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理解能力范文(精选12篇)
幼儿理解能力 第1篇
(一) 情绪与情绪理解能力
情绪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主观体验。[1]情绪智力则是指个体准确有效地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2]大量研究表明情绪智力是幼儿阶段主要的发展任务, [3]是社会情绪发展领域中的一个长期关注的焦点。[4]
情绪智力主要包括情绪理解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两个方面。情绪调节能力是指监控、评估和改变情绪反应, 以达到预定目的的一系列外部和内部过程的能力[5]。至今, 有关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 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成果。[6], 本研究以情绪理解能力为研究内容。情绪理解能力是指对面临的情绪线索和情境信息进行解释的能力, [7]情绪理解能力是情绪智力的重要内容, 是情绪交流和社会关系的基础, 也是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良好的反映指标。[8]笔者认为情绪理解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表情识别、情绪情境识别、情绪诱因理解和混合情绪理解。
(二) 情绪理解能力的相关研究
最近国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某一年龄段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现状的研究 (如Bretherton I等人, 1986;Brown J R等人, 1996) [9,10]。国内关于情绪理解能力的研究则侧重于对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发展影响因素的探索, 如牟丽霞等人 (2006) 的研究表明: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随年龄的发展不断提高, 性别差异不显著, 各层次的情绪理解上存在先后顺序;幼儿在情绪识别类型上表现出一定的偏好;幼儿在情绪理解任务的表现总体上存在潜在的认知一致性, 在不同的层次上又有其显著的任务特异性。[11]李佳等人 (2005) 的研究则揭示了两个民族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不同步性。[12]赵景欣等人 (2006) 的研究则表明情绪理解能力是年幼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13]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 通过谈话法和测验法, 以大中小班幼儿为研究对象, 探寻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轨迹, 综合考察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在性别、年龄班等方面的具体特点。
二、研究过程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结合采用测验法与谈话法。
1. 测验任务及材料:
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笔者选择了高兴、难过、生气和害怕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情绪为测量指标。包括三项测验任务。
任务 (1) 表情识别 (通过使用面部表情的图片让幼儿推测他人内部的心理状态) 。向幼儿呈现四种表情图片 (所用材料是男女幼儿四种表情图片共八张) , 让其对各种表情进行表达性命名, 然后进行指认性命名;任务 (2) 情绪情境识别 (在特定的情境中, 让幼儿对主人公的情绪进行识别或推断) 与情绪原因理解 (考察幼儿对情绪产生原因的理解) 。笔者向幼儿讲述情境, 要求幼儿根据情境描述主人公的情绪状态, 然后进行图片指认 (所用材料是生日蛋糕图片一张, 黑暗房间的图片一张, 男孩女孩生病的图片各一张, 损坏的玩具图片一张) , 最后反向询问幼儿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任务 (3) 混合情绪理解 (考察幼儿能否认识到同一情境可能会引发同一个体两种不同或矛盾的情绪反应) 。笔者向幼儿讲述引起混合情绪的情境, 要求幼儿根据情境表达出主人公的情绪, 然后进行图片指认。 (所用材料是幼儿园图片一张, 小朋友在幼儿园玩耍的图片一张, 男孩、女孩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图片各一张)
2. 测验程序:
在幼儿熟悉的环境中, 按照固定程序进行个别施测。指导语简洁一致, 采用中性语气, 无语言和动作提示。
3. 记分方法:
在任务 (1) 中, 表达正确、部分正确、回答错误分别记4分、2分、0分。指认正确记2分, 错误记0分;在任务 (2) 中, 表达正确、部分正确、回答错误分别记4分、2分、0分。指认正确、部分正确、回答错误分别记2分、1分、0分;在任务 (3) 中, 正确表达两种情绪记8分, 正确表达出一种情绪并表达另一种相关情绪记6分, 正确表达一种情绪记4分, 正确表达出一种相关情绪记2分, 回答错误记0分。指认两种情绪正确记4分, 指认一种情绪正确记2分, 回答错误记0分。
(二) 研究对象:
以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和桂林七星幼儿园分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 其中小、中、大班各60名幼儿, 共180名, 各年级中男、女幼儿各30名。小班的年龄范围为2岁4个月~4岁, 平均年龄为3岁5个月;中班幼儿的年龄范围为4岁1个月~5岁, 平均年龄为4岁5个月;大班的年龄范围为5岁1个月~6岁, 平均年龄为5岁5个月。
(三) 研究的具体程序。
预研究1,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引起幼儿高兴、难过、害怕、生气的诱因是什么, 通过整理30名幼儿对问题的开放式回答与收缩选择的统计, 笔者设置的相应情境为:过生日的时候, 生病发烧时, 一个人在黑暗的屋子中, 心爱的玩具被弄坏。预研究2, 其目的是为了验证混合情绪理解设定的情境是否成立, 并且考虑到小班幼儿对混合情绪的理解水平较低, 笔者对中大班32名幼儿进行了单独访谈, 根据此项研究, 笔者设定的引起混合情绪的情境为:放假离开幼儿园, 一方面想到可以和爸爸妈妈去玩, 一方面想到要离开小朋友了, 他 (她) 会感到怎样?
(四) 统计方法:
测验数据输入电脑,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 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趋势与性别特点
对幼儿在任务中的成绩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他们在各项任务中均有极其显著的年龄差异 (P<0.001) 。为了解这些差异在年级中的具体特点, 笔者对幼儿在任务中的成绩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看出, 小班和中班幼儿在表情识别任务中没有显著性差异, 在情绪情境识别和混合情绪理解任务中则表现出极其显著性差异 (P<0.001) 。中班和大班则只有在表情识别任务中有较显著差异和极其显著性差异 (P<0.01, P<0.001) 。大班和小班则在前五项任务中有极其显著性差异 (P<0.001) , 在混合情绪理解的指认性命名中有较显著差异 (P<0.01) 。
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但呈非直线式增长。在情绪情境识别表达性命名任务中, 中班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 变化幅度较大。在混合情绪的表达指认中, 中班也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虽然混合情绪的指认性命名中在中班到大班有下降的趋势但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从总体上看, 表情识别、情绪情境识别、混合情绪理解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 可见这三种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 幼儿识别表情为幼儿进一步理解情绪线索和情境信息提供了基础。
研究还表明:男孩子在表情识别任务、情绪情境识别的指认性命名中表现优于女孩子, 在随后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中, 笔者发现在表情识别的指认性命名中和情绪情境识别的指认性命名中有较显著的性别差异 (P<0.01) 。虽然在情绪情境识别的表达性命名、混合情绪理解的表达性命名中女孩子优于男孩子, 但研究发现没有显著性差异。
总的来说, 情绪理解能力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男女幼儿“各有千秋”, 可能的原因是由于情绪的理解能力是一种基本的能力, 在幼儿期是发展的奠基阶段, 在学前期具备这种基本的理解能力后, 还要进入一个长期的社会化过程, 才能在各方面进一步发展并体现差异。
(二) 幼儿四种情绪识别理解能力的特点
幼儿在四种情绪的识别成绩上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 成绩得分的高低顺序为:高兴>生气>难过>害怕。并且在随后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 (见表2) 中笔者发现:小班和中班幼儿在识别高兴情绪的表达性命名中有极其显著性差异 (P<0.001) , 指认性命名中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在识别生气和难过的表达性命名中有极其显著性差异 (P<0.001) , 在识别难过的指认性命名中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中班和大班幼儿在识别高兴情绪的指认性命名中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 (P<0.001) , 在识别生气的表达性命名中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小班和大班在害怕情绪的指认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识别害怕情绪的表达性命名和难过情绪的指认性命名中存在较显著差异 (P<0.01) , 在其他各个方面均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 (P<0.001) 。
幼儿对于生气的识别高于对难过的识别, 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幼儿所处的环境看见难过情绪的机会不多。害怕则是最难识别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 生活经历的增多, 他们在各种情绪上的识别均有所提高。
1. 幼儿积极情绪理解能力与消极情绪理解能力的特点
幼儿对积极表情的识别能力要高于消极表情, 且T检验表明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 (P<0.001) 。这源于幼儿所处的环境, 如父母容易把高兴等积极的情绪表现出来, 让孩子有更多的积极体验, 而不愿把伤心等消极情绪表露于外, 以免造成不良的影响, 正是这种家庭背景导致了幼儿在情绪类型识别上的差异。
笔者还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男幼儿的消极情绪指认得分均高于女幼儿, 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 这种差异极其显著 (P<0.001) 。这可能是由于男女幼儿的社会角色不同, 家长的教养方式存在差异而导致的。例如, 家长可能普遍认为男孩子应该比女孩子坚强一点, 因此在男孩子面前可能会更容易表现出自己的消极情绪。
2. 幼儿在解释引发四种情绪诱因方面的特点
关于幼儿对于情绪诱因解释的差异性不大, 这可能源于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相差不大。小班幼儿不能回答的人数较多, 中班幼儿的解释则较为丰富。例如在引发幼儿高兴原因的解释中, 中班幼儿就有7种解释: (1) 过生日了, (2) 可以吃蛋糕, (3) 有好东西得, (4) 可以点生日蜡烛, (5) 长大了一岁, (6) 可以出去玩, (7) 有好多小朋友来。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 年龄越大的幼儿语言运用的能力越好, 能将情绪表述得更加清楚准确, 年龄越小的幼儿则受到语言能力的影响, 回答较为简单、儿语化。
2.幼儿在情绪理解能力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但在消极情绪的指认方面男幼儿得分显著高于女幼儿。
3.幼儿对于积极情绪的识别水平要高于消极情绪, 幼儿对于情绪诱因解释的差异性不大, 小班幼儿不能回答的人数较多, 中班幼儿的解释则较为丰富。
(二) 建议
幼儿理解能力 第2篇
一、转变教育意识,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其中的知识内容都是经过生活经验的提炼得出的。因此,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非常重要,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数学理解能力也更加简单。但是目前各种版本的幼儿教材中的知识都过于系统,基本上都是一些理论,缺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教师在讲课时就应该多联系实际,通过相关的生活实践让幼儿们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实践中提高儿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与发散性思维。
例如,教幼儿“数数”时,先教会学生各个数字的先后顺序,接着就可以带领幼儿进行深入思考,如思考用数字5能够表示哪些物体。虽然幼儿们刚开始都是在凭空想象,不知道如何联系生活实际,给出的答案也比较简单,没有新意,但是若这时教师给予适当点拨,让儿童们观察身边的事物,就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会发现每只手上都有5个手指,每只脚上有5个脚趾等。通过这些生活化的实例,就能够让幼儿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养成一些数学思维,提高对数学的理解能力。
二、增添教学内容,列举生活实例
大量实践研究表明,提本文由论文联盟www.LWlm.cOm收集整理升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出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幼儿对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追求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产生对数学学科的求知欲望。因此,幼儿教师应该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整理优化教学内容,找出更加贴近于生活的数学实例,尽力捕捉生活当中的数学趣味现象和趣味常识,把一些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设计成为生活当中的真实例子,让儿童真正感觉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学习“认识几何图形”时,教师先教会幼儿各种图形的具体形状,接着就可以找出身边一些具体的实物重复这些图形,让幼儿记住这些图形的具体特征,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自己动手绘制这些图形,通过这些亲手绘制的生活实物,告诉幼儿数学知识在生活当中使用得非常广泛,提升幼儿对数学的理解。这样的趣味导入,非常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其在学习新知识时更有动力。除此之外,鉴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引入数学知识时也可以通过游戏导入,提升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三、优化教学方法,积累生活经验
新课程改革提出应该在数学教学当中适当地增加一些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使幼儿在活动与交流之中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这个理念就为幼儿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就是在教学方法当中融入生活知识,把数学学习真正融入到实际生活当中。因此,教师需要尽最大的可能把本身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富有生命力、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让幼儿在实际的生活实例当中自行发现、探索并解决问题,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首先,幼儿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收集有趣的生活材料,学习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带领幼儿进入数学学习之中;其次,幼儿教师应该让幼儿通过观察实物来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例如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时,就应该拿出模型让幼儿仔细观察,再教会幼儿具体的制作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再次,教师应该让幼儿通过实际的生活事例,感受到数量关系;最后,教师应该列举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数学知识的例子,让幼儿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用处,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幼儿理解能力 第3篇
关键词:音乐游戏;情绪理解;影响;建议
3-4岁幼儿可以开始比较自如的运动自己的躯干、手臂来做各种简单的动作了,这时期也是他们动作的分化階段了,这时他们可以随老师简单的做一些律动,使自己的动作和音乐节奏协调和一致。不过小班幼儿的身体发育仍然很不完全,他们的上下肢联合动作及跳跃等,都还是难以完成。通过对音乐游戏的灵活运用能有助于对小班幼儿动作的能力和技能的开发和促进。这时的幼儿,虽然对音乐并不是很理解,但是幼儿已经能够对节奏鲜明、生动形象的的节奏具有了感受和反应的能力,因为他们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音乐活动能力都已经逐步发展起来了。因此,幼儿欣赏音乐最适合的方法,是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加入创造性的的身体表情、动作等,帮他们理解和感受作品,并锻炼能力。
一、主题性音乐游戏对于小班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影响的测试
测试对象:
笔者随机抽取了幼儿园两个平行班,实验应用的为A班,共30人,其中,男16名,女14名,平均年龄3.51岁:对照班为B班,共28人,其中男15名,女13人,平均年龄为3.61岁。两组样本均身体、智力发育正常。
测验内容:包括表情识别、情感观点采择任务、情绪解释能力、混合(冲突)情绪理解、基于信念和愿望情绪理解五个部分。
测试结果分析: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对比以及实验班的前后测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班在混合情绪理解、情绪原因解释、观点采择等及在愿望、信念等情绪的理解能力都明显有提高和进步。实验班和对照班幼儿在观点采择的任务中,没有明显的差距,他们的对情绪化词汇的运用能力都在提高,对故事里的主人公及故事人物的情绪状态都能够很准确的体会,这个现象说明,幼儿对他人感情的理解和移情能力都是发展的,可能是只在这个阶段。不过,在情绪原因的解释任务中,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平均分差距就很大,尤其在高兴及害怕的的解释原因上明显存在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就是实验班通过主题性的音乐游戏活动,使幼儿在对角色的扮演和理解中,准确到位的理解到了人的情绪,并能继而明白导致情绪产生的一些原因,也因此,实验班的幼儿得分高于对照班幼儿。
实验班幼儿在混合情绪理解的任务当中取得的成绩略高于对照班。对于这个现象的解释,没有标准答案,但对比差异我们多少能够扑捉到接近真实的原因:实验班的幼儿在主题性的音乐游戏活动当中,对于音乐的曲调变换等节奏交替,一些比较聪明的幼儿就能敏感的扑捉和发现同一音乐的旋律不同,里面包含着有情绪的交替变换,甚至能对不同的情绪能准确的命名并给出准确的原因解释。可能基于这样一个原因,使得实验班的幼儿能在混合情绪理解的任务当中表现能稍微比对照班好点。
有研究资料表明,幼儿随着年龄增长,其预测、解释以及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会愈来愈强,而实验班幼儿对故事里的人物情绪的引发及细节能准确回答,具备愿望和信念的理解能力,大概有这方面的原因。还一个原因是,主题性音乐游戏活动的开展,其具有故事性的音乐旋律及音乐游戏活动甚至音乐本身,都能激发幼儿能较好的感受和体验到基于愿望和信念所产生的情绪,还有,游戏活动中对角色的扮演发挥等也都能促进幼儿能更好的感受和发现他人的情绪状态。
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对比实验的情况下,实验班幼儿的12课时为期四周的主题性音乐游戏活动,通过活动中的角色扮演、肢体动作锻炼等等具体活动,使得幼儿对情绪的感受和领悟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比对照班的幼儿在情绪的理解的程度上更加准确也更加深入,作用和效果都很明显。不过,在表情识别的任务中,两班幼儿没什么差异,对于这个现象,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推知,在这样的一段事情内,基于幼儿词汇及生活经验的问题,情绪化词汇对幼儿的生活影响和干预,作用是比较缓慢的。
二、对幼儿园以主题性音乐游戏为媒介开展教学的建议
在我们的实际过程中,对幼儿开展的主题性音乐游戏课程时教师通常都是采取静态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如弹唱歌曲、讲故事或运用多媒体等等方式。不过实际上音乐教育中的表演、律动等等,都是静态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的。因此,主题性音乐游戏的课程中,教师要选择好合适故事的音乐、足够的场地、丰富的道具等等,以使活动能够顺利展开。
此外,教师的成长也很重要。教师的成长只有在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和不断的学习中,才能不断发展。所以,幼儿园对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也是十分必要的。《纲要》对幼儿教师艺术素质的要求是:“遵循操作性与规范性相结合的原则,要让每个幼儿在幼儿教师适当的帮助下,按着自己的能力水平,在各种艺术活动中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并从中体验到自由表达与创造的乐趣,从而实现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形成健全人格的美育功能。
三、小结
主题性音乐游戏对于小班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我们要不断创新方法来促进我们对幼儿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郑传芳.浅谈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8).
[2]卢玲,王琴.幼儿园情绪教育活动的教师支持性条件[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3]沈晓娇.浅析国内外幼儿音乐游戏创编现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
幼儿理解能力 第4篇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阅读教学一直是最受重视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占的课时最多, 投入的时间最多, 精力最大, 然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却相对缓慢。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不难观察到以下现象:遇到生词就查, 查了也记不住或很快忘记;逐词逐句阅读, 只能抓住细枝末节, 缺乏整篇文章的概括能力;不能捕捉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推理判断能力较弱;读速太慢, 甚至基础较好的学生也无法在规定时间完成五篇的阅读量。很显然高中学生现有阅读水平满足不了目前课程和高考英语改革的需要。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阅读能力, 如, 能利用上下句和句子结构猜测词义、根据上下文线索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能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确定不同的阅读策略等。近几年, 高考阅读也侧重考查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即抓住文章主旨大意, 借助细节分析、概括、归纳、推断文章寓意等方面的能力。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似乎更多地注重词汇、句型及语法现象的讲解。总之是将阅读材料当作学习词汇语法的载体, 却很少涉及文章的结构语篇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养成逐词逐句阅读的习惯, 策略意识淡薄, 也直接导致众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遭受严重挫败感, 久而久之丧失阅读兴趣。因此, 传统阅读教学, 那种只重视语言知识积累而不重视阅读策略训练, 无视语篇分析的教法不再符合时代对英语教学的要求。本文试图从语篇分析角度去解读篇章, 旨在引导学生提高篇章策略意识, 并在阅读活动中加以运用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语篇层面上的阅读理解过程
人们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或消遣, 但是传统教材和教学仅把阅读作为呈现语法和词汇的途径。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但不能满足训练阅读技能的需要, 而且也无法使学生接触不同体裁、不同写作风格的书面语言材料。近年来的教材将阅读作为过程, 鼓励读者和文章之间的紧密互动 (McDonough&Shaw, 2004) 。[1]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被动的、单向的、解码的过程。读者在接受文字信息时, 时刻运用语法、语篇以及常识性知识进行分析和推测, 并时刻根据新信息印证并修改预测 (程晓堂, 郑敏, 2002) 。[2]20世纪70年代以来, 阅读理论界汲取了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在对阅读的本质和过程的研究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具影响力的是Rumelhart的相互作用模式。Rumelhart将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界两个最流行的阅读模式, 即“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 processing) ”和“自下而上模式 (bottom-up processing) ”融合在一起, 指出阅读同时包含两个方向的解读过程。这两个方面不断地相互作用, 形成一种交互关系, 并最终在语篇层面上交融为一体 (李平, 胡继岳, 2002) 。[3]由此可见, 阅读是读者与篇章积极互动的一个过程。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理论, 阅读理解的层次大致分为:字面理解、推理性理解、批评性理解和创造性理解、评价及欣赏 (高晓芳, 蓝海宁, 2001) 。[4]语篇分析和篇章研究的成果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篇章理解策略能帮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更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文章, 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掌握一定的语篇知识对提高阅读理解至关重要。任何语篇都难免存在对学生来说生疏的词汇或复杂的句式, 这些障碍给理解造成了困难。当自下而上的解读过程受阻时, 学生可结合篇章结构、常识, 采用宏观的解读方式, 推测这些词的含义, 弥补词汇层面含义的缺失, 同时把握文章脉络,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篇章理解策略的运用体现了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与篇章的互动, 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篇章进行深层次理解,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从而达到高效阅读的目的。
三、篇章理解策略
到底什么是篇章理解策略?我们先看一下什么是篇章, 篇章是指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或交际事件 (刘辰诞, 1999) 。[5]近二三十年来兴起的篇章语言学研究主要研究篇章的形式和功能, 也研究篇章的生产和解读过程。篇章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外语教学方法论提供了很多依据, 对语法、词汇、写作、阅读以及翻译、文学教学等都具有很大启示, 为外语教学实践提供了指导, 使教师的注意力从单一的句子教学法转移到篇章层次上来。本文主要涉及篇章理解策略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所谓篇章理解策略, 不同学者专家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和分类。陈贤纯指出, 篇章理解是指宏观理解, 这是比语段层次更高的理解。他将篇章理解策略分为微观理解策略和宏观理解策略两大类。微观理解策略大致包括忽略细节、抓住关键词、概括与推论;宏观理解策略大致包括结构策略、语境策略、文化策略、标题策略 (陈贤纯, 1998) 。[6]而Van Dijk和Kintsch对篇章理解策略的分类更为详细。他们通过对读者书面篇章处理和篇章结构的分析, 归纳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采用的四种策略:命题策略 (读者对文章的表层结构进行处理以建立起文章的命题, 它包括辨认音素、辨认字母、解释词义与句子意思等步骤) ;局部连贯策略 (读者对篇章中的句子进行处理, 以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 它包括宏观命题监控, 建立句子的顺序与连贯, 判断句子的主题等策略) ;宏观策略 (读者对篇章的整体结构进行处理, 以建立起篇章的宏观命题或结构, 它包括运用推论判断句子的宏观重要性, 辨认题目转换标记来建立新的宏观命题, 运用假设来建立命题, 运用背景知识来建立命题等) ;图式策略 (读者运用背景知识对篇章结构进行处理, 以建立起篇章的思维表征, 它包括运用文化、社会、交际和语用知识来预测和推导文章超级结构) (邹启明, 周瑞琪, 2004) 。[7]
本文结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际, 重点介绍以下几种在实际教学中易懂、可操作性较强的策略 (见表1) 。
下面举例说明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篇章理解策略。
四、篇章理解策略在阅读理解中的运用
(一) 利用篇章标题、副标题
标题对于理解非常重要。标题反映篇章的主题, 通过阅读标题我们就能知道文章的内容, 标题能揭示篇章的文体, 激活读者的相关背景知识并为读者进行预测提供了线索。
200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理解部分A篇How to Make a Budget (预算) 和C篇Why I Don’t Spare“Spare Change”阅读都有标题。通过标题, 我们不难看出A篇文章想要介绍如何进行预算, C篇作者要解释为什么不向乞丐施舍零钱。
利用篇章标题、副标题, 结合略读策略, 也就是快速浏览文章起始段和结尾段, 细读每段第一句或主题句, 浏览一些与主题句相关的信息词。学生就能很快了解文章主旨大意。
(二) 篇章模式策略
篇章模式策略或者说篇章结构策略, 就是读者能按文章惯常的组织方式, 把握文章的脉络。不论哪个类型的语篇, 都在长期使用中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模式 (pattern) , 具有一种区别于其他语篇的组织结构。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组织结构, 章节安排不同, 段落关系不同 (王佐良, 丁往道, 1987) 。[8]
下面分别说明几种常见文体的篇章模式。
1. 问题解决模式 (problem-solution pattern)
我们先对下面的篇章进行分析。
Most people like to take a camera with them when they travel abroad.But all airports nowadays have X-ray security screening and X rays can damage film.On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s to purchase a specially designed lead-line pouch.These are cheap and can protect film from all but strongest Xrays.
具体说来, 第一个句子向读者提供了一个情景 (situation) , 第二个句子提出问题 (problem) , 第三个句子描述对这个问题的反应 (response) , 最后一句则提出对这一反应的肯定评价 (evaluation) 或结果 (result) 。这样是一种“情景问题反应评价/结果”系列关系构成问题解决模式型篇章模式。
这种模式在篇章中比较常见, 常用在科学论文、试验报告、新闻报道、辩论文、说明文以及文学篇章中。
2. 主张反主张模式 (claim-counterclaim pattern)
在这一模式中, 作者首先提出一种普遍认可或某些人认可的主张或观点, 然后进行澄清, 说明自己的主张或观点, 或者说提出反主张或真实情况。论辩类文章通常采用主张反主张模式。例如: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international sports create goodwill between nations and that if countries play games together they will learn to live together.Others say that the opposite is true:that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encourage false national pride and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 and hatred.There is probably some truth in both arguments,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Olympic Games have done little to support the view that sports encourage international brotherhood.Not only was there the tragic incident involving the murder of athletes, but the Games were also ruined by lesser incidents caused mainly by minor national competitions.
One country received its secondplace medals with visible indignation after the hockey final.There had been noisy scenes at the end of the hockey match, the loser’s objection to the final decisions.They were sure that one of their goals should not have been disallowed and that their opponents’victory was unfair.Their manager was very angry and he said, “This wasn’t hockey.Hockey and the International Hockey Federation are finished.”The president of the Federation said later that such behavior could result in the suspension of the team for at least three years.
The American basketball team announced that they would not give up first place of Russia, after a disputable end to their competition.The game had ended in disturbance.It was thought at first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ad won, by a single point, but it was announced that there were three seconds still to play.A Russia player popped it into the basket.It was the first time the USA had ever lost an Olympic basketball match.An appeal jury discussed the matter for four and a half hours before announcing that the result would stand.The American players then voted not to receive the silver medals.
Incidents of this kind will continue as long as sport is played competitively rather than for the love of the game.The suggestion that athletes should compete as individuals, or nonnational teams, might be too much to hope for.But in the present organization of the Olympic there is far too much that encourages aggressive patriotism.[5]
这是一篇典型的主张反主张模式篇章, 作者先列出一些人对国际体育比赛的看法, 然后列出另外一些人对国际体育比赛的看法, 接着表明自己的态度, 最后举出实例支撑自己的看法。最后一段重申自己的观点。
3. 叙事模式 (narrative pattern)
几乎所有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出现叙事性篇章或其片断。篇章语言学家对叙事篇章的共同点进行描述, 总结出叙事模式。Labov (1972) 根据自然叙事顺序总结出的叙事结构模式是最著名的例子, 包括6个成分:摘要 (abstraction) 、定位 (orientation) 、叠合事件 (complicating events) 、评价 (evaluation) 、解决 (resolution) 和结尾 (coda) 。Schiffrin (1981) 在Labov的模式基础上采用了“orientation (确定时间、地点、人物) complicating actions (构成故事的事件) evaluation (对事件的评论) resolution (对故事的定论) ”这一模式。例如:
A Utah teen with fingers of fury is once again the speed text-messaging king of the world.
Ben Cook, 18, of Provo, Utah, returned to the top of the cell-phone text-messaging competition last Friday at a water park in Denver, blazing through a 160-character standardized message in 42.22 seconds.
The phrase used for purposes of professional, competition texting is:“The razor-toothed piranhas of the genera Serrasalmus and Pygocentrus are the most ferocious freshwater fish in the world.In reality they seldom attack a human.”
The feat was recorded on video and scored by an official timekeeper, validating it for Guinness World Records purposes, said Sara Spaulding, spokeswoman for event sponsor Jump Mobile.
Text messaging, already popular with teenager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the U.S., jumping from 2.9billion a month in 2004 to about 7.3 billion a month in December 2005, according to a survey by the CTIA, the wireless industry’s trade group.
Cook in 2004 snagged the world record by texting the official phrase in 57.75 seconds, a record that soon fell.Before Cook’s feat Friday, the record was held by a23-year-old woman from Singapore at 43.24 seconds set on June 27, 2004. (www.chinadaily.com)
文章一开始简明扼要概括出主要事件:A Utah teen with fingers of fury is once again the speed text-messaging king of the world.接着介绍时间 (last Friday) 、地点 (Utah) 、人物 (Ben Cook) , 接下来具体介绍短信比赛有关内容, 然后有一个简单评论:Text messaging, already popular with teenager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the U.S., 最后是重申Cook再次打破纪录。
4. 概括具体模式 (general-specific pattern)
概括具体模式又称一般特殊模式 (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 、综合例证模式 (general-example) 或预览细节模式 (preview-detailed pattern) 。请看以下示例。
There are three separate sources of danger in supplying energy by nuclear power (原子能) .
First, the radioactive material must travel from its place of production to the power station.Although the power stations themselves are strongly built, the containers used for the transport of the materials are not.Normally, only two methods of transport are in use, namely road or rail.Unfortunately, both of these may have an effect on the general public, since they are sure to pass near, or even through, heavily populated areas.
Second, there is the problem of waste.All nuclear power stations produce wastes that in most cases will remain radioactive for thousands of years.It is impossible to make these wastes nonradioactive, and so they must be stored in one of the inconvenient ways that scientists have invented.For example, they may be buried under the ground, or dropped into deserted mines, or sunk in the sea.However, these methods do not solve the problem, since an earthquake could easily break the containers.
Third, there may occur the danger of a leak or an explosion at the power station.As with the other two dangers, this is not very likely, so it does not provide a serious objection to the nuclear program.However, it can happen.
Separately, these three types of dangers are not a great cause for worry.Taken together, though, the probability of disaster is extremely high.
不难看出, 在篇章开头作者先概括在利用原子能时存在三种不同的危险, 然后分别叙述着三种危险什么, 文章脉络一目了然。
实际阅读中我们碰到的篇章模式可能更复杂, 不是每一篇我们都可以这样去分析。在实际篇章中一种模式可独立出现也可能与其他模式结合在一起构成更大篇章, 有可能互相交错和嵌入。因此, 一个问题解决模式篇章可能包含概括具体模式, 也可能在评价部分包含一个主张反主张模式 (刘辰诞, 1999) 。[5]但是, 要提高学生的篇章模式意识, 指导他们在阅读时利用略读策略快速了解文章结构, 那么了解篇章结构有助于他们快速找到最重要信息, 大大提高阅读速度。
(三) 篇章主位结构策略
主位、述位理论描述的是在句子或语段中作者或说话人意欲突出不同的信息或赋予重要性时的一种信息安排考虑。主位是一个形式范畴, 指句子或小句最靠左即开头的成分, 句子就是围绕这个成分组织起来的, 它同时也是作者要突出的成分。跟在主位后面的所有成分被称为述位。在阅读过程中, 抓住作者的主位结构安排, 有助于把握作者的目的、思路流程或序列, 借助于主位结构框架快速准确地认识篇章信息结构, 以最贴近作者发展思路的方式进行解读 (刘辰诞, 1999) 。[5]
For twenty or thirty years Earnest Faber had owned cars of different sorts, and had driven them regularly, not only in England, but also in countries of Europe and in Middle East.He was glad to think that he was an experienced driver, because he heard frequent complaints about the difficulties of passing the driving tests in these modern days.He was told that people tried unsuccessfully to pass the test five, seven or even thirteen times.He heard of one man who failed the test, did no driving at all for a month, and then passed then next test without difficulty.One woman said that she failed several time in one part of the country.And so she went to another town and immediately passed.Faber was not sure whether to believe such stories or not.But he began to think that the results of the tests were frequently unreasonable.
该篇章的主位结构框架是:Earnest Faber had owned..had drivenHe was glad to thinkhe heardHe was toldHe heard of one manone woman saidshe went toFaber was not sureBut he began to think...但我们抓住该篇章的主位结构框架, 就算文中有些生词也不难理解了。
(四) 篇章衔接标志策略
Halliday和Hason (1976) 曾把衔接分为五种, 即照应 (reference) 、省略 (ellipsis) 、替代 (substitution) 、连接 (conjunction) 以及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9]
一篇好的文章, 不仅需要丰富的内容、巧妙的构思和规范的表达, 还需要有把这些内容有机联系起来的语篇衔接手段。语篇衔接标志即我们常说的关联词、连接性副词以及一些介词和短语等 (程晓堂, 2002) 。[2]本文只重点列出以下表示不同逻辑关系的篇章衔接标志。
本文仅以下面文章说明词汇在篇章中的衔接和照应 (2006北京高考阅读理解D篇) 。
While parents, particularly mothers, have always been attached to their infants (婴儿) , societal conditions frequently made this attachment difficult to maintain (保持) .First of all, the high infant death rate in the premodern times meant that such attachments often ended in hopelessness.Perhaps to prevent the sadness that infant death caused, a number of societal practices developed which worked against early attachment of mother and child.
One of these premodern attachment-discouraging practices was to leave infants unnamed until they had survived into the second year.Another practice that discouraged maternal (母亲的) attachment was tightly wrapping (包裹) infants.Wrapping effectively prevented the close physical interactions like stroking (抚摸) and kissing that are so much apart of modern mothers’and fathers’affection for their infants.
A third practice which had the same distancing effect was wet-nursing.Breast-feeding (母乳哺育) was not popular among the well-to-do in the early modern times;Infants were often fed by wet nurses hired for the purpose.In some places, such as nineteenth-century France, city infants were sent to wet nurses in the country.Often a wet nurse would feed her own child first, leaving little milk for the city infantwho, in many cases, died.In Rouen, the death rate for children sent to a wet nurse was 35 percent.
a number of practices developed
one of these practice:leaving infants unnamed
another practice:wrapping the infants tightly
a third practice:wet-nursing
在文中, a number of, one, another, third这些词形成一个前后照应严密、意义连贯流畅的整体, 从而使读者能很快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一定程度上降低生词带来的阅读障碍。此外, 识别篇章中的指代关系是抓住作者思路的又一有效手段。作为一种篇章连缀手段, 指代关系的作用仅次于关联词 (程晓堂, 2002) 。[2]像it, he, them, that, these, those等这样的代词不仅使文章避免赘述, 同时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为读者追踪作者思路提供了线索。漠视这些线索, 对复杂的句子或段落就会无法流畅阅读。
(五) 辨认追踪篇章策略连续体
篇章策略连续体是作者根据交际目的, 以获取最大限度有利于篇章接受者的篇章组织形式为目的, 作出选择的主位或主题一致性篇章建构的定位或倾向。篇章策略连续体线索的成分出现在句子或小句的开头, 体现句子的主题。篇章策略连续体的类型包括事件连续体、空间连续体、主题连续体、行为连续体 (刘辰诞, 1999) 。[5]具体说来, 它体现在段落的扩展方式上, 通常段落的扩展方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过程顺序或例证法、定义法、分类法、因果法、演绎法、归纳法、比较与对比法等。例如:
Half a mile to the west, the main road crosses the wate of Leith by a bridge of 1841.Immediately to the north is the old Colt Bridge, a late 18th-century rubble built single segmental arch.By the bridge Roseburn Street leads to Roseburn House, a 16thcentury tower with 17th-and 18th century additions, built originally by Mungo Russell, and Edinburgh burgess...
Beyond the bridge, on the north side in Murrayfield Avenue, is the church of the Good Shepherd, an interesting word by Sir Robert Lorimer, 1899, in neo-Perpindicular style with some unusual details, including its low proportions and buttress dividing the west window.At the top of the same street is Murrayfield House, a fine 3-story mansion of 1735built for Archibald Murray, advocate.
To the west on the main road is Murrayfield Parish Church...Opposite is...[5]
文章节选自一个旅游指南, 其目的是指导读者参观。斜体的段首、句首方位状语和一些非状语方位词 (如opposite) 构成空间方位连续体, 引导读者沿着特定的路线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游览。
总之, 以上策略是从篇章分析角度出发, 由宏观到微观, 由概括到具体, 由篇章到段落、句子、词汇, 由浅入深, 在实际教学中可操作性强, 会给学生以启迪指导, 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信心, 在碰到困难时不至于一筹莫展。阅读策略的运用会因为阅读材料和阅读目的的不同而不同, 篇章理解策略其实也是从略读到细读, 从表层到里层, 从识别到分析、归纳、综合, 与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相吻合。它简单易学, 对教材和教学用具没有特殊要求, 关键是要提高篇章理解策略意识并积极练习。当然, 篇章理解策略并没有否认基础语言语法知识积累的作用, 相反,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定的语言知识基础是有效运用篇章理解策略的前提, 同时, 篇章理解策略的运用有利于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
五、培养高中生篇章策略意识, 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外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听说读写的外语技能, 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外语的策略。外语教师职责的内涵也随之扩大了, 即教师不仅是外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 而且也是学习策略的培训者 (文秋芳, 1996) 。[10]该策略在教学实践中证明是有效的,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信, 减轻挫败感, 尤其对有一定基础和词汇量的学生效果更明显。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材料、目的、难度、文体等选用不同策略的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读速和分析判断能力, 加深理解。
参考文献
[1]McDonough, J.&Shaw, C. (2004)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LT:A Teacher’s Guide[B].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李平, 胡继岳.语篇多层面含义结构及其对EFL阅读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 2002, (6) .
[4]高晓芳, 蓝海宁.阅读技能及其试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6]陈贤纯.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
[7]邹启明, 周瑞琪.英语阅读目的与篇章处理策略的关系[J], 现代外语, 2004, (4) .
[8]王佐良, 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
[9]Halliday, M.A.K.&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幼儿理解能力 第5篇
也就是说一种习惯的条件反射,也能决定人类的.理解能力。其实没有真正的所谓的理解能力差,只能说有的人就是对某一方面理解能力差,但是可能对其它方面,甚至能够达到无师自通。但目前并没有什么理论可以证明理解能力与智商有关系。
如何提高理解能力
1、在现实生活中锻炼孩子的理解能力
儿童早期抽象思维能力仍然很差。只有不断了解更复杂的知识和语法结构,理解能力才能逐渐发展。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注意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和自然场景克服困难,唤起学习兴趣。例如,当教他阅读一个单词时,他会将“汉字”与实物联系起来理解,只有对上号,孩子才算真正明白。
2、多阅读、多体验
促进孩子的理解也需要孩子们体验更多,通过个人实践获得许多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去理性认识,最终理解和构成个人知识的一部分。
例如,通过登山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什么是“一览众山小”、“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古代诗词。通过聆听古典古典音乐,让孩子们了解作者在描述音乐时使用的修饰词。
3、让孩子多参与沟通
通过故事教学提高理解能力 第6篇
一、结合story time板块,创新教学内容
在苏教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包括很多板块,如story time、grammar time、fun time等,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这些板块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学习。然而,因为授课时间有限,教师往往只是简单讲解story time板块内容,没有最大化的运用好story time资源,挖掘出它的教学价值。对于这些现象而言,一定要提高教师对story time板块的重视程度,认识到story time板块内容在整体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师进行备课的时候,可以利用前置、后延、融合等方式扩展教学时间,对教学内容与计划进行重新设定,全面展现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优势,利用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知识,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比如,在学习“Lets Paint”这一内容的时候,结合教材中讲解的颜色类词汇,全面整合教学内容,利用故事情景的展现,让学生对不同颜色词汇进行记忆与掌握,充分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让枯燥的词汇灵动了起来,有效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全面展开,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利用story time板块,提高学生对词汇的学习与应用
在story time板块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声音、配画等形式展现词汇、短语等,或者利用一些动态图画直观、形象的表达英语知识,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内容进行读、写,进而逐渐加深学生对词汇、短语等英语知识的印象,更好的区分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词汇、短语,提高学生的词汇记忆与应用能力。
比如,在学习“Drawing in the park”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流利的朗读对话,并且对对话中的词汇、语法等进行学习,通过运用逐渐掌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故事进行编写,如对其结尾进行续写,命题为“Lets be friends”,同时要求可以运用所学词汇与语法,这样才可以有效巩固学生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通过此种形式的运用,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转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除此之外,通过对故事改编与续写,可以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一定的创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强化story time板块的创造性扩展,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一)角色扮演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生活元素的融入,实现知识从生活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效果。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就一定要加强教学内容的迁移,走出课堂,进入生活。特别是针对新教材教学而言,一定要尽可能贴近生活,方便操作,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比如,在学习“The kings new clothes”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让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学习有关词汇、短语等知识。与此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更好的完成英语学习。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学习渠道越来越多。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一般均需要输入大量的语言。尽管英语学习需要具备相应的教材,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扩展,然而教材可以提供的语言素材非常有限,需要教师进行全面扩展,这样才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词汇,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比如,在学习“Colours”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我的新家”,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我的新家中添加颜色,这样可以充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也加强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活动中完成了教学内容,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通过story time板块增强学生的会话能力
一般而言,在story time板块中,针对小学生喜欢卡通形象的特点,可以将故事的主人公设定为卡通人物,这样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展开相应的教学。比如,在学习“Lets Eat”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grammar time、fun time等板块中融入story time板块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开相应的对话,这样就可以在对话中,逐渐加深学生对英语词汇、语法等知识的印象,进而在此基础上予以相应的理解及掌握。与此同时,通过对话的展开,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语言交流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积极意义。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story time板块故事的带动下,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进行全面的学习,将平时一些较为枯燥的知识变得灵动起来,进而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成绩。
幼儿理解能力 第7篇
据笔者近几年的研究调查发现, 地方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普遍停留在词汇或句法层面上, 把握语篇大意的水平较低。且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方式单一, 过于强调结果。这种传统的听力教学不仅无益于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 而且会凸显听音者的不足。[1]针对这一现状, 笔者认为应该引入强调过程的教学途径, 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听, 听懂意思。
2. 理论框架
2.1 关注过程的听力教学途径
关注过程的教学法最早来源于认知领域。根据认知领域的原理, 学者已研究出了解听话者怎样理解语言输入及为了达到理解目的听话者所知和所用的不同信号标志的现有知识[2]。自下而上认知过程法和自上而下认知过程法是两种独特的认知模式, 利用它们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意义。自下而上的过程法利用音素、单词、短语、句子这些元素试图在听音过程中解码意义;自上而下的过程法利用学习者的先验知识去推理当前过程中的语言输入以此达到听力理解的目的[3]。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该用自上而下的过程法教会学生反思听力的本质, 并且自我调控听力理解过程。而这一自上而下的过程法就和发展学生听力元认知意识密切相关。
2.2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元认知意识
元认知意识也叫元认知知识, 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掌控认知过程的知识, 即关于思考什么和如何思考的知识[4]。根据弗拉维尔的定义, 文登把元认知知识分为三类:个人知识、任务知识、策略知识[5]。关于英语听力过程的研究起初集中在用策略来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上, 尤其是用元认知策略应对听力困难, 帮助理解。然而, 听力策略研究的范围现已扩展到关注元认知知识上。研究已证实元认知知识在语言学习中的有效性和强大功能[6]。鉴于元认知知识在二语学习中的关键作用, 有必要唤醒学生的元认知意识, 尤其是听力元认知意识, 激发学习者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意识, 关注听力过程, 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学习者的元认知意识是怎样影响听力理解过程的呢?学习者习得元认知知识能帮助理清在听力过程中如何计划、监控和评估。他们学会根据个人情况在特定的听力练习任务中选取适当的策略。因此, 元认知知识以一种新的方式和途径, 让学生接触听力任务, 学习怎样听, 换言之, 它试图改变学习者的学习习惯[7]。对于第一类元认知知识, 即个人知识而言, 个人知识中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感能帮助学习者掌控听力过程, 并能帮助在听力理解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时做出适当的反应。而第二类任务知识能让学习者大致了解如何应对某一具体听力任务, 这意味着学生不仅能运用技巧 (如听细节或听大意的技巧) , 而且能认识到在听力过程中影响进程的因素 (如说话者因素或文本材料因素等) 。就最后一类策略知识而言, 首先唤醒学习者元认知意识, 策略知识就能帮助他们有意识地在听力过程中选择具体适当的策略理解听力材料。同样他们也能分辨出哪些策略是在听力中是无效的, 不能帮助实现听力目标。
3. 关注听力理解过程, 唤醒元认知意识
3.1 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过程法
在关注过程的听力法中, 我们不得不提到认知心理学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信息处理方法。而何者更适合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这需要对两者进行比对。当听话者利用上下文和先验知识 (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主题、文体、文化及其他图示知识) 来为听力理解建立概念框架时, 就需要用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法。当听话者通过由小到大的单位即从音素到语篇层次来逐步理解意义时, 就需要用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法。学习者对两者的取舍看法不一,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听力过程中不能偏废其一, 两者往往是共同作用于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过程中。而问题的关键是, 哪一种方法更适合于英语听力理解的认知过程, 更能帮助学生听懂理解。笔者在教学调查中发现学生的普遍问题是只听音不理解, 听完后只能听到一些单词或短语的碎片而不能听懂语篇大意。这是由于英语初学者短时记忆有限, 在听力过程中很难通过一个词一个词地逐个理解把握语篇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太注重自下而上的方法, 只会让学生的听力水平停留在单词、短语或句子层面, 无法从宏观层面把握语篇大意。而如果学生能自上而下, 从大意、结构、再到细节来进行听力理解, 就更能帮助他们关注听音的过程, 更能学会在过程中能够运用适当策略解决不同的问题, 从而到达听懂并听精的效果, 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因此, 笔者更侧重于运用自上而下的认知法关注听力理解的过程。
3.2 自上而下的过程法与听力元认知意识的结合
传统的听力教学法关注听的结果, 听力教学一般是放音听音对答案, 忽略了对听力过程的关注, 也无益于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意义。学生急于做对题, 却不知道怎样做对, 怎样去听力理解。他们只是努力地听, 却没有方法听懂, 于是听力焦虑油然而生, 而当一次次关注结果却又一次次做错时, 只会更焦虑, 更无助。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许多学生望“听”生畏, 更别说提高听力能力。因此,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应该从自下而上关注结果的方法转变到自上而下关注过程的教学方法上来。而关注听力理解的过程离不开元认知意识的培养, 因为研究表明成功的英语学习者能在听力过程中更多更有效地运用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 而不成功的学习者缺乏运用策略的意识尤其是元认知策略[8]。考虑到元认知意识在成功听力理解中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致力研究出以策略为基础的教学途径帮助学生唤醒元认知意识关注听力过程。如果学生能在完成听力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预测、监控、解决问题和评估策略 (最主要的元认知策略) , 那这样的听力教学任务就有助于唤起他们的元认知意识, 有助于在听力中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上而下的过程法正是以策略为基础,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 关注听力过程这样一个听力教学途径。该法把听力任务层层分解, 自上而下分别从听大意, 到听懂结构要点, 再到每一个要点的关键词来引导学生关注听力过程, 运用策略, 达到听力理解的目的。
3.3 自上而下听力理解过程法的应用策略
听力教学一直以来关注于听力的结果, 与测试紧密联系。当学习者不能跟上听力材料的语速时, 只关注正确答案通常会增加听力焦虑, 而听力焦虑又会对听力中的注意力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老师用测试检验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另一方面测验的答案 (正确或者不正确的答案) 却不能展现听力的过程, 不能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听如何去理解,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弥补理解的不足[9]。首先要知道学生怎样听才能获得答案, 了解听力理解的过程, 分解该过程, 然后引导学生在每一步运用适当的策略达到每一个听力步骤的目的, 最后反思过程完成听力理解。以下是笔者结合元认知知识设计的关注过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途径。
该过程从听前预测到听后反思, 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听力教学过程, 最重要的是在听中部分, 将听力任务分解为自上而下的三个步骤, 在每一个步骤中又有明确的教学步骤和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可以让学生充分关注听力过程, 在过程中学会计划、监控、选择注意力、解决问题以及进行反思。总之, 学生通过这样的自上而下的听力理解过程将能够自我监控和管理自己的听力学习, 真正学会怎样听。当然, 值得注意的是, 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 可以对听中的三步进行调整, 每一步都可以多听几遍以达到每一步的听力目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初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每一步都需要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而后教师应该逐渐解除脚手架, 让学生自己掌控听力过程, 最终这一过程将水到渠成, 学生将成为听力学习的主人。
4. 结语
关注听力理解过程唤醒学生元认知意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这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印证。教师应该更多地指导学生如何听, 让他们学会有意识地关注听力过程, 运用适当的策略自己解决听力中的问题。只有学生成为听力学习的主人, 他们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学习任务, 不断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Field, J.Skills and strategies:Towards a new methodol-ogy for listening.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1998) 52/4:110-118.
[2]Rubin, J.A review of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research.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4:199-220.
[3]Rost, M.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istening.Essex:Pearson Education, 2002.
[4]Flavell, J.H. (1979) .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Solving, L.B.Resnick (ed) , 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Hillsdale, NJ:Erlbaum, 1998:231-3.
[5]Wenden.Metacognitive knowledge and languagelearning.Applied Linguistics, 19, 515-537.
[6]芳岚.近十年来中外外语听力研究比较[J].现代外语, 2010 (3) .
[7]常乐, 李琳琳.大学英语学习者元认知意识与听力成绩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外语教育, 2008 (4) .
[8]Goh, C.Explor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tactics andtheir interaction patterns.System, 2002, 30, 185-206.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第8篇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掌握阅读技巧, 加快阅读速度。阅读速度的快慢是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提高正确率的前提下, 要加快阅读速度, 必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讲究阅读技巧。
1. 养成默读习惯。
许多学生在阅读时, 习惯于发出每个词的读音。有的学生虽没有读出声来, 但内心还是在自言自语、一词一句地有意识地读, 严重影响阅读速度的提高。这就要求学生养成默读习惯, 把注意力只停留在文字符号上, 避免嘴唇的嚅动或低声朗读, 以免分散注意力, 减慢阅读速度。正确的默读, 其速度可以比出声的读快三倍左右。
2. 扩大视幅, 减少回视。
有的学生往往用手指点着逐词阅读, 有时还来回数次往返阅读, 唯恐遗漏什么, 因此影响了阅读速度和连贯理解。为提高效率, 要培养学生从整个句子去理解, 迅速地从一个句子扫视到下一个句子, 以避免频频回视、重读等不良现象。
3. 限定阅读时间。
为提高阅读速度, 还需限定文章阅读的时间, 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 加快阅读节奏, 增加紧迫感, 从而为在考试时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限定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4. 阅读时要做到尽量少查词典。
因为查阅词典会影响阅读速度。遇到生词可以利用上下文等来猜测、判断它的词义。阅读速度的提高, 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正确率, 也能进一步增加阅读量。
二、重视阅读技能的培养
读书需要多种能力, 需要语言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及阅读技能。
阅读能力的提高要讲究阅读方法, 阅读目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 阅读材料不同也需要不同的方法。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 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要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 使学生具备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 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 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概括的阅读顺序。下面分别介绍一些阅读技能。
1. 寻找主题句。
先略读, 通过整体粗读, 领略内容大意, 帮助理解, 为细读作准备。寻找主题句, 获取大意, 找出每段的主题。一篇文章通常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在进行阅读课文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找出主题句, 抓住中心, 使学生理解主题句与文章的具体事实细节的关系。没有主题句的段落就引导学生依靠段落中的衔接、句子关系来分析、推断和概括段落的大意, 从而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 获得文章表达的正确信息。
2. 首末段落与各段首句读法。
每篇文章或章节的首段和末段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作者会在首段里陈述他的写作意图, 也可能会在末段里对整个章节作出总结。因此, 应十分重视首末段落。同时, 还要重视各段的第一句, 因为往往首段后的各个段落是对首段的展开, 重视各段首句可以弥补有时首段陈述不详的缺陷, 解决末段综述性话语里的疑难问题。
3. 搜寻式阅读, 即跳读。
跳读的目的是要从文章中查阅到所需要的某些特定的信息。对于每行的文字只读关键词, 非关键词不用注意。对关键词也是一扫而过, 通过跳读寻找所需信息, 如年代、数字、人名、地名等。把握住关键词, 利用语法过渡词、语气转折词和时态等, 抓住文章脉络。
4. 正确判断和推理。
在读完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后, 还要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那就是根据作者使用的语言, 叙述的事实, 引用的例证, 人物对话及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等推断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 他想要说明什么问题, 表达什么观点及持有什么样的态度。这是一个通过表面文字推测文章深层结构含义的判断、推理过程, 它能推动学生积极地思考, 培养较高的理解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果断的推理能力, 这些能力的获得有利于学生顺利地阅读文章、理解文章, 提高阅读效率。
三、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
1.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阅读训练。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使精读与泛读紧密结合, 强调独立阅读课文, 旨在形成能力。每教一篇新课文时, 先让学生用10-20分钟进行快速阅读, 同时做课文的理解题, 然后, 再按精读要求, 给学生指定段落, 让他们自己研究主要语言点, 鼓励他们提问和讨论, 以求弄懂。泛读也全是由学生自己去研读, 改变了那种课堂中从泛读到精读, 全由教师包讲到底的局面, 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2.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目的在于增加阅读量。向学生提供较多而且题材较广的短小成篇的阅读材料, 并要求学生相互交换各自的不同阅读材料, 要求每人每天课外阅读600个词的短文, 这样, 既增加了阅读量, 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正常课文教学的同时,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可读性强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 要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 不是呆板地“读”文章, 而是“欣赏”文章。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人终生受益。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时, 克服疲劳和倦怠心理, 并且努力克服心译的阅读习惯。
四、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1. 充分备好阅读课。
每篇阅读课都有不同的结构特点, 抓住各课的结构特点是备课关键。按照结构特点来安排教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有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所以, 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不断对材料进行揣摩、分析, 达到对课文了如指掌的程度, 这是上好阅读课的第一步, 也能因此获得上好阅读课的法宝之一———自信。有了这份自信, 教师上课便能胸怀大局, 游刃有余了!
2. 巧引导, 巧布阵。
熟悉教材后, 教师必须运筹帷幄, 考虑合理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逐字逐句翻译教学法的弊端历历可数, 已成为过去时。教师如何推陈出新,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呢?最好是能根据材料提炼出一条鲜明的主线索, 然后根据这条主线索合理地展开各个环节, 每个环节的目的性要明确, 这样整个阅读课主题鲜明, 过程有序, 目标明确, 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用一些小词、短句和教过的英语解释难句和课文意思。
如:The dinosaurs disappeared.We can say, the dinosaurs could not be seen any more.用学生学过的单词教英语, 学生听得清楚, 理解得准确, 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必将有所提高。
实施有效阅读,提升理解能力 第9篇
1. 精心准备材料
(1)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阅读题材广泛, 精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 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高中生普遍关注国际明星或体育赛事, 教师可选择热点明星档案、国际赛事近况、趣味故事的文章, 此类文章风格轻松、语言幽默, 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激发学生阅读地道英文的热情。 (2) 难度适宜。教师要严格控制生词量, 篇幅不宜过长, 一般以400500字为宜, 力争通过阅读巩固所学单词、短语和句型。 (3) 介质多样。教师可以选择趣味性强、难易适中的报纸杂志, 如《英语辅导报》、《学英语》等。除选择纸质材料外, 教师还可通过计算机游览英文网站, 如http://www.fancyenglish.com (范文林高中英语多媒体教室) 、http://www.hjenglish.com (沪江英语) 、http://www.uniquesay.com (高中英语阅读网) 。
2. 培养阅读技巧
(1) 猜测词义。英语每年产生新词几千至上万个, 新词的产生大多遵循语法规则, 有规律可循,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构词法猜测词义。 (1) 派生法。在原基础上加上in-/im-/il-、anti-、co-等前缀或加上-er/-or、-ness/-ty/-ment等后缀。如词尾加上er、or表示职业, farmfarmer。 (2) 组合法。两个或多个单词组合在一起。如headache (head+ache) 。 (3) 缩略法。取一个单词的部分, 形成一个简短的单词。如television=TV。 (2) 根据上下文推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表面文字信息的基础上, 通过把握作者意图做出判断和推论, 从而提取文章的深层含义。 (3) 跳读和略读。跳读和略读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 快速搜索关键信息, 忽略无关信息。略读不是快速浏览全文, 而是重点抓住句首、句末和主题句, 短时间内把握主题思想。跳读是找准时间数词、专有名词等关键词, 代入原文定位寻求答案。例如:高考2011年高考英语 (江苏卷) 第56题:
3. 强化学法指导
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着回读、指读、译读和慢读等诸多不良的阅读习惯, 导致阅读速度慢, 阅读效率不高, 制约了阅读量、阅读面的扩大。教师要强化学法指导, 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统一指导, 教会学生掌握正确阅读的方法:首先浏览目录、小标题、开头、结尾、主题句和结论;其次带着问题阅读, 了解文章短语、难点;再次归纳文章的段落纲要和中心思想, 并做好笔记;最后及时复习, 巩固新词汇, 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4. 组织阅读活动
教师要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语言技能,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1) 专题采访。教师引导学生将有关明星的阅读材料转化为具体性的问题, 让学生展开联想, 改写成采访稿, 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 对明星进行采访。 (2) 问题讨论。教师要把握合适的时机, 在学生遇到理解困难时、意见分歧时, 适时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辩论, 既能深化理解阅读内容, 又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短剧表演。教师引导学生把阅读材料改编成短剧剧本, 选取部分学生扮演短剧的主要人物, 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4) 知识竞赛。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知识竞赛, 采用必答作品的作者和主要人物、抢答作品中主要事件、听录音辨认作品人物等丰富多彩的方式, 巩固阅读效果。
5. 强化过程管理
(1) 印发材料。教师要严格把关, 保证阅读活动不流于形式, 定时、定量印发阅读材料, 每天都保证有两篇阅读材料, 每篇在300字左右。 (2) 发放课外阅读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完成课外阅读卡的填写, 包括生词、精彩语句、疑难语句和阅读心得。教师通过检查阅读卡, 可以发现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生词了解学生的词汇量大小和阅读能力的强弱。出现翻译错误、审题马虎、抓不住主题等问题时, 教师要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答疑和指导,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 定期检查。教师既可以采用日常检查, 又可以采用定期抽查、学生互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及时获得反馈情况, 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 实施有效评价。教师要对阅读活动情况做出以鼓励为主的评价, 及时表扬学生在阅读中取得的进步。要重视过程性评价, 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指导阅读技巧提高理解能力 第10篇
一、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如下不良的阅读习惯:
1. 指读
学生阅读时习惯用手、笔指着阅读内容,视线随着手指的移动而移动。这样会使阅读的范围减小,阅读速度减慢,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字面上,而不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上。改正这种阅读的重要方法就是提醒、克制并利用快速阅读练习,养成瞬间反映文字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2. 声读
有些学生在阅读时读出文字内容。出声阅读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是练习发音的有效手段,然而随着阅读训练的发展、阅读层次和阅读要求的提高,这已经成为快速阅读的障碍,不能适应高中学生阅读的现况,所以根据阅读阶段和阅读层次有计划地进行相适应的快速阅读训练。
3. 逐词阅读
逐词阅读会使学生偏离文章的主题和理解,最终影响阅读效率。正确的方法是把相关的词语联成具有一定含义的意群。以意群为单位来进行阅读,既能加快速度,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内容理解上,理解水平也能进一步提高。
4. 重读
为了改掉学生的重读毛病,可以采取遮盖训练法,用尺子或书本看一行遮一行,使眼睛不重看,直至取得一定效果后再放弃遮盖物。如此反复练习,学生就会逐渐改掉重读的毛病。
二、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
阅读的过程是对语言不断认知和运用的过程。加强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获取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
1. 加强精读训练,夯实英语阅读基础。
2. 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扩大阅读量。
3. 快速阅读,提高英语考试能力。
三、重视阅读技能的培养
阅读能力也是阅读方法,阅读目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阅读材料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不同类的书需要不同的方法。下面分别介绍一些阅读技能。
1. 寻找主题句
大多数主题句出现在段首,有些主题句出现在段尾,也有少部分的主题句出现在该段中间。但一般文章的写作都是遵循把重要信息放在第一句的原则。
2. 首末段落与各段首句读法
每篇文章或章节的首段和末段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作者会在首段里陈述他的写作意图,也可能会在末段里对整个章节做出总结。因此,应十分重视首末段落。同时,还要重视各段的第一句,因为往往首段后的各个段落是对首段的展开。
3. 查读
查读是指有目的地从文章中查找某一具体事实或特定信息,如任务、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从而迅速把握关键词,抓住文章脉络,以提高阅读效率。具体地说,查读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旨在有针对性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英语阅读教学的新尝试网上教学
网络英语教学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英语教学手段与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网络英语教学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和网络技术,在教学实施上充分显示了其灵活性、针对性、实时性和自主性的个性化教学特征。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理解能力 第11篇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因此,创造好的问题情境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创设解决问题的矛盾冲突。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新课程要求教学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社会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政治课教学时,问题情境内容的创设重视生活化,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题材作为问题情境的载体与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政治或哲学知识去思考分析情境中揭示的问题。这些广泛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都是学生身边的、能看到、能亲身体验的、喜闻乐见的事例。
如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热点现象、本地区和学校内的大事、学生较感兴趣的身边事例等内容都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政治课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内容。
在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这三部分知识的教学中,都可以通过以上这些生活情境的创设来完成。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政治,感受到政治不是课本中条条框框的知识,政治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政治。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结合生活实际,主动思考探索,体味学习,培养了学生关心生活、思考现实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与能力。
二、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境,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激发和积极性的发挥,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具有一定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不能完全为了活跃气氛而凭空设置情境或没有多少思考价值的情境,避免所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他们在进行一项毫无意义的活动。
政治课中问题情境教学从其分析过程来看,可以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分成如下两个阶段。
(一)问题情境呈现
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某一经济现象或政治现象通过一定的手段和形式呈现给学生,意在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得到感官刺激,情感被激发,自然而然地融入情境中而产生解决某种现象、问题的欲望。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产生各种相关的问题,并确定一个主要问题作为主要的分析思考方向。
(二)学生自主探究
以学生的个体思考和学生间的互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的有关知识,通过独立思考、查阅资料、相互讨论、交流评价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解决共同确定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在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去理解问题是怎样形成的,概念是如何界定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方法是如何应用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三、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参与人的发散思维
教学的开放性原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也是问题情境教学的必备环境,它直接关系到问题情境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学生交流合作的充分开展。
在进行政治课问题情境教学时,教师要有教学观念的开放性,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所以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群体进行交流或探索的活动环境,引发学生积极进取和自由探索,通过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还应重视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开放性。在问题的设计时,要保留开放的状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多提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余地。
在问题讨论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不急于评价,鼓励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明确表达想法,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想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想法,并强化合理判断与理性沟通的能力。
在评析讨论的结果时,不拘泥于答案惟一性,不求答案的全面性,哪怕是其中的一个小观点甚至是有失偏颇,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问题情境教学的目的与功能就实现了。这样,就会将学生置于交流、探究、发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学会交流合作和分析思考。[e]
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初探 第12篇
提程, 涉及到大量的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包括词、词性、句子、语法结构等等;非语言知识高英正确阅读理解一篇文章包括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文, 考生就得在化背景知识。若要阅读中语一边阅读证。考生除, 了必须熟练掌一边进行猜测、推断握词汇、, 还必归纳、验须具阅力备一。不经过大量的阅读和长期的阅读训练定的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和阅读速度的能, 读可能取得优异成绩的仅靠短期突击而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一个优秀的阅读, 者往是不理杨提取别人提取不到的已知信息◇往具备不断延伸猜测和联想的强, 读懂别人读烈自我意识。解云在阅读过程不懂的文章。训练这种能力中拓宽思路是很、必要的培养这。培养种意识、能中重要一环训练并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力那么怎样提高阅读理解学实践中得出以下几点体会:能力呢?我在教初1一、、牢记狠抓基"本功基本词汇"。词是组成文章的探句就无法理解最基本单位, 文意读不懂, 所以词, 对大纲规定就连不成句, 的词汇连不成,
必须牢牢掌握。没有一定的词汇量作基础, 提高阅读水平就无从谈起。
2、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的特点。记得很熟的一个词的意思在另一句中意思完全变了样, 这就是所谓的"熟词新义"。以stand为例:
A row of willows stands on the riverside. (坐落)
The house will stand another centure. (维持原状)
I can’t stand that follow. (容忍)
在总结这些意思以及不同搭配时, 应"不拘泥于大纲", 且"多多益善"。因为只要记, 即使遗忘, 遇到一定的刺激, 也常常会使人想起。
3、词汇的积累。积累词语要提高阅读水平, 词汇量与短语量非常重要, 打个譬方:造房子要砖瓦材料, 词汇就是阅读英语的砖瓦材料, 没有相当量的英语词汇, 阅读英语是无法进行的。我们不妨这么做:在通读全文后看第二遍, 遇到生词尽可能根据上下文来猜, 仍猜不出意思的, 就把这些生字查好词典, 然后抄写在一本可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每天有空时, 就拿出这小本子背诵记忆。因不时接触, 反复记忆, 词汇量增加得很快。建议考生通过大量阅读来增加词汇储备, 每天坚持读几篇短文, 对短文中出现的与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相关的词、短语要进行摘抄并记忆。有了大量的积累, 就会在阅读时感到得心应手。
二、掌握做题技巧
掌握大量词汇, 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以后, 考生还要掌握做题技巧, 也就是要了解阅读理解的测试点。
第一、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主题句、标题、主旨大意要求准确性、概括性和针对性极强, 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 必须看清该段文章的实质。如何学会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呢?首先, 要重视文章的题目和文章的首句。因为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主题, 文章的内容就是环绕主题展开。首句很关键是因为首句是文章的导入, 点明作者写文章的意图, 背景等。接着的每一段的第一句也很重要, 因为每段的第一句实际上多半是每段的主题句, 然后进行陈述或论述, 逐步展开, 给予例证, 最后把该段内容用一句话来小结, 所以每段的最后一个句子常常是该段的结论句, 而整篇文章的最后一句就往往是这篇文章的结论或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
第二、了解阐述主旨的事实和细节, .主题句、标题和主旨大意是针对全篇, 而不是针对某段或者文中的某个方面;可是有的学生在做这类题时, 把思维集中在某个段落或者集中于文中的某点, 往往导致他们犯下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三、根据上下文判断某些词汇和短语的意义, 根据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和引申, 领会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严格按照阅读理解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或推论依据进行推理, 千万不能掺杂自己的主观想法或经验;如果某选项所表达的内容与经验相吻合, 文中却没有涉及, 那它属于主观臆断的结论, 也不是正确答案。
三、阅读方法的合理应用
1、精读泛读的有机结合。
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就要进行大量阅读。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 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读书既要仔细研读又要博览, 在精读的基础上进行泛读, 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所谓精读, 就是把选择好的材料认认真真地反复地阅读, 弄清每个句子的语法关系, 理解每个词的含义, 反复朗读, 仔细体会, 为泛读打下比较牢固扎实的基础。所谓泛读, 就是广泛阅读和浏览外文图书、报刊杂志或国内出版的外文学习资料。快速阅读读文章如同看树林一样, 人站在树林前不能把眼睛光看着一棵树, 甚至只盯着树上的叶子, 一张一张地看, 叶子固然要看, 但整棵树也要看, 整片森林更要看, 我们必须迅速把视野扩大, 这样才能对森林全貌有所了解。快速阅读是综合运用阅读技巧, 在快速阅读时通过逻辑思维, 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广泛涉猎才能扩大我们的视野, 可以复习、巩固、加深已学过的语法、句型和词汇知识, 学习、领会更多的东西。我们知道, 许多词都有多义性, 然而我们在精读中无法全面理解到这一点, 只有在泛读过程中才能做到。
2、阅读的分类进行。
把文章按内容分类, 如:人物类、地理类、天文类、历史类、新闻报道类、广告类、科普类、说明书、风土人情等, 并集中一段时间专读某一类的文章。通过阅读生活故事、科普文章、传记历史、文学作品等不同体裁的文章以及一些英文报刊杂志、简易世界名著等, 有助于提高词汇量, 增加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对阅读能力提高大有裨益。
3、限时持久的阅读。
如果总是无限阅读, 不受时间限制, 这必然造成前面所提到的"平时阅读不错, 但一到考试就不行"的局面。所以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规定出完成每篇的时间, 而且对每篇的时间要求要逐渐过渡到略高于高考的要求。只有平时加强这种训练, 才能使学生在高考考场的紧张气氛中从容应答。每天要坚持读, 不在于多, 而在于每一篇你都理解, 每天读2-3篇, 一个月之后你会惊喜发现你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