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淋巴结清扫术(精选7篇)
腋淋巴结清扫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普外科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6例作为观察对象, 患者为女性, 年龄30~52岁, 平均年龄 (30.5±10.4) 岁, 病灶部位:内上象限16例, 内下象限18例, 外上象限20例, 外下象限12例。患者经过采集癌变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浸润性导管癌30例, 髓样癌15例, 腺癌15例, 黏液样癌6例。所有患者均参照2003年UICC国际临床分期标准进行分期, Ⅰ期26例, Ⅱa期40例。66例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临床分组, 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扫术组36例和根治术治疗组30例,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病灶部位、分期、病理学分型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提示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扫术组:患者全麻下对病变侧乳房进行切除, 逐层的对胸大肌、胸小肌进行解剖, 将喙锁筋膜, 自患者腋下静脉切开筋膜, 通过剥离脂肪组织和淋巴组织, 显露出胸背神经血管, 剥离脂肪囊, 达到肋间臂神经后, 再向肋间臂神经两侧逐步分离, 对腋窝淋巴结进行重点清扫。根治术治疗组:对原发的乳腺癌灶进行逐步切除, 保证切缘到病灶距离2cm, 同时对切缘做病理检查, 直到病理结果阴性为止。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两组患者远处转移率、术后复发率情况; (2) 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体力状况评分情况:乳腺癌患者体力状况评分标准, 参照Kamofsky氏活动状态评分标准, 对患者治疗前后体力状况进行评价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建立数据库, 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远处转移率、术后复发率情况的比较
见表1。两组患者远处转移率、术后复发率, P>0.05。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体力状况评分情况
见表2。两组术后体力状况评分均无明显差异, 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肿瘤的发生率不断增高, 尤其是乳腺癌作为女性高发的恶性肿瘤, 人们对于手术后生活质量期待明显提高, 选择合适的、有效的手术方式变为我科室研究的热点问题。其术中肿瘤细胞的脱落种植、微小病灶转移及淋巴结的远处转移均是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扫术在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时并没有将肋间臂神经连同腋窝组织整块切除, 而是通过游离肋间臂神经, 减少了术后上臂内侧和腋部皮肤麻木、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4]。本研究通过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扫术组和根治术治疗组治疗乳腺癌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远处转移率、术后复发率和术后体力状况评分均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 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扫术治疗乳腺癌临床效果明显, 术后恢复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扫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 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扫术组36例和根治术治疗组30例。结果 两组患者远处转移率、术后复发率和术后体力状况评分均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 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扫术治疗乳腺癌临床效果明显, 术后恢复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扫术,根治术,乳腺癌
参考文献
[1]吴波, 李方杰, 王本一, 等.I、II期乳腺癌单纯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扫与根治术疗效比较—附96例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杂志, 2007, 5 (6) :21-23.
[2]张永宏, 谭传金.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除治疗早期乳癌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06, 10 (9) :779-780.
[3]何建苗, 蒲永东, 曾志宇, 等.乳腺区段切除加腋淋巴结清扫治疗早期乳癌[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1, 10 (5) :397-400.
腋淋巴结清扫术 第2篇
关键词:乳腺癌,肋间臂神经,感觉异常,腋淋巴结清扫术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乳腺癌治疗的认识已上升到了分子生物学特性的水平, 同时由于乳腺癌发病率的及早期发现率的升高, 使我国乳腺癌的可手术率大大提高, 也使手术方式更完善、合理, 使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及保乳术成为目前的主流。但腋淋巴结清扫术仍为乳腺癌根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外科医师也越来越重视, 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 尽可能保留、修复功能和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并发症以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这个外科手术的最高宗旨。而乳腺癌的腋淋巴结清扫术中除保留运动神经同时, 也保留主司感觉的肋间臂神经 (intercostobrachialherve, ICBN) , 以尽可能保全上肢功能和美容效果同时保留患者感觉及术后恢复, 减轻心理负担, 提高生活质量上有重要意义。通过本院2004~2007年间222例乳腺癌患者临床随该资料探讨乳腺癌腋淋巴结清扫中保留ICBN的临床意义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由于2例在手术中发现肿大淋巴结与肋间臂神经粘连, 放弃保留, 与淋巴脂肪组织一并切除, 不计入统计数据外。全组220例患者均为女性, 均为Ⅰ期-Ⅲa期乳腺癌患者。年龄29~73岁 (平均51岁) 。将患者分为实验组 (140例) , 为腋淋巴结清扫术中解剖、保留ICBN组, 对照组 (80例) 为腋淋巴结清扫术中未行ICBN解剖、保留组。临床分期, 实验组Ⅰ期22例, Ⅱ78例, Ⅲa期40例;对照组:Ⅰ期12例, Ⅱ40例, Ⅲa期28例;病理学诊断, 浸润性导管癌180例, 浸润性小叶癌20例, 髓样癌13例, 小管癌3例, 单纯癌2例, 粘液腺癌2例。行Aachincloss术14例, Patey术178例, 保乳术28例。
1.2 方法
1.2.1 手术切口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有20例行纵梭形切口, 余172例均采用横梭形切口, 包括横向“S”形切口。保乳手术采用外上象限斜行单一切口7例, 其他象限放射状切口, 同时行平行腋皮纹切口 (16例) , 和由腋顶向胸大机外缘斜行切口 (5例) 。
1.2.2 操作方法
实验组在腋淋巴结清扫时, 要充分游离胸大肌外侧缘, 牵拉胸大肌暴露胸小肌。首先要确定ICBN的具体起始部位, 走行, 以免在清扫胸大、小肌间及胸小肌外侧组, 后组淋巴脂肪组织时损伤切断ICBN。ICBN是第二肋间神经的后支, 该神经横过腋窝至臂内侧与臂内侧皮神经的分支联合, 向上臂外侧走行或可与第1 (极少) 、第3 (少数) 肋间神经的分支联合于腋静脉下方与胸长神经垂正走行后向上臂内侧走行。应先仔细解剖出ICBN起始部, 逐步锐性解剖, 全程显露、保留ICBN, 充分游离, 然后再清扫胸肌间, 胸小肌后侧、内侧、外侧淋巴脂肪组织。如迂肿大淋巴结与ICBN粘连紧密时则要放弃保留, 而需一并切除ICBN淋巴脂肪组织。
对照组则在乳腺癌清扫腋淋巴结时, 只解剖保留胸长神经、胸背神经, 而不解剖, 保留ICBN, 与胸肌间、胸小肌后侧、内侧、外侧淋巴脂肪但仍一并切除清扫。而两组患者都经术后康复运动。
1.2.3 随访
采用观察术后1周、2周、4周、3个月、6个月、一年, 通过门诊复诊, 电话询问随访方式。随访指标包括患者患侧上臂内后侧、腋部皮肤是否出现麻木、烧灼感等感觉异常, 上肢持续疼痛及上肢水肿等情况。
2 结果
两组患者大多数在术后第一周内均有不同程度感觉减退局部麻木、疼痛、水肿, 但在对照组以上情况均要明显于实验组。而从第1周后, 开始出现明显区别。以上情况一周内可能与手术时间较长, 麻醉或术后加后包扎等一过性措施有关, 排除在统计之外。
2.1患者术后一周后患侧上肢疼痛情况的分为四级没出现疼痛 (Ⅰ) , 出现疼痛, 易被忽视 (Ⅱ级) , 出现疼痛、无法忽视 (Ⅲ级) , 把出现疼痛且干扰生活, 活动受限甚至疼痛剧烈, 归纳为Ⅵ级。实验组:Ⅰ级132例, Ⅱ级7例, Ⅲ级1例;对照组:Ⅰ级2例, Ⅱ级40例, Ⅲ级27例, Ⅵ级1例。而符合做统计观察指标的应分为Ⅰ级与Ⅰ级以上两类。以此统计, Ⅰ级以上实验组8例, 占5.7%;对照组68例, 占85%。
2.2两组术后一周后上臂内、后侧及腋部皮肤有麻木烧灼感等感觉异常的, 实验组6例, 约占4.3%;对照组64例, 占80%。
2.3两组术后一周后上肢水肿持续超过2周~1年的实验组0例, 对照组8例, 占10%。
3 讨论
ICBN是第二肋间神经的后支, 该神经横过腋窝至臂内侧与臂内侧皮神经的分支联系, 继而穿过深筋膜分布于臂上部后内侧皮肤, 此外肋间臂神经还可与第1、第3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部分神经纤维联合营养支配上臂后内侧腋部外上侧皮肤感觉。故手术中少数可有二支者及多分支者[1,2]。腋淋巴结清扫 (ALND) 是乳腺癌根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3], 以往认为保留ICBN不利于彻底清扫腋窝淋巴结, 同时认为手术操作复杂及保留ICBN意义不大, 常在手术中不加以解剖, 保留该神经。Lin等[4]报道ICBN切除后78%患者有ICBN分布区的感觉异常, 47%患者抱怨疼痛。Assa曾分析了乳腺癌根治术中ICBN切除对术后上肢功能的影响, 1984年Cranek等将其描述为乳房切除后疼痛综合征[5], 以及ICBN综合征[7], 表现为患侧上臂内后侧及腋窝皮肤麻木感、烧灼感等感觉异常或持续疼痛, 而影响患者术后患肢功能的恢复, 心理康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发生上述感觉异常及疼痛的原因主要是与ALND中ICBN受到牵拉, 钳夹损伤或被切除有关[8]。
本研究表明, 保留ICBN组有120例全部无术后上肢水肿超过2周者, 未保留ICBN组80例中有8例术后上肢水肿超过两周至1年者。尽管未有统计学意义。是因传统术式的发生率也较低, 但术后一但出现上肢水肿, 解决方法多数效果不佳, 危害较大, 而保留ICBN者则无一例发生, 说明保留ICBN对降低术后上肢水肿也是有一定意义的。而保留ICBN患者术后出现麻木、烧灼等感觉异常者仅6例, 约占4.3%, 对照组有64例, 占80%, 出现以上症状, 两组间有明显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对照组有68例, 约占5.7%, 出现术后疼痛且大多数疼痛较轻, 上肢功能基本不受影响。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国内也有报道称保留ICBN对术后上肢疼痛发生率有明显减低[6]。Freeman等对120例乳腺癌术后随访3年发现, 保留ICBN不会影响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但如有肿大淋巴结与神经粘连或被侵犯, 则不能保留ICBN, 否则肿瘤复发影响生存率。本研究中, 保留ICBN组也有少数发生感觉障碍者, 可能与术中使用电刀过多, 电烧灼伤或瘢疤粘连等有关。
总之, 乳腺癌腋淋巴结清扫术 (ACND) 中, 保留肋间壁神经 (ICBN) 的方法并不复杂, 通过操作技巧改进对保护上肢功能恢复, 减少上肢水肿, 减少ICBN综合征, 改善患者心理负担, 提高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意义, 而且是一安全可靠的方法, 不全影响术后生存率, 从而同时满足乳腺癌, 彻底清扫腋淋巴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诚义, 姚棒婞, 吴凯南, 等.乳腺癌腋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方法和意义.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1, 6 (4) :210-212.
[2]Vecht CJ, Van de Brand HJ, Wajer OJ.Post-axillary dissection painin breast cancer due to a lesion of the intercostobrachial nervePain, 1989, 38 (2) :171-176.
[3]沈镇宙.乳腺癌局部治疗方式的回顾及发展//邹声荣, 龚建平.外科学-前沿与争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407-408.
[4]Lin PP, Awson DC, Wainstock J, et al.Impact of axillary lymphnode aissection on the therapyof breastcancerpatients.J Clin On-col, 1993, 11 (8) :1536-1544.
[5]Temple WJ, Ketcham AS.Preservation of the intercostobrachialnerve during axillary dissection for brast cancer.Am J Surg, 1985, 150:585-588.
[6]Carpenter JS, Sloan P, Andrykowshi MA, a al.Risk factors for painafter mastectomy/wcpectomy.Cancer Pract, 1999, 7 (2) :66-70.
腋淋巴结清扫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可手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120例, 年龄24~67岁, 平均年龄49.8岁。按TNM分期:Ⅰ期29例, Ⅱ期51例, Ⅲ期40例, 均经病理证实。分为保留肋间臂神经组79例及切除肋间臂神经组41例。
1.2 方法
手术中清除腋下脂肪组织时经腋静脉下方途径解剖显露肋间臂神经, 即先清除腋静脉旁脂肪、淋巴组织, 由上向下至第2肋间前、侧胸壁交界处肋间臂神经穿出部位, 再由内向外沿肋间臂神经行径解剖分离至腋窝与上臂交界处。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79例, 切除肋间臂神经41例。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 随访时间为1、3、6、12个月。随访内容为上臂感觉功能及复发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 应用χ2检验及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肋间臂神经保留组与切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清除淋巴结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术后随访
肋间臂神经保留组与切除组术后1、3、6、12个月上臂内侧感觉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2个月均无局部复发 (表2) 。
注:组间比较▲P<0.05, *P<0.01
3 讨论
肋间臂神经纯属感觉神经, 支配上臂后内侧、腋窝后方、侧胸壁皮肤的感觉。以往乳腺癌腋清扫术中常切除肋间臂神经, 认为保留其不利于腋下脂肪、淋巴组织彻底清扫, 还增加术后局部转移或复发的危险。但切除该神经易造成术后上臂皮肤感觉功能障碍, 影响患者上肢功能,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随着乳腺癌手术方式的改进, 特别是保留肋间臂神经对术后患者的影响, 受到乳腺外科医生的关注[3]。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乳腺癌手术中行肋间臂神经保留, 患者术后感觉功能障碍显著少于切除组 (P<0.05) ;同时术后随访12个月, 手术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患者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转移, 这与梁福美[4]研究结果一致。这说明乳腺癌腋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是安全、可行的。本研究还显示, 在乳腺癌手术中行肋间臂神经保留, 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清除淋巴结数目与切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乳腺癌腋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不增加手术的难度。
综上所述, 乳腺癌腋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可明显降低术后上臂感觉功能障碍, 且手术难度不大, 不增加术后局部复发或转移。因此, 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腋清扫术中有重大意义, 是安全、可行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腋清扫术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方法及意义。方法 选择120例乳腺癌手术患者, 分为肋间臂神经保留组79例和肋间臂神经切除组41例两组。术后对两组患者术侧上臂内侧感觉功能及局部复发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两组术后发生感觉功能障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而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清除淋巴结数目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 保留乳腺癌腋清扫术患者的肋间臂神经可明显降低术后上臂内侧感觉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腋清扫术,肋间臂神经
参考文献
[1]肖体现, 廖茂平, 张清建, 等, 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J].中华乳腺病杂志 (电子版) , 2009, 3 (2) :26-27.
[2]Couceim TC, Menezes TC, Valena MM, et a1.Post-mastectomy pain syn-drome:the magnitude of the problem[J].Rev Bras Anestesiol, 2009, 59 (3) :358-365.
[3]Ivanovi N, Grani M, Randelovi T, et a1.Functional effects of preseⅣingtIle intercostobrachial nerve and the lateral thoracic Vein during axiuarydissection in breast cancer conservative surgery[J].Vojnosanit Pregl, 2007, 64 (3) :195-198.
腋淋巴结清扫术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患者, 根据腋窝淋巴结清扫方法的不同, 把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其中每组有50例患者, 其患者年龄为30~58岁之间。有11例患者可触及肿块, 在实施B超检查的过程中, 有24例患者发现肿块, 在实施钼靶检查的过程中, 有11例患者发现肿块。在手术前所有患者都进行双侧乳房钼靶X线摄片以及B超检查, 其肿瘤都是单侧单发。肿瘤在左侧的患者有65例, 而在右侧的患者有55例。
1.2 方法
观察组:有20例患者进行改良小切口手术, 其余30例患者进行保乳手术。在腔镜下实施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 再实施乳房切除或者是乳房肿块切除[3]。其手术过程为:把脂肪溶解液注入到腋窝内, 待10 min后, 在腋窝下方及乳头上方戳一个直径为1 cm左右的孔, 把负压抽吸气插入其中, 对腋窝内脂肪进行抽吸;在自抽吸孔内注入套管针, 并把其固定在皮肤, 充气的过程中应把气压控制在1.2~10.9 k Pa之间;同时置入观察镜, 并在胸大肌外侧缘与背阔肌前缘腋窝上部切开直径大概为5 mm的孔, 以此把电钩、分离钳与超声刀置入其中;把淋巴纤维切断, 使血管神经得到显露, 并把附着在间隔上方的淋巴结与脂肪剔除, 其一直清扫到Ⅱ水平淋巴结[4]。
对照组:有30例患者进行保乳手术, 其余20例患者进行根治手术, 根据传统切开手术方法来清扫淋巴结, 其清扫范围与观察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手术创伤、手术时间、患者满意度、淋巴结清扫术与手术预后等进行对比观察。应在经过手术治疗的患者出院前把满意度调查表发到其手中, 患者按照自身的具体情况真实的填写此表, 其满意程度可大致分成:非常满意、不满意与满意等。
1.4 统计方法
该组实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研究, 其中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 分别行χ2、t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观察
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术等进行对比观察, 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的比对照组长, 但术后引流量与术中出血量却比较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观察
对两组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观察, 其中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72.0%, 而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4.0%, 观察组明显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以往的乳腺癌治疗方法主要以根治手术为主, 但术后乳房缺失则会使女性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与生理创伤[5]。所以, 目前, 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保乳手术一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乳腺癌中, 淋巴结转移是一种关键的转移方式, 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直接影响着乳腺癌患者的术后预后情况[6]。一直以来, 腋窝淋巴结清扫都具备着分期手术重要标准的作用[7]。
传统的早期乳腺癌根治术具备着瘢痕大与切口长等弊端, 其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容易使患者术后产生肢体麻木、水肿与疼痛等临床症状, 对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8]。而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的出现, 其具备着显著的优势, 既可以抽出脂肪溶解, 还可以降低术后皮肤感觉障碍以及上肢水肿的出现率[9]。
该研究中, 应用乳腺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方法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 具备着显著的优势, 其研究结果显示:对两组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观察, 其中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72.0%, 而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4.0%, 观察组明显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术等进行对比观察, 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的比对照组长, 但术后引流量与术中出血量却比较少,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0]。由此可知, 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具备着显著的临床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 应用乳腺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方法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 与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比较, 其具备微创优势, 患者满意度较高, 且术后引流量与术中出血量较少。
摘要:目的 讨论应用不同术式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对于小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08年9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患者, 根据腋窝淋巴结清扫方法的不同, 把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患者通过乳腺腔镜下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而对照组患者则通过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对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等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 对两组患者临床指标进行对比观察, 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的比对照组长, 但术后引流量与术中出血量却比较少;同时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72.0%, 而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4.0%, 观察组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乳腺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方法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 与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比较, 其具备微创优势, 患者满意度较高, 且术后引流量与术中出血量较少。
关键词: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键, 骆成玉, 季晓昕, 等.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可行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 (2) :143-145.
[2]崔春晖, 朱卉娟, 黄淑馨, 等.乳腺癌腔镜保乳改良根治术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6 (15) :63-65.
[3]张虎, 胡学军, 王尚前, 等.乳腺癌患者乳腔镜辅助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56 (30) :96-98.
[4]Edge SB, Byrd DR, Compton CC, et al.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M].New York:Spr in ger, 2010:347-376.
[5]梁阔, 康骅, 海涛, 等.乳腺癌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83例临床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0 (30) :91-92.
[6]孙正魁, 马行天, 陈志军, 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前哨淋巴结活检意义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9, 70 (9) :22-25.
[7]丁波泥, 李小荣, 陈道瑾, 等.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应用[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0 (5) :474-477.
[8]张在鸿.核素导航联合染色法检测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的初步临床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 2011, 5 (2) :123-132.
[9]林华, 骆成玉, 张键, 等.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乳腺癌可行性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56 (30) :96-98.
腋淋巴结清扫术 第5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病人, 男13例, 女7例;年龄24岁~51岁;15例术中行冰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甲状腺癌, 但颈淋巴结已转移, 5例术前已确诊为甲状腺癌, 淋巴结已转移者。
2 手术准备
2.1 环境准备
颈部淋巴结清扫属于绝对无菌手术, 所以应安置在洁净手术室的百级手术间进行手术。手术日提前15 min开启空调净化装置, 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 以保证无菌环境。
2.2 物品准备
准备骨科敷料包、甲状腺常规器械、高频电刀、单双极电镊、直角钳、深部小拉钩。
2.3 麻醉方式及手术体位
静吸复合麻醉。病人取仰卧位, 肩下垫软枕, 头偏向非手术侧。
3 手术配合
3.1 切口
取头后伸仰卧位, 头偏向非手术侧 (单侧清扫) , 取曲棍球棒切口 (单侧) 或围裙式切口 (双侧) 。上起自乳突沿胸锁乳突肌外侧缘弯向颈前, 延伸至对侧胸锁乳突肌外侧缘, 颈前切口线一般在胸骨柄上方2横指。
3.2 游离皮瓣
递蚊式钳钳夹切口边缘, 向上提起, 于颈阔肌下方游离皮瓣。上界为下颌骨下缘、下颌角、靠近乳突;内界为对侧颈前肌群外侧缘, 显露舌骨和甲状软骨;外侧界为斜方肌前缘;下界为锁骨上。游离时递电刀切割。可用单极或双极电凝止血, 皮针4号线缝合吊线, 暴露术野。
3.3 患侧甲状腺及峡部切除
电刀切开颈白线至甲状腺被膜, 递蚊式钳在囊鞘间隙分离, 暴露甲状腺, 分离患侧甲状腺上极, 切断, 递1号线双重结扎甲状腺上动脉;分离外侧及背面, 解剖显露喉返神经, 递直角钳分离下极, 切断, 1号线结扎甲状腺下静脉, 于甲状腺下动脉分叉处递剪刀切断上下分支;递弯钳紧贴气管分离峡部, 靠对侧剪刀切断峡部, 直视喉返神经下将患侧腺叶及峡部用10号小刀切除。创面递纱布电刀止血, 探查气管、食管沟、喉前、气管前有无肿大淋巴结。
3.4 寻找保留副神经
于锁骨上两横指与斜方肌前缘交界处结缔组织内可找到副神经, 也可在耳大神经上方1 cm胸锁乳突肌后缘处结缔组织内找到副神经。递术者蚊式钳夹住少许组织, 另一手递弯钳分离寻找, 找到后用止血钳游离副神经, 分离神经穿过胸锁乳突肌时停止。在分离、追踪过程中, 递艾利斯提起副神经。周围出血可用单极或双极电凝止血。
3.5 切断颈外静脉、颈丛神经分支
剔除胸锁乳突肌表面筋膜, 游离颈外静脉时, 递弯钳沿静脉走行钝性分离, 切断上端, 递4号线双重结扎, 递电刀沿胸锁乳突肌全长切开表面筋膜, 递蚊式钳夹住表面筋膜, 向前内侧牵引, 将筋膜用电刀从肌肉表面解剖开, 到达胸锁乳突肌内侧缘, 递弯钳将肌肉向外侧牵引, 继续递弯钳将筋膜与胸锁乳突肌内侧剥离, 遇到小血管可用电凝或切断结扎。
3.6 清扫Ⅴ区
3.6.1 锁骨上区解剖
电刀沿锁骨上缘切开颈筋膜, 切断锁骨上皮神经, 递弯钳分离切断颈外静脉下端, 递4号线双重结扎, 递电刀沿锁骨上缘逐层切开淋巴脂肪组织, 切断4号线结扎肩胛舌骨肌下腹, 向深部分离直至椎前筋膜。
3.6.2 颈后三角解剖
保护好副神经, 沿斜方肌前缘向上解剖。在斜方肌前缘递4号线结扎颈横动静脉;递弯钳在椎前筋膜表面分离, 从后向前到达胸锁乳突肌外侧缘, 上方应暴露头夹肌和肩胛提肌。用电烧或锐性解剖胸锁乳突肌后筋膜, 到达肌肉后缘与内侧剥离的筋膜汇合, 从而完全游离胸锁乳突肌。
3.6.3 颈静脉角解剖
递纱布条牵引已游离的胸锁乳突肌, 分离、显露颈内静脉下段, 将胸锁乳突肌牵向内侧, 递电烧切开较浅的脂肪组织。在颈内静脉外侧1 cm处递止血钳钝性分离, 显露膈神经。递止血钳钝性分离、1号线结扎或1号线缝扎静脉角组织, 要钝性分离, 4号线结扎胸导管, 防止淋巴瘘。
3.7 游离副神经上段
于胸锁乳突肌上1/3部位可找到副神经上段, 分为胸锁乳突肌肌支及斜方肌支, 两支均应妥善保留, 向上游离副神经至二腹肌水平。
3.8 清扫Ⅱ、Ⅲ、Ⅳ区颈鞘的解剖
递剪刀、弯钳在下颌腺下缘切开组织, 显露二腹肌, 递电烧切除颈前肌群前浅筋膜, 并向外侧分离。递小刀 (10号刀片) 分离切开颈血管鞘。显露全程的颈内静脉, 小分支递蚊式钳钳夹切断, 递1号线结扎。递拉钩将胸锁乳突肌和二腹肌拉开, 并将舌下神经、副神经上段和颈内静脉保护在其下方。用电烧切开浅表的组织, 也可用双极电凝, 边凝边向下撕开, 基底为椎前筋膜, 清扫Ⅱ区。将颈后三角切除的软组织标本从肌肉下向颈前游离, 递小刀或电烧分离。注意保护膈神经, 切断颈丛神经2支~4支, 到达颈鞘外侧递小刀锐性分开, 给助手递纱布向内侧推颈内静脉帮助暴露, 显露迷走神经。清扫Ⅲ、Ⅳ区, 将整个标本切除。
3.9 严密止血, 冲洗放引流
麻醉师鼓肺检查有无漏气和淋巴瘘, 颈静脉角处可喷洒生物蛋白胶。清扫区放两根潘式管引流, 接负压。甲状腺创面放一潘式管, 逐层缝合切口。
4 体会
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要求器械护士要熟悉颈部解剖知识, 才能配合默契, 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巡回护士要将手术中切除的标本逐一标记清楚, 随时送冰冻和拿取结果, 告知医生, 防止标本错位和遗失。标本切除后, 术者应更换手术衣、手套, 用未使用过的手术器械缝合。单极电刀头前需加保护套。抽取生物蛋白胶时, 针头要干燥, 以免影响胶的使用效果。
参考文献
腋淋巴结清扫术 第6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7例, 年龄最大的61岁, 最小的32岁, 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2例, 宫颈癌Ⅰ期6例, 宫颈癌Ⅱ期1例, 手术最长时间6 h, 最短2.5 h, 出血量最多400 m L, 最少100 m L.
2 术前准备
2.1 心理护理
手术室护士于手术前1 d下午到病房查看病历, 与患者沟通, 手术前患者多数有紧张、抑郁、悲观、恐惧心理, 常出现失眠焦虑、血压升高等症状。针对此种情况, 我们要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介绍手术专家、手术过程以及手术室的环境, 认真回答和解释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 帮助患者减轻压力, 克服、消除恐惧心理, 并让他们知道手术时我们自始至终都会陪伴着他们, 使其在精神上有所寄托, 以更好的状态配合手术。
2.2 仪器的准备
术前准备好监视器、摄像机、冷光源、气腹机、冲洗吸引装置、高频电刀、超声刀、电脑图文处理系统、CO2气瓶。检查各仪器的性能是否完好, 运转是否正常, CO2气瓶的气量。
2.3 器械的准备
普通器械:普通器械包1个, 阴道拉钩3把, 1-0的爱惜康缝线, 宫颈钳1把。腹腔镜器械:备30°镜头1个, 10 mm穿刺针管2个, 5 mm穿刺套管2个, 超声刀1把, 弯钳2把, 电钩1把, 双极电凝止血钳1把, 腹腔冲洗器1个, 持针器1把, 举宫器1套, 单齿宫颈钳2把, 一次性薄膜套。
3 术中配合
3.1 巡回护士
巡回护士术晨进入手术室后, 首先要热情招待, 安慰鼓励患者, 核对床号、姓名、住院号, 检查术前准备情况及睡眠情况, 嘱其深呼吸, 保持平静心情, 用18号静脉留置针在左上肢建立一条静脉通路, 输液器要接延长管。将患者摆成膀胱截石位, 支腿架放到最低位稍微外展, 协助患者往床尾移动到臀部悬空10 cm~15 cm, 双肩置肩托固定, 因为术中需要头低脚高位, 以避免患者的身体向头部下滑。在小腿腓肠肌处贴好电极板并固定好两腿。配合麻醉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全麻, 协助器械护士准备好术中所用器械、物品, 并清点记录, 摆放好各仪器的位置, 开机再次调适性能, 调整好各仪器的参数, 协助医师连接好摄像头、光缆和各种管道等并调试, 根据术者的习惯摆放好电刀脚踏 (超声刀脚踏及冲吸引器脚踏) , 术中严密观察各仪器的性能, 发现情况及时调整。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因为手术需要CO2气腹, 手术时间越长体内吸收CO2越多, 易产生CO2潴留甚至发生高碳酸血症。术中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无影灯的位置, 以便上下兼顾。按照需要在腹腔镜工作站上保存好手术过程的录像及照片等资料。切除并经阴道取出子宫关闭阴道残端前, 应与器械护士一起核对术中用物, 以确保无误。
3.2 器械护士
器械护士将台上器械摆放有序, 要熟练掌握器械的拆装和使用方法, 做到轻拿轻放。常规消毒铺巾后, 与医师和巡回护士一起用无菌薄膜套将摄像头和光缆等套好保证无菌。配合医生置入穿刺套管, 进镜头。术中注视显示器, 观察手术进度, 以便及时准确地传递器械。手术结束拔除穿刺套管前协助医师排尽腹腔内的CO2并清点物品。术毕, 把器械尽可能地拆成小的部分清洗干净。
4 体会
腋淋巴结清扫术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I期、Ⅱ期乳腺癌患者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淋巴结清扫方式的不同分为腔镜下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组 (观察组) 35例和传统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组 (对照组) 35例。所有入选患者术前均行穿刺活检病理明确诊断为乳腺癌, 术前均未行新辅助化疗。向患者交代不同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方式的优缺点, 患者均已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保乳手术15例, 改良小切口手术20例;首先腋下溶脂后腔镜下手术清扫腋窝淋巴结, 然后再行乳房肿块切除或者乳房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过程:腋窝内注入脂肪溶解液。10 min之后, 自腋窝下方乳头水平上方腋中线戳一个约1 cm的孔, 插入负压抽吸器抽吸腋窝内脂肪制造操作空间。自抽吸孔置入trocar, 将之固定于皮肤, 充气将气压控制在0.8~10.5 k Pa。置入观察镜, 在背阔肌前缘和胸大肌外侧缘腋窝上部前后各切孔约5 mm, 置入分离钳及超声刀或者电钩。切断纤维隔显露血管神经, 剔除附着在其间隔上的脂肪及淋巴结, 清扫至Ⅱ水平淋巴结。
对照组:保乳手术17例, 根治手术18例;按传统常规切开手术方式清扫淋巴结, 清扫范围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枚数、术后引流量、预后。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 20.0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4~37个月, 平均随访 (22.21±14.48) 个月, 无一例失访。
2.1 两组术中情况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 (115.46±23.45) min、 (78.73±18.34) min, 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 (48.36±10.35) m L、 (87.42±20.76) m L, 平均淋巴结清扫枚数分别为 (16.67±4.37) 枚、 (18.74±4.98) 枚。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 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术后引流量分别为 (195.57±47.87) m L、 (362.72±67.93) m L, 观察组术后引流量比对照组少,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复发转移者分别为3例和4例。两组复发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乳腺癌是乳腺科常见的病种之一, 随着现代医学的研究发展, 乳腺癌手术的范围也越来越小。虽然最近几年报道的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有了一定深度的研究进展, 但是由于受设备器械、手术技术要求等问题的限制, 此项技术仍不能广泛推广应用, 因此在乳腺癌手术中腋窝淋巴结清扫仍占据主导地位[3]。
当前改良的根治手术已经取代传统的根治手术在治疗乳腺癌中占据主要地位, 因为传统根治手术切口长, 瘢痕大,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容易出现患肢疼痛、麻木、水肿等临床症状, 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4]。随着患者对生活质量和外表美要求的提高, 对目前开放式腋窝淋巴结清扫进行改进是非常有必要的[5]。在这种环境下, 腔镜下清扫腋窝淋巴结手术应运而生, 其通过腋下溶脂, 创造出手术操作空间, 将当前流行的内窥镜技术应用到腋窝手术[6]。其优势在于仅将脂肪溶解抽出, 在腔镜的放大功能下腋窝其余结构显露清楚, 有利于保留皮肤感觉神经及腋静脉周围淋巴管, 降低了术后上肢水肿和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生率[7]。本研究选择临床Ⅰ期和Ⅱ期的乳腺癌患者, 主要是因为Ⅲ期大部分的患者均做了术前化疗, 手术前、后的分期发生改变, 不利于对比研究[8]。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 腔镜下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长。原因主要是由于首先乳腔镜手术操作之前的溶脂和吸脂制造操作空间花费较多时间, 再者腋窝解剖层次结构比较复杂, 腋窝内脂肪、血管神经和淋巴组织多, 增加了手术难度, 由于手术操作空间小, 常需要借助特殊的器械, 手术技巧要求高, 应用超声刀或者电刀往往造成镜头模糊, 因擦拭镜头而耗费的时间较长, 直到目前为止仍没有理想的解决办法[9]。腔镜手术在术中的出血量和术后的引流量两个方面显现出明显优势, 其原因主要是术中解剖结构显露清楚, 术中应用肾上腺素, 微血管的出血减少, 而且超声刀止血作用较好, 所以术中的出血少, 术后渗血少, 术后的引流量就少[10]。腔镜手术清扫腋窝淋巴结的枚数和近期预后与传统手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