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远期临床效果范文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远期临床效果范文(精选7篇)

远期临床效果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990例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屈光度分为两组,其中屈光度为-6.25~-10.00D为Ⅰ组,屈光度≥-10.25D为Ⅱ组,其中Ⅰ组1000例,Ⅱ组990例。I组中550例为男性,450例为女性,年龄19~46岁,平均年龄为(26.2±4.1)岁;Ⅱ组中500例为男性,490例为女性,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为(26.3±4.2)岁。两组的术前裸眼视力、屈光度等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术前检查:术前,对两组进行眼底、裸眼视力、眼压、裂隙灯、角膜地形图以及超声角膜测厚仪检查。

1.2.2方法:运用VISX STAR S4准分子激光治疗仪以及MORIA角膜自动板层切削刀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通常情况下,角膜瓣的厚度为90~110μm,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的角膜进行切削。术前,运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对患者进行表面麻醉,制作角膜瓣,并对角膜基质进行切削,光斑最大直径在8~9 mm,角膜瓣复位,运用眼罩将术眼遮住,术后第2天运用氟米龙对患者进行治疗,术后第1周氟米龙滴眼液,4次/天,第2周氟米龙滴眼液,3次/天,第3周氟米龙滴眼液,2次/天,第4周氟米龙滴眼液,1次/天。

1.3观察指标:术后10 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3年对患者进行复查,复查内容包括角膜地形图、裂隙灯以及视力等。

1.4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分别进行χ2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裸眼视力变化对比:术后1~6个月,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波动较大,6个月后逐渐保持稳定,见表1。

2.2两组屈光度对比:术后3个月,无1例患者出现屈光度过矫情况,见表2。

2.3两组角膜上皮下基质混浊情况对比:术后,根据Fants对角膜混浊进行分级,其中透明为0级;轻微混浊为0.5级;轻度混浊为1级;中度混浊为2级;重度混浊为3级[2]。术后10 d,所有患者均出现角膜轻微混浊,并且术后3~6个月,角膜混浊程度比较明显,术后6个月开始消退,见表3。

3讨论

临床上运用LASIK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时,术后预期矫正屈光度和视力恢复问题的患者和医师比较关注的问题[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近视患者行LASIK角膜切削术后,其裸眼视力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虽然术后3个月内存在明显的波动,但是裸眼视力在术后6个月~1年期间达到最佳,且术后1年后,I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说明LASIK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临床研究资料表明,LASIK作为氟化氩的一种气体激光,具有热效应低、精确度高以及穿透力小等诸多优点,不仅可以将角膜组织精确去除,还能保证切削表面的光滑度,并且术后不会留下任何角膜瘢痕,可以降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改善患者预后,更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4]。同时,在本次研究中,I组的屈光度和角膜混浊情况均优于Ⅱ组,说明Ⅱ组患者的稳定性和预测性较差,其原因可能与眼轴和晶状体屈光力改变有关[5]。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LASIK角膜切削术对近视患者进行治疗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近视情况,并且相比较-10.00D而言,-6.25~-10.00D患者的远期疗效较好,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王诗园.准分子激光优化角膜表层切削术矫治高度和超高度近视远期临床疗效观察[D].上海:复旦大学,2009.

[2]孙慧兰,富质洁,裴晓梅,等.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高度近视远期疗效分析[J].中国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00,2(4):210-212.

[3]王宏彬,张薇,向里南,等.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1998,34(1):47-49.

[4]詹素华,庞国祥,金玉梅,等.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低、中度近视术后五年疗效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1999,35(4):37-39.

影响种植牙远期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第2篇

关键词:种植牙,奥齿泰种植系统,ITI种植系统,合并疾病,种植效果,影响因素

人工种植牙是当前解决牙列缺损的一个重要方式, 也是为了帮助牙列缺损患者恢复口腔咀嚼功能、保持口腔的美观度, 而开展的一种修复处理方法[1]。20世纪80年代初, Branemark[2]提出了“骨结合”理论, 为口腔种植学奠定了基础, 使种植牙成为当前牙修复技术的首选的方式之一。人工种植牙的成效与否, 主要取决于种植牙的存留率和种植成功率。而种植牙的存留率和种植成功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如种植条件的选择、种植方法、种植技术、种植方案的设计、种植者自身的条件等[3]。本文通过两种不同种植方法, 分别对接受种植牙患者自身条件, 实施牙种植2年后的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影响种植牙的存留率和种植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为提高种植牙的成功率找到有效的途径,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2月在本院接受牙种植的患者212例 (每例种植牙1颗) , 男112例, 女100例, 年龄32~76岁, 其中伴有高血压病[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8.7 k Pa (140 mm Hg) 和/或舒张压≥12.0 k Pa (90 mm Hg) ]患者30例、糖尿病 (血糖控制在餐前≥7.0 mmol/L, 餐后2 h≥11.1 mmol/L) 患者23例、心脏病 (稳定期) 患者12例、骨质疏松患者14例。观察组106例, 男56例, 女50例, 平均年龄 (46.21±16.47) 岁;对照组106例, 男56例, 女50例, 平均年龄 (47.03±16.21) 岁。两组患者的失牙时间均为6个月~10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患者的牙槽骨低于邻牙釉牙骨质界下3 mm, 基底骨宽度≥5 mm, 近远中牙间隙≥5 mm; (2) 有种植牙适应证者; (3) 要求种植技术治疗者; (4) 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者。

1.3 排除标准

(1) 牙龈重度发炎、牙龈出血的患者; (2) 牙游离端缺失、严重畸形、错位、重度磨损、严重牙列缺损或缺失等; (3) 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4) 恶性肿瘤患者; (5) 精神障碍患者。

1.4 方法

术前常规凝血、血压、血糖、感染、全面口腔检查, 摄片分析患者骨量缺失程度, 确定种植体数目、部位, 留取术前模型, 选择最佳种植体的设计方案。 (1) 对照组采用瑞士ITI种植系统, 手术过程:全麻或局麻下实施种植牙手术, 手术常规术区消毒, 牙槽嵴顶H/L型切口, 翻瓣, 充分暴露牙槽骨, 定位钻定位, 先锋钻导向, 扩孔钻逐级扩开, 直至合适的部位, 待颈部成形后置入种植体, 螺丝密封, 软组织缝合。术后抗感染, 7 d拆线。3~6个月复诊, 愈合者进行相应的修复体制作、试戴、调磨、抛光。 (2) 观察组采用韩国奥齿泰种植系统种植, 手术过程: (1) 麻醉, 采用1%~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 上颌采用浸润麻醉, 下颌采用神经阻滞麻醉。 (2) 切口、翻瓣, 在牙槽嵴顶或偏离牙槽嵴顶腭侧作一横切口, 如末端游离或无牙颌种植可增加附加切口, 全层切开黏骨膜, 翻开黏骨膜瓣, 暴露手术区及颊舌侧骨缘, 用刮匙去除骨面上软组织并作必要的骨修整。 (3) 种植窝制备, 按术前经过精密的电脑设计, 准备尺寸适宜的种植体颗数及相配套的系列钻头和工具, 以及外科模板。 (4) 戴入术前按电脑数据制作的CAD/CAM导向外科模板, 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降温下, 将球钻放在种植位置中心和骨面上定位, 转速为1500~2000 r/min, 仅钻穿骨皮质。 (5) 用2 mm先锋钻制备种植窝, 达到预定深度后退出。将测量杆插入种植窝, 检测钻孔的深度, 观察2 mm直径种植窝外延伸展的方向与对颌牙的咬合关系, 若不理想作相应的调整。 (6) 继用导向钻扩大种植窝上段至3 mm, 利用导向钻下段无刃口部分插入先锋钻制备成的骨孔内的导向作用, 仅使其上段有刃部分扩大种植窝。 (7) 用3 mm裂钻全程扩大种植窝, 再一次用测量杆检测种植窝的深度和方向及多颗种植体之间的平行问题。 (8) 冲洗并严明缝合创口。

1.5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1) 两组分别分成正常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骨质疏松者, 观察其2年后的治疗效果。 (2)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种植牙修复体无松动、脱落、折裂等症状, 牙咀嚼功能恢复正常, 基牙或邻牙无任何异常, X线下牙槽骨骨板、骨密度等再生, 有致密情况。有效:种植牙修复体无松动、脱落、折裂等症状;牙咀嚼功能恢复基本恢复正常, 但咬硬物有点困难, 基牙或邻牙稍微有点异常, 基牙或邻牙有轻微刺激痛, X线下患者牙槽骨骨板、骨密度等再生, 有致密情况。无效:症状无任何改善, 修复体有折裂、松动、脱落, X线下患者的牙槽骨骨板、骨密度等没有变化, 也没有致密情况[4]。总有效=显效+有效。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计算,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正常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骨质疏松者2年后的治疗效果采用Ridit检验,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采用2×R格表X2检验, α=0.05, P<0.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牙种植2年后的效果

观察组牙种植患者中的正常人、伴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骨质疏松的牙病患者疗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9.39, P<0.001) , 见表1。

2.2 对照组牙种植2年后的效果

对照组组牙种植患者中的正常人、伴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骨质疏松的牙病患者疗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8.47, P<0.001) , 见表2。

2.3 两组牙种植患者2年后效果比较

两组牙种植患者2年后总疗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2.01, P>0.05) , 见表3。

例 (%)

3 讨论

种植牙由于其美观、舒适、耐用, 成为人们青睐的一项新型口腔修复技术[5], 而成功的种植修复不仅取决于严格的适应证、恰当的种植及修复时间选择、并根据不同患者的口腔条件、选择合适的种植体、同时要规范种植手术的操作流程、种植修复后定期检查、适时维护, 还取决于患者自身的条件。虽然牙周炎症、骨量不足以前是列入牙种植的排除范围, 但随着种植牙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消炎与骨增量技术、骨引导生长手术等来实现口腔种植已解决了这个问题[6], 因此种植技术与患者伴有的疾病成为影响种植效果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采用韩国奥齿泰种植系统与瑞士ITI种植系统分别进行牙种植, 患者选择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骨质疏松的牙病患者与正常牙病患者进行远期效果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 两组种植牙2年后, 正常人与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骨质疏松的牙病患者种植效果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96%, 对照组为77.36%,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骨质疏松的牙病患者效果不理想的原因: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 心脏泵血功能减退, 血管阻力增大, 造成身体各器官与组织供血、供氧不足。而种植牙需要人体胶原蛋白的合成、毛细血管生长、巨噬细胞活动等条件来提供种植牙的成功, 血供与氧气不足, 造成人体胶原蛋白的合成、毛细血管生长、巨噬细胞活动减少与减弱, 引起种植牙植入的失败[7,8]。伴有糖尿病的患者, 由于血糖处于高水平, 患者牙植入手术是在口腔半无菌操作下进行, 牙植入后, 创面容易滋生细菌, 引起牙置入处周边的炎症发生, 从而影响种植牙的固定[9]。骨质疏松患者种植牙的效果是最不理想的, 种植牙的成功, 主要取决于牙槽的骨量、骨吸收、骨皮质结合, 骨质疏松患者很难满足这些条件, 因此也影响了种植的效果[10,11]。

种植技术是影响牙种植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研究采用的韩国奥齿泰种植系统, 通过将高档金属经过精密的电脑设计[12], 制造成牙根型的圆柱体, 由手术植入牙床骨内, 4~6个月后, 当人工牙根与牙床骨密合后, 再于人工牙根上制作假牙。由于奥齿泰种植系统采用了计算机系统获取上颌窦、切牙管、下牙槽神经管、颏孔等准确的颌骨尺寸、受植区牙槽骨高度、邻牙牙周状况, 测量并计算出缺牙区骨高度等信息, 确定种植体数目、部位, 留取术前模型, 从而使施术者能准确地分析缺牙区情况、确定种植体植入位置、种植牙的数量, 准确选择合适的种植体[13,14]。由此可缩短种植手术时间, 减少神经损伤和邻近解剖结构的破坏, 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加之采用了高档金属耐磨性、抗折断力、抗旋转、抗应力能力非常强, 解决了种植牙长期的应力集中, 则极易发生种植体折裂、种植体的中心螺丝折裂的问题。

瑞士ITI种植系统由瑞士波恩大学的保存牙科系以及在瑞士瓦尔登保施特劳曼研究所在70年代早期共同创建。该种植体系统为非埋植型两段式种植体系统, 它的体部为多孔中空柱形, 表面经钛浆涂层而粗化;种植体颈部比体部大大缩细, 呈光滑表面, 基桩为锥台有两个侧平面, 这有利于 (1) 获得最大的与骨接触面积; (2) 种植床制备中, 骨组织的丢失量最低; (3) 种植体 (作为异物) 容积最小; (4) 多孔中空比实体减低了种植体的刚性 (Stiffness) , 更有利于功能负荷的分布与传导。然而在临床应用中, 种植体的中空柱形体部一旦因骨吸收等因素暴露在骨组织外后, 炎性软组织和感染就沿着孔向根方扩展, 形成难以控制的种植体周破坏, 从而使种植体强度降低, 引发种植体折断的并发症[15]。另外, 该系统需与X线片配合定位, 精度存在肉眼判断的误差。所以在奥齿泰种植系统与瑞士ITI种植系统的对比研究中, 种植牙的总有效率, 瑞士ITI种植系统远不及奥齿泰种植系统。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推断, 种植牙的远期效果受种植技术、种植牙患者自身条件的影响。种植技术应从计算机扫描定位、精确计算, 全程监控着手, 进行种植系统的改进。由于植入体初期的定位主要依靠植体表面螺纹与骨质之间的嵌介力与摩擦力, 固位力弱, 且植入的骨粉结构松散, 难以与植体表面螺纹形成较好的机械固位, 只有植入位置能够满足近远中向、唇舌向、颌龈向三方面面的要求, 种植才可能成功, 因此对植入位置深度、方向、大小、高度的计算是影响口腔种植和修复成功的关键[16], 而种植步骤的技术改进是影响种植牙远期效果的精髓。如 (1) 检查和设计:医师首先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 做必要的全身和口腔检查, 以往通过摄X线片, 确定患者是否适宜种植治疗, 并根据患者的要求为患者提供治疗方案。而随着患者对种植技术要求的提高, 不仅需要种植牙的牢固耐用, 而且要求种植牙美观大方, 因此需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 (CT扫描) 全方位扫描, 精密定位, 通过实验室检测, 充分了解拟种植部位的骨质和骨量, 量化适宜不同患者种植牙的最佳治疗方案。 (2) 植入种植体:在局部麻醉下将种植体种入牙床骨内, 严密缝合, 7~10 d后拆线。置入的种植体需随着科学的进步, 材料的改进, 采用更有利于骨愈合、种植部位固定好的高档金属材料。 (3) 骨愈合期:骨愈合期的长短视患者种植床的骨质状况和种植部位而定。通过改进临时冠修复技术及骨增量技术[17,18], 解决患者的美观和发音问题, 缩短骨愈合期。骨移植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骨量不足缩短骨愈合期的问题, 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技术要求高、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后难以预见的骨吸收的情况[19]。因此通过提高临床实际操作技术, 即术前设计的精确定位术、提高种植外科技术水平、采用种植体支持的球帽覆盖义齿的方法, 解决骨量不足骨愈合期延长的问题[20]。

远期临床效果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68例脑出血外科手术病人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学生会议中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成像 (MRI) 确诊;病程<2 4h;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出现重度脑昏迷、脑疝, 合并肝肾功能异常, 脑部肿瘤等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4例, 对照组:男18例, 女16例;年龄18岁~78岁 (45.9岁±3.2岁) ;病程6h~22h (13.2h±3.4h) ;合并高血压12例, 合并糖尿病10例, 合并高血脂史8例, 吸烟史12例。观察组:男17例, 女17例;年龄18岁~76岁 (46.3岁±3.9岁) ;病程6h~20h (13.9h±3.8h) ;合并高血压13例, 合并糖尿病11例, 合并高血脂史10例, 吸烟史12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及吸烟史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病人住院期间均行脑出血规范性治疗及护理, 对照组给予出院指导及宣教, 由责任护士在病人出院前1d对其进行宣教:指导病人合理饮食;指导病人科学安排作息时间, 避免过度劳累;指导病人定期回门诊复诊;指导病人学会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如病人是否出现手指麻痹无力、肢体无力加重、说话困难、步态不稳、眩晕等症状。观察组病人则应用出院计划服务, 具体措施如下:①成立出院团队小组:由主任医师、主治医生、康复师、责任护士及专科护士共5人组成出院团队小组, 课题负责人对小组成员实施培训。②制订出院计划:由专科护士负责对病人出院需求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健康状况、精神状态、身体功能状态、自护能力、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出院后条件及可利用的资源, 并制订出院计划。③出院后由专科护士通过上门随访或电话随访的方式督促病人实施康复训练。从简至繁、由容至难对病人进行指导, 具体康复内容如下:包括早期坐位训练、床上训练、坐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训练。并针对病人不同生活条件对其实施针对性护理, 如对于居住在高楼层的病人, 可让其每天通过爬楼梯的方式进行功能锻炼。④发放健康教育小册:提高病人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 增强病人康复治疗信心, 由专科护士向病人讲解脑出血知识、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 帮助病人正确掌握康复锻炼的注意事项, 告诉病人出现紧急情况后应对措施、出院饮食、运动及康复计划, 并制订个人护理目标。⑤给予病人足够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出院计划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对病人给予社会支持, 能有效改善病人预后。脑出血病人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 因此, 护理人员应帮助病人及其家属树立正确的治疗观点, 并组织病人及其家属参与脑血管疾病康复专题讲座, 提高病人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 改善病人不良情绪, 提高病人康复信心。⑥出院后责任护士与康复医生、病人家属密切联系, 并对病人进行定期随访, 出院后由责任护士分别于出院1个月、3个月、6个月对病人进行上门随访, 期间每2个星期电话随访1次。

1.3观察指标①BI指数:总评分为100分, >60分为良好, 病人生活能自理, 41分~60分为中, 表示病人存在功能障碍, 对照顾者稍微依赖, <41分表示病人不能自理, 需要人照顾。②运动功能:采用FMA评价病人肢体运动功能, 评定内容包括病人排尿、排便、如厕、梳妆、行走、穿衣、上下楼梯、洗澡等项目, 总分为100分, 分值越高病人运动障碍越明显。③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进行评定, 分值越高, 神经功能缺陷越明显。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LSD-t法,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相关研究指出, 脑出血病人出院后6个月, 有25%的病人可出现不同的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30%的病人可能出现行走不便, 35%的病人出现不同抑郁, 50%的病人出现偏瘫[5]。因此, 护理人员根据病人疾病症状、病史、体征及用药情况为其制订个体化的出院计划, 并与病人及其家属加强出院后的沟通及交流, 对改善病人病情, 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脑出血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及躯体障碍, 同时会增加病人心理负担, 影响病人治疗信心。因此, 出院后对病人实施出院计划, 有助于提高病人康复信心, 提高病人康复锻炼依从性, 有利于改善病人肢体功能障碍[6]。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病人出院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且观察组病人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 从而提示出院计划可促进脑出血病人运动及肢体功能的恢复。分析其可能原因:①出院计划提高了病人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 使得家属成员能积极参与至病人康复护理中, 提高了病人出院后居家护理效果[7]。②出院计划为病人提供了全面、专业的心理指导, 消除病人出院后疾病不确定感及恐惧感, 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 改善病人负性情绪, 因此有利于病人康复[8]。③病人在住院期间就有专业的医疗团队对其身体、心理、经济及情绪上的护理需求进行了评估, 并根据病人个人需求为其提供了完善的服务, 并制订个体化的出院计划, 使得病人可获得连续性、整体性的护理服务, 改善了病人预后[9,10]。脑出血病人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 为病人制订出院计划对提高病人出院后康复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目前出院指导仅限于对刚出院的病人实施康复指导及护理, 而对于出院后时间较长的病人则无法进行覆盖, 因此, 仍需要加大对脑出现病人院外随访及个体化指导, 以提高病人脑出血后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温慧娟.早期专项康复护理改善老年脑出血合并吞咽障碍病人的疗效指标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5) :1042-1048.

[2]范红, 刘旭, 郑仲乾, 等.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综合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8) :1681-1682.

[3]徐晓艳, 王涛, 张顺英,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10) :1863-1865.

[4]黄斌英, 李亚洁, 魏娟, 等.出院计划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预后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2, 26 (2C) :508-509.

[5]卢珏, 薛小玲, 赵雪萍, 等.出院计划在脑卒中病人照顾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30) :3610-3612.

[6]高燕, 沈月凤, 潘雅明, 等.出院计划服务对脑梗死病人认知行为状况及疾病预后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14, 29 (11) :77-79.

[7]赖秀华, 李泽楷.脑卒中病人出院计划研究现状[J].护理学报, 2013 (18) :17-19.

[8]黄斌英, 李亚洁, 魏娟, 等.出院干预计划对脑卒中病人预后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13) :1512-1515.

[9]张振香, 樊少磊, 单岩, 等.脑卒中病人出院后连续护理需求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4) :50-51.

远期临床效果 第4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2年1月56例 (56眼) 原发性青光眼在我院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不降的病例, 男22例 (22眼) , 女34例 (34眼) , 年龄23岁~78岁, 平均年龄48.5岁。

1.2 治疗方法

对于经1~2种局部降眼压药物眼压可控制在较低水平、患者依从性好的病例, 选择药物治疗。

依从性差或者用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不理想时, 根据患者眼部体征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 (1) 不伴有白内障病例, 选用表面麻醉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2) 伴有白内障病例, 选用表面麻醉下行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3) 对前房较深又无白内障的病例, 选择性行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所有病例随访1年~3年。

2 结果

2.1 病例分析

首次手术前经药物治疗眼压控制正常或接近正常者32眼 (57.1%) , 高眼压 (≥30 mm Hg) 下手术24眼 (42.9%)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3眼 (23.2%) ,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2眼 (32.3%) ,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7眼 (30.4%) , 发育性青光眼4眼 (7.1%) 。术后眼压升高时间:5眼 (42.8%) <4周, 16眼 (42.8%) 在1个月~3个月, 35眼 (42.8%) >3个月。

2.2 治疗方法及效果

用1~2种局部降眼压药控制眼压9眼 (16.1%) , 再次行滤过手术28眼 (50.0%) ,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12眼 (21.4%) , 引流物植入术7眼 (12.5%) 。

随访1年~3年, 45眼 (80.4%) 眼压能控制在21 mm Hg以下, 42眼 (75.0%) 视野无进行性损害。

3讨论

本组病例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1], 均由有多年青光眼手术经验的医师操作。根据眼压情况分次由前房穿刺孔放出房水降低眼压、术中应用表面麻醉、行滤过试验[2]决定可调整缝线位置和数量, 根据结膜情况使用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C等, 可使术后眼压降得更低, 且能减少手术并发症, 提高手术成功率。在缝合巩膜瓣固定缝线时应松紧适当, 常规埋线, 避免术后缝线刺破结膜引起滤过泡漏水等一系列并发症。埋线后以缝线留有1/3弧形隆起、轻度渗水、前房不会很快消失为宜, 再根据情况选择1~3根可调整缝线。

手术选择表面麻醉下进行, 可以避免注射麻醉的一系列并发症[3]。缝合巩膜瓣游离顶角后加用2%利多卡因点眼, 可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残余性青光眼患者在确诊早期多不能接受再次手术的风险, 我们在早期多选用1~2种药物治疗, 控制不理想后再考虑手术治疗。随诊期间, 用局部降眼压药眼压控制稳定9眼 (16.1%) ;对药物不能控制或患者依从性差的, 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因近年来手术技术的改进, 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手术疗效优于药物治疗[4], 要尽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现有的视功能。

本组病例21眼 (37.5%) 术后眼压升高时间发生在3个月内, 这一时期正是滤过泡瘢痕形成时期, 术中应用抗代谢药结合有效的按摩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另外, 本组病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22眼) 和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17眼) 出现的比例较大, 我们统计前者多为[15例68.2%) ]有长期应用局部降眼压药引起“亚临床性葡萄膜炎”所致;后者12例 (70.6%) 为高眼压下手术, 潜在的葡萄膜反应容易引起非功能性滤过泡导致手术失败。

残余性青光眼属于难治性青光眼的一种[5], 此类患者多有长期应用抗青光眼药物史, 并且相当一部分病例为晚期青光眼, 视功能继续损害的眼压水平较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固然重要, 但青光眼是终身性疾病, 我们在告知患者手术目的的同时, 更应注重对术后护理和定期随诊重要性的宣传, 保证患者及时复诊。本组病例住院期间均学会了按摩, 知道不是<21 mm Hg的眼压都安全有效, 每名青光眼患者的视神经对眼压的耐受性不同, 都有自己的“目标眼压”, 应该在随诊时通过复查眼压、视野来确定。

对残余性青光眼的治疗, 如能根据不同原因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仍可最大限度地保留现存视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葛坚, 孙兴怀, 王宁利.现代青光眼研究进展[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68.

[2]陈吉利, 王富彬, 郑振世.滤过试验结合可拆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4, 22 (7) :539-541.

[3]叶梅.表面麻醉加球结膜下麻醉在白内障手术应用[J].眼创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6, 28 (1) :58-59.

[4]张舒心, 唐炘, 刘磊.青光眼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40.

远期临床效果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治屈光不正的150例患者 (240眼) , 将其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其中有男性患者72例 (116眼) , 女性患者78例 (124眼) , 患者中年龄最大的65岁, 年龄最小的23岁, 平均年龄 (40.55±2.46) 岁, 经检查, 患者术前裸眼视力在0.01~0.6, 平均视力 (0.33±0.05) , 术前矫正视力在0.2~1.0, 平均为 (0.82±0.05) , 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 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20眼, 两组患者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P>0.05) ,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检查:

术前检查要求患者停戴软性角膜接触镜1周, 硬性角膜接触镜3个月, 检查患者裸眼视力、屈光度数、矫正视力、眼轴长度、眼位、眼底等, 同时采用超声测量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等, 排除患有眼部感染性疾病、潜在圆锥角膜、全身免疫或结缔组织病变、睑裂闭合不全等患者。

1.2.2 手术方法:

观察组: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采用旋转式微型板层角膜刀, 蒂位于上方的角膜瓣,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行激光切削, 之后, 用BSS液冲洗角膜基质床, 同时水复位角膜瓣。对照组: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磨镶术。将直径为8.0 mm的上皮环钻置于角膜中央, 将角膜上皮浸泡在浓度为20%的酒精中, 约20 s, 之后用吸水海绵吸干, 并用BBS液冲洗, 同时完整剥离角膜上皮, 并保留约6 mm的蒂, 行激光切削, 再用BBS液冲洗角膜基质床的碎屑, 再将上皮复位, 并采用软性角膜接触镜保护上皮瓣, 术后1周取出[2]。

注: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1.2.3 术后处理:

术后, 患者开始接受定期复查, 对照组患者采用0.1%氟米龙滴眼液, 0.1%玻璃酸钠滴眼液, 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1日4次点眼, 观察组早期同对照组, 2周后0.1%氟米龙滴眼液逐渐减量, 对照组3个月停药, 观察组1个月停药, 0.1%玻璃酸钠滴眼液所有患者滴眼3个月。

1.3 观察指标:

患者治疗结束后, 分别对其进行为期两年的随访, 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以及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2年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 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 其视力均有明显改善, 角膜瓣对位良好, 未出现角膜瓣移位、层间异物、角膜上皮内生、偏心切削等并发症, 通过对其进行随访, 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1.0有114眼 (95%) , ≥0.6有120眼 (100%) , 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1.0有110眼 (91.67%) , ≥0.6有116眼 (96.67%) , 此外, 两组患者最佳视力比较无差异 (P>0.05) ,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 讨论

屈光不正患者, 主要临床表现有视物模糊、视物疲劳, 部分患者还会产生事物变形, 甚至头痛头晕等症状, 对其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目前在临床上, 主要通过改变角膜的曲率, 继而达到矫正屈光不正摘掉眼镜的目的[3]。准分子激光系统能够在精确的手术方案设定下, 切削计量的角膜组织, 对于屈光不正患者具有良好的矫治效果, 但考虑到患者角膜厚度的差异, 角膜切削后残留的角膜组织必须能够抵抗眼内压力, 确保手术顺利、安全。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保留了角膜上皮和前弹力层的完整性, 疼痛程度较低, 视力恢复较快[4];激光上皮瓣下磨镶术通过先制作角膜上皮瓣, 让上皮瓣复位, 并由新长出来的上皮取代原来的上皮, 同样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从本次的研究结果来看,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 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磨镶术 (LASEK) 两种不同的准分子激光手术对矫治屈光不正的疗效较为确切, 患者的视力改善情况较为显著, 且患者术后的并发症较少, 在临床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今后值得继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梁珊烨, 赵普宁.准分子激光矫治屈光不正临床应用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20 (17) :4577-4579.

[2]翟俊涛.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不正50例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20) :190-191.

[3]王磊, 胡伟华, 朱炎华, 等.Epi-LASIK治疗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屈光不正的疗效观察[J].眼科新进展, 2014, 23 (11) :1068-1070.

远期临床效果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7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入院即行MRI或头颅CT检查, 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同时颈部血管超声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及意识障碍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50例, 男29例, 女21例, 年龄49~72岁, 平均 (57.3±7.9) 岁, 其中合并高血脂27例, 高血压30例, 糖尿病10例;对照组患者50例, 男27例, 女23例, 年龄46~70岁, 平均 (56.7±8.03) 岁, 其中合并高血脂29例, 高血压27例, 糖尿病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治疗前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收缩压≥180 mm Hg的患者给予降压治疗, 对合并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抗凝治疗, 合并颅内压过高的患者给予脱水治疗措施, 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给予降糖措施。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阿乐治疗, 用法用量参考《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专家共识》中的专家意见[5], 20 mg/次, 1次/d, 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保持低脂饮食, 严密监测患者肝肾功能及其他血清学指标变化情况。

1.3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对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测, 指标包括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低密度脂蛋白 (LDL) 、高密度脂蛋白 (HDL) 和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 , 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测, 指标包括斑块面积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所有患者在12个月后再给予1次随访, 对上述指标再次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配对t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设定为a=0.05, 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血hs-CRP水平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TC、TG、LDL、HDL和hs-CRP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斑块面积和IMT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斑块面积和IMT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试验组患者出现1例腹胀, 未作处理, 6 h后该症状消失。2例患者分别在治疗第2天和第5天发生谷丙转氨酶增高, 但均低于正常值3倍, 持续用药并未继续增高。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75, P<0.05) 。

3 讨论

有研究指出, 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严重程度与患者的预后有着紧密联系[6,7]。斑块的不稳定可导致斑块破裂甚至血栓的形成,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因此, 斑块的稳定与消融对预防脑血管疾病发生有着重要意义。他汀类药物与胆固醇合成限速每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的特异性结合可以大大降低胆固醇的合成, 有着良好的调脂效果[8]。因此其被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临床治疗。而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脂水平有着紧密联系, 因此他汀类药物也被用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9]。

阿乐是他汀类药物的典型代表, 其优秀的调脂效果已被众多的临床所证实。本次研究就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远期效果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12个月后试验组患者TC、TG、LDL、HDL和hsCR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较大程度改善, 且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外, 试验组患者斑块面积和IMT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再次证实了阿乐良好的远期调脂效果, 降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面积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这对改善患者病情具有积极意义, 这与文献[10-14]报道的结论较为一致。此外, hs-CRP水平的降低, 表明阿乐对减弱患者炎症反应也有一定效果。李强等[8]的研究指出, 他汀类药物不仅对血脂有着调节作用, 同时其还能抑制甲羟戊酸的生成。甲羟戊酸水平被降低后, 其衍生物在体内的水平也随之降低, 导致一系列生物效应的发生。有研究发现, 甲羟戊酸水平降低后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金属蛋白酶活性、炎症反应等都会减弱, 这对稳定斑块、修复血管内皮、斑块消融、抗血栓形成以及降低炎症反应剧烈程度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15]。此外, 阿乐还能通过抑制细胞间粘附因子-1、白介素-6及CRP水平来降低炎症反应, 从而降低了动脉中膜及内膜巨噬细胞的浸润作用, 避免斑块破裂形成血栓。

远期临床效果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 择本科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4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治疗组男67例,女53例;年龄45岁~80岁(62.12岁±7.14岁);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分 ~22分(16.01分±2. 33分);伴有高血压病史110例,糖尿病病史11例,心脏病病史15例,脑卒中和高血压病家族史12例。对照组男6 2例 ,女5 8例 ;年龄4 6岁 ~7 9岁 (6 0.7 1岁 ± 9.26岁);NIHSS评分3分 ~24分 (17.39分 ±1.91分);伴有高血压病史112例,糖尿病病史12例,心脏病病史13例,脑卒中和高血压家族史15例。脑梗死的诊断按照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中风诊断标准,皆有头颅CT/MRI检查报告。入院后1周内查颈 动脉B超 、血脂 、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肝功能,半年复查1次。两组性别、年龄及入 院时NIH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P> 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包括阿司匹林、川芎嗪、胞二磷胆碱等,对伴发疾病给予对症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胶囊 (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 mg,每日1次,晚上口服,连服1年半。

1.3观察指标治疗过程中检测两组患者肝肾功能、 血糖、血脂、hs-CRP及血清肌酸激酶。所有患者治疗开始后每半年随访1次,观察hs-CRP、血脂、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位置、形态、大小、回声特点等。

1.3.1颈动脉超声检查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的GE5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10 MHz。定义动脉壁增厚的标准: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 mm,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2 mm即定义为斑块,若多处斑块取最厚处斑块记录为颈动脉IMT。根据超声下斑块形态、内部回声、表面特征,将颈动脉斑块分成7型:其中 Ⅱ型(斑块呈无回声或极低回声,是完全透声型)、Ⅲ型 (斑块50%以上为透声型、有薄的纤维帽)、Ⅳ型(即溃疡性斑块,显示斑块基底宽,表面出现形似“火山口”的局部壁龛影),归为不稳定斑块。

1.3.2血脂检测患者清晨空腹取静脉血5 mL,检测血清胆固醇(TG)、三酰甘油(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仪器为OLTMPUS日本全自动化分析仪。

1.3.3血清hs-CRP测定应用 美国Beckmann公司试剂 盒 ,采用免疫 浊度法测 定患者空 腹静脉血hs-CRP值。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采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18个月血清TG、TC、LDL-C水平逐渐降低,HDLC逐步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18个月与12个月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血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12个月、18个月两组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mmol/L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变化两组治疗18个月后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mg/L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8个月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的上述指标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12个月与18个月,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3。

2.4两组颈动脉斑块数目、性质的变化两组治疗前的斑块数、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不稳定斑块减少71处,稳定斑块增加56处,斑块减少19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8个月与12个月比较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 稳定斑块数量基本不变。治疗后12个月、18个月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4。

2.5其他指标治疗期间,两组肾功能、血糖、血清肌酶激酶、血压均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有8例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腹胀、腹痛等较明显的消化道症状,未作特殊处理,继续阿托伐他汀治疗后症状逐渐减轻。9例患者出现谷丙转氨酶轻度增高,但未超过正常值3倍。 患者均未出现肌酸激酶增高及横纹肌溶解。

3讨论

阿托伐他汀通过多种机制稳定、逆转斑块,其机制是通过降低LDL-C。LDL-C是斑块脂质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LDL-C水平降低,其在斑块中的沉积减少, 从而使斑块的脂质核心减少,斑块变得更稳定。另外, 阿托伐他汀还可以减少动脉壁炎症,抗氧化作用稳定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本研究表明经过阿托伐他汀钙胶囊降脂治疗1年后,TG、TC、LDL-C明显降低,HDL-C明显增高,IMT和斑块减少,斑块数目及不稳定斑块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8个月与12个月相比,IMT、血脂水平、斑块面积、斑块性质 未见明显 改变 ,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治疗后hs-CRP两组均有改 善,但以治疗 组改善更 加明显, 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这和以往 研究结果 相符。

国外试验ASAP(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动脉硬化进展)研究[4,5]检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试验3年内IMT的变化,结果显示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钙使动脉粥样硬化消失。国内蔡薇等[6]报道降脂达标后继续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TG、TC、LDL-C逐渐下降,HDL-C逐渐上升,颈动脉内径增加,斑块缩小,随着时间延长差异越来越大。本研究阿托伐他汀钙胶囊治疗后12个月的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 但12个月~18个月的半年时间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阿托伐他汀钙对斑块的影响在1年后逐步平稳。继续延长观察时间,斑块数目、性质、IMT值是否进一步改善,有待进一步研究。

文献报道,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期间,有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肌酸磷激酶升高,胃肠道不适等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有8例出现腹痛、腹胀,未作处理后症状缓解,继续服药。9例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但未超过正常值3倍。未发现肌酸激酶升高和横纹肌溶解症。 提示阿托伐他汀钙胶囊在临床上使用依从性好,副反应少,程度较轻。

摘要: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及远期效果。方法 将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和治疗组(基础治疗加阿托伐他汀治疗),共治疗18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1年、1年半,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斑块面积、斑块数目、血脂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结果 治疗组应用阿托伐他汀钙18个月,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和不稳定斑块数、血脂水平、hs-CRP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可显著稳定颈动脉斑块,减轻血管的炎症反应,促进斑块消退,远期效果稳定。

相关文章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

表演人才范文(精选11篇)表演人才 第1篇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即相当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这一时期少儿的主要行为活动是学...

3
2025-09-20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

保安班长月总结(精选6篇)保安班长月总结 第1篇篇一:保安班长年终总结个人总结光阴似箭日如梭,转眼间半年已经过去。回顾我们保安队在近...

1
2025-09-20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精选15篇)班主任有关工作培训心得 第1篇20**年8月我有幸在市电大参加了“仙桃市第一期小学骨干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1
2025-09-20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一年级四季教案 第1篇《四季》文清路小学 刘明霞教学目标:1、认识 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

2
2025-09-20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精选18篇)办公室文秘的岗位职责有哪些 第1篇1、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

3
2025-09-20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精选12篇)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 第1篇《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

2
2025-09-20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精选10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第1篇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阳旭东(贵州工业大...

1
2025-09-20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精选8篇)宾馆改造可行性报告 第1篇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宝地宾馆改扩建项目 承办单位:...

1
2025-09-20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