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政治演说范文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政治演说范文(精选9篇)

政治演说 第1篇

一、出现“中式英语”倾向的原因

由于中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文化的不同, 汉译英易产生“中式英语”的翻译倾向, 像《让我们共同缔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样的政治演说的汉英翻译尤其易感“中式英语症”。其原因有二:

(1) 翻译内容的政治性强, 对忠实原文有更高的要求。我国领导人的对外表态, 即发表政治演说是国家方针政策的体现, 往往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军事利益的得失。我国领导人在发表演说时大都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翻译不能随意增字, 也不能随意减字, 更不能换种说法绕过去。为了政治上保险, 过于拘泥于原文字句, 扣得太死, 易产生“中式英语”。

(2) 语言结构的差异。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及思维方式, 因而他们的逻辑观也不尽相同。在语言上则表现为:英语演说简洁明快、结构严谨;而汉语演说讲究雕琢辞藻, 语义重叠。如果我们不考虑汉英之间的差异, 在语言结构上亦步亦趋地去翻译, 容易产生重复累赘、晦涩难懂的“中式英语”。

二、克服“中式英语”的两种翻译策略

(1) 译文功能对等的变通。政治演说变通翻译是基于翻译最基本原则功能对等进行的。功能对等指译文要在语言信息传递的功能上和原文对等, 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和原文对应。例1: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 站在更高的立足点上, 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 共同探讨如何实现联合国所肩负的崇高使命。We can use this opportunity to take a look a t the p a s t a nd the future from a hig he r p la ne a nd s ha re our vie ws on how to turn the lofty mis s ions of the U.N.into re lity.“a hig he r p la ne”字面意思是“飞得更高的飞机”, 译文取其深义“更高境界”对应原文中的“更高的立足点”。例2:没有和平, 任何建设事业都无从谈起。Without peace, the re c a n b e no d e ve lop me nt to s p e a k of.译文用“development”指代“建设事业”。例3:国家之间的争端, 应该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和平解决, 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Disputes between states should be re s olve d throug h p e a c e ful ne g otia tions a nd c ons ulta tions ins te a d of re s orting to the us e or thre a t of forc e.译文中并未实用“应该不应该”的祈使句型, 而是用“ins te a d of”连接两个分句, 简单明了。

(2) 译文语篇逻辑的重构。政治演说的英译, 是对汉语语篇的再创造过程, 即重构。这种重构是在不改变原文意义的前提下进行的。政治演说的英译应采用各种从属复合结构和各种明显的衔接手段来显示语义层次和逻辑关系。例4:战后50年间, 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而波澜壮阔, 令人振奋;时而风雨如磐, 惊心动魄。Over the fifty ye a rs a fte r World Wa r II, our world ha s und e rg one e a rths ha king c ha ng e s whic h a re s we e p ing a nd ins p iring a t time s a nd s tormy a nd d is q uie ting a t othe rs.译文中把“翻天覆地的变化”确定为语义重心, 做到了层次分明, 重点突出。例5:现在应该是消除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的现象, 书写国际关系史新篇章的时候了。It is time tha t we wrote a ne w c ha p te r in the a nna ls of inte rna tiona l re la tions in whic h the p he nome na of the b ig b ullying the s ma ll, the s trong lord ing it ove r the we a k a nd the ric h op p re s s ing the p oor a re remove d c omp le te ly from the fa c e of the e a rth.译文使用强调句型, 较好弥补了汉语逻辑松散的不足。

综上所述, 中式英语是汉译英最需克服又最难克服的大问题。用好以上两个策略, 能帮助提高译文质量, 从而更好地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镇球.翻译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竞聘基层队政治指导员的演说词 第2篇

首先,我非常感谢组织上给予我应聘干部履职演说的机会。

我叫ΧΧΧ,今年38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86年参加工作,1998年函授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历任钻工、副司钻、司钻、成本员。2002年被钻井公司聘为ΧΧΧ队副队长,兼任党支部书记,2004年被矿区聘为ΧΧΧ队政治指导员。

我的履职演说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我有较丰富的前线基层队工作经验;二是对指导员岗位的认识;三是谈谈当好基层队指导员的想法。

一、基层工作经验较丰富

自1986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钻井队、试油队干了18年,当钻工 6 年,当副司钻、司钻 4 年,任成本员兼任管理员和材料工5年多,任基层队副队长2年,任基层队指导员半年多。

在一线摔打18年,我从普通工人到生产骨干,从操作工人到管理人员,从钻井专业到成本管理,从实际操作到生产、队伍管理,历经了多个工种多个岗位的实践锻炼、学习积累,有较丰富的基层工作和管理经验,熟悉钻井、试油及修井的工艺流程、操作规范;熟悉钻井、试油生产管理、材料管理、成本管理,能正确判断井下情况和独立指挥生产。

任副队长、指导员三年来,积极协助和配合队长,团结带领全队职工,克服了设备陈旧、老化、不配套、老职工较多、打浅井井场较简陋等困难,坚持科学打井,安全生产,积极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共完成9口井钻井、试油及其他零星作业,累计完成进尺17205米,均获工业气流。目前,正在大浅8井进行钻井作业。这几年来,我协助队长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

想,把安全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在施工作业中,督促职工严格执行操作规定、履行岗位职责、坚持巡回检查,狠抓以井控为中心的安全工作,认真吸取“12.23”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坚持安全“日查、周查、月查”,及时发现和整改隐患,狠抓“反违章,查隐患,促整改”的安全活动,严格执行管理局的“四条禁令”。确保了所打的井人身、设备、井下三大安全。

2、加强队伍的“三基”工作,大塑队伍形象

搞好队伍的“三基”工作,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客观要

求。作为副队长和指导员,我与队长一起,从强“三基” 着手,一是加强了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基层建设。狠抓了党员队伍建设,生产班组达到了班班有党员,结合生产开展以“党员先锋工程”为主的“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狠抓了班子建设,班子成员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形成了坚强有力的班子。狠抓了职工队伍建设,以制度严格管理队伍,从严治队,同时借鉴兄弟单位先进管理经验,持续改进管理方法。生活上关心职工疾苦,力所能及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形成了团结、凝聚、士气高昂的职工队伍;二是夯实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基础工作。生产运行的重点在基层,关键在班组,要害在岗位。为此,我与队上班子成员一起,修订、完善了QHSE体系,结合实际大力推行体系运行,持续改进。建立健全了各个岗的岗位责任制、岗位规范、工作程序,以抽考、检查、查岗等方式进行考核,并将岗位责任制的执行情况与完井奖挂钩;三是大力开展以培训、岗位练兵为重点的基本功训练。利用倒班、班前班后会等时间,学习钻井、试油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开展了安全生产、各岗位应知应会、专业技能等知识培训,开展了岗位练兵、技术比赛、师带徒、各种演练等活动,不定期考试,检验学习、培训效果,考试成绩在完井奖中体现。从而增强了职工的基本功。

二、对前线基层队政治指导员岗位的认识

钻井或试油生产长期在野外施工作业,队伍独立作战,工作条件艰苦,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风险大。作为政治指导员,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这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二要懂生产、会管理、善协调,具备多种综合能力,队长离队时,指导员才能立即顶上去指挥生产;三要学会把握工作重点,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围绕生产这个中心,落脚点是提高职工效益;四要有在前线基层队工作的实际经验,了解前线职工所思所想,不致于做职工思想工作时,说外行话,“空对空”。

三、当好基层队指导员的想法

要当好一个基层队的指导员,首先要团结带领全队职工多打井、打快井、打好井,最终体现在职工收益要提高。这几年,我们也是这么做的,所打的,都没有发生安全事故,职工拿的完井奖也较高;二要实实在在地关心职工,不要把“以人为本”只挂在口头上,要把职工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我敬人一尺,人敬我一丈”,因为我就是从普通工人走过来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三要找准位置,切实履行好“参与、监督、保障、服务”职能,保障生产任务的完成;四要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办事公道,成为职工信赖的基层好领导;五要带好职工队伍,稳定职工队伍,建设一支“安全生产好、经营管理好、技术创新好、队伍作风好”的“四好”钻井队;六要努力吸收新知识,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以上是我的履职演说,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时们指正。不管我是否应聘上,我都仍然会“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政治演说 第3篇

关键词:修辞推论,政治演讲,表现形式

一、引言

修辞推论是西方古典修辞学的核心和灵魂。修辞推论是修辞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亚里士多德《修辞学》将其视为“或然式证明的躯干”及“最有力的或然式证明”(1991:22-23),同时它也是演讲中常用的语言说服技巧。本文以奥巴马和马英九的演讲为例,揭示了修辞推论在政治演讲中的重大说服功用,以及初步总结了修辞推论在政治演讲中修辞推论两大特征的常见的表现形式。本研究目的在于给英语演讲和修辞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二、修辞推论的含义

亚里士多德在其论著的《修辞学》中提出修辞三段论(enthymeme)的论证模式。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说道:“我把enthymeme定义为rhetorical syllogism,把example定义为rhetoricalinduction”。Enthymema罗念生将其译为“恩梯墨马”或意译为“修辞式推论”,此后,袁影又提出了更为简略的“修辞推论”(2006)作为希腊语enthymema的中译。本文将继续采用“修辞推论”这一中译。

三、修辞推论在政治演讲语篇中的表现形式——以奥巴马和马英九演讲语篇为例

1、修辞推论在奥巴马与马英九演说中的表现形式

奥巴马总统的演说运用各种修辞手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袁卓喜,李舟,2010)。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正式接替陈水扁成为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并发表题为“人民奋起,台湾新生”的就职演说。本文从奥巴马多篇演讲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演说,并同时与马英九的就职演说对比分析修辞推论在其演讲中的体现。

1)隐省大前提,保留小前提和结论

…我坚信,中华民国总统的神圣职责就是守护宪法(马英九就职演说,2008)

大前提:宪法是神圣和权威的。(隐省)小前提:一个“国家总统”的神圣职责就是守护宪法。结论:“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的神圣职责是守护宪法并将树立宪法的权威与彰显守宪的价值。

通过以上案例不难发现,在政治演讲中,演讲者通常会通过隐去与听众相似的态度、观点和信念,然后通过做出承诺来达到说服听众的目的。

2)隐省大前提和结论,保留小前提

…I’ll be a president who finally makes health care affordable and available to every single American…to get the job done(Barack Obama,2008).

大前提:A president who can make health care affordable and available to every single American will be appreciated by the people.(隐省)小前提:I(Barack Obama)can make it.结论:What I’ll do will be appreciated by American people.(隐省)

上述案例隐省了大前提和结论,使得听众从中推出他们是有能力以及将来能带来变革的领导人,从而使得普通的民众对两位竞选的支持率越来越高。

3)隐省小前提和结论,保留大前提

…the change…to Washington.Change happens because the American people demand it,because they rise up and insist on new ideas and new leadership,a new politics for a new time(Barack Obama,2008).

大前提:People would like to vote for one who insists on new ideas and new leadership,a new politics for a new time.小前提:I(Obama)insist on this.(隐省)结论:People would like to vote for me.(隐省)

以上案例保留了大前提,隐去了小前提和结论。大前提是普通民众的心声,由于奥巴马和马英九抓住了普通民众的心理,则自己真正的观点也就被无声胜有声地表达了出来,并因此得到更多的信任。

综上,在中西方的政治类演讲中修辞推论的体现形式大致相同,但两者相比,笔者认为修辞推论在奥巴马的演讲中体现的更为明显,而马英九的演讲中修辞推论的表现形式则比较隐蔽。

四、结语

本文以修辞推论的相关研究为基础,初步探讨了演讲词与修辞推论的关系,认为修辞推论的使用使得演讲更具有说服力。通过分析奥巴马与马英九的演讲词,笔者得出虽然修辞推论的表现形式多达七种,但在政治类演讲中比较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三种。本文把修辞推论与政治演讲语篇联系起来研究可以为演讲者的演讲技巧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还可以用于政治话语的揭秘。

参考文献

[1]Connors,Robert J.Lisa S.Ede,and Andrea A.Lunsford,eds.Essays on Classical Rhetoric and Modern Discourse[C].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1984.

[2]马英九.人民奋起,台湾新生-马英九就职演说.2008.

[3]王瑞泽.奥巴马演说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4]亚理斯多德.罗念生译.修辞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1.

[5]袁影.解析“修辞推论”-亚里斯多德《修辞学》核心概念[J].修辞学习,2006,(5).

引爆演说能量课程收获演说大师 第4篇

1、你将克服公众演讲的紧张恐惧心理,让你敢于自信当众讲话,魅力表现,自在表达。

2、如何设计演讲结构与组织内容

3、如何开口演讲有吸引力与结尾让人意犹未尽

4、如何让你的演讲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5、用四化语言来通俗易懂的表达思想

6、如何精炼的表达自己的意图与观点有新意

7、增强演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8、如何号召鼓动与激励动员演讲

9、让你的演讲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生动感人

10、让你学会有特色的自我介绍,把自己卖个好价钱。

11、让你的公众演讲姿势优美、魅力无限

12、让你能够正话反说,左右逢源,口才超群

13、让你学会讲话条理性和严密性、逻辑性,达到光芒万丈、无懈可击。

14、让你快速提升领导讲话水平,塑造领袖的形象,凝聚人心

15、让你学会快速塑造领袖形象的方法

16、让你学会主持各种会议并能精彩的发言

17、让你学会世界演讲、培训大师公众演讲的多种方法和技巧,达到演讲最高境界。

引爆演说能量,学会演说,改变命运!

18、让你学会课程结束后怎样和生活、工作结合起来练习口才;彻底突破,成为顶级讲话高手。

19、将学到21世纪最高效的学习法思维导图,帮助你引爆思维,开启大脑潜能,拥有大脑的使用说明书!

20、将学会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快速记住2小时的演讲,轻松脱口而出!

21、你将学会演讲的三大要素

22、你将学会演讲三大步骤

23、你将学会说服三大步骤

24、你将学会如何讲好故事的秘诀

25、你将学会如何快速成为一名金牌主持人的秘诀

26、学会如何开场白如何设计演讲稿、如何设计结束语

27、如何达到演说目的的公众演讲技巧和方法,28、帮助你成为一个优秀的演说家和培训师;

29、你将学会提升口才的方法和技巧,让你提升口才和表达能力,成为一个语惊四座、魅力四射的人;

30、你将会一次结交近百位来自全国的优秀朋友,在共同学习的3天3夜里,你们将结下深厚的友情,这些人将成为你人生中最好的朋友和事业上最好的合作伙伴 ……………………………………

音乐是天使的演说 第5篇

一、利用音乐自身的感染力, 培养幼儿大胆、活泼开朗的性格。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 对于任何人都有巨大的感染力。 英国诗人马·普顿尔说:“音乐的力量能驯服凶猛的野兽, 能使恶狠的野猪收敛怒容, 能使雄狮火气顿消, 对着歌声洗耳恭听。 ”因此, 有人说“音乐是天使的演说。 ”我们常常听到孩子们游戏、散步时, 本能地哼着歌;也常能看到刚会站立的婴儿听着音乐扭动身体, 手舞足蹈, 这些都表明孩子天生是喜爱音乐的。

我班有个叫宁宁的幼儿, 她爱动脑筋, 但很沉默。 然而, 邻居对她的评价是这孩子很会讲, 大楼里没有一个大人能说得过她。 由此看出, 她与别人交往没有障碍, 她在园的沉默只能说明她怕生、内向。 让我惊喜的是, 有一次我无意中听到她唱了一首很难唱的成人歌曲, 声音虽小, 但是音准、节奏都无可挑剔。 从此, 我常请她唱歌给我听, 这成了她和我之间特殊的交流方式。 逐渐地, 她与我交流不困难了, 可是遇到别的老师, 她又同以前一样不说话了。 于是我便常常让她给其他老师唱歌, 让她逐步大胆起来。 就这样, 在音乐课上她开始主动要求唱歌给小朋友听。 现在, 已完全不同于以前了, 虽然不是班内最活跃的孩子, 但是与刚入园时已判若两人, 不仅能同小朋友正常相处, 而且能在班上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 是什么使她改变了? 我想这是音乐特有的感染力, 使她成为一个大胆、开朗的孩子。

二、提供单独表演的机会, 确立幼儿的自信心。

音乐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孩子们的喜好也各不相同, 在活动中就可以看出孩子们的个性。 当我要求小朋友单独表演时, 总有那些自我感觉特好的小朋友强烈要求表演, 其实他们并不比别人更出色;但也有一些幼儿总是怕老师叫到自己, 其实他们并不比别人差。 针对这种情况, 每次音乐活动我总是留出几分钟给小朋友大胆表演。 清琢小朋友年龄偏小, 学什么都很慢, 请他回答问题总要小朋友帮忙;大家合唱时, 他总是嘴巴张得大大的, 其实歌词与嘴形完全不符;让他单独表演最多只会唱一句, 无形中小朋友有些看不起他, 他也觉得自己不行。 上次班级搞假面舞会, 他把其中的背景音乐《新年好》一遍又一遍地唱给他姑姑听。 每当我弹起《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曲子时, 他总是伴着琴声, 动情地唱着这首歌。 这使我认识到, 每个孩子的心灵就像一把锁, 只要有适当的钥匙, 总能叩开孩子的心扉。 当我了解到清琢喜欢跟着录音机唱歌, 而且学会了好多歌曲时, 就把所教过的歌曲、歌表演等经常改用磁带放, 给他开“小灶”让他边听边学。 我还在班里经常为他提供单独表演的机会, 并与小朋友们一起鼓励他。 听到清琢能唱完整的歌, 小朋友们也很奇怪。 渐渐地, 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在音乐活动中成了班上活跃的一分子, 就这样, 音乐使一个并不出色的孩子自信起来。

三、采取集体活动的形式, 形成孩子的合作意识。

我们平时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 常采用的是集体教学形式, 唱歌时齐唱的时间多, 演奏乐器时各种乐器合奏的时间多, 舞蹈时集体舞居多, 这就要求小朋友有合作意识和能力。在合唱时, 我常会在小朋友的歌声中, 听到那些特别响亮的但并不优美的歌声。 细细问来, 各有其原因, 有的想以自己唱得响表示学得认真;有的想以此引起老师的注意;有的认为唱得越响就越好听……针对这种情况, 我先把他们杂乱的歌声录下来, 放给他们听, 然后向小朋友说明:一个人唱要声音响些, 而合唱音量就得控制, 大家都放开声音唱, 就会显得很吵。

在对幼儿进行指导之后, 我把他们合唱的声音录下, 把两次录音放给他们听, 让他们自己比较。 渐渐地, 孩子们悟出了其中道理:合唱并不比独唱容易, 自己唱时要听着琴声, 听着别人的声音, 大家协同一致才唱出美妙的歌声。

四、开展音乐游戏, 形成幼儿的规则意识。

音乐游戏可以说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音乐活动, 它不仅有优美的旋律, 而且有一定的情节, 它不仅给人以美感, 而且具有趣味性, 但要玩好音乐游戏不容易。 如音乐游戏《猫捉老鼠》, 讲的是老鼠在一系列活动后猫去捉老鼠的故事, 如果大家都表演猫, 那么游戏就玩不成。 游戏中各种动物的表演还应随着音乐进行, 老鼠吃米的音乐出现了而大家还在跑来跑去, 这样也违反了游戏规则。 因此我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时, 经常强调规则, 只有遵守规则才能交换各种角色, 小朋友才能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 在音乐游戏中, 让幼儿知道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 遵守一定的规则才会得到快乐,

五、创设良好的音乐活动氛围, 促进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音乐是情感艺术, 幼儿只有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活动, 才能充分感受到美。 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 从硬环境来说, 为他们提供相应的道具场景;从软环境来说, 为他们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 尊重他们, 从不因为孩子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而责难他们, 不断尝试新方式, 让每一首歌、每一个舞蹈、每一个游戏都充满吸引力, 让孩子们轻松地接近艺术, 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美。

哲理诗意演说家——李燕杰 第6篇

长期以来,李燕杰以独树一帜的演说风格为大家所熟知、所喜爱。他学贯中西,识涵古今,过人的学识让他的演说富有底蕴;他生性开朗,善于言谈,诗意的表达又让他的演说生趣盎然。至今,他已在全球700多个城市演说4700余场,闪现智慧光芒的演说,吸引无数人乘着心灵的翅膀集结而来。

2008年1月11日上午,李燕杰与爱人齐绍华、学术助理黄海平来我家,同时带来了刚出版的《创造丰盛人生》,共有《演讲精选》、《论演讲美学400问》、《诗歌散文集》等五册。当时,他胸椎摔伤尚未痊愈,带着“枷锁”就来了,我很感动。他向我介绍了编写这套书的缘由。他在《写在诗选与散文集前面》中引用了俄国作家赫尔岑的话:“书,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的忠告,这是准备去休息的哨兵对前来代替他岗位的哨兵的命令。”继而写道:“这次编的五本书,却是我最珍爱的,也是我送给后代最宝贵的礼物。”我为他又出了这样一套富有教育意义的书感到高兴。

编写这套书时,李燕杰已近80岁,而且身患癌症,依然笔耕不辍,令人敬佩。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的第一次交往。

1985年10月中旬,江西共青垦殖场举行建场30周年回忆联欢大会,大会从10月18日开始,共三天。三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98名上海知青在这搭起茅棚,披荆斩棘,垦荒创业。当年冬天,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来这里看望垦荒队员,还用山竹、棉花、墨汁题了“共青社”三个大字。1984年12月,已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耀邦同志再次来到这里看望“棚友”、“垦友”,那时共青城已拔地而起,29个省市的十多万青年在这里安家落户,他环顾新城,漫步街头,登高俯瞰,凭栏远眺,留下了一路欢声笑语,留下了期望和勉励,并欣然命笔题了“共青城”三个大字。共青人邀请耀邦同志参加次年的三十周年场庆,耀邦同志说,三十年还年轻,不必搞场庆,就举办个回忆联欢活动吧。

1985年的回忆联欢大会,团中央、农牧渔业部、江西省、上海市都派了负责同志参加。同时,我们邀请了李燕杰、朱伯儒、张海迪等几位模范人物来大会演讲。开幕式上,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宋德福、书记处书记李源潮带来并宣读了胡耀邦总书记致共青垦殖场新老建设者的一封信,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第二天,全国各大报纸都作了报道。耀邦同志在信中赞扬了共青人的事业和成就,赞扬了共青人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垦荒精神,指出“中国青年的光明前途要靠自己用双手去开辟,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要靠自己用双手去开辟”,号召我们继往开来,再展鸿图。

接着,我代表江西省委、省政府作了题为《发扬共青精神,为祖国人民富强再展宏图》的讲话,根据耀邦同志的致信精神,联系实际重点讲了什么是共青精神,如何发扬共青精神。我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同志一直参加大会,晚上11点,我因公务赶回了南昌。第二天上午有李燕杰、朱伯儒、张海迪的演说,清晨我便动身赶往共青城,上午8点,我已准时坐在听众席了。

李燕杰讲得很精彩,他演说的主题是理想、爱国。那时候他刚从国外巡回演说回来,充满激情,讲了许多实例,很打动人。他热情鼓励青年人要有理想,有抱负,要热爱祖国,献身祖国。他把祖国比作母亲,引用了这样一段诗句:不管母亲多么贫穷困苦/儿女对她的爱也绝不会含糊/我只喊一声“祖国万岁!”/更强烈的爱在那感情的深处。

声情并茂的演说引发大家的共鸣,不时爆发热烈的掌声。接着是张海迪、朱伯儒的演说,也很感动人。

中午,大家一起吃饭,我向他们敬酒。他们都说以为我来不了,没想到我一早就坐在台下,都感到意外、亲切。

联欢大会结束后,我请李燕杰到省里作报告,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省军区、省顾问委员会,六套班子的领导同志都赶来听。他讲得很生动,班子里的领导同志不少是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同志,还有老红军,都认为他讲得很好。后来有人说,李燕杰只是给青年人作演说的,我说不,他的演说充满哲理、诗意和激情,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大家都乐于接受。从这以后,我们的交往便渐渐多了起来,对他也更为熟悉。

他很有演说才华,可以滔滔不绝讲几个小时,也可以言简意赅讲几分钟,总能精确地传达主题,并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人心。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走向社会演说,至今,他的足迹遍及全国3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港澳地区,以及多个国家。在国内,他去过清华、北大等百所以上大学,到过中央机关、部队、企业、农村等,都受到热烈欢迎,听众最多的一场达两万多人。在海外,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慰问全球留学生代表团首席演讲家,他出访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多个城市,去过耶鲁、哈佛等多所大学。

李燕杰知识渊博,尤其在历史、教育、国学等方面颇有造诣,这让他对许多演说主题驾轻就熟,胸有成竹。他演说时经常会有一些诗意的语言,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给人启示。比如谈人生,他引用哲理名言:“人生,怎能是一支短短的蜡烛,它应是手中的火炬,我们应把它高高举起,让它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比如谈爱情,他说“人生不能没有爱情,但一个有大作为的人绝不能为爱情而发狂。一个智者应理智地对待爱情,无论是热恋还是失恋,都不失为一个智者,总不应失去理智、信念和自控的力量。”很多青年人都把这些当做人生箴言。

李燕杰的演说,一直深受人们欢迎,在如今这个网络盛行的时代,他的演说依然让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心往神驰,这是十分难得的事情。他长期关注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研究,让自己的演说主题、内容与时俱进,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他对祖国和人民怀有真挚的感情,不仅对留学生、领导干部、知识分子等人士演说,更喜欢走进广大群众和青年学生中间,与他们谈人生、谈生活、谈理想。在他看来,引导社会群众和青年一代追求真善美,为促进社会和谐尽一份力,是一个演说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1995年10月,香港著名实业家郑裕彤先生捐资150万元为南昌县三江中学建了一座教学楼,取名“挹秀楼”,寓意培养人才。“挹秀楼”落成典礼时,我邀请李燕杰参加并为学校的师生演说,他爽快地答应了。接着,我们又去了井冈山,去了铅山县的畲族乡,在这些边远山区,他都作了热情洋溢的演说,给当地的老百姓和孩子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李燕杰的一生与演说相关。我时常想,他真是了不起。一个人作4700多场演说,是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啊。更何况这些演说大家都爱听,冒雨听,打伞听,头顶太阳听,利用休息时间听……这更不容易。他的成就远不止在演说方面。他写诗3000多首;与有关同志创建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所民办教育机构———北京自修大学;他热心社会活动,拥有多个社会职衔。他是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劳动模范、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荣膺“中国教育风云人物”、“爱心大使”称号,获得爱国勋章。他还获得了演讲终身成就奖等十个终身奖项……这些成就,折射出他对学术的坚定追求,对事业的执着热爱。

李燕杰因演说知名,又将这份事业传给了更多的人。他的不少学生、弟子,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如今都成为了很有名的演说家。他们追寻老师的脚步,将演说这门艺术发扬光大。桃李满天下,这又是李燕杰作为教育家的一大心愿。

我曾经认为,李燕杰演说的精彩,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后来我更觉得,是缘于他不断地学习,以及对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许多演说内容,就来源自己的生活感悟。

90年代初,我去他家,他的住房条件比较差,当时他一家住在一间半狭窄的房子里。靠墙的一张旧长沙发是他在家会客的地方,他曾在这接待过很多知名的海内外朋友;家里摆不下饭桌,吃饭时把一个桶推出来,在上面架一块板子就成了临时的饭桌。房子里各个角落堆满了书,甚至床底下也堆满了。他非常珍惜书,爱读书,后来,还被评为北京市“个人藏书状元”。

作为一个有贡献的教授,又是全国知名的教育艺术演说家,当时的住房条件如此简朴,但从未听过他抱怨,他说“学校不少资历比我深的教授,都是住这样的房子,更何况我呀。”后来,我也曾陪同北京市有关负责同志到首都师范大学走访,特地到了他家,在北京市和学校的关心支持下,这一情况逐步得到了改善。

他的演说,常给人带来快乐、希望,他在生活中其实就是个“乐天派”,对待任何困难、挫折,都是微笑面对。社会上,有人说他“左”,有人说他“右”,他用富有哲理的语言诚恳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身患癌症数年,没有影响他的乐观情绪。他演说时就常谈起自己对待疾病的态度,现身说法鼓励他人勇于面对挑战,他曾被誉为“抗癌英雄”。如今,他仍然活跃在讲坛上,活跃在各种社会工作的场合中,他的思想、他的哲理、他的经验、他的奋斗,都能够通过他的语言和文字体现出来,为大家所共享。

不知不觉,我们来往已有20多年,我们互相请教,互相帮助,以诚相待。有什么好消息,都会及时告诉对方。他的一些重要活动,若是他邀请,我会尽量抽空参加。他有许多作品,2008年,他才申请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张锲同志和我是他的入会介绍人,2009年他成功入会,我们为之高兴。我的一些工作,如果需要帮忙,他也会热情支持。

我在中央统战部工作期间,常引用这样一段诗句将开展统战工作当作桥当作船:当土地与土地被河流阻隔的时候/聪明的人建造了桥/当大陆与大陆被海水分开的时候/智慧的人发明了船。

写这首诗的就是李燕杰。我常说,我愿成为这友谊之桥、这交往之船的一砖一木,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而尽绵薄之力。

我欣赏他的学识、他的乐观、他的态度。他那赤子般的心,对这个世界充满责任感。冰心先生曾为他题词:燕杰同志:诗之心,国之魂,诗如其人。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我们来看看鲁迅的演说词 第7篇

那么, 置身于公众场合的鲁迅, 又是怎样的姿态, 心境, 将如何言说呢?我们一起来看鲁迅的演说词。

一、在群众包围中

我们还是先听一听曾经聆听鲁迅演说的人们的回忆, 以多少获得一点现场感。

一部1936年11月出版的《鲁迅印象记》 (作者王志之是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学生) 在“群众包围中的鲁迅”的标题下, 这样描述了鲁迅1932年在北京演讲的情景

“人们涌着, 挤着, 抢着报告, 说是教员休息室和一切办公室都上了锁。嘈杂声中激起了一片呼喊:我们欢迎周先生来演讲, 我们同学欢迎, 不要学校当局招待!’我们到学生会!’人们立刻把那间大屋塞满了, 板凳上, 窗台上, 重重叠叠的堆起来, 挤得一隙不剩。

请大家让个凳子出来给周先生坐!’

无论你撕破喉管, 仍然不发生丝毫的效力, 人们不由自主地挤拢来, 老头子的热情已经同这一批疯狂的群众融成一片了。

周先生’, 嘈杂声中有人在喊, 你那顶帽子戴了多少年了?’

老头子没有回答, 笑了, 把那顶油晃晃的帽放在餐桌上, 摸出那个美丽牌的纸烟盒, 抽出一支烟燃了起来。

周先生, 你一天要抽多少烟?’

少抽几支呀!周先生!’

群众中不断地在同他开玩笑。人们的心头都充满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对于这位老头子表示敬意并不由于虚伪的客气而是制止不住的发狂的亲切。”

“风雨操场那间宽敞的屋已经挤得水泄不通, 窗沿上坐满了人, 还剩大批的群众涌塞在大门口。

让开!让开!’

从窗子上进去吧!’

无数的人声在喊, 每个都不由自主地挤去挤来, 我们几个同学用尽全力挣扎, 死死的把老头子护着。

请大家让开呀!看把周先生挤坏了!’

好容易挤上了讲台, 我的大氅挤掉了两个纽扣, 出了一身大汗。老头子站在讲台侧, 一边揩汗一边喘。

一片掌声随着又是一片呼喊:

我们听不见!’

窗外也在喊:

我们听不见!’

我站在讲台上, 双手举起来招呼:

请大家不要嚷!请大家维持秩序!’

但呼喊的声音越来越激烈:

我们听不见!’

到外面去吧!露天演讲!’

屋里的群众实要爆动了, 无数的激流往外冲, 门和窗户霎时在这一阵剧烈的恶浪汹涌中摧毁了。

我们跟出去, 操场坝中已经摆好了一张方桌, 人山人海地包围着在涌。

老头子在人们的头顶上抬上了方桌。

整整地持续了好几分钟的鼓掌, 讲演开始了。

我相信, 在那样多的群众当中, 未必有多少人听得清。老头子的腔调压不住风的怒吼, 他那满口的浙江话就连我们包围着坐在他脚下的桌沿上记录的人都不大听得懂。然而, 人们却很安静, 好像已经满足了, 个个都闭着嘴仰起头来把他望着, 始终没有人作声。

讲演完了, 一片掌声又涌起一阵呼喊:

再讲点!’

再添点儿!’

老头子笑了, 俯下身来问我:

怕他们不大听得到吧?’

再讲点!’呼喊的声音更高涨了。

依了群众的要求, 老头子又添了点儿。

群众跟着涌出了操场, 老头子被重重叠叠的人们包围起来了。”[1]

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张鲁迅在露天广场演讲的照片, 其场面是非常动人的。据鲁迅自己说, “南方的青年比北方更热情, 常常把他抬起来, 抛上去, 有时使他头昏目眩才罢手”, 他说:“北方青年较为沉静, 不过现在似乎也更为活泼了”。[2]

他徐缓地、安详地讲着, 教室里突然爆发出笑声

但鲁迅的演讲并不都是这样作“狮子吼”的, 他自己在讲到这一次演讲时说, 因为人太多, 怕后面的青年听不见, “只能提高嗓音吼叫了”[3], 于是, 又有了这样的回忆:创造社的郑伯奇曾与鲁迅同时被邀请演讲, 先讲的郑伯奇因为没有经验, 讲得听众走了不少, 临到鲁迅登台

“怕是有病的关系罢, 鲁迅先生的声音并不高, 但却带着一点沉着的低音。口调是徐缓的, 却像是跟自己人谈家常一样的亲切。

他先从他的家乡说起。他说, 他是浙东的一个产酒名区的人, 但他并不爱喝酒。这样, 他对于曾经说他醉眼朦胧’的冯乃超君轻轻地回教了一下。

在朴实的语句中, 时时露出讽刺的光芒, 便引起热烈的鼓掌和哄堂的笑声。

不知什么时候, 屋子里添进了那么多的人。偌大的一座讲堂是挤得水泄不通了。连窗子上面都爬着挟书本的学生”。[4]

这是与鲁迅讲课的风格大体一致的。他的学生回忆说, 他上课时的神态, “看不出有什么奇特, 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 声音是平缓的, 既不抑扬顿挫, 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 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他的脸上也老是那样的冷静, 薄薄的肌肉完全是凝定的”, “然而, 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 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需被迫地停顿下来, 中断下来, 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 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 每一件事态的甚至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 (读鲁迅的学术演讲, 例如《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上海文艺之一瞥》, 大概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引者注) 于是教室里的人全都笑了起来, 笑声里混杂着欢乐和悲哀、爱怜和憎恨、羞惭与愤怒大家抬起头来, 见到了鲁迅先生的苍白冷静的面孔上浮动这慈祥亲切的光辉, 像是严冬的太阳”。[5]这几乎是听课学生共同的感觉:“有时讲得把人都要笑死了, 他还是讲, 一点也不停止, 一点也没有笑容。他本心并没有想插科打诨’故意逗人笑的含意, 只是认真的讲, 往深处钻, 往皮骨里拧, 把一切的什么膏丹丸散, 三坟五典’的破玩意撕得净尽。你只看见他眯缝着眼认真的在那撕, 一点也不苟且的在那里剥皮抽筋, 挖心取胆, 假如笑是表示畅快, 那你又怎能不笑?而他又何必要笑?”[6]后来成为著名的语言学家的魏建功更注意的是鲁迅讲课与演说的语言:“先生说的是普通话, 是带着浓厚绍兴方言色彩的口头语。他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吐字, 是那么安详, 是那么苍劲。我把读先生的文章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言所感觉到的那样锋利, 那样坚韧, 联贯在一起, 真有说不出的一种愉快”。[7]

二、演讲现场的紧张感

鲁迅的演讲现场除了这样的或热烈、火爆, 或亲切、愉快的氛围, 其实是更有一种紧张感的。郁达夫就听鲁迅这样谈到一次演讲的复杂背景:“大学里来请我演讲, 伪君子正在庆幸机会到了, 可以罗织成罪我的证据。但我却不忙不迫的讲了些魏晋人的风度之类, 而对于时局和政治, 一个字也不曾提起”。[8]这里所说的, 大概就是1927年7月23日、26日在国民党政府广州教育局主办的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作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次演说。正是在一个星期以前, 国民党发动了“七一五大屠杀”, 因此, 这次请鲁迅演说显然是暗含杀机, 同时也是一个陷阱。鲁迅既不正面触及“时局和政治”, 又多有种种暗示, 坚持了自己的原则。这其间的言说困境与挣扎, 是应该细心体察的。绝不能忽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鲁迅是在不自由的状态下作公开演说的。鲁迅对此是有清醒的意识, 并且保持了高度警惕的。在前面所提到的王志之的回忆中还提供了一个细节:在鲁迅作露天演说时, 有学生想照相, 鲁迅却总是躲开不让照, 后来他解释说:“他们先不给我说, 我知道是什么人!”[9]这样的被监视的阴影是始终笼罩着鲁迅的演讲活动的, 对他的心境, 以至演说内容、言说方式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鲁迅在与郁达夫的谈话中特地提到“伪君子”, 即教育、学术界的“正人君子”, 文化、新闻界的流氓文人, 这其实也是构成了一个阴影的。鲁迅曾谈到这样一位“文学家”, 她在一篇所谓“素描”里, 说“鲁迅很喜欢演说, 只是有些口吃, 并且是南腔北调’”。鲁迅回应说:“前两点我很惊奇, 后一点可是十分佩服了。真的, 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 不会打响亮的京腔, 不入调, 不入流, 实在是南腔北调”, 鲁迅甚至干脆把自己的论文集定名为《南腔北调集》。[10]鲁迅是充分意识到自身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与话语体系中“不入调, 不入流”的异质性与边缘性的。

三、心怀警戒

这同时意味着, 鲁迅对公开演讲者所扮演的公众角色, 是心怀警戒的, 或者说是他所不习惯, 不自在, 甚至是要竭力回避的。他几乎在每一次演讲的开头, 都要反复地申说:“我自己觉得我的讲话不能使诸君有益或者有趣, 因为我实在不知道什么事, 但推脱的时间太长久了, 所以终于不能不到这里来说几句” (《未有天才之前》) ;“我不会演讲, 也想不出什么可讲的” (《关于知识阶级》) ;“我没有整篇的鸿论, 也没有高明的见解”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我的演讲“没有什么可听”而且“无聊” (《无声的中国》) ;“这学校是邀过我好几次了, 我总是推宕着没有来” (《革命时代的文学》) ;“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 (《读书杂谈》) 等等。不能把这些话看作是演讲者照例的谦辞, 至少鲁迅不是这样的。在我看来, 这正是显示了鲁迅在演讲时内在的紧张感。

四、正视言说困境

如果前文说的只是外在环境的紧张, 那么, 这内心的紧张或许是更为深刻的:它揭示了鲁迅的内在矛盾。鲁迅当然知道也并不否认演讲的作用, 特别是青年在听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热情, 以及对思想和知识的渴望, 他是感受得到的, 并且也会从中受到某种激励;但他更深知, 或者说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公开演讲中的言说困境。

对这样的言说困境的正视, 其实是鲁迅演说中相当核心的东西, 与他的演说的主要内容, 也就是他的正面表达, 形成了一种张力。但由于都只点到即止, 很容易被忽视, 却是我们阅读时首先要注意的。

五、“演讲近于做八股”

鲁迅在《关于知识阶级》的演讲中说:“讲演近于做八股, 是极难的, 要有演讲的天才才好, 在我是不会的”。[11]这真是一语中的:“做八股”其实就是鲁迅在同一演讲中说的由于“想到种种利害”, 自觉、不自觉地“在指挥刀下听令”言说, 或者说得好听一点, 按照社会公认的规则即所谓“公意”说话, 这正是鲁迅所要拒绝的“整篇的鸿论”、“高明的见解”、“有益”或“有趣”的话, 因为鲁迅说得很清楚:“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 “要是发表意见, 就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而这却是演讲“八股”所禁忌的。这正是所面临的困境:自己想说的话不允许说, 或者说了没有人听;别人不只是当权者, 而且包括“公意”, 甚至是听众要自己说的话, 自己不想说, 不愿说, 说不了。于是, 鲁迅就只好宣布, 自己不是“演讲的天才”, 不会表演, 因此也就“不会”演讲了。

六、能将心里的话说尽吗

这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演讲能完全袒露心里的话, 无保留地显示真实的自我吗?鲁迅在《无声的中国》里坦言承认:“讲演时候就不是我的真态度, 因为我对朋友, 孩子说话时候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这是鲁迅早就说过的:“偏爱我的作品的读者, 有时批评说, 我的文字是说真话的。这其实是过誉”, “我自然不想太欺骗人, 但也未尝将心里的话照样说尽, 大约只要看得可以交卷就算完”。[12]公开演讲就更是不能“将心里的话照样说尽”的, 鲁迅曾这样告诫年青朋友:“和朋友谈心, 不必留意”, “可以脱掉衣服, 但上阵要穿甲”, 因为“鬼魅多得很”, “是要提防, 不能赤膊的”。[13]鲁迅作公开演讲显然是“穿甲上阵”的, 并非处处坦率直言, 但他仍然坚持“说些较真的话, 发些较真的声音”[14]。其实这是更加难能可贵的。

七、有身份与架子, 就不能畅所欲言

鲁迅在《读书杂谈》里有一个分析, 也颇耐琢磨:“一做教员, 未免有顾虑;教授有教授的架子, 不能畅所欲言”, “这或者有人要反驳:那么, 你畅所欲言就是了, 何必如此小心”, 但实际上“教授自身, 纵使自以为怎样放达, 下意识里总不免有架子在”。[15]这就使我们又想起了鲁迅《夜颂》里的那句话:人在白天的公开场合里, 总是戴着“人造的面具”, 穿着“衣裳”的。教员、教授, 都是人的一种身份, 一种社会地位, 为了和这样的身份、地位相适应, 就得有“面具”与“衣裳”, “总不免有架子在”。演讲者也是自有身份的, 而且在公开场合是不能不“顾虑”自己的身份的, 鲁迅也不例外, 而每种身份都会有相应的“面具”和“衣裳”以至“架子”, 就会对人的言说形成某种限制, 真正的“畅所欲言”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演说里, 是不可能的:鲁迅对这样的演说必有的局限是看得很清楚的。

八、听众也是“戏剧的看客”

鲁迅更警惕演讲可能存在的陷阱。他在《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里特意指出:“刚才我来演讲, 大家一阵子拍手”, “那拍手是很危险的东西, 拍了手或者使我自以为伟大不再前了, 所以还是不拍手的好”。[16]鲁迅居然视听众的“拍手”为“危险”, 这样的敏感很特殊, 却有着深刻的意义。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这篇著名演讲里, 提出了他终身关注的一个命题:“群众, 尤其是中国的, 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 如果显得慷慨, 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 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对鲁迅揭示的“看客”现象, 曾有过这样的阐释:“中国人在生活中不但自己做戏演给别人看, 而且把别人的所作所为都当作戏来看。看戏 (看别人) 和演戏 (被别人看) 就成了中国人基本生存方式, 也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每天每刻, 都处在被众目暌睽’地看’的境遇中;而自己也在时时窥视’他人”。[17]不难想见, 鲁迅在演讲者与听众之间, 也强烈地感觉到了这样的“被看”与“看”的关系。被“众目睽睽”的“看”, 这在鲁迅心理上不能不产生一种表演感, 严肃的思想启迪、心灵交流变成演戏, 拍手的热烈, 不过是表示演得精彩, 满足了听众的娱乐欲望, 成了“明星”:这正是他最为恐惧, 并且要竭力逃避的。同在《娜拉走后怎样》里鲁迅又说:“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 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 [18]鲁迅之延宕以至拒绝演说, 正是同样的意思与态度。

九、警惕在“拍手”中丧失话语自主性

“拍手”的危险, 还在于它容易使演讲者热昏头脑。这就是鲁迅说的, “拍了手或者使我自以为伟大不再前了”。从表面上看, 在演说场中, 是演讲者在引导听众, 实际上听众的反应, 特别是他们的拍手也在影响、以至引导演讲者, 特别是如果演讲者被冲昏了头, 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被听众的拍手所表达的群体意志所支配, 不由自主地说听众希望、要求自己说的话。这样的热热闹闹与自我陶醉中话语自主权的丧失, 在鲁迅看来, 才是真正危险的。

十、“我不是站在引导者的地位”讲话

鲁迅还要追问的是, 演讲者自我角色的认定。他在《关于知识阶级》的演说里, 明白表示:我想“发表一点个人的意见”, “我并不是站在引导者的地位”。[19]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定位, 鲁迅因此与众多的知识分子演讲者划清了界限:他们或自命为“青年导师”, 或以充当“国师”为己任, 他们与听讲者的关系是“引导”与“被引导”, 自认为真理在握, 演讲的目的是要听众都相信自己的话, 跟着自己走向光明的坦途。鲁迅却明确告诉听众:我并不“要诸位都相信我的话”, 理由简单而朴实:“我自己走路都走不清楚, 如何能引导诸位?”

这样的自我质疑, 是许多知识分子所缺少的, 而正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真的知识阶级”的一个基本特质。

十、演说的特点:和听众一起思考与探讨

而我们关注的是, 由此而决定的鲁迅演讲词的特点:他总是将自己思考的过程, 自己的困惑, 向听者袒露;同时强调仅是个人的意见, 是可以而且应该质疑的:他要求听众和自己一起来思考与探索。我们不妨一起来读鲁迅的《娜拉走后怎样》这篇演说。一开始就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这“苦痛”首先属于鲁迅自己。接着讲“在目下的社会里, 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但又立刻承认:“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 单知道仍然要战斗”。最后说到“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 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也还是坦诚直言:“但是从那里来, 怎么地来, 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20]不仅说自己“知道”什么, 更说自己“不知道”什么;不是自己掌握了真理, 有现成的路指引听众去走, 而是自己也是寻路者:只知道要向前走, 怎么走, 走到哪里, 却是要和听众一起来探讨、实践的。

十一、演说的魅力:享受话语权的平等与思想自由的欢乐

因此, 我说过:“听鲁迅演讲, 或许比听胡适演说更为吃力, 因为一切都不明确, 要自己去想”。[21]这正是鲁迅演说的魅力所在:它逼迫你紧张地思索与不断地诘难演讲者和你自己, 同时, 又在其中享受着话语权的平等与思想自由的欢乐。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话语修辞分析 第8篇

1 就职演说话语意图修辞分析

1.1 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话语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目的性, 在历届就职演说辞中, 最为普遍、经典的话语意图莫过于对“幸福河谷”[2]325的追求, 即唤起美国人民追求自由、民主意识。美国人民对于追求自由、民主的意识极高, 可谓达到了执著的地步。他们坚信只有所有人都充分的享受到了民主、自由的权利, 才能为整个社会带来繁荣。美国总统就职演说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特点。当我们打量这些演说, 不难发现总统们经常用到自由 (liberty) 和民主 (democracy) 这两个词。

1.1.1 自由

美国开国的几位总统均在自身的就职演说中频繁地使用了自由这个词。如第1任总统华盛顿, 建国时美国是联邦党执政。[3]因此他在谈到追求自由时, 强调:“since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sacred fire of liberty and the destiny of the republican model of government are justly considered.[4]3”这里华盛顿将自由喻为圣火, 点亮美国未来长期且稳定的政府模式。第2任总统亚当斯则着重指出对于自由的崇敬、热爱:“love of liberty to independence and peace, to increasing wealth and unexampled prosperity, has merited the gratitude of his fellow-citizens, commanded the highest praises of foreign nations, and secured immortal glory with posterity.[4]9”同时, 第3任总统杰斐逊更是在就职演说中强调了自由为美国人民的最终追求:“Let us restore to social intercourse that harmony and affection without which liberty and even life itself are but dreary things.[4]14”

此后这个概念, 成为每篇就职演说的必谈部分。其中最为经典的是第43任总统布什, 他在第二任就职演说中采用“自由”这个词多达十五次, 并强调了为了追求、捍卫公众的自由, 任何手段都是必要的:“Freedom, by its nature, must be chosen, and defended by citizens, and sustained by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protection of minorities.[4]360”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表达了追求自由的意义:“This is the meaning of our liberty and our creedwhy men and women and children of every race and every faith can join in celebration across this magnificent mall, ..[4]370”由此体现了自由对于美国民众的非凡重要性。

1.1.2 民主

民主是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对于民主的反复强调, 能增强总统的公信力。总统们乐此不疲地在就职演说中提到这个词, 以唤起民众的共鸣。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第6任总统亚当斯的就职演说中:“If there have been those who doubted whether a confederated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were a government competent to the wise.[4]55”

此后, 众多总统均不遗余力地强调这一核心理念。第32任总统罗斯福在第二任就职演说中, 谈及建立民主的基础及重要性时, 强调:“The essential democracy of our Nation and the safety of our people depend not upon the absence of power, but upon lodging it with those whom the people can change or continue at stated intervals through an honest and free system of elections.[4]269”同样, 在第三任就职演说中, 罗斯福同样声称未来的目标仍然是对于民主以及民主制完整的捍卫:“In the face of great perils never before encountered, our strong purpose is to protect and to perpetuate the integrity of democracy.[4]276”第40任总统里根同样也表达了对于民主以及民主制的肯定:“We stand together again at the steps of this symbol of our democracy--or we would have been standing at the steps if it hadn't gotten so cold.Now we are standing inside this symbol of our democracy.[4]336”第43任总统布什则在就职演说中表达了推进民主制度的重要性:“Division among free nations is a primary goal of freedom's enemies.The concerted effort of free nations to promote democracy is a prelude to our enemies'defeat.[4]361”类似例子还有许多。至此, 可见民主这一核心概念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重要性。

1.2 对施政纲领的提出与论证

此外, 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最大特色之一就是擅于表达并论证对于公众的承诺。不论处于何种时代背景, 总统就职演说均着重强调分析现今的主要问题, 提出施政纲领以及对于这些问题的主要解决方法, 从而引起公众的“共鸣”。即通过对公众进行承诺而获得公众的“认同”。这也是总统就职演说这一演讲文体的特殊重要性。

例如第1任美国总统华盛顿时期, 美国正处于民族争取独立的阶段。因此在他的就职演说中透露出一种为了“美国人民的自由和权力”而奋斗的决心。华盛顿不仅着重阐述了必须服从宪法的观点, 还含蓄地建议在宪法中增加《人权法案》, 以保障人民的自由权。“for I assure myself thata reverence for the characteristic rights of freemen and a regard for the public harmony will sufficiently influence your deliberations.[4]4在面对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动乱, 第16任总统林肯也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并论证了符合当时的施政纲领:“I trust this will not be regarded as a menace, but only as the declared purpose of the Union that it will constitutionally defend and maintain itself.I shall have the most solemn one to"preserve, protect, and defend it."I am loath to close.We are not enemies, but friends.We must not be enemies.[4]”

如今美国面临的已不再是独立或统一的局面, 而是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因此总统们的施政纲领也因时因势发生变化。以第42任总统克林顿的就职演说为例, 在其就职演说中克林顿指出了当前危机的源头所在,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振兴美国的政策:“We must bring to our task today the vision and will of those who came before us.To renew America, we must be bold.To renew America, we must revitalize our democracy.To renew America, we must meet challenges abroad as well at home.[4]”

2 就职演说语言特色修辞分析

美国总统演说文本本身的文采可谓是集众家之所长, 他们的语言精美且简练, 字字珠玑。而为了达到吸引公众的目光, 这些演说大多采用排比、反问、插入语等句法修辞, 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2.1 排比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意义并重、语气一致的词、短语、句子甚至段落排列成串, 从而形成一个结构平衡、音韵和谐、语意紧凑、高潮迭起的整体。[5]47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运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演讲的效果十分常见, 例如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表达对于祖国的热爱以及完成祖国独立的坚强决心时说:“since there is no truth more thoroughly established than that there exists in the economy and course of nature an indissoluble union between virtue and happiness;between duty and advantage;between the genuine maxims of an honest and magnanimous policy and the solid rewards of public prosperity and felicity;since we ought to be no less persuaded that the propitious smiles of Heaven can never be expected on a nationand since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sacred fire of liberty and the destiny of the republican model of government are justly considered.[4]3”这里, 华盛顿不仅运用了以since为开头的三个平行排比, 还在中间连用三个between引导的词组, 使公众更为直接地感受到爱国情感。

此外, 近代的总统也分别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来达到演说目的。第43任总统布什在首任就职演说中就运用五个平行句的排比结构表达了他将在执政中不偏不倚的策略:“Together we will reclaim America's schools, we will reform Social Security and Medicare, we will reduce taxes, we will build our defenses beyond challengeand we will confront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4]356”新任总统奥巴马也在演讲中运用了排比手法加强了演讲的效果:“For us, they packed up their few worldly possessionsFor us, they toiled in sweatshopsFor us, they fought and died.[4]366”

2.2 反问

反问是指运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不需要回答, 其答案已寓于问句的反面。采用这种修辞手法, 可加强语气, 表达强烈的感情, 引起读者和听者的深思和共鸣。[5]51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 这种修辞手法随处可见。如被誉为美国最伟大总统之一的林肯在首任就职演说中就连用三个反问, 强调了国家统一的必须性和重要性:“Is it possible, then, to make that intercourse more advantageous or more satisfactory after separation than before?Can aliens make treaties easier than friends can make laws?Can treaties be more faithfully enforced between aliens than laws can among friends?[4]139”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有着杰出功绩的罗斯福在第二任就职演说中同样也运用了反问的手法表达对新政的支持:“Shall we pause now and turn our back upon the road that lies ahead?Shall we call this the promised land?Or, shall we continue on our way?[4]270”

2.3 插入语

插入语是指一些附加在句中的词、词组或句子, 其两端通常用逗号、破折号或括号与句子的其他部分隔开。[5]55在就职演说中运用这种手法能改变话语语气, 吸引公众的注意, 达到演说的目的。例如第2任总统亚当斯在演说开头就运用了这种手法, 增强了话语的表现力:“Relying, however, on the purity of their intentions, the justice of their cause, and the integrity and intelligence of the people, under an overruling Providence which had so signally protected this country from the first,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nation.[4]6”第42任总统克林顿的就职演说则多处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 例如:“Not change for change's sake, but change to preserve America's idealslife, liberty,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4]343”等。

3 结束语

通过上述运用话语修辞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分析, 可以发现, 就职演说话语目的明确, 特色鲜明。“话语修辞是交际者为达到交流的目的而进行的表达。[6]”美国总统就职演说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文采方面都充分体现了话语修辞的特色。所以, 随着社会的继续发展, 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将更加丰富多彩, 但其中话语修辞的意图和特色依旧会存在, 而这种话语修辞的手法也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军.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2]袁贺, 谈火生.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全集[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7:10.

[3]窦卫霖, 唐健.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话语分析—从相关高频词看美国政治的延续性与时代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 .

[4]乔治.华盛顿等.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 (The Inaugural Ad-dresses of the U.S.Presidents)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5]肖福寿.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赏析[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9.

政治演说 第9篇

蔡元培先生不愧是“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 其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教育观及严谨的治学作风都彰显出大师风范。初读此文觉得语言略显晦涩, 再读之便觉回味无穷, 我想主要是因为蔡先生能用简明扼要的文字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思想启迪吧。当年蔡先生谆谆告诫北大学子:一要抱定宗旨, 二要砥砺德行, 三要敬爱师友。今天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育人子弟,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首先从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做起, 我们也可以借鉴蔡先生的教育观来教育学生, 如何把做学问与做人统一起来, 不断完善个人修养, 把自己培养成德智兼备的有用人才, 为将来进入大学甚至走上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教师以身作则, 在知识和修养上为学生作出好的表率, 正所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从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的那一天起, 就要以这作为宗旨, 潜心育人与自修。

蔡先生的演讲语言不可谓不精辟, 读之发人深省。如“平时则放荡冶游, 考试则熟读讲义, 不问学问之有无, 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 书籍束之高阁, 毫不过问, 敷衍三四年, 潦草塞责, 文凭到手, 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 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读到这里时, 不由得想起了逝去的的大学时光, 似曾相识的一幕仿佛定格在眼前期末考试临近, 图书馆阅览室自习室里座无虚席, 这一盛况较之平时可以说是判若云泥。也不否认有很多学子是踏实做学问四年如一日, 但更多的则是在风花雪月儿女情长中虚度了光阴。都说社会是一座大染坊, 大学则是一个大染缸, 你要想洁身自好全身而退, 更多的要靠个人的把握, 大环境的影响只能是算是外因, 充其量是你成功路上的一块绊脚石、一道屏障, 跨过它们就可以通向成功的大道。培养好的心理素质, 坚定自己的理想目标, 不为流俗所染, 不为诱惑所动, 是很能锻炼一个人的, 如果你坚持下去了, 那么前途一定是无可限量的。说到这里, 我想告诫我的大学生朋友们, 好好珍惜大学宝贵的时光, 当你在闲暇之时高喊着无聊时, 稍纵即逝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分秒秒, 消磨于无形的还有作为青年人应有的志气与决心, 失去了它们, 你的人生将会大打折扣。为了明天不后悔, 请你一定把今天牢牢地攥在自己的手心。

今天在课堂上油然而生一个念头, 借此来对学生们进行一番思想教育, 于是即兴发挥:同学们, 读着这样一段文字, 你是否想到了你自己, 这其间是否有自己的影子。请大家静静地回忆, 当别人在刻苦攻读时, 你有没有逃课去上网玩游戏, 有没有上课时身在曹营心在汉或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有没有考试时一心想要偷看几个单词和监考老师玩起了警察抓小偷我一边说一边观察他们的表情, 都不言语了, 有的脸上泛红了, 有的低下了高傲的头。我继续趁热打铁说道, 蔡先生的教导可谓用心良苦,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 在今天仍然深深地打动着我们启发着我们。教材的编者也是别具匠心, 将如此生动的一篇课文安排在本册的最后一个单元, 让我们在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的同时全力以赴地备战期末考试。相信同学们学了这一课, 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同时在品德修养与人际交往方面也会各有收获, 那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深的感受用你的文字表达出来, 下次上课时我们一起来个思想汇报。

相关文章
11月份幼儿教师工作总结

11月份幼儿教师工作总结

11月份幼儿教师工作总结(精选14篇)11月份幼儿教师工作总结 第1篇本月,自己积极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同事们...

1
2025-09-19
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算

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算

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算(精选8篇)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算 第1篇2011年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

1
2025-09-19
10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

10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

10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精选9篇)10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 第1篇六、施工组织设计㈠文字表述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施工进度安排主要工程...

1
2025-09-19
202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202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202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精选7篇)202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第1篇201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1
2025-09-19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少先队活动计划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少先队活动计划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少先队活动计划(精选10篇)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少先队活动计划 第1篇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少先队工作计划...

1
2025-09-19
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

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

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精选4篇)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 第1篇2018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随着20...

1
2025-09-19
400字初中日记作文

400字初中日记作文

400字初中日记作文(精选13篇)400字初中日记作文 第1篇初中暑假日记作文400字【作文一】一天暑假,妈妈就子啊家里河东狮吼: “扫地了,...

1
2025-09-19
3s技术与方法名词解释

3s技术与方法名词解释

3s技术与方法名词解释(精选6篇)3s技术与方法名词解释 第1篇3S技术在林业的应用与前景随着3S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我国林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