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综合干预范文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综合干预范文(精选12篇)

综合干预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7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回族医院服务的3个社区(宋门中街、汴东、苹南社区)内35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了MS流行病学调查,35岁以上常住居民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按照人群分类情况对个体实施不同的防治干预措施。

1.2 方法

2009年7月采用国家慢病中心提供的信息采集表,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护人员,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医学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共收取有效信息调查表1 552份。将此人群作为干预对象,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采取群体干预和个体干预,实施改善行为和控制危险因素干预措施。采用北京信息管理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慢病管理信息软件对干预对象进行电子档案管理。MS高危人群和MS患者人群作为重点综合干预对象,每年进行2和4次的实验室检查,与随访情况相结合,进行风险评估,对其进行膳食、身体活动、心理干预、生活方式行为等指导。体重管理强调以“周”为单位的总量控制原则,每周向管理对象给出“推荐的平衡膳食能量摄入目标”及“多增加的身体活动目标”。2011年8月共收取有效信息调查表1 515份。本研究选取2009年7月项目初始数据和2011年8月随访数据进行对比。

1.3 诊断分类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2004年诊断标准:MS患者具备以下4组成成分中的3项或全部者为MS患者:①超重和(或)肥胖:体重指数(BMI)≥25.0(kg/m2);②高血糖:空腹血糖(FPG)≥6.1 mmol/L(110 mg/dl)及(或)餐者2 h血糖(2 h PG)≥7.8 mmol/L(140 mg/d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③高血压:SBP/DBP≥140/90 mm Hg,及(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④血脂紊乱:空腹血甘油三酯(TG)≥1.7 mmol/L(150 mg/dl), 及(或)空腹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 mmol/L(35 mg/dl)(男)或<1.0 mmol/L(39 mg/dl) (女)。MS高危人群具备上述MS的4组成成分中的1或2项者。一般人群4组成成分均正常者。

1.4 干预措施

MS患者采取群体干预和个体干预,改善行为和控制危险因素,每1个月跟踪随访1次,发放宣传材料,开展身体活动指导,膳食指导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每年进行4次实验室检查,根据结果和个体差异,调整膳食结构和运动量,控制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实施药物控制。MS高危人群采取群体干预和个体干预,改善行为和控制危险因素,每3个月跟踪随访1次,发放宣传材料,开展身体活动指导,膳食指导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每年进行2次实验室检查,根据结果和个体差异,调整膳食结构和运动量,控制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实施药物控制。一般人群采取群体干预和个体干预,每年跟踪随访1次,发放宣传材料,开展身体活动指导,膳食指导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每年进行1次实验室检查。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检验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年度调查人群年龄、性别构成分布

2009年7月项目初始数据和2011年8月随访数据对比,筛查人数分别为1 552和1 515人。经卡方检验,干预人群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年龄构成比较,χ2=0.000,P=0.984;性别构成比较,χ2=0.000,P=1.000。

2.2 不同年度调查人群民族分布

本研究选取的社区位于回族聚集区,回族占常住居民的比例较大。2次数据显示,回、汉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民族构成比较,χ2=0.000,P=1.000。

2.3 不同年度MS人群的年龄分布

2次数据显示,不同年度社区居民MS发病高峰在45~65岁之间,45岁以下和65岁以后发病率较低。干预前后,不同年度MS人群各年龄组构成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年龄构成比较,χ2=0.135,P>0.05。

2.4 不同年度社区人群的构成比较

2次数据显示,干预后一般人群增加,而高危人群、MS患者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98,P<0.01)。见表4。

注:χ2=20.298,v=2,P<0.01。

2.5 不同年度干预人群患病率结果比较

2次数据显示,不同年度社区居民MS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注:与干预前(2009年)比较,a χ2=4.855,P<0.05。

3 讨 论

MS发生与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并且由于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MS及其相关事件的发生率不断升高[4]。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人民生活并不富裕,医疗资源有限,因此,加强生活方式干预,并在MS早期阶段对其各组成成分进行积极干预,防止和延缓糖尿病和心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的经济学和社会学意义[3]。2次调查数据显示,通过综合干预,社区一般人群百分率升高,高危人群百分率明显下降,并具有显著性差异。

MS患者通常具有体型肥胖的特点,而肥胖时,血浆非酯化脂肪酸的水平增高和细胞内脂质积聚,导致糖代谢障碍,抑制葡萄糖刺激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抑制胰岛素在骨骼肌和肝脏的效应,导致周围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而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限制总热量的摄入、增加能量消耗,降低患者的体重,同时运动本身可使细胞内葡萄糖转运磷酸化作用增强,肌糖原合成增加,有助于降低血糖[5]。坚持运动锻炼可以增加葡萄糖运转蛋白的数量和活性,进而改善机体的糖耐量及血糖控制。运动可以调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降低外周阻力和血容量,改善心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和血管的舒张功能障碍,抑制血管紧张素的合成和释放,降低血压[3]。MS是一组症候群,本研究通过对社区人群实施2年的综合干预,MS不同年度的患病率明显下降(P<0.05)。表明,对社区居民实施MS的综合防治干预措施效果明显。

本研究的人群干预是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的,通过改善膳食结构、控制热量摄入、坚持适当的运动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行为等综合干预,可减少人群中肥胖和超重人数,有效地改善糖代谢,降低血压。也降低了MS的患病率。

参考文献

[1]杜鹃,张素华,任伟,等.重庆市人群的微量蛋白尿与代谢综合征的的关系调查[J].中国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19(6):439-441.

[2]李济宾,张晋昕.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10,26(7):528-532.

[3]刘一平,赵淑好.生活方式干预对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影响的随访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杂志,2006,25(3):21-22.

[4]许樟荣.代谢综合征—发生率明显增高的代谢综合征[J].现代实用医学,2003,15(12):723-725.

综合干预 第2篇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综合征的应用价值。方法 151例ICU收治的患者, 采用双盲对照法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与对照组(75例)。对照组采用ICU重症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服务干预,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服务, 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及ICU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614, P=0.0083<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831, P=0.00102<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具有良好效果, 同时规范、优质的护理也促进了护患关系和谐,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ICU综合征;预防对策;满意度;护理干预

ICU综合征的发生可造成重症患者其他并发症率提高, 不利于后期治疗恢复, 严重者可造成心理、认知功能障碍, 影响患者后期生活质量[1]。对此如何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成为当前重症医学科护理学中较为关注的`课题, 本文回顾分析151例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临床资料, 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服务, 其有效避免了患者发生ICU综合征,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取本院9月~3月ICU收治的患者151例, 男73例, 女78例, 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51.7±6.5)岁, 其中手术患者69例, 危重症患者82例, 已排除精神、认知功能障碍, 重症无意识患者。采用双盲对照法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与对照组(75例)。对照组中男36例, 女39例, 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52.4±6.1)岁;观察组中男37例, 女39例, 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51.1±6.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采用ICU重症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服务。

1. 2. 2 观察组 针对重症患者心理干预、环境以及病症特点等制定全面综合性个体化护理措施进行服务, 具体如下:①认知、心理干预。ICU收治的患者多为病情危重者, 其心理状态普遍存在一定压力, 同时这种心理状态也与患者自身对病情的了解认知情况及文化知识水平相关。其贝克认知法早已证实错误的认知可造成自错误的判断与推论, 导致负面的情感和行为。重症患者普遍对自身病情知之甚少, 其心理多伴有紧张、焦虑之感, 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可引发抑郁恐惧等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可在患者入院后对相关疾病及治疗过程给予相关知识宣教, 给予一定的关心与鼓励支持, 行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 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②行为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病情允许的状态下, 可鼓励其适当进行肢体活动, 增加自身主观能动性。比如适当帮助患者翻身, 床上适度伸展四肢, 指导患者采用合理的体位配合治疗;另外在护理期间护士还需注重观察记录患者情绪、认知方面情况, 若患者出现失眠、抑郁、焦躁、抵触ICU治疗等异常情况时, 需立即报告医生进行相关处理, 给予行为、情绪疏导干预。③环境干预。重症医学科的环境对于患者治疗具有明显影响, 护理人员可通过加强病区环境的清洁, 合理控制病室温度, 调节照明设备亮度, 避免光照源刺激患者双眼, 严格保持昼夜规律;另外根据患者病情不同规范划分病区, 必要时可采用屏风或布帘进行隔挡, 减少患者间不良反应或情绪的影响刺激。④音乐情感支持。在治疗期间可采用音乐疗法缓解患者情绪, 如定时在病区播放轻柔、舒缓的轻音乐, 同时护理人员采用柔和、诚恳的态度与患者交流, 倾听患者在治疗期间所承受的疾病痛苦, 让患者充分释放心中的负面情绪, 通过针对患者心理及生理需求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 来提升患者治疗信心。

1. 3 观察指标 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AM-ICU)来评估本次研究中患者是否存在ICU综合征, 并通过自制问卷调查表评估症状患者对ICU治疗期间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ICU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614, P=0.0083<0.05);通过满意度问卷调查,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831, P=0.00102<0.05)。见表1。

三、小结

重症医学科作为医院拯救患者生命最为主要的战场, 其各种设施、治疗、护理手段均将抢救生命作为主要目的[2]。因此ICU病区各类医疗设备较多, 造成患者病区活动受到限制, 加之病区环境的陌生及各类指示灯、报警噪音等产生以及与亲属的隔离, 无法进行良好的交流等因素均会对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压力, 部分患者因而产生认知功能紊乱或行为异常等变化。这类负面心理可导致患者情志失畅, 机体免疫能力降低, 不利于治疗恢复, 更甚者易造成病症进一步扩展加重[3]。而本院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模式来防治重症患者发生ICU综合征的情况, 有效缓解、消除了患者负面心理, 降低心理压力, 为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具有良好效果, 同时规范、优质的护理也促进了护患关系和谐,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崔轮盟, 郭永波, 张磊, 等.对ICU 综合征护理干预的探讨.中国药物经济学, (1):331-332.

[2] 张晶晶, 张志刚.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ICU综合征的研究.护理实践与研究, , 6(7):55-57.

综合干预 第3篇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老年护理 综合干预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75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多代谢紊乱疾病集合的综合征,其发病率逐年增加,本研究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病房住院患者中筛选出的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综合干预,并评价综合干预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2010年收治代谢综合征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60~69岁2例,70~79岁14例,80~89岁12例,90~91岁2例。

入选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2004年的建议诊断标准[1]进行诊断。具备以下4项中的3项或全部者诊断为MS:①超重或肥胖:体质指数(BMI)≥25.0(kg/m2),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0cm。②高血糖:空腹血糖(FPG)≥6.1mmol/L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③高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140/90mmHg和(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疗者。④血脂紊乱:空腹血甘油三酯≥1.7mmol/L和(或)空腹血高密度脂蛋白<0.9mmol/L(男)或<1.0mmol/L(女)。

干预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均依照其生活方式的缺陷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依照每个病例的不同血糖、血压、血脂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要求入选病例干预6个月后的血糖(空腹、餐后、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及血脂各项均尽量达到各最新诊疗指南的规定值。入选病例均进行首次量表调查,干预第1、3、6个月均进行医学指标检查。

统计学处理:所有资料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经综合干预,入选病例在干预后第1、3、6个月末进行的医学指标检查显示腹围、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各项指标均有好转,每两组(时间上相邻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组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讨论

根据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写的《康健社区2009年社区诊断报告》所列,本社區重点疾病患病率前五位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高血脂等。现代医学认为这些疾病常可合并出现,并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故临床引入了“代谢综合征”这一概念。

代谢综合征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不仅给患者本身带来了躯体上的痛苦和生活上的不便,而且给患者的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而代谢综合征患者若及早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Therapeutic Life-style Change),并且及早积极综合治疗,则能有效延缓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病程或减轻其症状。

现有临床依据可以证明对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开展行为干预研究有显著的效果。Laaksonen等对代谢综合征肥胖患者进行9周低热卡饮食干预并随访1年,结果发现在低热卡饮食阶段患者的体重下降,并且在随访阶段维持这一体重;在低热卡饮食阶段,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增高,并且在随访阶段继续增高[2]。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与运动量呈负相关,中等度的运动可以使患高胰岛素血症的危险性降低40%。Castaneda等对糖尿病患者实行运动干预,结果使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并减少了药物的用量。

对社区老年代谢综合征的患者而言,因病程长、生活方式改变不易等原因可能会造成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不易执行,因此在TLC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综合治疗手段是必需的,期望通过对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采取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在内的综合治疗,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还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少整体医疗费用支出。

MS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加强调整饮食、体育锻炼、戒烟、限酒、避免过度紧张及焦虑,在老年住院患者中,戒烟、限酒、避免过度紧张及焦虑易于执行,但由于其年龄及疾病的特点,体育锻炼受到限制,无法按照既定强度执行甚或无法执行,在此尤其强调饮食控制的重要性,由于患者的饮食(包括三餐及另添加的食物)受到患者家属的影响很大,最终仍归结到医护人员对于健康宣教工作的贯彻执行,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患者家属对于食物的热卡和生糖指数的概念是极其缺乏的,对于患者应该或避免摄入的食物极其形式的知识亦不足,以上均使医护人员认识到健康宣教的重要性。

所入选的患者由于均存在心脑血管发病的高危因子,而且不能全方位执行生活方式干预,需同时进行药物干预。在老年患者中,应考虑个体化治疗,以上入选的30例患者,在本次研究期间,未出现新发心脑血管意外,未出现低血糖事件,未出现肝功能损害,因此评价,在全面、详细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下实施的降压、降糖、调脂治疗是安全可行且可以达标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6-161.

2 Laaksonen DE,Nuutinen J,Lahtinen T,et al.Changes in abdominal subcutaneous fat water content with rapid weight loss and long-term weight maintenance in abdominally obese men and wome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Related Metabolic Disorders: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2003,27(6):677-683.

网络成瘾的综合干预措施 第4篇

网络成瘾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 是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控制障碍, 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 具有6个典型特征:症状显著;耐受性增强;情绪改变;出现退缩症状;激烈的心理冲突;反复发作。Young KS[2]将网络成瘾分为:网络关系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强迫行为、信息收集成瘾、网络游戏成瘾5种类型。网络成瘾是由网络本身的致瘾特征、成瘾者个体素质、外部环境 (家庭、学校、社会) 三者交互作用形成的。

网络成瘾的发生率, 因研究时间、方法及人群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近年, 国内外关于网络成瘾的研究结果显示, 网络成瘾在大学生中的发生率为4.0%~14.2%, 中学生的发生率为3.5%~15.0%。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已成为共识, 不仅表现为学业受挫、角色混乱、道德法律观念弱化、人格异常和身心健康的损害, 同时, 还会引起社会紧张度增高, 应对能力下降, 甚至还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虽然研究者们对网络成瘾的干预进行尝试并探索了一些有效的干预方法, 但还是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估计, 就我国而言, 有97%的网络成瘾患者没有得到科学的医疗服务[3]。为促进网络成瘾干预方法的研究, 本文对国内外已有的干预方法进行综述, 并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2 国外网络成瘾的干预研究现状

虽然许多学者仍然不赞成网络成瘾是一种新型的心理障碍, 但都承认网络成瘾现象近年有蔓延的趋势, 并且研究表明网络成瘾是由多种原因交互作用形成, 因此, 单一的干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需要多种类型的干预为网络成瘾者提供干预服务[4]。目前, 国外对网络成瘾的干预方法常用的有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等。

2.1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咨询与指导, 纠正网络使用者对过度使用网络的错误观念, 再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 按一定的行为治疗程序来纠正或消除异常和不良的网络使用行为。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网络成瘾的研究者有美国的Young KS和加拿大的Davis。Young KS提出以下几种干预方法: (1) 打破定势; (2) 借助外力阻止; (3) 设定目标; (4) 禁止某种特定网络类型的使用; (5) 使用提醒卡片; (6) 记录个人网络使用清单; (7) 个别治疗与支持性团体; (8) 家庭治疗。Young KS认为个体在缺乏现实生活的社会支持或经历应激性事件时, 易将网络作为解脱现实生活中所遇问题的一种手段。因此, 发现成瘾者存在难以适应环境时, 治疗措施应致力于提高成瘾者现时生活中的支持系统。Davis RA提出了因特网成瘾的认知行为疗法[5], 并将治疗过程分为7个阶段, 依次为:定向、规则、等级、认知重组、离线社会化、整合、通告, 这种疗法强调找出成瘾者上网的认知成分, 让患者暴露在他们最敏感的刺激面前, 挑战他们的不适应性认知, 逐步训练他们上网的正确思维和行为方式。

2.2 药物治疗。

借鉴其他成瘾行为的治疗方法, 一些研究者尝试应用药物治疗网络成瘾, 常用的药物有抗抑郁、抗焦虑和抗精神疾病药物。研究发现, 药物治疗可减轻网络成瘾所伴发或作为诱因的抑郁和焦虑等症状, 因此对治疗网络成瘾有一定的疗效。Shapira NA运用药物治疗网络成瘾[6], 对14名成瘾者使用抗抑郁药单一疗法, 有5人 (35.7%) 报告明显或非常明显地减少了上网行为;对24名成瘾者使用单一或多种心境稳定剂, 有14人 (58.3%)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但药物治疗仍处在尝试阶段, 大多与心理治疗结合使用。

3 国内网络成瘾的干预研究现状

3.1 心理干预研究。

心理干预用于治疗网络成瘾, 已经得到临床实践研究的证实。邵智等采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对20例中学生网络成瘾者进行矫治, 发现成瘾者治疗后成瘾程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同时也发现部分网络成瘾青少年在缓解后出现间歇性复发[7]。因此, 成瘾者脱瘾后还应进行较长时间的心理康复治疗, 包括人格重塑、家庭和社会的援助、支持性人际关系的建立等。樊富珉[8]、杨彦平[9]等分别运用团体心理辅导, 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进行矫治, 均取得明显疗效。梁宁建等经实验研究指出, 网络成瘾者对网络的内隐态度, 可以经由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的干预训练, 促使成瘾者形成网络信息―评价联结, 这种新的联结具有较强的可接近性和易变性, 使成瘾者易于从新的角度来提取网络相关信息, 从而有可能改变其成瘾性的心理与行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发展性失补偿假说”指导下[10]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成瘾特点进行了综合心理干预研究, 使用了团体训练、个体治疗、家庭治疗等多种心理干预方法。临床干预结果89.5%有明显改善, 未明显改善的成瘾者普遍合并其他严重问题, 如人格障碍、品行障碍、早期创伤等, 对这部分青少年需通过加强个体对症治疗来改善。

3.2 心理干预合并药物治疗。

根据网络成瘾的特点, 国内大多采用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网瘾, 其中心理干预主要针对心理成瘾,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生理成瘾。宁波戒毒中心采用“药物干预加心理疏导”来治疗网络成瘾[11]具有一定的疗效。因目前还没有针对网络成瘾的神经生化基础的系统研究, 网瘾与毒瘾是否具有共同的生理机制, 还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 其远期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北京军区总医院提出了由内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药剂师、护理人员、素质教育者组成的“网络成瘾治疗单元”[12], 为成瘾者提供药物治疗、心理咨询、物理治疗、人格矫正、习惯养成、社会工作、心理护理、康复及健康教育等服务, 强调了以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此模式治疗网瘾的近期和远期效果需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进一步证实。林志雄等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 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进行干预[13], 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仅采用药物治疗的对照组。

3.3 预防性干预研究。

国内已有不少学者提出要对青少年进行网络使用的健康教育, 降低网络过度使用的倾向。邓晶等根据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模型, 以“自尊、自信与人际关系”、“中学生压力应对”、“健康使用网络”为主题, 对中学生进行了预防性干预[14], 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在网络成瘾量表、网络使用相关知识及自编问卷的得分上有显著性改善, 其趋向成瘾的不适当行为有所减少, 同时也表明在中学生这一网络成瘾高危人群中进行预防性干预, 可提高中学生对网络成瘾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促进其对网络的正确使用。

4 网络成瘾干预研究展望

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 网络成瘾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 还是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相对来说干预研究还不够充分, 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后继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

综合干预 第5篇

洪合镇地处嘉兴市西南侧,紧靠320国道,交通发达。下辖10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常驻人口为2.7万人,辖区内居民大多数从事羊毛衫事业,经济活动活跃。洪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原来的洪合镇卫生院转型而来,占地面积约3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现有职工60余人,其中在编29人,中级职称2人,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26人。2003年经考核,被命名为嘉兴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点。中心下设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共有17名社区医生。

2005年4月,我们洪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的高血压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试点的任务,中心领导立即向区计卫局和镇政府汇报。在主管局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据《浙江省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规范》的要求,我们开展了高血压综合干预。回头看这两年,我们做了不少工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现总结如下:

政策环境

一、熟悉《规范》,完善体系

1、成立组织:

在接到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以后,立即向主管局和镇政府领导汇报,引起了主管局和镇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成立了由镇长为组长,分管镇长、市心脑防办主任、计卫局分管局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为副组长,各村委书记为成员的洪合镇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开会学习《浙江省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规范》,研究综合干预中发现的问题。

2、完善体系:

经过领导小组的研究,决定在原有的社区医生队伍的基础上,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原有社区卫生服务慢病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本次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的要求,将慢病管理逐步信息化和规范化。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规范,明确将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的质量纳入对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考核中去。在原有的联村医生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社区责任医生制度,按照每个责任医生服务人口不多于2000的原则,分片固定每个责任医生服务人数和服务区域,明确每个责任医生的工作职责。同时为条件较为成熟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电脑和宽带,取得经验后向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广。

由此从组织体系、考核体系和人员运作上保证了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工作能顺利进行。

二、社区动员,加强建设

1、全社会动员,积极创造防治氛围:到所有村召开社区干部动员会议,在会上宣传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意义,发挥社区干部在高血压综合干预中的重要作用。

2、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传播策略(1)完善网络建设

进一步健全高血压教育网络,加强领导,中心由社区卫生服务办公室负责,全镇10个行政村均有社区医生兼职。

(2)中心组织高血压知识讲座

利用我中心的健康宣教室的电化宣教设备,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为居民讲述有关高血压的知识。

(3)健康教育宣传栏

利用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张贴高血压防治知识画报,图文并茂地进行高血压知识宣传。

(4)高血压日宣传

去年和今年的高血压日,我中心分别联合市心脑防办和秀洲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上街活动,活动形式是上街免费为居民测量血压、高血压防治知识有奖问答、健康咨询、发放宣传资料、高血压防治知识展板等等。

(5)高血压知识读本

制作高血压相关知识读本,包括高血压与冠心病、高血压与糖尿病、高血压与运动、高血压与肥胖、高血压与药物治疗等等共12种万余册,分别放在各村卫生室,由社区医生按需发放。方便在社区医生做高血压随访的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宣教和不良生活习惯干预。

三、加大投入,规范运营 1、2005年起,以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为契机,加大投入,为基础较好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电脑,安装了宽带,为信息化管理提供了保证。并为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信息员进行2次操作培训,保证随访干预的信息能准确收集。

2、利用全镇推广新农村建设,各村都在建设运动场所的机会,鼓励居民、村民到所在村的活动中心,利用已有的健身设施健身。

日常工作

一、高血压基线调查

2005年的一年间,我镇全面展开了高血压的基线调查工作。

1、加强队伍建设

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村医生和各社区的责任医生以及新招聘的大专以上应届毕业生为班底,配合社区干部,组成基线调查队伍。为了使基线调查能顺利开展,保证调查取得的数据准确,市心脑防办的周爱芬主任专门给基线调查人员进行了基线调查技巧、体检表格录入、血压身高体重测量等作了培训并进行操作考试。

2、入户调查

入户调查是我们最艰难的一项工作。我们的工作人员在社区干部的陪同下挨家挨户的给百姓量血压,内容包括基本资料(姓名、地址、身份证号码、电话、邮编、受教育程度、工作单位和就业情况);病史的询问、血压、身高、体重、心率的测量及后来部分人群TC、TG、GLU的检验。由于洪合镇以羊毛衫的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一大部分的居民都在市场里工作。在做高血压基线调查的时候,我们便安排时间在市场里做调查,大大提高了基线调查的应答率。

3、调查结果反馈

根据调查的阶段不同,反馈的方式也不同,我们在入户调查期间,直接将有关信息反馈给本人;在抽血化验阶段,将化验结果反馈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反馈到本人。统计所有村的高血压名单,将信息反馈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并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原有的信息进行对比和整合。

4、信息化管理

按照《规范》的要求,将基线调查的数据共计16000余份输入U1000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系统中,完成了高血压的信息化管理的第一步,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更新、完善。

二、高血压随访干预

2006年,在上一年基线调查数据都输入U1000的基础上,按照《规范》要求展开高血压的随访干预工作。其执行者是各站的社区医生。

1、中心对医生的管理(1)网络化管理

我们为各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电脑,创建了洪合社区卫生服务QQ群,每个社区有一个QQ账号,从而实现了网络化管理。

A提高工作效率:QQ群的建立能让我们和社区医生及时取得联系,对各类高血压相关数据能及时统计分析,以便于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的随访干预。

B实现中心与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互动:通过QQ平台,有效及时地与各站进行互动,交流工作经验。

C为社区医生自身教育提供途径。

D实现知识共享:将高血压的相关知识、信息资料等上传于共享等实现了中心与各站的知识共享。

(2)质量控制――双重质控 A市心脑防办质控

定期上报慢病随访数据,通过U1000察看我中心高血压随访干预工作情况。

B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质控

为了确保网上资料的准确性,我们定期对管辖的居民进行电话抽样调查。用电话和高血压患者联系,每月2次,每次抽查10人。内容包括社区医生有无随访、是否进行了健康宣教、随访的服务质量,本人是否规律服药等等。如果我们抽查到的内容与随访记录不符合,我们就马上联系社区医生询问随访工作情况,以保证随访工作真实、准确。

C阶段考核

将《秀洲区2006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要求》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日程,依据三大类十二项的要求对社区医生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将与奖金挂钩,增加了社区医生工作的积极性。考核的内容包括:该社区人群的应答率,高血压人群的管理率、治疗率、控制率及宣传资料的发放情况等等。

2、医生对病人的管理

要取得并保持人群的目标血压,需要通过随访不断鼓励生活方式的改善和调整治疗方案。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分级管理:1级管理:半年测血压≧1次,以健康教育和非药物干预措施为主。若干预3~6个月无效再进行药物干预;2级管理:每人三个月测血压≧1次,并进行健康教育及用药指导;3级管理:每人每月测血压≧1次,并建议到高血压专科门诊加强规律性降压治疗及发放健康处方;使血压降至目标水平。

按照U1000的提示进行随访,随访的方式有建立人群随访管理库;按人群分类管理的原则和随访内容定期随访,并将随访所得的资料及时录入数据库;根据血压改变情况,每年调整分级管理级别;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个体化干预。随访内容包括现在血压是否正常;主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改变情况;血压控制是否充分;治疗药物的副反应情况;发放高血压的健康宣传资料。

A非药物干预

非药物干预是高血压的基础治疗,我们主要通过报刊、咨询等进行健康宣教,改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以降低危险因素水平,进而使血压水平下降。并且采用各种方式,普及心脑血管病保健知识,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

健康生活习性干预:合理膳食包括限盐、限酒、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增加膳食钙摄入、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多吃豆类及其制品;控制体重;戒烟;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B药物干预

降压药物主要有六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拮抗剂 及α受体阻滞剂。

首先从小剂量开始,如果有患者对单一药物有较好反应,但血压未能达到目标,我们就在患者能够很好耐受的情况下增加该药物的剂量或联合用药。其次是合理的联合用药,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血压,同时使不良反应减至最低限度。通常加用小剂量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抗高血压药物,目的是使几种药物都使用小剂量,而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再次是避免频繁换药,但如果患者耐受性差,或用药4至6周后疗效反应很差,我们就换用另一种药物。然后是24小时平稳降压,尽可能使用一天一次的具有24小时降压疗效的长效药物。最后是个体化治疗,兼顾并存的相关疾病及其它危险因素。

三、取得成效

《规范》实施以来,在区计卫局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医院领导的正确带领下,我院全体员工共同努力,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初具成效。

1、工作成效

到目前为止,我们调查的目标人群是22500人,实际调查了16847人,应答率为74.88%;并将每一位被调查人群的资料输入U1000慢病管理系统中,实现了人群管理率74.88%。其中患病人数为2414人,患病率为14.33%。随着高血压的随访干预工作的展开,到2006年上半年,到相关疾病门诊就诊人次与2005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28%,高血压药物使用增加了17%。到2006年底,高血压病人的按时随访率85.59%,各类急性事件报告率100%,人群健康教育覆盖率100%。高血压的服药人数为1530人,正常服药人数为1273人,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63.38%和52.73%。值得一提的是,三级高血压人数从原来的256人减少为现在的48人。社会、经济效益初见。

2、工作模式转变 由原来传统的单纯医疗模式转变为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的基层卫生服务。将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作为工作重点,切实有效地为居民提供服务。通过我们多途径的高血压知识宣传,提高了居民对高血压的了解以及自身的防病治病意识。

3、带动其他慢病管理工作的展开

高血压随访干预工作进行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相关疾病的随访管理工作的展开。

存在不足

1、虽然中心已从卫生院成功转型为社区服务中心,但是下属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社区医生社区卫生服务观念不够完善,有些从事了几十年基层医疗的医生尚停留在原来医疗为主的模式上,社区卫生服务观念待进一步加强。

2、在社区医生而言,缺乏行之有效的继续教育机会和途径;进行高血压随访干预工作时针对性不强;随访资料录入不够及时,随访成果不能及时体现。

3、在人群而言,居民的健康意识不强,还存在“没病就是健康”的观点,对高血压认识不足,对监测血压、高血压知识宣教等不配合;患病人群的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对医生提出的健康生活习性干预不能实行,甚至存在着个别高血压患者不肯服药的情况。

今后工作要点

1、按照《浙江省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规范》的要求,进一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重点,落实工作措施,特别是提高社区社区医生的社区卫生服务观念。

2、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社区医生的专业素质及专业技能,使高血压的随访干预切实有效、有针对性。

3、逐步将现在的对高血压人群进行随访干预转变为对全人群进行血压监测,提高全人群的管理率。

2007年,是全新的一年,也是自我挑战的一年,我们将努力改正过去一年工作中的不足,把新一年的工作做好,为社区的健康事业发展尽一份力。

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社区干预效果 第6篇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社区干预 评价

中图分类号:R5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08)12-0557-03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包括多种代谢异常的疾病,不仅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而且构成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脑卒中)的多重危险,增加了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和死亡率[1]。目前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尚无公认的个体化治疗干预心血管病及心血管事件发病率的报道,因此寻求一种有效、多环节防治代谢综合征的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评估上海市浦东新区周家渡社区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综合干预效果,为进一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6月-12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周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的代谢综合征患者313例,男97例,女216例,年龄43~79岁,平均65.61±8.26岁。代谢综合征以中国糖尿病学会(CPS)2004年诊断标准[2]为基本诊断标准,并作适度放宽。代谢综合征诊断条件:1)肥胖:体重指数(kg/m2)≥25或腰围男≥90 cm,女≥80 cm 。2)血脂紊乱:甘油三酯≥1.7 mmoL和(或)高密度脂蛋白男<0.9 mmoL,女<1.0 mmoL。3)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8.67/12 kPa(或已治疗) 。4)血糖代谢异常:空腹血糖≥6.1 mmoL,餐后2 h血糖≥7.8 mmoL 和(或)糖尿病。入选条件:高血压必备,另3项中至少2项符合。排除标准:1)80岁以上者。2)有脑卒中后遗症(脑卒中无后遗症可入选)。3)有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无心功能不全可入选)。313 例患者分为综合干预组 164例、对照组 149例,两组的基础情况比较,具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与监测

由接受统一培训并经考核合格的医务人员建立代谢综合征患者个人档案,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受教育程度、卫生知识水平、个人史和疾病史。并采用自编患者监测记录卡,卡中内容包括姓名、年龄、体重、生活方式、运动情况及代谢综合征情况。每月测一次血压,每半年测一次血糖、血脂、腰围、体重、心电图、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全程监测以下并发症并报告:1)冠心病事件——包括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和其他急性冠心病死亡 ;2)脑血管事件——急性脑出血、急性脑栓塞。

1.2.2 综合干预方法

1)以卫生宣教与健康促进为基础,认真贯彻执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普及高血压、糖尿病等知识,定期发放宣传资料。成立浦东新区周家渡社区代谢综合征俱乐部,每2月请专家讲课,进行健康宣教。

2)与监测及管理对象签订干预与监测合同(认知书),保证干预与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3)设专人督导服药、运动等措施的实施并监测血压、血糖、血脂、腰围、体重、心电图、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眼底检查等各项指标。

4)以改变社区居民不良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干预重点,指导采用科学合理膳食,戒烟、限酒、以进食植物性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补充可溶性纤维等。

5)食盐干预:高血压患者循序渐进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食盐﹤6 g/d。

6)对于超重/肥胖患者,依据身高、体重计算每天摄入的总热量及每餐热量分配,为患者开具个性化处方,控制体重并减少腹部脂肪沉积。

7)运动干预:给予患者运动处方,循序渐进达到中等强度(运动后心率达到最大“220减去年龄的50%~70%”)的有氧运动(快走100~120步/min或慢跑130~150步/min)20~40 min/d,每周4~5次。

8)家庭干预:专人每3月上门进行医患对话,心理、生活行为干预,健康教育,家庭气氛干预,药物剂量干预,锻炼指导等。

9)药物干预:设专人进行药物治疗,指导患者规范化用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降压药(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降糖药(磺脲类、双胍类、胰岛素、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降脂药(他汀类)、减肥药等,允许多种治疗模式。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结果分析以SPSS统计软件完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1.5年的随访中,失访者在干预组中有4例,其中3例迁居,1例患直肠肿瘤;对照组中有5例,其中4例迁居,1例患脑肿瘤于2007年4月死亡。新发心血管病病例在干预组有4例,对照组有6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中3种以上危险因素同时存在者较干预前明显减少,干预组78例,对照组106例,经卡方检验,P﹤0.01,统计学上有极显著差异。

干预组经健康教育、社区宣教,代谢综合征知晓率从干预前的12%提高到92%, 干预组164例中,吸烟者22例,经干预3、6和12个月,戒烟人数分别减少9例(40.90%)、11例(50.00%)和14例(63.63%);饮酒者26例,经干预3、6和12个月,戒酒人数分别减少10例(38.46%)、16例(61.53%)和17例(65.38%)。其它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情况见表2。干预组经综合干预后代谢综合征部分组分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家渡社区居民中5种慢性病患病率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病率居首位,达17.3%,且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高达31.54%[4]。该社区35岁以上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16.77%[5].代谢综合症中的每一项异常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合并多种异常时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更大[6]。本社区因高血压发病率高于代谢综合征其它的危险组分,所以高血压成为入选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必备条件。

对综合干预组通过社区健康教育、控制饮食、运动疗法、心理康复、药物治疗等多种综合手段,使患者血压、血糖明显下降,体重指数、腰围逐步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前后比较也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甘油三酯下降不明显,与降脂药只使用他汀类药有关。心血管发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由于样本量过小,造成随机误差所致,提示对控制社区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发病率的研究尚需进行更详尽的设计。从每半年分析,血压、血糖、高密度脂蛋白不管是干预组还是对照组,半年后都明显控制,但干预组其后仍能不断改善,而对照组其后改善就不明显。关于体重指数、腰围,干预组随时间推移逐步收到效果,而对照组前后比较有逐步增加趋势,这明显说明了社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社区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前因后果、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治疗手段,使得干预组患者能够自觉得去配合医务工作者控制代谢综合征的各危险因素。尽管如此,干预后的体重指数、腰围、血糖仍整体超标,说明社区干预工作将是艰巨的、长期性的。

参考文献

1 魏峰.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病[J].山东医药,2005,45(25):81-82.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6-161.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0-1064.

4 杨丽萍,等.上海市周家渡社区居民慢性病的调查分析[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3,3(21):22-24.

5 杨丽萍,等.上海市周家渡社区居民代谢综合症患病率调查[J].实用全科医学,2007,5(7):640-641.

6 Muredach P,Reilly,Daniel J,Rader.The metabolic syndrome more than the same of its parts[J].Circulation,2003,108:1546-1551.

代谢综合征的干预治疗 第7篇

1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4年推荐的MS诊断标准: (1) 超重或肥胖:BMI≥25, 或中心性肥胖 (腰臀比) >0.90 (男) 或>0.85 (女) ; (2) 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8.7/12.0kPa及 (或) 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 (3) 血脂紊乱:TG≥1.7mmol/L和 (或) HDL-C<0.9mmol/L (男) 或<1.0mmol/L (女) ; (4) 高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和 (或) 餐后血糖≥7.8mmol/L和 (或) 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符合以上4项中3项或全部者可诊断为MS。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 于2005年提出了全球共识的诊断标准, 即必须具备中心性肥胖, 欧洲人、东地中海人及中东人男性腰围≥94cm及女性腰围≥80cm, 南亚洲人、中国人男性腰围≥90cm, 女性腰围≥80cm, 加上下列条件的2个或2个以上: (1) 甘油三酯≥1.7mmol/L或血脂异常已接受相应治疗者; (2) HDL-C男性<1.04mmol/L, 女性<1.30mmol/L或血脂异常已接受治疗者; (3) 空腹血糖≥5.6mmol/L或已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 接受治疗者; (4) 血压≥130/85mmHg (1mmHg=0.133kPa) 或已被诊断为高血压并接受相应治疗者。该定义强调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性, 是诊断MS的必备条件。应用腰围来判断中心性肥胖的程度, 腰围本身有种族特异性, 应用腰围代替腰臀比或体重指数 (BMI) 来判断中心性肥胖的程度更为合理, 而且简单易行[2]。

2 干预治疗

2.1 饮食干预

腹型肥胖常作为MS的首发症状。流行病学研究证明, 高脂膳食是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3]。在易于肥胖的个体中, 机体氧化膳食脂肪和内生脂肪的能力下降, 脂肪组织内的脂肪超过机体的氧化能力, 导致体脂储存、体重增加[4]。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为MS的根本和首要措施, 贯穿于MS病程的始终。合理膳食主要指低脂、低盐、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饮食, 限制总热量, 减少简单碳水化合物 (如水果、果汁、蔗糖、糖浆、蜂蜜、麦芽糖) 摄入, 而增加复合碳水化合物 (如谷物、薯类、大豆、麦片) 摄入, 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如蔬菜、粗粮、杂粮) , 避免暴饮暴食或极端膳食。

2.2 运动干预

胰岛素抵抗 (IR) 和 (或) 高胰岛素血症是MS的特点和病理、生理基础。过多脂肪在胰腺堆积后可导致β细胞功能障碍[5]。减轻体重, 即使只有5%~10%, 身体就可获益。当体重减轻后, 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 胰岛素敏感性提高。减轻体重的切实目标为6~12个月内体重减轻7%~10%[6]。选择低强度、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的有氧运动, 如快步行走、骑车、慢跑、跳舞、游泳等。运动强度应该是渐进式的, 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加瘦体质, 减少体内脂肪堆积。运动频率:每周至少运动5次, 开始时可每周2~3次, 以后逐渐增加至每周5次以上。运动持续时间为每次1~2h, 运动的时间最好选在下午或晚上。

2.3 调节血脂

MS典型的血脂异常是甘油三酯 (TG) 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降低,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增加。MS的调脂靶点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 首要目标为降低LDL-C水平, 达到<2.6mmol/L, 调脂药物首选他汀类, 其次选胆酸鳌合树脂类或非诺贝特。次要目标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及甘油三酯 (TG) 达标, TG>5.6mmol/L时, 应首先降低其水平,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激动剂-贝特类药物, 可降低TG和升高HDL-C, 直击MS血脂异常靶目标。再次目标是升高HDL-C, 在行为干预如减轻体重、增加体力活动及戒烟的基础上, 选用烟酸或纤维酸类。他汀类是高LDL-C的一线用药, 联合用药对血脂异常安全且有效[7]。

2.4 控制血压

在MS患者中,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与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所致的高胰岛素血症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引起血管收缩, 心输出量增加及肾脏摄钠增加, 进而导致血压升高, 其作用远高于肥胖及高血压患者体内胰岛素的扩血管作用[8,9]。在MS的降压药选择中, 应以ACEI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作为首选, 其次还有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等。研究表明, 对于不同类型的MS患者应采取个体化治疗。对血压正常的代谢综合征患者应侧重改善胰岛素抵抗, 纠正糖脂代谢紊乱和控制体重, 防止血压升高。对高血压代谢综合征者应加强控制血压, 并且降糖、调脂和减肥[10]。

2.5 控制血糖

MS患者大多有高血糖症, 不一定有空腹血糖受损但可有餐后血糖升高。二甲双胍适用于糖耐量受损、早期2型糖尿病及肥胖患者, 该药为抑制肝糖输出的胰岛素增敏剂, 可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噻唑烷衍生物作用于在脂肪细胞中心表达的核内受体型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 (PPAR) -γ, 调节脂肪细胞因子的产生, 调控脂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改善胰岛素信息传递障碍,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噻唑烷衍生物还可直接作用于巨噬细胞, 调节胆固醇代谢, 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 改善动脉硬化[11]。

2.6 改善胰岛素抵抗

IR是MS的主要特征之一。正常水平的胰岛素对维持血管内皮的正常功能起着关键作用。胰岛素抵抗是MS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亦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造成高胰岛素血症, 导致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弱, 直接损害内皮细胞, 造成动脉壁破坏[12]。因而主张对糖代谢异常的患者试用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TZDS) , TZDS能促进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 改善胰岛素抵抗, 持续有效控制血糖, 降低血压, 改善脂质代谢异常, 降低微量白蛋白等。因此, TZDS几乎可全面改善代谢综合征的多项异常。非药物因素:如体育锻炼、低热量饮食以及减轻体重都被证明能用来改善周围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

2.7 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

MS的患者因高血糖、高血脂及高血压,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极易形成血栓。阿司匹林是目前公认经济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75~325mg/d顿服, 是较为安全的剂量。其他可以选择的有氯吡格雷、噻氯匹定等。

老年冠心病综合社区干预 第8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冠心病,综合社区干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

冠心病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较多见,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并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为减少冠心病对患者造成的负面影响,加强其护理干预至关重要。本文对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社区中的160例冠心病综合征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加强老年冠心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的措施和效果,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社区中的160例冠心病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检查并确诊为冠心病,与WHO中规定的相关诊断标准[1]相符合;其中男性患者90例,女性患者70例;患者年龄在61岁至86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71.32±3.01)岁;根据患者所接受的不同护理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简单比较,未见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可对其进行研究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主要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简单健康教育等。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加强社区综合干预:1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禁止患者使用过于辛辣、油腻的事物,少食多餐,禁止暴饮暴食。日常饮食注意选用高纤维、低热量、低糖少盐、低胆固醇、低脂[2]的食物,保证大便顺畅,身体肥胖的患者应注意控制体重和限制总热量。告诫患者戒烟戒酒。运动指导:鼓励和组织患者参加适当的身体锻炼活动和劳动,保持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禁止患者做突然剧烈运动,应根据患者的体征循序渐进的进行,以运动不会引起患者身体不适为标准[3],一旦有心律失常反应或疼痛感应立即休息。2基础护理:帮助改善患者的居住环境,保证其充足的睡眠时间,指导患者自我测评心率、血压、心绞痛的时间和次数,一旦有异常反应应及时就诊。3心理护理:冠心病容易导致患者有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患病期间的主要病症表现为怀疑、悲观、孤独、焦虑等,影响其治疗。故应做好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帮助患者排解不良心理情绪,告知患者应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鼓励患者与其他病友交流,转移其对疾病的注意力,能够更加平和的对待疾病。4药物指导:社区患者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式是药物治疗,故做好对患者的药物指导十分关键,告知患者药物治疗的禁忌证和不良反应[4],嘱咐患者严格遵照医嘱用药,注意用药期间的自身反应。嘱咐患者外出时携带硝酸甘油,并放置于加重固定位置,便于患者能够及时用药。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记录患者治疗期间的症状改善情况,采用焦虑、抑郁量表[5]评估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评估其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分析

对本组研究中所获得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s)表示,分别采用卡方和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标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焦虑、抑郁评分

经评估可见,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严重威胁,甚至会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威胁其生命安全,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困扰。社区干预以指导、合作和共同参与为模型[6],是老年患者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社区干预具有方便性和随时性,能够及时的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加强社区干预,治疗后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发生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为保证冠心病患者的身体健康,除了应加强社区的综合干预外,患者还应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身体,注意有无气短、心悸、胸痛、晕厥等不良反应,一旦发现应及时就诊检查,同时,患者家属应加强对患者的日常照顾,帮助患者完成各项身体指标的检测工作,监督患者按照医嘱用药和饮食等。

参考文献

[1]王佐广,温绍君,吴兆苏.沙坦类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血管的作用[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五届一次会议论文集[C].2011,18(07):109-110.

[2]胡千祥,孙明,王振华.459例高血压患者的血脂改变[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3(04):198-199.

[3]刘景勃,封百川,邓博夫.锦州市古塔区居民3009名高血压普查报告[J].锦州医学院学报,2012,15(14):106-107.

[4]邢翠珍,张承英.老年糖尿病并亚急性心梗病人抑郁焦虑分析及其干预[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20(17):120-121.

[5]李美红,朱强锋,王勤,等.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2015,11(05):645-647.

老年抑郁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探讨 第9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0年10月2011年4月于上海市闸北区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老年人为样本来源,年龄≥60岁,排除恶性肿瘤、急性脏器功能衰竭、痴呆、酒精及药物依赖史和行动不便者。

以抑郁自评量表(GDS)为筛查工具,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为诊断工具,纳入综合干预研究的对象共有336名患者,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各112人,通过分层随机分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168人。所有对象随访48周,随访结束时,干预组因死亡脱落2例,对照组因搬迁脱落3例。

1.2 研究方法

1.2.1 干预方案。

本研究干预组患者除坚持原治疗外,根据抑郁的轻、中和重程度,进行不同的综合干预,轻度抑郁进行心理干预,中度抑郁进行心理干预和行为指导,重度抑郁进行心理干预、行为指导、中医药技术及家庭照顾。对照组患者除坚持原治疗外,不采取任何措施。

1.2.2 调查工具。

所有患者入组时及随访的第6、12、24和48周末分别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测评。社区评估医师均受过精神卫生专业培训,并每半年进行考核。所有患者入组时及随访的第48周后进行健康调查问卷第2版(SF-36V2)调查。

1.2.3 资料分析。

应用SPSS 15.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脱落病例不纳入分析。

2 结果

2.1 对象的基本情况

纳入研究的336位老年抑郁患者,年龄60~82岁,干预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均为77岁,其中男性101例(对照组56例,干预组45例),女性235例(对照组112例,干预组12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婚姻、业余爱好、伴随疾病及服药情况和入组时HAMD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老年抑郁患者的抑郁状况比较

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入组时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从随访的第6周末至48周末HAMD评分逐渐降低,对照组患者则评分变化不明显。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从第6周末至48周末两组HAMD评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根据HAMD量表的疗效评价,当治疗干预前后HAMD减分率(干预前HAMD分数-干预后HAMD分数)/干预前HAMD分数100%)≥75%称之为显效;HAMD减分率≥50%称之为有效。本研究在干预随访48周末两组老年抑郁患者有效率、显效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两组老年抑郁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比

干预组在干预随访第48周末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各个维度分数相对于干预前均有升高,其中MH、RE、VT、GH、BP及SF6个维度的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则变化不明显。两组入组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各个维度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干预随访第48周末,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中的MH、RE、VT、GH、BP及SF维度,干预组的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P<0.01与干预前比较;**:P<0.01与干预组比较。

3 讨论

随着人口的老年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老年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老年抑郁是老年人所有的心理问题之中最常见的一种。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以社区为基础的每两周包括心理干预、行为指导、中医药技术及家庭照顾不同层次的综合干预,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这与刘向红[5]所述相符,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主要提高了病人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健康水平,而对生理功能方面的健康水平改变改变不大。此外李珑等[6]也有研究发现中药、针灸配合心理治疗对抑郁症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中药治疗。研究组用中药宁心解郁汤合并心理治疗,对照组仅用中药宁心解郁汤,疗程均6周。在治疗前与治疗1、2、4和6周末分别进行HAMD进行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第1周~6周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本研究基本一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优势,已逐渐成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的首选医疗机构,长期受疾病折磨的老年患者,心理变化更为复杂,伴有慢性疾病的老人发生抑郁症状的情况更高[7]。社区全科医师作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对社区老年患者的身心情况及家庭情况更为了解,全科医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通过各种健康教育宣传以及心理干预、行为指导及家庭跟踪随访,让患者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放松,掌握自我控制技巧,改变患者对抑郁症状的认识,提高依从性,以减轻老年抑郁症状。由此可见,以社区为基础开展老年抑郁综合干预是可行而有效的。

摘要:目的 探讨社区综合干预对老年抑郁患者抑郁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共336位老年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68人)和干预组(168人)。两组均坚持原抑郁治疗外,干预组接受社区心理综合干预。在入组时及干预后第6、12、24和48周末分别随访以汉密顿抑郁量表和健康调查问卷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在干预后第6、12、24和48周末存在差异,并均有统计学意义。经过48周的社区综合干预,干预组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各个维度分数相对于干预前均有升高,其中MH、RE、VT、GH、BP及SF6个维度的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社区综合干预对老年抑郁患者的抑郁状况及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有改善效果。

关键词:抑郁症,社区,综合干预

参考文献

[1]Prince M J,Harwood R H,Blizzard R A,el al.Impairment,disability and handicap as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on in old age[J].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27(2):311-321.

[2]Copeland J R,Beckman AT,Dewey MY,el al.Depression in Europe. ??Geographical.Distribution among older people[J].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1999(174):312-321.

[3]Selby M,Yum.Overview 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J].Mount Sinai Journal of Medicine,2003,70(1):38-44.

[4]Prince M J,Harwood R H,Thomas,A,el al.A Prospective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disablement and social millie on the set and maintenance of late-life depression The Gospel Oak Project.V11[J].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28(2):337-350.

[5]刘向红.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49-50

[6]李珑,汪亚珉,杜娟,等.中药合并心理治疗抑郁症55例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2):10-11.

综合干预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出生的咽下综合征患儿90例, 其中男49例, 女41例;早产儿9例, 剖宫产25例, 顺产56例;出生1min Apgar评分均>8分。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多次出现呕吐, 开奶之后呕吐症状加重, 部分新生儿进奶后立即吐出。观察其呕吐物主要为白色泡沫黏液、羊水及咖啡色血样物。予患儿行相关检查, 结果显示非颅内出血、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及新生儿胃肠道闭锁和畸形等病理性因素。

1.2 干预方法

先对呕吐的新生儿体检, 检查结果显示无腹胀现象, 无胃型或肠型, 同时排除其他异常体征。经过检查和排除病理性因素后, 指导产妇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 同时根据新生儿病情和产妇情况调整吸吮和间隔时间, 一般在2h左右喂养1次[2]。如新生儿不排斥吸吮且不哭闹, 而产妇也具有承受能力, 则尽可能让新生儿吸吮。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反应, 如新生儿哭闹则勿强行喂养, 可将婴儿抱起进行按摩、轻拍背等, 使患儿感觉到舒适并慢慢安静下来, 此时可再次进行母乳喂养。在此过程中, 注意勿使用任何水和奶粉, 在指导3~4次喂养后, 如患儿吸吮情况依然不好则予温水灌肠、按摩下腹部进行干预, 如情况依然未缓解则予1%的碳酸氢钠进行洗胃[3]。

1.3 效果判定标准[4]

显效:患儿无呕吐现象, 能正常吸吮母乳;有效:患儿呕吐现象明显减缓, 只是偶尔出现轻微呕吐, 能正常吸吮母乳;无效:患儿呕吐现象未得到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2 结果

干预后, 90例咽下综合征患儿中显效70例 (77.78%) , 有效18例 (20.00%) , 无效2例 (2.22%) , 总有效率为97.78%。

3 讨论

新生儿在胎内时一般会吸入少量羊水, 不会对婴儿产生较大影响。但在分娩的过程中如吞入的羊水过多或吞入被胎粪污染、母血含量多以及被感染的羊水, 均会对新生儿的胃黏膜产生较大刺激。而新生儿的胃容量较小, 食管下段括约肌发育不成熟, 消化道自主神经调节机制不成熟等众多因素, 最终会引发胃酸及黏液分泌亢进而发生呕吐。因此该病症又多发于有过期史、窒息史、难产史的新生儿。

对于咽下综合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主要是根据新生儿的病情而定, 如当新生儿头娩出而肩尚未娩出前应立即吸净口腔和气管内的污染羊水, 并及时对患儿进行Apgar评分, 当分值<6时则应在直接喉镜下气管内插管, 防止新生儿窒息。而在出生后0.5~2h内患儿的吸吮反射最强烈, 这时积极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可有效刺激乳头从而促进脑垂体释放泌乳素, 建立泌乳反射, 避免发生低血糖。通过温水灌肠则可有效地帮助患儿促进肠蠕动, 使新生儿胎便尽早排空, 增强新生儿的饥饿感。同时, 温水灌肠还可避免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低血糖。还应积极为出生24h内的新生儿测量肛温, 刺激排便反射, 减少或避免呕吐的发生。

综上所述, 早期综合临床干预手段对新生儿咽下综合征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综合临床干预手段对新生儿咽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出现咽下综合征的新生儿90例, 给予早期综合临床干预手段, 包括温水灌肠、洗胃、母乳喂养、按摩下腹部等措施, 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干预后90例咽下综合征中显效70例 (77.78%) , 有效18例 (20.00%) , 无效2例 (2.22%) , 总有效率为97.78%。结论 早期综合临床干预手段对新生儿咽下综合征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临床干预, 早期,咽下综合征, 新生儿,护理

参考文献

[1] 吴玉霞, 邓丽, 李丽丽.留置胃管间断洗胃对新生儿咽下综合征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4) :99-100.

[2] 何小华, 许雪洁, 涂荣红.出生时羊水吸引改良对咽下综合征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3, 34 (22) :4511-4512.

[3] 古旗.生理盐水洗胃配合吗叮啉治疗新生儿咽下综合征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30 (1) :108-109.

综合干预 第11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 骨折 疼痛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44-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通的日益发达,骨折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手术是治疗骨折最行之有效的措施。术后疼痛是骨折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1]。因此,如何解除手术后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已成为护理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2]。本文收集了从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骨科手术治疗的骨折術后患者102例,按随机对照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1例。2组患者术后均首先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的疼痛情况进行比较。以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02例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34例,年龄14-75岁平均年龄(45.1± 5.2)。股骨干骨折23例,胫腓骨骨折38例,上肢骨折51例。按照入院后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麻醉方式、手术方法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骨科术后护理,在患者主动提出疼痛难忍时给予常规的止痛方法止痛.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及生理舒适护理。首先创造良好的病室氛围。将室温控制在22-25℃ ,湿度50%左右,保持空气流通,做好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使患者感到身体上的舒适,请性格开朗、乐观的患者到病房与其他患者交流,彼此分享手术感受和应对疼痛的经验,相互鼓励,相互照顾,创建良好的病室氛围消除患者的疑虑及心理负担。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谈心,了解患者的思想情况,鼓励患者说出心中感受并给予解释安慰,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尊重患者人格,鼓励患者表达出对疼痛的感受(如哭泣、呻吟等)并表示理解。减轻患者紧张及焦虑情绪这样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感,同时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时尽量做到动作轻巧、态度和蔼,让患者尽量放松心情,这样也有助于疼痛的减轻。(2)疼痛护理。①分散注意力法,包括视觉分散法、听觉分散法及触觉分散法。②放松法:进行各种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慢节奏呼吸等。③皮肤刺激法:术后24小时内给予冷敷、冰敷,24小时后给予热敷,及按摩局部皮肤等。④及时止痛。消除患者担心术后使用止痛药成瘾的错误观点,术后教育患者积极配合使用止痛药物。让患者了解止痛药物不仅可以改善切口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还可减少因剧痛引起心血管、呼吸等功能紊乱现象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判断标准

疼痛评价采用0-10分数字评分法来测量疼痛,数字越大表示疼痛越重。0表示患者无痛,1-3分表示患者轻度疼痛,4-6分患者为中度疼痛,7-10分为患者重度疼痛。分别在患者术后1天、2天、3天进行疼痛评估。

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各项资料进行录入,统计及分析,使用x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三讨论

疼痛不是单纯的生理现象,而是受心理、生理、文化素质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的患者自我主观感受。因为骨折创伤较大,加之术后石膏固定对患者体位有严格限制又加剧了疼痛的发生,骨折术后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影响患者舒适的主要原因。术后1-3天发生率高达90%以上。疼痛会从多方面影响患者使患者情绪紧张焦虑免疫力下降,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3-4】。另外疼痛刺激可通过脊髓介质交感神经反射引起肌肉、血管收缩,影响切开愈合。因此,有效控制疼痛是骨折患者手术成功和尽快康复的关键。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层次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步加强。对护理服务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5]。而以往常规的护理方式往往因护士工作繁忙而忽视了患者的各种需求及不适。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可靠行之有效,及时准确的护理干预,护士主动及时测量疼痛程度给予疼痛护理,及时消除患者痛苦,有效缓解了患者术后紧张、焦虑情绪。结果,干预组患者1-3天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对骨折术后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丁朝伟,徐旭仲.股骨干骨折患者的术前疼痛管理[J].浙江创伤外科,2008,13(4):359。

[2]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75—578。

[3]李洛丽.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对护理服务质量的促进[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4):8561—8562。

[4]易小青,金艳霞,博爱凤等.舒适护理对上肢骨折术后患者疼痛及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8,23(6):18—1。

综合护理干预在脑瘤术后的应用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来我院行脑肿瘤术后患者54例为观察对象, 经临床诊断和病理实验检查确诊, 顺利实施手术。本次观察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 同意执行, 患者与家属自愿参加实验调查, 在此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中男30例, 女24例, 年龄35.9~78.9岁, 平均年龄 (45.8±4.5) 岁。现依照就诊顺序, 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2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法实施干预护理:在完成手术之后, 使用剂量为10~20mg的尼莫地平进行治疗, 方式为24h持续泵入[2]。在5~7d后以此为基础, 静脉滴注500ml的低分子右旋糖酐, 1次/d, 7~10d为1个疗程。以对照组患者方式为基础, 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1) 护士对患者仔细说明下肢静脉血栓的危害, 对患者实施主动与被动性活动3~4次/d, 每次进行10~20min, 如果患者存在意识不清或者无法顺利进行下肢活动时, 护士应及时帮助患者转换体位, 上抬双肢高度, 注意功能位置摆放, 适时进行体位变换, 对受压位置进行按摩, 强化管理患者的静脉输液通道, 防止股静脉反复穿刺, 如果有必要实施股静脉穿刺, 应在第一时间移除静脉穿刺滞留管, 减少滞留时间, 预防血栓形成。强化被动活动力度, 肢体的被动活动可以在手术完成之后2~3d完成。 (2) 在患者完成手术以后, 常规使用弹力袜, 依照其体重和身高情况, 选择合适的尺寸。注意调节松紧度, 全面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3) 在进行完相关手术之后, 护士应全面确保患者的脑室引流管处于非负压状态下, 应将引流管上升15cm左右, 后做好固定工作, 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之后, 上抬床头, 角度为30°, 对引流液的颜色、引流量以及流速等情况进行全面观察, 同时做好记录工作, 确保每天的引流液量在500ml以上, 后夹住引流管。 (4) 在治疗过程中, 告知患者多饮水, 每天应补充3 000ml以下的淡盐水。 (5) 从用药护理方面来看, 医护人员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适量地使用甘露醇, 减少脑组织水肿程度, 缩小体积, 每次用量应当控制在125ml以下, 平卧, 头低脚高, 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强化巡视力度, 并重点观察患者使用甘露醇后的反应, 如有异常第一时间报告, 同时协助医生妥善处理。

1.3 评价标准

评价患者的住院时长和颅内压水平恢复时间, 比较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观察使用SPSS20.0专业统计学软件, 对数据中的计量资料使用t值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P<0.05为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70%,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5.93%, 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详情见表1。

注:*和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长和颅内压水平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长和颅内压水平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详情见表2。

注:和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静脉内膜受损、血液高凝和血流缓慢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在完成脑肿瘤手术后, 患者有较高的几率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导致其出现的因素为: (1) 长时间卧床休息, 下肢瘫痪, 肌肉泵血功能下降, 血管中血液发生淤滞, 在术后, 患者容易出现血管痉挛情况, 血管变细, 血流速度下降[3]。 (2) 在进行该项手术过程中, 需要在深静脉血管位置留置导管, 这种情况会对其血管壁造成损伤, 在药物的刺激作用下, 血管内膜受损, 凝血机制发生变化, 进而引发血栓。 (3) 手术本身的应激性会令血小板凝聚度上升, 减少蛋白质抗凝作用, 使血液高度凝集。经输血和脱水治疗后, 红细胞压积上升, 进而导致血栓形成。在完成脑瘤术后, 对患者使用脱水或者激素, 会减轻脑部水肿症状, 提升血液浓度, 导致血液过度凝集。进而产生血栓, 在最大限度上提升患者纤维蛋白水平。说明如果高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 因此对于行脑肿瘤术后患者, 护士必须重点对其进行下肢静脉血栓护理[4]。

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方式包含物理疗法、药物治疗、早期康复等。有学者证实, 在患者完成手术后, 使用有效方式对其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可以取得满意效果。在本次结果中能够看出, 完成手术后, 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70%,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5.93%, 且住院时长和颅内压水平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证实使用综合护理干预方式, 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 在术后对患者实施四肢按摩, 被动主动锻炼, 可全面预防肌肉萎缩,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防止血淤。术后患者穿戴弹力袜, 可以对浅静脉进行低档压迫, 帮助血液回流, 防止发生血淤。总的来讲, 以药物治疗为基础, 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穿戴弹力袜, 加强按摩, 可以取得满意预防效果。另外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具有较为广阔的临床价值, 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奚卫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 2010, 9 (4) :64-66.

[2]宋利红.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 14 (4) :347-348.

[3]李健清.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 2013, 12 (2) :27-29.

相关文章
化学助理员求职信

化学助理员求职信

化学助理员求职信(精选7篇)化学助理员求职信 第1篇尊敬的公司领导:您好,很是感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能够阅读我的求职信,我从报纸上看...

1
2025-09-22
汉语比较句练习

汉语比较句练习

汉语比较句练习(精选8篇)汉语比较句练习 第1篇大连盼达汉语学校对外汉语课堂练习:学习比较句我:汉语教师安娅:中德混血小美女 南宫俊...

1
2025-09-22
化学课评语范文

化学课评语范文

化学课评语范文(精选8篇)化学课评语 第1篇对化学优质课的评语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评语都不陌生吧,评语能激励被评价对象向更高...

1
2025-09-22
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

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

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精选16篇)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 第1篇好玩的人民公园作文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我和妈妈一起去看参观南宁人民公...

1
2025-09-22
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

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

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精选6篇)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 第1篇电算化会计环境下的内控制度构建有这样一则案例.上海某超市的经营者从2005年3月...

1
2025-09-22
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

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

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精选6篇)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 第1篇湖北省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指南第一节 卫生监督协管职能定位卫生监...

1
2025-09-22
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

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

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精选6篇)环保节约绿色征文范文 第1篇让我们节约用电用水——让我们行动起来电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在生活...

1
2025-09-22
淮南案例分享范文

淮南案例分享范文

淮南案例分享范文(精选8篇)淮南案例分享 第1篇经典销售案例时间: 2014.2.19 地点:中国银行淮南体育场支行人物:华夏人寿淮南银保营...

1
2025-09-22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