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系统范文(精选12篇)
医学影像系统 第1篇
许多医院已经完成了购买大型医疗设备、扩建医疗建筑等基础设施的阶段, 这些医院已经由扩大外延的发展模式过渡到提高内涵来促进医院发展的方式。在这种环境下, 建立医院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医院的一项重要目标。按照一般规律, 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往往从经济信息管理和物资信息管理、医务信息管理、医疗信息处理、医学影像管理逐步过渡到完整的医院信息电子化处理的实现。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单机系统、局部网络系统到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多个阶段。医院的管理者逐步认识到医院信息的重要性, 意识到仅仅靠单机或局部网络处理信息已经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已经在全院范围内建立了信息系统的单位则更加关注信息系统今后的发展, 一些医院已经在研究和开发医学影像系统、医疗信息处理系统。在信息系统应用技术上, 客户/服务器结构的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大型信息系统的主流, 使用Windows环境和图形化的用户界面是目前医院信息系统主要采用的客户端环境, 基于SQL语言访问的大型数据库在医院信息系统中也已普遍使用。在医院院区网络建设中已经比较普遍地使用结构化网络布线、采用以太网和快速以太网, 网络交换技术也大量地使用。在这样的一个经济、技术和管理的环境下, 建立电子病历体系、建设医学图像系统 (PACS) 已经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电子病历体系
(一) 发展电子病历的作用和意义
1、建立电子病历系统是计算机应用向临床发展的需要
提高医疗工作效率, 提高医疗工作质量。电子病历能够为提高医院管理质量服务, 变终末管理为环节管理, 提高管理的深度。
2、电子病历可以实现病人信息的异地共享
远程医疗最近得到较快地发展。远程医疗的基础是病人信息的异地共享。实现电子病历, 为远程病人信息共享和传递提供了有力支持。当病人转诊时, 电子病历可以随病人转入新就诊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中。电子病历发展的下一步, 是实现个人健康记录, 并可以伴随病人流动。
3、为宏观医疗管理服务
电子病历也为国家医疗宏观管理提供了丰富的最原始的数据资源。管理部门可以从中提取各种分析数据, 辅助管理政策的制定。像疾病的发生及治疗状况, 用药统计, 医疗消耗等。当前正在实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不仅在运行过程中需要病历信息实施对供需双方的制约, 而且在医保政策及方案的制定上, 也需要大样本病历作为依据。
(二) 建设电子病历体系应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建立电子病历体系涉及医疗、管理、计算机等多个专业, 影响到医院的工作流程、管理体制、医疗工作相关的法律和规定, 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十几年来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经验, 避免出现低水平重复、医疗管理和计算机脱节等问题。在管理上, 采取政府立项、及早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等策略, 指导电子病历研究和产品化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在具体实施上充分发挥专业学术团体的作用, 组织研究、沟通信息、推广技术和推动应用。
在技术上充分采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设备、软件资源, 结合目前已经应用的医院信息系统的管理经验, 研究适合我国特点的, 实用的技术。主要包括:研究适合电子病历多种内容、媒体的数据结构;恰当可靠的安全机制;高效经济的存储方案;实用方便的数据输入和阅读手段;标准规范的数据交换方法。
值得说明的是, 电子病历系统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功能, 目前还缺乏统一的定义。电子病历是一个继续发展的概念, 相关的研究内容将会随之发展和深入。
三、医学影像系统建设
(一) 对医学影像系统的需求日益增加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医院的诊疗工作越来越多地依赖现代化的检查结果。像X光检查、CT、MRI、超声、胃肠镜、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在传统的医学影像系统中, 影像的存储介质是胶片、磁带等, 这在使用中显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 图像存储占用空间, 影像资料借阅困难, 胶片的丢失问题等。因此, 建立PACS已经成为很多医院越来越迫切的需要。
近年来计算机和通讯设备的性能价格比迅速提高, 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的价格已经可以逐步为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医院所接受。这为建立PACS奠定了基础。
(二) 医院对于PACS建设需要有完整的认识
医院信息系统是一个整体, 我们建立PACS的主要目的也是为医生提供医疗、教学和科研所需要的信息。因此, 将PACS与医院其他信息系统结合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历史的原因, 国外已经有PACS不能与其他信息系统交换信息的教训。我国的医院信息系统发展较晚, 现在所使用的开放性信息系统平台、网络技术都能够支持信息系统的应用和PACS。因此, 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做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 使信息系统能够和今后逐步建立的各个系统顺利地连接, 避免国外系统所遇到的麻烦。
(三) 建立PACS中的常见问题
标准化技术的应用在PACS建立过程中关系重大, 它关系到PACS与其他系统信息交换和各个不同厂商设备的连入。
由于医学影像系统中图象的质量关系到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因此系统应该对图象质量有很高的要求, 对图象质量产生较大影像的主要因素是胶片图象的采集过程。在诊疗中, 通常对X胶片的影像质量、图象的几何分辨率、光密度、噪声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需要使用专用的胶片激光扫描仪进行图象的采集, 而目前在很多远程医疗系统使用普通办公用扫描系统采集的图象往往达不到要求。
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PACS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大容量的磁盘已经大大降低了图象存储的费用。使用CD-R、光盘柜、光盘塔等设备, 使系统的离线存储非常可靠与方便, 同时费用也能够为广大医院所接受。
不同检查所产生的医学影像, 在图象分辨率、光密度等方面有非常大的差别。我们应该认识到, 大多数种类的检查影像是中低分辨率的。这些影像能够使用我们常用的通用微机设备进行处理和显示, 只有少数种类的影像需要高分辨率的设备来处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 在PACS建设中分阶段实施, 逐步实现医院影像处理的自动化和无胶片化。
(四) 应采取的策略
医院应该加强信息系统建设的统一规划。医学影像系统管理的是医院信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由于其数据量巨大, 对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和存储等都带来了许多问题。因此, 产生了许多应用技术, 如图象的预取技术、图象压缩技术等。然而, 作为医院信息系统中的一部分, 图象信息与其他信息能够很好融合和连接是PACS建设中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各个医院通过做好统一规划, 避免PACS与医院其他系统出现信息交换问题。
普及PACS应用技术。近年来, 一些医院陆续建立起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了医院计算机网络, 许多医院计划建立医学影像管理系统 (PACS) 。然而, 由于我国PACS研究工作开展比较晚, 许多医院急需比较全面和完整地了解相关的技术, 专业委员会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工作使医院能够正确认识PACS技术的应用目标、作用和建立方法等问题。
建立医学影像系统的标准和规范。在数字影像的采集、显示, 远程医疗等方面我国尚没有相应的标准, 这不利于保障数字化影像在医疗工作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专业委员会力图通过积极组织研究、引进国外标准等方法, 建立起适合我国PACS系统、远程医疗应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四、结束语
电子病历体系的建立和医学影像系统的建设是今后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当前这个阶段, 做好标准化的工作是避免低水平重复的重要措施。医院做好统一信息规划、明确系统建设目标是防止投资浪费的一种重要方法。
摘要:我国许多医院已经完成了面向管理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关注的热点已经逐步转向为医疗服务信息系统方面。医学影像系统 (Picture Achie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简称PACS) 的建设和电子病历体系是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具体阐述了建设医院电子病历体系和医学影像系统有关技术发展趋势、实现方法和各医院及卫生管理部门所关注的问题。
医学影像系统 第2篇
1、下列哪一项临床表现与子宫发育畸形无关?()
A、原发性闭经B、不孕
C、习惯性流产D、难产
E、子宫内膜息肉
3、子宫体与子宫颈的比例在生育期为()
A、1:1B、1:2
C、1:3D、2:1E、3:
14、MRI矢状面显示子宫前壁向外局限性隆起的是()
A、子宫体癌B、子宫腺肌症
C、子宫浆膜下肌瘤D、子宫粘膜下肌瘤
E、子宫先天性畸形
5、下列多正常妊娠期说法错误的是()
A、妊娠期从末次月经第一天算起,共40周B、临床将妊娠过程分为三个期
C、早期妊娠为12周以前D、中期妊娠为27周以前 E、晚期妊娠为28-42周6、关于卵巢囊腺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多见于育龄妇女
B、CT扫描不能区分浆液性或粘液性
C、CT扫描一般可区分浆液性或粘液性
D、分为浆液性和粘液性
E、CT表现为多房性薄壁外缘光滑的低密度影
7、宫内胎儿生长停滞的第一个超声指征是()
A、胎儿腹围小于胸围B、胎儿头、体比例失调
C、股骨长径减小D、宫内总容积小
E、肱骨长径减小
8、早期妊娠在USG表现的叙述,那一项错误()
A、可见胎心B、可见子宫增大
C、可见妊娠囊D、可见肝脏
E、可见胎盘
9、下述葡萄胎病理特点,哪项不对?()
A、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
B、半数患者,子宫比同月妊娠大
C、1/4患者,子宫比同月妊娠小
D、多为恶性,易转移
E、半数患者,双侧黄素囊肿
10.早孕最常并发的盆腔肿块是()
A、子宫肌瘤B、黄体囊肿
C、皮样囊肿D、内膜囊肿
E、滤泡囊肿
11、异位妊娠多发生于()
A、输卵管B、腹腔
C、阔韧带D、卵巢
E、宫颈
12、下列哪项不是提示恶性卵巢肿瘤的指征?()
A、肿物最大径大于5 cmB、囊壁或分隔的厚度超过3mm,厚薄不均
C、肿物内实性成分多D、肿物的边缘不清晰
E、增强扫描时,实性成分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
13、哪项关于前列腺癌的描述是错误的?()
A、前列腺癌是男性较常见的恶性肿瘤
B、MRI显示前列腺癌主要用于T2加权像
C、前列腺癌95%发生在中央叶,不足5%发生在外围叶
D、精囊受侵犯T2加权像呈低信号
E、淋巴结转移首先累及闭孔和髂内动脉旁组淋巴结
14、对卵巢黏液性囊腺癌的描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多由黏液性囊腺瘤演变而来
B、多为双侧性
C、囊内有较多分隔,不均匀性增厚
D、增厚的囊壁可向周围浸润
E、囊瘤频谱呈低阻波形
15、超声测量双顶径影响准确性因素的组合,哪一项正确?()
①选择测量平面不标准
②胎头方位
③胎头头型
④羊水过少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E、①③④
16、CT对于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意义在于()
A、早期诊断B、与良性前列腺增生肥大鉴别
C、确定晚期病变范围D、确定肿瘤是否穿破包膜
E、判断有无骨转移
17、睾丸急性炎症的超声特点组合是()
①睾丸明显增大,表面光滑
②睾丸减小,表面不光滑
③睾丸回声呈均匀或点片状低回声
④睾丸回声明显不均匀,呈增强回声
⑤CDFI:睾丸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多,PW:Vmax增快,RI<0.5
⑥CDFI:睾丸内血流信号减少,PW:Vmax减低,RI>0.5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④⑥D、②③⑤
E、①③⑥
18、子宫输卵管造影应在月经周期()
A、经前3天内B、月经干净后5-7天内
C、月经干净后3天内D、月经干净后10-14天内
E、月经干净后即可进行
19、子宫输卵管造影的目的中,哪项错误?()
A、诊断子宫位置、形态、发育状况B、了解宫腔情况
C、确定妊娠D、诊断输卵管阻塞
E、了解输卵管走行、粗细及长度
20、子宫输卵管发育异常最适宜检查方法为()
A、盆腔平片B、子宫输卵管造影
C、盆腔血管造影D、盆腔充气造影
E、盆腔淋巴管造影
21、关于前列腺肥大的叙述,哪一项正确?()
A、前列腺肥大又称前列腺癌
B、好发于青年人,常有血尿及尿痛
C、平片可显示肥大的前列腺
D、造影见膀胱底有边缘光整弧形压迹
E、膀胱较小呈圆形,边界光滑
22、正常子宫输卵管造影表现,哪一项叙述错误?()
A、造影剂一般用碘制剂如碘油等
B、常用来寻找不孕症的原因
C、子宫呈倒置三角形影
D、输卵管峡部呈细线状,壶腹部及伞端膨大
E、延迟摄片,造影剂不能进入腹腔
23、女性生殖器结核最常见的是()
A、输卵管结核B、子宫内膜结核
C、子宫颈结核D、卵巢结核
E、阴道结核
24、我国目前最常用的节育环为()
A、圆形或椭圆形金属环B、核心环
C、T 形环D、花瓣状环E、双环重复
25、节育环在耻骨联合上方4cm,中线偏左2cm,呈横线形,此节育环是在()
A、子宫腔内B、腹腔内
C、子宫肌壁内D、子宫颈管中
E、阴道内
26、立位时宫内节育环正常的位置应是()
A、耻骨联合上方2—6cm,中线两旁3cm范围之内
B、耻骨联合上方2—6cm,中线两旁4cm范围之内
C、耻骨联合上方6—10cm,中线两旁5cm范围之内
D、耻骨联合下方1—2cm,中线两旁6cm范围之内
E、耻骨联合下方1—2cm,中线两旁4cm之内
27、患者女性,35岁,盆腔立位平片示耻骨联合上12 cm,右旁6 cm有一圆形节育环,应诊断为()
A、宫内节育环B、节育环隐性脱落
C、环嵌入宫壁D、环脱入腹腔E、环脱至宫颈
28、子宫输卵管造影,出现宫内圆形充盈缺损,可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子宫粘膜下肌瘤B、子宫浆膜下肌瘤
C、子宫内膜结核D、子宫内膜癌E、宫颈癌
29、先天性子宫异常类型,哪项除外?()
A、双子宫B、纵隔子宫
C、单角子宫D、鞍状子宫
E、三角子宫
30、正常成年女性子宫宫颈到宫底的距离大约为()
A、4~5 cmB、5~6cm
C、6~7 cmD、7~8 cm
E、8~9 cm31、前列腺增生CT、MRI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A、CT平扫前列腺内可见点状钙化
B、增生前列腺结节T1WI呈均匀低信号
C、增生结节T2WI一定呈高信号
D、增生结节增强扫描多明显不均匀强化
E、CT可见增大的前列腺突入膀胱底部
32、前列腺癌MRI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A、癌结节多位于边缘区B、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C、诊断主要靠 T1WID、诊断主要靠T2WI
E、增强扫描癌结节轻度强化
一、单项选择题
1.E2.D3.D4.C5.D6.C7.B8.D9.D10.B
11.A12.E13.C14.B15.C16.C17.A18.B19.C20.B
21.D22.E23.A24.A25.A26.A27.D28.A29.E30.D
感受富士3D影像系统 第3篇
机身基本特性
简单说来,富士的这套相机系统是一个可以用裸眼直接感受到3D效果的产品,所以从机身结构上来说,与普通相机有三大区别:
1双镜头和图像传感器系统。为了模拟人眼看到的立体世界,就必须像人一样,具备两只“眼睛”。目前的数码相机产品都在努力进行着瘦身运动,甚至包括大变焦比相机。不过如果想在机身内装入两套镜头和图像传感器(这几乎相当于两台相机了)。123.6mm×68mm×25.6mm的机身尺寸,300g的重量,对于一款3倍光学变焦的数码相机显得是有些夸张了,但你需要把富士这款FinePix REAL 3D W1(以下简称富士W1)特殊对待,毕竟这是一款特别的产品。
2特殊的菜单功能。拥有两套镜头和CCD,并不是只能用来拍3D照片,我们还可以用这两套系统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双重图像捕捉(一个广角,一个长焦,一次快门分别获得两张不同视角的照片)、宽幅全景照片拍摄(两个镜头分别拍摄图像的左半边和右半边)、静态照片与动态视频同时拍摄等功能。你还可以用不同的色彩模式、感光度来同时拍摄两张照片,总之是创意无限。
3特殊的LCD显示屏。作为一款可以用裸服直接观看3D照片的产品,富士W1的液晶屏注定会与众不同。2.8英寸的规格,对于这一款大块头相机来说并不稀奇,但是这块液晶屏最重要的功能是呈现3D照片的立体效果,也就是让你的左右眼分别看到不同的影像,对于一个单独的平面显示设备来说,这显然需要一些独门秘籍。富士W1所采用的技术是光线方向控制系统,它能够控制进入左眼和右眼的光线方向,从而使每一只眼睛只看到应该看到的内容,并形成3D立体视觉。
在其他规格方面,这款相机具备1000万有效像素,CCD尺寸为1/2.3英寸,内置42MB内存,采用SD卡。相机的镜头焦距相当于135相机的35~105mm,最大光圈为F3.7(广角)/F4.2(长焦)。
实际拍摄体验
富士W1采用了滑盖式设计作为整体的电源开关,向下滑动前盖,即可开机进行拍摄。拍摄时,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右手的手指比较容易遮挡镜头,毕竟一般的数码相机镜头都不会安排在这个位置,而富士W1却不得不如此。在富士W1的机身背后,两侧分别
布置了最常用的功能按键。与普通相机相比,富士W1多出了一个3D/2D拍摄模式切换按钮,可以方便地快速切换拍摄模式。机身背后的这些按钮,在黑暗环境下会发出淡淡的蓝色背光,方便了操作。
在拍摄中,这款产品的操作表现与普通的数码相机非常相似,在拍摄2D照片时,你几乎感觉不到它与普通产品的区别,除了块头大一些以外。在拍摄3D照片时,你将获得两个文件,一个是可以供普通显示器观看的照片文件,另一个则是需要专门的3D显示设备才能还原效果的3D照片文件。在今后,我们将会进一步探讨3D照片文件的应用和观看。
在成像品质方面,这款产品所获得的2D照片与卡片数码相机相仿,并无特别突出之处,包括分辨率、高感光度、色彩还原等方面都是平均水平,而3D照片目前则需要匹配的高精度屏幕和设备才能充分感受到其效果。
在拍摄完毕后,富士W1背后的那块LCD屏幕是让人体验3D乐趣的第一渠道。与一些高端产品的高精度大尺寸LCD屏幕相比,富士W1的LCD屏幕显得要稍稍粗糙和黯淡一些,但这已经达到了我们的心理预期,毕竟要实现精确的光线角度控制,就必须受到许多限制。此外,为了实现最好的立体视觉效果,用户可以手动进行视差的调节,以适应用户的观看习惯。为了获得较好的立体视觉效果,在拍摄时也需要选取合适的拍摄场景(包含不同远近的物体,具备纵深感),如果你拍摄的是远处的一堵平面的建筑,那么你无论如何也无法获得立体感的。
区域医学影像数据存储系统研究 第4篇
在200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 明确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国家新医改政策实施过程中, 现代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业务网络化应用程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数字影像设备在各级医疗单位应用广泛。PACS (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 系统作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医疗诊断环节紧密结合, 已成为病人诊治的重要依据。医疗信息化的发展, 使各医疗机构之间信息的共享成为必然趋势。创建一个区域化的医学影像数据中心, 提供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和存储设备的共享平台, 将起到支撑区域医疗发展,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作用。
1 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概述
1.1 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功能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与临床各学科的结合也日益紧密, 在医疗诊治工作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PACS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医学影像进行数字化处理的系统, 主要包括数字化医学影像的采集、存储、传输和重现等, 该系统所需设备和技术与传统的文字信息处理系统差别很大。许多医院在建成了全院PACS后, 医学影像数据呈海量增长, 其管理和使用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医学影像数据中心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目前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一般由政府部门建设, 统一架构将各医院的医学影像数据集中存储和共享。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采用基于安全存储和高效检索的IDC (Internet Data center) 体系架构, 集成了安全环境和专业服务环境, 向各级医疗机构及医政管理部门提供医学影像信息存储和共享服务。以医学影像数据中心为平台, 利用网络将各医院的医疗影像数据集中交给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化管理, 医院不需管理日益膨胀的海量影像数据, 可以更专注于对病人的诊断治疗。对于数据中心的数据实现区域化数据共享, 不同医院之间可以互相调阅被作为重要诊治依据的医学影像资料、诊断结果、电子病历等相关信息, 对患者在不同医院和不同时期的就诊数据进行跟踪, 报告互认共享, 初步实现基于医学图像的远程医疗, 有利于减少重复检查费用, 降低医疗成本, 提高诊治的有效性。汇集到数据中心的数据还可以为更多的机构服务, 如医学院可向数据中心申请对医学影像数据的借阅, 起到了医学影像教育和培训平台的功能。
1.2 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系统设计要求
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特别强调的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流程运作的一体化, 优化医疗资源和提高诊疗水平。该中心以实现区域数字医学影像信息实用共享为目标, 基于业务分布、数据集中的管理模式, 采用区域化集中式存储管理架构, 建立区域医学影像共享应用系统, 确保医学影像数据的集中归档管理和存储。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实现市、区级阅片、诊断、报告、会诊 (TDS) 、管理、业务应用和数据挖掘分析等的全面应用和管理;支持区域医学影像资源专家库和区域远程影像会诊中心的建立;支持区域内各级医院调阅在本区域内就诊的病人影像信息和诊断信息;支持区域医学影像教育和培训平台的建立, 实现资源共享。在新的模式下, 患者的医学影像资料由前端的医疗设备采集后, 通过交换机传送到中心服务器, 并存储在中心数据库中。当有影像数据应用需求时, 服务器会通过网络将图像传输给相应的临床医生的终端, 或者传输到科室的工作站。医学影像共享应用系统须遵循国家及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数据标准或规范, 如HL7CDA、DI-COM、ICD-10、电子签名法、电子病历国家标准等, 能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安全性及保密性。在大量数据环境下能保证系统的运行速度;有数据迁移功能和技术;能确保数据存储及共享的标准化。
1.3 医学影像数据中心体系结构
区域PACS在各级医疗机构以及医疗主管部门之间通过专用网络或公共网络进行影像同步和传输, 主要实现跨医疗机构的影像共享和中小医疗机构的影像托管。区域影像数据中心采用符合IHE相关技术规范的应用架构, 建立三层体系结构, 自下而上是资源层、服务层、应用层, 如图1所示。各层有相应的功能构件, 来实现服务器系统、存储系统、区域内医院各种异构PACS的集成、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以及运行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当需要扩展影像数据中心的功能时, 通过在服务层增加对应的功能模块来实现, 充分体现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2 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存储技术
2.1 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影像存储系统设计要求
医学影像数据具有占用存储空间大、保管时间长的特点;数据类型复杂多样, 主要是大量的图形和影像等信息:使用时响应速率要求高。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采用DICOM标准来统一管理影像数据, 归档数据统一存储, 必须配有专门的服务器、磁盘阵列、光盘库、磁带库, 以支持影像的在线、近线和离线存储, 满足医学影像资料存储空间巨大的需要。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负责存储和处理PACS系统中的在线影像和归档过期的影像, 对存储系统的要求有:影像数据完整无缺失;数据访问的高效率, 及时响应医生在各工作站上提出的各类检查影像的调阅申请;支持异质存储设备, 即不同厂商提供的不同类别的存储设备;无限扩充系统在线数据存储容量, 各级存储点可自由增设, 且存储容量可扩充;灵活实用的存储策略规划;支持服务器集群机制, 保障系统24h不间断服务。
2.2 医学影像数据智能分级存储管理
区域医学影像数据中心的建立解决了各医疗单位日益膨胀的医学图像数据安全高效存储的难题。依据影像数据存储要求和数据量, 在集中统一存储和管理的架构下, 医学影像数据大多采用多级存储和管理结构, 分为影像在线存储、近线存储、离线存储三级, 如图2所示:
(1) 在线存储:集中存储区域内各医疗单位产生的短期 (3个月) 在线影像数据, 供各医院医生及医政管理机构快速地通过网络实现查阅。在线存储需要大容量、高性能存储器, 能满足工作站高频率的访问、读取、写入请求。设备存储介质采用高转速、高接口带宽的SAS/FC高速磁盘, 具有访问速度快、吞吐量大的特点, 但存储空间有限, 单位存储价格较高。
(2) 近线存储:集中存储区域内各医疗单位产生的超过一定期限的影像数据, 在某一时刻存储设备中只有少数存储介质在线, 要获取所需影像数据时通过各种优化算法将其加载到系统中, 提供安全、及时、准确的数据访问。设备存储介质采用大容量SATA硬盘, 可集中存储区域内5年的在线影像数据, 每GB的存储价格最低。近线存储满足数据精确定位及存取要求所耗费的时间长, 智能化程度低, 需要一定的手工操作与管理。
(3) 离线存储:各医院的过时 (5年以上) 的医学影像数据交由数据中心统一存储和管理。医学影像数据中心服务平台与各医院的PACS系统相连接, 通过VPN专线将影像数据定时上传。离线存储在安全性、大容量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存储介质以磁带库 (AIT) 和光盘塔为代表, 将影像数据刻录在磁带或光盘存储介质上, 按时间顺序垒放在档案柜中, 实现医学影像资料的永久性海量存储。
通过合理配置各级存储设备容量构建的医学影像数据在线、近线和离线三级存储系统,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海量影像数据的长期存储与管理问题。
2.3 影像数据存储解决方案
区域影像数据中心以存储和查询为主要应用, 而影像数据存取的效率与存储架构密切相关, 可以使用大容量存储器实现海量永久存储要求, 使用高速存储设备满足影像高速率的存储要求。目前常用的存储架构有:
(1) 以服务器为中心的直连式存储 (Direct-Attached Storage, 简称DAS) 是将RAID硬盘阵列直接连接到服务器扩展接口的数据存储设备, 有近40年的使用历史。DAS依赖服务器主机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的存储维护管理, 大量占用服务器主机资源 (包括CPU、I/O等) , 数据流需要回流主机后再存储到与服务器相连的磁带库。由于DAS本身是硬件的堆叠, 不带有存储操作系统, 存储效率较低。另外直连式存储的数据量越大, 存储和恢复操作耗时越长, 对服务器性能的依赖性就越大。
(2) 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附接式存储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简称NAS) 是一种任务优化的直接与网络介质相连的存储设备, 每个设备都分配有IP地址, 所以客户机通过充当数据网关的服务器来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与访问。NAS具有网络服务器的功能, 能够提供独立的存储空间和设置文件夹或文件的存取权限, 通过以太网接口实现存储设备与LAN的互连, 支持数据从服务器中传送到外接的磁带机上, 保证数据安全和快捷备份。
(3) 以网络为中心的存储区域网络 (Storage Area Network., 简称SAN) SAN是一种基于光纤通道技术的高速网络或子网络, 提供在计算机与存储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SAN的传输介质是同轴电缆和光纤, 以专用SAN光交换机 (或光集线器) 为核心, 与配备光纤接口的存储设备 (如磁带库、磁盘阵列等) 组成一个专用存储网络系统。非光纤连接的存储设备 (如基于SCSI的存储设备等) 可通过网桥、路由器等互联设备连接到SAN中。SCSI和iSC-SI是使用较广泛的两种存储区域网络协议。
SAN存储实现的是直接对物理硬件的块级存储访问, 提高了存储效率和具备更强的升级能力, 适合做数据库服务器存储;NAS可提供多台服务器文件系统级的共享, 适合做文件服务器;DAS存储效率低, 逐渐被淘汰。在区域影像数据中心存储应用中, 建议采用FC-SAN (FC, Fiber Channel光纤通道) 存储架构, SAN可简化数据管理及实现集中控制, 允许服务器连接到任何存储阵列中, 不仅增加系统存储容量, 而且方便服务器实现数据的直接存取。基于SAN的存储架构能更好地满足医学影像数据中心日益增长的存储和查询需求, 实现对医学影像数据的高效管理和维护。
2.4 医学影像数据存储、查询的实现
区域数据中心的存储系统存在两种数据存储类型:关系数据库和文件。影像文件通常以文件的形式存储, 而病人基本数据则采用关系数据库存储。
影像数据存储格式遵循DICOM (医学数字图像存储与通信标准) 规定, DICOM医学图像文件的后缀名为.dcm, 一般的图像处理软件不支持该种格式。DICOM文件包含文件头和数据集两部分, 其中DICOM文件头包含病人信息 (如ID号、姓名、性别、年龄等) 、图像信息 (如生成日期、采集设备型号、厂商信息等) 、文件大小等数据。图像数据集部分存储数字医疗设备的原始图像数据, 其数据量大小因医疗设备而异。
PACS大部分是基于文件系统的。病人的某次检查的所有DICOM影像数据, 以文件形式单独存放在文件服务器上为该次检查建立的文件夹下, 而其相关信息如:病人信息、医疗信息、诊断分析等文字信息及医学影像文件的物理存储路径以记录的形式仍旧存储在关系数据库服务器中。该数据库记录使得影像数据与病人信息之间建立起了索引关系, 客户端在查询某个病人的影像资料时, 首先从数据库服务器上依据病人ID、姓名等基本信息索引出相关影像资料存储的路径, 然后登陆文件服务器, 在该路径下读取所需影像资料。
2.5 医学影像数据中心安全措施
(1) 链路安全:二级以上医院均采用双链路、双路由器做热备份。
(2) 数据安全:通过存储消冗网关对数据进行重复数据删除、数据自动归档及网络查询调用, 实现数据绿色智能存储;中心容灾架构, 实现正常情况下的数据备份、遇到不同灾难时的数据修复, 确保数据无损;在应用层面进行数据加密传输防止数据外泄, 数据库行为审计防止非法数据操作。可实现对归档信息及归档操作日志的记录, 并可以查询某个时间范围的归档日志或用户操作日志, 方便管理员对归档过程的监控。
(3) 边界安全:在数据中心和医疗机构间架设防火墙、入侵检测, 数据中心和公众服务区用网闸隔离。
(4) 虚拟机安全:采用虚拟化技术, 打造计算资源统一管理、按需分配的基础架构云计算平台, 占用资源少, 升级维护简单。
(5) 业务安全性:关键业务采用负载均衡技术, 有效提高业务的连续性。核心业务利用医院原有设备, 将数据同步至医院。
3 结语
在建立医学影像数据中心之后, 可以逐步完成各级医疗机构的PACS系统集成, 并在建立和完善医学影像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各医院的远程会诊, 具有在会诊医生之间进行高效影像综合信息传输功能。医学影像数据中心的出现突破了医院局域网限制, 使优质的医疗资源得到高效共享, 医生可随时随地了解患者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处理,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 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区域医学影像中心的建立与使用为我国医疗的现代化及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 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钱凯.PACS系统的现状与发展[J].医疗装备, 2011, 24 (4) .
医学影像学各系统重要名词解释总结 第5篇
时间:2010-01-24 来源:影像园 作者:hyc3140 【复制分享】【讨论-纠错】【举报】
总论:
1.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使血管成像的MRI技术,一般无需注射对比剂即可使血管显影安全无创,可用多角度观察,但目前MRA显示小血管和小病变仍不够满意,还不能完全代替DSA.2.EPI:回波平面成像,目前成像速度最快的技术,可在30ms内采集一幅完整的图像。EPI技术可与所有常规成像的序列进行组合。
3.MR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4.MR水成像:是采用长TR,很长TE获得重度T2加权,从而使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的液体呈现高信号,而实质性器官和快速流动的液体如动脉血呈低信号的技术。通过MIP重建,可得到类似对水器官进行直接造影的图像。
5.窗宽(window width):指图像上16个灰阶所包括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显示,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白色,而CT值低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黑色。
6.窗位(window level):又称窗中心,一般应选择观察组织的CT值位中心。窗位的高低影像图像的亮度,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则变白。
7.伪影(artifact):在扫描和处理信息过程中,由于某种或某几种原因而出现的人体本身并部存在而图像中却显示出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像。主要包括运动伪影、高密度伪影、机器故障伪影等。
8.体素(voxel):CT图像是假定将人体某一部位有一定厚度的层面分成按矩阵排列的若干个小立方体,即基本单元,以一个CT值综合代表每个单元内的物质密度,这些小单元即称为体素。
9.HRCT:高分辨率CT扫描,采用薄层扫描,高空间分辨率算法重建及特殊的过滤处理,可取得有良好空间分辨率的CT图像,对显示小病灶及细微结构优于常规CT扫描。
10.CTVE:CT仿真内镜成像,容积数据同计算机领域的虚拟现实结合,模拟内镜检查的过程。11.空间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在一定密度差前提下,图像中可辨认的组织的空间几何尺寸的最小极限,即影像中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
12.对比增强扫描(contrast enhancement):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于病变部位再行扫描。由于器官于病变内碘的浓度差别而形成密度差,使病变显示更清楚,还可根据对比增强特点确定病变性质。
13.EBCT:又称UFCT,是用由电子枪发射电子束轰击四个环靶所产生的X线进行扫描,一个层面的扫描时间可短到50ms,可行CT电影观察。
14.MSCT:多层螺旋CT,采用多排探测器矩阵,每排探测器矩阵可单独完成一层图像重建,也可多排探测器数据共同完成一层图像重建。简单内容:
1、人工对比:人为引入一种物质到人体器官或间隙使其产生密度差异而形成的对比称人工对比
2、自然对比:人体不同器官、组织天然存在的密度差,称自然对比
3、CT:Computed Tomography 利用X线束对人体某选定部位逐层扫描,通过测定透过X线剂量,经数字化处理得出该扫描层面组织各个单位容积的吸收系数,然后重建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4、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利用磁共振现象所产生的信号重建图像的成像技术。
5、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ng System,即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6、介入放射学: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并在影像设备的导向下,将特定的诊疗器械导入病变的相关部位,进行非手术的治疗或取得病源学、病理学等诊断材料;具有创伤性小、疗效高、诊疗相结合等优点。
7、CR: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IP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8、DDR:即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利用平板探测器将X线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行数字化,进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9、CT值:根据人体组织对X线不同的吸收系数,换算成数值,反应不同吸收系数组织的密度。
10、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11、T2: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至37%所经历的时间,是衡量组织横向磁化衰减快慢的尺度。
12、MRA: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影技术。
13、T1WI:即T1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1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1的差别,有利于观察解剖结构。
14、T2WI:即T2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2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2的差别,有利于观察病变组织。
医学影像学各系统重要名词解释总结(详细!考试必备)
时间:2010-01-24 来源:影像园 作者:hyc3140 【复制分享】【讨论-纠错】【举报】
骨肌关节系统:
1.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指在一定单位体积内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故内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组织学变化是骨皮质变薄,哈氏管扩大和骨小梁减少。
2.嵌入性骨折:(imbedibility fracture):骨折断端相互嵌入,形成嵌入性骨折。X线片上并不显示透明的骨折线,反而表现为密度增加的条带状影,系因相互嵌入的骨断端重叠所致。3.骺离骨折(epiphyseal fracture):骨折发生在儿童长骨,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结合,外力可经过骺板达干骺端而引起骺离骨折。X片上,骨折线不能显示,指显示为骺线增宽或骺与干骺端对位异常。还可以是骺于干骺端一并撕脱。
4.Colles骨折: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cm~3cm以内的横行或粉碎性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5.Schmorl结节:椎间盘突出时,椎体边缘,尤其是后缘出现骨赘,髓核向椎体脱出,称为Schmorl结节。
6.Brodie脓肿:慢性局限性骨髓炎,大都限于长骨干骺端骨松质中。X线表现为:圆形,椭圆型或不规则骨质破坏区,边缘整齐,周围有硬化带,无骨膜增生,无软组织肿胀。7.Garre骨髓炎:硬化型骨髓炎,特点是骨质疏松硬化,骨膜增生明显,骨皮质增厚,骨髓腔变窄,骨干增粗,边缘不整。
8.“泥沙状”死骨:发生骨结核时,在骨质破坏区有时可见碎屑状死骨,密度不高,边缘模糊,称“泥沙状”死骨,这是骨结核的特征性表现。
9.串珠肋:(rachitic rosary):佝偻病时,肋骨前端由于软骨增生膨大,形成串珠状。10.关节退行性变(degeneration of joint):缓慢发生的软骨变性、坏死,引起关节间隙变窄,骨性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并于骨缘形成骨赘。关节囊肥厚,韧带骨化。
11.关节强直(ankylosis of joint):可分为骨性和纤维性两种。骨性强直是关节明显破坏后,关节骨端由骨组织所连接。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明显变窄或消失,并有骨小梁通过关节连接两侧骨端。纤维性关节强直也是关节破坏的结果,虽然关节活动消失,但X线上仍可见狭窄的关节间隙,且无骨小梁贯穿。
12.关节脱位(dislocation of joint):是组成关节骨骼的脱离、错位。有完全脱位和半脱位两种。简单内容:
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每一个骨骺的骺软骨内二次骨化中心出现时的年龄,和骺与干骺端完全结合,即骺线完全消失时的年龄。
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内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正常。X线表现主要是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减少,骨皮质变薄。
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X线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
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而形成骨质缺损。
骨质增生硬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X线表现为骨质密度增高,伴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骨小梁增粗、增多、密集,骨皮质增厚、致密。
骨质坏死――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
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引起的骨质增生。X线表现为与骨皮质平行排列的线状、层状或花边状致密影。
关节破坏――是关节软骨及其下方的骨性关节面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代替所致。X线表现为当破坏只累及关节软骨时,仅见关节间隙变窄,在累及关节面骨质时,则出现相应区的骨破坏和缺损。
呼吸系统:
1.波浪膈:由于膈肌附着于不同的肋骨前端,有时在深吸气时膈肌受肋骨的牵引所致横膈呈波浪状。
2.纵隔摆动:一侧主支气管内异物引起不完全阻塞时,两侧胸腔压力失去平衡,呼气时患侧胸腔内压升高,纵隔向健侧移位,吸气时纵隔恢复原位,称纵隔摆动。
3.肋骨融合(fusion of rib):相邻两条肋骨的骨性融合,局部肋间隙消失,多见于5、6肋。
4.肺门角(lung hilum angle):两侧肺门可分上、下部相交形成一钝角,称肺门角。5.肋膈角(costophrenic angle):正位胸片上,膈外侧逐渐向下倾斜,与胸壁间形成尖锐的夹角,被称肋膈角。侧位片上,膈前端与前胸壁形成前肋膈角,膈后端与后胸壁形成后肋膈角。
6.心膈角(cardiophrenic angle):正位胸片上,膈内侧与心脏形成的夹角。7.肺实变(alveolar consolidation):终末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蛋白及细胞所代替,而形成实变。多见于各种急性炎症、渗出性肺结核、肺出血和肺水肿。8.空洞(cavity):为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而形成的,空洞壁可由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纤维组织,肿瘤组织等形成,可分厚壁空洞核薄壁空洞。
9.空腔(intrapulmonary air containing space):是肺内生理的腔隙的病理性扩大,肺大泡、含气肺囊肿及肺气囊等都属于空腔。
10.空气半月征:偏心型空洞与壁之间形成半月形空气影,称空气半月征,为空洞内曲菌球的特征性表现。
11.兔耳征:肺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锐利,常有短细毛刺向周围伸出,靠近胸膜时可有线状,幕状或星状影与胸膜相连而形成胸膜凹陷征。当有两根线状毛刺与胸膜相连时,形似兔耳。
12.胸膜凹陷征(pleural indentation):肺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锐利,常有短细毛刺向周围伸出,靠近胸膜时可有线状,幕状或星状影与胸膜相连而形成胸膜凹陷征。13.分叶征(lobulation sign):肿块的轮廓可呈弧形凸起,弧形相间则为凹入而形成分叶状肿块,称分叶征,多见与肺癌。
14.空泡征:瘤体内有时可见直径1mm~3mm的低密度影,称空泡征。
15.毛刺征(spiculation sign):瘤体边缘可见不同程度的棘状突起,称毛刺征。16.Kerley A、B、C线:间质性肺水肿时,不同部位的肺泡间隔水肿增厚形成的小叶间隔线。Kerley A线自肺野外围斜行引向肺门,长5~6cm,宽0.5~1cm,常见于急性左心衰竭。Kerley B线位于肋膈角区,水平横行,长2~3cm,宽1~3mm,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及慢性左心衰竭。Kerley C线位于肺下野,呈网格状,常见于肺静脉高压明显加重者。
17.胸膜下线(subpleural line):肺纤维化时,由于广泛的小叶间隔增厚,相邻增厚的小叶间隔相连,在胸膜下1cm以内,可见与胸壁平行的弧形线状影,长2cm~5cm,称胸膜下线。
18.胸膜尾征:包裹性胸腔积液表现为自胸壁向肺野突出的凸镜型液体样密度影,基底宽而紧贴胸壁,与胸壁的夹角多位钝角,边缘光滑,邻近的胸膜多有增厚,形成胸膜尾征。19.轨道征(tramline sign):柱状型支气管扩张时,当支气管水平走行而与CT层面平行时表现为轨道征。20.戒指征(signet-ring sign):柱状型支气管扩张时,当支气管核CT层面呈垂直走行时可表现为管壁圆形透亮影,呈戒指征。
21.指状征:支气管扩张时,当扩张的支气管腔内充满粘液栓时,表现为棒状或结节状高密度阴影,称为“指状征”。
22.原发综合征:原发性肺结核时,X线特征表现为:a、原发浸润b、淋巴管炎c、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这三个特征表现同时出现,形似哑铃状,又称哑铃征。
23.卫星灶(satellite opacities):结核病变的周围常可见散在的纤维增殖性病灶,称卫星灶。
24.浮莲征:寄生虫囊肿如包虫囊肿穿破后,部分囊液排出可形成气液面以及囊塌陷漂浮于液面上。
25.界面征:不同的病理组织在肺间质内聚集,可以导致间质增厚,与含气肺组织对比的界面出现不同称为界面征
26.横“S”征/反“S”征:发生右上叶中央型肺癌时,X线可见右肺门肿块与右上叶不张相连,构成形似S横着写的征象,为右上叶中央型肺癌特征性表现。循环系统:
1、肺充血:由各种原因导致肺动脉血流量增多,X线表现为肺门影增大,肺纹增多、增粗,结构清楚,透视下见肺门舞蹈征。
2、肺淤血:由各种原因导致肺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郁滞于肺内,X线表现为肺门影增大,纹理增多、增粗,结构模糊,出现反射性血管痉挛时,上肺野纹理增粗,下肺野纹理变细。
3、肺缺血:即肺循环血流量减少,由于右心排血受阻所致,X线表现为肺门血管变细、小,肺纹理稀少,肺野透亮度增高。
4、肺静脉高压:由各种原因导致肺静脉血回流受阻,肺静脉压力增高,因此具有肺淤血的X线表现,另外,在肺淤血的基础上还将出现间质性肺水肿和(或)肺泡肺水肿的表现。
5、间质性肺水肿:肺淤血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除肺淤血的表现外尚有肺野密度增高,出现网状肺纹,出现克氏A、B、C线。
6、肺泡性肺水肿:由急性左心衰引起,漏出液储集于肺泡内,可与间质性肺水肿并存,X线表现:一侧或两侧肺内多片或融合成大片的渗出性病变,常以肺门为中心,分布于肺野中、内带,若是双侧,常对称呈蝶翼状分布。
7、肺动脉高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X线表现:肺动脉段明显突出;肺门动脉血管扩张(右下肺动脉干横径>15mm),而肺野中、外带血管变细;透视下见肺门舞蹈征;右心室增大。
8.蝶翼征(butterfly sign):肺泡性肺水肿的典型征象,X线上见大片状模糊阴影聚集于以肺门为中心的肺野中心部分,两侧较对称,其密度以在肺门区为最深,向外逐渐变浅,类似蝴蝶的两翼状阴影,肺尖、肺底和肺外围部分清晰。9.盔甲心:结核性心包炎的心包积液量多较大,常引起广泛粘连导致缩窄性心包炎,增厚的心包可呈盔甲样包绕心脏,此时常伴有钙化,称“盔甲心”。
10.F4/TOF:法洛四联症,为一种先天性心脏病,病理畸形为: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其中以肺动脉狭窄和室间隔缺损为主要畸形。
消化系统:
1.胁腹线(flank stripe):腹部前后位片上,在两侧胁腹壁的内份,可见腹膜外脂肪影,上起第10肋骨下端,向下延伸到髂凹而逐渐消失,称胁腹线。
2.贲门切迹(cardia incisura):又称食管—胃角,是胃食管前庭段左侧壁与胃底形成的一个锐角切迹。
3.胃泡(gastric bubble):立位时,胃底内含气,称为胃泡。
4.蜗牛胃(snail-shaped stomach):胃小弯溃疡愈合过程中,由于瘢痕收缩使小弯缩短,致幽门与贲门靠近,形成蜗牛胃。
5.葫芦胃(cucurbit-shaped stomach):胃溃疡愈合过程中,由于瘢痕收缩使胃体部呈环状狭窄,形成葫芦胃。
6.肝角:肝下缘与肝外缘相交形成肝角,一般呈锐角。7.粘膜相,充盈相,加压相 见八年制教材P.305 8.充盈缺损(filling defect):指消化道管壁向管腔内局限性突起时,在X线造影时,可见到腔内由钡剂勾画出的消化道轮廓形成局限性的内凹改变。
9.憩室(diverticulum):消化管壁局部发育不良,肌壁薄弱和内压增高致该处管壁膨出于器官轮廓外,使钡剂充填其内。X线表现为器官轮廓外的囊袋状突起,粘膜可伸入其内,可有收缩,形态可随时间而发生变化,与龛影不同。
10.鸟嘴征:食管中下段及贲门痉挛狭窄并发食管中上段扩张,当食管内存大量液体时,钡剂象雪花样分散于液体中,缓慢下沉至狭窄的食管下段,食管下段呈鸟嘴状变细进入膈下胃腔,称胃鸟嘴征。
11.鱼肋征:空肠梗阻的重要X线征象,表现为在扩大的空肠内见到密集排列的线条状或弧线状皱襞,形似鱼肋骨样。
12.驼峰征:蛔虫性小肠梗阻的典型X线表现,在立位腹部平片表现为扩张的肠管内有软组织密度影突出于液平面之上,呈驼峰状。
13.假肿瘤征(pseudotumor sign):绞窄性小肠梗阻,梗阻以上肠腔扩大积气积液表现,当扩大很大时,形似肿瘤,称假肿瘤征。
14.三叶草样变形: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愈合时形成瘢痕组织,严重时可形成狭窄,伴憩室形成可使壶腹部呈三叶草样。
15.粘膜线(hampton line):溃疡发生时,位于龛影口部一宽约1~2mm的光滑透明线。16.项圈征(collar sign):溃疡发生时,位于龛影口部宽约5~10mm的透明带,形如项圈。
17.狭颈征:溃疡发生时,位于龛影口部上下端明显狭小,对称光滑透明影,形如颈状。18.痉挛切迹(incisura):胃小弯溃疡发生时,小弯溃疡在大弯相对应处出现的一光滑凹陷。
19.穿透性溃疡(penetrating ulcer):消化性溃疡中一种特殊类型,龛影深而大,深度多超过1cm以上,口部有较宽大透亮带。
20.穿孔性溃疡(nemomena,perforating ulcer):消化性溃疡中一种特殊类型,龛影很大,如囊袋状,其中常出现液面和分层现像即气液钡三层或气钡两层现象。
21.胼胝性溃疡(callous ulcer):消化性溃疡中一种特殊类型,龛影大,但直径不超过2cm,而深度不超过1cm,有较宽透明带伴粘膜纠集。22.粘膜纠集:消化道粘膜皱襞从四周向病变区集中,呈车辐状或放射状。
23.激惹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发生时,由于有炎症刺激,表现为钡剂迅速通过球部不易停留,迅速排空。
24.皮革胃(leather bottle stomach):浸润型胃癌时,胃腔狭窄,胃壁僵硬,胃广泛受累形如皮革袋。
25.指压征(finger pressure sign):溃疡型胃癌发生时,因粘膜及粘膜下层癌结节浸润使龛影口部有向龛影隆起的不规则的环状压迹,形似手指压迫样,加压后显示清晰。26.裂隙征(尖角征):溃疡型胃癌发生时,在两个指压征之间指向口部的尖角,为溃疡周围的破裂痕迹或两个癌结节间的凹陷。
27.环堤征:溃疡型胃癌发生时,在正位上环绕龛影的宽窄不一的不规则透明带,切线位呈半弧形,为肿瘤破溃后留下的隆起边缘。
28.跳跃征:溃疡型肠结核发生时,因回盲部炎症溃疡形成,钡剂通过此段时非常迅速,不能正常停留,致回肠末端,盲肠和升结肠充盈不良或少量钡充盈呈细线状,而上下两端肠管则充钡正常,时溃疡型结肠核典型表现。
29.“1”字征:增殖型肠结核,盲肠和升结肠管腔狭窄,缩短,僵直,狭窄的回肠被缩短的升结肠牵拉呈几乎竖立,跟升结肠形成“1”字。
30.苹果芯征:溃疡型结肠癌时,表现为较大且不规整的龛影,沿结肠长轴发展,边缘有尖角及不规则的充盈缺损,肠壁僵硬,结肠袋消失。典型X线表现为“苹果芯征”。
31.环靶征/牛眼征:肝转移癌发生时,MRI平扫可见有的瘤灶中央小圆形长T1低信号和长T2高信号,系中心性坏死或含水量增加。
32.环征:肝脓肿CT增强扫描时,低密度的脓腔和环形强化的脓肿壁以及周围的无强化低密度水肿带构成了所谓的环征。环征和脓肿内的小气泡为肝脓肿的特征性表现。
33.“树上挂果”征:肝海绵状血管瘤在肝动脉造影的早期动脉相,肿瘤边缘出现半点、棉花团状显影,称“树上挂果”征。
34.晕圈征:肝转移癌发生时,MRI平扫观察,T2WI上,有的转移灶边缘可见高信号带。35.胃垫征:胰腺癌发生时,胃窦部向前上推移,形成局限性边缘光滑的压迹,成为胃垫征。36.笔杆征:胰腺癌发生时,扩张的胆管压迫十二指肠球后段形成垂直的带状压迹。37.内缘双边影像:胰腺癌发生时,癌肿直接压迫侵犯引起十二指肠环内侧粘膜的移位,破坏所致。
38.反“3”征:胰腺癌发生时,肿瘤侵犯十二指肠壶腹部上、下肠腔时,造成上、下肠曲扩大,各形成一个凹形压迹,形如反置的“3”字形。
39.双管征:胰腺癌发生时,胰管、胆总管、肝内胆管呈不同程度扩张,扩大的胆总管,胰管于胰头肿块处骤然截断,称双管征,这时胰头癌的主要直接征象。泌尿系统:
1.逆行尿路造影(retrograde urography):经尿管向膀胱内注入对比剂,或借助膀胱镜行输尿管插管并注入对比剂,称为逆行尿路造影。其中前者也称为逆行膀胱造影(retrograde cystography),后者称为逆行肾盂造影(retrograde pyelography)。2.KUB:通常指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的前后位投照的平片。
3.阳性结石(positive calculus):尿路结石与胆系结石不同,90%以上的结石含钙,密度较高,可在X线上显影,称阳性结石。
4.多囊肾(polycystic kidney):即多囊性肾病,为遗传性病变,成人型多见,常合并多囊肝。
5.CTU:CT尿路造影,开始团注对比剂后30分钟行尿路扫描,应用MIP技术行尿路系统3D重组。用于整体观察肾盂、输尿管和膀胱,显示突向腔内的病变。6.MRU:磁共振尿路造影,属于无创性检查,不用对比剂,而采用重T2WI成像,富含游离水的尿液呈高信号,用MIP技术行三维重组,获得类似X线尿路造影图像,主要用于检查尿路梗阻性病变。
7.蜘蛛足:肾的囊性畸形,IVP示双侧肾盂肾盏拉长,变形,呈“蜘蛛足”样。
8.肾自截:晚期肾结核可见肾结核在愈合过程中出现纤维性病变,造成肾盂肾盏变形狭窄,可继发肾盏积水。晚期病变钙化,严重时病变肾脏钙化广泛,肾功能丧失,称“肾自截”。9.抱球状:肾细胞癌发生时,肾动脉血管造影表现病变肾的肾动脉增粗,肿瘤周围血管移位、分离、牵拉变直、有时可形成“抱球”状。
神经系统:
1. 脑挫伤(cerebral contusion):脑内散在出血灶,静脉淤血、脑水肿和脑肿胀。2. 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多由脑膜血管损伤所致,血液聚集硬膜外间隙,血肿较局限,呈梭形。
3. 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多由桥静脉或静脉窦损伤出血所致,血液聚集于硬膜下腔,沿脑表面广泛分布。
4.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脑血管闭塞所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即为脑梗死。5. 靶征(target sign):部分血栓动脉瘤CT增强扫描时,中心和瘤壁强化,其间血栓无强化,呈靶征。
6. 动-静脉畸形(A-V malformation/AVM):最常见的脑血管畸形,好发于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构成。
7.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一种慢性脊髓退形性疾病,可为先天性,或者继发于外伤、感染和肿瘤,病理上包括中央管扩张积水和脊髓空洞形成两型。
真实影像系统中的城市景观 第6篇
关键词:真实;影像系统;彭浩翔;香港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11-02
一、真实影像系统
在《电影学原理》这本书中的第三章“影像系统性质论”中对其作出了详细的解释。我们把一部电影的叙事机制在一般现实逻辑层面上所形成的审美价值判断,作为划分影像系统的性质标准[3]。那么根据这个标准,电影作为影像系统被划分成了七种类型,那么“真实影像系统”就是其中之一。真实影像系统的根本标志就是从一般现实逻辑层面上判定,影像系统内部的叙事机制在社会中是完全可能的得以发生的事件[4]。那么也就是说,真实影像系统是完全符合现实生活中的一般逻辑,对于电影来说,就是大众所普遍能接受的影像,并且是最能贴近大众现实生活或者知识结构的。那么从导演本身来说,真实影像系是最能通过电影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文化背景,社会经历或者是潜意识的。
二、真实影像系统中的时空环境机制的真实
1.真实影像系统的三大特征。真实影像系统的三大特征分别是叙事机制的真实,人物的真实以及时空环境机制的真实。这三大特征也是真实影像系统内部基本的本质和要求[5]。在这里叙事机制的真实所指的是电影中的叙事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或者是社会的真实实践。在观影之前,不需要观众对影片有大量的前理解或者对某种特殊文化有理解的能力。例如谢晋导演的电影《芙蓉镇》或者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这一类是通过历史事件进行改编的,并且受众对此有一定的诠释力和承受力。另外一类是像彭浩翔导演的青春时尚的爱情片类似于《撒娇女人最好命》,基于基本真实叙事机制之中,付诸于真实环境。这个讲述的是发生在上海的青梅竹马的张慧(周迅饰演)和恭志强(黄晓明饰演)的爱情故事。这个叙事本身虽不是历史事件也不是社会事件的改编,但是是建立在一般现实逻辑层面的故事,是普通大众都能很容易的引起共鸣的故事。
其次是人物的真实,在影片中人物不是神话影像系统中的“仙女”也不是武侠电影中的“侠女”,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周围的,大众当中真实的人物,只不过在影片中是“你,我,他”的缩影,贴近我们的一般现实生活。例如《芙蓉镇》中芙蓉镇青年就是一定时期中的具有代表性人物的故事,人物在这里就是那个时期真实影像系统中的真实的人物。
最后就是时空环境机制的真实。时空环境是指电影中的场景或者说是时空的所指。例如《撒娇女人最好命》中的时空环境虽然在不断变化,但是故事发生在上海,那么上海就是影像中时空环境机制的所指。上海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的一座城市,上海(Shanghai),简称“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繁荣的国际大都市。 上海市地处东经120°52′至122°12′,北纬30°40′至31°53′之间,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6]。所以说这就是环境真实性最好的体现,区别于特殊影像系统中的空间。例如《盗梦空间》中的城市,以及《去年在巴马里昂》中所指涉的城市。在这类电影当中,其空间就是虚拟的或者是数字空间,现实生活中无法真实存在的,再或者是导演脑海中的想象空间。
这三大特征构成了真实影像系统的内部结构,本论文重点讨论真实影像系统中的空间的建构,空间是建立在一定叙事基础之上的,那么在空间建构中的城市景观也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一种视听艺术结合的大众媒体,电影的叙事是一定存在一定空间范围的,画面的存在是一种完美的空间能指,它是电影创作者通过对故事的理解、情节的把握、空间的多层面感知,从而展现出对历史、社会、政治、文化等广阔深蕴的空间层面,这是真实影像系统中电影空间叙事的独到魅力。
2.真实影像系统中时空环境机制的空间建构。电影作为一种视听综合一起的一种艺术,空间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曾指出:“电影的完整性在于它是真实的艺术,其真实的范畴包括表现对象的真实、可见空间的真实和叙事结构的真实,其中以可见空间的真实为最重要”[7]。同时他强调电影的真实与空间的真实性息息相关。“当然不是题材的真实性或表现的真实性,而是空间的真实性否则活动的画面就不能构成电影”[8]。这就是所说的电影是在一定真实空间基础之上的,那么在真实影像系统中的影像空间是一种实体,这个实体又是空间叙事的内容,就比如《撒娇女人最好命》这部电影当中,故事从上海发生到台湾这是一个空间的转换,但是这个空间又是叙事的一个载体,彭浩翔的故事以及人物通过真实可感的空间变化来帮助剧情的发展。那么城市的作用就在这里体现出来的,城市景观是时空环境叙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任何一部影片都离不开城市这个概念,那么这是以真实影像系统的电影性质论出发,以彭浩翔导演的片子为例,阐释时空环境中真实的城市景观。
三、彭浩翔早期作品中的香港城与人
彭浩翔出生于1973年9月22日,2001年拍摄首部长片《买凶拍人》,2003年凭借《大丈夫》获得金像奖最佳新晋导演。近年作品包括《公主复仇记》《青春梦工场》《伊莎贝拉》《出埃及记》《破事儿》《维多利亚一号》。2010年,彭浩翔用15天拍出自己的里程碑式作品《志明与春娇》,描述了一个因吸烟而结识的两个普通香港小青年的爱情故事,并获得金像奖最佳编剧。自《志明与春娇》影片中的空间从香港搬到了“北京”,从城市景观变化的角度来说是一个分界线,所以在本文中特指《志明与春娇》之前的影片统称为彭浩翔的早期作品。
1.《买凶拍人》中的“导演情节”。彭浩翔没有上过专业的电影教学课程,可以说他就是一个地道的电影影迷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以及对电影的热爱走到了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他早期的电影作品中看到,不拘一格的拍摄手法以及独特的影像视角,加入黑色幽默的元素被称之为“鬼才导演”。《买凶拍人》讲述的是一个电影狂热爱好者和一个杀手在杀人的时候要拍摄下来过程给雇主看的影片。电影的主角是一位导演身份,可以把一场杀人案拍摄成一个恐怖的悬疑的甚至是有影像风格的片段。然后在影片最后还是嘲笑了“制片人”和“监制”一把。在影片中所谓电影的投资方和监制最后双双入狱,这是作为一个有电影报复的有梦想的导演的最有力的驳斥。这部影片拍摄于2001年,这部影片很好的诠释了香港是个地小人多的拥挤的都市,人一挤就自然有摩擦,有摩擦就衍生仇恨,有仇恨的地方,就需要杀手。因此,杀手就映射了城市空间的拥挤和复杂。并且通过一个这样黑色离奇的故事,也不同程度上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写照。
在电影当中,彭浩翔的电影中并没有拍摄出一些特别有标志性的城市景观来展现影片的地域,比如在《买凶拍人》当中肮脏的街角,拥挤的酒吧以及有着地域特色的茶馆,还是可以通过所映射出的城市文化使观众对其有一个了解。
2.一个女人的复仇《公主复仇记》到众多女人复仇的《出埃及记》。《公主复仇记》拍摄于2004年,讲述的是Ken(吴彦祖饰演)的前女友阿贞(阿娇饰演)找到Ken的现女友周筱兰希望她能帮助自己复仇,因为Ken在和阿贞分手以后把阿贞的裸照放到了网上。但是在影片结尾发现这一切原来是阿贞对Ken和他分手以后自导自演的复仇计划。2007年,《出埃及记》上映,这个电影讲述的是片讲述的是数名女人因不忿世上的负心汉,组织起来,以女厕为聚集地,讨论杀死坏男人的计划,最后原本相爱的一个家庭中,女主人也杀死了自己的老公为结局。有人说这两部片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暂不讨论影片的社会性和思想性。我们从城市空间的建构来解读这两部影片。
我们可以在在这两部影片中看到,彭浩翔善于观察香港城市中的边角,例如《公主复仇记》中肮脏的居民楼,在昏暗的狭窄的居民楼中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拥挤的香港。以及在阿贞闯红灯之后被警察追的片段,城市的街景在这一路的逃跑中给观众了直观的印象,高楼林立,街道狭窄,道路坡度陡等等,这都是城市景观的再现。2004年是香港回归的7个年头,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形态无时无刻在发生着变化,城市中的影像也从侧面暗反应着香港人的社会以及文化。再如《出埃及记》当中男女主角居住的楼房,以及关炳文(张家辉饰演的一个街头混混)居住的海边的破铁房子。我们可以从这些画面中呈现的“城市”对香港有一个直观感受。这部片子拍摄于2007年,是香港回归的第十年。这两部影片都有关于背叛,这也是从作为一个香港导演身份认定的问题出发,电影中的城市景观或隐晦或直白都有暗示和隐喻。不论是宏观而言的香港社会的公共空间,或是对个人化而言的家庭及人际、人伦关系的刻画和思考,彭浩翔电影中的空间都承载着重要的文化阐释功能,强烈流露出香港本土意识。
3.《伊莎贝拉》中的澳门印象。影片讲述的是,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四十八天前。警官马振成(杜汶泽饰演)在酒吧带女孩张碧欣(梁洛施饰演)回家过夜并且发生了一夜情。但是张碧欣却是他的女儿,在不断的摩擦和碰撞过程中,两个人努力的拾回家庭的温暖,但是希望最终破灭。影片拍摄于2006年,这次,在彭浩翔的作品中,故事发生在澳门,和以往的香港不同。那么其实电影中的城市影像背后是有文化,社会,以及个人之间是有关系的,空间的展现以及刻画是对自身城市形象以及文化身份的自我指涉。电影中的张碧欣就是一个没有母亲的人,母亲死了之后投奔父亲,但是却有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困难,这就是说作为一个香港导演经历了97香港回归之后的心理状态。
在真实影像系统中,彭浩翔影片中真实的叙事机制给时空环境机制的真实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因为虽然说在叙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隐喻和指涉,但是还是无法脱离真实时空环境机制的事实存在。“可以看到电影艺术的创作史实:创作主体不满足于仅仅是对事件的叙述,也不满足于在叙述过程中用叙述方式,叙述态度去影响受众对事件的评价,而试图用一种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来直接负载自己对事件的理性结论,这就是象征在真实影像系统中作为局部修辞手段的存在。”[9]在黄琳老师的《电影学原理》中对真实影像系统中的象征做出了解释。彭浩翔的电影中对城市景观的象征和隐喻丰富了其内涵和意义。那么彭浩翔影片中所展现的空间位置的变化又丰富了叙事机制的真实。例如在影片中有台词说“回归了,你以为还和以前一样么?”,“葡萄牙人是做海盗的”。城市选择在澳门,故事发生在澳门,1999年澳门回归又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那么时空的环境机制和叙事机制就极度的吻合。“电影中的时间性确实必须建立在空间上,由此置入叙事之内”,时空关系表现的多样性,又使电影叙事变得层次丰富而更有表现力[10]。城市景观在这部电影中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地位,或者说是一种叙事手段。导演通过澳门中的街景来告诉观众这是电影中故事的发生地,通过街景,小吃店以及居住的环境来展现人物的心理,例如电影中绿色的墙是澳门电影的色调,以及马振成家中凌乱的房间表现了一个极度不安的恐慌状态。电影文本为什们呈现了一种城市想象的空间,这个空间“不但实践了作者内在自我对城市的经验,同时也折射了社会,文化种种外在因素对他的撞击和启发”[11]这一点和《电影学原理》书中所言一致。在这里“城市景观”作为了一种隐喻和象征,是导演以及整个叙事结构的第三者的所指。
四、总结
没有经历过香港七九电影新浪潮的彭浩翔,在影片创作上没有拘泥一格,他的电影一贯以细腻的情感和轻快的叙事风格透露出深刻的人文关怀,把历史、社会事件与生活琐碎进行融合。透过影像作品的真实影像空间的呈现,不管是从他早期作品中的城市印象以及自我意识的表达,都代表了着新一代香港电影人的魅力和不同。彭浩翔以个人的记忆为核心,从城市空间的变化带来电影中人物命运的变化,以我们最为平凡生活片段,揭示电影的城市空间折射出不同的“城市故事”和“城市想象“。
影像风格可以怪诞但是亲近人们的生活,叙事明快又不乏技巧,在真实影像系统中,彭浩翔的城市空间的建构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觉印象,不仅丰富了叙事机制,同时也刻画了时空环境机制的真实性。并且以彭浩翔的电影为例,主要探讨了以城市空间中的本土意识探讨和空间变迁带来的人物命运以及虚实线索的变化为主体,分析电影当中香港城市空间、人文环境以及地域政治,企图通过真实影像系统中影像空间背后所展示的城市形象及边缘群体群像中所折射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参考文献:
[1]黄琳.电影学原理:重庆大学出版社[M],2013:80
[2]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19.
[3]黄琳.电影学原理:重庆大学出版社[M],2013:80
[4]黄琳.电影学原理:重庆大学出版社[M],2013:80
[5]黄琳.电影学原理:重庆大学出版社[M],2013:80
[6]百度词条
[7]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19.
[8]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19.
[9]黄琳.电影学原理:重庆大学出版社[M],2013:82
[10]满倩倩《性别视阈下的影像空间叙事--以李玉电影为研究对象》.16
医学影像PACS系统设计与实现 第7篇
1 PACS系统建设具体目标
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优化检查工作流程, 将医院的影像设备 (CT、DR/CR、DSA、超声、内镜、病理等) 接入PACS (医学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 系统平台;实现影像和信息的集中归档、存储与管理。组建数字化阅片室和教学/会诊中心, 实现影像诊断数字化, 胶片打印共享网络化。配置影像科室PACS (医学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 , 实现影像科病人登记、检查、诊断报告等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其次, 实现HIS与PACS系统的无缝集成, 即实现病人电子检查申请单和检查报告的互通, 减少重复登记的工作强度和不必要的人为失误, 为门诊、住院、急诊、体检等部门提供浏览PACS影像和报告服务, 连接全院临床科室, 将医院的各类信息系统进行优化和整合, 最终建成真正的数字化医院。
2 PACS系统的组成模块
PACS系统 (如图1) 主要包括:图像采集、传输存储、处理、显示以及打印。硬件主要有接口设备、存储设备、主机、网络设备和显示系统。软件的功能包括通讯、数据库管理、存储管理、任务调度、错误处理和网络监控等。
3 PACS项目联网设备及数据量
医院影像设备清单如表1所示。
备注:DICOM接口至少包括Store, MWL这两类服务, 具体情况以医院提供的数据和现场实测数据为准, 表格中标记Y的项目表示是, N表示否, U表示未知。若影像设备未开放MWL接口, 则由医院协调设备厂家协助解决。
日在线数据量:10.0GB (2.5:1无损压缩) ;在线数据量:>=1.5TB/Y;Web数据量:>=0.5TB/6M;合计年在线数据量:>=2TB/Y;1年归档数据量:>=2.0TB;3年归档数据量:>=8.0TB (10%年增长率)
4 PACS系统的实现
PACS项目软件站点要求 (表2) 。
PACS主服务器软件:PACS系统采用业内常熟且领先的系统架构设计, 如:C/S、B/S或SOA三层架构等;需要有利于减轻服务层的访问压力和硬件成本, 又便于各科室对医学影像的访问进行分流, 支持集中部署和管理客户端。PACS系统支持模块化设计, 如:数据库、影像管理、影像归档等模块即可根据各自承担的工作量安装于独立的单台或多台服务器上, 能有效避免单点故障, 也便于扩充。
PACS数据管理软件:集中记录所有PACS影像的储存位置和状态, 主要记录病人/检查 (Study) /影像序列 (Image series) /影像 (Image) 的相关信息;PACS所有的系统参数设置, 比如:所有病人及检查的相关文字资料, 所有检查影像的属性资料, PACS系统参数设置等。提供病人信息和系统数据的集中存储与管理, 支持根据用户的角色、工作组等参数, 设定用户的权限, 可监视系统运行, 可设置级别的日志记录和查看工具。
PACS影像管理服务软件:需要支持CR、DR、CT及未来扩大发展所需要连接的相应设备如:MRI、NM、PET、XA、US (含MultiFrame) 、SC比如内镜、病理等等影像设备的相关DICOM服务, 支持DICOM图像的有损/无损压缩和解压缩, 且压缩比可定制, 支持JPEG系列压缩算法或小波 (Wavelet) 压缩算法等, 可支持接收和分发病人信息、检查信息和报告信息, 可监视系统运行, 可设置级别的日志记录和查看工具, 可配置和管理整个系统各种相关影像设备;所有图像都可被设置为即时或延时调用。
PACS系统集成软件:支持接收和分发病人信息、检查信息和报告信息, 对RIS/MIIS, PACS和影像设备之间的通信进行优化, 影像设备DICOM Worklist, 在RIS系统输入的病人信息和检查信息可通过该模块传输到影像设备, 避免重复输入。临床Web影像发布软件, 系统可设定图像压缩比且支持JPEG2000或Wavelet (小波) 等压缩算法及格式, 同时支持DICOM多帧影像显示和DICOM真彩色影像显示。
PACS应用服务软件:可以提供用户的信息安全认证, 支持严格的用户密码和访问权限管理, PACS客户端软件的统一安装、升级和维护;客户端与PACS核心服务器的双向通信等功能;支持128bit的SSL加密技术, 病人基本信息可以得到充分的保护, 确保数据在传输途中的私密性;统一管理内网 (如大放射科) 和外网 (如临床科室、外院) 客户端对服务器的访问;可以扩充到全院临床科室的访问负荷, 可支持>=100个用户的并发访问。
参考文献
[1]王爱灵.医学影像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D].黑龙江:大庆石油学院, 2007.
[2]董海明.医院医学影像系统的建设[J].中国科技成果, 2005.
医学影像集中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第8篇
1 系统需求
医学影像集中存储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多种影像数据的集中存储与管理,并基于DICOM接口面向医院各科室提供病人长期影像资源的检索调阅。因此,系统需求主要包括5个方面。
(1)以DICOM通信方式接收来自放射、超声、病理、核医学、消化内镜等检查科室服务器转发的影像文件,按照日期以统一的文件格式分别存储。这些影像数据源自不同Modality,不仅包括普放、CT、磁共振、数字胃肠、数字乳腺、核医学等由检查设备直接产生的DICOM影像文件[5,6],
而且还包括超声、病理、消化内镜等先经采集卡采集再进VOL行DICOM格式转换的“二次获取”[7]影像文件。.27
(2)影像集中存储系统的用户主要分为两类[8]。一类No.是关注病人近期所作的各种放射、超声、内镜等检查影像,04直接服务于临床诊断、手术和治疗,要求图像质量好,分辨率高;另一类是关注病人一段时期内所作的多次影像检查,目的是进行病情比对、病历回顾和科研教学等,要求图像比较清晰、数据长期在线。
(3)由于X线、CT、磁共振、数字乳腺、超声、核医学等影像的分辨率各不相同,所以为了提高磁盘利用效率和扩大影像文件存储数量,在压缩图像质量满足临床和科研要求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图像,设定最佳传输语法和压缩比率。
(4)为门诊/住院医生工作站和影像工作站提供方便、快捷的影像调阅接口。其中,在门诊/住院医生站中,医生在查阅检查报告的同时可通过当前上、下文的Study Instance UID值直接获取到相关的影像文件,并通过专用控件阅读影像。而影像工作站则是检查科室和临床科室专用的影像检索与调阅客户端,支持病人ID号、姓名、检查日期、Modality等条件组合查询,还提供遮板、翻转、缩放、旋转、测量、对比等多种图像处理功能。
(5)提供影像调阅客户端的注册与管理功能,包括记录客户端IP地址、端口号和AE Title等信息,以及选择影像调阅数据类型,是无损压缩数据还是有损压缩数据。
2 系统组成
根据需求及各检查系统现有结构分析,将整个系统分为3部分(图1),最左侧的检查系统代表现有各个检查科室系统,它们分别存储放射、超声等各种类型近期的影像,是影像集中存储系统的数据提供者。最右侧的门诊/住院医生工作站和影像工作站则是影像数据的使用者。中间部分是影像集中存储系统,负责为各种类型影像数据提供集中长期的存储和调阅服务,主要由DICOM Server和文档存储库组成。其中,DICOM Server选用富士公司的Synapse DICOM软件,具体分为4个功能模块。
2.1 影像接收模块
负责接收放射、超声、核医学等检查系统转发来的DICOM影像文件,具体包括响应由各检查系统服务器发来的DICOM连接请求,以及根据传输语法进行DICOM文件接收[9]。
2.2 影像存储模块
负责将接收到的每一个影像文件生成无损和有损两份压缩文件。根据实际需求,我们采用无损与有损相结合的文件压缩策略。其中,无损压缩图像质量好、分辨率高、图像信息完整,主要服务于临床诊断、手术和治疗。而有损压缩图像较清晰、留有主要图像特征、占用磁盘空间小,用于存储病人长期各种影像数据,主要为科研教学、病历回顾与比对服务。这两类文件按照“压损类型+文件生成日期”的格式分别存放在不同文件夹中。如文件夹“Lossless20080928”和“Lossly20080928”分别存放2008年9月28日生成的所有无损和有损压缩影像文件。同时,此模块还负责根据检索请求,从数据库中查找对应的目标文件,并向调阅接口反馈查找结果。
2.3 影像调阅接口
负责为门诊/住院医生站和影像工作站等客户端提供影像访问接口,即先将客户端发出的影像访问请求转发给影像存储模块,等到影像存储模块给出反馈结果,再决定是否从存储库中取出目标文件传送给客户端。
2.4 文档存储库
文档存储库负责存储影像文件。由于系统存储影像文件数目巨大,采用“数据库索引+文件实体”的存储策略[10]可以提高系统服务性能。即将DICOM影像文件所包含的病人、检查、设备等相关信息抽取出来,作为索引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中。而将影像数据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文档库中,并把每一个影像文件的存放路径作为一个重要属性也存入数据库,据此在数据库和文档库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如果用户做查询检索,则只要依托数据库就能完成。只有当需要调取影像文件时,才会根据文件路径,从文档库取回对应的影像文件。
3 集成测试
系统集成测试的主要任务是测试各检查科室系统服务器能否与影像集中存储系统的DICOM Server进行正常的影像转发,以及DICOM Server的文件压缩存储和检索调阅功能。医学影像集中存储系统的软、硬件组成,见表1。
3.1 影像数据接收测试
放射、超声、核医学、消化内镜、病理等科室信息系统需要将各自采集存储的影像文件从科室服务器转发到影像集中存储系统的DICOM Server。这要求各检查科室系统服务器支持基于DICOM方式的文件转发功能,并且各种检查系统的影像文件格式要严格遵循DICOM标准。否则,集中存储系统不能正常接收影像文件。
3.2 数据压缩存储测试
针对不同类型和分辨率的影像文件,选择相应的压缩算法和压缩比率是Synapse DICOM软件的一个显著优势。Synapse系统提供的压缩算法,见表2。为了获得更好的压缩效果,放射和核医学类的彩色和灰度图像分别采用不同的有损压缩算法,表中以“*”所示。
3.3 影像检索与调阅测试
组合条件检索调阅与基于当前上下文的影像调阅测试,见图2。组合条件检索调阅是基于DICOM QUERY&RETRIEVE协议实现,在图1中由“Q&R接口”模块实现此功能。方法是采用现有影像工作站和第三方影像调阅工具,如efilm软件,从DICOM Server上直接查询和取回影像文件。而基于当前上下文的影像调阅是基于DICOM WADO协议,在图1中由“WADO接口”模块实现此功能。其调用接口为http://192.168.0.59/explore.asp?path=/所有检查/instanceeuid=Study Instance UID。
如命令“http://192.168.0.59/explore.asp?path=/所有检查/instanceeuid=1.2.840.113820.861002.40794.3217471412953.2.1069163”能够基于IE浏览器将Study Instance UID值为“1.2.840.113820.861002.40794.3217471412953.2.1069163”的全部影像文件从DICOM Server中取回,并通过Synapse Web显示控件打开文件供医生阅览影像。
4 小结
当前,以数字化医疗设备、IT基础设施和各类专业化临床信息系统为支撑的数字化医疗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医疗工作模式,在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优化医疗工作流程等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其中,数字医学影像在数字化医疗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医学影像刻画了患者病情的进展状况,不仅是医生进行临床诊断最主要的影像学根据而且也是医生为患者制定手术方案、拟定治疗计划、撰写病案等最重要的参考信息。
注:(a)是基于Synapse影像客户端的组合条件影像检索与调阅;(b)是基于当前上下文的影像调阅。
为实现放射、超声、病理、核医学、消化内镜等各检查影像的集中长期存储,面向临床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影像检索与调阅服务,我院建立了医学影像集中存储系统,通过与各检查系统服务器的连接,实现了各种检查影像数据的转发和集中存储;同时又通过DICOM接口,实现了与门诊/住院医生站和影像工作站的影像集成,使医生能够更加方便地检索调阅病人的各种检查影像。如今,医学影像集中存储系统在我院投入使用已近3年,取得了良好实效。
参考文献
[1]李书章,褚健.数字化医院建设理念与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2]方勇,刘向峰,罗玉文.基于DICOM3.0标准构建放射治疗数字系统[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7):51-52.
[3]陈衍斯,李彬,田联房,等.PACS中DICOM图像传输与存储系统的设计[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8,27(2):103-106.
[4]龚迅炜.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部分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2005.
[5]刘大刚.用DICOM协议实现医疗成像设备间的相互通讯[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6.
[6]赵越,韩滢,王之琼,等.低负载医学图像自动归档与通讯系统架构[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8,29(10):1959-1965.
[7]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Digital Imaging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DICOM)[ED10L].(2011-03-13)[2007-03-08].http://www.nema.org/stds/ps3-13.cfm.
[8]郭华源,薛万国,黄辉,等.放射影像调阅行为的统计与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18(5):408-409.
[9]王晓楠.DICOM通信的设计和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13):131-132.
医学影像系统 第9篇
1研究背景
(1)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一个集医学、工学、电子学及计算机科学等于一体的医工结合专业[1],其培养目标:能在各级医院影像科从事摄影技术工作及影像设备日常维护与保养工作,能在医疗器械公司从事技术咨询及售后服务技术工作等。开设的医学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概论、影像解剖学、影像诊断学(X线诊断、CT诊断、磁共振诊断、超声诊断等)、影像技术学、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技术、核医学等;开设的理工科课程:放射物理与防护、电工基础、影像电子学、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影像设备学、影像设备维修与管理等。此外,还有大量文化课程及公共基础课程。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一个技术技能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获得专业技能,要理解各种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则需要运用大量高等数学和物理知识,要正确使用进口影像设备需要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目前三级医院影像设备多为进口设备)等。五年一贯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2005年以前招收的是达到四星级高中分数线的学生,而目前学生的入学分数线为三星级高中及以下水平,数、理、化及英语等课程基础差,制约着学生的发展。
(3)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可分为3种类型: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器官系统定位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目前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多采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毕业实习”三阶段式、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2]。人体器官分为九大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脉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感觉器官系统,专业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按这九大系统进行介绍,专业课程(影像诊断学)也按上述系统进行叙述,课程之间重复交叉现象明显,学生学到的知识较为零散,学习负担重,不利于创新思维和临床实践技能培养。
(4)为了适应生源变化,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学习规律,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课程改革[3,4]。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系统疾病影像学课程体系,按人体各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以及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诊断、鉴别诊断、辅助检查、治疗与预防等问题进行追溯性教学,减少了各学科间内容的重复,强化了基础教学和临床的联系。
2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人体器官分为九大系统,感觉器官系统(视觉器、听觉器等)的医学影像诊断内容相对较少,没有列入专门的系统疾病影像学研究;生殖系统中的女性生殖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较多,单独形成妇产科疾病影像学,而男性生殖系统影像诊断内容则归并到泌尿系统疾病影像学中;其余7个系统从系统解剖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生理特点、常见疾病临床现象、病理表现、影像学表现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骨与关节系统疾病影像学、呼吸系统疾病影像学、循环系统疾病影像学、消化系统疾病影像学、泌尿系统疾病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内分泌系统疾病影像学,这些与妇产科疾病影像学共同构成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5,6]。另外,制定与之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并探索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课程体系建设过程
3.1进行专业调研
自2007年10月开始,我院专业教师利用假期专业实践、毕业实习检查等机会进行专业调研,并多次邀请医学影像技术专家和毕业生代表来校座谈,从知识结构、岗位能力要求等方面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影像设备情况进行调研,形成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岗位能力调研报告和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新课程体系建立提供依据。
3.2开展课题研究
2008年4月,我院成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建设。经过课改小组充分讨论,确定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课题。
3.3制订人才培养新方案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新方案注重专业知识延伸。第一学年开设医学基础概论、放射学基础概论、诊断学基础概论课程,重视实践环节[7],每学期安排一周时间集中进行临床专业见习,暑期安排学生在家庭所在地医院进行社会实践。教学进程安排要保证基础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使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贯彻全程。
3.4制定课程标准
组织专业教师根据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岗位能力调研报告,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即课程标准),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实施。
3.5开发与选用新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核心教学资料,目前我国没有现成的以器官系统定位的医学影像学系列教材。自2008年4月至2010年10月,我院组织相关专业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及临床一线影像技术专家,编写了8本与新课程体系配套的校本教材,每本教材都包括基本结构、基本功能、常见病病理、常见病临床表现、断面影像解剖、影像学表现6部分内容。结合新课程体系还编写了《医学基础概论》《诊断学基础概论》校本教材,选用王骏主编的《轻松做医学影像检查》这种科普性读物作为放射学基础概论课程教材。
4新课程体系的实施
4.1培育任课教师
对于适应了学科体系教学模式的教师而言,开展新课程体系教学存在一定难度,既要熟悉基础医学课程,又要熟悉临床医学课程,还要精通医学影像专业课程。新课程体系实施之初困难重重,在全能型师资缺乏的情况下,我们采用分段教学,即课程中解剖、生理等基础医学知识由原解剖学教师讲授(这些教师均参与课题研究),临床医学知识由医院临床一线教师讲授,影像诊断部分由影像教研室教师完成。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医院资源,加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经过三轮分段教学后,由专业教师独立完成每个系统的教学任务。
4.2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利用学校新建的电子阅片系统和教学医院“医院课堂”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电子阅片系统是一种交互式学习系统,能对标准教学片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教学时调出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教学图像,在学生机图像显示器上同步显示,供学生阅读,亦可断开控制,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病例图像进行学习,学生可与教师主机实时互动交流[8]。学校电子阅片系统模拟医院PACS诊断报告系统,便于学生进行阅片(阅图)训练、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分组安排学生去教学医院“医院课堂”进行临床见习及病例讨论,利用校园网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使教学活动贴近临床。
4.3教学效果评价
4.3.1学生满意度明显提高以器官系统定位为中心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已应用于我院2008—2011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首届课改班(2008级)学生于2013年毕业。问卷调查数据和学生座谈结果发现,新型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加强了课堂知识间的衔接,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协作意识和探索精神,拓展了视野。调查结果显示95%的学生认为自己通过这种新的课程模式能够掌握本专业内容,85%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适应了新的课程授课方法,90%的学生认为新的课程体系能让其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学生总体满意度比课改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
4.3.2教师“双师”素质得到提高在新课程体系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互帮互学、个人自学、参加高等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训等形式,逐步掌握了新课程体系教学规律,撰写了多篇教学论文,多次在省、市职业教育论文评比中获奖,多人在学校两课评比、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经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形成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影像医学知识扎实、紧密结合临床的教学团队,并获得南京市职业教育“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立项。
4.3.3业内影响力得到提升2010年7月,我院承办全国医学影像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六届一次年会,会上介绍了系统疾病影像学课程体系建设思路,获得了同行的充分肯定。2013年9月,《以器官系统定位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荣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成果三等奖。2015年7月在江苏省第十二次影像技术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以器官系统定位构建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的研究”的研究成果,得到与会专家及同行的肯定。
5总结与反思
5.1将知识、技能、态度目标有效融入评价体系
以器官系统定位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减少了各学科内容的重复和交叉,节约的大量课时用于学生实践操作及临床见习,学生在实践中既巩固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又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医德,使知识、技能、态度目标有效融入教学评价[9]。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中释放出来,学习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发展。
5.2提高时间利用率
五年一贯制教育采用“4+1”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4年、顶岗实习1年。由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多、知识量大,教学中必须提高时间利用率。新课程体系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有目的地渗透临床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学生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堂上接受的知识会很快通过“医院课堂”临床见习得以巩固,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0]。传统教学采用“理论课+实验实训课”模式,不能有效利用时间,理论课后进行实验实训时,对前面所学知识又要花时间来复习巩固。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医院课堂”教学实现了做中教、做中学,时间利用率大大提高。
5.3助推教师成长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师多数是从医学院校毕业后来校任教的,非常熟悉学科体系模式下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而这种新课程体系需要全能型教师。在新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通过相互听课、刻苦自学,掌握交叉学科知识,成长为基础医学知识扎实、临床医学知识丰富、影像诊断知识全面的教师,形成了一支思维活跃、紧密联系临床的教学团队。
5.4新课程体系研究任重道远
对于长期进行学科体系教学的教师而言,要接受这种课程体系理念是一种挑战。我院通过多年实践认识到课改的关键是让团队成员接受新课程体系理念,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工作,并认真对待随时出现的新问题。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校院合作,优化相关教材,充实师资队伍,为我国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改革做出更有价值的探索。因此,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系统疾病影像学课程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萌,樊先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孟莉,蒋欣,曾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对学习者掌握的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9,7(2):333-334.
[3]钱春野,李仕红,李玉华.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12):158-159.
[4]辛春,程永润.高职影像技术专业“影像诊断学”课程综合化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6):129-131.
[5]刘冬梅.“以器官系统定位”的课程结构设置难点及对策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1):1211-1212.
[6]刘冬梅.探讨适应“以器官系统定位”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3506-3508.
[7]姚建新,李占峰,殷燕.中国与新加坡医学影像教育之比较[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1):127-128.
[8]贾景磊,赫章英,纪强,等.医学影像专业数字仿真教学的实践与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23(5):469-471.
[9]熊中奎,夏国园,夏瑞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改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0):1230-1231.
医学影像系统 第10篇
关键词:PACS,医院,运用
PACS (Picture Archiving&Communication System) 即医学影像的存储和传输系统, 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并应用与医院业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它替代了传统的医学影像的存储和管理方式, 提高了医院的运营效率。PACS系统收集现代医学成像设备如MR (核磁共振) , X线机, CT机等产生的医学影像, 通过网络传送给后台数据服务器并保存, 最后医院医生或者病人通过在线终端可以方便的查看到这些影像。医院通过建设PACS系统并与HIS系统对接, 实现了整个医院的业务的电子化, 流程化, 提高了医院的经营效率, 减少了运营成本。
1 PACS的简介
随着计算机技术, 放射医学技术, 影像医学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 PACS系统由原来的简单单机版的mini PACS系统不断发展, PACS系统不断的扩大应用场景, 现在的PACS已经是一个集图形的采集, 收集, 保存, 编辑, 展示, 分析的综合应用平台。PACS系统通过局域网将放射科, 检验科, 门诊部等连接起来, 为医院的医生, 护士以及患者提供准确的医学影像。PACS的基本结构包含了:医学成像设备, PACS后台服务器, 图像显示设备, 高速以太网。
1.1 医学成像设备
医学成像设备主要包括了现在医院中广泛使用的B超机, CT机, 数字胃肠机, 血液分析仪, 放射科X线机等。这些设备通过使用DICOM标准接口与PACS后台服务器进行图像的提取和存储。目前虽然大部分设备都支持了DICOM标准接口, 但是还有很少的设备使用串口或者USB接口来于PACS后台服务器通信, 这需要第三方设备提供商开发对应的接口来连接到医院的PACS系统中。
1.2 PACS后台服务器
PACS后台服务器是整个PACS系统的核心。目前PACS系统后台一般包含了数据库服务器, 应用服务器, 备份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上面安装了系统的业务软件, 该软件负责与医学成像设备通信获取医学影像数据, 与数据库服务器通信负责医学影像数据的存取以及备份管理, 与图像显示设备通信负责医学影像的传输。数据库服务器是数据的保存平台, 可以保存和管理系统中的医学影像文件和数据。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可以安装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备份服务器主要管理大型的磁盘阵列来备份系统产生的大量图像数据。由于现在图像数据量的大小越来越大, 如CT扫描片10MB、胸片20MB、DSA造影80MB等, 而且为了保证系统7*24小时, 需要大量的数据备份, 以备异常的时候及时替换。
1.3 图像显示设备
图像显示设备主要包含了医院中大量使用的普通PC机显示器, 高分辩影像诊断工作站以及各种嵌入式显示设备。通过这些显示设备可以高效的看到各种医学影像, 并通过图像编辑软件进行放大, 缩小, 编辑等各种操作。
1.4 高速以太网
为了保证医院各种信息的传输, 需要建议医院的高速以太网局域网。对于小型医院可以使用100M以太网, 对于中型医院可以使用光纤以太网, 对于大型医院可以使用高速以太网。
2 PACS系统应用
2.1 实现无胶片化管理
PACS系统实现了无胶片化管理, 以前的图像都是通过胶片保存, 但是随着医院业务的发展, 保存和管理这些图像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果使用PACS系统可以让医院减少在这方面的投入, 可以提高医院管理图像的效率, 可以保证医院业务的扩展。
2.2 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
通过与医院信息系统的连接, 医生可以通过PACS系统查询病人的电子X片, CT片, 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且减少了人为误差。病人可以通过PACS系统查询的查询到自己的体检结果, 可以对自己的病情建立档案。检验科的医生可以通过PACS系统高效的建立收集, 检验, 电子报告的一体化流程。
2.3 方便医学科研和临床诊断
在PACS系统中可以建立病人的图像系统, 帮助医生分析这些病人的病情发展。医院可以通过PACS系统帮助实习医生通过图像学习对病人病情的诊断, 对医学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大量的原始一手资料。医院可以通过PACS系统统计和分析大量的医院影像, 对各种病情提供典型图像, 对大量图像来同时互相参照比较, 对各种病情提供统计, 查询等功能, 为医生为本地的病人状况进行分析。
2.4 实现远程医疗, 扩大医院知名度
PACS系统可以帮助医生之间进行远程会诊。在某个病人的病情需要各个专业的医生会诊的时候, 各个医生可以通过PACS系统获取到病人的医学影像, 并进行诊断, 讨论, 手动方案的选择。医院之间通过PACS系统共享数据, 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医学科研交流等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3 总结
PACS系统可以实现医学影像的无胶片化管理, 可以帮助医生高效的通过电子X片, CT片, 定位病人病情, 减少了人为误差。随着PACS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的高效整合和集成, 可以帮助医院更加高效的运转起来。但是PACS系统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需要所有的采集设备支持dicom标准或者类似标准, 如需要提供医院的电子扫描系统的质量来满足PACS系统医学图像的高分辨率, 如需要高清的图像显示设备来满足医生的诊断需要。不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 各种医学设备的更新, 构建医院PACS系统的成本越来越低, 越来越容易, 更容易与医院信息系统整合。
参考文献
[1]陈金雄, 吴学贵.我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实施[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2, 18 (5) .
[2]邵庆东, 韩晟, 王锦伟.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信息化建设与发展[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6, 3.
医学影像系统 第11篇
摘 要:DICOM标准是现代医学图像保存和传输的国际通用标准,由于其图像格式特殊无法在Windows平台下直接显示和进行参数测量分析。系统采用LabVIEW的运动与视觉模块和DICOM控件进行开发,首先对DICOM图像和图像中的患者身份信息等进行提取显示,然后对图像进行相应处理,提高图像质量,最后通过鼠标点选的方式实现图像中参数测量。
关键词:DICOM图像;图像测量;图像处理
中图分类号:TP391.41
DICOM是一种现代医学图像成像保存和通信的国际化标准,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等检测后的医学图像保存与传输当中[1]。由于其保存格式特殊,同时内部包含多种信息,无法借助于通常看图工具在Windows平台中打开,更无法对其进行图像处理和数据测量[2-3]。为了帮助医疗工作者更好的分析DICM图像,完成对图像中距离、周长、角度、面积等参数的有效测量。开发一套DICOM图像的显示、处理以及测量系统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1 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采用LabVIEW的运动与视觉模块和DICOM控件共同进行开发。包括图像和病患信息显示、图像处理、参数测量和格式转换保存等功能。其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2 系统具体功能与实现
2.1 DICOM图像显示功能
DICOM的信息不仅包括多帧的图像数据,还包括病人基本信息、研究层次信息、图像生成设备型号、医院等大量文本信息等。
系统首先通过调用OpenFile属性将DICOM文件导入到系统的内存中,利用DICOMPatientName、DICOMPatientBirthDate、DICOMPatientSex等属性节点对患者姓名、性别、生日等信息进行直接提取与显示。通过调用ImageCoryImageToClipboard属性将DICOM图像的像素信息复制到剪切板中,再送到图像窗口进行显示。
2.2 图像处理功能
图像处理的目的是进一步的提高图片质量,方便后续对图片中的参数进行测量。图像的处理功能共包括四个部分:图像增强、图像去噪、图像二值化和图像边缘检测。
2.2.1 图像增强
医学图像在采集成像时的曝光不充分和过度,以及设备的非线性等问题下会产生图像对比度不足,为了提高其图片可见性,此处采用了灰度均衡化的方法对图像进行灰度拉伸。
2.2.2 图像去噪
医学图像在没有经过处理的情况下,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噪声。系统利用图像处理模块中的filters函数,构建中值滤波器,滤除图像中的椒盐噪声。
2.2.3 图像二值化
为了方便图像测量,需要对得到的8比特的灰度图像进行了二值化处理。系统采用AutoBThreshold函数,通过自适应方式获取图像阈值,进行二值化处理。
2.2.4 图像边缘检测
图像的边缘包含许多的特征信息,有效的提取图像中的边缘轮廓,可以帮助医生更好的观察图像中的组织形态。系统采用canny算子进行边缘检测,其得到较多的图像边缘细节信息。
3 参数测量功能
系统的测量功能包括:真实距离和像素距离比例尺设定、两点间距离、三点或两直线间的夹角以及闭合区域面积的测量。
3.1 比例尺设定
通过DICOM控件的属性函数可以得到DICOM文件中图像的长度尺寸,利用运动视觉模块中的GetImageSize函数可以提取到显示图片的长度,两者的比值就是所设定的比例尺。
3.2 距离测量
距离测量时首先通过鼠标在图片上点选两个端点,然后利用欧式公式计算两像素点间距离,再利用比例尺将像素距离转换成真实距离进行显示。
3.3 角度测量
角度测量通过鼠标选择所要测量的角度的三个顶点,系统将三个顶点值保存在一个一维数组中,利用IMAQ Get Angles函数完成角度计算。
3.5 面积测量
面积测量首先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再利用鼠标选择测量目标,将目标区域转换成掩膜,利用粒子分析模块对掩模内的像素进行统计,得到像素面积,再利用比例尺将其转换为真实面积。
3.6 图像保存功能
图像测量完成之后,系统利用Writer File函数实现对处理后图像的保存,保存的图像类型由手动方式选择保存。
4 结束语
文章应用图像处理技术设计了一套医学辅助测量系统。该系统基于Labview视觉处理模块和DICOM控件编写,通过其提供的图像处理和检测函数,运用基本测量算法完成了对于医学图像中常见的距离、周长、角度、面积等参数的测量,可以满足医生在临床中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波,朱新亚,王健琪,王海滨.医学图像计算机辅助测量系统的设计[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05):478-479.
[2]陈念年,李波,蔡勇.医学图像的计算机辅助测量[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01):42-45.
[3]王加俊.基于乳腺X线图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4:1-40.
作者简介:王安(1984-),男,回族,安徽安庆人,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生物医学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信息电子技术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医学影像系统 第12篇
1 系统整体构架设计
在本研究中,采用三级会诊架构的模式,如图1所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作为远程会诊中心,向下对接包括顺义医院在内的多家远程会诊分中心。每个分中心,可以进一步向下辐射对接多家基层医院。会诊分中心和基层医院都可以直接面向患者服务,根据患者需要,向上级医院(会诊分中心或会诊中心)发起会诊请求。会诊中心,主要利用自身专家资源,为下级医院(会诊分中心或基层医院),提供远程影像会诊服务。
2 远程会诊数据接入的方式
为了实现远程会诊平台与医院现有影像信息系统或影像设备的对接,本研究采用了基于“前置网关服务器”的解决方案。根据不同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差异,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模式,如图2所示:
(1)对于已经具备PACS系统的医院,通过部署“前置网关服务器”,实现与医院PACS系统的无缝对接,对病人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共享。通过DICOM3.0协议中的DICOM Q/R协议,实现PACS系统与前置网关服务器的对接,影像的双向传输。通过Web Service实现与医院信息系统,如HIS、电子病历等的对接,实现患者基本信息、检查信息等的获取。
(2)对于不具备PACS系统的基层医院,通过“前置网关服务器”,可以与符合DICOM标准的影像设备直接连接。这里,前置网关服务器起到了部分PACS系统的功能。在实现远程会诊的同时,提高了基层医院的影像数字化管理水平。
3 会诊流程
远程影像会诊的主要流程包括会诊申请、资料传输、会诊管理、音视频实时交互等。具体会诊流程如下:
下级医院的医生发现疑难病例,需要上级医院专家协助诊断时,申请会诊医生将患者影像从PACS系统发送至远程会诊系统,或通过光盘导入至远程会诊系统中。同时申请会诊医生需完成远程会诊的申请,并填写相关信息。当提交会诊申请后,系统将自动发送短信提醒给上级医院的医政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收到远程会诊的通知短信后,登录会诊平台,根据病情将病例分配给相关的应诊专家。专家将相应收到短信提醒,专家登录会诊平台,平台将缺省显示待会诊病例。利用会诊平台提供的影像阅片功能,进行诊断,直接在网上填写会诊指导意见,并提交。申请会诊医生在接收到应诊专家的意见后,可以根据是否同意或仍有疑问,申请发起实时会诊。实时会诊过程中,可同时完成影像浏览与处理以及音视频实时交流功能。方便会诊医生、应诊专家结合对影像同步操作,进行全方位沟通,以达成一致意见。经会诊专家确认和医政管理人员审核后,会诊结束。
4 质量控制
为了确保远程会诊过程中影像质量,避免各种因素对图像质量的潜在影响,本研究制定了严格的质控标准,并将其付诸实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影像设备质控:为了保证影像设备能够生成符合诊断要求的影像,对所有参与本研究的影像设备在进行摄影前都进行了校准与调试,使之符合国家及欧共体相关标准的要求。
(2)摄影技术质控:为了保证参加本研究的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操作标准的一致性,避免由于摄影技术参数选择的差异对影像质量的影响,依托于北京市卫生局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的技术支撑,分别对X线摄影、CT、磁共振的摄影及操作技术进行了规范与统一,其成果已经作为北京市医疗机构间影像资料共享的指南。
(3)远程会诊系统的质控:主要包括压缩算法的选择、显示设备的选择及传输协议的选择。为了确保医学影像的时间与空间一致性的要求,在影像远程传输的过程中,采用了DICOM 3.0标准,非DICOM格式的影像,将自动转换为符合会诊要求的DICOM格式标准影像。图像压缩统一选择无损压缩算法,既有利于加速图像传输的速度,又确保了图像解压缩后与原有图像质量的一致性。显示设备均选择符合DICOM标准的医学影像显示器。
5 应用实例
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与顺义区医院部署了远程会诊平台(海纳医信公司),利用公共通信网络访问前置服务器,所有数据均采用光盘进行导入。会诊流程及质量控制体系均符合上述要求。2011年至今,共完成远程会诊200例,神经、胸腹部、骨关节等系统疾病均有所涉及,会诊成功率为100%。
6 讨论与展望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并客观上要求创立新的医疗模式与方法来适应当前医改的新要求。区域医疗与远程医疗在合理优化医疗资源、实现医学信息共享、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影像信息作为客观的医学指标,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医学影像远程会诊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手段,因此建立医学影像远程会诊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信息管理平台的时机已经成熟[4]。
根据当前的研究,建设好医学影像远程会诊系统的主要矛盾点并不在于其技术可行性,DICOM 3.0已经成为影像远程传输的国际标准,并在国内外远程会诊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5,6,7]。目前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相关配套的规范、流程、制度等方面。根据本研究的应用实践,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远程会诊的管理模式及具体的业务流程。由于优质医疗资源往往局限于少数大医院,因此建立覆盖一定区域的远程会诊系统更加符合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即形成以大型医疗机构为核心的医学中心,带动中小型医疗机构的发展[8,9]。因此在实现医学影像远程会诊前,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充分论证好大、中、小型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确保流程设计具备可操作性。(2)注重影像学科自身的特点,加强质控管理。医学影像是人体病变的客观体现,然而在进行远程传输及存储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图像质量的下降,容易引起临床诊断的误判与误读[10]。因此需要加强远程会诊过程中多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成像设备自身的质控、摄影技术的质控及远程会诊系统自身设备的质控。在本研究中针对上述问题都进行了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与标准,确保了影像自身的客观性与准确性。(3)加强医政管理,保证患者的合法权益。医学影像远程会诊本身作为一种医疗行为,其过程必然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与管理。因此在进行会诊过程中,必须将医政管理的要求体现出来。在本研究的设计过程中,增加了医政管理人员审批这一环节。当然,还有一些政策层面的因素,例如会诊医生的管理、会诊过程的收费等,本研究受条件限制未能涉及。但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需要进行探索,才能保证医学影像远程会诊系统的实施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医学影像区域医疗及远程医学是适应当前医改的要求发展起来,并在国内部分医疗机构进行了应用,虽然当前还存在不同的问题,但随着各种规范、机制及政策的不断完善,其必将会成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诊断模式。从而在解决我国不同地域医疗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合理利用优质医疗资源、逐步提高医疗质量、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方面发挥出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晖,谷水,张世红,等.北京市区域PACS和远程影像管理平台建设思路[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1):21-24.
[2]王学建,胡建,曹军,等.数字影像会诊系统的创建及初步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6):503-505.
[3]叶志前,唐保昌,刘进,等.基于B/S模式的远程影像会诊系统设计和开发[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8,32(2):120-123.
[4]鲍永华,周敏,许顺良.PACS的远程医学影像会诊系统的构建及应用[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10):64-65.
[5]Kalinski T,Zw nitzer R,Ro ner M,et al.Digital Imaging and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as standard in digitalpathology[J].Histopathology,2012,61(1):132-134.
[6]Puech PA,Boussel L,Belfkih S,et al.DicomWorks:softwarefor reviewing DICOM studies and promoting low-costteleradiology[J].J Digit Imaging,2007,20(2):122-130.
[7]Weisser G,Engelmann U,Ruggiero S,et al.Teleradiology applicationswith DICOM-e-mail[J].Eur Radiol,2007,17(5):1331-1340.
[8]吴正启,陈晓芳.区域超声影像远程会诊网络平台的构建及质量控制[J].信息化研究,2010,36(1):9-11.
[9]Ranschaert ER,Binkhuysen FH.European Teleradiologynow and in the future:results of an online survey[J].InsightsImaging,2013,4(1):9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