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作文指导我记忆中的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作文指导我记忆中的(精选14篇)

作文指导我记忆中的 第1篇

当我打开相集时,一张熟悉的面容立即跃人我的眼帘:瘦瘦的脸儿,微笑着,目光诚挚,十分亲切。看着,想着,我心里久久难以平静,记忆的闸门打开了

我刚来太平中学,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同学们相互议论着寒假里那愉快的生活。当我用浓重的四川音说话时,同学们听不懂,他们笑得前仰后合,弄得我哭笑不得。这时,只听一个响亮的声音传来:“同学们,我们能把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吗?”我循声望去,他,高高的个儿,苹果似的脑袋,瘦而白晰的脸上,两个小酒窝时隐时现。我立刻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

他叫李平,就住在学校的附近。我们俩是同桌。他的成绩很好,我的成绩却很差。他很喜欢帮助别人,尤其是我。在他的帮助下,我的成绩提高很快。

他还经常帮助五保户煮饭,挑水。对人总是那么说说笑笑的,和蔼可亲。

但友谊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天,班里进行数学考试,我忽然被一道题卡壳了。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出来,我拍了拍身边的李平,轻声说:“请把第二道题的答案告诉我。”

李平没有理我。放学了,我一个劲地嘀咕着:“哼!还是好朋友呢!”

当天晚上,我正在做作业,忽然传来了轻轻的敲门声,我知道又是李平来了,没有理他。

“刘海,我是来给你讲数学题的。”李平小声说。听了这话,我的气又来了:“今天考试时你为什么不给我抄,现在,哼。”“考试给你抄,对你有多大好处呢?诚实比一百分更重要啊!”任他李平怎么说,我总是不理他,李平没有办法,只得走了。

我躺在床上,想着今天发生的事,不知怎的,我越想越觉自己不对,想到李平平时对我的帮助,就更觉得对不起他。“明天我就去向他道歉。”想着想着,我入睡了

第二天早晨,第一节课的铃声早已响过了,李平还没有来。“他是从来不迟到的,今天怎么”我正在胡思乱想,只见班主任神色忧郁地走进教室,接着用低沉的声音说道:

泪水刷刷地流下来。许久,我才擦干眼泪,把相片小心地收起来,珍藏在相集里面。

此后,每当从相集中看到李平,我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因为他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不管做什么事,我首先想到的是别人;不管遇到什么障碍,我都朝着我的目标前进,因为李平的言行给了我宝贵的启示

李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永远活在我的记忆中。

作文指导我记忆中的 第2篇

她在这片土地上倾注了一生,连理去也选择了这个地方,在那年我们将要迎来新的一天的凌晨,她,被上帝接走了也许作为她在人间辛勤劳作的奖励,上帝会带她去另一个美丽的世界天堂。

还记得小时候每次回乡下总会看到曾祖母坐在那张一动就会咯吱作响的藤编椅上,在太阳可以直射到的地方微笑着看着我们,太阳一圈一圈五彩缤纷的光晕洒在她的发上、肩上、身上显得她美丽又慈祥。一见到我过来就缓缓的、吃力的挪了挪身子,双手撑在椅子的扶手上,慢慢站了起来走过来亲昵的把我搂在了怀里,从口袋中拿出许多糖果。而在傍晚我们回去时,曾祖母一直站在门口望着我们的车从她的视线中消失成点,这才进屋里去。

当然偶尔也会严格的教育我一番。一次弟弟回来了还带了许多好玩的玩具我十分羡慕,于是就偷拿了一个,被发现后我依旧厚着脸皮说是自己的。曾祖母知道后与我很认真的讲了好些道理。这是她第一次这么严肃,也是最后一次了

在曾祖母的葬礼上,我也并没有哭,那时的我还不知道死亡的意味什么

后来在清明节扫墓的时候才知道,因为奶奶的关系,曾祖母与我并无任何血缘关系,可一直是十分爱我的。

作文教学中的美丽记忆 第3篇

在语文教学中, 我最想谈的就是作文教学。每次翻开孩子们的作文本时, 总感觉无论是学生的学识、生活积蓄还是思想情感都显贫乏。作为教师, 我想是否应该多反省反省自己的教学呢?学识贫乏, 也许是我没有很好的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生活积蓄的贫乏, 可能是由于我还没有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思想情感的贫乏, 那一定是我还未拨动学生心灵的那根琴弦。

于是, 我开始尝试在教学活动中有所改变, 有所突破。

一.从学生们最感兴趣处入手, 来激活学生的创作激情

正值四月, 春暖花开, 春意盎然, 此时也正是学生们一年一度的外出春游时节。但是, 学校考虑安全问题, 有可能会取消外出春游的计划。学生们嘴上不说, 心里却憋着一肚子话。

于是, 我决定从这个敏感问题入手, 在我的一堂作文课上, 开始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现在窗外阳光明媚, 绿意袭人, 鸟语花香, 此刻你们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我问。

“春游”学生异口同声。

“可是这安全问题, 再说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 依我看, 还是取消这次活动吧。”

“老师, 为什么?”

“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为什么要取消?”

“别的学校都去了!”

教室里群情激愤, 吵吵嚷嚷, 有些拍着桌子, 有些脸胀得通红, 有些趴在桌子上直生闷气。

“这样做可解决不了问题, 只会激化矛盾!”我调整着学生的情绪。

一位同学站了起来, “那我想问老师, 你到底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那我也想问你, 为什么非去不可呢?”我巧妙地将话语引入正题。

大家陷入了沉默。看的出来, 他们正在缴尽脑汁, 准备用N条理由来说服我。

“你们也许不愿意说或者还没想好用什么样的方式说, 没关系, 把你们的理由写出来吧!”

此时的学生, 不再似以往写作文那样, 一脸的不情愿, 笔如千斤而难以下笔。他们带着诸多不满、些许悲壮, 将自己的意愿, 心中的希望, 写进了他们的作文里, 好象不吐不为快似的。写下他们的作文。

几十分钟下来, 我便看到了一篇篇有理有据, 条理清晰, 情理并茂的作文。通过文字你完全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情感激荡、浩气四射。

有的这样写道:“我理解老师您的心情, 您也是为我们好, 想让我们在学习上多用点功, 多花些时间, 能够有所突破, 可是作为一个老师, 您却不理解我们的心情, 一味地强调学习, 这将给教育和教学带来多大的损失啊。你常常告诫我们有张有弛, 劳逸结合。可是现在您自己却把我们的弦给绷紧了。”

有的则写道:“每年我们都会去春游, 在蓝天白云下, 在青草地上, 师生同游, 促膝谈心, 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老师, 难道您不记得了吗?这样的活动不仅让我们彼此相互了解, 而且也增进了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 让我们贴得更近了。在初三紧张而枯燥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能够时时回味我们曾经的快乐, 那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和值得回味的事情啊!”

有的则有理有据:“我们读过许多游记, 《醉翁亭记》让我们明白“志”趣, 《满井游记》让我们明白“春”趣, 这次的春游一定有我们的“情”趣, 在祖国的怀抱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陶冶我们的情操, 从而培养我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这老师不会反对吧?”

这种方法讲究相机而动, 随机应变, 求变出奇, 奇中有新。学生置身于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时, 他们会忘记了是在写作文, 而不过是在急切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已。

二.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激发学生的创作真情

我曾布置学生写过以《感悟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当我把题目写在黑板上时, 教室里发出了一种奇怪的声音。我扫视全班, 发现他们的表情大都是不置可否, 不屑一顾的。这让我备感意外, 也有些措手不及。难道这些新生代果真对于亲情毫无感悟?面对父母的全心付出如此麻木?

看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 我相信, 他们应该不至于如此冷漠吧, 于是把求助的目光扫向他们, 发现有些低下自己的头颅, 有些做出与己无关的姿态, 有些似乎还意犹未尽, 似乎还有话说。于是我喊了一位我认为还比较有感情的同学起来说一说。她嗫嚅着而且还有些怯生生地说:“其实亲情”还没说完, 便听见下面一片“切”的声音。

我相信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处最为柔软的地方, 关键是你善不善于发现。这时候, 我想到了大家曾经学过的一篇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于是, 在课堂上, 我与学生之间展开了一场特殊的心理攻坚战。

“大家还记得《背影》吗?”

同学们有些茫然地点了点头。眼睛里充满了迷惑与不解。

“有谁记得那是谁的背影?又有谁能告诉我那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学生们开始做回忆状, 好像在那儿若有所思。

一个学生站起来, “老师, 那是朱自清先生的父亲的背影。他的背影很”

“很胖, ”他的同桌着急了, “而且过车站的月台时是爬过去的, 因为太胖了, 特困难。”

“那他为什么还要过去呢?有什么急事吗?是非去不可吗?”我又继续问到。

“他要给儿子买橘子。”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道。霎时, 大家都安静下来, 不再说话, 陷入了沉思。

文中那肥胖的背影犹如电影画面般慢慢淡出, 影愈淡而情愈浓, 人愈远而心愈近。

“父亲如此费力, 艰难地爬过月台, 只是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 生怕儿子路上口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你们想过没有?”看到学生们开始思索, 我赶紧趁热打铁。

“在你身上, 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想想平日生活当中的一点一滴, 你们的父亲、母亲是如何的爱你们的?”停了一下, “有谁听过满文军的《懂你》?”

大家都使劲地点了点头。

“那么有谁会唱吗?要不, 老师起个头, 好吗?”

当我哼唱起那首饱含深情的《懂你》时,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跟着我, 开始很小声, 渐渐的越来越大, 也越来越动情了。我希望学生们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现在应该已经奏效了, 他们能够体验到人世间那令人潸然泪下的父子情深, 便可以去感悟亲情的可贵。

“我想, 每位同学都或多或少的记起了什么。回去以后, 老师希望你们能与自己的父母一起读《背影》, 并写下读后感。可以家长写, 也可以学生写。好吗?”

结果所有的家长都写了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期望, 他们有的从中想到了自己的父辈, 有的想到了自己的读书时代等等, 实在令人感动。而所有的学生不仅写了对文章的理解, 而且也通过父母的文字体会了父母心底的亲情。我想, 沟通永远是人与人走向和谐发展的方式。

接下来, 我让学生观察生活, 体验真情, 并以《感悟亲情》为题写一篇课外练笔, 学生不仅写作兴趣盎然, 有的还用电脑打印下来, 写作对于他们来说, 再也不是被老师要求的了。

我记忆中的老爸 第4篇

Where do I begin?

Flashes of my father, crew cut, white shirt, skinny black tie, drinking bottles of warm Old Milwaukee beer(since my grandparents never put it anywhere but the back porch), and arguing politics around my grandparents’kitchen table.3 I’m standing next to him, his arm around me, a kiss, and a sip of beer. I go on my way. I forgot to mention, big fat stinky4 cigar in his mouth.

Moments continue to crash my mind as I remember an afternoon sitting on the back steps outside in the summer sun, eating crab legs with my dad, brother, and sister. Laughing in the car, a long time ago in Nashville, TN, we ended up on a new freeway not open for traffic, and couldn’t get off because the ramps weren’t open either; we teased him about that forever.5 I reflect how he held my hand, as tight as he could, on my first roller coaster6 ride; maybe he was more scared that I was going to fly out than I was.

My mind spins with memories of a time when as a family, we stepped up and helped one another. My brother, not used to living with us, realized that my father went to the grocery store several times every Sunday morning; we called him “Rover7”.

Imprinted8 on my mind was sitting in his work room in Oklahoma talking about current events and such, sharing a beer and a few laughs. A chuckle escaped when he took a hammer and pounded on the bench, so my mom and grandmother would think he was working.9 He would remind me that I should not carry the weight of the world on my shoulders. Sitting, watching him make a cradle for my niece Amy or the corner cabinet to put his “stuff” in; my mother kept moving his “stuff”. The cradle has been shared by many babies since and I have that cabinet in my home now. It is cherished, as are the hours I spent sitting on the stool watching him work, talking. We shared a few beers and some life lessons during those hours.

My mind glitters of the morning I was married. We had breakfast together that morning. I think back now, he seemed nervous. And the look of fear on his face, just as we started to walk down the aisle, the memory makes me chuckle as I remember how I laughed all the way down the aisle of the church. I had never seen that look on his face before; he was always so strong and composed10.

The memories flood of my Dad out ice fishing with my husband, an arm around Bob after the day, and the smile on his face. I think how grateful I am that I married a man that could share my father’s interests. Stories of how he would lay down in the sled for a nap, you would hear the snoring across the lake.11 He loved being out on the lake with the guys.

The memories that make my heart sparkle are the ones he spent with his grandson, Bobby. How they walked down the street hand in hand. There was always time for building and fixing stuff, together. There were frequent trips to the zoo, the park, the Mitchell Park Domes, the museum, trips to buy poinsettias12 for Christmas just to see the giant train set. They were two peas in a pod13 and went everywhere together.

Another picture flashes through my head of Papa Dano and Amanda still in their pajamas14, wrapped in robes, talking and eating breakfast. Sitting at the kitchen counter, they captured a memory over a bowl of cereal. Memories keep pouring back as the kids laugh about the time grandpa was checking everybody’s shoes for dog poop15, “Somebody stepped in poop and dragged it in the house, dam-it.” Yeah, it was on his shoes.

And a more recent event that I will hold in my heart and always treasure—the day his granddaughter got married. For just a little bit he danced with Amanda and with my mother—for just a moment we got to see the man that he is. And out of the blue16, he said to me,“My granddaughter looks beautiful today!”

As I sit here and remember, I take to heart the quote, “Life is not measured by the number of breaths we take, but by the moments that take our breath away.” That simple quote is reflected in every photo tucked in a drawer somewhere, and is magnified every time you take a moment to peek back.17

1. commercial: 商业广告。

2. 本句是美国歌手芭芭拉·史翠珊的经典名曲《往日情怀》中的歌词,歌词大意是:回忆照亮我心中的角落,那里珍藏着我们曾拥有的水彩般迷朦的日子,还有被我们抛在脑后的阵阵微笑,我们常相视而笑,因为我们共同拥有一段美好时光。

3. crew cut: 平头;Milwaukee: 密尔沃基市,位于美国威斯康星洲,是著名的啤酒之乡;porch: 门廊,柱廊。

4. stinky: 臭的。

5. ramp: (出入公路或高速公路的)引道,匝道;tease: 嘲笑。

6. roller coaster: 过山车,云霄飞车。

7. rover: 流浪者,漫游者。

8. imprint: 铭刻,牢记。

9. chuckle: 窃笑,暗自笑;hammer: 锤子;pound: 重击。

10. composed: 镇静的,沉着的。

11. sled: 雪橇;snore: 打鼾,打呼噜。

12. poinsettia: 一品红,其树苗用于圣诞节的装饰。

13. pod: 荚,豆荚。two peas in a pod意思是“一模一样,极其相像”。

14. pajama: 睡衣裤。

15. poop: 〈俚〉粪便。

16. out of the blue: 出乎意外地,突然。

17. tuck: 塞进;drawer: 抽屉;peek: 很快看一眼,匆匆一瞥。

我记忆中的作文 第5篇

嗯我口才不好,不过,我认得过桥米线这个名字的来历,是我哥告诉我呢,听好:以前,洋人来中国吃美食,洋人把那边的冰激凌给中国人吃,中国人单会吃米线,所以怕烫,吹了半天才吃,洋人笑中国人不会吃冰激凌。然后,中国人让洋人吃我们的米线,洋人不知道米线烫,所以一嘴吃了好多,烫了舌头的没有知觉,中国人又笑洋人不会吃米线。所以,这种米线称为过桥米线啦!

我还认得过桥米线的材料听好:一碗鸡肉汤,鸡蛋一个,黄芥菜,葱,韭菜,鸡肉,菌,香菜。

反正灰常好吃,我倒是爱吃呢!认不得你们给爱吃,吃过或者觉得好吃呢么多来吃吃噶!

我也认不得说些哪样,还是再来围绕的好吃不好吃呢问题噶!我们本地人都觉得灰常好吃,差不多人人呢吃过,不说全县,半个县呢人应该都吃过了!多少呢觉得好吃的!哦,对了!俗话说的好!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也来创作一句不到新平非好汉,到了新平吃过桥!

我记忆中的作文 第6篇

我记忆中的2008,是那奥林匹克运动会吉祥物福娃。福娃是北京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他们还有一个琅琅上口的名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在中国,叠音名字是对孩子表达喜爱的一种传统方式。当把五个福娃的名字连在一起,你会读出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北京欢迎您”。

我记忆中的2008,也是一场震撼人心的奥运会开幕式。说它震撼人心,那是因为奥运会开幕式的场面太惊人了,不是说我们小学生,就连爸妈和朋友都对张艺谋导演佩服得五体投地。看完开幕式,妈妈就不停地发出这样的赞叹声:“这导演实在太厉害了!”我也觉得开场的倒计时好有创意,击缶也很雄壮。那29个烟火脚印太有造诣了,太令我意外了。那个童声的“歌唱祖国”,唱得我心里一阵激动。开幕式还以一副长卷画打开序幕,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四大发明在画卷中一一展现出来,太极、古琴、丝绸之路、人体鸟巢,全场以手式放飞平鸽、点燃火炬等等,短短一个小时,中国让全世界都震撼了。

我记忆中的2008,同时也是一个盛大的奥运会,在巨大的鸟巢里,有着来自各个国家的运动员,他们从遥远的故国千里迢迢来到中国,身负重任,心中也一定想着:我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第一件事不是为了要观赏中国的名胜古迹,而是要为我国赢得一枚闪闪发亮的奥运金牌,为我国争光!而在观看比赛的我们,看见了运动员们那优美的姿态、那胜利的眼泪、那站在领奖台上的身影,都给予了他们那高度的评价:他真棒!

我记忆中的作文 第7篇

春姑娘来了,万物复苏迎接她的到来。我的学校也是生机勃勃的景象。看!小草弟弟悄悄地从土地里冒出了头。操场上,小路边,嫩绿一片,那么可爱。就连校门口和操场上一向朴素的大树也穿上了绿色的新衣。小燕子从南方回来,穿着隆重的黑色燕尾服站在大树的手臂上唱着婉转的曲子,树下,同学们跑着,跳着,闹着,一阵阵欢笑声从操场传来,与小鸟的歌声共同谱成一曲春的赞歌。

送走了春姑娘,夏哥哥又来了。瞧!碧绿的大杨树上结满了树籽。树籽就像害羞的姑娘藏在树枝深处。几个调皮淘气的男同学在打树籽呢!有两个同学抓住树枝的一端,用力的摇,树籽好像下雨一般洒落下来,两个同学捡起地上的石头,看准一串树籽就扔上去,只见一串树籽就这样掉落下来了。蒲公英花开出了金黄色的花朵,远远望去,就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两个姑娘正在金色的海洋里采花呢!一个姑娘还戴上了一朵蒲公英花,真好看!

秋婆婆从远方而来,给校园带来了许多礼物。树叶如黄色的蝴蝶一样飘落下来,在地上铺了厚厚的地毯。草丛中蟋蟀还在叫着,有许多同学正在捉蟋蟀呢!蒲公英也结出了小绒球。一个同学抓下一根绒球,对着另一个同学轻轻吹,种子一下子就全吹到了那个同学的脸上,接着,就是一片笑声。微风一吹蒲公英吹满校园。

悄悄来到教学楼下,窗户旁。听!一阵读书声传来,清脆的读书声不是那么整齐,可稚嫩的声音透出童年的天真可爱。过了一会,又传来了悦耳的歌声“小小少年,很少烦恼”这是同学们正在上音乐课呢!

冬爷爷带着小雪花也来了。土地盖上了厚厚的棉被,大杨树也穿上了暖和的冬装。校园里银装素裹。“加油!加油!”加油的呐喊声从操场传来,同学们正在踢雪地足球赛呢!

我爱母校的大杨树和小草,它也永远存于我的记忆中!

我爱母校的蒲公英和蟋蟀,它永远存于我的记忆中!

留在我记忆深处的事 第8篇

记得那是我五岁的时候, 当时, 邻居的小雅姐姐十分疼爱我, 可能是因为我那时在众多的孩子中年纪最小而且最不懂事的缘故吧!所以, 小雅姐姐处处让着我, 可我却害她丧失了生命……

记得那时, 我看窗外的梨花长得美, 想摘下来闻闻。可那时我还小, 只能在树下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于是, 我便大声嚷嚷“小雅姐姐, 小雅姐姐……”她听见之后连忙跑过来, 温和的说:“雨萌, 怎么了?”

我撒娇地对小雅姐姐说“我想要梨树上的梨花, 你摘一朵给我。”“那, 好吧。”小雅姐姐犹豫了一下, 还是点了点头。接着, 她就开始攀爬那棵梨树了。小雅姐姐从小就有恐高症, 而梨花偏偏开在梨树顶端, 小雅姐姐刚爬到顶端, 就头昏眼花找不到方向。而我呢?却在那儿大声叫喊, 让小雅姐姐快点儿!

于是, 我这一喊造成了小雅姐姐的死亡。她听见我的叫声, 咬咬牙, 想伸手摘下一朵梨花时,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小雅姐姐一脚踩空, 从上面重重地摔了下来, 口吐鲜血。我连忙跑了过去, 小雅姐姐慢慢地睁开眼睛, 把手中的那朵梨花递给了我, 之后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许多年了, 但它永远留在我记忆深处。我经常站在窗前, 看着那棵梨树, 好像在说“小雅姐姐, 你在天国生活得还好吗?请你接受我的歉意吧!”

我记忆中的玉树 第9篇

我和玉树的缘分是从2003年开始的。那时我在北京学汉语。在日本的时候,我曾在杂志上看到有关《格萨尔王传》和其说唱艺人的故事,就很想去中国寻访。在北京有很巧的机缘,一位朋友给我介绍了在玉树的一位格萨尔王研究者,于是我决定利用暑假去一趟玉树。

格萨尔王是一位史诗英雄,他一生戎马,扬善抑恶,弘扬佛法,是藏族人心中的旷世英雄。讲述他生平故事的《格萨尔王传》在藏族地区广泛流传,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至今仍有上百位民间艺人,在中国的西藏、青海等地区口传《格萨尔王传》。他们被称为“神授”的说唱艺人——不是把故事背下来说唱,而一般是在小时候做了某个与格萨尔王有关的神奇的梦之后,突然就能够说唱格萨尔王故事了。

当时,从北京到玉树的路很难走:先坐飞机去西宁,然后在西宁坐卧铺式的大巴去玉树。大巴上的床特别脏,司机提供的毛毯也特别臭。虽然那时是夏天,但是到了夜间,在海拔5000米的高度冷得要命,所以不得不把那个很臭的毛毯裹在身上。更难受的是,差不多800公里的行程中,因为路不好,躺在床上的我因为颠簸不停,一直睡不着。早晨终于睡了一会儿,突然又有很强烈的头痛,应该就是传说中的高原反应。

等醒过来之后,看见了蔚蓝色的天空、满目的油菜花圃,云特别白而且特别近,把手伸出去好像就能抓到。虽然头很痛,呼吸很困难,但我还是觉得自己像在仙境里一样快乐。

大巴进入一个小镇就停了下来。路上,穿着藏式服装的人走来走去,他们都挂着很大很漂亮的项链,路边摊卖的也都是在北京沒见过的新奇玩意儿。除了人和车以外,还有牛和像熊一样大的狗也在路上溜达。这里就是玉树的结古镇,也是我去过的第一个藏区。

我在宾馆见到了那位《格萨尔王传》的研究者,她叫噶玛拉姆。她自我介绍说,她在玉树出生,这一带也是《格萨尔王传》传播最深入的地区之一。

随后,她带我去一位神授说唱艺人的家。这位艺人名叫达哇扎巴,原来是牧民。小时候放牛时突然失踪了。家人发现他的时候,他发着烧,没有意识。日后他说,那时候他做了一个关于格萨尔王的梦,醒过来以后就发现自己能说格萨尔王的故事。现在,他能说唱100多个故事,更神奇的是,有时候他一旦开唱,自己都停不下来。有一天一连唱了好几个小时。当地的格萨尔王研究机构为他在结古镇里安排了住所,以政府的力量来保护这位神奇的说唱艺人。

他的家在镇里的藏式居住区。迎接我的是一个穿着漂亮藏式服装的年轻人,他就是达哇扎巴,那年才24岁。我想象中的说唱艺人都是老人,所以觉得非常意外。噶玛拉姆告诉我,这些年他们发现了不少像达哇扎巴一样年轻的艺人。

在达哇扎巴家里,我有幸亲耳听到他唱《格萨尔王传》。虽然我听不懂,但是感觉到他唱的是格萨尔王作战的场面。他闭着眼睛,嘴里吐出硬硬的、像打鼓一般激烈的调子,把我带到了另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

回宾馆的路上,噶玛拉姆还告诉我:“因为今天你来,所以达哇扎巴穿了正式的服装。平时他和其他年轻人一样,穿牛仔裤,也去迪斯科跳舞。”

后来我在镇里散步,看到这个交通很不方便的小镇周围正在建很多新房子,镇上有新开的网吧和迪斯科,藏族年轻人穿着牛仔裤,有时会玩闹到深夜。后来每次去玉树,我看到它越来越快速的发展,郊外新盖的房子越来越多,连机场都开通了。这个离天空很近的小镇上,藏族人的现代化和传统融合在一起,让我一直难忘。

我记忆中的作文 第10篇

那天卷子发了下来,我不敢看。努力使自己睁开眼睛的那一瞬间,我仿佛遭受了晴天霹雳七十四点五分。那鲜红的数字犹如一把把剪刀,把我的心剪成了碎片。我拿起卷子,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它揉成一团,扔在了地上,抱着头趴在桌上轻轻地啜泣。别的同学都看见了,不但不过来安慰我,还幸灾乐祸地说道:“考得不好才哭呗,有本事考好点呀!”嘻哈一笑走开了。

整个下午我都瞪着周围所有人,心中的委屈、难过和悲怒涌上心头,我不时的握紧拳头,像要和谁决一死战。放学了,我没拿卷子就准备回家,路上的行人见我悲痛欲绝的样子也若无其事地走开了,我便哭出声来。他们都扭头看我,可谁也没有上来问问原因,依旧各走各的路。

我坐到花坛边,埋头痛哭起来。这时,我听见急促的脚步声,抬头一看,一个乡下老爷爷走过来,满脸的焦急,问我:“孩子,你这是怎么了?找不到爸爸妈妈了吗?”仔细一看这个老爷爷,满头的白发皱纹也布满了他苍老的脸上,拄着拐杖,弯着背着急的看着我。一股莫名的感动在心里缓缓流淌,我吞吞吐吐地说道:“没事,只是考试没考好。”“孩子呀,”他那浓厚的乡音响在我耳边,他慢慢坐到我身边,接着说:“考试没考好下一次可以努力,可身体哭坏了可不行啊!”“嗯”。我拭干了泪水,笑着说,只觉得心中无比温暖,刚才的悲伤已烟消云散了。老爷爷抚了抚我的头说:“快回家吧,别让你爸妈着急了啊。”我点了点头,老爷爷也起身拄着拐杖,弯着腰走了。

望着老爷爷远去的`背景,我只觉得我该做点什么。对,振作起来,下次努力!我又跑回学校拿出卷子,仔细改正了错题,在心里加油鼓劲。

记忆中的我作文 第11篇

记得一次的大扫除,当我正要丢掉一个盒子,我不经意地打开,就看到一叠一叠的旧照片。翻开发现,里面有纪录我小时候点点滴滴和美好的回忆。

记得那天,在外婆家附近的农场里,有很多马、很多牛、很多羊,农场的主人就是我的外公。在农场里面,我可以随心所欲,我身手矫捷地跳上马背上,跑去草原,帮忙赶牛羊;结果被一群牛追,我外公就趁机偷偷地把我拍了下来,才来救我。那一只马很胆小不敢看,只顾着往前跑,我都摔下来了,它才停下来。那时候,我遍体鳞伤,回去听到外婆的训话,我就说出我贪玩的情景。看到那张照片,我不禁笑了出来,相片的我好天真、好可爱。今天,看到那张旧照片,我就想起我手臂上的痕迹,也给我一个非常深刻的美好回忆。

记忆时间是记忆最大的敌人,如果没有了那张照片,我就会遗忘了这个好玩又刺激的回忆。这一段的记忆,或许是一段回忆,也许会在相片本里氧化泛黄,但因为我拥有了这张照片,使得这一段故事在我心中印下了不可抹灭的痕迹,让我一辈子都记得这件事;假使没有了这张照片,我想我就会遗忘我曾经拥有的回忆。

我记忆中的作文 第12篇

依稀记得那时的我永远是被抛下的哪一个,绿茵场上,我也渴望着与他们一同谈以后亦或是现在,望着一张张笑颜,我应是最孤独的,紧随着的是匆匆而来的一句抱歉,没字还未说出口,她们就缓缓从视野里消散。

在蝉鸣空桑林时,朋友相约在周六出行,满怀期待的我很早便等在车站,我习惯性的坐在了大巴的末尾,沿途,没有一个人与我同分享盛夏光景,落寞写满眼眸。到了湖边她们要去商场玩,我也渴望着与他们一同前往,可只收到她们丢下的一句“你在车上帮我们看行李吧。”

层林尽染,只我等到夕阳落幕,望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与车流,才明白原来我只剩形影不离的孤寂,她们的话好像未熟透的柿子,只有真正咬下的人,才明白其中的苦涩,一个人,呆呆的望向窗外,天愈渐黑了,她们也许还在看着电影吧

路灯霎时亮了,这座城市渐渐有了生气,我于是下了车,在湖边闲逛,望着湖面我破碎的倒影,缓慢的回头忘了一眼这座喧嚣小城,好像没有什么地方容的下我,悲伤愈演愈烈。我慢慢蹲下,任风随意吹乱我的长发,双手放在胸前,无助的,迷惘的,默然的,她们说的话我越想忘越忘不掉,愈在耳边回荡。这一刻,我再也忍不住用泪水将身影融入黑暗。

后来,我仍然习惯性的坐在大巴的后座,仍没人与我联系,只不过我会带上耳机,放一些安静的音乐,让自己沉溺其中,不记人过,不思人非,望向梧桐,叶开始了漫无目的旅行,那些人也一个一个从我的生命中离开。

原来,我早已习惯“独钓寒江雪,江清月近人”的孤寂。

旅途结束,风吹梧桐,天很蓝,步伐很轻盈,我变的不再那么敏感,因为那都是庸人自扰,有时候不是不想融入,只是沉默变为了我的保护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尔会想起往昔,但那更多的是感慨:人生不能太过圆满,求而不得未必是遗憾。

旧人已入梦,往事写进风,时光的絮语刻下的是缓缓流淌于心尖的乐曲,风浅吟伴我前行,云凝望懂我彷徨。

作文指导我记忆中的 第13篇

1950年, 我在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机要处工作。四野部队经过衡宝战役、两广战役之后, 于5月初全部解放了海南岛。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7月13日, 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 将四野13兵团及所属之第38、39、40军, 从广东、广西、湖南、河南等地调回东北, 连同在黑龙江的第42军和几个炮兵师, 组成东北边防军, 担负起保卫东北边防安全并准备在必要时援助朝鲜人民的任务。

7月下旬, 我和四野机要处的几名同志奉调随军北上, 在沈阳组成东北边防军机要科。当时边防军首长是邓华、赖传珠、洪学智。9月15日, 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后, 大举北犯, 快速向我东北边境地区逼近。10月8日, 党中央作出准备出兵援朝的决定, 并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中旬, 东北边防军改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 原13兵团领导机关改为志愿军司令部, 邓华、洪学智、韩先楚任志愿军副司令员。我们原东北边防军机要科到达安东后, 我和另两名同志被调到新组建的志愿军后勤一分部, 与其他人员转往通化待命。

10月19日, 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命令, 志愿军部队分别从安东、长甸河口、辑安开始渡江。在通化山区, 我们在接收到刚从东北军区机要干部学校毕业的八名同志及几名通信员后, 成立了后勤一分部机要科。科长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 另一位老同志担任组织通讯员, 负责接收和分送电报的秘书工作, 我担任译电组长。随后紧急更换了与朝鲜人民军相似的服装, 配备了密码本, 精减携带衣物, 即到辑安准备渡江。为保密, 入朝部队从黄昏开始渡江, 夜间行动, 翌日天亮即行隐蔽。我们和分部领导机关及电台人员, 跟随第42军、38军,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渡过鸭绿江, 第二天拂晓到达朝鲜江界。沿途看到被敌机轰炸的片片山林起火, 座座村庄燃烧, 到处硝烟弥漫;逃难的朝鲜民众扶老携幼, 牵着牛车缓缓北去;树林边的山坡, 不时还有少数朝鲜人民军, 唱着高亢悲壮的歌, 撤往鸭绿江边集结地。此种景象, 更使我切身感受到出兵朝鲜,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意义。

为保障志愿军作战部队的有效供给, 后勤部队要根据前方战局的发展, 逐步向前跟进。东有从临江至朝鲜长津线的后勤二分部, 西有从宽甸长甸河口至朝鲜北镇线的后勤三分部, 我们后勤一分部则从辑安渡江后, 随着前方作战部队在中路供给线上。第一次战役时在熙川, 第二次战役时到球场, 第三次战役时经价川、顺川到成川, 四次战役后进至三登、江东等地, 五次战役初曾将所属兵站前移至“三八线”附近的铁原。

抗美援朝, 是一场现代化的立体战争, 前后方差距缩小, 我军在无制空权的条件下, 后勤保障任务极为繁重。敌方依仗其强大的空中优

势, 对我交通运输线实行封锁“绞杀战”, 日夜不停地狂轰滥炸, 袭击车辆, 炸毁物资, 破坏道路桥梁。我们运往前方作战部队的粮食、弹药、被服等物资, 只能夜间行车白天隐蔽, 加之朝鲜地形复杂, 多是崎岖山路, 敌机夜间又扔照明弹, 许多运输车辆遭袭损毁或翻到山间, 每天都有几十辆汽车损失。许多白天隐蔽在途中的物资, 也常被潜伏在各地的美韩特务打信号弹指引敌机炸毁。从国内后方源源不断运来的大量物资, 往往还未运到前线作战部队就被毁于途中, 后勤工作压力大困难多, 异常紧张。在朝鲜战场, 敌机常低空飞行, 发现目标就轰炸扫射, 没有安全的后方。我们分部领导非常重视保护机要工作的安全, 总是把机要科驻地安排在身边。住山洞时, 首长们和参谋人员在外层办公, 机要人员则在洞里深处工作, 住民房也安排到距离近且易于隐蔽的地方。我们机要科作为后勤指挥联络的中枢, 要保证及时准确地完成与志愿军司令部、志愿军后勤总部、东北军区后勤部及前线各军、所属兵站的密码电报译发工作, 责任重大, 并且在任何情况下, 都要保证密码文件的绝对安全。

第三次战役后, 我军越过“三八线”, 从国内前来参战的部队逐渐增多, 运输供应线不断延长, 各方面来往电报急剧增多。前线各军要求物资供给的急电, 志司、志后关于粮食、弹药、被服等调拨催运令, 分部关于各类物资运送情况报告, 以及对各兵站、汽车团、野战医院和工兵、防空兵、民工担架工作部署情况等大量往来电报, 要求我们随到随译, 保证译发电文及时送出。在前线战事紧张的那些日子里, 我们几乎没有休息睡眠时间。特别是第四次战役期间, 第38军、39军、50军等部队打到了“三十七度线”汉城以南, 迫切需要后勤补给。第38军从汉江南岸连发急电报告, 部队在战斗中, 缺少粮食弹药, 战士们用刺刀和石头与敌人展开拼杀, 不少战士饿倒在阵地上, 冻伤、疾病等减员严重。在第五次战役及随后的防御反击作战中, 第15军、20军、60军等频频来电告急, 部队缺粮少弹影响作战, 15军军长秦基伟也多次来电, 催请后勤快速补给。志司、志后关于前线战情通告、各类物资分配、紧急运送任务电令等各类加急、特急电报日夜不断。我们译电人员以高度责任心, 不分昼夜, 分秒必争, 及时准确译发电文, 送阅首长或交电台发出。当时因为电台都是手摇马达发动, 受功率、距离、地形和敌机干扰等影响, 所收电码往往错情较多, 增加了译电的难度。我科的译电员都是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手, 业务不熟练, 我作为译电组组长, 除须参加急电译发工作之外, 还要负责对每份译出的电文, 进行校对改错, 再经科长审阅以确保其准确无误。

在工作最为紧张的那些日子里, 我们的工作场所多是山洞、民房, 环境都很艰苦。在三登石门里矿洞工作的两个多月, 是我们在洞里工作时间最长也是最困难的一段。从洞口到拐进深处有近百米, 外部住有分部首长和司令部工作人员, 我们机要科在最里边用树干和雨布搭起工作场地, 下有流水上有滴水, 阴暗潮湿。我们工作吃饭睡觉都在里面, 分不出白天黑夜, 脸被烛烟薰黑了顾不上洗, 身上长了虱子也顾不得痒, 出去解手都需要拿蜡烛照路, 很少去洞口见见阳光、呼吸新空气。由山洞迁出转住民房后, 则是白天进到山高林密沟深的隐蔽处, 用树枝搭棚子, 用炮弹箱当桌子工作, 晚上回到屋里, 则要把门窗挡严以防烛光外露。十多个人 (后又调来数人, 其中还有两名女同志) 挤在一铺炕上, 轮换着工作和睡觉, 我经常在桌子旁睡一会, 随时被唤起处理工作。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后勤部门的人员伤亡也较多, 伤亡最多的是汽车司机等运输人员, 其他人员的伤亡也经常发生。因为敌机在上空日夜飞行不停, 发现目标就狂轰滥炸, 我们机要科在住处和转移行军途中, 也曾多次遭袭遇险。我们渡江进入朝鲜的第一天, 在江界火车站对面山坡松林隐蔽时, 天刚亮就有多架次敌机, 从我们头顶上空盘旋向下俯冲, 向车站轰炸扫射, 炸弹声、机关炮声震耳。我们所在的树林不很高也不甚密, 每次飞机俯冲带来的气流摇得树身直晃。我在国内战争中没有遇到这种情况, 身旁这些刚出校门的青年更是惊慌不已, 只能抱住较粗的树干, 以防暴露目标。敌机肆虐两个多小时, 将停在车站的几节车厢击毁, 田地里成片的苞米秸堆也被打着, 直到离我们不远的几处树林起火后才飞往别处, 这是我们赴朝后经受的初次考验。在行军前进的路上, 常有敌机飞过, 当它飞得较低时, 就得提高警惕, 注意它的动向, 观察附近地形, 以便随时躲避袭击。在走出熙川的路上, 我们曾被敌机发现, 急躲进铁道涵洞, 它打了一阵机关炮离去。在去往价川的途中, 被敌机追进火车隧道, 虽遭机关炮和火箭弹攻击, 所幸我们均得安全脱险。我在乘汽车去平壤的路上, 因是夜间在盘山路上行驶, 司机有时得开灯照路, 敌机来了, 沿途防空哨鸣枪报警司机却没听见。我们在后车厢眼看着敌机射出的机关炮弹带着串串的火苗打了下来, 急忙叫司机闭灯, 又缓行一段后敌机才离去, 但我旁边的车箱板已被打穿了几处。

经过半年多的锻炼, 我们渐渐有了防空经验, 在室内工作时, 听到敌机声音, 就能判断其型号和飞行高度。但有时敌情变化突然, 那是在江东一处的山沟里, 一群敌机已向北飞过, 因警卫排在我们近处暴露目标, 敌机又返回来。当时我们还在屋内工作, 听到敌机低空飞近后, 急忙收拾文件, 从后门跑上有成片栗子树的山坡。此时六架敌机在上空盘旋, 随即轮番向我们住地附近扫射, 并投掷炸弹, 震得山坡颤动, 我们在一些粗大的栗子树后盯着敌机的扫射, 转身躲避。敌机飞走后, 我们回来看到屋顶有几处被打穿, 桌子上也有弹孔, 后来听说警卫排还有人伤亡。

第五次战役之后, 根据中央军委决定, 志愿军后勤力量得到了很大增强, 多条运输线公路加宽后, 后勤兵站更加靠近了前线作战部队, 物资供应状况有了根本好转, 我们机要科的工作任务也减轻了许多。由于我空军出动次数和高炮部队增多, 敌机活动有所收敛, 空袭较前减少, 我们在工作余暇也可以走出隐蔽处, 到山坡树林休息活动。这些20岁左右的青年便活跃起来, 尽显其青春朝气, 望着远处层峦迭翠的群峰, 近处盛开的簇簇山花, 放声唱起《共青团员之歌》、《抗大校歌》、《我们在太行山上》和《二郎山》、《刘胡兰》等充满革命激情的歌曲, 来抒发那经受着战火考验锻炼的愉快心情。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第14篇

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读老舍先生的著作,什么《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我都读过。到了大学以后,以及离开大学以后,只要他有新作出版,我一定先睹为快,什么《离婚》、《驼骆祥子》等等,我都认真读过。最初,由于水平的限制,他的著作我不敢说全都理解。可是我总觉得,他同别的作家不一样。他的语言生动幽默,是地道的北京话,间或也夹上一点山东俗语。他没有许多作家那种忸怩作态让人读了感到浑身难受的非常别扭的文体,一种新鲜活泼的力量跳动在字里行间。他的幽默也同林语堂之流的那种着意为之的幽默不同。总之,老舍先生成了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唯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解放后,我在当时所谓故都又遇见了老舍先生,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興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爷”。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却令人毕生难忘。

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中国有一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一句话道出了一个真理。一个人除非万不得已决不会自己抛掉自己的生命。印度梵文中“死”这个动词,变化形式同被动态一样。我一直觉得非常有趣,非常有意思。印度古代语法学家深通人情,才创造出这样一个形式,死几乎都是被动的。有几个人主动地去死呢?老舍先生走上自沉这一条道路,必有其不得已之处。有人说,人在临死前总会想到许多东西的,他会想到自己的一生的。可惜我还没有这个经验,只能在这里胡思乱想。当老舍先生徘徊在湖水岸边决心自沉时,眼望湖水茫茫,心里悲愤填膺,唤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答,悠悠天地,仿佛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他会想到自己的一生吧!这一生是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的一生,然而到头来却落到这等地步。为什么呢?究竟是为什么呢?如果自己留在美国不回来,著书立说,优游自在,洋房、汽车、声名禄利,无一缺少。舒舒服服地过一辈子,说不定能寿登耄耋,富埒王侯。他不是为热爱自己的祖国母亲,才毅然历尽艰辛回来的吗?是今天祖国母亲无法庇护自己那远方归来的游子了呢?还是不愿意庇护了呢?我猜想,老舍先生决不会埋怨自己的祖国母亲,祖国母亲永远是可爱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爱的。他也决不会后悔回来的。但是,他确实有一些问题难以理解,他只有横下一条心,一死了之。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又有谁能理解呢?我想,老舍先生还会想到自己的朋友。所有这些都是十分美好可爱的。对于这些难道他就一点也不留恋吗?决不会的,决不会的。但是,有种东西梗在他心中,像大毒蛇缠住了他,他只能纵身一跳,投入波心,让弥漫的湖水给自己带来解脱了。

两千多年以前,屈原自沉于汩罗江。他行吟泽畔,心里想的恐怕同老舍先生有类似之处吧。他想到:“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他又想到:“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难道老舍先生也这样想过吗?这样的问题,有谁能够答复我呢?恐怕到了地球末日也没有人能答复了。我在泪眼模糊中,看到老舍先生戴着眼镜,在和蔼地对我笑着;我耳朵里仿佛听到了他那铿锵有节奏的北京话。我浑身颤抖,连灵魂也在剧烈地震动。

呜呼!我欲无言。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