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隐喻与英语文化教学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隐喻与英语文化教学(精选12篇)

隐喻与英语文化教学 第1篇

一隐喻及其主要内容

1.对隐喻的传统理解

人们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隐喻认定为一种修辞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 隐喻是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和方法, 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辞。古罗马昆体良认为所谓隐喻是一个词去代替另个词的修辞手法。他们都将隐喻看成是词语层次上的一种修辞方式, 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装饰, 同时都认为隐喻就其结构和形式而言都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比如说, Mary is a flower这句话中, 是用flower来代替a beautiful woman这一直接说法的。20 世纪30 年代至70年代, 以理查兹和布莱克为代表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意义的创造过程, 是两个主词的词义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他们对隐喻的研究已突破了修辞学的词汇层次, 把隐喻看成是一种语义现象, 并放到了句子的层面进行考察。此后欧美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出现高潮, 最有名是莱考夫和约翰逊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在书中作者将隐喻纳入人的行为活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语言符号等领域进行全面的考察, 标志着人们对隐喻的全新认识。

2.现代隐喻的主要内容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 隐喻的实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类事物。我们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 在本质上就是隐喻。从该定义我们可以知道, 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 人们依赖隐喻去认识和理解其他事物、形成概念, 同时隐喻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果和工具。我们知道, 人的认知总是由近而远、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 这个过程必然伴随隐喻, 进而达到认识和解释事物的目的。例如head (头) 是具体的身体器官, 是各个器官中位置最高的, 起着控制全身的作用。由于头的这种地位, 因此在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常被喻为头。例如heads of the states (首脑) , head of English department (系主任) 。head又是人类的思维器官、人体决策最高层, 同人类的智力直接相关, 因此人们用它指头脑、聪明才智。如He has some queer notions in his head (他有许多奇怪想法) 。单词head的意思从“头”到“首领”“才智”的这种由具体、近的含义引申到远的抽象含义的过程正是人类隐喻思维的结果。

二隐喻与文化的关系

1.隐喻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

隐喻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语言中的体现, 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结合点。人类认知经验具有的某种共性和他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的相似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理解隐喻现象提供了物质基础。隐喻认知的共性表现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运用隐喻去认知和理解隐喻语言, 不同语言中会存在相同、相近的表达。例如:在表达time这一抽象概念时, 英语中很多语句都是通过time is money这个隐喻概念来建构, 如:I’ve spent an hour doing the dishes. You’re running out of time. You’re wasting your time. The flat tyre cost me an hour. I lost a lot of time when I got sick.等。从上述语句中不难发现, 与金钱有关的词语如spend (花去) 、run out of (用完) 、waste (浪费) 、cost (花掉) 、lost (失去) 等用在了表达时间这个概念上, 人们是通过用比较具体的形容金钱的词语来理解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这一点和我们汉语对于时间概念的建构和理解是一致的。这样具有某些共性的认知方式的隐喻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基础。

2.隐喻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 人类与客观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积累知识经验是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语言的隐喻都反映了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特征。由于地理环境不一样, 再加上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不同, 对客观世界的体验也不会完全相同, 从而产生了不同民族在使用隐喻上的差异。所以在理解这样的隐喻时, 就会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造成一定的困难。例如:英汉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 同样是以狗作为喻体, 但两种文化表出来的对狗的情感态度截然不同。在汉语文化中, 狗这个词大多数含贬义, 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走狗”等。然而在使用英语的国家, 与狗相关的词语大多数是正面的或是中性的, 如:a lucky dog (幸运儿)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my old dog (我的老朋友) ,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论功行赏) 。由此可见, 不同文化间隐喻概念及其建构有着不同之处。

3.隐喻与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所谓文化, 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涉及很多方面, 大到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 小到一切社会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文化主要是指精神财富, 如:文学、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教育、科学等。隐喻从文化中产生, 文化在我们理解客观世界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又限制了隐喻的选择, 不同的文化模式对隐喻的不同理解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隐喻不是消极地受到文化模式的制约。隐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 因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在本质上还是一种认知模式, 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如果一个隐喻为大多数人认可并广泛使用, 那么就变成了人类日常概念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些带有隐喻的日常概念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人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些隐喻来表达思想, 分析、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 隐喻在构建一定的文化模式时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 the mouth of the well (井口) , the leg of the table (桌腿) , the foot of the hill (山脚) 这些本来用于描写人的词语mouth, leg, foot等用在井、桌、山等词语上来说明具体的位置和部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在使用隐喻, 因为我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习惯成自然了, 而且人们也用这些概念去认识周围世界以获得新的知识。总之, 隐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透过隐喻, 可以了解整个文化体系, 包括社会价值观、人生观、思维模式等。同时文化又是通过隐喻认识客观世界的, 文化具有隐喻性。

三隐喻理论对英语文化教育的启示

由于隐喻和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为了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 对其隐喻机制的深入了解就显得十分必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既有共同点, 也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语言中主要是每种语言都带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特色也反映在隐喻中, 许多隐喻都会打上该民族独特文化的烙印。如果不能准确了解隐喻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就难以正确理解其含义。外语学习者自身带有所属民族和个人的认知经验, 外语学习必然涉及两种语言模式和认知方式, 就外语而学外语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因为学习外语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学习另一个民族的认知经验和思维方式。从隐喻角度看, 外语中的文化教学是十分重要和有必要的。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长期认知的结果, 要做到用英语思维就要了解目的语隐喻认知的来龙去脉。就语言形式而言, 隐喻存在于词汇、句法、篇章等各个层面。英语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 并用该体系认知、感受、阐述同一个物质世界。在实际英语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摒弃那种把英语纯粹当成一种知识来对待, 教师应了解中国文化与英语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在认知方面的差异, 并以恰当的策略和技巧将文化知识与语言教学, 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具体来说, 英语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单词的词义和具体用法以及一些语法现象上, 教学中教师必须挖掘文化信息, 揭示词义、语法的文化内涵。例如, 英国是个海洋国家, 所以许多词汇、语言表达方式都跟海洋生物及运载工具有关, 知道这点就不难理解像to miss the boat (错失良机) , you can’t make a crab walk straight (本性难移) 这些句子。这些具有独特内容的词语、习语成为英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见证着她的发展历史, 折射出该民族的性格。英语中这些词语的覆盖面很广, 从人类到自然、从动物到植物、从数字到颜色、从称谓到性别等许多方面。

总之, 在外语教学中要重视文化的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应把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从文化的层面去理解、学习外语。

摘要:隐喻与文化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文化教学, 帮助学生理解隐喻,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隐喻,文化教学,英语

参考文献

认知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第2篇

认知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作者/吕梦菲 贾蕃

摘 要: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流行,隐喻被认为是一个好的学习词汇方式,并给英语词汇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隐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和词汇之间的关系,试图找到一种运用隐喻来进行词汇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隐喻;词汇教学;认知

词汇是语言的载体,也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的.重要认知工具,隐喻也是语言和思想的组成部分。本文将分析隐喻对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

作用。

一、隐喻与词汇之间的关系

隐喻理论对研究英语词汇教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隐喻是词汇产生、语义扩张和语言应用的重要源泉。因此,提高隐喻意识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应用隐喻理论进行英语词汇教学

解释新单词时,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该词的隐喻意。解释多义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多个含义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隐喻是词汇产生和词义扩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具体的教学策略包括:意义记忆策略、比较记忆策略、联想记忆策略和语境记忆策略。

1.意义记忆策略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起源于基本范畴。人们首先掌握一些基本范畴词汇,然后通过“范畴化”来扩大词汇量。而隐喻是人类使用熟悉的事物和概念表达那些陌生的事物和概念的过程。人们用来表达熟悉事物的词汇属于基本范畴词汇。词汇习得恰恰基于基本范畴词汇。因此,人们通过范畴化,用隐喻性思维扩大词汇。

隐喻是形成多义词的主要路径。在词汇教学过程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总是迷惑语言学习者。通过这种具体分析,将会使学生清晰了解单词的基本义和引申义,从而形成更加灵活深刻的记忆。

2.比较记忆策略

当然,由于东西方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巨大差异,两种语言在词汇上并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中英词汇存在差异。如,中国的词汇,如“馒头、包子、汤圆、粽子”,在英文里没有相应的单词。同样,“cafe,hamburg,salad”的音译“咖啡、汉堡包、沙拉”变成中文词汇的一部分。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通过文化的对比,语言学习者能掌握更多的词,增强使用的精确度,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3.联想记忆策略

联想记忆策略是通过分析词汇间发音或拼写的一致或相似,形成长期记忆。联想的方法是基于个体不同的认知经验,因此,联想策略因人而异。联想记忆策略也可以应用在同义词、同音异义词等方面的学习。所以,联想记忆法可以大大简化记忆过程和避免词汇混淆和误用。

4.语境记忆策略

在学习词汇时,许多英语学习者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尽管已经记住大量单词,但在翻译、写作或沟通时却不能自如使用。所以,英语教师应教导学生发挥其对词汇的认知能力,结合特定语境掌握词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可以灵活使用词汇,教师应采用结合语境教学的方法。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毋庸置疑,传统词汇教学在记忆词汇方面有其积极影响,但在长期记忆和词汇的灵活应用方面效果甚微。因此,如果教师能遵循人类认知模式并且注重培养学生隐喻意识,学生就可以更加容易、迅速地掌握词汇,最终达到词汇教学“活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oers F.Metaphor Awarenessand Vocabulary Retention[J]。Applied Linguistics,21(4):553-571.

[2]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4):51-59.

隐喻与英语文化教学 第3篇

【关键词】隐喻 跨文化 英语词汇教学

一、引言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思维现象。它不仅存在于语言而且也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当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传承传播着文化这一因素从而使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顺利地沟通。然而隐喻无论是作为一种修辞还是一种认知行为,可以而且应当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到英语教学当中。尤其是在英语词汇教学当中,合理准确的运用隐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潜能与积极性。例如,利用隐喻讲解一些范畴词、习语和多义词等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二、国内外关于隐喻研究的背景

隐喻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亚里士多德说,“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类比字”(见《诗学》第二十一章,罗念生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亚里士多德的定义,阐明了隐喻非常重要的特点。西方许多研究,例如莱考夫的研究,就是根据“隐喻是借一事物谈另一事物”这一重要观点展开的。亚里士多德还认为:隐喻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作的隐性比较(implicit comparison),这就是现代比较说的始源。大体上来说,亚里士多德对隐喻持科学态度,认为隐喻重要,并要求人们掌握隐喻

我国外语界对隐喻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集中于认知语言学领域,涉及隐喻的语用研究、语义研究,隐喻的基本工作机制及其理解过程等;除此之外,国内还发表了隐喻研究的专著,语法隐喻的研究也有涉及。林书武(2002)认为隐喻研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是隐喻研究的七大主题之一,它包括外语教师运作隐喻研究成果解释隐喻过程与抽象思维、隐喻与识字、词汇教学、青少年语言学习以及与外语教学的关系等。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的积极指导作用体现于:“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束定芳,汤本庆2002)。

三、英汉隐喻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互为因果。语言承载着丰厚的文化信息,任何文化变迁与发展都在语言系统中留下深深的印记。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自然也包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意义,每个隐喻背后都隐含着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语言是一种有机体的隐喻,许多科学家定义都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进行的,许多政治上的概念也与隐喻有关。因而隐喻最终是与语言有关,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所以,隐喻与文化相辅相成、密切联系。隐喻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对世界进行知觉、理解的产物,许多文化现象以隐喻的方式联系起来。(Clicnki,1999;Gibbs,1993;Kovecscs,1999)。

隐喻是人能动地对客观事物进行重新分类的过程,通过隐喻化,将原本不是同一范畴的东西归并到同一类别中。但归类的方式受文化模式的制约。文化差异影响人们对隐喻的理解,因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隐喻是由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产生的,这就意味着用一个范畴的认知域去构建或解释另一个范畴。在某种程度上,隐喻是文化的象征。

隐喻思维和隐喻概念体系来自于生活经验,它不能脱离文化环境而自发形成。这种经验包括已经存在的被体验过的和新创造的经验相似点。总之,特定社会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和隐喻概念体系,而语言作为思想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反过来又影响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因为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接受其文化思维方式的过程。所以,同一社会的文化、隐喻思维和语言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共同构成一个同意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隐喻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基本范畴词汇使用频繁,义项丰富,与其他词语搭配数量众多,在日常语言交际中担负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这些词汇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此外,基本词汇在英语原版词典中有很特殊的地位,在英文释义中使用大多是基本的简单词汇,起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教师首先应向学生阐明重视基本范畴词学习的必要性。在课堂词汇教学中应着重解释每个基本范畴词的词汇知识、词组搭配、各种引申意义等。为学生打好基础。同时,还要重视词语隐喻意义的介绍,帮助学生掌握词语内部的基本词义和隐喻词义,并认清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这在英语中司空见惯。多义词占英语词汇总量的绝大多数,多义词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英语水平。因此,扩大词汇量的同时应扩大词汇意义认知。隐喻认知功能中的创造性为扩大词汇意义认知教学提供了启示。如果仔细研究每一个单词的词源,我们都可以在它们身上找到隐喻的影子。辞典中的词条下罗列的词义都有一定的联系。最基本的是中心义项,其他义项则是通过隐喻产生的,有的应景成为该词的“字面词义”,有的还保留明显的隐喻色彩。所以,教师在讲解多义词时,无须(也不可能)让学生记忆所有的含义,而是应让其学会根据隐喻认知模式从基本含义推到其他含义。利用隐喻创造性讲解多义词,在词形和词义间建立意象联系,形成语义网络,可使词汇学习不再枯燥,而变得生动有趣。

五、总结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元素,无论是把它看成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产生的源泉,是与词汇有着密切联系。把隐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运用到词汇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隐喻思维模式,从而使词汇学习不再枯燥,而是生動有趣,具体形象。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主动性,使整个课堂变得生动而富有活力,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整体成效。

隐喻与文化教学 第4篇

关键词:隐喻,语言,文化,文化教学

[关键词]隐喻语言文化文化教学

引言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 认为常规隐喻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体现, 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 最能反映各个民族思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许多新颖的隐喻实际是从长期存在的概念隐喻中派生出来的。从英语和汉语的情况看, 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在隐喻的使用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 通过隐喻来进行文化教学, 传授文化知识, 是外语教育中文化教学的一个可行途径。

通过隐喻开展文化教学

1. 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告知我们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学习, 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该语言的文化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 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Byram[1]提出了“文化能力” (cultural competence) 这一概念, 认为它是“交际能力的一方面, 可以将学习者带入以目的语为母语的文化世界中”。外语教学中忽视文化教学将使学生不能了解与所学语言有关的主流文化和交际规则, 将不能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 又是一种认知方式。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 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而作为一种认知方式, 隐喻产生于体验, 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的许多内容都是通过隐喻来表达和承载的[2]。隐喻教学是文化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 通过隐喻进行文化教学是顺理成章的事, 理论上也是可行的。

在目前的外语教学中有两种教授文化的方法:一是语言教师在讲授语言现象的同时穿插一些文化内容;二是通过概况、文学等课程来教授。但是, 两者的效果都不甚理想。前者显然缺乏系统性;而后者则往往缺乏深度, 一般只是停留在对高层文化 (high culture, 如文学、艺术、历史等) 事实的罗列或者描述, 不能发掘出深层次的文化内容 (如价值观、行为模式等)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脱节, 成为“两张皮”[2],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语言教学。

我们认为, 通过系统地教授隐喻来进行文化教学可弥补当前文化教学的不足, 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文化教学途径。另外, 我们提出通过隐喻来教授文化, 还有一个重要理由:隐喻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隐喻教授文化, 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能力也能提高他们的隐喻使用能力, 能达到一石双鸟之功效。用概念隐喻将离散的语言现象组织起来, 一起呈现给学生, 帮助他们在心里建立起语义网络, 这对学生有效地掌握英语词汇将大有裨益。

2. 通过隐喻开展文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隐喻进行文化教学向教师提出了巨大挑战。首先, 教师应系统地进行文化方面的研究, 丰富这方面的知识, 不仅包括历史、地理、社会制度, 还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信仰、文化传统等知识。既要了解目的语文化, 又要熟知本国文化。此外, 教师还应系统地学习隐喻学理论, 吸取隐喻研究的成果, 真正做到要授予学生一杯水, 必先自己拥有一桶水。

第二, 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文化可以在相应的文化课中传授, 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就不可能花专门的时间来教授文化知识, 要授之学生于道, 有必要开办有关的讲座和选修课, 如外国文化课程、中国文化课程、文化比较课程。

第三, 根据Hanvey[3]对文化差异敏感性的四个层次的划分, 文化教学应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多揭示与表层文化有关词汇的文化背景及语义;中级阶段放在文化习俗方面;高级阶段偏重知识文化, 应以提高文化意识、文化素养为主。隐喻教学在不同文化教学阶段也应有主次之分。在初级阶段应多注意隐喻在词汇层面上的使用, 对比英汉语中词汇隐喻使用的现象, 如“强壮如牛”和“as strong as a horse”;中级阶段通过对文化习语的介绍, 应侧重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对比, 挖掘导致差异的根源;高级阶段应着重隐喻知识的介绍。

结语

总之, 隐喻植根于人们对文化世界的体验, 并用具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反过来影响人们对文化世界的认识。隐喻研究可以揭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透视文化, 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在隐喻的使用上有显著差异。因而通过隐喻进行文化教学, 是目前外语教育中文化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 可弥补当前文化教学的不足。当然, 通过隐喻进行文化教学不应取代传统的概况课和其他专门的文化课, 两者可以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Byram, M&Risarger, K.Language Teachers, Politics and Cul-tures[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9.

[2]叶桂桐.中国文化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一词多义的隐喻分析与英语词汇教学 第5篇

摘要:词汇是构筑语言大厦的砖石,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之一,是表达思想的载体。一词多义作为语言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英语词汇学习的复杂化。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多义词的词形和原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但是原义与衍生义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隐喻关联起来的。本文就联系隐喻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且最终得出了相关的英语词汇教学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一词多义,认知,隐喻,词汇教学

一、引言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离不开词汇的学习。在英语学习中,词汇习得一直都是学生难以突破的瓶颈。一词多义是词汇教学中的难点也早已成为英语教师们的共识。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词汇教学与语言学和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词汇教学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人们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多种意义,是因为这些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自于从具体到抽象认知域的隐喻映射。

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帮学生理清多义词与各个义项间的隐喻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多义词学习方法,有效地记忆词汇。二、一词多义现象

(1)一词多义的定义

一词多义现象是指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响其

[1]它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多义词即多义聚合的词,指的是包含几个相互有联系意义的词。随便翻开一本字典,没有任何一个单词的义项是单一的。一个词可能刚出现的时候其义项比较单纯,但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逐渐获得新义,也就是在原义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新义。换句话说—词多义就是词义变化的结果。

一词多义是任何一种语言的普遍现象,尽管一个词的义项很多,但各义项之间还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些联系主要体现在:原始意义和引申意义、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以及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

(2)一词多义形成的原因

一词多义的产生主要有两股力量。一股是社会和历史文化因素,为了真实的反映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每种语言都在造新词、向其他语言借词、给原有的词添加新义,以增强其表达能力。其中第三种方法是最简单而经济的。因为客观世界当中和人们想象中的事物是无穷的,而各种语言无论造多少新词并从其他语言借来多少词,词汇总量总是一个有限集,因此决不可能实现一个单词一个义项,而

需要由一个词义引申出若干其他意思,这样就出现了一词多义。[2]

另一股是人的思维和认知因素。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和认知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思维方式和想象能力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决定了词义转化的形式是丰富和多样的。人的思想活动,即心理活动,是词汇转义的基础,也制约着词汇转义的方向。认知语言学就强调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不能单纯的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符号,而是以最少量的符号传递最大量的信息。人类在接触语言符号的同时,掺杂了个人的感觉、体验、表情和社交,不由自主地在心理活动上对语言实行了转化,一词多义自然而然产生。

三、一词多义的隐喻分析

(1)隐喻理论的阐述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一种思维工具,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都是隐喻式的。应结构上而形成。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的定义是: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的词汇来理解和感受某一类事物, 即人们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 借助于已有的对具体事物的描述方法来联想描述抽象的、不为人们所熟知的事物。这一具体抽象的过程便是隐喻模式的运用。人们往往先认知自己周围具体的事物, 包括人体本身及具体的器官, 然后借助对这些具体事物的认知,来描述其他抽象、不为人们所知的事物, 形成隐喻语言。3

根据Lakoff的观点,隐喻的本质就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找到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就实现了两个认知域之问的映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例如:Life is a long cure.“曲线” 在几何上是一种有很多曲折的形状,把“曲线”映射到“人生”上,说明“人生”也是曲折坎坷的。

(2)一词多义与隐喻关联

王文斌指出,若一个词具有多义性,这往往是词义发生变化使然,而词义之所以发生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缘起于隐喻的作用。一个词语产生以后,人们便会借用隐喻来使它的基本意义不断扩展和延伸,其中的一些隐喻义一旦被社会所接受,它便会固定下来,同时,又在隐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隐喻义,一词多义现象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所以我们就有teeth of tomb(梳齿),eye of needle(针眼),neck of bottle(瓶颈),bridge of a pair of glasses(眼镜架)中的teeth、eye、neck、bridge都是比喻用法,它们与本体之间外形相似。一个人心肠硬我们说他长着heart of stone(铁石心肠),狡猾的人被我们称为 fox(狐狸),一个漂亮的女人被我们称为vision(极美的人或物),爱读书的人我们称他们为bookworm(书虫)。这样,一个词,我们通过隐喻这种认知方式,就被我们很好的运用,一词多义现象也得到了发展。

(3)英语“eye”一词多义的个案分析

日常语言词汇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某个词越是使用频率高,其义项就可能越多。这一特点在eye一词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中eye有23个义项,其中“眼睛”是eye的本义,其他几项可以是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扩展的意义即衍生义。根据Ullman的观点,eye在最初用来表示“眼”这个概念的时候具有任意性,音和义都没有认知理据。[4]但是衍生义“视力”、“针眼”、“芽眼”于本义有相似特征,具有隐喻性思维模式,因为这些义项中各实体引起了“眼睛”向不同域的映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判断”、“密切注视”则是在相似基础上和本义产生的联想。语义范畴大,类型多,既有具体意义又有抽象意义。

由于这些隐喻性较强的义项的长期运用,其意义已储存在人们 的头脑中并成为字面意义,已感受不到隐喻性的存在了。人们在使用时可以不假思索,不经任何隐喻思维就能从头脑中提取。哲学家Davidson认为当隐喻变为死喻,其隐喻意义就成为死喻的字面意义。所以在学习一词多义的时候要让学生重新将这种死喻回归到隐喻中,构成语义的树状,甚至网状结构。

四、一词多义与英语词汇教学

(1)用构词法指导学生掌握单词

多义词至少有两种词义,多则达十几种词义。有些英语教师在教单词时,喜欢简单地罗列中文词义,要求学生记忆,这样的方法容易产生记忆上的混淆,导致理解的错误,并不能在实际交际中应用。听说读写译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死记硬背单词必然影响其它步骤的学习。

在英语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词汇组成规律与记词技巧是比不可少的,其中对构词法的了解和掌握尤其重要。对构词法应灵活记忆,在实践中归纳、理解并在阅读中善于分析,这样记单词和阅读文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构词法主要有三类:合成法、转换法和派生法。

(2)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新事物不断出现。人们使用已有的词语来命名新事物,这时不但词义范畴扩大化了,而且原形意义、范畴等级也发生了变化。[5]比如foot一词,最初是指人身体的一部分“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来比喻桌子或椅子等事物的底部,如at the foot of the table, at the foot of a mountain等。

英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语言的隐喻性来自于认知的隐喻性,英汉语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是词汇发展的过程是有一定的共性的,词汇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英语教师要在词汇教学过程中立足本义,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对词汇的隐喻联想。只有掌握了本义,才能借助隐喻思维进行语义推导,也就是把抽象意义的理解和记忆建立在具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之上。否则,离开了本义空谈隐喻下的词义引申将是无源之水。

(3)将隐喻能力的培养放在词汇教学WPS程序模式中

出于经济原则,各语言都在利用有限的形式表达无限的意义,英语中的一词多义也同样普遍存在。英语中孤立的一个单词是很难被赋予或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通常情况下,词汇只有按照语言规律组合成词组或是句子,置于上下文的特定情境之中,才富有活力。

在讲解一词多义时,可按照“单词——词组——句子”(WPS)的程序模式。如在教take一词时,可引出词组take off再进而引出句子:(a)Take your coat off.(b)The plane took off.(c)Her acting career really took off.在语境当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分清楚 take off的一词多义性,由于和take off相搭配的名词不同,他们的意思也产生了隐喻联想,从“脱衣服”到“飞机起飞”,最后引申到“事业大成”。

(4)加强目的语文化导人

隐喻认知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不同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者都能够借助隐喻去理解语言和认知世界。扎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隐喻可能重合,但不同语言的隐喻化系统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例如,“猫头鹰”在汉语文化里是不祥之兆,在英语文化里却是“ 智慧”的象征;“龙”在汉语中象征着“权势、高贵、吉祥”,而英语文化中的“龙”却象征着“邪恶”。有着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自然拥有不同的隐喻意义,因此,学习者也应该认识到词汇所涵盖的文化和认知特点也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也应该加强目的语文化的导人。

五、结语

一词多义现象是一种重要且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它的产生是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模式紧密相关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一词多义现象不仅使我们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让英语教师运用隐喻机制,帮助学生理清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把复杂、抽象、机械的词汇学习变得简单、具体和生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考文献:

隐喻与英语文化教学 第6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西方隐喻 英语教学

西方的隐喻研究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然而,两千多年来的隐喻研究无不打上修辞学的烙印,隐喻被看做是一种修辞手段,是词的问题,是语言自身的特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些欧美学者对隐喻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隐喻不仅是文学作品的装饰物,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更是人类思维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式。隐喻性语言是人们头脑中隐喻式思维方式的体现,比字面语言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它既可以解释非直观的自然现象,又可以为人们的内心世界赋予外在形式,使扑朔迷离的精神世界更易于理解,并为认知和了解深奥的未知世界开阔视野。此后,隐喻研究在欧美学术界几乎成为一种显学,形成“隐喻热”。隐喻研究之所以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是因为隐喻在日常语言中居于中心地位,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另外,隐喻体现了人所居住世界的文化模式。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隐喻研究呈现出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的多元化态势。目前在国内,从跨文化角度对隐喻的研究越来越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跨文化交际活动日趋频繁。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主要通过言语信息达到交际目的,而隐喻作为人的言语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其对交际的影响是微妙而深远的。因此,将隐喻研究置于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开展,必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有效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开阔视野,启迪思维,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隐喻的出现有其物质基础、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这些使得隐喻的产生成为可能;隐喻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常用语言中随处可见,对众多学科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隐喻出现之后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理解隐喻。由于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材料不同,不同学者对隐喻理解的看法不尽相同。这是因为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对隐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与把握。隐喻之所以难以理解,其根源是文化上的差异,同一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尚且存在差异,更何况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之间。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这个领域的研究中,可以将隐喻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通过对隐喻的系统化、多维度分析,将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提纲挈领地组织起来,进而加深对文化和民族思维方式的理解。

一、隐喻与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与社会生活的物质及精神等诸多层面密切相关,如血缘关系与家庭观念、生活必需品的生产、社会的分工与组织、人的精神信仰、宗教及其仪式等。在同一环境下生活的人们,形成同样或者相似的文化模式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个体对文化的看法和掌握必定是不完全的。这种不完全性,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现。

某一特定社会必然具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思维模式,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的过程。作为思想和文化最直接、最主要的载体,语言的运用必然会对社会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即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反之,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会影响人们选择语言的过程。所以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在同一社会中,语言、文化观念及隐喻思维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看法使得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进一步分析英汉隐喻的共性与个性成为可能。

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存在大量的隐喻。隐喻是两个民族所共有的文化现象和思维模式,在语言文化的历时或共时上其渗透是全方位的。在两种语言中,隐喻性语言的发展与各自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因为隐喻性语言是语言中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敏感的部分,而社会文化的每一个侧面都会在语言中以隐喻的形式得到反映。在这个意义上,隐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因此在跨文化视域中进行隐喻问题研究既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其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又有助于人们研究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有能力分析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二、关于英汉隐喻结构的异同

通过对隐喻的定义、基本结构及隐喻的功能进行重新分析可以发现:(一)隐喻研究应从表面性的描述转入对环境,人的思维,认知方式等问题的深层次研究;(二)言语活动的主体是人,言语活动受到其主体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限制和制约,而隐喻作为人的言语活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在一个更大的范围之内对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即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考察;(三)从隐喻全过程看,它包括生成、作用和理解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并受语言活动所处环境的制约。因此,在进一步考察中必须综合地看隐喻全过程,尤其要重点考虑心理因素、情感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基本结构其实是相同的:在汉语中是“甲是乙”;在英语中则是“A is B ”,比如:

1.The author’s writings are useful groceries.

2.I am an album of snapshots,random,a whole show of trailers of old films.

3.苏小姐道:“ 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婚姻)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钱钟书 《围城》:5)。

4.高龄八十九的萧乾,仍然是一匹生气勃勃的“ 野马” (《解放日报》 1999年3月5日)。

同时,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差异。西方的隐喻学研究深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对隐喻的思维系统、概念结构等要素更关注。在英语中,隐喻还可以以其他方式出现。

比如可以同位语表述隐喻:The light music of whisky falling into glasses made an agreeable interlude(James Joyce).

也可以直接在主语中使用隐喻:...a succession of startled substitutes had stood before them,ducked,winced and fled (Edward Blishen).

汉语中的隐喻结构相对较严格,或用判断句式:

那是我们七彩的诗卷,

青春出版社编辑出版,

封面是开花的春天,

封底是流泪的夜晚。(何善芬:p.344)

或用平行句式:

在这异常剧烈紧张的决斗中,林黛玉——这一枝迎着中国封建时代的风刀霜剑而生长的花朵,终于被统治者毫不怜惜地摧折了(蒋和森: p.38)。

三、关于英汉隐喻喻体的异同

喻体作为隐喻中最富有文化色彩的部分,其运用必然受文化背景的制约。不同民族在运用隐喻时选用的喻体必然是各不相同的。生活环境、价值观念、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喻体的选择和使用。

英汉语言中同样存在大量的喻体相同的情况,比如: head(头领,首脑); fruit(果实,成果);shadow cabinet(影子内阁);one-man show(独角戏);chain-reaction(连锁反应);a thunder of applause(雷鸣般的掌声)等,这些属于使用了相同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做喻体。

此外,还可以使用相同的动词短语作喻体,比如: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to see through at a glance(一眼看穿);to head a wolf into the house(引狼入室);to add fuel to the flames(火上浇油);to give some body green light(给某人开绿灯),以及像a fat office(肥缺),the white terror(白色恐怖)这样使用相同的形容词作喻体的情况。

当然,使用不同喻体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显然是多年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造成的。比如:

1.匡超人听了这话,慌忙作揖,磕下头去,说道:“晚生真乃有眼不识泰山。”(吴敬梓: p.45)

2.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 p.111)

在这两个句子中,“泰山”和“辽西”都是中国人熟知的地名,前者往往用于指代重要的人或事,后者则是唐朝时期的边疆。

相比之下,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在许多喻体的使用上充分展示了海洋文化的特点,如:to cast an anchor to windward(未雨绸缪); 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装到篮子里便是菜); to overcome the storm(战胜困难)。

在价值观层面,这样的差异十分明显,尤其是在对待动物的态度方面,某些动物已成为人们思维方式的外在表象,同时也必然在隐喻喻体的使用中产生不同。比如“狗”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在东西方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基本一致的作用,可是汉语和英语对狗的基本价值评判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狗急跳墙、狗头军师、狗仗人势、狐群狗党、狼心狗肺、鸡鸣狗盗、丧家之犬、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这样负面色彩十分明显的表述。而在英语中,则有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 (人都有走运的那一天)等非但没有任何负面色彩,反而将人与狗等量齐观地表述。

在喻体的使用中,还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影响。比如汉语中的诸葛亮(智者的化身)、西施(最美的女性)、雷锋(乐于助人的典范),以及杞人忧天(自寻烦恼)等不同人物所代表的不同特质。英语中则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决定性失败),Watergate scandal(水门丑闻),Judah’s kiss(背叛的行为),Prometheus(舍生取义者),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

因此,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思维模式和语言功能上的某些共性,使得一些隐喻的美感能得到双方的理解和接受;而两种语言在隐喻形式及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又使得双方在对美的领悟上存在民族个性。综上所述,英汉隐喻作为人类共有的思维模式具有人类共性。但作为各自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又具有民族个性。共性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个性是造成交际误解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中英隐喻共性、个性之对比,可以更好地了解东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及隐喻所产生的文化机制。

英汉隐喻之间既存在共性又存在个性,在跨文化视域中进行隐喻问题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异文化,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在世界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必须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努力追踪有关文化和语言的最新动态,以加深相互间的了解,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Lakoff,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eary,David E.(ed.),Metaphor: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Ortony,A.(ed.),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4]Radman,Z.,Metaphor: Figures of the Mind,Kluwor Academic Press,1997.

[5]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

[6]白靖宇.文化与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郭建中(编).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8]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9]刘振前,时小英.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与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10]束定芳.隐喻问题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第7篇

隐喻(metaphor) 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meta”的含义相当于“across”(在汉语中是“跨越”、“穿越”的意思),而“ - phor”相当于“carry”(在汉语中是“携带”的意思) 。由此可知,“metaphor”即是指用一类事物来表征另一类事物。在传统理论中,隐喻仅被认为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是修辞格的一种。

二、隐喻的分类

隐喻概念的探讨有助于对隐喻的深入理解, 隐喻的分类则明晰了各类隐喻的相互关系。据研究,隐喻可以分为本体论隐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三方面:

1.本体论隐喻。在本体论隐喻中,常把抽象概念、思维感情等看作具体而有形的实体, 特别是当成人们的肉体来看待。一般来说,本体论隐喻由三个部分组成:实体和实物隐喻;容器隐喻;拟人化隐喻。

(1)实体和实物隐喻。在实体和实物隐喻中,普遍将抽象性的概念看作是可以感知的具体实物。如下句:

THE MIND IS A MACHINE.在以上的例子中, 把思想和机器相联系,思想就被赋予了机器的特性,具有“工作”和“开关”等的功能,能够不断地进行运转。

(2)容器隐喻。人体可以被看成两个部分:内部和外部。这种划分本身就具有了容器的特征。我们可以从Metaphors We Live By(Lakoff, 1980)中引用一个例子:

LIFE IS A CONTAINER.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生活,这一抽象的概念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瓶子。瓶子可以是空的,也可以是满的,快乐和烦恼这样的感情可以被放进去,也可以被取出来。

(3)拟人化隐喻。拟人化隐喻是被广泛使用的。以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隐喻:

1) Fire has a tongue.

2) A mountain has a mouth.这些拟人化隐喻的使用可以使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和具有艺术性。

2.方位隐喻。在语言学界很多语言学家都认为,方位隐喻对人类各种概念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意义。我们探讨一下下面这个方位隐喻的例子:HAPPY IS UP; SAD IS DOWN.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概念隐喻,而以下这些隐喻都是对该概念隐喻的具体应用:

(1) Please don’t let your mother down.

(2)I am feeling up.在上面句子中方位词“down, up”,主要是遵循了物质世界运行的规律。

3.结构隐喻。Lakoff认为,结构隐喻就是使用一种高清晰结构的概念隐喻来建构其他的隐喻。如:ARGUMENT IS WAR.以下隐喻都是对这个结构隐喻的具体应用:

(1)He won the argument with me.

(2)If he use that strategy, he will wipe her out.

在以上例 子中 , 我们用了 这些军事 术语去建 构“argument”这个概念。从以上隐喻的概念和对隐喻分类的了解,不难看出隐喻和语言的密切关系。

三、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词汇,不仅有利于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有效地利用该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就三方面来讨论:

1.复合词与隐喻。在英语中很多复合词和派生词借助隐喻手段来描述事物,使之生动具体。如:在讲解“crystal - clear”这个词时,学习者要了解“crystal”本意是“透明的”,而“clear”表示“清晰”的意思,学生很容易理解其含义为“as clear as crystal”。

2.多义词与隐喻。英语中的多义词在英语词汇总量中占绝大多数,很多单义词常见于专业术语,因而多义词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讲解多义词,追本溯源, 借助隐喻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词语运用与隐喻。机械片面地理解词汇无疑会阻碍人们对句子的理解。而此时,借助隐喻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例如:Pen and sword which one can save the country? 如按字面来理解,令人不知所云。但我们若将隐喻因素考虑在内,让学生体会到“pen”与“sword”分别代表“文化”和“发动战争”,势必会加深学生对词语及其所在语境的理解,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该句的含义是“是唤醒人们的意识还是直接采用武力,哪个能拯救这个国家?”。学生学到的不再是孤立的、线性的词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习者的隐喻意识,这有助于学生从认知的角度理解词汇构成和词义转化,使词汇记忆不再枯燥乏味。

摘要:隐喻在语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隐喻不仅具有修辞功能,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人类的思维从根本上是隐喻的。因此提高英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对隐喻的概念的透析以及对隐喻的分类的理解,探讨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的关系。

隐喻认知与英语词汇教学 第8篇

Lakoff &Johnson在 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 提出了认知隐喻理论, 主张隐喻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认为语言就其本质来说是隐喻的, 隐喻的结构是由“源域”和“目的域”两项构成, 前者为人们较为熟悉、具体的概念, 后者一般为人们不太熟悉、抽象的概念, 其运作机制是把词语在“源域”的各个部分特征映射到“目的域”中, 用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建另一种概念, 使两种概念相叠加, 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 这也是一词多义现象所产生的原因。隐喻的本质就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一个词不同义项之间的语义联系是隐喻性的, 这为我们创造新的表达以便更好地理解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工具。

事实上, 隐喻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并对多义词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客观世界复杂纷繁, 因此人类往往以自身以及熟悉的事物来认识世界, 反映到语言中就是多义词。认知语言学认为, 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具有相互联系的意义。从不同义项之间的相关性可以看出:多义词不仅仅是语言经济原则的结果, 更是隐喻认知的产物。隐喻以一种有理有据的方式, 作为一种认知结构促进了词汇的变化, 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一词多义和词义变化的钥匙。

二、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的关系

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的积极指导作用, 在于“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过程, 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时, 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 (束定芳、汤本庆, 2002) 。另外, 当今词汇教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就是使所学词汇意象化和具体化, 而隐喻的工作机制就是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 即从一个人们比较熟悉且易于理解的、具体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熟悉或较难理解的、抽象的目标域, 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的目的, 因此隐喻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重要认知工具。从这一层面理解, 我们可以说隐喻应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

三、词语的隐喻性

隐喻理论表明, 隐喻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需要, 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隐喻对人类认识事物、形成概念、发展词汇均起了重要作用。

词语发展的隐喻性是指“词汇的多义性得益于隐喻”。隐喻是词义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由于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出现了新事物, 人们用已有的词语来命名各新事物, 这时词义的范畴延伸了, 但这种延伸不是任意的, 是建立在人的隐喻或转喻认知方式上的。这种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来实现词义的扩展或词义的改变, 在英语中是很常见的手段。因此, 词义的延伸是从一个具体的、熟知的概念域向未知的、抽象的概念域映射的结果。尽管有些扩展词义已被人们广为接受并得到普遍运用, 已失去了隐喻的特征 (即死隐喻) , 但最初使用时仍具有隐喻的特征, 因为词义形成的过程就是隐喻形成的过程, 是人类隐喻性思维的过程, 反映了人类对事物相似的认知心理过程。

四、隐喻式词汇教学策略

隐喻是词义发展和延伸的重要手段。我们不难发现, 在英汉词典中每一个词条下罗列的词义都有一定的联系, 最基本的是中心义项, 其他义项则是由中心义项通过隐喻产生的, 有的已经成为该词的“字面词义”, 有的仍保留明显的隐喻色彩。因此, 在多义词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隐喻来理解、记忆英语多义词。以head为例, 在《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 head作为名词的释义就多达十余项。从词义的相互关系来看, 词的意思是从中心意义向外引申的。

头的中心意义是身体的一部分, 下面, 我们从这一定义入手, 来分析由其引发的扩展意义: (2) 硬币的正面, 也就是有头像的一面; (7) (量度单位) 一头之长; (8) 脓包 (尤指快要出头的) 或黑头; (5) 顶端。 (10) 头是人的肢体的一部分所引发的语义扩展与借代相关: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未遭受困难。

头是进行思考的工具, 这一特征引起了一系列的语义扩展: (1) 智力, 想象力, 理解力以及与此相关的很多成语和俗语:an old head on a young shoulder.少年老成。put sth into one’s head, put sth. out of one’s head.使……想起某事或忘记某事。Put one’s head together:集思广益。

通过对“head”一词的语义扩展分析, 我们确认:一词多义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 这是一词多义产生的内在认知基础和规律。一个词的意义不是词本身所固有的, 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意义是源于我们在不同语境中对它的利用, 而这种利用当然不是随意的、无规律的, 它来源于在众多的释义中, 最基本的是中心义项, 其他的义项由于和中心义项有着某种联系而成为这一单词的其他义项。这些义项都是通过转喻或隐喻的方式增加。隐喻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式。

五、结论

隐喻是词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英语不仅词汇丰富, 而且几乎每个单词都有许多词义, 学生如果机械记忆这些意义将是非常困难的, 然而如果仔细研究多义词不同义项之间的隐喻性联系, 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将自然得到提高。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在词汇学习过程中隐喻是一种“常被忽略的联系一词多义的重要资源”, 学生往往对词汇学习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 没能认识到隐喻在思维中所起的作用, 从而将许多规律性、系统性很强的语言表达方式归于需要死记的一类。这种没有理解的无意义记忆自然导致记而不牢, 用而不活。为了使这种现状得以改善, 在教学过程中, 隐喻认知理论可以为教师深层次讲解词义提供一条便捷有效, 符合认知规律的途径。教师可以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词汇多层意义的隐喻联系, 培养学生发展其“隐喻能力”, 即对隐喻的意识和理解、掌握运用隐喻的策略, 使之运用这一联系将一个词的多层意义贯穿起来, 系统有效地理解、记忆词汇的多层含义。

当然, 隐喻式词汇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 英汉两种语言中完全一致的概念隐喻, 有时也存在纯粹语言层面上的差异。另外, 英语习语中存在大量隐喻, 但一些喻体比较模糊, 有些很难归入一个系统的概念隐喻框架下, 这些都给教师进行隐喻式词汇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 结合既有的词汇教学方法, 灵活地进行词汇教学。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 是认知和语言的纽带。隐喻在词汇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笔者从隐喻理论促进英语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词语的隐喻性质两方面, 阐述隐喻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可行性, 并提出相关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讨论了隐喻式词汇教学的可行性及其策略, 应该说是对当今方兴未艾的隐喻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积极回应, 并为认知科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全面展开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 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表层记忆的不足。

关键词:隐喻,认知,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Cameron L, Low.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Richards L 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York:OUP, 1936.

[3]柬定芳, 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和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 2002, (2) .

[4]严世清.隐喻理论史探[J].外国语, 1995, (5) .

概念隐喻与大学英语教学 第9篇

关键词:概念隐喻,文化内涵,习语,词汇深度和广度,语义联系

长久以来,隐喻被认为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修辞现象。然而20世纪80年代,随着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一种新的概念隐喻观出现了。他们认为,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由于概念隐喻属于人类的深层认知概念系统,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语言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这些概念隐喻的影响,因此概念隐喻对很多语言现象具有解释力。在英语教学中,如果能把概念隐喻理论引入进来,从认知的深层次角度来解释英语语言和文化,对学生系统掌握语言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大多数的外语教学研究都是从认知角度出发的。既然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属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其对外语教学就具有可以借鉴的意义。本文从概念隐喻的基本理论出发,具体探讨一下概念隐喻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 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

在西方,人们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开始探索隐喻的奥秘,隐喻的认知观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代表作是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此书中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处无时不在。

“Our ordinary conceptual system,in terms of which we both think and act,is fundamentally metaphorical in nature.”(我们的认知系统,我们所想,所做的,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的。)(Lakoff and Johnson,1980:3).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用熟悉的事物理解新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理解抽象的事物。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隐喻是概念系统中用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换言之,概念隐喻的结构是“概念域A是概念域B”。其中A是目标域,B是来源域。概念隐喻就是这两个不同概念域的映射。

比如以下几个英语句子:

There are too many facts for me to digest them all.

I can't swallow that claim.

Let me stew over that for a while.

That's food for thought.

上面所有这些具体的语言表达都是隐喻性语言,是一些更为具体的概念域,跟直接的生活经验有关。这些具体的隐喻语言具有系统性,即:他们构成一个共同的概念隐喻:IDEAS ARE FOOD。其中IDEAS是目标域,FOOD是来源域,所有跟FOOD有关的概念都可以用来表达IDEA的概念。由此可见,概念隐喻是存在于具体隐喻性语言背后的认知深层次的概念,它不存在于现实语言中,但却是所有现实语言隐喻的抽象概括。

许多语言学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认为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束定芳,2000:128)。从而使隐喻成为了一种认知手段,在很多应用学科中都有其重要价值。

2 概念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1)概念隐喻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目标语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准确地在目标语境下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由于不同民族各自的文化体验不同,对同样的事物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映、感受、和联想,在认知思维上表现为不同的概念隐喻系统,在语言表层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内涵。而概念隐喻能从认知角度深层次地解释这些系统性的文化差异。比如:颜色红’在英语和汉语中就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对“红”色情有独钟,“红”色在汉语中大多是褒义。人们通常借红色的热烈表达喜庆,吉祥,如红榜,红运,红线,开门红,满堂红;用红色的鲜艳表达中华女儿态,如:红妆,红颜,红粉,红袖因此,汉语中逐渐产生了红色是美丽;红色是幸福;红色是吉祥;红色是富贵等概念隐喻。而英语对“红”色的理解建立在“blood”(血液)的颜色基础之上,有危险,恐惧等含义,如:red alert(紧急警报);see red(火冒三丈)。所以英语中红色的隐喻是:RED IS DANGER...。

不能准确掌握以上这些语言文化差异极易直接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然而有些文化内涵现象在教学中很难解释并且很难让学生从母语文化理解过渡到目标语文化理解中。如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概念隐喻系统,就能使学生借助概念隐喻意识从根源上系统地理解不同语言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文化内涵,从而在英语语境下顺利地进行交际。

2)概念隐喻的引入能促进学生对习语的系统性理解和运用

传统观念里,人们普遍认为习语是一种纯语言现象,其意义是任意的。但现代认知语言学的成果证明大部分的习语源于我们认知系统中的常识,也就是,习语的整体意思有其认知的成因。而这个主要的认知成因就是概念隐喻,即:习语的大体意思是建立在与习语相关的概念映射的基础上的。

比如下面的这些习语:

Lily is spitting fire.(概念隐喻:ANGER IS FIRE)

The scene set fire to the artist's inspiration.(概念隐喻:IMAGINATION IS FIRE)

The incident may spark off the rebellion.(概念隐喻:CON-FLICT IS FIRE)

The teacher fanned the flames of her enthusiasm.(概念隐喻:ENTHUSIASM IS FIRE)

以上的这些习语中,来源域都是FIRE,通过其后的概念隐喻,我们更明白了习语在话语中的意义,并且把同是一个来源域的习语放在一块分组记忆。Zoltan Kovecses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将学英语的受试分为两组,一组通过记忆习得习语,一组通过被告知其背后的概念隐喻来理解和习得习语。结果显示通过概念隐喻诱因来习得英语习语的一组比另外一组在习语任务中成绩要好百分之二十五(Zoltan Kovecses,2002:206)。

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给学生揭示出英语习语背后的概念隐喻,学生将会更容易地掌握,牢牢记住并运用它们。

3)概念隐喻理论有助于学生掌握词汇的广度和深度,加强词汇的准确运用和理解

英语中的一个词通常会有一个基本义,以及围绕着这个基本义的很多用法。正是这样,学生要想准确把握这个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很难。

以单词“reap”为例,其基本义为“收割(庄稼)”。如:“reapcrops”

但我们又会常见到这样的句子:

He had reaped staggering profits through this deal.

They have reaped the reward of years of study.

显而易见这两个句子中都是reap的引申义。怎样来理解呢?概念隐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这里其实有一个概念隐喻,即:REWARD IS RESULT OF PHYSICAL LABOUR。知道了这个概念隐喻,这两句话的意义就变得很容易理解了。另外,由于概念隐喻是系统性的,学生可以由这个概念隐喻来理解这一类的reap的意义,由此更加深层次地认识这个词汇。再比如“climb”,怎样来理解“She has climbed to stardom.”这句话呢?显而易见这里有一个概念隐喻,即:A CAREER IS AN UPWARD JOURNEY。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概念隐喻来牢记这个词的这一类用法。

可见,在教学中,概念隐喻可以帮助学生由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扩展到这个词的其它意义的理解,从而减少学生记忆和理解的难度。可见其在词汇教学中的意义非同一般。

4)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可用来加强学生心理词汇间的语义联系,增进学生的口语表达或者书面表达能力

张静淑关于心理词汇的研究表明,二语习得的学生不能象母语者那样建立那么牢固的语义联系,从而阻碍词的有效提取(张静淑,2004)。而概念隐喻的系统性能使很多的具体语言现象形成一个庞大的概念隐喻系统。

如:在LOVE IS A JOURNEY这个系统性概念隐喻下,我们有很多表达:

It's been a long,bump road.

We've gotten off the track.

We are spinning our wheels.

The relationship is foundering.

We are at a crossroad.

We can't turn back now.

LOVE IS A JOURNEY这个系统性概念隐喻使这些表达组成了一个语义关联系统。当我们要表达爱情这个主题时,根据这个概念隐喻,所有这些词汇和表达都会被提取出来,学生就会在口语或者书面写作中形成地道和流畅的目标语表达。教学中可以由一个系统性的概念隐喻让学生建立庞大的语义关联网络把很多词用概念网络组织起来来加强和增进学生的语义联系,同时使学生形成流畅的英语口语或者书面表达。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概念隐喻理论循序渐进地引入课堂,用概念隐喻理论帮助学生理解目标语的文化内涵;理解习语;加强学生词汇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学生心理词汇间的语义联系,引导学生对目标语中出现的概念隐喻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参考文献

[1]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3.

[2]Zoltan Kovecses.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206.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28.

[4]吴莉,崔洪弟.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习语教学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170-173.

[5]谢暮松.外语教学与概念隐喻[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66-68.

概念隐喻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第10篇

莱考夫与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开宗明义说明他们研究隐喻的出发点是认知。隐喻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隐喻性的。隐喻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 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 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

莱考夫与约翰逊认为概念隐喻是始源域的概念系统到目标域的概念系统的映射, 即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映射到结构欠清晰的目标域之上, 是人们以一个熟悉的概念去认识、理解、表现另一个陌生的概念的过程。概念隐喻使人们在认知世界时, 能从原先互不关联的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相似点, 建立起思维中多方式、多角度的联系, 是人们形成新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

由于概念隐喻属于人类的深层概念系统, 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和话语, 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这些概念隐喻的影响。概念隐喻对语言表层形式中的隐喻起到决定作用, 因此,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隐喻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涉及到隐喻的语言现象是中国学生理解和运用的难点。在语言的输出上, 中国学生往往在英语输出过程中因按照中文的方式将要表达的经验概念化而导致英语存在不地道现象。如果能把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引入到英语教学中, 从根本上认识和理解隐喻, 将能更好地理解英语中涉及到隐喻现象的难点问题。本文将利用概念隐喻的理论来探讨在英语专业写作课的教学中, 如何掌握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以及更好地进行语篇衔接。

2隐喻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 也是测试英语水平高低的一个条件。英语写作水平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人英语的综合水平。英语专业学生很重视英语写作, 但英语写作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造成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薄弱的原因有:语法功底不扎实, 中式英语严重, 词汇贫乏, 句型单调以及表达方式单一等等。若把隐喻引入到写作教学中, 可增强学生对语言教学复杂性的敏感程度和提高语言学习的自觉性及兴趣。

概念隐喻所派生出来的多种隐喻表达方式丰富了语言, 这在写作中可以使学生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可以利用, 或者可以在已有的隐喻表达方式中产生更多的相关表达方式。以时间隐喻来举例:

由Time is money (时间是金钱) , Time is a limited resource (时间是有限资源) , Time is a valuable commodity (时间是宝贵的商品) 三个隐喻可以派生出以下表达方式:

I spend my time in my own way.

Please save your time.

The ride to the school cost me twenty minutes.

I'm running out of my time.

Use your time reasonably.

Don't waste our time.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Argument这个概念可以构成Argument Is War这个概念隐喻, 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构建以下的表达方式: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

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

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You disagree? Okay, shoot!

If you use that strategy, he'll wipe you out.

He shot down all of my arguments.

从各个句子中不难发现, argument, claim, criticism 及disagree等口语中表示争执的词语, 与indefensible, attacked, target, demolished, won, shoot down及wipe out等表示战争的词语搭配在一起。这种词语上的隐喻性搭配决定于观念上形成的隐喻表达“争论是战争”。在隐喻思维的帮助下, 学生建立了概念系统的思维习惯, 所产生的语言方式也可以多样化, 通过对抽象的范畴进行概念化, 也有利于学生的长期记忆, 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往往由于死记硬背或习惯用法的影响, 只接受典型的表达方式, 也就是所谓的“一致式”的句子, 如Mary saw something wonderful. 而回避使用Mary came upon a wonderful sight.这样的隐喻表达方式。在一致式的语法中, 过程由动词词组, 参与者由名词词组, 环境由副词和介词词组来实现。但实际上, 其体现关系可以是不一致的, 即过程可以由名词词组或形容词, 参与者可以由动词词组或形容词等来体现, 如一致式表达The witness described the suspect in great detail, 隐喻式表达为The witness gav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suspect. 一致式表达The robber hold a knife and cut her throat. 隐喻式表达为The robber knifed her in the throat.

写作教学应该从多维角度出发, 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词汇或句法基本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可以了, 而应该提醒学生要尽量靠近英语本族人的说话习惯, 帮助学生尽量使用新学词汇及表达方式。如果英语写作教学只一味地强调语言的精确性和流利性而不强调多样性, 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一直停滞不前了。因此, 在写作教学中, 有必要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正确描述语言, 使学生能够自觉运用英语本族语人的表达方式。

我们学生的作文在英语本族语人看来写的很幼稚, 思维不连贯。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 教师会教学生在写作文时用一些连接词或连接短语。比如如何引出话题, 如何提出给定的观点, 如何给出支持论点的理由, 如何总结全文, 提出建议或解决问题。教师会教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组织段落中的句子。句子之间要有连贯性, 就必须由一系列的逻辑关系构成, 如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解释关系、概括关系、顺承关系、让步关系、对照关系等等, 这些逻辑关系可以由一系列的过渡词来完成。一定的过渡词可以帮助衔接篇章, 但过度使用过渡词或连接短语非常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 在构建篇章的衔接与连贯方面, 概念隐喻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篇章衔接主要在篇章表层结构上发生。篇章衔接手段能够保证篇章的衔接, 但是仅有衔接手段并不能保证篇章的连贯, 因为篇章的连贯发生在篇章深层结构中。因此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多关注隐喻的衔接手段。比如:经过语法隐喻的名词化的语篇更具有衔接连贯的作用。如果前文出现了一个信息, 当再次提到时可把前面出现的动词变为名词, 在推理的过程中可使论证更加严密, 使思维更加连贯。可以在写作中尝试多使用隐喻式句子, 如His overdrinking resulted in the accident.而少用非隐喻表达方式He drank too much, so he had an accident. 可以引导学生做如下的转换练习:

The prisoner was executedthe execution of the prisoner.

Impaired by alcoholalcohol impairment.

3结束语

隐喻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运用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客观世界。在写作教学中, 隐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及谋篇能力,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因而, 培养学生写作中的隐喻思维必不可少。要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 可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 要求学生收集隐喻的表达方式, 并对它们进行归纳、分析以及整理, 逐渐形成自己的隐喻认知表达方式, 并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要大胆使用。第二,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隐喻意识, 要让学生认识到英汉隐喻表达既有相同又有差异, 减少英语写作中出现汉语的表达方式, 从而养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

认知隐喻指出了语言是隐喻思维和认知的结果, 这个观点对外语教学有重要意义。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 人们会进一步认识到隐喻在认知及教学方面的重要性。

摘要:隐喻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也是人类的生存方式, 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尝试将概念隐喻中的一些理论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 提出写作中隐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隐喻,英语教学,写作

参考文献

[1]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篇章的框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屈冬梅.例谈隐喻对英语教学的启思[J].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7, (8) .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唐春燕.隐喻意识与英语写作教学[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 2007, (9) .

浅析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与英语教学 第11篇

一、隐喻的本质及特点

认知理论者认为,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通常,日常生活中,每三句话中就含有一个隐喻的成分。现代隐喻理论认为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中的隐喻正是这种认知活动的反映和手段之一。人们在语言的习得和使用过程中渐渐形成了用已知事物认识另一种事物的认知基础,从而丰富、扩展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二、隐喻与外语教学

虽然隐喻对人类思维有如此重要的影响,但在中国高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隐喻仍然仅仅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提及。因此,中国大学生很少能恰当的使用隐喻。在教学中引入隐喻意味着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即在掌握隐喻的认知本质在教学中的应用外,更要了解诸多关于英语语言的隐喻对语言本身产生的意象,这些意象在英语教师进行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

(一)隐喻与词汇教学

首先要让学生建立隐喻意识;其次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隐喻理论去理解词、句、乃至篇章中隐喻性语言。由于隐喻意识的缺乏,绝大多数学生没能认识到隐喻在思维中的作用,从而将许多规律性、系统性语言表达方式归于需要死记硬背,致使学习效率不高,学习兴致下降。

其实,隐喻是文化在语言中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一个结合点。人们常用隐喻来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比如,英汉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在汉语文化中狗出现在词语中大多含贬义,如“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丧家之犬”、“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画虎不成反类犬”、“挂羊头卖狗肉”,等等。而英语民族则将狗视为人类宠物、朋友,因此,英语中dog一词含贬义的概率远远低于汉语中的“狗”,两者在感情色彩上相去甚远。如:aluckydog(幸运儿);a top dog(重要人物);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is day,(凡人都有得意时)。当学生正确理解英语民族对狗的情感时,那么a lucky dog(幸运儿)就再不会是一个理解起来不清不楚的词汇了,而且学生会很容易将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使自己的表达更接近于母语为英语人群的表达,而不再是听起来中国味十足的“lucky child”之类的表达方式了。

在英语教学中,词汇学被学生认为是最枯燥难学的一门学科,其枯燥乏味的原因就是因为教学的一贯性以及学习过程的死板性。在英语教学中,抓住了隐喻,就相当于抓住了文化,通过隐喻,将词汇教学建立在对文化,词汇引申义的理解之上,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隐喻与语篇教学

浅谈隐喻与大学英语教学 第12篇

参考文献

[1]孙亚.语用和认知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3]束定芳.隐语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