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五台山所见作文(精选7篇)
游五台山所见作文 第1篇
游五台山所见作文
游五台山所见
游五台山所见 重庆市永川 重庆永川上游小学二年级五班 张雅娉
暑假的一天,我和家人一起去太原的五台山玩,为什么被称为五台山呢?听导游姐姐讲,五台山,有五个台顶,分为东南西北中台.每座台顶都塑有文殊菩萨.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汽车从大同出发,行驶了几个小时才到了五台山脚下,我远远的看见山特别的高,那儿的山很奇怪,南边全是树,而北边只有些花花草草,山上的天气很怪,山下风和日丽,半山却下着大雨,气温也怪,山下热,山上冷.
五台山是佛文化的`起源地,山上共有124座大小不同的庙宇,这儿香火不断,因为在这儿许愿者上钩是很灵的,所以来朝拜的观光客很多.这儿的庙宇都是历史优久,始建于东汉,,曾作为乾隆皇帝的行宫,五台山风景秀丽,寺庙外形宏伟,菩萨栩栩如生,别具匠心..
五台山有很多美丽的传说,令我记忆最深的是关于观音庙的传说:传说有一个日本人在五台山请观音菩萨东渡日本,他一路护送观音至福建海边,正欲上船,本来风平浪静的大海突然波涛翻滚,日本人觉得这是观音的意旨,于是对着观音象说:如果你不愿意去日本,我愿在此地为您延修一座观音庙初中作文 ,并终生侍奉您.这时海面平静了,并且出现了莲花的水纹.....
五台山是祖国的名山,在这儿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游五台山所见作文 第2篇
就在这座大山里,还有一座小山峰在跟父亲捉迷藏呢,这个山的.名字就叫南五台山,从我们家望去南五台就像爸爸怀里的小宝贝,走到南五台很近很近,抬头一看,哇原来小宝贝又变身成了一名战士保护着爸爸,站在山下远远望去,山腰有一条通往山顶的小路,一眼望不到头。
春天万物复苏,嫩绿嫩绿的小树芽还有远处白色的梨花,粉色的桃花在为南五台梳妆打扮,夏天满山苍翠,小路的两边是葱翠挺拔的竹子像极了一个个小士兵带着整齐的队伍向前出发。秋天有红叶点缀其中,还有那一棵棵银杏树洒下它金黄色的小宝贝,铺成一条金地毯,一直通向山下。远处有几座相隔不远的寺庙,妈妈说:“小树叶是为了保护老和尚们来来回回在这条小路上行走时不被秋天的雨水滑倒。”冬天白雪覆盖着山野,就像给大地妈妈敷面膜一样,在来年的春天更好的滋润万物。
游五台山所见作文 第3篇
《游天台山赋》体现了孙绰三教合一的思想, 体现了玄学在那个时期的新变化。孙绰在《遂初赋》中称其“少慕老庄之道, 仰其风流久矣”[1], 表达隐居之意, 但后来却一直做官, 并未退隐, 且自许“托怀玄圣, 远咏老庄, 萧条高寄, 不与时务经怀, 自谓此心无所让也”[2]。他与名僧竺道潜、支道林等都有交往, 在《喻道论》中, 从理论上论证了佛、道、儒三教在基本上是贯通的。可以说, 孙绰的玄学思想已不再是曹魏西晋时期的易、老、庄“三玄”, 而是佛教兴盛后儒、释、道三教思想相互融合与贯通下的玄学。
一、“游心”之作, 体现了玄学观照事物的方式
关于《游天台山赋》的创作, 韦宾指出:“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不是实地的记游, 而是根据有关天文山的图画来写作的。”[3]《游天台山赋》序谓:“然图像之兴, 岂虚也哉……余所以驰神运思, 昼咏宵兴, 俯仰之间, 若已再升者也。方解璎珞, 永托兹岭, 不任吟想之至, 聊奋藻以散怀。”《文选》卷十一《游天台山赋》下李善注:“孙绰为永嘉太守, 意将解印以向幽寂, 闻此山神秀, 可以长往, 因使图其状, 遥为之赋。”[4]可见, 孙绰创作此赋并非实地游览之经历, 而是以记游的形式, 充分发挥想象力, 驰骋遐思而完成的一篇“游心”之赋。
庄子提倡主体精神的自由, 主张“游心”,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 (《庄子·养生主》) , “精神四达并流, 无所不极, 上际于天, 下蟠于地, 化育万物, 不可为象” (《庄子·刻意篇》) 。孙绰游天台山亦是以神观物, 是在超脱虚静之中, 插上想象的翅膀, 体验天台山的神奇秀丽, 幽迥、玄奥与深窈。“于是游览既周, 体静心闲, 害马既去, 世事多捐。”游览过后, 内心得到净化, 各种烦恼忧愁、功名利禄, 都被抛弃于九霄云外, 而换之以超尘脱俗的玄远情趣。孙绰“游心”而写作此赋, 体现了玄学观照事物的方式。
二、寻仙访仙之旅, 体现了道教中的神仙家思想
道教进入魏晋以后, 由于受当时统治阶级的打击和利用, 开始逐渐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上层神仙道教主张修仙求道, 得道成仙。
孙绰《游天台山赋》体现了神仙家思想。“天台山者, 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 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 灵仙之所窟宅。”谓仙台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非夫遗世玩道, 绝粒茹芝者, 乌能轻举而宅之?”“玩道”是指修炼道术, “绝粒”是道家以摒除火食、不进五谷以求延年益寿的修养术, 而“芝”则是芝草, 生于枯木之上, 古人以为瑞草, 认为服食可以成仙, “轻举”谓飞升, 登仙[5]。仙台山乃仙人所居, 一般人难以到达。孙绰游天台山因而便带有了求仙访道的性质。
写了天台山的钟灵毓秀、“幽邃窈窕”后, 第二段“忽乎吾将行。仍羽人于丹丘, 寻不死之福庭。苟台岭之可攀, 亦何羡于层城?”“羽人”乃神话中的飞仙, “丹丘”则是传说中神仙所居之所, 昼夜常明, “福庭”是指神、佛所居的幸福的地方, “层城”是神话中昆仑山上的高城, 为太帝之居。将游天台山比为仍丹丘而攀层城, 实则求仙访仙。接着写幻想中登山寻仙的过程及所见所感:
释域中之常恋, 畅超然之高情。被毛褐之森森, 振金策之铃铃。披荒榛之蒙茏, 陟峭崿之峥嵘。济楢溪而直进, 落五界而迅征。跨穹窿之悬磴, 临万丈之绝冥。践莓苔之滑石, 搏壁立之翠屏。揽橑木之长萝, 援葛藟之飞茎。虽一冒于垂堂, 乃永存乎长生。必契诚于幽昧, 履重险而逾平。既克隮于九折, 路威夷而修通。恣心目之寥朗, 任缓步之从容。藉萋萋之纤草, 荫落落之长松。觌翔鸾之裔裔, 听鸣凤之嗈嗈。过灵溪而一濯, 疏烦想于心胸。荡遗尘于旋流, 发五盖之游蒙。追羲农之绝轨, 蹑二老之玄踪。
然后是对所见到的“仙都”神奇、壮观的景象的描写:
双阙云棘以夹路, 琼台中天而悬居。朱阁玲珑于林间, 玉堂阴映于高隅。彤云斐亹以翼檑, 皦日炯晃于绮疏。八桂森挺以凌霜, 五芝含秀而晨敷。惠风伫芳于阳林, 醴泉涌溜于阴渠。建木灭景于千寻, 琪树璀璨而垂珠。王乔控鹤以冲天, 应真飞锡以蹑虚。骋神变之挥霍, 忽出有而入无。
游览之后, 作者超脱尘俗, “凝思幽岩, 朗咏长川。尔乃羲和亭午, 游气高褰, 法鼓琅以振响, 众香馥以扬烟。肆觐天宗, 爰集通仙。”
可见, 《游天台山赋》中处处体现着神仙家的思想, 这也是道教进入魏晋以后所呈现的时代特色, 即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 夹杂着许多神仙方术思想。正如张松辉所说: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家还是有相当影响力的, 特别是先秦儒家, 如孔孟, 在文人心中仍占有极高的地位。所谓儒家衰落, 只不过是相对于两汉情况而言。社会思想不可能处于空白状态。儒家失去一统地位, 势必会给其他各家思想让出许多生存空间, 首先兴盛的自然是道家, 道教思想。它凭借着农民起义的影响和颇受时人欢迎的神仙方术, 迅速地扩延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们注《老》、《庄》, 谈玄理, 讲养生, 吃药散, 使道家、道教的思想气氛笼罩着整个社会, 最早成为这一时期能同儒家相抗衡的一大学派。[6]
三、以佛为仙, 援佛入玄, 体现了玄佛思想的交融
以佛为仙, 佛学玄学化, 是东晋以后才有的独特现象。孙绰在《列仙赞传》中所赞的“列仙”, 除了老子、商丘子 (王子晋) 等传统道家神仙人物外, 还有释道安、竺法兰、竺道壹、支愍度、支孝龙、康僧会等佛门名僧。这也是东晋玄佛合流的反映。
东晋偏安江左, 历经战乱的士大夫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消极苦闷的失落情绪, 玄学为其提供了良方, 而佛教“般若思想不仅能提供一种与玄学相类似的精神境界, 而且在义理的讨论方面也相当投机, 甚至能提出超过玄学的新解”[7]而名僧与名士的交游, 使得佛教教义不断向士人思想中渗透, 佛学与玄学逐渐融合, 许多玄学家同时也颇精佛理, 孙绰即是其中之一。
玄佛合流、以佛为仙在孙绰《游天台山赋》中亦有反映。如序中“涉海则有方丈、蓬莱, 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 灵仙之所窟宅。”由孙绰《列仙赞传》知, 孙绰所指的仙示是道仙, 亦是佛仙, “玄圣”和“灵仙”, 玄学道家和佛教列仙相映成趣。对“仙都”景色描写中的“王乔控鹤以冲天, 应真飞锡以蹑虚”, “王乔”为传统的道教神仙代表;“应真”则是佛教罗汉的别名, 此处指得道真人。援佛入玄, 借佛教意象来指代玄学意象, 阐述玄理, 体现了二者的相互影响。“法鼓琅以振响, 众香馥以扬烟, 肆觐天宗, 爰集通仙”中, “法鼓”是佛教的法器之一, 举行法事时用以召集众僧唱赞的大鼓。佛教的法器被用于仙界, 出现在天宗、众仙的面前, 亦可见玄学对佛学的借鉴。赋末阐发玄理:
悟遣有之不尽, 觉涉无之有间。泯色空以合迹, 忽即有而得玄。释二名之同出, 消一无于三幡。恣语乐以终日, 等寂默于不言。浑万象以冥观, 兀同体于自然。
“有”“无”为道佛两教术语, 尘俗杂念尚未除尽, 要达到虚无清净的境界还有距离。“色”“空”为佛教语, “色空”两句, 指色即是空, 泯灭其界限, 使其合力为一, 湮灭存在, 而得到以无为本的“道”。“三幡”为道教语, 谓色、空、观为三幡, 最易摇荡人心。“有”“无”同出于“道”, 三幡虽不同, 但可消除其界限合而为一, 同归于无。道家与佛家同为一体, 有无相通, 色空相融,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一归于自然。因此, 在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中, 佛道是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的, 这与当时玄佛相融的趋势是一致的。
四、山水玄游表象下的仕隐转化, 体现了儒道二教的相互融通
《游天台山赋》向来被视为由玄言文学向山水文学嬗变的重要作品, 其论述虽主要集中于游玄登仙的玄学道悟, 亦体现孙绰由仕到隐的人生焦虑, 如序中“余所以驰神运思, 昼咏宵兴, 俯仰之间, 若已再升者也。方解缨络, 永托兹岭, 不任吟想之至, 聊奋藻以散怀。”许东海指出, 这几句“诚为孙绰此赋山水玄游表象下仕隐转化的文化隐喻, 山岳成为当代六朝士人的自由往返于仕途隐沦的回转门;从而孙绰《游天台山赋》的体物写志亦成为当代士人调适仕隐人生, 进而成为消解仕隐抉择焦虑的文学橱窗或启示范本。”[8]可谓深得其味。
《游天台山赋》作于永和十一年 (355) 后孙绰任永嘉太守之时[9]。孙绰早年 (332) 曾作《遂初赋》表达隐居意向, 后一直做官, 并未隐退, 但这与其隐逸思想并不矛盾, “浑万象以冥观, 兀同体于自然。”孙绰认为只要精神上做到了玄远超脱、高蹈玄虚, 出仕与隐居便没有什么区别。他在《刘真长诔》中, 赞颂刘惔“居官无官官之事, 处事无事事之心。”[10]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说明在孙绰看来, 儒道二教是可以相互贯通的。
另外, 玄学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相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新思潮, 因此, 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亦是其儒、释、道三教合流思想的反映。
综上, 《游天台山赋》作为孙绰最杰出的赋作, 集中体现了孙绰三教合一的思想, 体现了东晋时期玄学由曹魏西晋的易、老、庄“三玄”向佛、儒、道相融通的“四玄”之学的演变, 这与当时僧人与士人、佛学与玄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是一致的。
摘要:永嘉之乱后东晋偏安江左, 儒、释、道三教逐渐由对立走向融合, 名僧与名士交游频繁, 佛学与玄学相互渗透。孙绰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 这在他的《游天台山赋》中得到反映, 主要包括玄学关照事物的方式、神仙家思想、援佛入玄、山水玄游表象下的仕隐转化等内容。
关键词:孙绰,游天台山赋,儒,释,道
参考文献
[1]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 1958.
[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3]韦宾.汉魏六朝画论十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4]萧统编李善注.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 1987.
[5]姜晓丽.孙绰集校注[D].东北师范大学, 2005.
[6]张松辉.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7]余敦康.魏晋玄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8]许东海.山岳·文体·隐逸--《游天台山赋》与《北山移文》山岳书写及其文化意蕴之对读[J].励耘学刊 (文学卷) , 2010 (2) .
小学作文教学我之所见 第4篇
提起作文是很多学生头疼的一件事,特别是中段学生,总觉得作文无从下笔,不知道去写什么,不知道该如何去写,在这里我略谈一下自己对作文教学的一些看法。
作文实际上就是通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一种记叙方法。由此可知作文实际上是说话较高的一个层次,人的说话也是要经过思想考虑和一定的语言组织,但是是通过口头表达出一定的意思。由此可见一个是口头表达,一个是书面表达,但为什么有的同学说起话来很流利却写起来作文很费劲儿呢?其实说到底小学生作文无非三类:写人、写事、写景。每一个类型我们都开展一次这样的针对性教学,那么我想孩子们的作文水平就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一、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多接触社会
“生活是作文之本。”由于“作文来源于生活”,所以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尝试着跳出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明天完成的传统格局。教师可以借鉴西方小学生的一些做法,让学生跨出教室、跨出校园,跨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
有了那么多的实践经验,学生也就不会胡编乱造,生搬硬抄,而会把实践中的真实的感受融入到作文中去,使作文为生活服务。这样,学生就会在作文中寻找到乐趣,就不会像 那样“为了作文而作文”了。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点:(1)开展丰富多样的 交流活动。我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有时,我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时请学生上台来自己放声朗读;有时要求各组分别围成一圈儿,每个人都选读一至两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长处和短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 觉得自己行。(2)我还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向报刊投稿。开学不到一个月,班级已有两位同学在《作文大王》上发表了自己的作文。当这两位学生拿着刊登着自己作文的书的时候,我大力地表扬了他们,在肯定他们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鼓励其他同学:他能发表,你们也能一定行!这不仅调动了发表优秀作文小作者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其他同学的写作积极性。
三、体会生活,有感而发”用真打动人
作文课上老师习惯性的步骤是:第一步,老师分析本节课的作文。第二步,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这个过程中,老师单方面的强调了写作文和写作技巧的重要性,却忽视了作文是来源于生活而发自于内心的一种表达。生活中,有人、有事、有景亦有情,所以写人、叙事、写景、抒情成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写好这些文章最基本的出发点我个人认为应该要扣住这八个字——体会生活,有感而发。
好文章来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可见亲身参与的重要性。如写人这类文章,我在教学中没有先讲描写这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而是让学生回家观察父母的外貌、语言、动作特征,再引导学生回忆从小到现在同父母的生活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记忆犹新呢?学生虽然与父母朝夕相处,但是因为从没关心所以不曾留意父母的特征和生活,在老师的强调和引导下,他们的主动性增强了,目标锁定了,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抓耳挠腮,生搬硬套,虚情假意了。再如叙事,应该抓住校内开展的集体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记得学校开展拔河比赛,我班学生踊跃参加,并获得第一名的殊荣,我在表扬他们的同时,让他们以《记一场拔河比赛》为题进行一次作文训练,在练习前,我认真讲了详略的写作技巧和直接、间接描写的作用,以及细节描写、倒叙的恰当运用,真实的经历,加上老师的点拨,学生的作文写得得心应手,大大的增强了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四、注重合作,提高学生的作文的质量
合作是新课标重要教学理念之一,合作也不妨用在作文教学上。合作有生与生间的合作、师与生间的合作、生与媒体的合作,并在写作合作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合作包括写作前的合作和写作后的合作。
每个人独立完成一篇作文,这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是天经地义的,而且不容学生越雷池半步,在新课标下的作文训练中应大胆突破这一框框。写作时,特别是写学生不太熟悉的题材时,教师可增加学生同伴交流的时间、空间,允许窃窃私语,允许寻求教师、同学的帮助。有些文题或故事,需要占有搜集较大量的材料,教师可组织小组完成。比如写环保、信息方面题材的。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游五台山作文 第5篇
在路上,我看见了很多松树和花花草草,我发现山路是S形的。
到达目的地了。我很高兴,我和爸爸在一个宾馆住了下来。中午吃完饭后,我和爸爸一起去散步。在途中,我发现有很多的动物,有猴子,鸟,鸭子
我和爸爸先进入了南山寺。途中有高大的松树,壮观的寺庙。栏杆边上有精美的石雕。我们沿着台阶走进寺院,看见很多的和尚,他们大多穿着袈裟。
然后又进了塔院寺,看到了雄伟的大白塔。据说它是五台山最高大的建筑。
随后,我们沿着石板路逐个寺院地参观。寺庙内建筑既雄伟又奇特,还有很多佛像。有的是铜的,有的是石头做的。
游五台山作文 第6篇
车子颠簸着,离我们的城市喧嚣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农田,一座座山峦,在弯弯的山峰上我们的旅行车一步步前进。
穿梭于寺庙的街头巷尾,处处感受到这座古寺庙所散发的悠久的历史韵味。我们跟着导游上了山,来到菩萨顶。有1008个台阶,都是以青石板铺成的,路中的石板经过人们无数次的踩踏,凹陷下去了。挨着墙角还有着厚厚的一层苔藓,更为这幽久的寺庙加了沧桑的味道。我们拜了观音,见了如来,一路奔波,这时游客对一块石碑上的脚印有所好奇,我们的张导告诉我们这脚印告诉我们要尊老爱幼。下了菩萨顶,我们到了白塔寺,听说塔下有释加牟呢的舍粒子,很珍贵的
第二天,我们一大早来到了五爷庙,听说拜五爷有求必应,我们一家子各自许了愿。然后到了1080个台阶的东山,噢,对了,你们一定不知道东山是什么,王台山的五山,东、西、南、北山和中山,东山最高,可看其它四山和寺庙全景。只是1080个台阶很难上的。不过我们齐心协力用一个小时上了山,噢,太美了,寺院合影太美了,美的无法形容,至于没有上来的山而半途而废的人是不知道有多美的,后来,我们又坐览车下了山。
游五台山作文 第7篇
五台山,又称清凉山,位于山西省东部,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台山佛教历史悠久,寺院规模之大,在国内首屈一指,名扬中外。五台山的五座主峰,高度都在3000米上下。五台山主峰区域气魄宏大,顶天立地。五座台顶的寺庙林立,殿宇层叠,楼阁峥嵘,佛塔对峙。这里,高山以古寺作幽雅的饰品,古寺凭高山添加雄浑的气韵。
那里的盛夏,更是一派生机勃勃,万木峥嵘的景象。松柏苍翠,百草浓绿,野花铺锦,庄禾笼青。台怀腹地各具风采的寺庙建筑,置于郁郁青青的五座台顶上,宛如大翡翠盘里聚着宝珠。那里的清晨,台怀寺庙集群区东侧的清水河,飘起一条白雾的长带,向台顶那里的傍晚,站在台怀寺庙集群区,有时见北台鸿门岩云遮雾绕,向山底压来,有时又见孤雾飞升。特别是在似雨的天气里,真是:山色空濛雨亦奇。游动的雾将牌楼和殿堂托起,红围墙在白雾中或现。此刻的美,就在那若有若无之中了。五台山雄伟高大的山峰,多姿多彩的古建筑群,和那充满佛地风情的美丽画卷,古往今来,不知吸引着多少文人,墨客,高僧来此游览观赏和弘扬佛法。
今天就介绍到这里了,请大家下车游览一下吧/记住,不要乱扔垃圾,破坏环境。咱们1:15开始游览,3:30分请大家准时到这里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