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范文(精选4篇)
《朱子语类》 第1篇
【21世纪三大恨】 10月8号白俄罗斯女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日本传媒每年报道村上春树的失败已经到达一种丧心病狂的程度。且不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高手林立,就说你们年年炒作这样很尊重村上吗?我总结了一下,村上春树的诺贝尔、莱昂纳多的奥斯卡、汪峰的头条,似可称为“21世纪三大恨”。
【时代真不同了,用语更文明了】 古时候打劫是这样的:“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这语言多么粗鲁野蛮!经过上千年的文明洗礼,到了现代社会,语言变得更文明贴心了:“前方500米收费站,请减速慢行,停车请领卡,请缴费,谢谢合作!祝您出行平安……”
【现在的我们该怎样跟女性打招呼】 二十年前,随便称呼不熟的女孩“美女”,无异于调戏轻薄耍流氓;到十年前,“美女”就烂大街了,取而代之的是更能激发感官刺激的“女神”;而如今,“女神”都已经遍地皆是,现在跟姑娘打招呼都得说:“仙女,最近又下凡了?”
【古代的三种学霸】 1.挑灯夜战型: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2.走火入魔型: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3. 永不止步型: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学霸的临终心愿】 “当你的生命还剩下八年,你做什么?”“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剩下五年时你做什么?”“三年中考两年模拟。”“剩下一周时你做什么?”“周周练。”“当生命剩下最后五秒钟, 你能做什么?”“阅读下一小题。”
【手机又多一宗罪】 长时间低头玩手机,会给下巴施加额外的压力,引起皮肤松弛,逐渐形成法令纹。此外,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看,不仅导致泪液分泌不足,引起干眼症,使眼睛黯淡无光,更容易催生眼角皱纹。看完了你是否吃惊不小?那就赶紧玩会手机压压惊!
【跟风成风】 刚才听孩子议论现在热播的影视,知道有一部叫 《夏洛特烦恼》 比较火,男一号叫夏洛。我略一琢磨,预测接下来会有一大波跟风作品上映:《郭敬明天见》 《舒伯特搞笑》《奥巴马上来》 《吴亦凡人梦》《古力娜扎我》 《吴奇隆胸记》《周杰伦理剧》 《爱迪生气了》《周润发财了》 《章子怡人吗》……
《朱子语类》之“读书法”选注 第2篇
◎读书法(上)
大凡文字有未晓处①,须下死工夫,直要见得道理是自家底,方住。【注释】①未晓处:不明白的地方。
为学之道,圣贤教人,说得甚分晓。大抵学者读书,务要穷究①。“道问学”是大事。要识得道理去做人。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②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③,方得④。读书要自家道理浃洽⑤透彻。
【注释】①穷究:深入探究。②参诸:参,参考;诸,之……于。③相肯:相一致,相吻合。④方得:才有所收获。⑤浃洽:融会贯通。
学问,无①贤愚,无小大,无贵贱,自是人合②理会底事。且如圣贤不生,无许多书册,无许多发明,不成不去理会!也只当理会。今有圣贤言语,有许多文字,却不去做。师友只是发明得。人若不自向前,师友如何著得力!
【注释】①无:无论。②合:应该,应当。
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①焉,至于群疑并兴②,寝食俱废,乃能骤③进。
【注释】①致思:集中心思于某一方面。②群疑并兴:指各种疑难问题一并出现。③骤:迅速。
读书,须是看著①他缝罅②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
【注释】①著:同“着”。②缝罅(xià):缝隙。这里指理解文章的切入点。罅,裂缝。
读书,须是穷究①道理彻底。如人之食②,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有补③。【注释】①穷究:深入探究。②食:吃东西。③补:补益,益处。
看文字,须大段著①精彩看。耸起精神,树起筋骨②,不要困,如有刀剑在
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③便在,掩了册子便忘却;看注④时便忘了正文,看正文又忘了注。须这一段透了,方看后板⑤。
【注释】①著:同“着”。② 树起筋骨:喻指振作起精神。③册子:指书本。④注:注解,注释。⑤后板:后一页。
看文字,须要入在里面,猛滚①一番。要透彻,方能得脱离②。若只略略地看过,恐终久不能得脱离,此心又自不能放下也。
【注释】①猛滚:这里指深入地探究文句的意蕴。②脱离:指跳出书本,不拘泥于书本。
人言读书当从容①玩味②,此乃自怠之一说。若是读此书未晓道理,虽不可急迫,亦不放下,犹可也。若徜徉终日,谓之从容,却无做工夫③处。譬之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后以慢火养④之,却不妨。
【注释】①从容:指读书时的心平气和。②玩味:体味思索。③做工夫:下功夫。④养:用小火微煮。
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①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②。
【注释】①是:对,正确。②玩味:体味思索。
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①,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两边如此,方看得熟。直须②看得古人意思出,方好。
【注释】①一板:也作“ 一版 ”。指书之一页。②直须:直到。
读书,只恁①逐段子细②看,积累去,则一生读多少书!若务③贪多,则反不曾读得。又曰:“须是紧著④工夫,不可悠悠⑤,又不须忙。只常抖搜得此心醒,则看愈有力。
【注释】①恁:这样,如此。②子细:同“仔细”。③务:一定。④著:同“着”。⑤悠悠:懒散不尽心的样子。
今人读书,看未到这里,心已在后面;才看到这里,便欲舍去了。如此,只是不求自家①晓解。须②是徘徊顾恋,如不欲舍去,方会认得③。又曰:“读书者譬如观此屋,若在外面见有此屋,便谓见了,即无缘识得。须是入去里面,逐一看过,是几多间架,几多窗棂。看了一遍,又重重看过,一齐记得,方是。
【注释】①自家:自己。②须:应当。③得:有所收获。
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①方②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为③知味。
【注释】①劈头:一开头,一开始。②方:正当。③始为:才是。
读书之道,用力愈多,收功愈远。先难而后获,先事①而后得②,皆是此理。又云:“读书之法,须是用工去看。先一书费许多工夫,后则无许多矣。始初一书费十分工夫,后一书费八九分,后则费六七分,又后则费四五分矣。”
【注释】①事:费点事。②得:收获。
读书须是专一。读这一句,且理会这一句;读这一章,且理会这一章。须是见得此一章彻①了,方可看别章,未要思量别章别句。只是平心定气在这边看,亦不可用心思索太过,少间②却损了精神。前辈云:“读书不可不敬。”敬便精专③,不走了这心。其始也,自谓百事能;其终也,一事不能!言人读书不专一,而贪多广阅之弊。
【注释】①彻:深透,透彻。②少间:隔不多时。③精专:集中精力。
泛观博取①,不若熟读而精思②。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③,永远不忘。
【注释】①泛观博取:指读书浮光掠影贪多不化。泛:浮而不实,浮泛。博:多。②精思:指反复思索玩味,寻求文义。③心与理一:指道理融化在心里。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①尔。然熟读精思既晓得后,又须疑不止如此,庶几②有进。若以为止如此矣,则终不复有进也。
【注释】①得:收获。②庶几:表可能。
书须熟读。所谓书,只是一般。然读十遍时,与读一遍时终别①;读百遍时,与读十遍又自不同也。
【注释】①终别:终归有区别,还是有区别。
读书须是子细①,逐句逐字要见著落②。若用工粗卤③,不务精思,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尔。大抵为学老少不同:年少精力有余,须用无书不读,无不究竟其义。若年齿④向⑤晚,却须择要用功,读一书,便觉后来难得工夫再去理会;须沉潜⑥玩索,究极至处,可也。盖天下义理只有一个是与非而已。是便是是,非便是非。既有著落,虽不再读,自然道理浃洽⑦,省记不忘。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注释】①子细:同“仔细”。② 著落:同“着落”。③粗卤:也作“ 粗鲁”。这里指读书粗心大意。④年齿:年龄。⑤向:临近,接近。沉潜:集中精神,潜心。⑦浃洽:融会贯通。
书只贵①读,读多自然晓。今即思量得,写在纸上底,也不济事,终非我有,只贵乎读。这个不知如何,自然心与气合,舒畅发越,自是记得牢。纵饶熟看过,心里思量过,也不如读。读来读去,少间晓不得底②,自然晓得;已晓得者,越有滋味。若是读不熟,都没这般滋味。而今未说读得注③,且只熟读正经,行住坐卧,心常在此,自然晓得。尝④思之,读便是学。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臲卼⑤不安。一似倩⑥得人来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终不属自家使唤。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某旧苦记文字不得,后来只是读。今之记得者,皆读之功也。老苏只取孟子论语韩子与诸圣人之书,安坐而读之者七八年,后来做出许多文字如此好。他资质固不可及,然亦须著如此读。只是他读时,便只要模写他言语,做文章。若移此心与这样资质去讲究义理。那里⑦得来!是知书只贵熟读,别无方法。
【注释】①贵:以某种情况为可贵。②底(de):同“的”。③注:注释,注解。④尝:曾经。⑤臲卼(niè wù):本义动摇、不安定。这里意为不踏实、把握不住。倩(qìng):请别人代自己做事。⑦那里:同“哪里”。
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①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②。若只是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子细③。
【注释】①所以:用来……的方法。②流转:反复思考。③子细:同“仔细”。
圣人言语如千花,远望都见好。须端的①真见好处,始得。须著力②子细③看。工夫只在子细看上,别无术。
【注释】①端的:的确,确实。②著力:同“着力”,尽力。③子细:同“仔细”。
圣人言语皆枝枝相对,叶叶相当,不知怎生排得恁①地齐整。今人只是心粗,不子细穷究②。若子细穷究来,皆字字有著落③。
【注释】①恁:这样,那样。②穷究:深入探究。③著落:同“着落”。指文字安放的理由。
为学读书,须是耐烦①细意②去理会,切不可粗心。若曰何必读书,自有个捷径法,便是误人底③深坑也。未见道理时,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便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使粗心大气不得。
【注释】①耐烦:不急躁。②细意:仔细地,认真地。③底:同“的”。
读书著意①玩味②,方见得义理③从文字中迸出。
【注释】①著意:用心。②玩味:体味思索。③义理:思想道理等。
读书,须看他文势语脉①。
【注释】①文势语脉:指文章的思路、脉络。
人读书,如人饮酒相似。若①是爱饮酒人,一盏②了,又要一盏吃。若不爱吃,勉强一盏便休。
【注释】①若:假如,如果。②一盏:一杯。读书不可不先立程限①。
《朱子语类》史料价值研究综述 第3篇
《朱子语类》是研究南宋时期汉语语法的最有价值的语料之一。这一时期是中古汉语与近代汉语的交叉阶段, 有的虚词刚刚出现, 有的虚词逐渐消失, 这就使得《朱子语类》的研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朱子语类》的成书背景
《朱子语类》是黎靖德于南宋度宗咸淳六年 (1270) 编订出版的, 凡140卷。这也是今本《朱子语类》之初版。咸淳本《朱子语类》采自97家语录记载, 汇集了朱熹辞世后七十多年间所保存的语录, 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哲学、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治学态度等多个领域, 是研究朱熹思想和程朱理学的一部著作。
朱熹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 授业弟子也多达数百人。其所处的南宋时代, 正是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的主导地位逐渐衰弱, 白话文由不占书面语的主要地位而开始在历史舞台上与文言文相抗争的阶段。斯大林曾说过:“语言从一种质过渡到另一种质不是经过爆发, 不是经过一下子消灭旧的和建立新的那种方法, 而是经过逐渐的长期的语言新质和新结构的要素的积累, 经过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朱子语类》的成书时代正处于上古汉语到近代汉语的转折时期, 属于近代汉语逐渐成形和成熟的重要阶段。正因为如此, 使得《朱子语类》处于这样一个汉语发展史的交叉阶段。
唐宋时期的汉语词汇发展处于一个过渡阶段, 主要呈现由单音节词过渡到双音节词的特点。双音节词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而这些双音节词多出现于当时的口语当中。《朱子语类》作为经过加工的宋代口语, 糅合了当时的口语和书面语。正好是上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成分的均衡混合, 处于周代的上古汉语和以话本为代表的近代汉语的中间状态。如: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卷一百一) 其中单音词“忧”有“忧愁, 烦恼”的意思。又有“若忧愁迫切, 道理终无缘得出来。” (卷第十) 其中“忧”和“愁”组成复音词, 和单音词“忧”意思相同。
又如单音词“病”字可以解释为“过错, 失误”。如:
“志不足以有为, 此学者之大病。” (卷第八)
“左氏之病, 是以成败论是非, 而不本于义理之正。” (卷八十三)
双音节词“病痛”也可指“过错, 失误”。如:
“似此支离, 病痛愈多, 更不曾做得工夫, 只了得安排杜撰也。” (卷十二)
“且说道为人谋而不忠后, 这里是几多病痛!此便是慎独底道理。” (卷二十一)
二、《朱子语类》的语言特色
(一) 文言文与白话文相结合, 书面语与口语相结合
《朱子语类》是朱熹门人弟子记载的朱熹讲学语录, 呈现出文言文与白话文相结合、书面语与口语相结合的特点。南宋时期正处于白话文普遍用于当时日常生活的特殊时期, 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的主导地位逐渐削弱, 白话文和口语化词汇的应用日趋广泛。因此, 在长达两百多万字的篇幅的《朱子语类》中, 虽然仍保存着一定的文言文或者书面语色彩, 但是其口语程度相对较高, 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南宋时期人文风貌及语言特点。
《朱子语类》是朱熹在讲学过程中, 他的门人弟子一边听一边做笔录, 从而记录成书的。由于朱熹所使用的是当时使用较广泛的口语化交际语言, 其弟子在记录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对其笔记加以书面化, 但是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 其弟子可能更多的是直接记录了朱熹的原话, 这就使得《朱子语类》保存了大量的口语化成分。因而, 《朱子语类》记载的实际上是书面形式的口语, 既有书面语成分, 又有口语成分, 从整体上充分地反映了南宋时期的口语面貌和语言实际, 能够代表当时的文人口语风貌。
(二) 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相结合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门人弟子所记录的朱熹讲学语录汇编, 书中的词语充分体现出宋儒讲学语录运用词语的鲜明多彩与灵活多变, 语气随修辞的语境而变, 单位的大小没有规定, 呈现出单复相合, 短长相配的特点。往往采用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固定词组同时并用。如:
(1) “某见人将官钱胡使, 为之痛心!” (卷一百零六)
(2) “如今人全不曾理会, 才见一庸人胡说, 便从他去。” (卷第五)
以上两个例子当中单音节词“胡”有“胡乱, 随便乱来”的意思。“胡”与“乱”可以组成同义复词。如:
(3) “虽是朝廷甚么大典礼, 也胡乱信手捻合出来使, 不知一撞百碎。” (卷第十)
文中也有“胡A乱B”的四字格固定格式, 如:
(4) “若心未能静安, 则总是胡思乱想, 如何是能虑!贺孙。知止、定、静、安、虑。” (卷十四)
又有“胡A乱A”, 如:
(5) “只缘不曾求圣人之意, 才拈得些小, 便把自意硬入放里面, 胡说乱说。” (卷十九)
另外也有“胡A胡B”的四字格固定格式, 表示“胡乱的A和B”, 如:
(6) “他却是实见得个道理恁地, 所以不怕天, 不怕地, 一向胡叫胡喊。” (卷一百二十四, )
(三) 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统一
《朱子语类》中蕴含了丰富的词汇, 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古代词语, 同时又记载了不少出现于当时的新词新义和新的用法, 体现出了其语言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这就为汉语词汇和汉语词史的研究提供了较丰富的参考材料。
《朱子语类》中一些词汇承袭和继承了上古时期的用法, 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 这些词汇也产生了新的语义和用法, 如:早在《唐代墓志汇编》中就有“公门唯将相, 器谐文武, 安排乐道, 造次必仁, 高尚福谦, 遂安卑位”。其中“安排”一词有“顺从天意之安排”的意思。而《朱子语类》中也出现类似的表达, 卷三十:“而今行简, 须是心里安排后去行, 岂有不是心做出来!”卷九十三:“敬则有一念之肃, 便已改容更貌, 不费安排, 事事上见得此意。如何?”例中“安排”一词在南宋这一时期已经产生了新的变化, 可以表示“谓以人心思人力”的意思, 即“依靠人力的作用, 与单纯任自然发展, 不加干预相对而言。”
又如“扬眉瞬目”有“一举眉、一眨眼”的意思, 喻指短暂的片刻。卷一百二十六:“禅家又有以扬眉瞬目知觉运动为弄精魂而可斥之者, 何也?”意思是短暂思索的知觉运动。同是也有“沾沾自喜”的意思, 如卷六十三:“言实未会得, 扬眉瞬目, 自以为会也。”而另外, 《朱子语类》中也使用了许多成语, 有的是承袭和继承了上古而沿用, 如“自暴自弃”“自相矛盾”等, 有的是在中古产生, 如“抖擞精神”“脚轻手快”等。
《朱子语类》中, 通过运用各种造词方法, 产生了许多的新词。如:《朱子语类》卷五十三:“盖知言是那后面合尖末梢头处, 合当留在后面问, 如《大学》所论, 自修身正心。”又如卷一百二十六:“他那妙处, 离这知觉运动不得;无这个, 便说不行。只是被他作弄得来精, 所以横渠有释氏两末’之论。只说得两边末梢头, 中间真实道理却不曾识。”其中, “末梢头”表示“末尾、最后”的意思。
又如:“扑实头”一词代表“质朴, 实在”的意思。在《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中, “向来前辈虽是作时文, 亦是朴实头铺事实, 朴实头引援, 扑实头道理。看着虽不入眼, 却又骨气。”又卷二十一:“众人有众人底忠。学者有学者底忠, 贤者有贤者底忠, 圣人有圣人底忠。众人只是扑实头不欺瞒人, 亦谓之忠。”
三、《朱子语类》的汉语词汇史研究价值
朱熹作为一代理学名家, 著作甚多。在语言上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主要著作《四书集注》《诗集传》等在训诂学领域都属于较高水平的著作。因此也被殷孟伦先生称为宋代训诂学第一人。《朱子语类》中保存了朱熹对一些词语的解释, 而这些解释在研究汉语词汇和汉语词汇史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
先生问诸友:“诚、敬’二字如何分?”各举程子之说以对。先生曰:“敬是不放肆底意思, 诚是不欺妄底意思。”过。以下诚敬。 (卷第六)
例中就“诚、敬”这两个近义词字做出了辨析。
(1) 问“上帝降衷”。曰“衷, 只是中也。”又曰:“是恰好处。如折衷, 是折两者之半而取中之义。” (卷一百三十八)
(2) 问“折衷”之“衷”。曰:“是无过些子, 无不及些子, 正中间。”又曰:“是恰好底。” (卷一百三十八)
(3) “衷是三折而处其中者。” (卷一百三十八)
(4) “折衷”者, 折转来取中。衷, 只是个中。 (卷一百三十八)
这四个例子对“衷”和“折衷”都做出了解释。
《朱子语类》中有大量十分口语化的词汇, 这其中俗语词并不少见, 作为当地常用的俗语词, 能够较好地体现当时的口语风貌。这也为词汇史的研究弥补了空白, 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材料。如:“仁之为器重, 为道远, 举莫能胜, 行莫能至。若果以此自任, 是大小大事!” (卷一百十八) 其中“大小大”表示“重大、紧要”和“多么、多么大”的意思。
其中也有出现一词多意的口语词, 如:
(1) 及元佑间议废之, 复词赋, 争辨一上, 临了又却只是说经义难考, 词赋可以见人之工拙易考。 (卷一百三十八)
(2) 先生问寿昌:“子好说禅, 何不试说一上?”寿昌曰:“明眼人难谩。”先生曰:“我则异于是, 越明眼底, 越当面谩他。” (卷一百十八)
例一和例二当中“一上”有“一番”的意思, 可以理解为“争辩一番”, “试说一番”。
(3) “恰似月弦望, 便见阴剥阳生, 逐旋如此。阴不会一土剥, 阳不会一上长也。” (卷七十一)
例中“一上”表示的是“一直”的意思。
(4) 问“游气”、“阴阳”。曰:“游是散殊, 比如一个水车, 一上一下, 两边只管滚转, 这便是循环不已, 立天地之大义’底;” (卷九十八)
例中“一上”是口语中一直沿用至今的词汇, 表示“方位”。多构成“一A一B”的四字格固定格式。如例中的“一上一下”, 这一四字格表达方式也多见于现代汉语口语化表达方式当中, 如“一朝一夕”。
四、《朱子语类》的汉语语法史研究价值
在语法研究方面, 《朱子语类》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在研究语法学史上的过程中, 从《朱子语类》中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材料, 语言的时代过渡性以及口语化, 使得众多学者针对《朱子语类》做出了详尽的研究。其中出现了一些在上古时期汉语没有出现过的句式, 比如把字句式、和字句式、不成字句式等。这些结构和句式提供了考察近代汉语语法的大量用例, 揭示了一些新出现的语法现象的脉络。它不仅是描述语言发展规律的一部重要文献, 也是研究宋代语言的一座丰富宝库, 在汉语演变发展史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摘要:《朱子语类》是研究南宋时期汉语语法的最有价值的语料之一, 反映了古汉语与近代汉语的交叉状态。在研究语法学史上的过程中, 从《朱子语类》中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材料, 为汉语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用例和佐证。该书中语言的时代过渡性以及口语化, 使得众多学者针对《朱子语类》做出了详尽的研究。本文从《朱子语类》史料价值方面进行探究, 分析其句式特点, 尤其是在汉语词汇史和语法史研究上面。
关键词:《朱子语类》,词汇史,语法史,价值
参考文献
[1]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M].长沙:湖南人名出版社, 2004.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增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3]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陆俭明, 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6]刘静.《朱子语类》中表“早上”的一组词的词义考探,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2009 (10) .
《朱子语类》 第4篇
()(3分)A.明知合行大路
合:应该。.B.略晓其义即厌之
厌:厌恶。.C.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克己: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和私欲等,使之合乎天理。..D.里面煞有工夫
煞有:很有。..解析 B项,厌:满足。答案 B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欲别求书看
别:另外。.B.只恁昏塞不通
恁:这般。.C.明知合行大路
合:应该。.D.试自睹当自家
当:理当。.解析 D项,“当”应为“本”“此”。答案 D 3.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①略晓其义即厌之.则愈明②天理所在,用之.
B.①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圣人者②若贤人资质次于.
人欲引去①乃为.C. ②古之学者为己.为己任,不亦重乎①仁以.先之②此须明理以.
D.
解析 A项,①代词,书;②代词,人心。B项,①表对象;②表比较。C项,①表被动;②介词,为了。D项,都是介词,把。答案 D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B.不得苟且放过 ..C.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D.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 ..解析 此题考查古今异义词。A项,“埽除”在文中的意思是“洒扫”,引申为“开导,教育”。B项,“苟且”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C项,“分别”在文中的意思是“不同的方式”。D项,“认得”在文中的意思是“懂得,明白”。答案 B 5.下列与“君子喻于义”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3分)A.蚓无爪牙之利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而今安在哉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解析 D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定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答案 D 6.填空。(2分)(1)孔子曰:“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2)战战兢兢,______________,如履薄冰。答案(1)君子喻于义(2)如临深渊 读文本选段,完成7~11题。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卷一一六“训门人四”)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事已却悔,如何
已:停止。.B.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克:约束。.C.自然存天理而行
存:保留。.D.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免:避免。.解析 A项,“已”表示过去,是“完成”的意思。答案 A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B.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 ....C.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 ..D.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 ..解析 D项,“大段”在文中的意思是“仔细”,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长距离”“长时间”或“长篇幅”。答案 D 9.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
()(3分)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C.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解析 C项,仅是对具有“上智圣人”资质的人而言的,不具有普遍的意义。答案 C 10.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则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所引导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没有做好。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
解析 A项,“就是”一词过于绝对,“人欲”既指物质方面的追求,也指其他一些不合道德规范的妄念。答案 A 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所给的两句话中均包含当时的口语词(宋元口语),其中的“处”“极”“打叠”“克下”等,是翻译的重点。
答案(1)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2)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工夫,不可以姑且放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牧斋记 朱 熹
余为是斋,居之三年矣。饥寒危迫之虑,未尝一日弛于其心。非有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则无一日不取“六经”“百氏”之文,以诵之于兹也。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夫挟其饥寒危迫之虑,以从事于圣人之门,而又杂之以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其于理之精微,索之有不得尽。其事之是非,古今之成败兴废之故,考之有不得其详矣。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如此,则凡所为,早夜孜孜,以冀事业之成,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然古之君子。..一箪食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孔子曰:“贫而乐。”又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然也。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因述其所以,而书其辞于壁以为记。..12.下列语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
间:抽空。.B.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
况:比较。.C.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
诏:命令。.D.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
务:追求。.解析 C项,“诏”的意思是“劝勉”。答案 C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众矣①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A.②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不知智益昏①而.
B.汲汲于其言者②而.①以冀事业之成.
C.自达于圣人也②以.
心①未尝一日弛于其.D.②考之有不得其详矣.
解析 A项,①表比较;②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B项,①表转折,②表并列。C项,均表目的,用来。D项,①第一人称,②第三人称。答案 C 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 ..B.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 ..C.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 ..D.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 ..解析 A项,“事物”的意思是“尘世俗事”。B项,“措施”是动词,“实践,施行”的意思。C项,“自得”的意思是“内心的收获”。D项,“用心”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即“尽心尽力”。答案 D 15.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篇题为“牧斋记”的短文,没有记叙自己书房的布局陈设,却写了自己读书的感悟,提出了关于读书的主张。
B.朱熹认为,自己多年来一直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有尘世俗事的拖累,没有悠闲快乐,缺少对事物的精细研究。
C.古人一箪食、一瓢饮,泰然处之,不伤悲也不牢骚。因为他们心里有收获,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
D.在文章的结尾,朱熹引用孔子的“贫而乐”和“古之学者为己”以表达自己坚守困境、快乐读书、修养自己的志向。
解析 C项,“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表述错误,文中朱熹借古人“贫而乐”来探究古人读书的目的是“期所以用心者”。答案 C 1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力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分别是:第(1)句中“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的倒装现象,第(2)句中连续的反问语气。
答案(1)以我这样志向坚定,勤于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
(2)他们怎么能因为饥寒而改变志向,怎么能因为挟着简策读书,就自称学问家呢。【参考译文】
我建成这个书斋,居住在这里,已经三年了。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没有一天在心里放松过。如果没有出巡视察,或者生病,我没有一天不手握“六经”和“诸子百家”,在书斋里高声诵读的。以我这样志向坚定,勤于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所以我非常自咎,有时候常常细细思量其中的缘由。我常常怀有担忧饥寒,感到紧迫的心理,从事于孔夫子传下来的教育事业,可是有时侯又夹杂着出巡视察,偶尔还患病待在家中,有尘世俗事的拖累,缺乏悠闲悠游的快乐,因而对客观事理的精微之处,不能寻觅出其中的深理。对人事的是是非非,对古今的成败兴废的原因,细细查考也不能得出中肯的结论。何况古人的学问,之所以渐渐地涵养并持之以恒,是因为没有能在心里实施出来,而亲身实践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