎管哑铃型肿瘤是可行的[4,7]。在大多数情况下,椎动脉仅被推移或小部分包裹,即使肿瘤完全包裹椎动脉,由于肿瘤有自己的包膜,肿瘤与椎动脉间仍有一层组织,这使在显微镜下易于剥离成为可能。因此,只要严格在显微镜下囊内切除肿瘤,是很难伤到椎动脉的,这也为肿瘤一期全切除提供了可能。
摘要:目的探讨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36例椎管哑铃形肿瘤,对其临床表现、病理性质及手术方法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30例行肿瘤全切除,6例行近全切除。肿瘤位于颈椎23例、胸椎8例、腰骶椎5例;肿瘤位于髓外、硬膜外者16例,位于硬膜外、硬膜下脊髓外者20例。神经鞘瘤29例,神经纤维瘤3例,软骨肉瘤2例,脊膜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术后神经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者32例,保持原状者4例,无并发症。术后随访未见脊柱畸形发生。结论多数椎管哑铃形肿瘤可由后正中入路全切除。椎管哑铃形肿瘤预后良好。
关键词:椎管,脊髓肿瘤,手术
参考文献
[1]邓传宗,顾志恺,刘道坤.颈段哑铃形椎管肿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16(5):328-329.[1]DENG CZ,GU ZK,LIU DK.Cervical dumbbell tumors[J].Chin J Neurosurg,2000,16(5):328-329.Chinese
[2]XIE JC,WANG ZY,SHAN HK,et al.Classification and micro-surgical treatment of dumbbell tumors of spine[J].Chin J Neu-romed,2002,1(1):29-30,40.Chinese
[3]XIAO Z,ZHENG FR.Diagnosi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tumors in the vertebral canal[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2,12(5):74-75.Chinese
[4]OZAWA H,KOKUBUN S,AIZAWA T,et al.Spinal dumbbell tumors:an analysis of a series of118cases[J].J Neurosurg Spine,2007,7(6):587-593.
[5]TONG HY,ZHANG YZ,PAN LS,et al.Microsurgery treatment of dumbbell tumors in the cervical vertebral canal[J].Chin J neurosurg,2007,23(4):325-328.Chinese
[6]PAYER M,RADOVANOVIC I,JOST G.Resection of thoracic dumbbell neurinomas:single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or combined posterior and transthoracic approach[J].J Clin Neurosci,2006,13(6):690-693.
[7]TONN JC,WESTPHAL M,RUTKA JT,et al.Neuro-Oncology of CNS Tumors[M].Springer-Verlag,Berlin Heidelberg,2006,635-644.
[8]SCHMIDEK,SWEET.Operative Neurosurgerical Techniques:In-dications,Methods and Results[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ing House,2002:1843-1854.
[9]SEPPLMT,HALTIA MJJ,SANKILA RJ.Long-term outcome after removal of spinal schwannoma: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of187cases[J].J Neurosurg,1995,83(4):621-626.
[10]ASAZUMA T,TOYAMA Y,MARUIWA H,et al.Surgical strategy for cervical dumbbell tumors based on a three-dimen-sional classification[J].Spine,2004,29(1):E10-14.
早期显微手术 第10篇
【关键词】显微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性;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5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5-0081-01
Abstract:
Keywords:
回顾临床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相关研究和报道结果后,我们总结发现[1-2]: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实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探讨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临床实际疗效,本文选取了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并实施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取的13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男性患者50例,所占比例为3676%,女性患者86例,所占比例为6324%,年龄40~83岁,平均年龄6534岁。
12手术治疗方法
本组13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导入显微镜后,剪开硬膜,缓慢释放脑脊液,逐步显露三叉神经根。镜下确认责任血管,分离松解压迫神经的血管襻,用Teflon垫片将其与神经隔离,术中根据情况应用罂粟碱棉片缓解血管痉挛。部分患者在术中应用神经内镜辅助确认责任血管,避免遗漏血管压迫,并用以确认减压效果及垫片位置[3-4]。
13观察指标
观察13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显微手术治疗后的疼痛缓解情况和复发情况。
2结果
2113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显微手术治疗后的疼痛缓解情况
本研究中的136例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均有效,疼痛完全缓解121例,所占比例为8897%,部分缓解15例,所占比例为1103%。
2213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显微手术治疗后的复发情况
本研究中的136例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共计复发5例,复发率为368%。
3讨论
在临床实践上,三叉神经痛疾病属于颅神经类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通常情况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从相关的统计研究数据结果上分析,我国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的大致水平为522/10万。从患者的性别分布特点上分析,一般男性患者少于女性患者;从患者的年龄分布特点上分析,一般随着患者年龄的段增长,发病率呈现出了缓慢升高的趋势。患者一旦发病,剧烈性疼痛难以忍受,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临床上针对三叉神经痛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5-6]。
从相关的临床研究结果和报道病例上分析[7-8]:“微血管减压术”已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标准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临床优势主要表现在:解除患者局部血管压迫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对三叉神经感觉传导进行有效的保护,同时也保持了患者的面部感觉。
从我院研究的数据结果上分析,136例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均实现了有效治疗的目的。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结果并无差异。
同时,有报道称:患者治疗后的复发情况上比较,老年患者的复发情况略高于青年组患者,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老年患者自身体质情况、基础疾病情况等因素相关。
因此,综上所述,结合本文的数据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实践过程中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实践效果和安全性。参考文献
[1]侯满香,张永兴,张仲慧.直接动脉内测压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4):134-135.
[2]杨德宝,王之敏,蒋栋毅,等.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复发与再手术[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3):308-310.
[3]崔丙周,王博,张喆,等.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7例手术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5):70-71.
[4]涂锦泉,周利,韦名然,等.神经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12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2):144.
[5]邓跃飞,张锦祥,郑眉光,等.显微血管减压术联合纤维蛋白胶固定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2,35(5):429-430.
[6]程钢戈,马宏伟,董连强,等.锁孔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附23例报告)[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3):277-278.
[7]王晓民,王凯,郑艳明,等.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探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8):40-41.
[8]ElderW,Glickman-SimonR.Acupunctureandmigraineprophylaxis,probioticsandC.Difficile-associateddiarrhea,preventivegroupcounselingandpostpartumdepression,blackcohoshandmenopausalsymptoms,deepneedlingelectroacupunctureandtrigeminalneuralgia[J].Explore(NY),2013,9(3):188-91.
脑出血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第11篇
关键词:脑出血,显微外科手术
我科自2008年3月以来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127例, 取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93例, 女34例, 年龄36~78岁, 平均63.3岁。从发病到手术时间;<8 h 72例, 8~24 h 35例, 24~72 h 20例。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的105例。
1.2 临床表现
均为突发起病, 表现为头痛, 恶心, 呕吐, 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 失语和或昏迷。按出血性脑卒中分级, 轻型 (Ⅰ级) 神志清或浅昏迷, 轻度偏瘫28例。中型 (Ⅱ级) 昏迷, 完全性偏瘫, 双侧瞳孔等大或轻度散大86例。重型 (Ⅲ级) 深昏迷, 完全性偏瘫及大脑强直, 双侧瞳孔散大, 生命体征紊乱13例。血压波动在 (170~240) mm Hg/ (90~140) mm Hg。
1.3 影像学检查
术前均行头颅CT检查, 幕上血肿109例, 幕下血肿18例。幕上血肿中基底节区出血59例, 脑叶出血43例, 丘脑出血7例。有21例破入脑室。幕上血肿量按多田公式计算30~39 ml34例, 40~49 ml54例, 50 ml以上21例, 幕下血肿量在15~25 ml。
1.4 治疗方法
本组127例均在全麻下行开颅手术治疗。术前幕上出血轻型, 中型和幕下出血采用骨窗开颅, 幕上出血重型的采用骨瓣开颅手术。破入脑室血肿量多或脑室铸型的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 术中发现血管畸形12例, 动脉瘤3例, 予以切除和夹闭。术后带气管插管入ICU病房, 给镇静药静脉泵入, 防止患者躁动引起再出血, 12 h后逐渐减少镇静药至停用。患者意识恢复则拔出气管插管, 昏迷较深者行气管切开。
2结果
本组127例存活122例, 死亡5例。5例死亡患者中, 1例死于颅内再出血, 1例死于颅内感染, 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1例患者家属放弃治疗。以日常生活能力 (ADL) 分级法评价患者的预后, 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 48例;Ⅱ级:可独立生活或部分恢复, 31例;Ⅲ级:扶拐行走或需他人帮助, 34例;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清醒, 9例;Ⅴ级:死亡, 5例。
3讨论
自发性脑出血原因很多, 如高血压动脉硬化, 颅内动脉瘤破裂, 动静脉畸形破裂, 败血症, 脑瘤出血, 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和维生素缺乏症等。而以高血压动脉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最为常见, 主要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内小动脉破裂。较少出血量的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可逐渐吸收, 而较大量的出血或出血破入脑室阻塞脑脊液循环者往往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近几年, 我们采用显微手术治疗脑出血, 与以往常规手术相比显著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 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在显微镜下操作有以下几种优势:①止血更明确, 减少了术后再出血。在显微镜下, 很细小的渗血都可以清晰的看到, 电凝止血后术区不再有出血。本组病例中有2例出现了术后再出血, 1例再次手术在血肿边缘发现了小的血管畸形, 另1例为术后血压控制不佳导致再出血。②血肿清除更彻底, 术后恢复更快更好。在镜下可以清除全部血肿, 再进行止血。而在常规手术中, 往往清除血肿的50%~70%左右。③有时可以发现出血原因, 一并进行处理。在镜下清除血肿过程中, 在血肿壁上有时可以见到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进行切除或夹闭, 避免了术后再出血和再次手术的风险。本组病例中, 共发现血管畸形12例, 动脉瘤3例。血管畸形12例切除后均得到病理证实。④皮层损伤小, 术后恢复好。应用显微镜手术, 脑皮层切口一般直径在1.0~1.5 cm左右, 稍做牵拉, 通过调整显微镜的角度即可见到血肿腔和血肿壁, 进行血肿清除和止血, 而常规手术皮层切口要大得多。
本组病例中, 发现血管病变15例, 其中血管畸形12例, 动脉瘤3例。年龄38~54岁, 平均46.7岁。有明确高血压病史2人, 其余均无明确高血压病史。由于病情进展快, 或已形成脑疝, 来不及进行3D-CTA或DSA等检查而紧急进行了手术。在临床上如病情允许, 需尽快行3D-CTA或DSA检查, 如果在术前得到确诊, 术中就会有的放矢, 效果会更好。术前来不及进一步检查, 术中探查又没有发现血管病变, 术后待病情稳定后, 也应行有关检查除外颅内血管病变。另外, 在本组18例幕下出血的患者, 除1例术前重度昏迷, 双瞳散大, 术后恢复到Ⅳ级, 有2例恢复到Ⅱ级外, 其余15例均恢复到Ⅰ级。幕下出血18例中未发现血管病变。对于幕下出血的患者, 有手术指征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以免失去最佳手术时机。
参考文献
[1]薛庆澄.神经外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344-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