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意识范文(精选4篇)
宪法意识 第1篇
一、我国公民宪法意识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意义
(一) 培养和提高公民宪法意识是树立人民主权思想的根本保证
宪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人民主权原则, 确保人民管理国家,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培养和提高宪法意识, 首先是培养和提高人民主权的意识, 增强主人翁观念, 更好地理解宪法的基本精神, 认识宪法是人民自己管理国家的总章程, 自己应当忠于宪法、遵守宪法, 从而树立宪法意识。
(二) 培养和提高公民宪法意识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客观要求
宪法的主要内容是规定关于国家权力的约束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的保障, 其中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及保障其实现是根本目的。所以宪法素来有人民权利保证书的美称。从某种意义上说宪法意识的核心就是公民权利意识, 只有培养和提高公民宪法意识才能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根本实现。
(三) 培养和提高公民宪法意识是提高宪法权威、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曾说:“除非人们觉得, 那是他们的法律, 否则, 他们就不会尊重法律。”宪法也是一样。当人们无法真正享受宪法规定的权利时候, 人们便会失去对宪法的尊重, 宪法也随之丧失它的权威。没有宪法权威, 便不可能形成宪法意识。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是其他法律制定的依据, 所以依法治国首先是依照宪法治理国家, 离开宪法依法治国将失去根据, 将迷失方向。依法治国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宪法的重要性和权威。所以培养和提高公民宪法意识是提高宪法权威、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四) 培养和提高公民宪法意识是国家机关、政党、团体和公民守法的重要前提
我国宪法规定, 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政党、团体都必须依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增强守法观念首先要遵守宪法, 才符合国家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所以培养和提高公民宪法意识是国家机关、政党、团体和公民守法的重要前提。
二、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公民缺乏宪法基本知识
对宪法知识的系统掌握是培养宪法意识的基础。然而, 我国许多公民只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但对国家机构、国家结构形式和政权组织形式等宪法常识认识不足, 对公民在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之甚少, 对宪法的基本原则、精神、价值等领悟不深。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普法宣传对宪法基本知识的宣传的不足, 公民对宪法的学习热情不高所造成的。
(二) 公民未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
宪法至上表现在守法上, 就是我国公民树立宪法为根本的宪法观念, 将宪法作为自己行为的最高法律准则, 以此来判断违法与否。[3]然而, 诸多公民未能充分理解宪法至上的内涵, 更缺乏以宪法来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宪法为何在公民心目中难以至上?其根本原因是宪法在理论上的地位与在现实中的作用相脱节。宪法的权威性及其效力的最高性在宪法理论界得到了普遍认同, 在立法中也有明确规定。但是, 在我国现实社会中, 这种权威性和最高性并未使宪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实践中, 许多公民感受不到宪法的权威和价值, 宪法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权利的宣言书。
(三) 公民的宪法权利意识薄弱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 公民权利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公民普遍注重个人权利, 渴望实现平等权利。但是, 许多公民对自己作为国家公民应当或实际享有哪些权利和自由不清楚, 权利意识极其模糊。同时, 公民行使宪法权利的意识薄弱。在自己的人身权利、政治自由、劳动权、受教育权等重要宪法权利受到侵犯时, 往往表现出淡漠情绪和消极态度, 无法有效地进行救济。造成公民权利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在我国,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公民的义务观念浓厚而权利意识淡薄, 对宪法基本知识的缺乏, 这是导致宪法意识淡薄及对宪法存在误解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导致许多公民对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合法权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第二、当前社会存在着贪污受贿、失职渎职、权大于法、践踏人权的现象, 使公民认为社会主义法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而丧失对法律权威和正义的信任;第三、受到我国诉讼制度某些弊端的影响, 公民对诉讼怀有恐惧和偏见心理, 尽量避免用艰难的诉讼方式维护自身的权利。[5]
(四) 公民的公民意识严重缺位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 它是公民对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应履行权利和应承担义务的自我认识。[6]公民在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中, 往往容易忽略扮演公民这一最普通的角色, 因而也就缺乏最基本的公民意识。在政治生活方面, 部分公民对我国的基本制度及自己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认识不清。一些公民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 往往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在法律意识方面, 公民普遍存在着对法律知识了解不够, 对法律的作用认识不足等问题。此外, 公民的守法意识也有待提高, 相当多的公民在法律与利益发生冲突时选择了利益, 没有遵纪守法;在民主意识方面, 部分公民缺乏对我国民主制度的了解, 片面抱怨我国民主制度不完善, 没有认识到经济发展水平与民主建设的辩证关系, 同时公民的参与意识缺乏, 没有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的管理中发挥公民的作用。公民的公民意识缺位主要包括以下原因:首先, 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 国家和社会不太重视公民的公民地位, 也没有对公民进行系统化的公民意识教育;其次, 公民对有关公民教育的普法宣传不重视, 对公民知识的了解不全面。
三、我国公民宪法意识培养和提高的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推动, 我国公民的宪法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甚至在某些时候还推动了宪政实践的发展。但是, 总体而言,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法律制度还有待完善、尤其是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 宪法意识还亟须提高, 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仍然是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宪法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公民宪法意识的途径, 而教育的方法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 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也存在多种措施。
(一) 开展普法活动, 普及宪法知识
自从1985年第一个普法宣传实施以来, 我国的普法宣传活动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其中, 宪法知识的宣传教育一直是我国普法活动的重点。尽管如此, 由于我国的整体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 人口基数大, 而普法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大众, 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 因此, 普及基本宪法知识的活动仍然必须坚持下去。在基层组建宪法知识学习小组, 如在各学校、居委会及村民自治组织成立宪法知识学习班, 让广大公民集中统一地学习宪法知识, 了解宪法的精神, 树立宪法理念, 要紧紧围绕生存、发展、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公平、正义等主题来展开, 摒弃那种以公民义务的教育为主线的教育方式, 从而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6]
(二) 重视政治教育, 培养宪法理念
公民宪法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具体形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 公民宪法意识与政治意识存在着紧密天然的联系。很难想象, 一个没有良好政治意识的人会形成良好的宪法意识。我们要把宪法教育作为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 把培养公民宪法理念作为政治教育的核心。宪法理念是公民对于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对宪法的基本思想和精神的坚定信念。它在公民宪法意识中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宪法理念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需要逐步转化为公民个人的内心信念。广大公民在学习宪法时, 要变被动为主动, 努力加强宪法意识的自我修养, 这就离不开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在民主实践中得以长期的熏陶。[8]
(三) 通过宪法实践推动公民权利意识的形成
宪法是保证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但是, 宪法不应当仅仅只是一本宣言书, 仅是宣言的宪法将只会是一纸空文, 公民权利意识的培养必须结合纸面上的权利和实践中的权利而进行。公民通过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活动, 积极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 从而推动权利意识的形成;通过向人大代表反映意见, 对人大会的关注, 能促使公民权利意识的相成;特别是当公民亲自参与了宪法实践, 比如通过诉讼来保障其具体的权利的时候, 公民的权利意识将会大大增强。公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实践活动是最为关注的, 宪法实践是增强公民权利意识的有效途径。
(四) 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激发公民的宪法意识
民主制度是宪政的重要内容,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其中包括公民参与管理国家的权利和机制。根据宪法的人民主权原则, 在民主制国家下, 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 人民有权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担任国家职务, 管理国家事务。越发达的民主制度, 公民参与政治和国家事务管理的机会越多, 渠道越畅通, 公民的民主意识更浓, 这种民主意识实际上也是宪法意识的一个重要部分。当前, 我国正在积极、有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推进民主制度的建设。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过程也就是实践宪法权利的过程, 有助于培养公民的责任感, 有助于培养公民的公民意识, 有助于激发公民的宪法意识, 这本身就是一个宪法教育的过程。[8]
(五) 建立宪法诉讼, 提高公民宪法意识
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在于建立宪法诉讼。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犯时, 在穷尽了所有的法律手段不能救济自己的权利时, 能够诉诸宪法来救济自己的权利, 那么他才会真正树立宪法至上的宪法意识。任何违反宪法的行为都要受到相应的制裁, 从而维护宪法的权威。
摘要:整个国家的法治状况不仅仅依赖于公民是否具有一般的法律意识, 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公民是否具有一定的宪法意识。“公民的宪法意识是推动宪法实施和国家民主、法治进程的重要精神力量, 是衡量国家法治成就的重要标准, 也是宪法学实证研究的重要课题。”[1]可见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公民宪法意识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意义出发, 对公民宪法意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培养和提高公民宪法意识的措施。
关键词:公民,宪法,宪法意识
参考文献
[1]韩大元, 王德志.中国公民宪法意识调查报告[J], 政法论坛, 2002, (6) :106.
[2]肖蔚云等.宪法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38.
[3]王磊.宪法的司法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2) :35.
[4]唐仕斌.对提升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09 (6) :162.
[5]胡弘弘.论公民意识的内涵[J], 江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5 (2) :70.
[6]叶海波.论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J].湖北社会科学, 2008 (5) :144.
[7]张太保.论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2) :24.
公民宪法意识调查问卷 第2篇
(以下题目均为单选)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出生年份()
A、1959年之前B、1960-1969C、1970-1979D、1980-1989
E、1990-1999F、2000年之后
3、您的学历()
A、初中以下 B、高中、中专 C、大专 D、本科 E、研究生
4、您的职业性质(包括退休之前)()
A、干部B、工人C、农民D、知识分子E、私营企业主
F、个体工商户G、军人H、学生I、职员J、其他
5、您知道现行宪法是哪一年颁布的吗?()
A、1978年 B、1982年 C、1954年 D、1949年 E、不知道
6、您家里有没有我国现行宪法文本?您有没有完整地读过我国宪法文本?()
A、有;完整地读过 B、有;没有完整地读过
C、没有;完整地读过 D、没有;没有完整地读过
7、您认为我国宪法有没有发挥作用?()
A、发挥了很大作用B、发挥了一点作用C、没发挥作用D、不知道
8、您认为我国宪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宪法文本规定的不好B、宪法实施的不好C、没有问题D、不知道
9、您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会用宪法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A、会用B、不会用C、想用但不知道怎么用D、没想过这个问题
10、您认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违宪的事情吗?
A、有一些B、很多C、没有D、不知道
11、您属于下列中的哪一个?()
A、社会主义劳动者B、社会主义建设者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D、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E、不知道
12、您属于下列中的哪一个?()
A、中华民族B、汉族C、少数民族D、都不是
13、您认为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所讲的“一国两区”中的“一国”是指()
A、中国B、中华人民共和国C、中华民国D、不知道
14、您认为我国在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中的“一国”是指()
A、中国B、中华人民共和国C、中华民国D、不知道
15、您更认同我国宪法中的哪一个特点?()
A.社会主义B、共和制C、人民民主专政D、民主集中制E、尊重和保障人权
16、我国现行宪法在过去已经修改了四次,您认为是否还有必要再次修改?()
浅谈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 第3篇
of the party and state has always advocated for"according to the plenum,the socialist legal state"the aim will be required.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backbone of the futur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ing their constitution,for according to the plenum,the socialist legal state has a very important actual significance and theory.This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students to cultivate the problem and made to train students of the constitution should take positive measures.
所谓法律意识,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对法律这种社会现象的心理、知识、思想和观念的总和。(1)而宪法意识是人们关于宪法现象的知识、观点、心理和思想的总和。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公民,既是祖国的未来,又是未来社会的骨干,他们的宪法意识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宪法的贯彻和实施,继而影响到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进程。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确立宪法意识,忠实地遵守宪法、捍卫宪法,对每一位公民而言,都是责无旁贷的。确立起强烈的宪法意识对当代大学生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和国家也一贯重视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将成为以后各行各业的中坚骨干,他们肩负着未来建设民主、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
培养大学生宪法意识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自从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之后,依法治国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民和全社会法律意识尤其是宪法意识的提高。因为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宪法意识不等同于一般的法律意识。面向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造就依法治国的法律文化环境,使宪法意识成为全社会的主导意识。依法治国必须以依宪治国为重要前提和途径。当代大学生作为依法治国的中坚力量,要从根本上树立宪法意识。
2 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力量,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栋梁。当代大学生虽然掌握了宪法知识的基本内容,但是他们对宪法意识的核心内容、宪法的功能、宪法的实施和评价等存在模糊认识,宪法意识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2)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中所存在的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没有形成宪法至上的理念。宪法至上可分为形式上的至上和实质上的至上。前者指宪法典宣布自身的最高效力,后者指人民的法律意识中有宪法至上的观念,有维护宪法权威的意识。(3)法治的最终目标在于确立一种以“宪法至上”为核心的法治秩序,同时在公民心中确立一种宪法至上的信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却认为,一般法律、地方法规、行政法规更有用处。许多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宪法至上的理念。
第二,宪法权利意识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人为本,尊重个体权利,而宪法权利是其他权利的起点,在整个权利体系中居于核心和根本的地位。人们宪法权利意识的强弱,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标准。可大学生的宪法权利意识令人担忧:很多大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享有宪法权利,主体意识不强;大学生对宪法权利的理解存在偏差,宪法所列举的基本权利多达几十种,很大一部分同学仅将之理解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诸如人身自由权、言论自由权等宪法权利则知之甚少;行使宪法权利的意识不强,很多大学生在行使宪法权利方面还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
第三,宪法教育的方式方法缺乏新颖性和生动性。高校的宪法教育相当程度上局限于课堂授课的方式,没有根据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和社会化特点,采取新颖、生动、直观、参与性强、各种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而是照本宣科,搞生硬的说教,使大学生们感到枯燥无味,收效不大。
3 培养大学生宪法意识的积极举措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在军队、军政机关、企业、学校和全体人民中,都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4)“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5)宪法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经过有意识的教育培养,使大学生形成遵守宪法、捍卫宪法、崇尚宪法、信仰宪法的基本理念,使宪法意识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心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宪法的权威性,维护宪法的严肃性,培养宪法至上的观念。宪法至上既是一个政治原则,又是一个法制原则,宪法至上的观念是近代宪法意识的重要内容。宪法至上观念的有无与强弱,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宪法主体有无宪法意识及其强弱的标志。只有加强宪法的权威性,维护宪法的严肃性,才能使大学生产生对宪法的神圣感与崇敬的心情,才能培养他们宪法至上的观念。
第二,加强高校课堂中的宪法学教育,开设宪政公共课程。宪法知识的掌握是形成宪法意识的前提。目前我们要想提高大学生对宪法的认识水平,只能靠普及宪法知识,加大宪法学知识的教育。考察当前的大学公共课程设置与法相关的通常只有法学基础理论课,在国内外巨大压力与时代潮流的双重挤压下,宪政建设势不可挡,在这个特殊历史意义的阶段,开设宪政方面的公共课程来弥补现有宪法学教育的不足,从而在思想上、行为上真正重视起宪法学的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宪法知识的普及。
第三,要革新宪法教育方式。要培养大学生宪法意识,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目前法律基础课课时有限的条件下,一方面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应该把宪法作为重点的内容来讲授,着重把宪法的本质、特征,宪法的指导思想,现行宪法的基本精神、基本制度及公民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在理论上讲深讲透,使学生在思想上确立起宪法是每个人行为的最高准则,违宪就是最严重的违法的观念。懂得维护宪法的尊严,保障宪法实施,是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从而激起学习宪法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开设系列有关宪法知识的选修课程来弥补现有课时的不足,从而在思想上、行为上真正重视起宪法知识的教育,切实发挥法律基础课这个主渠道的直接作用。
第四,要开辟多种渠道,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宪法教育的外部环境。高校应开辟多种渠道,为学生营造一个学宪法、用宪法、守宪法的良好环境。比如说,可以根据宪法教育的目标、任务,结合各阶段的一些热点问题,开展宪法方面的专题讲座,加深大学生对宪法规定的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开展一些与宪法的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行使选举权,直接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结合每年一次的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会议,使大学生了解人大代表们是如何代表人民的意志参政议政的;组织学生参与每年12月4日的法制宣传日活动等,宪法意识真正深入大学生内心。
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是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奋斗目标的基本环节。“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当代大学生具备了系统的宪法知识,才可能有科学的宪法意识与宪政追求。因此,宪法意识的培养是重塑富有天下意识、忧患意识与人文关怀的大学生的一个契机。无疑,这种培养是高等院校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刘旺洪著.法律意识论[M].法律出版社,2001.
[2]程凌.大学生宪法意识调查报告[J].学术交流与动态,2004(12):79-84.
[3]朱福惠.宪法至上——法治之本[M].法律出版社,2002:52.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0.
宪法意识 第4篇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对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研究部署。当前,全党全国正在集中开展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的活动。开展好这项活动,首先应当充分认识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的重大意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宪政史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经过这次修改,我国宪法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国情,更加反映时代精神,更加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要求,必将更好地发挥国家根本法的作用。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对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具有重大意义。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建设任务,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统领全局、贯穿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写入宪法,确立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把十六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写入宪法,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提供了宪法保障。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对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提出了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正确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肯定了这些重要成果,有利于为坚持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提供法制保障,有利于我们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创造新经验、开创新局面。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对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是我们党对自己一贯坚持和实行的发展人民民主方针的新总结、新概括。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有利于我们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完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各项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扎扎实实地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向前进。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对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最根本的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最根本的是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又领导人民贯彻实施宪法和法律,并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有利于我们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一步走上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