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药用真菌范文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药用真菌范文(精选7篇)

药用真菌 第1篇

目前, 国内外对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报道较多, 许多来自植物的天然化合物与植物的内生真菌有密切的关系, 甚至也是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3]。对乌头的研究报道较多的是它的药效、药用成分的分离提取、毒性、种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等[4,5,6]。笔者对乌头植物内生真菌作了系统的研究, 从内生真菌的分离、分类鉴定到活性物质的筛选和分离提取, 以期为研究乌头植物内生真菌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植物。

乌头样品采自昆明市云南大学微生物所栽培的乌头植物。

1.1.2 培养基。

(1) 分离培养基:PDA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 使用前1mL培养基中加80IU的青霉素, 以抑制细菌生长。 (2) 分类鉴定培养基:PDA培养基和促孢培养基 (KH2PO4, MgSO47H2O, KNO3, KCl, 葡萄糖, 蔗糖) 。

1.2 试验方法

1.2.1 内生真菌的分离培养。

首先用自来水冲洗乌头植物表面的泥沙, 去除母根, 接着进行表面消毒、分离和培养。方法参照文献[7]。

1.2.2 内生真菌的分类鉴定。

采用插片培养方法, 对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进行显微形态特征的观察、分类鉴定。分类检索参照文献[8,9]。

2 结果与分析

2.1 乌头植物内生真菌的种群组成

从乌头植物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164株, 将其中的151株根据显微形态观察进行分类鉴定, 归属于6个目9个科23个属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在分离获得的乌头植物内生真菌中, 以毛霉属 (Mucor) 、黑孢属 (Nigrospora) 、头孢霉属 (Cephalosporium) 、芽枝霉属 (Cladosporium) 和交链孢属 (Alternaria) 较多, 这5个属为乌头植物内生真菌的优势属。其次是木霉属 (Trichoderma) 和曲霉属 (Aspergillus) 。刚毛孢属 (Pleiochaeta) 、头囊聚孢霉属 (Cephaliophora) 、假丝酵母菌属 (Candida) 和小克银汉霉属 (Cunninighamella) 最少, 均只有1株。

2.2 乌头植物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种群分布

在分离获得的164株乌头植物内生真菌中, 侧根上分离的内生真菌在数量和种群上都是最多的, 有78株 (占总菌株的47.56%) 16个属 (占23个属的69.57%) ;其次是茎部分离的有54株 (占32.93%) 15个属 (占65.22%) ;叶部和花上分离的内生真菌在数量和种群上都较少, 分别为17株 (占10.37%) 和15株 (占9.15%) , 均是7个属 (占30.43%) (见表2) 。

从表2可以看出, 在侧根部位分离的内生真菌种群中, 毛霉属和木霉属为其优势属种, 分别为15株和9株, 各占侧根部内生真菌的19.23%和11.54%;黑孢属和芽枝霉属为茎部内生真菌的优势属种, 分别为13株 (占茎部内生真菌的24.07%) 和9株 (占16.67%) ;叶部内生真菌的优势属种是黑孢属和盘多毛孢属 (Pestalotia) , 分别有6株 (占叶部总菌株数的35.29%) 和3株 (占17.65%) ;芽枝霉属和毛霉属为花部内生真菌的优势属种, 均为3株, 占花部内生真菌总数的20.00%。

从表2还可以看出, 毛霉属、盘多毛孢属、组丝核菌属 (Phacodiun) 和黑孢属在乌头植物各部位都有分布;交链孢霉属在侧根、茎和花上有分布, 而在叶上没有分布;球壳孢属 (Sphaeropsis) 除了在花上没有分离获得外, 在乌头植物的其他部位均可分离获得;假丝酵母菌属、木霉属、镰孢霉属 (Fusarium) 、卷枝霉属 (Pireella) 、根霉属 (Rhizopus) 、葡萄孢属 (Botrytis) 和小克银汉霉属只在侧根部有分布;而刚毛孢属和束丝菌属 (Ozonium) 只在茎部才有分布;头囊聚孢霉属只在花上分离得到。

3 结论与讨论

(1) 毛霉属不仅是乌头植物内生真菌的优势种群, 同时也是附子植物侧根部和花部内生真菌的优势属种;而黑孢属既是乌头植物内生真菌的优势种群, 又是其茎、叶部位的优势属种;芽枝霉属则是乌头植物及其茎、花部的优势种群。

(2) 在乌头植物侧根、茎、叶和花等部位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在数量和种群分布上存在差异, 在侧根部位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最多, 其次是茎部, 在叶和花上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较少, 侧根部和茎部的内生真菌种群明显多于叶部和花部。这表明乌头植物不同部位内生真菌在种群、数量及分布上具有多样性特征。

(3) 乌头植物的侧根就是药用附子, 本次乌头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结果表明, 无论在内生真菌的数量还是在种群分布上, 都是侧根上分布的最多。这可能与附子中含有的药用成分及含量有关。对以后研究乌头植物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及分离提取有活性物质有指导性的作用。

摘要:从药用植物乌头的侧根、茎、叶、花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164株, 将其中的151株根据显微形态观察进行分类鉴定, 它们归属于6个目、9个科、23个属, 其中毛霉属、黑孢属、头孢霉属、芽枝霉属和交链孢属为该植物内生真菌的优势属, 表明药用植物乌头不同部位内生真菌在种群、数量及分布上具有多样性特征, 在侧根上分布得最多。

关键词:乌头,内生真菌,分离,分类鉴定,多样性

参考文献

[1]符华林.我国乌头属药用植物的研究概况[J].中药材, 2004, 27 (2) :149-152.

[2]陈小平, 崔永三, 赵博光.毛茛科杀虫植物——乌头[J].中国森林病虫, 2006, 25 (6) :26-28.

[3]舒莹, 郭顺星, 张东明, 等.植物内生真菌活性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 2005, 36 (5) :772-776.

[4]曹小玉, 刘川, 彭成.90年以来附子研究的文献定量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27 (3) :58-59.

[5]陈信义, 李峨, 侯丽, 等.乌头类生物碱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评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 11 (10) :922-923.

[6]邓廷丰, 李培清.云南野生滇南黄草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 2001 (1) :15-19.

[7]李治滢, 杨丽源, 周斌, 等.灯细辛内生真菌的研究Ⅰ:菌种分离及其分类鉴定[J].云南大学学报, 2003, 25 (1) :65-68.

[8]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

药用真菌 第2篇

固体发酵方法是指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接种一种或多种药用真菌,并在特定的培养条件下,促进真菌生长繁殖的方法。固体发酵方法实际上来源于一种古老的中药炮制的方法。通过对中药进行发酵处理能够起到转变药性、提升药效等作用。但是,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高,人们还不能够准确的控制温度、湿度等培养条件,因此造成中药的质量并不统一,有高低之分。从本世纪60年代起,固体发酵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人们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能够更好的筛选出真正适合的发酵菌种,发酵培养基也开始使用甘蔗渣、玉米芯、麦麸等农副产品(富含碳、氮以及各类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作为发酵基质。并且能够在无菌的环境中,对培养条件进行准确严密的控制。但是,以现在的发展眼光来看,固体发酵方式仍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问题。例如,产品质量的控制、发酵时间长短的判断、以及后期处理等许多环节是没有严格科学的指标规范的,也因此造成了产品质量的不稳定。因此,到80年代中期,这种发酵培养方式已经退出了主流舞台,成为边缘化的发酵方式。

3.2液体发酵的运用

所谓液体发酵培养是指利用菌球或发酵液对药用真菌进行批量生产。药用真菌的液体发酵培养过程简便,自动化程度高,便于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同时具有产量高、繁殖周期短的优点。但是,在这种培养方式上,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努力空间。例如:(1)我们应该致力于技术研究,争取用更加先进的化学分析方法,加强对药用真菌的质量鉴定。(2)我们应该加强菌种的选育技术,争取选育出适应能力最强,遗传稳定,产出率最高的菌种。(3)我们应该加强发酵液成份的研究和药用真菌有效成份的研究,以保证临床应用的准确性和安全性。(4)目前我国还存在大量的延用生产抗生素的技术和设备,因此要加强技术和设备的创新研究。

3.3混合液体发酵的运用

八种药用真菌 市活价扬种植效益高 第3篇

一、冬虫夏草 它是一种十分奇缺的珍贵药用菌。长期依赖于野生,又限于高寒山地,因此产量稀少,价值昂贵,被誉为“软黄金”。2006年第一季度出口1509公斤,创汇618万美元。现行国内市价干品每公斤高达2.5万~3万元人民币,供求矛盾大。四川省中药研究所成功完成人工培殖冬虫夏草,接种成菌率达99%,使冬虫夏草潜伏期由野生条件下的3年,缩短为1~1.5年,由国家中药管理局组织专家鉴定。人工种植采取先育虫体,接入草菌,野外畦床挖穴接种,生长期270天。

二、云芝 又称树蛾、白芝、彩色蕈盖菌。国内医药工业已投入开发以云芝为原料,制成治疗乙型肝炎、肝癌、胃癌等新药,医疗上广泛应用。现在云芝产区较少,市场货源见缺,每公斤干品收购价60~90元,栽培方式采用培养料室内外袋栽。

三、桑黄 又称桑耳、桑臣、针层孔菌。主要提取抗癌活性的多糖蛋白,是国际公认的生物治癌领域中效率最高的真菌之一。桑黄生产采用短椴木栽培,也可采用培养料室内外菌墙或覆土栽培。

四、白参菌 又名裂褶菌、白花,是药食兼用真菌,其子实体形似菊花。主要用于提取多糖(SPF)。对肿瘤有抑制功效,对妇科疾病、神经衰弱、头昏耳鸣患者食疗明显。现有白参菌鲜品每公斤50元,栽培方式以棉籽壳为原料,室内架层袋栽。

五、牛舌菌 又名牛肝菌、肝色牛排菌,日本人叫肝脏茸。以子实体入药,具有消炎化积,治疗胃肠炎。肉质肥厚,滑腻爽口,带有清香,是形色味俱全的药食兼优的真菌,备受日本、欧美国家的美食家推崇。市场货缺,价格每公斤鲜品30~40元。生产方式以短椴木或培养料瓶袋栽培。

六、猪苓 又名猪类菌、树枫苓、地乌桃,为奇果,属特殊药用真菌。中医用于利尿、治水肿、淋疾、糖尿病、肝炎、浮肿等症,货源紧缺。在成都市场价每公斤干品56元,价格趋升。人工培育采用适生树筒料覆土栽培。

七、马勃 又名马屁包、牛屎菇、地烟等。形似球状。中医用于治疗喉炎、咳嗽失音、止血等。现有产区逐年减少,每公斤收购价15元。价格稳中有升。人工栽培以杂木屑为原料,野外袋栽。

药用真菌竹黄的研究进展 第4篇

1 竹黄的生态学特性

1.1 竹黄的形态学研究

竹黄外观多为椭圆形或纺锤形,基部凹陷,(1.5~3.0)cm (1.0~2.0)cm,初为肉质、白色、表面平滑,后变为软木质、木栓质,质地松软龟裂,粉红色,呈不规则瘤状、块茎状等,表面有细密纹理和针尖大小灰色斑点。断面光亮,稍显粉性,触之有滑感,味甘,嚼之粘牙。子囊壳近球形或椭圆形,埋于子座的边缘,直径(480~590)μm。子囊长圆筒形,(280~340)μm (22~25)μm,呈侧线状分布。子囊孢子通常为6个,偶有8个,梭形或纺锤形,两端略尖锐,呈砖状纵横分隔,无色或近至无色,成堆时呈柿黄色(48~60)μm(13~16)μm。分生孢子器形成在同一子座内侧,分生孢子生于菌丝短柄上,形状近似于子囊孢子,蚕蛹状,略大,壁砖样分隔,无色或淡褐色,分生孢子梗短,成熟后分生孢子常脱落[13]。

1.2 竹黄的主要寄主

竹黄多寄生在衰败或即将衰败的竹林中。据资料记载,竹黄有较广的寄主谱,包括刺竹属(Bambusa Schreber)、刚竹属(Phyllostachys Zucc.)、苦竹属(Pleioblastus Nakai)、箭竹属(Fargesia Franch)和倭形竹(Indosasa shibataeoides Mcclure)[14]。赖广辉[14]对竹黄寄主进行鉴别后,认为竹黄仅寄生于短穗竹属(Brachystachyum Keng.)植物,其中最重要的为短穗竹[B.densiflorum(Rendle)Keng]及其变种毛环短穗竹[B.densiflorum(Rendle)Keng.var.villosum S.L.Chen et C.Y.Yao],还发现竹黄另一种重要新寄主白纹短穗竹(B.albostriatum G.H.Lai)以及4种次要寄主宜兴短穗竹、中间短穗竹、微耳短穗竹及无耳短穗竹。然而,林海萍[15]通过调查浙江省范围内竹黄的分布,认为竹黄除寄生于短穗竹属的短穗竹外,苦竹属的苦竹、刚竹属的雷竹与篌竹也是其寄主。赖广辉[14]等研究发现竹黄在不同竹种上的寄生率差别很大,其中以短穗竹(包括变种毛环短穗竹)的寄生率最高,产量最大。在苏、浙、皖的5个不同地点竹林中,竹黄在短穗竹上的平均寄生率为1.89%,明显高于白纹短穗竹的0.44%,在其他竹种上仅偶见寄生,平均寄生率不足0.15%,且产量低,几乎没有采收和利用价值。

竹黄在不同的环境中寄生情况也不一样:在湿润阴凉环境中的短穗竹林中寄生率最高,阴坡竹林中次之,而阳坡、半阳坡较低,且短穗竹纯林中的寄生率要高于短穗竹-杂灌混交林[14,15]。

1.3 竹黄的生长条件

竹黄孢子的发生和传播与气温、降水、空气相对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竹黄菌可在22℃~28℃生长,菌丝发育最适温度22℃~25℃,湿度为65%~75%左右,子座发育最适温度为25℃~28℃,且需要80%以上的相对湿度,故竹黄菌多于春季雨后发生。竹黄的生长需要散射光,阳光直射处子座发生较少[14]。每年5~6月份,雨水充沛,气温适宜,是竹黄适宜的生长发育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其孢子大量发生,故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竹黄的最佳采收期。竹黄菌从孢子萌发到子座发育成熟大约需要2个月左右[14,15]。

2 竹黄的化学成分研究

竹黄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主要有脂肪酸类、植物甾醇类、苝醌类色素、多糖类等生理活性成分。目前,已从竹黄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有竹红菌素A、B、C、D,六孢素、Hypomycin A、1,8-二羟基蒽醌、1,5-二羟基-3-甲氧基-7-甲基蒽醌、11,11′-二去氧沃替西林、甘露醇、硬脂酸、硬脂酸乙酯、麦角甾醇、麦角甾醇过氧化物等[16,17,18,19,20,21]。此外,竹黄中还存在竹黄多糖Sp-1、Sp-2、Sp-3和BSP-1[22,23]。刘双柱等[24]运用制备液相色谱等色谱手段首次从竹黄中有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是3,6,8-三羟基-1-甲基酮、3,8-二羟基-6-甲氧基-1-甲基酮、2,3,6,8-四羟基-1-甲基酮、3,4,6,8-四羟基-1-甲基酮、Δ5,10-3β,17α,20β-孕甾三醇、macrospelide A、(+)-griseofulvin、griseophenone A和11,11′-dideoxy- verticillin A。

3 竹黄提取工艺研究

3.1 竹红菌素提取工艺研究

寇娴等[25]用制备型薄层层析的方法分离得到竹红菌甲素和乙素。竹黄药材用5倍量医用酒精浸泡数次,至浸泡液无红色为止。回收酒精,然后用氯仿溶解,经10g/L的柠檬酸硅胶板进行制备型薄层层析,氯仿-乙醚混合溶剂展开,得三个红色带,其中两个鉴定为竹红菌甲素和乙素。苏宇杰[26]对竹黄中竹红菌素的最佳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提取效果最好的溶剂是氯仿和丙酮,但氯仿毒性较大,故采用丙酮作为提取溶剂,得到竹红菌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1∶40(g/mL)、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3h,竹红菌素的提取率为0.63%。彭京胜等[27]将竹黄药材80℃烘干,用丙酮索氏提取至无色,浓缩成浸膏。浸膏用氯仿溶解,热水多次洗涤,除去浸膏中的水溶性杂质,将处理后的浸膏溶于适量10% NaOH溶液,氯仿萃取至氯仿层接近无色,然后在水溶液中加入适量10%HCl,氯仿萃取至氯仿溶液接近无色,回收氯仿得到提取物,用石油醚洗涤多次,即为竹红菌素。本法与柱层析等传统方法相比,可有效缩短提取时间、降低成本、简化流程。刘卫[28]先用乙醇提取竹黄药材两次,再用丙酮提取两次,然后分别浓缩提取液至原体积的1/3,放置析晶,乙醇和丙酮浓缩液中分别有暗红色和血红色沉淀析出,将沉淀用H2O∶C2H5OH=1∶4的混合液及C2H5OH各洗涤两次,抽滤干燥。检测发现,乙醇提取物中竹红菌素总量为30%,其中乙素为50%;丙酮提取物中竹红菌素总量为90%,其中甲素为70%,乙素为20%。

3.2 竹黄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陈佳佳[29]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水提醇沉法竹黄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90℃、液料比1∶20、提取时间5h,多糖得率达13.6%。魏兆源[30]采用热水浸提法对竹黄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是:浸提温度100℃、浸提时间2h、料水比1∶80、提取3次、3倍醇沉,多糖得率可达5.68%。

4 竹黄的药理活性

4.1 抗肿瘤作用

傅乃武[31]通过Hela、S-180、小鼠红细胞、小鼠肝癌细胞对竹红菌甲素(HA)的研究证实,HA具有明显的细胞杀伤作用,可使红细胞产生溶血和K+释放,导致细胞膜ATP酶和乙酰胆碱酯酶失活,对肝癌细胞的线粒体和微粒体膜的脂质过氧化有促进作用;同时研究发现HA在肝脏浓度最高,依次为脾、肺、肾、瘤、心、皮肤、肌肉、胃和脑,静脉注射6h光敏反应最显著,24h光敏反应基本消失;且HA合并照光会破坏肝癌细胞的DNA,使其修复缓慢。虽然HA对癌细胞和细胞膜系统有很强的光敏作用,但由于其在体内排除较快,且在肿瘤中分布量不多,因此制约了HA的应用。尚立群[32]等研究发现,竹红菌素对食管癌细胞的杀伤效应明显优于第一代光敏剂血卟啉。陈洁等[33]研究HA诱导人黑色素瘤(A375-S2)细胞死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证明HA诱导细胞周期因子CylinB1 mRNA表达的增加与细胞周期停滞在S-期密切相关,同时周期的阻碍可能是诱导A375-S2细胞凋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4.2 抗病毒作用

苝醌类化合物具有优良的抗病毒活性。J.B.Hudson[7]研究的结果显示HA的抗HIV-1效果与金丝桃素差不多,但它的过氧化物基本上没有抗病毒活性。Junichi Hirayama[34]对HA的抗病毒活性机制研究发现,HA仅对包膜病毒有杀伤作用,对无包膜细胞没有作用,推断HA可能是通过与包膜病毒的包膜结合,光照产生单线态氧,破坏薄膜上的M蛋白,使病毒完整性遭到破坏,从而灭活病毒。

4.3 镇痛作用

朱丽青等[35] 通过小鼠热板法镇痛实验及扭体实验证明竹黄中竹红菌素能显著提高小数的热板痛阈值,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对大鼠由蛋清引起的足趾肿胀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其中以抗蛋清的致炎作用尤为明显。

4.4 抗菌作用

竹黄菌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36]。陈毅坚[37]和高波等[38]用纸碟法对竹红菌素的抗菌活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竹黄提取物对黑曲霉、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藤黄微球菌、巨大芽孢杆菌、八迭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对葡枝根霉、青霉、大肠杆菌没有抑制效果;也有研究证明竹黄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效果明显,而对阴性菌没有抑制效果或不明显,其作用机制与细胞类脂过氧化有关[39]。竹红菌素还有抗利什曼原虫的作用[40]。

4.5 抗炎作用

杨建宇等[41]研究竹黄局部用药对大鼠皮肤埋置聚乙烯塑料环致炎症后期肉芽组织生成的影响和小鼠口服用药后对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用4g/kg和8g/kg剂量的竹黄提取物涂抹皮肤创口部位,白炽灯照射30min(光照强度约3 600勒克斯),1次/d,连续10d。以醋酸强的松作阳性对照,结果发现竹红菌提取物与对照组比较,抑制肉芽组织增生非常显著;但其抑制作用低于醋酸强的松组;同时,实验还表明口服竹红菌素具有非常显著的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对非特异性免疫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

4.6 心血管作用

脉络膜毛细血管和鸡绒膜尿囊毛细管[42]是常用来判断光敏剂对毛细血管光动力效应的模型,通过观察光敏剂对毛细血管的光动力损伤,可初步判断光敏剂的光敏性。韩丽娜[43]等研究竹红菌乙素对青紫蓝兔脉络膜毛细血管的生物学效应。选用青紫蓝兔2.5~3.5kg,耳缘静脉注射HB 1.0mg/kg,532nm光线作为光源激发光敏剂,注射药物后立刻照光,分别于1d、7d和28d用荧光眼底造影、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照光部位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生物学效应。实验发现,照光后第1天,脉络膜毛细血管管腔内形成光动力血栓,视网膜的损伤主要以外层为主,内层没有明显变化;第7天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加重,脉络膜大血管无明显改变;第28天后在原来毛细血管损伤部位出现纤维组织,玻璃膜增厚,照光区域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出现修复、增殖。提示竹红菌素对以脉络膜新生血管为特点的眼底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4.7 竹黄的毒副作用

陈永昆[44]对服用竹黄病例总结发现,服用竹黄白酒浸液后,于次日经日晒后在曝光部位皮肤发生红肿胀起水泡血泡,伴有剧烈灼痛感。

5 结语

药用真菌 第5篇

食用菌(ediblefungi)是可被食用的一类大型真菌,是继植物性、动物性食品之后的第三类食品菌物性食品。古今中外人们都将食用菌作为特殊食品,古希腊人认为食用菌能提高武士的战斗力;古罗马人将食用菌列为“上帝的食品”,只有节日才食用;中国人誉其为“山珍”“灵丹妙药”;日本则推崇其为“植物性食品的顶峰”。在我国食用菌的药用、食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医将二十多种食用菌列为中药,单独作为药品或者添加在其他药品中混合使用。在崇尚自然、全力开发自然药品、食品的今天,食用菌作为绿色健康食品更是受到人们的大力推崇。

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多样,跨越几个气候带,在众多的山野中分布着形形色色的大型真菌,蕴藏量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食用菌46科720种,菌的种类丰富多样。我国很多高原地带植被丰富,气候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类型,气温变化小,气候温和湿润,可以说是个“天然大空调”,这样一流的自然环境完全符合食用菌的生长条件。因此我拥有丰富的生产食用菌的原材料,食用菌的野生种类和种植种类繁多,如贵州织金的“红根竹荪”被公认为山珍之王,青海的冬虫夏草被誉为“神菌”,灵芝、马勃、茯苓的药用作用更是人人皆知,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还有鲜美、嫩香堪比鸡肉的鸡枞菌、牛肝菌、羊肚菌,以及具有强身、抗癌、营养丰富的松茸、灰树菇、猴头菇、蜜环菌、紫花菌、刷巴菌,等等,很多菌都是我国所特有的品种,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将食用菌应用到药品、食品中。

近年来国内外多学者针对食用菌的食疗药用价值、营养价值、栽培特性、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做了大量而具体的研究工作,开发了很多新产品,证实了食用菌味美,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保健食疗功能,很多菌还具有多种的药用功能,对充分利用大自然中食用菌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大有益处。

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食用真菌的药用价值、营养价值,以及栽培方法,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这门知识和技术,下面就几个方面和大家探讨共同学习。

一、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

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记载的药物中,就有十几种是大型真菌,如猴头菇、木耳、银耳、茯苓、猪苓、马勃、灵芝、松茸、冬虫夏草等。

1. 抗肿瘤。

科学研究表明,有100余种的食用菌具有抗癌作用,对肉瘤的抑制率达80%90%,对细胞的异常活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食用菌中抗肿瘤的活性成分主要是多糖、多糖肽和双链DNA等,这些抗肿瘤活性成分不是直接杀死了肿瘤细胞,而是活化宿主的免疫系统,间接地杀死肿瘤细胞。几种食用菌对肿瘤的抑制效果如下表:

2. 预防和辅助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常见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有高血压症、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等,食用菌中的各种不饱和脂肪酸、有机酸、核酸和多糖类等活性物质可以降低血液胆固醇抑制血拴形成,改善心脏血液流动,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血脂。长期食用香菇、灵芝、平菇、鸡枞、金针菇、黑木耳、猴头菇、松菇、松茸、银耳等,可以降低人体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如灵芝可有效地降低人体的血液粘稠度;木耳、侧耳等含有破坏血小板凝聚的物质,可以抑制血拴形成,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凤尾菇、香菇可以降低肾小球滤速起降低血压的作用,对肾形高血压有较好的食疗效果。因此,食用菌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理想食疗食品,现有关部门已开始从食用菌中提取这些活性物质用于辅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3. 提高机体综合免疫水平,清除自由基。

人体内新陈代谢所产生的自由基,会破坏正常细胞,使机体老化,使机体抗病防御能力下降,诱发各种疾病。

食用菌含有的活性成分,能活化人体免疫细胞,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激活淋巴T细胞和淋巴B细胞,多种药用作用可以使机体免疫水平提高,清除自由基作用,抵抗衰老,多种古代医疗书都提到食用菌有固本益气、补中、解毒等功效。

4. 抗病毒作用和消炎作用。

食用菌中可以分离出一种RNA,刺激机体产生抗病毒的干扰素,抑制病毒的增殖,间接杀死病毒,是一种新的抗流感病毒的药性物质。有的食用菌还可以产生有抗菌消炎作用的抗生素,消炎去痛,如假蜜环菌产生的假蜜环菌甲素和假蜜环菌乙素,可以治疗胆囊炎和慢性肝炎;猴头菌素对消化系统的炎症有特效;双孢蘑菇和香菇有清热解表的作用;灵芝、金耳、银耳有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5. 治疗胃病,养胃的作用。

猴头菇片是一种常用治疗胃病的药品,可治疗消化不良,助消化,对消化道肿瘤、胃及十二肠溃疡致都有较好疗效;平菇、金针菇也能治疗胃溃疡、胃炎、结石。

6. 保肝补肺益肾作用。

冬虫夏草、香菇、灵芝、茯苓、云芝等食用菌,均有保肝补肺解毒的作用,其提取物用于临床上治疗急慢肝炎。冬虫夏草含有25%32%的粗蛋白、游离氨基酸、尿嘧啶、腺嘌呤、麦角甾醇,能补肺益肾、止血化痰,常用于久咳虚踹、咯血、阳痿、遗精等。

二、营养价值

1. 碳水化合物。

食用菌的营养成分中40%82%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食用菌碳水化合物中的水溶性多糖和酸性多糖都有较强的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的作用,德国科学家已经在食用菌中发现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果糖、甘露糖、核糖、半乳糖、甘露糖、核糖,以及其他的醛糖和酮糖。食用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和种类远远高于其他的食品。

2. 蛋白质。

食用菌的蛋白质的含量高,种类齐全,研究表明,其蛋白质含量,大大高于水稻、小麦、玉米和多数蔬菜、水果,其含有的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比例平衡,有十七种,尤其是人类必需的九种氨基酸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吉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和苯丙氨酸,在食用菌中都可以找到,所以食用菌是人体摄取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的很好的来源,也是食用菌鲜美之所在。

3. 脂肪和不胞和脂肪.

在人类的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是人们摄取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但动物性食物中饱和性脂肪酸含量也很高,而人体摄入过多动物性脂肪会诱发很多心脑血管系统方面的疾病。食用菌各种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高,可与肉类媲美,但脂肪的含量却很低,仅为干重的0.6%3%,是很好的高蛋白低能脂食物,在其很低的脂肪含量中,不胞和脂肪酸占了很高的比重,多在80%以上。不饱和脂肪酸种类很多,其中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都可以有效地降低胆固醇的含量,清除人体血液中的垃圾、延缓衰老,对高血压、脑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作用。

4. 维生素。

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缺失维生物会引起多种疾病,如缺乏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缺少维生素B易患口角炎,缺乏维生素C易出现败血症,缺乏维生素D易出现佝偻病,缺乏维生素E会引起不育症。而食用菌就是维生素的一个大宝库,食用菌含有很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B、C、D、E、泛酸、吡哆醇、叶酸和生物素,据测定,每100克鲜草菇中维生素C的含量高达206.27毫克,这是其他蔬菜和水果中都无法相比,香菇的维生素更加丰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D原,每克干香菇含维生素D原高达128个国际单位,是大豆的21倍、紫菜的8倍,一个正常人每天需要维生素D原为400国际单位,这样每天食用34克香菇就可以满足对维生素D的需要,维生素D原是钙质成骨的必需因素,所以多食用香菇可有效地预防软骨病。

5. 矿质元素。

人体生命活动中需要一定量的矿质元素,如K、Na、S、Ca、Cu、Zn、Fe,缺少了矿质元素人们的生活质量会受到影响,人们在饮食中是需要摄入一定量的矿质元素的,食用菌是人类膳食所需矿物质的很好来源,其含量最大的是钾元素,占总灰分的45%,其次是磷、硫、钠、钙、铜、铁、锌等,很多食用菌矿质元素的含量都远远高于其他食品,所以人们可以通过食用菌摄取各种矿质元素。

三、食用菌的栽培方法

食用菌栽培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用朽木来栽种黑木耳、银耳、猴头菇等,我国食用菌栽培技术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发展的,现在已经发展成可以用很多种类的原材料,用很多简单易行的或者复杂的细胞培养法生产食用菌。

1. 木头栽培法。

原材料是用砍伐的木料,在木材上打小洞,将先培养好的菌种填入小洞,用树皮盖住,定时浇水,主要用于生产黑木耳、银耳、猴头菇等。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食用菌菌体饱满、品质优良,但在大力保护森林的今天不提倡砍伐树木用作食用菌的栽培原材料。

2. 袋栽、箱栽、床式栽培法。

用马厩肥、牛粪、麦秸、稻草、棉籽壳和杂木屑做主料,麸皮、米糠、玉米粉、复合肥、石膏粉、石灰粉和维生素B作辅料,用食用菌专用塑料袋,或木箱、或食用菌栽培大床来载培,主要用于生产平菇、香菇、黑木耳、金针菇、白蘑、鸡腿菇等。此法经济方便,好管理,原材料易找,技术要求不高,菌体产量较高,这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3. 室外栽培法。

室外栽培可以在果园、菜地、休闲田中整畦搭棚进行。原材料和室内的一样,只是管理方法有些差异。一般春季、夏季、秋季都可以栽培。

4. 细胞培养法。

有的药用的食用菌,不用长成菌体,只是产生菌丝即可,其药用成分和菌体一样,如冬虫夏草、猴头菌、蜜环菌就可以用细胞培养法在人工条件下大量的培养其菌丝体,然后从菌丝里提取有效成分,再加工成片剂。

通过以上对食用菌的药用价值、营养价值、栽培方法的介绍,同学们了解到了药用、食用真菌的对人体的利用价值、经济价值和开发价值,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更加愿意去主动了解和探索药用、食用真菌, 使之更好地利用于人类。

参考文献

[1]药用微生物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

[2]中药炮制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

药用真菌 第6篇

1 药用真菌发酵主要方式

1.1 药用真菌的固体发酵

将一种或多种药用真菌接种到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 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方法称为药用真菌的固体发酵。古代固体发酵是中药炮制的一种方法, 中药通过发酵炮制达到提高药效、改变药性、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神曲、红曲、淡豆豉和百药煎等均是通过传统固体发酵而成的中药, 其发酵方式属于固态发酵。发酵方式、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等因素对发酵中药其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参与发酵的微生物类群有多种菌种, 其中霉菌是微生物发酵的主要功能菌群。古代固体发酵属于自然发酵, 发酵条件不好控制, 所以中药质量的高低也存在一定的波动。在培养条件方面, 中药炮制人员在长期发酵炮制中药的生产活动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 温度和湿度等培养条件参数的控制无法准确控制, 所以在中药的发酵炮制过程培养条件控制方面有较大的主观性。中药的发酵炮制在发酵菌种、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等方面都难于客观地准确控制。因此, 经传统固体发酵炮制的中药其质量的稳定性难于保证。从20世纪60年代起筛选适合的药用真菌发酵工程菌, 以富含碳、氮及矿物质等各种营养成分的农副产品作为发酵培养基, 在无菌条件下将活化的单一药用真菌工程菌接种到灭菌的发酵培养基上, 控制培养条件进行固体发酵。与传统固体发酵相比, 现代固体发酵工艺更易于控制。

1.2 药用真菌的液体发酵

通过对药用真菌发酵工艺的控制, 使药用真菌在最适培养基和最适培养条件等最优条件下生长, 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代谢废气又能及时排放, 新陈代谢旺盛, 在短期内能获得大量的菌丝体和富含自身次生代谢产物的发酵液。针对药用真菌的单菌种液体发酵的研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灵芝、冬虫夏草、云芝、竹黄、猪苓、密环菌和猴头菌等药用真菌的液体发酵都有报道。邵伟等用液体摇瓶培养探讨了茯苓液体发酵培养的最适培养条件, 表明茯苓液体发酵的最适温度、摇瓶装量、摇瓶转速、培养基初始p H分别为26℃、150 m L/500 m L:形瓶、100~150 r/min、p H 5.0~5.5。认为茯苓菌丝球直径一般在0.75~0.80 mm时, 菌丝体收率较高。李羿, 万德光等探讨了茯苓发酵罐补料液体发酵的发酵工艺。在发酵培养第48、60、72、84 h时, 分别以0.33%、0.67%、0.67%和0.33%的葡萄糖浓度补料效果最佳, 使菌丝干重从10.74 g/L增长到11.95g/L, 菌体产量提高率达11.27%。同时, 使发酵时间从168 h缩短为120 h。结果表明, 单一酵母膏或蛋白胨均不适宜于灵芝的生长, 而含有酵母膏0.5%和蛋白胨0.5%的复合氮源则适宜于灵芝的生长。初始葡萄糖浓度在2.0%~6.5%内, 其浓度大小对灵芝的生长和产物的生物合成将产生较大影响。较高初始浓度葡萄糖将有利于灵芝胞外多糖产量的提高。当初始葡萄糖浓度为5%时, 灵芝生物量可高达16.7 g/L (干重) , 胞内多糖达1.19 g/L, 灵芝酸达212.3 mg/L。

1.3 药用真菌的多菌种混合液体发酵

药用真菌液体混合发酵中由于多种药用真菌间的协同效应使其能更有效地利用发酵培养基质中的纤维素等有机物质, 解除发酵降解产物的阻遏效应。另外, 依赖混合发酵中多种药用真菌丰富的酶系, 还有望生成新的活性化合物。因为药用真菌液体混合发酵较单菌种液体发酵有更高的生物转化效率所以药用真菌液体混合发酵的研究正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

2 药用真菌的研究

能否选好的药用真菌是提高发酵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人们最初是从自然界中筛选所需要的药用真菌, 但利用这种方法得到的药用真菌的产量一般都比较低。20世纪40年代后, 利用紫外线、激光和化学诱变剂等物理化学诱变因素来处理药用真菌, 使其产生突变, 再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优良药用真菌。陈石良等以灰树花Gr9801为出发菌株, 采用紫外线连续诱变, 经分离纯化和驯化等方法, 以斜面生长速度和液体摇瓶发酵产多糖总量为监测指标, 筛选出一株遗传上相对稳定的适应液体培养的灰树花菌株Gr Uv04, 该菌株在综合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快, 菌体丰满纯白。经驯化后在液体培养基中发酵生长力强, 生物量达1.97%, 发酵多糖总量达216 mg/100 m L, 分别较出发菌株提高129.1%和75.6%。笔者将茯苓孢子悬液经紫外线照射后, 通过茯苓优良菌种筛选模型筛选得到茯苓优良菌株P6。菌株P6摇瓶发酵后每升发酵液中菌丝体干重达11.92 g/L, 较出发菌株P0提高了7.58%。菌株P6传代培养后进行摇瓶液体发酵, 实验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3 药用真菌培养基的研究

药用真菌培养基的组成对其发酵水平高低有很大的影响。药用真菌发酵培养基从最先仅仅是提供药用真菌生长代谢所需的碳源、氮源等成分的营养培养基, 逐步发展到采用不同的中药材为底物组成不同的药性培养基, 或在营养培养基中添加具有中药材活性成分组成复合培养基。选择适当的中药加入药用真菌深层发酵基质, 中药中的成分可对药用真菌的代谢产物起到增效的作用。

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中药成分对药用真菌自身的生长代谢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杨海龙, 吴天祥等[9]将适量的黄芪、薏苡仁、枸杞子、当归、玄参、山药、党参、等提取液添加到灵芝液体发酵培养基中, 研究其对灵芝液体发酵的生物量和代谢产物胞外多糖的影响, 发现其中的部分成分可促进灵芝的生长或代谢产物的产生。杨海龙等报道了以中药薏苡仁为培养基的灵芝液体发酵, 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中薏苡仁的含量为3.59%, 薏苡仁可促进灵芝的生长。原因可能是薏苡仁中脂肪酸与灵芝细胞膜结合, 从而利于灵芝从培养基中摄入营养物质, 促进灵芝生长。对药性培养基中中药材底物的选择及药性培养基对药用真菌发酵水平影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4 讨论

药用真菌发酵方式、发酵工程菌和发酵培养基对真菌发酵水平有很大的影响药。随着发酵方式的进一步研究, 特别是药用真菌的多菌种混合液体发酵机理的深入研究, 将大大提高真菌发酵的水平。上述研究工作的进展必将提高中国药用真菌的发酵水平, 促进中国药用真菌在医疗保健领域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年来.中国最有开发前景的主要药用真菌[J].食用菌, 2005, 27 (1) :3.

[2]邵伟, 乐超银, 熊泽, 等.茯苓液体发酵条件的研究[J].食用菌, 1999, 4:2.

[3]李羿, 万德光, 杨胜.茯苓摇瓶补料液体发酵和发酵罐补料液体发酵[J].药物生物技术, 2007, 14 (1) :56.

[4]陈石良, 谷文英.深层发酵灰树花菌株的诱变筛选[J].食用菌, 2000, 2:7.

[5]李羿, 万德光.茯苓紫外线诱变育种[J].药物生物技术, 2008, 15 (1) :44.

[6]杨海龙, 唐华.中药对药用真菌深层发酵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9, 35 (4) :128.

[7]杨海龙, 吴天祥, 章克昌.中药提取液对灵芝深层发酵的影响[J].微生物学报, 2003, 43 (4) :519.

[8]杨海龙, 章克昌.以薏苡仁为基质的灵芝液体发酵-Ⅰ培养基优化[J].中国食品学报, 2006, 6 (4) :6.

药用真菌 第7篇

1 形态特征和山西省地理分布情况

1.1 形态学特征

子实体多年生, 菌盖木质, 呈马蹄形、扁平或贝壳形, 一般在7 cm24 cm左右, 有的甚至能够达到23 cm40 cm, 厚2.5~18.5 cm或更大。盖面一开始会有红褐色的胶状皮壳, 逐渐角质化呈灰色至黑色, 棱带宽, 边缘稍钝初期近白色, 后渐变黄色至赤粟色, 下侧无子实层。菌肉的颜色为近白色至淡黄褐色, 木栓质至木质, 有环纹。厚度比菌盖小, 一般在0.5~2.0 cm, 味苦。菌管多层, 每层厚3~5 mm, 淡黄色, 管口白色至乳白色。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 无色。在松、云杉、冷杉、铁杉及落叶松等针叶树的树干或朽木上生长, 偶尔也生于阔叶树的枯腐木上。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野生松针层孔菌对针叶林的危害大, 已经由侵染原始林转变为侵染人工林[9]。

1.2 山西省地理分布林区概况

1.2.1 中条山林区。

包括中条山脉东西两侧的阳城、沁水大部和垣曲等地区。总面积612 645 hm2, 共有林场14个。林地占总面积的40.3%, 森林覆盖率32.0%。中条山历山地区地处亚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 植物资源丰富, 是山西省暖温带动植物的天然繁殖园。该区是山西省野生灵芝的主产区, 灵芝科灵芝属的品种现已发现有4种以上, 刺革菌科木层孔菌属药用真菌主要有松木层孔菌和桑黄两大类型。当地老百姓常把灵芝科的灵芝品种和刺革菌科的松木层孔菌都称作“野生灵芝”。

1.2.2 太岳山林区。

包括沁源县及其周围平遥、介休、灵石、霍州等地区。林区的总面积为360 263 hm2, 包括20个林场。林地占总面积的48.6%, 森林覆盖率35.5%, 是山西省森林覆盖率最大的林区, 太岳山主峰五龙壑 (在霍州东北) 海拔2 551 m。该林区森林郁闭度偏小, 疏林地占1/4。

1.2.3 其他林区资源状况。

山西全省共有八大国有林管理局, 即区划八大林区, 除上述2个主产林区外, 药用真菌松木层孔菌在其余6个林区均有零星分布。资源在各林区排列顺序是:中条山>太岳山>吕梁山>太行山>关帝山>管涔山>五台山>黑茶山。

2 松木层孔菌功效与作用

2.1 化学成分

从木层孔菌属真菌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甾醇、萜类、多糖和脂肪酸等[8,10]。该种主要活性成分是多糖类, 其中多糖可以和蛋白质形成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物质。深层发酵液能提取有多种胞外多糖。甾醇类、黄酮类有麦角甾醇单体、黄酮和二氢黄酮衍生物;有多种三萜类化合物、酶类、吡喃酮色素、生物碱还有神经酰胺类物质。

2.2 功能

松木层孔菌对于多种癌症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有明显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力功能。具体作用如下:有效抑制癌细胞, 防止复发转移;提高免疫力;恢复血小板和血细胞、红细胞的正常;迅速降低转氨酶;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增强放化疗效和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镇痛作用减少并发症及耐药性, 可作为肿瘤化疗中的治疗药、保肝药、免疫制剂来使用。

2.3 药理作用

一是抗肿瘤作用。国内外学者相继做了大量的研究, 已经证实层孔菌具有抗癌功能。二是免疫调节作用。主要是刺激免疫细胞的增殖, 增强细胞因子的表达, 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抗体。三是治疗肝炎作用。张万国等认为针层孔菌能明显减少肝细胞变坏和坏死, 维护肝组织正常结构, 促进肝功能恢复。四是抗炎作用。层孔菌能抑制小鼠耳肿胀, 有抗炎作用, 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五是降血糖作用。试验胞外多糖能使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降低。有报道称, 目前菌类降血糖作用效果最好的是从鲍氏针层孔菌深层发酵菌丝体中提取的胞外粗多糖。六是抗氧化作用。子实体乙醇或乙酸乙酯提取物, 能表现出显著的抗氧化活性[10,11]。

2.4 鉴别方法及用法用量

底面菌孔越密的松木层孔菌子实体品质越好, 此外, 味道越重、比重较大的品质较好。松针层孔菌15~30 g/d。水煎服, 3个月为1个疗程, 癌症患者应长期服用。中老年人的保健佳品, 每天2~3 g泡茶喝。

3 松针层孔菌的研究进展

3.1 相关研究

自1968年日本首先报道裂蹄针层孔菌 (桑黄) 具有96.7%的抗肿瘤活性后, 各国开始重视对裂蹄木层孔菌、针层孔菌等的研究。王稳航等[12]认为松木层孔菌3种多糖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小鼠血清、心、肝、脑、脾中SOD、GSHPX活力, 降低了MDA生成量, 而对TOAC值影响较小;同时, 3种多糖均显著提高了小鼠体内血清NO生成量。

在我国作为珍贵的中药材, 对松木层孔菌的研究, 目前与同属的桑黄相比很少。由中国知网 (全国最大的数字图书馆) 学术百科可知, 毕业论文有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松木层孔菌发酵工艺优化及其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层孔菌发酵菌粉的新药材研制及其活性成分Hispolon的抗肿瘤分子机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碱提松木层孔菌菌丝体多糖的结构及活性研究》。刊物发表论文有《中国医药杂志》2013年08期《松木层孔菌 (Phellinus Pini) 胞外多糖结构解析》;《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1期《松木层孔菌母种培养基的筛选》;《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第17期 (5) 《基于核苷酸序列及RNA二级结构基础的针层孔菌属 (Phellinus) 复合种分类学研究》;《中草药》2007年02期《刺革菌科4种药用真菌的ITS区序列分析》;《中国现代应用医学》2010年08期《松木层孔菌胞外多糖的组成分析及免疫学特征研究》;《食药用菌》2013年02期《松木层孔菌多糖的微波提取和体外活性研究》;《分子科学学报》2012年02期《松木层孔菌多糖PED的结构及活性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年第11期《松木层孔菌多糖的提取及抗氧化性研究》;《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年第08期《松木层孔菌对正常小鼠体内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中成药》2005年12期《层孔菌属真菌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国外医药 (植物药分类) 》2004年03期《木层孔菌真菌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等。以上论文和文章均为报道近10年内研究松木层孔菌的研究工艺。

3.2 相关记载

针层孔菌属药用真菌主要集中在针层孔菌、裂蹄真层孔菌和鲍氏针层孔菌等, 它们很早就被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药典中。《野生灵芝点燃生命之光》一书中介绍介绍北京肿瘤医院用平盖灵芝40 g、无柄赤芝20 g、松针层孔菌40 g进行配伍, 对多例患有癌症的患者进行试验, 在临床观察的过程中均无毒副作用发生。《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提到松针层孔菌具有优良的抗癌功效。另外《肿瘤与野生真菌》一文报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菌物学会名誉理事长魏江春院士在2009年杭州市开会时讲到, 俄罗斯居民平时就是用松木层孔菌来治疗肿瘤的。《扶正祛邪野生桑黄层孔菌》一书中也对其有记载, 边同华教授 (著名中医专家) 治疗肿瘤多年来形成三大特色, 即用纯中药无毒无副作用治疗肿瘤;形成自己独特的秘方;放开引进其他疗效好的药品;这些说法都围绕的是灵芝、桑黄、松针层孔菌真菌药物。

摘要:探讨了松木层孔菌的形态特征与功效, 介绍其相关研究与相关记载, 以促进该资源的利用。

关键词:松木层孔菌,资源,功效,药理作用,山西省

参考文献

[1]张小青, 戴玉成.中国真菌志 (第29卷, 锈革孔菌科) [M].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5.

[2]刘波.中国药用真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7.

[3]陈康林, 卯晓岚, 苏明达.中国抗肿瘤大型药用真菌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4]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5]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 (第一卷) [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532.

[6]卯晓岚.中国药用菌物概述[C]//首届药用真菌产业发展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47-50.

[7]戴玉成.中国多孔菌名录[J].菌物学报, 2009, 28 (3) :315-327.

[8]陶美华, 章卫民, 钟韩, 等.针层孔菌属 (Phellinus) 中药用真菌的研究概述[J].食用菌学报, 2005, 12 (4) :65-72.

[9]戴玉成.中国林木病原腐朽菌图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10]薛梅, 王秋颖.木层孔菌属真菌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类, 2004, 19 (3) :103-105.

[11]李聪, 邱丽, 张永青.针层孔菌属真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9 (7) :1484-1487.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