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专业用语范文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专业用语范文(精选11篇)

专业用语 第1篇

近二十年来, 国内高校尤其是外语类高校都提出了高层次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而高校非通用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则普遍采用双语教学, 即“非通用语+英语”的教学模式, 而掌握多门语言需要有较好的语言或者多语意识。

语言意识 (language awareness) 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 以霍金斯 (E.W.Hawkins) 等学者为代表的英国语言学家掀起了“语言意识运动” (Language Awareness Movement) 。针对当时忽视甚至完全放弃语言形式教学而一味推行交际法教学的状况, 许多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工作者希望通过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以提高语言学习质量。Donmall (1985) 对语言意识定义为“一个人对语言本质及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作用的敏感性和意识”。Tomlinson (2003) 则认为, 它是一种心理特征, 能使学习者逐渐掌握如何洞察语言本质, 通过关注语言的作用促进其语言发展。James和Garrett (1991) 对语言意识的定义是:语言意识是人们对于语言本质以及语言在人类生活中所起作用的敏感和自觉的意识。杨敏 (2008) 认为, 语言的心智属性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和外语学习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问题, 而语言意识可以作为语言心智活动的概括, 语言意识涵盖了语感与语言思维, 应该从语言意识的角度研究语感与语言思维。

近十几年来, 多语意识 (plurilingual awareness) 和多语能力 (plurilingual competence) 研究在欧洲语言学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这些研究更多地关注在多语言环境下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和多语能力 (Council of Europe 2001;Andrade et al, 2003;Jessner, 2006;Oliveira&Anca, 2011) , 而本研究的参与者是将英语和非通用语作为外语的中国学习者, 因此笔者对多语意识的定义是语言学习者对在多语言学习的环境中对于所学诸语言的情感、文化与社会以及认知等多个方面的意识。本研究将以国内某外语院校G校非通用语专业大一学生为例, 探讨非通用语学生的多语意识, 并讨论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多语意识的策略和方法。

2 研究

2.1 理论框架

本研究采用Garrett (1991) 的“语言意识”的五个领域的理论框架, 分析研究对象分别在五个领域下的语言意识。语言意识五个领域分别为:情感领域:语言意识的情感领域是指语言使用者对于对于这种语言或文化的理解和信念, 以及他们在该语境中与他人交流和意愿和动机。社会文化领域:社会文化领域是指语言使用者对由全球化和文化的融合导致的语言的变异和多样化的意识。权利领域:语言意识的权利领域本质上意指语言使用者对语言操控性的理解。认知领域:认知领域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对于语言使用的类型、系统、类别以及规则的意识。表现领域:表现领域是指语言使用者对于语言各种特征的分析能力能否对他们的实际交流能力有正面积极的影响。

2.2 数据收集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和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 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并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 讨论相应的培养学生多语意识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3 发现与讨论

笔者对G校非通用语专业大一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共发出145份问卷, 回收139份。调查对象涉及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法语等专业;内容涉及调查对象的专业语种、何时开始学习英语、何时开始学习专业语种 (调查对象中部分学生已有数年的学习经历) 、英语水平 (包括口语水平) 、对英语以及所学专业语种的兴趣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如何利用已学语言如英语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专业语种 (调查对象有少数掌握三门及以上外语) 等。

3.1 英语学习水平概况

在回收的139份问卷中, 学生的专业涉及西班牙语、法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等, 英语学习的年限跨度为8年至13年。高考英语成绩范围为130~142分 (总分150分) , 因为这些专业属于G校热门专业, 所以都是第一志愿或提前批次录取, 基本不存在调剂情况, 也就排除了被动选择不喜欢的专业的因素。其中有109人喜欢英语, 且认为当初选择学习小语种专业跟英语成绩好有直接关系, 同时认为英语水平高对掌握另外的语言有直接的促进作用;18人喜欢英语, 但认为选择本专业跟英语学习体验没有直接关系;11人对英语兴趣一般, 选择本专业跟英语水平没关系;1人不喜欢英语, 报考本专业 (法语) 也是因为不喜欢英语, 但学习法语之后因为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对英语又有了兴趣。

3.2 英语学习与多语意识

139份问卷中, 99人认为英语与本专业学习既相互促进又有一定的冲突, 主要体现在单词拼写和发音上;21人认为英语与专业学习是纯相互促进的关系;15人认为两种语言相互冲突, 不得不暂时专攻专业语种;4人认为没冲突也没促进。135人会有意识地利用英语和本专业语种的相似性来帮助英语和专业学习, 主要体现在语音、拼写、语法等方面。

134人希望英语课堂融入所学专业相关文化的学习, 例如英美文化和法国文化的对比;建议融入的形式为口头报告 (presentation) 、视频、游戏等形式。4人希望英语课堂不要融入英美国家以外的文化, 因为英语课时少, 时间宝贵;1人认为无所谓。

以上数据表明, 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多语意识, 认为语言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也具有正向或负向的迁移, 会有意识地利用语言之间在语音、语法等方面的相似或共同处来帮助学习, 但对于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优势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和方法。

3.3 培养多语意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基于以上的发现, 笔者根据不同的多语教学方法模型 (Kollmeyer 2007) , 在英语课堂上进行了多语意识培养尝试, 并认为可以从内容、方法与策略、形式等三个维度将多语意识融入课堂教学中。

第一, 内容维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多语意识培养作为一个讨论话题引入课堂。英语课堂上, 教师可通过师生互动讨论提升学生的多语或双语意识。

第二, 方法与策略维度。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或游戏的形式融入多语言比较与对比学习, 加深对两种语言的理解。

第三, 形式维度。非通用语专业学生作为语言学习者大多对所学语言甚至其他语言有较浓厚的兴趣, 若能让学生交叉到同一课堂上课, 以语言集市的形式, 让不同语言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一起用其各自所学的语言相互交流, 在自然的状态下做对比学习。

4 结束语

本文以国内某外语类高校非通用语专业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定量和定性方法对其多语意识进行分析, 发现目前非通用语大一学生具有一定的多语意识, 但对于如何利用多语意识来提升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水平缺乏有效的方法。因此本研究还探讨了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多语意识的方法与策略, 提出了从内容维度、方法与策略维度、形式维度、思维维度等四个维度来提升非通用语专业学生多语或双语意识, 以期为非通用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实践启示。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国外语类高校非通用语专业普遍实行非通用语+英语教学模式。该文以国内某外语类高校非通用语专业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其多语意识进行分析, 发现目前非通用语大一学生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但多语意识仍较为薄弱, 同时多语意识的薄弱也影响了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的进一步培养和英语水平的提高。因此该研究还探讨了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多语意识的方法与策略, 以期为非通用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实践启示。

关键词:多语意识,英语教学,非通用语专业,方法与策略

参考文献

[1]宁秀鑫, 赵秋野.论语言意识的研究方法及内容[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5) .

[2]杨敏.再论语言意识[J].外语界, 2008 (6) .

[3]Donmall B G.Language Awareness[R].NCLE Papers and Re ports 6, London:CILT, 1985.

[4]Elsner D.Raising plurilingual awareness in teacher education.In Language awareness in teacher education[J].Stephan Bre idbach&Andrea Young.Peter Lang, 2011.

[5]James C, Garrett P.The scope of Language Awareness.In:James, Carl/Garrett, Peter (eds.) :Language Awareness in the Classroom[M].London:Longman, 1991:2-23.

[6]Jessner U.Lingusitic Awareness in Multilinguals[M].Edin 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7]Kollmeyer K.Englischunterricht als Eenster ZUR Meh rsprachigkeit[M]//Elsner, Daniela, Kuster, Lutz/Viebrock, Brit ta (eds.) , 2007:257-268.

[7]Olivera Ana L, Anca Maria H“.I speak five languages”:foster ing plurilingual competence through language awareness[J].Language Awareness, 2009:18/3:403-421.

专业用语 第2篇

近年来,云南省非通用语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在培养模式方面,省内各高校均采取多样化的模式,通过“1+3”“3+1”“2+2”等多种模式,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去”,在对象国语言环境下提高语言能力。

我校自2011年招收非通用语专业学生以来,一直采取的是“2+1+1”培养模式,即学生第三学年前往语言对象国进行为期一学年的学习,目前已经派出三届学生。如何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对学生在语言对象国学习期间进行有效管理,使学生既能满足专业方面的学习,又能愉快生活,健康思想,是摆在我校非通用语种专业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通过近两年的探索,笔者发现充分发挥党小组或临时党支部的作用,对学生在外学习管理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一、外语学院非通用语专业学生党员情况

我校派出的第一届非通用语专业学生党员比例为42.3%,正式党员比例为30.6%;第二届学生党员比例为38.5%,正式党员比例为38.5%;第三届学生党员比例为20.2%,正式党员比例为2.2%。

二、临时党支部以及党小组的相关解释,学院对派出学生设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的情况

临时党支部是为执行临时任务需要一段时间或由于某种原因暂时成立不起来正式党支部而临时组建的党组织。凡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经县(团)或相当以上党委决定,可以成立临时党支部。临时党支部的支部委员会成员可以由党员大会选举,也可由上级党组织指定。

党小组是党支部的组成部分,不是党的一级组织,它是在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对党员进行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根据党员的数量、分布情况以及工作、生产、学习等实际需要划分党小组,是为了具体地组织、推动和指导每个党员的日常活动,保证党的指示和决议的贯彻落实。每个党小组至少有3名党员,其中至少有一位正式党员,党员人数不足三人的可以同党员数较少、工作性质相近、联系方便的邻近部门或单位合并一个党小组。

外语学院党委对2011级和2012级派出学生实行了成立临时党支部的做法,由于2013级正式党员较少,就实行了临时党小组的做法,对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管理。在以传统的专业班级为单位的纵向划分支部的基础上,我院结合学生宿舍、网络等灵活设置党小组,扩大支部工作的覆盖面,使得党组织的影响力辐射落实到个体党员。临时党小组的建立,夯实了学生党建的基础,同时对我校学生派出学习过程中,在学习、生活,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紧急情况的考验面前,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三、临时党小组开展工作的实践和探索

(一)创新组织生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最有效的组织生活开展方式是“因材施教”。了解受教育者的特点是实施有效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党支部组织活动实现其实效性的可靠保障。如今,当代大学生中,90后成了主力军,而他们的生活方式更多样化,自我意识更强,更喜欢尝试新鲜事务,对因循守旧的组织生活形式多有厌倦。结合这一特点,我校对于派出学生采取了自主实践的方式来开展组织生活,即将党小组的组织活动交给学生党员来筹备开展,而老师仅起指导辅助作用。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党员既能参与活动策划,又能参与到活动中,有利于加深对党的认识,对学生党小组组织生活质量也有一定的提高。学生党员以实践活动的方式,开展了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DV拍摄留学生活点滴等活动。另外,学生党小组尝试利用网络优势开展组织生活,利用QQ群这一平台,开展网上党组织生活会,进行专题学习和问题探讨,极大地促进小组内党员间的充分交流,并督促了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对党小组组织生活的关注。

(二)党风带学风,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党的作风是党的先进性最具代表性的反映,在各种风气中具有总揽性、引导性和示范性的特征。在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在高校学生中是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学生党支部的作风建设在学风建设中始终起着引领、示范作用。对于派出学生来说,面临着异国他乡陌生的环境和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没有了老师家长的反复叮嘱和细致安排,没有了熟悉的大学环境,课程少了,课余时间多了,受到的约束与管制少了,相对自由的空间大了,因此,很多学生感到茫然,不知道要怎么面对即将开始的留学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帮助他们迅速适应相对自由而陌生的环境,进入学习状态,变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对于后进学生,党小组成立了学习帮扶小组,不定期地为后进学生查缺补漏,及时肯定、鼓励他们取得的进步。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党小组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团学活动,不断提升学生业余生活质量。比如,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的兴趣和爱好,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小组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健康成才。此外,党小组还根据工作需要,适时组织召开学生大会,及时总结表彰学风优良的典型班级和个人,对营造勤学氛围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党员带团员,关心学生生活

针对大多数学生党员同样是共青团员的双重身份特点,党小组打破了党团传统的单向交往模式,开展全方位的组织间互动。一方面,把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和团员意识教育结合起来,把党小组会议作为开展团员意识教育的重要渠道,提出“既要做好组织的党员,也要做好个人的党员,为身边的团员做出表率”,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奉献意识、忍耐意识”。全体党员自觉成为广大团员中的先进分子,发挥党员在学习,生活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为切实发挥每名党员的细胞功能和旗帜效应,将党小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党小组让优秀学生党员做学生的工作,以党员的先进性影响和带动团员,通过发挥组织优势和党员本色,做到思想上互相指导、学习上互相帮助、行为上互相监督、生活上互相关心。

(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对于派出学生,面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怎样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是具有挑战性的,尤其是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对于学生而言更是巨大的考验。因此,怎样教育和管理好学生党员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让他们带领周围的同学共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提前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发生突发事件后学生党员作用的发挥,成为党小组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党小组开展了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规范党小组组织生活,加強党性锻炼,为学生党员在突发事件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组织生活,使学生党员们提高认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时刻关注一些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敏感因素,观察、关心、帮助周围同学,遇到情况及时通过正当的渠道向学校、老师汇报。另一方面,建立学生信息员队伍。学生信息员队伍由学生党员、班干部、宿舍长组成。让他们在承担学生干部工作的同时多留心眼,将发现的信息及时汇报给党小组。在发现紧急情况时,党小组在掌握确切情况后到现场进行处理。

总体看来,对派出学生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的管理模式,已收到一定成效,但还需进一步建立健全党支部或党小组的管理机制,为促进学生党员干部、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发挥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

[2]阮永生,马跃.浅谈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学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3(03):65-66.

新春用语才艺秀 第3篇

() A.舞狮 () B.舞龙

() C.压岁钱 () D.剪纸

() E.年画 () F.买年货

() G.敬酒 () H.灯灯笼笼 () I.辞旧岁

() J.灯谜 () K.灯会 () L.年夜饭

() M.拜年 () N.春联 () O.杂耍

() P.扫房 () Q.年糕 () R.守岁

1.paper-cuts 2.lantern 3.new year paintings 4.pay new year’s visit

5.dragon dance 6.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7.staying-up 8.bid farewell tothe old year 9.lion dance 10.spring cleaning

11.rise cake

12.do shopping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13.propose a toast

14.riddles written on lanterns

15.exhibit of lanterns

16.money given to the children as a lunar NewYear gift

17.the dinner on New Year’s Eve

18.variety show

模联会场专业用语中英对照 第4篇

模拟联合国——Model United Nations 联合国大会——General Assembly 主席团——Members of the Dais 主席——The Chair 会议指导——Director 主席助理——Rapporteur 点名——Roll Call 国家牌——Placard 到——Present 确定议题——Setting the Agenda 产生发言名单——Open the Speakers’List 意向条——Page 让渡时间——Yield Time 让渡给他国代表——Yield Time to Another Delegate 让渡给问题——Yield Time to Questions 让渡给评论——Yield Time to comments 让渡给主席——Yield Time to the chair 问题和动议——Points and Motions 动议更改发言时间——Motions to set speaking time

E.g.Delegate:I have a motion for setting the speaking time for 90 seconds,since the time is a little bit longer than needed„etc.动议暂时中止正式辩论——Motions to suspend the meeting

E.g.Delegate:China wants to motion to discuss the problem of„for 15 minutes and each delegate has 30seconds’speaking time。(or Motion for a 15 minutes

unmoderated caucus…etc.)

动议中止发言——Motions to close the speaking list 动议结束辩论——Motions to close debate 组织性问题——Point of order 咨询性问题——Point of Inquiry 个人特权问题——Point of Personal Privilege 投票表决——Voting 点名表决——Roll Call Vote 赞成——yes 反对——no 弃权——abstain 简单多数——Simple majority 三分之二多数——Two-thirds majority 正式辩论——Formal Debate 非正式辩论——Informal Debate 有主持核心磋商——Moderated Caucus 自有磋商——Unmoderated Caucus 立场文件——Position Paper 工作文件——Working Papers 决议草案——Draft Resolution 起草国——Sponsors 附议国——Signatories 决议——Resolution 行动性条款——Operative Clauses 序言条款——Pre-ambulatory Clauses 修正案——Amendments 友好修正案——Friendly Amendments 非友好修正案——Unfriendly Amendments 游说与商讨——Lobby and Negotiation MUN的会前准备 MUN基础知识 MUN活动的参与者

在MUN活动中,你会遇到许多日常生活中不常用的名词,以下将对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

【Delegate/代表】

MUN会议的参与者叫做“代表”。“代表”既可能是国家,也可能是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或是一些特定的角色,如某国总统、总理。

【Delegate/代表团】

同一个国家的所有代表叫做一个“代表团”。若干代表组成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参与到委员会的议题中,以国家代表的身份进行演讲、辩论和游说等,争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提出针对

特定议题的解决方案。

【Secretariat/组委会/秘书处】

组委会负责整个MUN大会的设计、策划、运行、总结等工作,是组织协调一次大会的最重要的领导团队。

【Committee and Topics/委员会和议题】

一个大型的MUN通常会有若干个委员会,就像一次论坛中的大论坛。由于时间、场地、资源等各种原因的限制,例如:2009 GWMUN的初赛和决赛都只设一个委员会,分别是UNEP(联合国

环境规划署)和UNSC(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通常来说,一个委员会有1-2个议题。在讨论开始前,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让各国表决先讨论哪个议题。只有一个议题被充分讨论完毕,会议才会开始讨论其他的议题。

【Committee Dias/委员会主席团】

每个委员会都会有若干名主席团成员,他们的职责是按照会议规则流程监督并推动会议进程。主席团通常会有三种角色:

会议指导(Director)负责审阅批准代表提交的会议文件,并对会议进程和代表表现提出建议和评价;

主席(Chair/Chairperson/Moderator)负责组织代表发言,按照会议规则推动会议进程;

主席助理(Rapporteur)负责点名、统计代表数、录入发言人名单等工作。

会议的日程和时间安排

MUN既可以是2-3个小时的短会,也可以是3-5天的长会。但不论会期长短,代表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通过广泛协商合作,以争取其所代表国家的国家利益能在特定议题(Topic Area)的决议(Resolution)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每位代表正式发言后,可以有问题、动议。

6.问题(Point)

举牌喊point即可。随后给出point。

A.个人特权问题(Point of personal privilege):当代表需要出会场上厕所、喝水等。

B.程序性问题(Point of order):主席主持过程中流程不当时加以指出。

C.咨询性问题(Point of enquiry):对流程不明白时向主席咨询。

7.动议(Motion)

代表举牌,如被叫到即可提出动议。随后投票,若简单多数通过,则执行。

A.动议有主持核心磋商(Motion for a moderated caucus):由代表提出一个与议题相关的小议题,给出总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通过则展开讨论。

B.自由磋商(Motion for an unmoderated caucus):代表给出总时间,通过则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代表可以自由走动、磋商、谈判、写作工作文件。

处理一定数量问题或动议后,回到发言名单。

8.文件处理

A.工作文件(Working Paper, WP)

工作文件是政治集团对会议上讨论过的问题的观点的汇总。当有工作文件被提交给主席,文件将在发言名单两位代表发言之间被处理。

a.有起草国代表读或介绍文件内容,或印发全场。

b.代表对起草国针对文件内容提问。

c.由一位代表动议有主持核心磋商,对文件内容进行讨论。

B.决议草案(Draft Resolution, DR)

a.按照工作文件模式进行处理。

b.投票,如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同意,则通过,其内容成为最终解决方案。

C.修正案(Amendment)

a.友好修正案(经过所有起草国同意):直接成为某一份决议草案一部分。

b.不友好修正案(未经所有起草国同意):在决议草案投票前,按照决议草案处理流程处理,若通过则成为某份决议草案一部分。

9.结束会议(Close the debate)

日常惯用语 第5篇

Means: An old problem, a big problem and a difficult problem.

Example:

职工们住得太远,免不了迟到,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zhí gōng men zhù dé tài yuǎn, miǎn bù liǎo chí dào, zhè shì yí gè lǎo dà nán wèn tí.

Living too far away, the staff are often late for work. It has been a big and difficult problem for a long time.

回头客 huí tóu kè

Means: Old customer. They are those who visit again because of good service.

Example:

别希望火车站旁边的餐馆有什么好的服务,他们根本不需要回头客。

bié xī wàng huǒ chē zhàn páng biān de cān guǎn yǒu shén me hǎo de fú wù, tāmen gēn běn bù xū yào huí tóu kè.

Don’t expect any good service at restaurants near the railway station, as they don’t care for having any old customers.

厚脸皮 hòu liǎn pí

Means: Thick face. Being unreasonable or shameless. Example:

人家不愿意帮这个忙,就别再厚脸皮去求他们了。

rén jiā bú yuàn yì bāng zhè gè máng, jìu bié zài hòu liǎn pí qǜqiú tā men le.

As they’re unwilling to help, then don’t be so humble and shameless to beg.

喝西北风 hē xī běi fēng

Means: Nothing to eat, got hungry that can only eat and drink north-west wind.

Example:

如果我失业了,就只能去喝西北风了。

rú guǒ wǒ shī yè le, jìu zhǐ néng qǜ hē xī běi fēng le. In case I was jobless, I would have nothing to eat.

高姿态 gāo zī tài

Means: There’s a saying that “a gentleman doesn’t bear grudges against a small man.” People in a high posture is likely to forgive those in a lower position. Here, the expression means a magnanimous attitude.

Example:

大家都能高姿态的话,很多矛盾就容易解决了。

dà jiā dōu néng gāo zī tài de huà, hěn duō máo dùn jìu róng yìjiě jué le.

If everyone can adopt a magnanimous attitude, most of conflicts could be easily resolved.

耳边风 ěr biān fēng

Means: It’s a metaphor for unheeded advice or demand, just like a puff of wind passing the ear, without leaving any trace.

Example:

他把我的话当做耳边风,可他领导说的,简直是圣旨。

tā bǎ wǒ de huà dāng ěr biān fēng, kě tā lǐng dǎo shuō de, jiǎn zhí shì shèng zhǐ.

My words are taken as a puff of wind in his ears, while what his boss said are decree.

鸡毛蒜皮 jī máo suàn pí

Means: Trifles like chicken feathers and garlic skins. Both things are what need to be removed from the eatable part, and they are both light in weight. Therefore, they’re used as metaphors for trifle things that could happen everyday but carry no significance or importance.

Example:

她经常和同事拌嘴,多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tā jīng cháng hé tóng shì bàn zuǐ, duō shì yīn wéi yī xiē jīmáo suàn pí de xiǎo shì.

She often quarrels with her colleagues, over trifle things most of the time.

碍手碍脚 ài shǒu ài jiǎo

Means: Be in the way. Be in a position to hinder or obstruct. Example:

她真有点碍手碍脚。

tā zhēn yǒu diǎn ài shǒu ài jiǎo. She’s a real drag.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 第6篇

一、恭维语和自谦语

中英在恭维语和自谦语的用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英方国家在受到恭维和赞扬很少加以否定, 以免显露出与恭维着不一致, 令人难堪, 所以当有人夸奖你事情做得好时, 你应该说“Thank you!”.别人说你球踢得好, 你应该说“Thankyou!”, 说你长得漂亮, 你也应该说“Thank you!”。但在我们国家, 面对表扬却不能这么直率, 对待别人的恭维或称赞人们习惯用否认或者自贬的方式。比如:“哪里, 哪里”, “不行, 不行”、“不敢当”、“过奖了”、“你抬举我”、“别损我了”, “我要是漂亮, 天下就没有丑人了”等等。学者拉里·阿·萨穆瓦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 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西方人有生以来就受着全力竞争, 努力争先的教育, 他们极为重视个人的作用, 个人的独立性。因此, 他们总是竭尽全力将自己从集体中突出出来, 以求充分表现自己。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则强调群体意识, 人们重视集体的作用, 不喜欢突出个人。因而在礼貌用语方面也就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自谦习惯。

二、称呼语和角色语

在中国, 孩子一般不能直呼父母、长辈的大名;学生不可直接叫老师的名字, 下属不能叫上司的名字等等。否则就会被视作缺少家教, 没有礼貌, 不懂规矩等。我们不仅使用表示血亲关系的名词取称呼家人、亲属, 而且喜欢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朋友乃至陌生人。比方说, 把跟自己祖父祖母年龄相仿的男性叫爷爷, 女性叫奶奶;将比自己父母年长的女性称为大妈或阿姨, 男性称伯伯或叔叔;有时和辈分相同的人在一起, 把比自己年长的男性称大哥, 女性称大姐。而在工作场合, 人们较喜欢使用职务称呼。比如中国的行政职务。上至国家主席, 下至小小班组长, 都可以用作称呼语。这一方面主要体现了对被称呼者的尊敬, 也体现了对其身份、地位的重视。汉语的称呼中, 有尊老的传统和习惯。人们一般称呼年老的人为“老+姓”。像“老陈”“老张”等, 这正是突出对方比自己年长, 透出一种尊敬。特别是在学术界, 对某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常常称作“某老”或“某老先生”, 像在文学界, 人们常常称呼巴金为巴老, 称呼郭沫若为郭老等。汉语中“称呼”所涉及的人际关系可以用“上下长幼尊卑”几个字来概括。

而西方, 因为其文化取向、社会格局、人际关系与东方截然不同, 所以对“称呼”语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自然相差悬殊。具体地说, 主要差异表现在“称呼”时是直呼其名还是使用“头街+姓”的方式。尤其是近年来, 西方社会交往中的相互“称呼”似乎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 无论地位和职位高低, 人们越来越愿意直呼其名---雇员、年轻人乃至一个家庭中的子女在称呼他们的上司、年长者、教授以及父母等都直接用他们的名字。这显然是一种试图消除社会地位差异的强烈愿望的表示, 或者意味着人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

三、致谢语和道谦语

致谢语也是一种文明礼貌语言。当别人为自己花费了精力和时间, 付出了一定的劳动或在物质上提供了方便, 在精神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或帮助自己解决了困难时, 往往要向对方表示感谢, 感谢的话语就是致谢语, 或称道谢语。在西方, 使用“谢谢”比我们要普遍得多。他们时刻把“Thank you!”挂在嘴边, 即使在家庭成员之间也不例外, 比如说, 妻子给丈夫倒杯咖啡, 丈夫就会说“Thank you!”等等。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就会和他们不一样, 我们会觉得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主要是因为英汉之间有几个明显不同的方面:第一, 夫妻和亲属之间不说”谢谢”, 否则会有关系疏远的感觉;第二, 受到表扬或恭维时, 一般不说“谢谢”, 以免给人不谦虚的感觉;第三, 对理所当然的服务一般不予致谢。另外, 在致谢语表达方面汉语也有别于英语。比如, 中国人接受礼物时喜欢说“让您颇费了, 真不好意思”。“收到您这么贵重的礼物实在是不好意思”.受请吃饭时说“给您添麻烦了”。而西方, 会直接说, 很丰盛的晚餐, 我很喜欢之类的语言。

不同的文化在使用道歉语方面也同样存在着差异, 西方人对道歉语的使用频率及范围都高于中国人。道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论冒犯了什么人, 他们都会道歉, 即使有时冒犯的程度微乎其微, 他们还是要说一声“Sorry”。我们的道歉率低跟中国的差序格局社会结构的“上尊下卑”的人际关系仍然有一定的关系。对我们来说, 道歉的社会功能是维持人际间的和谐。如果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各守其本分“即上级、下级、长辈、晚辈、朋友、妻子等等”, 这种和谐就不会被打破。而西方文化中, 社会结构是平等取向, 这就决定了道歉的社会功能是维持平等秩序的弥补手段。

四、禁忌语和委婉语

“入乡随俗, 入国问禁”, 这点很重要, 违犯语言禁忌的人, 很容易造成误会, 导致交际的失败。所以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很重视。“老”是自然规律, 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 人们对“老”这个词会有不同的反应。在中国“老”是智慧和经验的象征, 对“老”有许多赞誉之词, 如“老骥伏枥”“老马识途”“老当益壮”等。然而, 提起“老”字, 西方人则有谈虎色变之感, 因为在他们心目中, 老就意味着青春已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等于无用。

声乐教学用语探究 第7篇

声乐教学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 需要学习者和教授者共同的努力。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们往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施教。但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学用语很多很多, 不同的老师又有不同的教学用语描述和表达方式。下面笔者就唱歌的呼吸、发声进行探究。

(一) 歌唱呼吸中的常用语

1. 吸气和气息保持部位的用语

吸气时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两肋边缘和裤腰带的之间, 要用鼻和嘴一道吸气, 吸气时要柔和、平稳, 用鼻腔吸气卫生, 对喉头也有保护作用。吸入气息的多少, 应根据所唱乐句的长短、力度的大小, 音的高低和艺术表现的要求来决定。要学会无声的吸气, 吸气时如果发出不必要的响声, 混杂在歌声中, 就会影响歌唱的表现。可以用“闻花”来体会一下吸气的感觉, 这时气往往吸得自然、柔和而深入, 合乎歌唱呼吸的要求。

2. 呼气时的一些教学用语:

a.呼气时, 应保持吸气的状态, 使横隔膜和胸腔吸气肌肉微微保持者, 以免气息一下泄出, 代之以有控制和调节的呼气, 是呼气运动有意识地延长, 避免过量的气息冲击声门。

b.控制气息呼出的“力量”要适度, 歌唱的呼吸要做到“深、通、活”。“深”就是饱满充足, 深沉持久;“通”就是柔和舒展、自然流畅;“活”就是灵活自如, 富有弹性。

从整个歌唱艺术来讲, 歌唱呼吸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 从歌唱发声来讲, 歌唱呼吸是发声的动力。发声的准确, 音质的优美和歌唱的表情都与呼吸密切相关。

(二) 歌唱发声中常用语

1. 喉头稳定用语。

一般来说, 歌唱时喉头位置应该比平时说话时偏低一些, 有很多人把喉头处于呼吸时的位置称为水平位’。在歌唱时字与字, 句与句的转换中, 喉头要始终处于这一位置。

2. 打开喉头的用语。

“打开喉头”也就是将喉头稳定在正确的位置上, 口盖积极向上收缩成拱行, 舌根放松, 平放在下牙齿后, 牙关打开, 下巴放松, 自然放下而稍向后拉, 这时候的喉咙是打开的。

3. 发声用语。

发声时要做到吸气深, 呼吸力求自然, 有弹性, 积习向上, 有支持点, 喉头稳定松弛。不论唱高、低不同的音, 喉头的感觉都在一个位置上, 声音要往外送, 但又要使声音从头到尾保持在同一音型和位置上。

4. 换声用语。

唱歌者在唱到换声的音时发元音的同时做一个倒抽一口气的动作, 好像“吓一跳”的生理状态, 让喉头稍向下, 向后退让, 以使口腔充分打开, 同时将中声区歌唱时向上齿龈背后发送的气息, 随着音高逐渐向上挪动, 嘴也随着逐渐张开, 此时声音感觉更向上, 向更远的前方发送。这时声音就自然的进入了换声区”。

5. 高音练习用语。

唱高音时, 两颧骨要积极开放, 整个歌唱状态更加积极向上、兴奋。随着音高向上, 下颌需要松弛地向下, 向两侧向后拉, 小舌头提起如打呵欠似的吸住呼吸, 使喉咙更加打开, 喉头不可随音高往上移动, 而是相反, 逐步下降, 保持在吸气的状态, 当然这个状态必须有气息的支持。

(三) 歌唱中教师在进行歌唱处理时的常用语

我们在演唱一首歌曲时, 首先要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 并从歌曲的思想内容出发, 选择与内容相适应的演唱手段, 例如利用声音上的高低、强弱、刚柔、放收、连断等对比;语言上的语气、语调的变化以及唱腔上的旋律、节奏、调性等等的变化, 来表达和展示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

在演唱时, 要精神旺盛, 注意力高度集中, 有一种想歌唱、急与表现的兴奋状态。歌者的面部表情, 特别是眼神的表现, 都是歌唱状态和气质的写真。面部一般是处于兴奋微笑状态, 根据音乐词意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眼神一定要炯炯有神, 使人感到威武强壮、神气昂扬, 并且简单的举手投足的形体动作, 都要以轻松自然, 形象到位。

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丰富发展自己的教学语言, 使之达到化复杂为简单, 化抽象为具体, 化模糊为生动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学习起来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酆子玲编著.《歌唱语言训练》.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年.

[2]张淑芳编著.《歌唱艺术与训练》.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1年.

化学用语考查方式揭秘 第8篇

化学用语是表示物质宏观特征、微观特征的一种专用表征。命题者常将化学用语与化学概念、化学理论、化学反应、化学计算等联系起来, 命制综合性试题, 用于考查解题者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各省市的高考《考试说明》中, 也有多条关于化学用语的考查要求, 如:能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离子的名称和符号, 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键线式的表示方法,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等。考查化学用语的试题可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一、将化学用语与化学基本概念相联系

核素、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同系物, 原子、离子、原子团、官能团,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等都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基本概念, 命题者常将化学用语与这些重要基本概念联系起来, 以考查学生书写和解读化学用语的能力, 对相关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例1.下列物质属于同系物的是 ()

答案:C

例2.下图所示 (图示相关的微粒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的原子构成) 化学变化的类型属于 ()

A.有机取代反应B.盐类水解反应

C.酸碱中和反应D.弱电解质的电离

答案:B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C

简析:题中有结构简图、电子式、键线式、核组成符号等多种化学用语, 涉及元素、同位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等多个基本概念, 涉及面广, 有一定的难度。A选项中给出的是Cl-、K+的结构示意图, 不是同种元素。B选项中两种有机物里所含苯环个数不同, 不属于同系物。C选项中的核素都含有相同数目的质子数, 属于同位素。D选项中键线式、电子式所表示的都是2-丁烯, 是同一种物质, 不是同分异构体。

例4.已知如下反应:

有关上述两个反应的结论, 正确的是 ()

A.反应 (1) 、 (2) 自相矛盾, 必然有一个反应是错误的

B.反应 (1) 中硫酸是氧化剂, 反应 (2) 中硫酸是氧化产物

C.从反应 (1) 、 (2) 可判断出还原性:HBr>SO2>稀H2SO4

D.从反应 (1) 、 (2) 可判断出氧化性:Br2>浓硫酸>稀硫酸

答案:B

简析:题中给出两个化学方程式, 涉及氧化性、还原性等概念, 要求解题者解读两个化学方程式, 从中破译相关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顺序。从第一个反应可判断出氧化性:浓硫酸>Br2;从第二个反应可判断出氧化性:Br2>稀硫酸。

例5.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各微粒在反应前后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其中●和○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关于此反应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定属于可逆反应

B.一定属于化合反应

C.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一定属于放热反应

答案:D

从以上例题可以看出, 解答这类试题有两个关键:第一, 解题者要准确理解相关的化学基本概念;第二, 解题者要熟悉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 具有较强的解读化学用语的能力, 能够正确解读化学用语, 并从题给化学用语中获取关键的解题信息。

二、将化学用语与化学基础理论相联系

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原电池、电解、焓变和熵变、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化学基础理论是高考试题考查的热点, 且这类试题大都会涉及化学用语。分析和解决这类问题时, 若不能正确解读相关化学用语、不能规范书写化学用语, 就无法有效加工和处理题给信息, 无法正确表述研究的结论。解答这类问题时, 要重视从宏观、微观等多个层面深读题给化学用语, 正确、完整的从题给化学用语中获得关键的解题信息, 并用规范的化学用语将答案表述出来。

例6.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 (Gerhard Ertl) , 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研究中取得的开拓性成就。他的成就之一是证实了氢气与氮气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合成氨气的反应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合成氨反应过程的是 ()

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学生观察分子模型图的能力。将题给图像中分子模型与H2、N2转化为NH3的反应过程联系起来解读可发现:图 (5) 中只有N2和H2, 表示反应物刚刚混合还未发生反应;图 (4) 中N2和H2分子已被催化剂表面吸附;图 (3) 中表示的是N2和H2被催化剂吸附后转化为N、H原子;图 (2) 中有NH3生成 (但NH3被吸附在催化剂表面) ;图 (1) 中NH3脱离了催化剂表面。

答案:A

例8.下表列出了前20号元素中的某些元素性质的有关数据:

上述 (5) 、 (6) 、 (7) 三种元素中的某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 每个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稳定结构的物质可能是______ (写分子式) 。若物质Na2R3是一种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 请你写出该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__。

简析: (5) 是碳元素、 (6) 是磷元素、 (7) 是氯元素, 它们之间两两可组成三氯化磷、五氯化磷、四氯化碳等, 三氯化磷和四氯化碳分子中每个原子的最外层都为8电子稳定结构, 在五氯化磷分子中磷原子最外层有10个电子, 不是8电子结构。物质Na2R3就是Na2S3, S32-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例9.羟胺 (NH2OH) 可看成是氨分子内的1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的物质, 常用作还原剂, 其水溶液显弱碱性。工业上可以用如下流程制取盐酸羟胺 (NH2OHHCl或[NH3OH]+Cl-) :

(1) NH2OH的水溶液呈弱碱性的原理与NH3的水溶液相似, 用电离方程式表示NH2OH在水溶液中显碱性的原因。

(2) 某离子化合物的组成元素与羟胺相同, 其水溶液显酸性。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该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显酸性的原因。

(3) 写出上述流程 (1) 、 (2) 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 用盐酸羟胺跟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可制取羟胺, 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简析:题中各个问题都涉及NH2OH这个陌生的物质, 要求学生解答的问题都是基本问题。第 (1) 问实质上是要求学生模仿氨水的电离书写NH2OH的电离方程式;第 (2) 问是书写铵离子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第 (3) 问是要求学生根据题给信息书写离子方程式, 审题时要注意从题给框图中找出有关反应的重要信息, 如流程 (1) 中是石灰乳跟过量SO2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钙 (亚硫酸氢钙易溶于水) , 流程 (2) 中是NO2-、HSO3-、Ca2+之间反应生成[NH3OH]+和CaSO4等;第 (4) 问是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 (将盐酸羟胺与氯化铵类比) 。

除了书写化学用语、解读化学用语外, 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要深刻理解相关的化学基础理论, 能够根据题给情境灵活运用化学基础理论。

三、将化学用语与化学反应相联系

将化学用语与化学反应相联系设置问题, 用来考查学生解答与无机反应、有机反应相关问题的能力。常见的形式是确定某种反应物 (或某种产物) 的化学式, 判断相关反应的反应类型, 判断相关化学方程式 (或离子方程式) 正确与否等。

例10.已知:Ki1 (H2SO3) >Ki2 (H2SO3) >Ki (C6H5OH) , 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

答案:D

例11.由短周期前10号元素组成的物质T和X, 能发生如下图所示的转化。X不稳定, 易分解。为使得下列转化能够成功进行, 方框内不可能加入的反应试剂是 ()

C.KMnO4酸性溶液D.NaOH溶液

答案:D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模型的观察能力、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球棍模型, 可确定T是甲醛、X是碳酸分子。再联系甲醛分子中碳元素显0价, 碳酸分子中碳元素显+4价, 应该加氧化剂才能实现图中的转化, 所以可选择银氨溶液、氧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 不能选择氢氧化钠溶液。

例12.T是一种皮肤病用药, 它可以由原料X经过多步反应合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料X与中间体Y互为同分异构体

B.原料X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Y能发生加成、取代、消去反应

D.1mol T只能与1mol NaOH发生反应

答案:AB

简析:观察X、Y的结构简式可知这两种有机物的分子式都是C13H12O4, 同样从X、Y的结构简式中可知两分子都含碳碳双键等易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的结构。

另外, 从Y的结构简式可判断出该有机物难以发生消去反应。从T的结构简式可看出其中含有一个由“酚羟基与羧基形成的酯键”, 所以1mol T能与2mol NaOH发生反应。

例13.将一定量的SO2通入Ca (ClO) 2溶液中,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一定错误的是 ()

答案:A

简析:这道题粗看是一道简单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题, 实质是一道将离子方程式与多方面知识联系起来的综合题。解题时, 要联系硫酸、亚硫酸、次氯酸的酸性强弱, 应考虑ClO- (包括HClO) 、SO2 (包括SO32-、H2SO3等) 之间可能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还要注意CaSO4微溶于水等特性。

判断的难点是要结合SO2、Ca (ClO) 2相对用量的多少, 考虑各种比例时可能得到的反应产物:

但无论何种比例, 都不会生成亚硫酸钙。

四、将化学用语与化学计算相联系

将化学用语与化学计算相联系, 也是一种常见的命题方式。遇到这类试题时, 要注意深读蕴含在化学用语中的定量特征信息, 如核组成符号中包含着质量数、中子数、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中包含着各种反应物、产物之间的物质的量之比等。

A.该反应中转移电子数为6e-

B.生成物KCl中只含35Cl

C.KCl中既含35Cl又含37Cl

D.生成的氯气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3.3

答案:D

简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分析题给的化学方程式可知, K35 ClO3与H37 Cl反应生成的氯气中, 原子数之比35 Cl∶37 Cl=1∶5, 所以生成氯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3.3。

例15.下列是某研究所进行热化学循环制氢气的项目相关的三个反应:

从理论上讲, 该循环中, amol原料水能制得氢气 ()

答案:A

简析:要抓住题中“循环制氢气”这一重要信息来解读题中给出的三个化学方程式。分析题给的三个化学方程式, 可确定这三个化学方程式可表示成如下总化学方程式:

其中SO2、I2是催化剂, H2O是反应物, H2和O2是产物。所以, amol原料水能制得amol H2。

有些学生错误地运用“关系式法”进行分析, 认为根据反应 (1) 、反应 (2) 就可得出“2H2O~H2”这一定量关系, 所以错选B。

例16.测定漂白粉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称取2.000g漂白粉于锥形瓶中, 加水溶解, 调节溶液的pH, 以淀粉为指示剂, 用0.2000molL-1 KI溶液进行滴定, 溶液出现稳定浅蓝色时为滴定终点。反应原理为:

实验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该漂白粉中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答案:42.90%

特定的化学用语中蕴含着相关粒子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状态、数量等多方面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信息。以化学用语为落点的试题的考查方式可归纳为两种: (1) 通过判断给定的化学用语正确与否, 考查学生规范、正确书写化学用语的能力, 正确解读化学用语的能力; (2) 将化学用语与化学概念、化学理论、化学反应、化学计算联系起来, 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选用合适的化学用语将研究结论进行准确表述的能力。

英语教师课堂用语简析 第9篇

学生学习英语的机会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在课堂中, 英语教师主要运用英语和学生交流, 用英语来组织课堂、传授知识。因此, 课堂用语在英语课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恰当的课堂用语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能让整个课堂如行云流水般地缓缓展开, 让师生享受其中。

二、教师课堂用语的种类

1. 评价鼓励型

这种类型见于任何课堂, 是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肯定性评价, 或是鼓励学生进行课堂活动时的口语。如:You did a good job./Sounds reasonable./I’m sure you can do it./Why not try it?等, 这种类型具有随机性、灵活性强的特点, 对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

2. 内容分析型

用英语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概括、推理时要用的一些句子, 如:It means..., in other words..., that is to say..., to sum up..., What’s the attitude of the author towards the phenomenon metioned in the text?What can you infer...?What does this word refer to?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What may the text be about according to the title?

3. 组织课堂结构型

首先, 可以利用这些句子来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比如, 在讲反意疑问句时, 课前可以和学生闲聊:

T:It’s a fine day, isn’t it?

S:Yes, it is.

T:I think you are eager to go outing on such a day, aren’t you?

S:Of course.We’re eager to.

再次, 可以用来准备高考中的情景对话。近两年高考情景对话至少占三分,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对这一部分慢慢渗透。如:Where was I? (刚才我讲到哪里了?) How do you find/like the character?What do you like about the story?...

三、教师课堂用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对于教师在课堂用语上存在的问题, 据笔者观察、反思、归纳,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一些教师有口头禅, 比如, 一位教师有句口头禅是“Do you think so?”每句话后都要说一次, 听得学生疲惫不堪。

2.有些教师忽略学生的课堂反应, 或许也带点“show off”的感觉, 语速过快, 使学生难以理解。

3.有些教师不熟悉学生的基础, 在课堂用语中大量运用学生尚未学过的词汇、句型, 课后仰天长叹遭遇这样差的学生, 而学生此时也无所适从。

4.有些教师课堂用语语气单一;有些过于严厉, 导致学生情绪紧张, 课堂气氛紧张,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这一点在教学中易被忽视, 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话的口气极其生硬, 不用please, 几乎使用清一色的命令句。学生回答错误时, 老师的脸色就不太好看了。长此以往, 学生会对老师及其课堂产生畏惧心理。也有些教师为了鼓励学生, 对学生的回答一味赞美, 答对了, 固然是“Wonderful”, 答错了, 也是“Good”, 这样会产生负面效益, 即学生搞不清谁对谁错。

四、提高教师课堂用语质量的策略

1.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清楚的了解

教师要考虑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英语语言能力的特点, 要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 注意他们疑惑的眼神, 或用手势、道具帮助理解, 或把较难的单词写在黑板上, 给出中文, 或用简单的单词代替。

2. 教师应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达到这一点, 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使用恰当的句型, 而且应注意语音语调的柔和, 并常伴以微笑。“Thank you”这句作为重点推荐, 无论学生答对还是答错, 教师都应对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给予积极评价, 即使学生答错, “Thank you all the same”, 能令学生心满意足, 准备第二次回答。

3. 在不同的场合, 应选用不同的课堂用语

巧妙使用课堂用语, 如触景生情、幽默诙谐的话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课堂上看到学生A在打瞌睡, 可以说“Look, A is struggling so fiercely with the sleep that I feel pity on him.”讲独立主格时, 学生B在吃零食, 教师可以说“B is eating something delicious.The teacher looking at him hungrily.”通过这些情景, 既提醒了“开小差”的学生, 又给出一个合适的例句 (当然说时要注意面部表情应是善意微笑的, 否则会被该学生误以为在讽刺他) 。

英语课堂用语 第10篇

Come in,please. 请进。

Sit down,please. 请坐。

It’s time for class. 上课时间到了。

Is everybody here? 都到齐了吗?

I’ll call the roll before class. 课前我要点名。

Here! 到!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20. 打开书,翻到第20页。

Who is on duty today? 今天谁值日?

Has everybody got a sheet? 每个人都拿到材料了吗?

Any different opinion? 有不同意见吗?

Are you with me? 你们能跟上我讲的吗?

Have I made myself clear? 我讲明白了吗?

Could you say it again? 你能再说一遍吗?

Any questions? 有什么问题吗?

Put up your hand before asking a question. 提问之前请先举手。

That’s all for today. 今天就讲到这里。

Please turn in your paper before leaving. 请在离开前将论文交上。

浅谈餐厅服务用语 第11篇

在日常服务工作中, 正确使用服务用语是一门学问, 它涉及到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与修养, 如服务知识、生活阅历、文化水准、工作技能等。那么应如何正确使用服务用语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讲话应注重效果;讲话应简练清楚;讲话音量要柔和适度;讲话应注意场合;讲话应与表情、行为相协调。

一、讲话应注重效果

所谓注重效果就是要求服务员在接待宾客时, 语言要完整、要符合语法, 使宾客理解你的意思, 否则本来出于好意, 但因讲话不注意完整, 不合乎语法也会造成不太好的效果。如一位餐厅服务看到客人的米饭吃完了, 想给客人添一点便问:“你还要饭吗?”这话听了让人感到很不舒服, 使人反感并引起误解。如把话修改一下“我再给您添些饭好吗?”效果就会大不同, 不仅客人听着顺耳, 而且会显得你的服务热情周到又有礼貌。所以, 在服务工作中一定要注意语言完整, 讲究效果。

二、讲话应简练清楚

服务人员与客人交谈时, 千万不要与客人喋喋不休的说个没完, 要讲究语言简练, 特别是当客人需办一些要紧事心情很着急时, 语言更应简练, 以缩短与客人谈话的时间, 让客人的更多的时间考虑自己的事。比如用“好的”、“明白了”等一些简练用语。决不能为了表现自己的热情而加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 这样反而会使客人反感, 甚至以为你还没听懂他的意思。认为服务员素质较低。

其次, 讲话还要注意吐字清楚, 速度不要太快, 如果口齿含混不清, 讲话速度又快, 使客人听着费劲, 听不明白, 也会影响服务质量。当然, 吐字清楚与否是有许多原因的, 有的是天生口齿不清, 有的带有地方口音, 也有的是对客人的问题没有搞清楚, 支支吾吾, 还有的外语水平低发音不准, 说出来的话连自己也不知道是否正确。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通过服务人员自身不断地努力学习文化业务知识和提高外语水平来做到。

再次, 还应特别强调的是服务人员除了自己讲话清楚、准确外, 还要认真听清楚、听懂客人所讲的话, 如果弄不清客人的话或没完全明白客人的意思便草率行事, 也会使客人不满意。例如在一家国俱乐部餐厅曾出现过这样的事, 一位日本客人来餐厅想品尝一下中国菜, 便用中国话对一位服务员说“我要一份蚝油豆腐”, 这位服务员根本没有听清楚客人说的话便不加思索地误认为客人要一份“hotdog” (美味快餐“热狗”) 。待菜上桌后, 客人很不满意, 在留言薄上写道“你们的服务是一流的, 而你们的语言是二流的”。所以服务员讲话不但要简练清楚, 而且对客人的话要有准确的辨别能力。

三、讲话声调要柔和适度

笔者的老师杜弗海斯先生上课时讲过“优美而柔和的语言是打开客人感情的钥匙。”也就是说服务用语除了准确、简练、清楚外, 声音的柔和适度也很重要。对客人讲话时音量以能清晰地送入客人耳边为准, 过高过低都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服务员应尽量避免在与客人距离较远的地方打招呼、谈话。如遇到熟悉的客人从远走来时, 可先点头示意, 等客人走近后再进行对话, 如在服务中遇到客人耳背或上了年纪, 可以略提高嗓音, 简要作答。如有菜单或简介说明等文字材料, 应尽量让客人自己看, 以避免打扰其他客人。

四、讲话应注意场合

服务员与客人讲话时注意分清场合是很重要的, 特别是对一些身份较高的客人, 讲话不但要有礼貌, 而且还要随时注意其身边客人的反映。讲话时要处处流露出我愿意为您服务的意思, 如“您能光顾我们餐厅我们感到很荣幸, ”“为您服务我感到非常高兴”等。由于一些客人是餐厅的“常客”因此和一些服务员比较熟悉, 服务人员平时可跟客人随便聊聊, 但如果这些常客带了他的客人来光顾, 那服务人员一定要注意讲话的分寸, 否则会引起客人的反感, 甚至误解。如:有一家餐厅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一位经常到餐厅用餐的老客人, 平时喜欢与服务员们开玩笑, 所以服务员跟他也比较随便。一天他带了一位客人到餐厅用餐, 一位服务员在接待的过程中同他开玩笑:你今天怎么来了, 上次的餐费准备这次一起结还是怎么的?这位客人听了这话脸上马上就很难看。从此后这位客人再也不上这家餐厅来了。这件事可以看出, 服务人员讲话不但要有礼貌, 而且要注意说话的场合与分寸, 应随时想到我是一名服务员, 我是为您服务的, 否则就会影响服务质量以至败坏餐厅的声誉。

五、讲话应与表情行为相协调

语言与表情都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而行为则是在实现这种思想感情。作为一名服务员, 在接待客人时应把文明的语言与和蔼的态度、表情结合起来, 并辅以良好的行为, 也就是说要保持语言、表情和行为的一致。反之则会引起客人的反感。因此要使语言、表情和行为一致, 我认为要注意这几点:一是要注意与客人讲话时的举止表情, 俗话说“满面春风迎宾客, 文明礼貌笑先行”。一名服务员不但要有文明语言, 还应具备温文的举止和自如的神态。假如客人来到餐厅就餐, 服务员说声“您好!”“请坐”。而脸上毫无表情, 眼睛看在别处, 客人就会怀疑你是否真有诚意。所以服务员的诚意不仅用语言来表达, 还要以面部表情与协调的动作来配合。如果不是出自诚心, 就算话说的再漂亮, 客人也会察觉出的。服务员与客人讲话时应面向客人笑容可掬, 目光停留在客人的脸上。注意垂手恭立, 距客人一米左右。态度和蔼, 能用语言讲清的尽量不加动作, 尤其不能指手划脚, 要进退有序, 事毕要退后一步再转身走开, 以示对客人的尊重。这样做你的语言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二是服务员要必须注意保持口腔清洁。一般人说话, 对方常常很自然的看着说话人的嘴, 清洁的口腔和牙齿会给人以好感。三是服务员还应注意已经许诺客人的事就一定要尽力快办、办好, 不能无故拖延。中国有句老话“言必信, 行必果。”如遇到自己没把握的事情, 要时请示汇报, 不能随意答应。假如我们的语言很美, 态度很热情, 举止也很得体, 只是说了不办, 那么这样的服务效果会更差。

因此, 服务员不但要讲究语言技巧, 而且要具备热情的态度, 协调的举止, 诚挚的心意, 以及超凡的耐力, 使语言、动作、表情完美地统一起来, 以完成优质服务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2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