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中西方鬼文化对比论文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中西方鬼文化对比论文(精选6篇)

中西方鬼文化对比论文 第1篇

世俗与宗教——中西社会习俗文化比较

摘要:当今中国早已跻身全球化语境的时代。信息网络技术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中西文化交往的规模和深度都在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信息误解屡见不鲜。中西文化博大精深,社会习俗文化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社会习俗文化 差异

前言:社会习俗文化包括社会生活礼仪与节庆、生活方式等,是各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反应,深刻揭示着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由于社会习俗范畴广泛,本文仅从觐礼、婚礼、葬礼、节日四个方面来比较中西方文化,以窥全豹。鉴于中国式宗教意识淡薄的国家,社会习俗文化是世俗的,而西方国家基督教影响甚深,故社会习俗文化的宗教色彩深刻。

一、觐礼:下跪与屈膝

在古代中国一向是皇权至上的社会。因此,古代觐见皇帝时都要行下跪的礼仪,以表示对高高在上的皇权的尊重。这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高度集中的权力,使皇帝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人有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华夷有别,万方来朝的虚荣心理。而西欧则相反。在西方,王权有限,对国王来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加上基督教的普世性,教皇才是权力的中心。西方国王与贵族大臣的契约关系并非像中国古代的“君为臣纲”的不平等关系,因此出现了双方觐见礼的冲突。

二、婚礼:红色与白色

在人类所有的社会行为中,婚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作为社会习俗的婚礼,是最重要的礼仪。然而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婚礼的具体形式与文化内涵也就不同。具体上说,中国古典式的婚礼是“红色”的婚礼;西方古典式的婚礼是“白色”的婚礼。

(一)中国婚礼的红色寓意

中国古典婚礼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男女双方全家族的盛大庆典,以及到处贴的红双“喜”,一对新人着红衣、红裤(红裙),新娘披着红盖头,桌上点着红蜡烛,床上摆着大红枣。在婚姻不能自主的封建时代,红红火火的婚礼主要不是对新婚夫妇个人的祝贺,而是对家族兴旺的集体联欢,对封建义务的重申。婚礼仪式中的“拜天地”的安排,但这里的“天”只是伦理化的“天”,是重申对天经地义的封建礼法的遵守承诺,完全是世俗性的行为。

古代中国的婚俗文化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婚姻作为一项被古代中国人民长期接受的习俗,虽然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合理的,但在流动性较小的农耕社会中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结婚也要按照风俗履行必要的程序。定亲和迎亲这两种程序在不同程度上历来为人们所遵守,甚至在当代的中国也仍然会有体现。其次“明媒正娶,大办婚事”是中国又一重要的风俗。中国婚礼大张旗鼓的操办,其社会意义在于“公示”,以此获得“本地认同”,从而产生“本地身份”。这些对于地位卑贱低微的女性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明媒正娶”的本质同样仍然是为家族共同体的集体荣光增加一道红色的光彩。

(二)西方婚礼的白色意蕴

西方婚礼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庄严的教堂和白色的婚纱。白色的婚纱在西方象征纯洁、忠诚、美丽。在西方人看来,婚姻是神圣的,西方的婚礼多灾教堂举行,由神父主导婚礼进行,庄严的婚礼誓词是婚姻当事人对对方终生的承诺,也是对上帝尊重的保证。婚礼沉浸在一篇宗教的圣洁气氛当中。

西方社会婚姻制度也是某种社会习俗的产物,尤其受到基督教的深刻影响。当我们把视角投向基督教,不得不提到《圣经》。《旧约》里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可谓人人皆知,亚当和夏娃由于偷吃了伊甸园里的果子而被上帝逐出。尽管上帝将人逐出伊甸园作为一种惩罚,然而他并没有拆散他们,而是令他们今生今世要相互扶持。其目的在于完成这种爱,在于延续生命。上帝将亚当和夏娃带到一起,从而设立了婚姻,那时婚姻是神圣的,基督徒对这种婚姻的看法也赋予了荣耀和尊严。白色的婚礼使得西方婚姻获得了圣洁的认证。

三、葬礼:厚葬与薄葬

(一)中国的厚葬风俗

中国古代素有厚葬的传统。中国各地博物馆现存的历史文物中,从历代墓葬出土的殉葬品占有相当比例。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木乃伊、西安汉阳陵出土的佣群......殉葬品之多、之繁、之奢华,令人叹为观止。这些无不显示着中华厚葬之风。不仅皇家贵族如此,中国民间也不逊色。虽然民间不会想皇族那样奢华,但也不敢怠慢。直至今天,尽管社会发达,大办丧事的习俗仍让留存了下来。现在不仅焚烧纸人,还焚烧纸马、纸电视、纸汽车、纸别墅。

中华厚葬之风可以追根溯源到儒家所提倡的“孝”道。所谓的“孝”道,实质上并非真正对“人”的尊重,而是对规范——“礼制”的无条件服从。通过孝道来凝聚族人,以巩固社会秩序。而对死人的孝就体现在丧葬的厚薄和质量上。

中华厚葬风俗文化的世俗性关键在于中国人“视死如生”的看法,即把死人当作生人来供奉。丧礼设酒食、供品以祭,用整头宰杀的牛、羊、鸡等加上各种新鲜的水果做祭品。从常识知道,死人是不会享用这些供品的,只是人们心理上认为原来的人在另一个世界仍然会享受得到,他们按世俗的办法祭奠供奉死人。

(二)西方的薄葬风俗

通过欧洲的电影电视,许多人对西方葬礼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十字架和黑色的丧服。墓地也十分简单,一个两米左右的长土坑。下葬时人们只是向墓碑献鲜花,不见有其他的殉葬品。参加葬礼的是死者的亲属与生前挚友,但不会是像中国那样的家族大聚会。西方的丧葬礼仪很简单,其形式基本上属宗教式的。葬礼与葬礼弥撒一般由神父议定,包括祈祷词和经文,然后是圣餐,最后为告别仪式。葬礼过程主要是为死者祈祷,祝灵魂早升天堂,解脱生前痛苦。整个葬礼庄严肃穆,简单薄葬。

这种习俗主要还是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个灵魂直接和上帝发生关系,崇尚灵魂升华,因为肉体是肮脏的、有罪的。因此西方葬礼风俗重精神性的超升,而对肉身简丧薄葬。

四、节日:人节与鬼节

民族民间节日是重要的社会风俗文化。中国社会是宗教意识很淡薄的社会,梁漱溟先生说过:中国人的人生是“无宗教的人生”。所以中国传统节日多是世俗性的,是人节。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当代青年人也喜欢上了洋节。西方社会的基督教文化影响较深,宗教氛围浓厚,故西方节日宗教性强,是鬼节。但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西方的宗教性节日也已日趋世俗化。

(一)中国节日的世俗性——人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与农业活动的节气有关,而农业活动又离不开家庭成员之间的集体协作,所以传统习俗要么与时令有关,要么与家族祖先祭拜有关。如在以团圆欢庆为核心的春节,仍要在饭前拜祭祖先,烧香烧纸钱。中国的传统节日提供了“天——地——人”合一的运行节律的时令节点,这些都是世俗性人的节日。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传承下来,不仅是译为它的一些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民族情感、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的体现,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二)西方节日的宗教性——鬼节

基督教自罗马帝国成为国教以来,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基督教不止是一种观念体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以礼拜日为例。礼拜日也叫安息日,按照《圣经》的说法,上帝工作了六天,第七日休息。因此,现代的西方人在基督教的影响下,每个礼拜日都去教堂做礼拜。古代西方的节日也是极具宗教色彩的,以复活节为例。复活节原本是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复活,向信徒展示他作为复活的救世主,也让基督徒坚定信念不惧怕死亡。然而现代社会中的复活节几乎丧失了宗教意义,越来越为人们所淡忘。“假日”也是一个宗教术语,意为“神圣的日子”,这个术语源于中世纪。而如今在说英语的国家,‘假日’的使用越来越少宗教的含义。因此,当人们在圣诞节和新年期间说‘假日快乐’时,他们往往也只是表达一种问候,一个毫无宗教色彩的问候,一个与耶稣的诞生毫不相干的问候。

中国是农业文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而西方是海洋与商业文明。由于中西民族先民的自然条件、生存方式不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中国的宗教意识淡薄,而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很大。有无宗教信仰在中西方人民的社会习俗文化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总的来说,中国的社会习俗文化是世俗化的,而西方社会习俗文化宗教色彩深刻。但很难说哪种文化就是“先进”,哪种文化就是“落后”,如果把“先进”的现代文化强行移植到“落后”国家,可能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比较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文化是为了在比较中认识世界,更好地尊重彼此的文化。参考文献:

1.陈坤林、何强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2.阿尔文.施密特,《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汪晓丹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杨茹东译,商务印书馆,1981。

中西方鬼文化对比论文 第2篇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

标题„„中西方葡萄酒文化对比

班级:N09070

51学号:N090705107

姓名:蒋达凯

1、近现代中国葡萄酒

1892年,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在烟台创办了张裕葡萄酒公司,并在烟台栽培葡萄。这是我国葡萄酒业经过二千多年的漫长发展后,出现的第一个近代新型葡萄酒厂,贮酒容器也从瓮改用橡木桶。1914年,公司正式出酒,即在当年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得最高优质奖章。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张裕所产的红葡萄酒、白兰地、味美思,以及用欧洲著名优良葡萄品种命名的“雷司令”、“解百纳”葡萄酒等荣获金质奖章,自此烟台葡萄酒名声大振。此后,太原、青岛、北京、通化相继建成葡萄酒厂。这些厂的规模虽不大,但我国葡萄酒工业己初步形成,葡萄酒的消费面扩大。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帝国主义的摧残,官僚资本的掠夺,我国的葡萄酒业难以生存,连赫赫有名的张裕葡萄酒公司也难以维持,于1948年公司宣告破产。改革开放到90年代中期,对葡萄酒的研究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还不是非常繁荣,研究范围还比较窄,主要是葡萄酒栽培技术的读物。另外,随着对外开放程

度的加大,有更多的学者对国外的葡萄酒,特别是对法国葡萄酒予以介绍。9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国兴起“葡萄酒热”,葡萄酒产量和消费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葡萄酒方面的研究空前高涨。这一阶段的葡萄酒论著论述内容涉及到葡萄种植、葡萄酒酿制工艺、葡萄酒品评、葡萄酒文化、葡萄酒市场营销等。研究的范围扩大了,对行业有显著的指导意义。除此以外,对葡萄酒研究不断深化的重要表现,是各类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和各级研究机构的成立。

2、世界葡萄酒发展历史

葡萄酒可以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酒了,它的历史超过一万年,因为葡萄极容易自然发酵,人类的祖先从葡萄的自然发酵中发明了现代文明之一的发酵技术,据考古资料记载,大约在7000年前,葡萄开始在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栽培,后来传至埃及、希腊。在埃及的古墓中发现大量的浮雕,清晰地描绘出古埃及的栽培、采摘葡萄和酿制葡萄酒的情景,这是葡萄酒酿制的开始。伴随着希腊海外殖民地拓展,葡萄酒传到黑海及地中海沿岸各地,包括意大利,法国及西班牙等地。罗马帝国在扩张的同时将葡萄的种植向北传播到欧洲各地。葡萄酒除了被用来作为祭祀的用品,也作为饮品,葡萄酒是耶稣圣血的象征,在天主教的宗教仪式中,葡萄酒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罗马帝国灭亡后,教会的力量,对葡萄酒的发展扮演重要角色,有赖教会的努力,葡萄不仅在地中海区域普遍地种植,而且被带往北部天气严寒、葡萄生长困难的区域,意外促成了寒冷气候区葡萄酒业的发展。

17、18世纪商业的勃兴,促成了中产阶段的兴起,也为高级葡萄酒提供了一个广大的市场。玻璃瓶与软木塞的普遍使用,让波尔多及勃良第等地开始生产品质卓越的久存型葡萄酒,19世纪中白新大陆传进欧洲的根瘤蚜虫病几乎完全摧毁了所有欧洲的葡萄园,这是有史以来遭受的最大灾害,只在法国就有两百五十万公顷的葡萄园受到殃及。80年代,才找到根绝的方法:将欧洲种葡萄嫁接到美国种葡萄上,因为美国种葡萄树根不会受蚜虫的侵扰。有关葡萄酒酿造,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得也在十九世纪开始科学性的研究,使得酿造技术大幅提升。20世纪在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上有长足的进步,不仅酿造的过程更能精确控制,而且发展出各种新式的酿造方法,让欧洲以外的新兴葡萄酒产国在葡萄酒业快速成一长,成为欧洲葡萄酒的主要对手。但另一方面,葡萄园的天然环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法国从 1936年建立AOC法定产区管制系统奠立欧洲葡萄酒业保存传统葡萄酒的基础,地方风味得以延续。

(一)酿酒工艺的对比

现阶段我国的葡萄酒企业的酿酒工艺、技术水平与世界同步。无论是像张裕、王朝、长城等大型葡萄酒企业,还是诸多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型葡萄酒企业,酿造葡萄酒的设备,生产葡萄酒的工艺技术,酿造葡萄酒的原辅材料等等,基本上都是与国际同步的,大都引进的是国外最先进的设备,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辅料。如华夏率先在国内采用新型无机过滤技术,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高科技环保型德国赛多利斯公司的卷式错流过滤设备。这种工艺设备不仅降低了葡萄酒在处理过程中能源的损耗,也进一步提高了葡萄酒品质。可以说在技术和设备上,国产葡萄酒已近接近或者等同于国际水平。而且,张裕、长城和王朝等领军品牌逐渐切入国际葡萄原酒市场,进行国外葡萄酒厂的收购或者参股更是一步到位地得到国际一流的技术与设备。

此外,亚洲唯一的葡萄酒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世界在校和培养学生最大的葡萄酒专业人才学府之一,同时,全国多所农业院校或开设葡萄酒工程学科、或开设葡

萄酒研究机构、或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酿酒人才,为中国葡萄酒行业的科技进步奠定了人才和技术基础。在技术规范方面,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完善,逐渐与国际接轨。自2003年起,国家正式废除了半汁葡萄酒的标准,禁止企业生产含水的葡萄酒。这意味着葡萄酒业向规范化又迈出一大步。《规范》在许多方面有较详细和系统的规定,如对葡萄汁按中途抑制发酵葡萄汁、浓缩葡萄汁和焦糖葡萄汁三类进行定义和说明。对特种葡萄酒也按利口葡萄酒、冰葡萄酒和山葡萄酒等10类一一定义说明,且在许多地方参照国际葡萄和葡萄酒组织的标准,与国际接轨是大势所趋。《规范》的出台将促进葡萄酒行业的有序竞争和良性发展。而2008年正式实施的新标准是广泛参照了国际葡萄酒标准制定的,作为强制性标准并增加了根据含糖量进行的分类和感官分级评价的描述,将有力推动中国葡萄酒国际化进程。其中对年份、品种、产区等概念的明确定义也是规范性企业期盼已久的。

(二)酒文化核心的差异

酒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与文化一样,由于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思维模式等的不同,在中西方呈现出其风格迥异、异彩 纷呈的民族特性。现在仅从酒史、酒器、酒礼及酒德四方面 对中西方的酒文化进行粗浅的对比。

酒史方面中国自古以来无论祭祀、加冕、喜宴、聚会还是政治斗争,都离不开酒。我国的酒史源远流长,是世界第一大酒国。西方国家以葡萄酒和啤酒著称。有人认为葡萄酒和啤酒首先是在西方国家发现并酿造的,中国葡萄酒和啤酒的产生和规模生产都比外国要晚。“1996年,西方考古学家在伊朗发现,人类于七千年前饮用葡萄酒。美国考古学家也证实,在扎格罗斯山脉一个石器时代晚期的村庄,发掘出一个罐子,这个罐子产生于公元前5415年,里面有残余的 葡萄酒”。至于啤酒,“有文献表明,此物起源于四千年至六 千年前古埃及的尼罗河畔。在两千年前的巴比伦模纳比时代,就已编著出《啤酒酿造法》,南巴比伦国王模纳比亲手 撰写而成”。

酒器方面酒器是指盛装酒的器具。酒器的历史与酒的历史同样悠久且种类繁多。酒器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酒器的生产技术、材料及外形可以反映出当时 一个国家的经济及文化发展水平。中国人历来就十分重视酒 器的使用,形状各异、色彩缤纷的酒器使人们在饮酒的同时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西方的酒器虽然没有中国这么丰富,但也有其特色,而且,西方人讲究在不同的场合,饮用不同的酒,要选用不同的洒杯,像葡萄酒杯、白酒杯、白兰地酒杯及香槟酒杯等。此外,西方酒杯的制作讲究轻薄透明,因此其酒器多为玻璃 和水晶制品,以便于欣赏酒的色泽,进而判断出酒的档次高低。西方人喝酒时习惯玩弄酒杯,让酒在杯中回旋,因此,西方酒杯的外形大都是窄口宽肚,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轻巧实用,在保留酒香的同时还避免酒的溢出。由此可见,中国的酒器形象、优美;西方的酒器轻巧、方便,虽然差别比较 明显,但各有其文化特色。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的酒器已经少见,西方的酒器开始在中国受到欢迎,这也是我们提倡的文化融合的一种体现。

酒礼方面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 重视礼数,礼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酒不 成礼”,酒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与礼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把与酒有关的礼数称为酒礼。时至今日,人们仍然遵守着这些饮酒的礼节,只是更加宽泛、灵活。人们随时都町以邀亲朋好友来聚会,而且在聚会时也不再

先敬 天、地、鬼、神,但还会分等级和场合来敬酒。中国人喝酒注重人,讲究气氛,倒酒时要“以满为敬”,喝酒时要“以干为敬”;碰杯时,晚辈或下级的酒杯要低于长辈或上级的酒杯;敬酒时,晚辈和下级要主动,还要说敬酒词;有些地方还存在严重的劝酒现象,喝到不醉不归等等。与中国不同,西方的酒礼没有如此繁琐的讲究,他们喝酒在于调动各个器官去品酒,享受其中的美味。首先,在西方国家,上酒有一定的顺序,依次是:开胃酒、主菜佐酒、甜点酒和餐后酒;此外,在酒宴上,喝酒的气氛 比较缓和,从不猜拳,高声叫喊;斟酒提倡至酒杯的三分之二即可;敬酒选择在主菜之后,甜菜之前,而且要高举酒杯,注视对方以示敬意,有时也会说一些祝酒词,但不存在 “以干为敬”的现象,也从不劝酒。

中西方鬼文化对比论文 第3篇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符号系统中的过程。作为翻译的一种, 菜名的翻译不仅具有翻译的一般特征, 还有自己的特性。菜名翻译的目的是传递不同的文化含义, 给对方带来审美享受。菜肴文化作为一门艺术, 需要译者在对其菜名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创造性, 如此的话, 才能创造出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中英两种语言在翻译过程中所传达的文化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导致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背叛”。因此, 在中西方菜名的翻译过程中, 创造性的背叛是不可避免的, 也是译者需要考虑和提倡的。

菜肴的翻译策略

中西方菜名是属于中西方文化中的专有名词, 菜名的翻译有可译性、不可译性。有时, 菜名的翻译还有零翻译的原则。菜名翻译的可译性指的是中西方菜肴在翻译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信息的对等。菜肴的名称即一目了然, 让人很容易地联想到菜肴本身。这类菜肴是可以直接翻译的。而中西菜肴的不可译性指的则是对方的菜名属于本身文化中的专有名词, 菜名中包含了本族文化中特有的, 专门的, 非他有的东西, 在翻译的过程中, 很难很好地去将对方菜肴中的文化寓意传达过去, 信息之间的传递会不完整, 所以, 需要译者费一番工夫去研究, 才能做到信息的准确、到位。对于很难翻译的菜肴, 大部分情况下, 译者会采用菜肴名字本身的拼音来表达。这样, 就避免了误译。这种方法常用于翻译中国特色饮食, 先按中文用拼音译出, 再加以解释性的翻译, 这种方法保留了一些“中国味”, 得到普遍的认可。在美国和欧洲的中餐馆中, 中文菜单翻译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译”。音译就是把菜品的中文名字用拼音写出来, 这种方法既简洁直接也很有特色。而菜肴文化的零翻译则指的是翻译中的“不折腾”原则。就是继续沿用菜肴本身的名字。比如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意大利通心粉等等这些国内外的专业的快餐快饮名字继续沿用。因此, 在中西方菜肴的翻译中, 基本都是可以翻译的。对于菜肴的翻译, 我们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 应该做的是先翻译出菜肴的物质形态, 再考虑菜肴的文化的意义内涵。菜肴的翻译中也应该处理好文化差异, 解决文化缺省问题, 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一是以译语文化为归宿, 及归化补偿策略, 二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即异化补偿策略, 三则是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补偿策略。归化的代表人物尤金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 “即目的语读者对以目的语传达的信息作出的反应, 大致同源语读者的反应相同”。国内很多翻译学家, 如傅雷的“神似”论, 钱钟书的“化境”说, 也都是归化理论的延伸。归化补偿策略要求译者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 抓住译语文化的民族心理, 使译文和原文达到功能对等。异化补偿策略对异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可以如实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同样, 为了取得翻译的最佳效果, 我们可以对菜肴的翻译采用归化异化结合的翻译策略。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 拥有悠久的文化, 各异的习俗, 我国的菜肴形成了迥异的风格, 形成别具风味的菜系, 比较著名的有川菜、粤菜等。在这些菜系中, 菜肴的名称十分繁杂, 丰富多彩, 并带有浓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下面主要分析中式菜肴的命名文化, 在中国, 以人物命名菜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特色。这类菜名起源于某位历史人物或者与其相关的传说。比如外国人熟悉的宫保鸡丁 (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t sauce) 就有历史的来头, 它是由清朝时一位叫做宫保的厨师创制的。四川有名的麻婆豆腐 (Ma Po’s bean cured) 是清朝时一位脸上有麻子的老妇人发明的。还有以地方命名的菜肴, 主要反映了各个地方的特产, 烹调技术和风味。比如山东的德州扒鸡 (Dezhou grilled chicken) 以及江苏的扬州炒饭 (Fired rice, Yangzhou style) 。以菜肴的味道来命名是中式菜肴的一大特色。比如:咸水鸭 (Salted prawns) 和五香牛肉 (Spiced beef) 。在中国, 由于传统的文化心理的影响, 有些菜名用吉祥美丽的词语来象征吉祥如意, 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比如有着宫廷般高雅名字的芙蓉燕窝 (Egg white with bird’s nest) 以及翡翠虾仁 (Shrimp with green vegetable) 。此类菜肴的名字用传统的象征吉祥如意的东西, 让消费者感受到菜肴的价值, 心理上也得到了满足, 因此深受喜爱。当然, 有类菜肴的命名以数字来打头, 这类菜名中的数字表示做菜时所用的原料的品种。因此, 在此类菜名的翻译中一般只译出菜肴中所含原料的数量。例如:三鲜鲍鱼 (Abalone with three shredded ingredients) , 八宝冬瓜汤 (Eight-treasures winter melon) , 烧二冬 (Braised bamboo shoots and mushrooms) 。

中国菜肴的烹饪方法主要以炒、蒸为主, 辅之以煮、烤、煎、炸等。而每一种烹饪方法都可分为若干细别。同理, 汉语中的“烧”字英语中则有“roast, grilled, braised”等词语来表达, 如烧牛肚是Braised tripe;炸鸡是Deep-fried chicken;煎咸鱼是Fried salted fish;而中文中的“炒、炸、煎、爆”则在英语中统一用“fried”来表达, 比如炒肉片是Fried pork slices;烧鹅是Roast goose;烧三鲜是Saute three delicacies.“蒸、清蒸”则用steamed, 比如蒸螃蟹是Steamed crabs;清蒸甲鱼是Steamed soft-shelled turtle.“炖、烩、焖”在英语中用stewed.如清炖甲鱼是Stewed soft-shelled turtle;烩羊肉是Stewed mutton.黄焖大虾是Stewed prawns.与中式菜肴相比, 西方人在饮食方面注意饭菜可口, 经济实惠。一些西方的食品名称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西方食品的翻译问题, 人们看法不一, 译法各异。有人对汉语中对应食品的名称译成西方食品。如Sandwich译成“肉夹馍”, Hamburger译成“牛肉饼”。然而, 人们普遍认为这种译法不妥。西方食品的译名应该保持“洋味”, 反映西方饮食文化。鉴于以上原因, 大部分西方食品可以采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比如:Potato salad译为土豆沙拉, 其中的salad即是根据西方有名的沙拉音译过来的。Ham sandwich译为火腿三明治。准确理解菜名、准确理解源语是翻译的第一要素, 因此, 进行中菜英译必须首先了解中国菜肴命名原则、方法。很多菜肴名称反映了该菜肴的原料搭配、原料形状、烹饪调味或原产地, 属于“写实型”。此类菜肴在翻译的时候, 可采用前面提到的利用翻译的可译性原则, 对其菜名进行简单的词语之间的互译。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忠实传递信息。从国内翻译大师的观点看, 无论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三标准, 还是张培基先生的“忠实、通顺”或是刘重德先生的“信、达、切”标准, 首先均是将“忠实”摆到了主要位置, 也就是将准确放在了第一位。所以, 在中西方菜名的翻译时, 基本都是可译的, 只要做到忠实于原名就行。例如:炸鸡卷fried chicken rolls;红焖肘子braised pork joint;清炖甲鱼steamed turtle;干炒牛肉丝stir-fried beef shred;盐水大虾salted prawns;红烧海参sea cucumber with brown sauce;涮羊肉instant boiled mutton;蜜酱烤鸭roast duck with sweet paste.

东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征, 致使一些菜名在翻译中很难做到完全的对等翻译。在翻译这类菜名时, 由于找不到对应的目标语, 只好放弃形象的、比喻的描写手段, 略其形象色彩, 退而求其文本上的不冲突、做到概念意义上的转换。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采用不可译的原则, 即舍去原菜名中的行话隐语、比喻形象, 通过意译反映出菜肴的主要原料、烹饪方法等。例如“炒双冬”, 实际上“双冬”就是蘑菇和竹笋, 故译为sautémushrooms and bamboo shoots。其他的, 例如:红烧狮子头 (红烧猪肉丸) braised pork balls;白云凤爪 (白醋腌鸡爪) pickled chicken paws。而最后一种翻译的情况是在中西方文化中彼此熟悉的菜肴, 或者饮食中双方所熟知的品牌, 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等国外知名的快餐在翻译的过程中则需要采用零翻译即不翻译的方法。总之, 在现代社会, 随着菜肴文化越来越重要, 随之而来的中西方菜名之间的翻译也日益重要起来, 所以, 要求译者在对菜名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首先了解菜名的特征和其文化内涵, 然后再灵活地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进行文化和信息的对等翻译。

结论

在现代社会中, 菜肴文化是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各国不同的地域、气候、生活习俗和传统观念的巨大差异, 导致中西方之间的饮食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别。由于这种差异, 中西方菜名也各具特色。菜名文化可以最直接地体现出本国菜肴文化, 更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传统饮食, 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因此, 通过了解中西方菜名的文化, 有利于在跨文化交流中能更好融入对方文化中, 做到更好地交流。此外, 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和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 中国菜肴及其名称将会继续变化。因此, 这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 还需要翻译工作者继续在这些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摘要: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令外国友人赞不绝口。在中外交流频繁的今天, 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饮食文化尤为重要, 主要表现在中西方菜肴名称的翻译在交流中的地位日益彰显。无论是正式的宴会场合还是中西方之间日常的往来中, 译员能够将表达美好愿望的菜名翻译准确而优美, 让对方深深地爱上自己的美食和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 无疑会增进双方的文化交流, 促进双方之间对彼此文化的了解。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 第4篇

关键词:饮食文化 差异 用餐器具

我们知道,各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当然,饮食文化也不例外。现如今,世界文明在不断地进步,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连地球都被称为地球村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加强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我们必须在文化方面进行了解和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彰显彼此之间的尊重,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交流。下面我们就针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粗略探讨。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民间有一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所以,中国人尽管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强身,但烹调术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于加工过程中。中国人重视味道,也反映在日常言谈之中,如家庭宴客,主要菜肴端上台面后,主人常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而绝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卡路里不够。”

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西兰花也都生吃。现代中国人也讲营养保健,知道青菜一经加热,维生素将被破坏。因而主张用旺火爆炒,这虽然也使维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会完全损失。因而中国的现代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与味道兼顾下的最佳平衡,这当然也属于一种“中庸之道”。当然,现在我们中国的一些营养师也提倡蔬菜生吃,但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改变传统的饮食观念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2、烹饪方式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中,“蒸、煮、焖、炖、煨、烧、爆、烤、煎、炒、烹、炸、拌”等烹饪手法样样精妙。而西方烹调讲究规范,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在实践操作中按科学要求或菜谱对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操作简易,时间精确,但是却需要很多仪器,例如:天平秤、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等等。难怪我的一位去英国留学的朋友告诉我,在英国,哪里的厨房有油烟,哪里的灶台比较油腻,哪里就有中国人。因为英国人的烹饪方式是非常单一的。

3、饮食结构差异

虽然现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大体说来,中国人以素食为主,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西方人则喜好荤食,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也是从动物身上摄取提炼而成的。另外,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如鸡鸭的舌头,脚掌等),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不可多得的美味。

4、用餐器具差异

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中国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与菜品的协调,讲究“美器”,把饮食当作艺术活动来对待。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其中盘又有菜盘、布丁盘、奶盘、白脱盘等;酒杯更是讲究,正式宴会几乎每上一种酒,都要换上专用的玻璃酒杯,分工非常明确。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5、用餐礼仪差异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西方奉行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及至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

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位高权重者或年长者常首先入座并坐首席。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嘴时,才表示宴会开始。当有新菜上来,主人一般请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

西方排座位的标准则是女士优先、尊重妇女。在安排座位时,如果是男女共同参加的宴会,则由男女主人共同主持,必须将男女宾客分开列成两个名单,通常的座位安排形式是:男主人与女主人正对面,男主人的左右两侧为女主宾,接着按时针方向朝外侧排列。还应注意两点:一是男宾常依地位而不是根据年龄安排;二是夫妇座位应在同一边但不相连。另外,如果男女结伴同时赶赴宴会,那么男士应为女士开门,让女士先行;当主人把女宾客领进大厅时,首先由男主人邀请第一女主宾入席,并帮她拉椅子、入座,女主人则同男贵宾最后进入。在上菜与进餐时,应首先从左侧给女主宾上菜,然后按顺序分送给其他女士,最后给女主人;接着,再按同样的顺序给男士上菜。当女主人及其他女士拿起餐巾、刀叉开始进餐后男士们才能开始。进餐结束后,必须等女主人起身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席,且仍然要为女士拉椅子,让其先行。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

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与其环境和传统密切相关。西方地域广阔,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地间隔较远,一碰到什么突发情况,全都得靠自己。而中国人却住得相对集中,常常是一个部落,一个村落集中在一块,一遇到野兽或者突发事件,都是大家联手对抗。从而西方人喜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国人则安土重迁、固本守己、平和闲静。西方人习惯于分则食之,不固定座位,喜欢自由走动,这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自古以来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三、使用餐具不同的原因

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根据《礼记》中的记载推测,当时人是用手把饭送入口的。后来由于人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竹枝一类的工具来放置和翻动食物,在炊具中烧煮肉块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取食,久而久之,聪明的先民逐渐学会用竹条来夹取,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

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各有长短。如今,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形等境界发展。随着信息的交流,中西饮食文化也在互相渗透,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更健康、更绿色环保的食品,这是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更是我们所密切关注的。

参考文献:

[1]杜莉,孙俊秀.西方饮食文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4.

[2]李麟.东方人和西方人的饮食.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

[3]杨乃济.吃喝玩乐:中西比较谈.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第5篇

摘 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中国的“鬼文化”

“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

《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①

《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鬼?气?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古文从示。居伟切。、,古文鬼。”②

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

“人所归为鬼。以叠韵为训。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礼运曰。气归於天。形魄归於地。从儿、?象鬼头。自儿而归於鬼也。从厶。二字今补。厶读如私。鬼阴气贼害、故从厶。阴当作?。此说从厶之意也。神阳鬼阴。阳公阴私。居伟切。十五部。凡鬼之属皆从鬼。”③

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虽然人鬼殊途,但是中国自古的传说、话本小说中,却经常出现“人鬼情未了”的桥段,如《聊斋志异》中最常被改编成影视剧的《聂小倩》就是讲一个叫宁采臣的书生和女鬼聂小倩相爱的故事。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地狱和转世投胎的观念。即是说,人死之后,魂魄会进入地狱,若生前善事做的多,则可以转世投胎重新做人。而若坏事做多了,则会根据罪恶程度要么投入畜生道,来世做牛做马;要么会在十八层地狱受刑,永世不得超生。并且,转世投胎,会根据前世的恩怨纠葛,有债还债。中国人常说,“孩子是父母前世欠的债”,父母骂不争气的小孩时,也会说“你这个讨债鬼”。

同时受到道教的影响,鬼亦可修道成仙,造成人、鬼、神混杂的局面。并且道士逐渐取代了巫师的位置,实行招魂、超度、驱鬼等活动。

发展到今天,除了原本的意义外,“鬼”也有了很多其他的意思。《新华字典》关于“鬼”字的词条有6个:(1)迷信的人以为人死之后有灵魂,叫鬼;(2)阴险,不光明:鬼话,心怀鬼胎;(3)机灵(多指小孩子):这孩子真鬼;(4)对小孩儿的爱称:小鬼;(5)对人蔑称或憎称:酒鬼,吸血鬼;(6)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可以看出,“鬼”字的使用多数是带有贬义色彩的,“鬼话连篇”“赌鬼”“人不人鬼不鬼”等。偶尔,会变成带有褒义色彩的词汇,比如有时候用于小孩子身上的“小鬼”“鬼灵精”就是带有宠溺口味的爱称;还有情人夫妻之间,女人称呼男人“死鬼”也是听着不好听,但带有爱意的称呼。

(二)西方的“ghost”

在西方的文学、影视作品中,我们所常见的“鬼”也基本是人死之后的灵魂。苍白的脸颊、飘忽的身影,在阴暗的古堡徘徊,夜晚出来作恶,神出鬼没。

(三)中西“鬼文化”相似的原因。

从鬼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华民族还是西方民族,古代先民将鬼看成非常可怕的东西。这是因为,在原始时期,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科学知识匮乏,非常的蒙昧无知。当原始先民面对疾病和死亡的威胁时,他们没有办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便自然而然的认为这些是由一种非常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控制的。

从梦境中和昏迷时,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日常生活和人,甚至是一些死去的人,醒来之后又一切如常,仿若不曾见过。碍于低下思维能力和贫乏的科学知识,人们猜想,人是有肉体和灵魂之分的。并且,从可以见到死去的人这一点上,再推断出灵魂不死的观念。原始先民认为,死去的祖先和亲友可以来到梦中活动,便是灵魂之说最好的铁证。而古代常说的“托梦”也是此观念的表现。死去的人若有心愿未了,或者思念亲人,便会托梦,到在世之人的梦中告知和相见。对于原始先民的灵魂观念是从梦境中产生的问题,恩格斯曾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久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除此之外,影子也是原始先民相信灵魂观念的依据。影子是紧紧跟随人类的一种东西,并且是黑色,人类对于黑色有一种本能的未知恐惧。他们认为影子是人生命的终于组成部分,也就是灵魂的象征。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相信,如果踩着影子,或者伤害影子,那么就会真的伤害到人的躯体;如果没有了影子,那么人也就会死去。时至今日,有些地方小孩子依然会玩“踩影子”的游戏,虽然已经没有了禁忌,但是依然会通过这种方式来“伤害”对方。这也印证了人们认为影子是身体的一部分的观念。后来,古代人们就将这脱离了肉体的不死灵魂称之为“鬼”。

(四)中西“鬼文化”的风俗比较

由“鬼文化”直接引发的就是丧葬制度和鬼节。虽然对“鬼”的认识基本一致,但是在这两点上中西方则开始形成比较大的差异。因为对“鬼”的敬畏,人们都比较重视丧葬仪式,并且中西方都产生了鬼节。但是因为宗教和民族习惯等各方面的影响,在丧葬习俗和鬼节上,中西方明显不同。

4.1丧葬习俗

西方受基督教影响,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认为死亡是灵魂回到上帝的怀抱。葬礼比较肃穆,人们一般祈祷死者能够洗净罪孽,早日升上天堂。并且,基督教认为上帝面前“灵魂平等”,所以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实行简丧薄葬。在葬礼上人们一般会穿黑色,或者带黑纱,为死者献上鲜花以示哀悼。

而中国因为孝道文化和祖先崇拜的影响,对丧葬仪式十分重视,讲究“厚葬”。并且在仪式上受到儒家和道教的影响。丧葬仪式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程序和讲究:棺材的选择,丧服“披麻戴孝”,烧纸扎、头七礼等等。最重要的就是陵墓,特别是皇宫贵族,陵墓拥有非常庞大的规模,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财物。最早的时候贵族流行以活人(通常是奴隶)、牲畜殉葬。后世文明发达一点之后,觉得此法太过残忍,改为以陶俑代替活人,著名的有秦始皇陵的兵马俑。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陪葬。除了陪葬品众多之外,墓葬还非常讲究风水,人们认为必须给祖先找一个好的风水宝地,祖先的灵魂才能福泽子孙,否则亡灵不得安息,会有祸患。

除此之外,与西方葬礼肃穆的氛围不同,中国的葬礼都很热闹。虽然很多地方有自己的习俗,但基本都很喧哗,如哭丧,敲锣打鼓的送葬队伍等。甚至会有有些地方娱乐节目,如四川地区有些丧礼上守灵的人们会在灵棚内打麻将。

但中西方在丧葬仪式上也有相同之处,比如基本都实行火葬和土葬。(中国少数民族有自己的风俗除外)特别是到了现代,为了环保等方面的考虑,中国和西方都开始从土葬改为火葬,将骨灰安置在公墓。

4.2鬼节

中国的鬼节其实并没有一个强制性的规定,但是在民间流传,并且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形成很多不统一的风俗。俗话说,“七月半,鬼门开”。虽然道教是过“中元节”,佛教叫做“盂兰节”,但是日期都是一致的,都是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除了有宗教信仰的人,一般的百姓在这一天主要就是祭祀祖先,放贡品,烧纸钱。并且,传说这一天“鬼门开”,所有鬼魂都会到人间来,所以除了在家祭祖以外,人们还会在路边或湖边烧纸钱,供奉给所有孤魂野鬼。

中西方文化对比 第6篇

--对文化教化功能的再认识

以前曾经看过一则趣事,是说不同国家的人弄丢了一枚硬币后的反应,美国人只会摇摇头,不再回想,日本人会回家做一番深刻的反思,德国人会在丢失硬币的周围仔细寻找。从这则趣事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区别从根本上说是民族心理,而不同民族心理产生的根源是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对民族心理的影响体现的就是文化的教化功能。

比如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强调伦理道德与群体意识的儒家文化,其次就是宁静恬淡的道家文化。因此,一个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全面教化的中国人,在青年时期追求立足社会与实现个人理想,采取的是入世、有为、贡献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在老年退休,要求减轻或摆脱精神痛苦与求助心切之时,便倾向接受道家处世养生原则。

与历经数千年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对应的西方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丰厚遗产。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并经过人的心理折射后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在三方面:群体与个体,保守与求新,讲“礼”与平等。

中国是一个以群体文化为主要文化特征的国家。中国人的群体意识来源于以农耕为主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使得中国人习惯于集体作业,成为中国人典型的人生体验和一种约定俗成的典型情境,从而造就了中国人的群体文化心理。“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等说法,就是群体观念的典型反映。而西方文化中的上帝信仰,使人更倾向于不依赖他人而通过自己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来指导自己行事为人。因此西方人推崇个体文化心理。

中庸之道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影响极大。中庸中的“中”字意味着“折中、调和、无过也无不及”,庸的意思是“平常”。《论语·率雍》也写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中国,标新立异是不被肯定的,特立独行的人往往被众人所排斥。这种拒绝变化的儒家精神在中国造成强大的保守意识,使中国文化失去了创新的动力。西方个体主义的文化心理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人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正是这种追求“差异”和“多样化”的“求变”心理,使西方人拥有了那种独立创新的科学精神,推动西方社会创造出丰富的精神和物质文明。

中国人信奉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孟子称:“舜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在中国,人与人交往时要受到各自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这种较强的等级观念也在其语言表达形式上体现出来。汉语中当几个词并列时许多情况下排列顺序不是任意的,一般是按由尊到卑、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次序排列,如君臣、父子、兄弟、姐妹、师徒、男女老少等等。中国人推崇“抑己尊人”的处世原则,谈话时有意抬高他人地位而使自己显得卑微,因此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谦称和敬称。汉语自称谦词古代有:仆、小人、愚、鄙人等,近现代有:学生、晚辈等。自称亲人谦词有:家父、家母、内人、犬子等,敬称对方亲人有:令尊、令堂、令夫人、令爱等。而西方文化心理强调平等。平等意识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西方人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政治等无不体现出平等观念。因此,令中国人难以接受的是,在西方,子女对父母、学生对老师都可以直呼其名,晚辈或学生可以就一个问题或观点与长辈或老师争得面红耳赤,毫不顾忌后者的面子或权威。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