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憩价值范文(精选8篇)
游憩价值 第1篇
人类对景观的感受并非是单一景观片断的简单叠加, 而是在时空多维交叉状态下的连续展现。滨水空间的线性特征和边界特征, 使其成为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滨水绿地的设计目标通过内部组织, 为展示城市群体景观提供了广阔的水域视野, 这是当代城市标志性景观形成的最佳场所。笔者认为滨水绿地景观设计主要原则有如下2个方面:
1城市滨水游憩绿地的规划
滨水游憩绿地往往是城市中心交通繁忙、人口密集、景观要求较高的路段, 滨水绿地应充分利用宽阔的水面, 临水造景, 运用美学原理和造景艺术手法, 以植物造景和硬质铺装为主, 适当配置游憩设施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景观小品, 构成有韵律、连续性的滨水游憩区。一般滨水游憩绿地的一侧是城市建筑, 另一侧是水体, 中间为绿化带。绿化带设计手法依自然地形、水岸线的曲折程度、所处的位置和功能要求而进行。对于地势起伏大, 岸线曲折变化多的地段采用自然式布置;而地势平坦, 岸线整齐, 又临近宽阔道路干线时则采用规则式布置。规则式布置的绿带多以草地、花坛为主, 乔木多以孤植或对称种植为主;自然式布置的绿化带多以树丛为主, 树木种类要常绿、落叶树合理搭配, 高低错落、疏密相间, 体现植物的多样性。
河岸线因原有地形高低起伏不平, 常遇到一些台地、斜坡, 可结合地形将车行道与滨河游憩路分设在不同的高度上。滨水路宽度依地形确定, 在斜坡角度较小时用绿化斜坡相连, 坡度较大时, 用坡道或石阶相互贯通。在平台上可以布置座椅、栏杆、花架、园灯、雕塑等。在码头或小型广场地段, 通常在石阶通道进出口的中央或两侧设置公共设施等, 并在适当位置留出行人驻足远眺的平台, 面积可大可小。
在水面宽阔、对岸景色优美的情况下, 临水位置宜设置较宽的绿化带、花坛、草坪、花架等, 在可观赏对岸景点的最佳位置设计一些小型广场或有特色的平台, 供游人伫立或摄影。水体面积宽阔可以划船, 应将其设计成滨水游憩带状公园绿地, 纳入城市绿地总体规划, 进行专业规划。水面不宽、对岸又无景可观的情况下, 滨河绿地可布置简单, 道路内侧宜种植树姿优美、观赏价值高的乔灌木, 树间布置座椅, 供游人休息之用。
2滨水景观设计中的绿化配置
在城市景观建设中, 构建城区中的滨水绿地及水体, 形成了水陆相依、空间开阔、贯穿城区、联系城郊的景观和生态走廊, 对优化现代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具有突出作用, 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富有自然野趣的滨水植物在构建城市滨水绿带景观中是必不可少的。城市滨水绿带及水系中, 考虑水体本身生物群落的培育和生态功能的保护重建, 以及模仿自然水系中水陆边缘的生态、景观的连续性, 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 驳岸下水体边缘种植各种水生植物构成了自然野趣的绿化景观, 形成水草飘荡、游鱼可数的独特、健全的水体生态河道景观。
城市滨水绿带中的植物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吸收水中的污染物, 是水体天然的净化器。以生态驳岸形成的岸栖生物栖息环境为基础, 通过多元架构组成结构合理、丰富稳定的滨水绿带和岸边滨水植物群落的培育、恢复, 形成生态景观。人们可以享受到“碧波荡漾, 鸟语花香”的自然美景, 真正体会到滨水绿地的游憩价值。滨水植物品种繁多, 从陆生逐渐过渡到沉水, 层次丰富。此外滨水植物的株形、叶形、花形也各具特色。正是由于这些水生植物的不断繁衍和相互作用, 使城市滨水水体成为具有生命活力的水生生态环境。
总之, 在生态层面上, 城市滨水绿地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在经济层面上, 城市滨水绿地具有高品质的游憩、旅游的资源潜质;在社会层面上, 城市滨水绿地提高了城市的可居性, 为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舞台;在都市形态层面上, 城市滨水绿地对于一个城市整体感知意义重大。因此, 城市滨水绿地的景观设计, 必须考虑到生态效应、美学效应、社会效应和艺术品位等多方面的综合, 力求做到人与大自然、城市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郭春华, 李宏彬.滨水植物景观建设初探[J].中国园林, 2005 (4)
[2] 周建东, 黄永高.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J].城市规划, 2007 (10)
景观游憩设施设计 第2篇
关键词:景观 户外游憩设施 设计 依据 理念 发展路线
中图分类号:TU98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8-0123-02
随着社会旅游业的兴起与不断的发展,人们的户外游憩需求日益强烈,因而有必要对风景名胜区游憩设施的规划设计进行系统研究。景观游憩设施规划设计并不能一蹴而就,要明确景观游憩设施的依据、理念以及发展路线。
一 户外景观游憩设施设计的依据
游憩体验与满足是游憩者所需要的终极产品,因此游憩设施的设计能否满足游憩者需要决定了游憩者的判断水平。户外游憩设施是指风景名胜区内工人们进行户外游憩活动使用的器具、建筑物、系统等,游憩设施是尤其活动的载体。首先,景观游憩设施的设计一定要基于游憩发展的理论。根据地域经济文化发展、年龄的不同对景观游憩设施进行不同的设计。例如,儿童和老年人的设施满足条件是不同的,大多数儿童对游乐设施感兴趣,针对青少年就应该集中设计游乐设施;而老年人因为年龄限制容易疲劳,以及部分老年人带着儿童进入玩具游乐设施,所以针对老人应该建造休憩场所,方便老年人休息。其次,景观游憩设施的设计要遵循游憩空间布局理论,分析各个游憩活动间的关系是否关联或者互补,游憩设施的配置应该按照点状,线状还是块状。点状的游憩设施布局主要是指游憩设施十分分散,没有固定模式可循;现状的游憩设施布局主要是指按照游览小道将游憩设施连接起来,可以顺着一条道路经过所有游憩设施,块状游憩设施一般出现在大型的风景名胜区内,设计者将一部分游憩设施作为一个系列加以发展。在空间布局上游憩景观设施的布局有集散和点散两种模式。一般来说,具有竞争性的游憩设施应该分散开来,避免消费者置身难以抉择的境地;互补游憩设施应该具及开放,有助于发觉景观的整体化优势。游憩设施的设计必须考虑自然环境的承受力,包括生态承受能力,水容量以及风景容量。对于环境承受力较强的区域可以集中开发游憩景观设施,环境承受能力较弱的地区应该分散开发游憩设施。最后,景观游憩设施设计要遵循景观生态学理论,户外游憩设施设计要有地域特色,既要适应地形地被等微观条件,也要适应区域社会宏观环境,游憩设施设计必须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保持景观区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 户外景观游憩设施设计的理念
根据不同的景观游憩设施应采用不同的设计理念。例如风景观赏区的游憩设施,应该具有艺术性,与风景和景观相衬托,江苏苏州园林是著名的景观区。游苏州园林,最大的看点便是借景与对景在中式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这是区别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这样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着重于欣赏层面。再如奥兰多迪斯尼乐园,在乐园中设有中央大街、小世界、海底两万里、明天的世界、拓荒之地和自由广场等。中央大街上有优雅的老式马车、古色古香的店铺和餐厅茶室等;小世界是专给孩子们设计、为他们所向往的娱乐天地;在“海底两万里”,人们可坐上特制的潜艇,时而来到一片生机勃勃的热带海床,时而又来到阴沉寂寥的寒带海床,尽情观赏五光十色的海底植物和水族,甚至还能看到满载珠宝货物的沉船和因地震陷落海底的古代城市;并可亲自到“月球”去游览一番;如果来到拓荒之地和自由广场,那就另是一个天地了,在这里人们可以重温当年各国移民在新大陆拓荒的种种情景,和英国殖民时期美洲大陆的状况。走在迪斯尼世界中,还经常会碰到一些演员扮成的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更使人童心复萌,游兴大发。迪斯尼世界不仅是个游乐场,同时又是一个旅游中心,游客来此还可以到附近的海滩游泳、滑冰、驾帆船,到深海捕鱼,乘气球升空,或是参观附近的名胜古迹。这些丰富多彩的节目,给迪斯尼世界更增添了几分魅力。由此可见,乐园的游憩设施大多数都与餐饮业与游乐有关,并且能够吸引儿童前去游玩,着重于吸引游客的目的。又如故宫这样的历史遗迹,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因而故宫的游憩设施必须在保护故宫景观的大提前下,体现故宫高贵冷艳富有历史感的气质,同时给游者给予一定的保持距离的警告。
三 户外景观游憩设施设计的实践
景观游憩设施设计不仅要根据已存在的理论,更要因地制宜,有人性化的设计,满足人们的需求,设计的位置、数量、方式都要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景观区的照明设施一般以泛光照明和灯具照明为主。户外照明都是用泛光照明,泛光照明是指使用投光器映照环境的空间界面,使其亮度大于周围环境亮度的照明方式。注意造型需与户外景色的颜色相协调。景观游憩区的卫生设施包括垃圾箱、饮水器、烟灰缸、公共厕所等设施,合理安排卫生设施不仅能满足人们对整体环境视觉上美的需求,而且是人们在公共活动中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以垃圾桶为例子,垃圾桶应该建造在人口密集处和交通节点处,其机能应该简便,特别是开启盖子设计方面应该便利,易操作。垃圾桶多在室外,要做好防雨防晒的保护,社排水孔,避免制造新的污染源,并且做好垃圾分类。游憩设施设计中解说设计也至关重要。观赏的目的在于追求高品质的游憩体验。解说服务则是协助游客获取此种体验并教育游客,是他们从游憩过程中产生对环境的关心与珍惜之心。解释设计时应该选择游人容易看到且不会破坏原有的环境;公共标识牌应该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醒目、避免被遮挡或移动;既做到明确指示,又不滥设。
游憩价值 第3篇
1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1研究方法
本文对洪洞大槐树景区游憩价值评估采用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TCM),简称TCM模型。以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作为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的基础,利用游客的费用支出情况建立游憩服务的需求函数,从而求出消费者剩余,进而也就等于景区游憩价值。具体思路如图1。
1.2数据来源与人口特征分析
笔者与2013年5月1日至3日在洪洞大槐树景区进行实地随机抽样调查。针对游客游览情况,为了不影响游客的游览进度和游览兴趣,我们将调查地点设在景区内的根字影壁前,对完成游览活动的游客进行调查。为了提高调查的科学性和问卷的有效率,调查时做了以下安排:第一,在样本的选取方面,我们对旅游团是根据旅游团的人数选择1至3人为代表。 对散客旅游者,若是一群同伴,则选择1到2人作为代表;第二,在调查过程中,对一些重点指标给游客进行解释,以保证游客能够充分理解;第三,问卷的发放采取当面发、填写、现场收回的方式。
此次问卷发放200张收回200张,其中有效问卷193张,无效7份,有效率为96.5%。在193有效问卷中,男性旅游者为53%,比女性游客多6%,也就是说该景区在男女游客的吸引上没有太大差异;被调查对象中,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68.5%,表明文化程度越高,来文化景区的可能性越大。另外,在年龄结构上,20岁以下的占6.3%, 20~29岁占12.6%,30~39岁占28.1%,40~49岁的42.3%,50~59岁的7.3%。数据表明30~49岁的人数占60.4%,也就是说来景区的主要游客集中在中青年人群。在收入水平上,月收入在2 001~3 000元的占52.24%,月收入在3 001~4 000元的占38.70%,而相对高收入者(4 001元以上)和相对低收入者(2 001元以下)的比例只占总人数的9.06%。
2洪洞大槐树景区的游憩价值评估
2.1旅游率
根据调查数据可以把景区游客划分成两大类:一是来自山西省内各个市的游客;二是来自省外。按这种划分方式,来自外省的游客定义为所在省份的省会城市进行分析。此次调查到的游客来自15个客源地 (具体见表1),在此划分基础上,根据公式计算各客源地的旅游率。其公式如下 :
式中:Qi为客源地i对景区的旅游率,Vi为客源地i到景区的年访问量,Pi为客源地i的年末总人口数,V为景区游客年接待总量,qi为景区所接待游客中来自客源地i的所占的比率[2]。根据2011年临汾市统计年鉴和大槐树景区提供的数据,2011年洪洞大槐树景区的接待总量为91.25万,总收入550万。 由此可以算出各个客源地的旅游率如表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及问卷调查整理计算。
2.2旅行费用支出
旅行费用基本上包括游客往返于景区的交通费用、在景区游览期间的餐饮费用、景区门票、住宿费用以及其他费用(纪念品、摄影、导游费用等等)[3]。其中景区门票固定,餐饮费用、住宿及其他费用通过整理调查问卷获得。交通费用的计算分省内和省外两种情况。抽样调查显示省外游客大部分选择汽车为交通工具,大槐树景区并非其唯一的旅游目的地,故在此计算需要加一个权重,即交通总费用除以计划旅游天数。省内有火车直达洪洞县的客源区定义为乘坐火车到达,其他没有直达火车的客源区和临汾市内的游客均乘坐汽车。交通费用的计算具体参考我国汽车、火车的票价。各客源区的旅行费用具体见表2。
2.3旅游的时间价值
旅游者在旅行期间除了要支付相应的旅行费用, 同时因为旅游而占用了从事其他事情的机会,所以旅游时间存在机会成本。旅游时间价值可以用游客的机会工资成本代替[4]。目前,在国内的事业单位其工作时间是每年工作258天(一年12月,每月按30天算,每周双休)。为了统一计算,在对旅游时间价值计算中采用国家事业单位的工作天数为准,即客源区每天标准工资等于客源地的年平均工资除以年实际工作天数对于机会工资成本。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取值,Corrnell和Strand认为工作率是时间价值的适合估计,Willis和Chavas等认为在实际计算时宜采用工资率的30%~50%[5,6]。国内薛达元等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价值评估中以及郭剑英等计算敦煌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中对旅游时间机会价值取值均已标准工资的40%[7]。因此,旅游时间的机会价值也采用标准工资的40%,所以旅游时间价值 =总旅游时间每天标准工资40%,计算见表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及问卷调查整理计算。
2.4消费者剩余
2.4.1选取变量
一个景区的总消费者剩余取决于游客的旅行费用和旅游人次,同时还受其他多个因子影响,例如客源地总人口、可支配收入、旅行时间、旅行距离等。根据一般需求理论,客源地对目的地的旅游率为两个地区之间的旅行费用以及客源地区的社会经济变量的函数。景区的旅游需求函数的一般表达式为:
式中,Qi为客源地i对景区的旅游率,Vi为客源地i的旅游人次,Pi为客源地i的人口,解释变量Ci为客源地i到景区的旅行费用,Ii为客源地i的可支配收入,Ei为客源地游客的受教育程度[7]。
通过运用SPSS17.0软件行相关性分析和Stepwise剔除法,对上式进行选取,结果显示,除了旅行费用以外,其他的变量都无法通过检验或被剔除。因此,大槐树景区的旅游需求函数可以被确定为:
2.4.2建立旅行费用旅游率回归模型
根据表1和表3中的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以旅游率(y)为因变量,旅行总费用(x)为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
如表4所示,回归模型的相关系数R=81.9,决定系数R2=67.07,说明旅行总费用对旅游率的解释率为67.07%;标准回归系数越大,表示预测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就越大;p=0.007<0.05,说明回归方程显著性明显。故旅行费用对旅游率的拟合方程为:y=53.45-0.123 X。
上式表明随着旅行费用的增加,旅游人次会逐渐降低。总旅行费用与旅游率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该客源地对景区旅游产品的需求状况。当总旅行费用增加到一定值时,旅游人次会降为零。可以将上式拟合方程简化为Y=t-0.123 X。根据不同客源地调查统计的旅游率和旅游人次的对应值求得各自的t值,从而可以得到15个客源地的旅游需求函数(见表5)。
2.4.3消费者剩余的计算
从各客源地旅游率与旅行费用的需求函数来看, 随着旅行费用的增加,旅游率会下降。当旅行总费用增加到一定值时,旅游率会降为0,这时意味着旅游人次也会减少为零;反之,当旅行费用降到零时,旅游率和旅游人次都会达到最高。这样各客源地的旅游消费者剩余就可以用积分公式表示:
式中:CS表示消费者剩余;X表示总旅行费用; Y(x)表示该出发区的旅游需函数;Pmax为旅游人次为零时的旅行费用值[8]。经过计算各客源地的消费者剩余价值如表6所示。
3结论
对洪洞大槐树景区游憩价值进行评估可以为景区的管理、开发旅游产品、完善产品结构等提供数据参考。采用TCM法最终计算出2012年洪洞大槐树景区的总游憩价值为94 185 323.54元,但现实景区的经济效益与其游憩价值相差甚远。由此可见,洪洞大槐树景区还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潜力,深度合理的开发将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如何更深层次的开发游客喜闻乐见的游乐和消费项目,是景区应加大研究的课题。
TCM法是一种对旅游景区游憩价值评估的理想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具有局限性,由于该方法在运用过程中的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抽样调查,而且只考虑旅行费用对旅游率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同时并没有将潜在的价值考虑到内,可能会使计算得到的结果准确性有所降低。
摘要:洪洞大槐树在寻根觅祖旅游资源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明确其经济价值的构成,可以为景区的保护、开发以及科学化管理提供量化依据。通过对问卷调研数据进行分析,运用资源价值评估领域中的TCM法对该景区的游憩价值进行测评。利用游客的费用支出情况建立游憩服务的需求函数,从而求出消费者剩余,进而得出景区游憩价值。结果表明2011年洪洞大槐树景区的总游憩价值为94 185 323.54元。
游憩价值 第4篇
森林游憩价值指的是人们离开常住地到林区访问、休憩的旅行和暂留所引起的费用价值。森林游憩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同时也是一种消费活动, 是人们满足自己精神文化需要的一种方式。森林游憩价值不同与其它一些实体性商品价值, 因此其评估方法在借鉴一般评估方法的同时要考虑到被评估资源的自身特点、评估的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存在。
1 TCM法和CVM法的理论概述
1.1 旅行费用法
它是唯一一种用来评价无价格商品的方法。利用旅行费用来计算环境质量发生变化后给旅游资源所带来的效益上的变化, 从而估算除环境质量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或收益。
一般地说, 旅游者的直接费用主要指的是交通费、与旅游活动相关的直接费用或时间费用等。旅游者剩余则体现为旅游者的意愿支付与实际支付之间的差异。
旅行费用法究其根本是一种费用效益的分析方法, 它考量的是对“消费者剩余”的创造性应用[2]。把“消费者剩余”这一概念引入到对公共商品价值的评估, 并计算出数值是旅行费用法的首创。但是由于这种方法本身的一些局限性, 因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评估那些收费较低或免费的景区游憩价值。
计算所有旅游者剩余之和, 就要求出对评估地点的旅游需求曲线, 这是旅行费用法最重要的一步。包括以下几步:
1) 定义和划分旅游者的出始地, 把评价对象作为中心, 把评价对象附近的地域按一定的顺序 (通常是从远至近) 分成若干个区间;
2) 在评价对象内部对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 以此来确认旅游者的出发地点、旅行费用和被调查者的社会经济特征等;
3) 估算实际旅游需求曲线;
4) 计算每个区域的消费者剩余。
1.2 条件价值法 (CVM)
条件价值法是当今最主要的一种对公共物品 (如空气、土地、环境等) 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 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法直接向问卷者调查的方法, 获得旅游者的实际支付意愿来对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它属于直接性经济评估方法。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对于没有市场参考价值的某些环境商品效益, 可以通过替代市场技术来为其寻找到某种替代市场, 并用这种替代市场价格来评估其经济价值[3]。例如我们在评估森林涵养水源的经济价值时, 要先计算出涵养的水源量, 再根据这种技术方法假设这些水用于在市场上交换, 并把目前市场水的价格作为森林涵养水源量的替代市场价格来计算出森林涵养水源的经济价值。可是, 森林游憩价值是一种无形价值, 在现实中无法找出合适的替代市场, 所以我们可以凭借一种叫“假设市场”的方法, 事先假定“该商品”的交换市场是现实存在的, 然后再依据据人们对这种商品的实际支付意愿来评估其价值。其主要步骤如下:
1) 建立模型, 预测游客数量;
2) 向旅游者调查其支付意愿的情况, 获取旅游者对森林景观门票的平均支付意愿值;
3) 根据平均支付意愿值来确定门票价格, 计算出景观的年门票收入;
4) 景区年纯收益=年度总收入-成本费用;
5) 景区景观评估值=年纯收益/投资收益。
2 TCM法和CVM法异同分析比较
2.1 相同点
1) 两者都以相同的经济学原理作为其理论基础, 都是用效用价值理论和消费者剩余价值理论作为其理论来源;
2) 两种方法都以消费者为中心, 以消费者剩余作为森林游憩的经济价值。两种方法的评估结果中都包括旅游者剩余。这是因为消费者剩余加上市场价格之和, 即为支付意愿。如果说当市场价格等于零时, 则支付意愿就是消费者剩余本身;
3) 两种评价方法都是采取问卷调查或者是实地调查为其主要的研究方法的。
2.2 区别点
1) TCM (旅行费用法) 属于替代市场法之一, 它把游憩费用作为一种替代物来考量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评价。当替代市场无法找到的情况下, 只能通过人为地创造假想的市场来评估森林游憩价值。CVM (条件价值法) 属于一种假想市场法, 所有其他方法不能进行的评价都可用它来进行;
2) CVM法即可以对森林游憩资源的利用价值进行有效的评价, 还可以评估森林游憩资源的非利用价值, 在某些完全以当地居民作为旅游主体的旅游地, 也可以利用CVM法来对森林游憩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价。
3 结论
森林游憩资源价值的价值构成分成两个部分, 一个是利用价值, 另外一个是非利用价值, 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森林游憩资源价值。在评估中, 要先分别进行评估, 然后再把二者加起来。使用旅行费用法来评估森林游憩资源的利用价值, 使用条件价值法来评估森林游憩资源的非利用价值。在对森林游憩资源价值进行评估时, 应力求做到二者的结合统一。在评估实践中,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还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法缺陷。比如评估的全面性问题。虽然我们已经尽量地对森林游憩资源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估, 但由于森林资源的多样性, 在大量的评估实践中还是只注意到了对森林游憩资源的利用价值的评估而疏漏了对非利用价值的评估。显然, 这种评估结果不能完全表现出全部的森林游憩资源的价值。还有, 在调查问卷的过程中, 我们很难避免主观导致的偏差问题。对于这种替代或模拟技术市场评估方法, 经常会发生主观偏差性问题。因为这类评估方法往往都是由个人主观支付意愿来测算其结果的。在今后的评估实践中, 我们还要引入环境容量、季节、样本抽取等多种因素来对CTM和CVM评估方法予以完善。
摘要:CVM (条件价值法) 和TCM (旅行费用法) 是两种针对于森林游憩景观价值评估的的主要方法。国内外关于这两种方法的单独阐述较多, 但很少将二者进行异同方面的比较。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种在原理、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的异同比较来对这两种方法在森林游憩价值评估方面的作用作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及应用研究。
关键词:CVM,TCM,森林游憩价值评估
参考文献
[1]王海春, 乔光华.基于旅行费用法的游憩价值评估分析[J].技术经济, 2009, 7:27-30.
[2]查爱苹, 邱洁威, 姜红.旅行费用法若干问题研究[J].旅游学刊, 2010, 1, 32.
游憩价值 第5篇
1 研究地概况
吉林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吉林省通化市, 森林面积6780hm2, 森林覆盖率高达98%, 年平均气温4.1℃, 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30℃。有着数量众多的火山口湖群, 森林生态资源丰富, 是吉林省主要的旅游地。由于地处北温带, 春季干燥风大, 冬季寒冷漫长, 因此旅游旺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和初秋。景区建设在十几年前已经完成, 经过多年发展, 与现在的游客游憩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福建省福州市, 是全国十大森林公园之一, 总面积2891hm2, 森林覆盖率高达85.5%。森林资源丰富, 公园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条件良好, 是福州市居民夏季避暑、度假、休闲、观光的主要活动场所。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设置及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设置游客基本信息、游览喜好等共14题, 项目设计参考《森林游憩》 (哈默特·道格拉斯·R·著)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和《国家公园》, 多数为多选题, 并在游客填写问卷时进行适当交流。2014年7~9月, 笔者在吉林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和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进行调查问卷, 发出458份, 回收有效问卷412份。
2.2 数据处理
本问卷回收后, 运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将有效问卷进行统计 (见表1) , 并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简称EPA) , 包括14个有效项目, 根据样本量是量表条目的5倍以上这一要求, 样本量大于70即满足条件, 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 验证问卷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游憩者对于林内、林外游憩的偏好
分析表明 (图1) , 在夏季, 有82.5%的人喜欢林内游憩, 仅有17.5%偏向于林外观赏, 其中南方游客中有87.4%喜欢林内游览、12.6%喜欢林外游览, 北方游客中有77.7%喜欢林内游览, 22.3%喜欢林外游览, 南北方游客对林内外喜好存在一定差异, 南方或因高温而喜爱林内, 但这一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 (见表2) 。
注:*表示差异显著, **表示差异极显著。
夏季风景林游憩, 林内林外存在较大的差异, 林内浓荫清凉, 气温比林外要低5~8℃, 是避暑纳凉的好地方, 游客置身于景观如此丰富的林内, 游憩活动得到很好的体验。林外游憩主要是观赏夏季林相, 由于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前身是林场, 林相单一。因此大多数人喜欢进入林内游憩, 同时可以推测夏季炎热, 林内可以避暑, 近距离与自然互动, 满足五感需求, 而林外游览不仅炎热, 仅能看到林相外貌, 且游憩活动也比较单一。南方城市夏季炎热, 游客更渴望阴凉环境, 对于林内游览的偏好度大于北方游客。因此, 加强林内建设是满足游客夏季游憩需求的重点内容之一。
3.2 游憩者对于游憩林植被类型的偏好
吉林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现多为次生林, 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分布有针阔叶混交林, 山地丘陵坡地分布着夏绿杂木林和蒙古栎 (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Ledeb) 林, 沟谷分布有水曲柳 (Fraxinus mandschurica Rupr.) -胡桃楸 (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 林。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前身是福州树木园, 现以人工针、阔叶林为主, 树种资源丰富, 公园绿化的乔木树种主要以马尾松、木荷、杉木、福建柏、湿地松为主。
在问及喜欢在哪类树林里游玩时 (见图2) , 有50.5%的南方游憩者、45.6%的北方游憩者选择阔叶林, 南方游憩者有44.2%、北方40.8%选择混交林, 南方游憩者有27.7%、北方有29.1%选择了针叶林, 南北方游憩者对于植被类型的偏好有差异, 但差异性不显著[P>0.05] (见表2) 。
阔叶林和混交林树种外观上的差异形成风景林的个性, 使人产生不同的欣赏感应。针叶林树冠稀疏, 夏季遮荫效果不佳, 叶形细长如针, 有刚劲硬朗之态。阔叶林树冠葱郁, 夏季浓荫蔽日[5], 叶形种类丰富, 树干形态优美, 呈现圆浑、浪漫之美;混交林林内生态丰富, 综合了阔叶林和针叶林的特点, 树种种类多样, 物种丰富, 景观效果优美。因此大多数人喜欢阔叶林和混交林, 是夏季对庇荫的需求, 对林内层次丰富景观的喜爱, 是对林内优美意境的向往。
3.3 游憩者对林内香景的偏好
在过去的景观设计和研究领域中, 人们历来都偏重于“视觉的景观”, 即绝大部分的设计重视视觉要素, 而忽视其他感官感受。虽然人们在接受的信息时, 有80%的信息来自于视觉[6], 其他的信息接收与感知是通过听觉、嗅觉等感官来实现的, 并且具有视觉所不能够代替的特点与作用。结果表明 (见图3) , 有57.3%的南方游客, 55.3%的北方游客喜欢闻到花香;有47.1%的南方游客, 68.9%的北方游客喜欢青草香;有30.6%的南方游客, 27.2%的北方游客喜欢木香;有14.6%的南方游客, 35%的北方游客喜欢泥土的气息。
日常生活中, 人们会把气味和经验联系在一起, 喜欢天然物的气味, 如瓜果, 花木, 清新空气。林奈把植物的气味印象分为七类[7], 根据“愉悦质量”的递减次序来排列, 第一为芬芳类, 樟脑, 柠檬等;第二为清香类, 香草, 百合, 茉莉等花卉;第三为美味食物;第四为辛烈的或大蒜的;第五为腥臊或汗臭的;第六为刺鼻难闻的;第七为令人作呕的。木香, 如松、樟、柏等通过叶、枝、干散发的香气, 属于第一类, 花香属于第二类, 草香, 带有清香和一点腥味, 属于第二类, 但略带有第五类的气味。林内腐烂的落叶产生的臭味属于第七类。在气味学中, 植物散发的香味属于天然物-有用型, 土香属于天然物-无用型。因此, 大部分游憩者喜欢花草的清香, 符合林奈对于气味分类排名, 同时花香是花粉和花蜜散发出来的味道, 符合人们对于食物的本能趋向。在人的高度上, 花香和草香较易接触到, 而树木散发出来的木香多在高处, 此外花草数量大香味浓, 木香淡。对泥土香味的偏好度低是由于泥土气息勾起游子对乡土田园的思念向往之情[8]。南北方游憩者对于林内香景的喜好差异显著[P<0.05] (见表2) , 北方游客比南方游客更加喜欢青草香。南方四季绿草茵茵, 人们对于草香已不敏感, 而北方秋冬草木枯黄, 冰雪覆盖, 导致人们对于绿草有较大的渴望, 对草的香味比较敏感。
3.4 游憩者对于林内水环境的偏好
有94.7%的游客喜欢临水的森林景观, 仅有5.3%不喜欢 (见图4) 。3种水环境的喜好表明 (见图5) , 有52.9%的南方游客和47.6%的北方游客更偏好临近溪流、河流的森林景观;其次是临近湖边的树林, 有29.1%的南方游客和15.5%的北方游客喜欢;有22.3%的南方游客和25.2%的北方游客认为只要有水就行;只有19.9%的南方游客和21.4%的北方游客喜欢临近瀑布的树林, 南北方对水环境的偏好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 (见表2) 。
在3种水环境中, 溪流景观的游客可达性、可参与性是最强的[9], 尤其符合夏季游客想解暑、戏水、活动的愿望, 如捡石子, 打水仗, 漂流, 给予游客丰富的触觉享受;而瀑布给人的感觉是震撼的, 有冲击力的, 难以进入, 适合远观其宏大震撼之态;湖水则是一片平静祥和之态。而游憩者偏好溪流森林景观, 可以推测是因为大部分游客进入森林公园, 都希望能够与大自然互动, 进行游憩活动。
3.5 游憩者对林内声景的偏好
声音是旅游者旅游体验的活动构成要素之一, 也是强化旅游者对旅游地地方感知的重要内容, 对于塑造旅游者完整深刻的旅游体验具有重要意义[10,11]。人类在城市景观中获得的享受不全是视觉感知的, 听觉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12,13]。调查结果表明 (见图6) , 有45.6%的南方游客、55.3%的北方游客喜欢林子内的虫鸣鸟叫;仅有20.4%的南方游客、8.7%的北方游客喜欢林子内的风声雨声;有42.7%的南方游客、44.7%的北方游客喜欢林子内的水声;有27.2%的南方游客、16.5%的北方游客喜欢林子内的树叶沙沙声。南北方游客对声景的偏好差异极显著[P<0.01] (见表2) , 北方游客比南方游客更喜欢虫鸣鸟叫和水声, 而南方游客对于风雨声和树叶沙沙的偏好大于北方游客。
夏季游憩林内, 鸟儿的歌声婉转美妙, 虫鸣清脆悦耳;流水淙淙, 泉水叮咚, 瀑布喧腾;微风吹来, 树叶摇动, 悉悉簌簌。风呼呼, 雨潇潇, 雨打芭蕉诠释风雨之声。可以推测, 游憩者偏好虫鸣鸟叫和水声, 是人对悦耳的, 活泼的, 有生命力的声音的趋向;由于北方秋冬寒冷, 动物冬眠, 所以北方游客对虫鸣鸟叫、流水潺潺的偏好度比南方游客高。对于风雨声, 游客偏好度较低, 是由于人们在游憩过程中不希望碰到下雨刮风, 影响游玩。对于树叶沙沙声, 南方游客较北方游客偏好度略高, 是由于南方常绿树种较多, 而北方多落叶树, 风吹树叶沙沙多给人秋季萧瑟之感。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游憩者在游览森林公园时, 更偏向于进入林内进行游览避暑等游憩活动, 感受林内浓阴清凉;对植被类型的喜好, 南北方游憩者较一致, 都偏向于阔叶林和混交林, 树冠葱郁, 层次丰富, 浓荫蔽日, 群落物种丰富, 景观效果优美;对香景的偏好南北方有显著差异, 南方游客更迷恋醉人的花香, 北方游客更喜欢清香的青草味;对声景的偏好南北方有极显著差异, 北方游客对虫鸣鸟叫, 流水潺潺的偏好度较高;对于林内水环境, 南北方游客没有太大差异性, 大多数游客都喜欢临近溪流的森林景观。
4.2 讨论
森林作为森林游憩的重要场所, 其林内景观可以直接影响人的感受, 对森林游憩和观赏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14], 因此, 应采取合理的经营措施来调控林内景观质量, 以提高风景林的观赏价值和游憩功能。同时在森林公园进行设计和管理时, 应该把游憩者的喜好纳入考虑, 以满足森林游憩的需求[15]。合理规划景区布局, 加大风景林培育, 为游憩者提供高质量的风景区。
4.2.1 提高混交林的丰富度。
树种组成对林内景观美景度有所影响, 一般混交林的美景度比纯林的美景度高[14]。此外, 考虑到南方夏季高温炎热, 对遮荫的需求性极大, 因此, 在提升风景游憩林的景观时, 可以补植阔叶树种, 适当增加针阔叶树种混交比例, 还可以培育高大自由木, 增加层次和色彩的对比丰富度, 兼顾季相变化, 增加林内景观的多样性, 提高欣赏价值。
4.2.2 加强游憩林抚育管理。
保持林内景观整洁, 林下灌草层次分明, 在对游憩林管理的时候, 要及时清理林内的枯枝落叶, 枯树倒木, 提高林分的卫生状况和林内的通透性, 以保证较高景观美景度[16]。林木的枝下高也会影响林内景观和通风, 对于枝下高过低的林木, 要及时人工修剪, 对于不是以灌木观赏为主的风景林, 可以适当减少灌木的比例, 采取合理的割灌措施, 使林木的高大和草本的低矮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 提高视线的通透性和游憩者的通行性。
4.2.3 增加临水森林景观宜游性。
人类对水有着天生的亲和感, 水给人欢快、清凉的体验[17]。在选线时, 将游览路线更多地安排到临近水体的森林中。营建适宜游玩的水环境森林景观, 引导人们赏水、亲水、戏水。当有多种水体在游览路线内时, 应将偏好度最高的溪流景观作为重点营建的对象, 在临近溪流的森林景观营建时, 适当增加游客与溪水的互动, 除了戏水, 还可以保留多种质地的物质, 如石子、沙子等, 不同质地的物体给人的触觉感受和视觉感受也不同, 这些感知综合起来形成层次丰富的游览体验。
4.2.4 丰富听觉和嗅觉景观。
城市湿地游憩产品供给研究 第6篇
(一)湿地旅游的研究
在我国,学术界对湿地保护研究开展得较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但是对于湿地旅游的研究却相对滞后。进入到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旅游的逐渐开展,湿地旅游才慢慢的浮出水面。湿地旅游如此受人青睐,不仅在于它满足了人们渴望绿色、寻求和谐的生态环境的精神需求,也因为它具有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满足了人们休闲旅游的物质需求。
(二)游憩供给的研究
“游憩产品”与“旅游产品”具有相似的属性,是指在市场上为满足市民和游客休闲放松或娱乐健身需求的,在其一次游憩活动,由旅游或其他行业经营者向市民和游客提供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游憩产品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大致可以分为公益型和商业型两大类,因此游憩产品和其他产品一样也具有商品的基本属性,也受商品生产、交换等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影响。
从游憩活动的产生看,游憩供给既需要有“推”的因素,也需要有“拉”的因素。“推”的因素作用下形成游憩需求,“拉”的因素则构成游憩供给主体。一“推”—“拉”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合力促进游憩活动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游憩供给与游憩需求互为条件、互相制约。从游憩相关供给厂商的角度看,所谓的游憩供给就是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根据不同的价格愿意并能向市场提供的游憩产品数量。由于人们对游憩的多样化理解与需求,游憩产品的供给不仅指游憩产品的数量,更与游憩产品的种类、规模、等级等因素密切相关。所以游憩供给结构除包括游憩产品在数量、规模、等级方面的结构性差异外,还应包括食、住、行、购、娱各要素的组合搭配。
(三)湿地游憩供给现状
目前,将湿地生境作为旅游资源来研究,主要是对湿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意义、原则、建议等一般层次的探讨;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规划设计、功能分区、生态环境容量、开发模式、社区参与等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对湿地生态旅游产品的生态设计、认证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少有学者涉及。
而对于旅游产品的研究主要是从湿地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方面进行论述,且大多是从景观建设方面对湿地旅游产品进行开发研究;而产品供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农副产品等的研究,在旅游产品中的研究少有涉及,仅有党红艳研究的太原城郊游憩产品供给研究中稍有涉及尤其在湿地旅游产品供给方面基本搜查不到相关文献。因此,本文尝试着用情感认知模型来对湿地旅游产品供给进行相关研究,丰富湿地旅游的研究内容,同时促进旅游产品供给理论体系的深化与发展。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地点
本文选取长沙洋湖垸湿地公园作为研究对象。洋湖湿地位于洋湖大道以北,潇湘南大道东线以西、靳江河以南、以东,总占地面积5.2平方公里。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征求意见时采用专家咨询法,问卷设计前对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访谈。2013年9月末以及10月1-4日(节假日)在洋湖湿地公园发放问卷,共发放280份问卷,回收260份问卷,其中剔除掉漏填、错填或者选项一致的无效问卷,得到237份有效问卷,有效率85%,可以用来做下一步数据分析。
四、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从相关数据分析得知,在性别方面,女性游客略多于男性游客,而在年龄方面多为20-40岁之间的中青年人群;文化程度方面,大专、本科学历人数多于其他学历层次的人群;家庭结构方面多为有小孩未成年来洋湖湿地公园游玩;职业方面企事业单位人员占到了被调查人员的41.1%。
(二)城市湿地游憩产品供给建议
(1)客源市场方面
从论文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湿地公园游玩的游客中,性别方面以女性为主,年龄层次主要集中在中年阶层,家庭结构多为孩子未成年居多,这与湿地公园的环境有较大关系。洋湖湿地是长沙城区最大的人工湿地公园,要发挥其湿地的作用,对未成年人来湿地进行生态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洋湖湿地,我们可以采用公园人员讲解、标示系统、仿生模型、科普知识馆等形式向家长孩子来宣传湿地生态教育意义,使游客更多的了解湿地,从而能更好的保护我们居住的环境。
(2)完善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质量。
通过论文相关分析我们得知,游憩产品的供给与游客的期望是正向相关的。而在游憩产品供给中,“基础设施完备”、“安全措施到位”、“游览线路规划合理”、“娱乐设施”等方面是显著相关。这也反映了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对于园区游憩产品的供给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实地调查过程中,通过采访部分被调查游客,普遍反映洋湖湿地公园在水域方面的安全措施比较欠缺,无明显提醒标示;而由于洋湖湿地公园暂时未开通公交车等比较便捷的交通,对于自驾车游客来说,停车难也是一个问题;园区的游览线路规划较为合理,但是标示不是很清晰。
作为长沙城区最大的人工湿地公园,洋湖湿地公园要加强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在适合的地点设置停车场,解决自驾车停车难的问题。对于较大水域要竖立项目的提醒标示,并加固护栏,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另外由于现在洋湖湿地公园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公园,外部交通比较不方便,进入园区后合理的游览线路将极大的满足游客的期望,提高游客对于产品供给的期望值,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园区可以在主要线路口设置查询功能,并有醒目的路标标示,园区内的交通工具要便捷适用,能基本满足游客需求。
(3)提高服务质量
提高游客对于游憩产品供给的期望,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良好的服务质量是必不可少的。洋湖湿地公园目前的服务质量还是有很大空间的提升的。洋湖湿地占地广,开发新,周边交通较为不便,而对于进入园区的游客来说,好的服务质量将影响游客的再次游玩。园区工作人员要有积极服务游客的思想,不能出现游客遇到问题很难或者是找不到工作人员来解决。尤其是在重大节假日,游客数量多,问题随之而来,这个时候的工作人员要积极的帮助游客解决问题,人员配备要全面,巡查工作要及时,对于出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也可以在适合的地方设立问讯处,帮助游客解决问题。洋湖湿地远离市区,餐饮休息区应分区合理,不影响湿地景观,符合湿地环境,提倡生态餐饮。
游憩于幻境生活于童趣 第7篇
面积:137 m2
设计:李中霖—云邑设计
建材:盘多磨、喷漆
开放式的空间, 模糊了功能场域的界限, 换来开阔有立面层次的视觉效果
本栏目与台湾幸福空间有限公司 (www.hhh.com.tw) 合作, 介绍室内空间设计案例。
透过曲线的造型安排, 主卧与客厅的轴线像是一座“溜滑梯”与“沙坑”, 设计师在抽象中带入游乐场的童趣
本案为屋主与小孩偶尔居住的休憩天地, 格局配置不以住家概念规划, 而是体现完全的放松休憩精神。客厅、餐厨、主卧均采用开放式规划, 次卧与卫浴功能则藏匿于立面之中, 为饭店式概念的功能安排。出入空间, 日光从虚实错落的隔屏与收纳柜间照射, 宛如踏入构筑的幻境, 纯白基底与童趣生活概念, 贴合着屋主的风格期盼。
设计师以柔合曲线化去空间既存的锐角, 以天花梁体与地平线条的蜿蜒, 平衡了纯白色基底带来的冷冽疏离;而自然光线漫射于空间中, 借由阴影创造造型的立体层次, 赋予空间一种宛如3D雕塑的艺术感。
设计师为空间带入“溜滑梯”与“沙坑”的设计想象:盘多磨地面为空间的水平起点, 贯穿客厅和餐厨空间, 而客厅主墙至主卧地面的水平抬升, 创造了另一层的水平基准, 客厅在家具的散落配置间, 有了“沙坑”游憩的童趣;而主卧空间与客厅第二层的水平落差, 带入“溜滑梯”般的曲面衔接, 配合着天花的曲线造型, 由主卧至客厅, 高度的变化犹如一个流畅的“溜滑梯”, 空间段落的串接有着活泼趣味的想象。
盘多磨地面带入涟漪般的同心圆波纹, 设计师在地面上划界出空间重心, 圆润曲线不仅在空间, 亦在家具选择上呈现
什刹海游憩行为研究 第8篇
关键词:什刹海,游憩行为
什刹海, 是北京市著名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市中心城区西城区, 毗邻北京城中轴线。水域面积33.6万m2, 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 是北京内城唯一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 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 在北京城规划建设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通过研究分析使用者游憩行为特征, 了解使用者的需求, 可以为什刹海的改造及设计提供坚实的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什刹海地区为调查对象。规划总面积302hm2, 水面33.6hm2。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观测法对使用者的游憩行为进行调查记录。选择晴朗无风、适宜外出的工作日和休息日各3天, 采取一天中9:00~21:00, 每时隔2h对全地区使用者人数、性别、年龄、活动类型、活动时间进行记录, 取平均值进行数据分析。
1.3 数据处理
对获得的数据通过整理、分类后, 运用office办公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及分析。
2 数据与分析
2.1 使用者性别、年龄结构分析
对什刹海工作日和休息日使用者的性别、年龄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 休息日共计170037人, 明显高于工作日人次 (表1) , 与预期结果一致。性别结构统计结果显示, 男性与女性使用者人次相差不大。
对使用者年龄结构分析显示, 使用者人次排序为:青年 (18~35岁) >中年 (36~60岁) >老年 (60岁以上) >少年 (7~17岁) >儿童 (0~6岁) 。由此得出, 什刹海的使用者以青、中、老年为主体。其中, 青年人所占比例最高, 位居第1位, 青年人因受到工作、学业等因素限制, 晚上人数明显比白天人数增多。
2.2 使用者行为活动类型分析
根据什刹海使用者的行为活动特点, 将其活动分为8个类型: (1) 散步通行类, 包括散步、通行等活动内容; (2) 文化娱乐类, 包括唱歌、唱戏、跳舞、乐器等活动; (3) 静态休闲类, 包括驻足、小坐、看报、下棋、晒太阳等; (4) 餐饮类, 包括室外茶室、酒吧、吃喝等; (5) 体育锻炼类, 包括跑步健身、游泳、钓鱼等; (6) 职业活动类, 包括贩卖、清洁、发传单等; (7) 交流类, 包括聊天、恋爱等; (8) 观赏游览类, 包括拍照摄影、观赏等。
2.2.1 不同活动类型工作日与休息日差异分析。
通过对使用者活动类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 (表2) , 散步通行、静态休闲为什刹海地区主导性活动类型, 其次为餐饮类。休息日散步通行、静态休闲和观赏游览类活动的主要人群为青年人, 通常以个体活动或以小团体为单位的成组活动为主。
2.2.2 不同活动类型使用者年龄差异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表3) , 散步通行和餐饮为什刹海地区各年龄层最主要活动类型。老年人更多于体育锻炼类活动。身体健康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老年人更加注重体育锻炼, 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更成为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之一。中年人更多于文化娱乐类活动, 丰富了生活, 更增加了人与人的交流。青年人更注重观赏游览和餐饮类活动, 与朋友们聚会、聚餐等等。儿童和少年更多为游乐类活动。
2.3 使用者活动时间分析
2.3.1 工作日与休息日差异分析。对使用者的活动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表4) , 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活动主要集中于下午与晚上, 晚上在酒吧餐馆里的人群活动大大增加, 可以从中推断, 这与什刹海地区酒吧行业发达有关。
2.3.2 在休息日不同时间活动类型差异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表5) , 散步通行和餐饮类活动随时间变化人数差异较大, 其他类活动变化趋势较小。
2.3.3 在休息日不同时间使用者年龄结构差异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表6) , 儿童少年在不同时间的人数较为平稳;青年的人数变化较大, 在17点后有较明显的人数增长情况;老年人的数量在夜晚有所降低。
3 调研总结
通过对什刹海的使用者人群分析统计, 得出以下结论:
(1) 通过对什刹海使用者人群进行统计分析, 休息日使用人次明显高于工作日, 青中年成为使用者的主体。 (2) 对使用者活动时间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什刹海下午和晚上为使用高峰时间。 (3) 对什刹海高峰时段的活动空间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人数高密度区域主要分布在前海酒吧街、银锭桥等区域, 以文化娱乐、散步休闲、酒吧餐饮为主要活动。
4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