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衰退范文(精选7篇)
资源衰退 第1篇
马克思说:“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下册, 第211页) 。邓小平同志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1988年9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由于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又是靠人来推动, 所以归根结底, 人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最根本因素。企业是以人为核心的经济实体。有些企业的资源基本是人, 如设计开发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管理顾问公司等。有些企业的资源看起来主要是设备和物资, 如航空公司、某些自动化的生产线、精密加工企业等。但对设备越是依赖, 人的作用就越重要, 一是离开了人的控制, 这些设备就一文不值, 二是设备越先进, 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高。不过, 不同的企业, 人力资源的获取性存在差异性, 有些企业人力资源的供应很充足, 有些企业的人力资源却很稀缺。对于这样的企业, 维持人力资源的稳定性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竞争战略。
二、不裁员的企业
2008年2月, 松下在华裁员事件引起了很大的风波。在该公司由“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掌舵时期, 松下是一家从不裁员的企业。1929年12月, 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波及日本, 松下公司产品销量锐减, 积压严重, 恰在这时, 松下幸之助又病倒了, 公司暂由井植和武久两人管理。面对困境, 两人多方考虑, 准备先将200名员工裁减一半, 以图打开局面。幸之助在病榻上听完两人的建议后, 未经思索便断然地说:“不行!立刻把产量减半, 但不能解雇任何一名员工。员工薪金照旧全额发放, 上半天工作, 下半天大家全部出去推销库存品。从长远看, 这样做了损失是暂时的, 若贸然解雇员工, 虽能渡过一时难关, 却会因此动摇大家的信念。”幸之助还让他们转告全体员工:今后无论遇到何种情况, 公司都不会裁员。
受到裁员气氛困扰的员工得知这个消息后, 顿时欢呼雀跃, 发誓要倾注全力去推销产品。
照松下幸之助看来, 裁员虽然能暂时减少公司的损失, 但对公司士气的打击却是长久的, 留下来的员工由于看到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抛弃员工, 对公司的忠诚和态度便会发生变化, 工作热情自然会下降, 比起单纯的经济损失对公司的打击更为深远。相反, 当公司独自承受损失时, 不会弃员工于不顾的企业文化, 员工的忠诚度和士气必会受到鼓舞。而结果亦令幸之助欣喜过望, 截至1930年2月底, 不仅库存品销售一空, 而且还供不应求。至此, 松下电器闯过难关, 走出了低谷。
2008年末, 美国《财富》杂志通过调查评选出9家美国公司, 这9家公司在历史上从未裁过员。赛灵思公司是这些著名企业中的一家, 该公司在可编程逻辑器件 (PLD) 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大于51%, 20022005年连续4年被《财富》杂志评为“最适合工作的企业”。在2001年的IT经济衰退来临之前, 赛灵思的管理团队由于未能预先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公司在2001年陷入了亏损。赛灵思的管理团队没有在经济萧条面前裁员, 而是采取了既能减少成本, 又能留住公司高价值的智力资本知识员工。为员工提供了长达一年的休假计划, 如果他们去上学或者从事一项非营利性的工作, 公司会给他们一些小额的津贴。此外, 赛灵思公司还通过了另外一项制度, 即削减等级工资, 并在必要时强制休假。这一策略不但节省了赛灵思公司搜寻和培训新员工的成本, 也有效地防止了竞争者抢走它的核心人才, 从而模仿赛灵思公司的理念和程序。
三、经济膨胀时期的雇用策略
ISIS药物公司是靶向剂-RNA药物, 特别是反仪RNA药物的世界领先的开发者和生产企业, 在2001年之前的经济膨胀时期, 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供不应求和工资压力的逐年上涨, Isis开始越来越多地雇用短期合同工, 如临时工和博士后学生。
ISIS公司的做法是有其背后原因的。在经济膨胀时期, 人力资源供给曲线比经济正常发展时期要更为向右上方倾斜, 意味着随着需求量的上升, 人力资源的成本快速上升, 如图1所示:
假定在经济膨胀时期, 一家企业的劳力供给情况, 如表1所示:
将上表的数据绘制成图2。从图2可以看出, 为了雇用更多劳力, 企业必须提高工资率, 而这一较高的工资率必须付给所有雇用的劳力。劳力的边际费用函数在供给曲线之上, 反映吸引新的劳力必须支付更高的工资, 以及这一更高的工资还必须付给那些早已在工作岗位上的员工。
例如, 企业有4个单位的劳力时, 劳力的单位成本是13元, 总费用为52元。如果企业需要投入5个单位的劳力, 则必须将劳力的单位成本提高到15元才能吸引到足够的劳力, 而这时, 所有劳力 (包括原有的4个单位) 的单位成本都要涨到15元, 总费用为155=75元, 增加一个单位劳力的边际成本为23元。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 在经济膨胀时期雇用劳力的边际成本是很昂贵的, 并且增加了的单位劳力价格在今后很难下降, 这就给企业在紧随而至的经济衰退时期的运营增加了潜在的压力。正由于这样, Isis公司才选择了在经济扩张后期雇用短期合同工, 因为短期合同工与正式合同工是不同的薪金体制, 在付给短期合同工工资的同时不需要同步增长正式合同工的工资。在本案例中, 企业在4个单位正式职工的规模上增加一个单位的短期合同工, 只需要支付134+151=67元的总费用, 比全部雇用正式合同工总费用下降了75-67=8元。
四、在经济衰退时期招兵买马
在经济膨胀时期, Isis公司通过使用短期合同工解决了增长的人力资源需求问题, 并使公司的运营成本得到降低, 但在经济衰退时, Isis公司却一改在人员雇用上谨小慎微的做法, 积极地从十分充裕的人才市场上雇用员工, 并且以永久雇用的方式, 雇用其中最有技能的人才。因为此时劳动力供给曲线已经回归理性, 雇用人才的价格已下降了很多。
从更大的角度观察, 伴随着2007年经济衰退的来临, 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人才争夺战方兴未艾。
缺乏国际竞争人才, 正是此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多以失败告终的主要原因, 而导致中资企业缺乏国际竞争性人才的深层次原因, 在于中资企业管理高层长期以来无法突破过度倚重本土人才的思维定式, 一提到海归与海外人才, 往往片面强调这些人要求高, 不熟悉中国国情, 水土不服。不过, 尽管一些本土人才的国内竞争力已经得到证实, 但他们熟悉国外市场吗?是否能在西方当地环境中与西方顶尖人才展开竞争?
与中资企业在国外发展频频受阻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国外企业在中国的扩张却是屡有斩获, 其原因正在于外资企业在用人观念上比我们解放。
2008年, “中资银行成外资超级提款机”成为中国各大媒体热点。有国内媒体称:目前中国所有银行都有外资银行参股或控股, 外资银行在短时间内都获得了高额溢价, 中资银行事实上成了外资银行的超级提款机, 造成国民财富的巨额流失。一位社科院研究员以2006年美国高盛、德国安联、美国运通等公司用大约295亿元人民币收购工商银行10%股份为例, 一年后这些股份市值高达2755亿, 外方不费吹灰之力就从中国净赚2400亿元。
这些外资机构中国业务区运作的人员, 除一部分是从中国出国留学又被国外机构聘用的海归外, 大部分都是中国本土人才。在全球化竞争中, 当中资企业只任用懂中国国情的人才时, 外国竞争对手却有既熟悉西方又深刻了解东方的人才, 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博弈, 中资企业以失败告终的案例只会越来越多
最深刻明白这个道理的当属中国高层, 因此, 当此次金融危机在西方一些国家造成的危害达到一定程度时, 中组部就迅速出台了引起海内外关注的“千人计划” (主要目的是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华) , 上海、江苏、大连、广东等省市政府也积极组织人才招聘团奔赴英美延揽人才。
根据美国劳工部2008年12月19日发布的报告:自2007年12月出现衰退至2008年11月, 美国已发生20712起裁员事件, 受波及员工人数超过210万人, 几乎所有经济部门的就业岗位都有减少。
与欧美经济滑坡和就业市场萎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中国经济增长强劲, 对海外人才亦构成很强的吸收力, 故此次中国各类型人才招聘团斩获颇丰。上海市人才招聘团在纽约招聘时, 一百多个岗位就来了一千多个应聘者, 许多人甚至打“飞的”来赶时间。
进行“人才抄底”的不仅是政府, 也包括有雄心跨出国门的企业。重庆金山科技集团董事长王金山在2009年1月跟随温家宝总理访问了德国、西班牙和英国, 参加了这次著名的“采购之旅游”。金山科技正谋划在美国上市, 因此, 在欧美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国际性金融人才不可或缺。在过去, 尽管开出高薪, 但英美金融人才大多数还是不愿来华工作, 而此次王金山在英国相约面谈的伦敦金融街人士高达上百人, 他还“抄底”了一个英国21人的一流医药研发团队, 此前这个团队要求支付高昂的转会费, 如今将其招入旗下却不花一分钱。
据统计, 仅2008年就有5万多名海外专业人员登记到中国谋职。除了筑巢引凤, 不少中资企业也使出了“以彼之道, 还弑其身”的招数, 积极在海外推行人才本土化, 以求国内国外同时开花。2008年1月, 百度进军日本市场, 请索尼前董事长出井伸之担任独立董事, 就是看中了出井伸之在日本商界圈子里的知名度。
本轮金融危机中, 美国人一直期望中国利用庞大货币储备进行“金援”, 就像20世纪80年代日本人所做的那样, 但中国此次却剑走偏锋, 去抄底它的核心资产人才, 美国人就感到有点不自然了, 2008年12月5日《华尔街日报》忧心忡忡地写道:“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向海外输送其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 而现在轮到中国从华尔街吸收专业人才了。”
从全球发展历史来看, 危机往往催生科技、产业革命。二战后, 美国延揽了大批德国高素质科学家, 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美国“第三次科技革命”。目前的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也加剧了人才资源的全球性流动, 这给中国进行技术、人才和品牌价值积累, 提高创新能力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可以预言的是, 这次危机之后, 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 将会在更高的格局之上继续。
摘要:经济衰退很容易动摇企业的核心资源——智力资源, 很多优秀的企业都选择了不裁员, 这并不仅仅是出于成本和经济上的考虑, 更重要的是, 它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而影响深远。成本控制手段是必要的, 引入边际成本概念, 可以使人力资源的总成本下降, 在经济衰退时人才抄底, 也非常具有战略意义。
资源衰退 第2篇
一、整合资源,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战略思维层面, 资源整合是指企业通过组织和协调, 把内部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职能、企业外部既参与共同经济活动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关联方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其目的是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取得1+1>2的效果。
按照这一概念, 企业资源整合可以划分为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对外部资源的整合。所谓内部资源整合是指企业通过“组织与协调”活动使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紧密相扣, 且各环节上的资源配置比例合理, 而且促进各环节之间资源的流动顺畅有序, 进而形成一个有效的企业价值链。企业的外部资源整合指根据企业与相应供应方和需求方的关系, 将企业价值链分别向前、向后延伸形成产业价值链, 将产业价值链上的供应商等相关企业、单位作为管理对象, 纳入企业的业务体系中。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通过对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形成有效的企业价值链和产业价值链。
近几年, 我国对外加工出口企业发展迅速, 但由于缺乏对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 大多数企业始终处于供应价值链的末端, 核心竞争能力不足。而一些企业则通过内部资源的整合以及企业产业链的整合, 形成了在某一产业和业务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2004年, 经过组织结构调整后的中粮集团, 开始了对企业的整合之路, 通过对外有限扩张, 对内积极整合, 将集团内分散在上百家子公司的资源集中到粮油贸易、食品加工、房地产与酒店、金融服务等4大经营领域, 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见, 资源整合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尤其在国际化和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中, 资源整合能力是企业参与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能力。在经济危机时期, 资源整合更是在“狂风暴雨”中为企业“保驾护航”的坚实利器。
在经济衰退背景下, 企业资源更加稀缺, 因此, 需要企业在认真调研和分析内外部资源配置现状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企业的资源整合, 做到有进有退、优进劣退, 将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主业领域集聚, 向优势职能部门和子企业集聚, 向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产业集聚, 做强做大优势业务、产业, 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及时退出、清理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缺乏竞争力的业务和子企业, 退出非主业、低收益、缺乏增长潜力的产业投资。
由于经济危机带来的经营困难, 国内外很多企业均加快了资源整合的步伐。面对电脑市场的持续低迷和价格下跌, 日本富士通公司的HDD业务出现亏损, 该公司果断进行了资源整合和生产调整, 将该业务板块出售给日本东芝公司, 以便集中资源用于其核心业务信息系统业务。
国内家电巨头TCL集团之前收购汤姆逊 (Thomson) 的多媒体业务及阿尔卡特 (Alcatel) 的手机业务, 但由于企业资源整合能力有限, 以及欧洲市场的拖累, 收购之后一度出现巨额亏损, 并波及其他业务, 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在经济危机环境下, TCL集团积极吸取“前车之鉴”, 重新统一规划了业务布局, 进行了产业调整。该公司近期将旗下两大子公司TCL国际电工和TCL楼宇科技100%的股权转让给法国罗格朗公司, 所获的资金将集中用于多媒体和通讯等主业。
二、现金为王, 实施稳健的财务策略
现金流是企业生存发展最基本的保障, “现金就是生命”, 这不仅是华尔街的铁律, 更是所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所必须秉承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在当前我国企业战略转型重组的第3次浪潮中, 很多大企业更多的是通过横向兼并, 推进多元化发展, 以图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在更广阔的领域内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升。但是通过并购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发展绝非易事, 一些企业不顾自身实力, 一味追求规模而陷入了“资金陷阱”。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化, 货币市场银行信贷紧缩, 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现金流一度出现紧张。这场经济危机的“洗礼”, 让很多企业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现金对于企业生存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企业采取多种措施, 增加现金流入, 保证企业健康稳步发展。
首先, 企业要稳步发展优势业务和主营业务, 获得稳定的现金收入, 并使企业保有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 这是前提。如果没有稳定的现金收入, 现金管理和企业战略的实施将无从谈起。而稳定的收入取得是从降低风险开始的, 在这一点上, 李嘉诚的投资策略堪称“标杆”。李嘉诚的投资理念是:不同业务有不同的回报期, 对当前经济的敏感程度也不同。通常回报期较短的业务, 对当前经济状况较为敏感, 这些业务的好处是在经济状况好的时候抓住机会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 而现金流量也比较连续, 比如酒店和零售等。而回报期长的业务, 受当前经济状况的影响较低, 且能够提供较为稳定的收入, 比如基建和电力。这种投资战略的组合, 能够为企业提供比较稳定的现金收入。
其次, 在经济危机环境下, 为降低流动性风险, 企业要实施稳健的财务策略, 适当增加现金资产的比重。李嘉诚旗下的子公司和记黄埔确立了“持盈保泰”的策略, 采取异常保守的理财手法, 在其目前所持有的1 724亿港元资金中, 69%以现金存放, 其余主要投资在最稳妥的政府债券上, 股票投资只占有相当小的比重, 且完全没有投资企业债券、结构性投资工具和累积期权产品。中国海运集团充分认识到“现金”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加强了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 提升了内部管理水平, 特别是对资金的管控能力。经过努力, 到2008年底, 中国海运集团的资产负债率降低至40%, 持有现金超过总资产的20%, 已经为应对经济危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 该公司对收购扩张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确保企业资金链的顺畅。
最后, 企业要采取多种举措, 增加现金资产。企业应认真梳理投资业务, 对增长潜力不大、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业务及时退出, 通过股份减持、出售资产等各种渠道实现现金回流, 增加企业现金资产以用于优势业务。据报道, 李嘉诚已精简了现有投资计划中投资周期长、资金花费巨大的投资项目, 比如房地产, 甚至在金融危机来袭时, 他不惜将旗下物产低价出售套现。从经营策略上看, 李嘉诚抛盘抛地块的策略是为“屠杀”同行做铺垫, 是为了在未来几年能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实现利润最大化, 绝对不是看空或者退出中国房地产市场。同时, 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 我国银行的国外战略投资者为缓解资金压力, 纷纷抛售银行股, 加快资金回笼。
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 TCL也以“现金为王”的理念应对金融危机, 为保证集团旗下通讯、多媒体、家电等产业集团以及房地产、物流等两大产业集群的资金投入, 该公司近期定向增发募集资金, 除用于置换其液晶模组一期项目银行贷款之外, 主要用于补充集团及成员企业正常运营流动资金, 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司营运资金的需要, 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健全制度, 建立全面的风险管控体系
在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 风险无处、无时不在。风险管理活动始终伴随着企业成长、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培育的重要保障, 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几年,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风险管理方面已建立了相对完备的体系, 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在企业层面上, 风险管理已在国际知名企业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比如微软、思科、通用等跨国企业基本上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 并掌握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而在我国, 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非常薄弱的环节。许多企业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面临重大风险事件和潜在威胁的抵御能力严重不足。在此背景下, 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在借鉴国外风险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和国内外风险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中央企业的实际情况, 发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以下简称《指引》) 。《指引》对企业风险管理的信息收集风险评估、管理策略、风险解决方案、风险信息系统建设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为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确立了方向。它所倡导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对大型企业集团, 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应对此次危机, 加强自身管理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我国大型企业应该积极学习领悟《指引》精神, 结合本企业实际, 研究探索风险管理模式, 积极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尽快建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构筑起坚实的“防火线”。尤其是在当今全球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 企业在经营、供应链、投资、信用等多方面的潜在风险日益凸现, 给企业经营带来严峻挑战。为此, 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风险管控。特别是中央企业, 要以《指引》为指导, 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例如, 宝钢集团已经将全面风险管理与各项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融为一体, “谈发展必谈风险, 谈风险必谈风险防范”, 逐步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广核集团也已经初步建成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正在向所属的子公司全面推进;中海油集团在其油气开发风险管理试点的基础上, 正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全面风险管理, 提出要在3年内建立覆盖公司各主要业务流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这些企业大部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运动品零售市场出现衰退 第3篇
库存惊人
中国品牌研究院的《奥运营销报告》披露, 部分北京奥运赞助商由于过度乐观估计奥运营销效果, 在北京奥运会前盲目加大产量, 酿成现在仍有大量库存无法消化, 其中服装行业成为了“重灾区”。
阿迪达斯、恒源祥、梦娜、奥康等服装品牌, 是不同级别的北京奥运赞助商, 也是库存量最大的几家北京奥运赞助商。此外, 华帝、亚都、立白、联想等企业, 也有不同程度的库存至今无法消化。根据相关规定, 在2009年4月前, 上述品牌所有印有北京2008奥运会标志的商品都将过期。
库存量最大的阿迪达斯, 在全国积压的商品价值高达10亿元, 已接近福建一些知名服装企业全年的销售额。阿迪达斯的经销商为了清理库存, 都在想着法子搞低价促销。但这并不为阿迪达斯所许可, 过度的打折会使品牌受损, 以后消费者不会再愿意买正价货了。
恒源祥和奥康等服装品牌, 也存在类似情况。相比服装品牌, 其他行业的库存情况要轻许多。华帝公布的年报显示, 截至去年年底华帝的仓库中只有1846万的火炬库存, 公司为此计提损失807万元。立白、统一、金龙鱼等品牌, 清理库存已近尾声。伊利、青岛、燕京、思念等品牌, 则基本上没有库存了。
总体而言, 快速消费品由于对市场反应迅速, 受奥运行情不景气影响较轻。而服装品牌, 订货周期通常长达半年, 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调整, 造成了目前惊人的库存情况。
收缩市场
重金砸进北京奥运显然没为运动品牌带来预期效果, 日本最大的运动品牌美津浓宣布, 将在中国裁撤200家门店。“我们确实已制定并要实施这一计划。”美津浓上海总部确认, 今年年底前将完成裁撤, 最终店铺数量将维持在700家左右。
很多人还是从福原爱等品牌代言人获悉美津浓这一品牌的, 中国是美津浓海外主要市场, “过去几年, 我们以每年100-200家的速度在中国新开门店, 按原计划, 到今年3月份应有1200家。”
但受后奥运需求下降、金融危机影响业绩下滑, 这一扩张计划不得不更改。美津浓表示, 将把提高店铺坪效 (单店铺销售额) 作为一项很重要的考核指标, “精简店铺, 优化库存, 将无效或坪效过低的店铺做合理调整”。
美津浓零售市场增长放缓明显, 并坦言, “后奥运时期, 各品牌都在调整其在市场的战略。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 不少运动品牌企业经营收缩、业绩看淡, 特别是跨国体育品牌, 不得不在中国收缩战场, 今年, 阿迪达斯关闭部分分店, 耐克前几日也关闭了在华自有工厂、终止与数家合同工厂的订单。相比奥运前夕两者花费数年调整市场, “瘦身”动作颇为迅速。
此外, 国内运动品牌李宁、安踏等业绩增长也放缓, 并有小幅裁撤门店之举。
奥运会后, 品牌折扣店渐渐多起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 运动品牌纷纷上调销售预期、增加订单、建立新的销售渠道, 奥运会被认为将成为中国体育消费的转折年, 记者查询几家上市公司年报发现, 李宁、安踏、特步等2008年营业额增长率均超过50%。不过到2009年这一业绩并没持续, 目前几大运动品牌现状是忙着清理库存。
该怎么做
曾有媒体批评:中国的大多数品牌没有足够的综合实力和长远的预算体系, 以为赞助就是一次性投入, 一次性风险回报, 结果奥运营销成了事件营销。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 共有36家企业赞助中国体育代表团, 但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居然有35家不参与, 只剩下李宁一家。
国际研究结果显示, 对主办国经济来说, 奥运会不仅仅是17天的活动, 其“前七后三”影响力, 至少能贯穿10年。所以除了关注之前的七年, 还应当关注之后三年的延续效应。如果奥运结束后品牌立即停止相关营销, 前面的效果得不到维系和强化, 最后所谓的奥运营销将昙花一现。因此, 奥运营销可以看成企业整体营销战略中的一部分, 或者说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中的一个阶段性的营销战略;也就是说, 企业在推行奥运营销战略时, 就要考虑到奥运会后的体育营销延续。
在2009年乃至2010年, 体育营销还有许多机会。大运会、全运会、亚运会都纷至沓来;NBA中国赛、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以及国内足、篮、排、乒球联赛等等专业赛事层出不穷。奥运一战, 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利用互联网进行体育营销的价值。一些企业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比如, 青岛啤酒在奥运会结束前一天与NBA签署了为期五年的战略合作协议;李宁与央视网的奥运项目延续合作等等。
然而更现实的是, 奥运过后, “每个商家都捂紧了腰包”。商家在奥运期间的“大放血”后, 后劲不足;广告主在寻求一种既有效而省钱的方式突破营销瓶颈, 更为看重宣传效果, “挥金如土”的糊涂式营销早被企业诟病。
北京奥运会带给中国商业社会一系列反应, 反应之一是体育产业本身发生嬗变, 其次是企业的体育营销理念和方法也将发生变革。后奥运时代, 体育营销将是一个从粗放向细分、从大覆盖面向区域、从短期向系统、从跟风向理性的提升过程。
体育不是为了追求冠军, 而是为了释放个性。商业体育将走向前台, 极大细分竞技体育市场, 孵化出多个细分的竞技产业, 让更多的人体验竞技, 中国体育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同时, 娱乐也成为体育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利用体育的手段进行游戏和娱乐, 必将在国内盛行。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全民参与的体育产业环境下, 聪明的商家自然不会错过体育营销的尝试和探索。以往粗放的、大覆盖人群的体育营销已经不合时宜, 而那些短期的、跟风的、不理智的营销方式也已起不到任何作用, 最终给企业带来的只是沉没成本的增加。当体育营销成为每个企业都在运作的事情时, 营销就必须做出自己的特色, 比如营销的细分、目标人群的针对、系统理性的开发、合适媒介的选择等等。
德国船厂在衰退中挣扎 第4篇
同时, 合同更改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德国的许多船厂都从事单一的集装箱船建造。根据德国造船协会 (VSM) 统计, 在2008年完工的84艘远洋船舶中有50艘是集装箱船, 而截止到2008年年底手持172艘船中有57艘是集装箱船。然而, 目前低迷的航运市场对集装箱船的冲击特别严重。相比于其它船型, 集装箱船更多的被取消订单、更改船型和推迟交货, 而船厂却没有丝毫办法。
据统计, 2009年第一季度德国有19艘船舶被取消, 约占其手持订单的10%以上。德国造船协会分析, 撤单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合同模式, 即80%的船款在船舶完工时支付。
日本林业的衰退问题及对策 第5篇
1 日本林业衰退的过程
在战后恢复植被的造林运动中种植的树木, 经过半个世纪的生长, 已经进入收获期, 但80%的国内木材消耗量仍为进口木材, 这意味着大量的本土木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1.1 造林恢复植被运动
在19451955年期间, 日本因战后复兴等原因, 木材需求急剧增加。但因战争中的乱伐和自然灾害等原因, 木材供给量严重不足, 并导致价格大幅度上涨。为了尽快满足木材消费需求, 政府在全国实施了大规模的造林运动, 在以阔叶树为主的天然林采伐迹地或荒地上大面积营造以针叶树为主的人工林, 主要采伐村落周围的杂木林和深山的天然林, 并用日本柳杉、日本扁柏、落叶松、赤松等生长较快且经济价值高的针叶树种取代。为了强力推动这项造林工作, 日本政府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5]。
1.2“燃料革命”推动人工造林
大规模造林与“燃料革命”不期而遇。20世纪50年代, 随着电、天燃气、石油等产品开发速度的提高, 便捷的化石燃料取代了家庭原本以木炭和薪柴为主的燃料。在此之前, 农村周边的杂木林曾为家庭主要的燃料、肥料和饲料等来源, 是生活不可欠缺的部分, 同时也起着为城市提供能源的作用。伴随着燃料革命, 人们已经不再热衷于使用传统薪材作为能量源, 转而使用电、天然气、煤等燃料。因此, 薪碳材不再是森林培育的重要目标, 人们进而将薪材林的培养目标转变为用材林。加上市场的木材价格因素, 人们认为植树造林是比银行储蓄更为有意义的事情。因此, 造林热扩大至全国, 在短短15~20年里, 造林面积达到了约1 000万hm2[5]。
1.3 木材进口量剧增, 日本林业走向衰退
造林运动在短期内并不能满足市场对木材的需求, 为此, 从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大量进口木材, 到了1964年木材进口全面自由化。与国产木材相比, 进口产木材有价格低廉和多批量稳定供给的优点。因此, 20世纪70年代, 随着日元汇率的提高, 进口产品更加受欢迎。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 20世纪80年代日本国产木材的价格持续跌落, 使日本的林业经营变得艰难。这一时期, 日本的木材自给率从90%以上跌落至20%。同时, 国内的大规模造林仍在继续进行。到1996年, 大规模造林结束, 全国发展了庞大的人工林, 但却留下了巨额借款隐患[5]。
2 日本林业衰退的原因
追溯日本林业衰退的原因, 最终还是收入的问题。战后的日本林业只追求眼前利益, 采取了短期皆伐的形式, 即对林龄在40~50年的森林进行皆伐。但在林龄50年左右时, 树木正处于速生期, 亟需的经营措施是抚育间伐, 因此需要的费用非常高。林龄在70~100年时, 商品材森林的价值也开始增加, 生产效率也得到提高。但在大规模造林的影响下, 林龄在50年左右的森林占日本森林的绝大多数, 因此现阶段的森林收入远低于投入成本, 导致很多林业工作者放弃林业。由于木材产品销售收入远低于成本, 林业经营者无法开展正常的抚育工作和采伐、运输工作。富士通总研经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梶山恵司的研究报告指出, 根据人工林超过6 000万m3的年生长量估计, 如果实现合理的人工林管理, 每年需要通过间伐生产3 500万m3以上的木材, 但日本的木材生产量只有1 600万m3。因此, 大面积的人工林无法得到合理的经营管理。
短期采伐只能收获小径级木材, 加上运输成本高昂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方式, 都是造成经营森林收益较低重要原因。其中,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的生产方式木材产量低、生产成本高, 不能集中地进行木材的采伐和运输, 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低收入导致森林经营者的经营欲望降低, 年轻人转到城市就职, 在除了林业找不到其他产业的山村地区, 伴随着林业的衰退, 地域的经济活力也变得低下, 由此引发了这些地区人口迅速高龄化等问题[5,6]。这从根本上严重打击了林业的发展。
3 日本林业发展对策
3.1 对森林间伐实施补贴
为了促进森林经营活动, 政府采取了森林间伐作业补贴措施。补助金额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条件而异, 为了提高间伐的积极性, 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给予高额的补助金。以熊本县为例, 除将采伐的木材运输到林以外, 在采伐费用11.2万日元/hm2中, 可以得到6.324万日元/hm2的补贴;若将采伐的木材运输至林外, 在采伐费用22.4万日元/hm2中, 可以得到12.716万日元/hm2的补贴金。
3.2 大力培养林业人才
从2002年起, 为了能够确保林业工作者能够长期从事工作, 林业厅对希望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进行了技能和技术培训, 在2006年对愿意从事林业工作的年轻人进行了进一步的培训。在该措施的推动下, 从事林业的工作者在20032005年期间, 每年平均增加3 500人, 比20002002年的年均增加2 000人有了大幅度提高。
3.3 鼓励有效地利用间伐木材
为了促进森林抚育间伐工作, 以政府为主体大力推广间伐木的高效利用技术, 除利用间伐木材制作信封、家具、护栏、路标柱等多种传统产品外, 还在不同地区开发了其他特色产品, 如青森县的砧板、高知县的鼠标垫等加工产品。此外, 在江河护岸等工程中, 用木材部分地取代水泥, 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 而且对河岸、海岸自然景观的保护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进一步积极推动了间伐木材的使用。
3.4 积极推行森林认证制度
森林认证是在独立第三方评估的基础上, 根据制定的系列标准, 按照规定和公认的程序对森林经营质量进行认定并发放证书的程序, 是一个对森林进行检验的过程, 以检验其是否按照公认的原则和标准进行经营, 旨在促进对环境负责、对社会有益和在经济上可行的森林经营活动[7]。森林管理委员会 (FSC) 认证体系是目前市场认可度最高, 它是根据国际森林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 按照规定的程序对森林经营者、木制品加工及销售者进行绩效评估, 以证明是按照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统一的原则, 促进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确保木材和木制品来自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的经营活动, 并发放认证证书。森林认证包括森林经营认证 (FM) 和产销监管链认证 (COC) [8]。
自2000年首次森林经营认证后, 日本的FSC认证不断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 得到森林认证的商品, 拥有更大的市场。依据FSC严格的社会和环境标准, 目前已经有22个森林经营单位获得认证。其中一项认证包含120个团体, 3 643个林主。515项FSC产销监管链认证大部分为造纸行业, 三菱纸业公司为最先获得认证的企业之一。三菱纸业公司的3个销售机构也获得覆膜纸和纤维产品认证, 该公司从日本国内其拥有的FSC认证森林中获得稳定的木材供应。该公司依据严格的社会和环境标准, 经营着5 316hm2森林[9]。截至2006年, 在日本的森林中, 61.3万hm2的森林得到了FSC的森林认证。
3.5 增收森林环境税与水源税
为了提高森林经营投资, 政府将森林环境税和水源税纳入地方税, 用以补贴森林间伐费用。森林环境税和水源税是指从该地区居民中收取的为了防止森林的水源涵养、水质改善等公益效益降低而进行的森林抚育费用的环境税的总称。目前, 日本的森林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森林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已经引起普遍关注。未能得到科学经营的森林, 难以充分发挥其公益作用, 容易遭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危害, 并可引起水土流失, 同时还降低了森林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积极积极利用国产木材, 提高国产木材的市场消费量,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森林经营投资的作法, 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使采伐、造林、抚育、再采伐过程步入良性循环中, 并使日本的林业经营开始复苏[5]。
4 结语
随着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时的8.6%, 增加至目前的18.21%, 到2010年将提高到20%。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5 300万hm2以上, 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近1/3, 居世界首位。要在学习林业先进国家的经验、提高森林质量的同时, 借鉴失败的教训和面临的问题。了解日本面临的林业衰退问题, 可以更好地总结日本林业兴旺和衰退的原因, 为我国提供更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日本の森林面積と森林率.森林.林業学習館[EB/OL].http://www.shinrin-ringyou.com/forest_japan/menseki_japan.php.
[2]森ナビ.日本の森林の特徴[EB/OL].http://www.morinavi.com/contents01/obj02_01.php.
[3]森林.林業学習館.日本の森林面積と森林蓄積の推移[EB/OL].http://www.shinrin-ringyou.com/forest_japan/menseki_tikuseki.php.
[4]森林.林業学習館.森林機能の評価額[EB/OL].http://www.shinrin-ringyou.com/forest_japan/shinrin_hyouka.php.
[5]森林.林業学習館.日本の林業の現状[EB/OL].http://www.shinrin-ringyou.com/ringyou/.
[6]吉野そして日本の森林の現状.割り箸、箸袋を扱ういい割り箸どっとこむの日記[EB/OL].http://www.e-waribashi.com/wordpress/?p=242.
[7]黄晓玲, 杨建洲, 谢志忠, 等.森林认证制度的研究进展综述——兼论林业企业实施森林认证动力机制研究的必要性[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16) :106-111.
[8]森林认证介绍[EB/OL].http://smegx.gov.cn/gxsme/2009/zwpt/article.jsp?id=17854.
羊近交衰退的研究进展 第6篇
1 近交衰退机制
关于引起近交衰退原因的解释,众说纷纭;但目前主流的主要有以下三大假说,即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和上位假说。
显性假说是由遗传学家C.B.Davenport首先提出的,他认为有害基因大多数是隐性的,在自然状态下,显性基因全部或部分掩盖了其作用。然而近交的最主要效应则是使基因纯合,因此近交虽然不改变群体的基因频率,但会通过增加纯合子比例降低杂合子比例,进而改变群体的基因型频率[2]。近交在增加个体纯合型的时候,不仅使显性有利的等位基因纯合,同时还会促进部分隐性有害基因的纯合并表达,进而暴露出其有害作用,引起性状的衰退。
同年,E.M.East和G.H.Shull也分别提出了超显性假说,他们认为异质等位基因间的互作将会导致杂合子优势,即杂合子拥有优越的适合度。此外,与纯合基因相比杂合子则表现出更高的表型值或更强的生理功能[3],因此即使所有隐性基因均无害,但近交增加了纯合子的比例,就必然导致杂合子的减少,继而会产生近交衰退。
另外,除了以上二者之外,近交衰退还与基因间的交互(上位效应)有关。与超显性类似,都是基因间交互作用的结果,然而超显性是同一基因座不同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而上位效应则是不同基因座上的基因间的互作。
2 近交对羊的效应
2.1 繁殖性状
S.Jafari[4]对Makooei绵羊的研究发现,无论是个体近交系数还是母体近交系数,其对母羊受胎率和同胎次羔羊平均初生重的二次效应为负,一次效应为正。也就是说近交水平较低时,近交会促进这些性状,反之则会降低,且其二次回归系数分别为-0.22(P<0.05)和-0.63(P<0.01)。换言之,近交系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将会对母羊的繁殖力带来不利影响。
A.Mandal等[5]对Muzaffarnagari羊从出生到某一时间存活率的研究发现,近交极显著降低了羔羊15日龄、1月龄、2月龄、9月龄和12月龄的存活率(P<0.01),显著降低了羔羊3月龄和6月龄的存活率(P<0.05);且近交每增加1%,羔羊从出生到15日龄、1月龄、2月龄、3月龄、6月龄、9月龄和12月龄存活率的平均降低值分别为0.31,0.34,0.32,0.31,0.33,0.44,0.49。有趣的是,近交对羔羊存活率的影响竟然存在性别差异,E.Rioux-Paquette等[6]报道,近交对野生大角羊羔羊过冬存活率的影响在雌雄之间并不相同,近交雌羔的存活率比非近交的要低,而雄性羔羊则不受近交影响。
大多数研究显示,近交对产羔数的影响不大,J.B.van Wyk等[7]及M.S.Mokhtari等[8]对Kenya Dual Purpose山羊、Dormer绵羊及伊朗黑面绵羊的研究发现,个体近交对应的产羔数效应范围为-0.421~0.001,母体近交对应的产羔数效应范围为-0.004~0.821,但影响的显著性检验均不显著(P>0.05)。然而在特塞尔羊、雪洛泊夏羊和牛津羊中,E.Norberg等[9]研究发现:个体近交显著影响产羔数,回归系数分别为-0.032,-0.019,-0.03/10%F(F为近交系数);母体近交除了对雪洛泊夏羊影响不显著外,对特塞尔羊和牛津羊产羔数均呈现出显著的负效应,且母体近交每增加10%导致产羔数降低0.023,0.035只。M.Selvaggi等[10]也发现,在Leccese羊中,母羊近交F≥10(等回信)与母羊非近交F=0相比产羔率显著降低了42.61%。S.Jafari[4]也报道了类似的结果,母羊近交每增加0.01,产羔数极显著降低0.29(P<0.01)。
2.2 生长性状
内蒙古白绒山羊是一个绒肉兼用型品种,也就是说除了生产山羊绒之外,其山羊肉也是最重要的生产目标之一。这几年,由于对羊绒的分级不明确,粗绒和细绒在价格上并没有多大差别,这让育种者们对优质绒的培育热情大减。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羊肉的需求增加,羊肉价格也迅速攀升,更加凸显了肉羊产业的重要。绒山羊育种者们也将目光重新聚焦在肉用性状上来。然而,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显示,近交对羊的生长会产生不利影响,随着近交的增加,各级体重皆会下降。M.Dorostkar等[11]报道,伊朗Moghani绵羊群体年近交增长率为0.05%,对初生重、3月龄体重、6月龄体重、9月龄体重和12月龄体重的近交衰退值分别为-0.007 kg、-0.291 kg、-0.026 kg、-0.018 kg和-0.041 kg。近交的增加对Sakiz绵羊也有不利影响,近交每增加1%,初生重则降低0.024 5 kg(P<0.01)[12]。
J.B.van Wyk等[7]报道,在Elsenburg Dormer绵羊中近交系数每增加1%,初生重和断奶重分别降低0.006 kg和0.093 kg(P<0.01)。此外,他们将近交系数作为协变量引入动物模型以研究其对遗传评定的影响,结果发现,近交并不影响遗传参数和育种值的估计。G.R.Gowane等[13]对Bharat Merino绵羊的研究发现,模型中包含近交对初生重遗传力的估计会比不含近交的略高,但和其他遗传参数的估计一样,近交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在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时无需引入近交系数作为协变量。另外,近交的累积会对羔羊的初生重产生有害效应,近交每增加1%,可显著降低出生重0.019 kg(P<0.05)。
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运用由J.P.Gutiérrez等[14]发明的个体近交增量(ΔF)这一指数来替代传统近交系数进行近交衰退分析。理由是该指数校正了系谱深度,对于那些系谱信息不完整的,由于考虑到系谱知识的差异,这个估计量将会大大降低由传统近交系数带来的近交衰退估计误差[15,16,17]。V.B.Pedrosa等[18]报道,ΔF每增加1%(相当于系谱中2.26个世代已知时,传统近交系数每增加2.2%)将会导致巴西Santa Ines绵羊初生重、60日龄体重及180日龄体重分别降低0.0034 kg、0.052 kg及0.204 kg。根据M.S.Mokhtari等[8]对Iran-Black绵羊的研究发现,母体近交增量每增加1%可显著降低初生重0.017 kg、初生窝重0.037 kg、断奶窝重0.346 kg和断奶重0.062 kg。但个体近交只对初生重有显著影响。由于群体中完整时代当量为3.69,因此ΔF=1%相当于传统近交系数为2.66%。因此,不管是运用传统近交系数还是个体近交增量,近交对体重性状均表现出衰退效应。
2.3 绒毛性状
大量研究表明,近交对绒毛产量有负效应。A.Mandal等[19]报道,母体近交每增加1%,印度Muzaffarnagari羊产毛量将降低0.002 9 kg。A.Rashidi等[20]研究发现,近交对Markhoz山羊污毛量有不利影响,个体近交增量每增加1%,毛产量降低3.1 g(P<0.01)。
王瑞军等[21]也发现了类似的非线性效应,他们将近交系数按照(1/2)n分为8组研究对内蒙古白绒山羊产绒量和体重受近交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近交的增加产绒量逐渐增加,当近交水平超过3.125%时,产绒量随着近交的增加开始下降。另外,S.Jafari[22]研究也发现,无论是个体近交还是母体近交对产毛量都有显著的非线性效应,个体近交对Makooei羊18月龄污毛量的二次和一次效应分别为-0.4(P<0.001)和1.14(P<0.01),母体近交所产生的二次和一次效应分别为-0.32(P<0.05)和0.82(P<0.05)。
K.M.Mackinnon[23]和J.W.Swanepoel等[24]研究发现,近交对绒毛长度和细度无显著效应。
3 结语
企业竞争力衰退影响因素分析 第7篇
一、企业竞争力衰退的理论分析
所谓的企业竞争力衰退主要是指在与其他对手竞争过程中,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趋向于衰弱,难以保持现有的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目前,国内外管理学界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定义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企业竞争力衰退的定义始终不够明确,在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学理论研究工作中,将企业竞争力衰退列为企业经营或管理不善的范畴,进而展开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就国内外经济市场的总体发展状况而言,国内企业竞争力衰退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表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对于国内各类企业的发展都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迈克尔波特(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世界著名的管理思想家)在对企业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时,率先提出了企业竞争力衰退的相关因素,并且认为在企业的发展中此类问题的出现具有必然性。从企业生命周期论、企业进化论及产业生命周期论等现代企业管理学理论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企业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中,都将面临竞争力衰退的问题,其影响因素既包括企业自身经营与管理方面,也包括外部经济市场环境变化方面。在马歇尔(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创始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中,首次提出了企业进化论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竞争力衰退符合经济学进化论的基本原则,而且与生物学研究的“适者生存”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企业在进化过程中,要经历资本积累管理升级、经营改革等步骤,但是随着各类新兴企业的出现,传统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的压力将更为巨大,如果传统企业不能及时进行相关问题的总结与研究,必将因竞争力衰退而导致被市场所淘汰的局面。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阿尔钦(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著有《进化与经济理论的论文》)、西德尼温特劳布(英国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的标志性人物)等在现代企业管理学的研究中,更多的对企业竞争力衰退问题进行阐述,他们认为企业如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必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与达尔文进化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基本吻合。由此可见,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进行企业竞争力衰退问题的研究具有可行性,而且体现了企业竞争力衰退的实质,即企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适应外部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无法与竞争对手进行抗衡,最终只有面临被淘汰的命运,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以上观点来看,企业竞争力衰退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是决定企业生命周期的关键因素。但是纵观国内外企业的发展,大量“百年老店”长期存在也是事实,例如:在国内外医药界驰名的“同仁堂”,虽然中医药行业总体呈现出衰退的态势,但是“同仁堂”作为一个具有较高声誉的企业,在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环境中仍然保持较强的竞争力,这与企业自身经营与管理模式的改革,以及发展理念的创新都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虽然企业竞争力衰退具有必然性,但是企业在综合分析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积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预防机制,完全可以避免竞争力衰退现象的出现。因此,笔者认为企业竞争力衰退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作用的非线性变化过程,而解决此问题的根本在于企业能否通过有效的途径实现盈利。由于盈利指标是判定企业是否出现竞争力衰退的关键,因此必须引起企业高层管理者及财务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我国企业竞争力衰退的影响因素
与欧美、日本、韩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衰退问题更为严峻,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家族式企业而言,由于受到竞争力衰退的影响,而导致企业的生命周期明显短于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因此,在对我国企业竞争力衰退影响因素的分析中,一定要坚持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的基本原则。只有在准确查找出各种影响因素的前提下,才能引导国内企业积极进行改革,有效预防企业竞争力衰退问题的出现。笔者结合国内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认为我国企业竞争力衰退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储备与研发能力不足
从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本质特征而言,知识储备与研发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也是现代企业展现自身特色的先决条件。现代企业的竞争力只有建立于知识储备和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才能保持企业竞争力的持久性。但是从国内企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很多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者文化素质偏低,未经过系统的管理学培训,在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也多是凭借主观判断,而少从全局的角度对企业进行合理的管理。同时,我国传统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相对较少,而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普遍面临着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以及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等问题,这必然导致企业的知识储备和研发能力不足。在与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中,这些企业的竞争力将明显下降,仅是依靠价格优势即可占据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消费者在各类产品或服务的选择中,更加注重企业的高科技研发能力,更加注重产品中的高附加值,消费者对于知识储备和研发能力不足的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会普遍存有疑虑,这种消费观念的进步无疑也会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但笔者发现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着缺乏科学、合理战略规划的缺陷,这与企业决策层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管理层的执行能力有着密切关系。国内企业管理者多数缺乏危机意识,认为战略规划的制定只是“表面文章”,而获取眼前的经济利益才是最为重要的。正是这种错误理解的普遍存在,而导致国内企业呈现出竞争力衰退的迹象。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了较大的份额,但是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不断升级,国内出口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低的优势逐渐减弱,而企业管理者没有结合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适时的开展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从而导致国内出口企业的竞争力整体衰退,有的企业甚至面临淘汰的命运。由此可见,国内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不仅会造成国内企业在人力、资金与技术等方面优势的丧失,甚至会严重制约其竞争力的提升,直至造成企业完全被市场淘汰。
(三)企业文化模糊
在我国企业竞争力衰退影响因素的分析中,企业文化模糊是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之一。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经营与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全员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但是国内企业管理者多数重经济指标、轻文化建设,忽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即使部分企业开展文化建设,也多照搬国外企业文化建设模式,欠缺考虑其针对性和可行性问题,从而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与现实发展状况的不相适应。更有甚者企业因忽视了工作的全面性和具体性,很多员工并不了解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基本内容,造成企业文化建设长期停留于表面,无法深入贯彻和实施,所有这些问题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四)企业信用缺失
近年来我国企业逐渐凸显出诚信缺失、信用紊乱等问题,特别是部分企业为了追求暴利,而不惜做出违法、违规的事情。在新时期的国际贸易中,外国企业对于合作伙伴的信用十分看重,而中国部分企业却暴露出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导致很多国外企业不愿意与我国企业合作。由于企业信用缺失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我国企业的整体社会信誉严重受损,消费者对于企业的信赖度也将无形中降低,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其影响将更加巨大。例如: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三鹿奶粉、双汇火腿等食品安全事件,由于企业在生产与经营中缺乏必要的社会信用,出现问题后也未能履行承诺及时进行事件的处理,而导致上述企业的声誉严重受损,竞争力衰退也是必然的。
(五)企业过度追求多元化发展
目前,我国国内企业尚未构建完善、高效的生产体系,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发展缓慢的大环境下,部分企业过度追求多元化发展,不但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而且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与国际知名企业、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国内企业在资产、规模、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企业不切合实际的多元化发展,其后果只能是纵向产业链过长、横向产业跨度过宽、核心产业虚弱,企业有限的资源在分散后,很难培育出新的利润增长点,甚至导致企业原有的竞争力逐渐衰退。另外,企业多元化发展中,对于管理者的经营水平、管理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如果企业管理者不具备足够的能力进行运作管理,无论是在产品或服务质量,还是在企业竞争力方面,都不具备构建实际意义上企业集团的条件,企业长期处于这种的发展环境中,竞争力的持久性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的途径
当前,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发达国家都呈现出了经济发展放缓甚至下滑的现象,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社会经济形势总体趋于平和,这为国内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但是国内企业长期存在的竞争力衰退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原本竞争力就相对较弱的企业而言,更要注重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否则将难以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针对国内企业竞争力衰退的影响因素,笔者提出提升国内企业竞争力的以下几条主要途径:
(一)构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在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过程中,必须认识到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的中的重要性,以及其所具有的保障作用。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已经基本完成了经营与管理制度改革,而不少民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问题仍然存在,这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在我国企业的发展中,必须继续加强企业制度改革的力度,促进企业各项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提供必须的管理环境。同时,企业还要注重组织结构的合理设计,科学配置现有的人力资源,这样才能保证管理理念、工作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的全面创新,进而促进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二)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战略是现代企业长期发展的主要方向,企业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要认识到战略在企业竞争力提升中的重要意义。在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中,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同类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所在。企业发展战略必然包含竞争战略,在竞争战略的制定中要突出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的阻隔特色。唯有如此,企业最终才能突破众多竞争者的重重,构建起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竞争战略,并且带动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三)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展现了全员的共同价值观念,其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针对国内企业文化构建的现状,我们应当更加注重企业发展深层次问题的分析,而不是仅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宣传和思想教育手段。在我国企业的文化建设中,要有机结合各种内外部文化资源,特别要注重对于普通员工的激励,以激励来促进企业员工的精神塑造。因为只有强化企业全员的精神塑造,才能实现文化体系功能的全面化。另外,在企业文化体系的建设中,要塑造具有良好社会信誉的企业形象,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不断提升企业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从而促进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四)加强技术的创新
究其本质而言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核心还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在现代企业的竞争中,技术才是竞争的本质,不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很难保持长久的竞争力。我国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注重高科技人才的引入,并且在现有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于关键技术、专有技术的攻关,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实现企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从而在同行业中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五)培育忠诚、稳定的顾客群
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方面,而培育忠诚、稳定的顾客群则是我国企业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企业只有通过优质产品、诚信经营、周到服务,才能赢得消费者在心理、情感上的信任与依赖。顾客忠诚度的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也自然会越来越强。因此,我国企业一定要善于运用宣传、公关、营销等手段,尽量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体,并且坚持动态分析的意识,及时了解消费者的根本需求,适时进行自身经营与管理策略的调整,从而实现企业竞争力的稳步提升。
综上所述,在我国企业的发展中,竞争力衰退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若想完全破解此问题,我们务必加强造成企业竞争衰退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析,结合国内外经济及企业发展形势,积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企业发展应对策略,在促进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前提下,努力实现企业自身经济发展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摘要:企业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综合实力, 它即可反映企业向市场提供产品、服务的质量, 也可反映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化程度。本文仅就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企业竞争力衰退的影响因素等做了简要分析,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包晓闻.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案例[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133-141.
[2]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24-37.
[3]蒋学伟.持续竞争优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209-218.
[4]施炜.企业战略思维[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3:46-51.
[5]王天佑, 兰云.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建设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 2006, (10) :15-17.
[6]李华中.国内企业经营失败的预警系统研究[J].财经研究, 2001, (10) :57-58.
[7]解玉和.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关思考[J].管理论坛, 2006, (07) :79-82.
[8]胡昱, 秀贞.竞争力评价[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19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