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关联性分析(精选8篇)
隐喻的关联性分析 第1篇
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 在传统意义上归类于修辞学, 被称为“暗喻”, 包括本体、语体和比喻词, 其表达形式为:A是B。隐喻的研究自亚里士多德提出以来吸引了无数学者的目光, 经历了从最初的修辞学研究发展到语义、语用学和多学科研究。关联性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 试图解释人类言语总体原则, 对隐喻的确认、解读和成因等方面的分析具有启示作用。
2. 关联理论
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提出关联理论, 试图解释人类交际的总体原则, 强调认知和最大关联性, 认为人类交际包括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 开启了语言分析的新方法, 为隐喻的确认和阐释提供了新标准。Sperber和Wilson认为关联性具有程度划分, 关联性的定义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数量性, 因此他们提出如下定义:语境中一假设存在关联性, 当且仅当其在该语境中存在语境效果。关联理论假设交际和认知中的每一方面都被最大相关性制约。人类认知与关联性的最大化相关, 同时人类交际趋向于最佳相关。认知语境具有动态性和心理建设性, 在交际中, 受话者的认知环境创建在言语阐释中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语境不应局限在真实语言环境和情景环境中, 也应存在于交际者言语理解思维中。语境在新假设中的成型过程实际上是个体已知假设的重新加工过程。陈春华 (2003) 指出, 认知语境通常包括三方面:逻辑信息、百科知识信息和语义信息。人类信息处理就是在寻找某一刺激下脑力消耗和认知效果最佳相关的过程。关联理论为隐喻的阐释和理解提供了新的方式。
3. 隐喻的关联性分析
关联性理论寻找人类交际中的言语释义, 认为隐喻与语言的正常使用没有本质区别。Sperber和Wilson认为, 隐喻仅仅是语言使用普通维度下的创造性开拓。最佳关联性的寻找过程使得说话者在不同情境下找到相对忠实于其思想的释义, 隐喻不再被认为是语言的特殊用法。
3.1 隐喻的本质
关联理论认为言语是人类思维的阐释性表达, 言语以两种方式指代事物:真实世界事件状态的描述和真实世界事件状态的相似性, 分别代表语言使用的描述功能和解释功能。语言不仅代表世界的真实性, 而且通过相似性代表其他事物。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表达方式。在最基本的层面上, 言语都是说话者对思想忠实的描述性用法, 当思想代表其他新意义时, 其释义性用法开始起效。例如:
(1) This room is a pigsty. (Sperber, Wilson, 2001)
上例可被描述性功能和阐释性功能分别释义。一方面, 房间功能可能为一个真实的猪圈, 另一方面, 这句话可被隐喻性地解释为房间具有猪圈的一些特性, 如脏、乱、差等。在隐喻性释义中, 这句话意味着“说话者认为房间极脏”。事实上, 字面意义释义和隐喻释义都是语言使用的描述性用法, 描述了真实事件或与真实事件相似的一些特性。与此同时, 关联理论认为隐喻实质上是一种随意言谈, 与字面性相对。言语只有在严格意义上与说话者思维一致时才具有字面性, 而大部分言语都不是严格意义上对说话者思维的反映, 因此关联理论认为随意言谈才是言语的常态, 代表说话者思维的逻辑特质。言语的语言形式与其思想的关系并不具有确定性和字面性, 而具有相似性。例如:
(2) a.This shirt costs me 199.89 yuan.
b.This shirt costs me 200 yuan.
上例中a句是衬衫的精确价格, 而b句是衬衫的大概价格, 但是两句话的受话者对于说话者的生活水平、购买能力、生活状态等的推断没有本质区别, 两句具有相似性。但在大部分情况下, 说话者会根据经济原则选择第二句, 体现话语的逻辑信息。
3.2 语境与隐喻确认
隐喻的确认在于字面意义和语境冲突特征的确认, 语境在隐喻确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不再思维中固定存在, 在理解过程中具有选择性和动态性。语境为隐喻理解提供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认知语境。例如:
(3) Don’t make the university an ivory tower.
上句中, ivory tower可按照其字面意思释义为“tower made of ivory” (由象牙制成的塔) , 或者被隐喻性释义为“a place which has some qualities of ivory tower, such as unrealistic and imaginative.” (具有象牙塔一些特质的地方, 例如不现实性和想象性) 。根据语境中提供的世界百科知识和逻辑信息, 用象牙制成的塔基本不可能存在, 而具有象牙塔特征的地方却有可能存在, 所以这句话应被确认为隐喻, 用其隐喻意义理解才能更接近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又如:
(4) He is a pig.
(5) Mark Twain is a mirror of America.
(4) 、 (5) 句同上, 一个人是猪或者镜子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事实成立在逻辑上和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中都不可能成立, 这时就要诉诸猪或镜子的特征, 找出字面意义和语境的冲突, 通过确认其相似性发掘隐喻意义, 才能更好地理解说话者意图, 顺利进行交际。所以隐喻必须在一个广泛的语境中才能存在, 语境可增强、减弱字面意义或与字面意义的矛盾。隐喻意义取决于语境, 其确认是在寻找关联性过程中达到特定认知语境。隐喻的理解是在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性。
3.3 隐喻的理解
关联理论认为隐喻与其他任何言语使用无异, 都与最佳相关性有关, 明示刺激的关联性已足够受话者对其进行处理, 而最佳相关于交际者能力与喜好都相符合。隐喻的理解是认知语境下对最佳相关性的明示推理过程。例如:
(6) She is a woman with a stony heart.
(6a) The stone is hard and cold, unable to feel anything.
(6b) She is a cold and unrelenting woman.
(6) 句明显不能按其字面意义理解, 而需寻找其隐喻意义, 大脑需启动关于stony的关联语境信息。在语言意义和认知语境的共同作用下, 受话者可寻找到最佳相关, (6a) 和 (6b) 是对 (6) 句的理解过程, 新信息与已知假设的语境互相作用, 通过增强、相反和结合已知假设达到新言语的认知效果。隐喻不仅体现语言现象本身, 更体现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用认知中已知存在的信息与语境相结合处理和理解新信息。同时, 隐喻还是一种弱隐含, 可作为含蓄交际的方式。隐喻言语通常具有宽泛的语境效果, 含蓄和直接言语由最佳相关性决定。例如例 (1) 没有直接指出房间的脏乱差, 表达房间不适合人类居住, 而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更深层意义。隐喻理解需要受话者更多的信息处理, 是在最佳关联性寻找中对弱隐含的推理过程。
4. 隐喻和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 又被称为最小努力原则, 由Zipf G.K.提出, 认为人类交际的目的在于用最少的努力获取最大的效果。隐喻是人类交际在经济原则下的产物, 许多隐喻性命名和隐喻性陈述反映了经济原则。从符号学角度, 命名就是能指和所指关系的建立过程, 例如英语中的cockscomb, mare’s-tail和它们汉语中对应的鸡冠花、马尾云等, 都运用隐喻在表达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7) He has digested what he learned in class.
上例是一种隐喻性描陈述, digested一词本用于生理的消化, 这里从食物的消化隐喻性的引申到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程度超越掌握阶段而更加深入, 是经济原则在语言上的体现。隐喻在表达过程中遵从经济原则, 试图用最小的努力达到最大的认知效果, 是隐喻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
5. 结语
本文采用关联理论分析英语隐喻现象, 认为隐喻并非语言使用的特例, 而是语言正常使用的开拓性用法, 其本质仍是语言的描述性用法, 是随意言谈的一种。隐喻的确认离不开语境, 隐喻的理解就是在语境中寻找最大关联性的过程。同时, 隐喻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参考文献
[1]Sperber,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陈春华.顺应论和关联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
关联理论与隐喻翻译 第2篇
【关键词】关联理论 隐喻
一、引言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于1967年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CP)和“会话含意”学说为语用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但是,格赖斯过分强调遵守合作原则和违反合作原则的作用以及只讲交际话语中的“暗含”(what was implicated)而不讲交际话语中的“明说”(what was said),从而出现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对这一连串问题,Sperber&Wilson在其专著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1986/1995)中作了补充、修正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关联(relevance)为唯一原则,以演绎推理为理解模式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是一个有关语言交际和认知语用理论。它主要研究两大核心问题:交际与认知。交际的成功不以规则为基础,也不以准则为基础,而是取决于两个条件:1)交际双方的“互明”,和2)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人们交际的目的不是寻求最大关联,而是寻求最佳关联,即受话人以最小的信息处理努力获得足够的最佳的语境效果,在这一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中,关联理论为语用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隐喻metaphor或称暗喻,指暗示的比喻。即在两个事物间所进行的某种比较,通过一定的语境把两者之间的关系隐晦地暗示出来。事实上,隐喻表达属于语言层面,而隐喻表达背后的运作机制则属于认知层面。对于普通人而言,只要在语言层面认识隐喻,会使用隐喻进行表达就可以了。但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无处不在,通过研究隐喻表达,挖掘其背后认知层面上的含义才是首要任务。通过检索CNKI,我发现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隐喻翻译进行了研究,比如有的是从功能理论,有的是从框架理论视角出发对隐喻翻译进行研究。该论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具体分析中国诗歌和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
二、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之诗句
例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Version 1: (by TAN Shi-lin)
My hut I built in the midst of men,
But do not hear the din of life
“And how could you manage,Sir?”
Serenity keeps my mind,my hut remote.
Version 2: (by SHI Yin-zhou)
I built my hut in peopled world,
No noise of coach or horse sounds here.
You ask me how could it be so?
The mind’s remote,the earth’ll be bare.
Version 3:(by XU Yuan-chong):
In people’s haunt I build my cot,
Of wheel’s and hoof’s noise I hear not.
How can it leave on me no trace?
Secluded heart makes seclude place.
首先看看三种译文如何处理“而无车马喧”。第一种译文“the din of life”意为“世俗生活的喧嘈声”,只得其意,而偏废其形,把原文生动传神的表达抽象概括为一种无灵的概念。第二种译文将“车”译为“coach”,将“马”译为“horse”,可谓“字字精确”,不失为忠实。然而,第三种译文,许渊冲独辟蹊径,运用了隐喻,把“车”译为“wheels车轮)”,把“马”译成“hoofs”(马蹄)”,尽管词语范畴发生了变化,但更确切地表现了“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喧闹,动态地看,“车”“马”的其中特征(“车轮”(wheel),“马蹄”(hoof)以“喧闹”为背景突显出来。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例2:春恨秋悲皆自惹,
花容月貌为谁妍。
Version 1: 杨宪益译文:
They brought on themselves spring grief and autumn anguish,
Wasted,their beauty fair as flowers and moon.
Version 2: 霍克斯译文:
Spring grieves and autumn sorrows were by yourselves provoked;
Flower faces,moon-like beauty were to what end disclosed?
在原作中,“春恨秋悲”和“花容月貌”这两个隐喻分别指岁月的无情和美貌的消逝。“春恨秋悲”在两个译文中都是按字面意思翻译的,指岁月更迭的悲伤。“花容月貌”分别被译为“flowers and moon”和“flower faces,moon like beauty”。两位译者都把隐喻转换成明喻,这种转换使译文跟原文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契合,译文具备最佳关联性。“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追求的原则标准。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intention)与译文读者的期盼(expectation)相吻合”。下面将从关联理论的视角进一步分析古典文学小说中的隐喻翻译。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之文学篇
例1: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译文: Some of our comrades love to write long articles with no substance,very much like the foot-bindings of a slattern long as well as smelly.
在汉语言民族里人们很容易理解“裹脚”这个在封建时期的旧习俗,于是中国读者能很快在本体和喻体中建立关联,并做出推理;但是对于西方读者,由于缺乏相似的语境和文化认知,他们不可能在本体“没有内容的长文章”和喻体“裹脚布”之间找到相似性“又臭又长”。通过在译文中添加“like”这个喻词,可以帮助读者付出较小的努力在本体和喻体间建立起最佳关联。
例2:孩子是张大妈从小一把屎一把尿侍弄出来的,像亲生儿子一样,孩子也把张大妈当作亲妈,冷丁一下子把娘俩拆开,孩子能受得了吗?
译文:She had nursed him ever since he was a small baby and loved him as her own,and the child,too,regarded her as his own mother.What would happen to him if he was taken away from her.
同样和上例一样,中国读者能很快理解“一把屎一把尿的含义”,但如果把“一把屎一把尿”直译过来,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他们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通过使用“nurse”这个词,不但能体现了原文意思的精髓,在原文和译文之间建立起了最佳关联;而且译者把作者的信息意图传递给了读者,同样也实现了作者的交际意图的传递。
四、结语
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交际活动,也是一种语用行为。因此,作为旨在解释交际活动的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从一开始对翻译交际就具有了解释力。本文选用中国经典诗歌和文学作品为例说明隐喻翻译需要最佳关联原则来做指导,而成功的译者往往能够巧妙地处理原文中的隐喻,尽可能做到两种语篇之间的对等或等值。
参考文献:
[1]Sperber, D.&D.Wilson.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86/1995/2001.
[2]何自然,冉永平.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导读[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李占喜,何自然.从关联域视角分析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亏损[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4]曾剑平.汉英翻译的虚实转换[J].中国科技翻译,2006,2 P19.
[5]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广告标语中新奇隐喻的关联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关联,隐含,隐喻,认知语境
广告标语是一则广告中位于最突出位置的简短话语, 其主要目的是引起广告受众的兴趣, 传递所宣传商品或服务的相关信息。新奇隐喻因其简练生动的语言、新奇启发的特性、委婉的手法和高雅的意境成为了广告标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本文将从关联理论角度对广告标语中新奇隐喻现象的出现及受众理解广告隐含意义的过程做出合理解释。
一、广告交际与明示-推理交际
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归为明示-推理交际活动, 并将其定义为“说话人发出一种刺激信号, 使之对交际双方相互显映 (mutually manifest) , 说话人通过这个刺激信号意欲向听话人显映或更深程度的显映一系列命题I。” (Sperber&Wilson 2001:63) 。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一种交际要成为明示-推理交际, 首先说话人必须同时具备信息意图 (即向听话人显映或更清楚的显映一系列命题I) 和交际意图 (即向说话人及听话人双方相互显映说话人有传递信息意图的意图) 。广告交际的首要目的是劝说听话人 (广告受众) 购买说话人 (广告制作人) 所宣传的产品或服务, 或接受广告制作人所倡导的观念, 因此在交际活动中, 广告制作人肯定不仅有向受众显映或更清楚的显映所宣传的商品或服务的信息意图, 而且同时具备向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相互显映说话人有传递信息意图的交际意图, 否则就根本无法达到广告交际的目的。由此可见, 广告交际从本质上来讲属于明示-推理交际范畴。
虽然如此, 广告交际与典型的明示-推理交际从表面来看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第一, 关联理论所研究的交际活动通常都是私人、个体、双向的, 故说话人可以根据自己对听话人认知环境的充分合理估计, 发出在听话人认知语境中可以引发最佳关联的话语。广告交际是一种公开、大众、单向的交际方式, 听话人不再是一个具体的特定个体, 而是一个由无法确定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广告的潜在消费群) 。广告受众具体个体的未知性使得广告制作人不可能像关联理论所研究的交际那样对听话人的认知环境做出准确合理的估计。在交际过程中发出最为关联的明示交际信号, 促进听话人以最合理的努力获得最佳关联, 这虽然对广告明示-推理交际的发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但是并不能完全阻止明示-推理交际的发生。广告受众既属于一定的群体, 他们在文化、教育背景和分析能力等方面又肯定具有一定的共性, 广告制作人可以根据这种共性选择刺激信号引导群体受众在共同的认知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第二, 从表面上看, 关联理论的交际环境与广告交际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关联理论所研究的交际建立于听话人对说话人的信任及与说话人合作的基础之上;在广告交际环境中, 由于广告本身的功利性而使得受众对广告人产生不信任不合作的态度。交际环境的差异是否意味着广告交际就偏离了明示-推理交际的范畴了呢?实则不然。关联理论认为只要交际意图实现, 即听话人明白说话人有传递信息的意图之后, 交际活动就能完成。“明白不等于相信。” (Sperber&Wilson, 2002:245) 由此可见, 信任与合作并非是明示-推理交际发生的必要条件。Tanaka (1996:37) 指出明示交际的成功在于听众了解言语发出者的信息意图, 而不是说话人使听众相信他所说的。综上所述, 尽管从表面来看, 广告交际与明示推理交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广告交际仍然是关联理论所研究的明示-推理交际。
为了在广告受众不信任的情况下成功地将广告信息传递给受众, 广告制作人不得不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吸引广告受众的注意, 隐喻是他们最常用的方法。正如Ring所说的:“广告代理商的技巧最重要的有两个:为所代理的品牌找到一个恰当的隐喻, 并且确认该隐喻的含义正是广告商想要传达给消费者的。” (Brierley, 1993:160)
二、新奇隐喻的关联研究
关联理论认为隐含意义有强弱之分。“隐含的强弱取决于言者信息意图的互显性:互显性越大隐含越强, 互显性越小隐含越弱。换言之, 言者对听者选择语境假设的限制越严隐含就越强, 限制越松隐含越弱”。 (贺华丽, 2008:71) 根据向受众显映隐含意义的范围与强度, 广告隐喻一般可分为常规隐喻 (standardized metaphor) 和新奇隐喻 (creative metaphor) 。常规隐喻在广告标语中比较常见。它通过向受众传递一系列的强隐含, 使受众很容易在广告所宣传的产品与广告喻体之间找到最佳关联。如这则Economist报纸的广告标语:Money talks, but sometimes it needs an interpreterEconomist。受众一看到这个广告就能马上意识到这个广告标语中含有隐喻:The Economist is an interpreter who can explain the talks of money to the readers。Interpreter的工作就是把听众听不懂的话语译为听众所熟悉的语言, 这则广告标语的受众能毫不费力地理解这则标语的隐含意义, 即经济学家杂志可以给读者提供各种经济现象的权威解读。常规隐喻的优势在于互显性强所以明白易懂, 不会导致广告交际的失误;缺点在于不够新颖、传递信息少且受众参与度不够, 从而无法给受众留下较为深刻持久的印象。新奇隐喻的互显性较常规隐喻弱, 对于受众的语境假设限制较少, 所以没有常规隐喻那么直观易懂。它通常把两个初看起来完全不相干的事物作为本体和喻体吸引受众寻找两者之间的关联, 通过改变受众对于这两种事物的认知环境, 从而达到传递广告信息的目的。本文试图论证新奇隐喻作为广告明示推理交际的明示刺激信号, 一方面引起广告受众的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把广告受众导向广告制作人所期望的最佳关联。
1. 广告交际的明示刺激信号
关联理论认为明示刺激信号应具备两大特性:“吸引注意力和引导受众把注意力集中在说话人的信息和交际意图上” (Sperber&Wilson, 2001:153) 。新奇隐喻是一种语言艺术, 其魅力在于把大众眼中完全不相关的两类事物联系在一起, 引导受众寻找并说服他们认可其关联性。正是这种表面的不相关可以引起广告受众的好奇心, 使他们产生寻找谜底的兴趣。The INTERPLAK Home Plaque Removal Instrument的广告标语是:The perfect machine for the perfect machine, 这一短语出现在祛牙斑牙刷广告这一直接语境之中, 广告受众很容易就意识到这两个完美机器之一肯定是牙刷, 那么另一个完美机器是什么呢?受众就完全摸不到方向了。好奇心驱使广告受众阅读标语后的一小段文字, 即广告内容:Nothing works quite like the human body.But there’s one device that works quite well with it.The INTERPLAK Home Plaque Removal Instrument.读完这小段话后, 广告受众明白了, 原来另一个完美机器是人体。这个认知成功地向广告受众清楚地显映了该广告的信息意图:The IN TER PLAK home plaque removal instrument works quite well with human body。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 新奇隐喻正是广告明示推理交际的明示刺激信号, 它用两类看似没有任何共性的事物构成隐喻的两个主体引起受众的好奇心, 引导受众在自己的认知环境中寻找其可能的相关性, 达到传递所宣传商品或服务的信息与交际意图的目的。
2. 经济实惠的有效宣传工具
广告在当今社会几乎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无论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 还是网络和各种交通工具上到处都充斥着广告。这种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加之广告本身的功利性使得受众对于广告产生了很强的抵触情绪。尽管广告制作人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吸引策略, 但只能短暂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同时广告跟一般的言语交际不同, 其信息传输是有价的, 而且广告的费用在很大程度上与广告所占的篇幅长度成正比。以上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广告的字数越少, 对吸引广告受众的注意力和所宣传产品的厂家越有利。因此, 如何在尽可能短的话语中尽可能多地传递产品信息, 是所有广告制作人在广告设计过程中需首要考虑的问题。新奇隐喻不仅可以吸引广告受众的注意力, 而且可以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引导受众获得尽可能高程度的关联。
Longines使用过这样一则广告标语:A Ferrari on your wrist signed Longines。浪琴是世界名表, 其售价不低, 所以这则广告的目标受众群为中产阶级以上的消费者。对于这个消费群来说, 法拉利肯定是他们所熟知的世界顶级名车。在看到这个广告标语之前, 估计很少会有受众意识到浪琴表和法拉利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这个独具匠心的广告标语可以引起受众的好奇心, 引导他们在自己的认知环境中寻求两者的相似性。很多关于法拉利的百科知识就会进入受众脑海, 诸如法拉利是世界顶级名车、外形酷、质量性能好、价格昂贵、吸引人眼球等, 还会有人想到香车美女。这些关于法拉利的百科信息就构成了这个隐喻隐含意义推理的隐含前提。由于每个人对于法拉利的认知程度不同, 因此得出的隐含前提的广度和深度就不同。这些隐含前提结合该隐喻是浪琴表广告这一直接语境, 广告受众可以推理出这个隐喻的隐含结论, 诸如:浪琴是世界名表, 外观漂亮, 质量好, 是财富地位的象征, 可以彰显佩戴者的品位, 甚至可能还有人会想到佩戴浪琴表可以吸引异性眼球, 等等。与常规隐喻传递强隐含不同, 新奇隐喻由于对广告受众的语境假设限制少, 故传递的并非是一个特定思想而是一系列相关思想。关联理论认为听话人所寻求的并非是最大关联性, 而是最佳关联性, 即以适当的处理努力获得最佳关联。这则广告标语的受众不会无止境地在自己的认知环境中寻求与法拉利相关的所有百科知识, 只会在处理努力和语境效果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即达到最佳关联即停止。受众付出的处理努力越多, 得到的隐含意义就越多, 这个广告对于受众来说关联性就越强;他对浪琴表的认识越多, 记忆就越深刻。当他需要买手表时, 选择浪琴表的可能性就越大。受众所有推论出来的隐含结论都是广告制作人通过这则仅有七个英文单词的隐喻语句诱发的。这就是新奇隐喻的优势所在, 可以通过很简单的几个词在受众群的认知环境中激发一系列的弱隐含, 可以节省厂家的宣传成本, 所有的隐含意义虽由广告本身诱发, 但并非广告直接明示, 隐含意义获得的每一步都有受众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参与, 所以听众更容易接受并记住广告所传达的信息。这在当今广告日益昂贵, 广告的功利性导致受众对于广告内容采取不信任的今天是至关重要的。
3. 广告制作人逃避责任的手段
Sperber&Wilson指出一个成功的新奇隐喻可以诱导受众在超出直接语境的更大认知环境中不断搜索关联, 从而得出更多弱隐含。这些弱隐含虽是由说话人的话语引起的, 但由于听话人是在自己隐含结论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更多的与隐含结论相关的认知语境信息作为语境假设, 进一步推论出更多更弱的隐含结论, 因而听话人自己 (而非说话人) 须对这些更弱的隐含结论负责。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广告市场, 广告制作人既想表达一些商品的特质又怕承担相关的风险与社会责任, 所以就用新奇隐喻诱导受众推论出制作人想表达却无法公开明说的语境内涵。
Guy Laroche的Fidji香水的广告标语为:A woman is an island.Fidji is her perfume。其中包含的隐喻是:用Fidji香水的女人是海岛。这个广告标语把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的女性与海岛联系起来作为明示刺激信号吸引广告受众的注意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广告受众开始在自己的认知环境中寻找与island相关的百科知识从而得到以下隐含前提:海岛上阳光明媚, 没有污染, 景色优美等, 由此广告受众推论出该隐喻所传递的语境隐含一:用了Fidji香水的女人阳光, 清新可爱, 纯洁无瑕等。广告受众可能还会进一步推论出既然海岛景色优美, 是理想的度假胜地, 就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 结合Fidji是一款女性香水这一直接语境, 受众推论出语境隐含二:使用Fidji香水的女人对于男性具有无穷的吸引力。还有的受众可能会想到海岛远离大陆, 也就远离了社会规范, 联想到现代社会的香水广告或多或少都会与性诱惑有关这一语境, 受众会推论出该隐喻的隐含意义三:用Fidji香水的女人开放野性, 可以给与她交往的异性带来非同以往的性福体验, 受众付出的处理努力越大, 在自己的认知环境中发现海岛、女性、香水之间的关联越多, 他所得到的语境隐含意义就越多, 这个广告标语对于受众的关联性也就越强。同时, 由于女人与海岛之间并没有任何约定成俗的关联, 那么所有的语境隐含都是受众结合自己的认知语境推论出来而非广告本身明说的。这则广告 (除了上面提及的标语外) 没有任何其他内容限制广告受众的语境假设范围, 这就意味着广告商鼓励受众从任何可能的语境假设中寻求关联, 也就是说上述语境隐含都是广告商以新奇隐喻作为明示刺激信号诱导受众去寻求的, 但是由于所有隐含意义都是受众自己推论出来的, 一旦有人批评该广告中暗含性诱惑, 那么广告商可以否认与之有关的隐含意义, 从而免于承担不当宣传而引发的社会责任。
三、结语
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和理解广告中新奇隐喻的成因及理解过程的视角。新奇隐喻作为一种经济实惠的宣传手段, 通过抓住广告受众的好奇心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诱导受众付出一定的处理努力推论出广告制作人隐藏于简短隐喻中的大量隐含意义, 从而传递商品的相关信息。由于受众参与了商品信息的推理过程, 因此对商品信息的排斥性降低, 记忆更加深刻, 同时商家可以传递某些不能明说的商品信息, 逃避不当宣传所引发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Tanaka, K.Advertising Language-A pragmatic ap-proach to advertisements in Britain and Japan[M].London andNew York:Routledge, 1996.
[3]Brierley, S.The Advertising Handbooks[M].London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2.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汉英隐喻翻译 第4篇
隐喻跟明喻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需要添加任何的喻词就能达到比喻的效果。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对等的隐喻, 例如:在英语中形容人外表温柔、内心阴险狡猾的时候会用“Awolf in a sheep’s clothing“, 在汉语中也能找到类似的表达, 即“披着羊皮的狼”, 这两句话在内容和表达形式都极为相似。但是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 使得汉英对于同一现象会用完全不同的隐喻, 例如:汉语中形容没有出色的人才差一点的人就充当主要角色用“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大王”, 英语则用“In the land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表达相同的意思。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
法国社会认知学家Dan 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发表了《关联:交际与认知 》, 在该著作中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原则: (1) 人类认知往往与最大关联相吻合 (认知原则) ; (2) 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 (交际原则) 。 最大关联就是话语理解时尽可能付出小的努力而得到最优的语境效果。
Gutt认为 “ 翻译的本质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述的动态明示—推理过程; 关联理论能解释一切翻译现象” (杨艺欣, 2014) 。 译者首先要结合原语信息对原语交际者的明示行为作出正确的推断, 然后在译入语中选择能准确传达原语交际者信息的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 译者实际上扮演了说话者的角色, 向译入语交际者提供交际信息, 使之作出与原语交际者一致的语境假设。 通过这一过程, 原语交际者和译入语交际者之间形成最佳关联。
三、汉英隐喻对比
本小节主要从隐喻的喻体方面分析汉英两种语言隐喻的异同。
1.喻体相同
人类在诸多方面的相似之处决定了认识事物存在共识, 在表达隐喻的时候常常会选择相同的喻体来比喻相同的事物。
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
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2.喻体错位
不同民族观察事物的角度、思维方式有强烈的民族个性, 汉英两种语言中有着一系列喻体不同喻义相近的隐喻。
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the haystack
雪中送炭to help a lamb dog over a stile
3.喻体矛盾
喻体矛盾就是指英汉两种语言采用相同的喻体, 却承载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西方比喻一个人很幸运会用“lucky dog”, 而在中国狗不受人待见, 中国人常说“狗仗人势”。 在西方bat是凶恶、丑陋的象征, 有bat out (粗制滥造) 一说, 而在中国蝙蝠常被作为大吉大利的象征。
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喻体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给英汉隐喻翻译设置了重重难关, 解决这一障碍就要运用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下的交际观、语境观、最佳关联能够很好地指导隐喻翻译实践。
四、基于关联理论的汉英隐喻翻译方法
隐喻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 译者要将源语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译入语交际者, 从关联理论来看, 隐喻翻译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交际观下的直译和意译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 一方面译者作为读者与原作者进行交际, 另一方面译者要作为作者与译语读者进行交际, 这就提醒译者要忠实原语作品, 准确把握原作者的交际意图, 采用直译使译入语读者无需花费太多努力就能明白隐喻的含义, 如“a rolling stone gather no moss”, 译者就可以采用直译译成“滚石不生苔”。
用意译方法译成的句子常被认为理解起来更费力, 然而并不然。 “a rolling stone gather no moss”如果采用意译就可以译成“流水不腐”。 “流水不腐”是古人在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已经作为真理被人们接受。 “流水不腐”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容易受外界事物的侵蚀, 而“a rolling stone gather no moss”与它拥有相同的喻义, 采用意译法译成“流水不腐”, 译者可以准确地把握原语的喻义, 译入语读者只需花费很少的力气就可以与原语读者产生相同的认知。 “滚石不生苔”是后来才有的说法, 并不是广为大众所承认的, 所以“流水不腐”虽然明示的原语信息不如“滚石不生苔”明示的直接, 但是理解起来花费的努力是更少的。 因此, 并不是直译理解起来就更省力, 有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2.语境观下的转换翻译法
关联理论认为随着说话人提供的信息越来越多, 语境假设是不断变化的。 如果言语和认知语境的关联越大, 付出的努力就越少, 理解起来就更容易, 言语和认知语境的关联越弱, 理解起来就更费力。 根据这一原则, 译者在翻译汉英隐喻碰到无法再现原语隐喻中的形象时, 可以保留原语语义, 在译语中选择惯用的隐喻形象替换原语的隐喻形象。
“rains cats and dogs” 形容雨势很大, 《词汇短语起源故事百科全书》中收录了对其起源的解释:“17世纪的英格兰在下大雨的时候, 一些城市的街道水流成河, 而且这些污水中飘浮着大量的死狗死猫。”英语中形容雨势很大会用这样的短语。但是汉语表示雨下得很大习惯用“瓢泼大雨”, 因为中国人自古就用瓢舀水, 用它形容雨大是基于经验基础上作出的语境假设。 虽然喻体不同, 但是译语读者仍然能够产生跟原语作者一样的语义联想, 再现原语语义, 这样的转换翻译法是成功的。
3.基于最佳关联原则下的加注释或增加意义
关联理论认为“关联性取决于语境 (认知) 效果和努力程度;语境效果越大, 获取这些语境效果所付出的努力越小, 关联性就越强” (吴炳章, 徐盛桓, 2011) 。 在汉英隐喻翻译中, 当原语的隐喻喻体在译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形象时, 译者要牢牢把握原语作者的信息意图, 并且为了创造最优的语境效果, 选择译语读者只需付出较小的努力就能明白 的言语表达出来, 这时常常需要加注释或者增添词语信息。 例如“I was not Pygmalion, I was Frankenstein.”可以翻译成“我不是皮革马利翁一样的人, 自己能享受自己创造的美, 我是弗兰肯斯坦一样的人, 作茧自缚”。 Pygmalion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 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女像, 并爱上了她。Frankenstein是由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在1818年创作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中那个疯狂科学家的名字, 他创造了一个怪物, 而本性善良的怪物因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同情, 最终走上了弑主愤世的毁灭道路。 在这个隐喻翻译中, 译者适当增添词语信息填补了认知的空白, 达到了更丰富的语境效果, 译语读者无需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理解语义。
五、结语
隐喻是汉英两种语言中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隐喻的使用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绚丽多彩, 形象生动, 然而,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隐喻方面存在异同, 使得隐喻翻译变得复杂。 关联理论为隐喻翻译提供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不管是相似的还是迥然不同的隐喻, 都能在关联理论众多原则的指导下找到最佳表达, 使译文贴切流畅。
摘要: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用学的基础, 对汉英隐喻翻译起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本文运用关联理论的交际观、语境观和最佳关联探究汉英隐喻的翻译方法, 旨在对隐喻翻译研究有所贡献。
关键词:隐喻翻译,关联理论,最佳关联,语境假设,交际
参考文献
[2]程亚丽.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4.
[3]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裴少华.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隐喻对比[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5.
[5]吴炳章, 徐盛桓.认知语用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关联理论与隐喻翻译 第5篇
关键词:关联理论,隐喻
一、引言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 (H.P.Grice) 于1967年提出的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CP) 和“会话含意”学说为语用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但是, 格赖斯过分强调遵守合作原则和违反合作原则的作用以及只讲交际话语中的“暗含” (what was implicated) 而不讲交际话语中的“明说” (whatwas said) , 从而出现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对这一连串问题, Sperber&Wilson在其专著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Cognition (1986/1995) 中作了补充、修正和发展,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关联 (relevance) 为唯一原则, 以演绎推理为理解模式的关联理论 (Relevance Theory) 。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是一个有关语言交际和认知语用理论。它主要研究两大核心问题:交际与认知。交际的成功不以规则为基础, 也不以准则为基础, 而是取决于两个条件:1) 交际双方的“互明”, 和2) 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人们交际的目的不是寻求最大关联, 而是寻求最佳关联, 即受话人以最小的信息处理努力获得足够的最佳的语境效果, 在这一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中, 关联理论为语用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隐喻metaphor或称暗喻, 指暗示的比喻。即在两个事物间所进行的某种比较, 通过一定的语境把两者之间的关系隐晦地暗示出来。事实上, 隐喻表达属于语言层面, 而隐喻表达背后的运作机制则属于认知层面。对于普通人而言, 只要在语言层面认识隐喻, 会使用隐喻进行表达就可以了。但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无处不在, 通过研究隐喻表达, 挖掘其背后认知层面上的含义才是首要任务。通过检索CNKI, 我发现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隐喻翻译进行了研究, 比如有的是从功能理论, 有的是从框架理论视角出发对隐喻翻译进行研究。该论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 具体分析中国诗歌和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
二、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之诗句
例1: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Version 1: (by TAN Shi-lin)
My hut I built in the midst of men,
But do not hear the din of life
“And how could you manage, Sir?”
Serenity keeps my mind, my hut remote.
Version 2: (by SHI Yin-zhou)
I built my hut in peopled world,
No noise of coach or horse sounds here.
You ask me how could it be so?
The mind’s remote, the earth’ll be bare.
Version 3: (by XU Yuan-chong) :
In people’s haunt I build my cot,
Of wheel’s and hoof’s noise I hear not.
How can it leave on me no trace?
Secluded heart makes seclude place.
首先看看三种译文如何处理“而无车马喧”。第一种译文“the din of life”意为“世俗生活的喧嘈声”, 只得其意, 而偏废其形, 把原文生动传神的表达抽象概括为一种无灵的概念。第二种译文将“车”译为“coach”, 将“马”译为“horse”, 可谓“字字精确”, 不失为忠实。然而, 第三种译文, 许渊冲独辟蹊径, 运用了隐喻, 把“车”译为“wheels车轮) ”, 把“马”译成“hoofs” (马蹄) ”, 尽管词语范畴发生了变化, 但更确切地表现了“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喧闹, 动态地看, “车”“马”的其中特征 (“车轮” (wheel) , “马蹄” (hoof) 以“喧闹”为背景突显出来。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例2:春恨秋悲皆自惹,
花容月貌为谁妍。
Version 1: 杨宪益译文:
They brought on themselves spring grief and autumnanguish,
Wasted, their beauty fair as flowers and moon.
Version 2: 霍克斯译文:
Spring grieves and autumn sorrows were by yourselvesprovoked;
Flower faces, moon-like beauty were to what end disclosed?
在原作中, “春恨秋悲”和“花容月貌”这两个隐喻分别指岁月的无情和美貌的消逝。“春恨秋悲”在两个译文中都是按字面意思翻译的, 指岁月更迭的悲伤。“花容月貌”分别被译为“flowers and moon”和“flower faces, moon likebeauty”。两位译者都把隐喻转换成明喻, 这种转换使译文跟原文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契合, 译文具备最佳关联性。“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 也是翻译研究追求的原则标准。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 (intention) 与译文读者的期盼 (expectation) 相吻合”。下面将从关联理论的视角进一步分析古典文学小说中的隐喻翻译。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之文学篇
例1: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 但是没有内容, 真是“懒婆娘的裹脚, 又臭又长”。
译文: Some of our comrades love to write long articles withno substance, very much like the foot-bindings of a slattern longas well as smelly.
在汉语言民族里人们很容易理解“裹脚”这个在封建时期的旧习俗, 于是中国读者能很快在本体和喻体中建立关联, 并做出推理;但是对于西方读者, 由于缺乏相似的语境和文化认知, 他们不可能在本体“没有内容的长文章”和喻体“裹脚布”之间找到相似性“又臭又长”。通过在译文中添加“like”这个喻词, 可以帮助读者付出较小的努力在本体和喻体间建立起最佳关联。
例2:孩子是张大妈从小一把屎一把尿侍弄出来的, 像亲生儿子一样, 孩子也把张大妈当作亲妈, 冷丁一下子把娘俩拆开, 孩子能受得了吗?
译文:She had nursed him ever since he was a small babyand loved him as her own, and the child, too, regarded her ashis own mother.What would happen to him if he was taken awayfrom her.
同样和上例一样, 中国读者能很快理解“一把屎一把尿的含义”, 但如果把“一把屎一把尿”直译过来, 对于西方读者来说, 他们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通过使用“nurse”这个词, 不但能体现了原文意思的精髓, 在原文和译文之间建立起了最佳关联;而且译者把作者的信息意图传递给了读者, 同样也实现了作者的交际意图的传递。
四、结语
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交际活动, 也是一种语用行为。因此, 作为旨在解释交际活动的语用学理论, 关联理论从一开始对翻译交际就具有了解释力。本文选用中国经典诗歌和文学作品为例说明隐喻翻译需要最佳关联原则来做指导, 而成功的译者往往能够巧妙地处理原文中的隐喻, 尽可能做到两种语篇之间的对等或等值。
参考文献
[2]何自然, 冉永平.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导读[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3]李占喜, 何自然.从关联域视角分析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亏损[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2) .
[4]曾剑平.汉英翻译的虚实转换[J].中国科技翻译, 2006, 2 P19.
[5]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隐喻识解中认知语境的关联作用 第6篇
隐喻的认知语用研究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集中在认知语境对隐喻生成理解的影响上,对读者如何运用认知语境识解隐喻的研究不够深入。Sperber&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了认知环境的概念。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听者关于世界假设的子集,正是这些假设,而不是真实的客观世界,制约了话语的解释”。正因为存在着不同的认知语境,导致了不同的语境效果,从而使不同的受话者产生不同的理解。本文将运用关联理论,从读者的角度,探析隐喻识解中认知语境的关联性。
二、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观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原则是:“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1986:158)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因此,人们对一话语和语境的假设、思辨、推理越成功,话语内在的关联就越清楚,就可以无需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较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地理解话语,获得交际的成功。他们认为,“一个人总的认知环境是他所明白的一系列感知并推断的事实构成的集合。这所有的事实对他来说是显明的。其总的认知环境是由他的认知能力和其所处的物理环境决定的”。他们突破了传统语境概念,提出了一个新的语境观,认为当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中显映的事实或假设相同时,就产生认知环境的重叠。重叠的部分便构成其共同的认知环境。在这样一个共同的认知环境中,每一个显映的假设都是“互为显映”的,以此构成交际的基础。在交际过程中,语境是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这些假设是正确理解话语以取得成功交际的前提。正因为存在着不同的语境前提,导致了不同的语境效果。共处的认知环境越大,互相显映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关联理论认为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所以在交际过程中,语境是作为一个变量存在的,它涉及语境假设的形成与验证,理解每一个话语所需要的语境因素是不同的,因此,听话人要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为每一个话语构建新的语境。这一新语境又以概念表征的形式储存在人脑中,成为未来理解的潜在认知语境。因此,随着交际的不断发展,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也在不断变化。关联性强的假设,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就小;如关联不足,推理所付出的努力就大。综上所述,认知语境同以往的语境概念不同,将语境看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交际者概念化、认知化了的知识结构。
三、隐喻的识解
隐喻的识解是指读者通过认知语境将接收话语建立的新假设进行关联、激活、选择、推理,最终获取隐喻会话含义的过程(严世清,1995)。Sperber&Wilson明确指出,隐喻属于一般话语,不需要特殊的解释能力和程序,它是言语交际中一种认知推理能力自然发展的结果,这就揭示了隐喻理解的本质。具体理解和生成隐喻表达式,离不开认知语境,认知语境的介入,能让听者更容易地确定话语的隐喻义。具体话语的隐喻意义要借助特定的认知语境来确定。听者之所以能推导出隐喻含义,就在于他能根据最佳关联原则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选择合适的语境假设。
从关联理论语境观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说话者使用隐喻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一个有隐含义的信息以触动听者去构想一系列关联,在确定隐喻性的话语前,说话者要对听者的认知环境进行猜测,以构建一个相互显映的语境。受话者以关联原则为认知导向,在可供选择的可及性强度不等的语境信息中逐步锁定与当前语境信息最佳的话语意图,继而感悟出新事物所包含的信息。关联理论区分话语的明示意义与隐含意义。明示意义的推导涉及交际时的物理场合信息,而与其相对的隐含意义的推导,则涉及百科知识或认知语境。隐含意义又有强隐含和弱隐含之分。喻义的产生依赖于听者对话语弱隐含的推理,喻义的深浅决定于弱隐含的多寡。成功的隐喻让人获得一系列弱隐含。隐喻意义的实现不仅是词语与语境作用以后的结果,它还包括头脑中存储的有关概念的知识集,及其所涉及的逻辑信息、百科信息等。这些信息与当前语境构成关联,共同参与到隐喻生成理解的过程中。
四、隐喻识解中认知语境的关联作用
Gibbs (1999:39-40)认为,隐喻作为一种话语,在语言理解的时间连续体上可分为四个时段,即话语字面意义的理解;隐喻的识别;隐喻的解读;隐喻的欣赏。但一般来说,对隐喻的理解主要分两个阶段:一是隐喻的识别,二是对隐喻含意的推导(束定芳,2000:232)。认知语境不仅是识别和理解隐喻的依据,其关联性更在受话者识解隐喻意义时起着重要作用。
(一)认知语境是识别和理解隐喻的依据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现象,它的识别需要语境提供线索。孤立的词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称为隐喻,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判断一个词是否用作隐喻。随着语境的变化,同样一句话,可以是非隐喻性话语,也可以是隐喻性话语;可以理解成这样一种隐喻含义,也可以理解成那样一种隐喻含义。每个隐喻的喻义不是一个,而是一个喻义集。如在“sweet music”这个隐喻中,字面意义上音乐是不可能具有气味的,这显然是隐喻用法。
隐喻理解过程中,新信息输入大脑时,受话者正是凭借己有的知识结构,选择相关的认知语境对新信息进行意义推导。关联是唯一的准则,对隐喻意义的推导实际上就是听话人寻求最佳关联性知识语境的过程。关联是话语语境效果对话语信息处理耗费之间的最佳平衡,适度的信息处理可加强原有语境假设。因话语基本上是片断性质的,所以语用者在话语过程中必须把片断性的话语充实成完整的命题形式,而这一推导过程通过由认知语境支持的推理产生。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关联程度依赖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语境效果与关联成正比,处理努力与关联成反比。应根据关联理论最小最大原则,即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
(二)隐喻的辨认与选择
隐喻的使用与理解都是受关联原则支配的。理解话语时,听者只会关注和处理那些具有足够关联性的话语,而且倾向于在与这些话语最相关的语境中对其进行处理,并构建与这些话语有足够关联的心理表征。隐喻的理解需要听者假定说话者的话语具备最佳关联,并在此基础上调动自身关于喻体的百科知识,在互明的认知环境中,构建出语境效果,从而获得结论,即弱隐含。隐喻的意义来自听者为追求最佳关联对弱隐含的推理,隐喻意义深浅决定于关联性程度及弱隐含数量。虽然发话人已经根据交际双方的共有认知环境用言语和其它手段把他的意图表示出来,但他的话语仍可能有多个解释,受话者仍需要经过推理才能真正理解发话人的交际意图。受话人的推理过程就是在多个认知语境中选择对新信息最具关联性的一个。在选择过程中听话人必须遵循最佳关联原则。例如:
(1) A:你们新来的秘书怎样?B:他是个老狐狸。
B的回答是一个典型的隐喻。从表面上它与A的问话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B已回答A的问题,但B并没有就狐狸的外貌与形体特征这些表面特征来形容人类,因为这并不符合客观实际和人类常识,这就意味着B的话“他是一个老狐狸”是B的思想非直接解释:B的单位新来的秘书很狡猾,诡计多端。B这样的解释从语境效应来看,已经回答了A的问题;从理解的加工来看,也满足了话语能传递语境含意的经济性,与关联理论一致,并且是B的话语的唯一解释。受话人在选择认知语境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受到发话人已经建立的语境的支配,另一方面要受到自身的认知环境的制约。发话人在建立语境时要运用不同的语言手段,在表达交际意图时往往根据自己对受话人认知能力的设想和预测来决定话语的数量和明晰程度。因此受话人要处理的可能是与自身的认知水平不相符的话语。所以成功的交际必然要求受话人排除话语中的冗余因素,运用交际功能、社会文化知识并确定推理模式以理解发话人的含义。
(三)受话人对认知语境的理解与延伸
理解话语时受话人仅在自身的认知环境中选择认知语境往往不足以找到最大关联,因为交际双方的逻辑信息、百科知识及语言信息各不相同。要提高理解效率和理解的确性,受话人必须充分利用上一话轮中的含义和话语的辅助信息。由上一话轮得出的话语意义和本话语的辅助信息共同构成即刻语境。即刻语境是认知语境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喻的理解靠的是听者假定言者话语具备最佳关联,在此基础上动用自身关于喻体的百科知识,构建前提,推理结论,从而获得隐含意。喻义的产生依赖于听者对话语弱隐含的推理,喻义的深浅决定于弱隐含的多寡。成功的隐喻让人获得一系列弱隐含,回味无穷。
(2)甲:她会打乒乓球么?
乙:她是邓亚萍。
这是一段即席对话。知道邓亚萍是谁的人都明白乙的意思是说她会打乒乓球,这是乙的话语的最强隐含。但如果甲曾经看过邓亚萍的比赛、了解她的球风,他还悟出乙的更深一层意思,即她具有和邓亚萍一样打球速度快、不服输的精神。在理解隐喻时,弱隐含的获得依赖于听者对隐含前提的语境构建,前提不同,得到的弱隐含迥异。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文学隐喻,不同的读者会对某一个文学隐喻有不同的理解。例如:
(3) Mary:I’d like to eat spaghetti.I’m ravenous.I had a great day in court.How was your day?
Peter:Not so good.Too many patients, and the air conditioner is out of order.I’m tired.
Mary:I’m sorry to hear that.OK, I’ll make it myself.
为了理解Mary的最后一句话,Peter需要Mary的上一话轮所提供的信息“I’d like to eat spaghetti.”。在理解上一话轮的同时,Peter所得出的话语意义就已从他的演绎推理机制的记忆转换到他的短期记忆中去,在理解新话轮时Peter必须从他的短期记忆中调用这一新信息以扩大认知语境,从而推导出Mary的整个语境含义。
五、结语
在关联理论中,认知语境是人系统化了的知识结构,由直接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构成。根据最佳关联原则,认知语境要求在一定条件下对话双方付出最小努力而获得最佳语境效果。隐喻的理解和接受就是听者通过认知语境将接受话语建立的新假设进行关联、激活、选择、推理,最终获得隐喻会话含义的过程。关联理论关注会话过程中言者与听者之间的互动,将言者意向的表达同听者对此意向的理解视为一个流程,阐述了这个流程中应遵循的两个原则: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学的层面切入,解释隐喻的理解过程,为隐喻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新语境的构建和理解是同步进行的两个过程。理解的结果是理解下一个话语的语境因素,如此周而复始,语境呈螺旋状上升,不断得以丰富和完整。
摘要:隐喻识解中认知语境的关联作用可从隐喻理解的各个过程来分析。认知语境的关联性是识别和理解隐喻的依据和基础, 在受话者对隐喻进行辨认和选择时受话人的推理过程就是在多个认知语境中选择对新信息最具关联性的一个。受话人对认知语境进行理解和延伸中产生即刻语境, 隐喻的理解靠的是听者假定言者话语具备最佳关联, 在此基础上动用自身关于喻体的百科知识, 构建前提, 推理结论, 从而获得隐含意义。
关键词:隐喻识解,认知语境,关联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霞.认知语境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熊学亮语用学和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 1996, (3) .
[4]严世清.论关联理论的隐喻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2) :7-11.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6]Gibbs, R.W.Researching Metaphor[A].In:L.Cameron&Graham Low (eds.) 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29-47.
[7]Lakoff&Johnson, M.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8]Sperber&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1986.
[9]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关联原则下的英汉隐喻翻译问题研究 第7篇
关键词:隐喻,翻译,关联
1 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过程的论述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 翻译过程是一个明示推理 (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 的交际过程 (Sperber and Wilson:2001:50) 。明示与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 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展示出来, 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讲, 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 推理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 (比如话语) , 结合语境假设, 求得语境效果, 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从原交际者的明示行为中通过推理找到最佳关联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 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译文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处理努力 (processingefforts) 与语境效果 (contextualeffec) t。译文读者需要的并不是最大关联性 (maximal relevance, 即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 而是最佳关联性 (optimal relevance, 即勿需花费不必要的努力便可从中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Sperberand Wilson:2001:260-270) 。译者根据最佳关联原则从潜在的认知语境 (包括译者的百科知识、原文语言提供的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等) 中选择正确的语境假设, 从源语文本的交际线索中揣摩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 找出最佳关联, 从而取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译者继而在对译入语文本读者的认知语境和阅读期待做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之上, 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 力图将原文作者的意图准确地传达给译文读者, 以满足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
隐喻无处不在, 其存在既为交际带来了无限的方便, 也为认知带来了难以名状的障碍。一方面, 隐喻的恰当使用, 避免了直白陈说所带来的不安与唐突, 缓解了交际中的尴尬局面, 润滑了人际关系;另一方面, 由于隐喻的本质在于意在其外的“言他”, 这就给认知与理解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 隐喻的使用甚至扼杀了交际的成功进行。隐喻对于交际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作为交际的形式之一的翻译,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跨文化交际, 其成功实施, 离不开对交际中隐喻的恰当处理。就其本质, 隐喻的产生是人类运用其丰富联想、类比能力对事物进行重新组合、编码的结果。如同解铃系铃, 若要对隐喻进行解码, 必然要再次运用联想、类比使其回复本来的面貌, 达到认知、理解与交际的目标。关联理论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一方面, 它可以在语内交际中用来增进解码的效率与效果;另一方面, 它还可以在语际交际中起到理论指导与功能验证的双重功效。这样, 这个本来属于语用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也就成为了翻译, 抑或是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了。而关联理论对隐喻的翻译又有什么样的解释力呢?首先, 我们需要对隐喻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2 隐喻研究
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 是“旧得不能再旧的题目” (叶子南2008) 。但是很多时候, 问题的解决与否并不是取决于研究所投入的时间的。而且语言的创造性本质决定了新的隐喻必定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也要不断跟进。
Lakeoff和Johnson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提出隐喻意义的实质是源域 (source domain) 和目标域 (target domain) 映射关系。在其二人的著作Metahpors We Live By中, 他们这样来描述隐喻:
We have found, on the contrary, that 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 not just in language but in thought and action.Our ordinary conceptual system, in terms of whichwe both think and act, is fundamentally metaphorical in nature.
Lakeoff和Johnson认为不仅仅语言是隐喻的, 而且就连人类思维和行动究其本质都是隐喻的。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隐喻观和传统隐喻观的一个区别。比如前面所提到的的一些隐喻:
We're wasting time.
She's in trouble.
热情高涨, 给个解释, 论战等等, 往往已经为人所普遍接受, 一般都不会觉得这属于隐喻了。因此“有些学者称为死的隐喻 (dead metaphor) ’” (李长栓, 2004:74) 。Lakeoff和Johnson把这些隐喻从一般隐喻中剥离出来, 提出了概念隐喻的概念。
既然思维都是隐喻的了, 当然就无法仅仅从语言的层面对隐喻做出彻底的阐释了。思维、认知层面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 认知语用学领域提出了关联理论。
3 关联理论视角的翻译观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起初是语用学领域的一次突破。然而其随后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语用学, 甚至语言学领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Gutt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ngnition and Context) 。之后, 关联理论开始广泛运用于翻译研究。有学者甚至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作出了新的定义“一个对原语进行语内或语际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 (赵彦春, 2001) 。在某种程度上, 几乎所有的翻译活动本身都包含了对源语的解读与对目的语的重构。或者可以说包含了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关联理论最初是用来解释交际行为的认知语用学理论的话, 那么其后来被应用与翻译研究, 则是其认知功能的合理延伸。因为翻译本身也是一种认知活动。交际活动需要进行明示推理, 以求交际的顺畅进行。而翻译活动, 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也离不开明示推理。译文读者也只有经过了明示推理过程, 获取源文本所要传达的信息, 才能在实践上说明译文是忠实于源文本的。对此, 有学者提出了翻译的“推理空间等距原则” (王建国, 2003) 以确保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推理空间和读者对源文本的推理空间是等距的。在理论上, 这无疑正是翻译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然而在实践上, 如何去实现推理空间的等距, 以及如何确定评价参数, 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对译文做出评估,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解决。
4 结束语
隐喻的种类很多, 其相对的翻译策略也千变万化。但是在关联理论翻译观的指导下, 在翻译活动中对隐喻做出明示推理进行合理阐释, 以期译文读者也能通过与源文读者“等距”的明示推理而获取信息。这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也是必要的。甚至可以说这是在源语隐喻方式被译入语读者接受前翻译活动的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叶子南.语言基本上是隐喻的[J].中国翻译, 2008 (2) .
[2]George L,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程同春.英语隐喻的思考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5 (2) .
隐喻的关联性分析 第8篇
关键词:《赎罪》,关联翻译理论,隐喻互动
一、引言
伊恩·麦克尤恩 (1948-) 是当代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和最后的仪式》出版即获得毛姆奖, 小说《阿姆斯特丹》获得布克奖。《赎罪》发表于2001年, 《时代周刊》将其列入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百部小说之一。该部小说获得布克奖等多项奖项的提名, 最终获得W·H·史密斯文学奖。
二、理论回顾
(一) 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原则是译者所遵从的一个基本的不可违反的原则, 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解释性运用”, 即是用译者所熟悉的一种语言中转述以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 实际上等同于语内交际的间接引述, 不同的是这种引述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 即“译文是一种目的语文本, 此文本在解释上与源语具有最佳相似性”1 (p105) , 这种最佳相似性也可理解为最佳关联性。“关联翻译理论认为, 在翻译过程中, 源语文本作者与译者构成交际双方。”2译者根据最佳关联知识从其固有的认知语境中选择恰当的语境假设, 找出目的语文本的最佳关联, 从而取得理解源语文本的语境效果。“译者与译入语文本读者构成另一个交际双方。”2译者在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阅读期待做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之上, 运用各种翻译策略, 将原文作者的意图准确地传达给译文读者, 满足其阅读期待1 (p180) 。
(二) 在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隐喻的互动原则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经常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人类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的, 隐喻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它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认知方式。”3在这里, 隐喻也可被理解为一种认知现象, 它对人类思维方式、对文学作品或是周围事件的解读方面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Sperber和Wilson指出“隐喻的使用只不过是为了选择不直接说话人思想的话语的结果, 是为了寻求最佳关联而采取的一种方式。”4隐喻成为了语用的和认知的现象, 因此对隐喻的理解也要遵循关联原则。布莱克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论述隐喻互动论的关键是“请听者构建适合主要主语的平行的含义复合体, 反过来激发在第二主语中引起平行变化。”5布莱克的“互动论”解释了隐喻理解的特点, 当我们在分析隐喻并抓住它的意义时, 要通过本体和喻体在人们的认知中创造出两者间的相似性的相互作用。
三、从关联翻译理论看《赎罪》中隐喻的工作机制
作品中的隐喻就像冰山, 透过隐喻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作者所未表达大部分情感。《赎罪》中, 通过贯穿全书的主题隐喻, 我们可以捕捉到隐藏在那些貌似漫不经心的文字下面的作者的思维模式、作品的创作主旨及他对人性的感悟。在《赎罪》的第一部分, 在19世纪英国宁静的乡下, 13岁的布里奥妮充满好奇心与想象力, 她的姐姐塞西莉亚与家中雇工的儿子罗比产生了爱情。盛夏中, 布里奥妮在屋中看到塞西莉亚和罗比在喷泉旁的争执, 误解了罗比在情迷意乱之时给姐姐含有弗洛伊德意味的表达爱意的信件, 误打误撞碰到他们在图书馆亲热的场面, 种种的巧合让她觉得罗比就是一个疯子。最后她在夜幕中看到罗拉和强奸者逃离的背影, 判断那是罗比, 并指控罗比最终让其入狱。
“麦克尤恩对童年的关注至少持续了十年。从《水泥花园》中妄图成为自己父母的姐弟, 到《陌生人的安慰》中思维行动近似儿童的夫妻, 再到《时间中的孩子》中作为主要线索的走失的孩子, 童年在麦克尤恩的小说中由真正的存在变为隐喻。”6他指出, 孩子的本性是自私的, “利他主义”的思想是不合时宜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康复过程。7村上春树解释道:“少年还是‘可变’的存在……他们身上类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样的因素尚未牢固确立……他们的精神在无边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犹豫。”8实际上, 孩子与成人并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 传统作家将童年视为人们理想状态下的人的本性的纯真、自然的状态, 麦氏却将其看作一个隐喻, 他将儿童的内心世界与现实和成人社会平行, 使之最终构成一种互动。在他的笔下, 儿童的视角始终关注着成人世界, 而成人世界也映射回儿童的内心世界。他的小说中的童年是一种自发内心映射式的自我认识和成长方式。儿童的形象正是麦克尤恩苦苦思索的人类的自身遭遇在艺术上的隐喻。孩子不再是完美的象征, 而是反映人类本性的一面镜子。作为人物的创造者, 麦克尤恩将自身经验与《赎罪》中布里奥尼内心世界与观感之间产生相似性的联系, 从而完成映射达到互动, 引起平行变化, 表现在作品中, 而译者只有很好地理解作者的这一创作感想, 才会更好地在翻译中将它表现出来。
《赎罪》的第二部分是罗比在四年后的二战战场, 支持他在撤退时不被身体病痛击倒的信念就是能够与塞西莉亚重聚, “他的目标简单, 找到塞西莉亚, 爱她, 娶她, 毫无屈辱地生活”。9 (p201) 已成为战地护士的布里奥妮成人后意识到自己童年的错误, 并且立志赎罪, 在第三部分结尾, 她终于鼓足勇气去拜访了塞西莉亚, 见到了她和罗比重逢后的美满生活, 并答应为罗比辩护, 洗清冤屈。有情人终成眷属, 布里奥妮的赎罪也将得以完成。
然而结尾部分“伦敦, 1999”, 作者笔锋一转, 描述的是布里奥尼七十七岁的生日当天, 她已成为著名的小说家, 将塞西莉亚和罗比的爱情经历和多年前的事实真相记述于书中但却因法律而无法公诸于众。布里奥尼患上了早老性痴呆病, 她的这个生日是在六十年前的家中的老宅中举办的, 一样的布景, 一样的房间, 甚至还上演了当时并没成功的《阿拉贝拉的磨难》。一切一如往昔, 只是已物是人非。至此, 布里奥尼确是成长了吗?还是一切又都回到了原点?布里奥妮的日志写道, “罗比于1940年6月1日在布雷敦斯死于败血症, 塞西莉亚在同年的9月在贝尔罕姆地铁站丧生。那年我从未见过他们。”。9 (p378) 她自己心中的期冀:“有情人生生不息。只要我最后一稿的打印本留存于世, 那么我那纯洁率性而又有奇缘的姐妹和她的医生王子定会相亲相爱, 直到天荒地老”。这与前面所提供给我们的信息相反, 而且“上帝也好, 小说家也罢, 是没有赎罪可言的…这永远是无法完成的任务”。9 (p378) 我们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但是这对有情人却遗憾地早早的离开人世;我们希望当年的罪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但是即使布里奥妮对此也无能为力。于是我们着眼于寻找布里奥妮告诉大家事情的结果, 而布里奥尼本人也会因病痛的折磨逐渐忘掉自己的记忆, 直至“必须睡了”。
布里奥妮最终认识到童年的自己所犯的错误, 于是她开始试图用小说中的真实来赎罪或者忏悔, 为自己寻找一丝心理上的安慰。这就是一个人成长的真实历程, 在成长中人们都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 然而有多少人有机会去弥补呢?有些是永远无法去赎罪的, 真相与遗憾就像是十岁时布里奥尼和罗比共同游泳的林中的河流一样, 总是生生不息、或急或缓的被带入逝去的时间中, 即使逆流而上也不会稍作停留。这就是人性成长的隐喻, 人们为成长中犯过的错误忏悔, 但却永远无法赎罪, 这是人性的无奈。在整本书中, 作者就这样将现实与书中的人物的感受以相似性为基础, 将喻体映射到本体上, 使其产生互动和映射, 利用人们对感知的交融来表达情感和理解人物的内心。只有当译者理解到麦克尤恩写作的这层含义, 才会更好的译出原作的意味。
四、结语
运用关联翻译理论对《赎罪》中的主题隐喻进行认知和解读可以为研究麦克尤恩作品的创作主旨提供新的切入点。关联翻译理论的翻译批评标准强调在确保交际成功的前提下, 译入文本应当尽量与作者的创作意图趋同, 同时也通过对其中关于儿童和成长这两个主题隐喻的互动的分析, 让我们更深入了解作者的隐喻表达, 实质上反映的是他的思维方式、生活环境个人经历在作品中各个角色之间的互动。
参考文献
[1]、Gutt, 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ve andContext[M].Manchester and Boston:St.Jerome Publishing, 2000.
[2]、陈彬彬.从关联翻译理论看《老人与海》中的外来语变异及其翻译重构[J].外国语言文学[J].2009, (1) .
[3]、Lakoff, George&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and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5.
[4]、匡方涛, 文旭.隐喻的认知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 2002, (4) .
[5]、Black, M.Models and Metaphors[M].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Press, 1962:39.
[6]、吕胜建.浅谈儿童在伊恩.麦克尤恩主要作品中的作用[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12) .
[7]、Ian McEwan, The Child in Time, London:Pan Books Ltd., 1988:155.
[8]、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Z].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p.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