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月下独酌古诗范文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月下独酌古诗范文(精选6篇)

月下独酌古诗 第1篇

《月下独酌》古诗鉴赏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①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②邈云汉③。

【注释】

①将:偕,和。

②相期:相约。

③云汉:天河。

【简析】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 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月下独酌古诗 第2篇

yuè xià dú zhuó

月下独酌

lǐ bái

李白

huā jiān yī hú jiǔ,dú zhuó wú xiāng qīn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jǔ bēi yāo míng yuè,duì yǐng chéng sān rén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yuè jì bú jiě yǐn ,yǐng tú suí wǒ shēn 。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zàn bàn yuè jiāng yǐng ,xíng lè xū jí chūn 。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wǒ gē yuè pái huái ,wǒ wǔ yǐng líng luàn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xǐng shí tóng jiāo huān ,zuì hòu gè fèn sàn 。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yǒng jié wú qíng yóu ,xiāng qī miǎo yún hàn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月下独酌》

★ 月下独酌 赏析

★ 月下独酌 李白

★ 李白 月下独酌

★ 月下独酌优秀教案

★ 思乡诗:《月下独酌》赏析

★ 赏析李白的诗歌《月下独酌》

★ 《鹧鸪天·元宵后独酌》赏析

★ 月下思乡作文

《月下独酌》新解 第3篇

拟“万象”而为“人”童话的思维

人们都说, 《月下独酌》在修辞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拟人手法。但这样归纳, 不足以道出其修辞运用上的妙处。它不像一般的诗作那样仅仅是零星地运用拟人, 而是大量地运用, 整体地运用, 简直是“万象皆拟人”。除了第一句“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之外, 其余无一句不用拟人:“邀明月”、“对影”, 是拟人;“不解饮”、“随我身”, 是拟人;“暂伴”、“行乐”, 是拟人;“月徘徊”、“影零乱”, 是拟人;“同交欢”、“各分散”, 是拟人;“永结”、“相期”, 是拟人。总之, 这个“月下独酌”的场面不, 现在不再是“独酌”了, 而是“三人”世界似乎是卡通片里的场面。在诗人的周围, 一切都可能具有生命, 只要诗人愿意;诗人的一切行为都有可能发生, 于是只要他“相期邈云汉”, 似乎就会梦想成真。李白的率真、天真就在这儿, 他的痴情、可爱就在这儿!

整体性的拟人化, 在诗歌中是不多见的。这说明李白的思维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的思维, 是否可以称之为“童话的思维”或“卡通思维”?宋代词人张孝祥在他的《念奴娇过洞庭》里这样说:“尽吸西江, 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这里的“万象为宾客”, 也体现了一定的“童话的思维”或“卡通思维”, 但比较起《月下独酌》来, 全词也仅此句用拟人而已, 而不像李白诗作那样大量、绵密、连续地使用拟人。用童话思维写诗, 整体性地使用拟人, 这在非诗歌的作品中可能并不少见, 但在诗歌中却难能可贵。《月下独酌》一诗的文化原创力, 正在于此。

以“不独”包装“独”飘逸的风格

“以乐写哀”, 有人这样总结《月下独酌》的表达特点。不错, 诗人以“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醒时同交欢”来反衬内心真正的孤独, 或者说把“独”寓于“不独”之中, 以“不独”写“独”, 愈见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独”。但只是这样把“孤独”的标签贴在这首诗上就行了吗?最后两句“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就告诉我们, 诗人不仅欣慰于这次能够与月、影作忘情之游, 而且也很天真、乐观地认为忘情之游还有下一次、无数个下一次 (“永”这个字透出这一信息) 。在这里, 因为“独”, 所以诗人力求“不独”, 并以“不独”的彩纸包装着“独”。一个真孤独、大孤独的诗人, 诗写到最后, 往往能够不言孤独, 能够旷达、洒脱。辛弃疾的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下阕也有类似写法:“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我们常说李白的诗风“飘逸”, 我想, 以“不独”包装“独”, 也正是“飘逸”题中之义。孤独的李白, 常常以旷达、洒脱的形象在我们眼前走过, 这就是我们在《月下独酌》里所看到的一种飘逸性。这种飘逸性, 是跟李白的性格、气质、志趣分不开的, 是难以复制的, 所以它也是这首诗的创造性特征之一。

“一波”中含“三折”戏剧的结构

《月下独酌》的主体内容, 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三人”世界。在这“三人”世界中, 李白与月亮、影子共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就故事的流动性来看, 全诗乃是从“独”写到“不独”。但如果对这首诗作一点微观分析, 我们便会发现, “一波”之中竟还包含着“三折”:从“无相亲”到“成三人”, 是从“独”写到“不独”, 此乃一折;从“不解”、“徒随”到“暂伴”、“交欢”, 是从“独”写到“不独”, 此乃二折;从“各分散”到“永结”、“相期”, 是从“独”写到“不独” (慰藉中有不独的幻觉) , 此乃三折。正因为写得一波三折, 这个童话般的故事显得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表现出很强的戏剧性。一首篇幅不长的抒情诗, 在一般情况下, 受到容量的限制, 是很难在故事性、情节性、戏剧性上有什么作为的, 而本诗竟做到了这一点, 真是很不容易的。李白的创造力真是强得很!

李白《月下独酌》泰译本对比分析 第4篇

关键词:《月下独酌》 泰译本 形式 翻译策略

一.引言

李白诗歌以其浪漫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独领风骚,在中国古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国内外翻译名家对李白诗歌青睐有加,早在19世纪英译界就开始了李白诗歌的译介。随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李白诗歌不断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为不同国家的读者所认识。

泰国著名汉学家黄荣光(Yong Ingkwed)和张萨达(Chang saedang)曾把李白的诗歌翻译成泰文,介绍给泰国读者。两位译者都有华人血统,精通中国诗词,擅长用泰语作诗。黄荣光一生翻译的诗作涵盖了《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等,共计251首,他的译著在泰国历经多次再版。张萨达是泰国诗坛的翘楚,被誉为泰国具象派诗歌的开拓者,其泰文诗歌曾被翻译为英文介绍到英语国家。张萨达翻译的中国诗词覆盖范围很广,从《诗经》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都有涉猎。

黄荣光译著《中国生命之歌》一书中共收录了李白的12首诗歌,张萨达译著《中国诗歌》一书中收录的李白诗歌有11首。本文选取两本译著中的《月下独酌》一首,重点比较其形式、语言、翻译策略等方面,从而作出评价。

二.比较《月下独酌》的两个泰译文

《月下独酌》是李白的一首五言格律诗,充分表现了李白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周啸天,2008:3)他和月相伴,凸显了内心的孤寂。此诗意境深远,被认为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译文能否再现原诗的意、形、音之美,对译者的水平也是一大考验。

1.形式层面

1.1诗歌格式

《月下独酌》是一首五言诗,共14句,每两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黄译共14句,张译也有14句,这两种译文的编排方式有利于向异域读者传达原诗的长度,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形式。与张译不同的是,黄译在译文下方作了注解,在译文的开头作了译者介绍,而张译则在译文后面附上了诗歌的内容讲解。因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含蓄隽永,高度凝练,意境丰富精深,故而作注和讲解的方式有助于译文思想内容的传达。

1.2韵律节奏

原诗是一首格律诗,讲究平仄和押韵,读起来韵律感十足。通过对比,黄译基本等同于泰文中韵文的一种诗歌形式,即译文每一行有严格的押韵,且大多都采用诗体语言,每一句的语言基本与原文对等,看上去十分紧凑精干,称得上是“以诗译诗”。张译则为自由诗体,即每一行不拘泥于字数的长短,没有押韵,且语言为通俗语体,译者自己也坦言:“我译中国古诗其实是在译诗的灵魂。虽未能按照原作的韵律和语言特点进行翻译,但译文别具一格,即我自己的风格”(Chang saedang,2005:5)。

对翻译格律诗而言,黄译要略胜一筹,因为其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形式,体现了李白诗歌的韵律之美,有助于汉语文化精华为泰国读者所了解,正是有了韵律格式,诗才之所以为诗。张译则没有向读者传达原诗作的韵律之美,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的韵味。但必须承认,张译采用通俗直白的现代语言会更有利于读者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

1.3诗题的翻译

关于诗题“月下独酌”共四个汉字词,“独”和“月”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苦闷,可以说是这首诗的“诗眼”。黄和张的题名翻译都称得上是完整的翻译,两个译文都用了diao(独)和chan(月),诗人孤寂的心境不言自明,保留了其中的韵味。更难能可贵的是,黄译将题名控制在四个词且为四个音节,可以说是在传意的基础上做到了形式对等,能够最大限度地向译文读者传达原诗词的风貌,相比之下,张译的诗题则稍显微冗长。

2.意义的传达和语言层面

2.1意义层面

这一层面主要讨论译文是否忠实传达了原诗的意义。历来国内外翻译界对译文的评价都离不开“忠实”和“语言”的层面,西方翻译理论之父西塞罗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传达原作的思想内涵”(谭载喜,1991:24)。从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信、顺”论到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再到刘重德的“信、达、切”,无一不在强调译文忠实于原文的重要性,译文只有完整无误地再现原文,才能达到翻译的基本要求。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论也是将“意美”放在首位的,当三美不可兼得时,要舍音、形之美,做到意美。可见,忠实对于诗歌翻译也同样重要。从整体而言,黄译再现了原诗的意义。在向译文读者传递原文意思上,两个译文都算是成功的翻译,但基于汉泰两种语言的差异,再加上译诗之难,在传文达意上难免出现意义上的偏差,请看“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一句的翻译:

黄译本为:chan so chan ro ra chan ram ra ngao yung yoeg

张译本为:chan rong phlen chan mai pai ma chan roeg ram ngao dam

通过比较,黄译更符合原文的涵义,而张译意思为“我歌月静止,我舞月跟随”则没有正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2.2语言层面

黄译本采用优美流畅的诗体语言,而张译本则选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例如:原诗中的一些字词:“花、人、身、歌、云汉”等词,对应黄译本中的“bupphachat/ chon/sakon/so/meknathi”,这些词语通常用在诗歌创作中,相同意思的词张译本分别为:“dokmai/khon rongphleg/changphueak”,则为现代语言,通俗易理解。我以为,翻译诗歌,尤其是李白的诗歌,字词的选用是十分讲究的,选用文学性的诗体语言是必要的。正如泰国著名汉学家林运煕评价黄荣光的译著:“译者在译诗过程中使用了大量词汇,包括巴利语、梵语、高棉语甚至北部方言以及那些在泰语中不常见到的词汇。使用这些词汇是必要的,因为译者要把中国古诗翻译成泰语,为了与原作的语言保持一致就必须使用泰语中的文学语言”(Yong Ingkwed. Thawaon sikkhakoson,1989:9)。尼亚·朋毗帕那珀教授这样评价黄荣光:“讲究用词,很好地保留了诗人用词的韵味和修辞格”(Yong Ingkwed.Thawaon sikkhakoson,1989:7)。因此,黄译本更符合诗歌翻译的真谛,更重视诗歌自身的特点,更能向目的语读者再现李白诗歌的风貌。

3.翻译策略层面

在中国古诗翻译中,如何翻译,采取何种策略才能不会削弱古诗文的内在价值, 若全部直译,目的语文化中又难以找到对应的词语,若意译,又关系到是以源语言文化为归依还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依的问题,选择何种翻译策略直接关系到译文在目的语读者中的接受状况。

3.1黄译以直译为主,字对字地翻译较明显

从黄译《月下独酌》来看,译者采用直译法为主,有时甚至是字对字地翻译,尽可能地模仿原文句式,译文中的一些词语能和原文完全对应。可见译者的策略是尽可能在传达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注重保留原诗的形式。请看下列译句:

举杯邀明月 Chu chok chuan chan lim

相期邈云汉 nat mai man meknathi

由于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两种语言在行文、遣词造句和搭配上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黄译本尽量抛开汉泰两种语言在行文上的差异,使译文行文和原文一致,这充分体现了译者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形式而采取的翻译策略。

3.2张译注重模仿原文句型结构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yam duem ruam suksan mao laeo tang yaek kan

以上两句的翻译,张译本几乎与原诗的句型结构完全一致,虽然张译本采用自由诗体来翻译中国的格律诗体,但是在行文上译者尽量贴合原文的句式,使得译文形式贴近诗歌,加上语言通俗易懂,不得不承认,这种翻译既能让读者窥见诗歌的踪影,又能降低阅读的障碍。

三.总结

为了更好地把原作的思想内容和文化意象传达给译文读者,黄译本在译文的后面对诗中难以理解的字句作了注释,张译则运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把诗的内容讲述了一遍,附在译文后面。作注对于翻译中国古诗这样的文体是必不可少的,易于译文读者理解。

译者须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美的享受。黄译本在选词、炼字上下了一番功夫,力求与原作的语体保持一致。张译本则选择用白话诗译文读者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诗的形式。

笔者认为,把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散体诗或分行散文,无论传情达意的程度多么高超,也译不出原诗的风味,也就不能让异域读者真正认识到中国古诗的面目和精妙,从而失去了翻译的意义。黄荣光“以诗译诗”,对李白格律诗无论从形式、韵脚、语言还是从意义的传达上来说都是成功的,而张萨达选用自由体和通俗语来译诗,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李白格律诗的风貌和经典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泰)Chang saedang,《中国诗词》 佛统:张萨达子孙出版社,2005

2.(泰)YongIngkwed.Thawaonsikkhakoson,《诗:中国生命之歌》,曼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3.周啸天 注评:《唐诗三百首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12月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月下独酌古诗 第5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

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我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

月下独酌古诗 第6篇

月下独酌其四

作者:李白朝代:唐 穷愁千万端。

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

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

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

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

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

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