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标准操作规程(精选8篇)

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第1篇

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一、定义

卫生手消毒,即医务人员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二、设施

1、速干手消毒剂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自制产品应符合相关配置标准。

2、速干手消毒剂含有护肤成分,无异味,无刺激性等,医务人员应有良好的接受性。

3、速干手消毒剂宜使用一次性包装,重复使用的容器每次用完后清洁、消毒。

三、方法

取液:取中师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涂抹:涂抹双手,确保完全覆盖所有皮肤。

揉搓:揉搓双手直至干燥。具体揉搓方法与洗手的具体步骤相同。

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第2篇

一、预处理

1、使用后立即用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并反复送水送气10秒。

2、取下内镜装好防水盖,送清洗消毒室。

二、测漏

清洗消毒前应进行测漏试验。一般情况下选用湿测;紧急情况下采用干测。

三、水洗

1、将内镜放入水洗槽,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用纱布擦洗镜身及操作部。纱布一用一换。

2、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至少3次,刷洗时应两头见刷手,并清洗刷头上的污物。清洗刷一用一消毒。取下的各类阀门、按钮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擦干。

3、安装全管道灌流器、管道插塞、防水帽和吸引器,用吸引器反复抽吸活检孔道。

4、全管道灌流器接50ml注射器,吸清水注入送水管道。

5、用吸引器吸干活检孔道的水分并擦干镜身。

6、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使用后,先放入清水中,用小刷刷洗钳瓣内面和轴节处,清洗后擦干。

四、酶洗

1、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酶洗槽中,用注射器抽吸含酶洗液100ml,冲洗送气送水管道,用吸引器将含酶洗液吸入活检孔道,浸泡2~5min,操作部用含酶洗液擦拭。含酶洗液一镜一换。

2、擦干后的附件、各类按钮和阀门用含酶洗液浸泡,附件应在超声清洗器内清洗5~10min。

五、清洗

含酶洗液浸泡后的人内镜,用高压水枪冲洗各管道,同时冲洗内镜的外表面,再用气枪向各管道冲气干燥,用干净布类擦干内镜的外表面。

六、消毒或灭菌

1、采用消毒剂浸泡消毒或者灭菌时,应将清洗擦干后的内镜置于消毒槽并全部浸没于消毒液中,各孔道用注射器灌满消毒液。

2、非全浸式内镜的操作部,应用清水擦拭后再手75%乙醇擦拭消毒。

3、消毒灭菌时间参见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或消毒剂、消毒器械的产品使用说明。

4、内镜附件应一用一灭菌,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方法,也可用环氧乙烷或者符合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规定的其他灭菌方法。

5、相关物品清洗后,弯盘、敷料缸等用压力蒸汽灭菌;复用的口圈、注水瓶及连接管使用消毒剂浸泡消毒,复用的口圈再用流动水冲净;注水瓶及连接管用无菌水冲净,干燥备用。使用时注水瓶内应注入无菌水,每日更换。

6、使用消毒机进行清洗消毒之前,应先按照预处理、测漏、水洗、酶洗、清洗的要求对内镜进行清洗。

七、冲洗

1、清洗消毒人员更换手套将消毒好的内镜取出,并用气枪或注射器吹出各管腔内的消毒液。

2、将内镜转入冲洗槽,流动水下用纱布清洗内镜的外表面,反复抽吸清水冲洗各孔道。

3、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的内镜,使用前应用无菌水彻底冲洗。

八、干燥

擦干内镜外表面,吹干各孔道水分,支气管镜还需要用75%的乙醇或洁净压缩空气等方法进行干燥。

九、储存

1、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应按无菌物品储存。

2、消毒后的内镜悬挂于镜柜或镜房内,弯角固定钮应置于自由位。

3、储柜内表面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每周擦拭清洁消毒1~2次。

十、其他

1、吸引瓶、吸引管清洗后用消毒剂浸泡消毒,刷洗干净,干燥备用。

2、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刷洗后用消毒剂擦拭。

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第3篇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手卫生;干预;洗手

【中图分类号】R187G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67-01

卫生部在2009年4月1日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对洗手及卫生手消毒的原则,指征和方法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供应室部分人员仍不能正确、有效、规范地洗手和进行手卫生消毒,手卫生依从性较差。提高手卫生工作依从性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最简便、最经济的手段,在预防院内交叉感染中起着关键作用。消毒供应中心每天对器械进行清洗、检查打包、灭菌、存储、发放及下收下送等工作,每一步均需做好手卫生,这是在环境达标时避免清洁器械、器具、物品及无菌包被二次污染的根本所在。而消毒供应室作为控制院内感染的重点科室和关键环节,其工作人员的手卫生状况,会影响整体医疗质量[1]。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是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为了解供应室护理人员手卫生状况,强化供应室护士执行手卫生及控制医院感染意识,执行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和手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现将我院供应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综合干预前后情况做如下报告。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4年1月~2014年12月随机抽查供应室人员洗手前后手细菌污染情况,其中监测无菌间护士洗手前后各20人次,回收间护士洗手前后各20人次。分别监测干预前后细菌菌落数。

1.2方法

1.2.1采样方法

被采样者根据《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要求[2],进行六部洗手法洗手。采样及监测方法均根据《医院消毒卫生标准》[3]规定进行。在洗手前后被检者五指并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各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

1.2.2干预方法

1.2.2.1强化“六步洗手法”的培训及考核:认真洗手是衡量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之一。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洗手的技术,从而才能付诸行动。洗手则成为最基本、最简便易行的预防与控制病原菌传播的有效手段。

1.2.2.2改进洗手设施:增加洗手液装置,改善洗手条件,最好采用热风烘干器干手。

1.2.2.3选择适当的手消毒剂和手护理霜:在选用洗手消毒液的同时提供手护理霜,加强手部护理。

1.2.3细菌菌落数检查:采样液试管振打80次,取1.0mL待检样品接种于无菌平皿加入营养琼脂15mL~18mL,置36℃±1℃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

2结果

干预洗手前后的手卫生监测,无菌间护士洗手前平均细菌菌落数52cfu/cm2,洗手后菌落数为4cfu/cm2,平均除菌率92.3%;回收间护士洗手前平均细菌菌落数为96cfu/cm2,经洗手后平均细菌菌落数为10cfu/cm2,平均除菌率为89.6%。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供应室工作区域需严格区分,无菌间护士不能回收污染物品,回收间护士不能发放无菌物品,任何人在发放无菌物品或接触无菌物品时,必须规范洗手。多项研究证明,洗手是一项最基本、最简便且易行的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手段,正确地洗手能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4]。供应室护士影响手卫生行为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医务人员的自身因素,主动洗手的意识淡薄,认为经常洗手会使皮肤粗糙;化学消毒剂具有腐蚀性,不宜过多洗手;缺乏对手卫生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未把手的卫生与行医道德联系起来,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肥皂洗手的依从性低的现象普遍存在[5];人员编制不足,工作强度大,依从性低,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医院业务量的大幅增加,导致供应室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加大,使手卫生标准和正确洗手操作执行不到位;因对手卫生重视不足,供应室的洗手设施简单,缺乏洗手、干手设备,且位置分布也不合理;因洗手操作繁琐,平时没有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未按标准的六步洗手法的步骤进行正确洗手,主要表现在洗手步骤不正确、洗手方法不规范、漏洗指缝和腕部等;存在错误观念,认为戴手套可替代洗手,认为没有接触污染物品,并戴着手套,无需洗手;存在从众心理,管理不到位,医院和科室在手卫生管理和制度上存在缺陷,培训、检查、指导不到位,忽视工勤人员洗手管理等,这些都是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的最主要因素。

手污染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手卫生在现阶段医务人员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污染问题,危害着病人的健康。供应室作为医院感染管理中的环节,若发出消毒灭菌不合格的物品,后果极其严重,灭菌包的灭菌效果受生物载量的影响;而医护人员的手可增加生物载量[6]。因此,供应室工作人员更要增强无菌观念和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重视洗手,熟练掌握“六步洗手法”。正确的洗手方法对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率及洗手质量有重要作用,供应室要加强洗手监督管理,普及洗手相关知识,做到规范洗手,降低因供应室人员手引起的院内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赵素藏.供应室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J].中外医疗,2012,3(11):90.

[2]中華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2003-04-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S].1996-07-01.

[4]张学敏,俞立农,应霞敏,等.护理人员在预防院内感染的作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2):74-75.

[5]尚少梅,王宜芝,郑修霞,等.促进护理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07-510.

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第4篇

一、清洗消毒内镜时工作人员防护要求

1、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

2、穿戴防水服或防渗透围裙、袖套、手套、戴防护面罩。

二、消毒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流程

1、送洗

①内镜使用后立即用清洁湿纱布擦拭内镜插入部,并反复送气、送水10秒钟。

②关闭内镜图像处理机器电源。

③盖上防水帽,置于内镜存放盒或运送车送至清洗消毒室。

2、测漏

①内镜轻放于水槽内,再次检查防水帽是否盖紧。

②进行内镜测漏试验,一般情况下选用湿测,紧急情况下采用干测,在清洗消毒前确保内镜无渗漏。

3、初洗

①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及操作部至干净;纱布一用一换。

②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进行清洗,高压水枪冲洗内镜各孔道;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至少3次(吸引器管道分别从 45°、90°刷洗),刷洗时应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④正确安装内镜清洗专用按钮,将全自动灌流器中的注液口与内镜口连接,轻触全自动灌流器的“启动”键,对内镜进行充分的清洗。

⑤清洗纱布一次性使用,清洗刷一用一消毒。

4、酶洗

①根据多酶液的比例正确的配置。

②将带有全自动灌流器的内镜及各类按钮擦干后置于多酶洗液,内镜进行全自动灌流。

③内镜折卸后部件用超声清洗机清洗 5~10分钟。

④含酶洗液一镜一换。

5、次洗

①将带有全自动灌流器的内镜及各类按钮擦干后置于次清洗槽内,内镜进行全自动灌流5分钟。

②彻底冲洗内镜各部件,管腔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

③充分清洗内镜外表面及内腔,去除残留的多酶。

6、消毒

①将带有全自动灌流器的内镜及各类按钮擦干后置于消毒液中,内镜进行全自动灌流。非全浸式内镜的操作部,必须用清水擦拭后再用 75%乙醇擦拭消毒。

②胃、肠镜、喉镜用2%戊二醛消毒时间不少于10分钟;支气管镜消毒时间不少于20分钟;结核杆菌、其他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消毒时间不少于45 分钟;当日不再使用的内镜应当延长消毒时间至30分钟。使用酸性氧化电位水进行内镜消毒,按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使用说明书进行。

7、末洗

①更换手套。

②将带有全自动灌流器的内镜及各类按钮擦干后置于末洗槽内,内镜进行全自动灌流。

③卸下内镜清洗专用按钮及全自动灌流器。

④内镜消毒后,管腔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

8、干燥

①将内镜及各类按钮置于内镜干燥台,用高压气枪干燥各孔道。

②内镜镜身用酒精纱布擦干。

③每日诊疗结束用75%酒精或洁净空气吹气干燥。

9、备用

①每日诊疗结束将干燥后的软式内镜储存于专用洁净柜内或镜房内,垂直自然悬挂。

②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毒。采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时间不少于20分钟,冲洗、干燥后,方可用于诊疗。使用酸性氧化电位水进行内镜消毒,按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使用说明书进行。

10、附件清洗与消毒

内镜附件(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等)使用后,按上述程序随内镜清洗消毒流程进行初洗—加酶超声—漂洗—干燥—按要求包装—灭菌—备用。

三、消毒内镜清洗消毒机操作步骤

按《规范》索证,使用按说明书。程序应具备:机器自检—预清洗—酶洗—消毒—漂洗—酒精注入—干燥。

四、内镜清洗消毒设施及储存设施消毒

吸引瓶、吸引管、注水瓶及连接管消毒;每日诊疗结束用500mg /L有效氯消毒液消毒 30分钟,消毒后用无菌流动水彻底冲洗干净,刷洗干净、干燥备用。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消毒槽:每日诊疗结束经充分刷洗后,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消毒30分钟。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必须彻底刷洗,清水冲洗,备用。专用洁净柜或镜房:每日保持清洁干燥。

五、内镜清洗与消毒注意事项

1、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它消毒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

2、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时间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

3、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六、内镜清洗消毒登记及监督管理

1、内镜清洗消毒每日必须做好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包括:日期、病人姓名、内镜编号、清洗消毒起止时间、操作人员签名等事项。2%戊二醛消毒剂必须每日进行浓度监测并登记,发现浓度不符合要求需立即更换。

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第5篇

1.1

中文名称:次氯酸钠消毒液

1.2

汉语拼音:Cilvsuanna

Xiaoduye

产品概述

2.1

型号:5%次氯酸钠消毒液。

2.2

规格:5L

2.3

性状:浅黄色清澈透明液体、无可见杂质、无分层沉淀。

2.4

有效期:12个月。

配方

3.1

基准配方

5%次氯酸钠消毒液:

次氯酸钠水溶液:10%次氯酸钠水溶液(含有效氯10%)

氢氧化钠:试剂级

稳定剂:试剂级

配制成1L

3.2

标准批产量处方

5%次氯酸钠消毒液:

次氯酸钠水溶液:10%次氯酸钠水溶液(含有效氯10%)

氢氧化钠:试剂级,调节Ph至12

稳定剂:试剂级

配制成1000L

3.3

非标准批产量配方

非标准批产量处方的计算方法:

生产过程中应尽量按照批处方进行安排生产,如果按照批处方安排生产有困难时,应按批处方标准进行增减,计算公式如下:

非标准批配方中原料的用量(kg)=P×Yb

÷1000

式中:

P=计划投产的批产量(L)

Yb=基准配方量(g/L)

工艺流程

二级反渗透、过滤

饮用水

透析用水

原料

称量☆

配液☆

过程产品检验

PE桶◇

灌装☆

封口◇

包装材料

包装

成品检验

入库

合格出厂

☆:为关键工序

◇:为特殊过程

万级洁净生产区

一般生产区

生产操作过程及工艺控制参数

5.0

准备

5.0.1操作之前先准确滴定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的含量,根据生产计划确定为初始投料量Q0。

5.0.2.根据含量换算关系,配制有效氯含量为X0=5%的溶液需要添加纯水量Q1。

5.0.3检查反应釜各个阀门管道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5.0.4投料前需要用纯化水涮洗反应釜2—3遍

5.0.5根据生产量换算出稳定剂等辅料的量,Q2,Q3,Q4.......,准备好稳定剂等其他辅料。

5.1

称量配料:

5.1.1

称量设备:

5.1.1.1

型号:

BCSS-15

电子秤

5.1.1.2

最大称量:150Kg

最小称量:0.2Kg

分度值:0.01Kg

5.1.2

依据生产指令,称取原料,核对其厂商、品名、批号、数量等。并由操作人和复核人在记录上签字。

5.2

配液:

5.2.1

设备

5.2.1.1

型号:TCJH-5000L配液罐

5.2.1.2

公称容积

5000L

搅拌功率

1.1KW

转速

82rpm

5.2.2

配制:

5.2.2.1将冷水打入反应釜壳套内,使反应温度控制在2-8℃。

5.2.2.2将次氯酸钠溶液Q0准确投入反应釜内,再加入纯水Q1量

5.2.2.3再将稳定剂Q2,Q3,Q4等依次投入反应釜内,封闭反应釜,开动搅拌器搅拌。

5.2.2.4搅拌半小时后,取样品3组,测定有效氯的含量,求取平均值X1。测量样品的Ph三次,求取平均值Ph1,对照产物Ph0=12。用NaOH调节反应液Ph。

5.2.2.5对照X1与目标有效氯X0,误差在1%之间,则生产过程完成,反之则需要继续搅拌。每10分钟取样一次。

5.2.2.6在搅拌的同时,将配制好的消毒液经三级过滤器循环2分钟后,取灌装头滤液进行过程产品检验,停止搅拌和过滤。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再过滤并灌装。

5.2.3过滤器分别为:

一级过滤器:钛棒,规格3µm-300-罗纹

二级过滤器:聚砜(HPS)滤蕊,规格0.45µm-20“-222/翅片

三级过滤器:聚砜(HPS)滤蕊,规格0.22µm-20“-222/翅片

5.2.4

质量检验:按照《过程产品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应符合规定。

5.2.4.1反应过程控制重点

温度、过程终点的判断,调Ph,投料的准确性,反应时间的控制。

5.2.4.2反应的安全性

投料注意防护,不要接触原液,注意通风,取样注意安全。

5.2.4.3过程检验

测定有效氯的含量,测量Ph值。

5.3

桶消毒:

5.3.1

领取包材:依据生产指令,领取塑料桶、桶外盖、泡沫垫和铝箔封口膜,核对其品名、规格、数量等,并由操作人和复核人在记录上签字。

5.3.2

桶清洁:脱去外包装,把桶经传递窗递入洁净区。

5.3.3

桶消毒:

5.3.3.1

臭氧发生器,臭氧浓度为40克/小时,工作电流2.2A,压缩空气压力为0.4MPa。

5.3.3.2

将桶分别摆放在操作间的臭氧出气口的支架上;

5.3.3.3

将桶盖盖朝上摆放在周转筐内,放在操作间;

5.3.3.4

将泡沫垫散放在周转筐内,放在操作间,关好门;

5.3.3.5

开启臭氧发生器开关,设定消毒时间30分钟;

5.3.3.6

衰解10分钟。

5.3.3.6

将消毒后的塑料桶盖好盖后传至灌装室。

5.4

灌装:

5.4.1

设备

5.4.1.1

型号:ZDHY-8蠕动泵式灌装机

5.4.1.2

灌装头数:4头

5.4.2

铝箔封口膜:用75%的乙醇擦拭一遍。

5.4.3

灌装:按照《灌封岗位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

5.4.3.1

调整好传送带塑料桶停止位置。

5.4.3.2

调整好灌装机装量,装量不得低于标示装量。

5.4.3.3

启动灌装机,进行灌装操作。灌装过程中,每隔20分钟连续称量4桶重量,并记录称量结果。根据重量差异波动情况,随时调整装量,使灌装后的桶装量始终符合标准要求。

测定方法:

(1)称量空桶重量:由于桶之间重量差异较小,可随机取空桶10个,分别称定重量,计算出平均重量,作为每个空桶的重量。

(2)确定灌装后液重量合格范围:不低于标示装量。计算方法:用标示装量的100%~105%乘以消毒液相对密度,分别加上空桶的重量作为灌装后成品重量合格范围。

(3)在操作过程中,如果发现或怀疑桶的重量发生变化时,应重新称量空桶重量,并根据称量结果重新确定灌装后液重量合格范围。

5.4.4

封口:

5.4.4.1

设备:GLF-1900电磁感应封口机

5.4.4.2

封口时间1.5秒

电压:220-240V

5.4.4.3

灌装后的桶立即用镊子将铝箔封口膜放在桶口上,用电磁感应封口机封口。

5.4.5

旋盖:封口后,用防伪盖将桶口盖严、拧紧。

5.4.6

检漏:将灌装后的桶口朝一侧,倒放于灌装台上,用手按压上面2秒钟,桶口处无液体渗漏为合格。

5.4.7

物料平衡计算:

成品率=实际产量(桶数)÷[配制总量(L)÷平均装量(L)]×100%

N1

÷[

M1

M0

L]

×100%=

5.5

外包装:

5.5.1

核对物料:依据生产指令,领取包装物料,核对其品名、型号、批号、数量等。并由操作人和复核人在记录上签字。

5.5.2

印字:标签按规定打印生产批号、生产日期和有效期。

5.5.3

包装要求:每桶贴1张标签。

5.5.4

过程质量检查:

5.5.4.1

标准要求:标签打印的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数字正确,字迹清晰;标签位置中间、方向正,收缩膜平整。

5.5.4.2

检查方法:目测。

5.5.5

包装后的成品入库待检。

5.5.6

待检产品经成品检验合格后方可销售。

5.5.7

物料平衡计算:

过程产品:

领取桶数=使用桶数+退回桶数+破损桶数

标签: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第6篇

一、概念

1.锐器:指能刺破皮肤的物品。包括注射针、穿刺针和缝合针等针具,各类医用或检测用锐器、载玻片、破损玻璃试管、安瓿、固定义齿并暴露在外的金属丝及实验室检测器材等。2.锐器伤:由锐器造成的皮肤损伤。

二、优先等级原则

锐器伤防护应遵循优先等级原则,首先是消除风险,其次是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行为控制,最后是个人防护和接触后预防措施。

(一)消除风险

锐器伤防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如尽量少用锐器或针具,取消所有不必要的注射,以及采用无针系统进行静脉注射。

(二)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和行为控制

通过工程控制措施控制或转移工作场所的危害,如使用锐器处置容器(也称为安全盒)或者立即回收、插套或钝化使用后的针具(也称为安全针具装置或有防伤害装置的锐器)。(三)管理措施

制定政策限制接触危害,如采取标准预防策略,包括组建劳动者卫生安全委员会和针刺伤害预防委员会,制定职业接触风险控制计划,移走所有的不安全装置,持续培训安全装置的使用方法。

(四)行为控制

通过改变行为减少对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接触,如消除针具的重复使用,将锐器盒放在视线水平且在手臂所能及的范围内,在锐器盒装满之前将其清空,在开始一项医疗程序之前,建立安全处理和处置锐器的设施方法。

三、具体措施

1.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采用新技术,如使用有安全保护装置的锐器。

3.消除不必要的锐器和针具,如使用适宜的电灼器、钝化针具和U形针具等。4.使用带有刀片回缩处理装置的或带有刀片废弃一体化装置的手术刀,以避免装、卸刀片时被手术刀伤害。5.手术中传递锐器应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6.锐器用完后应直接放人防穿刺、防渗漏、有警示标识或安全标色和中文警示说明的锐器盒中,以便进行适当处理。

7.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如需盖帽只能单手盖帽或借用专用套帽装置。

8.禁止用手直接拿取被污染的破损玻璃物品,应使用刷子、垃圾铲和夹子等器械处理。

9.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容器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术中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一、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 1.传递锐器时扎伤。2.缝合伤口时扎伤。

3.助手违规配合造成助手刺伤。

4.微创穿刺时不正规操作造成本人刺伤。5.器械护士安装、拆卸刀片时被划伤。6.麻醉医师在为注射器覆帽时被刺伤。

二、预防措施(一)较小锐器的传递

1.传递手术刀、剪、缝针及骨凿等锐器时,应将锐器放在无菌弯盘中,由近术者器械护士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2.术者用后应将锐器放在弯盘中,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二)较大锐器的传递

1.传递电钻等较大锐器时,应上好钻头或探针,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2.术者用后也应将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三)缝合伤口时应使用组织镊和钳

1.术者应一手持持针器,一手持镊夹起组织,不应徒手操作。2.助手在协助中应使用止血钳夹住缝针或组织,使用拉钩扩大术野。

3.缝合结束后,术者应用持针器夹住缝针递予护士,不可将持针器与针分别递予护士。

(四)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辅助器械

充分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牵开器等辅助器械,以免锐器穿越组织后刺伤。

(五)微创穿刺时应使用止血钳

放置伤口引流时,应使用止血钳撑开组织,以免锋利器械穿入时刺伤。

(六)安装、拆卸手术刀片应使用血管钳

安装和拆卸手术刀片时,应使用血管钳协助,不应徒手操作,以免刀片划伤。

(七)注射器覆帽时应借用止血钳

注射器若需覆帽,应一手持注射器,一手持血管钳夹针头保护套而覆帽,或单手覆帽。

血液和体液皮肤黏膜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1.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污染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职业危害预防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同时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如各类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防护服)、冲眼装置、淋浴系统等,开展免费疫苗接种。

3.提供有效、便捷的洗手设施、快速手消毒剂,确保在每次操作及脱去手套或其他个人防护装备后能立即进行手卫生,在接触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后,能立即用清洁剂(皂)和流动水清洗手和其他部位的皮肤或黏膜。4.具体措施:

(1)改善人机工效条件,如改善照明,保持工作场所整洁和工作台布置良好。

(2)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或者在进行手套破损率比较高的操作时,应戴双层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卫生手消毒。(3)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抗湿性能的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皮肤或衣服时,还应当穿戴具有抗湿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4)可能发生职业接触的工作场所,应禁止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摘戴接触镜(隐形眼镜)等。

(5)禁止食品和饮料混置于储存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物质的冰箱、冰柜、抽屉、柜子和桌椅面等。

(6)所有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应按照《医疗固体废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分类、处理。

(7)在维修或者运输可能被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污染的设备前应当检查,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在被污染的设备上张贴生物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煎药室清洁卫生标准操作规程 第7篇

一、每天操作前和生产结束后各清洁1次,清除并清洗废物贮器;擦拭操作台面、地面及设备;擦拭室内桌、椅、柜等;擦去门窗、水池及其他设施上污迹。

二、每周工作结束后进行全面清洁1次。擦洗门窗、水池及其他设施;刷洗废物贮器、地漏、排水道等处。

三、每月工作结束后进行大清洁。对墙面、顶棚、照明、消防设施及其他附属装置除尘,全面清洗工作场所。

四、清洁方法。操作前用饮用水擦拭设备各部位,工作结束后,先用清洁剂擦去各部位表面污迹,再用饮用水擦洗干净。设备:按一般生产区设备清洁规程清洁。容器:按一般生产区容器、器具清洁规程清洁。

五、一般原则:每个岗位必须有自己的清洁工具,不得跨区使用,生产岗位洗手池不得清洗私人物品,清洁工必须遵守各项卫生规程。

六、清洁效果评价:玻璃应光亮透彻,无擦拭后水迹及任何残余痕迹,地面应无污垢、无积水、无废弃物。用手擦拭任意部位,应无尘迹和脱落物。

七、清洁工具的存放:清洁工具用完后,按清洁工具清洁规程处理备用。水桶用后洗刷干净,倒置存放。各岗位的清洁工具分别存放于清洁工具间,并有标示。

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第8篇

适用对象:发热门诊医务人员 文件编号:RJ-IC-SOP-FHYP 编写者: 审核者: 版次:01 编写日期:2008-2-15 审核日期:2008-2-28 执行日期: 2008-3-30 注:本文件程序仅供本院医务人员使用,未经同意,不得翻印 目的:发热门诊医务人员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内容:

一、防护用品种类

1.防护服:一次性使用的防护服应符合《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19082-2003。

2.防护口罩:应符合《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19083-2003。3.防护眼镜:视野宽阔,透亮度好,有较好的防溅性能,弹力带佩戴。4.手套:医用一次性乳胶手套或橡胶手套。5.鞋套:为防水、防污染鞋套。6.长筒胶鞋 7.医用工作服 8.医用工作帽

二、因工作需要穿戴防护服、护目镜时,需注意防护用品的穿脱顺序 1.穿戴防护用品顺序

步骤1:戴口罩,一只手托着口罩,扣于面部适当的部位,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戴在合适的部位,压紧鼻夹,紧贴于鼻梁处。在此过程中,双手不接触面部任何部位。

步骤2:戴帽子,戴帽子时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步骤3:穿防护服。

步骤4:戴上防护眼睛,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步骤5:穿上鞋套或胶鞋。

步骤6:戴上手套,将手套套在防护服袖口外面。2.脱掉防护用品顺序 步骤1:摘下防护镜,放入消毒液中。

步骤2:脱掉防护服,将反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

步骤3:摘掉手套,一次性手套应将反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橡胶手套放入消毒液中。

步骤4:将手指反掏进帽子,将帽子轻轻摘,反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步骤5:脱下鞋套或胶鞋,将鞋套反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将胶鞋放入消毒液中。

步骤6:摘口罩,一手按住口罩,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摘下,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三.医用防护口罩佩戴方法

1.一手托住防护口罩,有鼻夹的一面向外。(图4-2-1)

2.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图4-2-2)

3.用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图4-2-3)4.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图4-2-4)

5.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鼻夹,并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鼻夹。(图4-2-5)

图 4-2-1 图 4-2-2 图 4-2-3

图4-2-4 图4-2-5 四.防护服穿脱方法

1、布制隔离衣穿脱方法

布制隔离衣最好一用一消毒,也可多次使用后再消毒,但穿脱方法略有不同,下面分别介绍:

(1)多次使用后再消毒的布制隔离衣的穿法

① 右手提衣领,左手伸入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使左手露出。(图4-5-1)② 换左手持衣领,右手伸入袖内,使右手露出,注意勿触及面部。(图4-5-2)③ 两手持衣领,由领子中央顺着边缘向后系好颈带。(图4-5-3)④ 扎好袖口。(图4-5-4)

⑤ 将隔离衣一边(约在腰下5cm)处渐向前拉,见到边缘捏住。(图4-5-5)⑥ 同法捏住另一侧边缘。(图4-5-6)⑦ 双手在背后将衣边对齐。(图4-5-7)

⑧ 向一侧折叠,一手按住折叠处,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折叠处。(图4-5-8)⑨ 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将带子系好。(图4-5-9)

图4-5-1 图4-5-2 图4-5-3

图 4-5-4 图 4-5-5 图 4-5-6

图 4-5-7 图4-5-8 图4-5-9(2)多次使用后再消毒的布制隔离衣的脱法: ① 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图4-5-10)

② 解开两侧袖带,将袖带塞入袖袢内,充分暴露双手,进行手消毒。(图4-5-11)

③ 解开颈后带子。(图4-5-12)

④ 右手伸入左手腕部袖内,拉下袖子过手。(图4-5-13)

⑤ 用遮盖着的左手握住右手隔离衣袖子的外面,将右侧袖子拉下。(图4-5-14)

⑥ 双手转换渐从袖管中退出,脱下隔离衣。(图4-5-15)

⑦ 左手握住领子,右手将隔离衣两边对齐,若挂在污染区,污染面向外,否测污染面向里。

图4-5-10 图 4-5-11 图 4-5-12

图 4-5-13 图 4-5-14 图 4-5-15

(3)布制隔离衣一用一消毒的穿法

可参考多次使用后再消毒的布制隔离衣的穿法。(4)布制隔离衣一用一消毒的脱法 ① 见图4-5-1。② 见图4-5-2。

③ 消毒双手后,解开颈后带子,双手持带将隔离衣从胸前向下拉。④ 右手捏住左衣领内侧清洁面脱去左袖。

⑤ 左手捏住右侧衣领内侧下拉使右袖脱下,将隔离衣污染面向里,衣领及衣边卷至中央,放入污衣袋清洗消毒后备用。

2、一次性防护服穿脱方法(1)穿一次性防护服

无论是联体还是分体防护服,先穿下衣,再穿上衣,然后戴好帽子,最后拉上拉锁。

(2)脱一次性防护服

① 脱分体防护服时应先将拉链拉开。(图4-5-16)② 向上提拉帽子,使头部脱离帽子。(图4-5-17)

③ 脱袖子、脱下上衣将污染面向里放入医疗废物袋。(图4-5-18)④ 脱下衣,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脱下后放入医疗废物袋。(图4-5-

19、4-5-20)

图4-5-1 6 图4-5-17 图4-5-18

图4-5-19 图4-5-20 ⑤ 脱联体防护服时,先将拉链拉到底。(图4-5-21)

⑥ 向上提拉帽子,使头部脱离帽子,脱袖子。(图4-5-

22、4-5-22)⑦ 从上向下边脱边卷。(图4-5-24)

⑧ 脱下衣,将污染面向里脱下后放入医疗废物袋内。(图4-5-25)图4-5-21 图4-5-22 图4-5-23

图4-5-24 图4-5-25 参考文献

1.2006医疗机构隔离预防技术指南

根据甲型H1N1流感医院发热门诊消毒隔离指南,发热门诊医护人员接诊发热病人时,必须采取一级防护,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一次性口罩。但检查人员发现,医生接诊时并没有穿隔离衣。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发热门诊每天接诊发热人数占就诊总人数比例不大,且一天也难得接诊一名疫区归来发热人员,医生长期穿隔离衣不便于接诊其他病人。疾控人员建议,该发热门诊应设立一个医护人员相对独立的洁净工作区域,一旦出现发热病人时,可在洁净区域做好防护措施再接诊发热病人。

据了解,为指导医疗机构做好甲型H1NI流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减少和避免甲型H1NI流感医院感染的发生,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控要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特制定《甲型H1N1流感医院发热门诊消毒隔离指南》,对预防甲型H1N1流感院内感染进行技术指导。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2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1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