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词汇中的二语习得(精选8篇)
英语词汇中的二语习得 第1篇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 (Stephen D.Krashen) , 在乔姆斯基理论的启发下, 通过对母语, 二语和外语的比较研究, 系统地提出了关于外语学习的理论, 即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和实践》中提出的“语言监控”理论 (The Monitor Theory) 。该理论由五大假说构成:
1) “习得学得”假说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
2) “自然顺序假说”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
3) “监控假说” (The Monitor Hypothesis) ;
4) “输入假说” (The Input Hypothesis) ;
5) “情感过滤假说”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其中, 习得学得是五大假说中最基础的内容。它是指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的两种途径:“语言习得”是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 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的学习过程。“语言学得”则是通过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 并辅助之以有意识的联系、记忆等活动。克拉申认为习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 其途径重点放在语言功能或内容上。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其途径在语言规则或形式上。因此只有通过语言习得才能直接地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 而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检作用。输入假说是理论的核心部分。克拉申认为, 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即略高于他现有的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 而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 才能产生习得。如果习得者现有水平为“i”, 能促使他习得就是“i+1”的输入。“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 只要习得者能够理解输入, 而他又有足够的量, 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情感过滤假说明确的指出, 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 第二语言习得还受着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入” (intake) 。情感因素在语言输入过程中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2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然而在实际的语言教学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经过2-3年的大学英语口语学习后, 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够流利的表达和交流, 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作为指导, 探究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不难发现, 在口语教与学中存在很多方面的误区, 而这些误区正是导致口语教学失败的症结。
2.1 教师在口语授课中存在的误区
其一: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纠错当作口语练习时的重点内容。在学生未完成一句完整句子的同时就忙着纠正发音、纠正句子结构、纠正语法错误。这样不但造成学生思维的中断, 更会打击他们的自信, 使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 对于以后的练习不敢努力尝试。
其二:教师在课堂组织口语训练时过分重视学生所说的句子的结构和使用规则。将语法原则作为考察学生口语表达的主要原则, 忽略了所表达的内容和学生情绪控制等因素。学习口语表达的准确和熟练的程度需要一个漫长的练习过程, 而在初级训练中, 能够完整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就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 如果将句子结构和使用规则作为考察的主导, 就会阻碍学生口语表达的完整性, 更难以提高熟练和流利程度。
其三:教师选择口语练习的内容往往超过学生可接受的范围。, 在大量以任务式教学和主题教学内容为主的备选内容中, 有的教师本着拓宽知识和视野的教学目的, 选取了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和主题, 忽视了学生自身能力;有的教师则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选取内容没有吸引力或者和学生的生活相脱节, 造成学生对口语练习的内容不了解, 或者不感兴趣, 更无法畅谈。
2.2 学生在口语时存在的误区
其一:学生在口语练习时认为语言知识积累就等于口语学习。多年来, 英语教学一直以语言知识积累为主要的学习策略。学生也一直认为学习英语就是要学习语法, 如果语法熟练, 说句子就正确了。学英语就是要大量背单词, 只要单词量大了, 听力和口语的问题就解决了。其二:和外国人交流才能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真实的语言环境为英语口语的输出提供了机会和检验的空间。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主观的认为, 只有和母语是英语的人交流才能提高英语口语, 而这种机会在校园文化中很少。因此很多同学就此放弃平时的练习, 只依靠英语角和外教上课,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 这些同学的口语水平提高收效甚微, 基本上维持原有水平。其三:口语表达时过分讲究速度和追求效率。初学者一味的追求表达的速度, 就可能因未能及时进行必要中英思维转化而导致语言交流失败。然而大部分同学并没有意识到放慢语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把语速快慢作为衡量口语流利程度的唯一标准。
2.3 影响学生口语学习的情感因素
在口语练习时最常出现的情感过滤就是焦虑。自信心不足, 对练习的内容不了解, 教师在平常练习时未加以引导和鼓励, 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下降, 对口语学习产生不安、畏惧、甚至是厌恶等不良情绪。除此之外, 语言课堂的气氛会对学生情感的过滤产生直接影响。
3 对策研究
为完成《教学要求》所指定的目标, 笔者认为, 当务之急是要在教学过程中纠正教与学存在的误区, 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口语教学的现状。基于对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中五大假说的思考, 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 让自然交流成为英语口语课堂的主要教学形式, 使英语口语习得-学得相得益彰
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是建立在“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这一基础上的。习得和学习的区别是学习过程是无意识还是有意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应该将习得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潜意识中的获得语言能力。在这一过程中, 语言学习者并不能准确地应用言语规则, 会出现句法或语法上的错误, 教师应重视语言交流的完整性, 降低纠错率, 并用教师话语肯定并鼓励学生的表达。自然交流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中增强语感, 并得到口语锻炼。这种交流包括学生间交流, 师生间交流。交流的可由某一主题开始, 阐述不同观点。交流之前, 教师可以布置讨论的主题内容, 并准备一些表达方式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可以就学生所阐述的观点发问, 运用“苏格拉底提问”式引发更深层的思考。这种交流有效地避免了和外教交流时“听多于说”的现象, 也避免了交流时致使交流中断的无效语言输入。同时, 课上以学生交流为主, 教师为辅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交流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体会语言表达的成就感。在交流结束后, 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 重点讲解其存在有碍于表达准确的部分。
3.2 重视有效性语言输入, 用“i+1”原则指导口语学习的整个过程
克拉申认为, 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因此教师在制定语言输入的内容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口语学习情况, 根据能力大小来确定交流的主题和形式, 以便保证学生在语言输出时避免无从表达, 甚至是无话可说的现象。过难或过于简单的内容, 都会造成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失败。按照“i+1”输入假设, 说话的流利程度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地达到的, 不能直接教会。在学生英语口语的初级阶段, 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话语语速, 要示范性的在学生潜意识当中形成一种固定的语速模式, 让他们也仿照此语速尽量表达清晰完整, 语速放慢了, 自然有时间考虑下一句话, 表达也随之流利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的口语有了一定的提高后, 再尝试训练学生直接用英语思考, 逐渐缩短两种语言的转换时间, 让“i+1”的可理解性输入转化为习得的语言形式, 最终取代中英思维的转换过程。
3.3 创造一个低情感过滤强度环境, 降低非智力因素对口语学习的负面影响
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 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习得者并不吸收他所听到的一切, 动力、自信、情感状态 (焦虑和放松的精神状态) 这三个心理因素影响着习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为了降低情感的过滤因素, 教师要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语言课堂氛围, 让学生自由、平等、放松的进行口语学习和练习, 除此之外, 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要以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为出发点, 在口语练习活动中全面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师生间交流产生共鸣, 由此提高学生口语的学习动机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减低焦虑带给学生语言输出的压力和阻碍。另外要了解学生口语学习“沉寂期”存在的客观性, 要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语言输入的储备和整理, 以便准备最佳的语言输出的。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1981:2.
[2]Krashen S 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Pergamon, 1982:10.
[3]王小宁.克拉申的习得/学得假说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 2001 (1) :28-31.
[4]易兴霞.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J].广州师范学报, 2000 (6) :157-160.
英语词汇中的二语习得 第2篇
【关键词】频率 英语学习者 语言构建
一、以频率为基础的二语语言习得观
频率是指某种语言特征的分布规律,它包括了某种语言特征在语篇和语言材料中出现的次数,也包括学习者自身接触语言的经历(Harrington and DenniS,2002)。N.ElliS提出了以频率为中心的二语习得观并指出频率是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Ellis,2002)基于使用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特征出现的频率对语言认知表征和语言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指出了语言表征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影响语言习得者的语言能力(Bybee,2006)。语言习得者的语言知识来源于语言的使用,因此,习得者的语言表征接触频率成为语言习得的一个关键因素。语言频率分为两种类型:形符频率(token frequency)和类符频率(type frequency)。形符频率指某个语言单位在连续文本里出现的次数。类符频率指的是某种语言表征中的不同词汇项目的个数。频率是语言习得的关键,储存在人的大脑中的语言表征反映了形式一功能相匹配的出现频率,语言习得者就是通过形符频率和类符频率在同步的语言表征之间构建联系,实现语言的输入和输出。
二、以频率作为中心的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习得者的语言建构的影响
1.频率对语言输入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的建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学习者应该基于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和自身的需求,以及大脑中已有的认知水平,主动的进行知识的筛选,归纳和整理,构建出新的意义。英语习得者的语言建构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这就要求习得者应该根据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的对外界的信息进行筛选,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新的构建。因此,频率是语言输入的关键,它能够加强和巩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防止消退的产生。
2.频率对语言输出的影响频率的高低也会影响语言输出的效能。基于使用的语言关认为:语言知识的输出来自于对语言使用的体验,因此语言的输出与语言的接触频率(形符频率和类符频率)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在语言体验中,形符频率决定了语言的固化程度和输出的流利程度,类符频率决定了新的语言类型的可生成性,频繁的语言操练和接触对英语习得者的语言认知结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频率对语言习得者内化过程的影响.语言习得者的语言习得过程是主体和客体之间双向建构的一个过程。某种类型的语言知识出现的频率越高,有助于学习者在原有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构建和内化新输入语言的意义。通过不断地增加语言知识输入的频率,一些与输入语言相关的结点会被自动激活并扩散到相应的结点,能够促进这些结点相互联系并形成一张知识网,从而巩固了原有的知识体系,同时也促进了语言信息的自动加工过程和语言习得者知识的内化过程。
三、以频率为中心的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学习者语言构建的启示
1.以基本语言知识为根本,增加语言知识输入的频率。以频率为中心的二语习得理论指出语言知识的输入应该以基本为主。由于基本的语言知识简单易懂,易于记忆,在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被广泛使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需要,明确区分高频语言知识和低频语言知识,提高学习者语言水平。
2.提供不同的背景环境,提高学生语言知识输出的频率。频率能够对学习者的认知产生强化作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频繁的输出。频繁的输出能够在学习者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影响,从而学以致用,增强了学习者语言使用的频率,强化和巩固了语言知识,为进一步深层次的接受新的语言知识奠定了基础。
3.引导学生建立语言知识网络体系,提高语言内化的能力。由于语言学习者在进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任务任不尽相同,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内化语言的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输入频率和语言输出频率,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语言知识网络体系。
References:
[1]Harrington and Dennls.Input Driven Language Learning[J].SS-LA,2002(24):261-268.
[2]Elll.N.C.Reflection on frequeney effect in language proceessing[J].SSLA,2002(24):297-339.
[3]Bybee,J.L.Sequentiality as the basis of constituent structure[A].In T.Givon.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out of pre-language[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2,(a):109-132.
[4]石益锐.基于频率的二语习得观对二语词汇学习的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报,2013(5):50-52.
英语词汇中的二语习得 第3篇
频率是指某种语言特征的分布规律,它包括了某种语言特征在语篇和语言材料中出现的次数,也包括学习者自身接触语言的经历(Harrington and Denni S,2002)。N.Elli S提出了以频率为中心的二语习得观并指出频率是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Ellis,2002)基于使用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特征出现的频率对语言认知表征和语言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指出了语言表征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影响语言习得者的语言能力(Bybee,2006)。语言习得者的语言知识来源于语言的使用,因此,习得者的语言表征接触频率成为语言习得的一个关键因素。语言频率分为两种类型:形符频率(token frequency)和类符频率(type frequency)。形符频率指某个语言单位在连续文本里出现的次数。类符频率指的是某种语言表征中的不同词汇项目的个数。频率是语言习得的关键,储存在人的大脑中的语言表征反映了形式一功能相匹配的出现频率,语言习得者就是通过形符频率和类符频率在同步的语言表征之间构建联系,实现语言的输入和输出。
二、以频率作为中心的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习得者的语言建构的影响
1. 频率对语言输入的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的建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学习者应该基于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和自身的需求,以及大脑中已有的认知水平,主动的进行知识的筛选,归纳和整理,构建出新的意义。英语习得者的语言建构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这就要求习得者应该根据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的对外界的信息进行筛选,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新的构建。因此,频率是语言输入的关键,它能够加强和巩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防止消退的产生。
2. 频率对语言输出的影响频率的高低也会影响语言输出的效能
基于使用的语言关认为:语言知识的输出来自于对语言使用的体验,因此语言的输出与语言的接触频率(形符频率和类符频率)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在语言体验中,形符频率决定了语言的固化程度和输出的流利程度,类符频率决定了新的语言类型的可生成性,频繁的语言操练和接触对英语习得者的语言认知结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 频率对语言习得者内化过程的影响
语言习得者的语言习得过程是主体和客体之间双向建构的一个过程。某种类型的语言知识出现的频率越高,有助于学习者在原有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构建和内化新输入语言的意义。通过不断地增加语言知识输入的频率,一些与输入语言相关的结点会被自动激活并扩散到相应的结点,能够促进这些结点相互联系并形成一张知识网,从而巩固了原有的知识体系,同时也促进了语言信息的自动加工过程和语言习得者知识的内化过程。
三、以频率为中心的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学习者语言构建的启示
1. 以基本语言知识为根本,增加语言知识输入的频率
以频率为中心的二语习得理论指出语言知识的输入应该以基本为主。由于基本的语言知识简单易懂,易于记忆,在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被广泛使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需要,明确区分高频语言知识和低频语言知识,提高学习者语言水平。
2. 提供不同的背景环境,提高学生语言知识输出的频率
频率能够对学习者的认知产生强化作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频繁的输出。频繁的输出能够在学习者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影响,从而学以致用,增强了学习者语言使用的频率,强化和巩固了语言知识,为进一步深层次的接受新的语言知识奠定了基础。
3. 引导学生建立语言知识网络体系,提高语言内化的能力
由于语言学习者在进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任务任不尽相同,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内化语言的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输入频率和语言输出频率,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语言知识网络体系。
摘要:以频率作为中心的二语习得理论是建立在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频率对于二语习得者语言系统模式的建构,语言习得的规律和倾向性以及语言习得的整个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以频率为中心的频次作用(frequency effect)是反映语言习得者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维度,它在语言模型的构建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在频次作用对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影响下,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
关键词:频率,英语学习者,语言构建
参考文献
[1]Harrington and Dennls.Input Driven Language Learning[J].SSLA,2002(24):261-268.
[2]Elll.N.C.Reflection on frequeney effect in language proceessing[J].SSLA,2002(24):297-339.
[3]Bybee,J.L.Sequentiality as the basis of constituent structure[A].In T.Givon.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out of pre-language[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2,(a):109-132.
英语词汇中的二语习得 第4篇
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视角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认知视角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主导,而社会视角在不同学者的解读下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关于二语习得的认识视角与社会视角已经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同时也是国际语言研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张凤娟,刘永兵,2012)。社会认识视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二语习得研究开辟一条新的路径,对社会及认知视角下二语习得研究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二语习得的认知视角的概述及分析
(一)二语习得的认知视角概述
事实上,人的大脑对各项事务及心理表征的处理往往是立足于认知的,人脑对问题的处理过程也能够用来解释人们对语言的理解、感知与检索。在语言发展的早期,研究者便普遍认识到了语言与认知的密切联系,并强调了语言使用在语言研究中的地位与意义。要想对语言形成基本的认知,就必须从语言的使用出发,包括使用范围、使用方法等,全面掌握语言应用的特点。对语言的认知与处理是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认知又是实现语言合理运用的基础。伟大的语言学家Singer认为语言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问题,它是大脑的产物。语言的发展与认识都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Dwight Atkinson在《第二语言习得多重研究视角》一书中针对认知视角对二语习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凤娟,刘永兵,2012),作者认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都存在某种协同关系,这种协同关系能够促进输入的内化,其是二语习得研究社会化实现成功的基本基础。除此之外,作者还探讨了认知视角关注的几大特性,主要包括整体性、相关性、变异性及互动性等,这与其他视角下的二语习得有着明显的差别。
(二)二语习得的认知视角的相关分析
认知科学综合了心理语言学、语言学及认知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对思维认知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包括了知识在人脑海中的呈现、处理与解决等过程。皮亚杰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对认知进行了深刻阐述,甚至夸大了认知在语言中的作用,然而其中所体现的认知与二语习得的相关性与交互性却得到了更多学者的支持。作为语言运用的基础,认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一样,都是将大脑作为信息处理系统,并连接输入输出程序。事实上,二语习得的应用过程同时也是心理认知的过程。另外,二语习得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是一个开放的、灵活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通过多种认知途径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理解与分析,确保语言信息认知的正确性。二语习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显性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规律的认知活动(齐彬,张文忠,2013)。这种意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认知得以实现的过程。在学习二语的过程中,从语言输入到对输出语言的感知、辨识、选择,再到语言的习得都受到认知过程的制约与影响,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又在一定程度上为认知过程提供了大量的反馈信息。另外,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人们对认知加工过程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形式、功能关系的处理,推进学习进程。
二、二语习得的社会视角概述及分析
(一)二语习得的社会视角概述
在二语习得领域,学者通过实际的社会考察,对语言发展与社会交互的关系进行了再思考,其为二语习得提供了新的视角。任何语言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交往与社会环境的支撑,在日常社会交际过程中融入二语习得理论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首先,从社会视角分析,早期的人类活动是通过符号与工具实现的,而认知的产生与发生则是社会因素与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语言习得往往会通过个体话语得以体现,进而转化成为社会话语,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认识也逐渐发生变化(齐彬,张文忠,2013)。二语习得过程中往往需经过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为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学习水平,前后两个阶段之间的过程中则为最近发展区。另外,二语习得学习者在他人的帮助与支持下能够完成以往不可能达到的认知目标,获取新的知识技能。Atkinson在《第二语言习得多重研究视角》中提出了二语习得的六大的社会视角,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
(二)二语习得的社会视角的相关分析
首先,Atkinson提出了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视角,在该视角下,二语习得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论述了二语习得中的自我调控作用,并对相关概念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除此之外,作者还对外语学习模型时态问题进行了新的诠释,并证明了在社会文化视角下,采用概念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概念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从复杂理论视角来看,其与其他社会视角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在该视角下进行的跨学科研究能够为多类学科提供参照,并得以实践应用。而且该复杂系统从大范围的时间尺度上会不断演变。尽管其与社会文化视角都由社会互动生成,然而复杂理论视角更多的是强调思维对操作语境的作用,对认知与社会层面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另外,从社会认同视角来看,Atkinson认为社会文化视角与认同视角尽管都强调了语言学习的社会性,然而认同视角更多的是从认知角度对二语习得进行研究。二语习得的社会视角还体现在社会化视角方面。社会化视角主要关注的是语言文化、交际能力等的发展变化,其强调个体能动性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学者对社会视角的研究大致经历了30多年,才逐渐发展为认知视角,使二语习得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二语习得的新兴的社会认知视角分析概述及分析
(一)二语习得的新兴的社会认知视角概述
Atkinson基于批判认知主义对二语习得进行了新的构建,提出了社会认知视角的协同原则,在社会认知视角下,认知视角与社会视角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二者是并重的、协同的。20世纪80年代,社会工业化逐渐向信息社会化与知识社会进行转型,社会性、情境性等新颖的知识观逐渐形成,且成为后来社会认知视角的重要动因,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建构本质,语言学家及社会学者将研究的重点转向社会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机制方面(张凤娟,刘永兵,2012)。在这种背景下,社会认知视角作为一个新的二语习得视角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该研究视角的提出使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认知理论地位大大下降。社会认知视角强调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参与社会活动,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交际环境中,实现对知识的学习。社会认知视角使认知派与社会派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缓解,并实现了有效沟通,使社会视角与认知视角走向了融合,对于二语习得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二)二语习得的新兴的社会认知视角相关分析
目前,语言学界对社会与认知两大视角的分歧进行了有效分析。Lafford对认知与社会因素在二语习得领域中的作用进行全面分析,并以此探讨认知视角与社会视角的融合。Larsen-Freeman认为社会视角与认知视角两者是和谐共存的(张凤娟,刘永兵,2012)。而目前新兴的社会认知视角正是对上述观点的深刻体现。社会认知理论对现代语言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从学习观方面来说,社会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项社会性、互动性活动,其产生于学习者与社会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而社会情境作为学习者认知形成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其能够促进学习者认知的发展。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与学习需求,构建一定的社会情境,并在该情境中分享学习资源,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互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第二语言的学习效率。其次,从教学观念方面来说,社会认知视角不仅强调了教的作用,而且强调了学的重要性,其对于语言的内化有着重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要营造适当社会环境,在社会情境中完成第二语言学习。事实上,在新兴的社会认知视角下,社会视角与认知视角已经形成了一种互补与交叠的关系,尤其是Atkinson提出的社会认知视角,其对二语习得教学都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结语
在二语习得领域中,认识视角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二语习得社会视角的研究也成为一大批学者的关注与研究的重点。Atkinson在认知主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兴的社会认知视角,强调了认识视角与社会视角的融合发展,其对二语习得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摘要:随着语言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界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作为二语习得领域中一种新兴理论取向,社会认知主义强调在对二语习得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融入社会与认知两个不同的视角,从而有利于深入解读二语习得的本质。本文从社会及认知视角,对二语习得进行研究,并分析了二语习得的新兴的社会认知视角相关问题,为语言类学习和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认知视角,社会视角,二语习得,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2]张凤娟,刘永兵.社会认知主义视角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3):126-129.
[3]齐彬,张文忠.二语习得研究的六大社会视角———《第二语言习得多重研究视角》述评[J].外语研究,2013,24(4):66-69.
[4]沈葆春.认知视角下的语块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5,31(9):142-144.
[5]于翠红,刘件福.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范式新进展[J].现代外语,2015,19(6):833-841.
英语词汇中的二语习得 第5篇
1 克拉申 (Krashen) 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20世纪80年代, 受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理论的启发, 克拉申建立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他的理论由5种假设构成:
1.1“习得学习”假设
在这个假设中, 克拉申将我们平时所说的“学习”概念一分为二, 即“习得”与“学习”。克拉申的“习得”是下意识的, 非正式的, 自然的, 甚至是拾遗式的语言学习过程。“学习”是指有意识地、正式地、明确地学习语言的规则, 即语法。根据他的理论, 成年人仍然具有自然吸收语言的能力。要掌握一门第二语言, 主要靠习得, 像儿童学母语一样, 潜意识地自然吸收, 不知不觉地习得语言, 语言规则也同样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并形成语感。
1.2“自然次序”假设
语言习得理论研究表明, 无论学习者的母语是哪种语言, 他们掌握语法项目的顺序与儿童掌握这些项目的顺序大致相同, 即有的语法结构习得较早, 有的语法结构习得较晚, 比如英语中进行式“V+ing”形式总是先被习得, 而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加“s”形式总是后被习得。
1.3“监查”假设
从区别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出发, 此假设认为只有“习得”才能引导学生“开始”用第二语言来表达, 只有靠习得才能培养起语感, 才能流利地、顺畅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而语言学习只起监控作用用学会的语法规则来检查语言的准确性。这种监控可以发生在写或说之前或之后。这一假设设定学习结果能对语言的正确性进行一定监督功能, 而且强调对学生错误的“监督”应恰到好处, 不宜过急或过多地问, 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上的实际活动。
1.4“输入”假设
这一假设教我们怎样习得, 这在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它回答了理论上、实践上如何习得语言的问题。克拉申的“输入”假设认为, 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的, 教学的主要精力应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 以促进语言习得。最佳语言输入包括四个必要条件:可理解的、密切相关的、不以语法为纲的和大量的.学习者接触的语言材料应略高于学习的现有水平, 即 (i+1) 。当习得者习得了一定量的语言材料时, 习得语言自然冒出。克拉申以此倡导自然法教学重点在于提供大量易于自然吸收的 (i+1) 材料, 把语言信息“教”给学生语法, 不是学生先学会语法后再用自然法来理解。
1.5“情感过滤器”假设
情感过滤说认为, 有了大量适合的输入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 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的“吸收”。情感因素起着阻碍或促进输入传到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作用。
综上所述, 克拉申认为习得比学习更重要, 习得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 而学习得来的东西只能起“监督作用”;为了能够习得语言, 提供的语言输入应该高于学习者的水平;降低心理障碍有利于语言的输入。那么从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中我们又能得到哪些启示呢?
2 语言习得理论对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启示
2.1 运用多媒体提供逼真的二语习得环境
克拉申的“习得-学习”假设认为:要掌握一门第二语言, 主要靠“习得”。而什么才是“习得”?“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吸收, 那么多媒体正好克服了我们在实际外语教学中遇到的瓶颈, 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逼真的二语习得环境。传统教学中, 交际性语境的缺乏使课堂交际性的练习的效果并不显著, 而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与一体的特点使课堂语言交际的真实性得以实现, 从而激活了学生的交际欲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际性活动, 由“让我说”变为“我要说”, 加强了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像儿童学母语一样, 不知不觉地习得语言, 语言规则也同样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并形成语感。
然而, 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大量逼真学习环境的同时, 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由于大量的逼真的环境的营造主要靠一些图片、声音、影像资料, 而学生如果单纯沉溺于图片、声音和影像资料的趣味性而忽视了语言的习得, 那么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 以至于一些学校的多媒体课竟成了电影课的代名词, 大家去上多媒体课就意味着去休闲娱乐。因此, 我们需要教师的引导, 在关注多媒体资料的娱乐性、趣味性的同时更要关注语言本身。
2.2 注重语言输入的数量与质量
克拉申的输入理论认为最佳语言输入包括四个必要条件:可理解的、密切相关的、不以语法为纲的和大量的, 因此我们既要注重语言输入的数量又要注重质量。
多媒体所带来的语言信息量几乎可以无限拓展, 也容易使学生迷失方向。部分学生在大信息和各式各样的文字、声音和视频中被各种纷繁的信息所误导。所以有部分学生在热闹生动多媒体课堂过后, 感到无所事从, 回忆不起来到底老师要讲授什么知识, 自己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由于多媒体课堂教学效率高, 信息大, 教师已经在课前准备好一切, 授课时只需要播放课件, 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有时候更像一个电脑操作员。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失去了主动性和创造性, 只是一味地按照课件程序进行, 很大程度上受到课件的牵制。所以, 我们应增加多媒体语音输入的有效性, 使内容大于形式, 教师要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和控制者, 课件只能做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不能主次混淆。
其次, 由于学生要花很多时间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探索、发现, 以完成学习任务。而不可否认的现实是,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信息源充斥着大量暴力、色情、恐怖的负面信息。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的阶段, 他们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 又没有抵御不健康信息侵害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的身心极易受到伤害。这些问题已相当严重, 社会各界应予以高度重视。
2.3 重视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 使人们逐渐认识到,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降低其焦虑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扩大视野,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教学课程轻松、简便、直观、形象, 大量视听动态表现手段不断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 使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 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创造性的学习。
综上所述, 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中所强调的“习得”“输入”“情感过虑”等假设对我国多媒体外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多媒体外语教学有其信息量大, 生动等优点也有其局限之处。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科技资源。
摘要: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由“习得—学习”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查”假设、“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器”假设等五个方面组成, 对我国多媒体外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多媒体,启示
参考文献
[1]S.D.Krashe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Pergamon, Oxford, 1981.
[2]S.D.Krashen.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Pergamon, Oxford, 1982.
[3]王著定.多媒体外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9 (1) :16-18.
[4]李莉.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述评[J].郑州大学学报, 1997 (4) .
英语词汇中的二语习得 第6篇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it was proposed that all second language(L2)learners,to master a target language(TL),should promote a linguistic system that in the premise of self-contained to distinguish from both the learners’first language(L1)and the TL.We called such a learner linguistic system the interlanguage(IL)(Selinker,1972:214).
1 In terms of Learners
In the light of Selinker(1972),fossilization can be assorted into two genres:individual fossilization and group fossilization as far as language learners are concerned.And individual fossilization indicates itself as(1)error repletion,referring to the repeated errors which aregradually corrected and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eliminated;(2)language competence fossilization,referring to the fossilization of the interlanguage that including phonology,syntactic structure,and lexicon.Group fossilizat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which the whole community have widely accepted through some established language variations(Selinker,1972).
2 In terms of Nature
It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fossilization consists of different beliefs.And it consists of two genres:temporary fossilization and permanent fossilization.Thesetwo aspects are hardly noticed by many English learners.They just know that fossilization is a lasting fettle.In other words,fossilized interlanguage consists of unchangeable and irreparable non-target-like interlanguagecharacteristics no matter the volume of exposure and instruction the learner receive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3 Causal Factors of Fossilization
3.1 Internal factors
Internal factors of fossilization are regarded as the key to English learning.Such as biological foundations,overgeneralization of target language linguistic materials,psychological factors,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these make up the internal factors.Next we will discuss in detail.
3.2 External factors
In addition to the internal factors,some external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uch as the effect of social cultural environment,native language influences and transfer of improper training.All the factors can lead to fossilization.The above-mentioned external factors will be accounted in the next.
3.3 Mutual effec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assumed that inadequate input,a strong affective filter,a performer not performing his competence or the acquisition of an imperfect version of a target language can lead to the result of fossilization.As well as the biological model the interactional model and the acculturation model,the major popular assumptions concerning the causes of fossilization have been introduced.
Fossilization is a complicated language phenomenon,largely because fossilization contains many factors instead of just one factor which is assumed by most researchers.These factors are the above-mentioned causes,there are still some other causes not mentioned here.
4 Fossilized Items with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Generally speaking,pronunciation fossilization is most commonly accepted in linguistic circle.Once the learner’s pronouncing habit is formed,the correction of his pronunciation often ends in vain.
A commonly committed problem by Chinese learners is that they usually equalize English phonemes with corresponding Chinese phonemes.Chinese and English belong to two different language families,their phonetic systems vary quite a lot.Not only some apparently alike phonemes are actually different,but also there are some English phonemes that Chinese lack.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English pronunciation,Chinese learners tend to establish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phonetic systems,trying to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or resemblances between them.
In these cases,positive transfer functions and promotes learning.In cases of deviation,interference is likely to occur.Over the past decades,most Chinese people started learning English from or after their puberty time.It might be safe to say that most of them have outlived their optimal age for pronunciation learning when they pick up English.Their speech organs have been well trained for Chinese phonemes,or in other words,they have formed a pronouncing habit special for Chinese phonemes.
5 Conclusion
Fossilization is inevitable in the IL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and it is an encumbrance for learners to acquire the TL.Based on the studies of previous researchers on the fossilization phenomena the thesis probe into the causes of fossilization phenomena.
The causes of fossilization phenomena are perplexed.The author presents causes influencing the fossilization phenomena quoting to the previous analysis or summary about the causes of fossilization phenomena,namely,learners’unfavorable learning motivation,and teacher’s ineffective feedback to errors,learner’s negative anxiety and scarcity of exposure to the TL.
These causes are firmly rooted in the analysis of fossilized errors.And the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fossilization,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out the effective ways to prevent the fossilized errors,such as adopting a correct attitude towards errors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way of measuring language learning,increasing the quantity of second language input.etc.
This paper is just 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causes of fossilization phenomena.There is no doubt about the need to conduct further studies on the causes of fossilization phenomena,especially the empirical study to improve students’performance.Thus it needs persistence to trace the complex and use them to seek some effec-tive ways.
摘要:石化现象在中国学生中普遍存在,成为外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该文对中介语及中介语石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揭示英语学习中的石化特征;采用问卷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以汉语为母语的的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石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石化,中介语,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RAL,1972(10).
[2] Selinker L,Lamendella J T.The role of extrinsic feedback in in 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A discussion of “ Rule fossilization: A tentative model ” [J].Language Learning,1979(29).
[3] 陈慧媛 . 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 [J]. 外语教学与研 究 ,1999(3).
[4] 戴昭铭 . 文化语言学导论 [M]. 北京 : 语文出版社 ,2003.
[5] 戴炜栋 , 牛强 . 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J]. 外语研究 , 1999(2).
[6] 丁言仁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or English Majors[M]. 上 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7] 林立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Theory and Practice[M]. 北 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8] 王寅 .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 [M].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4.
[9] 任凤梅 . 试论大学英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D]. 上海 : 上 海外国语大学 ,2005.
英语词汇中的二语习得 第7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曾给二语下了这样的一个定义:A language acquired by a person in addition to his mother tongue (一个人在母语之外习得的一门语言) 。20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给外语下的定义是:外国语;给外国语下的定义是:外国的语言 (包括文字) 。外语学习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FLA) ) 中的“外语”, 指在母语以外, 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 在课堂环境下有意识地学习、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交际用途不甚广泛的语言。狭义的二语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 中的“二语”, 则是指在母语以外, 在官方、商业及社会中广泛应用着的语言, 这种语言的习得是在自然环境下通过潜意识学习语言的过程。
二、区别
国外的部分专家学者在研究二语习得方面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这些论述均在他们的论著中体现。下面本人列举部分专家的观点加以对比。
语言学家Cook认为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是截然不同的。二语教学是指在一个国家传授广泛使用的语言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takes place in a country where the second language is widely used.) 。例如在法国向移民者教授法语, 对于这些移民者来说, 法语属于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时指在一个国家传授非本国常用语的另外一种语言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akes place in a country where it is not an everyday medium) 。例如向英国国民教授法语, 那对于英国人来说法语就是外语。
语言学家Stern在他出版的书中写到“Second language refers to a non-native language learnt and used within one country, such as English learnt and used in British colonies;whereas foreign language is a non-native language learnt and used with reference to a speech community outside national and territorial boundaries like English learnt and used in China.”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1993) 他认为二语是指在一个广泛使用此种语言的国家里, 该语言不作为母语学习和使用, 例如英属殖民地所使用的英语。而外语是指在广泛使用此种语言的国家及其属地以外的区域, 将该语言作为非母语学习和使用, 例如在中国学习和使用英语。
又一语言学家Ellis也曾这么指出“In the cas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language plays an institutional and social role in the community (i.e.it functions as a recognized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mong members who speak some other language as their mother tongue) .For example,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is learn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and countries in Africa such as Nigeria and Zambia.In contrast,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akes place in settings where the language plays no major role in the community and is primarily learnt only in the classroom.Examples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re English learnt in France or Japan.”他认为二语就是在这个特定的区域里起着桥梁的作用, 属于社会性交流的一种工具, 广泛使用于不以此种语言为母语的成员之间。例如在美国, 英国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如尼日利亚、赞比亚使用英语。而外语却与此截然不同, 它是用于不以此种语言为主要交流工具的区域, 且只在教室里学习。例如在法国和日本学习英语。
以上三位专家的观点虽然在表述上存在有差异, 角度也有所不同,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即他们都认为二语和外语是有不同的, 存在有本质的区别, 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 不可混淆。在国内。有此相同的观点的专家学者也不在少数。例如, 著名学者高远曾为《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一书撰写导读, 其中写道:“需要指出的是, 我国的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的环境、对象、条件、课程设置、目的、要求、教材及方法等与第二语言教学有共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 有些不同还是相当大的。”另一学者李文安也曾明确指出:“ (我国的) 英语学习是外语学习而不是第二语言学习。”
三、本人观点
综合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相关论述, 本人认为二语与外语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因此要区分二语与外语就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个是法律因素, 另一个是环境因素。以我国为例, 英语在我国不是法定语言, 且也没有自然习得英语的语言环境, 因此, 对于我国学习英语的人而言, 它就是外语。而在马来西亚, 英语是他们的法定用语之一, 同时也具备学习英语的自然语言环境, 因此, 对于马来西亚人而言, 它属于二语。因此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 是有必要区分二语与外语的。
我国的外语学习与西方狭义的二语习得存在巨大的差异。
1、教学目的不同。
外语教学的目的相对简单, 只需让学习者掌握除了母语之外的第二门语言, 且没有使用该语言的日常环境, 甚至有时只是在教室读一读就可以了, 相对于母语它处于次要的地位, 不具有实用性及广泛性, 所以目的简单, 仅仅只需了解, 甚至学习者会因为没有经常使用而忘记该种语言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二语学习的目的就相对明确, 它的实用性与广泛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 他必须是官方法定语言之一, 因此一定有广泛的使用环境, 在此区域内的人都必须或多或少掌握该语言, 以便于日常生活及工作上的交流。其次, 正因为他已成为交流的工具, 因此就已经形成了使用该语言的广泛环境, 你要融入这个大环境就必须使用此语言, 甚至因为长期使用二语而忽略了母语的使用, 从而二语占据了母语的主导地位。由此可见, 学习外语与二语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
2、教学的语言环境不同。
在我国, 外语的学习仅仅限于课堂的教学, 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还必须在课后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营造所学语言的真实环境, 因此教学的效果就不尽如人意了, 甚至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得体型都要大打折扣。而在西方国家, 二语的定义本身就是要有广泛的语言环境, 因此二语的学习有课堂之外的充分的自然习得的语言环境, 所学的知识很自然的得到充分的运用, 不存在学而无用的尴尬。
3、教学方式不同。
对于我国的外语教学, 由于缺少真实的语言环境, 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就有所限制。例如课堂上经常使用的听说法, 自然法以及人物型教学法对于我国的外语教学收效甚微, 没有真实的环境, 只能尽力创造虚拟的环境, 这与西方的二语教学相比, 就相对不实用了。且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必须使用母语用于辅助, 这又使得学习者不能完全置身于学习中, 受到母语的干扰。而西方的二语学习就截然相反, 在适当的应用上述所说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后, 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广泛练习, 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且受到语言环境的促进, 可以完全不在使用母语, 这对于二语学习是相当有益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外语学习与二语习得还是有质的区别的, 他们是属于并列关系, 是第二语言学习上的两个分支, 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外语学习属于指导性学习过程, 学习者有这自身的学习目的, 但是却又受到语言环境的限制, 学习不彻底, 不到位, 不实用, 且只是注重语言知识本身, 无法用所学的语言进行常规的交流。而二语习得应属于非指导性的学习过程, 有广泛的语言环境, 且很容易得到运用, 能有效的巩固知识, 发挥语言的基本效用。
摘要:本人将从二者的定义, 区别, 并以中国的英语学习与西方的二语习得为例作出具体的分析, 得出本人的观点:外语学习与二语习得是有本质的区别。
关键词:外语学习,二语习得,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Arnold, Jane.http://www.51lunwen.org/yingyulunwenfabiao/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Cambridge:CUP, 1985.
[3]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年。
英语词汇中的二语习得 第8篇
关键词:二语习得,情感因素,英语教学
情感因素可以促进或阻碍第二语言的习得, 有高过滤器的人, 只能允许低量的输入 (input) 变成吸入 (intake) , 而有过滤器 (filtcr) 的人们则有更多形成体 (organizcr) 输进入他们的脑子里, 从而他们的语言学习基就增加。情感因素包括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动机、兴趣、态度、焦虑感、自信心等) 和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以及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情感因素, 如移情、文化态度等。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关注认知因素的作用, 忽视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1985年, 克拉申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与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的SLA模型, 被称为监察模型 (the Monitor Hypothesis) , 它由五种假说构成, 其中“情感过滤假说” ( Affective FilterHypothesis) 认为情感因素直接影响第二语言习得。因此,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开发利用情感资源, 加强师生间情感传递, 对学生掌握英语、发展智力有很大帮助。
一、积极创设情境, 增加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课堂教学是外语学习的主要途径, 其手段、模式等必然对语言的输入, 输出的质量和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语言的输入只有依托于一定的情境、借助于相应的语外信息, 才能被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是说,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 应尽量借助听觉、视觉等多重感官同时感知, 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在自然而然的表情达意中吸收语言, 才是语言习得的最佳状态。”
1.在外语教学中创造和谐愉快的气氛。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提起我们大学生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因此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师要积极的利用这一特点积极的提高我们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比如我们可以在我们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游戏教学, 通过猜英语谜语、唱英语歌曲等来提高我们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 我们的教师还应该用自己的激情和热情来进行英语教学和对待我们的学生, 使他们能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过程中与我们的老师产生共鸣,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意义的传递, 坚持课堂英语化。教师不能只重视语法结构的讲解, 还应重视文化的输入。在课堂上穿插讲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热情, 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材料的内容。我们的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我们的英语进行授课, 同时在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我们的学生之间可以使用英语进行对话交际;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安排一些其他的英语相关的活动, 比如我们可以每周安排一天的时间进行英语角活动、每天确定一个固定的时间听英语广播、每天早读允许一定的时间大声的说英语等。
3.增加语言的输入量, 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以外。输入学习是我们习得二语的重要条件, 有关外国专家认为我们要习得语言必须要具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能够为我们的二语习得者提供相关的语言输入;二是我们的二语习得者本身应该具备内在的加工语言的机制。根据这一观点, 语言输入是第一性的, 是语言习得的首要条件, 只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有可能促成语言习得的发生。并且他强调可理解性的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输入假说”还强调, 语言使用能力不是教出来的, 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通过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之后自然形成的。因此, 我们要习得一种新的语言, 只靠简单的做几道题进行练习是远远不够的, 它需要我们每天不间断的进行阅读或者听二语会话, 这是我们课堂上所不能解决的。因此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开设自己的第二课堂, 我们可以多看一些原生的电影, 多听一些英语广播和看英语电视节目。我们的学校可以开展一些“英语角”活动, 尽最大努力输入大量的英语语言, 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欲望增加, 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也就提高了。
二、在英语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英国教学法专家哈默 (Harmer) 说:“最好的教师应该是那些仔细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组织教与学的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克拉申认为, 语言学习者学习自信心越强, 动力越大, 焦虑感越低, 对语言输入的过滤就越少, 从而获得的输入就越多, 二语学习的成绩也就越好。实践证明, 有自信的学习者态度更积极, 目标更明确, 他们会主动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寻找和运用适合自己的途径, 提高学习效率。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我们的学生在习得语言的时候, 我们不但要学习语言的结构还应该学习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 因此我们的语言习得首先就是要保证我们的学生在进行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能够正常的运用我们习得的语言进行交流。但是在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的问题以及英语知识的把握不是十分的准确经常会出现一些语言性的错误。因此, 我们的教师在对待学生的这些语言错误的时候要能够宽容他们的这些语言错误, 只要她们的这些语言错误不影响她们的正常交流, 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们能够尽量的开口说英语, 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2.教师应该鼓励学生, 使他们有成就感。由于我们的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尊心, 因此我们的教师在进行二语习得教育过程中, 要尽量最少的对学生进行批评, 加强对我们学生的表扬, 通过对学生的表扬发现他们在进行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每一步进步, 同时鼓励我们的学生能够运用习得二语来进行语言交际。我们的大学生往往会因为自己语言交际的不流利、不正确等觉得没得面子、缺乏自信。这些都是因为他们觉得二语习得不好的心理。因此, 我们在教育我们大学生习得二语的过程中, 要教育他们克服困难, 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运用情感的策略, 告诉学生只要克服困难认真的学, 我们的二语也将会学得好。
3.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对教师来说, 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目前国外外语教学中采用了一些“低情感障碍”的教学方法, 如“自然法” (naturalapproach) 、“沉默法” (silent way) 、“全身反应法” (totalphysical response) 、“暗示法” (suggest opedia ) 等。它们均有可取之处。此外, 在教学中, 我们还应注意授课应遵循的规律, 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以满足学生享受愉快教育的心理。如:授课与游戏相结合, 使教学内容轻松易学;操练与实物相结合, 使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复习与竞赛相结合, 使学习效果更为显著, 特别是用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 可以提供形象逼真的情景, 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觉得英语不难学。
三、创设情景消除焦虑情绪
克拉申认为, 焦虑使得学习者难以接受语言输入, 不能理解目标语所表达的意思, 因而影响了语言的“获得”。焦虑对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有影响。
1.利用音乐、想象、朗诵、幽默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放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焦虑是对自我的一种贬低的认知, 它影响语言的输入。克拉申认为“可理解性输入只有在情感过滤低时才见效”。外语学习需要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 只有这样, 学习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语言能力。可以利用音乐和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课堂导入, 让学生尽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降低外语学习的焦虑感, 让学生感受到在快乐中学外语。同时, 还可以通过影视作品欣赏、文学作品选读等加强学生对西方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的了解。
2.建立与学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基本上已经成熟, 并且具有了自尊心与荣辱感,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 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教师的耐心很重要, 避免给学生居高临下的感觉。我们的大学生相对来说具有了一定的英语教学水平, 因此, 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师要积极的鼓励我们的大学生在课堂中使用英语进行问题的回答或者交流, 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允许他们保持沉默, 这样不但可以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够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除此之外, 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来要求不同的学生。对于那些在高中时候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就应该对他们的要求降低, 对那些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应该提高要求, 根据不同的个体来划分不同的要求。
培养我们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是我们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在我们的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积极的开发和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 充分的调动我们的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同时提高对英语学习的认识, 促进我们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体验。除此之外, 我们的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情感的疏导, 培养他们的情操, 进一步的促进我们学生思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蕊, 俞伟丽.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考试周刊.2008.
[2]陈肖婵.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浅探[J].成才之路.2010 (15) .
[3]杨春梅.情感因素介入高职英语教学的策略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2011 (02) .
[4]彭春霞, 张松龙.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情感因素的调查[J].今日南国 (理论创新版) .2009 (09) .
[5]黄静.情感因素对英语听力的影响[J].才智.2010 (01) .
[6]代娜.情感因素与外语教学[J].安徽文学 (下半月) .2007 (03) .
[7]贾新艳, 杨亚莉.新生情感因素及学习策略训练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S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