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杨荣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杨荣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精选6篇)

《杨荣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第1篇

《杨荣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荣,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荣。建文二年进士。成祖初入京,荣迎谒马首曰:“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驾谒陵。自是遂受知。既即位,简入文渊阁,同值七人,荣最少,警敏。江西盗起,遣使抚谕,而令都督韩观将兵继其后。贼就抚奏至,帝欲赐敕劳观。荣曰:“计发奏时,观尚未至,不得论功。”帝益重之。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帝尝晚坐行幄,召荣计兵食。荣对曰:“择将屯田,训练有方,耕耨有时,即兵食足矣。”二十年,复下诏征阿鲁台。或请调建文时江西所集民兵。帝问荣。荣曰:“陛下许民复业且二十年,一旦复征之,非示天下信。”从之。明年从出塞,军务悉委荣,昼夜见无时。当是时,帝凡五出塞,还次榆木川,帝崩。中官马云等莫知所措,密与荣等入御幄议:六师在外,去京师尚远,秘不发丧,以礼敛;熔锡为椑,载舆中。所至朝夕进膳如常仪,益严军令,人莫测。或请因他事为敕,驰报皇太子。荣曰:“谁敢尔!先帝在则称敕,宾天而称敕,诈也,罪不小。”众曰:“然。”乃具大行月日及遗命传位意,启太子。

仁宗即位,赐敕褒劳,赉予甚厚。进工部尚书,食三禄。宣德元年,汉王高煦反。帝召荣等定计。荣首请帝亲征,曰:“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帝从其计。至乐安,高煦出降。

英宗即位,委寄如故。正统五年乞归展墓,命中官护行。还至武林驿而卒,年七十。赠太师,谥文敏,授世袭都指挥使。(节选自《明史?杨荣传》)

【注】①椑,bì,最里面的一层棺。②宾天,与下文的“大行”均指皇帝死。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成祖遽趣驾谒陵 趣:奔赴 B. 既即位,简入文渊阁 简:选拔

C. 贼就抚奏至 就:接受 D.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 画:筹划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荣心思缜密的一组是

①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

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

③或请调建文时江西所集民兵

④秘不发丧,以礼敛

⑤先帝在则称敕,宾天而称敕,诈也

⑥正统五年乞归展墓

A. ②③⑥ B.①④⑤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居高位的杨荣虽然年轻但他表现不俗。在文渊阁一起值班的七个人里,只有杨荣最年轻,但他却是其中最机警聪敏的一个。

B.杨荣凭借着军事才能深受皇帝信任。皇帝出赛用兵时,把军务全都交给随从出征的杨荣, 白天和晚上召见他也没有固定的时间。

C.杨荣往甘肃经画军务,不辞劳苦,在武英殿奏报。皇帝非常高兴。当时正是盛夏,天气炎热,皇帝亲自切瓜给他吃。

D.杨荣的忠心受到了前后几位皇帝的 认可。成祖信任器重他,仁宗褒扬慰劳并丰厚赏赐他,英宗像以前的皇帝一样信任和倚靠他。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当是时,帝凡五出塞,还次榆木川,帝崩。

(2)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

答案:

4. A(3分) 趣:催促。

5. D(3分) ③是“或”(有的人)的行为;④是中官马云和杨荣等人一起商议后的安排,不属于杨荣个人“心思缜密”的表现;⑥是杨荣对家事的处理。

6. A(3分)“是其中最机警聪敏的一个”无中生有。

7. (10分)(1)当这个时候,皇帝一共五次出塞,回师途中驻扎在榆木川,皇帝驾崩。(“是”、“凡”、“次”和“崩”各1分,句意1分)

(2)他们认为陛下新近登基,一定不会亲自出征,现在出其不意,以天子的威严前往,事情没有不成功的。(“行”、“天威”、“临”和“济”各1分,句意1分)

《杨荣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第2篇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黄巾起,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县令逾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①。昱谓县中大姓薛房等曰:“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②,其势可知。此不过欲虏掠财物,非有坚甲利兵攻守之志也。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且城高厚,多谷米,今若还求令,共坚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房等以为然。吏民不肯从,曰:“贼在西,但有东耳。”昱谓房等:“愚民不可计事。”乃密遣数骑举幡③于东山上,令房等望见,大呼言“贼已至”,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随之,求得县令,遂共城守。度等来攻城,不能下,欲去。昱率吏民开城门急击之,度等破走。东阿由此得全。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是时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后绍与瓒有隙④。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别敕范方:“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吾定绍,将加兵于岱。”岱议连日不决,别驾王彧白岱:“程昱有谋,能断大事。”岱乃召见昱,问计,昱曰:“若弃绍近援而求瓒远助,此假⑤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⑥。夫趣⑦

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岱从之。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刘备失徐州,来归太祖。昱说太祖杀备,太祖不听。后又遣备至徐州,要击袁术,昱与郭嘉说太祖曰:“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太祖悔,追之不及。会术病死,备至徐州,遂杀车胄,举兵背太祖。顷之,昱迁振威将军。袁绍在黎阳,将南渡。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显,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表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愿公无疑!”太祖从之。绍闻昱兵少,果不往。太祖谓贾诩曰:“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三国志.程昱传》

【注释】

①止屯:驻扎。②居:据守。③幡:旗帜。④隙:矛盾,怨仇。⑤假:借。⑥禽:通“擒”。⑦趣:通“趋”。

【练习】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2.简要概括文章围绕程昱写了哪些事件,并说说这些事件可以看出程昱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

1、①县令翻越城墙逃跑了,官吏和百姓纷纷扶老携幼向东逃奔到渠丘山。②程昱和郭嘉劝太祖说:“您前些天没有除去刘备,我等确实没有您这样的度量。现在借兵给他,他一定会生叛离之心。”

2、(1)①献计守城,击败王度。②反对刘岱依附公孙瓒,预言必遭祸患。③力劝曹操,除去刘备。④防守鄄城,不接受增援。(2)程昱有谋略、有胆识,为曹操出谋划策,防守城池,深得曹操信任。

《杨荣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第3篇

一、文言文教学难的原因分析

(一) 文言文古奥难懂。

文言文是语文学科所有的知识板块中距离学生生活最遥远的部分, 从用词习惯到语法逻辑, 从课文内容到价值取向, 都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陌生感。而学生的语言交流语境与文言文语境的严重脱节, 致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带着主观的畏难情绪, 这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在用词习惯上文言文与现代文有很大不同。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复音词居于次要位置, 绝大多数一个字就是一个词, 而一个词往往兼有好几个意义, 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的时候, 往往容易混淆词语的意义, 造成理解的障碍。例如“之”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 “之”的用法跟“的”相当, 也用作代词。但在古代汉语中“之”的用法多达十二种, 这都需要学生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确定其意义。如《公输》中, “之”共出现三十二次, 在“宋何罪之有”中,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在“愿借子杀之”中, “之”为人称代词, 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中, “之”相当于“的”, 在“吾知子之所以距我”中, “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由于文言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十分普遍, 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难准确掌握词语意义。

语言中的词汇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一些词从形式看古今相同, 从意义看, 迥然有别。这对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影响。如“牺牲”的古今意就有很大的不同。其古义是指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如《曹刿论战》中,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到了现在, 其含义为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在语法逻辑上文言文与现代文也有很大的区别。古代汉语句式结构多变, 为了错综句法、调和音节的需要, 作者往往使用倒装手法, 调换词语间的位置。这种灵活多变的组句方式与现代汉语的固定语法模式有很大的区别, 学生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存在认知障碍。

(二) 学生原因。

1. 学习目的不明确

从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到,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起步阶段, 所以教学大纲对于文言文教学要求比较低, 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即可。从实际教学来看,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对大纲存在简单化的理解, 对于文言文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 一方面因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对于文言文教学要求比较低, 考试内容相对比较容易, 主要考察学生的文言文实词掌握情况, 文言文背诵默写情况, 对课文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于文言文的文化内涵, 文言文的节奏韵律, 文学语言的评点赏析几乎不做考察。作为教学的指挥棒, 考试内容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 所以相当一部分教师错误地将文言文教学定位于“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字词教学, 完全忽视了文言文作为“文”的巨大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这直接导致了学生错误地认为文言文不过是过时的, 死的语言, 古奥难懂, 没有学习研究的价值。另一方面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文言文作品数量太少, 导致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兴趣不大。人教版教材初中阶段八本书中收录文言文课文共43篇, 学生在每一学期学习过程中只能接触到五到六篇文言文作品。文言文阅读量的严重不足, 使学生无法形成比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语感, 对于文言文的音节节奏, 比较常见的语法现象, 独特的谋篇布局方式均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师在有限的课时中讲授的文言文知识, 学生很难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很难获得认知的满足感, 学习热情自然不高。久而久之, 一部分学生主动放弃了对于文言文的探索和研究。

2. 课外阅读积累少

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上缺少长久的计划, 只是把文言文阅读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 没有真正让文言文教学在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中发挥作用。而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阅读指导, 大都没有课外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学生每学期在课本中只能读到五到六篇古文, 如果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补充阅读材料,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从何谈起?学生又如何能够产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呢?很多学生只读过语文课本中节选的《陈涉世家》, 对于《史记》中的其它篇目、《史记》的成书背景一无所知。一部分学生因为阅读《陈涉世家》而对《史记》产生兴趣, 却因为没有教师的必要引导, 放弃了阅读计划。学生对古老中国的历史、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 对李白、董仲舒等历史人物充满神秘的幻想, 教师应该因势利导, 介绍相关的文化典籍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 扩大学生的文言阅读量。

二、文言文教学对策

(一) 以灵活多变的形式组织学生预习。

在正式上课之前, 应该要求学生通览全文, 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 边读边想边记, 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这种习惯应该在开始进行教学时就养成。而此时, 教师的作用应集中在鼓励上, 鼓励学生要迎难而上, 更要鼓励学生做好预习记录工作。重点是学会有条理的记录下自己的困难、疑惑, 方便随后的教学。为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我们可以每次变换方式, 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如:个人预习、同桌合作、小组讨论、全班共研等。另外, 为了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还可以设立有价值问题评选的机制, 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扫障设疑。

(二) 段落文意梳理, 给学生展示成果的空间。

在进行相应段落的教学时, 我们首先应该做好整体梳理的工作。而此时, 一定要给时间让学生把阅读所得以及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向大家宣示, 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 相互提高, 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同时要能通过复读印证别人的见解, 完善自己的认识, 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学会倾听, 对学生的发现, 要随时进行鼓励。

(三) 以形式多样的活动, 代替简单的复习检查。

在进行完课堂教学以后, 课下巩固也应该同步进行, 此时, 教学的方法、形式应该灵活多样, 不应让学生感觉是教师强制的要求。学生的心态摆正了, 复习效果自然会大不相同。

1. 知识竞赛。

可以进行小组或男女生之间的比赛。教师从所学的课文中设计出若干个题目, 让学生进行知识竞赛。在荣誉感的作用下, 学生会很自觉、认真地进行准备, 效果比强制要求要好很多。

2. 小小老师。

对于学生, 尝试自己充当截然不同的角色, 是很有吸引力的一件事。我们可以让学生成为哪一课的专家、小老师, 课下进行准备, 而后上课时随机抽取“老师”, 回答“学生”的疑问或问题。

3. 过关制。

在一课的教学结束以后,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自己身上过关, 教师抽取几个较有难度的问题让过关学生回答, 通过即是过关, 否则要重新再过。这样, 对教师而言, 会花费一些时间, 但对学生而言, 监督效果却会很好。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初中生文言文阅读状况的调查分析, 发现目前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差, 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语感, 所以对文言文阅读普遍不感兴趣。而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上缺少长久的规划, 只是把文言文阅读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 过分重视文言字词翻译, 忽略了文言文作为“文”的巨大审美价值。想要让文言文教学真正焕发光彩, 关键还是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挖掘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唤起学生的探求欲望, 真正让学生走进文言文的神奇世界, 领略文言文的文笔之妙、风格之美。

摘要:本文对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 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发现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出现下降的趋势。中学文言文教学低效的关键在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普遍不高。

关键词:中学教育,文言文阅读,教学困境

参考文献

[1]高蕾.浅谈“语文素养”.吉林教育科学院学报, 006, (2) :22.

[2]朱赞扬.中学文言文自学指导的建议.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2) :21.

[3]曾静.浅谈文言文教学的诵读法[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0, (02) .

[4]陆秀筠.“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教育, 2000, (Z1) .

《杨荣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第4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物史传 文言文 阅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3-036-01

0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难度应该说是仅次于诗词鉴赏题的难度。那么应怎样引导学生度过这一难关呢?

一、把握基本特点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选段具有如下特点:

1.以记人叙事类的人物传记为主,并多选自“二十四史”等正史中

2.传记类文言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价值取向

这类文言文段所涉及的人物的价值取向多为“古代的良吏忠臣、烈女孝子、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等,价值取向是表现他们的“为官清廉、淡薄名利,为民作主、关爱百姓,孝敬父母,聪明智慧、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针砭时弊、弘扬正气”等为主要内容。如“苏琼的传记”表现了苏琼“为官清正廉洁、心系百姓的崇高品质”,“胡质父子的传记”表现了胡质父子“恪守清廉的高尚品德”,“田单的传记”表现了田单的“聪明智慧和显赫的战功”;“孟尝传”表现了孟尝的“仗义执言、为官正直、关爱百姓”的品质。

3.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写作上的特点

(1)文段一般介绍的顺序是:姓名→籍贯→管职→经历→事件。如2003年的“裴矩传”依此介绍了“裴矩的字(弘大)、籍贯(河东闻喜人)、家境(早孤)、学识(博学)、官职(吏部侍郎)”等。事实上,我们学生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训练中所接触的文段,大多也是按此顺序来写的。明确这个特点后,有助于我们“快速阅读、了解人物的情况”。

(2)文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文段开篇先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那么这个人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是为写这个主要人物作的陪衬。

(3)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二、审清高考文言文选段及题干设计的目的、特点

1.文段后一般均附有的注释,注释的内容或“对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涵义作阐释”,或“简单交代文中主要人物的经历”等。

2.在文段、试题的题干和选项中,向考生透露的信息明朗,只要考生重视并很好地用起来,受益匪浅。有关“人物的个性品质”的问题,有的在“文段中”暗示。如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文言选段“裴矩传”中,第二段有“裴矩佞(nìng)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的句子,这个句子就交代、暗示了裴矩的个性特征;像这类例子历年在全国或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中经常出现,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训练中,要引起重视,并有意识地训练。

3.命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为主。从题目的设置和考查的知识点看,每年均有“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句翻译,文意的理解和把握,品行分析,情感流露”等,命题的原则遵循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题例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一命题原则为我们的复习备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模式。因此,在复习备考时,要严格遵循“大纲”和“考纲”,重视书本上基础知识的识记。

三、教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1.遵循三个步骤

在应考过程中,不少同学一般都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2.掌握解题方法

(1)依照文言语境解题。如考题“人迹绝矣”中“绝”字的含义:按照词典的解释为“断绝”。很明显在这里就不正确,应为“不见”之意,与“千山鸟飞绝”中的“绝”字意同。

(2)以题解题,即从题目所给的信息中获得一些解题的启示。如考题:“随园担粪者”在农历十月中报告主人,“梅树有一身花矣”。作者将这句加工成“霜高梅孕一身花”。请仔细品位这一诗句中“霜”、“孕”两字的妙处。

此题干中,“农历十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由“农历十月”可看出正是梅树“孕”花的季节,,再由这一季节联想到“霜”的环境,而且“孕”字本身的内涵就可以想象到“梅花含苞欲放”的美丽景象。

(3)以文解题,即用文段中的话来解题。如考题:这篇文章记叙了崔默庵给一“少年”诊病的全过程,先把脉,再观察什么,然后又观察什么?从文中“进食”、“饮啖”等词可找到“饮食”的答案;从问中“室中”、“一室”中可以找到“居室”的答案。

(4)以注解题。命题者有时会在文后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

(5)以旨解文。有些题目必须先要弄懂全文的主旨,才能回答。如考题:苏辙兄弟贬官以后,世人和巢(cháo)谷对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必须结合这个语段的主旨“褒扬巢谷古道热肠”来回答才算准确。

卢坦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第5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卢坦字保衡,河南洛阳人。仕为河南尉,时杜黄裳为河南尹,召坦立堂下,曰:“某家子与恶人游,破产,盍①察之?”坦曰:“凡居官廉,虽大臣无厚畜,其能积财者,必剥下以致之。如子孙善守,是天富不道之家,不若恣②其不道,以归于人。”黄裳惊其言,自是遇加厚。

李复为郑滑节度使,表③为判官。监军薛盈珍数干政,坦每据理拒之。有善笛者,大将等悦之,诣复请为重职,复问坦,坦笑曰:“大将久在军,积劳累迁④,乃及尊职。奈何自薄,欲与吹笛少年同列邪?”诸将闻而惭,遽出就坦谢。复卒,乃以复丧归东都,为寿安令。河南赋限已穷,县人诉机织未就,坦诣府中请申⑥十日,不听。坦谕⑦县人弟输,勿顾限,违之不过罚令俸尔。由是知名。

累迁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赤县尉为台所审,京兆尹密救,帝遣中人就释之。坦白中丞请中覆,中人走以闻,帝曰:“吾固宜先命有司。”遂下诏,乃释。数月迁中丞。初,诸道长吏罢还者,取本道钱为进奉,帝因赦令一切禁止,而山南节度使柳晟、浙西观察使阎济美格悖诏⑧进献,坦劾奏,晟济美白衣待罪。帝谕坦曰:“二人所献皆家财,朕已许原,不可失信。”坦曰:“所以布大信者,赦令也。今二臣违诏,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帝曰:“朕既受之,奈何?”坦曰:“出归有司,以明陛下之德。”帝纳之。

【注释】①盍:何不。 ②恣:放纵。 ③表:上奏章推荐。 ④迁:升职。⑤就:完成。 ⑥申:延期。 ⑦谕:告诉。 ⑧悖诏:违反诏令。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某家子与恶人游(交往) B.自是遇加厚(对待)

C.河南赋限已穷(贫穷) D.朕已许原(原谅)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凡居官廉,虽大臣无厚畜 虽千里不敢易也

B.遂下诏,乃释 乃丹书帛曰

C.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 先帝不以臣卑鄙

D.京兆尹密救,帝遣中人就释之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是天富不道之家,不若恣其不道,以归于人。

(2)诸将闻而惭,遽出就坦谢。

22.文章中的卢坦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结合文中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19.C(3分) 20.A C (4分,各2分)

21.①这是上天使不道义的家富足,不如放纵他们的子孙做不道义的事,把钱财归还给人民。

②各位将领听到这话很惭愧,急忙出来到卢坦面前感谢。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2.公正、廉洁 卢坦任河南县尉,当时的河南尹杜黄裳让他调查某家因儿子与恶人游而破产的事,卢坦认为当官应廉洁,积聚大量钱财的官一定搜刮下民而得到钱财,这样的家破产,钱财归于百姓,倒是好事。柳晟,阎济美违反诏令向皇帝进献钱财,卢坦揭发他们的罪状,说服皇帝按诏令办事,让皇帝把接受的钱财归还主管官员。

胆识过人 卢坦任郑滑节度使李复的判官,监军薛盈珍干预政事,他据理拒绝。大将向李复请求让一位擅长吹笛子的人担任重要官职,李复问卢坦此事,卢坦委婉地说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大将听到他们的话后很惭愧。

(4分,各2分。品质2分,材料2分)

附文言文译文:

卢坦字保衡,是河南洛阳人。做官当河南县尉。当时杜黄裳为河南尹(尹,长官),叫来卢坦站在堂下,说:“某家儿子与恶人交往,丧失了全部财产,你怎么不调查此事呢?”卢坦说:“凡是当官廉洁,即使高官也没有丰厚的积蓄,那些能积聚钱财的一定搜刮下民来得到钱财。如果他们的子孙善于守住钱财,这是上天使不道义的家富足,不如放纵他们的子孙做不道义的事,把钱财归还给人民。”杜黄裳对他的话感到惊奇,从此对待他更加优厚。

李复任郑滑节度使,上奏章推荐卢坦做判官(判官,地方长官的`属官)。监军(朝廷所派监督军队的官)薛盈珍多次干预政事,卢坦每次据理拒绝他。有个擅长吹笛的人,大将等人喜欢他,大将等人到李复那里请求让他担任重要官职,李复问卢坦怎么办,卢坦笑着说:“大将长久在军队中,积累功劳多次升迁,才到尊高官职,怎么能自己轻视自己,想要和吹笛子少年一同任官呢?”各位将领听到这话很惭愧,急忙出来到卢坦面前道歉。李复去世,卢坦因为跟随办李复的丧事回东都(洛阳),后来任寿字县令。河南郡征收赋税期限已到,县里百姓诉说机上丝绸织品没织完,卢坦到郡府中请求延期十天,郡府不批准。卢坦告诉县里百姓只管缴纳织品,不要考虑期限,违背期限不过是罚县令俸禄而已。因此卢坦知名。

李迪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第6篇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起: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诛: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弛:延缓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所考查的四个实词,都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且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A.奇:意动用法,认为惊奇,C.诛:诛杀,D.弛:松弛。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 发兵捕之,久不得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代词,代李迪/表祈使,当,可。B.代词,代亡卒/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以何”的倒装,用 /用来 。D.都是竟然。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 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围绕“胆量非凡”加以筛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对应。可先找出不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句子,再用排除法,如本题中①④⑤并非直接体现诚信,由此可排除ABD选项。

【答案】 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 处的理解。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答案】 D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段的断句能力。做此类题要把握语境,同时还在注意虚词在语中的位置。

【答案】 ⑴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译文: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第⑴句注意“向”、“ 殆”“ 过”等词的落实,第⑵句注意“许”、“然”“壮”等词的落实。

【答案】①(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相关文章
感受大自然作文400字

感受大自然作文400字

感受大自然作文400字(精选16篇)感受大自然作文400字 第1篇这个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大自然的几分姿态,让世界变得更...

2
2025-09-22
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精选12篇)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 第1篇(一) 观念老化, 信息意识淡薄虽然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步伐较快...

1
2025-09-22
高三数学30分

高三数学30分

高三数学30分(精选7篇)高三数学30分 第1篇1、对于英语中的记叙文来说,全文讲一个故事,只讲故事。一般在A篇,如果短,就当看小说一样看...

1
2025-09-22
高会考试案例分析真题卷十

高会考试案例分析真题卷十

高会考试案例分析真题卷十(精选6篇)高会考试案例分析真题卷十 第1篇甲公司3月10日对外披露的会计报表附注中有关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

1
2025-09-22
给生活松绑美文摘抄

给生活松绑美文摘抄

给生活松绑美文摘抄(精选13篇)给生活松绑美文摘抄 第1篇听过一个故事:外国有一个老人,死了儿子,她非常伤心,从早哭到晚。她去问神父...

1
2025-09-22
关于谢谢你老师作文800字

关于谢谢你老师作文800字

关于谢谢你老师作文800字(精选4篇)关于谢谢你老师作文800字 第1篇谢谢你老师初中作文800字九月的天气已微带凉意,我与同学有说有笑的来...

1
2025-09-22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协议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协议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协议(精选13篇)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协议 第1篇甲方(征用土地方): 负责人: 负责人身份证: 联系电话:住所地: 通...

1
2025-09-22
购买音响设备请示

购买音响设备请示

购买音响设备请示(精选14篇)购买音响设备请示 第1篇尊敬的校领导:根据实际情况,经过慎重考虑,以及与外语系团总支学生会干部们、上一...

1
2025-09-22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