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语言范文(精选11篇)
一种语言 第1篇
然而, 作为这样一种能力它既很重要, 又不能像其他技能一样可以培训速成, 因此就必须从小抓起, 从基础学起。正因为如此, 语言表达能力也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突出体现, 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但是对此广大中学生却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在社会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中学生因为对“好男儿”宋小波的崇拜, 而全身心投入对手语的学习, 而于丹教授那精彩绝伦的语言表达却并未吸引多少中学生。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 这些现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心痛, 更是对自己肩上责任的思索。我想语言表达作为一项我们每天都必须接触的基本活动, 学生却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 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自身心理上的排斥———不想提高;二应该是能力上的不足———难以提高。针对这两方面问题, 我们应该循序渐进地解决, 要让学生由“要”提高到“想”提高, 最终解决“能”提高的问题。
一、让学生认识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学生还没有走上社会, 他们对于好口才有多重要的认识无外乎通过两个方面一是考试, 二是教师的引导。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经常给学生展示涉及到语言表达的题目, 借助考试这支指挥棒提醒学生重视培养言表达却并未吸引多少中学生。言表达的题目, 借助考试这支指挥棒提醒学生重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 教师可以用摆事实的方法, 列举凭借高超的语言艺术立下丰功伟绩的人以及他们的经典事例, 古往今来从唐雎不辱使命、墨翟止楚攻宋、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诸葛亮舌战群儒到现代社会政治家和外交家以口齿伶俐、能言善辩为基本素质;商业工作者靠精湛的口才推销商品、招徕顾客。当你炼就了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 便可赢得行走社会和成就事业的万能绿卡!在课堂上, 教师一定要把这些重要性迫切性灌输给学生, 让学生有一个足够的认识, 让学生意识到语言表达其实是一种基本需要, 就像饿了就要吃饭、渴了就要喝水一样, 它不应该是想不想做的问题, 而是必须要做的。经常性的这种舆论教育会让学生从心理上迈出表达的第一步, 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潜能。
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和自信心
多年的循环教学中, 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初一的学生很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 回答问题时举手非常积极, 可是到了初二的下半学期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就开始降低, 而且随着年级越高, 举手发言的学生就越少。以至于到了初三只能采用点名或齐答的方式来回答问题了。随着学生进入青春期, 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起来了, 不愿轻易地敞开自己的心怀, 回答问题时, 生怕自己说错了而招来别人的嘲笑, 长此以往, 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越不说, 越怕说;越怕说, 越不会说的恶性循环。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从激发调动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着手, 努力探索使学生走出语言表达困境的方法。为此我首先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热情鼓励并认真倾听、尊重学生的回答, 同时向学生提出回答问题的五个允许:允许说错, 允许补漏, 允许争辩, 允许设疑, 允许创造。其次我还经常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激发他们的发言欲望, 在设计问题时注意从教材和学生的认识之间寻找到思维的“爆破点”。如《我的母亲》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眼中的母亲”;《吆喝》中设计了“说说你听过的吆喝”。这些问题都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踊跃的争辩, 使他们在心理上冲淡了“不好意思”的障碍。
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一) 结合语文课文夯实语言基础
在学生打开了心结, 拥有了想要表达的欲望后, 接下来就要解决该怎样说好的问题。学生不会说最基本的原因是因为文学积累太少, 即使想表达有时也因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而无从说起。所以, 想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还要从语文基础抓起, 充分利用好教材, 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样板文章, 通过由读到说的“外化”过程, 可以为学生树立典范。
1.朗读背诵。经常反复地读和背不仅可以使学生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 还可以帮助他们积累词汇, 增强语感, 进而充实自己的语言, 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在读课文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接龙、找茬儿、分角色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背课文的时候, 可以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诗文的“意境”, 深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 让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 说起话来自然也就底气十足, 从而也实现了一石二鸟的阅读目的。
2.复述课文。如果说“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底蕴, 那么复述课文内容则是由读向说过渡的一种好方法, 它使学生对原文的依赖性降低了, 开始着眼于对原文进行加工、创造。在教学中除了详述和简述之外, 还可以使用创造性复述, 即对原文内容、形式进行调整, 如在《喂———出来》中, 我设计了以《洞的自述》为题来复述课文;《故乡》中以《闰土的变化》为题复述课文。这些课堂活动都会大大激发学生发言的兴趣, 从而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3.评析文章。这种形式一般是由教师提出特定的议题, 然后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再总结汇报的一种形式。如在《敬畏自然》的学习中, 我设计了“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 我们应该敬畏他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 对此你是怎样看的?”主题的讨论, 参与的学生很多, 发言的机会多, 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二)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表达能力
除了课堂训练, 我还指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比如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周末见闻, 关注新闻时政进行一分钟新闻播报或结合社会热点话题“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谈谈自己的看法, 看完“汉字听写大赛”谈谈感受等, 这些身边事不仅给说话练习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还使得说话的目的性, 场合性得到提高, 经常这样训练,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练说兴趣, 还可以突出学生说话能力的社会性。
(三) 寓训练于活动增强表达兴趣
“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学生活泼好动且好胜心强, 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开展活动, 如开演讲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比如, 在让学生辩论“网络的利与弊”时我先给学生播放1995年“狮城舌战”的录像, 通过观看录像学生不仅全面地了解了辩论的规则和技巧, 也因为辩论者精湛的口才而激发了强烈的表达欲望, 之后我组织学生同邻班进行比赛, 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更是激发了学生无限的热情。
一种语言 第2篇
本文针对不同标度的.语言评价信息,避免信息的丢失,采用三角模糊数对其进行转换.利用Topsis方法的思想,结合HA算子对数据进行处理.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语言标度的语言信息集结方法.并给出了实例,说明本文的方法合理、有效.
作 者:高阳 周向红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长沙,410083 刊 名:统计与决策 PKU CSSCI英文刊名:STATISTICS AND DECISION 年,卷(期): “”(18) 分类号:C8 关键词:语言评价信息 TOPSIS HA算子 三角模糊数
阳光是一种语言 第3篇
晴朗的日子,走在街上,你不会留意阳光。普照的阳光,有时像是在对大众演讲的平庸演说家,让人昏昏欲睡。到处是燥热的嘈杂。
阳光动听的声音,响在暗夜之后的日出,严寒之后的春天,以及黑夜到来前的黄昏。这些时刻,阳光会以动情的语言向你诉说重逢的喜悦、友情的温暖和哪怕是因十分短暂的离别而产生的愁绪。
倘若是雨后的斜阳,彩虹将尽情展示阳光语言的才华与美丽。赤、橙、黄、绿、青、蓝、紫,从远处的山根,腾空而起,瞬间飞起一道虹桥,使你的整个身心从地面立刻飞上天空。现实的郁闷,会被一种浪漫的想象消解。阳光的语言,此刻充满禅机,让你理解天雨花、石点头,让你平凡生活的狭窄,变成一片无边无垠的开阔;让你枯寂日子的單调,变得丰富多彩。
可这一切,只是一种语言。你不可以将那金黄的叶子当成黄金。江河之上,那些在粼波里晃动的金箔也非真实;你更不要去攀援那七彩的虹桥,那是阳光的话语展示给你的不可捉摸的意境。瞬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可是,这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它们在你的心中留下切切实实的图画,在你的血管里推起浪潮,在你耳边轰响着不息的呼喊,使你不能不相信阳光的力量和它真实的存在。
和阳光对话,感受光明、温暖、向上、力量。即使不用铜号和鼙鼓,即使是喁喁私语,那声音里也没有卑琐和阴暗,没有湿淋淋的、怯懦着的哀伤。
你得像一个辛勤的淘金者,从闪动在白杨翻转的叶子上的光点里把握阳光的语言节奏;你得像一个朴实的农夫,把手指插进松软的泥土里,感知阳光温暖的语言力度。如果你是阳光的朋友,就会有一副红润健康的面孔和一窗明亮晴朗的心境。
阳光,是一种语言,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
Lua——一种高效的脚本语言 第4篇
1993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PUCRio,thePontificalCatholicUniversityofRiode Janeiro in Brazil)诞生了一门编程语言,发明者是该校的三位研究人员,他们给这门语言取了一个浪漫的名字Lua(Lua在葡萄牙语中是“月亮”的意思)[1]。
1 Lua的概观
Lua是一种脚本语言,是一种可扩展的语言。自从那时起,Lua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比如机器人技术、图象处理、化学等等。
Lua是一种为支持有数据描述机制的一般过程式编程语言而设计的扩展编程语言[2]。它同样可以对面向对象语言、函数式程序设计(Functional Programming,如Lisp)以及数据驱动编程(data-driven programming)提供很好的支持。它的目标是可以用作一种强大的、轻型的配置语言。Lua目前已经被实现为一个扩展库,是用clean C(ANSI C/C++的一个通用子集)编写的。
作为一种扩展语言,Lua没有"main"函数的概念,它仅仅是嵌入一个宿主程序进行工作,可以称之为嵌入式编程或者简单的说是宿主编程。这个宿主程序可以调用函数来执行Lua的代码片断,可以设置和读取Lua的变量,可以注册C函数让Lua代码调用。Lua的能力可以扩展到更大范围,应用在不同的领域内,这样就在同样的语法框架下创建了你自定义的编程语言。
2 Lua的基本概念
2.1 Lua的数据类型
Lua是一种动态的类型语言,这意味着变量是没有类型的,只有值才有。语言中没有类型定义,所有的值都包含他自身的类型。也就是说,在语言中没有类型声明,这正是对语言的一种简化。
Lua中有八种基本类型[3]:nil,boolean,number,string,function,userdata,thread和table。
(1)nil空类型只对应nil值,他的属性和其他任何值都有区别,通常它代表没有有效的值。
(2)Boolean布尔类型有两种不同的值false and true。在Lua中,nil and false代表成假条件,其他任何值都代表成真条件。
(3)Number数字类型表示实数(双精度浮点数)。
(4)String字符串类型表示一个字符的序列。Lua字符串可以包含8位字符,包括嵌入的('�')。
(5)函数是Lua中的第一类值(first-class values)。也就是说函数可以保存在变量中,当作参数传递给其他函数,或者被当作结果返回。Lua可以调用(和处理)Lua写的函数和C写的函数
(6)用户数据类型(userdata)提供了让任意C数据储存在Lua变量中的功能。这种类型直接对应着一块内存,Lua中也没有任何预先定义的操作,除了赋值和一致性比较。
(7)线程(thread)类型代表了相互独立的执行线程,用来实现同步程序。
(8)表(table)类型实现了联合数组,也就是说,数组不仅可以使用数字,还能使用其他的值(除了nil)。而且,tables可以是互异的。
2.2 环境和组件
所有Lua的声明都在一个称为全局环境中执行。这个环境存放了Lua的全部全局变量和函数,他们的生命周期从程序的开始到程序的结束。这个全局环境被Lua代码或者嵌入式程序操作,同时可以使用实现Lua的库中的函数对全局变量进行读和写。
Lua的执行单元叫做组件。一个组件可能包括声明和函数定义,其存放在一个文件中或宿主程序的字符串中。当一个组件被执行的时候,首先它的所有函数和声明被编译,同时把函数加载到全局环境中,接着,声明被顺序执行。所有的这些修改一直持续到程序的结束,这些修改包括修改全局变量和定义新的函数。
2.3 语句
Lua支持一种很通俗的语句集,和Pascal或者C中的很相似。它包括赋值,控制结构,过程调用,表构造和变量声明。
(1)语句段
Lua执行的最小单元称之为一个段(chunk)。一段语句就是简单的语句的序列,以顺序执行。每一个语句后面都可以加上一个分号(可选)。
chunk::={stat[`;?]}
Lua将语句段作为一个匿名函数的本体进行处理。这样,语句段可以定义局部变量或者返回值。
一段语句可以储存在文件内或者宿主程序的一个字符串中。当语句段被执行时,他首先被预编译成虚拟机使用的字节码,然后虚拟机用一个解释器执行被编译的代码。
语句段也可以被预编译为二进制代码,详情参看luac程序[4]。源代码和编译形态可以互相转换,Lua自动监测文件类型然后作相应操作。
(2)语句块
一个语句块是一系列语句,从语句构成上来看,语句块等同于语句段:
block::=chunk
一个语句块可以明确定界来替换单个语句:
stat::=do block end
显式语句块可以很好地控制变量的声明范围。显示语句块有时也常常会在另一个语句块的中间添加return或break语句。
2.4表
在Lua中,表是主要的而且是唯一的数据结构机制表。不仅在语言中而且在它的实现中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在Lua中是关系数组,也就是说,它们可以被任何值进行索引而且可以保留任何类型的值。另外,表是动态的,当数据添加或删除时它们可以增长或收缩。
不像其他脚本语言,Lua没有数组类型。数组被描述成有整数关键字的表。它们可以用来表示一般数组,特征表,集合,记录,图,树等等。如果要表示记录,Lua使用字段名作为索引。语言支持a.name这种比较优美的表示方式,还有a["name"]。在Lua中有几种建立表的简便方法。另外,表字段的值也可以是任何类型(除了nil)。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函数是第一型的值,表字段也可以包含函数。这样表也可以支持方法(methods)。
2.5 垃圾收集
Lua会自动进行内存管理。这意味着你不需要担心对象的内存分配问题,也不需要释放不用的对象。Lua通过不断地运行垃圾收集器收集dead objects(也就是那些Lua中无法访问的对象)来自动管理内存。Lua中所有的对象都是自动管理的目标:表,用户数据,函数,线程,和字符串。Lua使用两个数字控制垃圾收集循环,一个数字表示Lua使用的动态内存的字节数,另一个是阀值。当内存字节数到达阀值时,Lua就运行垃圾收集器,来释放死对象的空间。一旦字节计数器被调整,那么阀值就会被设为字节计数器新值的两倍。
3 Lua的特性[2]
(1)轻量级LUA语言的官方版本只包括一个精简的核心和最基本的库。这使得LUA体积小、启动速度快,从而适合嵌入在别的程序里。
(2)可扩展LUA并不像其它许多"大而全"的语言那样,包括很多功能,比如网络通讯、图形界面等,但是LUA可以很容易地被扩展:由宿主语言(通常是C或C++)提供这些功能,LUA可以使用它们,就像是本来就内置的功能一样。3)其它特性Lua还具有其它一些特性:同时支持面向过程编程和面向对象编程;自动内存管理;提供一系列数据结构,包括数组、链表、集合、字典、散列表等;语言内置正则表达式匹配;闭包(closure);函数也可以看做一个值;提供多线程支持等等。
4 一个Lua的例子排序程序
4.1 Lua中用到的应用程序[4]
(1)lua5.1.exe
这个应用程序是一个依靠lua5.1.dll的解释器。你可以把它放在你想放的任何位置,只要把lua5.1.dll放在你的环境变量%PATH%中。
(2)luac5.1.exe
这个应用程序是Lua的编译器,把Lua脚本转化为二进制代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想执行Lua脚本语言,你必须在运行之前把它编译为二进制代码。
(3)bin2c5.1
这个应用程序可以把Lua脚本转化为C代码。只有当你需要编译你自己的C/C++代码时才使用这个应用程序。
4.2 执行结果
4.3 示例程序代码片段
5 结束语
Lua在葡萄牙语中是“月亮”的意思。事实证明,它没有糟蹋这个美丽而浪漫的名字,Lua正如它的名字预示的那样成长为一门简洁、优雅而充满乐趣的语言。
参考文献
[1]R.Ierusalimschy,L.H.de Figueiredo,W.Celes.Lua-an extensible extension language.Software:Prac-tice&Experience[J].1996,26(6):635-652.
[2]R.Ierusalimschy,L.H.de Figueiredo,W.Celes.The implementation of Lua5.0.Journal of Universal Computer Science[J].2005,11(7):1159-1176.
[3]L.H.de Figueiredo,R.Ierusalimschy,W.Celes.Lua:an extensible embedded language.Dr.Dobb's Journal[J].1996,21(12):26-33.
性感,一种无声的语言 第5篇
对于一部分女孩来说,性感就是穿着上的越来越少,身体的某个部位暴露的越来越多;对于成熟的女性来说,性感是一种韵味,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风情;对于老婆婆来说,性感就是一个个不入她们眼球的女孩,从她们身边飘过时鄙夷的目光;对于男人来说,短暂的性感就是丰腴健康,长久的性感就是女人的风情和魅力,是气场,是诱惑,是神韵……
每个人对性感都有不同的解读,观察点和欣赏的角度不同,对性感的定义也就不同。
性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符号,是一种历经了沧桑和阅历之后的成熟,是一种饱读诗书之后的淡定和悠闲,是一种看破世事的平淡和超脱,是一种目光的淡定和成竹在胸的运筹帷幄。女人看男人的性感,是肌肉的结实,是深邃的眼神,是自信的魅力、丰富的内涵和良好的修养。男人看女人的性感,有如水的肌肤,妩媚的眼神,有吐字如兰的幽香,有良好的气质,是一种神韵在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媚,而不仅仅是靠最低俗的裸露去撞击别人最原始的冲动。
当你穿着暴露的时装,露着大腿,裸着肌肤,你以为那就是性感,其实,你已经大错特错,你已经落入了最低俗的品味。这样的性感只能让人有最原始的冲动之外,没有任何留恋的价值。真正的性感来自于魅力和气质,是一个人各项内在的优秀和外表的总和,是一个人发自于心底计算的平方。性感的提升来自于审美情趣的提高,来自于不断增加的阅历,来自己于自身不断地努力散发出来的令人折服的魅力,来自于对性感的品味和把握。
曾经看过一些车模的表演,一些漂亮的女孩甘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搔首弄姿,展示的是自己的身材,而不是车。围观者又有几人来看的是车,而不是他们不敢说的性?那种场合,举办方用最低俗的品味吸引着一群人的围观,商业的目的让性感流于庸俗,让一个个漂亮的女孩成了道具。那种场合除了悦了别人的眼球之外,再没有什么性感可言。还有那些拍写真和所谓的人体艺术的模特们,看她们拍出的照片,除了诱惑和勾引之外,无法从艺术的角度去解读她们所谓的艺术,这就是打着艺术的旗号媚俗,当许许多多的人都奔着媚俗而去,堕落也就难以避免,而一些真正的艺术和性感也正慢慢的消失或是隐藏。
写到这儿不得不提到我们中国的旗袍。旗袍是把女人的性感表现的最为恰当和贴切的一种服饰。穿旗袍的女子是灵性和美丽的,举手投足之间全是韵味和雅致。虽有千娇百媚、仪态万方、翩若惊鸿也描摹不出一袭旗袍流溢出来的风韵,但,那将过膝盖的开叉戛然而止,是女人那欲说还休的心语,微风中它使每一个女人如吹散的风景,流动中撩拨着人的遐想。女人穿着旗袍从眼前经过,行动间但见旗袍的下摆或随她轻盈的步子晃出几分跳动的灵气,或随那不经意吹来的春风翻卷出惹眼的妩媚,男人会在这飘忽间产生无尽的幻觉。旗袍把女人的性感在若隐若现之间表露的恰到好处。那高高竖起的衣领,是诱惑,是轻轻旋开时的惊艳,是性感,是美的一种隐藏,是凝眸处又添的一段风情……
其实,性感还在那些摄影和美术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些大师们拍出的人体艺术,那些画家在人体上绘制的不同图案,都把性感做了最好的诠释。那种性感,是一种对美的欣赏,是对来自身体的一种原生态的解读和把握,不容的你有任何龌蹉的想法,面对那样的作品,你若是有非份之想,就是对美的亵渎。我们可以通过画面的变化,光影的明暗交织和身体的弧形展示,每一幅山水画和人体的巧妙结合,每一幅花鸟画在人体上的体现,每一株牡丹在人体上的盛开,去体验和感受那种极致的美感和性感,去理解画家笔下和摄影师镜头下的美。这种美是一种脱掉了世俗之后的高雅,是一种真正的性感。
但是,性感不是妩媚。妩媚,是风情,是一种吸引,妩媚多指女人。妩媚的女人一定是自信的,是得体的,不管是衣着还是举止,一个再漂亮再性感穿着再漂亮衣服的女人,如果举止轻浮,基本上没有妩媚的,妩媚一定是和高大绝缘的。高大丰满者可以美丽,可以性感,但那一定不是妩媚。最重要的一点是,妩媚的女人一定是话语不多的,或低头浅浅的一笑,或嘴角轻轻地一努,或眼神迷离的注视,这些就够了。而性感则不同,性感的最初是让人有性的冲动,继而是在美感之中体验到性感。
或许,一个女子的长发飘飘让人想到性感,或许,一个眼神就让人销魂,亦或许从头到脚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女人的性感是诱惑,是吸引,是无语的风情。而男人的性感则通过丰富的内涵体现出来,女人会渐渐通过欣赏他们由内而外的魅力增添性感的砝码。正直和谦逊是男人恒久的性感元素,善良而真诚,自然、率性,丝毫不矫揉造作,具有亲和力的笑容是性感最真实的体现。
记得前几天看到一组关于后背的摄影作品,仅仅从背后你就能感受那种性感。这是一种隐于其中的气息和感受,是每一个脊背都在讲述着或忧伤、或妩媚、或等待的故事……那种美,是一种风情之外的联想,是打动人心的语言和符号,是一种难得的性感。
当西方油画中的裸女身材丰腴,神情平静如水,那时,我想到了性感;当中国古代的美女们环佩叮当,悄然无声的走过时,我想到了性感;当看着维纳斯的雕像时,我感动于那种半裸的美,和一种不容亵渎的性感;当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我仿佛看见了无语的性感……
校服是一种语言 第6篇
可是我曾经穿过校服的孩子却不同意我的观点。他说:“校服整齐划一,是集体主义的产物,缺乏个人表达,没有培养学生的个人独创性。”我听了他的意见,忍不住思考他的立场。
关于校服,美国也有很多争论,争论的论点跟中国差不多。赞同的人相信校服可以培养孩子们的集体感,团体荣誉感,防止欺负人或者小团体现象的出现,例如某些中小学欺负人的小团体有自己的服装密码。校服还营造平等的氛围,孩子们学会尊重其他人,不是因为他们身穿的衣服,而是每个人的内在品质。校服培养学生们的纪律性,降低学校的暴力行为发生率,减少外校人员干扰。据美国西雅图市统计,学生们穿校服后,学校的暴力行为降低了39%。
美国教育部因此制定了校服政策宗旨,既肯定校服的作用,也强调校服必须是家长、学生、社区共同讨论制定的结果。美国教育部在校服政策里强调:“校服必须反映学校社区的标准和期待。校服必须以健康、安全为旨,必须反对任何歧视,必须征得学生、教师、家长等的同意。”美国教育部关于校服的政策对美国各地的学校的校服规定,并没有具体内容,这种具体性由各个学校自己决定。
事实是美国中小学校服要求率只有19%,虽然大多数学校不做特殊规定,但对服装还是有一定要求的大学也是如此,只是这些Dress Code(着装规则)并不一定明文规定。我的外甥的学校要求孩子们只能穿一色的服装,男孩子们穿带领子的T恤衫和长裤,颜色不限,但必须是单色的。女孩子不许穿花衣服,无论是裙子还是裤子必须是一色的,他们学校的服装显得相当严肃。我猜这样的好处是,学生们来到学校不自觉地就有一种严肃感,可以尽快进入状态般的学习状态。
我认为校服能潜意识地培养人们的集体感和团队精神,这是我提倡校服的出发点。团队精神,使人能与他人良好相处,是美国教育的出发点之一。在美国这个提倡个性化的社会里,学生学会团队精神,集团合作,是人生工作的原则、个人幸福的源泉之一。一个能跟他人合作的人在事业与工作中会得道多助,一个有朋友的人知道怎样容忍他人的缺点与不足。
一种语言 第7篇
系统测试在西门子是一种有明确定义的程序, 用以保证功能按要求实现。然而, 许多软件中, 它还是一个手动的过程。测试设计者典型地导出他们的测试数据, 也就是基于许多原始资料的必需的系统输入和预期的输出信息, 包括文本使用规范和商业程序标准。然后创建了由一系列单独步骤组成的测试程序, 在测试过程中需要测试者依据系统手动操作执行。自动化测试执行环境在任何时候都是很有用的, 因此测试者们应该将这些句文测试程序转化为执行测试程序。我们的测试方法目的是使测试设计、生成和执行尽可能的自动化和程序化, 以便编制一个更加系统、有效的系统测试程序。我们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模拟系统行为
通过模拟撤销或半自动转化现存文本使用规范为适当的UML模块, 我们相信可以改进测试设计阶段的效力。通过可视化捕捉系统和其用户之间的互动流程, 可以抽象、演变、传达一种更好、更完整的测试设计。它可以使设计者识别并简单证明一种比原来编写复杂的、使用文本的程序描述更多样化的测试设想。
2) 产生测试程序
使用以上外在可视的系统行为模块, 能够更容易地手动或自动创建出一系列的测试程序, 使得测试推导更为系统有效。我们的测试方法的另一优点是引入了有关系统功能的测试充分性或测试覆盖的概念。测试者现在还可以更好的量化他们的测试效果。
3) 执行测试程序
程序自身的自动测试执行有助于减轻错误倾向和繁重的回归测试工作, 然而在我们的测试手段中, 测试步骤可能潜在的导致创建大量执行测试文件。本测试方法最主要的优点是它可以鼓励测试执行者在初始用户界面测试捕捉设计和创建测试文件或测试片段模块程序, 这些程序可以促进再次使用原始文件和简化文件维护。一旦被捕捉和参数化, 这些片段模块就会在测试生成过程中组合成完整的测试文件。
1 UML中的模型系统行为
在这一部分中, 我们通过模拟系统的动态行为描述了UML应用案例和行为图表的应用。为了更好的传达本方法的观念, 我们利用图例进行了说明。
1.1 使用案例规范
当使用案例图表可以有效地表示各种独立案例之间的相互作用时, 使用案例规范和行为图表使测试设计者能够分别使用文本和可视化捕捉系统和用户之间的控制交流。
使用案例规范以表格的形式得以详细描述, 并且提供用户刺激和系统测试步骤中的响应的描述文本。这些在成功设想和其他过程中都有描述, 本文还提到了相关使用案例的命名问题, 详细地使用案例应该贯穿测试的全过程。
当文本使用案例文件创建特别是使用文件模版时直接运行, 当涉及到复杂案例和测试设想时这些文件很快就变得难以控制, 这些复杂案例和设想包括多元的和嵌套的选择流程。随着复杂性的提高, 测试设计者可能会在从这些文件中提取他的测试程序过程中忽略重要的测试设想。一种更简明的抽象、演变和传达的测试设想通过行为图表得以描述, 因而, 我们提供UML编辑工具帮助用户快速将现存文档转化为UML行为图表。
1.2 行为图表
行为图表是可以通过划分“泳道”, 很好的反应用户输入和系统响应。第一对泳道显示了典型的测试设想、交互作用流程或适当的路径, 其余的泳道表示了其他供选的通道。
下面描述的测试要求代表了大量的在整个过程中产生的和功能存储界面获得的首先影响测试生成过程的图表注释, 还有许多可选择的和有代表性的没有出现在图表的我们也一一标出。
2 相关研究
使用UML自动生成测试案例的研究在近几年已经广泛地开展, 许多文献讨论了与面向个人和辅助系统成员的自动测试程序的生成和执行相关的程序, 这些程序更适用于单位和整体测试。
我们的方法中列出了更多的讨论UML应用于系统测试的文献和集中研究基于图形用户界面 (GUI) 测试程序生成的文献, 包括西门子公司研究的早期的缺少目的性的非正式的操作指南等。
例如Beer等描述了面向GUI测试的整体设计和自动测试案例生成环境 (IDATG) , IDATG支持案例生成是基于:1) 模型描述特定的用户任务;2) 模型捕捉用户界面行为。这一工具也支持基于商业捕捉-释放工具的测试案例执行。Menon也发展了相似的环境, 包括测试生成、存储、执行、Oracle创新和回归分析特征。
后两种方法和我们的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 在我们的案例的目标是通过GUI使系统功能和商业标准更为有效, 而不是尽可能多的测试和存储用户界面功能。因此, 为了测试案例生成, 我们不仅需要开发行为模型, 而且需要应用强大的数据模型技术 (通过使用TDE完成) 。更进一步的区别是我们在测试生成中使用UML行为模型, 而其他两种方法则使用自己定义的模型符号。
3 结论
我们的方法得益于使用COTS工具, 如Rational Rose、测试模型和成熟的内部工具, 如TDE。他们共同为我们在预期的本技术的应用效果实验研究持续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研究还确定了未来研究的主题:首先, 我们要改进测试案例生成步骤地性能和文件执行的可靠性;第二, 更加精确的数据存储的测定技术的应用也很重要, 特别是当我们想要改进测试数据创建和数据在测试文件执行中的应用过程时;第三, 适用特定的测试设想来检验系统的商业规范性, 这些规则详细指定了对系统的限制, 他们可以通过详细的使用概要更有效的检验其规范性。最后, 我们为更进一步的编写和简化行为图表、获得更简明的系统测试模型建立更好的执行机制。
摘要:本文描述了一种可以用于改进应用软件确定性的, 能自动生成和执行的系统测试方法。该测试可以通过统一建模语言编制的应用动作模块自动生成, 而后再适配的测试执行环境中执行。本文用在绘图界面中与用户互动的实际应用方法描述了我们的测试方法, 从而讨论了有关商业用户界面或捕捉-释放工具的测试执行状态。在本文中, 我们按步骤展示了测试途径:第一步, 测试设计者如何手动注释UML模块, 这个过程也可以按照测试要求半自动地从现存实力文件中导入;第二步, 测试生成工具自动创建一套文本测试程序 (测试案例) 或执行测试原本;第三步:测试执行者依靠测试系统用商业用户界面测试工具运行这些程序。
关键词:UML,系统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先国.UML统一建模实用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一种语言 第8篇
所谓Web服务组合, 指的是从互联网中选取相对简单、可用的Web服务, 并将它们组合成新服务的技术[1]。组合后的新服务称为组合服务, 构成组合服务的子服务称为基本服务。组合服务描述语言提供了一种规范化的组合Web服务定义方式, 用以描述组合Web服务中基本服务之间的交互以及执行顺序等。因此, 它是Web服务组合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目前, 基于WSDL、SOAP、UDDI开放标准的Web服务体系结构已经基本成熟, 而在这之上的组合服务描述语言, 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3,4,5,6], 比如BPEL、WSCI、WSCL、BPML等, 但是仍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这些语言都只是从静态角度, 提供了一种规范化的服务描述方式, 不能支持动态的Web服务组合。
WSDL是当前Web服务接口描述语言的标准[7], 它以XML格式定义了Web服务的消息, 这些XML消息是服务之间数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以WSDL为接口描述语言, 分析Web服务组合的类型和消息依赖关系,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轻量级的组合服务描述语言 (CWSDL) 。
1Web服务的接口
Web服务使用标准的消息格式/通信协议, 因此需要以某种结构化的方式, 对服务的接口加以描述。WSDL正是这样一种描述语言, 它定义了一套基于XML的语法, 将Web服务描述为能够进行消息交换的服务访问点或端口 (Port) 的集合。在WSDL中, 服务访问点和消息的抽象定义, 从具体的服务部署或数据格式绑定中分离出来。消息是指对所交换数据的抽象描述;而端口类型是指操作的抽象集合。用于特定端口类型的具体协议和数据格式规范, 构成了可以再次使用的绑定。将Web访问地址与可再次使用的绑定相关联, 可以定义一个端口, 而端口的集合则定义为服务。
Web服务提供的功能是通过调用其中的操作来完成的, 因此, 本文从服务提供的功能方面, 研究组合Web服务操作层次上的描述语言。两个操作, 当源操作的消息类型与目的操作的消息类型相匹配时, 这两个操作可以顺序执行。这个约束限制了服务之间可能的连接, 因此为组合服务的描述提供了新的思路。
每个Web服务有一个与之相关联的WSDL文档, 描述服务的功能和接口。每个服务包含一系列的操作, 每个操作有一个名字和相对应操作的输入和输出参数。WSDL文档对每个参数的名字和数据类型都作了描述。如果能根据目的服务操作的输入输出消息, 找出潜在的消息依赖关系, 那么就可以实现目的组合Web服务。因此, 组合服务描述的过程, 也就是找出服务间消息依赖关系的过程。
2Web服务组合的类型与消息依赖
一个Web服务可以用一个三元组 (C, A, P) 表示。C是指服务的内容, 也就是对Web服务的语义描述;A是指服务提供的活动, 也就是Web服务中的operation;P描述服务的一些属性, 比如服务质量、费用等。C和P属于服务的语义范畴。本文从服务提供的功能方面, 研究Web服务操作层次上的自动组合。
定义1 Web服务的定义:一个服务表示为三元组 (C, A, P) 。任取a∈A, a为服务中的一个操作, a= (op, I, O) 。op表示操作名, I表示op的输入消息参数, I= (p1, , pm) ;O表示op的输出消息参数, O= (q1, , qn) ;其中pi (i=1, , m) 和qj (j=1, , n) 是形式为
Web服务提供的功能是通过调用其中的操作来完成的。WSDL支持四种操作模式:notification, one-way, solicit-response和request-response。Web服务的操作模式指定了操作中输入、输出消息发送和接收的顺序, 它说明了操作是发起交互还是只是简单地对其它服务的调用作出响应。我们将四种操作模式总结为In/Out和Out/In两种类型:In/Out操作模式首先接收一个输入消息, 处理后返回一个输出消息;Out/In操作模式首先发送一个输出消息并等待接收一个输入消息作为结果。根据WSDL标准, 操作可以只有输入消息或输出消息, 这样的操作可以被认为是输入消息或输出消息为空的In/Out或Out/In操作模式。
2.1Web服务组合类型
一个操作的执行通常经过四个状态:就绪 (ready) 、开始 (start) 、活动 (active) 、结束 (end) 。在没有发出执行操作的请求之前, 操作处于就绪状态;当操作开始执行时, 操作处于开始状态。例如, 当操作接收到输入消息时, 操作就处于开始状态;操作在执行过程中处于活动状态;处理完请求, 操作处于结束状态, 并返回处理的结果。我们用“”表示状态之间关系, S1S2表示状态S1在S2之前发生。因此, 一个操作的全部执行状态可以表示为readystartactiveend。
我们定义三种Web服务操作的组合方式:顺序组合、替换组合、混合式组合。顺序组合是以与供应链结构相似的方式进行操作的组合。假定opi和opj是两个顺序组合的操作, 我们称opi和opj分别为源操作和目的操作, 图1 (a) 和 (b) 分别说明了当opi的操作模式是In/Out和Out/In时的顺序组合情况。很显然, 在顺序组合中, opi先被执行, 紧接着再执行opj。
作为顺序组合的例子, 假定纺织企业中一个操作opi提供将原材料加工为毛坯布的功能, opi的输入为material, 输出为roughFabric;opj提供将毛坯布加工为光坯布的功能, opj的输入为roughFabric, 输出为finishedFabric。因此, 操作opi和操作opj可以顺序组合, 以提供直接将原材料加工为成品布 (光坯布) 的功能。这种情况下, opi的结果 (roughFabric) 作为opj的输入, opi和opj之间状态的顺序关系为:StartiActiveiEndiStartjActivejEndj。
替换组合是指将操作opi的功能委派给opj执行。图2 (a) 和 (b) 分别说明了当opi的操作模式为In/Out和Out/In时的替换组合。以 (a) 为例, opi的操作模式为In/Out, 当opi被调用时, 它发送一个输入消息给opj, 然后opj代表opi执行被请求的操作, 并返回结果给opi, opi最后将结果返回给它的调用者。当opi的操作模式为Out/In时, opi通过调用opj开始它的执行, 在opj执行结束时, 它将结果发送给opi, 作为输入消息接收。
替换组合的一个例子是:一个纺织品供应商提供requestPrice操作 (opi) , 该操作允许用户查询某种产品的报价。而实际上, requestPrice操作的执行需要通过调用某个具体产品生产商提供的操作 (opj) , 以得到最新的价格和发货日程。因此, opi与opj为替换组合关系。替换组合中操作之间状态的先后关系为:StartiStartjActivejEndjEndi, Starti Activei Endi。
一个组合服务可能既包含部分顺序组合的操作, 也包括部分替换组合的操作, 我们称这种组合为混合式组合。图3的例子说明了操作op1、操作op2、操作op3之间的混合式组合, 操作op1与操作op2为替换组合, 这表示操作op1委派给操作op2执行;而操作op1与操作op3是顺序组合, 表示操作op1的输入和输出供给操作op3的输入。
2.2Web服务组合中的消息依赖
两个操作, 当源操作的消息类型与目的操作的消息类型相匹配时, 这两个操作可以顺序执行。这个约束限制了服务之间可能的连接, 也为操作的组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图4说明了基于接口匹配进行Web服务组合的例子, 其中operation1和operation3的输出消息作为operation2的输入, operation3的输出消息分解为operation2和operation4的输入消息。因此operation1、operation2、operation3、operation4形成如图5所示的组合关系。
两个顺序执行的操作, 只有当前一个操作执行结束, 后一个操作才能开始, 而前一个操作的输出作为后一个操作的输入, 即这两个操作的消息之间存在着依赖关系。这种消息依赖关系分为三种情况:源操作的输出消息与目的操作的输入消息具有完全匹配的消息格式, 包括消息参数的类型、个数等, 这是最理想的匹配, 称为消息映射依赖;通常情况下, 一个源操作的输出参数不足以提供目的操作的输入, 这时需要将多个源操作的消息合并, 从而提供目的操作的输入, 这种依赖我们称为消息合成依赖;与此相对应, 一个源操作的输出可能提供多个目的操作的输入, 这种依赖我们称为消息分解依赖。在不知道活动执行逻辑的情况下, 通过分析活动之间的消息依赖关系, 可以实现Web服务的自动组合。两个操作, 对于顺序组合方式, 源操作输入和输出参数的并集作为目的操作的输入;对于替换组合, 当源操作的操作模式为In/Out时, 源操作的输入作为目的操作的输入, 目的操作的输出作为源操作的输出;当源操作的操作模式为Out/In时, 源操作的输出作为目的操作的输入, 目的操作的输出作为源操作的输入。由此得到如下的消息依赖关系定义。
定义2 消息映射依赖:给定两个操作op1和op2, (1) 对于顺序组合, 当op1.O∪op1.I⊇op2.I时; (2) 对于替换组合, op1的操作模式为In/Out, 当op1.I⊇op2.I且op2.O⊇op1.O时; (3) 对于替换组合, op1的操作模式为Out/In, 当op1.O⊇op2.I且op2.O⊇op1.I时;在这三种情况下, 我们称op1与op2之间存在消息映射依赖关系。
定义3 消息合成依赖:给定操作集合{op1, op2, , opm}与操作opn, m≠n, (1) 对于顺序组合, 当 (op1.O∪op1.I∪op2.O∪op2.I∪∪opm.O∪opm.I) ⊇opn.I时; (2) 对于替换组合, op1的操作模式为In/Out, 当 (op1.I∪op2.I∪∪opm.I) ⊇opn.I且opn.O⊇ (op1.O∪op2.O∪∪opm.O) 时; (3) 对于替换组合, op1的操作模式为Out/In, 当 (op1.O∪op2.O∪∪opm.O) ⊇opn.I且opn.O⊇ (op1.I∪op2.I∪∪opm.I) 时;在这三种情况下, 我们称{op1, op2, , opm}与操作opn之间存在消息合成依赖关系。
定义4 消息分解依赖:与消息合成依赖相对应, 如果一个操作opk的输入或输出作为多个操作{op1, op2, , opm}的部分或全部输入或输出, 那么我们称操作opk与操作集合{op1, op2, , opm}存在消息分解依赖关系。
以图4为例, 操作operation1、operation3与operation2是消息合并依赖关系;操作operation3与操作operation3、operation4是消息分解依赖关系。
在分析了服务组合的类型和定义了操作之间的消息依赖关系的基础上, 定义组合Web服务描述语言的过程, 也就是描述组合服务中基本服务的组合类型以及操作之间消息依赖关系的过程。
3CWSDL:组合Web服务描述语言
组合Web服务是由多个分立的基本服务组合而成的一个新服务。为了确切地描述基本服务之间的执行顺序和数据流动情况, 组合服务需要有一种描述其基本服务构成和执行过程的方法。在前面组合类型和消息依赖关系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定义了一种轻量级的组合服务描述语言, 称为组合Web服务描述语言CWSDL (Composite Web Ser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 。
CWSDL采用与WSDL相似的方式描述组合Web服务。它包括两部分:组合服务接口描述部分和组合逻辑描述部分。组合服务的接口描述定义了用户的需求, 也是组合服务作为一个新服务对外表现的接口, 用“Defn”定义。组合逻辑描述部分指定了组合服务中基本服务的构造关系, 其中包含组合类型和消息依赖两部分, 如第2节所述, 在CWSDL中用“CompositionLogic”定义, 如下面的结构所示。
在组合逻辑描述部分, 如下述代码段所示, 组合类型部分指定了组合服务中各基本服务之间的关系, 消息依赖部分描述了接口之间数据的映射关系, 即数据从一个服务的输出接口中流出, 到下一个服务的输入接口中。在CWSDL中, 用“messageHandling”表示消息依赖关系。根据我们的分析, 消息依赖包括三种:消息映射依赖, 消息合成依赖和消息分解依赖, 在CWSDL中分别以“messageMapping”、“messageComposing”、“messageDecomposing”表示, 而三种组合类型分别用“sequential”、“substitution”和“hybrid”表示。
在组合逻辑描述部分, 如下述代码段所示, 组合类型部分指定了组合服务中各基本服务之间的关系, 消息依赖部分描述了接口之间数据的映射关系, 即数据从一个服务的输出接口中流出, 到下一个服务的输入接口中。在CWSDL中, 用“messageHandling”表示消息依赖关系。根据我们的分析, 消息依赖包括三种:消息映射依赖, 消息合成依赖和消息分解依赖, 在CWSDL中分别以“messageMapping”、“messageComposing”、“messageDecomposing”表示, 而三种组合类型分别用“sequential”、“substitution”和“hybrid”表示。
CWSDL定义了用户需要的组合服务的接口, 包括用户提供的消息参数和目的消息参数。通过某种接口匹配算法, 找出潜在的消息依赖关系, 也就实现了Web服务的组合。因此, 计算组合Web服务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物化CWSDL中消息依赖关系的过程。用户根据常识, 也可以提供部分消息依赖的定义, 这可以提高接口匹配过程中消息依赖关系发现的准确度, 从而提供更精确的组合服务。组合服务执行引擎可以根据物化后的CWSDL文档, 确定各基本服务的执行情况。因此CWSDL既是组合服务的描述语言, 也可以作为描述组合服务执行过程的中间语言, 计算组合Web服务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物化CWSDL中组合逻辑部分的过程。
4小结
组合服务描述语言需要以一种规范化的方式, 描述组合Web服务中基本服务之间的交互以及执行顺序。本文把服务抽象成为具有输入和输出接口的实体, 通过分析组合服务的类型和服务之间的消息依赖关系, 定义了一种轻量级的组合Web服务描述语言。它包括组合服务接口描述和组合逻辑描述两部分, 计算组合Web服务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物化CWSDL中组合逻辑部分的过程, 因此它支持对动态Web服务组合过程所生成的组合服务的描述。
摘要:从基于WSDL的服务接口描述语言入手, 分析了Web服务组合的类型和消息依赖关系。将服务组合分为顺序组合、替换组合、混合式组合三种类型;结合这些类型, 将组合服务中的消息依赖定义为消息映射依赖、消息合成依赖和消息分解依赖三种关系。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轻量级的组合服务描述语言 (CWSDL) 。
关键词:Web服务,组合服务描述语言,接口,WSDL
参考文献
[1]Benatallah B, Dumas M, Fauvet M, et al.Towards Patterns of Web Serv-ices Composition.In Patterns and Skeletons for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Computing, 2003, Springer Verlag, UK:265-296.
[2] Dorn J, Hrastnik P, Rainer A.Web service discovery and composition for virtual enterpris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b Service Research 2007, 4 (1) :23-39.
[3] BEA Systems, IBM, MicroSoft, SAP AG and Siebel Systems. 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 for Web Services version 1.1. http://www-106.ibm.com/developerworks/webservices/library/ws-bpel/.February 2005.
[4] Arkin, Askary S, Fordin S, et al.Web Service Choreography Interface 1.0. BEA, Intalio, SAP and Sun. http://www.w3.org/TR/wsci/.August 2002.
[5] Banerji, Bartolini C, et al.Web Services Conversation Language (WSCL) 1.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http://www.w3.org/TR/wscl10/. March 2002.
[6] Assaf ARKIN, 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 Language (BPML) . BPMI.org. http://www.bpmi.org/bpml-spec.htm.November 2002.
一种语言 第9篇
随着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文本情感分类技术已成为文本信息处理的热点。有标注的情感资源为文本情感识别研究提供了基础。目前,英文领域的语料资源有Senti WordNet[1],细粒度情感分析语料MPQA[2]等;中文领域有How Net情感词典,大连理工情感词汇本体等。然而,有标注的语料在不同语言下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当缺乏某种语言的有标注语料时,利用其它语言的有标注语料来辅助进行情感识别已成为一个热门课题。
跨语言情感分析CLSA(Cross Lingual Sentiment Analysis)是指利用已有语言的有标注语料,辅助另一种语言来进行情感倾向性分析。现有的CLSA技术有利用双语词典[3,4]或对齐语料库建立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再运用相似技术进行目标语言的情感分析。也有利用机器翻译技术[5],先将不同语言翻译成同一种语言,再在单语上应用情感分析方法。Wan等人利用机器翻译技术将有标注的英文文本与未标注的中文文本互译[5],再运用Co-Training算法进行中文情感识别。徐军针对机器翻译的不准确性问题提出了一种迁移自学习算法[6],通过自动标记训练集中的高置信度翻译样本,对分类器进行迭代训练。上述研究都是基于不同语料背景的。当已有语料资源的背景不同时,CLSA策略也有所区别。另外,情感资源迁移的策略与情感识别的方法密切相关,不能抛开情感识别方法而单独研究情感迁移策略。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da Boost算法的情感资源迁移方法。首先将小规模的目标语言训练集翻译成源语言,再与大规模源语言训练集合并构建初始弱分类器;接着运用Ada Boost算法训练多分类器;经过多分类器协同实现了跨语言的情感识别。
1 情感资源迁移
在语言学领域,语言迁移[7]指一种语言的知识对人们使用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例如借助母语的发音、结构规则等来使用第二语言[8]。如果母语的规则对目标语言产生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反之则称为负迁移。本文把语言迁移的概念应用于CLSA,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描述为:(1)源语言:具有大规模有情感标注语料的语言;(2)目标语言:具有小规模有情感标注语料的语言。
情感资源迁移,是指将源语言情感资源向目标语言迁移,即:利用大规模带标注的源语言样本,和小规模带标注的目标语言样本,对目标语言文本进行情感褒、贬极性识别。在本文的研究中,使用的资源为源语言情感词典。针对跨语言情感资源迁移,本文主要解决了3个问题:(1)建立情感识别模型;(2)选取适合的机器翻译方法;(3)设计基于Ada Boost的多分类器协同策略。
2 情感识别模型
现有的情感识别主要有基于语义的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朴素贝叶斯是解决机器学习问题的最有实际价值的方法之一[9]。该模型通过先验概率和条件概率来估计文档d对于类别ck的后验概率,由此判断文档d的类别。式(1)是朴素贝叶斯多项式模型的类别计算式:
其中:P(ck)是在类别集合C上,训练集D中各类别的先验概率;wi表示待测文本d的第i个特征项;wt(wi)是文本d中特征项wi的权值。
本文以朴素贝叶斯多项式模型进行情感识别,将有标注的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样本作为训练集。首先计算文本的先验概率;再提取文本的情感特征,计算特征的条件概率;最后以后验概率最大的类别作为情感识别结果。
3 机器翻译方法
基于机器翻译的跨语言情感研究常采用3种翻译方式:(1)目标语言→源语言;(2)源语言→目标语言;(3)双向互译。由于本研究以情感词+否定副词作为文本情感特征,在提取情感特征时需要辅以情感词典。在现有资源只有源语言情感词典的背景下,如机器翻译的方法选择(2)、(3),则需同时翻译源语言训练集和源语言情感词典。受机器翻译正确率的影响,翻译产生的噪音会造成源语言训练语料的损失。另外,由于语言表达的差异,如“intresting”,“intrested”,“intreste”均翻译成“有兴趣”,翻译后经过去重,会造成情感词典大幅降维,导致情感特征的召回率降低。因此,本文的机器翻译选取了方法(1),即将目标语言翻译成源语言。
4 基于AdaBoost的情感资源迁移
4.1 基于AdaBoost的情感分类
在跨语言情感识别问题中,由于目标语言训练集极小,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形成的联合训练集上构建的情感分类器性能较弱。对此,本文采用了构造多个弱分类器协同工作的方法。Ada Boost是一种将各种弱分类器整合成强分类器的算法框架。它是Freund和Schapire[10]提出的。Ada Boost通过不断调整样本分布训练新的弱分类器[11],经过反复迭代产生一个包含各弱分类器权值的向量,各弱分类器的权值代表其在分类中的重要程度。Ada Boost算法基于机器学习领域的弱学习定理[12],认为如果单个弱分类器的性能优于随机猜测,则当弱分类器数趋于无穷时,强分类器的错误率将趋于零。
将源语言训练集记为R;目标语言训练集记为T;|T|<<|R|,即T的样本数远小于R。T翻译后形成源语言训练集记为Ts;情感类别记为Y={0,1};Ada Boost迭代次数记为K;弱分类器权值向量记为W。基于Ada Boost的跨语言情感识别算法描述如算法1所示。
算法1:
4.2 基于滑动窗口的最优弱分类器
对Ada Boost算法的最优弱分类器训练,采用滑动窗口更新训练集的方法,通过多次迭代训练最优弱分类器。
设第k轮迭代的分类器为hk,用hk为CRk添加分类标记,分类正确样本数为cnum,分类错误样本数为enum;设滑动窗口大小为scale;窗口滑动步长为step;窗口中的样本为集TNk;H为待选弱分类器集合;生成最优弱分类器hk+1的训练集为CNr;训练hk+1的算法描述如算法2所示。
算法2:
对滑动窗口的大小,如果scale<<cnum,则训练集较小,CNr与CNr+1的相似度增大。这一方面会使召回率偏低;另外,还会缩小各候选弱分类器的差异,使最优弱分类器的区分度相对较低。本文的研究表明,在scale取值为[cnum/7,cnum/3]时,分类性能不会出现显著差异。本文将窗口设定为scale=cnum/4。为增大弱分类器间的差异,窗口滑动步长设置为scale≥step,以避免两次训练选择重复样本。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5.1 实验数据及评价指标
实验语料来自NLP&CC2013中文微博评测任务。其中源语言为英语,目标语言为汉语。源语言训练集选用MUSIC领域的评论性语料,共包含4000条评论性文本,其中正、负向各2000条。目标语言训练集选用MUSIC领域的评论性语料,共包含40条文本,其中,正、负向各20条(训练集中,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训练样本数与NLP&CC2013评测标准一致)。选用NLP&CC2013评测的有标注的结果集(MUSIC领域)作为测试样本集,其中包含目标语言样本814条,其中正类样本412条,负类样本402条。训练语料分布如表1所示。
采用MPQA[10]词典,其中包含正向词2789个,负向词6079个。机器翻译工具选用Microsoft Translater。实验结果以正确率、召回率为评价指标。
5.2 机器翻译策略比较
从测试样本集中随机抽取4组测试样本,每组样本数500(各组样本有交叉)。分别用方法(1):将目标语言训练集翻译成源语言,再在联合训练集上构建分类器UNB-A;方法(2):将源语言训练集和MPQA词典翻译成目标语言,再在联合训练集上构建分类器UNB-B。两个分类器的性能如图1所示。其中正确率和召回率为4组测试样本的平均值。
可见UNB-B的召回率明显低于UNB-A,主要原因是受机器翻译准确性的影响,以及中、西文表达的差异造成的。例如:
原文:Bread's music was more interesting than this!
译文:Bread的音乐比这更有意思!
原文:Antony has a very interesting voice.
译文:Antony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声音。
其中,“interesting”在MPAQ词典中被唯一翻译成词语“有趣”;在翻译的文本中则分别是“有意思”和“有趣的”。这使得“有意思”和“有趣的”这两个情感特征都不能从汉语文本中被提取到,由此引起分类召回率较低。
5.3 情感资源迁移结果
为验证基于Ada Boost方法的有效性,以两个分类器为Base Line,选取测试样本集的全部814条样本进行对比实验:(1)在源语言训练集上得到的分类器SNB;(2)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联合训练集上训练得到的分类器UNB;(3)利用本文方法得到的分类器Ada NB。对Ada NB进行1~20次迭代,当滑动窗口scale=cnum/4,step=scale时,分类性能如图2所示。
可见Ada NB在迭代次数达到7时分类整体性能有所提高并维持稳定;当迭代次数达到15时整体性能趋于最优。但随迭代次数的增加,Ada NB的性能并没有继续提高,正类正确率和负类召回率略有下降,并在一定水平上维持稳定。分析其原因,认为本文的弱分类器只选取了训练集的部分样本,训练集较小,弱分类器只取得了局部较优的性能,召回率偏低,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分类器出现过拟合的现象。表2是各分类器的正确率和召回率。其中Ada NB分类器迭代次数为15次。
可见Ada NB的正类F值达0.749789,优于SNB分类器0.11,优于UNB分类器0.10;负类F值达0.693136,优于SNB分类器0.06,优于UNB分类器0.02。总体来看,Ada NB在一定迭代次数内的整体性能优于Base Line,获得了较为均衡的正确率和召回率。在NLP&CC2013评测中,其MUSIC领域评论的情感识别正确率最高达0.76,最低达0.50。本文实验将该评测的结果集作为测试集,即采用与该评测相同的测试样本集,正、负类的平均正确率达到0.71,优于该评测的平均水平,也表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6 结语
针对跨语言情感分析问题,提出了基于Ada Boost框架的情感资源迁移策略。以机器翻译为基础,将多个弱分类器以加权的方法构建成强分类器。在Ada Boost的每轮迭代中,提出以滑动窗口更新训练集的方法训练最优弱分类器。实验表明,采用的机器翻译方法可行的。基于Ada Boost算法的跨语言情感分类性能优于Base Line,在NLP&CC2013评测的MUSIC领域评论中,应用本文方法的平均正确率达到0.69,表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从实验结果看,跨语言情感识别的策略依赖于具体语料背景,并没有一个泛化的策略。下一步将在双向机器翻译、基于语义分析的方法方面对跨语言情感分析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针对文本情感分类研究中,有情感标注的语料在不同语言中的不均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AdaBoost的跨语言情感资源迁移策略。首先将目标语言训练集翻译成源语言;再在联合训练集上运用AdaBoost算法;通过设置滑动窗口更新训练集,训练最优弱分类器;最后得到适用于目标语言情感识别的分类器。实验表明,从目标语言到源语言的翻译方法是可行的。基于AdaBoost的分类策略获得了优于Base Line的正确率和召回率,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一种语言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味,教学法,教学语言
一、语文味教学法创造的是一种“有温度”的教学世界
说语文味教学法是一种“有温度”的教学法,与语文味教学法所创造的两个重要新概念有关,这两个新概念是 :教学主题和价值推送。这里我们先说教学主题,关于价值推送,在本章后面论述文化选点时再作专门论述。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主题,一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 ;二是泛指谈话、文件、会议等的主要内容。所谓课文主题,是指语文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课文思想内容的核心。
过去,我们的教学理论只有课文主题的概念,并没有教学主题的概念。但根据语文味教学思想,语文教师应该像艺术家创造作品一样,把课堂教学过程当成艺术作品来打造。课堂教学过程既然是一个艺术作品,当然就应该有自己的主题,我们把这个主题称为教学主题。所谓教学主题,是指课文主题和师生的生命体验相结合、相熔铸之后,所形成的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思想或核心内容。教学主题与课文主题当然密切相关,它来自于课文主题(否则教学就是脱离文本),又大于甚至高于课文主题。根据语文味教学法,只有在课文主题之外打造出新的教学主题的语文教学,才会产生审美意境,也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算真正成为审美过程。下面谈谈我们提出这样看法的理论依据。
根据叶朗先生的研究,在中国古代的多数思想家看来,并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意和象的统一,或者说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统一产生审美意境,即产生美。叶朗、朱光潜、宗白华等当代美学家均持这种观点。根据这种美学观,从本体论或存在论的角度来看,中国语文教学存在“三个教学世界”。
世界Ⅰ——客观性的教学世界。具体说,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是或基本上只是如同镜子一样反映文本的思想内容,教师主体只是作为文本的诠释者。笔者把这种有“象”无“意”的教学称之为语文教学世界Ⅰ。这种教学由于“没有温度”,缺乏有深度、有力度、有灵魂共鸣度的感染力,因而是不美的教学,也是学生不喜欢语文课、语文教师职业怠倦感强的主要原因。
世界Ⅱ——主观性的教学世界。就是极少数语文教师在进行或常常进行一种过分的主观性教学。这里的“过分”,既是事实评价,也是价值评价“。过分”具体表现为 :教师把文本当成“工具(”多数是当成发泄对现实不满的工具),并利用这种“工具”,进行脱离文本或对文本进行过度阐释的教学。笔者把这种教学称之为语文教学世界Ⅱ。这种教学是“温度过高”即“发烧”(有时可能还接近“发疯”)的教学。
世界Ⅲ——主客观统一的教学世界。这种教学,强调语文教学面对的文本,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象”,师生的生命体验是“意”。意与象的结合,就形成语文教学的意境。在这种语文教学世界中,教师像艺术家打造作品一样,把课堂教学当成艺术作品来打造。在进行这样教学的语文教师看来,一堂语文课,也应该像艺术家的作品一样有自己的独特主题,这一主题,既不能仅仅从文本中来(当然文本是基础),也不应该只是从主体的内心来,而是要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熔铸。也正是由于这种“有机”,赋予语文教学过程一种生命之美,即意境之美。语文味教学法,主张的就是这种主客观有机统一的教学法。显然,这样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渗透(个体和族群)生命体验的教学,因而是“热”的教学,是一种创造美或趋向美的教学(。这正是我们提出“文人语文”的根据之所在。)这样的教学,当然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同时也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语文教师展现文化眼光、释放人生情感、体验职业美感与挥洒生命的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从而给语文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内发动力。
二、语文味教学法之静态构成及学理依据
从静态角度看,语文味教学法由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等四大元素构成。这也就是目前许多人熟知的“一语三文”。
语文味教学法为何由“一语三文”四大元素构成,而不是由“一语一文(”即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一语双文(”即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构成?
首先“,一语三文”的提出是回应语文教学实践的呼唤。2002年,语文味的发轫之作《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 :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大型公开课便是如此。这堂课以及它的实录均产生很大影响,也引起多家媒体广泛讨论,弹赞皆有。但形成的一个共识是,这堂课被共推为我国新课改后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代表性的课例。成都七中教师母红梅曾在网上评价这堂课称“:这堂课影响十分巨大,甚至因此形成当代中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派’。”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荣生主编的《走进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一书对这节课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程少堂的《荷花淀》课例“教学是别开生面的,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量是巨大的”“,对教学改革的突破不但是一般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是‘教学内容的创生’”。这堂《荷花淀》全息着以后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所有重要元素的萌芽。此后对于这堂课也有着“语文味教学法教出的课虽好却无法复制”的声音。毕竟,大部分一线教师学习模仿一种教学法需要依靠一些比较明晰、简易的操作程序。自此,笔者开始了对语文味教学模式的探索,这种探索到2007年4月主讲的全市性公开课《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开始成型,到2012年《沁园春·雪》一课成熟。这个“型”,就是“一语三文”的教学模式框架。
其次,语文课文化不可缺位。曾祥芹先生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强调文化是一种“深刻的思想”,但他又认为文化“不具有独立的实体性内涵,它总是通过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等具体语文形态体现出来”,所以不主张将其单独列出。我们不明白曾祥芹先生何以如此冷落“文化”。按曾祥芹先生的推论,语言也不应该单独列出,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哪里有脱离文章文学的孤零零的语言?依据同样推断甚至也可以说,文章、文学也不应单独列出,因为哪里有离开语言的“文章”与“文学”?
今天我们依然认为 :文化应该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要素单独列出。这可以用全息理论加以解释。所谓全息,是指整体上的任何一部分或母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包含着整体或母系统的全部信息。由此可知 :语文教学是从一篇篇课文教学开始的,并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活动的连续进行而完成的,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相对于整体的教学,正如胚胎相对于动物一样,具有胚胎性。换言之,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文本(包括单个文本和单元文本),都是全息的(即包含着字、词、句、段,语法、修辞、逻辑,文章、文学、文化等各方面的语文知识)。由此可以推论,既然关于“语文是什么”有“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等三种观点长期相持不下,那我们就可以断定,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是语文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而每一篇课文都是整个语文知识的全息元,或者说是语言与文章、文学、文化的有机统一。根据现代人文学术分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分别是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和文化学研究的对象。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一个具体的教学文本而言,最好有点全息观,即对文本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进行观照。换言之,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的课文,它既可以是文章的,也可以是文学的,同时还可以是文化的,语言则更是作为载体渗透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语文味教学流派对文章、文学与文化采用了这样的解释 :这里的文章,包括文章规律、文章的信息、文章体式等 ;这里的文学,主要是指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学,主要探讨语文文本中语言的情境化和个性化以及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的形式美,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手段刻画文学形象等问题 ;这里的文化,则主要指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层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多元文化观和文明价值观。
十多年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单独列出文化内容进行教学,已成历史潮流,是不能够否定得了的,也是合理的。而且我们坚信“,一语三文”的提出不仅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时间的发展,它更会显示出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语文味教学法各要素之动态组合及其原则
2007年,笔者在《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这一公开课上提出语文味教学的“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时候,对“一语三文”四个要素并没有“选择的痛苦”或“选择的犹豫”,但对如何认识这四个要素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排列它们的顺序,确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最开始,笔者曾想过用这样的数学公式来表达“一语三文”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但是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个公式的局限。因为这样的数学公式只能表明,这四个要素之间是一种彼此独立、互不交融的并列关系,而这显然不符合我对语文教学中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之间关系的看法。在2007年撰写语文版《程少堂讲语文》一书时,把“一语三文”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表述为 :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见该书第93页) 。以此强调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和文章、文学、文化的交融性。
现在,我们主张这样表述 :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或语文=(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
这一表述蕴含着这样的理念 :在语文味教学法中,既说明了语言需要渗透到文章、文学、文化各要素之中,它是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基点和中心点,同时又强调文章、文学、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相对独立性,这样有利于强化教学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2013年12月19日,笔者在深圳市大鹏、龙岗两区向来自两个区的近800名中小学语文教师做了《语文味教学法——一种新的语文教学语言》的专题报告。报告中,笔者详细解读了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内容——“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教学模式,指出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是语文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并且特别强调,在语文味教学法中,语言是其中的基点和中心点,文章是重点,文学是美点,文化是亮点。有教师觉得这样是把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地位“降级”了。笔者的回答很坚定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是“文学”不重要,而是“文章”比“文学”更重要。在这点上,我们很赞成曾祥芹先生的观点“:文章知识是语文知识网络的主体”“,文章思维能力是语文智能的重心”“,文章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我们认为,把文章教学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是语文教育规律所决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非要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把“文学”抬得过高,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语文味教学法是一个开放系统。语文味“一语三文”的教学模式,除了“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或“语文=(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等主模式之外,它还有许多由“一语三文”变化而来的变式或副模式。根据数学上的排列组合原理,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要素之间,理应可以有24种排列方式。但是,设计语文教学过程与程序,不能机械地搞排列组合,也不一定需要那么多排列方式,何况有些组合不一定有意义,或者意义不大。对掌握语文味“一语三文”的教学模式而言,主要着力点应放在掌握其“全面模式(”或“交融模式”)与“重点模式”上。所谓“全面模式(”或“交融模式”),即“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或“语文=(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而所谓“重点模式”,是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一些变式。四川师大许书明教授在给川师大文学院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当代名师教学艺术研究》之“程少堂语文教学艺术”一部分中,通过研究的课例指出,程少堂的语文味教学“一语三文”教学模式除了主模式之外,还存在有不少变式结构。他认为“一语三文”的变式结构,来自于对文章、文学、文化的不同细读侧重,分别构成以下变式 :
1.以文章为视角的细读结构 :语言——变换——赏析。
2.以文学为视角的细读结构 :审美——把玩——创造。
3.以文化为视角的细读结构 :精神——感召——升华。
许书明教授还认为,对单独的文本或一个单元的文本做语言、文章、文学的探讨,是语文教学中的常规,但是,在此基础上对文本做文化意蕴的探讨,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个性特点。
现在有人以反对教学模式为新潮,实则反模式就是反教育。教学、教育需要模式,但我们要反对模式化,模式化即匠化与僵化,其本质是对模式的反动和扼杀“。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是语文味教学法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语文味教学法所践行的原则是 :一个理念,多种(元)模式,组(综)合运用,突破超越。语文教学法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至人无法”、“法无定法”,所以在语文味课堂上不仅存在主模式与副模式,而且实际存在一个模式群,从而保证了依据语文味教学理念进行的语文教学,是既有章法而又灵动的,是温煦、优雅而有深度的,也就是美的。
一种语言 第11篇
素描材质语言形式是相对于传统的素描语言形式体系而言的, 是绘画视觉领域里的另一种“表情”, 也是相对于现代绘画语境中的另一种“观看”。自后印象派以后, 素描的语言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素描的语言形式不再局限于再现客观物象, 而是在绘画视觉领域里体现更多的人文思想和个性化表现。阿恩海姆曾论述:“艺术最终的目的不是模拟和再现, 而是要表现和创造。”[2]素描材质语言形式里所呈现的新思想观念、新表现技巧和新绘画形式, 从“再现物质世界”到“表现精神世界”跟传统的素描语言形式在美学上有了本质的差异。
利用材质媒介的拼凑和混合这不是素描材质语言形式, 它应该是一个跨越视觉常规的一个综合性艺术语言形式, 是兼容并蓄的一种绘画精神, 运用各种媒材综合表现的“有意味的形式”。
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这样陈述:“在讨论审美问题时, 人们只需要承认, 按照某种不为人知的神秘规律排列组合的形式, 会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感动我们, 而艺术家的工作就是按这种规律去排列、组合出能够感动我们的形式我称这些动人的组合、排列为有意味的形式’。”[3]素描材质语言作为素描的表现手段, 可以归结为视觉的形式问题。在视觉领域里, 以材质语言形式作为表现手段, 很早就被运用在绘画作品中, 特别是在20世纪成为了现代艺术的潮流。1940年以来的当代绘画, 材料与质感的物理性突破了造型与色彩的藩篱, 变成了第一重要的视觉元素, 将绘画的重点从再现转向了对象本身的物理真实, 这种突显材料物质特征的绘画形式, 最出色的代表人物是阿尔伯托布里 (如图1) 、塔皮埃斯、让杜布菲、安塞姆基弗。整个绘画史上, 绘画平面始终是绘画的出发点, 但自意大利画家冯塔纳在画布上割了几刀以后, 绘画的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 作为现代艺术新的贡献, 就像环境艺术、光效应艺术和实体艺术一样, 绘画语言与各种艺术形式的界限被消融。20世纪初, 美国现代派画家勃拉克和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将现成材料运用在艺术创作中, 突破了绘画空间和结构表现的框架, 使画面材质语言形式的概念进行不断地延伸。素描材质语言形式正是在视觉领域中拓展、运用的基础上, 借鉴材质媒介在绘画中的综合使用, 充分体现出作品的内涵与作品的表现形式在审美观念上的统一, 运用不同的材质媒介表现作品, 通过各种方式体现出材质媒介的物理特性与审美价值, 形成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素描材质语言 (如图2) 。
深入研究素描材质语言形式的特点, 归纳后有以下几种方式。“由注重表现客观物象到注重表现精神世界;由单一的素描语言形式到丰富的素描语言形式;由简单的材料到实现多种材质并用的立体素描语言形式;由语言相对共性到个性语言发展样式;由写实镜像形式到写意、抽象表现形式;使素描成为独立的绘画艺术样式;”[4]从以上的素描材质语言形式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 素描材质语言形式相对于传统的素描语言形式, 是一种更具生命的形式, 更能够表现人类情感的本质, 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苏姗朗格认为:“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 它们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5]苏珊朗格还有过精彩论述:“总之, 要想使一种形式成为一种生命的形式, 它就必须具备如下条件:第一, 它必须是一种动力形式。换言之, 它那持续稳定的式样必须是一种变化的式样。第二, 它的结构必须是一种有机的结构, 它的构成成分并不是互不相干, 而是通过一个中心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6]从分析素描材质语言形式中, 我们可以看到, 素描材质语言形式是由再现到表现、由理性到非理性、由关注自然物象到关注精神灵魂。可以这么认为, 素描材质语言既是一种生命的形式, 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素描材质语言中“有意味的形式”相对于传统素描语言形式, 在视觉领域里是另一种的“观看表情”。瓦尔特本雅明曾认为:“艺术没有过去, 只有未来。”[7]“艺术最主要的任务是一种需求的创造, 这种需求只能在将来获得充分满足。有很多需求不能够被理解, 有些需求并不是真正的需求, 因为它们把需求强加于当前被认为是需求的形式上。”[8]可见, 只有在素描材质语言形式中寻求一种需求的创造, 使视觉艺术成为生命形式, 艺术形式语言也才能成为“有意味的形式”。素描材质语言形式是视觉艺术领域里所呈现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是一种艺术表现的创造性风格样式。阿恩海姆曾说:“迄今为止, 没有任何一种风格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发展最终的颠峰。任何一种风格, 都仅仅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而已。”[9]
参考文献
[1]波德莱尔著《波德莱尔美术论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版
[2]鲁道夫·阿恩海姆著孟沛欣译《艺术与视知觉》 (新编) ,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8年版
[3]克莱夫·贝尔著《艺术》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1984年版
[4]任兰新著《新概念静物素描》,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年版
[5]苏姗·朗格著《艺术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年版
[6]苏珊·朗格著《情感与形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版
[7][8]《世界美术》,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社, 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