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内科呼吸感染(精选9篇)
院内内科呼吸感染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期间发生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57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16例。
1.2 诊断标准
院内感染以2001年卫生部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依据。肺部真菌感染根据《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8月颁布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中的诊断标准[3]。充分结合宿主因素,除外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肺部感染和类似临床表现的肺部疾病,诊断分为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3个级别。(1)确诊: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及1项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依据(微生物学依据是指肺组织或胸液标本真菌培养阳性或镜检到菌丝,并排除污染)。(2)临床诊断: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及1项微生物学依据(微生物学依据是指合格痰液连续2次真菌培养阳性并为同一菌株,同时涂片发现真菌菌丝,或下呼吸道采样真菌培养阳性)。(3)拟诊: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
1.3 方法
调查统计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基本情况,基础疾病,诱发因素、真菌类型、治疗效果等。
2 结果
2.1 年龄分布情况
研究表明,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发生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逐步增加,年龄≥60岁的患者占总感染病例数的77.19%,具体结果见表1。
2.2 基础疾病情况
研究表明,患者多患有2种以上的慢性基础性疾病,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见,具体结果见表2。
2.3 易感因素情况
研究发现,48例患者存在相关危险因素,其中以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多见,具体结果见表3。
2.4 真菌类型情况
研究发现,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真菌主要以白色念球菌为主,具体结果见表4。
2.5 治疗效果
57例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均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真菌药物,好转35例,占总病例数的61.40%;无效12例,占总病例数的21.05%;死亡10例,占总病例数的17.55%。
3 讨论
肺部是真菌感染的好发部位,占所有深部真菌感染的50%以上[4]。它的发生是机体与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最终结局取决于真菌的致病性、机体的免疫状态及环境条件对机体与真菌之间关系的影响。
在治疗中要参考药敏试验结果,根据不同情况合理用药。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对真菌的耐药率均低于咪唑类抗真菌药,两者常合并使用,具有协同作用。对于严重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可以首选两性霉素B,但应注意观察肾脏损害、血液及肝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是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临床医生应全面了解引起院内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宜积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合理使用抗生素、尽可能缩短糖皮质激素应用时间、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是预防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Sander MA,Ronald AR.Update infections diseases[J].AM Intered,2004,240:290~295.
[2]Wilson LS,Reyes CM,Stolpman M,et al.The direct cost and incidence of sustemic fungal infections[J].Value Health,2002,5:26~34.
[3]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697~700.
院内内科呼吸感染 第2篇
关键词:呼吸内科病房,院内真菌感染,白色假丝酵母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通常来讲, 真菌感染需要一定的条件因素, 多发于人体菌群失调或是免疫功能低下时。同时, 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以及各种皮质激素的长期广泛大量应用下, 加之现代人没有良好的生活规律及精神压力的加大, 导致人体免疫能力降低等因素, 造成系统性真菌感染呈快速上升趋势, 而呼吸系统真菌感染率则高居首位[1]。本文就我院经微生物检查并确诊为继发肺部真菌感染83例病患为本文基础资料, 对呼吸内科病患在院内病房易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具体因素、临床特征以及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初步研究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0年6月24日至2012年6月23日间于我院呼吸内科随机抽取2015例病患进行真菌感染检查, 其中83例病患在住院期间经微生物检查后, 被确诊为继发肺部真菌感染。并将以上83例病患作为本文的研究资料, 其中49例男性, 34例女性;基础资料的年龄为28~73岁。
1.2 诊断标准
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草案) 》2006年版为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为主的治疗原则, 可供选择的药物有:氟康唑、伊曲康唑等为主。对79例因酵母菌感染的病患采用了氟康唑治疗, 4例采用了伊曲康唑治疗。
1.4 统计学
本文相关的研究数据, 均采用 (±s) 表示, 并统计列表。
2 结果
在83例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病患中, 占随机抽取总数的4.12%。其中:51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占61.4%;23例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 占27.7%;79例为长期应用抗生素, 占95.2%。详细结果可参照表1、表2和表3。
在对83例研究病患治疗时, 79例行氟康唑治疗, 4例行伊曲康唑治疗。显效或有效77例 (92.8%) , 无效6例 (7.2%) 。
3 讨论
通常来讲, 真菌感染需要一定的条件因素, 多发于人体菌群失调或是免疫功能低下时。同时, 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以及各种皮质激素的长期广泛大量应用下, 加之现代人没有良好的生活规律及精神压力的加大, 从客观上又导致人体免疫能力降低等不良因素, 造成系统性真菌感染呈快速上升趋势, 而呼吸系统真菌感染率则高居首位。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最易发生的人群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基础的病患群体, 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多见 (61.4%) , 肺炎、支气管哮喘以及支气管扩张也同样占有着不同的比例, 分别为25.3%、8.43%、3.61%。而易患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则以长期应用抗生素类、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病患居多, 分别占95.2%、25.3%;低蛋白血症也为易患因素, 占49.4%。另外, 呼吸内科病房病患多以老年病患居多, 由于此类病患年龄大、免疫功能低下以及存有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反复肺部感染以及不同程度的呼吸道防御屏障受损等相关因素, 也同样造成了其易患院内肺部真菌感染。而一些患有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肝肾功能不全等病患, 由于长期应用抗生素、皮质激素类药物或是由于其他病症需要而采取的机械通气等因素, 也易引发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因为, 患有较重基础疾病的呼吸内科病房的病患, 客观上讲, 通常都会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的易患因素, 这就更容易增加其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因此, 这就需要, 我们应对此类病患加强该疾病的防范工作。并在其临床发生异常时也应及时给予此方面的诊断工作。
经过对本文83例病患研究分析, 我们发现在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真菌中, 以曲霉菌类感染发生率最低, 占4.8%, 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0.8%、其他酵母菌占18.1%、而白色假丝酵母菌居首, 占66.3%。
临床上, 该感染症状与病患胸部X线均无特异性。同时, 由于多是继发性感染, 还导致在诊断过程中, 易与肺部原发病相混淆, 而出现误判, 故此, 在对病患的早期诊断期间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 如发现病患在临床表现在原发病基础上又呈呼吸系统症状、体征以及白细胞增加、发热, 同时又出现了影像学中不能合理解释的肺部浸润影之后, 再结合在应用抗生素之后, 却导致其病情出现不明恶化, 就应该侧重考虑到是否病患肺部被真菌所感染[2]。这时, 就需要进行多次的痰培养、组织病理学等检查来进行最终的确定是否为肺部真菌感染。而在治疗时, 氟康唑、伊曲康唑为常用药。而一些相关报道还认为, 在对严重的真菌感染治疗时应以两性霉素B为主, 但因该药的毒副作用较大, 应用时则需谨慎[3]。
由于氟康唑具有抗菌性强、毒副作用小以及半衰期长等特点, 并且本研究中的83例研究资料中, 主要致病真菌为酵母菌, 因此, 在对79例因酵母菌感染的病患采用了氟康唑治疗, 4例采用了伊曲康唑治疗。显效或有效77例 (92.8) , 无效6例 (7.2%) 。治疗效果极为明显。但在抗真菌治疗时, 我们还应科学、有效、合理地选用抗生素, 及时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与控制。
综上所述, 我们在高效抗真菌药物应用治疗的同时, 同时还要加强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这样才可提高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 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莉, 董碧蓉.老年肺部真菌感染62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 2009, 30 (2) :171-173.
[2]苏毅.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 2009, 14 (6) :788.
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呼吸内科 感染 细菌分布 药物敏感性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243-02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选择某院2004~ 2005 年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标本538 例,呼吸科307 例,全院231 例,进行回顾性调查。
1.2 痰标本采集。漱口后,咯深部的痰或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经导管吸痰,1 h 内送检作痰培养。细菌培养鉴定按全国临床操作规程。
1.3 药物敏感试验。采用MIC 法,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细菌鉴定及药敏测试仪。
1.4 質控菌及药敏试验判断标准。铜绿假单胞菌AT 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为质控菌。按2003 年版NCCLS 标准判断药敏试验结果。
198例儿内科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 资料来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3686例患儿, 发生院内感染198例, 医院感染率5.37%;感染204例次, 感染例次率5.53%。 (2) 调查方法:根据医院制定的医院感染登记表, 采用监测与回顾性调查。床边观察患儿、查看病历检验报告单、护理记录、住院时间、感染时间、感染部位、抗菌药物应用。疾病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按卫生部颁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
2 结果
(1) 医院感染发生率:3686例住院患儿发生医院感染198例, 平均感染率5.37%;感染204例次, 感染例次率5.53%, 见表1; (2) 医院感染部位与科室分布:医院感染部位分别是上呼吸道37.88%、下呼吸道28.79%、胃肠道16.41%、皮肤黏膜l1.87%4个主要部位:科室分布以脑瘫康复儿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最多, 新生儿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最多, 普通儿科发生胃肠道感染最多; (3) 不同年龄段医院感染构成比:出生1~6个月患儿医院感染最高, 其次>1岁患儿与出生24h内新生儿感染较高, 见表2。
3 讨论
本组是医院感染的资料分析, 儿内科患儿易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如下: (1) 年龄:新生儿科62例感染患儿, 其中出生24h内入院发生感染32例, 占新生儿感染52.03%, 占儿内科感染16.16%;出生29d~6个月人院发生感染70例, 占儿内科感染3535%;>1岁感染39例, 占儿内科感染19.44%:我院新生儿科为县重点专科, 承担全县及周边地区重症新生儿转运工作, 故24h内入院儿病情均较重。由于重症新生儿自身生理机能不健全、抵抗力差加之侵袭性操作较多、大量抗生素应用等易发生医院内感染。出生6个月以内的小儿, 机体产生的免疫抗体较少、而自母体获得的抗体渐减弱易发生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这与相关报道相同。>1岁 (本组收集资料中最大3岁) 大多是脑瘫康复儿, 由于其神经系统功能发生障碍、免疫功能差发生医院感染率较高; (2) 医院感染部位与科室:本组统计资料分析, 医院感染4个主要部位分别是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胃肠道、皮肤黏膜。前3位与相关报道相同。科室分布以脑瘫康复儿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最多, 新生儿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最多, 普儿科发生胃肠道感染最多。由于小儿皮肤黏膜娇嫩, 淋巴系统发育未成熟, 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也都较差, 故其防御能力差。又由于母体IgM和IgA不能通过胎盘, 故易发生革兰阴性细菌感染, 婴幼儿期SIgA也缺乏, 易发生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198例感染患儿阳性标本26份, 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感染18例, 阳性菌感染8例; (3) 住院时间、月份:3686例住院者中, 康复儿平均住院62d, 感染的康复儿平均住院76d:普儿科平均住院11.6d, 感染儿平均住院15.4d;新生儿平均住院9.2d, 感染儿平均住院19.72d。住院时间越长发生院内感染越高。本组调查同时得出2年不同月份感染率, 其中12月份最高为7.44%;l1月份7.08%, 9月份6.73%次之;5月份2.75%最低。说明季节气温变化对小儿患者医院感染有一定影响。针对儿内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分布特点, 找出重点科室重点部位, 对感染发生率高的科室进行重点监控。
摘要:目的 探讨内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部位、科室、年龄以及月感染特点。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儿内科的住院病例进行了统计。结果 我院医院感染发生率5.53%, 分布以上呼吸道为首, 占总感染39.70%;科室以小儿脑瘫康复、新生儿科为主;2年内月感染以11、12月为主, 7、8月次之, 5月最低。结论 3686例病例中感染病例198例, 医院感染率5.37%;感染204例次, 感染例次率5.53%。针对此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控制医院感染。
关键词:内科患儿,院内感染,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孙立新, 刘素哲.儿童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特点及预防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5) :521.
[2]托马斯.临床实验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2004:646.
[3]姚林燕, 李荡.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6) :659.
[4]孙立新, 刘素哲.儿童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特点及预防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5) :522.
[5]方靖, 殷丽.1428例神经内科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6) :621.
神经内科院内感染的发生及控制对策 第5篇
关键词:神经内科,医院感染,情况,对策
院内感染情况的出现使得患者病情严重, 医院负担加重, 因此针对神经内科的院内感染病例进行感染发生及控制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神经内科院内感染的资料进行了现状分析和整理, 抽样调查了院内感染病例共300例。另外, 对本院的神经内科护理和医护人员共5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发出问卷共50份, 收回50份, 有效率100%。
1.2 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三种调查方法: (1) 对病例情况进行了分类整理, 研究院内感染的具体情况和各自所占的百分比。通过这些数据的统计了解神经内科院内感染容易出现的情况, 并根据调查结果找出院内感染的隐患和管理制度的缺陷, 以便于更好地提升院内感染的控制力度。 (2)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研究, 了解到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难点, 找出院内感染工作的疏忽点和形成疏忽的原因, 从群众的角度查找问题, 分析问题。 (3) 通过对出现严重院内感染的医护当事人进行访问, 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 掌握神经内科严重院内感染所造成的危害, 了解其严重性, 并掌握目前院方管理制度的相关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资料用具体数值和百分数进行表示, 并进行了问卷调查,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共6123例, 其中男3660例, 女2463例, 年龄22-76岁, 平均年龄 (57.26±0.69) 岁。发生医院感染人数553例次, 医院感染发病率为9.03% (本次研究抽样调查了553次案例中的300例) 。
2.2 医院感染部位
在300例医院感染病例中, 以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见, 共有208例, 占69.33%;其次是泌尿系统感染, 共有60例, 占20.0%;胃肠道感染12例, 占4.0%;口腔感染共有10例, 占3.33%;其他部位感染10例, 占3.33%。
2.3 医院感染的具体情况
(1) 院内感染与神经内科病情直接的关系研究。这方面的情况研究主要是要分析患何种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院内感染的症状, 然后进行制度管理。本次研究的具体情况如下表1。
从表1之中可以看出, 脑出血的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百分比最高, 占37.0%, 而出现脑梗塞的患者院内感染的百分比最低, 占25.0%
(2) 院内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情况研究。针对患者年龄的统计研究主要是考虑到患者年龄与出现院内感染的几率是否有关, 具体情况如下表2。
从表2的情况可以看出50岁以上的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比例更高, 占到了77.33%。
(3) 院内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的情况研究。针对患者是否进行了侵入性护理治疗操作进行了统计研究, 详细情况如下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共有183, 占抽样调查人总数的61%。
(4) 对医护人员的问卷调查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详细情况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 医护人员基本上认同多种原因导致的神经内科医院感染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和改进对策必须进行及时调整。
3 神经内科医院感染控制对策
3.1 脑出血患者的院内感染控制
脑出血患者是院内感染的重点人群, 这主要是由于脑出血患者病情往往较为严重, 而且患者病程长, 吞咽, 咳嗽等正常生理反射不同程度地减弱或消失, 排痰功能下降, 易造成误吸, 长期卧床患者痰液坠积肺部不易咳出, 另外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 呼吸机辅助呼吸, 留置尿管或胃管, 静脉置管等侵入性操作时, 由于黏膜损伤, 屏障功能减低, 易致肺部, 泌尿道, 皮肤和胃肠道感染[1]。因此, 对于脑出血的患者应该更为重视对侵入性器械的消毒管理。同时, 脑出血患者往往难以消毒隔离, 病室内空气成为主要污染源。加上脑出血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就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因此应该定时用含氯消毒液拖地, 擦拭床头桌椅等, 定时检测室内空气及物品的细菌。保持室温在20-23℃, 适当提高湿度。同时向患者家属耐心解释, 减少探视人员与治疗和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关系, 以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和配合[2]。
3.2 老年患者的院内感染控制
老年病人局部脏器由于生理机能减退及病理改变或损伤常常导致抵抗力下降, 从而使该脏器更易发生医院感染。本组病人中老年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最高, 主要与老年人各类功能退化有直接关系。另外进行神经内科治疗的老年患者往往意识障碍低下、胃肠张力降低或吞咽异常者易发生误吸。加上老年患者多脏器受累, 抗病能力下降, 导致病程长, 治疗周期长, 在住院期间易患感染性疾病, 尤其是肺部感染。对老年患者的院内感染管理控制必须要进行日常的常规抗感染维护, 要维持一个适宜的室内温度, 不仅使老年人感到舒适、安定, 而且有利于机体进行新陈代谢, 预防疾病[3]。
3.3 侵入性器材的抗感染管理
侵入性器材的管理必须要保证器物的有效消毒, 严格规范消毒措施, 杜绝出现外源感染的机会。一般要严格规定可拆卸部分应24-48 h更换消毒1次, 更换时要防止冷凝水倒流, 浸泡消毒后的晾干过程亦需避免污染。另外, 要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类型的学习班, 如:各种内镜的清洗、消毒技术, 以及其它治疗仪器的消毒技术, 无菌操作技术等, 使其树立正确的无菌观念, 预防因辅助检查和治疗操作不当引起的医院感染发生[4]。
3.4 医护人员的合理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先行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工作。只有真正做到思想重视、供应充足、措施到位, 医护人员感染率才能真正得到有效控制。首先, 全院医务人员、行管人员及工勤人员都必须积极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其次, 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的业务学习, 经常参加省、市以及国家级的培训及学术研讨会, 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再者, 不定期地有针对性地组织业务学习或专题讲座, 探讨当前医院感染发展的新动向。
综上所述, 神经内科院内感染主要表现在脑出血患者、老年病患身上, 应该加强侵入性器材的抗感染管理和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控制培训。
参考文献
[1]王玉华, 唐玉芹, 郑殿华, 等.浅谈精神科病房常见院内感染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7 (10) :78.
[2]阮华娟, 许湛珠, 陈凌云.1875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因素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1, 6 (4) :99.
[3]杨蕉, 赖成美, 李天萍.精神科住院患者上呼吸道感染回顾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 2009, 7 (16) :88.
院内内科呼吸感染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180例, 其中男98例, 女82例;年龄54~90 (76.4±3.2) 岁;患者基础疾病为冠心病65例, 风心病32例, 扩张性心肌病47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32例, 其他4例;心功能分级为:Ⅰ级49例, Ⅱ级73例, Ⅲ级58例。
1.2 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1年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中相应判断标准, 通过病原学相关检查, 对180例患者是否发生院内感染进行诊断, 并对确诊有院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 主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基础疾病、细菌培养检测结果、医疗操作、药物应用等内容, 调查人员根据患者病历资料, 查阅院内感染登记表, 对调查报告进行客观、真实填写。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院内感染发生情况
180例老年住院患者中出现院内感染32例 (17.78%) , 其中下呼吸道感染14例 (43.8%) , 血液系统感染3例 (9.4%) , 胃肠道感染5例 (15.6%) , 泌尿道感染8例 (25.0%) , 其他系统感染感染2例 (6.2%) 。
2.2 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32例院内感染患者中, 住院时间>1个月比例为75.0% (24/32) 高于住院时间≤1个月25.0% (8/3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侵袭性操作、抗生素应用种类≥2种、抗生素应用时间≥7d、有糖皮质激素应用史患者所占比例较高 (P<0.05) , 见表1。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及人口结构不断改变, 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不断增高, 目前已成为对人类健康有重要威胁的一类疾病[3]。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多数有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状, 机体免疫力较低且组织供血无法满足机体相应需求, 同时在内科介入诊疗技术逐渐发展下, 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逐渐提高。
通过对我院180例老年住院患者展开病原菌检查, 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7.78%, 患者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血液系统等, 这和国内已有临床研究一致。大部分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常伴随有程度不同的咳嗽反射能力降低现象, 易造成支气管、肺组织内痰液坠积, 故而呼吸道感染发生几率相对较高。同时由于患者体内代谢相对紊乱, 机体免疫力有大幅降低, 当处于应激状态时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更高, 因此老年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较高。
根据结果可知, 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主要为侵袭性操作、抗生素应用种类≥2种、抗生素应用时间≥7d、有糖皮质激素应用等。其中侵袭性操作、抗生素应用与糖皮质激素应用均为医源性危险因素。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因为多数存在多器官功能障碍, 在临床救治中需接受特殊的诊疗操作, 故侵袭性操作是无法避免的。侵袭性操作主要包括鼻饲、导尿管留置、中心静脉置管和有创机械通气等, 这些操作可对患者咳嗽反射与纤毛消除运动予以大幅削弱, 给肺部组织带来明显损害, 促院内感染几率大幅提高;在治疗中给予患者诸多抗生素, 或抗生素应用时间过长, 易导致细菌产生, 促使人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 同时可对对重要器官带来明显毒副作用, 抑制免疫系统, 破坏肠道正常菌群的保护屏障, 从而引发内源性感染;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抑制人体免疫系统作用过程, 促使人体易感性大幅升高。当老年患者住院时间较长时, 由于院内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即为细菌定植, 在长时间住院下耐药菌株在老年患者体内的定植量会大幅升高, 故而院内感染发生几率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 在为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展开治疗与护理时, 在展开侵袭性操作和应用药物时, 应充分重视院内感染高危因素, 操作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在治疗中对抗生素予以合理应用, 慎用糖皮质激素, 以降低耐药性突变株形成率, 同时对患者预后予以有效改善。另外, 应保持病房空气清新, 展开定期清理与消毒, 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同时在治疗中应做好隔离工作, 促使院内感染发生率不断降低。
摘要:目的 对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该院心内科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老年住院患者180例, 对所有患者有无院内感染进行观察, 回顾性分析发生院内感染患者临床资料, 探讨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80例老年住院患者中出现院内感染32例 (17.78%) ;经分析, 侵袭性操作、抗生素应用种类≥2种、抗生素应用时间≥7d、有糖皮质激素应用均为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院内感染高危因素。结论 在为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展开治疗与护理时, 尽可能减少医源性高危因素是对院内感染加以预防的关键。
关键词:心内科,老年,院内感染,高危因素
参考文献
[1] 杨琼, 解析心内科住院患者合并院内感染的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2) :715.
[2] 俞静芬.心内科住院患者合并院内感染的护理对策[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8) :1438.
院内内科呼吸感染 第7篇
关键词:内科,老年,院内感染,护理
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多长期伴有基础性疾病、外在环境影响, 以及医源性操作等原因, 导致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并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甚至危及生命[1]。所以, 尽快了解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并发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针对性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这对于降低并发院内感染发生率, 提高临床疗效,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探讨内科老年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护理效果, 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 该院诊治的内科老年住院患者, 治疗期间给予相应的院内感染护理干预,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诊治的70例内科老年住院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法, 将其分为对照组 (常规护理) 和观察组 (院内感染护理干预) , 每组各35例。35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0例、女者15例, 年龄62.0~77.0岁, 平均年龄 (66.0±6.0) 岁, 其中17例冠心病、8例缺血性脑病、6例高血压、3例心力衰竭、1例心肌梗死;35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21例、女14例, 年龄63.0~77.0岁, 平均年龄 (66.5±6.5) 岁, 其中18例冠心病、7例缺血性脑病、7例高血压、2例心力衰竭、1例心肌梗死。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采用常规护理。注意病房清洁、卫生, 定时消毒,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维持适宜温度和湿度, 减少探视时间和探视人数, 避免交叉感染。住院期间,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 适当运动。
1.2.2 观察组护理方法
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 加用院内感染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前, 勤洗手、消毒, 各种医疗器械应用前须经过灭菌处理, 应用后进行消毒处理后, 才能再次应用,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避免交叉感染;对于一次性医疗器械及用具, 做好使用管理, 严格核对, 确保无菌应用;严格执行院内感染报告制度, 切实做好院内感染的监测工作, 及时发现院内感染患者, 并及时隔离, 避免爆发性流行的发生;指导并发院内感染患者深呼吸, 鼓励多饮水, 餐后生理盐水漱口, 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治疗, 并做好病情观察, 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使其保持良好心态,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并发院内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进行观察和比较。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院内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
35例观察组患者中, 2例并发院内感染占 (5.7%) , 均为上呼吸道感染;35例对照组患者中, 8例并发院内感染, 占 (22.9%) , 2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0, P<0.05) 。其中3例并发上呼吸道感染、5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并发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 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明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感染病区分析
35例对照组患者中, 8例并发院内感染患者中, 5例为呼吸内科、2例心血管内科、1例消化内科;35例观察组患者中, 2例并发院内感染患者中, 1例为呼吸内科、1例为心血管内科。
3 讨论
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 生理机能呈现进行性减退状态, 呼吸道粘膜、纤毛运动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减退, 长期住院、卧床休息, 容易导致肺活量降低, 有效咳嗽反射减弱, 极易并发院内感染。另外, 插管、吸痰等医源性操作, 也会增加感染几率, 并发院内感染。而院内感染多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 其次为心血管疾病, 该研究中结果也证实了上述观点。
针对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 做好病房和个人的基础护理, 详细讲述疾病相关知识及并发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院内感染的认知度, 从而提高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3]。对于长期卧床的内科老年住院患者, 需要定时翻身、拍背, 鼓励有效咳嗽, 合理应用抗生素,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选用敏感抗生素, 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防止出现菌群失调。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无菌操作, 及时消毒、灭菌处理, 避免交叉感染, 指导老年患者合理饮食, 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积极纠正基础性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力, 降低并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该研究中,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并发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 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明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针对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并发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降低并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崔玲玲.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 :311-312.
[2]张长梅.老年呼吸重症患者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6) :209-210.
院内内科呼吸感染 第8篇
关键词:呼吸内科;老年患者;肺部感染
【中图分类号】R81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02-01
随着社会老龄化日趋明显,老年人这个特殊的群体,不论从生理或是心理而言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老年人由于呼吸系统解剖学变化和生理功能退化,全身和呼吸道防御功能与呼吸功能均明显降低,呼吸道抗病能力差,呼吸道发病率最高。且老年人常同时伴有心、肺等基础疾病,导致肺部感染反复发作,病程及治疗时间延长。肺部感染作为老年人常见的呼吸内科疾病之一,往往具有病情危重、病情迁延难愈、治疗棘手等特点,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治疗效果。本文针对呼吸内科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因素以及治疗方面做一综述。
1 肺部感染的因素
1.1生理因素
由于老年患者多存在着鼻黏膜萎缩、气管黏膜纤毛运动功能下降、咽喉保护性咳嗽反射降低,胸廓变形、顺应性下降,不易排痰,以及胸腺退化致T、B淋巴细胞受损,免疫功能降低,与慢性基础疾病等导致肺部感染的发病率增加。有报道表明肺部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高,年龄越大,发生感染的机率增大。
1.2心理因素
抑郁症状是老年人常见的负性情绪。在以老年患者为主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呼吸内科住院病人抑郁状况占47%,由于肺部感染后,老年患者常会伴随咳痰、咳嗽、气促、胸痛、等不适症状,而且反复的住院治疗,导致多数老年人都会产生很多如焦虑、失眠、紧张等不良的情绪。在这种情绪下,老年患者会对临床的治疗和预防工作产生抗拒心理,而不能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严重影响常规治疗效果。而综合医院医师对焦虑、抑郁的识别率却较低。
1.3院内感染
2005年美国胸科学会公布的关于医院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对医院获得性肺炎重新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即包括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健康护理相关性肺炎(HCAP)和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老年患者由于其患有多种疾病,生理功能、免疫力低下,带菌者增多,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发生感染的机会也较其他年龄组增多。
2 肺部感染的治疗
2.1抗生素的治疗
在经验性用药时,要联合用药,而且治疗中要严密观察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目前认为老年CAP中典型的肺炎链球菌感染已较少见,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因此,我国在2006年版CAP治疗指南中对CAP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适当调整。其中对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CAP患者的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建议为:①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丙烯、头孢克洛等)单用或联用大环内酯类;②β- 内酰胺类/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单用或联用大环内酯类;③呼吸喹诺酮类。另外,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的老年HAP治疗中,强调应该早期、足量、适当经验性给予抗生
素治疗,并根據细菌培养及临床疗效及时调整用药,吴开松等,提出常用的治疗方案为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的青霉素、头孢菌素(或碳青霉烯类)联合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
2.2氧疗
治疗在老年患者肺部感染中除使用抗菌药物外,氧气疗法(氧疗)十分重要。结合老年患者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PaO2处于低水平,很容易形成中、重度低氧血症肺的特点,进行氧疗初期加大吸氧浓度,使PaO2尽快达到9.33kPa,待病情缓解后缓慢间断地吸氧。在组合药液湿化给氧不仅可以湿化呼吸道,而且在供氧同时进行局部给药,提高疗效。
2.3心理治疗
对于老年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要尊重患者。帮助其认识疾病的性质,告知不良情绪的负性作用,耐心解答问题,并经常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患者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疾病与健康状况,重新树立自信和自我价值感,以更好的状态接受治疗,以积极主动配合感染的预防。
2.4其它治疗
另外还有原发病的治疗、营养支持治疗、指导呼吸功能锻炼以及对长期卧床患者翻身拍背、指导有效咳嗽等促进排痰,恢复呼吸功能。
参考文献
[1] 林萍,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8,33(1):97-99.
[2] 雷鸿斌,范文,等.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与病原菌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 18 ):2490-2492.
[3] 陈晓英,呼吸内科病房老年患者院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黑龙江医学,2009,33(12):906-907.
[4] 崔明,张玉山对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焦虑及抑郁状况的临床分析,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33(2):99.
呼吸科病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第9篇
关键词:呼吸科,病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
呼吸科病房收治的患者均有呼吸系统疾病, 常需要气管切开来进行机械通气, 院内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如何降低呼吸科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 确定其危险因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是关键。笔者回顾性分析了569例呼吸科住院患者的资料, 探讨院内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管理对策,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 01 1年1月至2 01 3年12月我院呼吸科病房收治的569例患者, 入院前均无感染症状, 并且资料完整。其中男338例, 女231例, 年龄22~89岁, 住院时间7~38天。入院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162例 (28.5%) , 支气管哮喘110例 (19.3%) , 肺癌97例 (17.0%) , 呼吸衰竭56例 (9.8%) , 肺源性心脏病43例 (7.6%) , 肺气肿38例 (6.7%) , 间质性肺病37例 (6.5%) , 其他26例 (4.6%) 。合并症:高血压78例 (13.7%) , 冠心病57例 (10.0%) , 糖尿病41例 (7.2%) , 其他31例 (5.4%) 。
1.2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设计统一的临床研究表, 收集患者信息, 内容主要包括年龄、性别、预防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激素的使用、病房环境 (群体病房或是单人病房) 、侵袭性操作、合并症、住院时间、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无菌知识知晓率等。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和无菌知识知晓率由问卷考核确定, 对住院期间所负责病房的护士进行考核, 以分值>90分为合格。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 统计上述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将不同临床指标之间的感染率进行比较, 采用单因素χ2检验, 然后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院内感染率569例中发生医院感染85例 (14.9%) , 其中呼吸道感染45例 (52.9%, 45/85) , 肺部感染28例 (32.9%, 28/85) , 泌尿道感染6例 (7.1%, 6/85) , 皮肤软组织、消化道各3例 (各3.5%, 3/85) 。
2.2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表1) 患者年龄>65岁、住院时间>14天、预防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激素、群体病房、有侵袭性操作、有合并症, 护理人员无菌操作意识与无菌知识知晓率不合格者, 其院内感染发生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院内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表2) 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患者年龄>65岁、住院时间>14天、预防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激素、群体病房、合并疾病、侵袭性操作、护理人员无菌操作意识不合格、护理人员无菌知识知晓率不合格。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 近3年来本院呼吸科病房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率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主要包括呼吸道感染和肺部感染, 这与呼吸科病房收治的患者多为呼吸系统疾病有关。
本文结果显示, 院内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1) 患者年龄, 被公认为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本文中>65岁组院内感染率高于≤65岁组近7个百分点, OR为1.862。这主要因为年龄越大, 机体功能越衰退, 呼吸道的正常防御功能也减弱, 且老年患者代谢功能降低、营养差、合并基础疾病多, 这些都增加了感染的风险[1,2]。 (2) 住院时间, 住院时间越长, 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越高, 这是因为医院内环境复杂、空气质量差, 长期处于此环境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3) 预防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无指征的预防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破坏了机体正常的生理环境, 造成正常菌群与微生物间平衡失调, 是导致条件致病菌和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 且常导致多重耐药菌的产生[3], 使感染复杂化。 (4) 长期使用激素治疗, 可以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4], 增加感染风险。 (5) 群体病房面临空气更加污浊、探访人群繁多、休息质量差、面对其他严重病人时遭受的心理压力巨大等, 都为感染创造了条件。 (6) 合并疾病, 尤其是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时, 患者常受饮食控制, 营养差, 并且长期遭受慢性疾病的折磨, 精神心理压力大, 容易造成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紊乱, 抵抗力降低[5]。 (7) 侵袭性操作是感染的最主要原因, OR值最大, 为2.147, 说明侵袭性操作感染的风险增加了2.1倍。侵袭性操作, 尤其是气管插管、留置胃管和留置尿管等的管道消毒、医生的手卫生是导致感染的直接原因。 (8) 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和无菌知识知晓率, 对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有直接影响。
综上所述, 呼吸科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 与多种因素有关, 临床工作中必须针对各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 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吴恩东, 宋丽红, 韩芬, 等.呼吸重症监护室患者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药, 2014, 9 (2) :179.
[2]杜国菊, 左娇娇, 刘彬彬.呼吸科病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15) :3644.
[3]黄卉.呼吸病监护病房重症患者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及感染部位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3) :137.
[4]徐仲强.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对策[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7) :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