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任务与实现(精选9篇)
作文教学的任务与实现 第1篇
关键词:观察力,驾驭语言能力,想象力
作文教学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许多语文老师提起作文就感到头疼, 觉得无从下手, 随便给个题目或给段材料, 让学生去写, 作文教学没有目的性, 任务不明确, 结果收效甚微。作文教学应有其特定的任务, 作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有: (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 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培养观察力
艺术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艺术的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曹雪芹的“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性练达即文章。”一语道破天机, 说出了作文之真谛。洞察生活, 发现世间冷暖真情。莎翁的戏剧, 鲁迅的杂文, 安徒生的童话, 契诃夫、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流芳百世的宏篇巨著, 哪一个不是对生活的深入细致的观察呢?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引导学生到自然中去, 去观察大自然的美。自然界有许多无限美好的事物: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河流、四季风光, 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既能陶冶人的情操, 产生美好的情感, 也能使人产生冲动;让学生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 参与社会生活, 调查了解社会, 要教育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树立辩证的观点, 加强思维的逻辑性, 这样不仅对学生人格完善、心理成熟很有好处, 还可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使其文思泉涌。
学生有了作文的素材, 那么教师的关键就是把写作变为学生的需要, 调动起学生的写作激情。在作文教学中, 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 怎样观察人物, 洞察事理, 并要求他们认真思考, 用语言及时准确地描述下来, 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二、培养驾驭语言能力
作文的语言要求基本上有三点, 即规范、连贯、得体。能达到这三条要求的学生为数不多。很多学生说起话来很明白, 但提笔一写, 便有辞不达意、上句不接下句的现象。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写文章, 能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就达到了作文的要求。当然, 如果能用优美的语言写作, 那就能使自己的文章达到更高的层次了。在作文时, 老师不仅要学生把意思表达明白, 而且在运用语言上能挥洒自如, 去感知语言的细微差别, 以力图准确生动的描述生活。比如汉语中的近义词, 为什么意思基本相同, 而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效果不同呢?如运动员学游泳要熟悉水性, 打篮球要熟悉球性, 骑马要熟悉马的习性, 驾驭语言亦是如此, 汉语除了它们的工具性外, 与英语、日语等外语相比, 它最富有创造性, 最富有生命活力。相同的字, 组合不同, 语意可能天壤之别。例如:“老了”可能是岁数大, 可能是火候大, 可能是农作物熟透了, 也可能是人死了, 语境不同, 词意变化丰富多彩。“排出九文钱”“摸出四文钱”同样写孔乙己掏钱的动作, 前者刻画了孔乙己阔绰大方之态, 后者表明孔乙己穷困潦倒, 生命到了末路。
汉语生命力之强、表达之丰富, 不仅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 也随着人们创造性的使用而发展。古人的“一字师”, 贾岛、杜甫、李白、王安石等名家的炼字故事, 苏秦张仪说纵连横, 诸葛亮舌战群儒等, 这一切都表现了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以及古人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其实在学生习作中, 也常常闪现出这种创造性智慧的火花。
作为老师, 在学生作文时就要合理引导, 让学生学会“推敲”, 养成炼字的好习惯, 努力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培养想象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 学生作文, 虽不是艺术创作, 但同样需要比较丰富的联想。要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 就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要完整地刻画每个人物的形象, 就需要对他们的内心活动作合理的推测;要比较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 就需要展开较丰富的联想。
比如:一个小小的地球仪, 上面只有线条、颜色和简单的文字, 让学生站在地球仪前, 去寻找向往的首都, 寻找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并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生动的语言, 把寻找到的地方描述出来。除此, 还可经常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想象, 使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 激起浓厚的写作情趣。
画家画画离不开想象, 刑警破案离不开想象, 搞科学发明也是如此。想象更是文学的翅膀, 嫦娥奔月、大闹天宫, 何等美妙, 何等经典!一旦失去想象, 将是何等苍白无力, 离开想象, 《逍遥游》《西游记》《聊斋》等一大批文学名著将不闻于世。
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发展。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文教学中, 尤其要注意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老师要给学生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 鼓励学生要敢于想象, 大胆想象, 即使是不合理的想象, 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而是调整角度让学生去分析、去认识。从而实现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源于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本源。只有积极投入生活, 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把自己的感情融入生活之中, 才能产生深切的感受。为了应试, 学生大部分时间被关在教室里,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做好考生。有些学生一做作文“脑子空空, 没有货色可写”, “提起笔来千斤重, 左思右想想不出”, “缺少血肉, 枯燥无味”。远离生活这个写作的本源, 动笔时就会产生“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应该说, 这是作文教学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学生写不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固然与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感知、对作文不感兴趣等因素有关, 但更重要的还与教师的教学有关。“自己能作文, 不待教师改”这一理想境界明确告诉我们作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作文教学的任务与实现 第2篇
【关 键 词】任务型语言教学;教学模式;传统;整合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一下简称《课程标准》)作为指导全国基础英语教育的纲领性文件,颁布实施十年来,受到一线的英语教师和各级教研员的高度重视。张正东先生(2005)在谈到“我国外语教育的国情特点”时指出:中国文化传承有两个特点:自上而下与大一统。[1]国家教育部的文件自上而来,自然要贯彻落实;作为贯彻文件精神的实体——学校也要随大流,融入“大一统”的潮流。英语教师对《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开展了研究,各地区不断探索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新路子。在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对于任务教学理念的理解也存在很多分歧,有的理解为安排“课堂活动”,认为“活动越热烈,任务越彻底”。于是教师们在传统教学模式与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忙碌,上级要检查听课就把课堂搞得活跃些,听课老师一走,又回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来。教师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夹缝中求生存,努力走出一条全新的路子。
二、对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的认识
对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的认识,笔者走访了贵州南部的部分中学教师。谈到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普遍认为是给学生安排些“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学习英语,课堂表现形式主要是分组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些“任务”。看来作为贯彻精神的教师,并不很了解或者说并不完全了解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任务型教学始于印度,20世纪80年代,N.S.Prabhuz在交际教学法的基础上,开展了任务型教学的研究,他认为语言教学活动的目的应是沟通交际,而不是学习语言,学得语言是交际的“副产品”。[2]于是,教学过程交际化成为任务型教学的主要特征;龚亚夫(2003)认为学生学习外语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离开学校以后能用外语去完成“目标性任务”(target tasks)或“真实世界的任务”(real-world tasks),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用相当时间来模拟生活中的“任务”,这就是开展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根据之一。[3]学生在课堂上要完成模拟的“任务”,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甚至需要英语水平达到第二语言一样的水平,才能完成这些任务。针对汉语言文化环境下的学生来说,英语是地地道道的外语(foreign language),而外语对于青少年学生(大部分小学时没有学过英语,或者学了点“皮毛”)来说主要靠有意学习,目的语环境的接触,只能减难加速,起一种辅助作用。[4] 因此,每节课学生都能用英文来完成任务看来是相当困难的。
三、教学步骤决定教学模式
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步骤(程序)有很大关系,步骤决定了模式。比较固定的课堂教学程序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模式(model)。[5]中国传统外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所谓的PPP模式。PPP分别代表“讲授”(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输出”(Production),这实际上是外语教学的几个重要的具体步骤,[6]教学步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教学模式的分解。
任务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舶来品,其概念也存在诸多分歧,就“task”的理解,也是各种各样的。Willis(1996)认为:任务是学者为了做成某件事情用目的语进行的有交际的活动。Rechards, Platt 和Weber(1986:289)从教育的角度(pedagogical perspective)认为:任务是人们在学习、理解、体会、语言的过程中所开展的活动。其教学模式的研究也门派众多:龚亚夫(2003)对任务教学模式作了概括,他认为任务型教学模式从步骤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语言材料的引入,语言练习与语言的输出。[7]龚亚夫进一步解释,新语言材料的引入(Pre-task preparation)指在学生学习输入新语言材料的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与学习经验,把该语言的使用环境及与话题有关的思维脉络、思维发散的方向也同时提供给学生。语言的练习(while-task process)包括机械练习和有意义的练习。新语言材料的输出(Post-task activities)即要求学生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个交际性的任务。但在一节课内完成这三个阶段,有一定的难度;新语言材料的引入显得匆忙,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未得到激发,接着就是学生来完成交际性质的任务,整个过程中三个环节都没有落到实处。
四、基于传统的任务型教学模式设计
1. 展示模式。展示模式目的是为了呈现目标语言,使学生初步接触目、感知目标语言。展示模式以呈现新的语言内容为中心任务,多以文字、实物、图片、多媒体等形式将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展现出来,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各种活动形式,使学生对新语言的拼写、发音、语义有较全面的了解,能辨认新语言内容的音、形、义,获得初步的语言认知,是一个单元教学的开始阶段,适合七、八年级的学生。
展示模式的教学步骤:呈现语言材料→从视听方面感知语言材料→口头模仿语言材料→辨认语言材料(听、说、读、写)→初步形成语篇。这一过程是任务型教学模式中的“前任务”(Pre-task),为任务的完成提供准备。
现以八年级下学期新目标英语(Go for it)第二单元What should I do?为例,具体描述各种模式的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
Step 1 语言呈现(形式:板书、图片、多媒体、提问等)
板书呈现problem,提问What problems do you have? What's wrong?
词汇呈现:broken, noisy, loud, argue, be out of style, ill
句子呈现:
My dog is ill. My brother plays his CDs loud.
I don't have enough money. I argued with my best friend.
My coat is out of style. You could write him a letter.
You should go to his house.
Step 2 视听感知(教师范读、音频、视频)
教师带读以上词汇和句子,播放Section A,1b中的听力材料,辨析听到的problems.
Step 3口头表达(学生朗读、看图说话等)
中英文交替口译上述单词和句子。
Step 4 视听辨认(连线、听音标图等)
播放Section A,2中的听力材料,辨析could和 should。
播放Section A,2b中的听力材料,用连线的方式辨析不喜欢别人建议的原因。
Step 5 课外作业
Make a list of your own problems.为下节课的实践练习奠定基础。
2. 活动模式。通过展示模式的教学,学生对要学习语言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观其形、知其意”,能读出单词、词组、句子,为语言活动奠定了基础,在活动模式这一阶段,主要是开展基于目标语言的控制性活动(任务),使支离破碎的语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链接起来,形成单句或片语,让学生感受能读写英语句子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nlc202309021733
活动模式的教学步骤:回忆语言材料→控制性模仿活动→半控制性活动→操练教材。
教学程序:
Step 1 回忆语言材料(听写、听说、看图说话、辨认)
观看三幅图,陈述遇到的“problems”
My dog is ill.
I don't have a bike.
I argued with my best friend.
Step 2 检查学生课外作业完成情况,列出他们遇到的问题。
Step 3 引入句型What's wrong …?What’s the matter?根据上述问题提出“advice”, You should/could…
Step 4 看图对话(半控制性口头练习)
Step 5 看图写话(半控制性练笔头习)
Step 6 处理相关教材,阅读Section A,3a对话,判断okay idea, good idea, or bad idea.
3. 理论模式。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少不了母语与外语的比较。经历了展现模式的认知,活动模式的再认识,学生对新的语言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感悟,由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阶段,认知的过程产生了一种质的飞跃,形成归纳总结的最好时期,我们将这一教学模式定义为“理论模式”,主要任务就是归纳语言现象,比如词的用法研究、词语的对比、语法现象的归纳、与汉语的比较等等。理论模式的教学步骤:感知语言规律→发现语言规律→总结语言规律→实践语言规律。
教学程序:
Step 1 句型展示(对比、分析)
询问别人的问题所在:
What's wrong? What's wrong with…? What's the matter? What's the matter with…?
Step 2 发现语言规律(提问、讲解、总结等)
讲解提出建议的关键词(could/should)的用法,包括肯定和否定句式。
Step 3 练习语言规律(口头练习、笔头练习、改错等)
指导学生完成PAIRWORK(Section A, 3b)Student A gives advice about getting more money and Student B says if the ideas are good, okay or bad.
指导学生完成PAIR WORK(Section A, 4)Give the Canadian boy, Jim, some advice on how to practice his Putonghua.
Step 4 笔头练习
Work alone, 设计一个对话,包含“问题”的提出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Step 5 家庭作业
Pairwork, 两人一组准备一个对话,包含询问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下次课前作presentation.
4. 实践模式。经历了前面三种教学模式的学习,学生积淀了新的语料,有对语言的初步认识,也有对语言的单句理解,经过理论模式教学,学生还掌握了使用语言的规则,语言应用的冲动自然产生,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在教师的监控下检查学生对所学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是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所在,实践模式教学步骤:呈现任务→任务要求→现场完成任务→教师点评→新任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注意肯定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
在语言活动活动中,活动力求接近生活,力求真实,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展示,学生汇报,学生交流为主线。
教学程序:
Step 1 呈现任务(事由),寻求解决问题的建议
My computer is broken; I can not sleep well. My friend wears the same clothes as I do.
Step 2 合作完成任务(结对、分组)。
Step 3 汇报任务(注意倾听、记下问题、但不要随意打断)
Step 4 评价任务(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Step 5 完成Section B,3a, 给遇到问题的Lonely Kid回信,提出自己的建议。
五、结论
四种教学模式的顺序,原则上是循序渐进的,但年级不同,学生对象不同,有时可能也会有变化,比如高年级的班级,某些时候一个单元的教学可能先从理论模式开始;因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模式之间可能也有跨越,展现模式中也可以融入活动模式的某些环节,一切因人而异。
注释:
[1]张正东.我国外语教育的国情特点[M].张正东英语教育自选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05.
[2]张正东.运用任务型教学的三个问题[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6).
[3]龚亚夫.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4]张正东.张正东英语教育自选集[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
[5]鲁子问.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2.
[6]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56.
[7]龚亚夫.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5.
[8]谢云锦.中学英语典型课示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设计与实现 第3篇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 (以美国心理学家威特罗克为代表) 教学理论基础上, 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 尤其是计算机相关学科。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 由教师巧妙设置任务, 把教学内容融于实际任务中去,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 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加以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上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学习状态。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特点
(1) 任务驱动, 不再用以前的“知识点”为线索, 而改以“任务为线索、以“子任务”为模块,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 目标具体, 内容实用。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 不求理论的系统性, 只求内容的实用性。
(3) 做学一体。任务驱动教学法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4) 能力培养上,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并适当地给以点评,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实现的一般过程
1.教学内容模块化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是指根据学科教学内容要求, 及其自身知识结构之特点, 首先将其粗分成几个大的教学目标模块, 对于每个大的目标模块, 根据其内部关系可再分为若干个适合操作的小子模块。
2.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任务化
制定任务时在总体上保持知识体系结构的完整性, 以此为纲, 但不完全受其束缚, 而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第一要素, 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新知识。
3.任务课堂展示
为更好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展示自己的作品。明确学习目标, 达到学习效果。作品中除具有本节掌握的知识点之外, 作品最好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4.任务分析
在任务提出后, 为了让学生找到任务相对应的知识点, 找到完成任务的突破口, 教师要帮学生分析任务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必须在信息加工及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对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 要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
5.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的过程要以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为主。教师的引导主要进行重点、难点分析, 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指引完成任务的途径, 但不要固化步骤来禁锢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 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不过这时老师并不是无事可做, 根据经验,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 总会出现许多教师意料不到的问题, 需要及时的发现指导。
6.评价任务
评价可以穿插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 也可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以创意创新、主题突出、技术处理技巧等为主要标准, 以学生的作品为主线进行评价, 目的是鼓励学生相互学习, 完善、提高自己的作品,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 可以采取教师、学生互动的方法, 如引导学生自评等等。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任务不宜过大、过难, 应符合学生特点:“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符合学生特点, 还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
(1)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 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 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 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2) “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同学生, 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做到因材施教。
(3) “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
2.要遵循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 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知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主动建立起来的, 因此, 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答疑者,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该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 给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他们去研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 再调动他们的创作欲望, 让他们进一步地完成任务。
3.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百看不如一练”, 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有效得多。通常, 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 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理想的教学环境是在一人一机的电子教室或多媒体教室上课。
4.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适时指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与帮助, 引导学生分析任务, 使他们能尽快地明确自己的切入点, 并逐步提出新问题。
5.进行及时的评价, 为了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还要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实践证明, 在计算机有关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可以使课堂教学气氛明显活跃起来, 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 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也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摘要:本文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并分析了该方法的要求和特点, 详细阐述了任务驱动的实现过程及实施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模块,任务驱动,教学法
参考文献
[1]亢宗等.在计算机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作文教学的任务与实现 第4篇
(一)确立“信息化教学工程为主导”的建设观 “信息化教学工程为主导”的建设观就是以信息化的理念、方法和手段改造传统的机械化和电化教学模式,并逐步完成向信息化教学全新模式的转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双重历史任务”需求的客观要求。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迎接信息化战争的挑战,是我军面临的严峻现实,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建设带动机械化建设,以机械化建设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思路,我军才能完成“双重历史任务”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因此,我军各级各类院校绝不能置身事外,必须主动适应“双重历史任务”需求,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完成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二是新军事变革的必然结果。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的浪潮席卷军事领域,军队院校也经受着它的冲击,尤其信息技术装备和信息技术手段在军事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为军队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三是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必由之路。人才培养的实践表明,人才培养不能脱离时代。当今要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必须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充分运用优质、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高效率地培养大量人才。
(二)确立“集约化地教,自主性地学”的教学观
这种教学观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精教、博学、深研”。所谓“精教”,即教员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为诱导启发式点拔,教员要大量收集相关的知识信息,将其浓缩,把握知识关键点,为学员解难答疑,所谓“博学”,即学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大量知识信息,在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的情况下,参与课堂学习,配合教员的“精教”;所谓“深研”,即学员要对每门课程尤其是战术、信息战理论、政治工作等重点课程进行深入挖掘,教员要参与学员的“深研”过程,使学员把知识学深、学牢、学活。
(三)确立“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观
提高“新型军事人才”的“信息素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信息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信息的重要作用,树立终生学习、勇于创新的理念,具有较强的信息敏感性、信息洞察力和迅速有效地发现与掌握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二是丰富信息知识。让他们通晓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认知和方法,掌握有关信息的基本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外语知识等。三是提高信息能力,使其具有有效利用信息设备、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能力。
二、构建“信息化教学工程为主体”的现代化教学工程体系
(一)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努力把学员培养成为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复合、创新能力较强、意志品质坚强、体能素质强健的信息型新型初级指挥人才。二是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设立相应的培养目标。
(二)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
本着跟踪军事技术发展、紧贴军事斗争准备实际和围绕新型初级指挥人才的培养目标的理念,设置科学、综合、先进的内容体系。一是增设信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装备、信息化勤务理论研究、信息化防卫作战理论等课程,在基础课方面侧重信息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在专业基础课方面突出信息化勤务理论、处突理论、基层政工理论、基层管理理论等,在专业课方面侧重信息化装备的操作技能训练。二是按照实际需要,采取自编与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建立新型教材体系,同时健全教材管理机制,搞好文字、电子、网络和电视等教材的管理。三是将应用数学、大学语文、电子技术、军事运筹学和军事高技术基础等课程整合为信息化基础学科群。四是将电子技术、信息战指挥理论等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使教学贴近实际和中心任务。五是树立精品观念,创建精晶课程和精品课。
(三)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
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倍增器”、“粘合剂”和“挖掘机”。根据能力生成规律和指挥专业教学的特点,应建立多种教学方法模式。一是继续完善“理论综合教学—技能综合训练一战术综合设计一指挥综合实践一能力综合考评”的专业教学模式。二是按照教会学员学习、思考、应用和创新的学科教学目标,探索案例分析式、学研式、探究式等学科教学模式。三是构建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模拟仿真技术为支撑的网络互动式、模拟仿真式、研讨式和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自主学习模式。
(四)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一是要搞好硬件建设。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包括两部分。首先要依据“主干千兆,桌面百兆”的标准,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课程教学、网上模拟训练、数字图书馆的需要,建设以网络管理中心为核心,以园区网三级网络结构为骨干的网络体系。其次实施以计算机网络综合教室为先导,以数字化教学大楼为主体,以专修楼、电教楼、实验楼和学员队教室为辅的网络教学场所建设。二是加快教学软件系统开发。首先在《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的基础上,重点开发网上教学、网上自学的理论教学支撑软件与相应的网络课程,为学员开展自主性地学捉供信息保障。其次构建以“联合99工程”的武警部队执勤、战术模拟训练系统为主体,以分队军官指挥应用训练系统、参谋业务模拟训练系统为辅助的模拟仿真训练体系,建立作战实验室。再者建立以多媒体信息资源系统为载体,以军警基础理论、战术、政治工作、基层管理、参谋业务等重点学科为内容的教学信息资源中心:建立图书情报、教学信息、科研信息、人才信息等信息子系统:设立网络课程库、课程教学课件库、网络试题库、多媒体素材库、多媒体教材库等数据库:各教研室建立教学信息分中心和学科专业网站:分期建设大容量、高速度的数字图书馆。
(五)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管理是影响教学资源使用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信息化教学管理的一般特点规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依据上级下发的法规制度,完善现有法规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科研、保障、装备、学籍和干部管理等法规制度,形成配套完善的法规体系。二是在推广应用总部下发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适合院校情况的教学管理、学籍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评估管理、科研管理、教保管理和装备管理等子系统。三是加强信息环境的安全建设,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首先,应成立由院、部领导和网络专家组成的领导小组,从组织上保证网络的安全运行。其次,制定《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暂行规定》、懒园网建设和管理使用规定》和睁院网络安全保密规定》等网络管理制度,从制度上加强对网络的有效管理。再者,采用先进的网络防护技术,引进安全可靠的软硬件,从技术上实现对全院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安全监控。
(六)建设一流的教员队伍
作文教学的任务与实现 第5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24点游戏,MFC
1 基于任务驱动的24点游戏的设计
1.1 任务驱动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实验性、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为内容的教学方法[1]。也是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景为基础, 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 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2]。
在电子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游戏已成为我们休息之余选择的一种娱乐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更新换代, 极其需要小组协作的游戏开发团队以及高端游戏人才。实践显示, 任务驱动下24点游戏的设计与实现能够提高小组协作开发游戏的能力, 综合应用微软基础类库 (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 MFC) 编程的能力。
1.2 任务驱动下24点游戏的设计
游戏的功能实现是由系统随机发出不同的扑克牌, 根据扑克牌的点数指代不同的数字, 按照实际数值进行24点运算, 同时要求实现的控制功能是计算表达式、计时等功能。总的说来, 就是从一副扑克牌中抽去大小王剩下52张, 随意抽取4张牌, 并且每张牌仅用一次, 把牌面上的数运用加、减、乘、除和括号等进行运算得出24, 其中J, Q, K都当成数字1来运算。根据这些要求, 以24点游戏为任务主线, 进行组内任务分配, 并对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任务环节进行设计, 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各任务。
1.3 穷举算法的分析
24点游戏的核心算法思想就是穷举法, 所谓穷举法就是列出4个数字加减乘除的各种可能性, 包括括号的算法。
要实现24点的算法, 需要将表达式归为3种情况, 无括号的简单表达式、有一个括号的简单表达式、有两个括号以上复杂的表达式。穷举的开始需要对给出的4个数进行排列, 其可能的种数为4×3×2×1=24, 可以利用一个嵌套函数实现4个数的排列。
2 基于任务驱动的24点游戏的实现
将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思想与24点游戏的实践过程相结合, 其实施一般可分为任务设计、任务实施和测试与评价等3个阶段。
2.1 任务设计阶段
任务的设计是任务的起始阶段, 是整个游戏项目的核心环节。其设计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项目的实现。
(1) 用户需求分析。24点游戏系统应该提供简单、层次关系明了、清晰的操作界面, 满足用户的使用, 尽可能地为用户操作提供方便。用户界面是用户与计算机信息系统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 是用户与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交互的唯一途径。
通过用户界面, 用户向计算机系统提供命令、数据输入信息, 这些数据经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后, 又通过用户界面将处理的结果返回给用户, 另外, 在处理的过程中, 用户也可以通过用户界面干预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处理。较之于文字界面表达不够清晰, 且还需要操作人员正确无误地记忆操作命令等因素, 本系统采用清晰、易懂的图形界面。
(2) 任务总体设计思路。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只有任务明确、编排合理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24点游戏设计的总体思路为开始—发牌—算法计算—显示结果—退出等功能模块。根据系统功能模块, 需要通过不同控件实现它们各自相应的功能。
开始模块:开始游戏, 需要调用多种函数, 进行加载背景图片。
退出模块:退出游戏, 需要调用On Cancel () 函数。
计算模块:对表达式进行计算, 判断结果。其流程如图1所示。
(3) 依据任务合理分组。协作小组是协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 包括小组划分、成员角色扮演、任务分配等。协作小组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倾向、个性差异而组建, 每个学生的价值相互依存, 相得益彰, 人尽其才, 在合作组中发挥其独特作用[3]。24点游戏设计的任务主要包括客户端代码编写, 程序框架设计和服务端代码编写, 软件测试及调试, 撰写使用手册与游戏规则。依照任务需要安排4~6人为一组, 并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充分发挥组内优势互补, 并选出一名组长负责任务的协调工作。
2.2 任务实施阶段
任务实施是小组协作活动的重要体现。在此过程中同时需要教师的指导与监督。在该阶段, 需要进行如下工作。
(1) 界面设计。需要添加控件, 如打开---IDC_Start—调用On Start函数, 计算---IDC_Calculate—调用On Calculate函数, 显示结果---IDC_Show—调用On Show函数, 退出--IDC_Exit—调用On Exit。
除了对各个控件关联变量以及消息响应函数, 还要对对话框类进行消息响应函数的关联, 所以需要用到WM_TIMER消息响应函数On Timer () 函数来实现这项功能, 将对话框类进行该消息响应函数的关联并书写程序。
(2) 开始模块任务的实施。将其中4个按钮修改成位图、透明样式, 以便加载图片m_button[0]= (CButton*) Get Dlg Item (IDC_BUTTON11) ;依次为m_button0-m_button3, 获取id为IDC_BUTTON11-IDC_BUTTON14。并加载了m_bitmap[0]-m_bitmap[12]共13张纸牌图片, Load Bitmap (IDB_BITMAP1) -Load Bitmap (IDB_BITMAP13) , 同时加载了一张背景图片。
(3) 计算判断模块任务的实施。计算判断模块是此程序的核心模块, 主要调用On Calculate函数实现相应的功能。首先判断表达式的值是否为空, if (m_m2=="") , 需要调用消息框输出函数, 如Afx Message Box ("Sorry!n表达式不能为空!n") ;该函数处理表达式为空的结果。如果表达式的判定结果为24, 如if (result==24) , 则调用消息框输出计算正确的处理结果, 如Afx Message Box ("计算结果是:24n恭喜你!答对了!n") ;同时让开始按钮起作用, Get Dlg Item (IDC_start) ->Set Window Text ("继续") 。
否则, 再次调用消息框输出错误判定结果, 如Afx Message Box ("你的计算结果是:“+sresult+”n很遗憾!n你错了!") ;让表达式再次获得焦点, 以便再次获取值进行计算, 如Get Dlg Item (IDC_biaodashi) ->Set Focus () 。
2.3 测试与评价
24点游戏即“巧算24点”是一种数学游戏, 游戏方式简单易学, 能健脑益智, 是一项极为有益的活动, 较之于传统习惯鼓励个人的评价方式, 积极采用“个人评价+小组集体评价”结合的新形式, 大力提升了教学与实践效果, 依据任务构建了良性制约和评价机制,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的提升以及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3 结语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创新了学习思路与学习方式, 尤其适合程序设计中课程设计的教学与实践。通过在24点游戏程序设计的应用实践表明:该方法有助于提高小组协调能力, 沟通交流能力, 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 该教学模式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 通过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形式, 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开发以及团队协调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钟柏昌.任务驱动教学的反思与重塑[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7) :57-59.
[3]吴海花, 王连山.计算机软件项目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 2009 (23) :11-12.
[4]孙鑫.VC++深入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5]杜青.VC++.NET (2008) 课程设计经典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作文教学的任务与实现 第6篇
关键词:法律适域,法律局限性,德治的精神内涵,现实条件
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刚刚结束, 会议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表明法治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尽管我们选择了法治, 但法律不是万能的, 不同性质的法律应当有其独特的作用空间, 需要遵循适域的理念; 另一方面, 法律自身的局限性也需要以其他方式来加以弥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明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所必须坚持的原则。所以, 在法治不断推进过程中, 除了限止法定权力对市民生活领域的影响, 仍需注意用道德信仰来进入补充, 唯有不断通过这样“一让一进”的发展, 中国法治事业方可稳步前进, 才能构建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这里必须要作一个重要的说明, 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概念绝不可混用, 法治、德治均是指宏观的社会治理方式; 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则是指在法治框架下法律与道德信仰的结合, 究其最后的归宿仍属法治。总言之, 作为一种治理思想来说, “以德治国”这一重要思想乃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理论的深化形式, 其主旨就是要纠正长期以来关于“依法治国”这一重要国策的片面认识, 以及因为这样的片面认识而导致的淡化、甚或无视作为法治之现实基础和重要补充的伦理道德建设的错误倾向。只有从这样的角度来认识, 才会对“以德治国”的思想价值有一个基本的正确把握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所必须坚持的原则。因此, 以德治国并非法治外的德治而是为了纠正过去只看重法律工具属性而忽略法律价值属性的错误认识, 是实现法律至上和良法之治法治任务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可能性
( 一) 法律的适域问题
马克思关于法律调整对象有以下论述: 只是由于我表现自己, 只是由于我踏入现实的领域, 我才进入受立法者支配的范围。对于法律来说, 除了我的行为以外, 我是根本不存在的, 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我的行为就是法律在处置我时所应依据的唯一的东西, 因为我的行为就是我为之要求生存权利、要求现实权利的唯一东西, 而且因此我才受到现行法的支配 (2) 。所以就法律而言, 其调整方式仅限于对人的行为的调整, 我们无法仅依靠法律来完成实质意义上的法治任务。
公法与私法是法学上最基本的分类方法之一, 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按照法律调整对象的标准对此进行解释, 认为公法是关于罗马国家的法律, 私法是关于个人利益的法律, 并为当时国家立法所采纳 (3) 。法律分类问题引出不同类别的法律应当有其特殊的作用空间, 同一问题在不同法律领域也会反映出不同的功能需求和价值目标。以宪法财产权与民法财产权的性质区别为例, 公法性质的宪法规定财产权更多关注于权利主体的人格因素, 对不同主体的财产权进行不平等的差序保护, 反映着特定的社会管理需求; 而私法性质的民法规定财产权则是在承认权利主体人格平等基础上, 关注权利客体物的归属和流转情况, 以实现普遍的经济发展目标。因此, 无论是从法律体制整体还是内部看, 都存在适域问题, 任何法律必须在其自我领域内发挥特定功能并实现特定目标, 超出领域法律本身就会失去正当性的基础。
( 二) 法律自身的局限性
法律是普遍性、确定性的行为规范。而普遍性和确定性使法律获得了效率、安全价值。法律不必因人因事适用, 司法过程因简单化而产生效率。法律预告了每一种行为的结果, 行为后果的可预见性使人们不必担心法律突如其来的打击。但取得任何价值都不能不付出代价 (4) 。法律的普遍性在实现效率价值时, 往往会牺牲个别正义, 将法律规则适用于个别情况导致非正义的情况; 而法律确定性在保证社会安全稳定同时, 又常常会忽略社会新发展新情况无法被灵活应用, 进而与社会现状发生脱节。
从认识论出发, 我们可以寻找到法律局限性形成的根本性原因, 恩格斯认为人的思维是至上的, 同样又是不至上的, 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终极目的来说, 是至上的和无限的; 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 又是不至上和有限的 (5) 。这就是说,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从人类历史整体来看是无限的, 但人类认识能力对人类历史中某一特定社会发展阶段来说又是有限的。法律是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 总是存在于人类历史的特定阶段, 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制约。因此, 从这一点来说, 是人类关于特定社会阶段认识能力的有限性最终导致了法律的局限性, 法律本身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
综上所述, 一方面法律需要遵循适域理念决定其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时不是万能的, 仅能在其特定领域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法律自身的局限性又决定其作为一种理想被追求时不是全面的, 难免需要在不同价值间进行取舍。而道德信仰恰可以弥补法律的缺陷, 无需以人的行为为限, 更不必担心因过于确定与发展中社会脱离的现象。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必然性
德治从字面很容易就会联想出道德之治的结论, 即用道德规范来治理国家和社会。但这样的结论并没有触及到德治的精神内涵即以德治国的核心内容, 甚至从现实的法治环境下来看是不适合的。唯有从法哲学的角度来考察才能使德治的精神因素更有力地促进法治社会的发展, 而不能仅仅局限于道德规范的层面。
( 一) 德治的精神内涵与法权观念的同一性
在西方, 自然法学派是法哲学的起源, 其思想渊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与西塞罗、斯多葛学派有密切联系 (6) 。而自然法学派的发展过程与人类权利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自然法学派的权利观念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 1) 古代和中世纪自然法学的权利观是以正义为基础, 寻求外在于人的正当秩序; ( 2) 近代自然法学的权利观以自由为核心; ( 3) 现代自然法学的权利观以平等为内涵。其中近代以来的自然法与自然权利思想对当今的影响最大 (7) 。自然法学派正义、自由、平等的法权观念与德治的精神内涵具有同一性, 并最终被看作是权利正当性的源泉。
( 二) 德治的精神内涵与至上良法的同一性
2014 年10 月1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对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 礼法合治、德主刑辅, 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 为政以德、正己修身, 居安思危、改易更化, 等等, 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而在中国历史上关于德治问题, 周公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所提出的“德”字是具有最高哲学本体意义的, 而不是指具体道德规范。周公的德治思想是贤人之治和民本之治两方面的完美统一 (8) 。周公德治思想中的贤人之治观念把其归为人治的范畴更为贴切, 而其关于民本之治的思考却是在跨域巨大历史鸿沟后与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不谋而合。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 “人在本质上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 人是历史活动中的主体, 马克思同时认为共产主义是: 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个阶段历史来说必然的环节, 共产主义就是要回归人的本质, 使人可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民本之治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核心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通过上述引论, 笔者暂且得出这样的结论: 是本质意义上的人即特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社会关系架起了法与德、权力与权利沟通的桥梁, 法治社会权利领域的扩展情况是评价好坏的最终标准, 而德治的精神内涵也正反映于此, 即尊重人、解放人。正因如此,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现实性
我国著名法理学家张文显认为我们的时代是迈向权利的时代, 是权利备受关注和尊重的时代, 是权利话语越来越彰显和张扬的时代, 人民习惯用权利的角度来理解法律, 来思考和解决社会中的问题 (10) 。在当代, 以人的权利为始点, 统一性地发展法制和建设道德并最终实现法治任务是切实可行的。
公权力领域的法治建设, 主要是加强法律对权力的约束, 用制度监督、规范、约束、制衡权力, 确保权力不被滥用, 建设廉洁政府, 以此来提高权力行使者的道德信仰和政府的公信力。而私权利领域的法治建设, 则是将政府职能由指令型向服务型过渡, 不断彰显和张扬社会主体的权利, 需要特别关注法律对私权利主体的道德性评价和引导。在此仅以较有代表性的公司登记制度改革为例, 2014 年3 月1日起新的《公司法》已经施行, 这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将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 放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改革目的是为了更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 满足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放松对市场主体准入的管制, 降低准入门槛。与此同时, 2014 年2 月7 日《国务院关于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需要推进配套的监管制度改革, 其中一项最关键的措施是要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 这项措施就是在制度层面上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典型范例, 通过将社会主体的道德信用因素引入法律制度对社会主体进行道德性评价和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 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而在依法治国的框架下, 重要领域的法律体制改革也便呼之欲出, 将以德治国纳入依法治国进程中有助于去除法律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 协助法律体制改革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并最终顺利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
四、结语
法律的适域问题和法律自身的局限性反映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可能性; 德治精神内涵和法治价值追求在尊重人、解放人问题上的同一性则体现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必然性; 重要领域法律体制改革的需求更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提供了现实性基础。如果说依法治国是从社会主体行为出发并最终实现了社会主体意识的和谐, 那么以德治国则是从社会主体意识出发并最终完成社会主体行为的一致。道德信仰已然成为我国完成法治建设任务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
注释
11康健.正确认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兼论德治是法治的现实基础和重要补充[J].理论前沿, 2001 (24) .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21.
33 陈汉译.学说汇纂[A].沈宗灵.比较法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118.
44 徐国栋.法律局限性的处理模式分析[J].中国法学, 1991 (3) .
5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5, 3:126.
66[法]菲利普, 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古罗马政治思想史讲稿[M].张竝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02-104.
77 何志鹏.权利基本理论:反思与构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6, 7.
88 郭成龙, 蒋旭杲.“德治”本意之探源—法治语境下的重新考释[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5, 34 (3) .
9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33.
作文教学的任务与实现 第7篇
众所周知,对于整个通信系统而言,实时性和准确性事是通信的最为重要的基本特性。在通信行业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特性显得尤为重要。日常的通信作业中,很多的作业是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的,比如,系统的升级,数据库的备份,垃圾文件的清理等。对于整个通信运营商机房中的数目庞大的设备而言,人为手动输入命令来完成这些作业的操作,显然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为了保障系统作业的性能,使得人们可以更好的高效地完成计划的作业任务,确保计划的任务准确及时的得到执行,Unix&Linux下的守护进程cron[1]无疑成为最佳的选择。该守护进程的作用就是定时的执行crontab文件中用户指定的任务。
1 研究状况
1.1 分crontab
实现crontab[2]主要包括cron守护进程和crontab文件;cron守护进程在Unix&Linux操作系统的多用户模式下运行,负责运行特定的计划的任务,cron守护进程会按照crontab文件指定的时间执行命令。crontab文件包含送交cron守护进程的一系列作业和指令。每个用户可以拥有自己的crontab文件;同时,操作系统保存一个针对整个系统的crontab文件,该文件通常存放于/etc或者/etc之下的子目录中,而这个文件只能由系统管理员来修改。通常,crontab储存的指令被守护进程cron激活[3],守护进程cron随系统启动而启动,一般不需要用户干预。当守护进程cron启动时,它会读取crontab配置文件,并把信息保存在内存中。每过一分钟,守护进程会重新检查配置文件,并执行这一分钟内安排的任务。
通常的crontab文件项的格式[4]为:minute hour day month day_ of_ week command。 从crontab文件的格式可以看出,通常的crontab文件的格式可以分为2部分,分别是时间部分和命令行(计划任务),其中时间部分取值为:minute: 0~59;hour:0~23;day of the month:1~31;month of the year:1~12;day of the week:0~6(0=星期天,1=星期一,等)。这些域可以是“*”号,以“,”做分隔的列表或者是一个取值范围。命令行部分是用户指定的需要定时执行的计划任务的绝对路径信息。
然而对于通信系统中海量级别[5]的计划任务而言,对每一条命令,在crontab文件中都会对应一行以时间和命令行组成的crontab文件项。这样在crontab文件中可能存在大量的需要在同一时刻或是同一时间段内定期执行的计划任务。另外对于crontab文件的操作,无论是注册还是删除crontab中的文件项,必须要重启cron[6]服务,该文件项才可以被激活,对于大量的同一时刻任务项目的注册或删除,增加cron服务的重启的次数。频繁重启cron服务,使得系统的开销增大,造成通信质量的下降甚至是服务中断。同时对于工作人员而言,手动输入crontab文件项的操作比较麻烦,工作效率不高。因此需要对crontab文件项进行统一管理。
1.2 计划任务时间管理的功能分析
在对既有的crontab文件项的分析基础上,为了实现对计划任务的统一管理根据crontab文件项的格式的特点,将crontab文件项中的时间部分相同的计划任务制定成为schedule[7]。将同时刻的计划任务记录到schedule文件中。在schedule文件中需要记录该时刻或是时间段中所要定时执行的所有的计划任务,但是,对于Linux系统而言,cron进程所能激活的计划任务是脚本、工具或者命令等,此处的schedule只是记录计划任务的文本文件,因此,还需要将schedule的内容解析给cron进程,在此定义了一个激活schedule的脚本文件[8]Run_schedule.sh。因此新定义的crontab文件项的格式为:Minute hour day month day_ of_ week队Run_schedule.sh的绝对路径 schedule文件名
分别为:时间部分,激活schedule的脚本及schedule名。
根据对crontab文件项的分析,计划任务的管理应该具有以下的功能:Schedule及计划任务追加、Schedule及计划任务删除,schedule的运行等功能,远程追加和删除功能。
(1) schedule及计划任务追加功能。
该功能包含两部分,分别是schedule的追加功能和计划任务的追加功能。
追加schedule是为了实现追加计划任务的时候,crontab文件中不存在与该计划任务执行时刻相同的文件项,需要在crontab中增加新的文件项,并创建新的schedule文件,将计划任务加入到该schedule文本文件中。
计划任务的追加是指在crontab文件中已经存在与该计划任务执行时间重复的文件项,这时不需要追加新的文件项,只需要在重复时间的文件项对应的schedule文件中将该计划任务追加在schedule文件之中。
(2) schedule及计划任务删除功能。
该功能也是包含两部分,分别是schedule的删除功能和计划任务的删除功能。
删除schedule是为了实现删除cron文件中指定时间的文件项,使该schedule不在被定期的执行。
删除计划任务,是为了实现将不需要做的计划任务从系统中删除,由于系统中的计划任务都是存放在schedule文件中的,因此,需要检索所有的schedule文件,将要删除的计划任务从schedule文件中删除。
(3) 远程主机的计划任务追加和删除功能。
通信系统中的服务器是以集群的形式出现的,在这些集群中[9]包含数量庞大的服务器及刀片计算机等装置,这些服务器和刀片计算机也是需要做诸如系统的升级,数据库的备份,垃圾文件的清理等定期的计划任务的,远程主机的计划任务追加和删除功能是为了实现对非本机之外的所有的计算机进行计划任务追加和删除功能。
(4) schedule的运行等功能。
cron进程可以激活的是系统中存在的脚本,工具等,但是对于自定义在crontab文件中的schedule是不能够直接被激活的。因此为了使cron可以激活schedule中定义的计划任务,需要使用一个名为Run_schedule.sh的脚本来逐条激活schedule中注册的计划任务。该运行脚本原理如图1所示。
2 计划任务时间管理的设计
计划任务时间管理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命令行解析模块。计划任务管理是以命令行的形式来实现的,它的目的是为了对crontab文件和schedule文件进行操作,其命令行的格式如下:命令名 schedule名计划任务名 IP地址 时间。此处的IP地址参数可以省略,该参数是针对于对远程服务器实现计划任务管理而增加的参数。
命令解析模块,提供对用户输入命令的各个参数正确性检测。比如对时间正确性的检测,参数个数检测,指定的计划任务存在性检测,IP地址可通信性检测等。
(2) crontab文件管理模块。crontab文件管理模块,在用户投入命令行删除或追加schedule时,在crontab文件的同级目录下复制一个crontab文件的备份文件,该备份文件内容与crontab文件的内容相同,所有对的操作都在这个备份文件中进行,例如删除或添加crontab文件中的一个文件项。创建备份文件的目的是避免对系统中的计划任务的影响。在所有的操作完成之后,重命名备份文件,将旧文件覆盖掉。此时crontab文件为修改后的文件,最后重启cron服务,是新的crontab文件中的文件项激活。
(3) schedule文件管理模块。schedule文件管理模块,包括2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创建或删除schedule;另一部分是追加或删除schedule中的一个或多个计划任务。用户投入的命令为删除或创建schedule时,在对crontab文件操作完成以后,会在schedule目录下删除一个旧的或建立一个新的schedule文件。用户投入的命令为删除或追加计划任务时,在schedule所在目录下复制一个schedule文件的备份文件,所有的删除或追加计划任务的操作都是在备份文件中进行,在操作完成之后。重命名备份文件,将旧schedule文件覆盖,此时的schedule文件为修改后新的schedule文件,在这里创建备份文件的目的同样是避免对系统中的计划任务的影响
(4) 远程作业模块。远程作业模块,针对非本机的服务器,根据用户提供的IP地址,在用户提供的IP可通信的情况下,利用Linux下的远程连接服务:remote shell[10],建立管道连接,使得主机与远程的服务器通信,达到调起远程服务器中的计划任务时间管理命令的目的,实现对远程计算机的计划任务的管理。
因此,计划任务的时间管理的组成结构如图2所示。
3 测 试
(1) 测试环境。
操作系统:MontaVistaR LinuxR Carrier Grade Edition 4.0;软件环境:crontabs-1.10-X;时间域:系统所在地的时间,即北京时间。
(2) 测试内容。
包括:schedule的注册,已注册schedule中的计划任务的追加,schedule的删除,已注册schedule中的计划任务的删除,对CPU使用率的影响等内容。
① schedule的注册,即在crontab中追加新的文件项。经测试该功能完备,在schedule目录下创建成功了一个文本文件,并且在schedule运行脚本日志中看出schedule中的计划任务被定时执行。
② 已注册schedule中的计划任务的追加,即在schedule中追加新的计划任务。经测试新加的计划任务成功的记录到schedule中,并且可以定时完成。
③ schedule的删除,即对一组计划任务的删除。测试结果表明在删除schedule之后,该组计划任务不会定时的启动,并且schedule目录下的文件被删除。
④ 已注册schedule中的计划任务的删除,即删除指定的一个或多个计划任务,实验结果表明schedule文件中的指定的计划任务被删除,同时该任务不会定时的完成。
⑤ CPU使用率的影响,即在同一时刻有多任务定时执行时重启corn服务对CPU使用率的影响,对十个相同时刻的进行的计划任务的实验结果的对比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在对计划任务实行了统一的管理之后CPU的使用率会大大的减低。
4 结 语
通过测试表明,通过对crontab文件的优化改进,对于海量级别的计划任务而言,计划任务的管理解决的追加计划任务时多次重启cron服务的问题,大大地减少CPU的使用率,改善了crontab文件中的冗余等诸多问题。
摘要:为了实现通信系统中大量的计划任务的时间管理的目的,在分析了Linux&Unix系统下的crontab的基础上,通过对crontab文件的优化,将计划任务以时间分类的方法。将执行时间相同的计划任务做成schedule形式,实现了对系统中大量同时刻或时段的计划任务进行统一的管理,改善了crontab文件的冗余问题,减少了cron服务重启次数;减轻了系统的开销。
关键词:计划任务,冗余,schedule,crontab
参考文献
[1][美]BULK Robin.Unix技术大全:系统管理员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2]孟方涛.Unix系统中定时执行程序cron的使用[J].新浪潮,1996(7):32-35.
[3]李承荣.基于cron的系统自动化设计与实现[D].杭州:浙江大学,2004.
[4]耿剑峰,倪天倪.跨平台下MySQL数据库的自动备份[D].南京:河海大学,2004.
[5]唐川.UNIX系统性能监控简述及shell实现系统资源利用率统计程序[J].科学咨询,2009(7):39-40.
[6]OLCZAK Anatole.UNIX and Linux programming manual[M].3rd ed.[S.l.]:Addison Wesley,2000.
[7]MICHAEL A S.Linux job scheduling[M].[S.l.]:[s.n.],2000.
[8]Marjorie Richardson.LINUX and UNIX shell programming[M].[S.l.]:[s.n.],2000.
作文教学的任务与实现 第8篇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 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当前教学目标设计并提出任务, 针对所提出的任务, 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 分析任务并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师通过技巧地设计教学任务, 将要讲授的知识蕴含在任务之中, 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对任务进行分析, 提出问题, 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 独立或通过协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二、实施的过程
计算机教学虽然是以操作为主的教学, 但其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 因此, 并不是每堂计算机课都适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 如计算机系统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等课程时, 并不完全适用;另外基本概念、基本操作等也不适宜使用任务驱动教学, 如计算机硬件的组成, 文件的操作等, 传统教学方法更适合于这些课程。任何一种教法都有其最佳的适用范围, 因此要根据课程特点、实践条件、学生特点来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根据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 结合我们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我们在课前把适合用传统教学和适合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分析, 并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出来。见表1。
从表中可以清楚的看出, 每一章节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实施手段以及教学目的等一目了然。教师在上课前, 可以按照这个表格来备课, 并具体安排教学任务, 实施相应的教学手段, 然后检查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这里我们无需赘述, 那么如何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呢?
我们首先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有一名负责的组长, 并由这名组长负责安排完成任务的过程, 然后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具体任务, 并与学生进行互动,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任务完成后, 教师要视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式的讲解, 然后再继续安排任务或实施阶段测试。见任务实施流程图。
如何设计任务, 是我们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首先要有科学性,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 采用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合理安排任务。其次, 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教师在学期初要认真分析教材, 把握教学的总体任务, 在此基础上把总任务再细分成一个个小的任务。每一个任务中既要有新知识, 又要有以前任务中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 温故而知新, 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表2是我们按照表1里重点和要点设计的一个具体任务实例, 从表中可以看出任务的具体要求, 并把每一组完成情况分列其中。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 要与学生进行互动,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但尽量不要给出学生具体的答案, 而应以引导的方式出现, 这样会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机会, 加深学生的印象。与此同时, 教师要检查每一个小组的每一个具体要求的完成情况, 并在已完成的项目前的方框内划"√", 最后, 再统计出每一项要求总体完成情况。任务检查完成后, 教师可以根据统计情况, 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知识点掌握的更加牢固。
在完成具体任务与必要的总结后, 要进行适当的阶段测试。对任务完成出色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对仍还有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 促使学生更加努力, 从而更能调动、提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欲望。
三、注意的问题
通过几轮的任务驱动教学, 我们发现还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 一次上课的任务不要太多, 应视任务的难易程度而定, 一般情况应不超过两个任务, 复杂一些的安排一个任务为宜。
2. 任务要有可操作性, 必须能通过实际操作来完成, 应尽量避免过于复杂和繁琐。
3. 对于不同专业, 所需掌握的知识要有不同的侧重, 在必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 我院的医事法律专业和营养学专业, 前者对文字编辑要有所侧重, 后者要对统计有所侧重, 所以我们要分别增加Word和Excel任务训练的强度。
4. 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 由浅入深, 化繁为简, 循序惭进地来教学。对新的知识点或有难度的任务, 教师先进行示范、讲解, 并给出详尽的操作步骤, 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实现自主学习和操作。
总之, 我们在设计任务时, 应全面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系统安排任务的设计与实施, 不能过分夸大"任务驱动"的功能, 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任务驱动法, 都千篇一律地加以运用, 致使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综合性的教学方式, 我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可以使教师教学思路清晰, 学生学习目的明确, 促进学生勤于思考, 增强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适合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方法, 是一种符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的方法。实践证明, 学生在独立完成"任务"时, 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 乐此不疲。"任务"是手段, 效果是目的, 只有掌握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真正精髓, 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建平."任务驱动"教学法[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2008, (7) .
[2]吕索杰.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08, 18.
作文教学的任务与实现 第9篇
工作流程是对一整套规则与过程的描述,以便管理在协同工作进程中的信息流通与业务活动。它的目标在于根据企业实际规范和业务操作来定义电子化的工作流,以智能的方式处理过程,保证工作中的某项任务完成后,按预定的规则实时地把工作传送给处理过程中的下一步,保留工作流转进程中的操作痕迹,更重要的是,保证相关数据的自动更新。
相对于其它工作流软件,此工作流平台更加侧重于企业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转。通过将工作、事务抽象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它们进行监控。除了本身预先抽象定义了一些典型的tasks外,还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编程接口,允许用户任意扩充定制自己需要的tasks,这样基本上就可以满足企业的各种业务需求。
2 平台的体系结构
整个平台主要由Flow Server(Flow Engine)、Flow Studio、Web(事件列表部分)、数据库读写接口层、Flow DB Server等几个模块组成。下面分别就几个主要模块的组成和功能作简要的介绍。
3 Flow Studio流程定制
Flow Studio:Flow模型定义配置工具,体现了工作流的解决方案,主要包含Tasks、Jobs、Plans和Events等几个节点。Tasks中列出了系统预先抽象定义好的任务,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Flow提供的编程接口任意扩充task。
Jobs灵活方便的用户自定义工作流程方式。通过Studio,用户可以方便、直观、快速地定义出各种复杂的工作流程,完成诸如数据传送,邮件发送、应用程序和脚本执行等业务工作。每个工作流程job由一个或多个执行单元ExecUnit(可以为某个task或嵌套一个job)通过Relation关联而成。此Job的执行情况大概是这样的:系统先运行单元ExecUnit1_1、ExecUnit1_2,然后根据结果决定是否运行单元ExecUnit1_3,继而决定是否运行单元Ex-ecUnit1_4。
Plans完备的scheduler调度机制。VisDa Flow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完备的Plan解决方案,通过Studio,用户可以制定出各种计划来执行指定的Job,其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图2中Generic Schedules节点包含一个个Scheduler,JobMaps节点包含了关联的Job。对应每个Scheduler,用户可以选择Once(执行一次)、Daily(按天执行)、Weekly(按星期执行)、Monthly(按月执行)四种计划方式来执行自己的Job。
4 Event触发机制
在平台内设置了一个强大而灵活的Event触发执行指定Job的功能,其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图中10000、10001分别代表一个个Event,这里需要说明的是,Even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用户可以通过Studio任意定制。
至于整个Event触发机制如何运作,请参见图4所示。步骤(1)(2)如前所述,之后其它应用程序或另外的Flow Server就可以触发执行Job了,如图中步骤(3)。至于步骤(4)(5),将由Flow Server完成。
5 结束语
本系统作为一款工作流软件和信息传送处理平台,将在企业的EAI(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企业应用集成)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显然其稳定性与安全性高低将是制约其能否真正投入使用的关键。其中的后台服务Flow Server具有多机容错和负载平衡功能(提高系统稳定性)以及一些在分布式应用中的安全措施。相对于其它工作流软件,本系统更加侧重于企业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转。通过将工作、事务抽象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它们进行监控。
摘要:该文阐述了基于任务定制的可扩展工作流平台的设计框架、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各模块的定义,并着重介绍了平台内嵌的Event触发机制。整个设计和开发仔细参照了工作流管理联盟制定的工作流标准,系统采用的概念、提供的工作流编程接口以及构造应用系统时要求应用系统提供的应用程序调用接口等基本上符合工作流标准。
关键词:任务定制,工作流,触发机制,可扩展
参考文献
[1]徐志伟,冯百明,李伟.网格计算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米文丽,李志新.中小企业IT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N].电脑商情报,2005-08-09.
[3]Luckham D C,Vera J.An Event-based Architecture Definition Language[J].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er Engineering,1995,21(9):717-734.
[4]Haupt M.Towards Event-based Aspect-oriented Runtime Envi-ronments[R].Software Technology Group,Darmstad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ech.Report:TUD-ST-2002-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