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颠倒的医院》读书笔记(精选7篇)
《一座颠倒的医院》读书笔记 第1篇
读完《一座颠倒的医院》我觉得最搞笑一篇是《哦!宝贝,宝贝》,大概内容是:
老巫婆住在哈哈城的是十八层楼上。凌晨一点钟,老巫婆开始刷牙,她吐下的`泡沫会一粒一粒变成雪花,落在草坪上。变成露珠。
第二天,人们会高兴的喊:“哈!多美的露珠。”但他们从不在老巫婆身上想。老巫婆推开窗户,一边刷牙一边喜滋滋的想:我老巫婆是天下最勤快的人,她想看看有没有比她跟勤快的人他忙忙碌碌转动着眼睛。突然发现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座屋顶上――站着一个人。他一会儿弯腰,一会儿直起身子。该死的,老巫婆狠狠骂道。她丢到牙刷,心里燃起了一团火。老巫婆骑上扫帚飞了过去,她像一根羽毛无声无息地落在那个人的的背后。“啊!我明白了它是一个小偷。”老巫婆说。
老巫婆变成一阵风,飘进了那个屋子里,老巫婆睡在床上,他看到了那个小偷的眼睛。小偷把洞挖的越来越大,小偷把腿伸进去,老巫婆憋住好久没笑了,哈!哈!哈……老巫婆笑的像一道点。小偷从房顶上掉下来了。
最搞笑的是:
小偷准备铐老巫婆的时候老巫婆说:“且慢,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她的母亲,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儿子给我磕头,也算犯法吗?”“你胡说”小偷的声音衰弱了。阿这正是自己家,老巫婆这是小偷的妈妈。老巫婆抱住小偷亲昵地说:“哦!宝贝,宝贝,起来吧!”小偷不好意思地说:“妈妈,祝你生活日快乐!”
《一座颠倒的医院》读书笔记 第2篇
寒的书,零零散散看了几本,虽然那时我正在迷九把刀,但对于韩寒的文字,一如既往的接受。
《一座城池》可能不是眼中最好的,但却是最讽刺的,每次笑过后留下的无奈和哀叹,就好像春节鞭炮后的浓烟,挥之不去。
记得看完书跟朋友去逛街,无意路过一家着火的小店,于是看到那一群群围观的人脸上好奇或者担忧的表情,还有些期待,顿时觉得人生就是一个玩笑,是上帝手中的木偶线,之前还在说韩寒的小说过于讥讽的,我除了沉默找不到第二种话语。或许,这个社会就是那样低俗,大家在庸庸碌碌中都期望有些惊喜有些意外,有些茶余饭后的话题。
八卦诞生,绯闻出现。越是不为人知的事情大家越是讨论得不亦乐乎,而所谓的真相,早已被众人踩在脚下。
就好像多年前听到的童话故事,多年前语文课本上对社会的赞美,政治课上老师对未来的畅想,所有儿时遮掩社会的面纱,如今在一本书中被硬生生扯落。
《一座城池》,看看也无妨,只是看过后,能得到什么能反省什么才是真正需要自己体会的。
《一座颠倒的医院》读书笔记 第3篇
从承担辛亥革命战时救护的简陋诊所, 到如今集医、教、研、预防保健和基层卫生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医院, 湖南省人民医院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璀璨华章。岁月悠悠, 百年老院已改换容颜, 惟有“仁术”情缘始终不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保持着固有的浓度和温度, 伴随世纪风云绵延而来。
建院初期时救护战难
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 中华民国成立, 中国历史进入新的纪元。风雨如磐的长沙城, 因战事负伤之伤兵不计其数, 颜福庆等省会中西慈善家发起, 组建成立“中国红十字会湖南分会”, 以长沙东茅巷学仕馆房屋作为医院, 主要担负起战地救护之责。战事停歇后, 改为永久医院。于1912年6月15日正式成立“中国红十字会湖南分会医院”, 以“战时救护战地伤病难民, 平时救助天灾时疫”为宗旨, 这是长沙仅有的几家西医院之一, 这便是湖南省人民医院的前身。
在组建中国红十字会湖南分会医院的过程中, 有一个人绝不可以忽略。颜福庆 (1882~1970) , 中国医学教育家、中华医学会创始人之一, 他先后创办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 (湘雅医学院前身) 、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 、中山医院等医院和医学院校。在他一生从医办学的辉煌履历中, 创办湖南红十字会医院, 也许不足以被世人称道。但这所当时病床仅30张, 医生仅2人的医院, 在连年征战和瘟疫流行的三湘大地, 高高扬起了悬壶济世的民族大旗。
在当时的红十字会医院章程上, 写有这样的规定:每人收号金五十文, 住院者每天伙食钱二百文;贫者送诊施药, 病重者住院免费, 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医院开办到1924年的12年间, 医院共救治伤兵21031人, 接诊贫民百姓333465名, 其中免费67508名;收住院9502名, 其中免费2546名。数字是简单枯燥的, 却又是不可思议的。当时战事频繁, 政府所拨经费甚少, 医院皆由红十字会募捐和各界人士捐赠经费物资得以诊疗活动正常进行, 可以说, 在民不聊生的战乱中, 中国红十字会湖南分会医院所展现出的人道主义情怀让人折服, 也让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苦大众, 在那个黑暗时代, 感受到了光明和温暖。
动荡岁月艰难求生存
1924年10月, 颜福庆接受湖南慈善公所董事沈克刚、龙绂瑞等提出的共同合组医院意见, 将红十字湖南分会医院改名为仁术医院。
“仁术”二字, 承载了先贤前辈们希望医院主事者和全体医务人员, 博采古今中外众家医术之长, 一心一意为病人服务的初衷和夙愿。
医院组建后, 住院治疗分特别、普通、免费三部份, 共有病床92张。门诊治疗分男内科、女内科、男外科、女外科、小儿科、皮肤花柳科、眼耳鼻喉科。医院历年对于贫民尽力施诊, 远近皆知, 制定了门诊、住院免费治疗办法, 常设免费病床八张, 凡无力挂号者, 则其药资、住院、伙食等费, 均不收分文, 行之数年, 虽然当时有修建病室一栋, 但病床仍然供不应求。
至1936年, 李启盘、伍善同、张思危、欧阳复、梁弘训、周裕德、谭冠龙、戴孟群等一批医科大学毕业生相继加盟医院。当时医院即制定实施了规范医生的“22条医师服务规则”, 包括医师办公时间每日至少须六小时, 办公时劳动纪律, 巡视所管病人每日至少两次, 重要疾病请各科医师会商研究, 轮流值日, 交班接班制, 外出管理, 住院病人之医嘱、医案记录、处方管理、手术签字等内容。医院还采取扩充图书室, 每周请名人演讲, 轮赴外省医事机构考察, 送往中央卫生机关受训, 奖励著述, 与省内医学教育机关合作, 每年春秋二季训练两次、上课三十小时等办法提高医院人员业务水平。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到解放前的一段时期内, 因看病价格低廉甚至多施以免费救治, 仁术医院门前常年络绎不绝。医院在艰难中曲折生存, 为人民谋福利这样的理念, 也烙进了后辈们的心里, 伴随着仁术医院的发展, 一直接力传承。抗日战争期间, 长沙沦陷前夕, 医院被迫迁至安化, 在如此颠沛流离的境地中, 医院都一直没有停止办学招生, 他们与湘雅高级护士职业学校联合办学, 培养了一大批医学人才。1945年8月15日, 日本投降, 长沙光复, 医院于12月初迁回长沙东茅巷原址。面对破败不堪的院貌, 医院先后多次分期修复扩建。至1949年, 医院占地面积增至14266平方米, 建筑面积8079平方米, 设置病床150张, 有工作人员150人。
建国以后两度再更名
1949年8月5日, 载入湖南史册的一天。这一天, 湖南和平解放, 经过新一轮改扩建的仁术医院刚刚才恢复元气。不多久, 湖南临时省政府接管湖南仁术医院, 并更名为“省立长沙医院”, 附属的仁术护校也一并接收并更名为“长沙卫生技术学校”。此次更名确定了医院的公立性质。1958年2月l5日, 湖南省政府正式将医院更名为“湖南省人民医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医院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支援国家建设, 先后派遣人员参加朝鲜前线志愿军手术队、荆江分洪工程医疗队、整修洞庭湖和国防工程医疗队。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指示, 组织了十多批次支农医疗队下到各县乡进行防病治病工作。在业务上积极开展新技术, 尤其是外科业务发展较快, 1953年骨科首先从外科中独立出来, 成为省内最早设立的骨科专科之一。还开展了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中心的“五大指标”即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加速病床周转率;缩短疗程扩大医疗新项目;推广新技术和新疗法的活动。
1966年~1971年“文化大革命”高潮期间, 医院各方面工作均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冲击, 实行“医护一条龙”, 业务技术发展受到严重干扰。1972年, 全省实行“分级划区医疗, 分工防治医疗制”, 医院除负责衡阳、郴州、零陵地区的医疗任务外, 还担负着长沙市解放路、府后街、都正街合作医疗站的技术指导任务。七十年代中后期, 内科、外科细分各专业组, 胸外科、整形外科等独立建科, 技术水平居省内先列。1975年, 在安化县烟溪镇创办了“湖南省人民医院烟溪医科大学”, 招收首批学员50人, 于同年9月18日正式开学。在国家恢复高考后, 该校于1977年、1978年连续两年为湖南省卫生学校招收了3个护理中专班毕业后移交到当地政府管理。
强基固本老院焕新颜
严谨的治学传统、浓郁的文化底蕴、创新的管理机制, 奠定和巩固了湖南省人民医院在我省医学界第一方阵的地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 医院就开展了心功能检查、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内分泌激素测定、各种生化检测、高压氧治疗等技术。90年代, 外科移植技术获得全面发展, 相继开展了肝、心、肺、关节等多种组织和器官的移植。2000年12月6日, 湖南省人民医院获省卫生厅批准, 在院内成立了“湖南省肝胆医院”, 奠定了肝胆外科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步入21世纪, 湖南省人民医院着力抢占高、新、尖技术制高点, 多项领域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十年来, 医院取得了超常规、历史性的大跨越。医院现有临床医技科室56个, 临床护理专业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肝胆外科、骨科、儿科、整形医疗美容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为湖南省重点专科;耳鼻喉科、关节外科为卫生部内镜诊疗培训基地;20多个省级医疗中心和专业学术机构和团体设在医院。
2001年, 湖南省人民医院启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 2006年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十家数字化医院试点单位之一。2008年, 启动区域医疗协作, 2011年成为区域医疗数字化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 建立了以医院为中心、“省-市-县-乡”四级贯通的数字化医疗公共服务网路体系, 重点建设了“一个平台、一个数据中心、四级网络、五大基地”。2011年湖南省基层远程医疗中心落户到医院, 目前已覆盖全省29家县级人民医院, 可开展远程影像会诊、远程临床会诊、远程培训、远程预约、远程转诊等业务。
2006年1月, 成为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逐步建立起医院、教研办、教研室、教研组的新型教学管理体系。是国家教育部硕士研究生授予点, 成立了二、三级学科教研室共38个, 有硕士生导师86人, 已培养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近200人。是人社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2个临床科室成为国家临床药物实验基地, 湖南省首批重大疾病研究机构--省胆道疾病研究中心挂靠在医院。近五年来, 医院先后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的立项, 厅以上课题立项213项;获厅以上科研成果15项, 其中湖南省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合计发表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269篇;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91项。
2011年医院确立了“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为: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以学科建设为重点, 以改善服务为切入点, 把医院建设成为一流的优质服务型区域医疗中心,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三好一满意” (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 的医疗服务, 使医院在业内更具影响力, 在内部更具凝聚力, 在社会更具公信力。正如院长龙开超所总结的:要让老百姓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能“看好病”, 感受到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好看病”、“看病好”!2012年新的医疗急救大楼投入使用后, 就诊住院环境得到大大改善, 医院运营规模扩大接近一倍, 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医院现有职工2098人, 开设病床3000张, 设专科、专病门诊200余种。医院年近百万余人次, 住院病人6万余人次, 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和称号。
“仁术”之魂照耀新征程
湖南省人民医院创院至今, 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唯一不变的, 是医院所倡导的仁术精神, 这种精神, 已经成为这家现代化医院的灵魂!
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同时, 医院积极参与援疆、援藏、援外工作, 圆满完成了“科技特派员”、“建整扶贫”、“对口扶贫”等各项任务, 全面对口扶持6家县级医院、10家社区卫生院, 与28家基层医疗单位建立了扶持关系, 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帮扶工作。特别是2009年以来, 医院全面托管炎陵县人民医院, 使之由濒临倒闭华丽转身成为县域医疗龙头, 凤凰县人民医院在医院作为国际眼科湖南省人民医院的帮扶之下, 各项业务指标较前翻了三番。医院2011年成立的双相转诊中心, 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 配备专人已为5000多名从基层转来的急危重症患者免去门急诊环节直接住院或手术, 真正畅通了一条以病人为中心的生命绿色通道。同时, 作为卫生部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卫生部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基地、卫生部“走进西部”万名县级医院医师培训基地、卫生部口腔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基地、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训基地、湖南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师资基地、湖南省直医疗单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履行大型公立医院的培训职能, 每年免费培训各类医护人员4000余人。医院坚持关怀弱者, 持续开展“三湘农民健康行”、“微笑列车”、“明天计划”、“金叶卡”、“百万贫困白内障复明工程”等慈善活动。同时, 对“三无”患者实施先抢救、后补办手续。据统计, 2011年以来通过总值班签字先救治的“三无”及未带够钱的急、危、重症患者达500人之多, 未发生一例推诿及延误救治。
在历次抗洪救灾、抗冰救灾、抗震救灾、抗击非典、三鹿奶粉筛查、手足口病和H1N1防治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 全体医务人员表现出了不怕困难、勇于奉献、救死扶伤的“仁术精神”, 不但出色完成了各项救治任务, 还纷纷慷慨解囊捐钱捐物。特别是2008年5月,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 医院先后派出六批共31名医护人员赴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 专设爱心病房收治四川灾区51名伤病员。2009年4月, 派出4名医务人员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 进行为期20天的医疗救援。
杏林百年苍松劲, 老树春深更著花!
湖南省人民医院在百年发展历程中, 传承“扶危济困, 救死扶伤”的“仁术精神”, 在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新形势下, 始终把患者满意作为医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竭诚服务于广大患者和群众, 正朝着建设国内一流省级公立医院的美好愿景阔步前进!
一座城池读书笔记 第4篇
今天终于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将<一座城池>看完了,一直不太明白韩寒和郭敬明到底两个人的区别在哪里?读完此书,总算开始对他有了一点了解。
他,外表很帅很酷的年轻小伙子,爱开赛车,有着年轻人的放荡不羁和这个年纪的叛逆,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男孩子,竟从他的笔下写出的文字,小说里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的手笔如此老练到位,在幽默了一把使读者发笑过后,留下的是讽刺二字耐人寻味。可见他的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年龄。如果说高考是一部杀人的机器,那么这个说法我赞同。虽然不绝对,但至少将我们这样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压抑得快成神经病了。
韩寒,曾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杀入决赛。决赛时迟到的他竟以<杯中窥人>获得了大赛的一等奖。我不能说他是个怪才,但至少是个奇才。
一座城池读书笔记 第5篇
从一开始认识这本书来说吧,是我弟弟的书,一直以为小孩子看的书只是看个热闹。所以我只是送中间的部分(盆腔炎)开始看的。觉得写得很诙谐,有点黑色幽默。所以我鼓起坚持下来的信念,开始从头看起。中间夹杂了不少幽默与批判,看得很是淋漓尽致。也有描写面对现实与梦境的那种压抑,说出了许多大学时代的心声,感觉很不错,但我看到描写盆腔炎的那段的时候,了解的是快要步入社会时大学时代的那种虚伪。许多的人都是在这种现状中走出去的,更让我知道了原来大家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是风骚的,却还是处女,而背后诋毁别人的有可能只是出于一种内心自卑的安慰。那些奥迪妹妹们无非是用物质去解脱所谓的爱情。而看到他的梦境的时候好像看到他内心的压抑与自我释放。
关于结尾,说实话,我感动得哭了,只是莫名的感动,每一个男人都是由大男子主义倾向的,所以他总是想把自己当作别人心目中偶像,之所以这样无非是因为极度的自恋情结以及在爱的人面前害怕表现出来的羞涩的冲撞。这种情怀只出现在已经确定对方喜欢你的基础之上,这样只是让自己无止境的升级,也是一种恐惧的表现,因为抬得越高,你在对方的眼中已不是人,是神。究竟是自己眼中的,还是他人眼中的,就不得而知了。
说说我为什么掉眼泪吧,因为在中间靠后面的地方,提到了c,至于这个c,我个人认为是应该不是一个幻想的人物,再看的时候极其强烈感觉到大男人主义在笔者所描写的主角身上,而那种不以为然可能就是一种伤害。但是在看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他在桥下看到了“永久妹妹”,而这个“永久”是不是也是笔者所向往的永久,是不是延承了古代作家对人物名字的的一些寓意,也许这些只由作者才更明白。
看到他给c打电话的时候,我就知道是肯定打不通的,因为没有人会永远的一尘不变,也许c在没有主角的后面的日子里已经变成了“奥迪妹妹”,而这些是不是主角也有一定的责任。而如果接通了,那这本书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毕竟笔者还是有生活的.而“永久妹妹”只是c当年的一个缩影。当我读到:
她说:“我们向后面。”
我说:“行,跑吧。”
我们跑了二十步,她停了下来,说:“转过来跑”
我慢慢地说“我听你的”
我们转过身,看见车队的尾灯。我们的斜前方,火苗有变了颜色。我想我的眼睛突然习惯了黑夜,一进能看清四周的东西,或者说,致使能看见。忽然,我感觉身上暖了很多,我想,我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体温。我转身,在她耳边说
“你是害怕了吗,还是别的什么?"
看到这里的时候,心中有很大的哽咽,感觉到了一个男人真正的成熟。他终于摆脱了自己的束缚,勇敢地去爱别人。而最感动我的是那句:“我听你的。”这句话深刻地体味出男孩从男人的一个转变。而最末尾的一句话正说明了他能够给她幸福的一种承诺。
虽然有的人说这篇小书无头无尾,但是我觉得人生总是一个循环,在一个开始回到另一个开始,没有什么真正意味的开始,也没有什么真正意味的终结。
《一座城池》读书笔记 第6篇
有不少朋友评论说觉得失望,其实我是觉得,韩寒开始老练,整本书有让我觉得有废墟的味道,也有倾城的味道。但事实上还是韩寒自己的东西。
他说出了很多我们这个年代的想说,却没有途径说出来告诉别人的很多东西,永久妹妹和阿雄就是我和你。韩寒已经能够把普通人茫然,无奈、和尴尬的感觉简单溶合到情节中。看这本书,你会觉得是就是自己在找一条路,在城里找一条路,而其实路就一直在你脚底下。至于城池,不过是你自己锁住自己的围墙。
说起来,韩寒肯定不喜欢像做语文卷子一样猜测他的文字用意。尽管,在游刃有余的叙述中,有些文字语言的设计还是有一些匠气的存在。比如有关时间那一段描述,如果不是那么大段不是那么突兀的放在一个场景里体现,或许会更好。
至于结局,说实话有点猜到“我”会遇见“永久妹妹”,但阿雄的不知所踪总是觉得有点欠缺。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读书笔记 第7篇
“我们不全是长篇小说,也不全是短篇故事,最后的最后,我们成为一部人生作品集“
这本书唯一不喜欢的大该是腰封写的“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这句话将书变得庸俗。你会发现,人生没有最艰难,只有更加艰难。正如我反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一句话一样,这些话只是旁观者给予在困境中的人的一碗无关紧要的“鸡汤”,甚至还带有暗示要享受这样的困境。
书中的章节分布很有趣,每一章节的开头都会引用A.J.费克里写的书评,他热爱文学,并且有自己的坚持。书里面我有三段最喜欢的句子,一个是A.J.费克里的写的书评,另外一个是伊斯梅探望A.J费克里说的,最后一段话是A.J.费克里向阿米莉娅求婚说的话。之所以印象深刻大概是因为与自己产生了共鸣,而共鸣意味着开始。
“我们在二十岁有共鸣的东西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不一定能产生共鸣,反之亦然。书本如此,生活亦如此。”正如在不同的时候我读《小王子》。初时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纯净心灵的美好童话,接着我爱上了狐狸,因为它说驯服意味着要流泪;再然后我发现了玫瑰掩藏在骄傲之下的脆弱,每一次读,每一次以一个新的我去的重新发现书里的人物。而最重要的生活,教会我的是妥协,教会我去适应新的改变。但同时我也会很感谢那些在悠长岁月里不变的东西,也正是因为有了改变,才会觉得不变是弥足珍贵。
“我知道坏人的下场是罪有应得,但是哦,坏人也真的不想孤独一人 。”这句话让我想到的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开着交响乐杀人的.流氓头子,想到了朋友和我说过的王家卫电影里”杀手也是有小学同学的。“特别文艺,有思想追求的坏蛋才能够成为不一样的坏蛋。虽然我觉得这句话出现的不合事宜,但是还是不能阻止我热爱这一句话。
”我只能说,我只能说我们会找到解决办法的,我发誓,当我读一本书时,我想让你也同时读,我想知道阿米莉娅对这本书有什么看法。我想让你成为我的。我可以向你保证有书,有交流,还有我的全心全意,艾米。"当时觉得这是一个超级棒的求婚词。后来发觉这也是自己对于婚姻的一个态度:柴米油盐是生活的基础,但是精神之间的相互交流才是生活的内核啊。如果连共同的话题都没有该如何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