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题及答案(精选9篇)
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第1篇
13元“遗产”
河南省(非实验区)凤仙草
①那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得去躺一会儿,你吃完先走吧。碗筷等会儿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完夜市回来,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②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在床上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眯成了一道缝,似乎睁开都很吃力。一摸她的额头,吓了一大跳,她的额头烧得像一团炭火。我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她说:“不用,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妈,你去把碗洗了吧。”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③我知道她是在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她怕。“不行,得赶紧去医院!”我果断地说,然后开始找钱,尽可能地找。当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连同刚从夜市上挣来的散币堆在床上清点时,危机感油然而生。我胡乱地将钱塞进口袋里,搀女儿上了三轮车。
④三年前,丈夫身患绝症离我们而去,我没有工作,只得在夜市摆小摊。那一年女儿还不到13岁。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⑤我回头望了她一眼,看见她像一只受伤的小羊羔那样无助地趴在车斗里,眼睁睁地望着我。在女儿微弱的呻吟声中,我发疯似的蹬着三轮车,生怕耽误了她。
⑥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才松了一口气。医生说,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做了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⑦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⑧“别瞎想,我肯定你不是的。”
⑨“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里有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留给妈妈。”
⑩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子,我的眼睛蒙眬了,11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她还从来没有对我这样过,我们都哭了。
12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包,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捧着那个小布包,我的眼泪又来了。
13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高考时,以她的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但她的第一志愿就是这所大学。用她的话说是不用交钱还管吃管穿,能减轻母亲的负担。
14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的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给我的 “遗产”,13元,我只想永久地将它珍藏。
(选自《读者》2007年第2期,有删改)
1. 文章为什么用“13元‘遗产’”为题?谈谈你的理解。(2分)
2. 母亲从夜市回来,一“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就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为什么?(2分)
3. 阅读下面描写女儿神态、动作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分析女儿当时的心理。(共4分)
(1)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2分)
(2)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2分)
4. 第13段说:“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事情”指什么?(2分)
5. 文章第⑩段 处省略了人物在此情此景下的表现。请发挥合理的想象,补写一段话。(要求有人物的语言或动作描写)(4分)
参考答案:
1.①13元“遗产”最能表现女儿的懂事、孝顺 ②凝聚了母女之间的亲情,最能突出本文主题 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2分)
2.①女儿说过碗筷她来收拾,现在却没有收拾 ②吃饭时女儿说自己不舒服(一点1分。共2分)
3.(1)努力装出自己病得不重的样子,不想让母亲为自己担心。(2分)
(2)为自己还能活下去而感到庆幸,更加珍惜母女二人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2分)(共4分)
4.女儿生病时给我交代13元“遗产”的事(2分)
5.示例:我抓住女儿的手,喊着:“孩子,你不会有事,有妈在,你肯定不会有事的!”女儿怔了一会儿,慢慢地,她攥紧了我的手,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眼角滑落(想象合理2分,有语言或动作描写2分。共4分
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第2篇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拚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文章发表于1935年。有删改)
[注]①杨柳:泛指柳树。古人因杨树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
1.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
2.“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
3.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4.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
【参考答案】
1.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憎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
2.“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
3.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第3篇
一、重视朗读教学
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 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发展思维, 激发情感的重要手段。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无论讲授哪种体裁的课文, 也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 都离不开朗读这个教学方式。因为, 朗读本身就包含了对字、词的掌握, 包含了对句子结构的认知, 也包含了对文章章法的理解。并且, 通过朗读和朗读教学,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语感, 促使感官全面活动, 从而增强记忆, 感悟和体验文本内容;有助于推广普通话, 开发学生智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宣传组织能力。
二、明确朗读训练的要求
平常我们所说的阅读能力实际上指的是默读的能力和习惯。无论是哪个年级的语文教学都离不开默读训练, 只是要求上有所区别罢了。根据课程标准对默读训练要求的阐述, 要想达到各学段的默读训练的目标, 教师必须加强默读的学法指导, 切实落实默读训练的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可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 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 在思考中默读。对朗读的要求, 不但教师要心中有数, 而且要让学生了解, 这样才能使教师教而有方, 学生学而有法, 使朗读教学行之有效。如在教学《怀念母亲》一课时, 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在读到第二自然段时, 我让学生自由读, 并要求学生读出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之情。可是, 学生缺乏对作者失去生身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的体会, 在两位学生朗读之后, 我发现学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 我没有对学生的朗读做出评价, 而是给学生介绍了一些作者的情况, 然后再进行了示范朗读, 让学生明白该怎样读。当讲读到作者思念祖国母亲的段落时, 我在进行范读时, 巧妙地更换了几个词语, 学生可以静静地聆听, 也可以跟读。随着我的一次又一次的范读, 学生领会到了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 读懂了文字背后作者所隐藏的情感。此外, 我们还要注重朗读训练的形式, 注意朗读技巧的训练。通过上述可知, 朗读和默读各有各的功能和作用, 但两者都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训练内容。因此, 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将朗读和默读两种阅读方法有机结合, 使二者共同发挥作用。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让我们携手果断地踏上既务实有效又返朴归真的教学途径———朗读和默读。
三、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
在让学生有感情朗读时, 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那如何做到全身心投入呢?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于情。”由此可见, 只有身处其境, 才能感同身受。因此, 教师应创设有利于朗读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沉浸在情感氛围里, 从而走进课文, 融入课文, 把握文本内容, 使教学双方的情感得到交流。当然, 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离不开教师语言、肢体的渲染, 所以教师应把自己丰富的情感贯穿其中, 使学生受到感染。如在讲《二小放牛郎》一课时, 我查阅了大量资料, 找到了一篇介绍王二小机智勇敢、英勇献身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短文时, 自己也感动得泪盈满眶了。学生受到了我的感染, 拉近了文本与现实的距离, 深深体会到了二小精神的伟大, 同时他们品词析句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由此可见, 恰当的语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真情, 也激发了情趣, 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兴趣, 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感悟也颇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被激发了起来, 产生了极强的学习动机, 从而使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
四、指导阅读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具备阅读能力和方法。在教学时, 我先教给了学生默读的方法。默读就是实现学生全身心浸染于文本语境之中的最佳途径。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运用最多的阅读方式也是默读。因此, 默读能力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加强默读的学法指导和训练过程。在知识高度增长的今天, 我们语文教师应在深入思考后给学生提示与指导, 在教学中应运用好读这一教学手段, 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 我们教师还应教给学生其他阅读方法, 使学生学会浏览、细读, 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学到更多的知识。
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和训练时, 应先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例如, 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看着胸前的红领巾, 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一角, 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染成的。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正是他们不怕牺牲, 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的。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话音刚落, 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此外,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文章和学生生活离得很远, 而小学生喜欢直观、趣味性的东西, 使得这些文章的教学成为了难点, 现代教育手段则改变了这种状况, 教师运用多媒体可把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时,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相关画面, 让学生亲眼目睹了这片土地的美好, 亲身感受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引发了感慨, 引起了共鸣, 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能力和知识水平也得到了相应升华。
六、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课本上的文章只是精选出来的例子, 要想真正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锻炼,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使学生在实际中运用阅读方法, 从而使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此外, 教师还应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做一些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 学生在阅读时应注意进行一些必要的摘录, 随读随记, 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下来。与此同时, 学生可以进行创作笔记, 如续写、扩写、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还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阅读训练答案 第4篇
(一)1.lonɡ diāo 2.略
3.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4.(1)丢失 羊圈 (2)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5.略
(二)1.(1)魏国 楚国 南方 北方
(2)①马好 ②路费多 ③车夫赶车的本领高
(3)①√
2.B 3.略
(三)1.mò qián 2.略
3.捉它很容易。
4.“走吧!”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5.四件事。捕鼠(没捉着老鼠,还说老鼠太瘦了);捉鱼(没捉着鱼,被鱼尾巴打了一下,还说是利用鱼尾巴来洗脸);掉进泥坑(还说是用这个办法治跳蚤);掉进河里(还说在游泳,结果沉没了)。
6.猫爱吹嘘自己,掩饰过失,不接受别人的帮助,所以被淹死了。
7.结合实际谈启发,言之成理即可。
四年级阅读主题:大自然的启示
(一)1.叼走 幼儿 清淡
唠叨 幻想 谈话(答案不唯一)
2.(1)大自然的规律
(2)若无其事 冷淡 极不情愿
(二)1.biān bǔ bì ruì
2.灵活 敏捷 启发
3.三心二意 五颜六色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4.(1)蝙蝠的眼睛被他们把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2)塞住了耳朵,蝙蝠就像失控的汽车到处乱撞。
(3)在漆黑的夜里,飞机不能安全飞行。
5.三,蝙蝠在夜里靠什么飞行,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1.严密 立刻 启示
2.风马牛不相及 声名狼藉 逐臭之夫 污秽
3.A 4.略
五年级阅读主题:语言表达的艺术
(一)1.shì shèn yì wèi yìnɡ qín
2.(1)拜见 就,于是 (2)给……看 说
(3)没有
3.略
4.刘义庆 《世说新语》 言谈轶事
(二)1. jú zhǐ 贼 赔
2.微笑 傻笑 冷笑
3.得意洋洋 面不改色 安居乐业
4.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这是因为水土不同。
5.(1)种植用的土地 楚国的风气(楚国偷盗的风气)
(2)三,没出息,做了盗贼;羞辱晏子,显楚国威风。
6.略
(三)1.鲁莽 野兽 宰相 牢固
腥味 猩猩 冒犯 规范
2.管家 无可奈何 盛情 恍然大悟
3.安然无恙 豁然开朗 勃然大怒 浑然一体 迥然不同 怡然自得
4.(1)因为……所以…… (2)如果……就……
(3)如果……就…… (4)如果……还能……
5.清政廉洁、有远见
六年级阅读主题:难忘的历史
(一)1.rěn zhònɡ zhuó
2.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3.可以体会到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面对危险和困难,坦然自若、临危不惧。
4.略
(二)1.固:本来。 或:有的。 于:表示比较。
全句: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2.(1)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总分
(2)引用 对比
3.张思德同志牢记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三)1.chǔ wànɡ cónɡ ái
2.祸 殃 张 结 羞 怒 遍 鳞
3.略
4.(1)第一个是过度疲劳而休息。 第二个是死亡、牺牲。
(2)吉鸿昌坚贞不屈,忠于抗日,视死如归,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赞扬其英雄气概,并为英雄的死感到惋惜。
5.(1)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2)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
(3)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抢,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心灯》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第5篇
一夜,艄公父子正在捕蟹,突然阴云乱滚,恶浪汹涌,狂烈的风哗啦一声就拍碎了桅灯,顿时他们被卷入了黑色的漩涡,覆舟在即。“爸爸,我辨不出方向啦。”儿子绝望地喊。老艄公踉踉跄跄从船舱里摸出来,推开儿子,自己操起舵。
终于,蟹船劈开风浪,靠向灯光闪烁的码头。
“您视力不好,怎么还能辨出方向?”儿子不解地问。
“我的心里装盏灯呢。”老艄公悠悠地答。
人可能平淡,可能暗淡,甚至可能遁入黑夜,但是惟独不能心中缺少一盏灯。只要心中装盏灯,踩到哪里不是光明?
1.给加点字注音。①桅灯()②扁舟()③漩涡()④踉踉跄跄()()
2.用“‖”给文章划分段落结构,并归纳段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老艄公是个怎样的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①人可能平淡,可能暗淡,甚至可能遁入黑夜,但是惟独不能心中缺少一盏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那满舱的星光,满怀的明月,是老艄公岁月里恒开不败的花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一(第1段):介绍以捕蟹为业的老艄公和他的儿子;二(第2~5段):写老艄公在风暴到来时的举动;三(第6段):作者由此引发的感想
3.文中的老艄公是一个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的顽强的人。
《为学》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第6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解释多义词(6分)
自南海还()蜀之鄙有二僧()西蜀之去南海()望桓侯而还走()肉食者鄙()去国怀乡()
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吾欲之南海 B.其一贫,其一富 C.以告富者 子墨子九距之 其真无马邪 必以分人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引用______________的故事,意在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4分)
12、下面摘录《为学》中的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2分)吾 资 之 聪 倍 人 也 吾 材 之 敏 倍 人 也 屏 弃 而 不 用 其 与昏 与 庸 无 以异 也。
参考答案:
8、(6分,每空1分)回来 掉转(回转)边境 目光短浅 距离 离开
9、(2分)C
10、(6分,“买”、“犹”、“顾”、“哉”各占1分,句意各占1分)译文①我好几年来想要雇船而下,还没有成行(实现)。②人们确立志向,难道不如四川边境的和尚吗?
11、(4分,每空2分)
蜀鄙二僧(去南海)志向坚定,主观努力,即使客观条件差也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意思对即可)
12、(2分,每错1处扣0.5分,扣完本题分为止)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2.“以()告富者”是一个省略句,括号中省略的内容是。3.选出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B、吾欲之南海(往)
C、西蜀之去南海(距离)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看来)
4.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叹号?请作简要分析。
5.对比鲜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点,请以蜀鄙二僧欲往南海部分为例,说说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参考答案: 1.主观努力(或立志)2.到过南海这件事3.D4.第一次表示探询语气(或表示一般疑问)第二次表示轻蔑语气(或表示不屑一顾)5.略 《为学》(节选)阅读理解 5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1.解释词语。难:()易:()矣:()2.用“||”将语段分为两个层次。
3.语段中哪句话强调了做学问时主观态度的重要性?
1.解释词语。难:(困难)易:(容易)矣:(用于句末,与“了”相同)2.用“||”将语段分为两个层次。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3.语段中哪句话强调了做学问时主观态度的重要性?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阅读《为学》,后的小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①吾资之昏,不逮人也。逮:
②西蜀之去南海 去:
③蜀之鄙有二僧
鄙:
④子何恃而往!恃: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① 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
②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翻译:
③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④ 蜀鄙二僧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⑤ 学习本文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
【小题1】逮:及,赶得上;去:距离;鄙:边境恃:凭借、依仗。【小题1】(1)我打算到南海去,怎么样?(2)人们立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小题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小题1】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小题1】人贵有志,事在人为。阅读《为学》,回答后面的问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①哉?
蜀之鄙②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③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④?”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⑥。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⑦。
注:①常:常规,永远不变的。②鄙:边境。③之:往,到。④何恃(sh@)而往:凭着什么去?恃,凭借,倚仗。⑤顾:反而。⑥自败者也:是自己毁了自己。⑦自力者也: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字。(这道题的作用在于巩固文言虚词“之”的知识)A.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之:________________ 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之:________________ C.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之:________________ D.吾欲之南海,何如?
之: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提出的主要的观点是 [ ] A.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C.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D.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3.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是哪一项?(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之,助词,在这里起凑足音节,读起来好听的作用。这个“之”字不能看成代词。者,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组成名词性短语。“难者”,难的事;不是难的人)
A.像这样去做它,那么难的也容易了。B.做它,那么它也就变得容易了。C.只要做,那么难的也容易了。
D.做难事的人,那么他也就做容易事了。
(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这里的“去”字是“距离”的意思,不是“到”、“离开”的意思)A.从西蜀到南海去,不知道有几千里。B.从西蜀到南海方向,不知道有几千里。C.西蜀离开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D.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4.解释加粗的词语。A.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________________ B.吾材之敏,倍人也。________________ C.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________________ D.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A.这件事,代词。B.的,助词。
C.无实在意义,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D.到,动词。
2.C
3.(1)C;(2)D
4.A.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有“以此而论”的意味。岂:难道,表示反问。
B.材:才能。
C.限:用作动词,受……限制,受……局限。
D.买:雇,租。
(二)阅读《为学》完成10-14题。(18分)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④迄乎成: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12.用斜线(/)为下面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然
则
昏
庸
聪
敏
之
用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B.西蜀之去南海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恃而不可恃也
D.人之立志
花之隐逸者也
14.学了这篇文章,你悟出来什么道理?(3分)答案:
10、①边地、边远地区②及、赶上③难道④到
11、(1)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关键词“之”,“何如”)(2)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关键词“恃”“败”)
12、然
则/ 昏
庸
聪
敏/ 之
用
13、C
《狼性》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第7篇
隆冬时节,北国边陲的禅山屯银装素裹。陶大夫的侄子在大城市混阔了,不远千里回到禅山屯,要接父母到城里去享清福。
回乡的当天晚上,侄子提着礼品来看望陶大夫。寒暄过后,侄子掏出一张处方,说近年来自己总感身体不适,可是经多家大医院检查,并没有发现明显疾患,无奈之下找到一位很有名的老中医诊断,开了这张处方。
年近六十的陶大夫中医造诣颇深,尤其擅长疑难杂症,方圆百里久负盛名。只是由于没有文凭,又看不惯大小城市医院的乱收费,他一直都在民间行医。
陶大夫在处方上扫了一眼:“既然是大城市名中医开的处方,你直接拿去抓药得了,为什么还要拿回来给我看?”
“我发现那老中医开处方时,思忖再三,欲言又止,神色很是古怪,而且,那老中医口头交代的药引子更古怪狼心一个!”
“狼心?”陶大夫这才认真审视那张处方。审毕,他问侄子什么地方不适,
一脸憔悴的侄子说:“我总感到心里发慌、发虚,吃饭不香,夜里还总是做噩梦,惊醒后浑身冷汗淋淋的。”
陶大夫把脉过后又逐字审视处方,审毕喃喃自语道:“真可谓命之理微,医之理亦微;天下至变者病也,至精者医也。”
“你是说这处方不对症?”
“这处方出自高人手笔,症既洞彻,药必效灵。你照处方抓药服用定可见效。不过”陶大夫也是思忖再三,“不过,狼心难得啊。”
禅山屯四周山高林密,群狼出没,得狼心不是难事,可这一带早已禁猎。侄子说这天寒地冻时节不会有人巡山,即使被人发现了他也能摆平,请陶大夫再帮忙猎一只狼。陶大夫早年喜欢打猎,有猎狼绝技在身。他应承了侄子的要求后便开始准备猎狼用具:先宰了只鸡,将一把锋利的三棱刮刀沾上鸡血放到室外,待鸡血冻住后,将三棱刮刀再次沾血如此反复多次,三棱刮刀的利刃被鸡血严严实实地包了起来。
第二天,两人一道走进了白雪皑皑的山林。陶大夫选好猎狼场所后,先将刮刀头朝上插 进雪地里,又从怀里掏出矿泉水瓶子,将水浇在刮刀旁,转眼间刮刀就被牢牢冻在雪地上了。之后,两人到下风头找地方隐蔽起来。
大雪封山,一只断了吃食的饿狼循着血腥味儿找到了刮刀。饿狼最先企图将三棱刮刀叼走,努力失败后,就迫不及待地用舌头舔刮刀。被舔化的鸡血散发出浓烈的血腥味儿,饿狼越舔越快,越舔越有力,三棱刮刀渐渐露出了锋利的刀刃,但狼并没有停止舔食。
侄子感到奇怪,悄声问陶大夫:“刀刃已经露了出来,它怎么还在舔?”
“狼的眼睛只顾观察四周动静,没发现已经舔到了刀刃就是看到了刀刃它也不会停下的。”
侄子大惑不解,问这是为什么。陶大夫说狼嗜血成性,已经舔到了不顾一切的“忘我境界”,把不住自己舌头了。“而且,三棱刮刀的槽很深,虽然刀刃已经露了出来,但刀槽内遗留的鸡血还没舔净呢!”
远远看去,狼迅速抽动的舌头舔到了刀刃,舌头开始流血了,而狼仍然没有停止舔食。侄子忍不住又问:“那家伙难道不觉得疼?”
“狼本性贪婪,又正舔到兴头上,在血腥味的诱惑下,已经感觉不到疼了。我就是摸准了狼的本性,才琢磨出这一猎狼招数。”
“真是怪事舌头血流如注,它竟不知道疼!”
“就是知道疼它也不会停止这就如同世上的贪官赃官,明知道贪 污受 贿是犯罪,甚至可能掉脑袋,可是有几个肯收手的?”
零下二三十度的冰天雪地里,侄子的脑门儿上居然沁出了汗珠。
狼这时舔的实际上已经是自己的血了。它舌头上淌出的血越来越多,舌头抽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淌出的.血就更多最终,贪婪的狼腿一软瘫倒在地上它已经失血过多,垂垂死矣!
该过去拖死狼了,做药引子的狼心唾手可得,而侄子的双脚似乎被冻在了雪地上,痴呆呆地看着陶大夫:“我现在觉得,用狼心做药引子让人心里发怵。”
“听说你在外面当局长,对吧?”陶大夫也没去拖死狼,却拖住侄子要下山,“实话对你说吧:那服中药本来就不需要,药引子更不需要狼心、良心只差一个偏旁啊!那老中医的用意你难道现在还不明白?”
(《微型小说选刊》)
1.(4分)文章写老中医开处方、陶大夫看处方的情节有何用意?
2.(3分)为什么零下二三十度的冰天雪地里,侄子的脑门儿上居然沁出了汗珠?
3.(3分)陶大夫打狼是为侄子作药引子,为什么打死狼后“没有去拖狼,却拖住侄子要下山”?
4.(2分)如何理解小说中陶医生说的“狼心、良心只差一个偏旁啊!”这句话?
5. (2分) 请根据病人的症状给病人做个“诊断”并写出治疗办法。 诊断症状:治疗办法:
答案:
①老中医开处方的神色古怪、所开药方更古怪,这个细节描写暗示病人得的不是实病,而是心病狼心病。(1分)
②陶大夫三看药方,喃喃自语的表情等细节描写,表现出陶大夫认同老中医的处方。(1分)
③无论老中医开处方,还是陶大夫三看药方,他们的表情都不同寻常,在情节上起到留有悬念和为下文的抓药打狼做铺垫的作用。(2分)
2.侄儿目睹猎狼的场面,饿狼的悲惨结局触目惊心;陶大夫对狼性的剖析和把狼性与贪官的贪婪做比又使陶局长联想到自己;他是被吓得冒出了冷汗。(3分)
3.1 陶大夫知道狼心并不是作药引的材料。2陶大夫之所以打狼是想借机让陶局长看看打狼的过程,让他知道狼表面看似聪明的,但其贪婪的本性必然导致死亡的悲剧结局。3从而警示陶局长从悲剧的噩梦中警醒。(3分)
4.“狼”与“良”字虽形相近,只差一个偏旁,但“狼心”与“良心”却是人性与狼性之差,人一旦变得贪得无厌,人就会失去良心,和狼一样。这句话可谓点睛之笔,警示、教育贪得无厌的人不要迷失自我,自取灭亡。(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训练答案 第8篇
(一)《可贵的沉默》选段
1.①沉默——热闹 ②四面八方 七嘴八舌
2.略
3.①因为孩子们很快就认识到自己不好,而且心里产生了回报父母的爱的朦胧意识。
②沉默前的热闹是孩子们讨论自己的生日父母如何给自己过;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讨论如何给父母过生日。
(二)伟大的母爱
1.liánɡ jiànɡ
2.呼呼 温暖
甜蜜 伟大
3.母爱,是那么伟大。
四年级阅读主题:热爱生命
(一)《触摸春天》文段选读
1. jìnɡ chànɡ bàn qiāo
2.展开 阻碍 误差
3.歪歪扭扭 高高兴兴 开开心心 乐乐呵呵
4.竟然 奇迹 神奇 扑腾 惊讶 完全
5.略
(二)大墙下的小花苗
1. 温暖——(寒冷) 难过——(高兴)
2. ①6 3
②又瘦又小很难过;力量;见到了阳光,满身披上绿叶,开出金黄色花朵;真勇敢
3. 我能靠着自己的力量爬上墙顶,我真高兴。我明白了,不能什么事都靠别人,要学会靠自己的力量。
五年级阅读主题:经典故事
(一)《草船借箭》选段
1.léi yǐn xiànɡ
dànɡ lè diào
2.近义词:嘱咐——吩咐 叫喊——呐喊
反义词:逆水——顺风顺水 远离——逼近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C诸葛亮推断事情正确,他很了解曹操的为人性格。
4.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或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二)《高明的琴师》
1.:“。,,。”
2.②清楚 ③有耐心地
3.①春秋 成连 《高山流水》
②一望无际的大海 高耸入云的山峰。惊涛骇浪拍击岩石的“哗哗声” 那扣人心弦的阵阵松涛声。
③大海
六年级阅读主题:大发明家
(一)《跨越百年的美丽》选段
1.但 尽管 却
2.写出近义词:
偶然——偶尔 幽暗——昏暗
分析——辨析 疲劳——疲惫
3.人工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
4.①× ②× ③√
5.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6.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执著的探究精神。
(二)《发明家富尔顿》
1.费力──(费劲)
合适──(适宜)
盘算──(打算)
2.①(√) ②(×)
3.孩子,你只是图画画得好,别的功课都不行,这样偏科会影响以后发展。 懂得、领会
《望岳》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第9篇
2.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齐鲁青未了 未了: ②会当凌绝顶 会 当:
5.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7.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9.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0.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12.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远望到近望。
B.“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对仗工整,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诗歌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13.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1、⑴.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伟”)。
⑵.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2.“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3.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意愿,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4.①不尽 ②终要,终当5.⑵.D(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6.高大巍峨 7.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气壮志。8.B 9.D 10.D 11.B 1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