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湿疹的中医治疗(精选10篇)
婴儿湿疹的中医治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至2009年2月, 我院共收治湿疹患者63例, 男性36例 (占总数的57%) , 女性27例 (占总数的43%) , 年龄6~78岁, 平均42岁。
1.2 方法
1.2.1 外治法
(1) 急性湿疹:炎症渗出明显者, 取马齿苋、苦参、蒲公英各30g, 甘草10g水煎取液冷湿敷, 渗出减少后以麻油调青黛散外涂患处。青黛散为今人经验方, 组成:青黛、黄柏各60g, 石膏、滑石各120g, 共研细粉, 混匀备用, 用时可干渗或麻油调敷患处。 (2) 亚急性湿疹:无明显渗出、糜烂者可以三黄洗剂外涂。 (3) 慢性湿疹:以马齿苋、黄精、苦参、白鲜皮各30g, 枯矾、大黄各15g, 甘草10g, 水煎取液候至微温外洗患处;外涂软膏。可并用热烘、烟熏、特定电磁波照射等方法。外用药的选择急性、亚急性湿疹多用黄柏、荆芥、黄连、苦参、苍术, 慢性湿疹多用地肤子、苍耳子、蛇床子、土茯苓、川椒, 瘙痒明显可加荆芥、蝉蜕、刺蒺藜、皂角刺, 合并感染者加的蒲公英、鱼腥草、白花蛇舌草、马齿苋等。
1.2.2 中医治疗湿疹
(1) 湿热证:多见于急性湿疹。表现为皮肤发红, 出现丘疹, 可选用生首乌20g、徐长卿、蝉蜕、金银花、野菊花、苦参、地肤子、白藓皮、生薏米、茯苓皮、茵陈、黄芩各10g, 苍术5g、生甘草8g。水煎服。每日1剂, 可每日服3次, 治疗7~14d左右, 可好转。 (2) 虚实夹杂证:多为血虚脾弱与湿热夹杂, 见于慢性湿疹。可选用, 当归30g、羌活3g、防风10g、炒苍术10g、紫草10g、升麻3g、葛根6g、茵陈10g、黄芩10g、苦参10g、知母10g、生甘草15g。水煎服。连续使用7d, 第1天可能有点严重, 但随着服用次数的增加, 从第2天开始就逐渐减轻, 连续使用2周以后, 基本可以消失。如果还有红痕, 或搔痒, 可以在上方的基础上, 加生地30g, 夜交藤15g。 (3) 亚急性的湿疹症状。为介于急性与慢性湿疹间的阶段, 常由于急性湿疹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 致病程迁徙所致。可选用连翘心、莲子心各20g, 桅子心10g, 元参、生地各15g, 甘草梢、车前子、车前草各10g, 茯苓、白术各30g。水煎服, 每日1剂, 每日服3次, 治疗7d为1个疗程, 一般2~3个疗程, 可好转。
1.2.3 针灸疗法
常选用的穴位有曲池、足三里、委中、血海;耳针穴位如肺穴、神门、皮质下及内分泌穴等。每日针1次, 15次为1个疗程, 疗程间休息5~7d, 再进行第2个疗程。
2 结果
我院收治湿疹患者63例, 其中急性湿疹患者15例, 治愈14例;亚急性湿疹患者12例, 治愈11例;慢性湿疹患者36例, 治愈32例;总治愈率90%。
3 讨论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表皮炎症, 根据临床症状按发病缓急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病因比较复杂, 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较密切的关系。湿疹的主要特点是剧烈的瘙痒, 以小丘疹为主的多种形态的皮损, 有渗出倾向, 反复发作, 容易慢性化。湿疹的病人可有多种过敏因素, 如对鱼、虾、牛羊肉等过敏, 吸入花粉、尘螨、羊毛和羽毛等也会发生过敏。患有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齿龈炎、肠寄生虫病等, 寒冷、湿热以及搔抓刺激等均可成为发病因素。祖国医学治疗湿疹,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运用辨证论治, 整体治疗, 注重饮食调节、情志调摄对疾病的影响,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中医认为湿疹与“湿”相关, 内因性湿称为内湿, 是指肠胃功能不佳, 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 形成湿浊之气停留在体内, 日子一久, 渐成湿热体质。急性湿疹多属中医所谓的“湿热”型患者, 患部皮肤红痒、水泡渗液, 容易口渴、心烦、便秘, 小便深黄量少等, 中医多会配给清热除湿汤加以治疗。慢性湿疹患者要注意“脾虚夹湿”的问题, 病情日久, 患者皮肤会呈现暗淡不红、渗液少、有淡黄色的脱屑或结痂的斑片, 脸色也较苍白, 胃口不好、腹胀、排便稀软, 中医多采用除湿胃苓汤治疗。此外, 也有部分慢性湿疹患者属于“血燥”型, 皮肤会变得粗糙、肥厚, 表面有抓痕、血痂, 肤色暗淡甚至有色素沉淀。中医建议, 湿疹患者应避免喝酒、咖啡、辛辣刺激与油炸的食品, 饮食应清淡, 多吃水果蔬菜。榴莲、芒果、龙眼、荔枝等属热性水果少吃, 以免病情“火上加油”。患者可多吃绿豆、冬瓜、莲子、苦瓜等清热利湿食品。
参考文献
急性湿疹中医治疗方法 第2篇
(1)尽管湿疹的病因不易明确,但我们仍然应该详细询问病史, 进行必要的系统检查,尽量找出可能的病因,并加以去除。
(2)有过敏体质的人,除了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尽量避免接触容易引起过敏的物质(详见病因中的致敏物)以外,还应加强身体锻炼,以便改善过敏体质状态。
2.避免刺激因素
湿疹一旦发生,作为患者,要尽量避免刺激因素,包括搔抓、开水烫洗、肥皂擦洗、饮酒及辛辣食物等,以免加重湿疹的病情。
3.早诊断、早治疗
根据临床瘙痒剧烈、多形性损害、有渗出倾向、好发四肢屈侧及容易反复发作的特点,容易诊断。对密集分布的红色丘疹、丘疱疹伴剧烈瘙痒,应早期治疗。由于早期湿疹大多属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因此外用药治疗应循序相应的原则。
4.过敏性体质或有过敏性家族史者
要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搔抓、日晒等,尽量避免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
5.生活要规律
注意劳逸结合。
6.衣着宜宽松
中医内科治疗内科湿疹的临床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湿疹;除湿汤
临床上常出现一种较为常见的内科疾病--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炎症性皮肤病,它具有以下临床特点:形状多样、发作时溺水并向四周侵润,患者伴有瘙痒剧烈,难以忍耐。湿疹属于反复发作性疾病,运用常用方法难以得到很好的效果,常年存在病患体内的病毒会存活较长的年限,并且在患者体内繁殖,有扩散趋势,难以根除,就本院收治的73例患者进行总结,并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与纳入标准
临床上多参照《皮肤性病学》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诊断标准中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等,但不包含以下情况的患者进行湿疹治疗:准备妊娠的男女患者、处于妊娠期货哺乳期的妇女;以及患有患有心、肝、肾病合并皮肤病的患者;难以确诊的患者;在短时间内使用过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菌药;药物过敏者等。
1.2临床资料
本院自2009年以来收治了湿疹患者共73例,其中男性患者共42例,女性患者31例,从年龄阶段来划分:幼儿发病率较高,老年发病率较低,资料显示:不足1周岁的患者共45例,属于最高发阶段,2至5岁的患者共8例;28岁以上不足38岁的患者共12例,55岁至65岁之间的患者8例。从病程上划分:一周以上不足3年。患者发病部位划分:患者中发生在头部的共45例,发于其他部位的18例,发于四肢的11例。
1.3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湿疹主要选择疏风、解毒、凉血、利湿,煎服中医。药方:15g,花粉6g,梔子花15g,白鲜皮9g,滑石12g,生地黄12g,桑皮9g,苦参9g,杏仁6g,甘草6g,蛇床子6g,每次服前用加温。同时辅助饮食,介辛辣、刺激性食物。疗程为1月左右,涂抹西药膏。
2结果
总治愈了达到90%以上,比单独使用中药治疗或者西药治疗的治愈率较高。
3讨论
湿疹病症疹断。
对湿疹进行的病症诊断,不同于传统的接触性皮炎类疾病,湿疹容易出现反复发作,属于慢性病。临床上进行的诊断,主要在于鉴别接触性皮炎和急性湿疹;神经性皮炎同慢性湿疹的差别。药方功效方向主要集中:疏风、解毒、凉血、利湿为主要功效。
栀子花花自古有亲热解毒的良好疗效,性甘微寒芳香,温热凉血保胃,温柔芬芳的香气能够沁人心脾,却邪;花粉同时可以增加精气神,强健体质,美容,并能够快速的解除患者的疲劳,延缓衰老,清热利尿、泻火除燥。白鲜皮能够祛热散风,清热湿燥;滑石能清热收湿;生地黄有清热凉血、益阴生津之功效;桑皮煎剂有抑菌作用;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杏仁具有抗炎、镇痛作用;甘草清热解毒;蛇床子温肾壮阳,燥湿,祛风,杀虫。因此,该配方能对症下药,并能祛风解毒、凉血。本研究中中药治疗效果较慢,但辅以西药则能恢复较快。
慢性湿疹,具有慢性皮肤清润、肥厚、持续反复阵痒,难忍等特征,当前对引起它发作的病原尚不清楚,但多可能由患者本身的内因所致病,该病治疗困难,容易复发,选择糖皮质激素类的软膏能够对本病起到很好的作用,由于本病病程稍长,传统的外用糖皮质激素难以长期起效,复发率较高,本院选择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效果不错,它属于非甾体类外用抗炎药,其外用亦有较强的抗炎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皮炎湿疹,他的制病机理在于能够细胞内阻断花生四烯酸生成白三烯B4等炎性递质,进而达到抗炎、止痒的效果,多数研究表明:皮损处的白三烯B4浓度比正常人的高。因此可以选择此类药物辅助汤剂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中医上常常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再联合使用消肿、祛风良药能够治疗湿疹,通过对比治疗效果的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的效果明显,多在20天左右时达到较好的效果,同时,本院自拟的汤剂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中西药结合能够有效的治疗湿疹。但在治疗中必须注意到过敏因子的接触,避免将病情加重,引起患者恶性瘙痒,导致感染,避免重复接触感染源。同时,应保持心情愉快,戒烟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参考文献
[1]李文忠,孙秀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8例.山东中医杂志, 2006年08期.
[2]欧柏生,刘卫兵,王建民,荆鲁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42例.人民军医, 2006年08期.
[3]罗建远.皮炎湿疹患者临床疗效观察.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药版),2007, (10).
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的中医治疗 第4篇
1 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治疗方法概述
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在诊治中是较为容易确诊病情的,而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却没有那么轻松简单,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症状及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就目前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的治疗来说,具体的治疗方法及措施也有不少,根据采取的治疗手段类别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中医治疗法、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西医治疗法以及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中西医治疗法。该文就这三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治疗法的内容、特点及具体措施进行一番对比分析及介绍。
1.1 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中医治疗法
众所皆知,我国的中医在许多疾病中都有着不错的应用,在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的治疗中也发展出了相应的治疗手段和措施。对于慢性湿疹,这种常见于手、足、颈部的皮肤病来说,容易引起瘙痒,甚至是溃烂,因此进行有效治疗是十分有必要的。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的主要思想理念就是一贯以来的由内到外,通过把聚集在人体内部的热毒,以药物治疗的方式引发出来,从而达到排除的目的,辅之以改善人体体质的方式,让人体的机能能够自动修复,对慢性湿疹这种疾病产生抵抗作用;而采用的具体方法有化湿、清泻等;内服的同时,外用膏药进行治理和修复慢性湿疹也是十分重要的,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的特点诊治效果较好,但治疗周期相对会较长。
1.2 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西医治疗法
西医,是相对中医来说,一种从治疗思想理念到治疗手段措施完全不一样的方法;针对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这种疾病,西医也发展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及措施。西医的治疗主要是消除病症,见效快,但却并不能完全治疗慢性湿疹。目前,就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的治疗来说,西医并没有对应的特效药及特效疗法,只能根据具体的症状表现来选择抗组胺药物进行内服治疗。而相应的治疗药物有苯海拉明、赛庚啶、非那根等多种西药,这些药可以单独使用,对于治疗慢性湿疹有一定的功效,同时也可以与维生素C以及镇静药等联合使用,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而在治疗中,外用药则需要根据皮肤的表征针对性的进行敷药。总的来说,西医以及西药治疗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这种治疗方法在发展中还有许多有待提高和临床实验的地方。
1.3 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中西医治疗法
中西结合,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结合了中医和西医思想理念和方法的治疗手段,是当下临床试验中十分受欢迎的一种方法和措施,对于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的治疗,许多医疗工作者也进行了不少的临床试验。如:有研究者就通过采用予丹黄洗剂和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联合使用的方法进行了相应的临床试验,结果发现,相对单独使用中药治疗或者西药治疗的治疗手段来说,治疗效果更为明显。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湿疹,标本兼顾,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目前中西医治疗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的手段和措施大多还处于探究的过程,要想广泛推广应用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开展。
2 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治疗效果分析
通过对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治疗方法的分析,不难发现,慢性湿疹这种皮肤病在治疗中并不容易,就中医的治疗方法来说,其治疗较好,但是治疗周期长,治疗过程中涉及到的中药及治疗措施较为复杂;而西医虽然能够很快的消除慢性湿疹的症状表征,但是要想取得长期的效果却十分困难,特别是对身体长期处于高糖环境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水平较高随时会导致皮肤组织的修复能力下降,从而使得患者即使能够快速的消除皮肤表面的湿疹症状,也会在之后形成复发的现象,这使得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的治疗及预防工作更为困难,甚至是难以解决;而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可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在目前来看,要想取得明显的突破,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测试工作势在必行,要想达到不错的治疗效果,也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总的来说,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这种疾病,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在治疗及修复中变得复杂,各种治疗方法也是各有优势及不足,治疗效果也是各有千秋,需要对其展开更多的探究。
3 具体的中医治疗方法
对于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的治疗来说,要想取得不错的效果,那么采用中医治疗手段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结合相关的治疗措施及治疗的成功经验来看,采用中医治疗糖尿病慢性湿疹,主要是药物治疗。内服和外用,缺一不可。内服涉及的药物有:银花、生大黄、黄柏、苦参、马便草、白术、苍术土茯苓、黄连、蒲公英等十几味中药;从而达到清热解毒,去湿止痒的作用;用药需特别注意用量,可随症加减;外用药物,首先需用该院协定方二号洗药外洗患处,清洗后再涂老观草软膏,同时外用青黛散,等渗出液减少后再外涂老观草软膏。治疗效果十分明显。以相关的治疗慢性湿疹患者的成功案例具体分析,中医治疗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涉及的周期较长,吃药初期可能因为要引发热毒排出,可能会有病情加重的表象,这都是正常的,患者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医嘱,坚持用药;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特别注意饮食、休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搔抓、日晒等等刺激,从而保障治疗效果。
4 结语
慢性湿疹病因、病情反复复杂,修复不易,而由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慢性湿疹则由于患者的糖尿病症状导致皮肤组织抵抗及修复能力更弱从而更难以做到成功治疗,但是从相关的治疗措施及经验中可知,中医治疗方法,就目前而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而做好治疗工作的同时,预防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作为一种持续高糖及长期紊乱可能会危害人体器官功能的常见疾病——糖尿病,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及医学界关注和探究的重点和焦点问题,其危害性不言而喻;而相对于为人们所周知的糖尿病本身来说,由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为人们了解的程度就可谓是知之甚少了,而其危害性却不亚于糖尿病本身,比如慢性湿疹。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对糖尿病并发症展开一番详细的论述和分析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对于普及糖尿病并发症知识,做好糖尿病并发症的医疗诊治及防护措施大有裨益。因此,该文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以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对于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的认识、治疗经验,展开一番分析和探究,并就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的诊治提出具体的方法,供参考。
关键词:糖尿病,慢性湿疹,中医治疗,疗效分析,治疗措施,治疗经验
参考文献
[1]于艳秋,李纯玲,赵焕婷.糖尿病并发慢性湿疹合并足菌肿1例[J].中国伤残医学,2009,1(7):2.
[2]陈少君,宋艳丽,刘青云,等.青鹏膏剂外用治疗慢性湿疹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27):72-73.
[3]朱学骏,顾有守,沈丽玉.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M].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8:217
[4]顾海燕.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湿疹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外医疗,2012,31(6):104.
湿疹的中医治法及方剂配伍规律 第5篇
【关键词】湿疹;中医治法;配伍规律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386-02
湿疹这种疾病病因复杂,通常是内外因相互作用形成。比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障碍及失眠、感染等内部原因;气候改变、食物等外因变化都可能对湿疹的出现产生一定影响[1]。它是一种颇为复杂的内外因子诱发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为了进一步探讨湿疹的中医治法及方剂配伍规律,我院对近两年来收治的1例湿疹患者,采用本院开具的中医处方治疗,效果良好,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湿疹患者,男,11岁,学生,曾经有过敏性鼻炎,喜欢吃海鲜、糕点、巧克力及鸡蛋。由于在学校学习压力大而导致精神高度紧张,沉默寡言,焦虑不安,心绪不宁。父母为了缓解他的压力,特意为他在海边举办了一个海鲜烤肉Party,食用海鲜后,全身皮肤出现湿疹10多天。在就诊时,这名男生的躯干部、颈部、双上/下肢已经有大片鲜红斑片出现,且密集分布丘疱疹,没有渗液,其双上肢部位出现抓痕、结痂,有明显的瘙痒灼热感,对上学、睡眠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同时伴随有大便秘结、脉浮滑数、小便短赤及苔黄不腻等症状。
1.2方法
采用我院医生为其开具的中医处方治疗。处方组成:大黄粉与甘草各3g,生地与当归各9g,茯苓、白鲜皮、防风、蝉蜕、荆芥、丹皮、地肤子、苦参、蛇床子、草解、赤芍、泽泻各10g,黄柏、银花、黄连、连翘、黄连、黄芩各12g,夜交藤 15g,用白开水煎煮30min左右,冲服,1天/剂,2次/天,连续服用一周。嘱咐患者注意观察个人大便情况,以合理调节大黄粉份量。如果1天大便次数在2次以上则减少用量。服药期间,禁止患者使用动物内脏、海鲜及乳制品,避免其用力抓皮肤破损之处,且不能用肥皂烫洗。
1.3統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用SPSS14.0统计包统计分析,所得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结果
患者服药7天以后,皮肤湿疹明显消退许多,只是有少部分色素沉着,且皮肤疱疹干涸脱皮,痴明显愈合、皮肤瘙痒与灼热感基本消失,舌红胎滑,大便通畅,睡眠恢复正常。然后在上述处方中减去大黄粉、苦参、黄柏及黄连,继续服用7天巩固治疗效果。并且告诉患者在用药期间严禁食用海鲜、糕点、巧克力及鸡蛋等肥甘厚、腥味的食品,6个月以后采用电话随访形式进行随访,可知患者痊愈无复发迹象。
3讨论
湿疹作为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疾病,患者临床发病特点主要为:发病部位强烈瘙痒,皮肤损伤对称性、多形性,向湿化发展,病程迁延且反复多次发作。这种病在中医学上归属于浸淫疮范畴,是临床皮肤科常见的多发疾病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并且近几年来湿疹发病率呈现出逐渐升高的发展趋势[2]。
中医学认为,湿疹主要是因患者机体禀赋不耐,饮食不调,加上情志内伤,机体内蕴藏湿热,外部感染风、热、湿等导致。本研究处方中:防风、蝉蜕与菊花是君药,有驱邪外出、开泄膜理,调节营卫,散理机体邪气的功效。其中蝉蜕本身有疏散风热,镇静宁神、祛风解痉的作用,针对热入血中,血热诱发内生风,外感风湿热邪导致内风的患者而言,采用上述三种中药配伍,可以标本兼顾,起到良好的止痒效果。曾少峰[3]认为,痒自风来,因此止痒首先要疏风,大黄性苦寒,沉降,具有活血化瘀、泻火解毒的疗效,而蝉蜕性甘寒,轻浮,有疏散风热邪气的作用,这两味中药配伍,一浊一清,一降一升,共同发挥凉血消肿祛瘀、泄热毒、散风热的效果。
黄柏、黄连与黄芩、苦参可有效祛除患者体内湿气,火气及毒气,同时苦寒中药还能解除表层药物的辛味,可开可通,兼有辛、苦两种作用,通且降,泄且开,共同起到宣畅气机、通阳散结的效果,可以恢复中焦气机斡旋。脾胃是人日三焦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枢纽,如果湿热的邪气郁结于此,只有采用辛、苦类型中药才能疏通壅滞。单纯的苦寒清热,可能伤及脾阳,不能有效解除邪气,只有采用温燥方法去除湿气。而连翘与银花配伍,清气凉血,可以强化清热解毒的疗效,可以散结止痒止痛,解除风透邪气,让热毒从卫气分解。
所谓湿热邪气,非辛不通,非苦不降,只有实施辛开苦降,才能有效解除湿热。上述配方中丹皮、赤芍有凉血清热、化瘀止痛的效果,两味药合用可消除血热且不妄行,让患者血液流畅且不遗留淤塞,达到凉血不影响祛瘀、活血且不动血的效果。而泽泻、茯苓、草解三味中药配伍有渗湿、排出水液等相关代谢产物,促使湿热顺着患者小便排出[4]。当归、生地有养阴生津、补血护肝,预防热邪盛伤害阴津的作用,同时又能够合理约束苦寒药物的弊端,确保邪泄不伤正,有效预防湿疹从急性期转入慢性期。地肤子、白鲜皮及蛇床子有止痒,除湿热解毒的作用。甘草能够缓解中毒症状,调和诸位中药,夜交藤有养血、安神及通络的作用,进一步通过养心安神有效缓解患者皮肤瘙痒症状。上述几味药合用,共同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养血,祛风、湿、毒气的疗效。
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医学话题。我国古代的医学家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心血,但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依旧有很多新的中药方剂配伍方面的知识需要学习。随着医学家们对中药治法及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深入,相信中医学的精华之处将得到进一步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冬.湿疹的中医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11,3(02):99-103.
[2]王磊,陈力.湿疹的病因研究及中西医治疗[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02):86-88.
[3]曾少峰.湿疹的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
[4]张晓红.湿疹病因病机及其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2011,4(02):116-119.
浅谈中医治疗湿疹类疾病的流派特点 第6篇
1 皮肤科流派形成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著述颇丰,代表性的有以陈实功《外科正宗》为代表的“正宗派”,临证以脏腑经络、气血为辨证纲领,治疗上主张“外症发于外而源于内”的整体观,内治重视调理脾胃,提出“盖疮全赖脾土,调理必要端详”,外治重视刀针、药蚀之法。以清代王洪绪《外科正治全生集》为代表的“全生派”,创立了以阴阳为核心的外科辨证论治法则, 治疗上“以消为贵,以托为畏”。以清代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为代表的“心得派”,将温病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应用于疡科,将三焦辨证与外科审证求因相结合。各外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诊疗证治经验等给后世医家很大的启迪和影响,是当代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的先导。
2 以湿为核心病机———赵炳南学术流派
明清之前,对于湿疹的治疗以外治法为主,到明清时期医家们逐渐意识及重视到内治法的应用, 当代皮肤科大家赵炳南先生继承了“正宗派”的整体观念,认为湿疹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内在湿热与湿热外邪相搏结是湿疹的实质[1]。前人辨证时多认为局部有渗出液而瘙痒明显的皮损为湿盛,对于没有渗出,皮损表现为肥厚、粗糙、高出皮面者, 如慢性湿疹,赵炳南仍从湿论治,对此,赵老认为: “湿有内湿、外湿,湿邪蕴久可以化热生虫,湿热凝固结于肌肤腠理之间,则皮肤粗糙肥厚,瘙痒明显, 可谓之顽湿。湿性黏滞,故反复发作缠绵不愈。”[2]所以不能单纯根据有无渗出而辨湿,应当根据临床特点来看,知常而能达变,这一观点丰富了湿邪致病的范畴。
在湿疹的治疗中,赵老以湿邪为核心病机,首次明确指出了湿疹治疗应先明确分为急性期与慢性期,认为湿疹急性期多热重于湿,处方以《医宗金鉴》龙胆泻肝汤为基础,弃柴胡升散,不用五味子敛阴,同时在内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理论指导下, 加入自创的“三心方”( 莲子心,连翘心,生栀子)[3]以清心火。急则治其标[4],加大用药剂量,力专而宏。对于湿疹慢性期,赵老针对不同证型及临床表现而分疏风、健脾、搜风三种治法,对于湿疹表现为丘疹,丘疱疹,疹色淡红,遇热加重,灼痒难忍或皮肤干燥瘙痒,责之风热搏结,方选疏风除湿汤( 荆芥穗、防风、蝉蜕、薏苡仁、枳壳、白术、黄柏、车前子、车前草、菊花) ,选用荆芥穗、防风、蝉蜕疏散风热, 黄柏、车前子、车前草除湿消肿; 针对慢性湿疹渗出较多,以丘疹、丘疱疹为主,皮损周围轻度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液明显的,选用健脾除湿汤,侧重生薏苡仁、生白扁豆、芡实、白术健脾除湿之功; 针对亚急性或慢性湿疹以瘙痒为主要表现,年久而致色素暗淡沉着及皮肤粗糙,常见抓痕,结痂,自觉阵发性巨痒( 夜间尤甚) ,选用搜风除湿汤,全蝎、蜈蚣搜剔风邪,辅以白鲜 皮、海风藤、威灵 仙祛风通 络[5],体现了赵老围绕除湿,治疗湿疹的层次与方略。
3 注重养阴扶正———朱仁康学术流派
朱老学术上以“《心得》派”为宗,临证中善于将温病的卫气营血理论融入皮肤科辨治体系内,认为: “皮肤病的发生,与营血的关系甚为密切,临床上大致可分为血虚、血热、血瘀、血燥四者。”[6]扩宽了前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的应用范畴。对于湿疹病机认识,在既往内外湿、热、风邪的基础上,认为湿疹迁延日久多由于伤阴耗血,正虚邪恋, 导致湿邪久羁不去。用药偏于清热解毒,同时尤其强调顾护阴液,培育脾胃之气。同时受温病“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7]的治疗策略影响,朱老在处方用药中偏于清热透邪,用药轻清灵动,不妄用耗血动血之品。
朱老认为皮肤病发于外,望诊尤为关键。强调通过皮损形态及整体症状来把握慢性湿疹的辨证施治。细化分为三型[8],( 1) 内湿外燥证[8]: 皮损干燥肥厚,抓破偶有渗液,仍有新疹出现,伴见湿热内蕴证,方选芩连平胃散( 黄芩、黄连、苍术、陈皮、厚朴、茯苓、生地、丹皮、赤芍、六一散) 化裁,《疡科心得集·辨诸疮总论》云: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心主血,脾主肉,血热而肉湿,湿热相合,浸淫不休,溃败肌肤,而诸疮生矣。”朱老受《心得》派影响,对于内湿外燥型湿疹,强调清解脾胃湿热,冀脾胃湿热得除,中土运转不悖[5],自津液输布,皮毛润泽。 ( 2) 阴伤邪恋证: 病情迁延,渗水不多,皮损浸润明显,瘙痒明显,午后加重。处以滋阴除湿汤( 生地、玄参、当归、茯苓、泽泻、丹参、地肤子、蛇床子、甘草) ,该方为朱老经验方,朱老吸收了温病卫气营血的理论认识,认为湿热蕴久伤阴,处方时加入生地、玄参、当归滋阴养血,防渗利之品伤阴,同时不忘顾护脾胃,清利湿热,选用茯苓、泽泻、地肤子、蛇床子等健脾利湿止痒。诸药合用,滋阴与除湿并行不悖[8]。( 3) 伤阴耗血证: 常见于老年人,皮损干燥脱屑,皲裂渗血,劳累后皮损加重,伴身倦乏力,食纳不香,舌瘦小少津。方选滋燥养荣汤( 生地、熟地、当归、白芍、麦冬、秦艽、防风、黄芪、生山药等) 。生熟地、当归、白芍、麦冬益阴养血,秦艽、防风消风止痒,加黄芪、生山药益气,“阳中求阴”诸药相合,滋阴养血,血行风灭[8]。
4 从热毒论治———顾伯华学术流派
顾伯华教授出身疡医世家,受其父顾筱岩学术影响,熟诵《外科正宗》,激赏其朴实无华,无虚妄粉饰之词。在陈实功传统神灯火照法[9]基础上,发挥并应用电吹风热烘疗法治疗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对于湿疹的治疗,急性期倡“以消为贵”[10],以清热为基本治则,认为“风淫于内,治之辛凉”,常用辛凉解表、祛风清热化湿为常法。及至热邪入里, 则在宣散风热同时注重清热解毒,截断病势发展。其传人马绍尧自拟除湿止痒方( 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白鲜皮、地肤子、土茯苓等) 加减治疗。在清热解毒基础上,还采用攻下泻毒、清营凉血解毒,清化解毒等法,拓展消除“热毒”途径。在继承顾派学术上多有发挥,认为祛邪当先祛湿,祛湿必先理中焦。马绍尧治疗湿邪,对心得派的三焦观点多有领悟, 以分利三焦为纲遣方用药,治上焦以芳化宣透,肺气调则湿自化,选用藿香,佩兰,治中焦以苦温燥湿,脾胃中焦得治,则湿自化,选用半夏,砂仁,厚朴等。治下焦 以淡渗利 湿,选用猪苓、泽 泻、薏苡仁[11]。
5 受地域及文化影响———其他流派
区域流派中皮肤科名家的治疗施治风格,更多的受到地域气候,文化历史的影响,丰富了中医对于湿疹的证型认识。湖湘流派中欧阳恒在中医取象比类理论启发和指导下,借助于望诊直接观察、其皮疹外型与某类药材之相似性,在辨证或辨病准确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以色制色,以形治形, 以皮治皮,以毒攻毒,寓搔意治瘙”的直观论治五法[12]。在慢性顽固性湿疹治疗中,选用牡丹皮、白鲜皮为皮类药组方; 针对湿疹瘙痒明显的特点,选用带钩、刺、棘类药物治疗瘙痒症的皂角刺、猪牙皂、漏芦; 同时欧老认为,久病入络,风湿热搏结成毒。须选加一些具有入里搜风、走窜通络、化瘀镇痉之药,如全蝎,水牛角[12],共同合成桑龙止痒丸 ( 制何首乌、白芍、牡丹皮、地龙、水牛角、全蝎、桑枝、白鲜皮、皂角刺、猪牙皂、漏芦、路路通)[13]。
岭南濒海之地,土地低洼,雨露时降,山峦瘴气较多,人在其间,多感湿热、湿温,温病思想及理论在岭南地区更为推崇。岭南流派中皮肤科名家禤国维认为湿疹后期,湿邪深遏肌肤腠理之间,此时疏利的方法往往很难奏效[14],禤老认为本病乃湿邪久蕴内变成“毒”,治疗上,当以“湿毒”立论,组方皮肤解毒汤( 乌梅、莪术、土茯苓、白鲜皮、地肤子、紫草、苏叶、防风、生地、丹皮、地龙、苦参、蝉蜕、甘草)[15]。慢性湿疹久病入络,常配伍虫类药物辅助治疗,如蝉蜕、乌蛇、全蝎、地龙亦是常见,同时注意处方中须有能解虫毒之品,如紫苏叶。
东北龙江流派中皮肤科名家王玉玺推崇“全生派”的阴阳辨证,认为皮肤病,阴阳辨证是为核心, 同时认为湿疹的病因虽多与风湿热相关,但不拘泥于此,亦有寒湿为患者。这与东北地区天气寒冷, 人多伤与寒邪有关。对于慢性湿疹,表现为冬季复发或加重[16]。皮损表现为增厚浸润,颜色暗红或灰褐色,表面粗糙,覆盖少许细碎鳞屑,常因搔抓而呈苔藓样变,或因抓破而结痂; 多发于下肢,渗出不多,瘙痒,常冬重夏轻,伴有畏寒肢冷,便溏,舌淡苔白或微腻,脉沉细或细滑,王老认为多由于素体阳虚由来,若温煦失职,阴寒内生,气化无力,水饮自生; 或过用寒凉,或生嗜冷食,损伤脾阳,运化失调, 水湿内生。若复感风寒之邪,客于肌肤,为寒所郁, 外不宣透,阻滞经络,寒湿相兼则可为寒湿证,处方常参照《脾胃论》,处以升阳除湿防风汤( 防风、苍术、白术、白茯苓、青皮、乌药、小茴香、川芎、半夏) 行气散寒除湿[17]。
6 体会
中医治疗内科湿疹临床疗效分析 第7篇
关键词:中医,湿疹,临床疗效
湿疹为内科常见的多形性皮疹, 是人体皮肤上出现的一种炎症反应。该病主要由机体内在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引起, 发作时组织液向周边渗出, 使患者感到瘙痒难忍[1]。该病常反复发作, 常规治疗难以根除。我院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 采用中医治疗18例湿疹患者, 临床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6例内科湿疹患者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21例, 女15例。从年龄方面看, 老年人发病率较低, 幼儿发病率偏高, 其中25天至1岁患者有12例, 2~10岁8例, 30~40岁13例, 41~65岁患者3例;从发病具体位置看, 头部发病患者20例, 全身发病10例, 下肢发病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年龄、症状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以解毒、疏风、利湿和凉血为主的中医治疗方法。药方:金银花15g、栀子花15g、白鲜皮15g、生地黄12g、桑皮12g、滑石10g、苦参9g、杏仁6g、甘草6g、蛇床子5g, 清水煎煮, 每日3次, 30天为1个疗程。
对照组:采用钙剂或奴夫卡因治疗, 4mg/d, 注入5%葡萄糖液中, 配以0.1%奴夫卡因滴注, 或钙剂静注。此外, 在治疗过程中, 还需对患者进行饮食调理, 宜清淡饮食, 避免刺激性食物。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患者湿疹症状完全消失, 病情得以控制;有效:患者症状有所改善, 但时有发病;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 病情未得到控制, 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观察组中10例患者治愈, 占55.56%;有效7例, 占38.89%;无效1例, 占5.56%, 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中, 治愈7例, 占38.89%;有效6例, 33.33%;无效5例, 占27.28%, 总有效率为72.22%。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n (%) ]
3 讨论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 湿疹发病的主要原因为日常饮食不规律, 嗜辛辣刺激性食物, 或过度饮酒, 造成脾胃功能损坏, 湿热内蕴, 再加上风湿热浸淫肌肤, 导致患者身体虚弱、出现“肌肤失养, 脾为湿因”等症状;或耗伤阴血, 由湿热蕴久导致化燥生风等[2]。根据症状可将湿疹分为慢性湿疹、急性湿疹及亚急性湿疹, 其中亚急性湿疹的发病速度在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之间, 主要由于急性湿疹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或由于治疗方法不科学导致病程迁徙而致[3]。急性湿疹患者发病初期皮肤多呈弥漫性潮红色, 随着病情加重, 皮肤会逐渐糜烂、结痂。而慢性湿疹主要由急性湿疹与亚急性湿疹发展而来, 其发作时间并无任何规律可言[4]。
本研究采用金银花、栀子花、白鲜皮、生地黄、桑皮、滑石、苦参、杏仁、甘草、蛇床子作为药方治疗湿疹。其中金银花为清热解毒的良药, 具有清湿热、祛邪等功效;栀子花有凉血解毒、泻火除烦、清热利尿的功效;白鲜皮有祛风解毒的功效;滑石、生地黄有清热收湿、凉血等功效;桑皮、苦参有抑菌作用;杏仁能抗炎、止痛;甘草能清热解毒;蛇床子能温肾、燥湿、祛风、壮阳、杀虫等。诸药合用, 共奏解毒、疏风、利湿凉血之功效[5]。
本研究比较了中药和西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 结果发现, 采用中药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2%,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中医药治疗湿疹虽然起效较慢, 但安全有效, 不良反应较少,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丹阳, 李文忠, 孙秀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8例[J].山东中医杂志, 2011, 10 (3) :121-145.
[2]刘卫兵, 王建民, 荆鲁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42例[J].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 22 (9) :112-130.
[3]王文琴, 胡建松树, 高书艳.中医内科治疗内科湿疹的临床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21 (7) :145-163.
[4]张淑英, 白小著, 张雄文.皮炎湿疹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药版, 2011, 20 (6) :1121-1130.
婴儿湿疹的中医治疗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为湖南省安仁县中医院皮肤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病例,且全部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慢性湿疹的诊断标准:(1)多局限于某一部位;(2)皮损境界清楚,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呈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倾向湿润变化;(3)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排除标准:(1)湿疹皮损面积广泛,超过体表面积20%者;(2)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3)精神病患者;(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60例慢性湿疹患者,其中男47例,女49例;年龄18~57岁,平均(38.6±11.3)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1年,平均病程2.5年。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其中脾虚湿蕴型(18例):皮损为红斑、丘疹、鳞屑为主,少许渗出伴有腹泻,纳呆怠倦乏力。舌苔白,脉濡细无力。治法:健脾化湿,佐以清热,方用当归拈痛汤加减。基本方:党参、白术、茯苓、黄柏、猪苓、枳壳、薏米、车前子各12 g,厚朴、陈皮、泽泻、甘草各9 g。痒感明显者加白鲜皮、地肤子;病程久加全虫5 g,上肢加桑枝10 g;躯干加柴胡、郁金。每日1剂,早晚分服。血虚风燥型(12例)皮损颜色暗淡,浸润肥厚,苔藓样变,脱屑,色素沉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缓或沉细无力。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加减,基本方:当归、黄芪、白芍、何首乌各12 g,生地、白鲜皮各15 g,川芎、白蒺藜、防风各9 g,蝉蜕6 g,痒甚者可加珍珠母、生牡蛎、钩藤、夜交藤等镇静安神剂;皮损肥厚明显者可加丹参、鸡血藤、益母草等以活血化瘀;湿热郁结日久,可加全蝎、乌梢蛇以驱风止痒。每日1剂,早晚分服。以上2型均配合梅花针拔罐放血。方法:患处用消毒棉球消毒。梅花针严格消毒,用右手握住针柄的后部,持针不能过紧或过松,使柄的末端贴在手的小鱼际部位,将食指伸直压在柄上,其他四指从两侧压住针柄,针头垂直对准叩刺部位。用手腕的弹力,使针尖叩刺在皮肤上,随即借着反弹力作用,把针仰起,如此连续叩打。叩击时落针要稳、准,提针要快。一般每分钟叩打70~90次,至局部潮红或微有点状出血且患者能耐受为度。在叩刺部位拔罐放血,患处约放血1~3 ml,1次/d,10次为一疗程。
对照组(30例):多采用对症治疗。西医以内服抗组胺药物治疗为多,单用或联用,还可与镇静药、维生素C等合用。予非特异性脱敏治疗,并且用15%葡萄糖酸钙10 ml静脉注射,1次/d;使用抗组胺类药物:病情严重者加强的松20 mg/次,局部外搽复方氟米松软膏,1次/d。
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及停其它辅助治疗。
1.3 疗效标准
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治愈:症状消失,皮损完全消退;显效:瘙痒消失,皮损面积消退>70%;有效:瘙痒消失或轻微,皮损面积消退50~70%;无效:仍感瘙痒,皮损面积缩小<50%。
2 结果
治疗4周后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χ2=4.32,P<0.05
3 讨论
湿疹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多数资料认为是由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刺激机体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1]。目前西医对此病尚缺乏特效治疗措施,临床上主要采用抗组织胺药物及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但抗组胺药主要作用于Ⅰ型变态反应,而湿疹主要是Ⅳ型变态反应,皮质类固醇药物虽可抑制Ⅳ型变态反应,但副作用多,故不宜作为慢性湿疹的主要及长期治疗药物。中医认为本病多因体质因素或饮食失节,脾失健运,内蕴湿热,或因病程日久耗伤阴血,在此基础上,过食荤腥及发物,或因接触刺激物,或外感湿邪而诱发。笔者在临床中首辨虚实,因慢性湿疹一般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常为虚实夹杂,或脾虚湿蕴或血虚风燥,治以健脾利湿、养血祛风之法。同时联合梅花针叩刺后放血拔罐疗法,疗效显著。梅花针扣刺法是通过刺激人体某一部位,达到调整机体、治疗疾病的目的[2],虽然所叩击的部位不一定是经穴,但由于十二经脉、十五别络及皮部络脉的络属关系,故刺激这些部位同样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梅花针治疗慢性湿疹,可疏导经络气血,活血通络,从而起到治疗作用。本临床观察证明,梅花针治疗慢性湿疹有较好的疗效,且对证属脾虚湿蕴型或血虚风燥型、湿疹面积局限、病程较短的患者疗效更佳。
摘要:目的 观察辨证论治联合梅花针放血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辨证分为2型(血虚风燥型、脾虚湿蕴型,分别以当归饮子、当归拈痛汤加减)对30例慢性湿疹患者应用中医辨证加梅花针放血治疗,并与西药对照组30例对照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分别为86.6%、56.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辨证联合梅花针放血治疗慢性湿疹对减轻瘙痒和减少复发明显优于西医治疗慢性湿疹。
关键词:慢性湿疹,梅花针,当归饮子,当归拈痛汤
参考文献
[1]吴志华.现代皮肤性病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6.
湿疹的中医辨证理疗初探 第9篇
1 湿疹的名称与病因分析
传统中医对此病的病因病机论述甚多,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了“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的观点, 即脏腑病变与皮损发病存在密切关系。《诸病源候论湿癣候》:“湿癣者, 亦有匡郭, 如虫行, 浸淫, 亦湿痒, 搔之多汁成疮, 是其风、毒气浅, 湿多风少, 故为湿癣也。”现代中医学将上述病症概括为“湿疮”。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定义, “湿疮是常见瘙痒性皮肤病, 因发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名称, 如浸淫疮、血风疮、旋耳疮、湿毒疮、莴疮、绣球风、乳头风等。无论名称及病因如何, 临床研究均以湿疮命名。本病可见西医的湿疹等疾病。”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湿疮皮疹呈多种形态, 发无定位, 常对称分布, 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多见, 可泛发全身。与西医的湿疹相对应, 也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急性湿疮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疮, 时轻时重, 反复不愈。《标准》还给出了湿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分为湿热浸淫证、脾虚湿蕴证、血虚风燥证三个证型, 并给出了相应的治则、主方。在一系列国家标准的基础上, 现代中医医家对于湿疹病因病机进行了不断的分析探索, 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主要成就有:张志礼将本病病机概括为“本源于湿, 再源于热及风, 风湿热互结, 化燥伤阴”;禤国维教授认为, 慢性湿疹迁延日久, 风邪化燥伤阴, 瘀阻经络, 血不濡肤, 或脾虚湿困, 阴虚血瘀。临床辨证论治, 分血虚风燥证、脾虚湿困证、阴虚血燥证, 但又不拘泥于祛风、清热、利湿等治法, 应辨清虚实, 分辨急缓, 审证求因。治疗时注意虫类药、引经药的应用, 注重内外、整体与局部结合;王玉玺认为本病总由禀赋不足, 饮食失节伤及脾胃, 脾失健运, 湿热内生, 兼外受风邪, 内外两邪相搏, 浸淫肌肤所致。心为君火, 肝肾皆寄相火, 故发病原因多责之于心火, 肝火, 脾湿。并提出“风伤于上, 湿伤于下, 中为气郁、火郁”的观点。
2 中医辨证分型思路
2.1 病期辨证
此类辨证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较相似的观点, 时水治认为对于湿疹, 首先要明确诊断, 即中医所谓的“辨病”。参考西医将湿疹根据病情、病程分期的方法辨证:湿热内蕴, 热盛于湿, 多见于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湿热内蕴, 湿重于热, 多见于亚急性湿疹。脾虚血燥, 肌肤失养, 多见于慢性湿疹。这也是符合中医诊断标准, 临床简捷有效的分型方法。董忠祥、吴胜利运用辨证与病期相结合的方法, 均取得较好疗效。
2.2 脏腑辨证
李咏梅等按照湿疹病程中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进行辨证论治, 分为心火亢盛证、肝经湿热证、脾胃湿热证、风热袭肺证、肾虚血燥证等5种证型。治疗宜参考皮损及伴随证候辨证论治。
2.3 皮损辨证
陈国勤将皮损辨证分为几型, 皮损肥厚浸润明显, 并见丘疱疹、糜烂, 反复发作者, 多为脾虚湿困型;发于下肢, 伴静脉曲张, 皮损肥厚苔藓样变, 呈紫黑或乌黑色, 缠绵数十年不愈者, 多为湿瘀互结型;皮损粗糙肥厚, 鳞屑多, 呈苔藓样变, 多为血虚风燥型;皮损肥厚、干燥似皮革, 暗红, 发于肘窝、膝窝、阴囊、外阴等, 多为肝肾阴虚型。因“久病必瘀”, 风湿毒邪日久入络, 邪瘀阻滞, 故可从瘀论治。湿疹的临床特点是瘙痒, “风胜则痒”, 或外感风邪, 或血燥生风, 或肝肾阴虚, 风从内生, 故祛风止痒贯穿始终。
3 引经药物的运用
湿疹发病多局限于身体某部位, 引经药可引诸药直达病所, 大大提高疗效。宋坪等选用不同的引经药物或方剂。如阳明主面, 发于面部的湿疹多与胃火亢盛、大肠燥热有关, 治疗时加用白虎汤或沙参、麦冬等品;发于耳周、乳房周围者多与肝胆湿热有关, 常用龙胆泻肝汤化裁;脾主四肢, 发于肘窝、腘窝者多从脾胃论治, 最常用化湿汤;阴囊部位是肝肾经循行, 治疗多加用黄柏、知母以清相火;下肢为下焦所属, 下肢部位皮损多加用二妙丸。马兰也重视引经药的运用, 头面部皮损加黄芩、野菊花;上肢皮损加片姜黄;腰背皮损加川续断、杜仲;耳周、口周皮损加黄连、栀子、龙胆草;肛周、外阴皮损加黄柏、防己;下肢皮损加木瓜、牛膝等。
综上所述, 湿疹是由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于人体的结果, 外因责之于湿、热、风邪, 内因责之于先天禀赋、脏腑气机、经络循行等因素。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多样性造成了湿疹发病的不同阶段、不同部位、不同性质。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和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一些辨证分型, 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规范化研究, 实现宏观整体辨证与微观病理改变的统一、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临床经验的统一、总体与个体治疗的统一, 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德军.辨证治疗湿疹60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2, 16 (4) .
[2]宋坪, 李博鉴.慢性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12) .
小儿湿疹的中医临床治则探微 第10篇
关键词:小儿湿疹,中医临床治则,治疗效果
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渗出倾向明显的皮肤疾病就是湿疹,该病具有复发性和炎症性,临床表现包括皮肤发红,明显瘙痒,形成皮疹,破损的疱疹中有液体流出,皮肤逐渐脱屑、发糙等[1]。小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由于无明确病因,难以控制环境和饮食,用药范围局限等,导致该病治疗困难,久治不愈。笔者观察了中药治疗小儿湿疹的疗效,并探讨了该病的中医临床治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小儿湿疹患者71例,均与诊断湿疹的有关标准相符合,其中男性37例,女性34例;年龄2~8岁,平均(4.24±1.28)岁。本次研究排除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以及研究前1个月内曾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者。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生理特点与病理特点,遵循相应的中医临床治则进行治疗,共包括以下三点。
①健脾利湿。
小儿因为“脾常不足”,所以当饮食不当时很可能导致脾胃受损,无论是不食还是嗜食都会影响脾脏功能,水湿内停,发生湿疹后不仅会形成水疱、疱疹,严重者还会渗出、糜烂。中药处方:甘草等、薏苡仁、茯苓、党参、白术各10~15 g,以水煎服,2日一次,5剂后复诊,适当调整药物与剂量。上述药物的功效主要是以利水湿,补气健脾,健全脾气,从而运化水湿。因为小儿脾胃功能不强,且日常饮食不节制,经常使水湿运化受到阻碍,因此需注意消食通便,可辅以麻仁、砂仁、神曲、麦芽等药物。
②清热凉血。
导致小儿发生湿疹的原因包括炽热、胎毒、胃肠积热等,小儿的生理特点包括“心常有余,肝常有余”,简单而言就是肝火比较亢盛,由此导致心火旺盛。所以小儿湿疹患儿的临床症状经常表现为脉细数,舌质红,舌苔黄或者舌尖红,小便短赤、大便干,心烦、寝食不安,皮肤丘疹、红斑,严重瘙痒。中药处方:知母、芦根、玄参、赤芍、生地黄、牡丹皮各5~10g,以水煎服,2日一次,5剂后复诊,适当调整药物与剂量。该处方中的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清虚热、润燥生律滋阴、避免苦寒伤阴等功效。因为小儿尚为稚阳稚阴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不耐攻伐,所以在使用苦寒燥湿药物,如黄柏、黄连、黄芩等时必须谨慎,不可用量过大,通常3~5g即可,避免伤阴耗血,加重病情[2]。
③养血活血。
小儿湿疹具有反复性,病程较长,难以彻底治愈,体内有邪气入侵,难以将湿热去除,长期如此后血气瘀滞,会使阴气损伤并且耗血,因此导致皮肤失养,表现出湿疹症状。临床表现处于有皮纹加深、皮肤粗糙,通常没有或很少有分泌物,出现较多痂皮、鳞屑,皮肤失去柔润光泽,色泽暗淡,主要为干痒,一些患儿伴有咳嗽症状。中药处方:麦冬、熟地黄、鸡血藤、丹参、白芍、当归各5~10 g,以水煎服,2日一次,5剂后复诊,适当调整药物与剂量。处方药物的主要功效包括滋阴润燥,从而避免活血之品辛燥伤阴,活血祛瘀通络,养血,濡润肌肤等。另外可辅以白蒺藜、白鲜皮、防风等药物,祛风止痒,避免受风,顾护肌表,达到治标的作用。
1.3 疗效判断标准
以有关的评价标准为依据,确定疗效判断标准为:经治疗,皮损消退低于30%,瘙痒症状没有好转的为无效;皮损消退≥30%,瘙痒症状得到改善的为有效;皮损消退≥70%,瘙痒症状显著改善的为显效;皮损消退≥90%,瘙痒症状完全消失的为治愈。
2 结果
经过治疗,71例小儿湿疹患儿的临床疗效情况为:无效0例,有效7例,显效23例,痊愈41例,总有效率为90.14%,疗效良好。
3 讨论
在现代医学观点中小儿湿疹属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由于儿童的皮肤比较薄弱,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内皮含有较多的氯化物和水,所以对于颜色、食物等因素产生的刺激较为敏感。目前还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通常是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等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虽然外用激素药物与口服抗组胺类药物的短期疗效较好,但是远期疗效不佳,且有很大的副作用,很可能继发感染。中医学观点认为小儿因为脏腑功能还没有健全发育,脾胃传输功能不强,一旦饮食不节,很可能损伤脾胃,导致内生湿邪,另外,小儿也可能由于天生因素导致脾胃湿热,最终导致湿疹[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71例小儿湿疹患儿的临床疗效为:有效7例,显效23例,痊愈41例,总有效率为90.14%,疗效良好。说明以小儿的病理和生理特点为依据,遵循“养血祛风,健脾利湿,清热凉血”的中医临床治则进行治疗,注意通便消食,以曲风润燥药作为辅助,治疗过程中适当调整处方药物和剂量,祛邪扶正,标本兼治,能够有效治疗小儿湿疹。加强调理患儿的日常饮食,避免受到过敏因素的刺激,可降低复发率,保证小儿健康成长发育。
参考文献
[1]袁安香,刘继红,范丰鹤,等.中医体质类型对小儿湿疹发病及病理过程的影响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6):895-896.
[2]何丹,李丽琼,郝小枝,等.基于中医体质学说优化湿疹辨证论治质量的一点思考[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5):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