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知识范文(精选12篇)
预防接种知识 第1篇
1 开展预防疫苗接种知识的方法
1.1 对象
对近1年半刚满月的婴儿家长开展预防疫苗接种宣传,使婴儿家长能够及时地了解预防疫苗接种的信息和方式,按时地为自己的孩子接种相应的疫苗,防止孩子被疾病传染。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听课的妈妈和未听课的妈妈分组进行抽查,分析并对比其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确定预防疫苗接种开展所产生的效果。
1.2 方法
对妈妈班的家长进行定期的课程讲解,每月1次,讲解的内容包括我国的免疫计划、接种政策、预防的疾病以及现有的疫苗种类等,让家长认识到各类疫苗的作用、针对的疾病、接种疫苗的程序以及接种的时间、注意事项等,使家长在孩子接种疫苗的时候能够根据孩子的情况,正确的选择疫苗,并且在孩子接种疫苗后产生不良反应时,能够及时进行的处理。此外,单位要对家长提出的疑问等进行耐心讲解,防止家长对某些问题不了解而在接种疫苗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讲课时间可以安排1 h左右,并空出30 min来对家长的疑问等进行解答。在授课之前,先对家长进行1次问卷调查,讲课过后再调查1次,将其与授课之前的调查进行对比,找出效果较为明显的方面,再寻找依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解决。
2 开展预防疫苗接种知识普及产生的效果
2.1 基本情况
在开展预防疫苗接种知识普及之前,对部分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得分基本及格的人数约占65%,其中年龄较大的家长对疫苗接种知识的掌握程度相较于年轻的家长要高。此外,居住的环境和家长的文化程度有很大的影响,总体来说,居住在城区的家长比居住在郊区或农村的家长及格率要高,同时,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及格率要高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
2.2 开展预防疫苗接种普及后的变化
在干预措施实施之后,家长对于疫苗接种的认识及及格率均显著提高,与没有实施措施前比较,问卷调查的得分也得到了提高。干预后,20+,25+及30+年龄组的家长问卷得分分别提高了约14.5分,5分,5.5分,其中,20~25岁家长问卷得分提高的分数最多。此外,在预防免疫接种知识普及后,城市和乡村问卷调查的分数分别提高了约6.5分,8.0分,提高的幅度较大,且乡村家长提高的幅度高于城区家长。从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高中文化以上和高中文化以下的家长都有较大的提升,但提升的幅度不同,高中以上文化家长提高的幅度略低于高中文化以下的家长。
2.3 预防疫苗接种知识普及后的接种率情况
活动开展后,听课家长的孩子的及时率和接种率明显高于未听课家长的孩子。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听课家长孩子的及时率接近90%,接种率在89%左右,而未听课家长的孩子的及时率为83%,接种率约为81%。
3 讨论
3.1 妈妈班与接种知识了解程度的关系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妈妈班在预防接种知识听课之前,所得的分数整体较低,而家长在听课之后的分数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说明家长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前对预防疫苗接种方面的知识了解得不够,而在听课之后,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能够掌握预防接种的基本的知识,如孩子应该在何时接种疫苗,应接种何种类型的疫苗,在疫苗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应如何处理等。
3.2 妈妈班可提高流动儿童的接种率
通过依托妈妈班进行预防疫苗接种知识普及对流动儿童接种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流动儿童接种率的提升都是免疫工作中的难点,由于其流动性大,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专门的管理,因此在流动儿童预防免疫接种的宣传工作上相对于本地的婴儿要少得多。而妈妈班免疫接种课堂的开展,能够有效地让家长了解到预防接种的知识,并且能够经过家长之间的传播,提高流动儿童的接种率。但是,由于参与妈妈班预防疫苗接种知识课堂的流动儿童家长较少,因此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覆盖面还不够广。
在传统的宣传教育中,由于采用的方式较为古板,无法引起家长的重视,家长在疫苗接种的意识上较为淡薄,婴儿的预防疫苗接种率整体较低。而通过妈妈班开展预防疫苗接种知识的普及能够加强家长与讲解者、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相对于传统的宣传方式具有更多的乐趣。并且这些内容在讲解人员的讲解下,显得更加的形象,更便于家长理解。家长在遇到不懂的知识时,也可以自由的向讲解者提问,方便很多家长了解平常不懂的内容。通过家长课堂,让孩子家长了解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及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必要性、安全性和相关疫苗知识,提高了家长的接种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提高疫苗接种率的效果,对于疾病控制和保障儿童健康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姚凤燕.家长课堂在预防接种及知识传播中的作用[J].上海预防医学,2014,26(7):381-382.
[2]刘亚静.借助“妈妈课堂”开展预防接种知识普及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8):396-397.
[3]唐军“.妈妈班”健康教育模式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1):150-151,154.
[4]刘俊萍,王玮.免疫规划“妈妈班”效果调查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15):57-58.
预防接种知识 第2篇
宝宝注射哪种疫苗
对于每一位宝宝来说,注射疫苗是有效提高自身免疫力的方式。对于每一位妈妈都知道要给自己的宝宝接种疫苗,但是究竟要接种哪种疫苗,相信很多妈妈都是很混乱的,甚至不是很清楚。那么究竟小孩应该注射哪种疫苗呢?我们快来看看吧。
1、卡介苗:这个对于每一位宝宝来说都是要接种的,作用是来预防结核病。宝宝刚刚出生就需要借助,一般来说,一生只需要接种一次;
2、乙肝疫苗:作用是来预防乙肝的,宝宝刚刚出生之后1个月以及6个月的时候,各需要接种一次;
3、百白破混合制剂:作用是来预防百日咳以及破伤风的。在宝宝3个月、4个月、5个月以及2岁的时候都需要接种一次;
4、麻疹疫苗:作用是预防麻疹的。宝宝8个月以及6岁的时候都需要接种一次。
什么情况下宝宝不能接种疫苗
很多妈妈们都认识到在宝宝出生以及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接种疫苗对于宝宝来说十分的重要,可以有效地提高免疫力。其实不是全部的宝宝都是适合接种疫苗的,那么究竟什么宝宝是不能接种疫苗呢?我们快来看看吧。
1、如果宝宝患有各种疾病,是不适宜接种疫苗的,例如发热、腹泻、感冒等情况,都是不适合注射疫苗的;
2、如果宝宝患有肝炎、严重心脏病等疾病的情况下,身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如果这时候还去接种疫苗就有可能承受不了接种之后会带来的疫苗反应,甚至可能会导致宝宝的病情加重;
3、注意对于患皮肤病的宝宝也是不能进行接种的;
4、对于过敏的宝宝,很容易有不良反应产生,是否要接种疫苗要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幼儿疫苗的注意事项
新闻上时常出现新生儿接种疫苗死亡的案例,听起来让人胆战心惊,但是这毕竟是少数,如果疫苗本身没问题,只要注意新生儿的各种身体状况,一般是不会出现这种意外的。一般对于疫苗的接种,新生儿是会有一些反应的,一种是接种反应,也就是生物制品本身所引起的接种反应,一般比较轻微,会自然消失,另一种是异常反应,这与新生儿的体质有很大关系,过敏体质的宝宝容易发生异常反应,可能出现晕厥、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接种疫苗后全身感染等,这时候父母和医生就要特别注意了。对于宝宝接种疫苗中可能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具体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1、及时让医生知道宝宝的各项身体状况,比如是否是早产儿,是否营养不良等,这些情况是不适合接种疫苗的,应该咨询医生后再商量对策。
2、患有感冒、腹泻、发热等疾病的宝宝是不可以接种疫苗的,应该在病情痊愈之后再行接种,而肝炎、结核等传染病以及严重心脏病等疾病会导致宝宝免疫力下降,也不可以注射疫苗。
3、患有皮肤病或者过敏体质的宝宝不宜注射疫苗,应该咨询医生的建议。
4、刚刚接种疫苗的宝宝不应该急着回家,而是需要在医院等候20~30分钟左右,一旦宝宝发生不良反应可以及时就医。
5、宝宝出生后,医生会给父母一个小册子,上面会详细写出宝宝需要注射的疫苗和注射时间表,爸妈们一定不要粗心,要严格按照小册子来接种疫苗。
6、宝宝接种疫苗之后,爸妈要注重宝宝的卫生,保证接种部位的清洁,以免引起局部感染。
给宝宝接种疫苗要注意什么
在接种疫苗的时候,如果宝宝有发热或者其他一些特殊情况的,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疫苗接种的。另外,在给宝宝接种疫苗时还需要注意下面这些事项!
1、先了解自家宝宝的健康状况。宝宝近几天是否接触过有传染病的人,有没有发热、拉肚子、咳嗽等症状,这些问题在给宝宝接种前都需要告诉医生,作为能否进行预防接种的参考,以免造成反效果。
2、查看宝宝有无禁忌症和过敏史。心脏疾患、肝肾疾病、活动性肺结核、皮肤化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以及有过敏史、惊厥史等都属不能进行预防接种的范畴。此外,如果宝宝正在接受皮质激素、放射治疗或抗代谢药物治疗也应推迟接种时间。
3、需详细了解要接种的疫苗。接种前,父母不但要事先准备好《预防接种证》以便让医生凭证接种,而且自己也要了解接种的是什么疫苗。如果宝宝在上次接种这种疫苗后出现过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出现过敏反应,都要告诉医生,看这次能不能再接种这种疫苗。
甲型H1N1流感疫苗预防接种知识 第3篇
1、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种类有哪些?
答:我国是全球首个批准甲型H1N1流感疫苗上市的国家。目前,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上市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为15微克无佐剂裂解疫苗,注射剂型。截至目前,批准上市的疫苗由以下8家企业生产: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华兰生物疫苗有限公司、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延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元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等。国产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疫苗的生产工艺与往年的季节性流感疫苗基本相同,均需经过鸡胚培养、灭活病毒、纯化、裂解等工艺后制成。
2、甲型H1N1流感疫苗可以自行购买后带走接种吗?
答:不可以。
根据我国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需要,本次甲型H1N1流感疫苗由政府统一采购,国家统一调配,优先用于重点和关键人群,个人是不能自行购买的。
受种者应到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预防接种单位接种。根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应在预防接种单位观察30分钟。受种者一旦发生可疑的不良反应,可以得到快速、有效的处理;由于疫苗需要在2—8℃条件下保存,自行购买后带走接种容易造成疫苗受热后效力降低,形成无效接种。
3、3岁以下的儿童可以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吗?
答:目前不可以。通过国家药监局批准使用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适用于3岁以上人群。我国甲型H1Nl流感疫苗只在3岁以上人群中开展了临床试验,目前还没有3岁以下儿童接种甲型H州1流感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
4、甲型H1N1流感疫苗注射的部位和方法与季节性流感疫苗有什么不同?
答: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注射部位和方法与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相同,都是上臂外侧三角肌,肌肉注射。详细情况参照各生产企业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和季节性流感疫苗使用说明书。
5、出国人员到哪里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
答:现阶段,对出国人员没有设立专门的接种点。我国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重点人群主要是关键岗位的公共服务人员、学生及教师、慢性病患者等。出国人员如属于上述重点人群,则应根据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安排,前往规范的接种单位接种。
根据《国际卫生条例》和我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的规定,前往国外传染病疫区的出国人员需接种疫苗或预防服药。目前,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流行,但甲型H1N1流感疫苗还不属于《国际卫生条例》要求接种的疫苗。
6、甲型H1N1流感疫苗是否给幼儿园孩子接种?自费还是免费?
答:现阶段,甲型H1N1流感疫苗由政府统一采购,统一调配,暂不接受自费接种。是否在幼儿园儿童中接种,将综合考虑疫情流行情况、疫苗供应量、儿童年龄(3岁以上儿童可以接种)等多项因素,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决定。
7、国家机关、外企等单位是否能购买甲型H1N1流感疫苗进行集体接种?
答:目前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种策略是优先在关键岗位的公共服务人员、学生及教师、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中接种。无论是什么单位、部门的工作人员,只要属于重点接种的人群。省级卫生部门将根据疫情控制需要,有计划地予以接种。
8、肾病综合征患者是否可以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
答: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禁忌证为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因此如肾病综合征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或者程度较严重则应禁止接种。病情轻微的应在临床医生指导下慎重决定。
9、对季节性流感疫苗过敏,是否能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
答:不能。普通的季节性流感疫苗和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制作工艺基本相同,因此对普通季节性流感疫苗过敏的人不能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
由于制备季节性流感疫苗和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过程,均需鸡胚培养、灭活、裂解、纯化等工艺,疫苗中不可避免的会残留微量的卵清蛋白、甲醛、裂解剂等物质,因此对疫苗任何成分过敏的人应禁止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
10、既往有过敏史,是否可以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
答:有鸡蛋过敏史、接种疫苗过敏史及其他严重过敏史的受种者禁止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有其他过敏史者应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慎重决定是否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接种疫苗前,受种者应向接种医生告知健康状况和过敏史等情况。
11、既往有惊厥史,是否可以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
答: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分为热性惊厥及无热惊厥。如果是热性惊厥,且不在发病的急性期,可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如果是无热惊厥,应就诊后明确是否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如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者不能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
12、医疗废弃物处理单位的人员能否优先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
答:医疗废弃物处理单位的人员暂不是优先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人群,具体接种人群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除接种疫苗外,还可通过其他防护措施预防甲型H1N1流感。例如。用肥皂和清洁的水经常洗手;佩戴口罩;感染甲型H1N1病毒后最好在家休息,避免传播给他人;应注意在咳嗽及流鼻涕时用纸巾遮挡口鼻。并将污染的纸巾扔到垃圾桶内,如果没有带纸巾,应用手臂衣袖进行遮挡。
13、私人门诊是否可以开展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工作?
答:如果私人门诊希望开展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服务,须取得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的批准。
按规定,疫苗的预防接种应在预防接种单位进行。预防接种单位是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应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预防接种人员是经过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和设备。
14、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对甲型H1N1流感有预防效果吗?
答:目前尚未有文献证明季节性流感疫苗能预防甲型H1N1流感。
2009年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毒,人群普遍易感。季节性流感疫苗和甲型H1N1流感疫苗采用的病毒株是不同的,尚未有研究证明两种疫苗之间有交叉预防作用。建议除了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外,还应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
15、接种肺炎疫苗对甲型H1N1流感有预防效果吗?
答:接种肺炎疫苗不能预防甲型H1N1流感。
肺炎疫苗的主要成分是经过提纯的肺炎球菌荚膜多糖,接种肺炎疫苗只能预防由肺炎球菌引起的感染,不能预防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
但由于重症流感病人可合并肺部感染,接种肺炎疫苗,能够降低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在流感流行季节前,建议接种肺炎疫苗。
16、甲型H1N1流感疫苗和狂犬病疫苗接种应间隔多久?有先后顺序吗?
答:被犬、猫等动物咬伤后,应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
如需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应在狂犬病疫苗全程接种完成后,至少间隔14天。如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被犬、猫等动物咬伤,也应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
17、如果打算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甲型H1N1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应该如何进行接种?
答:目前市场上的季节性流感疫苗、甲型H1N1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均是灭活疫苗,相互间不会干扰免疫应答或增加副反应发生率,但不建议三种疫苗同时接种。如同时接种其中任何两种疫苗时应选择在不同的部位。如两种疫苗不能同时接种,应间隔至少14天。
预防接种知识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12个社区的预防接种适龄儿童家长760人作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进行每周1学时共2学期的“妈妈课堂”试点培训干预。
1.2 干预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进行每周1学时共2学期的“妈妈课堂”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培训, 内容包括国家免疫规划一类疫苗的免疫程序、新出生宝宝如何办理预防接种证, 预防接种的重要性、预防接种流程和注意事项、疫苗的种类及相应能预防的疾病, 常见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处置等内容。首次培训时, 根据参训个体实际情况, 填写“妈妈课堂”调查问卷, 采用自填方式完成。调查参加培训人群的基本特征, 对于国家免疫规划及程序的知晓情况, 以及宝宝的基本情况、现阶段预防接种完成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描述性资料使用百分率, 配对设计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 技术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在预防接种知识普及干预前, 对调查人群采用答卷的形式做了基础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共抽取760例调查对象进行预防接种知识问卷, 得分在60分以上的人数为499人, 粗及格率为65.7%;随着家长年龄增加对预防接种知识掌握的程度增高 (χ2=6.436, P<0.001) , 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掌握程度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城区人群高于郊区人群 (χ2=3.819, P<0.001) , 文化程度低者低于文化程度高者 (χ2=7.985, P<0.001) 。
2.2 干预措施实施后, 调查对象的问卷平均得分提高了7.4分, 各类调查人群的问卷得分均明显提高 (t=21.478, P值均<0.01) 。
2.2.1 年龄组分布:
干预后20~、25~、30~40岁年龄组问卷得分分别提高14.4、4.9、5.3分 (表2) , 各年龄组问卷得分提高均明显 (t值分别为18.171、13.562、14.956, P值均<0.001) ;而20~岁年龄组问卷得分提高的幅度最大。
2.2.2 是否为独生子女:
干预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家长问卷得分分别提高6.8、5.0分 (表2) , 两种类型家庭的问卷得分提高均明显 (t值分别为15.113、13.685, P值均<0.001) , 而独生子女家庭问卷得分提高的幅度较大。
2.2.3 城乡人群分布:
干预后城乡人群问卷得分分别提高6.5、7.9分 (表2) , 而且提高均明显 (t值分别为14.256、15.608, P值均<0.001) , 而郊区人群问卷得分提高的幅度较大。
2.2.4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分布:
干预后初中以上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问卷得分分别提高8.2、5.6 (表2) , 而且提高均明显 (t值分别为18.623、13.325, P值均<0.001) , 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问卷得分提高的幅度最大。
2.3 疫苗的预防接种率:
干预前调查人群的孩子疫苗的接种率为85.5%, 干预后接种率为94.9%。二者相比明显升高 (χ2=38.318, P值<0.001) 。
2.3.1 年龄组分布:
干预前20~、25~、30~40岁年龄组家长的孩子接种率分别为82.5%、86.5%、87.6%, 干预后各年龄组家长的孩子接种率分别为92.3%、95.6%、96.8%, 接种率均明显提高 (χ2分别为10.334、15.372、14.010, P值均<0.001) 。
2.3.2 是否为独生子女:
干预前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家长的孩子接种率分别为85.3%、85.6%, 干预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家长的孩子接种率分别为94.8%、95.8%, 两种类型家庭孩子的接种率提高均明显 (χ2值分别为13.423、19.618, P值均<0.001) , 而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接种率提高的幅度较大。
2.3.3 城乡人群分布:
干预前城乡人群孩子接种率分别为85.8%、82.6.6%, 干预后城乡人群孩子接种率分别为95.6%、93.5%, 而且提高均明显 (χ2值分别为15.652、19.867, P值均<0.001) , 而干预前后城区人群孩子接种率均高于郊区人群孩子的接种率。
2.3.4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分布:
干预前初中以上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孩子接种率分别为86.7%、78.6%;干预后初中以上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孩子接种率分别为97.5%、86.7%。二者接种率提高均明显 (χ2值分别为33.815、7.081, P值均<0.001) , 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问卷得分提高的幅度最大。
3 讨论
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妈妈课堂”, 大部分居民认识到预防接种工作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项基本国策, 儿童预防接种是控制传染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 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通过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有效地提高了家长的免疫预防知识水平, 从而提高了预防接种率, 降低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3]。
本研究显示调查对象干预前后对预防接种知识的掌握有很大的提高, 知识答卷及格率由65.7%提高到73.1%, 得分涨幅表现为20~年领组的家长及格上涨幅度最大, 独生子女家庭问卷及格率提高的幅度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 郊区人群问卷及格率提高的幅度大于城区人群,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问卷及格率提高的幅度高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4]。干预前后调查人群的孩子疫苗的接种率提高9.4%, 本研究显示家长在预防疾病、保证儿童身体健康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妈妈课堂”不仅提高了疫苗接种率.而且降低了疫苗副反应的发生, 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流行。
参考文献
[1]高龙明, 吴建辉, 亓兴中.健康教育在促进免疫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作用[J].职业与健康, 2006, 22 (12) :939-394.
[2]梁玉琴.健康教育对儿童家长获取计划免疫知识的效果评价[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7) :1248-1249.
[3]魏淑萍, 井鹤龄, 李赟.健康教育对计划免疫工作促进作用的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 2011, 27 (4) :318-319.
儿童预防接种常见知识 第5篇
儿童免疫预防接种,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儿童预防接种的宣传,1986年全国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成立,并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
我国目前的国家计划免疫是5苗防7病,即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主要预防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和乙型肝炎。
除了接种国家计划免疫内疫苗外,家长们还应安排给孩子接种扩大免疫的常用疫苗。目前我国儿童扩大免疫接种的常用疫苗有麻腮风三联疫苗,一针即可预防三种疾病(麻疹、风疹、腮腺炎),与单价疫苗相比,联合疫苗的免疫反应是一样的,其预防效果较好,而且能够减少注射次数,减轻孩子痛苦,降低由不洁针头、注射器引发的传染病。这些儿童扩大计划免疫的常用疫苗都可以在当地医院的预防接种点接种。
从1978年到2002年的20多年间,全国共减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六种疾病的发病3亿多人次,减少死亡400多万人,减少住院费用400多亿元。计划免疫的实施,对保障儿童健康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各种细菌、病毒在这个季节大量繁殖,导致儿童各类传染性疾病进入高发期,主要包括甲肝、麻疹、风疹、腮腺炎、水痘等。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这些疾病的最佳方法。
儿童预防接种常见知识――
1、为什么要给儿童打预防针?
婴儿出生以后,随着一天天长大,原体内由母体传给的免疫力(即抵抗疾病的能力)就逐渐减弱或消失,因此,必须适时地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增强儿童防病能力,维护儿童健康成长。
2、孩子在什么时候需要接种疫苗?
我国目前施行的免疫规划主要是对一周岁儿童进行卡介苗、脊灰糖丸、百白破混后制剂、麻疹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的基础免疫及以后的加强免疫,按照规定的儿童免疫程序,孩子在一周岁以内必须依次打八次防疫针,口服三次糖丸疫苗,1岁半至2岁、四岁、六岁时仍需加强免疫。可根据实际防病工作需要也有将乙脑疫苗和流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程序管理,定时、定点接种。
3、哪些孩子不宜接种疫苗?
各种疫苗生产出来都是经过严格检验“安全有效”的,但由于各人的体质不尽相同,接种疫苗后出现的反应轻重也有所不同。为减少或减轻接种反应,在接种前掌握儿童体质情况,如发现儿童有过敏史,有癫痫(羊癫疯)等脑病史,或有免疫缺陷症(疫苗接种后体内不能产生免疫力)等“禁忌症”,就不能接种。如儿童患有湿疹、疥疮等皮肤病,正在发高烧,患有其它疾病尚未痊愈,营养不良,体弱等,暂时也不要接种,等恢复健康以后再接种。
建议家长多了解一些疫苗相关的说明书,积极协助预防接种的医生进行接种。
4、预防接种前后应注意哪些问题?
(1)接种前,家长可给孩子洗一次澡,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换上宽松柔软的内衣,向医生说清孩子健康状况,经医生检查认为没有接种“禁忌症”方可接种。
(2)接种完毕,应在接种场所观察15-30分钟,无反应再离开
医院。孩子打过防疫针以后要避免剧烈活动,对孩子要细心照料,注意观察,如孩子有轻微发热反应,一般在1―2天就会好的,(3)服脊灰糖丸后,半小时内不宜进食热食及哺乳。
(4)接种疫苗后,少数儿童接种局部会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如反应加重,应立即请医生诊治。有些疫苗接种后还会出现轻度硬结,可采用热敷的方法加快消散,用适宜温度的干净毛巾,每天3-5次,每次15-20分钟。
(5)接种卡介苗后3-4星期,接种处会出现红肿,逐渐形成一个小脓疱,并自行溃破,流出一些分泌物,以后溃破处结成痂皮后自行脱落,留有一小疤痕,这是接种卡介苗后的正常反应,不必惊慌。
(6)极少数儿童接种后可能出现高热,接种手臂红肿、发热、全身性皮疹等过敏反应以及其它情况,应及时向防保科人员咨询,采取相应的措施。
5、预防接种证有何用途?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条中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预防接种证是儿童预防接种的记录凭证,每个儿童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证并接受预防接种。儿童家长或者监护人应当及时向医疗保健机构申请办理预防接种证,托幼机构、学校在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未按规定接种的儿童应当及时安排补种。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要妥善保管好接种证并按规定的免疫程序、时间到指定的接种点接受疫苗接种。如儿童未完成规定的预防接种,因故迁移、外出、寄居外地,可凭接种证在迁移后的新居或寄居所在地预防接种门诊(点)继续完成规定的疫苗接种。当儿童的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全部完成后,家长应保管好接种证,以备孩子入托、入学、入伍或将来出入境的查验。
关于我国预防接种的发展状况
人类的生存就是人类不断地与灾害、疾病等等的斗争历史。其中,传染病就是伴随着人类发展史,至今仍在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在远古时代,人们就认识到用免疫的方法来预防传染病。在我国和埃及、印度的古代文献里,都记载了患过某种传染病的人,在该种传染病流行时不再患病的事实。公元前5世纪,希腊半岛战争中,曾用患过某种传染病的人来护理该类传染病人和掩埋尸体的事例。公元4世纪时,我国还用蟾蜍、蛇肉等作为预防狂犬病复发的药物,被认为是免疫预防的萌芽。
后来,人们又发现了使用接种方法预防疾病。而人类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最成功的范例,是天花的免疫预防。据历史学家推测,在一、二万年前世界上就存在天花,到了中世纪,几乎无一个国家幸免,我国是最早采用人工免疫的方法预防天花的国家,公元10世纪,唐宋时代已经有接种人痘的记载,当时有痘衣法、浆痘法、旱苗法、水苗法4种方法。18世纪末期,英国医生琴纳(EDWARD JENNER)成功地完成了一次举世闻名的实验,将一名挤牛奶的女工受上感染的牛痘浆分次给一名8岁的男孩接种,未患天花。而后,经过长达数年的使用,最终获得英国政府的批准,在全英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开始牛痘预防天花的接种,开创了免疫预防的新纪元。之后,经历了180年的漫长历程,WHO于1980年球宣布全球消灭天花。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预防保健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免疫预防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建国初期,确定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整顿和构建了生物制品生产机构和防疫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牛痘疫苗、鼠疫疫苗、霍乱疫苗的群众性接种运动,并积极推行卡介苗的接种。50年代末、60年代初,卫生部先后下发《关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通知》和《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规定了接种白破疫苗、百日咳疫苗、乙脑疫苗和脊灰疫苗等的具体要求,奠定了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基础。197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克服盲目接种、开展计划免疫工作,到1978年全国已经有1000多个县市开展计划免疫,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进入80年代中期,我国计划免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政府对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目标作出承诺:1988年以省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到1990年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并把这个目标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七五”计划。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卫生部、国家教委、全国妇联等部门组成全国儿童计划免疫领导小组,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布实施,规定了“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在法律上保证了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儿童免疫接种率进一步提高,经WHO审评确认我国按期实现了普及儿童免疫目标。
90年代,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在继续提高维持接种率的基础上,转向对疾病控制和消灭。前总理李鹏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两个世界文件,承诺我国到2000年以乡为单位儿童接种率达到85%;消灭脊髓灰质炎;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我国已经按期实现了承诺目标。由于成功的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过去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和生命的传染病,如: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脊髓灰质炎、肺结核比历年最高年份下降了98.3%以上,极大限度保护了我国儿童的健康,同时也为世界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赞扬,并荣获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颁发的儿童生存银质奖章。
接种疫苗 预防水痘 第6篇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毒,能够通过呼吸道或飞沫传染,所以很容易在孩子之间快速传播。目前防止水痘传染的一般方式是隔离,但是患儿在表现出症状的前两天就已有传染性,所以隔离不能完全阻断水痘病毒的传播。因此,预防水痘最理想的方法是接种疫苗,彻底的为孩子搭建一个预防水痘的保护网,将病毒拒之身体之外。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规定所有的成人和儿童都必须接种水痘疫苗,而在我国水痘疫苗还未纳入计划免疫的范围。需要家长主动选择水痘疫苗为孩子接种。
孩子只要达到1岁以上,就可以接种水痘疫苗了。水痘疫苗是一种减毒的活疫苗,对水痘病毒有很好的预防效果,而且保护作用可以长期存在。目前水痘疫苗在大城市的幼儿当中普及率很高,有国产和进口的不同产品可供选择。进口的水痘疫苗上市时间久,从保护效果评估和安全性监测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生产设备、原材料,稳定性方面都略胜一筹。但是进口疫苗价格相对较高,需要根据实际经济条件选择使用。
特别提示
全球知名的疫苗研发生产企业——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在中国市场提供高品质的水痘疫苗,妈妈们可以在各疫苗接种点向医生咨询相关信息,还可以登陆“家庭疫苗”网站或拨打“家庭疫苗”热线向疫苗专家进行咨询。
预防接种知识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9月在管辖区域内对市、镇 (区) 两级临床医务人员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60份, 有效回收问卷450份, 有效应答率97.83%。
1.2 调查内容
内容包括基本情况、预防接种政策的相关规定、疫苗及其接种相关知识、临床医务人员预防接种行为以及其他相关内容。调查问卷设置有单项和多项选择题, 被调查者根据自己掌握的免疫规划知识, 可选择1项及以上答案, 按每项选择次数累计, 计算百分比。
1.3 方法
以我市、镇 (区) 医院作为总体, 按整群抽样方式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 随机抽取15家医院作为调查点, 由经培训的专业人员对调查点的每位临床医务人员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所有资料均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 描述性统计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χ2检验比较各指标,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460份, 有效回收问卷450份, 有效应答率97.83%。男女性别比为1∶1.27;年龄:18~60岁, 平均31.3岁;专业分布:38.0%为护理, 37.56%为临床医生, 7.11%为医技, 17.33%为其他专业;职称分布:51.56%为初级, 24.44%为中级, 6.22%为副高级, 1.33%为正高级, 15.78%为其他;科室分布:内科占18.0%, 儿科占10.89%, 外科占9.11%, 医技占8.0%, 妇科占7.56%, 产科占7.33%, 五官科占4.22%, 感染科占0.22%, 其他占34.44%。
2.2 预防接种相关知识了解情况
“一类疫苗有哪些”和“二类疫苗有哪些”知晓率为最低, 分别为20.0%、14.44%;其次为“新生儿24 h内要接种哪些疫苗”知晓率为45.78%;“小孩有必要接种疫苗”知晓率最高, 占98.89%。见表1。
2.3 获取预防接种知识的途径
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获得预防接种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报刊书籍, 分别占50.89%和45.03%;医技人员主要是通过免费宣传资料获得预防接种知识, 占50.00%。上述3种专业人员获得预防接种知识的途径在朋友或同事 (χ2=12.494, P<0.01) 和在免费宣传资料 (χ2=9.684, P<0.05) 等这两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分析, 在通过朋友或同事获取预防接种知识途径中, 护理人员与临床医生 (χ2=10.286, P<0.01) 、临床医生与医技人员 (χ2=6.856, P<0.01) 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专业与医技专业选择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选择通过免费宣传资料获取预防接种知识中, 除临床医生与医技 (χ2=8.774, P<0.05) 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 其余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 预防接种相关行为
“主动学习关于免疫接种相关知识”的行为发生率最高, 为95.33%;“接诊或者接触过不良反应病例向有关部门报告”的行为发生率最低, 仅为63.78%。其余“自身接种过疫苗”“平时关注新闻媒体传染病流行情况”“愿意对患者或者家长进行疫苗接种相关知识宣传”“平时关注疫苗接种相关信息”“是否愿意接种流感疫苗”发生率分别为:93.11%、92.00%、84.67%、80.89%、64.44%。
2.5 预防接种知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临床医务人员预防种知识给予评分, 评分方法为答对1道预防接种知识问题得1分, 答错0分, 共10题, 总分为10分。以均数6为分界, 分合格组和不合格组。评分结果:合格组270人, 不合格组180人。以预防接种知识得分为因变量, 将可能影响预防接种知识的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变量赋值及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3。分析结果显示, 科室与医务人员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性别、专业、职称与医务人员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 临床医务人员对小孩有必要进行预防接种是给予了肯定, 大部分人员也知道疫苗的接种是要通过专项培训方可从事, 对在接种疫苗程序中引起异常反应由谁诊断和由何机构给予补偿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知道一类和二类疫苗具体有哪些的知晓率仍然偏低, 仅为20.0%、14.44%;“新生儿24 h内要接种哪些疫苗”知晓率亦只有45.78%。说明临床医务人员对预防接种知识认知不够全面, 有必要让临床医务人员系统掌握预防接种相关知识。
在获取预防接种知识方面, 临床医务人员获取知识途径呈多样性, 其中报刊书籍、课堂讲授为多数调查者所选择。护理、临床医生、医技3种专业者获得预防接种知识的途径在朋友或同事以及在免费宣传资料这两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医技专业的人员主要是通过在朋友或同事、免费宣传资料当中获取预防接种知识。在日后工作中应为临床医务人员多开设关于预防接种知识讲座, 提供并定期更新关于预防接种报刊书籍让医务人员翻阅, 这样的举措可能使临床医务人员更容易获取预防接种知识。作为卫生主管部门及医疗卫生基层单位, 也要清楚地认识到, 临床医务人员对预防接种知识也存在认识不足或有盲点的地方。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的差异使得临床医务人员获取新信息渠道有差异, 不少欠发达地区的临床医务人员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认知程度不高, 有的只停留在表面上, 整体素质有待提高[4]。因此, 对临床医务人员采取形式多样并有针对性进行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宣教是很有必要的。
临床医务人员对预防接种相关行为方面回答的正确率较高, 都达63.78%以上。疾病种类不断变化, 传染病流行趋势每年各异, 通过新闻媒体等各种手段发布传染病流行趋势, 可以让临床医务人员知道传染病的最新动态, 跟上有关预防接种新知识步伐, 对及时控制新疫情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近年较活跃的流感, 接种流感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但外界对流感疫苗有所误解, 整个社会普遍接种率不高, 包括部分临床医务人员未认同接种流感疫苗有预防作用, 如何去引导有需要的人群接种疫苗。另外, 随着儿童接种疫苗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加, 异常反应发生数量呈增加的趋势, 引起公众高度关注[5], 当遇到疑似异常反应病例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和处置, 减少伤害发生。公众通常对医务人员都比较信任, 其预防接种相关行为对宣传容易取得显著效果。本次调查发现, 临床医务人员对预防接种相关行为仍有可提高的空间, 需进一步提高其认知, 使其主动选择正确的预防接种相关行为。
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 科室是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其中内科、医技科和妇科较高。应根据不同的科室, 采取临床医务人员易于接受的和理解的宣传教育方式, 才能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预防接种知识, 及提高他们预防接种知识的认识程度。
本调查可纠正一直认为临床医务人员对预防接种知识是十分了解的片面认识, 说明群众赖以信任的临床医务人员对预防接种知识也存在不足, 为今后开展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 了解中山市临床医务人员对预防接种知识的认知情况, 为免疫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 随机抽取市、镇 (区) 两级医院共460名临床医务人员为对象, 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 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结果 发出460份调查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450份, 有效应答率97.83%。知道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品种的知晓率最低, 分别为20.00%和14.44%。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主要通过报刊书籍获得相关知识 (50.89%、45.03%) , 医技人员主要通过免费宣传资料获得 (50.00%) 。通过朋友或同事 (χ2=12.494, P<0.05) 和免费宣传资料 (χ2=9.684, P<0.05) 获得相关知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医生与护理 (χ2=10.286, P<0.05) 和医技 (χ2=6.856, P<0.05) 获得知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医务人员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程度偏低及获得相关知识的途径欠规范。应通过改进或及时更新理论联系实际的宣传培训, 全面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预防接种的认知情况, 从而提高疫苗接种率。
关键词:临床医务人员,预防接种,知晓情况
参考文献
[1]袁波才, 刘丽华, 杨慧萍.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调查[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10) :408.
[2]韩红丽, 武晋萍, 王雅芬, 等.儿童家长预防接种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11, 22 (4) :218-219.
[3]盛秀德.农村免疫规划的健康教育[J].浙江预防医学, 2008, 20 (5) :76.
[4]黄河, 郑亮.宁夏回族自治区基层卫生工作人员麻疹相关知识认知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 2006, 4 (6) :12-13.
预防接种知识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350名仍需进行疫苗接种的儿童及其家长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家长年龄为24~45岁, 平均年龄为 (30.3±2.4) 岁。其中, 农民216例, 个体经营者86例, 其他48例。
1.2 方法:
我院以“问卷调查”及“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为主, 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进行调查, 并根据调查结果, 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以提高家长对疫苗接种知识的了解程度。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 问卷调查。我院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 表上内容包括家长姓名、儿童年龄、儿童进行疫苗接种次数、家长是否熟知儿童下次疫苗接种时间及对疫苗接种重要性的了解程度等。350名家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该项问卷调查, 并将调查表交予院方。院方安排专业的统计人员对表格上的答案内容进行统计, 以了解家长对于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情况及计划疫苗接种率的遵循情况, 并将问卷中主要体现的问题进行整理, 并在健康教育讲座中向家长进行讲解。 (2) 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我院聚集350名接受调查的家长, 并开展相关的教育宣传活动。此次活动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 具体如下:a.对调查表的数据统计进行分析, 帮助家长意识到自身对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程度并不到位。我院将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向家长进行汇报, 汇报过程中, 重点突出问卷调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帮助儿童家长对疫苗接种的盲点进行了解。同时, 我院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到此次的疫苗接种宣传中, 由于不少儿童对注射疫苗具有一定的恐惧心理, 因此医护人员可以活泼生动性的言语向儿童进行相关的讲解, 以鼓励儿童积极配合疫苗的接种。b.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 帮助儿童家长了解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提高其对疫苗接种知识的知晓程度。当家长充分了解问卷调查结果后, 我院对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向家长进行讲解。如胎儿出生后的乙肝疫苗注射等, 此类疫苗在儿童发育过程中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可有效预防胎儿遭受此类疾病的感染, 促进儿童健康生长。除此以外, 还有很多比较重要的疫苗接种, 我院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的方法向家长及儿童进行一定的介绍。当家长对此类疫苗接种的重要性进行了解后, 可显著的增加儿童的疫苗接种率[3,4,5,6]。c.鼓励。对家长进行鼓励, 帮助其熟知儿童的下次疫苗接种时间, 能够在规定时间内积极主动的带领儿童进行下次的疫苗注射。同时, 对儿童进行鼓励, 帮助其了解疫苗注射的重要性, 并以“勇敢”、“厉害”等夸赞性的词语对其进行表扬, 以提高儿童在疫苗接种时的依从性。
我院于1年后对参加调查的350名家长进行随访, 并对儿童的疫苗接种卡进行检测, 以了解其在接受健康宣传教育后, 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及儿童免疫疫苗接种率效果。
2 结果
在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宣传前, 家长对疫苗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在45%左右, 在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宣传后, 家长对疫苗接种预防知识的知晓率提高至87%, 两组数据差异显著, 结果具有统计意义 (P<0.05) 。可见, 进行教育宣传可有效提高家长对疫苗接种预防知识的知晓率。
同时, 我院对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前后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进行调查。当患者在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前, 儿童计划满意接种率的达标情况约在69%左右, 而在进行相关的教育宣传后, 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提高至92%, 两组数据差异显著, 结果具有统计意义 (P<0.05) 。由调查结果可知, 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对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率有积极正向的作用。
3 讨论
帮助儿童进行计划免疫接种是每位家长的重要职责, 对儿童接种疫苗后, 可有效避免其遭受常见传染性疾病的感染, 减少儿童的痛苦。但由于工作或其他家庭原因, 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往往不能达到基本的临床要求, 使得儿童的后续生长发育得不到良好的安全保障。为了改善这一情况, 我院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以帮助各儿童家长了解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提高家长在儿童进行免疫接种时的配合程度。
本次活动主要以问卷调查及开展讲座形式展开。由我院自行设计相关的问卷, 其主要内容包括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及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的达标情况。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 可清楚反映家长在对儿童疫苗接种中出现的盲点及困惑点。而讲座的开展则主要是对问卷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帮助家长及儿童了解疫苗接种的重点知识, 并对儿童家长进行强调与鼓励, 以提高其在儿童进行疫苗接种时的配合积极率[7]。由此次调查结果可知, 在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后, 儿童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由45%上升至87%, 而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的达标率由69%提高至92%。该两种评判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 可对健康宣传教育的临床价值进行肯定[8]。
但由于各方面原因, 我院只对350名家长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 为了提高疫苗接种重要性的知识传播, 我院鼓励各社区医院可在社区内开展宣传点, 对社区居民进行儿童疫苗接种重要性的相关讲解, 鼓励家长积极为儿童进行疫苗接种, 为儿童后期生长发育提供安全保障[9]。
总而言之, 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相关的疫苗接种知识宣传, 可有效提高儿童的疫苗接种积极率, 并加强家长对疫苗接种知识的了解程度, 进而能够配合医护人员对儿童进行计划性的疫苗接种, 该种宣传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以提高更多家长的配合率。
参考文献
[1]赵瑞霞.济南市历城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9.
[2]曾鹏, 卢雪宁.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对儿童疫苗正确接种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4) :31-33.
[3]王起红.健康教育在乡镇预防接种工作中的作用[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2, 10 (12) :800-801.
[4]王凌云, 黄梨煜, 石建辉, 等.2010年北京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宣传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 2011, 27 (3) :181-184.
[5]刘叶花.社区健康教育对提高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的干预效果研究[J].吉林医学, 2013, 34 (2) :277-278
[6]岑绮玲, 罗小燕, 赵玲杰, 等.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11) :1467-1468.
[7]张德春, 崔骊, 李胜玲.健康教育对社区儿童家长获取计划免疫知识的效果评价[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3 (8) :739-741.
[8]贺景云, 邱桂华, 万桂荣, 等.家长健康教育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6 (19) :33-34.
预防接种知识 第9篇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0月-2014年8月选择我中心预防接种儿童234例,随机分两组,观察组117例,男60例,女57例;年龄3个月~3.5岁,平均(1.84±1.52)岁。对照组117例,男65例,女52例;年龄4~4.5岁,平均(2.18±0.63)岁。两组的一般资料均可比(P>0.05)。
护理方法:观察组应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①健康教育:向家长讲解预防接种的目的和意义,嘱咐家长接种前后相关注意事项,既不要在发烧、感冒、抵抗力虚弱时接种或提前接种,也应注意接种后的卫生工作,改善儿童体质,并告知家长儿童接种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案。②心理护理:主动接触儿童,手轻抚儿童的头与手以获取儿童信任,促使儿童保持身体放松并主动配合接种;接种时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并表扬和鼓励成功接种儿童的配合行为,将其作为其他待接种儿童的榜样,鼓励他们主动配合接种,并保证未接种的儿童不能接触到接种不满意的儿童;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建立亲切感,促使儿童主动、积极地配合接种。③接种环境:接种应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可张贴卡通、动画图片,或放置一些儿童喜爱的玩具,将室内设置成温馨的蓝色或粉色,以此缓解儿童的心理压力。医护工作人员要务必做到“三查七对”制度,还应认真核对:姓名、疫苗名称、疫苗颜色、疫苗剂量、接种时间和针次、注射部位,根据不同疫苗选择不同的注射方法。④接种后护理:接种结束后,嘱咐儿童家长接种0.5h后确认无异常情况后方可离开。若儿童在接种疫苗后24 h出现过敏性休克、晕厥、癔症等情况,立即打“120”进行急救;5d内出现恶心、发热、荨麻疹、腹泻、硬结、呕吐等不良反应时,及时与医生联系,医生应指导家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嘱咐家长接种后保证儿童充分休息,少运动,多饮水。当儿童自觉注射部位瘙痒时切勿挠、抓,防止发生感染。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包括核实资料,对儿童进行常规检查;选取疫苗并打印注射单,宣传接种相关知识;儿童家长签知情同意书并接种;记录签名并嘱咐注意事项,留观0.5 h。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儿童的接种恐惧程度:当接种儿童轻度恐惧但不回避或未产生恐惧感时为Ⅰ级;当儿童产生恐惧感并尝试回避,但仍能顺利接种时为Ⅱ级;当儿童恐惧感强烈,尽力回避接种,需接种人员和家长强行接种时为Ⅲ级。并比较两组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儿童配合度和家长满意度。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知晓包括接种意义、疫苗类型、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措施;家长满意度包括讲解情况、接种技术、护理态度等。同时比较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7.0处理数据,利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间的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儿童恐惧度比较:接种过程中,观察组儿童恐惧Ⅰ级例数少于对照组,Ⅲ级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满意度比较: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儿童配合度和家长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接种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接种后,观察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儿童由于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抗病原体能力弱,是多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防治疾病意识的增强,预防接种疫苗逐渐成为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举措[2]。然而,一些家长对预防接种存在错误的理解和认知,不愿意对儿童进行疫苗的预防接种;并且,进入机体后的疫苗属于异物,不同体质的儿童因自身敏感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不良反应,若不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或处理不当,不仅可增加儿童的痛苦和家长的心理压力,还易导致医疗纠纷,从而影响预防接种疫苗工作的顺利进行[3,4]鉴于此,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和耐心讲解,告知计划免疫、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并定期对家长培训相关疾病预防知识,使家长全面了解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增加预防接种率,避免儿童出现疾病感染的情况[5,6];同时对家长讲解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措施,促使儿童积极配合接种,避免发生医疗纠纷[7]。
本研究探讨、分析了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在预防接种中应用效果。本研究所应用的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措施主要从家长宣传教育、心理护理、接种环境以及接种后护理等方面入手,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家长水平认识、医务人员的素质、环境等因素对接种效果也有影响,采取换位思考方式去缓和与解决矛盾,避免发生医疗纠纷;这不仅可丰富家长的疾病预防相关知识,缓解儿童恐惧等不良情绪,有助于获取儿童及其家长的信任,保证接种过程的顺利进行,还可改善接种结果,保证接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8]。研究结果显示,接种过程中,观察组的Ⅰ级恐惧的例数少于对照组,Ⅲ级恐惧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儿童配合度和家长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在预防接种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消除儿童的恐惧感,促使儿童配合接种,增加疫苗接种率,提高家长满意度,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预防接种儿童的临床记录资料234例。结果:接种过程中,观察组Ⅰ级恐惧的例数少于对照组,Ⅲ级恐惧的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儿童配合度和家长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儿童,护理,预防接种
参考文献
[1]李燕荷,张丽君.全程护理干预在小儿预防接种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护理,2015,7(1):34-36.
[2]王洋.儿童预防接种前后的护理干预分析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3):210-211.
[3]李建好,何焕燕,卢银娥,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2014,35(33):7469-7470.
[4]程红梅.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132-133.
[5]黄晓宁.全程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重要性[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5):343-344.
[6]田金云.全程护理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9(16):231-232.
[7]朱秀丽,代海平.浅谈心理护理在社区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3):128-129.
预防接种的护理 第10篇
1 疫苗的储存
卡介苗:冷藏运输保存于2~10℃干燥的暗处, 预防冻结。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保存于-20℃, 有效期2年, 2~10℃有效期5个月;室温下 (20~22℃) 有效期12 d, 30~32℃有效期为2 d, 冷链运输与保存。
百白破混合制剂:保存4~8℃, 防冻。冻结后不但无效, 还可引起不良反应。
麻疹活疫苗:怕热、怕光。保存4~10℃, 暗处 (冻干除外) 。
2 预防接种护理
环境:安排适当场所, 接种场所要光线明亮, 空气流通, 冬季室内要温暖, 接种用品及急救用品摆放有序。
做好心理护理:仔细解释, 做好宣教工作,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争取家长和儿童的合作, 接种最好在餐后进行, 以免晕针。
生物制品的准备和处理:检查制品标签包括名称、批号、有效期及生产单位, 做好登记, 检查药瓶有无裂痕, 药液有无发霉、异物凝块、变色或冻结等。按照规定方法稀释、溶解、摇匀后使用。严格无菌操作, 做到一人一管一针, 安瓿内未抽吸完的药液须用无菌干纱布覆盖安瓿口, 在空气中放置不能超过2 h, 接种后剩余药液应废弃, 活菌疫苗应烧毁。
仔细核对儿童姓名、年龄以及疫苗名称, 详细询问儿童的病史及传染病接触史等健康状况, 严格掌握禁忌证, 必要时先进行体格检查, 严格执行规定的接种剂量、途径及间隔时间, 注意预防接种的次数, 按使用说明完成全程和加强免疫。一般接种活疫苗隔4周, 接种死疫苗后需隔2周再接种其他活或死疫苗。
消毒:用2%的碘酊及75%的乙醇或0.5%的碘伏消毒皮肤, 待干后注射;接种活菌疫苗时, 只用75%的乙醇消毒, 因活菌疫苗易被碘酊杀死, 影响接种效果。
接种后观察:接种后观察30 m in方可离开, 及时记录、预约, 保证接种及时、全程、足量, 避免重种、漏种, 未接种者须注明原因, 必要时进行补种。
3 接种后的指导及处理措施
3.1 卡介苗
接种4周~6周局部有小溃疡, 应保护伤口不受感染, 个别腋下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或化脓。注意2个月以上婴儿接种前应做结核菌素试验 (1∶2 000) , 阴性才能接种。处理:化脓用干针管抽出脓液, 溃破涂5%的异烟肼。
3.2 乙肝疫苗
个别有轻度红、肿、痛症状, 很快消失。
3.3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冷开水送服或含服, 服后1 h内禁饮热开水, 个别偶有低热或轻泻。
3.4 百白破混合制剂
有轻度发热, 局部红肿、疼痛、发痒、硬块。处理:热敷局部, 多饮水。
3.5 麻疹减毒活疫苗
有部分婴儿有发热及卡他症状、皮疹或麻疹, 一般持续2 d~3 d.处理:多饮水, 但注意接种前1个月和后2周避免用胎盘球蛋白和丙种球蛋白制剂。
4 接种的注意事项
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者;有明确的过敏史, 禁忌接种百白破类毒素、麻疹疫苗 (特别是鸡蛋白过敏者) 、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 (牛奶或奶制品过敏) 、乙肝疫苗 (酵母过敏或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 ;患有结核病、急性传染病、肾炎、心脏病、湿疹、新生儿体重小于2 500 g及其他皮肤病者不予接种卡介苗;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 (如放射治疗、糖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 期间, 发热、腹泻和急性传染病期忌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可产生神经系统严重并发症, 儿童及家庭成员患癫痫、神经系统疾病, 有抽搐史者禁用;患有肝炎、急性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者不宜进行免疫接种。
浅谈预防接种管理 第11篇
【摘要】预防接种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并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疾病防控措施是国家法律赋予儿童的基本权利,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预防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全国人民的健康。预防接种门诊是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基础网点,是免疫规划网络建设的一个环节,合理设置预防接种门诊对提高预防接种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对流动儿童的管理和减少预防接种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全面加强计划免疫工作,规范预防接种行为,提高免疫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宁海县自2005年7月起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使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软件,通过这几年的运行,效果良好。
【关键词】预防;接种;管理
Shallow talk a vaccination management
Ding Jianjie
【Abstract】Vaccination is an investment little, performance Gao Bing4 have extensive crowd foundation of the disease defend to control measure is nation the law give a child of basic right, nation to child practice the system prevention of the vaccination certificate work of success or failure, direct influence arrive people of the whole country of health.The vaccination out-patient service is an implement nation immunity programming of foundation net point, is an immunity programming network construction of a link, reasonable constitution vaccination out-patient service to exaltation vaccination work efficiency kimono duty quality, the convection move a child of management and decrease vaccination trouble of occurrence have importance of function.For overall strengthen plan immunity work, norm vaccination behavior, exaltation quality and work efficiency of the immunity service, rather sea county from 2005 July since within the scope of whole county expansion usage child vaccin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software, pass this several years of circulate, the effect be good.
【Key words】Prevention;Inoculate;Management
1.宣传教育
在儿童出生建证时,向家长宣传预防接种知识,让家长知道传染病给社会、家庭、个人所带来的危害,要想避免传染病的侵袭,使传染病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进行预防接种,但同时告知家长接种疫苗所带来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虽然预防接种的疫苗是安全的,但疫苗的接种目的是要让人产生抵抗力,在刺激抵抗力产生的过程中,身体常会出现一些反应,许多家长因缺乏预防接种的知识,对门诊工作人员在短期内教授的知识未能理解,又忽视了恰当的家庭护理,致使很多儿童出现的一般副反应加重,即对儿童造成身心痛苦,耗费了家长的精力与时间,又对接种人员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出现医疗纠纷。因此,加强预防接种全程的健康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
2.业务培训
加强业务学习,强化安全接种意识,对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要进行上岗前培训,认真学习相关规定和技术性操作标准,熟练掌握各种疫苗的免疫程序。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实行执证上岗制度,在预防接种活动中,要实行“一苗一训”,只有有了过硬的技术本领、足够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才能做到自我保护,避免和减少由于接种引起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做好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使人体免受疫苗针对的传染病的侵袭,保障人体健康。
3.建立健全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只有完善的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才是安全有效接种的重要保障。计划免疫工作在开展之前,必须制定工作目标,这是做好计划免疫工作的前提。
3.1 落实接种对象:根据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找出本次的接种对象,以减少漏种儿童。
3.2 领取疫苗:根据接种对象的多少领取疫苗,并做好冷链运输和存放,做好疫苗的领发登记,如疫苗名称、数量、生产单位、批号、有效期、批签发合格证号等。
3.3 消毒接种器材:在接种前对所有接种器材进行消毒,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处理”的原则。
3.4 接种现场:接种室应保持清洁、明亮、空气流畅,每次接种前对接种室进行紫外线消毒1次,每次120分钟。
3.5 候种室: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候种室,室内清洁,温度适宜,墙壁四周应涂成粉红色或淡蓝色,张贴儿童喜爱的卡通画,并且张贴有关预防接种的宣传资料,让家长在候种时了解更多的预防接种知识,使儿童候诊时有家的感觉。
4.严格掌握接种禁忌症
4.1 体温超过37.5℃的发热儿童不宜进行预防接种,应查明病因,治愈后再接种。
4.2 患牛皮癣、皮肤感染、严重皮炎、湿疹的儿童不宜接种,须待皮肤病痊愈后方可进行接种。
4.3 患有心脏病、肝炎、肾炎、活动性结核病的儿童不宜接种。
4.4 脑或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儿童不宜接种。
4.5 重度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不宜接种。
4.6 过敏体质及患哮喘、荨麻疹的儿童不宜接种。
5.接种工作
5.1 预检登记:认真做好预检登记工作,详细询问家长儿童的身体状况,是否有过敏史,有无接种疫苗的禁忌症(如接种麻疹时询问是否对鸡蛋过敏),必要时进行健康查体,防范预防接种后偶合并发症,并如实告知儿童家长此次接种疫苗的种类、作用、价格、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尊重家长自主选择受种疫苗的权利,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关系。注意预防接种的次数,按使用说明完成全程和加强免疫。按各种制品要求的间隔时间接种,一般接种活疫苗后需间隔4周,接种死疫苗后需间隔2周,再接种其它活或死疫苗。
5.2 消除儿童的陌生感:接种前,接种人员要微笑面对儿童,并亲切地与儿童交流,对低月龄儿童要用手轻轻的抚摸其头部,以取得儿童对接种人员的信任,保证预防接种的安全注射。
5.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接种人员操作前要严格实行“三查七对”制度,仔细核对儿童姓名和年龄;检查安瓿有无裂痕,药液有无发霉、异物、凝块、变色或冻结等;按照规定方法稀释、溶解、摇匀后使用,抽吸后如有剩余药液,需用无菌干纱布覆盖安瓿口,灭活疫苗打开1小时弃用,活疫苗半小时弃用,严格掌握各类疫苗的应用剂量、注射部位及方法,避开接种部位的疤痕,确定接种部位后,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涂擦直径≥5cm,待晾干后立即接种。
5.4 注意事项:接种后指导儿童家长注意儿童的精神状态,应留在现场观察15~30分钟,并告知家长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如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前后30分钟,儿童不能吃奶及一切有一定温度的食物和水等,儿童无反应后方可离开现场。
6.接种的一般反应及处理
让家长了解一定的接种反应,对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保障。
6.1 局部反应:
局部反应表现为接种部位红、肿、热、痛或淋巴结肿大,多在接种后12~24小时内发生,此反应一般在48~72小时内消退,很少持续3~4天,一般无需处理;必要时做一下热敷,加强皮肤护理,红肿很快消失;红肿特别明显,直径>2.5cm的给予75%酒精涂擦。
6.2 全身反应:全身症状轻的有疲倦感、头晕、周身不适,无需处理(应加强观察,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重的则有头痛、发热(体温可达38.6℃以上)、寒战、恶心,甚至呕吐、腹痛、腹泻等,可作对症治疗。如发热、头痛给予解热镇痛剂;恶心、呕吐给予止吐剂;腹痛、腹泻给予止痛止泻药;高烧不退或伴有其他并发症者,则应密切观察病情,并送医院治疗。
7.预防接种后的护理
7.1 短时间内让孩子适当休息,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保持皮肤、衣物的清洁、干燥,避免感冒。
7.2 注射部位瘙痒时,告诉孩子不要用手抓以免诱发感染。
7.3 保护注射部位的清洁,不要用手搔抓,避免引起局部化脓感染。
7.4 多喝开水。
7.5 家长随时观察小儿接种后的反应。
8.讨论
8.1 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家长对预防接种有了正确的认识,儿童预防接种本是一项国家号召,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情,有许多儿童家长对儿童进行预防有错误的认识和理解,认为预防接种可造成儿童长大后终生不育等。通过接种前后的护理干预,我科接种门诊辖区内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及疫苗都有了正确的认识,并积极主动地带儿童参加预防接种,保障了儿童的权利,有效地控制了相应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8.2 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通过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的护理干预,儿童、家长有良好的心态配合预防接种,可避免断针、晕针和心因性反应,并筛选出了有疫苗禁忌证和需延后接种的儿童,如有些儿童在接种麻疹疫苗前询问出该儿童有鸡蛋过敏史,立即停止了对该儿童麻疹疫苗的接种;还有一些先天性缺陷的患儿需经临床安全性评估后再进行预防接种,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减少和杜绝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见通过对儿童预防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所进行的护理干预,极大地提高了免疫接种的安全性。
我院从1993年建立预防接种门诊以来,因重视安全接种工作,建立了完善的预防接种管理制度,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在认真做好国家计划免疫工作的基础上,又先后开展了二类疫苗的预防接种,使我辖区的儿童得到了良好的免疫预防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第12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接种儿童300例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61例, 女139例;年龄0~14岁。接种疫苗包括: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等。
1.2 不良反应
(1) 局部反应, 指接种后12h内, 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痛等现象。局部反应大多是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和百白破疫苗导致的。 (2) 偶合反应, 指接种后2d内出现支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这是由于在接种时某传染病已潜伏在体内, 而接种前其症状不明显和问诊疏忽导致的偶发反应。 (3) 全身反应, 指在接种后出现体温升高、呕吐、恶心、腹泻、乏力、头痛等症状。 (4) 异常反应, 其临床表现为手足发凉、面色苍白、心跳加快等, 原因可能是儿童的畏惧心理和空腹注射。
1.3 方法
分析我院300例接种儿童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结果
300例接种儿童中出现不良反应10例 (3.33%) 。其中出现局部反应6例 (2.00%) , 偶合反应2例 (0.67%) , 全身反应1例 (0.33%) , 异常反应1例 (0.33%) 。
3讨论
3.1 预防
(1) 医护人员要告知儿童监护人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的不适症状, 同时也要掌握疫苗的接种剂量, 做到对儿童的正确接种, 是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 (2) 疫苗的冷链管理。疫苗的保管要严格按照贮存温度, 防止疫苗药效的降低, 保证疫苗质量。对儿童的接种部位做好消毒处理, 避免人为因素引发不良反应。 (3) 护理人员应询问家属儿童的过敏史, 告知家属应在儿童身体健康时进行接种, 接种后接种部位勿淋浴冲洗。 (4) 科学使用疫苗。正确掌握疫苗的接种对象和年龄, 熟悉疫苗的使用方法和性能。 (5) 一般接种疫苗后, 儿童要注意遵照医师指示, 严禁食用明令禁止的食物, 医师有其他要求时, 必须参照医师指示, 确保接种疫苗的成功性。
3.2 处理措施
3.2.1 制定和预防接种相关的制度:
以《预防接种操作技术规程》为指导, 医院应对预防接种制定针对性的操作规范, 在接种前对接种人员进行操作和法律培训, 接种人员应严格掌握接种禁忌证, 提高接种人员的技术和责任心, 规范化接种, 实现对儿童的正确、安全接种。
3.2.2 密切观察接种后的不良反应:
接种前, 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问诊制度, 仔细询问接种对象的过敏史和健康状况, 避免发生偶合症。密切观测、处理接种后不良反应, 对于存在不良反应者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 防止不良反应再次发生。
3.2.3 接种前对接种对象进行心理干预:
为避免接种不良反应发生, 我院通过严格规范接种流程, 加强接种知识的宣传, 提高接种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后期保护等, 使家长明确接种的目的、意义、接种禁忌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配合接种工作的进行[3]。由于儿童接种前情绪紧张可能导致接种后出现异常反应, 医护人员在接种前应转移儿童的注意力, 消除其疑虑;在接种时要动作轻柔, 态度和蔼, 接种细心, 尽量消除接种对象的紧张不安情绪, 使儿童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 保证医护人员与儿童配合默契, 增加疫苗接种成功的保障性[4]。
4小结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疫苗接种越来越普及、接种人群的增加, 加之接种后保护意识的淡薄, 致使出现临床不良反应的情况也随之增加。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不仅与疫苗的质量、儿童的体质、接种时间等因素有关, 还与接种操作及疫苗本身特性有关, 因此在接种过程中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手段和处理措施, 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或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制定各种接种相关制度, 加强对接种工作的控制和管理, 提高接种人员的技术和责任心, 严格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证, 规范化接种, 做好安全注射, 确保疫苗质量是避免发生接种不良反应的关键, 同时接种时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接种程序。并加大对接种的知识宣传和教育工作, 使家长了解疫苗的作用、性质、意义和目的, 家长对儿童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要加强观察, 配合接种工作的进行,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医院可建立和完善不良反应的监测系统, 以便及时发现新的、罕见的不良反应, 同时控制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 消除不良反应对接种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 增强人们对疫苗接种的信心, 提高接种率, 从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达到远离传染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解慧丽.对麻疹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儿童的护理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1, 9 (11) :111.
[2]李志爱.儿童免疫接种百日破疫苗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9) :325-326.
[3]聂萍英, 万刚凤, 张志红, 等.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的不良反应及护理23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26) :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