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疫苗的免疫接种技术
来源:漫步者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疫苗的免疫接种技术(精选9篇)

疫苗的免疫接种技术 第1篇

1 严格无菌操作

1.1 器械消毒

注射器的卫生情况会直接影响免疫接种的效果, 有可能会带入其他疾病。因此, 注射器及针头需蒸煮灭菌、高压灭菌或用一次性注射器。使用一次性无菌塑料注射器时, 应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有效期内。灭菌后的器械7日内未用, 应重新灭菌方可使用。禁止使用化学药品消毒器械。

1.2 针头的选择

根据畜禽大小应选择大小适宜的针头, 若过短、过粗, 拔出针头时, 疫苗易顺针孔流出, 或将疫苗注入脂肪层, 达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针头过长, 易伤及骨膜或者脏器等。

2 注意做好个人安全防护和畜禽保定

首先, 应该做好免疫接种人员的个人消毒工作。应剪短手指甲, 用肥消毒液 (如来苏儿或新洁尔灭溶液等) 洗手, 手指再用75%酒精进行消毒。其次, 做好进行免疫接种人员的个人防护。工作服、胶靴、乳胶手套、口罩、帽应佩戴整齐。对于特殊动物传染病, 还应该有特殊的防护措施, 如进行气雾免疫和布鲁氏菌病免疫时还应佩戴护目镜。最后, 应该做好畜禽保定工作。不同动物采取相应的保定措施, 做到尽量保护免疫接种人员免受伤害的同时, 又便于免疫操作。

3 免疫时要注意动物健康状况

被免疫接种的畜禽机体感染某些免疫抑制性疾病, 其免疫功能不全或低下, 或有营养不良、发育不全以及患某些传染病后, 或在接种前的一定时间内使用过免疫抑制剂或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制剂等, 均能影响免疫效果或者造成畜禽的死亡。

(1) 在进行紧急接种时, 已有一部分畜禽处于该传染病的潜伏期, 常在接种后的短期内发病, 造成疫情的暴发。因此, 为了保证免疫接种动物安全及接种效果, 接种前应了解接种动物的健康状况。

(2) 除一些特殊情况外, 原则上, 初生畜禽不宜免疫接种。因为幼畜禽可从母体获得母源抗体, 接种疫苗易受母源抗体干扰。怀孕后期的家畜应谨慎接种疫苗以防引起流产。繁殖母畜应在配种前一个月注射疫苗。

(3) 为了防止疫苗残留, 屠宰前28日内禁止注射油乳剂疫苗。

4 正确使用疫苗

要使疫苗充分发挥应有的免疫效果, 应注意疫苗使用的基本原则:

(1) 应保证所接种疫苗是经过国家药品和兽医药品检验、鉴定部门严格检验、鉴定, 并在长期的防疫实践中证实是安全、有效的疫苗。在接种前应检查疫苗的外观质量, 有无疫苗瓶破损、瓶盖或瓶塞密封不严或松动、无标签或标签不完整 (包括疫苗名称、批准文号、生产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家等) 情况, 有无超过有效期、色泽改变、发生沉淀、破乳或超过规定定量的分层 (超过疫苗总量的1/10) , 有无异物、霉变、摇不散凝块、失真空等, 是否保存妥当等。

(2) 免疫接种之前应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 了解疫苗的用途、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等, 严格选用说明书所规定的稀释液, 不主张向疫苗稀释液中添加抗生素等任何外来物质。饮水、气雾、拌料接种疫苗的前后2d共计5d内不得饮用任何消毒药物 (如高锰酸钾、抗毒威等) , 也不得进行带鸡喷雾消毒;使用弱毒菌苗的前后各1周内不得使用抗微生物类药物。根据本地区各种人畜共患病发生和流行情况, 依据疫病种类和流行特点 (如流行季节) , 选用适宜的疫苗品种、剂型与接种时间, 以及加强免疫的次数与间隔时间。

(3) 应保证疫苗在整个接种过程中处于低温状态, 防止疫苗被空气中细菌污染, 活疫苗应在30min内用完;灭活疫苗应在1h内用完。如未用完, 疫苗应该废弃。

疫苗的免疫接种技术 第2篇

发布时间:2011-6-22

译者按:为什么狂犬病毒自然感染会引起100%的病死率,而接种疫苗却能获得免疫力?本文提供迄今最全面的解答,涉及相关的详细病理学过程,可供相关专业人士参考。

[摘要] 狂犬病毒感染会引起人类脑炎,其病死率几乎是100%。这种无法阻止的感染令人感到惊讶,因为暴露前接种疫苗或暴露后及时接种疫苗都可以高效阻止脑炎的发生。由接种疫苗产生的最重要的免疫学相关的保护因子是中和抗体。T辅助细胞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然而细胞毒性T 细胞不但没有保护作用,并且事实上可能对宿主产生危害。尽管从暴露于病毒到发病可能有几个月的时间,狂犬病毒在人体并不能激发免疫系统产生保护作用,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由病毒诱导产生的免疫学应答太弱。极少有个体在病症刚出现时可检测到中和抗体,尽管在许多病例中,在出现更严重症状时可检测到抗体。此外,当血清中可以检测到抗体时,抗体却很少出现在脑脊液中,提示抗体仅非常有限地渗入到最需要它的部位——中枢神经系统(CNS)。一定数量的单核细胞浸润到大脑实质的作用尚不清楚。有一些研究表明,病毒在感染早期可以抑制细胞介导的免疫,但是尚没有机理方面的证据来支持这个论点,目前知道的仅仅是病毒磷蛋白对细胞内干扰素的产生有抑制作用。与此相反,CNS内的抗体水平与在CNS内病毒产量的峰值有关。这里,我们总结了当前对针对狂犬病毒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的免疫应答的理解。本文指出,有必要弄清狂犬病毒抗原在初期是怎样被提呈的,以及随后如何影响抗体反应的发展。这将有助于确定可增强预防接种应答的方法,并弄清如何增强抗感染的自然免疫应答,从而阻止病毒对神经系统的入侵。

1.前言

像所有的狂犬样病毒属(Lyssavirus genus)的成员一样,狂犬病毒是嗜神经组织的,并且在咬伤发生后继而感染伤口附近的外周神经。然后病毒逆向沿轴突输送到背根神经节,在这里病毒的复制是可检测到的。在鼠类动物感染模型中,病毒移动极其迅速,足垫接种后截肢或者切断坐骨神经能够阻止病情的发展。然而,在实验模型中,这种剧烈的疗法在接种后的几天内就失去了功效。培养在大鼠感觉神经元中的狂犬病毒在轴浆中运输时速度达到12–24mm/天。这与该病在人体内的情况相矛盾,在人体内,从暴露到狂犬病发病的时间通常为数月,在一些极个别的病例中甚至是数年。据推测,在被咬位置附近的肌肉组织里,病毒可能以休眠状态或者极低水平的复制存在。在接种了低剂量狂犬病毒的条纹臭鼬中,过两个月就可以用RT-PCR检测到暴露部位附近组织中的狂犬病毒。免疫组化标记试验提示,这种病毒存在于条纹肌肉纤维细胞内。大量的细胞表面受体蛋白已经被鉴定出来,其中一种是乙酰胆碱受体,它在神经肌肉连接处被发现,能够促进狂犬病毒进入外周神经系统。

一旦病毒进入到神经系统,经由脊髓到大脑的运动变得十分迅速,并且伴随病毒复制的爆炸性增加。最初疾病症状包括疼痛或者被咬处附近的感觉异常,并常伴有发烧、疲劳和四肢无力的症状。包括头疼和焦虑在内的非特异性神经系统症状常发生在明显脑炎发病前的许多天里,经常只有到了此时病人才会去寻求医疗帮助和住院。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经过验证的治疗方法,一旦疾病症状出现,依赖于临床干预的水平,死亡不可避免地会在若干天或若干星期内发生。

狂犬病成功的治疗依赖于暴露后立即做出反应。首先,清洁是高效且廉价的降低感染风险的方法。其次,适当的由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组成的暴露后预防可以有效地防止疾病发生。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方案,肌肉或者皮下注射现代狂犬病疫苗,此类疫苗含来源于传代细胞系的灭活病毒。这种方案已经发展到能确保产生最佳的免疫应答,典型的该方案包括在四个星期内进行多次注射。

针对此类病原体,我们提出了两个基本的问题。第一,它和免疫学有什么联系,第二,为什么受害者不能产生保护性应答来成功地消除感染或者减轻疾病的严重性。第一个问题已经有详细的解答,但是第二个问题仍然挑战着我们对狂犬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应答的理解。这个问题应该在承认下述事实的基础上来回答:这种疾病总是致命的,但是暴露并非必然导致发病。可能是因为并没有发生真正的病毒暴露,或者发生了暴露但是暴露刺激产生的免疫应答在早期就控制了病毒。在这两种情况下,那些个体并没有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因而也研究得很少,所以尚不清楚天然的保护性应答是否有可能对抗狂犬病毒。对动物(特别是蝙蝠)中狂犬样病毒的血清学调查,经常能在健康个体中测检出阳性血清反应。设想它们是已经暴露给了有复制能力的病毒,尽管并不清楚这类现象如何能与现代感染模型相符。针对蝙蝠的又一个假设是:这是在洞穴内气溶胶暴露的结果。还有其他的解释:这种情况是反复暴露于低剂量病毒或者某种流产感染模式产生的,但是尚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来支持这些假设。2.疫苗接种的免疫应答

虽然有一小部分狂犬病感染幸存者,然而绝大部分发病的人都以死亡告终。尽管如此,在暴露前或暴露后迅速接种疫苗都能高效地阻止发病。巴斯德(Pasteur)在1885年最先倡导使用来源于狂犬病感染的兔子的干燥脊髓防治狂犬病。随后的疫苗仍然来源于各种动物源神经组织,这类疫苗既有效又能让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都负担得起。然而,此类疫苗中含有的大量髓磷脂碱性蛋白会引起一小部分病例发生严重的脑炎。因此,现在不推荐使用这些疫苗。现代疫苗由来源于传代细胞系的灭活病毒组成。在英国有两种人用疫苗得到了注册许可:由安万特•巴斯德(Aventis Pasteur)公司生产的人二倍体细胞疫苗(HDCV)和凯龙(Chiron)公司生产的纯化鸡胚疫苗(PCECV)。针对卫生保健和实验室工作者以及到有狂犬病地方性流行的地区旅行的人,暴露前预防接种分3剂给药,分别在第0、7、28天进行肌肉注射。接种HDCV后4天可以检测到IgM类抗体,接种后7天出现IgG类抗体。后续的研究表明,接种后产生的应答反应可以持续存在两年之久,被动转移研究表明,只有IgG类抗体能最有效地针对病毒提供保护,很可能是因为IgM类抗体不能渗入组织。暴露后及时的治疗或预防接种(PEP)是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处置方法。与暴露前疫苗接种不同,WHO推荐的PEP疗程由短期内的疫苗多次再加强组成。一个标准的过程应在第0、3、7、14和28天进行重复的肌肉注射。用皮下注射作为肌肉注射的替代疗法,其所用疫苗量较少,可以在资源有限时达到更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效果。特别是在亚洲,这种途径得到了更广泛的承认。皮下注射比肌肉注射更能提高应答反应,原因被认为是从皮下进入可改进抗原的提呈,虽然这种解释还没有在狂犬病毒的实验中得到证实。

疫苗的效价在判断狂犬病疫苗的效力上是一个关键因素,并且通常可反映一个特定批次的抗原含量和接种疫苗后诱导产生的抗体滴度。在人体或动物需要检测的关键参数是接种疫苗后诱导的中和抗体滴度。两种中和试验可用于这种检测: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和荧光抗体中和试验(FAVN)。后一种检测用于依据现行宠物旅行方案在同行动物进入英国前检测其血清。而在欧洲,RFFIT已经用于监测通过食饵口服给狐狸种群接种狂犬病疫苗是否成功。3.狂犬病毒自然感染的免疫应答

暴露后接种引发的抗病毒效力和大量实验研究都证明,主要的保护作用体现在中和抗体的存在。在基因敲除小鼠的感染实验模型中,缺少所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小鼠,以及只缺少B细胞的小鼠,都对狂犬病毒的减毒株易感;然而,仅仅缺少CD8阳性T淋巴细胞的小鼠却不易感。令人惊讶的是,在大部分人类狂犬病病例中,直到发展成为急性疾病后的一些天,才可以检测到抗体应答。在泰国的一项对狂犬病住院病人的研究中,11例病例中只有3例可以检测到针对病毒糖蛋白的中和抗体。即使在这些检测出抗体的病例中,抗体滴度也特别低,从0.26到3.42 IU/ml。对其中6人的脑脊液(CSF)进行了研究,没有检测到抗狂犬病抗体。美国有一个相似的人类病例回顾,在刚进医院时没有一个病人检测到抗狂犬病毒的中和抗体,尽管在入院10天内发生了血清转化的病人超过一半。在检测了脑脊髓液中抗体的14位病人中,只有两个人达到了可检测水平。图1是在英国的两个人狂犬病病例中也观测到抗体应答的延迟。在第一个病例中,抗狂犬病毒抗体滴度只出现在入院后的第16天。在第二个病例中,在住院一个星期后血清和CSF中都出现抗体(图1)。在英国早先的一个人狂犬病病例中,感染的是一种相关的病毒——欧洲蝙蝠狂犬病毒2型,在住院期间的任何时候都没有可检测到的抗病毒应答。最近几年内特别有趣的是美国的一个从蝙蝠源狂犬病毒中幸存的人类病例。这个病人住院时CSF和血清中都有可检测到的抗体并且治疗方式包括在一定程度上的诱导昏迷,其目的就是为体液免疫应答的发展提供时间。CSF和血清中IgG值确有升高,并且这可能是该病人幸存的原因。来自哥伦比亚和巴西的两个报道表明还有更多的幸存者,然而,大多数企图重复这种方法的病例至今还没有成功的。绝大多数病例中的病人都以死亡告终,病毒复制位点保护性抗体的缺乏很可能是造成生存率低的原因。图1中病人的血清学应答显示,血清转化发生在疾病的晚期,抗体没有在CSF中达到一个特别高的滴度,而是较快就达到平台期。对这个特定的病人来说,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失败的结果。特别是在病毒进入到大脑之前更迅速对感染产生应答的能力,以及抗体进入CNS的能力,有望能提高生存率或者限制病毒的扩散。已经观测到单克隆抗体的被动转移可以抑制细胞到细胞间病毒的传播,提示抗体有助于将病毒从CNS清除,不过将这种战略在人类中应用尚未取得成功。

在感染期间,尚不清楚诱导抗体应答的抗原是来源于外周神经系统还是CNS的病毒。此外,啮齿动物感染实验模型在理解自然感染时有严重的局限性。在用致病病毒感染的叙利亚仓鼠模型中,IgG2 抗体早在感染后五天就被检测到。然而,经由腹腔注射感染的病毒可能需要到第8天才能有效地诱导抗狂犬病抗体。我们已观察到足垫接种能迅速诱导产生中和抗体(5天内)(图2)。还没有进行研究来确定这些抗体的同种型,而且血清中最早产生的抗体可能是IgM。对于这些研究需要注意的是所使用的病毒的数量比唾液自然传播的要多出很多。然而,在大多数动物实验中,在接种病毒后要确保一致地引发疾病,需要有这样高的病毒滴度。需要进一步改善这些动物模型使其能够更好地反映自然感染的实际情况。

4.狂犬病毒对宿主的免疫抑制

宿主对自然感染的应答能力有限,其原因可能与许多因素有关。病毒的亲神经性导致绝大多数的复制首先发生在背根神经节,然后逐步到达CNS。习惯上CNS被认为是一种免疫豁免部位,不处于与其他器官相同的免疫监视水平之下。此外,免疫系统诱导炎症反应(如脑炎)的能力也受到严格的调控,以防止旁观者损伤从而导致宿主的神经元受连累。这种主张已经被更新的知识所替代,目前对大脑和脊髓的淋巴引流和CNS中细胞的转运都有更透彻的了解。然而,仅仅这些还不能解释对狂犬病毒的免疫失败,因为其它许多病毒也可以感染大脑,包括疱疹病毒和博纳病病毒(BDV),而在BDV持续感染的病例中,免疫系统的机能能有效地控制该病毒。

第二个解释是可能通过咬伤进入的病毒量太少以至不能引起免疫应答,从而使得病毒有可能感染附近的感觉神经。这可能发生在很多情况下。蝙蝠似乎是狂犬病毒的有效传播者,但是其唾液中的病毒水平用RT-PCR几乎都检测不到。仅仅只在北美洲发现的一种狂犬病毒蝙蝠变异株能够适应以低剂量传播并适合在37◦C以下的温度复制。此温度与体表皮肤温度更相符,并且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用欧洲蝙蝠狂犬样病毒感染实验动物,皮下注射是一个比肌肉注射更有效的方法。

抗体缺乏的最后一个解释是,这可能是病毒诱导的免疫抑制的结果,与全身免疫抑制和细胞水平的免疫抑制都可能有关。狂犬病毒感染造成淋巴细胞耗损的观察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经进行过。这种淋巴细胞减少症似乎影响到所有淋巴组织,包括胸腺、脾脏和淋巴结以及所有的细胞类型。之所以提出这种作用的原因是由于肾上腺激素对淋巴组织有毒性,因为在感染前切除肾上腺的小鼠没有遭受同样的耗损。免疫抑制的进一步证据表现为细胞介导的对丝裂原伴刀豆球蛋白A和狂犬病毒特异抗原的免疫应答减少。最近的研究表明,不是激素失调而是细胞因子引起了全身免疫抑制,特别是在感染过程中在CNS内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这种说法被下述实验结果所支持:TNF-α受体基因敲除的小鼠在用有神经毒力的狂犬病毒攻击后提高了存活率。然而,在感染无毒毒株的小鼠大脑中TNF-α的转录增加了,并且我们没有观察到同时感染狂犬病毒和EBLV-2小鼠的血清中TNF-α有增加。另外,这许多免疫紊乱仅仅在发病时才在小鼠中观察到。在没有大规模的病毒复制和神经元损伤的情况下,不清楚免疫应答是怎样被抑制,特别是在咬伤事件后很快会遇到抗原的引流淋巴结中。有一些研究提示,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对感染敏感,并且这些细胞的感染对所见到的细胞因子表达谱有显著影响。

现已发现在病毒感染细胞内一个更可能的免疫抑制机制。最新的研究证明,在体外狂犬病毒能够抑制干扰素的作用。这是通过磷蛋白结合STAT异构体、抑制其在细胞质内的积聚,并打乱干扰素信号传递而实现的。也表现为抑制STAT二聚体迁移到细胞核、抑制干扰素及干扰素诱导基因的转录起始。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感染期间在CNS中产生了炎性细胞因子,说明在体内可能存在着其他的途径能够补偿这种抑制。从这些体内研究尚不能确定,CNS中的细胞因子是否直接来源于狂犬病毒的感染(例如来源于神经元),抑或是由旁观者细胞产生,抑或是由进入CNS的其它细胞群产生。5.结论

CNS的免疫豁免状态和血脑屏障(BBB)可以解释保护性应答发生的一些延迟。只有在狂犬病毒进入到CNS后,病毒的复制才增加,所以在外周神经系统中抗原的水平很可能是被限制的。另外,尽管现在关于抗原在CNS的提呈和从脊髓及CNS到局部淋巴组织的快速迁移已有明确的证据,但这个过程仍可能延迟抗原提呈到合适的B细胞的时间,并且脾脏不太可能是对狂犬病毒产生免疫应答的一个重要部位。一旦B细胞被刺激,即成熟过程开始,然后就会启动抗体或者浆细胞释放到CNS。此外,实验模型表明,T细胞和B细胞都会浸润到背根神经节、脊髓和大脑(图3)。但是,这些细胞中大部分都是T细胞,而且其中大部分看来是在进入到CNS后便注定会迅速凋亡。而且在CNS中产生的免疫应答具有固有的复杂性。这些包括MHC表达的严格调控,在淋巴细胞中高水平的Fas介导细胞凋亡以及神经细胞免疫抑制因子的表达。在狂犬病毒感染期间BBB依然保持完整并且很可能排除抗体,尽管这种作用似乎并不完全,因为有一个报道表明,静脉注射的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可以清除CNS中的病毒。不同病毒株之间的变异可能在经由CNS的传播速率、BBB的通透性和免疫应答发展的速度上起重要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病毒可抑制适应性免疫应答。有确切的证据证明,病毒磷蛋白可以抑制干扰素反应,尽管感染会增加干扰素诱导基因的基因转录。很有可能因为这种抑制是短暂的,仅使宿主应答产生短暂的延迟,从而给了病毒一个―抢先机会‖。然而,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在感染后期病毒负载量的水平最高,脑炎最严重,而此时也正是宿主免疫系统最活跃的时期。关于外周免疫应答的抑制更有争议,因为不清楚病毒是怎样到达像脾脏这种不容许病毒存在的器官的,并且病毒也没有产生已知的可溶性因子能够介导这种反应。

有一篇单独的论文研究了包含在免疫剌激复合体中的狂犬病毒抗原的提呈。此研究展示了在静脉注射后脾脏边缘区的巨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以及随后在巨噬细胞存在或在用氯膦酸盐脂质体处理致巨噬细胞耗尽后抗体反应的发生。现在还没有着眼于狂犬病毒抗原的提呈或狂犬病疫苗接种应答中B细胞成熟过程的研究。上述事实说明,狂犬病毒感染研究可能成为全方位研究抗体发展的典范,并且可用来识别在感染后期出现的浸润性淋巴细胞的来源。这将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在自然感染期间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反应,同时将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战略在进行PEP时能增强免疫反应。

造成犬疫苗免疫接种失败的原因分析 第3篇

1 疫苗对犬免疫效果的影响

1.1 疫苗的质量

疫苗质量是免疫成败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市场上疫苗质量存在很大差异, 非法企业生产的假冒伪劣疫苗, 不但无质量可言, 面且对某些传染病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犬疫苗质量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质量不合格或质量欠佳。

1.1.1 疫苗效价不足

弱毒苗没有足够活力的抗原, 灭活苗抗原含量不够等, 均为疫苗质量问题, 均会影响免疫效果。当疫苗的效价不足时, 进入机体的疫苗抗原不足以有效地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足够的特异性的抗体。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没有足够的抗体去中和致病抗原, 从而引起机体发病, 造成免疫失败。

1.1.2 疫苗过期失效

作为一种生物制品, 疫苗只有在规定的有效期内使用才可以起到预防免疫的作用。如果疫苗储存时间过久, 超过其有效期, 则其效价同样会降低而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从而也就失去了有效地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犬只接种这种过期失效的疫苗也就起不到预防传染病的作用了。

1.2 疫苗的保存与运输

疫苗的保存与运输是免疫预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保存与运输不当, 会使疫苗质量下降, 甚至失效, 从而降低免疫效果。生物制品的防病效果, 除保证产品本身的质量外, 还必须做好保存等工作, 并合理使用, 这样才能发挥产品的应有作用。许多事实证明, 不良的保管、运输条件是造成产品失效的主要原因。在实施防病灭病的实践中, 要特别重视冷藏保存运输, 即所谓的冷链问题。此问题对确保生物制品的效果是极其重要的, 在医疗实践中有时已经对所养的犬只进行了针对性的免疫注射, 但仍然爆发了相应的传染病, 就草率地认定疫苗无效, 却忽视了疫苗的保存、运输过程中的存在的冷链无保障问题。一般在国内现有的条件下, 活疫苗在-15℃条件下保存, 灭活苗在2~8℃条件下保存[1]。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就会影响到疫苗的质量, 从而引起疫苗免疫效果的降低。

1.3 疫苗的选择不当

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 病原微生物在增殖过程中会发生变异, 形成多种血清型和亚型, 例如犬的细小病毒目前分为两型:CPV-1和CPV-2, 而CPV-2又陆续突变为CPV-2a (1980年) 和CPV-2b (1980年) [2]。如果所选的疫苗的毒株的血清型与侵害机体的病原微生物的血清型不一致, 即疫苗所含毒株与本地区流行毒株的血清型不一致, 免疫接种后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也就起不到预防某种传染病的作用, 从而影响了免疫的效果。

目前犬用疫苗主要分为弱毒 (活疫苗和灭活疫苗2类。从免疫防治的角度来看, 弱毒 (活) 疫苗明显优于灭活苗。因为弱毒疫苗株病毒能在体内有限增殖, 引起免疫刺激, 使机体产生坚强而持久的免疫性。然而, 弱毒 (活) 疫苗也有它毒力不稳定的缺点。如果毒株不纯, 混有强毒力的病毒粒子, 或者弱毒株的毒力不稳定, 通过突变或野生毒力株发生重组, 在接触易感的犬后发生毒力回升现象, 则在接种疫苗后, 可能使被接种的犬感染发病, 构成传染源, 甚至引起疫病的流行[3]。

1.4 疫苗污染

疫苗的污染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疫苗本身受到污染。疫苗生产过程中因操作不规范被病原微生物污染, 运输、保存和使用过程中疫苗瓶破损, 以及注射器、针头、疫苗瓶塞、注射部位等消毒不严, 造成野毒污染。疫苗被污染后, 不仅质量下降, 接种后还会造成疫病传播。严重影响了疫苗的免疫效果。其二, 对于一些弱毒疫苗来说, 如果在使用后, 储存疫苗的容器随意丢弃, 可能会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医源性扩散, 弱毒株一旦毒力返强, 会对已免疫过的犬只造成健康威胁。间接地影响了疫苗的免疫效果。

2 免疫程序问题

免疫程序不合理是影响免疫效果的又一原因。

2.1 首次免疫时间把握不准

首次免疫的时间要根据犬只的抗体滴度来决定。免疫过早, 疫苗抗原会被母源抗体所中和, 起不到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作用, 同时还使对幼犬有保护作用的母源抗体含量降低。幼犬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降低。首免过迟, 犬只体内的抗体浓度已经降到很低, 不能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免疫后, 机体产生抗体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 正是抗体保护犬只的空白档, 犬只很容易在此期间感染病原微生物。张加正等研究认为在产仔前一个月对母犬进行免疫, 所产仔犬在60日龄进行首次免疫, 75日龄加强免疫1次, 此后每6个月加强免疫1次, 对犬细小病毒的保护率为100%。并确定了在母犬产前一月进行免疫, 对母犬没有副作用。也可用多联苗在仔犬6周龄时进行

在首次免疫后分别间隔2周再免疫两次。首免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因此, 如果把握不好幼犬首次免疫的时间, 疫苗免疫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2.2 加强免疫过迟

加强免疫是第二次或二次以后给同一犬只接种同一种疫苗。由于有些厂家生产的疫苗没有标明免疫期, 这就可能造成免疫空档, 即机体内原有的抗体水平过低或消失, 不能与刚接种的疫苗产生的新抗体相衔接, 野毒乘机入侵引起感染, 造成免疫失败。

2.3 多种疫苗同时免疫的影响

由于动物疫病种类繁多, 在一段时间内, 同一犬只往往要接种几种疫苗, 如果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内把多种疫苗同时接种, 疫苗进入机体后, 疫苗抗原之间可能产生竞争性抑制, 影响抗体形成, 从而降低了疫苗免疫的效果。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多种病毒感染的受体相似或相同等, 产生竞争作用;二是一种病毒感染细胞后产生干扰素, 影响另一种病毒的复制。所以在多种疫苗联合使用时, 不同种类的疫苗要间隔1周以上接种[4]。

3 疫苗接种的操作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实行执业兽医资格制度, 从业宠物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宠物医生不规范的免疫操作也是引起免疫失败不可忽视的原因。

3.1 疫苗接种消毒不严

严格消毒可确保免疫效果。有的人图省事, 用酒精棉球在犬背上象征性地擦拭几下就开始注苗, 此时大量细菌仍存在于未完全消毒的皮肤上, 这会导致注射时带入细菌, 引起局部皮肤发炎[5]。影响了疫苗的吸收。

另外, 国产苗和进口苗瓶口都有标贴或塑料压盖, 有的操作者撕掉标贴或打开压盖后未作消毒就抽取药物, 其实, 标贴和压盖下的橡皮塞是未严格灭菌的, 若不消毒就抽取药物则易污染针头。

3.2 疫苗接种消毒不当

使用化学药剂消毒皮肤或注射用具时, 如果在消毒剂还没有完全挥发干时就抽取疫苗, 会使部分疫苗受到抑制或活疫苗中的微生物被杀灭, 造成疫苗效价降低, 而影响免疫效果。

3.3 疫苗稀释不规范

一是没有使用特定的稀释液, 有的甚至用含有氯离子、消毒剂的水来稀释, 活疫苗中的微生物被杀死;二是稀释液用量过小或过大, 造成接种剂量不足或过多;三是疫苗稀释后放置时间太长, 疫苗失效或被污染。

3.4 疫苗接种方式不合理

不同的接种途径, 疫苗在体内停留的时间和接触的组织不同, 所引起的免疫反应也不同。在实践中, 常常出现接种途径与规定的不相吻合, 如需皮内接种的采用皮下接种, 应肌肉注射的因操作不当而进入脂肪组织中等, 影响免疫反应, 使接种后达不到预期效果。有时在进行皮下注射时, 由于疏忽大意, 造成针头刺穿皮肤, 疫苗液外漏, 严重影响了疫苗的免疫效果。在免疫途径方面, 现在绝大多数采用皮下注射, 其实肌肉注射要优于皮下注射, 肌肉注射刺激小, 吸收快。注射时应选择肌肉丰满且远离大血管和神经的部位。如果疫苗接种方式选择不合理, 接种时操作不规范, 都会影响到疫苗实际免疫的效果。

3.5 其他问题

3.5.1 疫苗剂量不准

在一定范围内, 抗体量与疫苗量呈正相关。乔贵林等研究表明, 当CDV弱毒疫苗随着免疫剂量从102.5~104.0TCID50增加时, 免疫犬群最终获得完全保护的比例不断升高, 且免疫犬血清抗体效价上升的速度和幅度也呈不断加快和增大。但是, 疫苗用量过大, 也会使机体形成免疫耐受, 抗体形成反而减少。实践中, 常常因操作不规范等原因造成接种疫苗剂量不准确, 如疫苗稀释不准;肌肉注射时打“飞针”, 疫苗没有注射进去或注入的疫苗从注射孔流出;疫苗注射时注入了空气, 疫苗一般为真空包装, 抽吸时会有阻力, 有的操作者为便于抽吸, 向瓶内注入大量空气, 这样做会造成瓶内产生大量气泡, 影响免疫效果;注射针头过粗, 拔针后药液回流;注射时扎穿对侧皮肤, 药液外漏等均可影响到疫苗注射的剂量, 从而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3.5.2 疫苗液过冷

国产疫苗 (冷冻保存) 和进口疫苗 (冷藏保存) 从冰箱中取出后立即注射会对犬造成刺激, 致使犬的局部毛细血管收缩, 从而影响犬对药物的吸收。正确方法是:疫苗从冰箱中取出后, 置室温下5~10min或用手预温2~3min后再注射[6]。

4 母源抗体的影响

母源抗体是幼年犬只通过胎盘、初乳从母体所获得的一种抵抗外来特定病原微生物的抗体。母源抗体具有双重性, 即母源抗体对幼年犬只有保护作用, 但也会影响幼年犬只的免疫效果, 高水平母源抗体能中和疫苗中的抗原, 使疫苗的效价降低或失去免疫力。

犬只仅从母体获得5~10%的IgG, 母源抗体主要靠生后初乳获得。通过初乳仔犬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在生后36h内就可上升到母犬的70~80%, 从而获得被动免疫[7]。由于种犬个体免疫应答的差异, 以及种犬所用疫苗的不同 (所诱导的母源抗体滴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 造成不同来源的幼犬母源抗体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所有幼犬均固定在相同日龄进行首免, 母源抗体过高的幼犬反而可干扰疫苗的免疫应答, 而母源抗体过低的幼犬则可能因为无法中和侵入机体的病毒而感染发病。即使是来自同一只母犬的幼犬由于不同个体之间母源抗体滴度也不完全一致, 所以若采用固定的首免日期及免疫程序, 而忽视了母源抗体存在的问题, 则同样会干扰疫苗免疫应答, 导致免疫失败。

5 犬只自身存在的免疫缺陷

犬因遗传、疾病、营养等原因导致机体免疫器官受损, 或脾脏、淋巴结、胸腺等免疫器官发育不全, 免疫系统先天性不足, 从而使其淋巴细胞的功能受到破坏, T或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缺乏、降低或不能产生免疫球蛋白, 往往导致疫苗注射后得不到可靠的保护和免疫后发生并发症, 从而导致免疫失败。如先天性IgA缺乏症[8]。

犬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方面的缺陷, 往往导致疫苗注射后得不到可靠的保护或免疫后发生并发症。特别是一些获得性免疫缺陷性疾病, 如犬瘟热、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等都可引起免疫抑制。犬瘟热病毒有破坏脾脏、淋巴结和骨髓中淋巴组织的作用。犬细小病毒对骨髓和淋巴系统有亲和性, 具有部分的持续性免疫抑制。美国学者Steren在1982年研究证明, 以犬瘟热病毒疫苗免疫过的犬受到犬细小病毒感染后发生免疫抑制, 结果发生脑炎型犬瘟热[9]。

6 犬只的健康状况

只有健康的机体才能有效地对进入机体的疫苗抗原产生积极的免疫应答。

6.1 犬只的体温

在犬的免疫过程中,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犬的体温。体温变化可以影响免疫反应。犬的正常体温为37.5~38.5℃, 体温变化可以影响免疫反应。体温偏高时, 注射疫苗可引起临床症状, 体温过低时能使犬的细胞免疫系统受到抑制, 并影响抗体的产生。因此, 体温过高, 过低都可能导致免疫的失败。

6.2 犬只的营养水平

与免疫力有关的营养素主要有蛋白质, 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变化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及功能的发挥, 改变免疫力和抵抗力。营养不足或过量均会响免疫力, 增加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10]。

例如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动物淋巴器官的萎缩, 影响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受体表达与活化, 导致体内的T淋巴细胞、NK细胞数量减少, 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 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降低;蛋白质缺乏时会影响到抗体 (免疫球蛋白) 的合成, 导致犬只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去中和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锌是200多种酶的辅助因子, 是保持免疫系统完整性的必需微量元素, 缺乏时会引起免疫器官萎缩、免疫细胞减少和抗体水平下降;硒能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和免疫球蛋白及抗体的生成。孙先忠报道, 低硒能降低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Hurley (1959) 报道, 缺硒时白细胞GsH-PX活性很低, 白细胞杀死微生物能力降低。硒与动物的免疫机能关系密切, 它能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和免疫球蛋白及抗体的合成[11]。由以上所列举的几种营养素对犬只免疫功能的影响可见:犬只的营养水平高, 营养结构均衡, 是保证犬只在接种疫苗后能够产生确实的免疫效果的必要条件, 是影响犬只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且容易忽视的因素。

6.3 亚临床感染或处于潜伏期

亚临床感染或处于潜伏期、免疫阴性期感染强毒, 在接种后往往会诱发疾病。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只对血液中的病毒有效, 对已进入细胞的病毒无效。当犬在接种疫苗时, 可能已经处于疾病的潜伏期, 此时接种疫苗后往往在短期内发病, 这样, 疫苗免疫反而成了促使犬只发病的因素。

6.4 寄生虫感染

犬在注射疫苗期间患有寄生虫病, 也会影响免疫系统, 降低机体免疫应答能力。体内外寄生虫的存在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复杂的应激状态, 近来已证明, 某些寄生虫 (如犬毛囊蠕形螨) 可能是直接的免疫抑制物。当犬只体内或体表有大量寄生虫寄生时, 会引起犬只的营养状况不良, 抵抗力下降。寄生虫感染时引起的机械性损伤也会导致局部的感染从而致使犬只的健康状况不佳, 影响疫苗免疫的效果。

7 犬只的饲养管理不当

7.1 应激状态

饲养密度高, 通风不良, 环境潮湿等,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犬只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从而可显著损伤T淋巴细胞, 对巨噬细胞产生抑制作用, 并增加Ig G的分解代谢。因此, 在犬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期接种疫苗就会减弱犬的免疫能力, 导致免疫失败。另外, 当犬只处于恶劣的生活环境状态下时, 为了维持生存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及能量储备, 消耗更多的营养物质, 这些都不利于机体在疫苗接种后产生优质足量的抗体。

7.2 环境卫生状况

环境卫生状况不良, 犬舍及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 在使用疫苗期间动物已受到病原的感染, 这些都会影响疫苗免疫的效果, 导致免疫失败。实践中发现, 即便是经过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较高的动物群体, 只要环境中有大量的病原存在, 也会有诱使机体发病的可能。

8 其他因素的影响

8.1 药物干扰

8.1.1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有的养殖场 (户) 为了防病治病, 在免疫接种期间或使用前后使用抗菌药物或药物性饲料添加剂, 这些药物不仅能杀灭进入机体的弱毒活疫苗, 使疫苗抗原数量减少, 而且其中的一些药物, 如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抗生素, 糖皮质激素、细胞毒类 (环磷酸胺和硫唑嘌呤) 以及性激素等对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 从而导致机体免疫细胞的减少, 影响淋巴因子和免疫抗体的生成, 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 进而削弱机体的免疫力, 导致免疫失败。

8.1.2 化学消毒剂的不合理使用

接种期间或接种前后使用化学消毒剂带体消毒, 犬只经口、鼻等吸入消毒药, 产生与抗菌药物类似的影响。

8.1.3 使用抗病毒药物

目前应用的犬苗均为弱毒活疫苗, 抗病毒药物可使疫苗的活性降低甚至无效,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8.1.4 左旋咪唑的影响

左旋咪唑是一种免疫调节剂, 低剂量 (1kg体重3mg以下) 时可增强免疫效果, 而大剂量应用可造成免疫抑制。一般幼犬注射疫苗前都首先进行驱虫, 而幼犬驱虫剂量达到15mg/kg时, 往往会造成免疫抑制。因此, 幼犬注射疫苗期间应避免用左旋咪唑驱虫, 以防干扰免疫。

8.2 高免血清的影响

有些未做过免疫的犬只在进行长途运输之前, 或刚购入的新犬只往往会注射一定量的高免血清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这是一种人工被动免疫方式。注射高免血清或免疫球蛋白时, 应间隔2~3周后再做免疫。高免血清或免疫球蛋白会抵消一部分疫苗抗原, 导致机体产生较少的抗体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8.3 诱发感染因素

诱发感染会降低接种的免疫应答能力。感染组织可以刺激干扰素干扰疫苗毒的复制或产生免疫抑制。Krakowka S等发现, 3周龄的犬接种CDV (犬瘟热病毒) 疫苗的同时感染CPV (犬细小病毒) 能诱发犬瘟热。

8.4 麻醉的影响

全身麻醉特别是吸入麻醉抑制免疫功能, 但Kcug和Web-stcr发现尽管体外淋巴细胞的刺激因子降低, 但是麻醉和手术对犬瘟热疫苗的抗体反应几乎没有影响。

8.5 野毒早期感染或强毒株感染

犬只机体在疫苗接种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产生免疫力, 而这段时间恰恰是一个潜在的危险期, 一旦有野毒入侵或机体尚未完全产生抗体之前感染强毒, 就会导致传染病的发生, 造成免疫失败。

参考文献

[1]孙洪升.动物疫苗的保存使用及免疫操作[J].养殖技术顾问, 2008 (2) :92.

[2]蔡盈库.狗狗医学百科[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329.

[3]陈富强.犬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畜禽业, 2008 (8) :57-58.

[4]崔治中.崔保安.兽医免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240-243.

[5]孙洪升.犬疫苗应用误区[J].四川畜牧兽医, 2007 (8) :46.

[6]吴杰.犬瘟热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J].现代畜牧兽医, 2006 (7) :47.

[7]高照梅.犬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山东畜牧兽医, 2008 (2) :21.

[8]王春华.犬疫苗免疫失败原因及相应的防疫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3 (2) :23-24.

[9]曹锦和.犬营养与免疫的关系[J].警犬, 2003 (2) :21.

[10]郭淑萍.犬的疫苗与接种问题[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09, 34 (4) :48.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实施方案 第4篇

我省是乙型肝炎高流行区,我市是全省乙型肝炎高流行区。据我市历年来对大中专院每年校资料显示,乙型肝炎发病居我省传染病首位。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乙型肝炎疫苗(以下简称乙肝疫苗)免疫预防接种,是控制乙型肝炎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2012年,我校将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并提出实施的具体要求。但仅实施我校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在现阶段还不能完全阻断乙肝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必须同时对在校学生人群实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才能更有效地预防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为此,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目标

1、提高对班级乙肝疫苗接种率和首针接种及时率。

2、提高人群乙肝免疫水平,控制乙肝病毒在人群中传播。争取短时间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3、通过宣传教育,使人群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

二、策略

以健康宣教为主,普及乙肝防治基本知识,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在确保班级按计划免疫程序开展乙肝疫苗接种的同时让同学知道乙肝危害的严重性。

三、工作措施

1、加强对餐饮(尤其是学校食堂)从业人员中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未获得免疫能力的,应通过宣传、动员其接种乙肝疫苗。

2、动员班级人员未接种过乙肝疫苗而符合接种要求的全部接种乙肝疫苗。

3、动员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家庭的其它符合接种要求的成员接种乙肝疫苗。

4、动员有适应症的同学接种乙肝疫苗,降低乙肝病毒经性传播。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分工负责

1、各班级要主动协调学校和有关部门的工作关系,共同做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

2、学校要将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纳入发展规划,在认真落实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同时,积极推行重点人群乙肝疫苗接种。

3、我班要将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纳入奖励。

4、班上负责班级内疫苗免疫接种计划制定、疫苗分发和管理、、指导、健康宣教、接种率汇总分析上报、异常反应调查和处理以及乙肝疫苗接种考核评价等工作。

5、我班即将开展医疗服务和乙肝疫苗首针接种。

(二)注重宣传,动员我班学生积极参与

1、我班将开展广泛持久的宣传教育活动,争取每个同学对乙肝控制工作的支持和对乙肝的认识。

2、我班讲充分利用班会、学习形式、报刊、杂志等宣传,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没有接种育苗的同学了解乙肝预防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促使同学们积极参与和支持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三)加强监测

我班将对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人群免疫水平和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监测工作,以指导我班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开展。

五、实施原则

1、本次活动于2012年05月14日开始实施。

1、乙肝疫苗接种全程共3针,接种时间为“0、1、6”,即以第1针接种时间为“0”,第1针接种后1个月接种第2针为“1”,第2针接种后5~8个月接种第3针为“6”。

时间间隔:第2针与第1针间隔不少于1个月,第3针与第2针间隔不少于2个月。

接种方法:上臂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或参阅疫苗使用说明书。

接种禁忌证:以往对乙肝疫苗有严重的过敏史(比如荨麻疹、呼吸困难、口和咽喉部水肿、血压下降、休克),不得接种。具体请参阅疫苗使用说明书。

2、在校学生乙肝疫苗的补种,应在所辖区的预防接种单位施行,禁止入校开展群体性接种。

4、乙肝疫苗的购置、使用必须符合《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

条例》的规定。

5、预防接种时要严格执行安全注射操作制度,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有条件的可推荐使用自毁型注射器。

六、督导考核

各班级负责人要加强对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日常督导,定期了解我班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进展,建立接种数据、工作总结定期上报制度。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主题词:卫生

防疫

疫苗的免疫接种技术 第5篇

1 制定免疫程序和疫苗采购计划

根据猪场生产实际和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并根据免疫程序做好疫苗采购计划。

2 运输

疫苗在运输过程需专车接送, 必须用泡沫保温箱包装, 箱内需放置足够的冰块, 运输时间要短。

3 接收

按票据迅速核对疫苗数量、品种, 并按疫苗说明的存放温度要求存放于相应的保鲜或冷冻室内。

4 保存

疫苗需专人保管, 存放疫苗的冰箱应放置于干燥阴凉处并加锁, 禁止他人使用。存放疫苗的冰箱必须专用, 禁止存放其他物品, 并按疫苗的保存条件存放, 要经常检查冰箱是否运行正常。

5 疫苗接种前的准备

1) 评估接种前猪群健康度, 主要观察3种情况即采食量、发病数和死淘情况, 母猪场还需关注母猪的配种前期和怀孕后期。猪群健康、采食量正常、无重大疫病发生时方可接种疫苗。如有疾病发生又必须接种疫苗时应向猪场主要领导报告, 获得允许后还需谨慎实施。

2) 关注气温变化, 夏天尽量在早上或傍晚接种疫苗, 尽量避开严寒和酷热的极端天气下接种疫苗。

3) 提前2 d在饲料中添加抗应激药物, 如多种维生素等。

4) 记录疫苗品种、批文批号、剂量 (头份) 、接种对象、头数、栋号、接种时间、接种人, 接种人须签字。

5) 合理选择注射器、针头, 使用前必须高温消毒15 min以上。注射器应选择10 m L的金属注射器以确保注射剂量精确到位。针头应根据猪的日龄体重选择不同型号:产房15日龄内仔猪使用715 mm针头, 15日龄后使用915 mm针头, 断乳至10 kg使用915 mm针头, 10~20 kg使用1220 mm针头, 20~50 kg使用1225 mm针头, 50 kg至出栏使用1430 mm针头。

6) 不同批文批号的疫苗要先进行10%左右的安检试验 (按注射数量先注射10%左右) , 观察7 d后确认安全方可全群接种。

7) 接种疫苗时备好急救药, 如肾上腺素, 并用5 m L注射器抽取2支以预防个别猪只应激时使用。

6 疫苗的稀释

1) 疫苗稀释前应检查疫苗的批号、有效期、贮存条件, 并检查疫苗的颜色。灭活苗检查液体颜色是否一致, 有无分层、破乳现象, 冻干苗检查是否真空等。

2) 冻干疫苗如猪瘟疫苗、蓝耳病疫苗在稀释前, 疫苗、稀释液及消毒好的注射器械应提前存放于保鲜箱内20 min后再稀释, 以减少疫苗、稀释液及器械之间的温差, 避免影响疫苗的效果。使用疫苗前应仔细检查包装, 如发现破损、标签不清、过期或失真空现象时禁止使用。

3) 疫苗稀释时必须用注射器将稀释水按疫苗头份、倍数注入疫苗瓶内, 并充分摇匀。

4) 疫苗箱内要放冰块, 疫苗、注射器、针头应放于疫苗箱内, 疫苗稀释后应在1 h内用完。

5) 液体疫苗使用前应充分摇匀, 冻干疫苗稀释后充分溶解摇匀方可使用。吸取疫苗前还需再次充分摇匀, 以免影响效力。

7 疫苗的免疫接种

1) 防疫注射工作必须由防疫员操作, 接种时必须有2人以上相互配合, 注射部位、注射剂量要准确, 接种后如见出血则要补免。

2) 接种时每注射1头猪须更换一枚消毒好的针头, 禁打飞针。吸取疫苗时绝不能用已给猪只注射过的针头, 可在疫苗瓶塞上插一枚针头专供吸疫苗用。

3) 注苗后观察20~30 min, 无异常方可离开。

4) 疫苗注射后要跟组长、饲养员及时沟通, 交代清楚接种疫苗的种类, 需加强关注接种疫苗后的猪群状况, 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

5) 出现发烧应及时治疗, 禁用氟苯尼考、磺胺类、皮质激素类等对免疫有影响的药物。

6) 接种疫苗后加强护理, 并使用抗应激药物如多种维生素等饮水2 d。

三种疫苗同时免疫接种的可行性研究 第6篇

疫苗的免疫接种是控制传染病的重要途径之一;现行的防疫工作中一直是沿袭传统的免疫模式, 对猪瘟、猪口蹄疫、猪蓝耳病等疫苗一般不予同时接种, 客观造成上述3种疫病有时在首免前有的就已经处于隐性或者显性感染, 致使猪瘟、猪口蹄疫、猪蓝耳病等重大传染病时有发生且病死率不断增加, 防控形势异常严峻。为了进一步做好防疫工作, 探寻更为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客观总结以往防疫工作的得失。3种动物疫病通过试验确定, 无论通过何种免疫方法首免后28~35d期间3种疫苗均需进行加强免疫, 否则免疫抗体效价及合格率很难达到理想的免疫效果。

1 研究有效免疫方法, 确定合理免疫程序

当前沿用的免疫程序异常混乱, 3种疫苗几乎均要求在同一时间 (1月龄左右) 进行首免, 而传统的免疫模式, 对猪瘟、猪口蹄疫、猪蓝耳病等疫苗一般不予同时接种, 以免造成免疫干扰和免疫麻痹, 这就造成3种疫病有的在尚未免疫前就已经感染了该传染病, 客观造成免疫密度减低, 致使猪瘟、猪口蹄疫、猪蓝耳病等重大传染病持续发生, 针对以上情况及结合当地疫病发生趋势, 笔者在辖区多家规模养殖场进行了猪瘟、猪口蹄疫、猪蓝耳病三种疫苗不同的组合同时分点免疫注射试验, 一律2头份双倍量。即将3种疫苗两两组合注射和3种疫苗同时注射即:猪口蹄疫 (FMD) +猪瘟 (HC) ;猪口蹄疫 (FMD) +蓝耳病 (PRRS) ;猪瘟 (HC) +蓝耳病 (PRRS) ;猪口蹄疫 (FMD) +猪瘟 (HC) +蓝耳病 (PRRS) 研究不同组合的免疫方式对其抗体产生的影响, 从而确定三种疫苗有效结合免疫的新型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

1.1 疫苗名称

(1) 猪瘟活疫苗 (传代细胞源) 兽药生字 (2012) 190591084, 生产厂家:广东永顺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2014038, 生产日期:20140219, 有效期至20150618; (2) 高致病性猪繁殖呼吸综合征活疫苗 (JXA1-R株) , 生产厂家:国药集团扬州威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兽药生字 (2011) 101041064, 生产批号:0113102, 生产日期:20131219, 有效期至:20150618; (3) 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 (O/MYA98/BY/2010株) , 批准文号:兽药生字 (2013) 280027516, 生产厂家: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H131154J, 生产日期:20131128, 有效期至:20141127。三种疫苗均为国家强制免疫疫种政府采购疫苗。

1.2 免疫方式

随机抽取200头体重在20-25kg体型健壮发育良好的育肥猪, 采血进行猪瘟、猪口蹄疫、猪蓝耳病抗体监测, 选取同时满足猪瘟、猪口蹄疫抗体效价小于4log2, 猪蓝耳病抗体监测为阴性的猪150头为试验样本, 随机分为5组, 分别为A组猪瘟+猪口蹄疫组, B组猪口蹄疫+猪蓝耳病组, C组猪瘟+蓝耳病组, D组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组和E组 (先蓝耳病, 1周后猪瘟, 1周后猪口蹄疫) , 每组30头。常规饲养7d, 注射方案如附表, 免疫剂量严格按说明书要求操作。

1.3 免疫抗体监测

采血方案:对照组E组接种猪瘟疫苗时, 试验组样本猪进行第一次采血;对照组E组接种猪口蹄疫苗时, 试验组所有的样本猪进行第2次采血;以后每7d进行全面采血监测至免疫抗体水平增长缓慢或基本不增长时, 5组样本猪均进行与首免同剂量、同批次疫苗的加强免疫。加强免疫后以7d为一个周期进行全面采血监测, 直至免疫抗体效价达到峰值并保持相对稳定以后以21d为周期进行全面采血监测至免疫抗体效价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5 log2) ;

猪瘟、猪口蹄疫抗体监测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猪蓝耳病抗体监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试验过程按农业部《高致病性禽流感等14中动物疫病防治规范》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说明书等操作进行。

1.4 判断标准

根据国家农业部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及监测实施方案的规定运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监测猪瘟和猪口蹄疫免疫抗体效价达到5log2, 免疫抗体合格率长年保持在70%以上, 就判定为合格。

2 结果分析

2.1 免疫效果分析

抗原刺激机体免疫器官, 产生免疫应答, 从而有效保护动物。多种疫苗同时免疫, 理论上存在抗体间相互干扰现象, 但疫病的肆意泛滥早已突破了传统防线, 提示必须探寻一种新的更为科学有效的免疫程序加以综合防控。通过分析比较采用猪瘟、猪口蹄疫、猪蓝耳病3种疫苗不同的组合同时分点免疫注射疫苗组与3中疫苗间隔免疫组的免疫效果最佳。实践证明该方法可靠有效, 可大力推广应用。

2.2 疫苗的免疫方法

确定了3种疫苗同时分点免疫注射的操作方法;同时通过试验可以确定, 无论通过何种免疫方法首免后28~35d期间3种疫苗均需进行加强免疫, 否则免疫抗体效价及合格率很难达到理想的免疫效果。对于大多数疾病而言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所以不能期望接种疫苗提供完全的保护。如猪生病后, 机体抵抗力下降, 虽然接种过猪瘟疫苗, 但其产生的猪瘟抗体不能有效抵抗猪瘟野毒的攻击, 毒力强的猪瘟病毒感染只有部分免疫力的猪体后, 也可使猪瘟病毒改变其抗原特性, 从而出现猪瘟的继发感染。

2.3 抗体效价

抗体的效价一般会随着猪的日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各组间免疫效力及免疫持续期也存有差异, 经过疫苗免疫后的生猪必须持续进行抗体监测, 采用随机检测和集中检测相结合的方法监测抗体是否达到合格标准, 对抗体合格率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应进行补免。此外疫苗株和野毒的抗原性不同, 多种传染性病原体经常有几种不同的抗原变异株, 尤其是受抗原表面组分抗体控制的细菌和遗传物为RNA进而有较高突变率的病毒, 如PRRSV, 尤其灭活苗比弱毒苗更容易因为病毒株抗原的差异导致免疫效果不好。近年来由于频繁引种以及许多养猪场和养猪户大量外购苗猪, 不可避免地将多种病原体带回猪场, 给疫病的爆发和流行埋下了隐患;有许多猪场已经感染了猪伪狂犬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 猪群的免疫功能降低, 抗体水平维持在保护线以下。虽然接种过猪口蹄疫疫苗, 但其产生的猪口蹄疫抗体不能有效抵抗猪口蹄疫野毒的攻击, 毒力强的猪口蹄疫病毒感染只有部分免疫力的猪体后, 也可使猪口蹄疫病毒改变其抗原特性, 从而继发猪口蹄疫。作为基层牧医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猪口蹄疫病的危害, 必须大胆创新、勇于探索, 从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 从而更有力地控制猪口蹄疫等传染病的发生发展。

2.4 免疫程序分析

当前免疫程序相当混乱, 免疫程序是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针对性地接种各种疫苗并科学地安排时间, 没有一个免疫程序适用于所有地方, 也没有哪个免疫程序是一成不变的。照搬别人的免疫程序或十几年使用同一种免疫程序最终都可以导致免疫失败。此外接种时机体已感染疾病或免疫时正处在潜伏期, 尚未产生坚强的免疫保护, 往往会发生动物发病死亡。因此免疫接种时一定要做好健康状况检查。一个猪场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结合当地疫病发生趋势, 因地制宜地实施免疫计划, 包括: (1) 根据猪的日龄合理安排疫苗的一免、二免;合理调整各种疫苗的间隔时间。 (2) 猪的品种不同其免疫程序也应有所不同, 如育肥猪与母猪、种公猪的免疫程序就应有所差异。 (3) 根据季节不同合理安排防疫程序, 如春末夏初应首先做好猪蓝耳病、猪链球菌病的防控, 秋末冬初及时做好猪口蹄疫、猪瘟的防控。 (4) 还应根据猪的体况合理调整免疫程序, 有的猪从小就患病, 体况较差, 根本就不宜进行免疫接种, 因此要格外留意该类猪群的免疫接种。如辖区一养猪户于2012年6月盲目接种猪蓝耳病疫苗后2d不到死亡育肥猪186头。动物的免疫水平和应激状态都可影响免疫接种的效果。进行免疫接种时, 最好先进行免疫监测。当机体内特异性抗体水平特别高此时进行免疫, 疫苗就会中和动物体内的抗体, 反而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因此必须找一个合适的免疫时间, 才能使免疫接种取得良好的效果。

疫苗的免疫接种技术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南阳某高校2005年入校新生3 000人, 其中男生1 160人, 女生1 840人, 经血清检测抗HBs阴性, 肝功能正常的学生共2 700人, 其中男生1 020人, 女生1 680人, 年龄18岁~20岁。

1.2 方法

检测乙肝五项用酶联免疫法, 试剂由上海科华实业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按说明书操作和判断结果。

1.3 疫苗来源

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 由大连汉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4 疫苗接种方法

新生入学后凡是血清检测指标HBsAg、抗HBs均阴性, 肝功能正常者, 按0, 1, 6个月的免疫程序全程接种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3针, 剂量5μg/支。对在复查时乙肝五项全阴性免疫无应答的学生, 再全程规范接种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10μg和20μg/支3针。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法。

2 结果

2.1 副作用

疫苗注射后进行局部及全身反应观察, 所有接种对象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注射部位无硬结、红肿、疼痛, 未见发热等全身反应。

2.2 接种后不同时间免疫效果

对2 700名学生全程免疫后1, 2, 3年后做乙肝五项检测, 结果显示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7.69%, 84.00%和75.00%, 抗HBs阳转情况见表1.

χ2=29.8, P<0.05免疫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全程加强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对在复查时乙肝五项全部阴性免疫无应答的学生, 再全程规范接种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10μg和20μg∕支3针, 其抗HBs阳转情况见表2.

χ2=26.08, P<0.05, 与加强免疫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男、女学生全程规范接种乙肝疫苗后的抗HBs阳性率情况见表3.

χ-2=0.13, P>0.05, 男、女性别间产生抗HBs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人群中应用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取得了较好的免疫效果。本次对南阳某高校2005年入学的2 700名新生用5μg/支3针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进行全程免疫后, 其抗HBs检验结果表明:1, 2, 3年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7.69%, 84.00%和75.00%, 平均为82.73%, 与董伟[2]等报告的83.13%基本一致。据有关报道[3,4], 接种重组基因乙肝疫苗后7个月时, 抗HBs水平达高峰, 12个月时开始下降, 免疫后36个月时平时抗HBs阳性率继续下降, 本次免疫后的结果与之相接近。有研究报告[5]在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6个月再加强1次可提高抗HBs阳性率, 初免后1年, 检测抗HBs阳性率可达87.21%.因此, 对接种重组 (汉逊酵母) 基因乙肝疫苗1年后的学生, 有条件的应适时进行血清抗HBs的检测, 必要时应加强接种, 再次进行全程乙肝疫苗接种, 提高抗HBs阳性率, 增强免疫效果。

本次调查结果证实, 已完成全程免疫的学生仍有少部分血清抗HBs检验不出, 但加强免疫10μg、20μg/支3针的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 按0, 1, 6个月全程免疫后抗HBs阳性率迅速上升, 分别达83.77%, 96%和97.87%.分析原因可能是:基础免疫时3针全是5μg/支的疫苗, 此抗体量对有的人也许未能充分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或应答较弱, 以至抗体水平低检测不出, 当改变用10μg、20μg/支3针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全免疫后, 即能产生较好的免疫回忆反应。龚振宁[6]等认为, 用10μg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免疫后, 抗HBs几何平均滴度是5μg的3.82倍。另据报道[7], 应用乙肝疫苗成人每次20μg全程3针免疫后, 抗HBs阳性率达97.87%.因此, 在今后的乙肝疫苗的接种中建议选用10μg或20μg的乙肝疫苗, 能较好地产生免疫效果。

据任萍等[8]学者报道, 注射乙肝疫苗后女性抗HBs阳性率高于男性, 而董伟[2]、苏洁寒[9]等的报告为女性与男性比较无明显差异。通过我院2 700名大学生全程免疫后观察到, 男性抗HBs阳性率为85.49%, 与女性抗HBs阳性率86.19%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3, P=0.72) , 与董伟, 苏洁寒报道的结果一致。

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是肯定的, 目前认为,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的保护效果, 一般至少持续几年[10], 因此, 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加强免疫。有约10%的人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 不产生抗HBs或抗体滴度低于10 m IU/mL, 其原因为除受种者个体差异外, 宿主因素如吸烟、肥胖、慢性疾病, 疫苗的接种剂量, 注射时机等, 可降低疫苗接种的免疫效果。接种疫苗的年龄偏大, 遗传因素等原因, 也可降低抗HBs阳性率或不产生抗HBs。因此, 在今后接种乙肝疫苗时, 应优先选用20μg的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 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 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再全程接种3针, 以快速增强人体的免疫效果。

乙肝疫苗接种的保护效果直接与抗HBs的产生相关, 免疫后抗HBs者可获得抗临床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感染的保护作用。本研究2 700名用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进行全程免疫后的学生进行乙肝五项检验, 没有发现1例新增加的乙肝病毒 (HBV) 感染者, 证实接种乙肝疫苗后, 可获持久的免疫保护。在接种乙肝疫苗的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发应, 表明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具有很好的免疫性和安全性, 对阻断HBs感染和传播, 保护易感人群也起到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了解高校新生接种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后的效果, 为乙型肝炎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以某高校2005年入学的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 (HBsAg) 检测呈阴性的2700名学生为对象, 按免疫程序分别接种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5μg/支3针, 观察其免疫1, 2, 3年后血清的抗HBs阳转率, 并对免疫无应答 (乙肝五项全部阴性) 的学生, 加强疫苗接种 (10μg和20μg/支) , 按免疫程序分别再接种3针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 1个月后再检查抗HBs阳转率。结果全程接种乙肝疫苗1年后检测抗HBs阳性率为87.69%, 2年后为84.00%, 3年后为75.00%, 与全程免疫后1年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加强疫苗接种剂量10μg和20μg分别按程序接种后, 1个月抗HBs阳转率分别是96%和97.87%, 与加强免疫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良好, 但必要时需加强免疫, 增加抗体应答者的远期免疫效果, 发挥其免疫保护作用。

关键词:高校新生,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乙肝病毒

参考文献

[1]杨玉兰, 闫素英.227例乙肝患者家庭感染状况与防护意识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11) :1011-1012.

[2]董伟, 王兴东, 廖刚.某医学院新生接种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的效果观察[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3, 18 (1) :80-81.

[3]王昕, 王英文, 孙树.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接种成人后抗体几何平均滴度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 2003, 20 (1) :60-61.

[4]梁争汪, 荆庆, 李成明, 等.国产酵母重组乙肝疫苗不同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观察[J].中国公共卫生, 1998, 14 (6) :340-341.

[5]黄群, 刘艳, 陈自良.大学生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J].中国校医, 2002, 16 (2) :133.

[6]龚振宁, 陈思富, 王国祥, 等.5μg和10μg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后效果比较[J].中国公共卫生, 2002, 18 (4) :479-480.

[7]朱启镕.病毒性肝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新医学, 1998, 29 (3) :158-159.

[8]任萍, 何林.乙肝疫苗初种免疫无应答者重复接种后效果观察[J].中国校医, 2002, 16 (3) :228-229.

[9]苏洁寒, 朱方争, 韦柳惠.大学生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后免疫效果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 21 (4) :542-543.

疫苗的免疫接种技术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疫苗与接种

WDPT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批号20060410-1;ADPT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批号20060812-6。接种时每人剂量0.5mL, 由同一组技术熟练的接种人员接种操作。

1.2 观察对象

选择足月龄未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婴幼儿460例作为观察对象, 分为两组, WDPT组240例, ADPT组220例。

1.3 观察接种反应

接种后每日观察1次, 连续3d, 然后接种后第7、14天各观察1次。观察全身和局部反应, 测体温, 量局部红肿直径, 触摸局部硬结、脓肿, 观察异常反应等。

1.4 接种反应判断标准

全身反应体温37.1~37.5℃为弱反应, 体温37.6~38.5℃为中反应, 体温38.6℃以上为强反应。局部反应接种部位红肿纵横平均直径2.5cm以下为弱反应, 在2.6~5.0cm为中反应, 超过5.0cm为强反应。

1.5 锡克试验

于全程免疫后30d, 在460例观察对象前臂掌侧中下1/3处皮内注射锡克液0.1mL, 注射后72h观察结果。局部红晕反应纵横平均直径≥10mm者判断为阳性反应, 局部无任何反应或红晕反应平均直径<10mm者判断为阴性反应。

2 结果

2.1 接种反应

2.1.1 全身反应

接种WDPT组观察720针次, 发热反应发生率为8.89%, 其中弱反应4.44%, 中反应率为3.89%, 强反应率为0.56%.接种ADPT组观察660针次, 发热反应发生率为3.03%, 其中弱反应率为2.12%, 中反应率为0.91%, 无强反应。两组均无异常反应。

2.1.2 局部反应

接种WDPT组观察720针次, 局部红肿发生率为23.33%, 其中弱反应率为16.25%, 中反应率为6.25%, 强反应率为0.83%;局部硬结发生率为15.83%。接种ADPT组观察660针次, 局部红肿发生率为3.03%。其中弱反应率为1.82%, 中反应率为1.06%, 强反应率为0.15%;局部硬结发生率为4.07%。两组均无局部脓肿。

2.1.3 接种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种疫苗发热反应发生率 (χ2=20.68, P<0.01) 、局部红肿发生率 (χ2=45.42, P<0.01) , 说明WDPT组各种接种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ADPT组。

2.2 锡克实验

接种WDPT组, 240例观察对象中209例呈阴性反应, 阴性率为87.08%;接种ADPT组, 220例观察对象中215例呈阴性反应, 阴性率为97.73%。两种疫苗接种后锡克试验阴性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χ2=18.03, P<0.01) 。

3 讨论

3.1 ADPT较WDPT接种反应率低、接种反应轻

由于百日咳全菌体疫苗受种者接种反应率在30%以上, 甚至可出现异常持续性尖叫、惊厥等反应。而ADPT则以祛除毒性反应成分取保护性抗原成分替代WDPT中的百日咳全菌体疫苗, 从而减少和减轻了接种反应。本观察结果明显证实了这一结论。另外, 本次观察对象为基础免疫儿童, 其观察对象的累计接种针次少, 因而观察接种反应发生率较报道资料偏低, 可能观察加强接种反应率会略高。

3.2 ADPT免疫原性较WDPT高

疫苗的免疫原性虽然与接种技术、疫苗运贮有关, 但主要取决于疫苗本身。ASPT除更换百日咳全菌体疫苗外, 精制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的含量均有所提高, 因此在同等条件下ADPT较WDPT免疫原性强。本观察仅以锡克试验证明了ADPT组白喉免疫成功率高于WDPT组。

3.3 ADPT使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从报道资料来看, ADPT已广泛用于儿童基础免疫, 暂未发现异常反应, 说明用于婴幼儿是安全的。ADPT具有免疫原性好、接种反应率低、轻、安全等优点, 只是从疫苗接种价格上仅适用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 因此目前在部分地区推广适用ADPT是可行的。

疫苗的免疫接种技术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20例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无应答患者, 女50例, 男70例;最大年龄为55岁, 最小20岁, 平均 (41.2±2.1) 岁。

1.2 方法

对本组患者乙型疫苗 (大连汉逊公司生产) , 每针20μg, 在上臂三角肌内进行注射。90 d后, 就对本组患者采血分离血清, 抗-HBs用固相放射免疫法 (RLA) 进行测定。

2 结果

2.1 抗-HBs阳转率及其性别分布

本组患者进行再次免疫后, 104例 (86.7%) 抗-HBs转为阳性, 其中女性为90.6%, 男性82.1%。

2.2 抗-HBs阳转率年龄分布

由表1可以看出, 不同年龄段的抗-HBs滴度和抗-HBs阳转率分布不均, 其中35~45岁、25~34岁年龄段抗-HBs阳转率达到90%以上, 而各年龄间抗-HBs阳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23, P>0.05) 。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引起原发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的主要原因, 极有必要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进行控制和预防, 有专家认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无应答患者应该联合免疫调节剂、佐剂、增加接种针次、增加接种剂量和更换疫苗[5,6,7,8]。本文资料显示, 120例患者进行再次免疫后, 104例 (86.7%) 抗-HBs转为阳性, 其中女性为90.6%, 男性82.1%。总之, 对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无应答患者再次接种后效果较佳, 保护性抗体较高, 但随着时间的延长, 抗-HBs水平会逐步下降, 对于复种者可以进行相应的抗-HBs滴度检测。

参考文献

[1]苏齐鉴, 谢志春.重组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J].广西预防医学, 2005, 11 (4) :247-250.

[2]张明, 段梅, 刘玲.乙肝疫苗接种后无 (弱) 应答影响因素的探讨[J].医学检验与临床, 2007 (2) :521-522.

[3]孙鑫, 陈彦, 王俊平, 等.乙肝疫苗免疫后无应答者再次接种免疫效果的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 2007, 14 (3) :717-718.

[4]谢新民, 谢黎, 赵芳玲.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7 (10) :1792-1793.

[5]王桂香, 王月英.成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的治疗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 2008 (12) :62-62.

[6]徐向田, 王贤峰.414名医学生接种乙肝疫苗现状和免疫效果观察[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0 (3) :180-182.

[7]韦颖华, 吴继周, 吴健林, 等.HLA-DRB114~*, 15等位基因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9 (2) :121-122.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