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护理评分系统(精选6篇)
重症护理评分系统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某三甲医院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EICU收治的患者79例, 随机分组为研究组和参照组, 其中研究组39例, 男性患者19例, 女性患者20例;年龄8~81岁, 平均年龄 (35.9±3.5) 岁;呼吸衰竭12例、循环衰竭11例、重症胰腺炎8例、脑梗死7例、外伤病重7例、其他疾病4例。参照组39例, 男性患者22例, 女性患者17例;年龄11~78岁, 平均年龄 (34.1±5.2) 岁;呼吸衰竭10例、循环衰竭14例、重症胰腺炎7例、脑梗死9例、外伤病重5、其他疾病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对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参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平均分床法护理, 即将EICU收治的患者平均分配给EICU的护理人员, 由专门的护理人员负责分配到的患者一切护理工作。
1.2.2研究组:采用重症护理评分系统进行分层优质护理, 采用重症护理评分系统对EICU患者病情进行评价, 具体如下: (1) 确定患者的护理工作量, 制订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如预测患者治疗恢复效果, 有可能造成康复效果不良、身体缺陷或永久性伤害, 应该及时配备专业心理医师, 做好心理干预; (2) 依据重症护理评分系统评价患者病情的危急程度, 适当加减护理人员的人数及医疗设备的分配, 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及工作满意度; (3) 重症护理评分系统在不同的治疗阶段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价, 动态监测患者的病情发展状态及护理质量, 为护理人员提供临床引导。
1.3护理效果评价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评价EICU患者的指标为重症监护时间、治疗费用、EICU并发症发生率、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3]。
1.4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研究组患者重症监护时间 (8.2±1.9) d、治疗费用 (2458.44±5471.4) 元、EICU并发症发生率30.77%;研究组患者重症监护时间 (4.3±2.3) d、治疗费用 (1365.42±3621.2) 元、EICU并发症发生率12.82%;研究组患者重症监护时间、治疗费用、EICU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少于或低于参照组 (P<0.05) ;见表1。
2.2 研究组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69.23%, 参照组为20.51%;研究组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79.49%, 参照组为28.21%;研究组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及研究组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参照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常规的EICU护理方法是平均任务法, 按照护理人员数目, 将患者平均分配给护理人员, 责任到人。此方法没有把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所需的护理工作量与护理人员工作水平、分配人数、医疗资源配置相结合, 容易造成工作效率不高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 不利于提供优质的护理[4]。而重症护理评分系统将患者的生命体征及预后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后, 依据患者所需的护理级别、实时护理效果, 有针对性安排专业的护理人员及调配相应的医疗设备, 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5,6]。
本研究结果, 研究组患者重症监护时间、治疗费用、EICU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少于或低于参照组;研究组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和研究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参照组。这表明, 应用重症护理评分系统对EICU患者进行分层优质护理, 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患者的经济压力、优先医疗资源配置及提高患者和其家属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钟亚萍.ICU临床护理专家培养方案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2.
[2]黄颖琼, 许叶华, 曾霞, 等.ICU护理记录单的优化设计及临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10) :983-984.
[3]熊杰, 黄素芳, 刘伟权, 等.ICU护理评分系统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7) :581-584.
[4]李敏敏.ICU护士护理工作环境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3.
[5]潘夏蓁, 姚海欣, 林碎钗, 等.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介绍[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4) :378-380.
重症护理评分系统 第2篇
关键词: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是在节约人力资源管理和成本核算的条件下产生并提出的, 评分系统包括与病人相关的健康问题、与疾病、治疗引起的限制有关的问题、与病程给病人带来的感受的相关问题、与亲属或重要关系人的护理相关问题, 分别对每个问题进行护理干预评分评估, 相加总和为总护理工作量[1]。为了进一步探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价值, 我院对ICU病人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ICU收治的病人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40例, 男25例, 女15例;年龄17岁~79岁 (49.2岁±4.1岁) ;多发伤16例, 休克11例, 术后感染7例, 重症胰腺炎6例。观察组40例, 男26例, 女14例;年龄18岁~78岁 (50.1岁±3.7岁) , 包括多发伤14例, 休克12例, 术后感染7例, 重症胰腺炎6例, 消化道大出血1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病人采用平均分床法进行护理, 根据所有病人的总数将其平均分配给每名护士, 护士独立承包相应床位病人的护理工作。观察组采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进行护理, 具体操作为: (1) 根据ICU实际工作量情况修正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量表, 并经专家予以审核; (2) 根据量表内容对病人的各项评估项目进行评分, 确定病人的护理干预水平; (3) 根据评分系统统计出来的护理工作总量分配护理人力资源[2]。
1.2.2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病人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人和家属对护理工作质量满意度的评分。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传统的ICU护理平均分床法是按照床位数将病人分配给护士, 容易忽视具体到护士的工作量, 并由于护士工作能力及专业素质的人体差异很可能对病重的病人护理不周, 而对病情相对较轻的病人护理资源过剩, 从而造成人力资源配置不平, 影响护理工作质量。而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是将所有的护理工作量进行评估评分后, 根据病人的护理等级平均分配护士, 既有利于护理工作量的统计和评估、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也能够促进和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 体现了人性化的管理[3]。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总之, 将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应用于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能够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及质量, 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潘夏蓁, 姚海欣, 林碎钗, 等.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介绍[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4) :378-380.
[2]熊杰, 黄素芳, 刘伟权, 等.ICU护理评分系统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7) :581-584.
重症护理评分系统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治疗的84例急诊重症患者予以回顾性分析,设计护理方案时的设为对照组(4 2例)与研究组(42例);前者男女比28:14,年龄49-73岁,平均(58.62±7.31)岁;后者男女比29:13,年龄48-73岁,平均(56.72±6.54)岁;其中30例心脑血管病者,15例消化道系统病者,12例呼吸系统病者,16例神经系统病者,11例中毒者。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及心理护理;研究组于此基础上予以APACHED评分护理,依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共分成三大类型(>25分、15-25分、0-15分)[2];具体方案如下:①>25分者予以特级护理,其护患比为2.1:1.1,护理人员需提供患者气垫床以预防压疮,于锁骨下科学建立数条静脉通路,同时遵医嘱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②15-25分者予以一级护理:其护患比为1.6:1.1,合理安排医疗器械以辅助患者吸氧,嘱患者维持平卧体位,并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同时护理人员遵医嘱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③0-15分者予以二级护理:其护患比为1:0.6,护理人员需定期协助患者进行翻身,且遵医嘱予以临床药物指导,同时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患者实施心理指导,缓解其不良情绪,并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有效性指标:死亡率、重症监护时间、重症监护费用;并发症:压疮、肺部感染、静脉炎及泌尿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均数标准差()表计量资料,t行组间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X2行组间比较,P<0.05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有效性指标对比
研究组死亡率2.38%(1/42)显著低于对照组14.29%(6/42),且重症监护时间及治疗总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研究组41例患者中压疮1(2.44%)例,肺部感染2(4.88%)例,静脉炎3(7.32%)例,泌尿感染2(4.88%)例,对照组36例患者中分别为2(5.56%)例、3(8.33%)例、4(11.11%)例、3(8.33%)例,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19.51%vs33.33%)显示高度差异(P<0.05)。
3 讨论
危重患者救治水平可作为衡量医护质量主要标志,但提高医疗水平对促进护理质量提高具重要作用。目前临床已存在各种护理评分法应用于护理资源配置与危重患者护理干预指导中,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42例急诊重症患者于护理中引入APACHEⅡ评分,每日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同时对资源合理配置及护理措施制定予以科学指导。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死亡率2.38%比对照组14.29%低,且重症监护时间及治疗总费用,均优于对照组,提示APACHEⅡ评分指导危重患者护理人力资源分配与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急诊重症患者生存率,并缩短重症监护时间,减少患者痛苦。分析原因可能为:依据APACHEⅡ评分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可促使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处于适中状态,不仅可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而且上班期间精力充沛,对患者护理干预措施亦能够高效完成[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9.51%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提示A-PACHEⅡ评分指导危重患者护理人力资源分配与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加快其恢复速度。分析原因可能为:APACHEⅡ评分应用于人力资源配置指导,能够合理分配护理人员一患者比,通过APACHEⅡ评分对护理级别予以指导及制定具体的干预方案,能够使护理措施与患者病情需求相符合。此外,对病情相对较轻者,减少了不必要护理措施,同时对高危患者可结合其病情,增加相应措施,进而有效避免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APACHEⅡ评分应用于急诊重症患者护理中效果明确,不仅可提高存活率,缩短其重症监护时间,并减轻其经济负担,而且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凌桂爱,方妙娟,夏雪云,等.护理记录评分系统与APACHEⅢ评分相关性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10):1148—1150.
[2]罗素霞.综合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1):142—143.
重症护理评分系统 第4篇
一般压疮都会发生在患者下半身的大腿、脚踝以及足跟部和上半身的枕部与骶尾部,组织与压力对压力耐受力对形成压疮具有决定性影响。患者感知觉、活动度以及移动度对组织损害程度有很大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名2012年7月~2013年6月在本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12名男性,8名女性,平均年龄为56.5岁,平均病程为2.4年。其中有12名为神经外科患者,8名为内科重症患者。
1.2 方法
在压疮护理中,危险评估是其重要环节,对发现患者压疮病情并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非常有利。具体重症患者压疮危险评估法主要包括对患者饮食营养、皮肤状况、疼痛、移动度以及健康状况等进行评估,并对其分值进行计算。
2 结果
通过将Braden评分法应用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护理中,患者压疮发生率由10.2%降至3.8%,20名有压疮症状的患者入院后,对其实施相应的护理与治疗,15名患者压疮治愈,4名患者压疮得以改善,1名患者由于肺栓塞而死亡。
3 讨论
3.1 重症患者的预防性压疮护理
对压疮进行预防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痛苦,提高临床医疗护理质量,而且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所谓压疮预防,其实就是帮助患者定时翻身,使用气床垫,为患者办理翻身卡,对患者病床抬高角度进行合理控制等。其中,定时翻身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局部受力,一般翻身时间为1~2个小时一次,依照患者舒适度与病情具体决定。患者在入院1 d内,为其办理翻身记录卡,为患者实施床边评估,具体内容包括预防措施、压疮评估以及皮肤观察等。由护理人员对患者翻身记录卡进行认真填写。
3.2 压疮创面护理
加强预防早期轻度压疮,对其危险因素予以及时纠正,如果发现患者皮肤有破溃现象,必须启动创面护理程序,依照患者压疮面特点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相关研究表明,健全的创面管理必须包括预防与评估皮肤损伤危险、评估与干预疼痛、评估与预防交叉感染与感染危险,记录与评估创面以及监测和评估患者创面护理效果等[2]。对患者实施科学、合理的创面预防与评估,确保患者心理与生理稳定状态得以维持,患者创面处理主要包括清理创面、清除坏死组织以及预防感染。
3.3 创面的记录与评估
及时、有效、正确的创面记录与评估能够为制定创面临床护理措施提供有效依据。其中,创面评估主要包括创面范围、发生部位、适度、分泌物、创面基底情况、有无瘘管与窦道、周围皮肤情况以及湿度等。创面评估后,必须对创面部位、类型、周围皮肤情况、创面尺寸、特殊气味、渗出液特征、疼痛程度、感染征象以及皮肤过敏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3.4 压疮护理管理
必须对患者、临床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家属实施压疮处理与预防知识的培训与教育。完善而全面的压疮教育内容主要有压疮病理与病因、分期、危险因素、促进愈合的具体措施、创面愈合过程、手术体位护理、皮肤护理方法、营养支持原则、创面感染控制与清洁原则、压疮管理策略等[3]。
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中,临床护理压疮患者主要是对重症患者压疮症状进行预防与评估,而压疮评估量表则是目前的临床护理研究热点,翻身记录卡和压疮危险评估表是对压疮进行科学评估与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应用Braden评分法,具有非常好的压疮预测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田爱武,刘婷,李丽,等.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基层医院危重病人的适用性研究.护理研究,2010(13):152-153.
[2]钱小丽,马云丽,吴莉莉,等.应用Braden计分表预测和预防肠瘘患者压疮的研究.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0):185-186.
重症护理评分系统 第5篇
关键词:Waterlow评分,急危重症,分级护理,压疮发生率
压疮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 又称压力性溃疡。该病主要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组织坏死而造成的。近年来, 急危重症中压疮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患者一旦发生压疮, 不仅延长了住院时间, 还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痛苦[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有研究显示, 为了减少患者的压疮发生率, 提高护理质量可以显著地减少压疮发生率[2]。常规护理方案在降低急危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 效果欠佳, 不能满足临床上的需求。有研究表明, Waterlow评分对急危重症患者采用分级护理在降低压疮发生率中的作用效果显著, 效果良好[3]。本院就Waterlow评分对急危重症患者采用分级护理在降低压疮发生率中的作用效果观察进行了本次试验, 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 年2 月-2014 年8 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200 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整个试验均在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签署下完成。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肝、脑、肾功能不全等系统性疾病。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两组, 研究组100 例, 其中男58 例, 女42 例, 年龄43~76 岁, 卧床时间为5~20 d, 体质量指数为18~28 kg/m2;对照组100 例, 其中男56 例, 女44 例, 年龄44~78 岁, 卧床时间为4~22 d, 体质量指数为19~27 kg/m2。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卧床时间、体质指数、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2 h内, 均采用Waterlow评分进行危险分层评估[4], 危险者3 d内均重新进行评估, 无危险者则不需要重新评估。根据评估情况进行相应地护理干预。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压疮, 具体措施为: (1) 护理小组成员的建立:由护士长及责任医师、护理人员共同组成。并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2) 采用Braden量表对压疮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做详细的评估, 并将统计结果记录[5]。 (3) 对高危患者的发生压疮的具体情况做详细的统计, 并于当日24 h内进行上报。 (4) 每月依据护理质量系统相关内容对其进行质控检查一次, 并对检查结果作分析、整理, 并给出合理化控制措施。同时对患者加强营养, 加强翻身次数, 减少组织压力。
1.2.2 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采用分级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给予分级护理措施。具体方案措施为:先分析发生压疮患者的危险因素, 确立危险因素后进行相应地护理干预。 (1) 低危险者:首先应减少患者局部位置受压, 其措施为:对于活动能力受限的患者而言, 护理师应定时变动患者的姿势体位, 一般2 h/ 次;同时建立翻身卡, 并记录患者的卧位及翻身时间;此外, 受压位置处于解除压力30 min后压红不消退者, 应该缩短其翻身时间, 避免长时间不翻身。其次应该使用有效的防护用具, 具体措施为:对于躁动者局部皮肤受伤者而言, 可予患者局部感染皮肤处加透明贴膜进行保护;同时还可以采取局部减压措施或使用气垫床加以保护;此外, 对于骨突处皮肤受伤患者而言, 可以给予减压贴保护或者透明贴保护。再则给予皮肤保护, 具体措施为:对于大小便失禁者而言, 及时进行局部清理, 保持干燥清洁;同时使用温水擦拭皮肤, 以保持皮肤清洁无脏污, 对于腋窝及皮肤褶皱处, 应给予一定量的爽身粉, 以便保持清洁干燥;同时于肛周处涂保护膜, 以避免大便时受到刺激。还有对于感觉意识有障碍的患者而言, 慎用冰袋或热水袋, 以防止冻伤或者烧伤。最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给予一定的营养, 多摄取高蛋白、高矿物质、高纤维素及高热量的食物, 若必要情况, 应少食多餐。 (2) 高危险者:在低危险者的基础护理之上, 给予溃疡粉及无痛保护膜, 同时加强场内营养价值。 (3) 极高危险者:在在低危险者的基础护理之上, 给予溃疡粉及无痛保护膜, 同时0.5 h翻身一次, 同时加强肠外营养及肠内营养, 此外给予透明贴膜, 用以保护足跟部及肘部。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Waterlow评估表危险分层情况及不同危险程度压疮发生率。同时为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
1.4 评价标准 (1) Waterlow评分进行危险分层评估:无危险主要是指积分<10 分的, 低危险主要是指积分为10~14 分, 高危险主要是指积分为15~20 分, 极高危险主要是指积分≥ 20 分。分值越高, 说明危险程度越高。 (2) 护理后半年, 根据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显示, 满分100 分, 非常满意主要是指分数≥ 90 分者;满意主要是指分数≥70 分;不满意主要是指分数<70 分[6]。护理满意度= (非常满意+满意) / 总例数 ×100%。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比较采用检验, 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危险分层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Waterlow评估表危险分层情况基本相符,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0.7081, P=0.4789) , 见表2。
2.2 两组患者不同危险程度压疮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中无危险者、低危险者的压疮发生率均基本相符, 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组患者中的高危险者、极高危险者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3.7763, P=0.0002) , 见表4。
3 讨论
压疮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尤其是在急危重症患者中尤为明显, 该病主要是由于局部组织遭受到持续性垂直压力而造成的[7]。临床上常表现在肌肉层较薄、无肌肉层包裹及缺乏组织保护处。临床上常可以分为四期, 第一期压疮常表现为淤血红润, 颜色与周围其他组织有显著差异;第二期压疮常表现为炎性浸润, 真皮部分组织缺失, 具有粉红色的伤口创面, 即表现为开放性溃疡[8,9,10,11]。第三期压疮常表现为浅度溃疡, 表皮破损, 有溃疡形成, 即全层皮肤组织缺失严重, 皮下脂肪全部暴露。第四期压疮常表现为坏死溃疡, 即全层组织缺损, 创伤口有腐肉。近年来, 该病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 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同时还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生理及心理负担[12]。有研究指出, 合适的护理方案可以降低急危重症患者的压疮发生率, 是临床上治疗压疮的关键性问题。临床上常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压疮患者, 效果欠佳, 压疮发生率较高[13]。本次实验数据显示, 常规护理方案治疗后高危险患者及极高危险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分别高达7.0%、9.0%。说明常规护理方案的效果不是太理想。大量研究表明, 分级护理可以显著地降低急危重症患者的压疮发生率, 效果良好[14]。由于分级护理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护理, 对于严重病情的患者则给予较为多的护理措施, 不仅给予营养支持, 还给予全方位的保护措施, 此外还缩短卧床的时间, 增加翻身的频率, 从而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压疮发生率[15,16,17]。本次实验数据显示, 分级护理方案治疗后高危险及极高危险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分别仅为2.0%、2.0%, 显著低于常规护理方案11.0%、13.0%。说明分级护理方案可以显著地降低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同时压疮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造成的。主要表现为护理人员对压疮的认识度不够高、护理人员的监督力度不够高、上报制度职责落实不到位等, 分级护理方案中的护理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 具有较强的护理知识, 对压疮理解比较到位[18]。从而可以显著地减少压疮发生率。此外, 分级护理方案治疗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4.0%, 显著高于常规护理方案71.0%, 说明分级护理方案可以显著地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重症护理评分系统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0例ICU患者均在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期间到我院就诊, 男72例, 女58例;年龄20~70岁, 平均年龄 (51.3±8.9) 岁;外科大手术42例, 多发伤34例, 消化道大出血23例, 急性中毒14例, 感染性休克10例, 心肺复苏术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65例,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P>0.05, 可进行对比。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根据患者和床位数量, 采取常规排班分配方法, 每位护士分配到相应数量患者, 平均分担护理工作。
观察组患者护理工作中采取ICNSS评分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1) 对ICNSS量表予以翻译和校正。在采取ICNSS量表评分时, 由两名护理研究生和1名重症医学专业的留美博士对该量表原始项目和评分原则进行翻译, 形成翻译量表初稿, 并由重症护理教授审核、校订, 对翻译有差异的项目进行修改, 并再次由护理专家审核、校正, 定稿, 以此确定ICNSSS量表。 (2) ICNSS评分量表内容。该评分量表包括护理问题、护理干预和护理评分内容, 护理问题:通气功能、气体交换、气道清理功能、脏器灌注、体温变化、代谢改变、容量异常、心率、血压等异常问题。护理干预内容:预防性护理:明确患者潜在问题, 预防干预潜在健康问题的发生;支持性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通过缓解性护理干预缓解病情严重患者的痛苦;同时采取救助性护理及时解决患者生理功能问题。 (3) 合理配置护理资源。对患者采取ICNSS评分评估, 以此合理配置护理资源。ICNSS评分在16~22分时, 护患比为0.5∶1;ICNSS评分23~32分, 护患人数比1∶1;ICNSS评分在33~40分, 护患人数比1.5∶1;ISNSS评分超过40分时, 护患人数比为2∶1。
1.3 评价指标:
护理质量:采取护理质控评分, 包括基础护理质量 (30分) 、专科护理质量 (30分) 、护理文书质量 (20分) 、抢救物品 (20分) 、消毒隔离 (20分) , 总分120分, 分数越高, 护理质量越高[2]。
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满意度:自制调查问卷量表评估护理人员对护理资源配置的满意度, 总计30分, 分数超过24分则为满意[3]。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此次研究数据。正态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 (n) 表示, 计数资料组间率 (%) 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对比:
观察组患者基础护理质量 (26.4±1.3) 分, 专科护理质量 (27.3±1.0) 分, 护理文书质量 (17.3±1.6) 分, 抢救物品 (18.0±1.4) 分, 消毒隔离 (18.3±1.1) 分;对照组患者基础护理质量 (19.6±3.4) 分, 专科护理质量 (19.9±2.8) 分, 护理文书质量 (11.2±1.7) 分, 抢救物品 (10.4±2.0) 分, 消毒隔离 (11.0±1.6) 分;两组对比, P<0.05。
2.2 两组护理人员对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对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满意度评分 (27.9±1.7) 分, 对照组对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满意度评分 (20.3±2.4) 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1% (2/65) , 即1例压疮, 1例非计划性拔管;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3.8% (9/65) , 即4例压疮, 3例非计划性拔管, 2例感染, 两组差异显著, P<0.05。
3 讨论
ICU病房护理工作量大, 对护理人员护理服务技术、基本素质具有较高要求, 若护理工作不合理则会影响护理质量, 进而可影响患者恢复。在ICU患者护理工作中, 以往是采用平均分床法护理法, 但患者病情不同, 使护理人员工作量也不相同, 病情较轻者会使护理资源过剩, 病情严重者, 护理资源不足, 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4,5]。
ICNSS评分量表是通过利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法对护理人员工作量予以评估, 有效分配工作量, 根据患者病情不同分配不同的护理人员, 必要时增加值班人员, 安排工作量弹性大, 可明显提高患者护理质量[6]。在此次研究中, 观察组的基础护理质量、专科护理质量、护理文书质量、抢救物品及消毒隔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果显示, 对患者采取ICNSS评分系统, 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分配护理人员, 准确反映护理工作量, 可显著提高患者护理质量。通过采取ICNSS评分分配护理资源, 具有较强的护理灵活性, 对病情危重、护理工作量大的患者, 可增加人力资源配置, 并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利于病情控制。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1%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3.8%, P<0.05。由此可见, 对ICU患者采取ICNSS评分量表, 给予患者高质量护理措施, 整体评估患者情况, 明显降低了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效果显著。且ICNSS评分系统的应用, 通过调节护理人员值班人数, 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性明显提高, 同时在短时间内评估患者具体情况, 具有较高灵活性, 随意调整工作时间, 保证了护理人员工作灵活性, 显著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在此次研究中, 观察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果表明, 采取ICNSS评分系统可明显提高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性, 效果显著。在采用ICNSS评分量表时, 由于ICU患者病情严重、复杂, 在治疗和护理工作中会受到家属、患者的影响, 评估期间, 需掌握患者病情, 并考虑患者家属意愿, 保证护理干预措施贯彻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倪春湘, 陈保云, 王懿宁.应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进行人力资源配置对ICU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 (35) :4511-4513.
[2]熊杰, 黄素芳, 刘伟权, 等.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1B) :21-23.
[3]王春风.应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评价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状况[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 :79-80.
[4]王芳.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2, 1 (5) :1195-1198.
[5]于蓉, 杨丽翠.治疗干预评分系统在护理工作量评定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现状及优点[J].武警医学, 2012, 23 (9) :80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