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足型营养不良(精选8篇)
营养不足型营养不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09年~2013年来我院进行腹透的患者43例, 其中包括男性23例和女性20例;年龄趋于19~84岁, 平均 (51±2.5) 岁, 透析时间都是8个月。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没有感染、腹膜炎、心力衰竭、手术创伤等并发症, 以SGA法评价患者营养状态并依照结果分成营养良好、轻中度营养不良、重度营养不良组, 各组之间没有明显的性别、年龄差异。
1.2 方法
(1) 营养评估法:所有患者在行腹膜透析的同时给予高蛋白饮食1.2~1.4 g/ (kg·d) , 并评估营养状况[2]。 (2) 检测指标:分别测定三组患者的Scr、ALB、PA、CPR、CH等指标, 对比分析各组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 用 (x-±s) 表示计量资料, 检验方法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和计量资料用t检验, P<0.05时有意义。
2 结果
经评估80例患者中有50 (62.5%) 例营养良好, 20 (25.0%) 例轻度营养不良, 10 (12.5%) 例重度营养不良, 各组间的Scr、ALB、PA、CPR、CH等指标比较具有统计意义 (P<0.01) 。见表1。
3 讨论
腹透患者常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 是一种常见并发症。西方国家报道PD患者中轻中度的营养不良可达24.5%, 重度可达10%, 在本文研究中, 43例患者中有26 (60.5%) 例营养良好, 11 (25.6%) 例轻度营养不良, 6 (13.9%) 例重度营养不良, 与前者结果基本相符。本研究中Scr、ALB、PA、CPR、CH等指标对腹透患者的营养状况具有较大影响, 如ALB、Scr、PA、CH、CO2CP等值越高则患者营养状态越好, 而CRP值越高则患者营养状态越差。另外有研究显示, 腹膜转运功能越好的患者其营养状态越差, 营养不良患者基本是高转运及高水平转运, 此结果可能和PET值相关[3]。
影响PD患者营养状态的因素很多, 如年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 同时腹透还会影响患者胃肠排空, 降低葡萄糖的吸收和蛋白质的摄入。另外, 营养不良的患者极易产生其他并发症, 加重的蛋白质的摄入不足, 且有相关研究显示腹透患者中糖尿病要比其他患者营养状态差[4], 所以应该积极预防并发症, 提高患者营养状态, 但糖尿患者因注意饮食控制。研究显示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和患者的营养这状态关系密切, 所以应设计合理的治疗方案一提高患者营养状态, 促进蛋白质的吸收。总之, 腹透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概率很高, 且大多是高转运类型, Scr、ALB、PA、CPR、CH等是重要影响因素, 及时纠正可显著提高营养状态, 促进蛋白质吸收, 改善患者预后。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影响腹透患者营养和蛋白质摄入的相关因素, 并作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2009年2013年来我院进行腹透的患者43例, 以SGA法评价患者营养状态并依照结果分成营养良好、轻中度营养不良、重度营养不良组, 分别测定三组患者的Scr、ALB、PA、CPR、CH等, 对比各组指标结果。结果 经评估43例患者中有26 (60.5%) 例营养良好, 11 (25.6%) 例轻度营养不良, 6 (13.9%) 例重度营养不良, 各组间的Scr、ALB、PA、CPR、CH等指标比较具有统计意义 (P<0.01) 。结论 腹透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概率很高, 且大多是高转运类型, Scr、ALB、PA、CPR、CH等是重要影响因素, 及时纠正可显著提高营养状态。
关键词: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谭雪.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荟萃, 2013, 28 (5) :509-511.
[2]曹礼应.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 2010, 20 (1) :51-52.
[3]李大勇.腹膜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 (3) :206-207.
营养不足型营养不良 第2篇
摘要:惠州南湖(惠州西湖子湖之一)是典型的亚热带浅水城市湖泊.5月惠州西湖开展了以水生植被构建和鱼类调控为主的生态系统修复与构建(中试)工程,以控制湖泊富营养化,改善湖泊水质.在工程前对罗非鱼等野杂鱼类进行了清理.清鱼后总磷下降了58.79%,总氮上升了36.48%,浊度下降77.87%,水体透明度明显改善.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变化不大,但生物量变化很大,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有所改善,罗非鱼等野杂鱼能够明显加剧水体富营养化进程.作 者:高红婷 柴夏 刘从玉 GAO Hong-ting CHAI Xia LIU Cong-yu 作者单位:高红婷,GAO Hong-ting(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36)
柴夏,刘从玉,CHAI Xia,LIU Cong-yu(南京中科水治理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08)
营养不足型营养不良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120例产妇,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2例, 排除高血压其他病因所致的肾脏疾病。对照组年龄21岁~40岁, 平均年龄 (31.5±3.5) 岁, 初产妇45例, 经产妇15例;试验组年龄20岁~41岁, 平均年龄 (32.5±3.5) 岁, 初产妇48例, 经产妇12例。2组选择阴道分娩产妇80例, 剖宫产40例, 新生儿体重为2 870~4 804 g。平均体重为 (3 320±840) g。2组在年龄、产次、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进行护理, 仅针对产妇进行常规母乳喂养的培训, 给予基本的护理措施。试验组采用规范化营养干预方式进行护理, 以产妇为服务中心, 以尽量帮助产妇泌乳为主要目的进行护理。对产妇的心理状况进行一定的了解, 防治产后抑郁, 积极与产妇进行沟通, 并与产妇家属共同努力使产妇保持良好心情, 针对性补充富含蛋白质食物, 促进产妇的乳汁分泌。进行强化泌乳健康宣教, 对产妇讲述母乳对新生儿健康发育以及成长的重要性, 使产妇有自主意识要为新生儿进行哺乳, 并通过吸乳器帮助产妇收集乳汁, 防止乳汁淤积。
1.3观察指标对2组婴儿乳头含接姿势, 母亲喂奶的感受以及母乳喂养状况进行比较。以及产妇产后出现的抑郁状况进行比较, 其中针对产妇评分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焦虑、害怕、惊恐、躯体疼痛、睡眠障碍、头昏、心悸等进行评分, 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评分, 其中轻度焦虑:50~59分, 中度焦虑:60~69分, 重度焦虑:70分以上。
2结果
2.1 2组产妇护理前后SAS评分比较试验组护理后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2组产妇产后泌乳量比较试验组采用规范化营养干预后产妇的泌乳量有显著改善,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讨论
产褥期是指胎儿、胎盘娩出后产妇身体、生殖器官和心理方面需要调整的一段时间[3]。由于产妇刚分娩完胎儿, 产妇的体温、脉搏、血压等一系列常规指标与正常人有一定的差别, 且产妇在分娩完胎儿后将有不同程度的恶露形成, 产褥期护理质量与产妇泌乳量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 对于产褥期的护理尤为重要[4]。在本文中, 针对产妇采用两种不同的护理方式, 发现规范化营养护理干预对于产妇的泌乳量有一定的提高, 其中规范化营养护理干预的方式的目的, 使护理人员对产妇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且规范化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产妇心理压力, 对产妇的乳汁分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5,6]。在本次试验中, 针对产妇采用两种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比较发现, 试验组采用的规范化营养干预较护理前SAS分明显降低, 而对照组常规护理与护理前差别不大。试验组采用规范化营养干预对产妇的泌乳量有一定的改善, 且与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后, 2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综上所述, 在产褥期针对产妇进规范化营养干预对于产后泌乳不足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患者及其家属较为满意, 值得推广应用[7,8]。
参考文献
[1]孟庆臻, 贺莉, 曹建英.中药配合饮食对产妇泌乳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 2013, 11 (20) :77-78.
[2]王萍, 陈海娇, 马婧, 等.厦门地区乳母产褥期膳食营养状况调査[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0, 26 (6) :453-454.
[3]杨桂莲, 刘建建, 龚灿辉, 等.产后42 d~60 d乳母膳食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 2011, 18 (12) :2333-2334.
[4]李招连.产后早期乳房按摩促进乳汁分泌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 :263-264.
[5]何文艳, 柯贤鹏, 张晓峰.健脾养胃汤配合乳房按摩治疗产后乳汁不行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 29 (9) :717.
[6]刘会会, 韩秀霞, 刘烈刚, 等.山东城乡乳母维生素B1、B2和烟酸膳食摄入情况对比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4, 20 (1) :77-81.
[7]魏晓芳.孕期营养干预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状况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6) :429-430.
2型糖尿病患者营养相关知信行调查 第4篇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在本院内分泌科门诊和病房的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标准: (1) 符合1999年WHO有关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4]; (2) 年龄18周岁以上; (3) 无听力及认知障碍, 意识清楚, 能进行语言沟通; (4) 愿意配合完成本次调查。共纳入290例, 符合283例, 其中男148例, 平均年龄 (54.33±12.46) 岁, 女135例, 平均年龄 (56.90±10.89) 岁。病程:4年及以下180例, 5年至10年75例, 11年及以上28例。
1.2 方法
对照流行的KAP (营养知识、态度、行为) 模式, 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 (1) 一般情况, 患者年龄、性别、学历、糖尿病病程; (2) 选择题部分, 包括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饮食行为。其中营养知识共15题合计30分, 患者对营养的态度5题合计10分, 饮食行为10题合计20分。按统一标准进行评分, 将原始分标化为百分制, ≥60分为及格。 (3) 营养学知识获得途径来源。所有调查对象均知悉本研究目的, 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本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90份, 回收有效问卷283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59%。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 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百分率比较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 多样本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型糖尿病患者对营养知识的了解程度
2型糖尿病患者对营养基础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 只有12.01%的患者能说出三大产热营养素, 有4.24%的患者了解糖尿病患者每日总能量的计算, 了解食物血糖指数的只有4.59%, 12.01%的患者知道主食与副食的区别, 8.83%的患者了解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另外, 仅8.13%的患者知晓糖尿病与肾病的关系, 详见表1。
2.2 2型糖尿病患者日常膳食结构
2型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膳食结构不尽合理, 每日吃粗粮的患者只有9.89%, 每日饮用牛奶的只有9.54%, 有19.79%的糖尿病患者不敢吃水果, 而仅有24.03%患者每日食用大豆及其制品。详见表2。
2.3 不同年龄段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行为情况
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能做到每日坚持饮食治疗和合理安排三餐, 50岁和>50岁年龄段两组患者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低年龄组经常饮酒者、节假日不能节制饮食、吃饭速度过快明显多于高年龄组 (P<0.01) 。在合理选择水果方面, 高年龄组和低年龄组都不能很好地选择水果, 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1) , 其余行为方面, 低年龄组优于高年龄组。见表3。
2.4 营养知识、态度、饮食行为得分情况
在KAP评分中, 营养态度 (A) 及格率最高, 为93.29%, 饮食行为 (P) 及格率为26.86%, 营养知识 (K) 及格率最低, 为7.42%。在文化程度方面, 高中及以上学历的2型糖尿病患者K分较高, 初中及以下学历K分较低 (t=6.74, P<0.05) 。而营养态度和饮食行为在不同学历之间相近 (P>0.05) 。不同年龄段的营养知识和饮食态度相近 (P>0.05) , 而饮食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1, P<0.05) 。
2.5 获取营养知识途径
在283名患者中, 营养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是医护人员指导 (75.62%) 和电视广播 (59.36%) , 其次是营养专业人员指导 (22.97%) , 而通过报刊图书 (14.13%) 、专业书籍 (12.01%) 和网络 (8.13%) 获得知识者则比较少。
3 讨论
医学营养治疗被誉为“驾辕之马”, 膳食营养教育已被公认为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措施[5]。医学营养治疗是所有类型糖尿病的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 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所必不可少的措施, 应长期严格执行。只有使糖尿病患者掌握一定程度的饮食营养知识, 拥有正确的态度, 才能促使其采取正确合理的饮食行为[6]。
本次调查中, 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的膳食结构不尽合理, 每天吃粗粮、菌类和饮用牛奶的不多, 动物性食物以畜禽肉类为主, 鱼虾类海鲜比例不高。粗粮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 能增加患者的饱腹感、延长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时间, 有降低空腹血糖和改善糖耐量的作用。畜禽肉类虽然含有优质蛋白质, 但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较高, 而鱼类脂肪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 具有降低血脂、防治动脉硬化的作用。本次调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吃水果人数较少, 从不吃水果的患者较多。这可能与传统观念中水果比较甜、含糖分较高有关, 很大一部分患者害怕吃水果会导致血糖升高而不敢食用水果。调查还显示, 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能坚持饮食治疗, 并合理安排三餐饮食, 但在节假日能严格控制饮食的患者人数不多, 尤其是年轻患者。节日期间糖尿病患者饮食最容易失控, 而饮食失控又是加重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节日期间如果过度放纵自己, 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甚至威胁生命。
有研究表明[7,8], 我国糖尿病患者接受糖尿病正规教育的机会较少, 普遍缺乏疾病相关知识, 认知水平低下, 且存在不少误区。普及营养知识, 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对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尤为重要。本调查显示, 2型糖尿病患者文化程度是获取营养知识、形成饮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文化程度越高, 营养知识水平也相应较高;因此营养专业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文化程度开展营养宣教, 特别是针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开展形式多样的营养指导形式, 如一对一饮食指导, 发放宣教资料、专题讲座, 语言应通俗易懂, 患者能够接受。
本次调查显示, 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对获取营养知识意愿强烈, 接受营养知识的态度较好, 但往往得不到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很多患者得了糖尿病, 会主动通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地去了解一些疾病营养知识。虽然人们获得健康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 但是权威的、科学的、准确的营养知识的获取途径还不通畅, 其中还有一部分是错误的信息而误导患者。调查发现, 大多数患者的营养知识来源于医护人员指导和电视广播, 来源于营养专业人员的较少, 而通过报刊图书和网络获得的知识都比较浅显和不具体, 缺乏针对性。所以他们更希望从营养专业人员咨询或讲座中获得更全面、有针对性的营养知识。营养专业人员应强化营养教育普及深入工作, 拓宽知识信息来源, 增加教育覆盖面, 将糖尿病营养教育从医院扩大到社区、农村, 通过多种渠道, 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力宣传糖尿病健康教育, 使糖尿病防治深入家庭、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Wenying Yang, Jurning Lu, Juming Weng, 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0, 362 (12) :1090-1101.
[2]穆艳, 李红.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 2007, 4 (6) :253-255.
[3]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780-781.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Part 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R].Genera:WHO, 1999.
[5]于靖梅, 张兔梅.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病人治疗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 2007, 21 (2) :507.
[6]柳鹏, 吕净, 王勃诗.健康教育对糖尿病住院患者营养知信行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 2011, 27 (5) :366-368.
[7]王振爱.门诊糖尿病患者相关知识的认知调查[J].职业与健康, 2004, 20 (9) :118-119.
8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营养评价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1年12月参加糖尿病俱乐部的8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60岁)为研究对象;男性43例(52.4%),女性39例(47.6%);平均年龄(64.20± 5.31)岁;病程<1年14例(17.1%),1~5年20例(24.4%),6~10年23例(28.0%),病程>10年25例(30.5%)。职业不限。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7.0mol/L或餐后2h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ol/L;并排除严重心、肝、肾、甲亢、消化系统等消耗性疾病及服用激素者。同时选择我院体检无严重消耗性疾病的正常老年人82例作为对照组,女性37例,男性43例,平均年龄(62.90± 4.13 )岁。
1.2方法
1.2.1 人体测量及评价标准
身高和体重:清晨清醒、空腹时,穿单衣并赤脚称量体重。同时测量身高,计算体质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BMI>28kg/m2为肥胖,BMI 24.0~27.9kg/m2为超重,18.5~23.9kg/m2为营养状况正常,BMI<18.5kg/m2为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统称营养过剩。三头肌皮褶厚度(TSF):连续测定3次,取其平均值,正常参考值为男性12.5mm,女性16.5mm[2]。上臂围(AMC)计算公式:MACM(cm)=AMC(cm)-0.314TSF(mm),正常参考值为男24.8cm,女21.0cm。
1.2.2 生化检测及评价标准
血清蛋白质指标:总蛋白(TP)正常值为60~80g/L,TP<60g/L为异常;白蛋白(ALB)正常值35~50g/L,28~34g/L为轻度营养不良,21~27g/L为中度营养不良,<21g/L为重度营养不良;前白蛋白(PA)正常值为0.15~0.39g/L,<0.15g/L为急性蛋白营养不良;血红蛋白(Hb)正常值为110~160g/L。营养免疫指标:总淋巴细胞计数(TLC)正常值为(0.8~4)109/L,低于正常值为营养不良。血清脂类指标:总胆固醇(TC)正常值为0~5.8mmol/L,>5.8mmol/L为高胆固醇血症,甘油三酯(TG)正常值为0.3~1.7mmol/L,>1.7mmol/L为高甘油三酯血症。
1.3统计学处理
原始数据采用EXCEL表格录入,经核对后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undefined表示,两组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体测量指标
实验组病人的年龄和平均身高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病人的平均体重和BMI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组中有62%属于超体重和肥胖的病人(表1)。
2.2实验室测量指标
实验组病人TP、TC和LY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ALB、PA和Hb低于对照组,TG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患者普遍存在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最终导致营养不良。老年糖尿病患者通常血糖波动大,因此更易发生急性代谢障碍,并受生理、精神、社会等各方面复杂因素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3]。黄陈等[1]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评价,结果为16.7%营养不良,62.5%具有营养不良危险,20.8%营养良好。而高龄和营养失调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造成许多不利影响,降低生活质量,增加了治疗的风险,甚至影响预后。本次研究结果发现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超重和肥胖占2/3。大量研究认为减肥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于肥胖的糖尿病病人随着体重的下降,降糖治疗的疗效快而显著,降糖药物用量也相应减少,甚至停药[4]。因此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应该首先减轻体重,而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也应当把控制能量以控制体重作为饮食治疗的主要指导思想。
实验组病人血清白蛋白与前白蛋白比对照组低,原因是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肝脏及肌肉中蛋白质摄入减少,合成减弱,分解代谢亢进;也有相当数量的糖尿病患者对饮食控制缺乏科学的态度,饮食不均,优质蛋白摄入不足。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长,血糖高,更容易导致蛋白质营养不良。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接受科学的糖尿病教育,饮食指导,心理开导。在膳食方面应当在控制能量摄入的基础下,均衡膳食,补充优质蛋白以及与代谢相关的B族维生素。一般蛋白质供能占总热量的15%~20%,食物中优质蛋白如蛋、奶、豆、鱼等应大于1/3。另外有研究认为,血清前白蛋白灵敏性优于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的测定简便快速,是早期评价糖尿病患者营养状况的良好指标[5]。实验组血红蛋白也低于对照组,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可能与铁质摄入不足有关。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膳食中应该多选择富含铁质和促进铁质吸收的维生素C的食物。
实验组病人甘油三酯比对照组病人高。高脂血症是糖尿病病人常有的并发症,以TG升高、HDL-c降低和LDL-c升高、TC正常或升高为特征[6]。糖尿病病人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并已成为糖尿病病人的主要死因。因此,在对病人制订饮食计划时除了控制能量外,脂肪的摄入量不应超过25%,并选择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食用油,如花生油、玉米油、橄榄油和深海鱼油等。另外可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20~35g/d),以利于降低血脂和血糖。
根据本研究结果可以认为,对于糖尿病病人的营养治疗,应根据其具体的营养状况来制订合理的饮食治疗方案,平衡膳食,避免盲目“饮食控制”,以达到或维持理想的体重,并使病人的血糖、血脂和血压控制在较好的水平,以避免或延缓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从而达到营养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陈,徐静,王建,等.糖尿病患者的微型营养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4):624-625.
[2]WAITZBERG DL,CAIAFFA WT,CORREIA MI.Hospitalmalnutrition:the Brazilian national surrey(IBRANUTRI):astudy of 4000patients[J].Nutrition,2001,17(8):573-580.
[3]三轮真也,廖宏.面向老年社会的糖尿病医疗方针[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7,14(11):10-11.
[4]蔡东联.营养师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718-740.
[5]王海英,梁化岐.血清前白蛋白对糖尿病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价[J].临床误诊误治,2007,20(6):19-20.
营养不足型营养不良 第6篇
1 田径耐力型运动员营养需求的特点
耐力型项目的运动员和各类型普通运动员最大的区别, 就在于耐力型田径运动员在短时间内的能量消耗稳定, 但持续时间非常长, 完成整个训练或比赛项目时所带来的消耗要比一般运动员大得多。由于耐力型田径运动员在训练比赛时体内的能量代谢主要以有氧运动代谢为主, 因此, 此类运动员在平日饮食中需要摄取热量较大的食物, 保证耐力型运动员的正常消耗。
耐力型运动员身体素质虽然较好, 但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等疾病, 因此耐力型运动员应在平日里摄取足够多的蛋白质和铁元素, 保证血液红细胞健康;耐力型运动员运动的时间较长, 强度较低, 身体内脂肪消耗度和利用程度更高, 这就使得耐力型田径运动员的饮食中脂肪合理摄入也是不可或缺的;糖分亦是如此, 由于长时间的动能消耗, 耐力型运动员的糖分消耗量更大, 应在其饮食中供应足够的糖分来维持身体内糖的储存;不仅如此, 耐力型运动员会在长时间的运动中大量出汗, 代谢水分、电解质, 应选择合适的时机适量补充水分来维持长时间的运动。
另外, 为了运动员全方面的营养健康考虑, 维生素的补充也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维生素B群与维生素C, 应当给予充足补充, 用来消除疾病与疲劳, 协助耐力型运动员体力的恢复。
2 耐力型田径运动员各项营养的具体补充方法
2.1 运动员脂肪的补充方法
在耐力型田径运动员中, 能量的消耗最依赖的就是脂肪, 脂肪在消耗时对糖和蛋白质的混合分解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脂肪的增加会增强氧气的消耗, 对田径运动益处较小, 因此, 在合理的饮食中如果按照百分比来计算, 每天田径耐力型运动员应摄取的脂肪需要在总摄取量的1/4左右, 这样可以保证在大强度的训练比赛中能量的需求不断档, 针对于田径耐力型运动员来讲, 食物中应采用橄榄油、菜籽油等不饱和脂肪酸较高的食用油。
2.2 运动员蛋白质的补充方法
作为人体内不可缺少的三大营养素之一的蛋白质, 是构成人体内各个组织细胞、肌肉、骨骼和血液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没有蛋白质就没有人类生命的诞生, 蛋白质是保证人体能够正常运作的的重要成分之一。耐力型的田径项目多对规律的呼吸、循环等要求比较高, 因此, 田径耐力型运动员在整个运动量刚开始的前端, 应保证运动员有足够的蛋白质摄取, 来抵抗过量消耗。运动的开始体内会首先利用糖分经过氧化分解出能量并提供给肌肉, 待肌肉内肌糖消耗殆尽时, 蛋白质才会参与代谢过程, 经过氧化的蛋白质能够提供能量继续维持运动。此时如果体内没有足够的蛋白质来供给, 运动员将直接出现续航能力下降的情况。此外, 蛋白质对于神经兴奋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这对运动员参与比赛和训练的积极性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补充足量的蛋白质也能够消除疲劳, 提高成绩。
2.3 运动员电解质的补充方法
电解质对运动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却较少受到普通运动员的关注, 但耐力型田径运动员在比赛训练过程中出汗量大, 经常会伴随着盐分的大量流失, 出现脱水等情况。在这一方面, 运动之前、运动过程中和运动之后都要适当合理地补充水分, 以保证运动员在运动时水分供给的稳定, 调节体温平衡, 保证电解质的正常新陈代谢, 也就确保了运动能力及耐力的提升。
一般情况下, 在参与运动之前首先要补充500 m L, 相当于一瓶矿泉水的水分量, 来确保运动前体内水分的平衡, 而在运动期间却不能一次性补充如此多的水分, 应当每隔十几分钟补充半瓶左右, 或者每隔3 km距离时补充。在补充水分的时候也间接地补充了电解质, 对人体机能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运动结束之后, 应避免在一次补充中暴饮, 由于一次性饮用过多的水分会造成电解质紊乱, 影响体内正常的新陈代谢, 因此应注意饮用量。
2.4 运动员维生素的补充方法
维生素作为人体内不能缺少的一部分营养元素种类繁多, 补充方法也较多。维生素作用在人体内能够辅助人体新陈代谢, 保证人的正常生理需求, 但由于维生素在人体内不能够自然合成, 必须需要在外界食物中获取, 而耐力型的运动员对维生素的需求则更加庞大, 尤其对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需求较高, 应当进行少量多次的充足补给。例如:一次长跑中, 每进行1 000 k Cal的热量消耗, 就会消耗维生素B 0.6 mg左右, 维生素C 16~18 mg左右。而在长时间的运动中, 对维生素的消耗更是大大增加, 因此长时间的耐力型训练需要足量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补充, 保证运动员体内的正常代谢消耗。不仅如此, 运动员平日里的训练和比赛时期需求的维生素量也不尽相同, 例如, 训练阶段维生素B每日的需求量为4 mg左右, 在比赛阶段则需要8 mg左右;维生素B主要来源于各种豆类, 例如小米、高粱米、黄豆、小豆、黑豆以及各种坚果中;维生素C则普遍存在于各种食物中, 含量较高的有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 如橙子、柚子、橘子等。
2.5 运动员糖分的补充方法
田径耐力型运动员在训练中通常需要承受较大运动量和高强度的训练频率, 对身体内的能量消耗要求非常大。然而怎样才能合理地补充糖分, 提高糖类在运动员体内的存储, 又能够令肌体的需求不受影响, 一直以来是我国体育营养方面专家研究的问题。加快运动后的糖类摄取恢复, 对提升运动员素质尤为重要。耐力型的运动员体内碳水化合物占据总能量的比例需高于60%, 在长时间的运动过程中, 补充糖分可以保证人体内血糖的浓度, 保证肌肉的糖氧化作业, 来维持运动员分解糖所带来的能量。运动过程中, 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频率会大幅度增高, 而且在运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依然需要大量的葡萄糖来维持, 因此运动训练之后需要尽快地补充糖分, 避免出现低血糖等症状, 耐力型田径运动员可以补充单糖来维持运动时不喜进食的情况。
3 结语
由此看来, 耐力型运动员在比赛中, 需要进行合理的营养补充来保证运动中肌体对热量的需求, 合理地改善运动员的营养补充, 在运动员的比赛和训练过程中能够起到关键的作用。由于耐力型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远远大于一般人, 因此, 补充营养的过程也要因人而异。鉴于此类情况, 在训练过程中, 教学人员及运动员都要适当地学习一些营养学知识, 以便于日后的训练中拥有良好的体能恢复。
摘要:在当今田径方面的比赛中, 耐力型项目运动员对饮食中各类营养物质的需求以及训练比赛后的恢复方法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田径运动员, 其对各个项目的爆发力、忍耐力等比赛项目的需求普遍较高, 因此运动员的平日里饮食和营养方面的合理化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该文将针对田径耐力型运动员对水、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需求进行讨论, 并指出了耐力型田径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需要注意的营养问题。
关键词:田径,耐力项目运动员,合理营养
参考文献
[1]唐戎.长跑运动员的合理营养[J].田径, 1999 (11) :45.
[2]王荣森.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与机理[J].田径, 1999 (9) :46-47.
[3]徐玉嫒.田径运动的营养特点[J].田径, 1999 (3) :46-47.
[4]王召运.蛋白质与体育运动[J].田径, 1998 (12) :42.
营养不足型营养不良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底在该院接受治 疗的68例喉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34例对照组中, 女性患者有15例, 男性患者有19例 ,最小年龄不低于38.5岁 ,最大年龄不超过66.4岁 ,平均年龄大约是(48.52±2.83)岁。病程最长为9年,病程最短为1.5年,平均病程大约是(1.54±0.34)年。34例观察组中,女性患者有16例,男性患者有18例,最小年龄不低于38.8岁,最大年龄不超过66.9岁 ,平均年龄大约是 (48.85±2.35)岁。病程最长为9.5年 ,病程最短为1.6年,平均病程大约是(1.85±0.86)年。
1.2 方 法
采用常规护理照顾34例对照组, 采用营养护理照顾34例观察组: ①营养支持。术后3 d内给予患者营养混合液1 500m L,作为肠外营养 ,给予肠内营养液1 000 m L。术后第4天和第5天给予患者营养混合液1 000 m L,作为肠外营养 ,给予肠内营养液1500 m L。手术后第6天到第10天内,给予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液2200 m L,术后第11天到第14天,患者逐渐过渡到经口进食[1]。②胰岛素治疗的护理。胰岛素的储存要慎重 ,避免剧烈晃动,存储的温度控制在30℃以下或者2℃以上。为了确保剂量准确,通常情况下需要使用1 m L注射器抽取药液。如果需要混合使用短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 抽取药液的顺序是先短效胰岛素后长效胰岛素,千万不能反向操作。为了避免注射部位组织增生或者萎缩,护理人员给予患者注射时,尽量避免注射同一个部位。③病情监测。术后要监测酌情测定尿糖含量、血脂、电解质、血浆蛋白、肝肾功能,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血糖变化调节营养液及胰岛素的剂量。另外,护理人员要将患者排便次数、排便量、腹部体征、体重变化详细记录下来[2]。④血糖的监测和记录。空腹血糖的采血时机选择在清晨,而且患者必须处于空腹状态下。护理人员要熟练使用血糖仪。如果血糖监测次数太多,需要更换不同部位。护理人员要重视无菌操作,在进行血糖值测量时,护理人员要将血糖情况详细记录下来,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医生[3]。
1.3 统 计方法
把所有的数据输入SPSS17.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t进行检验,用(±s)表示计量,用百分数(%)、例数(n)表示计数,使用t进行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中,营养差的总共有4例,营养欠佳的总共有10例,营养正常的总共有20例。观察组中,营养差的总共有1例,营养欠佳的总共有2例,营养正常的总共有31例。观察组的营养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1。两组喉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营养不足型营养不良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用交叉试验设计
试验牛选用健康无病体重相近的7~8 月龄本地黄牛30 头, 设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 个, 每组15头;对照组按常规方法饲喂, 试验组进行糖蜜舔砖补饲, 自由舔食。
试验时间为夏秋和冬春2 期, 每期2 个月, 试验期内每月称重1 次。
每天记录采食量并观察记录试验牛的生理变化、采食情况和疾病发生情况。
1.2 试验地点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毕节综合试验站肉牛示范场纳雍县燎原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 时间2013 年6 月1 日-2013 年10 月1 日。
1.3 试验分组
试验牛采用舍饲育肥方法, 试验前观察牛的体况, 预试期为15 d, 并进行驱虫、防疫。试验牛拴养于同一牛舍中。单槽饲养, 每天定时喂料2 次。日喂水3 次。每天清扫圈舍1 次。
1.4 日粮配方
配方:玉米60%, 麸皮15%, 菜饼20%, 食盐1%, 预混料4%。试验组添加糖蜜型舔砖自由舔饲。
1.5 舔砖来源
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1.6 试验牛饲养管理
1) 试验组和对照组牛饲养于同一舍中, 分栏饲养。
2) 每天定时定量饲喂精料2次, 每头牛每天1 kg。
3) 可自由采食粗料。
4) 饲喂时先粗后精, 每天清洗料槽, 做好消毒防疫工作。统一由同一饲养员饲喂、湿拌生喂、一日三餐自由采食;每日清扫圈舍2 次, 并保证供给充足的饮水。
1.7 体重测定
预试期结束、1 个月、试验结束时, 在清晨7:00对每头牛进行空腹称重, 分别记录每头牛的始重和末重。
1.8 采食量测定
每天每次准确称取精料和粗饲料以及剩料量, 据此计算每头和每组牛每天采食量。
1.9 试验记录
试验期均为2 个月, 即进行体重测定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记录每月每头平均消耗精料及青粗饲料量。
2 结果与分析
1) 威宁黄牛营养舔砖补饲试验体重变化。从表1 可以看出, 添加营养舔砖, 肉牛增重明显。日增重相差0.19 kg, 达到36%。
2) 威宁黄牛营养舔砖补饲试验效益。从表2 可见, 添加营养舔砖180 kg后, 虽然舔砖的成本增加900 元, 但精料成本下降1 400 元, 饲料总消耗量也随之下降, 总消耗成本下降500 元。成本降低, 经济效益提高。
3 小结与讨论
1) 糖蜜微量元素舔砖既经济又能提高动物对粗饲料的利用率, 还可调节瘤胃微生态环境, 提高微生物蛋白的合成, 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被广泛应用在反刍动物饲养上。
2) 试验组和对照组全期平均日增重分别为0.71kg和0.52 kg, 与现代肉牛育肥增重效果相比增重速度较慢。原因主要是选择的试验牛为地方品种的母牛。
3) 添加营养舔砖, 肉牛增重明显。日增重相差0.19 kg, 达到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