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语言和宗教教案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语言和宗教教案(精选8篇)

语言和宗教教案 第1篇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案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学要求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3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内容点析1关于语言,主要讲述了世界上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两个问题。(1)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叙述与图412“不同的语言文字”相配合,说明了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2)文通过活动

1、活动2,使学生通过读图413“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知道世界主要语言的地域分布状况。2关于世界三大宗教,文主要讲述了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以及三大宗教的分布。(1)文第一自然段,首先讲述了宗教产生的原因,接着讲述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最后讲述了宗教所产生的影响。(2)文第二、三、四这三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图414“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作为文字叙述的补充,进一步说明宗教分布的地域差异。教师可适当补充玄奘西域取经的历史故事,以说明世界性的文化交流是宗教传播的一种途径。(3)文的第五自然段概述了我国少数人信仰宗教的情况。(4)文最后部分设计了两个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宗教对文化的影响。教学建议【世界的语言】1指导学生阅读文的第一自然段,看图412,并阅读“阅读材料”──“世界语言知多少?”组织学生自由发言,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2按文活动

1、活动2,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活动1的设计如下:①教师先启发学生说出,除我国以外世界上华人主要分布地区;②然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说出,世界上华人所占比例较高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③最后,请学生对照“世界政治地图”和图413,说出除我国以外使用汉语的国家。(2)活动2的设计如下:①可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图413,各写出一种语言的分布地区;②然后组织各小组在全班交流;③最后教师进行归纳。【世界三大宗教】1指导学生阅读文,开展如下的活动。(1)说出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2)填写世界三大宗教产生地区与主要分布地区表:宗教产生地区主要分布地区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2按文活动

1、活动2,组织学生开展活动。(1)活动1设计参考。①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41所提供的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的照片,然后先要求学生说出分别是哪种宗教的代表性建筑。②再要求学生对比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各自的特色。③有条的学校,可适当补充我国佛教一些代表性建筑的照片,指导学生说出它的特色。

语言和宗教教案 第2篇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重点难点:

1、三大人种的特点。

2、世界六大语言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时代背景下,每个公民都有可能与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打交道,因此需要了解世界文化差异,从而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世界的人种

1、人种是指什么?

2、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种呢?

3、世界人种一般分为哪些人种?

4、结合课本P83 活动 1,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

5、结合课本P83 活动 2,说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6、强调:世界所有的人种都是平等的。

7、结合课本P84 知识之窗,认识不同人种对世界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二)世界的语言

1、你知道语言有哪些作用吗?

2、出示相关图片,认识图片中这些人物说哪种语言。

3、联合国的工作语言都有哪些?

4、结合课本P85活动,说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的分布地区。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四、堂上练习。《同步精练》

P62

五、课外作业布置。

《同步精练》

从翻译角度看宗教改革和语言革命 第3篇

关键词:宗教改革,《圣经》翻译,民族语言

提及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 很多研究论文都围绕它的起因, 历史背景以及对欧洲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所展开, 本文着重从翻译语言的角度来看待宗教革命的实质及其影响, 提出是否可以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是宗教改革的实质, 马丁·路德翻译的德语版《圣经》直接促进了其它民族语言《圣经》的翻译, 在欧洲各国掀起了一场民族语复兴的革命。

一、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中世纪欧洲各国政治上处于分散状态, 英国, 法国和德国的政治制度正在经历着变化, 英法百年战争 (1337-1453) 和英国的玫瑰战争 (1455-1487) 大大打击, 削弱了两国的贵族势力, 王权的衰败促使两国民族意识觉醒, 民族国家开始建立。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以罗马天主教为中心的教会成为社会进步, 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在经济上, 教会拥有大面积的耕地, 获取大量的封建地产收入, 并向民众征收“什一税”。政治上, 罗马教皇的权利高于王权, 各国统治者都听命于罗马教廷, 阻碍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思想文化上, 教会垄断了学校文化教育和人们的精神意识形态。这时的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状态, 中央集权不统一, 各国诸侯势力独立存在, 各诸侯国为保全各自利益, 极力反对教会向其征收重税, 再加上教会滥用职权贪图享乐, 社会的各个阶层从上到下都表现出对罗马教廷的不满, 而当时的社会变革与教会改革紧密相联系, 改革的矛头直指向教会, 人们认为彻底解决教会腐败的途径, 是把教会所承担的那部分世俗权力交还给世俗权威, 使教会重新变成精神的。教会宣扬基督教的基础是《圣经》, 所以高举《圣经》的旗帜反对罗马教廷, 重扬《圣经》的权威性成为改革的切入点和关键点。在教廷专制的统治下, 教皇通过对《圣经》文本阅读权和解释权的控制进行精神统治, 用神权压制人权, 马丁·路德金试图用德语翻译《圣经》, 使《圣经》为大多数民众所熟知, 所掌握, 无疑是对罗马教廷的权威统治发起挑战和威胁。因此, 马丁·路德能否用大众化的语言翻译《圣经》成了宗教改革的关键和突破点。

二、宗教改革和马丁·路德金的德语版《圣经》

1517年, 教会为了筹集资金重建罗马圣彼得教堂, 又开始兜售赎罪卷, 马丁·路德非常反感这种有价的灵魂赎罪方式, 1515年, 他在威登堡教堂的大门上贴出了95条论纲, 抨击了教会的腐朽堕落, 公开对罗马教廷宣战, 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浪潮。受到腓特烈亲王的保护, 路德躲在瓦尔特堡的一座古堡里开始了对《圣经》德语版的翻译。因为诸侯割据, 交通不便, 当时的德语还不是一门统一标准的语言, 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标准规范了德语, 为德语的统一做出了贡献。路德版《圣经》针对的阅读群体是德国普通大众, 虽精通拉丁文, 希腊文, 希伯来文, 在翻译时, 为照顾文化水平较低, 受教育水平不高的民众, 他摈弃受外来语影响的德语词汇, 他力求译文通俗, 易懂, 简明, 清晰。他的徳译《圣经》极大地丰富了德语词汇和表达, 他把很多流传于民间, 言简意赅, 生动形象的语言运用到翻译中, 使德语得以发展和保留。在追求通俗化的同时, 他还会加入很多语气小品词, 成语, 运用对偶, 比喻等修辞方式, 使语言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除此之外, 路德还追求译文的音韵美。他经常颂读自己的译文, 力求文字流畅, 琅琅上口, 富有诗歌和散文的优美和典雅, 他的译文不仅具有文学性, 开创了一种文学语言, 也极易受到大众的喜爱, 易于广泛流传。在翻译原则, 方法方面, 路德提倡意译, 他认为翻译要追求整个语义的对等而非字面意义的对等, 要在目标语中寻求能表达相同语义的词汇, 句法。只有意译才能不失原文的风貌﹑精髓﹑内涵。因为翻译《圣经》的过程中会遇到年代跨度大, 历史文化差异大等诸多困难, 路德自己要潜心对一些社会文化意识加以阐述, 翻译。路德在翻译时, 还善于与他人合作, 组成“智囊团”, 遇到意见分歧大的棘手问题, 一起集思广益, 力求最好, 最准确的翻译。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受到大众的认可, 在民众间广泛流传, 极大促进了德国文学的发展和德语的统一标准化进程, 激发了德国人名及西欧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推动了西欧的宗教改革和语言革命。

三、路德版德译《圣经》对宗教改革和语言革命的影响

中世纪欧洲罗马教廷通过对《圣经》版本阅读权以及解释权的控制, 达到了禁锢人们思想, 专制集权的目的。路德版《圣经》的翻译直击宗教改革的心脏。能否成功运用民族语德语重新翻译《圣经》并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成为改革的关键, 决定了改革的成败。因此, 可以说, 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语言的革命。路德版《圣经》的问世受到民众的认可, 成为其反抗罗马教廷专制的思想武器, 为德国社会的所有阶层联合起来反对教廷提供了意识纲领和切入点。德语《圣经》不仅打破了教廷企图以一本《圣经》统一天下的大局, 严重冲击了教会的神权统治, 进一步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而且它也激发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德译《圣经》加强了德国人名的民族意识, 没有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 就没有推翻罗马教廷专制的强烈愿望和意识, 就没有宗教改革的胜利。路德的德译《圣经》标准, 规范了德语的使用, 稳定, 巩固了德语的地位。路德版《圣经》因其语言, 文体富有文学色彩, 后来德国的很多作家和诗人也效仿《圣经》的写作风格, 极大促进了德国文学的发展, 传承, 弘扬了德语的精髓。德语《圣经》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德国当地, 其版本也流传西欧各国, 激发了其它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用民族语翻译《圣经》的浪潮, 促进了欧洲的语言革命和宗教革命。宗教改革前, 各国的《圣经》都以《通俗拉丁语译本》为蓝本, 宗教改革后, 各国学者都纷纷仿效路德, 参考《旧约》和《新约》的源语希伯来文和希腊文, 用民族语进行翻译。也有很多国家的《圣经》直接以路德德语版《圣经》为蓝本。如1541年的瑞典语《圣经》, 1550年的丹麦语《圣经》以及1584年的斯洛文尼亚语《圣经》, 1715年荷兰语《圣经》。捷克宗教改革家胡斯 (1372-1415) 的信徒们也着手翻译几种捷克语圣经, 最终于1613年完成了六卷本《圣经》的翻译。在德国和讲法语的瑞士, 约翰.加尔文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好几种本国语的《圣经》。直到现在, 所有现代《圣经》的评论和译本都一直以路德的译本为衡量标准。

综上所述, 16至17世纪, 由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革命, 从语言翻译的角度看, 实质上是一场语言的革命。用民族语翻译《圣经》在整场革命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路德的德语版《圣经》不仅直击罗马教廷, 激起了人民的民族意识, 取得了宗教独立, 也促进了德语, 德国文学的发展。其影响还波及西欧各国, 在整个西欧兴起一场追求民族独立, 语言独立的革命浪潮。

参考文献

[1]杭聪.试论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起因与影响[M].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 (11) .

[2]龙文武, 周蓉.从文化角度看宗教改革在欧洲历史上的作用和意义[M].大众文艺, 2009 (3) .

宗教文化对英汉语言表达的影响 第4篇

摘 要:宗教对一个社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人们的伦理道德和哲学观念上,也会反映在语言上。本文以此为视角阐述了宗教与语言的关系,并从宗教文化对英汉两种语言产生影响的形式入手,探讨西方基督教文化同英语、东方佛教文化和汉语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

关键词:基督教文化;圣经;佛教;表达方式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8-0112-4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 on a particular society is reflected not only in its concepts of ethics and philosophical thinking but also languag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language and attempts, from perspective of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us culture on language, to explore the inherent connections between Christian culture and English, Buddhist culture and Chines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uch connection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Christian culture, Bible, Buddhism, expressions

1. 引言

世界各民族语言的发展史告诉人们,一种语言的产生、发展同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着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是交流、传播、延续和发展文化的工具。但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它总是生长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不同的文化必然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内容,处在文化深层的宗教文化是每个语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宗教与语言都属于文化范畴,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宗教的各种特点在语言中都会有所反映。宗教信仰会广泛地影响人们的语言观念和语言交际,而宗教传播会影响语言结构的发展、变化。从宗教看语言可以扩大认识语言的视界,能够从特定的角度来认识语言的特点,解释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

2. 宗教与语言

宗教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与各种文化形态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宗教是一种精神关系的体现,即信仰与崇拜。信仰与崇拜是宗教最基本的因素,其特点是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和实体。信仰者相信这种神秘力量超越一切并统摄万物,拥有绝对权威,主宰着社会和自然的进程,可以决定人世的命运和祸福,从而使人对这一神秘境界产生了敬畏和崇拜的思想感情,并由此引申出与之相关的信仰认识和礼仪活动。宗教从本质上反映了人在面临支配自己的异己力量时,对其自然存在之有限性的认识和寻求超越自我的努力。

语言是与劳动同时发生和发展的一种社会交际工具,是承载各种信息的符号系统。语言不仅是思想和情感的反映,还对思想和情感产生种种影响。语言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在其发展的历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而且越是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内容,越是在语言中留下广泛、持久的影响(曹青,2000:360)。处在文化深层的宗教文化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宗教与语言在起源上并不完全一样,但宗教与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宗教观念会赋予语言特殊的含义。宗教的观念及其早期特点使语言在人类活动过程中或多或少被赋予一种它自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即“语言魔力”。在具有原始信仰的人看来,语言说出的概念即是物质本身,语言对一切所希望的东西都可能呼唤,认为语言本身能够给人类带来某种吉祥或不幸,于是往往把语言虔诚地视为一种可使人与神相互沟通或传达神灵意旨的神秘力量,法力的大小取决于其熟练使用某种独特语言的能力。其次,宗教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语言结构的发展变化产生影响,因为宗教传播必须直接凭借语言表达,而在宗教、语言这两大符号体系互动过程的总图景中,宗教文化体系总是处于主动的地位,它将自己的教义理论、典礼仪式、历史典故等大量的宗教文化信息通过词语渗透到日常语言中,并对日常语言进行合目的性的应用与改造(陈登,2002:139-141)。再次,宗教意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语言观念。宗教传播是以语言为工具的,而语言在为宗教服务的过程中,其本身的价值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一般来说,信教之人对宗教活动中使用的语言都有一种尊敬的心理,不愿意做出有损于这种语言的事,更不愿意轻易放弃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创造了宗教,宗教也塑造了语言,二者之间有种天然的孪生关系。宗教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既深受语言的影响,又对语言的历史产生深刻的影响。语言作为传达思想感情的交际工具,是储存宗教文化的容器,其中积淀并保存了大量的宗教文化信息。这种积淀表现在语言的诸多层面,无论是词汇、语音,还是语言结构、语言风格,无一不受到宗教文化的浸润与渗透,甚至可以说:“若将语言中的宗教痕迹全部抹去的话,我们的语言将是十分苍白、乏味的”(季羡林,1995:78)。

3. 宗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

在西方,宗教是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部分,它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形成西方社会的主要文化特征之一。西方文化传统是在基督教文化中得以整合的,它上承希腊哲学,下启近、现代哲学,包含了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希伯莱宗教的精神以及罗马人的法治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了解基督教文化,才能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渊源。而作为西方基督教文化圈内语言之一的英语,则深深浸透着宗教文化的影响,包含着纷繁的宗教文化因素。

基督教对英语的影响源远流长。公元597年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受教皇Gregory派遣把基督教传入英国后,拉丁语这一教会语言便在其所建的学校中教授,许多拉丁语进入了英语词汇,基督教及拉丁化开始向英语渗透。随着基督教思想和信仰在英伦三岛的逐渐普及和深入,英语的宗教色彩便愈加浓厚。基督教经典——《圣经》由拉丁语翻译成英语后,大量的宗教词汇(主要以拉丁语形式)渗入古英语并保存了下来,如现代英语中的“candle(蜡烛)”、“apostle(使徒)”、“deacon(执事)”、“pope(主教)”等都是最先进入英语词汇的拉丁词语(汪榕培,2002:226)。16、17世纪,现代英语逐渐形成。在这之前,中古英语还很不规范,只是一些不统一的土语方言。而英国的学术语言是拉丁文,学校里学习的正规语言也是拉丁文。到了17世纪初,英王詹姆斯一世指令47位学者,在大主教兰斯洛特(Lancelot)主持下,参考以前若干译本,编译并于1611年正式出版了《钦定圣经译本》(《Authorized Version》,下称《译本》)。该译本一问世便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译本》集合了以前诸译本之大成,用简洁的散文写成,文字古朴优美,部分地方运用了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因而独树一帜,形成了后人称道的“圣经文体”(the biblical language)。《译本》包括《旧约》和《新约》两部分,它的出现确立了规范而统一的英语,促使中古英语过渡到现代英语。

《圣经》是一部宣扬教义的经典,它以小说、历史、诗歌、戏剧、书信等不同的体裁记述了不同人物的困惑、祈望与朝圣的心路历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信仰和伦理观念传播到英语国家。同时,《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也极为深刻。它不仅奠定了现代英语的基础,而且为英语表达输入了新鲜血液,突出体现在日常语言中有大量直接来源于宗教或深受宗教浸润的习语、格言、典故等。这些习语、格言、典故大多都是借助《圣经》人物、故事、事件以古喻今、以人喻义、以事喻理,因而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中的语言交际。

在英语中,源自基督教的习语不胜枚举,如:“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源自《圣经·旧约·申命记》;“the apple of the/ones eye(掌上明珠)”源自《圣经·旧约·诗篇》第17章;“as one man(一致地)”源自《圣经·旧约·士师记》第二十章;“a speck of dust(微尘)”源自《以赛亚书》第四十章;“build on the sand(没有基础)”源自《马太福音》第七章;“change ones skin(改变本性)”源自《耶利米书》第十三章,等等。英语中有很多词汇或短语来源于《圣经》中的典故,但人们往往已经忘记了它们的出处,只用其象征意义。例如:“scapegoat(替罪羊)”出自《旧约·利末记》,现在喻指代人受过者。“feet of clay(泥足、致命的弱点)”典出《圣经·旧约·但以理书》第二章,现多用来指“伟人不为人知的弱点或致命的弱点”。“olive branch(橄榄枝)”出自《新约》,取自诺亚方舟这一典故,现在则被当作和平的象征。“Babel Tower(巴别塔)”出自《旧约·创世纪》,意为空想的计划。“fig leaf(无花果树叶)”典出《旧约·创世纪》,意为遮盖隐处、维持体面。由于基督教在西方世界的权威地位,源于《圣经》的格言就往往具有特殊的力量,它们在英语中经常出现,形成了一种道德伦理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Man proposes, but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Hatred stirreth up strifes; but love covereth all sins(恨挑起争端,爱宽容过错)”。《圣经》不仅影响了英语语言表达,而且也影响了英语的语法结构。希伯来语里有一种表达最高级的形式,《钦定圣经译本》在翻译时加以采纳,此后这种形式一直保留在英语中,如:“the king of kings(王中之王)”、“the holy of holies(最神圣的地方)”等等。

4. 宗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

中国文化在古代经历的最大外来冲击就是来自古印度的佛教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在清朝末年以前,没有任何外来文化可以与佛教文化相匹敌,没有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像佛教文化那样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人们的深层意识也即文化核心发生重大变化。而与这些新意识、新文化而来的则是一大批新的词语。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为古老的,它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相传为古印度北天竺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创教后被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者”。大约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初传入时,并未引起社会的重视,且受到某些限制。但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迅速传播。佛教的广泛传播必须依靠佛经,高僧们从西域各国携带而来的大批佛经只有译成汉文才能被汉族人阅读和接受。所以,从东汉末年开始,大批佛经被翻译成汉语。随着佛教的传播,大量的佛教汉语词汇也就流行了起来。到了隋唐时期,佛学更是成了当时一股极有力量的社会潮流,对诗、书、画等文学艺术和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文学艺术作品中佛教词语的广泛流传反过来又促进了佛教思想的传播。佛教词汇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其中有些词汇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我们从现代汉语仍然常用的如“因缘、真谛、功德、地狱、大千世界、神通广大”等词汇中可以发现这种影响的痕迹。

佛教传入中国对汉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词语的增加、词义的发展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时,它所面对的是一个异质的语言文化体系。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一些概念在汉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词语,必须借用外来词,所以汉语中与佛教有关的外来词数量很大,达数万之多,在我们的日常语汇中,时时会有“佛语”出现,以至于如果要完全撇开佛文化的话,恐怕连话也说不全了(赵朴初,1985:97)。如:“烦恼”,出自佛经《成唯识论》,指身心为贪欲所困惑而产生的精神状态,今则泛指苦闷、心乱。“境界”,出自佛经《无量寿经》,指因报应而遇到不同的境遇或因人的差异而得到不同的境地,今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解脱”,出自佛经《维摩诘经》,指解脱烦恼,复归自在,又称涅槃,今指摆脱、开脱、解除、释放等。“刹那”,来自梵文“Ksana”,指极短时间。“忏悔”,是音义并举的借词,来自梵语“Ksama”,音译为“忏摩”。忏悔是同义复指,原指僧团的诵戒仪式,后来泛指悔过自新。从佛经的字眼派生出来的词也有许多,比如“业”是佛家的常用语,一个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什么,都是造业,后来的一些汉语词汇如“事业”、“职业”等就是从这里演变来的。

汉语中的大量成语也来自佛经,例如:“一尘不染”(见《法界次第》),喻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清净,今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影响,也形容非常清洁、干净。“心心相印”(见裴休《圭峰定慧禅师碑》),原指学人开悟,要由祖师印可,也指禅宗传法世系,今指彼此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空中楼阁”(见《百喻经》),比喻修行要打好根基,循序渐进,今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作茧自缚”(见《妙法莲花经》),比喻众生善恶报应,不由外力主宰,均是自作自受,今比喻自己使自己陷入困境。另外,汉语中来自佛教的谚语、俗语和歇后语也有很多,常见的谚语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常见的歇后语有“屠夫念经——假慈悲”;“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等等。这些词汇一方面丰富了大众语言的词汇库和表现方式,另一方面也深深渗入了大众的思维底层,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行为观念系统(陈登,2002)。

佛经的翻译不仅增加了大量表达抽象概念的词语,在音节结构方面也加速了汉语词的双音节化倾向,因为佛经翻译讲究句子的节拍,句子要富于节奏,这就使得许多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如:“悉皆、爱惜、悉自”等(戴庆夏,2004:154)。佛经的翻译还输入了新的语法结构,如佛经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语气词,倒装句法极多,名词修饰语较长等等。这样汉语的词和句都被拉长了,句子组织形式倾向于严密化,需要重言叠句才能表达的内容可以用极其概括的语句一言以蔽之,过去要由几个似断还连的零星小句才能说清楚的内容可整化为一个逻辑关系严密的整句,产生了与文言迥然不同的一些语言特征(ibid.)。

另外,佛经翻译主要是将古印度的梵文译为汉语,这样便使古人认识了不同于汉字的拼音文字,逐渐由重视汉字的形象意义转向汉语的发音,并从此建立起中国的汉语音韵学,定出了“四声”,用反切的方法为汉字注音,编定出依照声音分类排列的新字典。而至隋朝,在分析汉语每个字的元音、辅音的基础上定出了汉字所有的读音系统并整理成书——《切韵》(后至宋朝有《广韵》),作为写作诗词时韵脚和歌律在语音上的标准。

5. 结语

宗教,从其严格的意义来说,代表的是一种伦理观念,而伦理观念是维系一个社会生存的重要基础,因而也是特定文化的核心部分。宗教在世世代代的流传中,积淀在民族文化的底层,成为较难把握的一部分。一般来说,文化有表层和深层两个层面。在文化交流中,表层文化交流比较容易进行,因为它只涉及文化的物质方面;而深层文化则较难沟通与交流,因为它涉及人们的精神生活,包括价值标准、心理习惯、思维方式、观念定势等(曹青,2000:365)。在西方社会,特别是英语国家,基督教及其经典《圣经》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而几千年来中国社会深深地浸透着佛教文化的影响。虽然基督教与佛教之间存在着一些共性,但是两种宗教文化无论是在思维习惯、语言表达形式、词汇意象和含义上,还是在价值观念和伦理习俗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对于一个想真正从事跨文化交际的人来说,必须学习和掌握包括宗教文化在内的英汉社会各方面的知识,考察和分析两种宗教文化影响下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做到准确、娴熟地使用英语来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曹青. 宗教文化与翻译[M]. 文化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360,365.

陈登. 论外来宗教文化在英语和汉语词汇中的积淀[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3):139-141.

戴庆厦. 社会语言学概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4.

季羡林.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78.

汪榕培. 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26.

语言和宗教教案 第5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使用地区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从图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能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增强民族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

2.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建筑。

【教学难点】

1.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的分布。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人在囧途》到《泰囧》再到《港囧》,徐铮导演每一部“囧”系列电影的票房成绩都十分傲人。《港囧》上映期间徐铮曾表示,他会延续囧系列搞笑风格,把“囧”做成品牌,他的下一部“囧”系列电影也正在谋划中,可是一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徐铮:

1.跟《泰囧》、《港囧》一样,下一部“囧”系列电影的拍摄地选在哪里?

2.剧情该怎样编写才会更有趣,也更加真实?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徐峥剧组决定来我们班招募一批对世界各地的语言、宗教等文化比较精通的人进剧组共商事宜。

活动2【导入】组织教学

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小组代表每回答正确一个问题,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最终选出得分最高的小组。

(设计意图:借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电影及剧组招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小组竞选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活动3【讲授】一、世界的语言

提问:1、假如剧组派你去采访并邀请下列人物来友情客串,你该说什么语言?

展示人物图片:1奥巴马 2齐达内 3普京 4阿拉伯人 5梅西 6姚明

提问:2、联合国的工作语言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

活动4【活动】合作探究 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探究步骤:

1、在“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的图例中,找出本组语言的代表颜色;

2、根据颜色在图中找出本组语言的分布范围,并用彩笔在导学案上的“世界轮廓图”中画出该语言的大致分布地区;

3、参照“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用大洲名称及方位词归纳本组语言的分布地区,完成课本P79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找出六大语言的分布范围,给予学生明确的探究步骤,引导学生将语言的分布范围画在导学案空白图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分布地区的直观印象。)

活动5【活动】小组代表展示 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分小组派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画出的语言的分布地区示意图;

小组代表结合展示画出的示意图说出本组语言的分布地区;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展示,找出六大语言的分布范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分布地区的记忆。)

思考:哪种语言使用范围最广?哪种语言使用人数最多?

过渡:边展示泰囧电影中关于佛教的图片,边提问学生能不能看出泰囧中反映了哪一个宗教的文化?——佛教。世界上共有3大宗教,除了佛教以外,还有两个

(设计意图:借泰囧电影中的佛教文化过渡到世界的宗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跟课堂导入时的情境相呼应,也可以再次借泰囧电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知识。)

活动6【讲授】二、世界的宗教

播放视频:关于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分布地区、建筑类型及一些习俗的介绍

学生边看视频,边完成导学案上的表格。

教师小结: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分布地区、建筑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更形象更直观,便于学生记忆这部分知识,比教师一味的灌输效果好。)

总结:1、世界主要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及建筑特点

活动7【练习】课堂练习 智勇大闯关

1.选择去教堂结婚的人多信仰 ( )

A.道教 B.佛教 C.__ D.伊斯兰教

2.到西亚、北非去进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最好会 ( )

A.法语 B.德语 C.阿拉伯语 D.英语

3.下列国家中,主要信仰__的是 ( )

A.伊拉克 B.印度 C.英国 D.中国

4.下列国家不是以英语为主的是 ( )

A.澳大利亚 B.美国 C.加拿大 D.日本

5.下列语言中不是联合国工作语言的是 ( )

A.西班牙语 B. 阿拉伯语 C. 俄语 D. 葡萄牙语

6. 发源于阿拉伯半岛的宗教是 ( )

A.犹太教 B.佛教 C.__ D.伊斯兰教

7.看投影出的人物图片,他们分别信仰什么宗教?

8.从便于语言交流的角度解释这三部电影分别在中国内地、泰国和中国香港拍摄的原因?

9.结合“世界语言的分布”,从便于语言交流的角度为下一部“囧”系列电影剧组推荐理想拍摄地。

闯关形式:学生抢答,教师给小组加分,最后算总分,评选出获胜小组

语言和宗教教案 第6篇

【学情分析】七年级已学习过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学习过有关地图的知识,但缺乏对国家的认识,查图速度和能力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教师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并且学生视野不够开阔,对具体的语言、宗教分布及宗教习惯不甚了解,但有一定了解,所以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来学习,由于学生学习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所以应采用多样化、情趣化的方式加以引导。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①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能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②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人数最多的宗教。能运用地图说出世界有哪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过程方法】

①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读图能力。②通过读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及主要国家;

③通过读图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及他们的建筑特色。由学生的相互交流,增进对世界文化的了解;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情感态度】

①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语言,同时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树立学好其他语言的信心。②树立正确的种族观,能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培养唯物史观,树立无神论观念。正确对待各种世界文化与文明。【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世界的语言

2、教学难点:世界的语言

【导入】联合国总部大楼

(师)联合国有接近200个成员国,他们之间靠什么进行交流?(生)语言

【ppt投影】沙特阿拉伯禁寺

(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他们每年都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相聚?(学生回答)宗教

(师)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请翻开书本77页。(师)联合国会议厅每个座位都装有6种语言同声翻译机,代表们可以按按钮选择自己想听的语言

通过一些南非世界杯主题曲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各国语言的魅力。(师)世界主要的语言有6种,同时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师)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生)汉语

(承接)同学们除了我们经常使用的汉语外,你还知道其他什么语言吗?(承接)世界语言如此多样,那到底是怎么分布的呢?

(师)活动1:讨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结合96页世界政治地图大家一起完成,以汉语的分布地区作为例子。

通过一个表总结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师)从这个表我们也可以清楚发现,分布最广泛的语言是?(生)英语

(师)为什么英语的分布范围那么广泛呢?(生结合书本阅读材料回答)

(师总结)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使英语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师)同学们再想想,我们如何能够扩大汉语的使用范围呢?(生回答)

(承接)第一个内容世界的语言我们已经学习完毕,现在进入第二个内容:世界的三大宗教。通过播三大宗教的视频,结合书本加深同学对三大宗教的认识。(承接)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总结三大宗教的内容。(师)基督教堂的顶部是什么形状?(生)尖尖的

(师)教堂这样子设计是有原因的,基督教信奉的是谁?(生)上帝

(师)教堂都是高大尖尖的,他们就觉得这样子可以离上帝更近一点。(师)教堂一般都有“十”字架(师)清真寺的顶部是(生)圆的

(师)看起来象个大蒜把。所以以后你家人做清蒸大蒜的时候你就要想起清真寺了。

语言和宗教教案 第7篇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能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②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人数最多的宗教。能运用地图说出世界有哪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读图能力。②通过读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及主要国家; ③通过读图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及他们的建筑特色。由学生的相互交流,增进对世界文化的了解;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语言,同时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树立学好其他语言的信心。②树立正确的种族观,能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培养唯物史观,树立无神论观念。正确对待各种世界文化与文明。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已学习过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学习过有关地图的知识,但缺乏对国家的认识,查图速度和能力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教师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并且学生视野不够开阔,对具体的语言、宗教分布及宗教习惯不甚了解,但有一定了解,所以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来学习,由于学生学习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所以应采用多样化、情趣化的方式加以引导。

课前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课程标准针对部分学生进行相关试题作答,把握学生已有认知结构。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帮助福娃招聘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思考、对比归纳、竞赛、表演等方法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增强有关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知识,学会搜集、利用相关资料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技能,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提高改革开放意识,培养自觉学习相关知识,关注国家、国际间的区别。教学设计力图主题化(为学生的人际交流做准备)、生活化、多元化(尽可能地涉及到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相关内容各个方面)。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有关宗教的实物资料及语言性文本,声音资料,符合教师操作特点的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课前使用多媒体播放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

师:“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谁能够划船不用浆,谁能够扬帆没有方向……”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中,常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也会遇到很多好朋友,我们曾经帮助过别人,也一定得到过别人的帮助。今天我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出示福娃),大家认识吗?请大家一起说出他的名字。

师:真好,看起来2008年奥运会确实是亿万华人共同的奥运会,大家感到很自豪,也很想帮福娃做些事,对吧?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福娃的苦恼。(出示课件:面对奥运会期间大量来京不会说汉语的游客和参赛选手,不同的生活习俗,该如何安排接待人员,尽好我们的地主之谊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补充哪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你们认为我们具体应该主要探讨哪些问题呢?

生:思考讨论回答,确定学习目标。

师:(出示课件)1.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有哪几种主要语言及其主要分布地区吗?2.你知道世界上主要有哪几种宗教及其产生地和现在主要分布地区吗?

(这样情景化的模拟,一方面让学生在情趣中感受到本节内容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情趣化情景设置促进任务的完成。)

(二)、我读我思,探究整理

师:大家有信心完成今天的学习吗?(鼓励士气,激发探究欲望)

师: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评审员招聘会现在开始,考察工作也现在开始。第一个问题:请结合课本第78页图完成“你知道世界有多少种语言,有哪几种主要语言及其主要分布地区吗”,并注意把答案及时填到课本79页活动题上,同桌注意相互核对。

生:查图或资料合作作答。

师生交流完成:1.①六大语言及其主要分布地区(出示课件),联合国的主要工作语言及文字。

(下表中的内容请同学们回答的同时教师及时点拨、鼓励、启发,并填上)

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和独联体的其他许多国家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的许多国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西亚和北非的许多国家

②全世界大约有种

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

。为什么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不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③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旅游者到哪几个国家旅游,语言障碍会相对少一些?(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难怪近几年我国出境游线路中新马泰专线这么热!

师:我们在相互接触交流时,除了考虑彼此的语言外,还应考虑到什么呢? 师:你知道世界上主要有哪几种宗教及其产生地和现在主要分布地区吗?请结合课本第80页完成下表。

师生交流完成:2.①世界上三大宗教及其产生地区、分布地区。

三大宗产生地区 分布地区

②基督教 亚洲的西部 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拜访阿拉伯半岛

不同教 和东部

宗教佛教 创始于古印度,后传入亚洲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信仰的人,就会遇到不同建筑风格的宗教建筑,你能把课本第80页的建筑区分开吗,并教会你的同桌怎么区分吗?(渗透性地给学生介绍一下佛塔的作用。)

③真棒,但是我们最终相互接触时,为了彼此尊重,更要考虑到不同宗教的生活习俗,你又知道多少呢?(问题式学习一方面促进学生对资料的应用,读图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另一方面潜在地激发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三)、我行我秀,交流提高

师生互动:1.一人说或表演或展示实物等,其他人猜所反映的是哪一种宗教。在组织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课件也出示补充一些相关方面问题,如“根据老师所展示的图片(一幅图为阿拉伯人、一幅图为泰国人、一幅图为英国人),请说出他们分别信仰什么宗教?并说出这三种宗教的分布地区。根据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和投影,回答:这些建筑分别是哪种宗教的代表性建筑,并说出它们的主要特点。”并提示学生评出最佳表演者(才艺之星)。

2.总结(读一读,你知道多少?)

宗教名称 建筑特征 创始人 主要祈祷用语 教徒人数 饮食习惯 信奉神灵

佛教 塔顶 释迦牟尼 阿弥陀佛 第三多 素食

基督教 尖顶(十字架)耶稣 上帝保佑阿门 最多 无特别要求

伊斯兰教 圆顶 穆罕默德 真主保佑 第二多

不吃猪肉、血制品

佛、菩萨、基督(上帝)安拉(真主)罗汉

三藏(经、经书 圣经 古兰经

律、论)

浴佛节、成重大节日 圣诞节 开斋节

道节

从宗教的不同中我们不难看出,每一种宗教都是一定条件、一定环境的反映,是对所生活的世界还不可解释问题的反应,所以宗教还会在长时期的历史中存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但是,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一定会创造出新的文明。

(多元化的展示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提高自己的应用、判断能力,还有机地解决了许多同学难以通过浏览网络等方式获取信息不足的问题,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我会我能,水到渠成 师: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大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有关《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知识,谁又能最终脱颖而出,我们拭目以待!

(1)全面海选(课件出示相应测试习题及答案)分三组根据必答题作题情况推荐本组决赛选手。习题及答案如下:选答题:大家来找茬(任选三题判断对错)a阿根廷通用语言是西班牙语。(√)b现在印度人仍广泛信仰佛教,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ⅹ)c受鉴真东渡传教的影响,现在日本人普遍信仰佛教。(ⅹ)d航海家麦哲伦和科学家魏格纳的母语是一样的。(ⅹ)e佛教是泰国的国教,泰国被称为“黄袍之国”。(√)

(2)pk较量(课件出示相应测试习题及答案,同时提醒其他学生根据出示的习题,结合本课内容自己设计自己的质疑问题,以备对决赛胜出者提出质疑,如果决赛胜出者回答不出,自己就是本节课的幸运者。并找三名同学分别负责统计三名选手答对情况。)分为①必答题,②为对方选题,③竞答题,④实物选答题。用题如下:

①必答题:a 假如福娃要在北京奥运会上致欢迎词,会使用哪两种语言,说哪句话,怎样说?(汉语,英语,北京欢迎你,beijing well come you!应改为wellcome to beijing)b假如福娃现在要派你作为伊拉克参加北京奥运会代表的接待人员,你应注意些什么?(使用阿拉伯语,了解和尊重伊斯兰教习俗。)

②为对方选题:(请为对方选择题型及题号,如果对方答错则为自己加分。)

“火眼金睛”:a 根据这些人物的图像,推测在这些国家通用语言是什么?(英语)

“耳聪目明”:a 听音辨语言。下列歌曲中哪首歌曲演唱使用的是全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法语、西班牙语、英语、俄语)b 听音辨宗教。下列歌曲中哪首歌曲是在河南少林寺能经常听到的音乐?(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c 听音辨语言。下列歌曲中哪首歌曲演唱使用的是闽南方言?(陕西方言、粤语、蒙古语、闽南方言)

“开卷有益”:a 看书的封面,你能确定出《巴黎圣母院》反映的内容与哪种宗教习俗有关吗,作者的母语是哪种语言吗?(基督教法语)b 看书的封面,你能确定出《穆斯林的葬礼》反映的内容与哪种宗教习俗有关吗,这种宗教用语是什么语言吗?(伊斯兰教、阿拉伯语)c 看图,你能确定出《西游记》反映的内容与哪种宗教习俗有关吗,反映了什么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原形是谁?(佛教、唐僧取经、玄奘)

③实物选答题:a 你能说出拿到的这个玩具是谁吗?与他相关的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这是哪种宗教信仰者所过的节日?请表演一个与之有关的活动节目。(圣诞老人、圣诞节、12月25日)b 你能说出你拿到的是哪种宗教用品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佛教、木鱼、佛珠)c 你能说出你拿到的物品是什么吗,主要在我国哪个少数民族中使用,这个民族人民大多信仰哪种宗教?你能让它正确转动起来吗?(转经轮、藏族、喇嘛教)d 你能说出你拿到的分别是哪两种宗教佩带饰品吗?(佛教、基督教)e 你能说出你拿到的这个门牌上的文字是哪种语言吗,这种门牌常在我国哪个少数民族门口悬挂,这个民族人民大多信仰哪种宗教?(阿拉伯语、回族等、伊斯兰教)

(如果前两名积分相同,采用一题制胜,先抢答对的获胜,抢答错则失败,如果都不抢答,由第三名选手指定抢答。)

(3)联合对抗。由决赛胜出者(博学之星)挑选其他学生(最多有三名)对自己提出质疑,如果问题回答不出,则出题人为幸运之星。

(这样设计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检测,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试题又多方面地考察了学生对生活中蕴涵的地理问题的了解,体现在练中学,学中练,饶有兴趣地进行再学习,同时采用竞赛和联合对抗方式,不仅能够从试题内容上对学生予以引导,还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未选中的习题又对学生具有神秘性,促进学生课余再学习。)

(五)、我思我在,不论成败

师生交流: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反思中认识自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

(六)、课堂总结,寄予期望(背景播放《我和你》)最后感谢各位对我的帮助,感谢你们的大力配合。让我相信无论你用什么语言或你有何种信仰,只要我们彼此尊重,不断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知识,一定会为我们的未来插上翅膀,在感恩的世界里,我们的朋友越来越多,我们的天地越来越广,也许某一天我们当中就会出现一个外交大使,外交部长。

语言和宗教教案 第8篇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Edward Tylar) 在《原始文化》一文中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个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简言之,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著名翻译理论家Newmark Peter说:“文化是某一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其表现, 它以群体特有的语言作为表达工具。”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而言, 二者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文化包含着语言, 并影响着语言, 而语言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的不可缺少的工具。语言的发达和丰富, 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而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又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也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 以至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 任何问题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

宗教既是一种特定的思想信仰, 同时又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渊源和组成部分, 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 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 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1]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 必然与宗教这一特殊文化形式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语言创造了宗教, 宗教发展了语言。语言是构成宗教观念十分重要的各种主要因素之一。语言是意识形成的因素, 是思维不可或缺的工具, 语言“在观念上充当物质”。语言把人的意识成果以物质的形式固定下来, 从而在人的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 使思想得以形成, 这为宗教观念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而宗教也对语言及其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不仅最早的语言研究发端于宗教, 而且宗教对语言的传播与发展及规范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即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 从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 探讨其各自所承载的宗教文化对语言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剖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宗教文化内涵, 以期对英语学习者学好英语和做好两种语言的翻译工作方面有所帮助。

1. 西方宗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主源有三: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犹太宗教;古罗马法制文明。这三大文明都汇总于基督教, 并以宗教信仰形式在西方构筑起庞大的文化体系。因此在西方传统中, 人们习惯称西方文化为“基督教文化”或“基督教文明”。在西方许多国家, 尤其是英美两国, 长期以来深受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绝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而《圣经》作为基督教的教义, 其内容丰富, 包罗万象, 影响深远, 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 而且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支柱。而它对英语语言的影响涉及词汇、俗语、修辞等多个方面。

英语中很多词、短语都表达了特定的宗教含义, 如“End of the World” (世界末日) 来源于基督教, 表示有朝一日现世将最后终结, 所有的人都将接受上帝的审判:好人升天堂, 坏人下地狱, 恶魔入火湖。再如“Holy Communication” (圣餐) 指的是天主教堂的一种仪式。在教堂做礼拜的高潮时刻, 神父将一小块面饼放入跪着的教徒口中。这种仪式源于《圣经新约》, 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将饼和酒分别分给众信徒, 称其为自己的血肉。再如美国《新闻周刊》把四年一次的总统就职仪式形容为“美国民主的主要圣礼” (the central sacrament of American democracy) 。“圣礼”是基督教的一项重要礼仪, 它借助一种可见的形式赋予领受者以不可见的基督的“宠爱”和“保佑”。这里作者以宗教中的“圣礼”喻指美国总统制为民主制度的一项重要形式, 以及就职典礼的严肃庄重。[3]

基督教是有神教, 它只承认一个上帝, 上帝是万物之源。人们必须绝对服从上帝, 上帝无所不能, 无处不在。因为上帝用泥土造人, 因此人的死去便是“重归泥土 (to return to dust/earth) ”。人生来就有罪, 他的死便是“偿还大自然的债务 (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 ”。死是使人从短暂的、有限的、肉体的、罪恶的、不自由的生活转变到“精神”“天国”中永恒幸福的转折点, 肉体虽死, 灵魂却得以“永生” (to launch into eternity) , “名字”永远留在永生簿里 (to have one’s name inscribed in the Book of Life) , 这样人生就“得到了最后的报偿 (to go to one’s final reward) 。而God (上帝) 一词, 更是频繁地出现在英语习语中:God is above all. (上帝高于一切) ;God is where He was. (上帝无所不在)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 说明上帝是主宰者;God tempers the wind to the shorn lamb. (天助不幸者) , 说明上帝是慷慨和仁慈的化身。[4]另外, church一词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习语中, 如:go to the church (去教堂做礼拜;结婚) ;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 (穷得像教堂老鼠, 形容非常贫困) 。

还有一些宗教用语在日常生活使用中被赋予了一定的比喻意义, 如: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 (进对了教堂, 但坐错了椅子) , 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 但细节上不对;garden of Eden (伊甸园) , 比喻幸福的地方;new wine in old bottles (旧瓶装新酒) , 喻指强求思想僵化的人接受观念的“不明智”之举, 带有明显的贬义;Job’s news (约伯的消息) , 现比喻噩耗;wear Joseph’s coat (穿上约瑟的大衣) , 比喻拒绝女色的诱惑, 等等。

英语中很多习语, 诸如节假日名称、地名等与宗教有关或从宗教典故演变而来, 这些习语广泛地为英语国家的人所接受和使用。由此可见, 西方宗教文化对英语语言的极大影响。

2. 中国宗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

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形成了儒教、道教和佛教“三教合一”的现象, 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 汉语语言受这三种宗教的影响尤其深远和广泛。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 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学说开创了中国人文主义的先河。儒家的主题思想是仁, 所提倡的智、信、圣、仁、义、忠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 孔子的语录中有:“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以德报怨, 何以报德。”等等。儒学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 《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 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 合而为一。”所以在中国人心中, 天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 是世间一切的主宰者。古代帝王认为自己是“天子”, 为了感谢上天的保佑, 帝王和平民百姓经常举行“祭天”的仪式。同样, 在传统的中国婚礼上, 新人要拜天地。这些风俗充分显示了中国人对“天”的崇拜, 而汉语里的很多习语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如:“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苍天不负苦心人”, “生死由命, 富贵在天”等。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 源自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 对汉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道家思想就是“无为而治”。这在日常生活可以得到很好的反映, 如: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招, 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无词, 等等。老子认为:“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意思是说可以诉说的道理, 不是永远的道理;被人记住的名字, 往往不会被人永远记住。汉语中很多习语也和道家思想有关, 如:“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回光返照”, 等等。

佛教在公元初期由印度传入中国,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并在中国宗教中获得自己确定的地位。汉语言中就有很多反映佛教文化的习语。“不可思议”指理之深妙, 不可以心思, 不可以言议, 现泛指事物不可想象, 难以理解;“不二法门”指独一无二的方法;“五体投地”指的是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 这是佛教最恭敬的礼仪方式, 现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验说明某一道理。此外还有很多含“佛”字的习语, 如:“平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 “借花献佛”,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等, 都是佛教文化对汉语影响的体现。

结语

以上分析只是宗教文化对英汉两种语言影响的一个缩影。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 前者属于印欧语系 (Indo-European Family) , 后者属于汉藏语系 (Sino-Tibetan Family) , 不同的文化系统造就了两种语言巨大的差别。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宗教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宗教文化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语言行为。而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必然会反映和体现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宗教文化。因为“语言的发展是与社会化同时进行的, 或者社会化是通过语言完成的”。[5]了解和掌握英汉语言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特别是中西宗教文化对两种语言的影响, 明确中西宗教信仰差异, 不仅能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更能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作为语言学习者, 要学好语言, 特别是要做好翻译工作, 不能只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 而要将语言和文化联系起来, 在学好语言知识的同时, 谙熟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 掌握语言间的文化差异。

摘要:文化与语言二者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 文化包含并影响着语言, 而语言则是保存、交流和反映文化的重要工具。宗教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 不同的宗教文化使两者存在巨大的差异, 语言学习者应谙熟这种文化差异, 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做好翻译工作。

关键词:宗教文化,语言,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107.

[2]丁石庆.语言:由“此岸”通向“彼岸”符号阶梯——宗教与语言关系概说[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2005, (3) :71.

[3]王天枝.文化差异与翻译——宗教文化与翻译[J].安徽文学, 2008 (5) :340-341.

[4]丁桂敏, 贺丽励, 樊莉囡.宗教文化与习语关系探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1, (6) :17-19.

相关文章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精选13篇)2024中考体育考试安全预案 第1篇清涧分部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理科实验操作、体育考试安全工作预案为...

1
2025-09-19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

2024国培总结(精选9篇)2024国培总结 第1篇2017教师国培学习总结当今社会,教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培训数不胜数,而“国培”对于我们教育发...

1
2025-09-19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精选5篇)2024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 第1篇2018年单位与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主持...

1
2025-09-19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6篇)2024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1篇2017年崇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

1
2025-09-1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13篇)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2010—2011学年下学期六年级...

1
2025-09-19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精选12篇)201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 第1篇2011公考备考:《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高频考点2011-0...

1
2025-09-19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

以案促改主持词(精选4篇)以案促改主持词 第1篇主持词同志们:根据市委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开展案件剖析做好以案促改工作动...

1
2025-09-19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精选5篇)2024致自己的励志说说 第1篇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以下是...

1
2025-09-19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