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水平范文(精选3篇)
诊治水平 第1篇
一、循证医学及其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的意义
循证医学的最初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制定病人的个体化治疗措施, 循证医学的实践意味着医生专家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与最好的系统研究的完美整合”, 要求临床医务工作者在进行医疗决策时应该建立在新近取得的最佳临床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 为医治对象提供最佳的医疗方案, 在处理患者疾病时要把医生个人经验、目前与患者疾病有关的最新证据及患者的意愿综合考虑, 制订出最适于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案。
恶性肿瘤诊治过程无时无刻不穿插着循证医学的线索, 从患者来门诊检查到出院, 综合了门诊针对性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合理收住相关科室, 再到住院后完善常规检查, 根据每一步的检查结果结合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决定下一步诊治方案, 不论是手术还是化、放疗, 或者是综合治疗, 都必须考虑到医生的个人经验、临床医疗水平和患者的意愿, 制定个体化诊疗, 才能为患者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
二、循证医学在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恶性肿瘤如能早期发现, 预后相对很好, 有些甚至能够完全治愈。但大部分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率低、发现晚、预后差, 导致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率低的原因主要是特异性和敏感性高的肿瘤标志物很少, 不能早期预测恶性肿瘤的发生, 而多数早期恶性肿瘤通过体检发现。恶性肿瘤的病因学和早期诊断研究及其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从来就是医学科学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 CT、MRI、PET/CT、核素扫描等影像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很多恶性肿瘤得以早期诊断。规范化手术的推广、最新化疗药物的使用及立体定位放疗技术的日益成熟, 使恶性肿瘤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恶性肿瘤不再是令人谈之色变的医学绝症。生物治疗、基因治疗等手段的发展也为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所有这些为恶性肿瘤诊断治疗技术提高作出重要贡献的方法, 都是经过科学而严格的循证医学论证发展起来的。循证医学要求所有可能早期发现恶性肿瘤的技术方法, 都必须是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之后的才能推广应用。只有在临床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 在前人经验之上敢于科学创新, 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并进行科学论证, 遵守循证医学的诊疗模式, 才能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提高诊疗水平。一种不良生活习惯或饮食习惯与某种恶性肿瘤发生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关系, 这需要流行病学家无数次的实地考察, 经过大量的统计分析之后才能得出, 当然, 还有很多时候是可能得不出相关结论的。科学的发展正是建立在前人无数次的失败之上才能取得, 这是循证医学的必然要求。
三、循证医学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运用
1.循证医学证据指导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
随着医学的发展, 治疗肿瘤的方法日趋多样化, 既有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 又有新兴的靶向治疗、生物治疗等。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 应在规范化治疗的前提下要尽量做到个体化治疗原则。不同的恶性肿瘤患者其肿瘤发病部位、身体状况、经济承受能力、对生存的期望值都不尽相同, 对待不同的恶性肿瘤患者, 应该根据具体的个体因素来考量, 采用适合每个个体的治疗手段, 为每名患者制定出一套独一无二的治疗方案, 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不同的患者都得到最科学合理的治疗。
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师运用最新、最有力的科研信息, 采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循证医学强调临床医师应深思熟虑地将目前所得到的最佳证据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中, 对每一个恶性肿瘤患者按循证医学原则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肿瘤专科医生不能一成不变地采用所谓的经典治疗方案, 应更多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协商, 将患者的实际病情、可能的预后和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案详细告知其家属, 将主动权交给患者家属, 家属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手段, 既应履行告知义务, 也应该尽到一个临床医师的责任, 这是在当前恶劣的医疗环境下做到有效保护自己安全行医方法之一。
2.循证医学证据给患者提供综合治疗手段
临床恶性肿瘤的诊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促使医学家们不断地尝试新的手段, 包括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治疗模式, 大量的多中心联合随机对照研究应证了多学科综合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优势。相关研究显示, 45%的恶性肿瘤是可以治愈的, 其中18%可以通过放疗治愈, 22%通过手术治愈, 另外, 5%通过化疗治愈。由此可见, 恶性肿瘤并非不治之症, 只要在作出早期诊断后用正确的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其5年生存率可明显提高, 前景乐观。恶性肿瘤患者明确诊断后, 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及身体状况, 综合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案, 而不是仅仅考虑某一种治疗手段, 以防延误患者正确的治疗时机。对待同一名患者, 采用一种治疗手段主导、多种方法辅助的综合治疗方案, 按循证医学原则制定个体化疗方案。
3.循证医学证据在晚期肿瘤患者诊断中的作用
人们听到恶性肿瘤晚期, 第一反应可能会联想到那些生命垂危、奄奄一息卧病在床的病人, 这种认识很不正确。肿瘤学临床专家最新的观点是把恶性肿瘤当作一种慢性疾病来看待, 就像心脑血管疾病一样。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过程, 其发生侵袭和转移的过程也同样如此, 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率不高, 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同样重要, 如何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生存期和生存状态是肿瘤专科医生必须考虑的问题。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的典型表现为恶液质、营养不良、极度消瘦、眼窝深陷、皮肤干燥松弛、肋骨外露, 也就是人们形容的“皮包骨头”的状态。据统计, 约一半左右癌症患者受到过度消瘦的折磨, 其中10%~25%患者的死因是恶液质。根据循证医学意见, 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就要讲究安全, 然后考虑有效, 尝试新的治疗手段需冒一定风险, 一定要和患者本人与家属充分沟通, 以求得患者本人与家属的理解与支持。另外, 很多恶性肿瘤晚期病人表现为疼痛, 据调查统计, 目前到医院就诊的癌症患者中, 约70%已属中晚期。疼痛是这些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约70%的院外和60%的住院病人的疼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 癌痛已成为癌症康复治疗的首要问题。从疼痛发生的原因看, 约65%的疼痛与肿瘤有关, 25%的疼痛由治疗引起, 其他因素引起的疼痛占10%左右。而恶性肿瘤疼痛治疗的三阶梯治疗方案是建立在循证医学科学依据上制定出来的。循证医学证据在恶性肿瘤临床诊疗中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恶性肿瘤诊断手段的运用和治疗方法的采纳都是有循证医学依据的, 必须符合循证医学治疗原则才会对患者带来长久的获益。
总之, 循证医学与医学各学科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为恶性肿瘤的诊治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临床肿瘤专科医师应不断增强循证医学意识, 以循证医学科学的方法和模式来指导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以期提高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
摘要:循证医学的兴起和发展, 对当今医学临床思维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 应用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作为指导, 有助于培养临床医师科学的思考方法、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准确的临床决策能力, 从而提高临床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 为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提供新的手段。
关键词:循证医学,恶性肿瘤,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Bucknall T, Hutchinson AM.Is using an evidence-based clinical management tool sufficient for implementingevidence-based practice.Worldviews Evid Based Nurs, 2006, 3 (4) :137-138.
[2]Malik VS, Hu FB.Popular weight-loss diets:from evidence to prac-tice.Nat Clin Pract Cardiovasc Med, 2007, 4 (1) :34-41.
[3]Cahana A.Eth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problems when apply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o pain management.Pain Pract, 2005, 5 (4) :298-302.
[4]DiBiasie A.Evidence—based review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pre-vention in VLBW and ELBW infants[J].Neonatal Netw, 2006, 25 (6) :393-403.
[5]郭思恩.重视循证医学在临床实习教学的作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4 (S1) :177-178.
[6]王益民.循证医学与临床科研[J].医学与哲学, 2002, 23 (2) :39-40.
[7]李晓峰.循证医学在心脏外科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 2008, 3 (14) :54-55.
诊治水平 第2篇
【关键词】 妊高征;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严重影响母婴安全的疾病,特别是在妊娠晚期,是引起孕妇、胎儿、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1],其凝血功能的变化是妊高征病理改变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临床已经把血小板计数(PLT)成为监测妊高征病人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对其他血小板参数常忽略其临床意义。本文对70例妊高征病人及同期35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外周血血小板参数MPV及PDW进行检测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其水平变化对妊高征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妊高征病人均来自2009年1月~2011年6月我院妇产科病房,平均年龄(30.5±5.5)岁,孕龄(250±24)天,其中轻度组34例,中重度组36例,诊断标准依据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第七版[2]。选择同期35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做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9.5±5.5)岁,孕龄(251±25)天,3组产次均为第一胎,年龄、孕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仪器和试剂: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由美国贝克曼库尔特5diff公司提供,一次性采血针、一次性吸管、EDTA-K2负压真空抗凝管、全血校准液及全血质控物均由河南百泰公司提供。
1.2.2 检测方法:3组均抽取空腹静脉血1mL,加入乙二胺四乙酸-K2(EDTA-K2)抗凝的真空试管轻轻混匀,在0.5~1h内严格按仪器操作规程检测,并完成血小板参数PLT 、MPV及PDW的数值记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运行状况良好,每天质控均符合要求范围。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3组MPV、PDW检测结果比较:轻度妊高征组MPV及PDW值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妊高征组MPV及PDW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妊高征MPV正常组及MPV异常组PLT检测结果比较:以对照组的平均MPV值10.9±1.0(fL )为标准, 98例妊高征病人分为MPV正常组(31例)、MPV异常组(67例),统计其血小板计数(PLT)。结果:MPV正常组PLT值为122.8±11.2 (×109),MPV正常组PLT值为118.8±13.4 (×109),两组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妊高征(PIH)通常发生在妊娠晚期,发病机制多与免疫、子宫胎盘缺血、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缺钙和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失调有关,有研究证明[3~4]妊高征病人由于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聚集增多而常伴有程度不同的血小板减少以及其他部分血小板参数如MPV、PDW的变化。
正常人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呈非线性相关,大血小板为骨髓新生的血小板,代谢活跃,血小板体积增大提示骨髓增生活跃,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可能为外周破坏增多所致。小血小板为衰老血小板,凝血功能差,血小板体积减小提示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为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本文结果为中重度妊高征病人MPV及PDW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为外周血小板破坏增多而非骨髓抑制所致。本文结果还显示妊高征MPV正常组及MPV异常组PLT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妊高征的发展过程中MPV的变化比血小板计数变化早,可作为观察妊高征病人能否发生或已经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一个辅助指标。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和MPV呈正的非线性相关,它作为MPV的分布系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血小板体积变化,因此在观察MPV变化时PDW可作为辅助参考指标。
此外,妇女在妊娠晚期体内的纤溶系统经常发生改变,特别是妊高征病人常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且有血栓形成倾向[5]。因此,临床除了要重视血小板及其参数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情诊断[6]外,还要注意检测并观察D-二聚体及凝血4项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程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和健康妊娠晚期血液分析参数变化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0):602-603.
[2] 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2.
[3] 曹爱娥,熊安荣,胡晓英,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部分血小板参数变化[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4):3400-3401.
[4] 王雁,尚涛,汤巍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中循环内皮细胞及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变化及意义[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1):18-20.
[5] 孙进学,李丽,丁良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10(5):490-491.
[6] 刘爱敏.尿微量白蛋白、血小板参数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6:67.
诊治水平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从2014年6月到2016年6月期间的80位脑出血微创术之后有发生颅内感染的病人作为研究组,感染程度由重到轻的例数依次为22、30、28例;女34人,男46人,年龄在36~72岁,平均年龄(42.6±3.4)岁,患者在术前都没颅内感染,排除脑疝晚期患者。同时选取脑出血微创术之后没发生颅内感染的病人80位作为对照组,女37人,男43人,年龄在35~69岁,平均年龄(39.8±3.2)岁。以上两组患者均被诊断为脑出血,并接受脑出血微创手术的医治。两组病人一般资料的比较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均衡性良好。
1.2 方法
对接受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严密检测,对患者是否发生术后颅内感染作出诊断。在术后采集两组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通过进行常规和生化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分析降钙素原水平在两组之间的差异。采取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的脑脊液进行细菌学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给患者的抗感染医治提供依据。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检测方法为首先采集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静脉血4.0m L,放入离心机中进行处理,离心时间为15min,转速改为5000r/min,然后采集上清液进行检测,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工具选用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Mi Ni-VIDAS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对于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应首先依据医院近期的抗菌谱给予患者合适的广谱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在药敏试验结果报告得出后,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一周后采取患者的血液测定降钙素原水平,将医治前的结果与检测后的结果进行对比[2]。
1.3 检测指标
采集患者血液和脑脊液做常规和生化检查,检查指标包括脑脊液葡萄糖含量(mmol/L)、血清降钙素原(μg/L)、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06/L)、脑脊液蛋白含量(mmol/L)、血白细胞计数(×109/L);测定研究组病人血清降钙素原在经过一周医治后的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检测指标比较
对照组病人血清降钙素原的水平明显低于研究组病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血白细胞计数等检查指标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检测结果见表1。
2.2 研究组治疗前、后的血清降钙素原的水平变化情况
研究组病人在经过医治之后,71位病人的病情得到控制,死亡9例,71例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是(1.16±0.53)μg/L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改变,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的养成,导致血压、血脂、血糖普遍升高,从而引起脑部血管发生病变,导致脑出血的发生。脑出血大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发病前无前兆,通常是在情绪激动和费劲用力时发生。脑出血一旦发生,患者容易失去生命,幸存的患者也会出现认知障碍、运动语言障碍、头痛、头晕等症状。目前医院对脑出血患者常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但在手术治疗后患者易发生颅内感染,从而影响到手术治疗的效果。脑部微创术完成后由于多种原因会有颅内感染出现,颅内感染一出现,会让病人的住院时间大大延长,增加更多的医疗费用,严重者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所以做好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尤为重要[3,4]。
采用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若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应进一步进行检查。目前主要通过血常规、脑脊液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对颅内感染患者进行确诊,以上诊断方法不仅操作时间长,而且具有弊端。在本次研究中,通过测定手术之后两组人的降钙素原水平,发现术后颅内感染者的血清降钙素原的水平较高,而未感染者的血清降钙素原的水平较低,由此通过测定降钙素原水平的升高对病人会否发生感染作出诊断;并且两组病人的脑脊液蛋白含量、脑脊液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的差异不明显,在诊断颅内感染中无意义。降钙素原是一种炎性标志物,且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即使体内出现轻微的炎症反应,其水平也会升高。
在感染早期采用广谱抗菌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并采集颅内感染患者的脑脊液进行细菌学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待检测结果报告得出后,修改治疗方案。治疗一周后,有71人感染程度减轻,9人死亡,检测存活者体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发现治疗前水平(5.58±2.29)μg/L明显高于治疗之后降钙素原水平(1.16±0.53)μg/L,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发现,感染会升高降钙素原的水平,当感染程度减轻时,其水平也会降低。
综上所述,若颅内感染发生在病人脑出血微创术之后,可以检测到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明显升高。通过进行一定的医治之后,降钙素原的水平会逐渐恢复到较低程度,通过测定病人血清降钙素原的水平能为诊治颅内感染提供依据[5]。
摘要:目的 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的水平在医治脑出血患者微创术之后伴脑颅内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从2014年6月到2016年6月期间的脑出血微创术后发生颅脑内感染的病人80位做研究组,同时选取脑出血微创术后没发生颅内感染的病人80位作为对照组。对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及血液、脑脊液的生化和常规检测结果。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医治,医治完成后记录患者的降钙素原(PCT)水平并与医治前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分别为(0.62±0.31)μg/L和(5.58±2.29)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血白细胞的计数及脑脊液的生化与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研究组的病人进行抗感染治疗,71位病人的感染情况得到有效控制,死亡9位,71位病人的降钙素原水平为(1.16±0.53)μg/L,对比医治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病人微创术后发生颅内感染,血清降钙素原(PCT)的水平会明显上升,得到积极医治后,血清降钙素原的水平会下降,降钙素原可为诊断是否发生颅内感染提供依据。
关键词:脑出血患者,微创手术,颅内感染,血清降钙素原,脑脊液
参考文献
[1]王静,刘春,孟宪红,等.血清降钙素原对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伴颅内感染的诊治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46-48.
[2]吴先华,汪勇军.血清降钙素原在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诊断及预后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26(2):178-180.
[3]陈友明,徐刚,陈木荣,等.脑脊液与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术后颅内感染的预测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4):5612-5614.
[4]张冬惠,徐莉娜,王绍谦,等.降钙素原对诊治脑出血微创术后合并颅内感染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5(8):1524-1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