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重组病毒疫苗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重组病毒疫苗范文(精选11篇)

重组病毒疫苗 第1篇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SPF雏鸡,购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所有SPF雏鸡免疫试验均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负压隔离器中进行。

1.2 抗体和疫苗

免疫组化一抗(抗新城疫病毒NP蛋白单克隆抗体)、rLa Sota-HA(GD),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外来病实验室构建、保存。

1.3 主要试剂

DAB显色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美国ZYMED公司Sp-9000免疫组化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 方法

2.1 试验动物分组

将24只2日龄SPF雏鸡随机平均分成2组,第1组为阴性对照组,用PBS接种;第2组为试验组,用rLa Sota-HA(GD)毒株接种(本组中免疫组化空白对照组为试验组组织在染色过程中用PBS代替一抗)。

2.2 接种

分别用PBS、rLa Sota-HA(GD)毒株(以效价2106EID50)经滴鼻、点眼途径人工免疫2日龄SPF雏鸡,每只鸡100 μL;分别在接种后的1,3,5,10,15,18天取2只鸡以心脏注气的方式处死,取气管放在固定液中待做电镜观察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

2.3 病理诊断、尸体解剖和电镜观察

每天对各组鸡观察2次,记录临床症状,于接种后1,3,5,10,15,18天分别取2只鸡进行尸体解剖,取气管上部大小为10 mm10 mm的组织固定在3%戊二醛中,然后置于0.1 mol/L 、pH值为7.4的缓冲液中4 ℃固定4 h;1%俄酸中4 ℃作用30 min;用PBS缓冲液连续洗6次,梯度酒精脱水,临界点干燥;喷金;扫描电镜观察。

2.4 H.E.染色

取气管上部大小为16 mm30 mm的组织经4%多聚甲醛固定24 h,按常规方法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

2.5 免疫组化染色(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P法)

分别将各组鸡气管16 mm30 mm的组织经4%多聚甲醛固定24 h,按常规制作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试验中所用一抗为抗新城疫病毒 NP蛋白单克隆抗体,工作效价为1︰6 00。将载玻片放入二甲苯(Ⅰ)二甲苯(Ⅱ)100%乙醇(Ⅰ)100%乙醇(Ⅱ)95%乙醇85%乙醇75%乙醇50%乙醇,每种试剂中放10 min;用纯化水冲洗,PBS浸泡5 min;脱蜡后用PBS溶液冲洗3遍,加入3%H2O2溶液中孵育10 min;然后倒掉H2O2,在纯化水中洗3次;再加入柠檬酸缓冲液,放入烧杯中在微波炉中蒸煮,至沸腾时断电,冷却至室温(10 min),反复蒸煮2次;冷却至室温后将柠檬酸缓冲液倒掉,并将载玻片置于PBS中洗2次(每次5 min);加上5%BSA封闭液,然后室温放置20 min;将载玻片上的多余液体甩去,加一抗(抗新城疫病毒NP蛋白单克隆抗体,空白对照试验即在组织切片上用PBS代替一抗);加完一抗在4 ℃冰箱中保存过夜,放入PBS中洗3次,每次5 min;加二抗(生物素标记抗鼠IgG),然后置于37 ℃温箱中20 min;加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酶卵白素工作液,放入PBS中洗3次,每次5 min;加上辣根酶标记的链酶卵白素工作液,置于37 ℃温箱中作用20 min;将切片从温箱中取出,放入PBS中洗3次,每次5 min;擦干组织周围的PBS后加上显色剂(显色剂的配制:在1 mL水中加1滴显色剂A,摇匀,然后加1滴显色剂B,摇匀,再加1滴显色剂C,摇匀,20~37 ℃保存),镜下控制显色时间;将显色后的切片用清水冲洗一段时间后浸泡于苏木精中染色; 将复染后的片子置于水中冲洗,然后放入50%乙醇75%乙醇85%乙醇95%乙醇100%乙醇(Ⅰ)100%乙醇(Ⅱ)二甲苯(Ⅰ)二甲苯(Ⅱ),每种试剂中放置5 min; 封片,镜下观察结果。

3 结果

3.1 电镜观察结果

所有的试验鸡接种后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也没有明显的呼吸道病理反应。

在PBS接种的阴性对照组可以清楚地看到气管黏膜上皮是由纤毛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的,大部分杯状细胞处于静止态,处于分泌期的特别少,静止态的杯状细胞表面有颗粒状的微绒毛和少量的球状结构,纤毛细胞的纤毛排列整齐(见图1)。试验组从接种后的第1天开始均有纤毛细胞纤毛脱落、倒伏的现象(见图2);接种后的第3,5,7,10天纤毛脱落区域进一步加大;从接种后的第15天开始纤毛细胞的纤毛开始恢复,能看到新生的纤毛。

对于试验组,从rLa Sota-HA(GD)毒株接种后的第1天开始静止态的杯状细胞减少,而处于分泌态的杯状细胞开始增多(见图3);接种后的第3,5天气管黏膜的杯状细胞超常增生,数量增多,黏液成分增多;第10天杯状细胞增生,破碎程度进一步加大;从接种后的第18天开始杯状细胞分泌程度下降,轻度分泌。

用rLa Sota-HA(GD)毒株接种后第1天开始能明显地看到少量的带有微绒毛的球形粒子(见图4),基细胞大量增生,带有微绒毛的球形粒子大小为3~4 μm,可能是免疫性淋巴细胞的前身,接种后第18天球形粒子基本消失。

3.2 光镜观察结果

接种后第1天杯状细胞破碎,黏膜细胞肿胀,黏膜下层淋巴细胞浸润,巨噬细胞浸润,黏膜扭曲,纤毛细胞脱纤毛,管腔内含有脓性纤维,黏膜下层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淋巴细胞浸润在血管中(见图5);接种后第3天黏膜上皮形成空泡状,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黏膜表面扭曲,浆细胞浸润,表层由数层不成熟的细胞组成,血管明显;接种后第10天黏膜肿胀, 引起腺体腔狭窄甚至闭塞;接种后第18天淋巴细胞仍有浸润(见图6)。

3.3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rLa Sota-HA(GD)毒株接种后第1天就发现气管黏膜的固有层淋巴细胞、腺体细胞呈阳性反应,褐色颗粒出现在胞浆内(见图7)。空白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阴性,阴性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阴性(见图8)。

4 讨论

用rLa Sota-HA(GD)免疫2日龄雏鸡后,雏鸡并没有出现临床症状。Lai M C和Ibrahim A L[5]用新城疫病毒鼻内接种雏鸡后,第5天发现气管黏膜的杯状细胞特别活跃,接种后第7天纤毛细胞有脱纤毛现象。在本试验中,接种后第1天就看到纤毛细胞有脱纤毛现象。这种对气管纤毛系统的损害在时间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病毒的毒力不同导致的[5]。对气管黏膜系统的损害可能是外来病毒、细菌和刺激物共同作用的结果[6,7]。仓鼠气管黏膜在受到损伤后36~48 h开始再生,纤毛细胞在60~96 h开始恢复纤毛,120 h后全部恢复[8]。黏膜上皮细胞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同上述报道是相似的。有报道称:雏鸡通过气雾接种新城疫B1菌株能引起雏鸡气管病理组织学变化 [6,7] ;受到应激的禽类更容易受到病毒的影响,气管黏膜的损伤更严重,更容易受到支原体的感染[7]。

试验中,纤毛细胞脱纤毛现象是接种rLa Sota-HA(GD)后的主要反应,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最早反应是杯状细胞的破碎和增生,气管呈卡他性炎症,黏液成分大量出现;黏膜下层淋巴细胞、粒细胞、浆细胞浸润,黏膜上皮细胞形成空泡状,黏膜表面扭曲,表层由数层不成熟的细胞组成;腺体腔狭窄,甚至闭塞。新城疫病毒B1菌株接种后能发现淋巴细胞浸润,这不是由于病毒感染产生的病理反应,而可能是免疫反应的表现。淋巴细胞浸润说明有病毒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气雾接种的雏鸡气管黏膜浸润的淋巴细胞、气管腺体细胞、黏膜表面细胞都是产生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有试验已经证明气管黏膜是产生IgG、IgA特别是IgA的主要场所,气管黏膜损伤可能是黏膜纤毛防御机制的表现,黏液成分的增多可能对外来入侵的病毒和细菌起到稀释作用。

纤毛细胞的脱纤毛现象大大降低了黏膜对外来病毒和细菌的抵抗能力,有利于弱毒疫苗进入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在接种后的几天里纤毛细胞的纤毛减少。接种后第10天,在纤毛上能发现3~4 μm的球形粒子,可能是淋巴细胞的前身,也可能是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

免疫组化结果表明,rLa Sota-HA(GD)出现在固有膜的淋巴细胞、腺体细胞胞浆中, 这说明其在气管内能明显复制。病毒的复制在胞浆内进行,接种后第1天就能检测到病毒说明病毒的复制能力较强。

5 结论

作为预防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重组二联活病毒疫苗rLa Sota-HA(GD),接种后第1天免疫组化染色rLa Sota-HA(GD)出现在固有膜的淋巴细胞、腺体细胞胞浆中,这是导致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前提条件。气管黏膜损伤表现为纤毛细胞脱纤毛,杯状细胞破碎、增生,黏液增多,淋巴细胞、粒细胞、浆细胞浸润,腺体腔闭塞,这是机体防御机制和免疫机制的表现。

参考文献

[1]PEETERS B P H,DELEEUW O S,KOCH G,et al.Rescue ofNewcastle d isease virus from cloned cDNA:evidence that cleavab ili-ty of the fusion protein is a major determ inant for viru lence[J].Journal ofV irology,1999,73:5001-5009.

[2]ENGEL-HERBERTA I,ORTRUD W B,JENS P,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a recomb inant Newcastle d isease virus expressing the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J].Journal of V irological M ethods,2002,108:19-28.

[3]KR ISHNAMURTHY S,HUANG Z,SAMAL S K.Recovery of aviru lent strain ofNewcastle d isease virus from cloned cDNA:expres-sion of a foreign gene resu lts in growth retardation and attenuation[J].V irology,2000,278:168-182.

[4]HUANG Z,KR ISHNAMURTHY S,PANDA A,et al.H igh-Levelexpression of a foreign gene from the most 3-′proximal locus of arecomb inant Newcastle d isease virus[J].Journal ofGeneralV irolo-gy,2001,82:1729-1736.

[5]LAIM C,IBRAHIM A L.Scann ing electron m icroscopy of trachealep ithelium of ch ickens infected w ith velogen ic viscerotrop ic Newcas-tle d isease virus[J].Avian D is,1983,27:393-404.

[6] ADLER H E , PAGE L A . Haemophilus infections in chickens.Ⅱ.The pathology of the respiratory trcat[J]. Avian Dis, 1962, 6:1-6.

[7] DUTTA S K.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chicken tracheas and tracheal organ culures infected with 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studied i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J].Avian Dis, 1975,19:429-436.

重组病毒疫苗 第2篇

试验旨在评价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疫苗(rL-H5)免疫鹌鹑后的`抗体效价,为该疫苗能否应用于鹌鹑禽流感和新城疫免疫预防提供依据.经试验,rL-H5以不同剂量经饮水或皮下注射,分别免疫10~40日龄无母源抗体的鹌鹑后,禽流感H5、ND免疫抗体效价水平很低,未能有效诱导针对禽流感和新城疫的抗体反应.

作 者:曹生福 韩水永 俞国乔 梁红昶 杜勐侃 倪柏锋 金彪 赵军 朱凤君 作者单位:曹生福,韩水永,梁红昶,杜勐侃,金彪,赵军,朱凤君(杭州市萧山区农业局,杭州萧山,311203)

俞国乔,倪柏锋(浙江省畜牧兽医局)

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研制成功等 第3篇

据国家科技部公布的消息,由第三军医大学邹全明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历经15年的攻关,在世界上率先研制成功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日前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国家一类新药证书,是一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发明。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等多种上消化道疾病的罪魁祸首,而且与胃癌密切相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因子。据分析,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超过6亿,每年导致胃癌死亡约20万人。如何预防和根治幽门螺杆菌对人体的危害,一直是国际医学界的难题。邹全明教授等人通过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在世界上最先完成了幽门螺杆菌Ⅲ期临床试验,有超过5 000人受试。研究结果表明,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预防幽门螺杆菌的保护率为72.1%。

专家介绍,这一研究成果对预防和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我国原创性疫苗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对今后新型疫苗的研发具有借鉴意义。目前,有关后续研发工作已列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

心肺复苏省略人工呼吸环节

在最近召开的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新闻发布会上,与会专家一致建议心肺复苏急救省略人工呼吸环节,改用单纯胸外按压复苏技术,以提高复苏成功率。

心肺复苏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患者所采取的抢救措施。经典的心肺复苏方法是每做15次胸外按压,交替进行2次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但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正确有效的胸外按压尤其重要。通过正确的胸外按压,可以保证重要脏器,特别是大脑的供氧,达到人工呼吸的效果。正常人呼吸时肺的潮气量在500毫升左右,而有效的胸外按压可以使肺进气量达到300-400毫升,基本可以维持人体的氧需求,因此人工呼吸可以省略。同时,人工呼吸方法不容易掌握,反而会延误实施胸外按压。美国研究显示,单纯胸外按压复苏成功率为57%,经典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仅为20%。《柳叶刀》杂志2007年公布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研究成果也显示,单纯胸外按压的复苏成功率是经典方法的2倍。据悉,美国心脏病学会已经在2008年3月修改了心肺复苏指南,取消了口对口的人工呼吸。

新法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轻症病人可以通过理疗、锻炼,使症状获得改善,重症病人则必须通过手术矫正。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植入自体髂骨融合术是治疗颈椎病的常规手术,但固定融合的同时也会导致脊柱的生物力学发生变化,加速临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并且还存在植骨和内固定器械相关及供骨区慢性疼痛等并发症。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脊髓组主任医师王贵怀、杨俊等人.近年来开展人工颈椎间盘植入治疗颈椎病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手术治疗颈椎病的新方法。他们先在显微镜下微创摘除患者脱出的椎间盘和增生的韧带组织,完成脊髓充分减压。然后再植人人工椎间盘。既能提供脊柱稳定,又能保证手术节段颈椎的活动度。尤其是在脊髓和神经根的保护方面,比非显微技术更具优势。目前,他们已成功为16位颈椎病患者实施手术,共植入人工椎间盘18个。经过术后平均17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神经脊髓功能满意改善,植入物与自身椎体融合良好,未发现假体移位,颈椎过曲、过伸运动和生理曲度、手术节段颈椎活动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

“蛋壳”矫正畸形脊柱

腰椎后凸畸形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畸形,需要进行脊柱矫正手术。传统的脊柱矫正手术从前方入路开刀,摘除后凸的椎体,然后进行植骨融合,手术创伤大,患者失血多。近日,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解放军九五医院)骨科中心采用先进的“蛋壳”技术,成功为1例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实施了脊柱矫正手术。

两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比较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一2014年12月间接受乙肝疫苗接种的人群120例,根据接受疫苗不同随机分为A组及B组各60例。A组患者接受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接种,男29例,女31例,年龄(32.71±5.92)岁;B组患者接受重组酿酒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男32例,女28例,年龄(31.45±5.76)岁。

1.2 重组乙肝疫苗接种

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第0个月、第1个月、第6个月,以常规剂量于上臂三角肌肌肉内注射接种。

1.3 观察指标

1.3.1 抗体滴注检测

全程免疫后1月,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滴度,滴度>2.1mIU/ml为阳转、2.1—9.9mIU/ml为低应答反应、滴度≥10mIU/ml为保护水平。

1.3.2 不良反应

观察两组研究对象接受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局部红肿硬结,全身发热、倦怠、厌食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乙肝表面抗体滴度

A组患者接受乙肝疫苗接种后的阳转、保护水平比例、GMT值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A组患者接受乙肝疫苗后出现局部红肿硬结1例,全身发热2例、倦怠3例、厌食1例;B组患者出现局部红肿硬结8例,全身发热9例、倦怠11例、厌食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近年来由慢性乙肝进展至肝硬化的比例逐年上升,已严重危害人群生命安全。为了有效控制乙肝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乙肝的主要手段[3]。我国目前已经逐步实施由新生儿接种向非新生儿推广接种的策略。由于成人乙肝疫苗接种的程序与儿童不尽相同,选择不同种类重组乙肝疫苗可带来不同的免疫结局。目前临床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种类较多,应用最多的包括酿酒酵母及汉逊酵母乙肝疫苗两类。为了寻找更为有效及安全的重组疫苗,保障疫苗接种人群的利益,本次研究对这两种重组疫苗进行应用效果对比。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疫苗接种后达到免疫应答及保护水平的人数比例较高,且GMT水平较高,提示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可以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为人群建立恰当强度的自主免疫,减少疫苗接种后因未产生足够强度免疫而感染乙肝病毒的事件发生。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用于健康人群接种后可以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且临床安全性高,是更为理想的乙型肝炎疫苗,值得在日后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邱少辉,方鑫,何鹏,等.国产及进口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小鼠体内效力比较[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4,20(2):105-107.

[2]杨海云,陈乐锋,黄金凤,等.国产与进口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安全性的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2):141-143.

乡镇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 第5篇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决策部署,扎实稳妥、安全有序推进我镇新冠病毒疫苗(以下简称“疫苗”)接种工作,根据《市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实施方案》文件要求和省、市、县有关会议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现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尊重科学规律,区分轻重缓急,依法依规、积极稳妥、分阶段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有力阻断病毒传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实现经济社会秩序持续全面好转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区分轻重缓急。根据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和疫情防控形势要求,按照“应接尽接、梯次推进、突出重保障安全”的原则,对不同岗位、年龄、人群等摸清底数,排出优先顺序,不断总结经验,扎实稳妥推进。

坚持知情同意自愿和免费接种。在充分告知和知情、同意、自愿的前提下,引导鼓励群众提高接种意愿,积极接种。现阶段疫苗实施居民免费接种政策,疫苗及接种费用由医保基金承担。

坚持常态化防控与接种政策相统筹。根据国内外疫情形势和免疫策略调整,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

坚持依法审慎稳妥有序。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和《疫苗管理法》、《药品管理法》等规定,加强疫苗供应、流通、接种等全流程监管,加强风险研判和防范,保证疫苗质量和接种安全。

坚持落实属地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按照国务院和省、市、县统一部署,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责承担监管责任,努力实现疫苗全程接种“全覆盖、无差错”。

二、做好疫苗接种组织实施

(一)科学制定接种计划。

镇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根据各村、社区所辖人员和适龄人群的数量制定并下发目标人群任务表,各村、社区要按照规定的接种目标人员、时间、步骤安排,对受种人员按照责任区域进行网格化、分片包干,科学制定月度(周)接种计划,确保计划周密、组织有序,按时完成接种任务。

(二)在镇卫生院设置接种室。

根据工作需要,我镇在镇卫生院门诊大楼设立疫苗接种室。镇卫生院必须按照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要求设置好询问登记告知区、候诊区、接种区、留观区、异常反应处置区等必要的功能区域,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疫苗电子追溯系统和免疫规划信息系统设备以及必要的冷藏设备开展储运工作。

(三)做好人员配备和培训。

镇卫生院要按照接种任务配备足够的接种人员,针对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等开展集中和逐级培训,选配有经验的业技术骨干组成师资队伍,确保相关人员熟练掌握接种技术,出现异常反应可及时识别、快速处置。所有参与接种和医疗救治的人员要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镇卫生院要抽调4名以上具有接种资格的专业人员开展常态化疫苗接种工作;各村、社区要安排2名以上志愿者参加疫苗接种有关咨询、导诊、保卫等工作。

(四)严格实施规范接种。

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规定的程序和“三查七对一验证”的原则规范操作,开展健康询问、接种禁忌核查、信息登记、接种后30分钟留观等工作。接种前充分告知疫苗不良反应、注意事项、接种疫苗后留观等,详细询问各类接种禁忌,严格掌握疫苗适用人群和接种禁忌,保证接种安全。接种完成后及时提供预防接种凭证。要积极开展网络、电话等预约服务,集体单位可采取集中组织接种,合理安排接种人数,避免人员聚集。接种室要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

(五)加强系统建设和信息管理。

镇卫生院要按接种要求配置硬件和网络环境,开展免疫规划系统的网络接入和应用。疫苗接种单位与受种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并按照免疫规划信息系统采集预防接种档案信息并规范填报,依法如实记录疫苗生产厂家、生产批号、接种剂次、受种者身份信息等疫苗接种信息,确保实人实名接种,保证接种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相关材料留存5年备查。

三、加强工作保障

(一)落实属地主体责任。

各村各单位要把疫苗接种工作当成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决策部署。我镇在镇疫情防控指挥部框架基础上成立镇疫

苗接种工作领导小组由同志任组长,同志任副组长,相关职能单位和村、社区主要领导为成员。按照“集中统一、安全有序、合理规划,及时有效”原则采取“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党员干部带头”,积极开展宣传动员、目标人群摸底调查,组织辖区人员分批次进行疫苗接种工作。

(二)注重宣传引导。

加强宣传疫苗对维护群众健康的积极作用,引导提高接种意愿,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严重异常反应、偶合反应等,形成合理预期。继续倡导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引导受种人员落实个人防护责任。要求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公职人员要率先垂范,发挥带头引领作用,自觉主动接种疫苗。

重组病毒疫苗 第6篇

人乳头瘤病毒是是乳头瘤病毒家族中的一种,简称HPV。目前已知有100多种不同类型的HPV,其中大部分HPV类型被视为“低风险”,与宫颈癌并无关联。但是,有14种HPV类型被列为“高风险”,因为已经证实它们会导致几乎所有的宫颈癌。其中,两种风险最高的病毒株HPV-16型和HPV-18型可导致约70%的宫颈癌病例。HPV感染现在国际上不论从流行病学还是临床数据方面均已达成共识,即HPV是引起宫颈癌的必要条件。第一位阐明HPV是引起宫颈癌关键因素的德国科学家楚尔·豪森也于2008年被授予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在其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家们研发了HPV预防性疫苗来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

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所以每个性活跃的女性都存在感染致癌性HPV的风险。此外,HPV的感染除了性行为外,还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比如手接触了带有HPV的物品后,在如厕、沐浴时有可能将病毒带入生殖器官;或者是生殖器官接触到带有HPV的浴巾等物品,都有可能被感染。HPV感染在女性中较为普遍,有数据显示,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每5个女性中就有4个会感染。若感染的是高危型HPV,则有可能进展为高度的宫颈病变甚至发展成为宫颈癌。

在疫苗问世前,预防宫颈癌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宫颈筛查,即通过检查宫颈的脱落细胞以及进一步的检查来发现早期宫颈病变并予以治疗来实现。疫苗的问世使宫颈癌的预防手段更加全面、有效。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接种了宫颈癌疫苗仍然应定期筛查。HPV病毒有100多种亚型,与宫颈癌相关的高危亚型有10多种,而疫苗针对的只是其中的某几种。

重组病毒疫苗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材料:CHO细胞重组乙肝疫苗:即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每支剂量5μg/ml;酵母重组乙肝疫苗:每支剂量分别为5、10μg/ml。 (2) 研究对象与分组:共选取新生儿300例, 按出生顺序分组, A、B、C组各100例。分别采用不同剂量、不同种类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免疫接种。

1.2 方法

按0、1、6个月完成免疫程序接种, 上臂三角肌肌内为接种部位, A组取酵母重组乙肝疫苗接种, 上述时间均为10μg;B组应用疫苗种类同A组, 剂量均为5μg;C组应用CHO细胞重组乙肝疫苗, 剂量为5μg。

1.3 观察指标

在免疫后随访的1~6年中, 对每位新生儿各行一次血清收集,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抗-HBc) 、抗-HBs、HBs Ag采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 抗-HBs>10 m IU/ml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9.0版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免疫效果

免疫接种第1年末抗-HBs阳性率为84%、86%、98%, 免疫接种第6年, 阳性率为54%、42%、68%, 呈显著下降趋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抗-HBs变化

接种1年, 各组抗-HBs阳性率均在82%以上, 后有所下降, 至第6年, 降至44%~68%。除第6年抗-HBs阳性率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他各时限不同组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抗-HBs几何平均浓度 (GMC) 各组除在第1年有差异外, 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免疫后1~3年, C组抗-HBs阳性率优于A组、B组, 免疫后4~5年C组与A组无差异, 但优于B组;免疫后4~5年和第6年, A组抗-HBs阳性率优于B组, 其他时限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各组均未发现HBs Ag携带者。见表1。

3 讨论

在应用时间上, 因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相对较短, 使用起始时间在各地区存有差异, 检测抗-HBs试剂及方法也有所不同, 但汇总文献分析, 选取应用酵母重组乙肝疫苗的新生儿, 近期有较理想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 在作用上与以往血源疫苗类似[2]。采用队列研究模式, 了解不同剂量、不同种类新生儿接种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效果, 行6年随访, 进而对2种疫苗最理想剂量进行确定, 对两种疫苗免疫持久性进行比较, 结果示, 免疫后1年时, 各剂量组抗-HBs阳性率均有>82%, 一致于血源性疫苗。抗-HBs阳性率随免疫后时间延长有所下降。从总体而方, CHO细胞重组疫苗优于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多疫效果, 在免疫后4~6年, 大剂量酵母重组乙肝疫苗GMC和抗体阳性率下降要较小剂量组慢。各组均未发现HBs Ag携带者。

综上所述, CHO及酵母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均可起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其中CHO优于酵母, 随着年限的延长, 不同疫苗组间抗体浓度和阴转率均呈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淑霞, 郭永泽, 张美莲.孕晚期注射HBIG及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18) :2611-2612.

重组病毒疫苗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

选取白水县16岁以上具有乙肝疫苗接种史者, 且“两对半”全阴性的200例作为被试对象。

1.2 试验材料和方案

由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规格为60μg/m L/支, 批号为20100732-1的疫苗220支。按照其说明书上的接种方法接种, 每人一针剂, 受试对象均无禁忌证。

1.3 不良反应观察

对所有受试者于接种后24, 48, 72 h通过电话或随访的形式了解异常反应情况;所有受试者1个月后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后检测表面抗体。

1.4 实验室检测

接种前血清筛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法, 做"两对半”, 试剂盒为杭州艾康公司市售产品。接种后1月的血清样本用荧光发光法检测抗体, 试剂选用美国雅培试剂。以抗体滴度大于10 m IU/m L为阳转的判断标准, 计算抗体阳转率。

2 结果

2.1 安全性

在接种后1, 2, 3 d电话随访或访问被试者, 所有接种者中均未出现大的不良反应报告, 个别疼痛者在24 h后无症状。

2.2 免疫效果

在接种60μg乙肝疫苗后30 d~35 d内, 采集被试对象的血清, 检测抗体水平和抗体阳转率, 在采集到的200份血清中, 有196名达到保护水平 (抗体滴度≥10 m IU/m L) , 保护率达到98%, 抗-HBs几何平均滴度 (GMT) 达到150.88 m IU/m L, 属于中应答水平。

3 讨论

我省自采用5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酵母) 实施新生儿计划免疫已20多年, 这些新生儿在上幼儿园体检时, 体内抗体水平低下, 有30%多的儿童达不到保护要求[2]。国外研究表明, 接种乙肝疫苗15年后, HBs抗体阳性率下降至50%, 加强免疫的有效率为100%[3]。因此我们需要对16以上青少年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工作。

已有研究表明, 基础免疫所用的乙肝疫苗的抗原含量越高, 体内的免疫记忆越强[4], 因此, 接种小剂量的乙肝疫苗难以刺激其机体产生很高的抗体滴度, 也不能保护较长的时间。有部分人可能免疫低下或其他原因, 也不能产生保护性抗体滴度, 因此需要加大接种剂量。60μg乙肝疫苗按说明书正是解决这些人群无应答状况的疫苗, 但是自该疫苗上市以来关于免疫效果和安全性的研究试验还比较少。本次通过在白水县成人中, 接种该疫苗进行效果和安全性的试验, 得出结论:采取一针免疫程序, 所有200名接种者, 无1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且阳转率在98%以上, 抗体滴度均大于100 m IU/m L, 达到中应答水平, 对人体的保护持久性更长[4]。说明深圳康泰生产的60μg乙肝疫苗安全性好, 免疫阳转率和保护持久性均达到较高水平, 也可用于成人乙肝疫苗的加强免疫。

参考文献

[1]刘宗柏.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现状及预防[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996, 30 (增刊) :6-7.

[2]董昭强, 姚锁良, 赵和平.西安地区学龄前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水平调查[J].中国基层医药, 2006, 13 (11) :1827.

[3]Floreani A, Baldo V, Cristofoletti M, et al.Long-term persistence of anti-HBs after vaccination against HBV:an 18 year experience in health care workers[J].Vaccine, 2004, 22 (5-6) :607-610.

根据蓝耳病病毒特性使用疫苗 第9篇

1.1 病原极易变异

变异性毒株广泛存在。从基因型上主要有欧洲型——LV株(1型,荷兰分离)和美洲型。VR-2332株(2型,美国分离)。二者核苷酸同源性约60%。每一型中又有无数亚型(封文海资料),我国的毒株大部分是美洲型,也有欧洲型。

1.2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表明病毒适应能力很强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是指病毒用相应抗体处理后,其复制或感染能力显著增强。注射灭活苗后猪发病死亡数量增加是这一特性的写照。

1.3 猪体内病毒持续感染

病毒在猪体内可以持续6~7周甚至达16个月,但不表现临床症状,导致长期的病毒血症。持续感染的结果使猪群带毒时间长,但在没有其他毒株感染的情况下可以自我恢复,这也是闭群饲养净化蓝耳病的基础。

1.4 感染慢

感染后传播速度慢,恢复慢,需要2~10个月。

1.5 免疫抑制作用及混合感染

病毒侵害肺泡及淋巴组织中的巨噬细胞造成免疫抑制,从而使猪的抵抗力下降而发生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

1.6 目前使用的疫苗的局限性

疫苗株与病毒株的结构非常接近,注苗后相当于一次自然感染,因而产生有效免疫保护需要的时间长,这期间极易被其他野毒感染。

1.7 阳性场间蓝耳病的感染状态不一

阳性猪场PRRSV流行状况可以细分为以下4类:

(1)临床不稳定型:母猪及仔猪正处于PRRSV的感染并表现出临床症状。

(2)临床稳定型:母猪及7周龄以内的仔猪没有表现出PRRSV的临床症状。

(3)血清学不稳定型:不管猪群是否表现出临床症状,但母猪群中存在活跃的PRRSV循环感染。在这种类型的猪场经常会有带毒仔猪的出生,它们在7周龄时就表现出活跃的血清转阳。

(4)血清学稳定型:母猪血清IRPC值低于100,并且仔猪在7周龄时的PRRSV抗体阴性。

1.8 猪场中不同群体间感染的差异

对母猪随机采血的结果显示,一些母猪血清学阴性,而另一些则血清学阳性。这些提示我们病毒的传播属于零星的偶尔发生,对病毒的接触也不总是均一的。

1.9 不同个体蓝耳病病毒感染状态不同猪群中存在5种蓝耳病免疫状态的猪:

(1)获得了免疫有很好抗体的。

(2)部分免疫有抗体,但不足以保护自身。

(3)阴性猪不被感染,也不排毒。

(4)已经感染并且正在排毒的猪。

(5)有母源抗体保护的仔猪。

1.1 0 阴性猪随时可能被感染

1.1 0. 1 PRRS病毒在公猪中持续存在

PRRS病毒作为动脉炎病毒科的病毒都有在雄性生殖系统生存而且通过精液向外排放病毒的特性。

1.1 0. 2 持续传染

病毒可以持续感染母猪,而且被感染的母猪能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播给阴性猪。

1.1 0. 3 PRRS病毒的垂直和水平传播有多种途径

除了精液之外,业内已证实唾液、乳腺分泌液和胎盘这些都是母猪间及断奶前母仔间病毒传播的潜在途径。此外,机械性媒介包括连体工作服、靴子和针头能传播PRRS病毒。已经从接触了实验感染猪后工人手的腹面检查到了病毒。

2 蓝耳病疫苗使用前注意事项

(1)要有确切的诊断,疫苗不能克服最初感染病原带来的副作用。

(2)要想准确诊断PRRS,除使用死亡的胎儿外,还要用活的及弱仔样品检测。

(3)要了解场内感染毒株的毒力,从而选择合适的疫苗。

(4)通过抗体及抗原检测了解病毒是如何在场内循环的,从而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5)由于疫苗产生免疫抗体及保护力需要的时间较长,在制定免疫程序时要考虑到与接种其他疫苗间的干扰。

(6)对于临床及血清学不稳定场在接种疫苗前适当使用能抑制病毒复制的抗生素。

(7)要了解其他管理、环境和生物安全等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疫苗代替不了这类工作。

(8)疫苗对猪只受到新近、大剂量病毒和免疫力低下时感染而形成的病毒血症并不能产生有效的保护。

(9)避免在一个场使用多种弱毒疫苗及频繁更换使用不同国家的弱毒疫苗。滴鼻用一个毒株,后期免疫再用一个毒株很危险。

猪圆环病毒及疫苗使用效果 第10篇

1 病原学

在分类上, 猪圆环病毒 ( PCV) 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 其是迄今发现的一种最小的动物病毒它以滚环方式复制。 该病毒无囊膜, 平均直径17nm, 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 分析中发现, 猪圆环病毒的基因组由单股环状脱氧核糖核酸 ( DNA) 链组成, 呈二十面体对称。 猪圆环病毒PCV1共有22 个血点位于ORF1, 是编码病毒DNA复制必需的相关蛋白。 ORF2 还有免疫反应位点4 个。 有研究表明, 开放阅读框3 为猪圆环病毒复制的非必需基因, 其编码的蛋白可诱导该病毒感染的细胞发生凋亡, 关于PCV2 的其他开放阅读框的功能还不是确实明确。

2 流行病学

PCV2 主要易感动物是猪群, 临床上已发现不同年龄及类别的猪群都可以感染。 本病发展缓慢, 但仔猪变现的病例症状明显与成年猪群。 常见的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可见于断奶仔猪、保育阶段的猪, 但5 周龄左右仔猪常见发病。本病主要的传染源为病猪和带毒猪。 猪群中野毒感染血清阳性率常高达30%以上, 猪群发病率为5%~90%, 平均病死率为20%。 在感染的猪群中PCV2 常与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病毒或猪细小病毒, 混合感染猪只。 猪圆环病毒与猪细小病毒或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病毒混合感染后, 可发生PMWS, 而使死亡率大大增加。

3 致病机理级临床表现

目前, 科学家已经研究出来猪圆环病毒2 型机体侵入模型。 病毒由猪鼻口腔侵入, 扁桃体局部淋巴结增殖后向其他淋巴组织肺、肝以及肾这些定植器官扩散。 感染猪受到病毒的慢性感染, 诱发免疫其出现抑制, 导致肠炎间质性肾炎及肝脏损伤。

临床上表现为多系统进行性功能衰弱为特征的症状。 病猪出现渐进性消瘦和生长迟缓。 由于采食量下降, 营养严重缺乏, 病猪的被毛粗乱或发黄、精神差、体重减轻、皮肤与可视黏膜苍白或黄疸。 部分猪只出现呼吸困难喘气或者呈腹式呼吸, 肌肉萎缩、衰弱无力。 病程严重者伴有下痢, 咳嗽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 其中先天性颤抖的症状由于感染严重情况和猪个体抵抗力的不同, 差异性较大 ( 颤抖由轻微到严重不等) 。 本病常与猪细小病毒、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等混合感染。

剖检可发现, 病死猪可见全身的淋巴结水肿。 容易辨别和淋巴肿大器官有:颌下腹股沟纵膈、肺门和肠系膜淋巴结, 切面硬度增大, 呈苍白色, 集合淋巴小结也肿大。 部分病猪心脏有轻度心肌炎。

4 防控

据资料显示, 国外猪圆环病毒病 ( PCVD) 带来的损失严重, 据统计每年在欧洲使养猪业损失6 亿欧元、而北美造成的损失则是5.2 亿美元。 在2008 年第20 届国际猪病大会 ( IPVS) 上, 养猪行业人士将猪圆环病毒列为当前危害养猪业发展的头号疫病。 猪圆环病毒2 型感染广泛存在于各个猪场, 但其感染后的症状表现不一、结果各异, 传统的化学药物治疗效果甚微, 且多次、大量使用抗生素治疗, 容易产生耐药性, 将会造成可以使用的药物越来越少, 新药开发越发困难, 用化学药物治疗效果慢, 这将影响治愈率和猪只以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因此, 正确接种猪圆环病毒疫苗就成了防控该疾病的重要方式。

目前, 疫苗种类有PCV2 灭活疫苗、PCV2 弱毒疫苗、PCV2 基因工程疫苗, 共计20 余种, 养殖场/ 户该如何进行选择、使用。 目前, 养殖场选择圆环病毒疫苗仍以猪场对比实验结果为主, 评价指标主要有:有无应激反应、保育期或全程成活率、僵猪率、日增重、料肉比、用药成本、整齐度、出栏天数以及抗体水平等。 实验结果容易被养殖场接受, 但需要场内有详细的数据记录, 且耗时时间长, 一般管理环节比较薄弱的小规模猪场可能比较难操作, 只能参考附近区域的示范场来选择。

圆环病毒疫苗的使用虽不能清除猪只体内的病毒血症, 但可以显著降低病毒血症水平。 合理的免疫程序可使猪群整体保持低水平的病毒血症状态, 从而改善猪群的整体生产效益。 无论是只免仔猪, 不免种猪群, 还是只免种猪群, 不免仔猪, 都使病毒有机会在群体内复制、排毒, 不仅影响猪群的生产效益, 也使整个猪群的圆环病毒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 因此, 合理的免疫程序首先肯定是母猪和仔猪都要参与免疫, 免疫后抽取样品进行抗体检测, 根据抗体水平的变化以及规律, 来确定免疫剂量和免疫时机, 以便能达到更好的免疫效果。 一般来说, 国内市场国产猪圆环病毒疫苗均为全病毒疫苗, 使用效果较好, 但部分厂家的疫苗在免疫后的应激反应较大。 因此, 注射后应密切观察猪群是否有应激反应, 并备有肾上腺素注射液。

综上所述, 圆环病毒相关性疾病的防控一定是管理和疫苗双管齐下, 控制场内外猪只、物资的流通, 保证良好的卫生、温度、湿度、密度等, 做到全进全出并彻底冲洗、消毒、干燥。 同时, 选择质量有保证的、抗原含量和纯度都足够高的全病毒圆环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参考文献

[1]兰晓葳, 等.猪圆环病毒病.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5 (11) :39-40.

[2]吕艳丽, 等.用PCR方法检测猪圆环病毒型.中国医学报, 2002, 22 (6) :552-554.

[3]刘长明, 等.猪圆环病毒2型重组Cap蛋白在昆虫杆状病毒中的表达[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5, 27 (6) :479-428.

重组病毒疫苗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平顶山平煤集团总医院计划免疫科为调查点, 连续选择2008年60名血清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项检测全阴性的3~12岁儿童为对象。所选儿童身体健康, 其父母及近亲均无乙肝病毒携带或乙肝慢性感染。

1.2 方法

将纳入对象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20名均按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 每次接种每剂次0.5mL, 含HBSAg10μg, 于上臂三角肌内注射。A组儿童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酿酒酵母) 10μg (葛兰素史克安在时儿童型) ;B组儿童接种大连汉信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汉逊酵母) 10μg (大连汉信生物制药) ;C组儿童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CHO细胞) 10μg (华北金坦生物) 。完成全程免疫后每组儿童均分三个时间段进行静脉血采集, 即全程免疫后于3~6个月第一次采集静脉血3mL、18~24个月第二次采集静脉血3mL、30~36个月第三次静脉血3mL, 以ELISA法测定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的S/CO定量比值。

1.3 统计学分析

A组儿童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酿酒酵母) 10μg乙肝疫苗、B组儿童接种大连汉逊酵母10μg乙肝疫苗、C组接种华北CHO细胞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后分别对三个时间段, 即3~6个月、18~24个月、30~36个月采集静脉血测定的血清乙肝表面抗体定量数值 (S/CO) 定量进行排列统计, 求得各组血清乙肝抗体S/CO值的平均值, 见表1。

2 结果

A组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酿酒酵母) 10μg后3~6个月抗体 (S/CO) 均值23.6, 18~24个月抗体 (S/CO) 均值为21.8较前下降1.8, 30~36个月 (S/CO) 为20.1较3~6月份下降3.5较18~24月下降1.7, 随时间推移抗体下降缓慢且能较稳定的保持有效水平, 对受种儿童具有持久保护性。

B组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汉逊酵母) 10μg后3~6个月抗体 (S/CO) 均值25.8, 18~24个月抗体 (S/CO) 值8.25较前下降17.55, 30~36个月较3~6月数值下降23.47, 较18~24月数值下降5.92, 随着免疫时间的推移而逐步下降, 这种低水平状态需要再次加强免疫并需要定期监测血清抗体。

C组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CHO细胞) 10μg后3~6个月抗体 (S/CO) 均值18.2, 18~24个月抗体 (S/CO) 值4.58较第一个时间段下降13.62, 30~36个月抗体 (S/CO) 均值为1.29较3~6月分下降16.91, 较18~24个月下降3.29。随着免疫时间的推移, 抗体值逐步下降, 36个月监测对受种儿童已经达不到有效保护作用。

3 讨论

90名健康无抗体儿童全程接种三种不同的重组10μg乙肝疫苗, 经分组调查统计后, 短期内三种疫苗注射后抗体均应答至较高保护水平, 但随着接种时间的推移, 抗体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使用进口安在时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酿酒酵母) 接种后, 疫苗对受种儿童具有持久的预防保护效果不需要血清学监测及加强免疫;国产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汉逊酵母) 型抗体随着免疫时间的推移有下降, 疫苗达不到持久水平, 有必要对接种对象进行抗HBs的血清学监测, 及时再次加强免疫;国产重组乙型肝炎 (CHO细胞) 型疫苗抗体数值下降较快, 随着免疫时间的推移36个月左右已达不到保护水平, 需要再次全程免疫接种。

从分析结果可知, 在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若能使接种后抗体具有长期性有效性, 而不需要反复多次注射疫苗和进行血清监测, 对儿童来说是较为合理的免疫接种。建议选择接种剂次少, 同时抗体有效保护持久的乙肝疫苗, 以减少接种过程中疫苗反复多次注射导致儿童痛苦体验和疫苗注射后的相关不良反应, 降低接种的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87.

相关文章
2025年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延续注册-系统考试试题

2025年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延续注册-系统考试试题

2025年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延续注册-系统考试试题(精选6篇)2025年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延续注册-系统考试试题 第1篇2015年全国注册监理工程...

3
2025-09-19
秋九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工作计划

秋九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工作计划

秋九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12篇)秋九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工作计划 第1篇九年级思想品德备课组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高举有中...

1
2025-09-19
2024年实验高中安全知识竞赛策划书

2024年实验高中安全知识竞赛策划书

2024年实验高中安全知识竞赛策划书(精选11篇)2024年实验高中安全知识竞赛策划书 第1篇2014年大方县“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之安全知识竞...

1
2025-09-19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精选15篇)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第1篇2010年丰都中心小学疾病和传染性疾病防控工 作 总 结传染病防治...

1
2025-09-19
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

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

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精选5篇)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 第1篇2016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退伍兵简历自我评价【退伍军人简历自我评价(一)】入伍十八...

1
2025-09-19
2020年医院各部门科室岗位职责

2020年医院各部门科室岗位职责

2020年医院各部门科室岗位职责(精选4篇)2020年医院各部门科室岗位职责 第1篇医院各部门科室岗位职责2020年总结(一)保安队长职责一、实行...

2
2025-09-19
2020给老人的新春祝福语

2020给老人的新春祝福语

2020给老人的新春祝福语(精选10篇)2020给老人的新春祝福语 第1篇2020给老人的新春祝福语11、怀揣崭新希望,穿过泥泞沟坎,义无反顾奔向...

1
2025-09-19
2022--2023 第二学期明德小学少先队计划

2022--2023 第二学期明德小学少先队计划

2022--2023 第二学期明德小学少先队计划(精选12篇)2022--2023 第二学期明德小学少先队计划 第1篇2022-2023学第二学期小学教师个人课...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