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英语训练课文范文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英语训练课文范文(精选6篇)

英语训练课文 第1篇

单词

treat招待novel小说dead死去punish 处罚

warmth 温暖spread传播put on增加lay out摆开;布置as a result结果end up 最终成为dress up 穿上盛装care about 关注in need 在危难中give up分发;散发not only…but also…不仅……而且……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Many would agree that when think of Christmas, we probably think of

gifts, Christmas trees and Santa Claus.But behind all these things lies the true meaning of Christmas;the importance of sharing and giving love

and joy to people around us.The story in A Christmas Carol is perhaps

the best example of this.A Christmas Carol is a famous short novel written by Charles Dickens.It

is about an old man named Scrooge who never laughs or smiles.He is mean and only thinks about himself.he can make more money and he hates Christmas.One Christmas Eve, scrooge sees the ghost of Jacob Marley ,his dead business partner.Marley used to be just like Scrooge, so he was punished after he died.He warns Scrooge to change his ways if he doesn’t want to end up like him.He also tells Scrooge to expect three spirits to visit him.That night, three ghosts visit Scrooge.First, the Ghost of Christmas

Past takes him back to his childhood and reminds Scrooge of his happier days as child.Then the second spirit, the Ghost of Christmas Present, takes him to see how others are spending Christmas this year.Everyone is happy ,even poor people.The last one ,the Ghost of Christmas Yet to Come ,takes him to the future.Scrooge sees that he is dead ,but nobody cares.He is so scared that he wakes up in his bed and finds ort it is only the next morning –Christmas Day!

He decides to change his life and promises to be a better person.He happily celebrates Christmas with his relatives.He also gives gifts to people in need.He now treats everyone with kindness and warmth, spreading love and joy everywhere he goes.And that is the true spirit of Christmas!

英语训练课文 第2篇

(一)原谅

尤今

①上海的一家餐馆里,负责为我们上菜的那位女侍,年轻得像是树上的一片嫩叶。捧上蒸鱼时,盘子倾斜,鱼汁泼洒在我搁在椅子上的皮包上!我本能地跳了起来。这皮包,是我心头的大爱。

②可是,我还没有发作,我的女儿便以旋风般的速度站了起来,快步走到女侍身旁,露出了温柔的笑脸,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不碍事,没关系。”女侍如受惊的小犬,手足无措地看者我的皮包,嗫嚅地说:“我,我去拿布来抹”万万想不到,女儿居然说道:“没事,回家洗洗就干净了。你去做工吧,真的,没关系的,不必放在心上。”女儿的口气是那么的柔和,倒好似做错事的人是她。女侍原本绷得像石头一般的脸慢慢地放松了,她细声细气地说了声“对不起”,便低着头走开了。

③女儿平静地看者我,在餐馆明亮的灯火下,我请清楚楚地看到,她大大的眸子里,竟然镀着一层薄薄的泪光。

④当天晚上,回返旅馆之后,母女俩齐齐躺在床上,她这才亮出了葫芦里所买的药。

⑤负笈伦敦三年,为了训练她的独立性,我和日胜在大学的假期里,不让她回家,我们要她自行策划背包旅行,也希望她在英国试试打工的滋味儿。活泼外向的女儿,在家里十指不沾阳春水,然而,来到人生地不熟的英国,却选择当女侍来体验生活。

⑥第一天上工,便闯了祸。

⑦她被分配到厨房去清洗酒杯,那些透亮细致的高脚玻璃杯,一只只薄如蝉翼。女儿战战兢兢,好不容易将那一大堆的酒杯洗干净了,正松了一口气时,没有想到身子一歪,一个踉跄,杯子应声倒地,“哐啷、哐啷;哐啷、哐啷”连续不断的一串串清脆响声过后,酒杯全化成了地上闪闪烁烁的玻璃碎片。

⑧“妈妈,那一刻,我真有堕入地狱的感觉。”女儿的声音,还残存着些许惊悸:“可是,您知道领班有什么反应吗?她不慌不忙地走了过来,搂住了我,说:亲爱的,你没事吧?’接着,又转过头去吩咐其他员工:赶快把碎片打扫干净吧!’对我,她连一字半句责备的话都没有!”

⑨又有一次,女儿在倒酒时,不小心把鲜红的葡萄酒倒在顾客乳白色的衣裙上,原以为她会大发雷霆,没想到她反而来安慰她,说:“没关系,酒渍嘛,不难洗。”说着,站起来,轻轻拍拍她的肩膀,便静悄悄地走进了洗手间,不张扬、更不叫嚣,把眼前这只惊弓之鸟安抚成梁上的小燕子。

⑩女儿的声音,充满了感情:“妈妈,既然别人能原谅我的过失,您就把其他犯错的人当成是您的女儿,原谅她们吧!”此刻,在异乡异国的夜里,我眼眶全湿。

1、女儿在英国留学打工经历的哪两件事让她能够原谅女侍?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具体含义。

①当天晚上,回返旅馆之后,母女俩齐齐躺在床上,她这才亮出了葫芦里所买的药。

②说着,站起来,轻轻拍拍她的肩膀,便静悄悄地走进了洗手间,不张扬、更不叫嚣,把眼前这只惊弓之鸟安抚成梁上的小燕子。

3、当女侍把鱼汁泼洒在我搁于椅子上的皮包上,“我本能地跳了起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在餐馆弄脏衣服,这本来是一件日常小事,作者却从中让我们领悟了人与人交往的真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简要谈一谈。

(二)最后一美元

①这是一位著名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的故事。

②20年前的那个雨雪霏霏、北风凛冽的季节,刚刚中学毕业的我,带着对音乐的狂热,只身来到那升维尔,希望成为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

③然而,我却四处碰壁。一个月下来,口袋里差不多已空空如也。幸亏一位在超级市场工作的朋友用那里准备扔掉的过期食品偷偷接济我,我才能勉强度日。最后,我只剩下一美元,却怎么也舍不得把它花掉,因为上面满是我喜爱的歌星的亲笔签名。

④一天早晨,我在停车场留意到一名男子坐在一辆破旧不堪的汽车里,一连两天,汽车都在原地。而那名男子每次看到我都温和地向我挥挥手。我心里纳闷,这么大的风雪,他呆在那里干吗?

⑤第三天早晨,当我走近那辆汽车时,那名男子把车窗玻璃摇下来。我停住脚步,和他攀谈起来。交谈中,我了解到,他是来这里应聘的,但因早到了三天,所以无法工作。口袋里又没有钱,只好呆在车里不吃不喝。

⑥他忸怩片刻,然后红着脸问我是否可以借他一美元买点吃的,日后再还我。然而我也是自身难保。我向他解释了我的困境,不忍看到他失望的表情而转身离去。

⑦刹那间,我想起口袋里的那一美元。犹豫了片刻,我终于下定了决心。我走到车前,把钱递给他。他的两眼顿时亮了起来。“有人在上面写满了字。”他说。他没有留意那全是歌星的签名。

⑧那一天,我尽量不去想这珍贵的一美元。然而时来运转,就在当天早晨,一家电台通知我去录节目,薪金500美元。从那一时刻,我一炮打响,成为正式节目主持人,再也不用为吃穿用发愁。

⑨我再也没有见到过那辆汽车和那名男子。有时候,我在想他到底是乞丐,还是上天派来的使者。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这是我人生碰到的一次至关重要的考试我通过了。

1、第6段中加点的“困境”具体指什么?

2、文章哪些内容表现“我”对这“最后一美元”的珍爱?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3、第7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4、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这是我人生碰到的一次至关重要的考试我通过了。

5、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哪些启发?请结合故事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三)陕北的山

①陕北真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地方。说它神奇而美妙,并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下埋藏了多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富集的矿产资源,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上盛产了多少瓜果枣梨、五谷杂粮等绿色食品,更不只是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些纯朴善良的山民们和世世代代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而更多的则是因为它的山神奇而美妙的陕北的山。

②我常常怀疑造物主将世界上所有的山都堆在了地球的这一隅,使陕北成了山的世界、山的海洋!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吃的是山,住的还是山。山是生存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的寄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

③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曾经和陕北的山零距离地亲吻过。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我扶过犁,拾过粪;吞过糠,咽过菜;淌过汗,流过泪。一切都是那么无助,那么渺茫。我对生我养我的陕北的山鄙视过,厌倦过,一度竟然埋怨起我的祖先为什么不把自己定居在广阔的平原上、浩瀚的大海边、秀丽的江南间,而偏偏要将家安在这贫瘠清苦偏远落后的千山万壑中,使得日后的子孙们在这里永远地受苦受难,千回百转走不出大山,享受不到山外精彩世界的生活!我甚至怨恨大山,诅咒大山,盼望有一天天崩地裂,将这茫茫大山夷为平地;或者乞求上苍有朝一日将这绵绵山峦搬到天的尽头,使这里的人们再也不要受苦受难了。

④但是现在想来,我那时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忘本!如果当初没有汲取大山的营养,没有经过大山的磨砺,没有遵循大山的教诲,我不可能体格健壮、意志顽强,更不可能走出大山。

⑤当你登上高高的山巅,举目四望,视野所及,苍苍茫茫,一望无际。那数不清的梁峁,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像条条巨蟒,像只只雄狮,像头头大象,像个个巨人盘踞在这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正蓄势待发。那层峦叠嶂的山脉,仿佛是大海的波涛,一浪接着一浪,汹涌不退,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总之,任凭你怎么想象,想像什么就是什么。

⑥陕北的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可以容纳世界的一切,包容人间万象。如果你走错了路,做错了事,它并不记恨你,抛弃你,依然像慈祥的母亲一样,紧紧地把你揽在怀里,教育你、鼓励你、引领你重新振作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夜晚,睡在大山里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甜蜜。

⑦如果你坐在高高的山巅,细细地观察,认真地品味,这广袤的高原就像一泓清澈的湖水,一尘不染。没有喧闹,没有嘈杂,一片寂静,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鸟叫、机器声,升腾起几缕袅袅炊烟使空旷寂静的大山显得更加静寂。如果你疲倦了,烦恼了,不妨走进大山,走上这高高的山梁,在那儿坐一坐,歇一歇,躺一躺,吸一吸清新的空气,接受一下山风的抚摸,你的精神会顿时为之一振,心灵得到了净化,一切的疲倦和烦恼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蓦然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⑧我忽然明白了,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为什么走出了像李自成、刘志丹、谢子长这样的无数英雄豪杰和革命志士;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和百唱不厌的像《走西口》、《东方红》等信天游歌曲;为什么毛泽东主席将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总后方选在了陕北,而且在这里一住就是13年;为什么陕北人民是那样的豪放,那样的纯朴,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坚强!

1、第1段画线部分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2、结合具体语境,回答下面的问题。

睡在大山里,为什么“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让人感到“温馨”“甜蜜”?

走进大山心灵为什么会得到“净化”?

2、比较阅读第5段和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安塞腰鼓》

陕北的山与“安塞腰鼓”给人哪些相似的感受?

4、文章第3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

6、结尾的四句“为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悟?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附答案:(一)

1、第一件事:女儿在厨房里清洗酒杯时,打碎了酒杯,领班不但没有责备她,还安慰她。第二件事:女儿在倒酒时,把葡萄酒倒在顾客衣裙上,顾客不但没有大发雷霆,反而来安慰她。2、①指女儿阻拦母亲发火,并原谅女侍的缘由。②指受到惊吓的女儿把葡萄酒倒在顾客衣裙上(惊恐失色的神情。3、与下文写女儿平静而温和地对待女侍形成对比,突出了女儿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别人的过失的可贵。4、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从生活小事出发,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也告诉读者:美好的品质要从生活小事培养。5、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别人的过失,这样人与人相处就会更融洽、更和谐。

二)1、四处找工作,一直碰壁;口袋里只有自己最珍爱的一美元了;靠朋友用过期食品接济,才勉强度日。2、“我”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也舍不得把这一美元花掉;“我”犹豫再三才把这一美元借给别人;借给别人后,“我”尽量不去想这珍贵的一美元。文中描写了“我”对最后一美元的珍爱,突出了这一美元对“我”的重要,也写出了我做这个决定的艰难,表现了“我”的善良和乐于助人。3、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细致地刻画了“我”把这一美元借给别人时矛盾的心理,表现了“我”对这一美元的珍爱。4、对人品和良心的考验。5、乐于帮助别人的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三)1、神奇而美妙的陕北的山。2、因为陕北的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包容一切。因为陕北的山纯净、寂静,能够涤荡人的心胸,使人忘却烦恼和忧愁,心灵变得纯洁。3、陕北的山和“安塞腰鼓”均给人以雄壮、强劲、豪迈之感。4这是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了更加强烈的表达对陕北的山的赞美之情。5陕北的这一切都是陕北的山的养育和熏陶的结果。或:陕北的山是他们物质和精神的寄托(生命的源泉)。

说明文(二)竹子的世界,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那一竿竿翠竹,昂然挺立,像钻天的绿色宝剑。那一层层枝叶,遮天蔽日,交织成天然的蓬盖。这里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毛竹了。它竿形粗大,材质坚韧,在我国分布最广,用途也最大。在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中,毛竹的制品到处可以见到。竹子是个大家族,在这个大家族里,除了毛竹以及刚竹、慈竹、箬竹、淡竹以外,还有不少奇异的竹种:有棱有角的①是世界闻名的珍贵品种,它那独特的外形和鲜美的笋肉,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许;坚硬的②,是大自然赋予人们的天然伞柄和手杖;造型生动的③,出笋犹如母鸡带小鸡似的,蔓延遍地;另有那竹梢下垂成球状的④;竹节自下而上成螺旋形的⑤,体态矮小像灌木似的⑥等。形形色色的竹子年复一年地生息着,繁衍着。据记载,目前世界上竹的品种已有1200多种。其中生长在我国的有200多种。

15、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到文中的横线上:①②③④⑤⑥

A、实心竹B、乌小竹C、方竹D、一节竹E、吊丝球竹F、哺鸡竹(3分)

16、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3分)

17、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2分)

18、文中划曲线语句是描述性的语言,其作用是。(2分)

19、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2分)

A、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B、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

C、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D、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

15、CAFEDB

16、竹子的种类17、从一般到特殊(或逻辑顺序)18、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竹子竿直而高,叶密、丛生的特点。19、A

议论文(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共13分)

①明朝末年,史学家谈迁经过二十多年呕心沥血的写作,终于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著,谈迁心里的喜悦可想而知。然而,他没有高兴多久,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进他家偷东西,见到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

②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对年过六旬、两鬓已开始花白的谈迁来说,更是一个无情的重创。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崛起,下定决心从头再次撰写这部史书。谈迁又奋斗了十年,又一部《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翔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③英国史学家卡莱尔也遭遇了类似谈迁的厄运。

④卡莱尔经过多年的艰辛耕耘,终于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他将这部巨著的底稿托付给了自己最信赖的朋友米尔,请米尔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求文稿的进一步完善。隔了几天,米尔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万般无奈地向卡莱尔说出一个悲惨的消息:《法国大革命史》的底稿,除了几张散页外,已经全被他家的女佣当作废纸,丢进火炉里烧为灰烬了。

⑤卡莱尔在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异常沮丧。当初他每写完一章,便随手把原来的笔记、草稿撕得粉碎。他呕心沥血撰写的这部《法国大革命史》,竟没有留下任何可以挽回的记录。

⑥但是卡莱尔还是重新振作起来。他平静地说:“这一切就像我把笔记簿拿给老师批改时,老师对我说:不行!孩子,你一定要写得更好些!’”他又买了一大沓稿纸,从头又开始了一次呕心沥血的写作。我们现在读到的《法国大革命史》,便是卡莱尔第二次写作的结果。

⑦不错,当无事时,应像有事时那样谨慎;,。因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实在是难以完全避免崎岖和坎坷。

⑧只要出现了一个结局,不管这结局是胜还是败,是幸运还是厄运,客观上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⑨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15、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观点是什么?(3分)

16、作者用两个事例阐述自己的观点。请各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事例。(2分)

17、依据语境,把第⑦段横线处应填写的句子补充出来并写在下面。(3分)

18、谈谈你对第⑧这句话的理解。(3分)

19、请你再为本文补充一个能证明本文观点的事例。(2分)

15、厄运面前,要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这样,成功仍然会属于你。(意思对即可)

16、谈迁在《国榷》原稿被偷的情况下,没有倒下,重新写出了《国榷》;卡莱尔在《法国大革命史》底稿被烧后,很快振作起来,重新写出此书。(意思对即可)

17、此为开放性试题,答案符合题意即可。示例:当有事时,应像无事时那样镇静。

18、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滴,后面的事仍要从头再来。(意思对即可)

高考科技文阅读训练方法 第3篇

一、讲求方法, 把握套路

科技文阅读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比如精读能力、速读能力、理解能力等。从科技文阅读应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角度看, 精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 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 甚至达到吃透, 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 局部理解, 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 把握了整体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地理解局部自身含义, 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 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的过程。或者简单地说, 要找出中心思想是什么, 知道究竟讲的是什么。

二、发展思维, 提高能力

科技文章往往具有一定的学术性, 具有一定难度, 平时多了解科技方面的知识, 强化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消化能力, 这就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另外, 在阅读中注重提高思维能力, 也就成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虽然思维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但有它的表现形式——借助于语言。

对于科技文阅读来说, 要进行好以下几方面的思维训练:

A.认识理解能力;B.分析综合能力;C.抽象概括能力;D.调整组合能力;E.比同较异能力。

在阅读诸能力中, 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要求概括的时候, 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 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 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 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 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要重点加强这一能力的提高。

三、具体做题, 步骤安排

1. 科技文往往对专业术语的陈述相当复杂, 千头万绪, 要求考生能够在短时间里作出梳理, 鉴别和判断。因此核对原文的内容就相当有效, 题目往往是考查学生对生疏的东西的理解能力, 所以, 在阅读时, 对文章的中心思想, 段落内容, 名词解释等是重中之重, 对于其证明, 引用或说明的东西则快速浏览, 这样不仅提高了阅读速度, 而且很快抓住了中心思想。

2. 通过常识去判断理解, 有些科技文是在一些著名的学术论文中选取出来的, 普遍比较难懂, 这时, 生活的常识就会告诉你正确的理解和答案。

3. 阅读的大部分答案都在原文里, 只要细心地寻找就行了, 他的问题通常都是有针对性的, 多集中在一段或上下段之间。所以这一步主要是完成两项工作。第一要审视题目的题干, 弄清其要求, 把握本题的做题准则。第二要细读选择支, 提取其关键意思, 返回原文, 以支寻踪, 找到对应的文本区间。这是很关键的一步, 一定要细心, 无论是题支还是文本区间, 要认真地思考阅读, 过这一步, 其实也就简化了试题, 缩小了阅读范围, 对下一步十分重要, 所以区间的确定要准确全面。

四、找出玄机, 确定答案

在上一部分中我们提到找出题支对应的具体句子, 认真对比, 找出区分点, 以文本为依据, 确定题支的说发是否符合原文, 从而确定题干所要求的答案。

但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命题人在以改变文本的表述形式和内容的方式出题时, 会暗设玄机, 设计一系列的陷阱, 我们如果熟知以下规律, 我们就可以拨云见日, 识破玄机, 确定答案。

这些暗藏的陷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无中生有, 二张冠李戴, 三已然未然。

陷阱 (一) 无中生有, 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并未涉及, 也不能依据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

例如2006年全国卷Ⅰ第5题第三项:“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接受浮标采集的信息, 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从文中看, 卫星是用来收集信息的, “把接受的信息发送到气象中心供研究人员研究”, 在文中不能提取到“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这一信息。

因此, 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 或者是否能依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陷阱 (二) 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 或转述文意时, 故意弄错对象, 迷惑考生, 使考生误入歧途。

比如2006年北京卷第14题第一项:“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而原文是“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 以气势取胜, 天坛的建筑少而精, 以宁静深远而著称”;题中第一项将故宫“铺天盖地”的“帽子”戴在天坛头上。

在做题时, 应仔细比照原文, 看看选择支所叙述的对象特点和原文体是否一致。

陷阱 (三) 已然未然、指命题人故意把原文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或反之。

在阅读原文时, 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等时间性修饰限制词作为关注点, 否则就容易造成已然未然的混淆。

初中英语课文的拓展性训练 第4篇

近几年,初中英语教材变化较大,阅读材料所占比例大幅提高;在所有考试中,阅读题的分值比例相当大,加上其它题型,如完形填空、书面表达等题,答题效果直接地或间接地与阅读理解有关。如何有效开展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初中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策略性,阅读教学的策略性表现在采用模式的正确性,阅读过程处理的合理性,阅读评估的规律性和技巧使用的科学性。如何在教学中正确的使用阅读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目的,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教会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高效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开展阅读策略的研究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正是致力于探索和尝试把初中英语课文进行拓展,把教材内容与拓展内容相结合,让学生不光接触到书本课文的知识,还能动手主动寻找课外相似的点,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初中英语课文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合作能力。

初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题材多样。以文章的题材来看,一般都以记叙文、说明文和应用文为主。本文主要对上述三类题材的课文的拓展内容、拓展的方法以及相应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进行阐述。

一、首先是记叙文的拓展。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以写入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写人、叙事表达。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主要包括文学记叙文和说明记叙文。其中文学记叙文以虚构为主,如趣闻逸事、传说、寓言、传奇故事、短篇小说、科幻小说等;说明记叙文,以事实为依据,包括历史、传记、新闻报道、日记等。

(一)针对记叙文的这种特点,笔者制定了相应的拓展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上网搜集素材,寻找内容相似,写作手法相似的文章,对相同类进行比较。教师在指导学生搜集资料之前,先要充分地了解学情,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要有所了解。首先要把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调动起来,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上网搜集一些简单易懂的趣闻轶事,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拓展了阅读的素材。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应放手让他们搜集一些说明记叙文,包括一些历史传记、新闻报道等等。并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找出不同语篇之间相似的写作手法和叙述手段。对于不同文章的问题设置,学生也可以找出其中的规律。

(2)教师搜集素材,寻找内容不同,写作手法相反的文章,把不同类的文章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共同点. 学生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于一些内容较难的文章,学生搜集不到合适的类比材料,找不出内容迥异,写作手法相反的文章,这个时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精心备课,事先找出此类文章,打印出来,当成课堂的阅读材料,并按照中考常考考点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课文阅读内容与拓展内容的不同。

(二)在学生对课文阅读材料与拓展材料进行对比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相应的记叙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1)抓住文章的6个要素。阅读时要学会从事情本身的发展去理解故事情节而不要只看事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因此,无论是顺叙还是倒叙,阅读此类文章时,必须要找到它结构中的5个W (when , where, who, why, what) 和1个H (how),不过不是每篇都会完整地交待六个要素。毫无疑问,寻出这些元素是能够正确快速解题的一个先决条件。

(2)归纳文章中心,把握作者态度。记叙类文章是通过记叙一件事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它是文章的灵魂。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时,尤其要分析文章的结尾,因为很多文章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也有的文章需要在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另外,叙述一件事必有其目的,或阐明某一观点,或赞美某种品德,或抨击某种陋习,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通过对细节(第1点中的六要素)的理解,把握作者的态度。

概括起来一句话:读记叙文的关键是抓情节。 抓住了故事情节,就理解了文章的脉络,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

二、说明文的拓展。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简洁明了的文字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文章。它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文体。凡是对事物的类别、性质、特征、状态、功能等进行解释,以及对事物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进行解说的文章,都属于说明文。说明的目的是让读者有所知,给读者提供知识,使之了解客观世界,掌握问题的解决办法。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就是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应用性、解说性、条理性。常见的说明文有:解說词、说明书、书文简介、科普小品、内容提要等,它们或者用来介绍人物,或者用来介绍事物,或者用来解释概念,或者用来解说论据。

(一)说明文的拓展方法如下:

(1)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搜集素材,按学习小组的不同,给予不同的任务。由于本校使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各组小组长的领导下,搜集不同内容的说明文材料,除了学生手头上现有的《中学英语课外阅读教程》之外,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利用自己手边的其他课外阅读材料来整理出老师安排的任务。

(2)教师把学生合理分在不同的学习小组.按小组分配任务,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资料中搜集素材,寻找出题点.阅读材料搜集整理后,在课堂上要呈现出来。教师要事先审阅学生搜集到的阅读材料,分类整理,并把学生合理分组,按照学生的学习层次与性格特点,不同的小组安排不同层次的任务。归纳整理此类阅读文章的出题点。

(3)教师课堂内组织小组竞赛.比较哪个小组找的出题点准而多,加以鼓励,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小组竞赛,比较哪个小组找的出题点多,对应的考点准。对于表现出色的小组,教师要加以鼓励,以提高学生继续参与的热情。

(二)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

说明事物可采用多种方式:例如举例、分类法或类比、对比法,给事物下定义或分析事物的原因以及后果。举例说明文使用例子说明事物阐述观点;类比说明事物如何相似,对比说明事物如何不同;因果说明文说明事物发展的原因及结果。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作者都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清晰地展现所说明的事物。

学生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说明文的阅读:

(1)要领会题干的意思,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的拓展与创新才是科学合理的。

(2)要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的积累,很多开放题就是要求将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或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3)依托原材料,精心选择一个角度,围绕一个中心逐层阐述。第四、在表达上要条理清楚,简洁明白。

因此,阅读说明文的关键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即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应用文的拓展。应用文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和公务活动中经常使用的具有某些惯用格式的一种文体。

应用文用途广泛,种类繁多。其中包括书信(或电子邮件)、日记、通知、便条、收条、借条、影讯、球讯、寻物启事、招领启事、海报、贺卡等。

应用文的语言重在实用,力求朴实、准确、简洁。由于应用文使用广泛,在实际运用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格式。

(一)应用文的拓展方法如下:

(1)初中英语课文的常见形式为书信,广告,启事等。教师指导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分别搜集出这几种常见形式的应用文.教师可以按各组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分别找出书信、广告、启事、日记等等,并让负责某一形式的的小组找出此类形式的应用文的行文特点,教师加以点评。

(2)教师课堂内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增加趣味性,并引导学生找出应用文的出题特点.这一种方法可以适当为之,教师务必要确信所选的文体适合学生模仿和表演,务必要保证这一活动的效率。所选择的表演学生也应该举止得体大方,切忌扭扭捏捏,反而浪费了时间。

(二)应用文的阅读方法相对于前两种文体来说比较简单,先做介绍如下:

在阅读应用文这一类文章时要注意细节信息,做题时,根据所提问题用寻读、跳读的方法更有效。应用文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包括广告(招聘、产品销售、宣传)、简历、图书资料、聘书、社交书信和产品说明书等,所以,学生平时要注意拓展知识面,积累知识。

(1)熟悉并掌握各种应用文的写作特点和格式。(2)积累应用文常用句型、表达方式和一些专业词汇及常用缩写形式,如表示薪水、工作年限的maximum(最高)和minimum(最低)等。(3)加强专项训练,培养自己略读、扫读、跳读等快速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了解了应用文的措辞和内容特点,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度应用文的关键是:抓信息。

总之,通过有效地探索和尝试把初中英语课文进行拓展,把教材内容与拓展内容相结合,让学生不光接触到书本课文的知识,还能动手主动寻找课外相似的点,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初中英语课文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合作能力;拓展阅读还能解放学生的眼睛、双手、嘴、空间,解放学生的头脑和时间。教师努力营造民主的氛围,设置开放性的情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这样开放的背景下身心愉悦,又提高了自身的阅读能力。同时这一课题还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期待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真正地找到有效地提高自身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适应现在的中考趋势,并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顺应时代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论语文训练与伪训练的论文 第5篇

任何学科的学习均离不开实践训练,相比较而言,语文学科显得尤为突出。数学中的许多公式,物理中的许多定律,你记住了就能解决一些问题,比如二元一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等,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这些公式、定律来解题;语文学科则不同,仅以作文而论,老师讲文章结构要“凤头、猪肚、豹尾”,“题材要新,挖掘要深”,“语言要力求准确、简明、朴实、生动”等,学生记住了这些之后难道就能执笔为文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打拳的人须“拳不离手”,唱戏的人须“曲不离口”;一个光能背诵游泳动作步骤和呼吸要领的人,若未经过水中的反复训练就贸然跳进江河湖海,那是十个就有十个要被淹的。同样道理,语文能力的达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训练!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就十分重视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封教育书简中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他还多次警示广大青少年学生千万不要去相信所谓“语文学习百日通”、“速成作文秘诀”之类的.书籍,因为那里面说的几乎全是骗人的鬼话。语文的教与学应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按规律办事;任何花拳绣腿、空头说教都是绝对不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

按照叶圣陶的观点,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认真预习并置疑;课上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和本位,教师只组织讨论并在必要时进行点拨和答疑;课后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优秀读物。《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并规定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必须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特别强调了语文训练,继承和发扬了叶圣陶的阅读教育思想,堪称英明之举。

至于写作教学,叶圣陶历来反对那种“学生写、教师改”,而且还要“精批细改”的做法,主张让学生“多写、自改”。他说过,写作是一项技能,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学生一定“要多写,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从心所欲。多写,还要多改。文章不好,原因之一就是自己不改或者少改。”这里的多写和自改都强调了训练对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古今中外没有一位写作高手是未经多写、自改而成就功业的。《新课标》也倡导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有不少语文教师多年来曾在课堂上一遍又一遍地教过欧阳修的《卖油翁》,想必深知“熟能生巧”的道理:无论是陈尧咨的射箭“十中八九”,还是卖油翁的“油从孔入而钱不湿”,均源自“唯手熟尔”。既然这样,为什么每学期只让学生写少量几篇作文,而且写了作文之后又不指导学生修改,却要越俎代庖地把本应由学生自己做的事情包揽过来?学生写得少,写了又不会改,那要待到猴年马月才能进入“从心所欲”的境界?

长期以来,由于相当比例的语文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训练,阅读教学中汗流浃背地搞“逐句讲解”,写作教学中疲于奔命地搞“精批细改”,害得学生形成了一切依赖教师的不良习惯:既不会自觉主动大量地去阅读,读了也不能真正读懂;又不会自觉主动大量地去写作,写了也不能自行修改,致使语文水平和能力普遍低下。难怪吕叔湘撰文大声责问:“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忽视对学生进行语文实践训练,必然严重影响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那种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只为应付考试而与语文教学目标完全背道而驰的伪训练,同样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坚决予以摈弃。

现代文阅读训练四 第6篇

那天下午,正在听肖邦的一段钢琴夜曲,弹奏者是钢琴大师鲁宾斯坦。飘逸澄净的音符优美地蹦跳着、流淌着,在我周围的空间发出晶莹透明的回声。琴声徐缓,如歌如诉,尽管优美,但谁也不能否认蕴藏在这歌声中的忧伤,这淡淡的美丽的忧伤轻轻扣击着听者的心情,使人如历梦幻,眼前仿佛出现许多遥远而迷人的故事,你是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你在这些故事中徜徉,在这引动故事中飘飞„„人们把肖邦的钢琴曲比作抒情诗,实在不是夸张,仅凭文字构筑的诗歌永远无法传达出这样的意境。

突然地,外面下起雪来,洁白晶莹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满了天空。此刻,肖邦的钢琴夜曲依然在我周围回响,钢琴的韵律和雪花的飘舞非常协调,仿佛是琴声在应和着飘飞的雪花缓缓流动,又像是雪花追随着钢琴的旋律翩然作舞。我凝视着窗外的雪,凝视着飘飞在天地间的这些洁净自由的自然精灵,记忆中一些和雪有关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许多年前,也是在春节过后的一天,刚迈出中学校六的我,告别父亲,孤身坐上了北去的列车前往异乡。火车开出不久,就睛大雪。这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大的一场春雪,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很快就覆盖了大地,从车窗时望去,白茫茫一片。铁轨消失了,铁路两边的电线上也积满了雪,木头的电线杆竟然难负其重,纷纷倒伏在路边。火车不得不停在远离车站和城镇的雪原中。当时,我感到命运正通过这突然降临的大雪,向我发出了严峻而不祥的预兆。车窗外,看不到人,看不见路,只有雪花在灰色的天空中飞扬„„车厢里一片抱怨声。在我周围烦躁不安的乘客中,只有一个人与众不同。别人怨天尤人,她却欢天喜地;别人唉声叹气,她却又唱又笑。这是坐在我对面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她趴在车窗前,惊喜地看着窗外的大雪,嘴里大声地唱着:①“雪花雪花,白白的雪花,像盐像糖,亮亮的雪花„„”她的歌单纯而滑稽。我看着这小姑娘,听着她的歌,竟忘记了面临的困境。小姑娘由她的母亲带着,她母亲是个三十来岁的少女妇,穿着朴素,神态安详,微笑地注视着快乐的女儿。女儿的快乐也感染了她,她微笑着回答女儿提出的关于雪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她回答不上,小姑娘就来问我,看着她天真活泼的脸色,我尽自己所能,尽量回答她的提问„„我们的列车在原野中停了整整一天,那小姑娘一直兴致勃勃,用她的歌声和笑声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快乐。晚上,母女俩互相依偎着安静入睡,即使面对着使旅途中断的冰雪。回想起来,我和这对母女才讲了不多几句话,但她们却像茫茫雪原中一盆温暖的炭火,驱散了我的孤独、忧虑和烦躁。第二天早晨,火车开动了,我很快到达了目的地。在陌生的土地上,在白茫茫的雪原中,我怀着美好的憧憬留下了走向神龛和生活的第一行深深的脚印。此后,每当我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道路时,心里就会响起那单纯明朗的歌声:②“雪花雪花,白白的雪花,像盐像糖,亮亮的雪花„„”

就在我渲染在遥远而温馨的往事中时,窗外的大雪已经消失。那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突然地来,突然地去,犹如稍纵即逝的梦幻,而肖邦的钢琴夜曲,依然在我的周围回响,是那场大雪不绝如缕的美妙余韵。这早春的鹅毛大雪,尽管只是瞬间的闪现,但我很难忘记它们带给的遐想。我想,在喧嚣的生活中,有这样诗意的奇妙片刻,去放飞自己自由而宁静的心境是那么的好。(本文有删改)

1.第二段中写“雪花”,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文章为什么要两次写小姑娘的歌声?请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回答。(2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人们把肖邦的钢琴曲比作抒情诗,实在不是夸张,仅凭文字构筑的诗歌永远无法传达出这样的意境。

②在陌生的土地上,在白茫茫的雪原中,我怀着美好的憧憬留下了走向神龛和生活的第一行深深的脚印。

4.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标题中“晶莹”的具体含义,并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炒米胡同里面看夕阳

当我把一篇文章的最后一行字写完时,长舒了一口气。掷笔抬头的一瞬,方觉得满室生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见无限的黄昏把远处的瓦灰色楼房和近处的几排高大的杨树,装点得那么辉煌和潇洒,往日在青白的日头下所见的那黯淡,那单调,竟残雪般地散尽了。

坐在桌前,就这么把全身心浸在酽酽的黄昏里,转目镜中,见满头披垂的乌发,竟也染上了黄昏的一片幽情,无数根发丝犹如满月朗照下的一片草地,柔和而安详。

就在这时,我猛然发现了自己的发间有一根白丝,像一线雪从山崖上飞旋而下,动人心魄地飘垂着。哦,白发!我不由在心底深深地叹息了一声。我有了第二根白发了,在我23岁的这个春天的傍晚。第一次见着白发是在初中,14岁,被同学拔下来后,我就像扔冰棍纸一样随便地把它扔掉了,因为青春好长好长呢。

这次见着白发,是在9年之后的黄昏的天光中,我的心底里叹息复叹息,不知青春是否已驶到尽头,泪水忍不住地往外涌了。

我把白发拈在手中,想到户外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消磨一下静寂得让人忧愁的时光。

走出瓦灰色的楼房,踏过一片方形的石板地,便到了炒米胡同了。这条胡同很长,胡同两侧是土灰色或深褐色的四合院。没有炒米的香味,倒有洋槐的气息沁人心脾。

我把步子放得轻轻的、慢慢的。夕阳在要沉沦的一刻,爆发着如火的金光,整个胡同都盛满了黄昏,恍若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的长廊。一群鸽子不知听到了什么哨声,忽地从一处暗淡中飞起,或灰或白,一律都徐徐地向着天空飞去。我手上的那根白发,竟被辉映得这么光华灿烂。

我的步子放得更轻,更慢。因为我看到了在炒米胡同两侧的每一家的院门口,几乎都坐着一位老人。他们一样的表情,一样的姿势,在悄然领略、享用着迷人的夕阳。

他们的头发全都斑白了,满面的皱纹里横溢的金光,使他们的脸显得更为祥和。他们的脸上,唯有嘴角在微微抽动,大概是在咀嚼黄昏吧。

他们那表情,真是人世间少有的平和,实在是柔和得不能再柔和,安详得不能再安详了。

我的泪水在他们的面前竟然悄然收敛了。手中拈着的白发,也不知不觉地飘到地上,就像一片零落了的秋叶,随风而逝了。

炒米胡同很长很长,黄昏在这里却很短很短。夕阳从地平线上消失后,那浓浓的光就变成了淡淡的,最后淡得融进天色,瓦灰色的楼房依旧瓦灰,洋槐的叶子恢复了浅绿。我也渐渐地融入了这一片宁静的黄昏中。

胡同两侧的老人,吃过了夕阳这个大大的金饽饽里的几丝香甜,那满头的白发似乎都能变成年青人琴上的几根柔和的弦了。

我第一次意识到,炒米胡同有太强太旺的生命在天地间存息。

而我那根雪样的白丝,跟老人们满面的黄昏比起来,不知要淡多少呢。

5.选文中,“我”的心情有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请把这个过程填补完整(每处不得超过四个字)。(2分)愉悦————感动——

6.阅读下列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⑴我猛然发现了自己的发间有一根白丝,像一线雪从山崖上飞旋而下,动人心魄地飘垂着。(“一线雪”和“动人心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⑵他们的脸上,唯有嘴角在微微抽动,大概是在咀嚼黄昏吧。(“咀嚼黄昏”怎么理解?)

答:

7.有人这样评价本文:对于“时光”“生命”这样永恒的话题,作者没有从宏观世界去寻找大素材,而是从微观世界中捕捉小细节来加以表现。请结合文章,举例分析。(4分)

答:

8.文章结尾的画线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镜子

车,被拦在了南门外,原因是无法出示通行手续。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这让应邀来大学作报告的张处长有点尴尬。

车窗外,露出一张笑脸:“对不起,下次再来讲学一定提前办好通行证。”

保安表情严肃:“这跟我没关系,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张处长的脸色变了,此时已有学生在围观。他顾不得仪表了,钻出车,动作迅速地从皮包里掏出一款高端手机,狠狠地摁出一串号码。可是拨出几次都是忙音。张处长急得团团转,冲着保安嚷道:“我是来做报告的,知道吗?是应邀来作报告的!”

张处长的责备一声高过一声,保安依旧岿然不动:“对不起,我只是在执行学校的规定。”张处长的脸开始涨红:“规定?规定是人制定的,知道吗?”午后的骄阳里,张处长汗涔涔的脸更红了。他上下打量那名保安,又转到他的身后瞅了瞅:“小同志,做事要灵活,别一根筋!”张处长明显拿出教训下属的语气。

那名保安依然不理张处长,这让张处长更气愤了:“大学是开放的,知道吗?没有围墙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知道吗?”

这时的保安居然微微笑了一下:“道理,我说不过您,也希望您别为难我,学校的规定我不能破坏,这是我的职责„„实在对不起!”保安的话让张处长愣住了,认真地看看他,还想说点什么,最终还是放弃了。

张处长只好接着拨电话。这次终于通了。学校领导听说情况万分惊讶,告知他马上派学生到南门接他,并且不住地陪不是。

张处长的心情好了一点,一种优越感慢慢袭上心头。他瞥了一眼保安:“你很尽责。如果你为人处世的经验再丰富一些就好了。”见保安站在那儿没什么反应,又踱起了方步:“你不知道,你们张校长是我老同学,这次讲座就是他邀请我来的„„”

保安还是无动于衷的一副神态。就在这时,两名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一个急忙向张处长道歉,另一个则拉过保安耳语起来。张处长的脸上见了笑,可几秒钟又定格了,他看见保安对那名学生依然摇头。保安再次理直气壮地说:“没有通行证,谁打招呼也不行!”那名学生的脸气白了,狠狠地瞪着保安。

看热闹的学生窃窃私语。张处长无奈地叹了口气,拎着包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很长时间,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张处长总是进入不了状态。于是,他决定来个题外话,就讲他刚才遇到的事。他讲了他的尴尬,讲了他的困惑„„台下的议论声很嘈杂,这让张处长更窘迫。

走出南门时,张处长不由得朝门岗望了一眼。夕阳下,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

9.本文围绕车子进校门事件写了张处长与保安的四次交锋。请补写出其他两次交锋内容。(4分)第一次:

第二次:张处长申明应邀来校讲学保安坚持原则不肯放行

第三次:

第四次:张处长拨通电话学生来接保安理直气壮依然拒绝

10.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

答:

(2)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答:

11.有人认为文章结尾“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是败笔。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看法并陈述理由。

答:

12.文章内容只字未提镜子,为何却以“镜子”为题?阅读文本,写出你的发现。(4分)

答:

晶莹的瞬间

1.内容上,写洁白晶莹的雪花,表达了对自然精灵的赞美,与下文小姑娘的童真美相映衬。结构上,引出对那年下雪天在列车上的往事的回忆,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2.第一次写小姑娘的歌声,是为了具体表现小姑娘的天真和乐观;第二次写小姑娘的歌声,是为了表现小姑娘的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给予我深远的影响。

3.①将肖邦的钢琴曲比作抒情诗,并与仅文字构筑的诗作对比,突出了肖邦的钢琴曲梦幻般的美妙动人。②以“第一行脚印”来暗示自己开始了新的社会生活,用“美好的憧憬”“深深 ”这些词语,表现自己在小女孩精神影响下的积极乐观和坚定自信。

4.含义“雪花和琴声的明朗洁净;小姑娘的单纯天真;自己向往的的生活。情感:在困境面前,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着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在喧嚣的生活面前,表现出对自由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炒米胡同里面看夕阳

5.(2分,每空1分)(1)伤感(难过、忧愁、悲伤)(2)平和(平静、宁静、释然)

6.(1)“一线雪”和“动人心魄”生动地写出了那根白发白得很耀眼、很刺目(1分),表达了“我”发现白发时吃惊难过的心情(1分)。(意思符合即可——)

(2)“咀嚼黄昏”指老人们在领略、享用迷人的夕阳美景(1分),又指老人们在回味往昔,品味人生(1分)。(意思符合即可)

7.(4分)示例一:“我”14岁发现第一根白头发时毫不在意,9年后发现第二根白发时却是相当吃惊,文章以此细节来表现青春的流逝及其带给自己的伤感。

示例二:通过写老人的白发表现他们的历经沧桑;通过写老人表情、姿态的祥和来表现经历沧桑后的宁静与平和。

示例三:通过写夕阳爆发着如火的金光衬托老人饱经风霜后生命仍然灿烂美丽,让“我”感悟到炒米胡同有太强太旺的生命在天地间存息。

8.(4分)夕阳中的老人们历经风霜却仍然安详从容,他们教会了“我”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时光,让“我”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外貌等外在的东西,而在于精神等内在的东西。因此那根白发不再白得刺目,“我”的心也释然了。

镜子

5.第一次:张处长未办证件驱车进校保安遵守制度阻止入校

第三次:张处长大讲道理要求变通保安忠于职守无动于衷

6.(1)外貌描写(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保安铁面无私的形象,为下文他拒绝放张处长的车进入校园埋下伏笔(作了铺垫)。

(2)连用两个副词“必须”,加强命令语气,写出保安态度坚决,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情状,表现出保安的忠于职守。

7.参考示例:

示例一:不是。这样写,暗示了坚持原则的保安在现实生活中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受到批评处分等)的情况,使文章主题更加深刻。

示例二:是的。从全文看,保安虽然是个普通人,但他内心很强大。他坚持原则,忠于职守,本身没有错,不会因为受到批评(处分)而流泪。这样写,与上文中保安的形象不吻合。

相关文章
11月份幼儿教师工作总结

11月份幼儿教师工作总结

11月份幼儿教师工作总结(精选14篇)11月份幼儿教师工作总结 第1篇本月,自己积极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同事们...

1
2025-09-19
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算

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算

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算(精选8篇)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算 第1篇2011年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

1
2025-09-19
10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

10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

10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精选9篇)10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 第1篇六、施工组织设计㈠文字表述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施工进度安排主要工程...

1
2025-09-19
202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202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202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精选7篇)202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第1篇201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1
2025-09-19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少先队活动计划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少先队活动计划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少先队活动计划(精选10篇)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少先队活动计划 第1篇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少先队工作计划...

1
2025-09-19
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

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

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精选4篇)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 第1篇2018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随着20...

1
2025-09-19
400字初中日记作文

400字初中日记作文

400字初中日记作文(精选13篇)400字初中日记作文 第1篇初中暑假日记作文400字【作文一】一天暑假,妈妈就子啊家里河东狮吼: “扫地了,...

1
2025-09-19
3s技术与方法名词解释

3s技术与方法名词解释

3s技术与方法名词解释(精选6篇)3s技术与方法名词解释 第1篇3S技术在林业的应用与前景随着3S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我国林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