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精选9篇)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第1篇
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闯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
新华社哈尔滨5月25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老工业基地要抢抓机遇、奋发有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闯出一条新形势下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
五月的龙江大地,山清水秀,林茂草绿。5月23日至25日,习近平在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省长陆昊陪同下,来到伊春市、抚远市、佳木斯市、哈尔滨市等地,深入农村、企业、林场、科研单位,就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进行考察调研。5月23日下午,习近平在伊春上甘岭林业局溪水经营所林场职工刘养顺家,同一家人及其
邻居们亲切交谈。张克军摄
黑龙江是全国重点林区。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怎么样,林区生态保护怎么样,林场职工生活怎么样,习近平一直牵挂于心。23日上午,习近平一到伊春,就前往该市生态经济开发区规划展示厅,听取开发区规划建设情况介绍,了解林区全面停伐后产业接续发展情况,察看红松籽、黑木耳、蓝莓酒、根雕等生态产品展示,询问相关企业生产经营、林场职工就业等情况。习近平指出,过去林场为国家建设提供木材是为国家作贡献,现在林区全面停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同样是为国家作贡献。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是战略性的。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项艰巨任务,要广开思路、多策并举。
23日下午,习近平来到上甘岭林业局溪水国家森林公园视察。他沿栈道察看原始红松林等珍贵乔木,听取林区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介绍,叮嘱林场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森林资源保护好。随后,习近平看望了林场职工。在刘养顺家里,他察看住房和生活情况,同一家人谈林场发展史、算收入支出账。在同一家人及其邻居们座谈时,他一一询问林区停伐后他们主要做什么、收入来源有哪些,日常生活和就业、上学等还有哪些困难。他说,看到林场职工生活不断改善,很高兴、很踏实。林区经济转型发展会面临一些暂时困难,党委和政府一定会关心,让大家日子越过越好,大家也要自力更生,多找新的门路。离开时,闻讯前来的林场职工齐声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向他们致以亲切问候。
5月23日下午,习近平来到伊春上甘岭林业局溪水经营所,亲切看望林场职工刘养顺及其
家人邻居们。张克军摄
之后,习近平又乘车来到友好林业局万亩蓝莓产业园,听取产业园规划建设和生产经营情况介绍,察看蓝莓及相关加工产品展示,到蓝莓种植大棚同技术人员交流。习近平对企业因地制宜发展蓝莓产业、通过精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吸纳林场职工就业的做法表示肯定,勉励他们再接再厉。他指出,发展林下经济一定要注意研究市场,突出多种经营,防止一哄而上、产销失衡。
地处我国陆地最东端、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抚远市,素有“华夏东极”、“东方第一县”之称。24日上午,习近平来到该市的玖成水稻种植合作社,察看机械插秧,了解合作社智能催芽和箱式快速育秧等技术流程,向农民和技术人员询问水稻先进种植模式和科学田间管理经验,并饶有兴致登上一台插秧机体验操作。他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合作社进一步办好。习近平强调,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要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优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之后,习近平来到黑瞎子岛,登上东极宝塔塔基平台视察黑瞎子岛和黑龙江、乌苏里江概貌。他指出,黑瞎子岛重在生态保护,在保护基础上建设一些基本的基础设施和发展旅游。习近平希望黑龙江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24日下午,习近平冒雨来到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首先到村活动中心,听取村里建设和工作介绍,重点了解2013年8月该村遭受特大洪灾后重建情况。村党支部书记尤明国告诉总书记,特大洪灾使全村家园被毁,在党和政府关怀帮助下,很快战胜灾害,家家住上了新房子,生产生活有了新发展,收入水平有了新提高。习近平回应他说,我们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说到就要做到,今后党和政府还会关心支持大家。
接着,习近平参观了赫哲族民俗展,观看了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教学。他赞扬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特别是渔猎技能高超、图案艺术精美、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
随后,习近平来到赫哲族村民尤桂兰家中看望。得知一家人现有耕地150亩、渔船1只,通过捕鱼、流转土地等年纯收入约8万元,习近平很高兴。年逾八旬的尤桂兰拿出自己当年在北京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时的照片给总书记看,习近平称赞她是个老先进了。习近平指出,在祖国大家庭里,56个民族是亲兄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勤劳奋斗,中华民族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各族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加富足美好。
离开村子时,赫哲族村民身着民族盛装冒雨欢送总书记,习近平同他们握手告别,祝乡亲们的生活水平如东升的红日越升越高。
5月25日上午,习近平在哈尔滨科技创新创业大厦勉励科技人员多出成果。新华社记者 兰
红光摄
25日上午,习近平在哈尔滨市考察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单位。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三研究所,习近平察看中小型燃气轮机产品展示和相关技术流程,鼓励科技人员树立雄心壮志,敢于承接重大课题,精心攻克核心技术,在自主创新上取得更多成果,不断为国家和民族争光。
在哈尔滨安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习近平现场了解反病毒引擎技术研发、开展网络安全威胁实时监控等情况,同现场科技人员亲切交流。他指出,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网络安全需要整体设计、加强合作,在相互学习、相互切磋、联合攻关、互利共赢中走出一条好的路子来。
在哈尔滨科技创新创业大厦,习近平听取了黑龙江省高新技术研发、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成果交易转化总体情况介绍,察看卫星激光通讯、武器装备配件、蓝宝石晶体材料、石墨烯、船舶智能、船舶动力等高新技术成果展示。他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要搭建平台、创造环境、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保护知识产权。习近平希望黑龙江在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增强信心、选准方向,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作用,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向前推进。考察期间,习近平听取了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他希望黑龙江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在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紧要关口,既是爬坡过坎的攻坚期,也是大有作为的窗口期。只有横下一条心,扎扎实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产业结构层次才能出现一个大的跃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才能出现一个大的跃升。如果在政策上左顾右盼,在工作上浅尝辄止,就会贻误时机。转方式调结构是苦干出来的,而不是硬等出来的。要把政策转化为行动,全力打好攻坚战。
习近平强调,黑龙江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同时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创新链和资金链对接,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要加大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为振兴发展服务。
习近平指出,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要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用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要深化国有农垦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要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
习近平强调,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切实托住这个底。财政等公共资金配置使用要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要保住、切不可随意挤压。要突出重点,针对群众最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脱贫等问题发力。出台政策措施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广泛听取意见,兼顾各方利益。政策实施后要跟踪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要加大政策公开力度,让群众知晓政策、理解政策、配合执行好政策。
习近平指出,要深入改进作风,在学习上下一番真功夫、实功夫、苦功夫,通过解放思想增强机遇意识、人才意识、效率意识、拼搏意识、创新意识,凡是作出的承诺、立下的军令状都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保持清正廉洁政治本色。
王沪宁、栗战书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第2篇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东北大开发的.核心任务之一.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陈旧与落后制约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历史的、观念的、体制的和政策的.因此,转变观念、改革原有体制、实施相应的产业政策,是调整和提升东北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作 者:赵罡 蓝庆新 作者单位:赵罡(沈阳工业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蓝庆新(南开大学经济学系,天津,300071)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第3篇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集群政策
一、引言
英国是一个工业化起步很早的国家,很多传统型产业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逐渐形成各种产业集群。由于英国的自然资源丰富,其传统产业集群很多都是依附于煤炭、石油、钢铁等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老工业类型。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资源枯竭、成本上升、技术进步等原因,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渐渐陷入了困境,单纯依靠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已不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力,集群内主要支柱产业不断萎缩,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1]。
为了振兴老工业基地,英国政府根据地区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出现了许多新老产业集群交替发展的现象。从宏观层面来看,各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中西部地区以传统产业集群为主导,东部地区着力发展新兴产业集群,而东南部地区的优势在于产业集群的多样化,还有其他地区的集群发展也各有特色。从微观层面来看,地区内部的城市发展又根据其社会、自然环境等条件的差异性,选择了不同的集群创新发展路径。例如:威尔士采用网络化集群发展模式,伯明翰以发展服务业为主导,格拉斯哥则主要发展创意集群。本文在介绍英国地区集群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对威尔士、伯明翰和格拉斯哥集群发展的创新发展路径进行探析,以期对中国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给以借鉴作用。
二、英国产业集群格局
英国很多产业存在不同程度的集聚现象,形成了许多产业集群。纺织业、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集群比较集中在西北部和中部地区;金融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伦敦;生物技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及苏格兰中部。这些新兴产业集群内企业分布密度较高,企业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表现出很强的竞争能力。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999年9月,英国有154个集群,主要分布在苏格兰、北爱尔兰、东北部、约克夏与亨伯赛德郡、西北部、中东部、威尔士、东部、东南部、西南部、中西部和伦敦等12个区块,其中伦敦和东南部两个区块集群数量相对较多[2](如表1所示)。
(一)中西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以传统产业集群为主,包括制陶业、金属加工、金属产品和工业设备三大产业。制陶业是该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中心在斯托克,次中心是斯坦福,共雇佣了2.3万人,占该地区劳动力总数的73%,主导了英国的陶器业。此外,该地区是英国主要的金属加工和其他金属相关工业的中心,在铁、钢、轻铁和有色金属的铸造、冷轧,铸模、锻造、压铸和覆膜方面的生产能力很强,其生产量占英国铁覆膜的35%和钢覆膜的24%,占英国钢铁压模、锻造和冲压的40%。由于拥有雄厚的金属加工和机械工程技术,该地区可制造各种工业设备,是英国最重要的工业设备生产集群。该集群生产各种常用机械(如衡器设备),以及为特殊环境应用制造的设备(如金属加工、陶瓷、塑胶)。因此在生产机械设备、动力设备、冷冻设备、工业马达、涡轮、电动机和发电机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Ron Botham《Business Clusters in the UK-A first Assessment》整理。
(二)东部地区
英国东部地区以新兴产业集群为主,主要包括两个类型的产业集群。一是制药和生物工艺,这是仅次于东南地区的最大的生物产业集群区,该地区大部分的研发都与制药和生物工艺相关,世界上许多大型制药公司在这一地区都有研究中心。除了研发,这一地区雇佣的医药生产工人占全英国医药生产工人就业人数的17%,药物生产和批发工人占全国的12%(主要集中在东和特福德谢尔)。制药公司生产许多由生物工艺商业化衍生的产品,同时还衍生出了生物信息工业。另一个是综合计算技术、电子学,这一地区拥有一系列包含计算机、电子学和通讯科技的综合工业,雇佣了11.5万人。凭借它的研发优势,该集群电子通讯服务企业超过2.5万个,除了英国通讯在IPSWICH的大型设施外,有许多小型的新的市场进入者提供了诸如传呼、数字媒体和因特网之类的服务。
(三)东南部地区
英国东南部地区地域面积广大,由于该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差异性比较明显,使得该地区经济多样化特征尤为突出。然而,经济多样化并非意味着各行业之间很分散,各产业之间在经济结构和组织发展上具有很强的依赖度。例如,研发与医药品生产、研发与仪器生产、仪器生产与信息和通信技术、医药品与化妆品和香水、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信息和通信技术、咨询和商业服务、计算机和软件服务等,这些产业集群在研发、生产、销售和物流等方面均存在着潜在的相互关系[3]。
英国当前的产业集群格局并非由来已久,而是在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产业集群不断创新、演化发展而来。卡迪夫、伯明翰和格拉斯哥的三个案例分别代表着威尔士地区、中部地区和苏格兰地区的老工业基地城市,能够全面反映出英国老工业基地如何通过产业集群发展而实现产业转型和经济振兴。
三、典型城市的集群创新发展路径
(一)卡迪夫及威尔士地区
英国威尔士东临英格兰,南临布里斯托海峡,北和西濒临爱尔兰海,土地面积为2.072km2,首府为卡迪夫。威尔士的卡迪夫、斯旺西等城市曾以煤炭和钢铁为主导产业,从18世纪中叶开始,产于南威尔士峡谷的大量原煤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往世界各地,卡迪夫湾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原煤外运港口。可以说,威尔士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均因煤炭业而产生巨大变化,在工业革命时期,素有“煤都”之称。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些城市伴随着资源枯竭、成本上升等原因而逐步衰退。威尔士地区煤矿就业人数由1921年的27.1万人减少到21世纪初期的2万人左右。
构建网络化产业集群是卡迪夫等城市进行振兴的一项重要战略,威尔士政府的威尔士发展局以及各城市的相关政府部门在实施这项战略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1990年开始,卡迪夫等城市大力推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转型方向主要聚焦于汽车与飞机制造、电子信息两大产业上,重点培育这两大产业的集群。卡迪夫等城市把吸引外资企业当作启动产业集群的杠杆,通过提供优惠的土地与税收政策给予财政补贴,改善生态和城市环境等方式吸引了众多美国、日本制造企业投资,多年来在英国一直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卡迪夫等城市开始把政策着力点从基础设施等投资“硬环境”转移到技术转移、技能培训、商业服务等投资“软环境”上,更加注重增强外资企业在本地的嵌入性,兼顾外资企业和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威尔士制定的“区域技术发展计划”中,他们把政府部门在本地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牵线搭桥,加速外资企业知识技术的外溢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目标。由此,威尔士发展局发起了由威尔士本地制造业的供应商组成的类似于日本的供应商俱乐部的一个“威尔士之源”(Source Wales)项目,以增加本地企业家和外资企业家的交流,推动他们之间达成长期共同研发、委托生产、采购等合作性活动,构建起本地化强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威尔士发展局也鼓励当地企业与外资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使得外资企业的技术扩散加快。还有技术俱乐部、卓越技术中心、“技术支持计划”等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或活动在威尔士也得到广泛地设立或开展[4]。
如表2所示,经过近20年的创新发展,现在卡迪夫等城市已经在航空、光学电子、软件等多项高新科技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不同的产业发展特色以及各自所关注的发展方向使得城市的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成为富有魅力的旅游胜地,良好的创新环境和生活环境仍在不断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企业。
资料来源:根据WDA(Wales Development Agency)资料整理。
(二)伯明翰及中部地区
伯明翰位于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中心地区,主要铁路、公路干线和运河网在这里交汇,许多制造业以此为根据地,是世界种类最多的金属加工区和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伯明翰作为英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其工业产值占了英国的1/5,全国1/4以上的出口产品由该地区制造。
伯明翰面临经济转型,将产业发展政策的重点转移到基础设施建设,以树立服务型城市的崭新形象。1976年伯明翰建成了国家展览中心,1984年修建了国际机场,1991年伯明翰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启用。2003年9月,伯明翰又耗资5亿英镑在老城区兴建了一个集购物、娱乐与观光为一体的商务中心赛福瑞奇商厦[5]。伯明翰不惜巨资改变自身形象,而新的形象又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如今的伯明翰已一改昔日马达轰鸣、烟囱林立的旧城模样,展现给世人的是恬静、优美、富有深厚文化艺术品位的新型商务旅游城市。
此外,英国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对伯明翰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在中部地区主要发展IC、IT等高科技产业集群,以促进地区经济的振兴。在资金、政策、人才培养等方面给高科技产业以大力支持,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其ICT产业集群发展仅次于美国,成为英国的主导产业集群。经过产业调整,中部地区的制造业共减少了10万个工作岗位,1985年制造业的失业率曾高达20%,而ICT产业的就业比重则大大提高[6](见表3)。
资料来源:根据英国1991年就业人口普查及1997年度就业调查资料整理。
伯明翰ICT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与相关机构的合作。政府政策的重心是发展高技能人才,鼓励企业本土化经营并在生产流程过程中进行不断地升级创新。因此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重点关注那些雇用较高技能从业人员的企业和相关项目。ICT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合作机构是军事部门,通过签订军事合同使得军事采购政策在促进产业发展的融资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企业因与军队自身的国防研究机构合作,不但保证了ICT产品的市场需求,而且在科技创新和生产能力方面均得到加强(DTI,1998)。此外,政府主导发展研究型大学,实现教育、科技与经济互动发展。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就是以科研为其主要功能的研究型大学,突出高校教育、科技研究与经济互动,具有较强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从而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迅速商品化、产业化。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的框架时既考虑到传统产业同时也考虑到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将国家的资金、政策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使地区产业集群处于动态而持续的发展过程中[7]。
(三)格拉斯哥及苏格兰地区
格拉斯哥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是苏格兰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它位于克莱德河畔,西距入海口30多km,面积157km2,人口68.9万,包括郊区在内的大格拉斯哥共有居民160多万,几乎占苏格兰人口的1/3。格拉斯哥成功的工业建设巩固了城市的增长,到1914年已经成为大英帝国的第二大城市(Checklang,1981;Slaven,1975)。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政府便提出了发展创意产业的构想,并对这一产业给于很高的前景期望。也是在这个时期,英国政府对产业政策机构进行了调整。当时格拉斯哥最大的两个产业政策机构是苏格兰经济发展机构和培训机构,英国政府于1991年将这两个机构进行合并重组,成立了苏格兰企业(Scottish Enterprise,以下简称SE),成为格拉斯哥后期发展数字传媒等创意产业的基础。此后英国政府于1997年第一次正式提出发展创意产业集群,以促进经济的振兴和发展。格拉斯哥则是以发展创意产业集群为城市振兴战略的典型地区[[8]。
创意产业是一个投资回报率很高的新兴产业,但这种潜在的优势在发展初期表现并不明显,至少要在发展五年之后才能有所体现。因此在创意产业的形成发展阶段,英国政府和苏格兰地方政府在财政投资、地区服务、管理体制和经营特权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发展创意产业的初期,英国政府采取的是由外及内的发展战略。首先加强原有产业与SE的产业联系,以形成当地的网络化经济发展模式。在形成网络化经济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创意产业的发展,注重发展本土力量和有选择的内部投资。在内城建立电话客户服务中心以及实施回归内城办公的行动(back office activities)。此外,格拉斯哥还注重发展具有高附加值并能产生长期效益的产业,包括软件业、高技术公司(如生物和光电子),更成熟的电话客户服务中心和创造性行业,如金融服务、设计、媒体和音乐等。金融服务(Financial services)(包括保险和银行)在最近10年取得了最为迅速的增长,大大促进了该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和创造性产业的发展[9]。
苏格兰地区的SE机构是发展网络化产业集群的地区性支持系统。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美国投资的增长,各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以创意产业、电子产业为主导,此外还包括食品、饮料、纺织和服装等其他产业(如图1所示)。
SE机构以地区面积、产业发展的多样性、创新的潜力、出口的机率及成功的可能性为标准对各行业进行分析研究,以选择重点发展的集群产业。确立集群发展的方向之后则与相关方确立实施方案以及各合作方的职责,主要包括SEN(Scottish Enterprise Network)、教育机构、交易组织、商业支持系统及LECs(Local Enterprise Councils)等。在行业和联盟组织的支持下,以扩大出口、吸引外商投资、增强技术竞争力、扩展新业务等为发展目标。由SE机构为组织机构实施集群项目是苏格兰地区发展网络化集群的重要途径[10]。
四、结论与启示
英国政府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的集群发展政策,既对原有产业进行结构调整,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又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从而使新老产业集群在地区和城市空间上合理有效的交替发展(如图2所示)。卡迪夫以发展网络化产业集群模式为主导,在对“硬环境”进行改进的基础上,通过吸引外资发展飞机制造、电子信息两大产业集群,同时,以“构建网络”为核心内容来加强投资“软环境”,整合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产业链条。伯明翰地区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树立服务型城市,并发展出ICT产业集群。英国政府首次提出发展创意产业集群,格拉斯哥在此政策引导下,通过政府大量的资金支持成为发展该产业的重点城市,同时苏格兰地区通过SE机构大力发展本地化产业集群。
中英两国虽然在发展水平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但是英国已经走过的以集群发展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路径对中国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要实现中国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是一条关键路径,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构建企业网络,加强外资企业的嵌入性。以培育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为基础,以吸引外资企业为启动集群发展的杠杆,对于外资企业优惠政策的实施由“硬环境”逐渐向“软环境“转移,从而增强外资企业的本地嵌入性。与此同时注重外资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化发展,通过增加配套网络化结点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第二,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实现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共同发展。传统产业在中国老工业基地中仍处于核心地位,政府需要对其进行组织优化和技术升级,促进中小企业为其外包生产。在确保传统产业具有一定发展优势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地区条件发展新兴产业,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等,促进其空间集聚和专业分工,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格局。第三,实现高技术人才的集聚。政府在建立有效的人才制度的同时应注重建设良好的环境,通过提供“宜居性”住房为高技术人才提供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居住选择。打造底蕴丰富的文化环境、舒适优越的家庭环境以及和谐自由的工作环境是实现高技术人才集聚的关键所在。第四,为企业集聚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政府应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园区管理,创新管理机制,从而为入驻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此外政府应建立网络化产业集群的地区性支持系统机构,在确立集群发展战略、开展新的集群发展项目、协调集群各合作方的职责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Bergman,Edward M.and Edward J Feser.Innovation system effects on technological diffuseion in a regionalvalue chain”,Ey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1,(5).
[2]Hakansson,H and Johanson,J.The Network as a Gov-ernance Structure:Interfirm Cooperation Beyond Marketsand Hierarchies,in The Embedded Firms,Grabher(Ed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3.
[3]OECD,Boosting Innovation:the Cluster Approach,OECD,Pairs,1999.
[4]Morgan,K.,The learning regions:institutions,innova-tion and regional renewal,Regional Studies,1997.
[5]Hippel Eric2006 Demacratizing innovation,http://web.mi.edu.
[6]Porter M.E.Clusters and the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6).
[7]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1990.
[8]Ron Botham,and Hervey Gibson.Business Clusters inthe UK-A first assessmen[tR].2001,(2).
[9]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1998)Our competi-tive future:building the knowledge-driven economy,Lon-don:Her Majesty’s Stationary Office.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第4篇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第5篇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加快老工业基地达小康
阐述了以山西为例的老工业基地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快老工业基地达小康步伐的有关建议.
作 者:魏宜瑞 作者单位:山西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年,卷(期):13(9)分类号:F401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小康社会 工业基地
发展现代物流,振兴老工业基地 第6篇
研讨现代物流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回顾了2003年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概况和存在的普遍问题.阐述了物流现代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尤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相应对策.
作 者:赵弘志 赵楠 作者单位:赵弘志(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41)
赵楠(沈阳大学,人文与旅游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41)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第7篇
统筹建设“宜居之城”
——XX市XX区老工业区基地调整改造实现新跨越
(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汇报提纲)
一、历史与传承
XX区的历史沿革,老工业基地的光荣历史等
二、探索与实践
(一)找准功能定位,厘清转型发展思路。
(二)优化创新生态,加速新兴产业集聚。
(三)加强政府引导,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四)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升城市品质。(功能环境品质,旧城改造和城市开发等)
(五)健全公共服务,全面发展社会事业。(补短板,发展文教体卫事业)
(六)坚持民生导向,持续强化共建共享。
(社保、民生、安全等,妥善解决XX环保搬迁和去产能遗留问题)
三、规划与展望
未来,XX区将继续发扬“直面困难,不等不靠,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紧扣国家政策导向,结合自身优势,进一步探索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一)聚焦一个发展目标。即:到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XX亿元,“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XX;建成区面积达到XX平方公里,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X万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二)抓好五项关键任务。
一是实施一批关键性重大建设项目。按照XX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1年),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市开发、社会事业等四大类XX个重大项目,总投资约XX亿元,更好地发挥重大项目对转方式、调结构的带动作用。
二是加快推进XX老工业区调整改造。积极推进工业企业搬迁、老工业区腾空厂区与厂房设施改造、棚户区及旧城土地整治、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治理等重点工作,优化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三是推动重大功能设施调整改造。站在转型发展的高度,着力破解发展空间瓶颈,全力争取中央、市级层面支持,推动XX改造、XX搬迁改造等重大前期工作。
四是重点推进XX建设。着力打造以XX和XX串联推动XX园区、XX商圈、XX产业园等高品质开发建设。
五是着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积极参与中新经贸合作,主动融入对外开放新格局,优化对外开放环境,提高对外开放质量,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争创四个试点示范。
一是争创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力争将XX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全国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
二是在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领域率先开展创新链整合示范。率先推动搭建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重大项目落地。
三是积极推动老工业区工业旅游试点示范。以工业文化为主线,以创新创业为着力点,打造贯穿全区的工业旅游专线,争创全国老工业区工业旅游示范区。
四是推动老工业城市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示范。统一规划、整体开发,统筹人口、产业、交通、市政配套和公共服务发展,致力打造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产城融合新城。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第8篇
同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就会发现东北有的只是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而这些企业之间相互独立、形单影只地分布于东北的各个地区,产业没有配套衔接起来;孤悬的点状企业很少拉成产业链条,也没有形成产业“板块”,产品配套格局和工业功能区并未有效地建立起来[3,4]。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产业集群[5]。因此,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如何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配套产业和服务业以及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把产业链条变成产业“板块”,充分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及大企业集聚的优势,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产业链的协作配套关系,通过主导产业的联动以及中小企业群的配套发展,把单一产业变成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6]。
目前,在自发的市场力量的作用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某些产业已经形成了潜在集群[7,8]:(1)以汽车产业为核心的潜在集群;(2)以钢铁工业为核心的潜在集群;(3)以石化工业为核心的潜在集群;(4)以农副产品加工为核心的潜在集群;(5)以医药业为核心的潜在集群。并且许多地方已经产生了产业集群的萌芽或者已经具有规模较小的产业集群,如辽宁省海城市西柳镇的纺织品集群、辽阳市佟二堡镇的皮革制品集群、瓦房店市的轴承制造集群等。但是,规模化集群形态的产业组织衍生能力不强。因此,本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形成的衍生路径进行研究,期望能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1 产业集群衍生路径的界定
衍生(Spin-off)指母体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的过程。企业衍生是指一个稳定的组织(如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通过某种方式,孕育催生出新企业的现象。罗杰斯和拉尔森在他们合著的《硅谷热》中对企业衍生的定义为:在母企业内搞出技术发明的基础上,脱离母企业而创建新兴企业[9]。衍生是产生新企业的重要方式。区域内的衍生能力是产业集群的活力所在和成熟的标志。在衡量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时候,集群内企业衍生能力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成功发展的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衍生活动非常频繁,如著名的美国硅谷。硅谷从20世纪70年代,不足3 000家企业,经过短短二十多年就发展到了8 000多家企业。例如,1997年,硅谷区内有2 000家企业破产,又有3 500家企业诞生。而硅谷当年500家生物科技企业,预计也会有200家倒闭,但又会有300家冒出来。由此可见,硅谷的企业衍生能力是十分强的[9]。
本文所界定的产业集群的衍生路径是指由非集群形态的产业组织形式通过某些途径转化成集群形态的产业组织形式,这些转化途径称为产业集群的衍生路径。
衍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过程,衍生路径的建立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且它直接就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和产业集群迅速壮大的推动力,从产业集群衍生和演化过程图可以看出衍生机制的重要性,衍生不仅可以产生新的集群单元,而且可以发展新的产业集群,如图1所示。
2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的衍生路径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的形成也需要一个衍生过程。鉴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的特点[10],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的衍生过程包括4种基本的路径:业务外包、企业裂变、中小企业吸附和配套产业的移植。这4种路径构成了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2.1 业务外包
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重要缘由,是集群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这种分工既包括产品上下游之间的纵向分工,也包括相关支持企业的横向分工。分工的途径有多种,从当今国际经验看,“外包”是促进专业分工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也是产业集群衍生的一条重要路径。
“外包”(Outsourcing)又译“分包”。指企业通过契约,将那些非核心能力的业务转移出去,承包给其他独立的企业去做,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活动。业务外包起因于企业组织的纵向分解,把过去企业“小而全”、低效率的形态,转变为“专、精、深”,分工合作又有规模效应的形态,使企业间围绕主产品形成产业链。同时它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活动通过契约关系有效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原有的等级制度变成为一种以长期稳定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网络结构。因此,业务外包是产业集群内生产协作网络体系建立的基础。通过外包,核心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把许多非核心能力的业务分离出来,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费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建立多层次的生产协作网络体系[11]。
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较,东北老工业基地最主要的差距就在于产业协作网络系统方面。南方发达地区配套性产业、辅助性产业和服务性产业比较发达,从而商务成本和交易成本比较低,所以吸引了大量外资和跨国公司的进入。在南方发达地区,产业协作网络建立是以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契机的,如台州,有上千家摩托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他们分工非常细致,一个企业甚至只生产一个螺丝钉,千家万户联合起来,整个台州市就成了一个特大型的摩托车生产集团。这个“集团”的效率非常高,成本比内地许多大型摩托车集团要低30%。显然,这是一种柔性专业化分工,它与东北老工业基地追求的刚性的企业“做大做强”存在本质区别。
目前,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内企业的“外包意识”普遍较弱,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区域中,尽管行业特色明显,但行业内部却缺乏细致的分工。如在哈尔滨市三大动力路,有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都具有相当的经济规模,但只是行业扎堆,多数产成品及其零部件都只在单一企业内部完成,相互协作和配套不足。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开展企业合作和联合较为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受传统思想制约、地域文化的局限,企业只知竞争不知联合外,更主要的由于东北经济大多是以单一产业的国有大企业为主体的,生产的一体化程度高,技术的可分性较差,不可能像南方产业集群那样采取千家万户的生产方式。因此,东北经济要实现突破,围绕若干专业化特色产业,通过业务外包取得竞争优势是一条有效途径。因为业务外包关系将企业连接到更广泛的产业链网络中。通过业务外包关系建立起来的产业链网络,不仅能够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内企业竞争过程的合作,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吸引外来企业及其他生产要素(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金等)的进入,并使之成为整个地区产业链网络的一部分。这样整个产业链是由众多企业组成的,在水平化、网络化的产业组织中通过细化的产业分工,每个企业可以专注于某一个部件或产品的某一部分,获得规模经济;不同企业之间互相配合,又可以获得范围经济,整个产业链条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由产权不同、规模不同的企业构筑的,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避免了大型企业容易僵化的弊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由一个大型企业控制的企业组织模式[12]。产业链被拆分后,每个节点上都有大量的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竞争促进节点的快速创新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这种竞争不是产业链整体竞争,而是产业链节点的竞争,它强调的是集群效应。把非核心的配套业务外包给其他小企业,核心企业可以通过组装化生产采购体系,实现生产的灵活专业化,通过产业配套实现近距离采购,进而节约成本、沟通信息、灵活反应市场需求,快速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例如,围绕长春“一汽”这一国家级大型企业,在长春市周边地区集聚了大量的有一定规模的汽车标准件的民营中小配套企业:一汽富奥、一汽光洋、一汽东机工、长春海拉、长春富奥-江森、一汽-凯尔海斯、长春塔奥、吉林北方捷凯等近30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从钢材的供给、拔丝、切割、标准件的锻造到渡锌、包装、流通等各个方面都有完备的流水线式的民营中小企业,直接为“一汽”提供进行汽车生产所需的各种配件。长春“一汽”也把生产发动机的任务外包给哈尔滨市的齿轮机有限责任公司。这样,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构建与之相配套的核心生产节点。“一汽”业务外包过程,如图2所示。
2.2 企业裂变
生物界的植物衍生现象给人们一种重要启示,通过分蘖衍生的草本植物其单株个体一般都难以长大,但群体蔓延丛生的势头却无比旺盛。而躯干硕大的乔木则无一通过分蘖来扩展自身,因为分蘖会导致累积生长能量的耗散。产业组织集群的演化具有相类似的机理。
企业裂变指先前在母公司工作的企业家分离出来创办新公司,或企业管理者、经营技术骨干从现在的企业辞职脱逸出来,利用所掌握的人脉网络、经营管理才能、知识信息独立创办新企业,这种从母公司或老企业人力资源逸出而导致新的企业生成过程,称为企业裂变衍生。经验资料显示,企业“裂变”是同类型企业大量衍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典型例子就是20世纪90年代克罗地亚造船业中小企业群的形成。李永刚[13]对浙江义乌、上虞、嵊州等地近百家新办企业的实际调查,85%的新办企业的投资经营者都有曾在同类型企业工作尔后“跳槽”自办企业的经历。裂变的企业,往往会寻找被原公司忽略的技术和市场进行研究与开拓。因此,这种改弦易辙的行为有时会导致某个领域的一场革命。
企业裂变使原企业积累起来的发展动能从企业壳体内部外逸耗散。辞职离去的企业经营技术骨干,带走了企业发展所依赖的各种重要的知识、技术与信息资源。其中有些知识、技术与信息具有很高程度的个体私密性与垄断性,难以通过语言、符号等编码方式来显示与保存,无法在团体成员中传递与共享。这就致使企业继续发展的进程因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源的流失而被阻断。与此同时,离开原企业的经营技术骨干,利用掌握的技术管理知识和市场信息,又成为新企业的创生源。所以从产业组织发展的宏观层面来看,虽然个别企业的规模并没有扩大,但整个产业组织集群却形成裂变衍生的高速增长链,如图3所示[14]。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着一批重要的大型企业。由于企业的刚性发展和等级制度,结果是较大的企业规模取代了较大的市场规模,较多的企业内部生产取代了市场资源配置。在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上,大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支配性,从而抑制了大企业自身的衍生能力和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大企业难以形成大产业,更不用说产业集群了。
要改变这一状况,企业裂变是一个有效途径。企业集聚程度越高,企业专业化分工越发达,裂变衍生的小企业就会越多,衍生企业链就更容易形成,从而更容易形成产业集群。并且通过大企业自身的裂变行为,不仅能增强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它能不断衍生更多小的创新型企业。从大企业衍生出来的小企业之所以能产生创新,是由于这些小企业的创始人往往更具有创业和冒险精神,他们往往是看到了一些大企业的弊端或发现大企业在市场扩张过程中存在的竞争空白或市场缝隙,而不断开拓创新。这些小企业中经常拥有很多创新的发明或创新的技术成果等,通常选址靠近“母企业”,借助“母企业”的产业合作网络和共享的信息资源特别是与原企业的社会或人际关系网络,进行着信息的传递或交流,使大企业中的一些“沉淀资本”不断活化,进而实现更有效的配置和组合,如图4所示。
2.3 中小企业吸附
中小企业吸附是众多的中小企业为了追逐市场机会而围绕大企业产品做配套或提供服务。这些中小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身份,它们与大企业的关系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由此,大企业可以建立起一种“金字塔式”的柔性产业链网络[15]。
多年来,东北的一些大企业一直“孤悬”在那里,形影相吊,产品配套能力极低。比如,作为大连市支柱产业的船舶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业在大连的配套率仅为5%。沈阳的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最富增长性的第一支柱产业,其海狮轻型客车的省内配套率为20%,而金通雪弗莱吉普的省内配套率仅为5%。可见,东北并不缺大项目、大企业,缺的是产业协作网络所能带来的竞争优势[16]。
中小企业吸附是实现产业协作的重要手段。因为通过吸附可以将产品的零部件配套转化为外部配套,由垄断性配套转化为竞争性配套。通过中小企业吸附可以使产业集群内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更紧密、更富有弹性。
2.4 配套部门的移植
移植是指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将为主导产业部门做配套或辅助性服务的部门整体性地引入,从而在最短的时问内,构筑起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协作环境。就东北的情况而言,要各城市自身在短时间内完成产业整体配套环境的建设,困难较大。这是因为,一方面,从过去依靠内部配套转向依靠社会配套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实质上涉及到整个城市产业发展模式的变革,它往往不是某一个产业单项突进的结果。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城市的产业链网络建设的根本推动力量是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配套环境的建设就是产业在自组织机制的作用下依赖市场力量得到发展、壮大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移植是在短期内迅速形成一个产业配套的微观环境的有效途径。随着“大项目”的引进,把那些原来就为该企业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或专门从事该行业配套的产业部门同步引入,可以迅速地构筑起以地区专业化为基础的特色产业链条,实现整个产业在区域内的配置和整合[15]。
3 结语
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需要衍生过程。产业集群衍生需要一定的动力因素。一是“硬件”因素,如丰富的资源禀赋、便捷的交通网络、完备的基础设施等;二是“软件”因素,如社会网络、知识学习、经验积累、市场结构、专业分工、历史文化、无形资源等。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贸易自由化的推动,各类特色产业区以及块状经济的产生与壮大,对“硬件”因素的依赖性显得越来越小;相反地,诸多“软件”因素对促进产业集群的衍生越来越重要。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通过衍生路径发展产业集群,就必须强化“软硬件”因素,特别是要强化“软件”因素,为产业集群的衍生提供强大的动力因素。东北国有经济比重高,国有大型企业多,由于东北的产业结构偏向重型工业,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多数要以国有大型企业为核心。国有大型企业既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体,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成败至关重要。国有大型企业首先要加大改革力度,明晰所有制结构和产权结构。在组织形式上,国有大型企业要“小”化,要将重点放在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上,重新界定生产过程,控制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而将其它环节外包给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既分担了成本和风险,也能够克服由经济、制度及技术等环境快速变迁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大企业自身的“裂变”行为,不仅能增强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它能不断衍生更多创新型企业。
摘要: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某些产业已经形成了潜在集群,但规模化集群形态的产业组织衍生能力不强的问题,首先对产业集群衍生路径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的衍生过程4种基本的路径:业务外包、企业裂变、中小企业吸附和配套产业的移植。衍生是产业集群成长的必要途径,区域内的衍生能力是产业集群的活力所在和成熟的标志。这些衍生路径既拓展了产业集群的产生方式,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依据。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第9篇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 接续产业 发展思路
Eight Jiang Qulao industrial base development connection industry mentality
Wang JunGao Chunrong Yang Xiuxia
Abstract:Implements the northeast area and so on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adjust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took the snow-capped mountain town center city and by the resources mining primarily eight river area,facing this once in a thousand years development opportunity,how does cause by the resources mining primarily eight river area development connection industry,constructs into eight river areas the snow-capped mountain resources urban development connection industry model district.This article tries from following several principal aspects to advance eight Jiang Qulao the industrial base adjustment,th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romotion step,proposes the following ponder.
Keywords:Old industrial base Connection industryDevelopment mentality
【中圖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163-02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继东南沿海开发和西部大开发之后做出的又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作为白山市中心城区和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八道江区,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周边地区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必须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争强抢先,超前谋划,以此推进八道江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步伐,努力把八道江区建设成为白山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示范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1.发展接续产业的基础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提前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心城区功能有了质的提升,居民生活不断改善,为“十五”计划的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社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38.7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3亿元,比上年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22.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1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财政收入达到8131万元,比上年增长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围绕壮大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及优势产业,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基础日益坚实。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初步形成。培育和建立了以林蛙、中草药种植、蔬菜、花卉等为主的九个绿色、特色产品基地,扶持和发展了万隆猪厂、兴源乳业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水平。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资源深度转换型工业长足发展,巩固壮大了以煤炭、建材、矿业开发为主的三大传统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医药为主的两大优势产业,并推动各产业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迈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环城生态旅游圈建设已具雏形。环城生态旅游规划通过国家级论证,“三湖三洞”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围绕吃、住、行、娱、购、游六大要素的旅游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公路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完成了“八三”线油路,开通了“临青”线公路,启动实施了“兴红”线公路,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形成了连接城乡、通达四邻的便捷交通网络。城镇化建设明显加快,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六道江镇、板石镇被省政府列为全省“十强镇”和综合改革试点镇,六道江镇跻身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行列。全面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成农村低压电网改造401.9公里,全区8个乡镇全部开通无线通讯和程控电话,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到2003年末,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556元和3301元。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体育及全民健身等事业协调发展,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2.发展接续产业的重点布局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立足区情,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支柱、优势产业,在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前提下,加快产业创新,围绕做大做强五大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构造具有八道江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2.1 矿产冶金业。
加大原煤生产及资源转换力度。巩固发展老矿井建设,抓紧后续煤田建设,加大勘探力度,扩大后续资源,争取在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及接续产业上取得重大突破。一是扩大原煤生产规模,重点抓好环懋煤业年产21万吨原煤、振东煤业年产30万吨原煤、胜利煤矿二井年产15万吨原煤等项目的实施;二是提升原煤入洗能力,对现有洗煤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产能,使环懋煤业、振东煤业、胜源洗煤、大地洗煤年入洗原煤分别达到50万吨、30万吨、15万吨、5万吨;三是要加大资源转换力度,全力抓好年产60万吨焦化工程项目的实施,争取早日建成,投产达效。
拓宽矿产冶金开发领域。抓紧开发其它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转化。一是要加大对区内金、铁、镁、铜、钴、二氧化硅等矿产资源的勘察工作力度,并与科研单位共同研发资源转换方式和深度,争取产业重点从原材料供应向产品深加工转移。二是要积极作好板石岩金开发、三道沟钴精矿开发、白云石(金属镁)系列产品深加工、年产5万立方米高温发泡陶瓷、年产1万吨超细二氧化硅(白炭黑)以及页岩土、紫砂陶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三是要抓好年产2万吨超微细高岭土、年产30万吨水泥技改、年产2亿块免烧砖等项目的实施;四是壮大现有金属原料生产企业,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重点培育八道江铁矿、华林经贸、泰安矿业公司、胜源选矿等企业,铁精粉年产量分别要达到20万吨、15万吨、10万吨、5万吨;到2010年,全行业计划完成投资12.8亿元,原煤年产量达到200万吨,洗精煤入洗能力达到100万吨,年产洗精煤50万吨,焦碳60万吨,铁精粉50万吨,金属镁6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0.3亿元。
2.2 绿色食品加工业。
把握“天然、营养、无公害”的食品消费趋势,积极开发各类具有我区特色的绿色食品,培育和宣传“红崖山”、“老乡亲”、“山宝”、“金鹰泉”等八道江品牌,最大程度的扩大品牌影响和地区知名度;全力抓好特色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及其品牌开发工作,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创汇农业和工厂化农业。重点抓好浑江沿岸万亩高效示范园区、3万亩马铃薯扩繁基地、万亩葡萄园、家养野猪和非洲雁等特种经济动物基地、食用菌基地、反季节山野菜种植基地、绿色大米基地、花卉组培室及花卉苗木等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区域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万隆猪厂、七道江净菜加工厂、三道沟池沼公鱼加工厂、六道江三河米业、红土崖粉丝厂、老乡亲食品加工厂、山宝滋补酒厂、彤源食品有限公司、兴源乳业等食品加工企业,初步形成具有八道江特色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群;重点抓好彤源公司有机食品加工、年产1万吨马铃薯颗粒全粉、年产10万吨乳制品奶业产业化示范项目、年出栏10万头商品猪以及山核桃露综合开发、山野菜加工、脱水蔬菜加工等配套项目的实施,搞好要素配置,依托企业的良性发展带动农业基地的建设,全面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到2010年,全行业计划完成投资4.8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5.6亿元。
2.3 医药、保健品产业。
充分利用长白山中草药资源优势,打响“天然、纯正、独特”的长白山药品品牌,尽快把生态医药从优势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一是要依托长白山药材资源,建立符合高标准、低农残的优质北药种源基地,野播山参基地面积达到5000亩,符合GAP标准生产的北药种植面积达到15000亩,中小药材种植基地遍布全区。同时,继续加强对林蛙养殖沟系的管护,扩大养殖规模,把八道江区建成国内最大、标准最高、数量最多、品种最优的林蛙养殖基地;二是要重点抓好国家一类新药马莲酯、国家二类新药盐酸洛美利嗪、高技术产业示范项目葡萄籽深加工等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与投产工作,全面提升区域医药生产企业档次和产品附加值及经济效益;三是以永利药业为龙头,培育壮大正泰保健品公司、库区移民保健品公司、龙泰滋补品有限公司等医药、保健品企业,以蛤士蟆油软胶囊、葡利安胶囊等为主产品,利用遍及全国的销售网络,打出具有长白山特色的医药品牌。力争将永利药业升级为具有保健食品、生物制剂、现代中药等产品系列,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在香港创业版上市。到2010年,全行业计划完成投资3.9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5.25亿元。
2.4 现代城市服务业。
以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功能为着力点,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融通长白山资源,培育壮大长白山山货市场、向阳果菜批发市场、民华自产菜市场,建好东岗农副产品交易中心,规范河口双休日大集。以江北物流中心建设为契机,建成一批重点现代流通业项目,扩大煤炭、绿色食品、中草药材等生产、生活资料仓储,形成辐射全市和我省东部山区的仓储业,形成大进大出,深购远销的现代物流业集群,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完成长白山旅游大厦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接待层次和服务水平。以白山图书馆和现有文化场馆为依托,带动辖区内一批文化项目的建设和文化市场的规范,推动以弘扬区域文化和群众自娱自乐为主要内容的长白山文化产业发展。以白山游泳馆、体育馆、体育场为牵导,以申办、举办各类体育赛事为契机,带动全民健身活动和现代体育产业的发展和提高。以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为基础,以推进重点校实现中小学一体化为努力方向,积极稳妥作好中直企业教育资源接收工作,支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形成适应城区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教育产业。继续推进医疗保健等其他传统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金融证券、房地产、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重点发展社区服务业,着力培育成长性强、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不断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散中心,提高第三产业整体水平。到2010年,现代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
2.5 生态旅游业。
围绕生态主题,发挥名山效应,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树立品牌,联动开发,点线结合,建设环城生态旅游圈。近郊以青山湖、太平湖、长白山迷宫、白山游泳馆、库仓沟滑雪场为主体,努力开辟新的景点、景区,大力发展具有浓郁特色的环城周边生态旅游;远郊以龙山湖旅游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打通三道沟岭隧道,建设三道沟旅游码头,加快景区有线电视、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对朝旅游和跨区域、跨行业联合经营,极力构筑“春赏山花、夏游三湖、秋观红叶、冬娱冰雪”和“沿江、环城、登山、跨国”旅游框架,建立融自然风光旅游、生态农业旅游、長白山文化旅游、冰雪旅游、边境风光旅游于一体的观光游览格局。加大宣传策划力度,成立旅游产品研发中心,开辟精品旅游线路,提供完善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游览、娱乐等旅游消费,努力把八道江区建成长白山西坡旅游开发的亮点和展示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窗口,把环城生态旅游建成县域突破和对外开放的牵导性工程。到2010年,全行业计划完成投资1亿元,将龙山湖景区建设成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打造精品旅游路线5条,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2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