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成功1范文(精选8篇)
走向成功1 第1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近日我读了了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感觉生本教育这个理念是非常好的,也能解决我们当前教育中碰到的很多难题,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模式,一切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知能力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认为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生本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根本,不同于现行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从上不能看出,生本教育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根本,为出发点。而我们现在的习惯模式是重教不重学,重灌输不重引导,教学对老师而言主要是如何教好,怎样学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要看学生的造化了。例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考虑的是如何完成教学目标,设计得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希望课堂教学能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下去,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二、生本教育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快乐学习。
生本教育认为人之初,性本学,也就是说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是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也就是说学生是乐于学习的,喜欢探究的。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或者说是教学的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也会快乐地学习,没有压迫感,没有抵触情绪,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生本教育并没有加重教师负担,也能让教师轻松快乐的工作。
生本教育并没有给教师上许多紧锢咒,没有强调让教师如何拼命工作,没有束缚住教师的手脚,对教师而言,生本教育是一种解放,可以让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做好一个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四、生本教育培养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也不错,是高分高能的学生。
生本教育也没有完全否定现行教学模式,没有照搬西方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强调生本教育改革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要保留东方文化传统中许多好的东西。生本教育没有全盘否定应试教育,没有忽视分数这一社会、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不是培养低分高能的学生,而是立志培养高分高能的学生,这也是生本教育为什么受到学校、家长、社会欢迎的原因。但是如何真正做到这一点,是生本教育要好好研究的。
行政组:张兰珍2011-2-10
走向成功1 第2篇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平乡师范附中潘雪彩
师范附中贺立臣校长非常重视教师的读书与学习,在今年的5月初为我校每位教师推荐并发放一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这本称为“让亿万家长和老师感动落泪的教育奇书”,深深吸引了我,她以一种强烈的声音呼唤人们:让我们教师、家长以及每位孩子都树立起“成功无捷径”的信念。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本关于美国教育的书。读了这本书,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她用浅显通俗的语言所谈所描绘的独特的教育理念,让我看到了一位将教育作为自己终生事业,并沉醉其中的教师。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令我深受感动。
这本书中雷夫先生为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付出了努力与艰辛,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成功无捷径的真谛。爱好孩子是很容易的,但要爱那些调皮的孩子,就真的需要我们老师的爱心了。对班上的任何一个学生,雷夫先生都是不放弃,不抛弃。
“教会孩子善待他人”。雷夫先生想让孩子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首先让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他为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在实践教育中,不断总结和思考,逐步形成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我们的期望决定孩子们的表现”、“孩子也是教师和家长的老师”、“教孩子终身受用的技能”、“永远不要失去对孩子的关注”等等观念和认识。雷夫老师就是这样以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向我们阐释了:教育是没有捷径的。
雷夫老师不但有爱心和责任心,他还有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拥有智慧,拥有力量,所以他创造出奇迹。他使第56号教室变得无 1
比开阔,变成一个任由孩子们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的信任”;他强调的是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他实施的是 “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他深信:着重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他让学生人人树立“成功无捷径”的信念。“好孩子,行事要努力”是56号教室的口号。
正是由于雷夫老师注重学生品格的培养,正是由于他的学生人人树立了“成功无捷径!”的信念,才使这群平凡的学生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在“成功无捷径”信念的支持下,用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
雷夫的教育观点和信念可以帮助我们建构崭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他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每一个教师“做一名好教师” 有非常的借鉴意义。他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班级管理形式,值得我们实践和探讨。我确信:学习《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不能像吃快餐似的急于见效,要像咀嚼橄榄那样细细品味;要有足够的耐心把他的教学理念与中华文化相结合,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去,一定创造出自己的奇迹。
走向成功1 第3篇
我校是福建省信息技术实验校,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上有一定的研究。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如果要想从整合走向融合, 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 实现“1+1>2”的效果, 就要在观念上树立“双向对接”的思想, 即从教育的角度看技术, 从技术的角度看教育, 让教育与技术有机融合, 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师生之间的桥梁, 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我校大多数教师能够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优势, 但有些教师在从整合走向融合的过程中, 教学观念上容易陷入误区, 本文在此以数学学科为例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从整合走向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及其对策
侧重技术, 缺少互动
有些数学教师在上课时, 完全丢下教材和教案站在计算机旁, 教师围着课件转, 学生围着教师转。多媒体课件成了课堂的“轴”, 教师成了课件内容的灌输者, 学生成了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 教材成了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 多媒体成了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其结果是教师的即兴发挥没有了, 师生间的眼神交流少了, 师生间的互动被忽略了, 失去了思想碰撞与磨擦的火花。即使课件再闪亮, 也无人喝彩[1]。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性原则”。俗话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学习方法的传授, 要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眼神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中, 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只有学生学会思考分析, 达到融会贯通, 才能使所学的知识成为他们可靠的“财富”。
缺乏调控, 迷失方向
信息技术环境为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网络条件下的自主学习是在课程融合实验推动下出现的新型教学模式。但有些数学教师由于缺乏经验, 缺少必要的课堂调控。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时, 学生面对崭新的学习环境、丰富的信息和自由的学习方式, 很容易迷失方向。这时, 计算机网络强大的功能被某些学生用来娱乐、游戏、聊天或盲目地下载等, 使得课堂效率大幅降低, 甚至不能完成教学任务[2]。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性原则”。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 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 课前要充分设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在思想上提前给学生打好“预防针”, 课堂上加强五个方面调控:学生主体调控、学习情境调控、学习方式调控、学习评价调控和信息技术调控, 从而在保证学习活动不偏离既定目标的前提下,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容量过多, 学生“迷航”
一些数学教师在课件中将教材内容事无巨细尽数罗列, 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将学生包围, 琳琅满目的画面令学生头昏目眩, 导致其没有时间消化、吸收知识, 更谈不上思考与创新了, 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接受。科学研究表明, 在有限的时间内 (如45分钟) , 尽最大可能向人脑传输最大信息量时, 人脑处于痴呆状态, 并形象地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迷航”。这样的课堂看似精彩热闹, 实则走马观花, 学生未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3]。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适用性原则”。课件素材选择要围绕教学目的, 课件设计要精巧适用, 课件制作要将动态和静态画面有机结合, 增强感染力, 但不能过分修饰。同时, 科学使用板书或流程图进行导航, 合理的板书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利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复习巩固,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悬念”过少, 思维受限
在数学教学中, 由感性向理性转换时,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留下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学会独自思考、想象、理解, 最终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大包大揽, 教学设计缺少“悬念”设置, 仅仅提供一些问题和“标准答案”, 减少了学生进行思维“体操”的过程。当学生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进行课堂活动时, 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3]。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探究性原则。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思维从疑问开始, 由问题的存在而进行思考, 由思考而提出新问题, 再不断地反复进行, 直到问题的解决, 这符合中学生的学习特征。教师设置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和趣味性的疑难问题, 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望进而“愿闻其详”。设疑、悬念的关键在于, 教师要问到“点子”上, 对问题抓得准、问得恰当, 应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衔接点等设置问题, 同时问题要具有新颖性, 学生始料不及的, 才能造成悬念, 从而产生探求的积极性[4]。
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从整合走向融合的几点建议
树立有效融合的思想, 形成正确的融合定位
教学何谓有效?是教师精彩的上课, 还是学生考试的高分数?现代观点强调:衡量教学的有效与否, 是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是学生学习的长期性、可持续性, 是教与学有机结合的体现。具体来说,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我们的教学应关注学生良好学习品质、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之所以强调教师要形成正确的融合观念, 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是数学课程, 融合是为了优化数学教学, 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在观念上对教师进行引导, 使他们真正掌握融合的内涵。同时还应培养数学教师正确评价融合的思想观念。评价融合好坏的标准并不是“使用了多少信息技术”、“开展了多少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活动”, 而在于学生是否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在知识范围上有所扩展、是否有了深层次的认知体验。应该明确, 在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处于服务地位, 只有在得到信息技术最佳支持的情况下, 学科教学得到了最佳效果时, 才是最好的“融合”[5]。
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发挥“双主教学结构”优势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由于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效果影响较大, 因此在“融合”过程中恰当地选择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知识不是靠教出来的, 也不是只靠学出来的, 而是研究出来的。”中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双主教学模式”的优势。双主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 在主动的探索发现中去解决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 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始终贯穿于学生的这种探索与发现过程中, 以保证学生的主动学习不出现大的偏差。课堂上注意教师演示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综合运用, 不能仅仅把信息技术看作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 而要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师的演示一般用于学习前的布置、学习中的指导以及学习后的总结。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抓住融合时机和切入点
中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 大多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组织的, 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抓住融合时机和切入点, 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立体几何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讨论空间图形的性质。从平面图形到空间图形, 从平面观念过渡到立体观念, 无疑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初学立体几何时, 大多数学生不具备丰富的空间想象的能力及较强的平面与空间图形转化能力, 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是依靠对二维平面图形的直观感受来认知和想象三维空间图形的, 而二维平面图形不可能成为三维空间图形的真实写照, 平面上绘出的立体图形受其视角的影响, 难于综观全局, 其空间形式具有很大的抽象性。如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不一定画成交角为直角的两条直线;正方体的各面不能都画成正方形等。这样一来, 学生不得不根据歪曲真相的图形去想象真实情况, 这便给学生认识立体几何图形增加了困难。教学中, 应用《几何画板》让图形动起来, 就可以使图形中各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惟妙惟肖, 使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图形。这样,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立体几何知识, 还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1) 在讲解二面角的定义 (图1) 时, 当拖动点A, 点A所在的半平面也随之转动, 即改变二面角的大小。图形的直观变动, 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2) 在讲解棱台的概念时, 可以演示由棱锥分割成棱台的过程, 更可以让棱锥和棱台都转动起来, 使学生直观掌握棱台的定义, 并由棱锥的性质得出棱台的性质, 同时, 让学生欣赏到数学的美,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在讲解锥体的体积时, 可以演示将三棱柱分割成三个体积相等的三棱锥的过程, 既避免了学生空洞的想象而难以理解, 又锻炼了学生用分割几何体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在用祖暅原理推导球的体积 (图2) 时, 运用动画和轨迹功能作图。当拖动点O时, 平行于桌面的平面截球和柱锥所得截面也相应地变动, 直观美丽的画面在学生学得知识的同时, 给人以美的感受, 创建一个轻松、乐学的氛围。
目前, 我校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从整合走向融合、实现“1+1>2”的研究正深入开展, 硬件设备和辅助软件方面良好的条件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不断创新的平台,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开放的、多层次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刘鑫.当前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常见误区和对策[J].教育诊断.2009, (9) .
罗仁.网络信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调控[J].中小学电教, 2005, (8) .
易曲.刍议高职数学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几个误区[J].才智, 2009, (25) .
孟凡奎.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成绩[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8) .
论成功求职“5+1” 第4篇
成功销售案例1 第5篇
A:您好!请问您想看看哪一方面的?————接待顾客的首句 B:我有点肠胃不舒服。
A:您现在有什么症状?————问症
B:主要是吃饭后感觉饱胀,有的时候会疼。
A:您这个症状有多久了?除了消化不良外还有什么其他症状没?像反酸,烧心等有没?————病史及病症延伸
B:我这个症状有几年了,有的时候就好点,有的时候就特别不舒服。反酸的症状有的时候会有。
A:好的,那请问您以前有使用什么药没有?————用药史
B:以前都吃点保和丸就好,最近吃这个不管用了,所以今天过来看看有什么更好的。A:根据您说的症状,我认为您是有点胃酸过多了,然后还有点慢性胃炎。建议您可以服用奥美拉唑,配上点克拉霉素。奥美拉唑主要是抑制胃酸,克拉霉素主要是消炎。————病症推断及用药推荐
B:是吗?如果这样的话得吃多久才有效果? A:其实胃肠疾病都是三分治七分养的,这些药类只要吃到您的症状消失,就不需要再吃了,但是胃还需要修复,您可以配上一个螺旋藻去用。————营养推荐搭配 B:螺旋藻又是什么?
A:螺旋藻是一种碱性食品,本身可以抑制胃酸,改善反酸的症状,另外它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以修复胃黏膜。因为您现在已经出现炎症了,说明您的胃黏膜都已经出现损伤,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必须要修复胃黏膜,才能避免进一步恶化.————产品介绍 B:那这个要怎么吃?
A:一天三次,每次八片。饭后服用,然后配上一杯水。坚持服用三个月,您的胃就能修复得比较好。
B:那这个怎么卖的?有没有什么优惠?
A:这个您看您要买多少,如果您今天能把一个服用周期买了,那我可以去跟店长申请下,看有什么优惠给到您,当然我们买这些产品都不是为了赠品和优惠了。如果能对您有效,那就是值得的,您说对吗?————解疑 B:那您先去帮我问问吧。
A:好的,我去店长那申请下,尽量为您争取最大的优惠!B:谢谢!
读走向海洋有感1 第6篇
当听到杨利伟叔叔乘着“神舟五号”冲破大气层,在太空遨游时,我们是多么的惊讶,多么的兴奋。杨利伟叔叔往返地球后,向人们讲述了我们的地球,人们感到非常的吃惊:原来地球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是一个土黄色、混沌的星球,恰恰相反,那是一个湛蓝色、晶莹剔透的球体。我觉得应该叫地球水球。海洋,是文明的起源。崇拜,诞生海洋神话,在希腊神话、古罗马神话中,存在着一位海神是宙斯之兄,名字叫:波塞冬。探索,引发海洋历险,一、大西洋海洋地理探险史。
二、印度洋海洋地理探险史。
三、太平洋海洋地理探险史。
四、北冰洋海洋地理探险史。五、南大洋及南极探险史。财富,引发海洋争夺,一、波希战争—最原始的海洋争夺战。
二、海上巨无霸—奥期曼帝国。
三、地中海烽烟—争夺海上运输线。
四、瓜分世界的海洋两霸 —葡萄牙和西班牙。
五、“日不落”帝国的崛起—大英帝国。
六、“海上马车夫”的心衰—荷兰。
七、梦寐以求寻找出海口—沙皇帝俄。
八、后起之秀挥群雄—美利坚。海洋,是蓝色的宝藏,海洋蕴藏丰富的生物资源。海洋是人类最大的淡水库。海底分布着富饶的气田。海洋埋藏了形形色色的“发财梦”。
中国海洋史上的历史人物是:郑和、郑成功、魏源和毛泽东。郑和七下西洋。郑成功举起了“杀父报国”的义旗。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1949年至1950
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保卫沿海沿近的海军。”还有很多很多惊心动魄,感人的场景„„
走向海洋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要报效祖国,为祖国争光。做一个道
成功面试“收尾”术1 第7篇
三个销售谬论
在讨论销售策略之前,最好先破除一些关于销售这个行当的谬论。这样你就能更加准确地认识销售,更加明白如何把其中的成功原则用于赢得大家趋之若鹜的理想工作。
第一个谬论是“销售是意志力的较量”:一个销售员滔滔不绝地推销,把一个顽抗的买家累垮掉,最后终于成交了,双方也都精疲力竭而倒下了。这个观念是大错特错!任何产品或者服务的销售都是观念的交流,销售员在交流中了解买家的需求,而买家则了解卖家的产品或者服务如何能帮助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销售员没有认真地倾听潜在客户的需求,销售就不可能成交。如果销售员只是喋喋不休地推销(“我的产品非常棒!”)而不是耐心细致地说明(“我的产品之所以非常棒,原因如下――”),销售就不可能成交。这也说明,想在工作面试中获得成功,必须进行观念的交流,而不是单方面地自我推销。
另外一个谬论是“只有某种性格的销售员才能成功”。一般人们认为典型的成功销售员是那种衣冠楚楚、口若悬河、外向开朗的人。诚然,一些性格类型的`人更容易学习销售技巧,但是很多含蓄内敛的人也是杰出的销售明星,比如,卓越不凡的投资家巴菲特,把微软打造成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的盖茨。不管你属于哪一种性格,你都可以学习并且应用绝妙的销售技巧来发挥你的独特竞争优势。
羊水栓塞抢救成功1例 第8篇
患者, 女, 32岁, 于2010年5月10日来我院妇产科行正常妊娠分娩。患者无宫缩, 家属要求静滴催产素发动宫缩, 患者在5月12日中午, 静滴催产素2.5 U, 产妇宫缩规律, 20 s~25 s/4 min~5 min, 强度中等, 于12:08自然破水, 羊水清亮, 于12:13突然出现全身短暂抽搐, 牙关紧闭, 面色发绀, 随之出现意识丧失。立即更换原静脉输注的液体复方氯化钠500 m L, 给予地塞米松20 mg静脉推注, 吸氧, 测血压75/50 mm Hg (1 mm Hg=0.133 kPa) , 5 min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 自诉呼吸困难, 心前区不适, 考虑该患者符合羊水栓塞的初期表现。开放另一条静脉通路, 氨茶碱0.25 g+5%葡萄糖注射液100 m L静滴、罂粟碱60 mg+5%葡萄糖注射液20 m L静脉推注, 氢化可的松100 mg+5%葡萄糖注射液100 m L快速静滴, 急给予加大氧流量吸氧, 产妇于12:47意识较前明显好转, 胎心率122次/min, 胎方位LOA (即枕左前位, 是胎头在下面, 正常胎位) , 无阴道出血。产妇意识逐渐恢复, 无阴道出血, 心电监护显示:脉搏90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90/60 mm Hg, 心肺听诊未闻及明显异常, 胎心率122次/min, 于13:00带氧气袋离开病区入手术室。急诊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术中见:子宫增大如孕足月, 下段形成欠佳, 切开子宫以LOA娩出一足月活男婴, 外观无畸形, 出生1 min Apgar评分10分, 体重3 900 g, 胎盘胎膜完整娩出, 羊水清亮, 手术经过顺利。剖宫产术后患者清醒, 手术室观察20 min, 阴道出血较多, 血压80/40 mm Hg, 给予输血、补液、对症、支持治疗, 休克仍不能纠正。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47109/L, 中性细胞计数3.92109/L, 中性细胞比率87.74%, 淋巴细胞计数0.40109/L, 淋巴细胞比率8.92%, 单核细胞计数0.15109/L, 单核细胞比率3.40%, 嗜酸粒细胞计数0109/L, 嗜酸粒细胞比率0.04%, 嗜碱粒细胞计数0.01109/L, 嗜碱粒细胞比率0.04%, 血红蛋白16 g/L, 红细胞计数0.521012/L, 红细胞压积0.05, 血小板计数31109/L.向家属交待后行全子宫切除术, 即按全子宫切除术手术步骤切除子宫, 术中输液7400m L, 出血3000m L, 尿量1700m L, 色清亮。转ICU进一步治疗, 患者转入时, 意识模糊, 皮肤黏膜苍白, 末梢循环差, 皮肤花斑。脉搏166次/min, 血氧饱和度79%, 血压102/63 mm Hg, 双瞳孔等大正圆, 直径约3 mm, 光反射灵敏, 颈软, 双肺呼吸音粗, 未闻及干湿啰音及喘鸣音, 腹软。神经系统未引出病理反射。凝血系列:凝血酶原时间27.67 s (正常值9.6 s~15 s)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4.37 s (正常值26 s~36 s) , 纤维蛋白原FIB>100 g/L (正常值1.31~4.65 g/L) 。总蛋白36.6 g/L, 白蛋白17.82 g/L, 胆碱酯酶2 824 U/L, 乳酸脱氢酶294 U/L, 肌酸激酶180 U/L, 肌酸激酶同工酶30 U/L, 淀粉酶163 U/L.经积极补液扩容、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血管活性药物、糖皮质激素应用, 输注红细胞、血浆、人血白蛋白以及强心利尿保护肾功能等抢救治疗, 患者意识转清, 生命体征逐渐趋于相对稳定。该患者共输入红细胞悬混液24 U, 新鲜冰冻血浆1 600 m L, 经72 h的精心治疗和护理, 生命体征稳定, 各项化验指标逐渐好转, 凝血系列恢复正常, 血常规逐渐恢复, 肝功、肾功、电解质、血气也恢复正常。经过10 d的治疗, 患者痊愈出院。
2 讨论
羊水栓塞 (amniotic f Luid embo Lism, AFE) 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的肺栓塞, 导致出血、休克和发生血管内凝血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是产科的一种少见而危险的并发症。发生率文献报道不一致, 为1∶5 000~1∶80 000, 但病死率高达50%~86%.诊断时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 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并立即组织抢救。在抢救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绝不能等待检查结果再进行处理以坐失抢救时机。通过该患者的治疗, 使我们对羊水栓塞的治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该病提倡早期积极的治疗, 特别是对羊水栓塞所致的早期过敏性休克、肺血管痉挛的处理, 使患者度过这一急性过程;其次是处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 尽管大家一致认为应用肝素可以抑制DIC的发展, 但是该病从有症状到处理, 大多数已错过最佳时间, 应用肝素会导致不可逆的大出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快行子宫切除术, 同时积极补充血容量, 使用大剂量的激素, 使大量溶血物质随伤口排出体外, 对肾功能起到一种保护作用, 同时也可减少其他器官的出血。在这一过程中, 维持生命体征最重要, 否则患者很难恢复。
3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