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云经营范文(精选7篇)
专利云经营 第1篇
关键词:专利云经营,知识产权,维权策略
2006年,谷歌公司首次提出了云计算网络技术,云计算是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由浏览器向服务器转变的过程中所产生,一经提出,云计算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成为当前计算机市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科技技术。合理运用云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够降低企业人员的工作强度,还能有效减少时间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分析专利云在经营过程中的服务模式
(一)软件服务模式。
云计算软件服务模式是把软件作为一种特殊服务来提供给顾客,将一些应用软件统一放置在本服务器上,然后通过网络浏览器向顾客提供软件的一种服务模式,这种软件服务模式汲取了网络计算的优势,摒弃了传统的软件安装模式,由服务提供者直接管理和维护云计算软件。在这种软件服务模式中,专利云的经营者的在得到原应用的软件版权许可后,就可以向顾客提供行业服务,顾客可以根据专利云所提供的应用进行软件操作等。当专利云经营者要求顾客按照标准支付费用,并且没有对顾客使用专利云的成果提出专利要求时,顾客可以独享利用专利云所获得的智力成果。
(二)平台服务模式。
专利云经营中的平台服务是一种开放式、分布式的平台服务,是由服务提供商提供服务器平台、开发环境等服务给顾客,顾客可以在这个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开发符合自身条件的应用程序。专利云平台经营商为了研发出的应用软件可以稳定运行,需要向研发者传递一些模块接口或者资源代码,在这种情况下,软件研发者就通过进行智力活动,研发出顾客所需要的应用软件。对于研发出的应用软件,专利云经营者会对软件版权进行限制,而研发者为了自身利益就会反对这种限制,由此导致版权利益冲突的现象日益增多。
(三)基础设施服务模式。
专利云经营者将多台服务器所组成的云端基础设施作为服务内容提供给顾客,同时将设备、存储、内存等云计算设施整合成虚拟的资源库,为整个行业内部提供虚拟服务器和资源存储等服务。在专利云的基础设施服务模式中,专利云经营者仅仅制作云计算所需要的设备,在为具有版权服务的连接设备技术进行服务时,顾客可以直接利用该设备获取所需要的数据资料。由于目前专利云经营商处于上升发展时期,为了经营商的经济利益,为了建立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大部分专利云经营者会采取躲避方式,并且在使用云专利的顾客协议中,对知识产权的授权范围作模糊的约定,以规避由此所产生的维权风险。
二、在专利云经营中所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分析
(一)知识产权数据所依附的载体具有虚拟性。
在专利云经营中,大量的知识产权信息资料储存在虚拟的网络中,专利云用户不再享有绝对的控制权,而是需要通过网络注册,网络付费来获取查阅资料的空间密码,甚至单用密码也无法进入到网络虚拟存储中,还需要输入特定的网络地址,连接电子设备,才能进入到真正的虚拟信息空间中。对于专利云虚拟空间的使用权利,也仅仅存续于用户付费期间,所以,知识产权的数据资料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已经由知识产权所有权转变为了授权使用权,而不再是单一的绝对权。
(二)知识产权主体相对模糊。
在专利云经营中,强调虚拟计算资源统一管理,专利云经营者提供关联服务,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资源提供者就会和资源传播者的责任发生矛盾,一旦发生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就会由专利云提供者所承担责任。如果具有知识作品所有权的人在网络上直接进行创造,在发表创作后没有及时向专利云经营商进行权利让渡,就会很容易出现侵权现象。由于专利云经营模式的特点是顾客使用权的授权,也就是只要缴纳费用就可以获取授权,顾客并不是将费用支付给知识产权的原作者,而是支付给专利云的经营者,而服务提供者有时候为了推广自身服务业务,会允许大众顾客免费获取授权,由此产生的侵权行为不可避免。
三、在专利云经营中加强知识产权维权的方法策略
(一)增强知识产权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是利用电子密钥与数学方法向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密码保护,如果没有经过授权将无法翻译成正常文本,也就是数据无法实现解密。比较常用的数据加密技术有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两种技术,后者安全级别要高于前者,对称加密技术的密码一旦泄露,那么专利云系统将会对此失去保护,而非对称加密技术的密码则由使用者和提供者各自保管,大大降低了双方传送过程中而出现的泄露可能,通过加强数据加密技术,可以使知识产权信息数据的存储、使用更加安全可靠。
(二)增加高科技水印防伪技术。
数字水印的运作原理是在知识产权数据中添加一些不被察觉的原始信息,例如文字标识等,被添加的水印会隐藏在原始数据信息中,与原始信息紧密结合,即使经历了非法操作,依然可以保留下来。应用数字水平防伪技术并不能完全阻止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但是其隐蔽性相对较强,安全性较高,在发生侵权纠纷后,就可以根据潜藏的数字水平查验真伪。另外,与增加水印防伪技术类似的还有指纹防伪技术,其技术原理相同,也是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有力证据。
(三)添加电子商务认证技术。
电子商务认证的主要作用是防制非法用户侵入专利云系统,认证包括身份认证、实体认证和保温认证,相关参数包括密钥、随机数字、口令信息等参数。对于存储于虚拟空间的网络资源而言,人们获取数据一般是通过在线观看、复制或者打印出来,不同需求的用户对资源的使用方式也不同,所以使用权限也就不同。利用电子商务认证,符合规定的用户可以申请CA认证,如果该用户在使用电子商务证书过程中出现违法行为,那么相关电子商务机构可以对此进行起诉处理。
(四)完善知识产权维权制度。
专利云经营者是云技术的提供者,能够利用技术措施实现控制,使专利云的知识产权具有优先性,然而,这种专利云的优先性在应用过程中很容易被专利云经营者给扩大,严重威胁到用户与软件研发者的知识产权。因此,国家必须根据专利云网络技术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使网络知识产权在遭到侵权时也能依据法律条例进行自我维护,从而有效保障专利云经营中的知识产权不被侵犯。
四、结语
专利云是当前网络环境下数据计算的新技术,在专利云经营中建立知识产权维护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专利云经营,可以实现云服务提供商、云软件提供商和终端用户相互制约,实现云网络正常运行。因此,专利云经营者应当增强知识产权数据加密技术,增加高科技水印防伪技术,添加电子商务认证技术,完善知识产权维权制度,从而不仅可以使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得到维护,还可以促进资源共享更加便捷化。
参考文献
[1]邢立慧.云计算方法专利侵权判定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3
[2]张晓云,冯涛.专利信托融资模式的设计与应用[J].知识产权,2012,6
[3]胡坚,齐莹玉.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与其经营业绩间关系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4,3
[4]林秀芹,刘禹.标准必要专利的反垄断法规制——兼与欧美实践经验对话[J].知识产权,2015,12
专利云经营 第2篇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知识产权的质量和规模,以及知识产权运用和管理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创新实力的指标.对于知识产权服务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对于企业而言,缺乏“一站式”服务模式,问题解决效率不高;供需渠道不畅,寻找符合企业需求的服务机构所付出的搜索成本高;缺乏专业的人才来处理企业知识产权事务;信息产品不够丰富和个性化,获取企业所需的知识产权信息存在困难等.另外,对于知识产权服务商而言,行业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从业机构鱼龙混杂,无序竞争;对接用户需求的渠道不畅,难以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进行差异化经营;缺乏可靠、稳定、低成本的专业数据来源,难以保证专利信息服务的质量;缺乏专利分析、专利管理等软件工具支撑,难以有效拓展业务,开展服务的人力成本过高等.
针对我国知识产权服务的发展现状,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同意重庆设立“国家云计算知识产权(重庆)试验区”,并且,重庆在全球首次提出的“专利云”建设,开始正式从构想进入实践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借鉴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平台的成功建设及运作经验,整合国际国内专利数据资源和服务资源,围绕重庆市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构建一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综合性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1总体架构
重庆市专利云建设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知识产权服务业现状的基础上,有效整合全球知识产权数据资源和服务资源;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生态,形成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产业链;专利云建设遵循先进实用、可靠安全、成熟开放、而向业务需求的基本原则,采用云计算技术和开放体系架构,集成相应硬件设备和中间件,整合全球专利数据资源和知识产权服务资源,支持应用软件研发,探索创新商业模式.专利云支持基础架构模块与业务模块,支持专利云业务的快速上线和专利云资源的.弹性分配,满足专利云的按需服务要求,保证专利数据和服务安全可靠,从而实现供需对接和多种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专利云系统建设采用云计算技术,建设1个云平台和3个应用系统(专利公共服务云、专利托管服务云、专利商务交易云).通过该系统建设,将有效整合全球专利资源和服务资源,实现智能检索、数据挖掘、交易转化、维权投诉、在线培训等知识产权按需定制服务.平台建设遵循而向业务需求的基本原则,基于云计算的设计理念,实现专利云数据中心基础架构模块与业务模块,实现专利云业务的快速上线和专利云资源的弹性分配,实现专利云业务的全服务化,实现专利云服务的定制化和弹性化,实现专利云服务的按需使用、按使用付费,保证专利云服务的质量和持续稳定性,保证专利数据、专利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
2专利云基础平台建设
专利云平台IaaS层规划设计采用:服务器整合、集中管理和灵活IT的原则.
为了满足专利云平台的建设需求,IaaS平台需能够管理所有的物理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可以使用各种虚拟化软件,包括KVM, XEN, VMWARE,Hyper-V, PowerVM等;支持大部分的SAN存储系统;能够提供丰富统一的API接口,方便进行二次开发,或者和其他系统进行集成;支持和PaaS, SaaS平台进行集成;支持大规模部署;支持快速扩展从10台服务器扩展到1000台服务器.
专利云数据中心现采用曙光自主研发的Cloudview云管理平台和XEN虚拟技术,能满足一般用户对于虚拟资源的要求,但是考虑到专利云平台后期应用研发和可扩展性的需求,拟重新搭载虚拟云构架,并使用当前广泛使用并认可的OpenStack项目作为专利云IaaS的基础构架体系.
3专利云基础软件建设
PaaS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SaaS模式提供给用户.企业级PaaS需要提供企业进行定制化研发的中间件平台,同时涵盖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等,实现应用系统和中间件资源池的解祸.
专利云基础软件建设以知识产权双向数据挖掘技术和专利原始数据元为基础,分别为TRS(Text Retrieval System)数据挖掘系统和SQL/BI实时数据仓库提供数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OLAP(联机分析处理)、程序开发中间件框架和Web应用开发平台,最终为应用提供操作系统服务、数据库服务、应用软件中间件服务和应用服务器及存储.
3.1专利云应用中间件
为了有效支撑SaaS层各个云应用的研发,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需要设计实现一系列专利云应用中间件,为上层应用测试、部署、测试提供支撑,主要用于专利数据检索、文件管理、用户管理及认证、操作日志等.应用中间件提供标准API,为公共服务云、托管云、商务云、第三方应用等应用系统研发提供支持.
专利数据检索中间件,提供对专利数据(存放在数据服务器上)进行统一检索,建立统一专利数据元数据标准,支持专利申请号、申请日、公开号、公开日、名称、摘要、分类号、申请人、发明人等元数据内容的精确检索和模糊检索,支持全文内容的关键字检索,支持条件检索和表达式检索等.
文件管理中间件,对海量存储进行统一管理,各虚拟机以挂载的方式访问底层海量存储环境,支持各类型文件的读写操作,并引入锁机制,防止同时写操作.
用户管理及认证中间件,提供专利云平台的统一用户系统和认证系统,支持用户添加、删除、信息修改操作,支持用户分组、用户权限设置,采用OpenID技术支持门户系统及各个子应用的统一认证操作等.
日志管理中间件,提供统一接口,记录管理用户访问、操作的日志情况,并支持多维度分析用户行为.
3.2专利云平台第三方应用开放平台
专利云平台包括专利公共服务、专利托管、商务交易等三大系统,以及其他由第三方开发的专利应用,为了有效支持各个应用系统的统一部署、运营,需要建设一个集应用托管、自动部署、负载均衡、动态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第三方应用开放平台.
第三方应用开放平台以专利云应用中间件为基础设计一套系统接口设计标准规范,API等,对Tomcat,JBoss, Weblogic, Websphere, Apache等多种中间件容器提供支持,并且满足以下需求:
①提供定义应用需求的接口.用户可以方便地定义满足应用功能需求所需的组件,同时可以定义应用的非功能性需求,例如可用性,服务水平等.
②提供基于应用需求快速构建应用运行环境的能力.能将应用需求映射为物理的IT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具体配置和拓扑结构,并进行快速部署.
国内云信息处理技术的专利概况分析 第3篇
(TI, ABST, CLM+= (云计算OR云服务OR服务云OR计算云OR云环境OR云系统OR系统云OR云存储OR存储云OR公有云OR私有云OR云平台OR云应用OR云资源OR云技术OR云数据OR云网络OR云端OR云架构) AND SIC= (H04 OR G06) ) AND (TI, ABST+= (图像AND (识别OR处理OR比对) ) OR SIC= (G06K9) )
得到检索结果:中国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共355件, 作为后续数据统计分析的样本数据库。
1 专利申请概况
1.1 专利类别分布
355
云信息处理技术专利申请的专利类别分布, 如表1所示。经过分析可以看出, 该技术领域专利申请主要类别为发明和实用新型。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10件, 约占专利申请总数的87%,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45件, 约占专利申请总数的13%。申请专利类型的分布特点与专利保护的客体、技术发展成熟度、发明和实用新型对于创造性的要求以及授权周期不同有关, 可以看出该领域的技术创新主体希望通过发明专利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云计算是实现新兴战略型产业规划的关键, 属于比较前沿的技术, 因此专利的技术含量较高, 所以发明专利的申请量较高。
1.2 年度申请量分析
如表2所示, 该领域的专利申请最早出现在了2007年, 当年共有专利申请9件, 此后直到2014年每年都有专利申请出现。专利申请出现的较晚, 但是在2010年以后专利申请量开始有所增多。在2013年专利申请量出现高峰, 达到了109件。云计算相关技术是新近兴起的技术, 但是发展势头很快, 预计今后的年度专利申请量仍将保持一定的高度。
2 行业主要申请人分析
2.1 申请量前10名申请人
如表3所示, 这份排名可以了解该领域专利申请人的分布, 重点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等。通过观察可以发现, 申请量在前10申请人的申请量都在10件以下, 申请量最多的是西安百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共有专利申请7件, 分析这些主要申请人发现, 有2家申请人来自国外, 分别是索尼公司和英特尔公司, 其他主要申请人都来自国内。国内的申请人中, 创新主体主要为企业, 有5家, 此外还有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两家。前10位申请人的申请总量为52件, 而该国内该领域申请总量为355件, 仅占14.6%, 充分说明该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 还没有出现行业技术垄断及有绝对竞争力的企业。
2.2 申请人类别申请量分析
如表4所示, 云信息处理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人以工矿企业为主, 是申请量最多的创新主体, 共有专利申请205件;其次为大专院校, 共有专利申请81件, 排在后边的是个人申请人, 有专利申请45件, 科研单位14件和机关团体10件。可以看出, 企业在该领域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此外大专院校等也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
3 技术申报趋势分析
图像通信相关技术的专利申请最早出现在了2010年, 当年专利申请共有1件, 此后几年均有专利申请, 专利申请量维持在20件左右。图像数据处理或产生相关技术在2007年就出现了专利申请, 此后几年均有专利申请, 申请件数维持在10件左右。数字信息的传输技术专利申请最早也是出现在了2010年, 此后专利申请均在5件以下, 2013年专利申请达到高峰, 有18件。
4 法律状态分析
如表5所示, 主要包括公开、实审、驳回、撤回、授权、全部无效和终止等。根据中国专利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授权的专利是受到保护的, 共有69件, 约占专利申请总量的19.4%, 这些专利申请在中国会构成知识产权壁垒;驳回、撤回、全部无效、终止的专利申请或专利根据法律规定已经失去法律保护, 可以对其技术进行研究发展和利用, 约占申请总量的13%;实审、公开的专利申请约占67.6%, 这部分专利申请仍处于审查状态, 未来能否授权有待跟踪。
5 结语
通过对云信息处理技术的检索分析, 该技术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发明专利, 技术含量较高, 进入该技术门槛相对较高, 目前该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 只有几年的时间, 专利申请量还较少, 竞争还不太激烈, 建议改领域的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和专利布局, 为将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占有一席之地。
摘要: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 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文章通过对云端信息处理技术专利检索, 来分析目前国内云信息处理技术的行业格局、掌握竞争对手情况及技术发展趋势。
关于云计算服务模式的专利申请分析 第4篇
近年来,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技术发展迅速, 得到了业界的高度关注。云计算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预计云计算的全球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达到2410亿美元。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对云计算的定义是:云计算作为一种模式, 提供了能够随时随地、便捷地、随需应变地通过网络访问可配置计算资源 (例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 共享池的能力, 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供应并释放, 使得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的交互降到最低。
二、云计算服务模式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包括三种, 分别是软件即服务 (Saa S) 、平台即服务 (Paa S) 、以及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 S) 。
简单地说, Saa S是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 Paa S是通过互联网提供应用程序运行平台服务, Iaa S是通过互联网提供基础设施服务。
三、云计算服务模式的专利申请分析
本文对云计算服务模式的相关专利申请进行了检索、统计和分析。由于专利公开的滞后性, 仅以2013年之前的数据进行统计。
3.1专利申请量年度分布
图1示出了云计算服务模式的专利申请在各个年度的分布情况。2005年起开始出现Saa S相关专利申请。2005年至2006年是Saa S相关专利申请的起步阶段, 每年的申请量仅有几件。2007年到2008年期间, 专利申请量缓慢增长, 每年有十几件的申请量。自2009年起, Saa S技术专利申请进入快速增长期, 申请量开始大幅度攀升。2012年的Saa S专利申请量接近百件。之后, 专利申请进入平稳发展期。
Paa S与Iaa S的相关专利申请起步较晚, 直至2009年才开始有相关的专利申请。2011年专利申请量开始迅速增长, 2012年之后进入平稳发展期。可见, Paa S与Iaa S的专利申请起步时间晚于Saa S, Paa S与Iaa S的专利申请数量一直少于Saa S, 但近几年Paa S与Iaa S发展迅速, 有赶超Saa S的趋势。
3.2 Saa S服务模式相关专利申请分析
在Saa S服务模式下, 提供商将运行在云基础设施上的应用提供给消费者使用, 消费者可以通过类似Web浏览器的瘦客户端界面, 在各种客户端设备上访问这些应用。
对Saa S服务模式的相关专利申请进行统计, 申请量排名靠前的企业有IBM、SAP、爱立信、ORACLE、NEC等。IBM作为全球云计算技术的领军企业之一, 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的研发, 并积极进行专利布局。
3.3 Paa S服务模式相关专利申请分析
在Paa S服务模式下, 消费者使用提供商所支持的编程语言和工具, 将自己创建或获取的应用部署到云基础设施上。
对Paa S服务模式的相关专利申请进行统计, 申请量排名靠前的企业有RED HAT、ORACLE、曙光、IBM、惠普等。RED HAT正处于从顶级Linux企业向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转型的过程中, 该公司在Paa S技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3.4 Iaa S专利申请分析
在Iaa S服务模式下, 向消费者提供处理、存储、网络和其他基础计算资源, 从而消费者可以在其上部署和运行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在内的任意软件。对Iaa S服务模式的相关专利申请进行统计, 申请量排名靠前的企业有IBM、惠普、华为、NEC、富士通等。值得一提的是, IBM公司在Saa S、Paa S和Iaa S各个服务模式的专利申请量均比较靠前, 已经逐步形成了全线开花的产品线, 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
四、总结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 云计算服务模式的相关专利申请数量持续稳步增长。相对于Paa S和Iaa S, Saa S是云计算领域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服务模式。Saa S的专利申请量远大于Iaa S和Paa S, 目前仍然是专利申请的热点。由于Iaa S和Paa S的专利申请起步不久, 相关技术领域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建议我国企业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 探索Saa S、Paa S和Iaa S等多种服务模式的应用, 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 积极进行专利布局, 减少产业化道路上的专利壁垒。
摘要:本文对云计算服务模式的相关专利申请进行了检索和统计, 分析了Saa S、Paa S以及Iaa S三种服务模式相关的专利申请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以期为我国企业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云计算,服务模式,SaaS,PaaS,IaaS
参考文献
[1]姚宏宇, 田溯宁.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系统工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专利云经营 第5篇
云计算是一种以虚拟化、分布式计算、并行处理等技术为支撑的IT资源新模式, 随着云计算的兴起, 信息安全问题在云计算中逐渐凸显, 而云防火墙是将云计算在防火墙领域的具体应用。网络攻击指的是利用网络存在的漏洞和安全缺陷对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的攻击。云计算具有资源弹性好、运算能力强等优点, 而网络攻击具有攻击形式多样、变化速度快的优点, 将云计算应用于防火墙来应对多样的网络攻击, 这日益成为安全圈的共识。
二、针对网络攻击的云防火墙技术专利实证分析
专利信息检索是本文研究的基础。首先通过阅读相关专利和非专利文献, 结合云防火墙技术的特点, 筛选出本文所需的专利检索的关键词。
2.1 申请时间和数量
在2009 年之前, 国内外云防火墙技术专利的申请量较少原因是因为云防火墙的技术从2008 年5 月才由趋势科技正式提出, 在这之前, 业内对云计算以及云防火墙的技术知之甚少。但从2010 年开始, 云防火墙技术专利的申请数量明显增加, 从2008、2009 年的2/3 件增加到2010 年的10件, 并且此后逐年增加, 2011 年的申请量为20 件, 2012 年的申请量为31 件, 2013 年的申请量为37 件, 而由于2013及2014 年的申请并没有公开完全, 尤其2014 年到目前为止仅公开1 件, 这是因为专利申请到公开存在时间间隔, 因此2013 及2014 年的申请量还不能统计完全, 相信随着云计算安全技术的发展, 2014 年涉及云防火墙的技术专利申请量相对于2013 年应仍会继续增长。
2.2 主要申请人和数量
针对云防火墙的技术专利的研究, 国外企业的申请占据了大多数, 虽然云安全的概念本身即由国内企业 (趋势科技) 提出, 但是作为云安全以及云防火墙根基的云计算的相关概念却是起源于国外的, 因此, 国外在相关的领域具有更多的专利。图2-2-2 显示, IBM以33 件云防火墙技术专利申请高居榜首, 以及同样的计算机巨头微软和最少商业化云服务的亚马逊也有很客观的专利申请量;国内企业的传统防火墙的的奇智、腾讯以及科研院所如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也有着很可观的申请量, 这代表国内企业在相关的云防火墙领域也有很多的科研成果, 对当下的流行趋势进行了跟进。
2.3 主要申请人国别和数量
对于云防火墙技术的专利申请, 国外申请人占据了大多数。在123 件国内外专利申请中, 国内申请人有35 件, 占据了28.5%, 而国外申请人主要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专利申请, 分别有63、12、13 件。这个结果说明国内申请人在专利申请上与计算机技术最发达的美国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但是国内的企业的申请量页还比较客观, 预示着国内企业对相关的云防火墙的重视程度, 积极与国际接轨。
2.4 主要技术分支和数量
针对云防火墙的技术专利申请的研究, 可主要分为三个技术分支:可主要分为四个技术分支:网络层的云防火墙、应用层的云防火墙、代理服务器的云防火墙。分析得到三个主要的技术分支后, 本文对检索得到的123 篇国内外关于云防火墙技术的专利申请作了分类。上述三个分支的专利申请量尤其以针对网络层的申请量为最大, 达到了68 件, 这也是针对当前的网络安全环境的情况进行的选择;当前的网络层防火墙技术比较成熟, 此外, 现在很多入侵的检测、病毒防护等都不是在网络层进行简单的路由, 数据报头分析就可以解决的;复杂的应用, 以及相应的各种高层的协议, 如HTTP、FTP进行的攻击, 各种应用的权限, 因此采用运算能力更出色的云防火墙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式, 这已经是安全领域里的共识;而代理服务器作为防火墙的一种具体的体现形式, 也有相当的申请量。
三、结束语
在撰写以上专利技术综述的过程中, 通过对涉及云计算系统中网络层防火墙、应用层防火墙和代理服务防火墙的国内外专利进行集中收集、阅读和梳理, 审查员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了该领域专利技术的发展脉络, 掌握了国内外主要申请人的技术发展状况, 有效提高了对于专利申请发明点的把握, 为后续的审查实践中处理实际案例提供了指导和依据。以下以审查中国专利申请为例进行具体阐述:由此可见, 撰写专利技术综述可以有效地帮助审查员快速提升在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素养, 为审查员在审查实践中准确理解发明, 把握技术实质和快速寻找对比文件提供支撑, 是提高审查效率的有效途径。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针对网络攻击的云防火墙技术历年申请趋势、发展脉络、优缺点等, 从多个角度对涉及针对网络攻击的云防火墙问题的专利技术进行综述。
关键词:云防火墙,网络攻击
参考文献
[1]张千里, 陈光英.《网络安全新技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2]赵安军, 曾应员, 除邦海.《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11
专利云经营 第6篇
1、专利海盗兴风作浪。
如2010年7月1日,专利海盗公司TronTech许可公司控告爱普生等5家厂商,指控多功能机的传真功能模块侵犯US6160872号专利。TronTech已经对汤姆森、Vtech等大批企业启动诉讼34件,有丰富的诉讼经验,此次讼争,日本企业很难胜诉。再如,2010年7月1日,专利海盗公司SoftVault系统公司起诉英特尔等4家企业的计算机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侵犯US6249868、US6594765号专利。此前,该公司曾控告微软、雅虎、戴尔、三星、东芝等开放和使用的微软产品侵犯数字版权管理软件专利。
2、电子商务网站卷入专利大案。
如,2010年7月10日,苹果公司起诉电子商务网站Brilliant Store销售的电源插座侵犯D478310号外观设计专利。2010年7月13日,XPRT Ventures控告电子商务网站eBay及其4家子公司侵犯US7483856、US7567937、US7627528、US7610244、US7599881、US7512563等6项专利,索赔38亿美元。
3、中日韩企业在北美卷入专利大战。
如,2010年7月16日,Vizio在ITC控告LG及其子公司侵犯US5511096、US5621761、US5703887、US5745522、US5511082、US5396518、US5233629等7项专利。2010年7月6日,台湾奇美公司控告索尼等8被告侵犯US5495265、US6722773、US5619352号专利。2010年6月28日,日本Ca non在ITC与纽约法院控告中国九星国际图形公司等6家中国大陆和香港公司,以及14家美国公司侵犯US5903803、US6128454号专利。2010年6月29日,惠普在ITC控告中国大陆7家打印机公司侵犯US6959985、US7104630号专利。
4、云计算领域爆发专利反击战。
专利云经营 第7篇
上述对专利经营的界定, 虽有不同, 但只是各自的角度不一而已, 其实是大同小异。专利经营, 20世纪90年代率先在欧美兴起, 作为专利活动与经营活动的结合产物, 它包括专利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涵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组织等利益相关主体。
小到一个企业的成长, 大到一个城市的建设、一个国家的发展, 都与专利经营息息相关。专利经营的意义, 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看。在微观层面, 专利经营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曾有国外杂志将现代企业在当今时代的生存法则概括为, “patent or perish”, 亦即“或有专利, 或被淘汰”。由此可见, 拥有专利并将其维持在良好的经营状态对企业的意义何等之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三个来源, 企业的人力资本、核心技术以及企业声誉。专利作为核心技术中的“核心”, 其经营好坏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宏观层面, 专利经营是我国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各类创新单元主动参与国际创新竞争、争取更多优质创新资源落户我国的必要条件, 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坚实基础。
一、现阶段我国专利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专利技术交易率低。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 按照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的增速,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预测中国2020年将取代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科学知识产权大国。但是整体而言, 我国目前的专利经营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专利交易率仍然长期徘徊在低位。目前, 我国很多自主技术处在产业链低端, 尽管有些是原创性、自主创新的技术, 但由于缺少二次开发或中试, 技术不成熟、不稳定, 制约了专利等技术知识产权成果的有效转化。
二是专利质量总体不高。我国专利研发投入和技术设备不足, 自主创新能力低, 专利质量总体偏低。专利结构上内外差距明显。截至2010年1月, 我国国内专利授权量累计达2, 684, 938件, 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59, 028件, 比重仅为10%;国外专利授权量累计达442, 335件, 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332, 671件, 比重高达75.2%。发明专利寿命短, 核心专利仍然缺乏。从超过5年的专利或发明专利来看, 超过5年的国内有效专利仅占全部有效专利的12.8%, 而超过5年的国外有效专利则占到66.4%。
三是我国职务申请和授权比重不高。自1985年以来的二十多年时间里, 无论是在国内专利申请受理, 还是在专利授权方面, 我国职务发明 (即职务发明创造专利) 的比重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务发明的比重相比, 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专利权归个人所有的非职务专利 (即非职务发明创造专利) 申请基本维持在60%的水平, 也就是说我国的职务发明创造专利只有不到40%的水平, 而欧洲专利局 (EPO) 的这一数字则超过了90%。
四是专利经营意识不强。我国企业的专利经营和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国内企业做出研发成果, 只是将最好的技术进行申请, 然后公布专利申请数。在知识产权竞争中, 这样做只是勉强及格, 离专利的经营、娴熟应用还差得很远。OECD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跨国企业申请专利的动机已经由主动转向被动应战, 专利申请的行为正在经历着由防止模仿的基本动机向防御性封锁及进攻性封锁等战略性动机转移。此时, 国外企业间的专利行为已经不在是非连续的、对于技术之高点的抢占, 而更多转向了持续的、大批量的“专利丛林”生产。
二、国外专利经营的有益实践
(一) 知识产权证券化。
知识产权证券化, 通常是指发起机构将其拥有的知识产权或其衍生债权 (如权利金) , 移转到特设载体, 再由此特设载体以该等知识产权或其衍生债权作担保, 经过重新包装、信用评级以及信用增强后, 发行在市场上可流通的证券, 藉以获得资金的过程。在全球范围内, 知识产权证券化正凭借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成功经验而迅速发展。美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交易规模在1997年时仅为4亿美元, 到2000年时已经成长了6倍多, 达到25亿美元。接着此类交易在全世界扩展, 到2005年时全球的交易规模已达3050亿美元。由于其迅猛的发展势头,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把知识产权证券化称作是一种“未来融资的新趋势”。
(二) 美英日韩新型技术投资基金。
2009年5月5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要求国会在2010年的预算中提供5千万美元成立社会创新基金, 用以扩展与企业家和慈善事业合作, 筛选最有前景的新技术在全国推广, 解决贫困等社会问题。按照奥巴马的计划, 这个基金将逐步增加, 到2014财年达到1亿美元。2009年6月29日, 英国首相布朗宣布创设英国创新投资基金。该基金由政府部门投入启动资金1 500万英镑, 采用和民间部门同样的运营方式。集中支持数字与生命科学、清洁技术、先进制造领域的成长性中小企业、初创企业。2009年7月27日, 日本酝酿、准备了10个月的股份公司产业创新机构正式开始运营, 资本金905亿日元其中政府出资820亿日元, 民间出资85亿日元。在需要的时候日本政府可以为其提供8000亿日元的融资保证。
三、关于专利经营的政策建议
在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公共政策体系中促进专利经营, 应当结合现实国情选择各有侧重的政策运作模式, 将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文化教育政策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有效衔接起来。根据上文的研究, 针对我国专利经营促进过程当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我认为在以下政策面上予以应对:
第一, 在研发激励机制方面, 首先应当推行科技成果的产权化。立项时应该考虑专利经营指标, 鉴于目前存在的科研成果和专利管理制度上的不平衡现象, 政府部门改革现有的科技成果管理模式, 对专利技术的申报应有与科研成果一视同仁的政策, 同时在科研立项时制定促进专利生成运用的导向性政策突出对科研成果质量和市场价值的考察。例如, 除了将专利工作与单位或个人的业绩、职称评定、奖励、晋级等挂钩以外还要将发明专利转让、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量化指标纳入单位的考核评估体系, 甚至可以将高校或科研院所为国家或地方产业集群或支柱产业所做的贡献列入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对于企业, 可以通过税收减免、资金倾斜等政策手段促使广大企业积极改善其激励机制, 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奖励力度, 促进企业发挥其在专利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提高创新成果的技术经济质量。科技成果只有实施知识产权化, 才能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和根本意义上的财产权。
第二, 在产学研结合方面, 首先应当构造产业创新链, 加大对产业协同创新的支持力度。一是完善产业创新链条, 探索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建设的新机制和共性技术研发提供的新形式, 弥补创新链条的不足, 为产学研有效结合奠定基础。二是科技计划将研发支出的方向和重点领域, 延伸到整个产业链条中来。支持和解决制约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材料、装备制造、工艺甚至技术计量和标准等。三是在现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的基础上, 累积实践经验, 力争由点而面, 形成区域性、行业性的产业协同创新机制。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不仅突破产业核心和关键技术, 更要通过协同创新, 提高配套产品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从而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三, 在专利与资本对接方面, 除了政府财政向科技投资倾斜以外, 还要逐步降低金融管制, 制定鼓励民间资本更多地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政策。根据中小型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企业所处行业特点, 建立对应的多层次、专业化的融资体系与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