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精选12篇)

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第1篇

一、节奏训练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1.培养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培养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学习者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学习的效果也会非常地高效, 这对于幼儿的音乐学习也一样。为了培养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 可以着重加强节奏的训练。因为节奏训练是通过唱、听及相关乐器的使用来进行的, 这样在让幼儿实际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能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节奏快慢的变化, 让他们产生一定的兴奋, 从而来激发他们潜在的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 在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的时候, 还能相应地锻炼他们的听力, 使得他们的音乐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

2.有利于开发和挖掘幼儿的音乐潜力。在对幼儿们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 主要是让孩子对教师的表演进行模仿, 这样不仅使得孩子们的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 同时还可能由于模仿的不到位而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当教师在对幼儿进行音乐节奏教育的时候, 就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的方法来让他们进行音乐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能让孩子们都参与到其中, 同时还能让他们的思维不受到任何的限制, 这样就能充分地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能够加强孩子们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认识, 还能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从而培养他们在音乐学习上的创新力, 这对于他们将来的音乐学习将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对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节奏培养分析

1.小班幼儿。在对幼儿园的小班进行音乐节奏培养的时候, 一定不能急于求成, 要让孩子们尽可能地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进行音乐节奏的学习。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大多在3~4岁之间, 他们在认识事物和学习事物方面的能力比较差, 而在进行日常的生活和学习的活动时, 大多是靠自己的直觉进行的。因此, 在对这个阶段的幼儿进行音乐节奏培养的时候, 应该将简单易懂的小节奏音乐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 这样让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能够更加容易, 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2.中班幼儿。在对幼儿园的中班进行音乐节奏培养的时候, 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游戏来加强对他们的节奏教育。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们思维方式已经有了初步的形象思维, 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当老师们运用拍手或者是拍腿等具有节奏性的肢体动作来进行节奏教学的时候, 能够让他们更加容易地掌握这种教学节奏。

3.大班幼儿。在对幼儿园的大班进行音乐节奏教学的时候, 采用创作教学的方法更为合理。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已经能够主动地进行观察和学习模仿, 这时候对他们采用创作教学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节奏教学, 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创作自信心, 同时还能使他们对创作产生渴望, 从而为他们将来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幼儿节奏感的培养途径

1.激发幼儿对节奏活动的兴趣。如果教师在对幼儿进行音乐节奏教育的时候内容比较枯燥, 教学方式比较乏味, 那么幼儿就会在心里抵触对音乐节奏的学习, 这样对他们今后的音乐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 教师在进行音乐节奏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可以采用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小游戏或者是非常可爱的道具来增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能够在尽可能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完成节奏的训练内容。与此同时, 对于孩子们优秀的表现, 教师要及时给予赞扬和肯定, 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第2篇

旋律是音乐的血肉,节奏则是音乐的骨架。没有节奏,旋律就不能存在,音乐也就无法表达,所以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达尔克罗斯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培养,进而为音乐所用”。节奏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提高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重视节奏训练,尤其是从低年级最基础的节奏入手对学生进行音乐节奏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借鉴了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经验,对低年级基础节奏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利用游戏,激发兴趣,训练节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音乐知识怀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和认识规律,将各种节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熟知的事物相结合,进行启发教学,能使节奏知识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例如在教学认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节奏,启发学生模仿火车叫、乌龟走(× —)、大象走×、小兔跳×× ××等;再在琴上弹奏有×—、×、×等组成的旋律来表现各种动物的走路形象,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得到形象的感性认识。然后,再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符号的时值:请一个学生慢走,再用一般的速度走,最后跑步走。紧接着把这些节奏编入音乐游戏的《钟》中进行巩固,并采用双响筒、碰铃、三角铁伴奏。

以六人为一组、其中三人分别扮演时针、分针、秒针,其他形式分别演奏双响筒、碰铃和三角铁进行简单的立体节奏练习。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第九接受了节奏训练。

二、利用小时侯熟知的词句进行节奏

音乐与语言有密切的关系,语言的本色和你就含有生动、丰富而又美妙的节奏。儿歌、诗歌不仅有优美的词句、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有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对儿歌、诗歌中学生熟悉的词句的朗读来进行节奏训练,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情感,发展想象力,增强他们对歌曲的感受力。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儿歌、诗歌中进行节奏训练,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减少了学习节奏的困难,有利于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三、结合律动进行节奏训练

律动教学是“动”的艺术,是通过身体各种韵律动作来体验和感受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简单的身体运动或启发儿童设计生活中熟悉的动作,伴随着音乐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不仅能满足儿童好动、好玩的特点,也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素质的目的。如教学律动《愉快的梦》时,让学生手拉手、背靠背、随着音乐节奏轻轻摇曳,体会音乐表现的意境,再创作一些简单的动作(如小碎步、波浪手等),对学生进行舒展、轻盈的三拍子韵律的训练。还可以采用奥尔夫的声势教学如拍手、点头、耸肩、跺脚等动作,随音乐的节奏变化进行即兴表演。既能训练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又能启迪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合表现力。

四、通过简单的节奏创作,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摹仿和抄袭。”启发学生进行节奏创作是手段,而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听后拍出节奏。

先由老师拍出一组节奏,要求学生听后拍手摹仿出来。再由个别节奏感较好的学生即兴拍出一组节奏,其它学生摹仿出来。

2、给出几组节奏型让学生进行创编。

先要学生一一把节奏型边读边拍出来,然后给出拍号,让学生进行简单创编。

3、指导学生用语言来表示节奏。

初中音乐课堂中的节奏训练 第3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节奏训练

G633.951

一、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的意义及主要特点

在所有的音乐样式和音乐艺术作品中,节奏都处于基础地位,它不仅可以唤起人的音乐本能,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反应能力。节奏训练是实现音乐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随着中学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节奏训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被赋予新的意义与特征。

(一)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的意义

节奏训练是音乐教学的基础,是形成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基本前提,更是学生迈向音乐殿堂的必备条件。首先,通过必要的音乐节奏训练,可以使学生获得愉快的音乐体验,符合初中音乐新课改审美教育的基本要求。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听力,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对声音的感知力,使学生对音乐的高低起伏更为敏感,更愿意在律动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寻找节奏。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基本音乐潜质,而且为音乐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的特征

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应当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节奏感,应当注重安排符合学生年龄、心理和生活实际情况的训练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使节奏训练符合以下特征。首先,娱乐性特征,应当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活动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更加欢乐的氛围里轻松的进行节奏训练。其次,高效性特征,节奏训练应当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训练,应当力求避免节奏训练的冗长拖沓,从而使学生在有效的教学形式中受到积极的影响。第三,典型性特征,节奏训练应当循序渐进,应当让学生围绕典型的节奏类型进行训练,使学生对基本节奏类型有了解。

二、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原则

节奏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有规律的运动,节奏训练是初中音乐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学生对乐曲把握能力的基础,节奏训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音乐素养。但是,当前有些初中音乐教学中还不能正确的使用节奏教学方法,还不能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音乐节奏训练氛围,初中音乐课堂节奏训练注重具体问题的同时,还应当在教学中遵循新课改的原则。

(一)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存在的问题

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的最大问题就是脱离实际。教师往往认为基础节奏训练应当尽快完成,应当只占课堂时间的较少部分,但实际上却阻碍了学生节奏感的培养。首先,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兴趣,枯燥的教学形式使重复性的节奏训练不易被学生接受,学生不理解节奏训练的意义与价值,不愿意主动投入到节奏训练中,单纯做无意义拍手动作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其次,节奏训练往往采用班级集体训练的方式进行,学生很难在训练中感受到自己的节奏,即使发生错误也很难发现,教师也更强调集体节奏感,而忽视了对个人的培养。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节奏训练套路固定,教学内容节奏感不强,从而严重影响了节奏训练的质量。

(二)初中音乐课节奏训练的基本原则

初中音乐课堂节应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音乐节奏训练中。首先,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进行节奏训练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學生成为节奏训练活动的主人,要加强学生之间的练习配合,要强调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节奏训练中来,切实激发出学生参与和体验的兴趣。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节奏训练,选择的作品难度要适当,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音乐能力和水平。第三,要注意节奏训练的频率,每次节奏训练的时间不应过长,但是要长期坚持开展节奏训练活动。第四,节奏训练的形式应当多样化,要注意改变和创新节奏训练的形式和方法,从而减少节奏训练的枯燥感。

三、初中音乐课堂进行节奏训练的基本策略

为了有效培养初中生的节奏感,使初中学生形成更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初中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应当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训练方式,不断变换有效的教学方法,切实发挥学生在节奏训练中的想象力与创新力,从而为学生带来高效的节奏训练。

(一)结合自然声音进行节奏训练

艺术源于生活,节奏是生活律动的真实再现,贴近学生的生活安排节奏训练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初中高年级学生来说,学生对基本的节奏已有所掌握,关键在于使学生在有趣的节奏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对节奏的兴趣,使学生对节奏有更加准确的把握。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四季歌》就可以使学生在节奏的变化中感受夏的清凉、冬的寒冷,更可以使用不同的节奏练习活动,使学生表达对季节的感受。

(二)在赏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

音乐赏析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可以对学生开展必要的音乐节奏训练。引进声势教学法,使学生以身体为乐器,进行必要拍手、拍腿、跺脚等行为进行节奏训练,学生不仅还可以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新性的使用舞蹈动作,而且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使学生更加脱离教学的束缚自由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青春舞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声势训练法,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进行口、手、脚多位一体的节奏训练活动,使学生尽情感受到音乐的趣味性。

(三)积极采用乐器节奏训练法

音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借助乐器来帮助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可以通过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的使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感受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使用碰铃、沙锤、三角铁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节奏的尝试活动中。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音乐《西南情韵》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和着悠扬的节奏,使学生用笔敲击铅笔盒的方式为学生展开一次别开生面的西南方旅,从而让学生在节奏的敲击中感受西南的风光。

结语: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学生会对节奏有与生俱来的敏感,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将内心的节奏律动以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的方式表现出来。为了提高初中音乐节奏训练的质量,教师应当为学生建立必要的训练环境,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中完成节奏训练,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潇涵.对“湘版”小学音乐教材中节奏教学的研究与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13.

节奏训练在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开展 第4篇

一、 在歌曲中进行节奏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而在当前的初中音乐教学中,部分音乐教师尚未认识到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的音乐教学仅仅局限于教唱歌曲,欣赏歌曲,忽视了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不强。 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应该充分认识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重要性。在进行节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单一地给学生讲解节奏感的理论知识,应该借助作品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中感受节奏、认识节奏、区分节奏,从而提高音乐表达中的节奏感,增强音乐素养。 例如,在《结婚进行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播放这一曲子给学生听,并引导学生对人们参加婚礼中的步伐进行模仿,在音乐中调整自己的步伐,让自己的步伐融入到音乐中,与音乐配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学生会兴奋地参与到其中,但初始时未必能找准节奏,多次进行之后,学生能够逐渐让自己的步伐与音乐配合起来,无形中训练了节奏感。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提高节奏训练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节奏感。

二、 应用奥尔夫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声势教学的应用较为广泛, 声势教学强调以身体为乐器,通过脚步、手部等身体的律动来训练节奏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能单一地要求学生运用声音练习歌曲,而应该充分应用学生的身体语言,让学生充分应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音乐中的节奏,理解节奏的长短关系,把学生身体的活动与音乐联系在一起, 帮助学生理解不同音乐作品中的节奏风格及特点。例如,在进行《采茶舞曲》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起来,跟着音乐模仿自己所理解的采茶动作,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利用自己的身体和肢体语言感受音乐中的节奏,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节奏感。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根据乐谱演唱歌曲的能力,而且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音乐,从而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

三、 引导学生捕捉生活声音,增强学生的节奏感

教学来源于生活,只有增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教学活动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音乐教学也不例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在给学生讲解完节奏练习的重要性及相关节奏知识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节奏练习,在节奏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会捕捉实际生活中的声音,找准其中的节奏,增强节奏练习的生活化,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音律感。比如,一些广场舞常用的曲子,如《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等节奏感明显,韵律比较简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这些歌曲中的节奏,以增强自身的节奏感。此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具有节奏感的声音,如鸟鸣、滴水声、时钟转动声,等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听辨这些声音,找准其中的节奏,自主进行节奏训练,以提高学生节奏训练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引导学生自创打击乐器,训练学生的节奏感

打击乐器比较简单,敲击出的声音却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较为丰富的音色,要求学生自创打击乐,不但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在实际生活中,打击乐器、敲击课桌、翻动书本、打击碗筷等,都会发出富有节奏感的声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制打击乐器,并自主敲打,要求学生在敲打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节奏变化与音色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明确分辨不同节奏中声音快慢、强弱的不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感性。除此之外,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应的歌曲,让学生用笔敲打桌面,自主创作打击乐,并让敲打桌面发出的声音与歌曲联系起来,形成歌曲的伴奏。 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节奏训练的有效性,有效增强学生在音乐中的节奏感,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乐感,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第5篇

摘 要 小学的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对音乐节奏、旋律的把握都体现出极为敏锐的嗅觉。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注重节奏感的训练,从小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启蒙;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2-0074-01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音乐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随着时间的流逝,音乐已经变成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奏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强弱、长短的现象,实质上节奏就是音乐的骨骼,人们之所以能够被音乐带动感染,原因就在于音乐的节奏与人的身体或者说是身体的某一部分之间发生了共振现象,令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使人的情绪在短时间内迅速产生变化,表现出来的就是人们对于歌曲产生共鸣。综上所述,正是节奏才赋予了音乐的巨大魅力,没有节奏的歌曲就不能称之为歌曲。奥地利著名的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认为:音乐的原始要素就是和谐的声音,它的本质是节奏。

一、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关于节奏的教学课程一直以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主导地位,因为小学的音乐教育主要是启蒙教育,在这一时期以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乐理知识,学生无法理解且课程枯燥无味,偏离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把握了音乐的节奏就能够轻松的完成音乐的哼唱,其视听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的到了提高。而设置节奏训练的教学内容的目的就是在于通过一些趣味的,有针对性的音乐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节奏,放大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敏锐程度,增强学生对于音乐节奏感的把握。

节奏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是潜移默化的结果,他不可能直接体现在成绩单上,用数字的形式来衡量学生的节奏感。节奏感,是感觉是感知,是需要长期训练积累,经过一个从量变逐渐达到质变的结果,当达到质变的点,学生就会显现出豁然开朗的表情。日常的节奏训练提供给学生的就是一个积累和体验的过程,教师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循循善诱,通过以打拍子例的节奏训练中唤起学生对于节奏的感知,把抽象的音乐用具象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学生感觉到音乐就存在于自己的手掌中,脚尖下,让学生认为音乐是可以捕捉和把握的,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二、节奏训练在小?W音乐教育的现状问题

从目前小学教学课程的科目设置和课时安排的整体情况来看,小学音乐教育仍处于劣势地位,虽然近些年来,人们开始重视学生的素质发展,关注学生的音乐教育,但这仍然无法达到发掘学生音乐潜质,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目的。一方面,学校设置英语课的课程少,课时短,这就造成学生平时接触音乐课程的时间短,机会少,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对于音乐课的热情程度就会大大被削弱,态度也逐渐淡漠。

现在许多小学的音乐课会出现被其他老师占用的情况,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学校、老师、学生也对此习以为常,音乐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语数外主科的成绩重要。在这种形势下,要想讨论和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把节奏训练加入到日常课程中更是无从提起。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还是要从改变学校的教育观念开始,只有在思想上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才能重视起音乐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从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出发,小学的音乐教育内容相对单一,针对性和带入性不强,内容设置缺乏科学性。

三、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内容

在音乐课程中,起步阶段是从简单地赏析,学唱开始的,学生在歌唱中体会声带的振动,了解和感受节奏。就节奏的特性来说,节奏是用来组织音乐的音响或音调要素,因此节奏并不能单独分离出来进行教学。就这方面来说,离开旋律、和声与音调,节奏本身并不存在。现代音乐教育节奏训练的教学理念,主要来源于德国当代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学家奥尔夫的研究理论,他强调从节奏入手,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以此来开展基础的音乐启蒙教育。

基于奥尔夫的教学体系,节奏训练可以分为,语言的节奏练习,也就是从语言的角度出发,通过民谣、诗歌的方式来掌握节奏;声势练习,拍手,拍腿这些利用身体乐器击打来记录节奏,这种方式简单易于开展且行之有效;多声部及和声的节奏练习,这是在声势练习基础上,加入多声部和和声的节奏练习;轮说节奏练习,在以节奏型为基础的说唱过程中进行学生分组论说,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加强学生记忆节奏;变奏节奏练习,就像歌曲可以改变成不同的版本,教师可以播放同一首歌不同的曲风,来让学生感受节奏的变化。节奏训练的内容设计还是要依托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具体安排,选择适合的节奏练习方法,让学生们喜欢上音乐的课堂,就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训练思路

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主要还是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形态和审美意识,对于学生的技巧并没有硬性的要求。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思单纯,心无旁骛,对于音乐的感受要高于成年人,他们更容易被感染和带动,而且节奏训练的课程内容往往生动有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于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必把教学的重心放到让学生必须掌握节奏,把节奏铭记于心,而是要给学生创造感受节奏,置身于音乐节奏的环境和氛围。

在实际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奥尔夫节奏训练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对音乐的敏锐程度来确定教学的基本思路和大致方向。老师也可以利用钢琴等乐器,弹唱等。节奏训练的形式可以不拘泥于只是唱歌,利用身体动作等形式也能丰富教学的内容,总而言之,实行节奏训练还是要中重视的态度,结合发散的思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音乐是同人类起源、进化、发展过程中一同成长起来的宝贵艺术,它能够打破地域差异、语言隔阂,传递文化和情感。因此,要重视小学的音乐教育,意识到节奏训练的重要性,丰富音乐训练的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用清晰的思路实践出高效的训练方法,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第6篇

关键词:节奏;四步训练法;渗透教学

节奏,被喻为音乐的骨骼。良好的节奏感,是学生学习音乐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笔者认为,节奏训练从总体上说,仍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单声部,分小节、分乐句的模仿,再到二声部(或多声部)合奏的原则。我在教学实践中,按照读、击、唱、合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运用四步训练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节奏训练

第一步:读,即念出节奏谱,同时按拍子的指挥图式挥拍。这样,既练习了节奏,又抓住了节拍的强弱规律,将节奏与节拍有机地结合起来。通常,老师

都习惯用“哒”指导学生读节奏,千篇一律,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感。其实,很多节奏型在生活中都有其原始的依据,可以有更形象的读音。如:××× ×××|像母鸡下蛋时鸣叫的声响,可读“咯”字;火车、汽车紧急鸣笛时声响的节奏型,如,嘀嘀·|或是 嘀嘀|(即××· |或 ××·|);礼貌的叩门声:咚咚咚 咚咚咚|即等时值三连音的节奏型 ××× ×××|,这样有趣的节奏,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去想象、去发现,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步:击,即一边读节奏,一边用手同步击拍节奏,就像自己喊口令指挥自己走路一样,做到口手一致。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明确击拍和击奏的不同。击拍动作有两个“击点”,前半拍的击点(正击点)在下面↓,后半拍的击点(反击点)在上面↑,而打击节奏的“击点”总是在下面↓它没有反击点。所以打击节奏只能在节拍内运动,多数情况下与击拍动作是不同的。

第三步:唱,即将所读的节奏用唱名唱出来,多声部的可以用音程或和弦关系的唱名唱出来。同时,手仍然保持用击拍法挥拍或击奏法击奏。这样,既训练了节奏,又训练了音准,可谓一举两得了。

第四步:合,即将前几个训练步骤分工,进行合奏,使原先单一、枯燥的节奏训练变成了丰富多彩的“交响乐”演奏,既加强了节奏训练,又培养了学生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全班合奏训练时,可将学生分组,捻指、拍手、拍腿、跺脚,分角色、分声部击打节奏,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学生个体练习时,可指导学生口、手、脚、腿并用,以锻炼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

读、击、唱、奏四个步骤中,通常根据教学实际,可以先分后合,也可分合交替地进行练习。同时,也可读(唱)击同时进行或是只击不读(唱),反复练习。

二、灵活应变,在音乐教学的各环节渗透节奏训练

音乐教学中,除了专门、单一的节奏训练外,在其他教学环节中也可以渗入节奏训练。

如在歌曲教学中,我经常会用“组合节奏卡”的方式来进行节奏训练。课前在小卡片上分别编号,写好歌曲中的主要的节奏型;课上,先分别拿出节奏卡让学生练习击奏,再将卡片按歌曲的旋律进行变化组合,由易到难地指导学生练习;把握了歌曲的节奏,再聆听旋律,学唱起来就容易多了。

音乐欣赏中,也可以进行节奏训练。初中音乐欣赏作品中很多是在简单的结构形式上加以丰富和发展的,任何复杂的音乐作品都有它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因此,要求学生在初听音乐时,找出该作品的基础节奏型,并抓住这个节奏,参与到音乐旋律的记忆和作品的欣赏中去。这既利于对学生的节奏训练,又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音乐教学中,把好节奏训练关,增强学生的节奏感,提高学生击打节奏谱的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和环节。节奏训练的同时,学生其他多方面的音乐技能和素质也随之提高了,可谓有了骨骼,也有了血肉。拥有了这样的素质和能力,才有可能慢慢去探索音乐的灵魂。

浅析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第7篇

一、节奏训练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对塑造音乐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而不是旋律”,并提出了“节奏第一”的观点。中小学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节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课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进而促进学生对歌曲、乐曲的感受能力、分析能力及欣赏能力。节奏学习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正确而生动的节奏训练可以使中小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更好的感受和学习音乐知识。因此,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应该加强节奏训练。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准确利用各种节奏教学方法对中小学生进行节奏训练,让学生始终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节奏,这样会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和掌握音乐知识。

二、节奏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笔者在教育实习期间,除了在兰若院小学担任实习教师外,我还走访了扣庄小学和第二实验小学,了解到学生们学习节奏的方法比较单一、学习内容也比较枯燥,大多是按照课本上的节奏练习进行拍手和读谱的练习,或者做一些简单的节奏模仿,这种节奏训练是在比较程式化中进行的,它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1、由于节奏部分的学习时间安排有限,学生长时间围绕着比较固定的节奏型或节拍进行练习,这种单一的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觉得特别枯燥乏味;

2、模式化的教学脱离了节奏与大自然、与人们生活之间多方面的联系,脱离了音乐课的教学宗旨。

三、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内容

中小学阶段的节奏教学以基本节奏教学为主,其训练内容包括:

1、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组合以及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三连音节奏等。

对于小学的节奏训练不应过于繁杂,只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节奏学习,重点培养他们鲜明的节奏感,打好基础就可以了。

2、进入中学阶段就可以把上述节奏结合在一起构成整条节奏进行练习,当然也应该采取由简到繁的原则,让学生系统的掌握节奏训练。

中小学音乐教学应本着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突破单一难点到多种难点综合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笔者把节奏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要求学生步步都打好基础,一环紧扣一环地学习,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和较高的学习效率。

3、节奏训练内容可分四个步骤。以培养稳定、均衡的节拍感和掌握均匀划分音值的准确方法为目的。

(1)以单纯的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为主体结合“划拍法”与培养内心节奏感的方法,要求长音不“赶”,短音不“拖”。

(2)以单纯的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组合形式为基础,加入八分音符,其关键在于将音值划分均匀,唱好一比二或二比四的每个音符的准确时值。

(3)以上的基础练习中,再加入十六分音符,要求掌握一比二、一比四的均匀划分,尤其要抓好当四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组合或者连续出现时,做到四分音符不抢,十六分音符不拖。

(4)进行加入前八后十六与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练习,其重点在于巩固音值的均匀划分,同时注意与四个十六分音符组合的区分,将常见的节奏型掌握。第一阶段是基础的基础,认真练好并切实掌握基础知识,才能使后面两个阶段的训练得以顺利进行。

(5)旨在突破附点、切分、后半拍三个难关,掌握正确唱法,并巩固初级阶段的成果。首先是附点节奏的训练。

通常从附点四分音符入手,其关键在于找到拍点,如把X X分解成X XX后唱成1X XX,则能抓住第二拍拍点,用在第二拍拍点上的音加一个衬词的唱法进行训练。以唱名的韵母为衬词,熟练后去掉衬词即可回到原谱演唱。附点八分、十六分音符的训练方法同上。其训练方法关键在于多唱,在唱的同时培养内心节奏感,明确其中准确的长短与拍点的关系,遇到其它的附点音符,自然能够举一反三。切分节奏是使一个音由弱拍开始持续到下一个强拍;或是从强拍的弱部分开始持续到弱拍的强部分,产生强拍或拍前部分重心前移的现象,改变了正规节拍的强弱规律,因此切分音的难度相对较大。其训练方法与附点训练方法类似,关键仍然是“找到拍点”。如:

分解为:

最后变为:

最后是弱起节奏。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前两个训练内容后再进行后半拍的训练就比较容易了。关键是在前半拍的休止符上加一个衬词以抓住拍点,从而使音值的均匀划分得以顺利进行。如:

加衬词

(6)一是巩固与深化延续初级阶段练习;二是为第三阶段的训练奠定基础。

一是解决“音值的特殊划分形式”节奏型,如二连音、三连音、五连音、七连音等,二是将以前的多个难点进行重复出现和交叉出现。如:连续附点、连续切分、四分附点加四个十六分音符、切分音符加上前八后十六等节奏,称之为综合训练。三连音是音乐中用得最多的自由划分节奏,是二等分节奏中临时出现的三等分。“连音符”是音值的特殊划分形式,与初、中级阶段诸单元音值的基本划分形式不同,并有较大的难度。因为特殊划分形式是把基本划分形式中的一比二的节奏型比例变成均分的一比三、一比五、一比七、一比九等的节奏型比例。三连音的训练常从3/4、3/8、6/8、9/8拍子入手,在熟唱了谱例之后,以指挥法的简化拍子为辅助,使节拍和速度得以稳定,再将其三拍变为一拍。如:3综合训练是将以前的诸难点进行重复与交叉,练习难度得到大大提高,这时应采用“慢速练习,分解练习,小块综合练习直至完全综合练习”的方法,使学生既能巩固以往的难点,又能突破新的难点任务。由上可知,节奏训练关键在于培养均衡的节拍感,切实做到紧紧扣住所有的均衡拍点,并结合音准的训练以及音乐理论等多方面的同步渗透进行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节奏训练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训练方法及要点

1、利用生活中的声音进行节奏训练

音乐作品中的许多节奏就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声音节奏中提炼出来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训练中要尽量唤起同学们头脑中已储存的节奏。比如钟摆的“的哒”是上体育课时的口令是“向右转”等等。类似的声音也都能加强对学生的节奏感的培养。

2、运用语言进行节奏训练

孩子们小时候听得儿歌或童谣是他们最能牢记的东西,利用儿歌童谣进行节奏训练对学生来说是很有效的方式。比如《小白兔》

又比如《数鸭子》

3、运用速度的变化进行节奏训练

节奏是乐音在运动中长短变化与轻重变化的组织形式,所有有效的节奏方面的训练必须与速度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如:

使上面简单节奏的拍子、拍号不变,速度加快一倍,便会读出这样的效果:

如再加快一倍速度,便很容易得到以下节奏:

五、在中小学节奏训练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要点

1、节奏训练要形象化多样化。

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维持时间短,所以必须经常变换训练的方式。例如,在训练中,把四分音符读成“走”,把两个八分音符读成“跑跑”,不仅贴近学生生活,而且形象、生动。而一种形式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单调乏味。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创造多样化的节奏训练方法,不仅能使学生保持听课中较长时间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不断增强学习兴趣。例如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拍击节奏。可以跺脚、拍手、拍肩等,通过动手、动脚、动脑,多种感官参与,既愉悦了身心,又掌握了知识。

2、节奏训练要经常化。

要使学生能掌握和运用各种节奏,必须经常运用,反复训练。教学中,基本上每节课都要有节奏训练,但时间不宜过长,却要持之以恒。节奏训练可在课前练,也可以在课中练,下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分组练习。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还可以训练学生的乐感和音乐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在节奏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相应地制定节奏训练的内容,利用各种形式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节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节奏感、乐感和音乐学习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提高中小学学生在音乐上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科学的节奏训练方法可以使节奏训练在音乐教学中变得更加生动、有效,从而提高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摘要: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音乐学习的初级阶段,正确而生动的节奏训练可以提高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音乐知识。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应该重视节奏训练。本文把所学音乐教学理论和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相结合,列举出了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方法。希望可以对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以供互勉。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节奏训练

参考文献

[1]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尹爱青,曹理,缪力.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袁善琦.儿童趣味音乐教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第8篇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的重点和教学内容, 与音乐艺术院校中的表演专业是有所区别的。主要原因有:第一, 学生入学前的专业素质不同。报考音乐院校各表演专业的学生 (特别是器乐学生) , 在入学前多年的各种专业基础训练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起点较高;而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 入学前只接受过突击性的视唱练耳培训, 基础很不扎实, 起点远低于前者。第二, 培养目标不同。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 学生毕业后是去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 带有鲜明的职前教育性质。因此, 他们需要较为全面地掌握最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高师视唱练耳课中, 一些看似简单不起眼而又必须人人过关的基本练习就显得特别重要, 如节奏感的培养、节奏的训练, 就更是有着实实在在的意义。因为我们常常还是会听到一些学生在演唱和演奏时节奏不稳, 这里除了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偏弱以外, 还有技术和心理因素的问题,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掌握好各种节奏。

大家知道,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中重要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 它能使旋律具有鲜明的性格, 使人易于感受和记忆, 并对音乐形象的确立起着重要作用。而节奏的形式绝非音乐仅有, 人的心律脉搏、走步、奔跑等有规律的律动, 乃至斗转星移, 日夜更替, 自然界与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活动多不胜数, 而这些都在人的心理上构成了一种节奏的直觉体验, 这种直觉就是我们所说的节奏感知能力。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基本的音乐才能, 是人对节奏的掌握精准度, 是人捕捉到、感受到、表现出乐曲节奏的韵律、韵味、趣味、情趣等等节奏美的一种直觉。虽然这种节奏感知能力有先天差异, 但通过我们后天的培养和训练是可以得到提高的。

因此, 节奏训练在我们的音乐教育和表演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这方面的学习基础打不好, 则始终会制约着其它方面的学习进度,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强调节奏训练在视唱练耳课中的重要性。下面就节奏训练中的一些基本方法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以使对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有所启示。

一、视觉指导下的节奏记忆

音乐中的节奏最初是通过视觉而不是听觉来学习的。视觉指导下的节奏训练是通过边看边读谱、边打节拍, 能够使学生对节奏形式一目了然, 以此为起步的练习。因此, 在高师音乐教育的视唱练耳课中, 为了能较好地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首先应该有意识地注重学生内心视觉的培养, 引起学生在认识节奏时的视觉“注意”, 充分发挥学生内心视觉的潜在能力。音乐中的节奏形态是千变万化的, 但终究有几种是可供提取的最基本的样式,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先指导学生将基本的节奏形态进行分类, 如均分型、切分型、附点型等等, 将它们罗列出来, 并用简单的术语表述, 如均分型:X X (二八) 、XXXX (全十六) 、X XX (后十六) 、XX X (前十六) 、 (三连音) ;切分型:X X X (小切分) 、X X X (大切分) 、XX X XX (双变大切分) ;附点型:X.X (大附点) 、X.X (小附点) 、X X. (后大附点) 、XX. (后小附点) 等等。学生认识了这些基本的节奏后, 就可以通过边打节拍、边看边读等方法, 从内心视觉上记忆这些最基本的节奏样式。

二、通过听觉分析加强节奏听辨

每种节奏都有其自己的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加以归纳、分析、比较和说明。如:一拍中有两个音的节奏X X X.X XX., 我们可以从听觉上对它的时值及节奏重音上呈现的特点加以分析和比较:X X是均分型、先强后弱;X.X (小附点) 是先长后短、先强后弱;XX. (后小附点) 是先短后长、先弱后强。再比如:一拍中有三个音的节奏X XX、XX X、、XXX, 我们也可以做同样的分析:X XX (后十六) 先松后紧、先强后弱;XX X (前十六) 先紧后松、先强后弱; (三连音) 时值相同、强弱一致;X X X (小切分) 两边短中间长、先弱后强。经过这样的比较, 学生就很容易从听觉上辨别异同了。使学生不仅能单纯的记忆节奏, 而且能根据各种节奏特点掌握听辨方法, 以达到提高音乐听觉能力的目的。

三、节奏的组合

通过对节奏类型的视觉记忆和听觉分析, 现在我们再将每种节奏类型进行组合并让学生加以记忆, 如:X.X XXXX‖X XX X X X‖等等, 经过反复的练习, 做到会写和正确组合。同时要让学生注意理解和把握不同节奏形态、节奏组合的不同性格与表现力, 如:三连音节奏与常规节奏的组合时, 在感觉上常会有一些特殊的、不同一般的韵味。这就需要让学生理解三连音的这种特殊划分形式与基本划分是不相符合的, 而且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当它与常规节奏相连时, 三连音居于常规节奏之前, 常规节奏的出现会有一种加快的感觉;当三连音居于常规节奏之后, 三连音往往会有一种拖慢的感觉等等。然后再启发学生加以变化、组合。 (当然, 这些节奏组合里也包含同样时值的休止符) 。

当我们在认识了常用的基本节奏组合后, 还可以将一拍的节奏组合进行相互搭配和组成多种变化的连音节奏。如: (全十六连小切分) 等等, 力求使学生在节奏训练中达到口头表达准确, 记忆及节奏组合迅速无误并可以加以变化。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反复训练。毫无疑问, 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加强对节奏的理解, 并且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积累, 还可以保持对节奏长久的记忆力。

四、节奏听写训练

节奏听写训练是在认读节奏基础上的节奏深化训练。除了以上的训练外, 在进入正式听写前还要做一些训练。首先是抄谱, 选用一些节奏谱照抄, 锻炼写谱能力。其次是默谱, 就是把背熟的节奏型默写下来, 解决“想”与“写”脱节的问题。再次, 在听写时要辨清所提示的速度并随之击拍, 同时还要辨清节拍重音来判断拍号。在掌握了以上的练习后就可以进入正式的听写阶段。

听写节奏的方法很多, 也很灵活。由于每个人能力不一, 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佳的听写方法:

1、节奏型简写法。

一种是先记符尾, 如:全十六、前十六、后十六可记成:、、, 再填充符干符头。另一种是先记音符符头, 音与音之间的书写间距已大致表示出每个音的时值。如:全十六、前十六、后十六可记成:、、, 再填充符干符尾。

2、节奏背记法。

指在听的时候不动笔, 只是默默的背节奏, 等到一、二、三遍弹完, 再将节奏背记下来。这种练习有助于增强音乐记忆力, 但有一定的难度。

3、逆记法。

即从后往前记。有的学生在听写节奏时, 往往结束前的节奏较开始的节奏印象更深, 更容易记住。基于这种现象, 我们就可以使用逆记法来听记, 先记写最后的节奏, 再自后向前, 一点点把整句节奏记写下来。

4、顺记法。

这种记法与逆记法相反, 即从头到尾一个一个记写。采用这种方法, 一定注意不要受后面节奏的干扰, 学会在听每一遍时“抓”住一部分, “放”掉其它的, 逐步积累, 最终写出完整的节奏。

五、结束语

总之, 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视唱练耳课中强化对学生的节奏训练, 并与本学科其它教学元素相协调, 以此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素质及各个方面的技巧, 使之更加贴近或融合于整个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系统工程中, 更加符合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 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是我们每一位从事高师音乐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必须思考的课题。

摘要:视唱练耳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而节奏的训练、节奏感的培养又是视唱练耳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本文针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的基本要求, 结合教学实践, 对节奏训练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整合归纳, 以使对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高师,视唱练耳,节奏训练

参考文献

[1]尹正文:《视唱练耳教学法》,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蒋维民:《视唱练耳与乐理教学指导》, 上海教育出版社。

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第9篇

关键词:音乐,节奏,教学

一、奥尔夫教学法内涵

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当代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所创立, 大概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初, 主张将体操、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 特别强调表现力以及主张主动学习的教学思想。

奥尔夫教学法是借助生活中原本性的元素经, 以节奏为基础, 再与身体律动、唱、奏、动、舞等相结合的音乐教育方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把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起来, 是一种参与式的音乐, 具体到幼儿的音乐教育中就是强调以下几点:第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对象不是单指某一类幼儿, 而是指全部幼儿, 这样, 这个教学法所要求的教学方式必须是让所有幼儿所熟悉的、所了解的方式, 这样才能让他们了解、掌握学习内容。第二,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幼儿要亲身实践, 主动学习音乐。因为幼儿的心智还不成熟, 还缺乏稳定性, 不能像成人一样用抽象思维去学习音乐, 老师就引导幼儿去自己探索,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会音乐, 这样对幼儿来说既容易接受, 也愿意接受。第三,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也注重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其实也是对前两点的综合升华, 将依照谱面唱或奏升华为演唱、演奏合为一体的一种综合形式。

二、奥尔夫教学法对幼儿音乐节奏训练的启示

1. 奥尔夫法教学重练习、重参与对音乐节奏训练的启示

奥尔夫教学法在强调和要求幼儿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 将音乐活动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 重参与重练习, “以身体奏乐, 并把音乐移植于躯体之中”, 加深幼儿对音乐知识的体验, 进而增进其情感。音乐节奏的训练, 具体就是通过有规律的拍手、拍腿、跺脚等形式掌握各种多变的节奏型, 让学生感悟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也可以为学生创造节奏型, 通过这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方法, 可以使学生听觉快速反应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也得到了节奏的练习。

2.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主动性学习对音乐节奏训练的启示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倡导知识与情感体验的整合, 这对我们在音乐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上也是一个启示。其实, 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四种艺术形式是存在诸多相通之处的, 特别是在情感的体验与审美的要求之上, 这四者之间完全可以通过审美直觉、通感、情感同构而相互迁移、渗透和沟通。作为音乐教育的工作者, 我们要从幼儿完善的人格出发, 将艺术教育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情景性和活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进他们节奏感的养成。

如:奥尔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节奏接龙。分为两种方式, 第一种为问答式的模仿, 即教师先打节奏, 学生从第二小节进入后进行连续的模仿。这种联系节奏的安排要难易结合, 间隔进行, 否则在一开始的练习中难度太大。如:

第二种为“接尾”法, 即教师和学生互相模仿节奏的后两拍后再即兴拍供他人模仿, 依次循环下去。如:

教师学生教师学生

这种简单的节奏组合适用于幼儿, 这样的练习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听辨能力、听觉记忆能力以及即兴创作能力。

3.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整体性的要求对节奏训练的启示

其实, 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是为他们的将来所着想的, 现代音乐节奏多以不规则的律动为特征, 但这种不规则是以传统音乐节奏的规则和稳定为基础的。而幼儿通过对奥尔夫节奏模仿的方法进行练习, 即在规则的节拍下进行复杂节奏模仿, 由简到难地进行渐进式的过渡, 重在学生能够体验节拍的强弱规律, 感受节拍对节奏的限制作用, 这对幼儿整体乐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也是十分关键的。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方法, 而且是一种思想, 一种对待音乐教育的态度, 它是我们现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 要了解和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创设特色的课堂教学氛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学科的科学性, 达到音乐教学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奥]威廉.凯勒.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入门.金经言, 译.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第10篇

在田径项目里面, 三级跳远是主要的内容之一。三级跳作为跳跃类项目, 要求运动员在快速助跑的过程中, 获得足够的能量, 在规定的比赛场地内完成连续的三次向前跳跃。三级跳的动作过程为:第一跳, 运动员要通过单足跳, 完成单脚起跳落地, 发力实现向前的动量;第二跳, 运动员要通过跨步跳, 完成摆动腿落地, 发力实现向前的动量;第三跳, 是运动员通过跳跃, 将双脚落到沙坑里面。运动员的三级跳需要跳远技术、运动节奏、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做保障。本文以三级跳远的节奏为研究对象, 就跳远节奏在三级跳教学中的作用及训练方法做了全面的分析。

2跳远节奏对三级跳远的作用分析

2.1运动员良好的跳远节奏能够降低三次跳跃的动能损失

运动员良好的跳远节奏, 能够帮助其提升起跳的速度, 最大程度上缩减起跳缓冲所需要的支撑时间。良好的跳远节奏也是保证助跑速度的重要条件。在三级跳教学的过程中, 使用非极限强度的跳跃, 根据总距离的35%到30%到35%的距离比例做科学的练习, 能够有效的提升跳跃的技术, 降低身体产生的压力, 提升助跑速度的有效性。

运动员在进行跳远节奏练习的时候, 要重视通过快速的双臂摆动以及提升摆动腿的摆动速度, 来有效地减少起跳所需要的时间, 从而提升运动员的起跳速度, 使运动员的身体保持良好的平衡。在运动员的起跳脚落地之后, 随着运动员身体重心的向前移动, 运动员的双臂以及摆动腿快速地、大幅度地向前摆动, 这有效地降低了起跳所需要的时间, 既提升了起跳的速度, 又保证了起跳的方向, 跳远技术得到了有效地完成。

三级跳的过程中, 运动员在进行单足跳和跨步跳这两个动作的时候, 通过适当的减小起跳时候的角度, 运动员并加快双臂的摆动, 同时摆动腿通过快速的向前摆动, 保持好助跑到最后一跳所需要的能量。这一动作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运动员支撑腿, 在落地时候所受到的支撑负荷, 降低支撑所需要的缓冲时间, 从而保证了起跳时的速度。

在三级跳的过程中, 运动员要最大程度上通过落地支撑脚的控制, 将支撑脚在运动员身体重心位置的下面, 或者最大程度上缩短身体重心落地起跳支撑脚距离的落地起跳技术, 这样能够保证支撑脚所受负荷强度的降低, 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助跑的速度。

2.2运动员良好的助跑节奏能够提高三级跳远技术的衔接

在三级跳运动中, 运动员良好的助跑节奏, 能够帮助其获得良好的起跳和跳跃准备。三级跳远的助跑过程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 是运动员的起跑加速阶段, 这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保持速度放松到最高的速度值, 在这个极端要求运动员保持好已经获得的初始速度, 调整因为加速跑产生的紧张状态, 最大程度上放松身体的肌肉。准备起跳这一环节, 需要运动员提高上板的步频, 构建良好的跑过起跳板的意识。这样做的目的能够降低身体对起跳板的冲击力,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起跳的高度, 为下一环节做好动能储备。

运动员优秀的助跑节奏, 能够为运动员调整好心理上的技术准备, 有效的助跑节奏, 能够帮助运动员思维清晰, 将所练习的技术贯穿到跳跃动作中, 降低因为盲目助跑导致的一跳跃, 二过度, 三跳跃的三级跳不正确动作认知。优秀的助跑节奏能够帮助运动员建立良好的跳跃节奏。在三级跳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加强节奏的有效练习, 能够促进运动员三级跳远技术的掌握, 保持良好的专项速度。

3三级跳节奏练习的实施方法与策略

3.1三级跳节奏的练习方法分析

三级跳远单脚跳的练习。在训练的过程中, 除了通过连续的单脚跳, 还可以借助于障碍练习的方法进行练习, 使用高度为20cm左右的体操凳, 间隔的距离为2米, 运动员也可以进行调整, 完成多级的跳跃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 运动员要按照教练的口令来练习。

三级跳远跨步跳练习方法。跨步跳练习与单脚跳练习的方法大体上是一致的, 只不过是将体操凳的高度升高到30cm左右, 升高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提升三级跳第二跳时候的起跳高度, 并保证运动员的水平速度。同样练习的过程中, 运动员要按照教练的口令来练习。

三级跳运动中运动员单脚跳与跨步跳结合的练习。通过使用节奏性较高, 运动员两个单脚跳接一个跨步跳, 再接两个单脚跳的连续练习手段, 来获得良好的节奏, 提升三级跳技术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三级跳第二跳与第三跳技术的结合练习方法。在三级跳练习的过程中, 连续单数步数的跨步跳结合跳远练习, 需要短程助跑即能够满足。运动员要按照教练的口令来练习。

3.2三级跳助跑节奏的练习策略

三级跳远绝对速度的有效练习过程中, 通过使用短程距离不等的练习策略, 例如, 40米→60米→80米等不等距离进行练习;三级跳远保持速度的练习策略:通过使用下坡距离不等的练习策略, 让练习者最大程度上体会保持向前速度的放松技术;三级跳远起跳环节速度练习的策略:通过使用步数、步长设置标志的策略, 跑动的过程中练习者根据标志进行跑进。在开始助跑的时候, 速度不能够过大, 以更好地体会助跑与起跳的有效结合感。

4结语

综上所述, 三级跳远作为一个系统的运动技术, 在训练过程中, 教练员要加强对三级跳远有效训练方法的研究。从三级跳远的动作结构、动作特点、练习方法、有效提升策略角度出发, 帮助运动员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练习中出现的不足, 运用科学的训练节奏, 获得足够的动能储备和合理的技术, 从而为提升三级跳远的教学效果, 提供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田敏, 程昊, 陆宇明.我国优秀男子撑杆跳高运动员助跑起跳速度利用率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2, (03) .

[2]李莹, 罗琴.目标定向理论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 (S1) .

[3]周涛, 黄志锋, 兰李淋.单腿负重半蹲练习对立定三级跳远成绩的影响[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 (S1) .

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第11篇

关键词:现代视唱 特殊节奏型 节奏训练

20世纪的近现代音乐作品中,打破了传统音乐的创作方式,“先锋派”作曲家们创作的音乐作品大都是无调性的音乐,调性自由直接导致了节奏节拍的瓦解。为突破浪漫主义风格特点的节奏形态,现代音乐的节奏组织处于一种自由多变的不规则体系,摆脱了传统小节线的束缚,不断的淡化甚至消除节拍在音乐中的功能意义。在这种新的创作理念中,节奏表现出一种新的组合方式和结构形态,使学生大都处于一种不适应的节奏感觉。在视唱教学中,针对现代音乐作品中的节奏训练,具有现代音乐节奏感的无规则律动和不稳定的节奏特征,首先要掌握现代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形态和主要特点。通过自身对现代视唱的实践和查阅大量关于现代音乐风格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试着归纳总结出现代音乐节奏中的主要形式及风格特点。

一、现代视唱中的主要节奏形态

1.节拍重音:即在固定的节拍中,对音乐作品中的基本节奏型作了非常规重音的处理,利用节拍重音改变了其位置的变化,凸显出音乐不平衡的律动感。

谱例:1—1: 【俄】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

分析发现,其节拍重音每次都隔开三个八分音符依次出现的,打破了传统音乐中复合拍子9/8拍的律动感,改变了音乐节拍的强弱位置,其听觉效果造成听觉上是2/4拍的节奏节拍特点的混乱错觉。因此,在视唱训练过程中,如不能准确的把握其节奏不均衡的律动感,否则会扭曲作品原本的创新意义所在。

2.交替拍子:频繁地变化节拍,多拍子且无强弱规律,使其节奏组合复杂多变。这种打破了传统节奏模式的平衡感的节奏形态,从而产生了“交替节拍”的听觉效果。

谱例:1—2:①【奥】韦伯恩《三首歌曲》

3.任意附加节奏:这种突破传统音乐节奏束缚的新型节奏模式,是由法国作曲家梅西安发展起来一种新的节奏语言。即在任意一个音符后面附加一个短小时值的音符、休止符或附点节奏,按节拍的比例而增加或减少音符的时值特征,形成一种无规律的不平衡的节奏形态,呈现出比较自由的节奏格局。(见下例“+”标记处代表附加的十六音符时值)

谱例:1—3: 【法】梅西安《世界的末日》

4.无节奏节拍:打破传统音乐作品中对于节奏节拍特征的限制,作曲家们自由随机的发挥,随着调性的瓦解,自由调性的出现,现代音乐作品中完全取消了节拍和小节线的功能意义。采用即兴方式,创作自由的节奏来发展音乐,使节奏组合完全脱离节拍的控制,表层听觉效果上具有无序、随机、自由的特点。例如西安音乐学院郑敏教授编著的《现代音乐视唱》教材第94页【美】艾夫斯《视唱练习曲》?譺?訛中,从谱例上我们可以分析,音乐旋律表现的节奏找不到小节线,整个乐段突出的是节奏节拍自由创作,体现了现代音乐中无节奏节拍感的音乐旋律。

综上所述的一些谱例,总结归纳出现代音乐作品中的节奏主要有:无规律的节拍重音、随机自由的节奏组合等特征,针对这些有难度技术性的节奏训练,在之前要做好大量的预备节奏辅助性练习,如单一节拍节奏中的休止与连线的节奏练习,变换节奏节拍中的重音练习以及无节拍节奏的视唱练习等。

单一节拍节奏中的休止与连线的节奏练习,例如武汉音乐学院刘永平教授编著的《现代音乐视唱教程》教材中第50页【奥】勋伯格《三首钢琴曲》谱例上?譻?訛,从视觉上感受到节奏组合和传统音乐作品中简单节奏型的联系,却又能从听觉上感到节奏律动的不均衡性。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先采用分解还原法,即把复杂的节奏按照节拍或小节的规律进行拆分、解剖、还原。特别是在勋伯格《三首钢琴曲》谱例中,视唱作品第4—8小节、第14—15小节中,刚开始练习时先去掉复杂的连音线音乐符号,等把每个音符的长短时值掌握精确后,再逐步地加上连音线展开节奏练习。

而针对变换节奏节拍中的重音练习,同上教材第82页威尔蒂厄《节奏练习曲》谱例中?譼?訛,从横向思维的节拍不停的交替中发现,节拍重音的周期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强弱位置的转换,打破了传统音乐节奏的平衡感,使节奏组合形态更加复杂。特别是在威尔蒂厄的《节奏练习曲》中,我们发现最小的音符时值是十六分音符,因此,建议在练习过程中,采用通用音符时值的方法进行训练,即把全曲中最小时值的音符当作单位拍,由于拍子频繁变化的特殊性节奏形态,可以运用综合划拍法(即打分拍和打合拍互相转换),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其节奏的时值长短。

二、现代音乐视唱中节奏的几种训练方法

不管音乐视唱中简单的常规节奏型,还是现代音乐体系中复杂的节奏形态,教师都应先将视唱中从预备性节奏训练到辅助性节奏练习,最终进行有针对性的节奏练习方法,让学生达到对节奏由初步认知到深刻理解掌握的目的。在现代音乐视唱中的节奏训练,根据平时积累的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了以下几种简单的训练方法,便于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视唱现代音乐作品的节奏特点。

1.内心添音法。分析现代视唱的谱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作品中处处可见的附点型、连续切分型及连音型节奏组合特征,由于这种节奏形态给人一种自由、无拍感的律动,我们在视唱时,手划单位拍,在拍点重音处出现的休止,心里要虚拟添加一个音符,并默念,这就是所谓的内心添音法。在【奥】勋伯格《三首钢琴曲》谱例中,作品在强拍重音位置上大量的出现休止符,连续的附点型节奏使音的延长,与传统节奏型的对比之下相对淡化,在这种较复杂的节奏组合情况下,应通过内心添音法来训练节奏的特殊形态,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现代音乐风格的作品。endprint

2.显微放大法。上文中我们提到梅西安创作的音乐作品大量使用了附加时值的节奏形态,针对这种无规律的节奏特征,我们就要透过现象来找到其本质。所谓显微放大法,就是以小见大,突出某些微小细节的练习方法。见1-3梅西安《世界的末日》谱例,在一些八分音符后面附加了一个十六分音符时值的节奏,如谱例中用“+”标记的都是附加时值的音符,我们可以把这些节奏进行分析和重组,把前面复杂的节奏形态转化为后面简单易懂的节奏形式,如下例:

谱例:2—1:

在现代视唱练习中的节奏训练,还有上述提到的通用音符的方法、分解还原法以及综合划拍法。综合这几种音乐节奏的训练方法,通过大量的系统的节奏训练,培养学生具有现代音乐节奏感的能力,其意义在于增强学生对各种新型节奏形态的认知并理解的掌握能力,缩短实际音乐作品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因此节奏训练是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学习再到感性积累的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知的过程,它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和积累,才能更好地掌握其特殊节奏形态在现代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意义所在。

结语

无论是传统的音乐视唱作品还是在现代音乐视唱作品里,教学中不难发现,它们的共性都是以节奏型训练为出发点,以节奏的律动为基础练习,围绕节奏再加以音高旋律的训练,才能把视唱完整的表现出来。总之,在学习现代音乐作品的节奏训练前提下,传统音乐节奏型的练习仍然是我们训练最基本的依据,由于20世纪音乐节奏的特殊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先要对现代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其节奏形态组合的特殊特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传统节奏和现代节奏进行差异分类,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单一节拍的节奏练习到变换节拍的节奏练习逐步过渡到无节拍节奏的视唱练习,由常规的节奏型到复杂多变的节奏组合进行强化训练,培养学生会读、会听、会记的综合音乐素养能力。在理性认知的指导下增强内心节奏感,最终用理性的方式来理解现代音乐风格作品中的节奏形态,教学中要求学生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分析,不断的深入了解其节奏形态的特殊特征,从而使我们在现代音乐神秘的旋律以及错综复杂的节奏中,深深地感受到音乐充满着强劲的生命力,并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乐趣。

注释:

①本曲来源于郑敏《现代音乐视唱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②本曲来源于郑敏《现代音乐视唱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③本曲来源于刘永平《现代音乐视唱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④本曲来源于郑敏《现代音乐视唱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郑敏.现代音乐视唱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刘永平.现代音乐视唱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3]尹正文.视唱练耳教学法[M].四川: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endprint

2.显微放大法。上文中我们提到梅西安创作的音乐作品大量使用了附加时值的节奏形态,针对这种无规律的节奏特征,我们就要透过现象来找到其本质。所谓显微放大法,就是以小见大,突出某些微小细节的练习方法。见1-3梅西安《世界的末日》谱例,在一些八分音符后面附加了一个十六分音符时值的节奏,如谱例中用“+”标记的都是附加时值的音符,我们可以把这些节奏进行分析和重组,把前面复杂的节奏形态转化为后面简单易懂的节奏形式,如下例:

谱例:2—1:

在现代视唱练习中的节奏训练,还有上述提到的通用音符的方法、分解还原法以及综合划拍法。综合这几种音乐节奏的训练方法,通过大量的系统的节奏训练,培养学生具有现代音乐节奏感的能力,其意义在于增强学生对各种新型节奏形态的认知并理解的掌握能力,缩短实际音乐作品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因此节奏训练是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学习再到感性积累的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知的过程,它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和积累,才能更好地掌握其特殊节奏形态在现代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意义所在。

结语

无论是传统的音乐视唱作品还是在现代音乐视唱作品里,教学中不难发现,它们的共性都是以节奏型训练为出发点,以节奏的律动为基础练习,围绕节奏再加以音高旋律的训练,才能把视唱完整的表现出来。总之,在学习现代音乐作品的节奏训练前提下,传统音乐节奏型的练习仍然是我们训练最基本的依据,由于20世纪音乐节奏的特殊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先要对现代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其节奏形态组合的特殊特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传统节奏和现代节奏进行差异分类,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单一节拍的节奏练习到变换节拍的节奏练习逐步过渡到无节拍节奏的视唱练习,由常规的节奏型到复杂多变的节奏组合进行强化训练,培养学生会读、会听、会记的综合音乐素养能力。在理性认知的指导下增强内心节奏感,最终用理性的方式来理解现代音乐风格作品中的节奏形态,教学中要求学生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分析,不断的深入了解其节奏形态的特殊特征,从而使我们在现代音乐神秘的旋律以及错综复杂的节奏中,深深地感受到音乐充满着强劲的生命力,并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乐趣。

注释:

①本曲来源于郑敏《现代音乐视唱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②本曲来源于郑敏《现代音乐视唱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③本曲来源于刘永平《现代音乐视唱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④本曲来源于郑敏《现代音乐视唱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郑敏.现代音乐视唱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刘永平.现代音乐视唱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3]尹正文.视唱练耳教学法[M].四川: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endprint

2.显微放大法。上文中我们提到梅西安创作的音乐作品大量使用了附加时值的节奏形态,针对这种无规律的节奏特征,我们就要透过现象来找到其本质。所谓显微放大法,就是以小见大,突出某些微小细节的练习方法。见1-3梅西安《世界的末日》谱例,在一些八分音符后面附加了一个十六分音符时值的节奏,如谱例中用“+”标记的都是附加时值的音符,我们可以把这些节奏进行分析和重组,把前面复杂的节奏形态转化为后面简单易懂的节奏形式,如下例:

谱例:2—1:

在现代视唱练习中的节奏训练,还有上述提到的通用音符的方法、分解还原法以及综合划拍法。综合这几种音乐节奏的训练方法,通过大量的系统的节奏训练,培养学生具有现代音乐节奏感的能力,其意义在于增强学生对各种新型节奏形态的认知并理解的掌握能力,缩短实际音乐作品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因此节奏训练是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学习再到感性积累的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知的过程,它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和积累,才能更好地掌握其特殊节奏形态在现代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意义所在。

结语

无论是传统的音乐视唱作品还是在现代音乐视唱作品里,教学中不难发现,它们的共性都是以节奏型训练为出发点,以节奏的律动为基础练习,围绕节奏再加以音高旋律的训练,才能把视唱完整的表现出来。总之,在学习现代音乐作品的节奏训练前提下,传统音乐节奏型的练习仍然是我们训练最基本的依据,由于20世纪音乐节奏的特殊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先要对现代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其节奏形态组合的特殊特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传统节奏和现代节奏进行差异分类,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单一节拍的节奏练习到变换节拍的节奏练习逐步过渡到无节拍节奏的视唱练习,由常规的节奏型到复杂多变的节奏组合进行强化训练,培养学生会读、会听、会记的综合音乐素养能力。在理性认知的指导下增强内心节奏感,最终用理性的方式来理解现代音乐风格作品中的节奏形态,教学中要求学生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分析,不断的深入了解其节奏形态的特殊特征,从而使我们在现代音乐神秘的旋律以及错综复杂的节奏中,深深地感受到音乐充满着强劲的生命力,并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乐趣。

注释:

①本曲来源于郑敏《现代音乐视唱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②本曲来源于郑敏《现代音乐视唱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③本曲来源于刘永平《现代音乐视唱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④本曲来源于郑敏《现代音乐视唱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郑敏.现代音乐视唱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刘永平.现代音乐视唱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3]尹正文.视唱练耳教学法[M].四川: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手势在英语语调节奏训练中的作用 第12篇

在国外, 手势与言语的多模态研究已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并取得了大量成果, 代表人物有Kendon (1994) , McNeill (1992:1) , 说“手势和口语是同一个心理过程的不同面。手势与语言是同一个系统。”国内, 胥国红 (2010) 、杨晓琼 (2010) 分别探讨了手势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手势的定义及种类

研究手势与交际的四个原因:第一, 孩子在学会讲话前就开始用手势。第二, 孩子在学会讲话后还继续用手势, 一直到成人。第三, 语言习得中手势在交际发展中很重要。第四, 有种说法是语言来自手势引起好奇。

Ernest (2006) 符号系统的定义: (1) 有一套系统, 都能说、写、画、或解码等。 (2) 符号产生有一套法则, 既能产生单一或复合符号产生。 (3) 符号与其中指代的意义有一套关系 (Ernest 2006:69) 。

Kendon (1994) 在和言语互补的手势, 独立存在的手势及 (聋哑人等) 的手势语之间做了区分。和言语相连的手势语是所有和言语同时发生的手势。这些手势一起存在, 一起表达意义, 有和言语一起起作用的功能。独立存在的手势本身就有一个意义 (如OK手势, V表胜利手势) 或代表物体的手的描绘及排除言语存在的行动 (如哑剧) , 及聋哑人等的手势语。Mc Neil (1992:23) 确认了以下原则来强调言语和手势之间的关系:其次, 手势的习得顺序反映思维的发展。

将手势分解成四阶段, 即手势开始部分、显示手势清晰形状的部分、后伸出阶段部分、最终回到原位的恢复阶段部分。手势在本文中指伴随话语而出现的手和上肢的动作, 不包括微笑、点头等非言语动作等。话语的转写和手势的转写示例如下:Du Bois (1993) 及Young&Lee (2004) , 其中“/”表示一个言语节, “[]”表示与手势同步的话语, “G1、G2、G3”表示手势编码。

在Mc Neill (1998) 对手势进行的四种分类:指示性手势、图式手势、隐喻手势和节拍性手势。一类是指示性手势 (pointing gesture) , 即用手或手指指向物体、地方、屏幕或学生的手势。第二类是图式手势 (iconic gesture) , 即手型或手或胳膊的运动象征某种物体、行为、概念或关系。第三类是节拍性手势 (beating gesture) , 即手指或手掌上下点击的手势。第四类是隐喻手势。小孩在上学前可能用图式手势, 而隐喻手势、节拍手势可能出现得晚点, 如在读书早期。第一阶段:指示手势 (Deictic gestures) 是最常用的手势语之一。从婴期到4岁左右。第二阶段:出现特点化手势、指示化手势、象征化手势、代表化手势。符号化手势当小学会语言后开始消失。

从身势语的角度看, 手势可分为单一手势、合成手势。此外, 还有不同分法, 如固定手势 (Conventional gestures, 指在某一文化体中, 使用的手势, 如挥手作为打招呼) 、特点化手势、指示化手势、象征化手势、代表化手势、符号化手势。

二、手势与言语两者关系

在手势与言语结合中, 重点考察: (1) 它们是如何在言语中解码路径与方式。 (2) 在与之相伴随的手势中是如何解码信息。 (3) 手势是否与言语相共同表达, 或手势表达另外信息。

手势与言语二者关系: (1) 确立言语对象与话语的指称意义。 (2) 重复与补充话语, 手势指代的元素在语义或相辅助的关系。Kendon (1994) 及Allen (1995) 等学者的研究表明说者的手势有助于听者对语言的理解。因为手势不仅能对言语进行补充和加强, 也有可能表达言语不能表达的意义。手势同时具有叙事 (如符号手势) 和作底 (grounding) 功能 (如指示手势) 。交际在手势和话语中实现。

三、实证

语调是指英语口语中的音高模式, 包括重音、音调、节奏、停顿等特征。主要包括:调群切分、调核位置、音调。调群切分指语调单位的区分, 以停顿为主要的标记;调核位置指最突显音节体现的焦点, 主要通过音高、音强、时长等特征实现;音调体现音高曲折变化, 反映说话人的语气和态度。调核位置, 最重要信息往往在音高上最为突显, 调核位置不同, 传达信息焦点不同。大写黑体字为调核。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产出中存在母语迁移, 常对人称代词、连接词等功能词赋予重音 (陈桦等, 2008) 。中国学生倾向在整个句子持续每个音节使用重音, 这种重音模式产生的节奏模式体现出典型的音节节拍语言的节奏特点, 如每个音节均发音饱满、完全, 每个音节平均用力。英语本族人有时很难听懂音节节拍节奏说出的英语这是因为在音节节拍语言中, 每个音节均突显, 无主次之分。由此可见, 英语学习者节奏训练很重要。若没有有意识训练, 学习者很难走出中式英语的腔调。而在英语节奏训练中, 手势起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归纳英语语调模式来训练语调意识。以“手势在英语语音语调节奏训练中的作用”为例, 对自然言语及其伴随手势进行多模态研究。

(一) 研究对象

本堂课的性质是英语语音语调节奏训练课, 所授学生对象是广东商学院艺术学院大学非英语专业艺术专业2010级及2011级学生, 所授话题为英语节奏训练教程 (Jazz Chants) 。研究教师对象为一名年轻优秀的大学英语授课教师, 性格活泼外向, 任教近十年, 在学生中有良好的口碑。本堂课的性质是口语, 所授学生对象是大学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 所授话题为“Jazz”。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 通过对广东商学院的2010级及2011级大一学生使用JAZZ的调查, 并找出内在原因, 研究口语课学生的手势的多模态学习。年龄在18~21岁。

首先, 对200名学生进行训练前的录音, 让他们练一首英语节奏材料, 并由老师对学生进行评分。其次, 对200名学生进行为期18周的英语正音训练, 重点为英语语调意识训练。期末之后进行同一材料的朗读测试录音, 同时进行问卷调查, 最后进行总结。第一次问卷的统计表明, 学习者的英语语调意识模糊;前测录音分析显示出学生普遍呈现音节节拍语言特点。第二次问卷表明, 学生对英语语调的意识性大大增强, 如能够明确说出不同英语句式的语调、调型所表达的语气等;对后测录音分析发现, 学习者的英语语调有明显的进步, 语音节节拍语言特征明显减弱。

(二) 数据收集和整理

采用的教材是《英语节奏训练教程爵士调 (Jazz Chants) 》, 以下以第一篇《Sh!Sh!Baby’s Sleeping》为例。

I Said, Sh!Sh!Baby’s sleeping!

I Said, Sh!Sh!Baby’s sleeping!

What did you say?What did you say?

I Said, Hush!Hush!Baby’s sleeping!

I Said, Hush!Hush!Baby’s sleeping!

What did you say?What did you say?

I Said, Please be quiet, Baby’s sleeping!

I Said, Please be quiet, Baby’s sleeping!

What did you say?What did you say?

I Said, Shut up!Shut up!Baby’s sleeping!

I Said, Shut up!Shut up!Baby’s sleeping!

W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Not anymore.

本次录像时间长达30分钟, 老师授课内容包括JAZZ相应口语练习, 以了解教师语言和手势表达的特点。教师能运用不同的手势以帮助学生掌握节奏。对每一手势进行编码 (如G1, G2, G3) 。在这四节中, 第一节中“I Said, Sh!Sh!Baby’s sleeping!”用了五个节拍手势, 分别打在I、sh、sh、baby (ba) 、sleeping (ee音节中) 。通过节拍手势, 让学生知道在“I said”句子中, “said”并不需要用重音读出。在学生初次读此Jazz时, 发现80%的学生还是将I和said都用平均强度和时间读出。同理, 对比第二、三、四节, 虽然每行的句子渐长, 但打的拍子次数和长度是一样的。通过节拍手势, 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调中的一个重要法则, 就是无论句子长短不一, 每句说话时用的时间是大致相同的。如在第三节中, “Please be quiet”, 虽然有三个音节, 但打拍子时是落在please (ea) 、quiet (ie音节上) , 而be并不用重音发出, 拍子也不打在其上, 通过节拍手势, 让学生明白和掌握英语句子中并不是每个音节都要发出重音, 这样纠正汉语母语音节节拍语言的负迁移的影响。

(三) 录像转录

同时, 还对教师和学生的手势进行录像。手势从动作开始到回到原位的时间。对手势进行编码。

(四) 数据分析

在教师手势的统计中, 我们按照手势伸出和收回为一个单位计算, 教师手势的统计中, 我们按照手势伸出和收回为一个单位计算, 教师总共做节拍手势为52次, 前三节每节共做14次。指示性手势共四次, 分别指挥两组学生变化问答。图示手势一个在最后“W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Not anymore”表示婴儿被吵醒时做了手势。教师总共做手势为57次, 其中指示性手势4次, 图示手势1次, 节拍性手势52次。指示性手势占7%, 图式手势1.8%, 节拍性手势占91.2%, 而隐喻手势占0%。句子中需要强调的每个重音仅有一个手势;有时一节言语片段伴有两个手势, 分别使用了指示和节拍性两种不同的手势。

四、结果及讨论

通过观察手势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变化的, 不同类型的手势如何随着英语语调变化而变化。首先, 我们对手势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手势类型变化多样, 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 有指示性手势、图式手势和节拍性手势等及它们的使用频率。其次, 我们对手势如何随着英语语调的不同而不同进行了分析。以上两项数据分析结果证明了不同类型手势在英语语调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在英语节奏语调训练中, 节拍性手势占主体, 其次指示性手势也对指挥学生练习起了指示作用, 图式手势和隐喻手势用得最少。话语分析不仅包括言语也包括伴随言语的手势时, 对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交际过程的使用的手势进行多模态分析, 因为手势不仅能对言语进行补充和加强, 也有可能表达言语不能表达的意义。本文着重从手势在英语语调停顿、重读音节、调型变化三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 充分证明了手势能帮助教师示范与学生学习英语韵律特征及手势在信息传递和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Allen L Q.The Effect of Emblematic Gestur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Access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French Expressions[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5, (4) :521-529.

[2]Du Bois J W, Schuetze-Coburn S, Cumming S, PaolinoD.Outline of Discourse Transcription[M]//Jane AEdwards, M DLampert, eds.Talking Data:Transcription and Coding in Discourse Research.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3.

[3]Kendon A.Do Gestures Communicate?A Review[J].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1994, (3) :175-200.

[4]McNeill, D.Hand in mind:What gestures reveal about thought[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

[5]Young R, Lee J.Identifying Units in Interaction:A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Roles of Reactive Tokens inKorean and American Conver-sations[J].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 2004, (8) :380-407.

[6]陈桦, 孙欣平, 张颖.英语语调意识训练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有效性[J].外语学刊, 2008, (2) :135-139.

[7]胥国红.教师课堂上的“言”与“行”——对一堂大学英语精读课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

相关文章
11月份幼儿教师工作总结

11月份幼儿教师工作总结

11月份幼儿教师工作总结(精选14篇)11月份幼儿教师工作总结 第1篇本月,自己积极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同事们...

1
2025-09-19
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算

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算

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算(精选8篇)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算 第1篇2011年兽药饲料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打...

1
2025-09-19
10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

10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

10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精选9篇)10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 第1篇六、施工组织设计㈠文字表述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施工进度安排主要工程...

1
2025-09-19
202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202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202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精选7篇)202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第1篇2013年中国网络教育激发创新意识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1
2025-09-19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少先队活动计划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少先队活动计划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少先队活动计划(精选10篇)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少先队活动计划 第1篇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少先队工作计划...

1
2025-09-19
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

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

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精选4篇)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 第1篇2018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注意事项随着20...

1
2025-09-19
400字初中日记作文

400字初中日记作文

400字初中日记作文(精选13篇)400字初中日记作文 第1篇初中暑假日记作文400字【作文一】一天暑假,妈妈就子啊家里河东狮吼: “扫地了,...

1
2025-09-19
3s技术与方法名词解释

3s技术与方法名词解释

3s技术与方法名词解释(精选6篇)3s技术与方法名词解释 第1篇3S技术在林业的应用与前景随着3S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我国林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