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课本剧活动方案(精选6篇)
校园课本剧活动方案 第1篇
“书声琅琅诵千古美文 琴声悠悠演万代佳剧”
榆林市第三小学经典诗歌朗诵暨校园课本剧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活跃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凸显班级读书活动特色,创建书香校园。特在学校举办“书声琅琅诵千古美文 琴声悠悠演万代佳剧”经典诗歌朗诵暨校园课本剧活动
二、活动时间:
2012年10月23日星期二午自习:中高年级朗诵比赛
2012年10月25日星期四午自习:低年级课本剧表演
三、参赛要求:
1.以班级为单位,每班一个节目。
2、诗歌朗诵内容要以歌颂祖国、歌颂家乡、热爱校园、热爱生活、弘扬传统道德的诗歌或散文诗。形式可多样,可以是独诵、双人朗诵或小组朗诵、集体朗诵,可适当配音乐和表演,形式尽量多样化,但要突出朗诵,倡导脱稿朗诵。时间不超过5分钟。
3、课本剧表演以语文课本为主,也可以选用其他故事素材。要求能忠实于课本(原著),也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可以是小话剧、小歌剧、小歌舞剧、小品等形式,要求主题鲜明、内容健康、情节完整、富有创意。时间不超过10分钟
4.地点:电教室
四、评分标准:(十分制)
(一)诗歌朗诵比赛
1.遵守纪律,上下场迅速有序,精神饱满,表情自然,着装整齐。(2分)
2.声音洪亮、饱满,能准确表达所选文章内涵,做到声情并茂,整体效果好,有艺术感染力。(3分)
3.普通话标准,能正确把握语速、语调、顿挫节奏、轻重音节奏。(3分)
4.表现形式活泼、新颖,富有创意。(2分)
(二)课本剧表演
1.内容:以语文课本为主,也可以选用其他故事素材(含小话剧、小歌剧、小歌舞剧)。(2分)
2.道具、服装等,要求以自制为主,布景等由各班自行负责。(3分)
3.表演自然、精彩,有感染力等。(4分)
4.每个节目表演时间最长不能超过10分钟,演员人数不限。(1分)
五、奖项设置及评审办法:
1.评奖分一、二、三等奖。
一、二、年级共十二个班,比例为2∶3∶4,三、四、五、年级共十八个班,比例为:2∶3∶4。
2.比赛采用评委现场打分制。
3.评分方法为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取最后平均分。
六、人员安排: 1.负责人:周艳霞 2.评委:各年级语文组长 3.主持:高米拉郝爽李佩洲 4.现场调度:霍艳霞 5.合分:杨侯娥
七、其它说明:
1.每位班主任要认真组织、辅导,比赛结果记入班主任工作考核。
2.参赛名单以年级组于2012年10月17日交送霍艳霞老师处。
3.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校园课本剧活动方案 第2篇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我们将开展校级活动——“大课间”活动之课本剧表演。该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内容,体验书中情节,感悟作者情感,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为了更好地落实这项活动,我们将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明确对象:以课本为主,既忠实于课本,又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可根据需要对人物的语言(对话)及相关情节作调整充实,但不能改变主题和主要内容情节。
二、抓实课本剧教学的基本环节。课本剧教学的基本环节可分为:选读素材——解读、完善剧本——分配角色——观看视频——排练剧情——剧务策划——落实表演——评价反馈
选读素材。一般选择故事情节较为曲折、趣味性、可读性较强的叙事作品作为教学的素材。简单的叙事作品可以作为局部或单项教学训练的内容(如:对话表演、神态表演、动作表演等)。材料选择后,要引导学生自己赏析故事情节特色、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准确把握作品主题;要注重品味具有表现力的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语言,以把握作品的精髓。有些精彩的片段可以在阅读赏析过程中随机模拟表演,以检验和锻炼学生的表演才能,为分配角色、正式表演打下基础。
解读、完善剧本。教师给学生分发剧本,引导学生理解剧本主题、故事情节、人物表演的动作神态语言、舞台说明以及转场技巧。剧本的改编完善要考虑到实施表演的相关条件,因情制宜,因校制宜,以保障表演活动的有效实施。
分配角色。角色演员的选择与分配以自荐、民选、轮流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努力使人人有上场表演的机会。暂时没有分配到角色的人员,尽量安排剧务的各项任务,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形成一个服务表演的大团队。
观看视频。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组织学生观看与课本剧相关的影视剧,为学生排练剧情提供帮助。
排练剧情。排练,主要靠学生的兴趣与自觉性。老师必须随时随地观摩与指导。每次排练,剧情可以是整体,也可以是局部或片段。
排练必须集中在每周二、四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尽量不占用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排练一段时间后,可以组织中期交流活动,分析进程与得失,策划改进措施。
剧务策划。在排练的同时,剧务组成员应参与观摩、以便构思与剧情表演相适应的布景、道具、化妆、音响等。剧务策划的过程,尽量发挥学生的专长。布景、道具的制作以学生制作为主。剧务组努力争取他科(美术、音乐等)教师及相应专业人士的指导。表演使用的器材以因陋就简、节约环保、便利适用为原则。
落实表演。课本剧的正式表演要纳入学校中心活动的议事日程。定期或分批开展汇报表演或表演竞赛活动。在大型的节日活动中,要给予课本剧表演一定的席位。在即将表演的时节,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表演活动方案。表演的观众规模尽可能扩大,尤其要邀请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士参加;有条件时可以将课本剧表演送入社会,以扩大其社会影响。
评价反馈。评价反馈环节十分重要。这环节有利于反思过程、明确得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有利于发现人才、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评价反馈的主体是学生,提倡学生自评与互评。兼以请指导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家长、专业人士、其他观众评价。可以仿照电影艺术节评比的方式设计出各类奖项:最佳男女主角、最佳配角、最佳布景设计、最佳道具设计、最佳音响设计„„,这样,有利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后续活动的开展。
三、分工合作、各司其责。这主要针对这项活动的负责人与授课人。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预先选择确定课本剧素材,并准备好剧本。
高职校园课本剧改编方法之管见 第3篇
1 选择剧本材料
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成语故事、古典诗词、名人轶事、文艺名著名篇,乃至科普小品等都可以作为校园课本剧改编的材料,关键是要选择故事性较强、情节较生动、矛盾冲突较明显、人物性格较突出的材料作为剧本,例如“三言二拍”里的作品、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三毛的散文作品。
2 明确戏剧冲突
所有的戏剧基本上都产生于冲突。在悲剧中,总是有形体力量之间的冲突,或精神力量之间的冲突,或二者兼而有之。而在喜剧中,总是有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冲突,或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可见,戏剧冲突是戏剧表现的基本规律。明确戏剧冲突首先找出原文中各种人物之间因意志、欲望、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带来的各种矛盾;其次要明确哪些矛盾是贯穿始终的主要矛盾,哪些是次要矛盾,并且明确这些矛盾冲突的类型是人与自然的冲突还是人与社会的冲突或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最后考虑如何强化主要矛盾。
3 设计戏剧结构
戏剧结构不仅涉及戏剧具体情节的安排,还包括戏剧场面的具体设置,它既体现在完整的情节构造与展开中,又与戏剧场面的铺排和处理直接关联。戏剧结构包括外结构(情节、场面的构造)和内结构(主题立意、情境、意象的创设)。戏剧结构的创造是以总的主题立意来统领布局,进而以人物及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为中心,在戏剧冲突的构造中组织剧情线索,安排戏剧场面。
3.1 提炼主题
戏剧结构创造的首要任务是确定主题,即戏剧家李渔所说的“立主脑”,这个主题不是简单地设置一个抽象的主题,而是将原文中不甚鲜明的主题加以提炼或侧重突出某一方面主题,如作品《家》中有三重主题,曹禺改编的戏剧《家》着重突出觉新、瑞珏、梅芬为代表的诸多青年的爱情悲剧和青春力量这一主题。
3.2 确定戏剧类型
戏剧类型主要包括5种:一是锁闭式结构,如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曹禺的《雷雨》;二是开放式结构,如《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等中国戏曲的绝大多数剧目;三是人物展览式结构,如老舍的《茶馆》、高尔基的《底层》等;四是冰糖葫芦式结构,如沙叶新的《陈毅市长》;五是时空交错式结构,如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等。我们要根据所选文本情节、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结构,如改编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可以采用锁闭式结构,先把马嵬兵变、唐玄宗面临是否处死杨贵妃的危机放在前面,再将杨玉环被选入宫、受到皇帝专宠、杨家由此鸡犬升天、唐玄宗与杨贵妃纵欢误国的前因后果导出;改编曹雪芹的《红楼梦》可采用时空交错式结构,利用现代光影及音响技术,将神话世界、现实世界、理想世界及贾府由盛到衰、群芳命运悲剧交叉叠合出现在同一个舞台上,形成强烈的震撼效果;改编中国戏曲《西厢记》《牡丹亭》等剧目可以采用开放式结构;改编钱钟书的《围城》可以采用冰糖葫芦式结构。
3.3 设计场面与幕次
戏剧结构的主体任务是对情节和场面布局的设计,纵向,可以设计出贯穿性或段落性的1条或数条情节线索,横向,可以安排成几幕几场中的场面布局。点线结合,纵横交错,以情节线索引领场面,同时以场面的开掘来展示剧情。
3.3.1 先确定场面,再决定幕次
场面是展现戏剧情节、构成戏剧作品的基本单位。若干场面构成一个场次,若干场次构成一幕,由此形成独幕剧、多幕剧。因此,设计场面与幕次时要先确定场面,再决定幕次。构成场面的主要因素有3个:一是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和场所;二是剧中人物;三是剧中人物的具体活动过程,主要用来展示和交代剧情或冲突的某个阶段。在一个剧本中,我们要先找出全剧的场面数,再看这些场面能构成多少个场次,最后根据场次确定构成多少幕。在设置场次时,要处理好明场与暗场的关系,在明场里还要处理好重点场面和过渡场面的关系。
3.3.2 有效进行技术性调度和艺术性调度
技术性调度是指导演根据场所提供的条件安排场面,组织表演,以展示剧情,需要突出戏剧演出的技术性规律,如舞台或画面的运动、平衡、对应、对比,以及音响、灯光、道具的设置等。艺术性调度是在技术性调度的基础上突出对戏剧情境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并通过有效运用各种技术和艺术手段实现导演的艺术构思,这些手法包括铺垫法、抑扬法、呼应法、停顿和静场等。在有众多人物出场的场面中,必须有效地突出场面的“焦点”;在“向内转”的现代剧场中,往往需要打破时空秩序,以表演区的分割或转台、升降台的运用来实现场面的多层次、多角度的交叉,甚至以“无场次”来实现场面的流动等。
3.3.3 处理好第一场戏和最后一场戏
戏剧结构安排要将各种人物行动、复杂的生活事件整合为一个有序的过程和完整的统一体,即在安排“起、承、转、合”时要做到首尾贯通,前后一致,尤其要安排好第一场戏和最后一场戏。第一场戏是关键,要迅速向观众传达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主要人物及人物关系,力争让所有演员都能上场,预示剧情发展的方向、布下悬念,力争从矛盾最激烈的地方入手,引起观众的兴趣与思考。最后一场戏往往是全戏的总高潮,要求能够伸展高潮所带来的紧张并解决之前建立起来的矛盾,使全剧的节奏回复到平衡状态,有利于全剧意义的表达以及剧情构造效果的呈现。
3.3.4 安排好戏剧节奏
安排戏剧节奏要考虑节奏的绵延性、变化性、周期性。节奏的绵延性即总体上的递进形式和具体的张弛有致、动静结合;节奏的变化性即多种艺术因素的结合以及情感、情绪的跌宕起伏,正如清代剧论家徐大椿所说的顿挫、轻重、徐疾等的合理配置;节奏的周期性依剧种的不同有所变化,喜剧是一种“轻快的节奏”,周期不能太长,悲剧表现的是悲剧人物的一生,周期性较长,悲剧动作具有连续性,但每个动作不宜轻易缓解,更不能随意终结,当然在动作的展开过程中可以加入一定的喜剧因素以缓解沉闷的剧情。在具体的运用上一定要根据观众的观赏心理来决定,如针对年轻观众节奏可以加快一些,针对小孩、中老年观众节奏可安排慢些。此外,还应运用空间场景的变化、场面调度、音效运用、光线和色调处理等导演手法来达到“情节的进展有节奏,舞台的声光色彩无不有节奏为之调和”的目的。
4 强化人物形象
戏剧主要靠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戏剧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2个方面。舞台说明用来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背景、服装、道具、布景等,也可以用来交代人物的表情、心情,还可以用来描绘人物的动作、上下场。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人物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适合舞台表演。比如原文中能够强化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对话可以直接保留或适当添改;原文中能够强化人物形象、能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转换为人物对白,也可以变成独白或旁白;有些精彩的、推进情节的描述性语言需要根据原文的内容,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地改变成为人物的语言。戏剧艺术的基本手段就是动作。黑格尔曾说:“能把个人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戏剧动作大致可分为纯粹的外部动作、性格化动作、心理动作3类。在课本剧改编中,特别要强化性格化动作、心理动作,因为它们能充分体现人物性格、展示具体情境、激发观众的兴趣与对剧中人物的爱憎、推动情节的发展。例如,改编《孔乙己》要突出孔乙己十分神气地将“九文大钱排出”的动作;改编《葛朗台》要突出葛朗台爱钱如命、疯狂病态的动作,如他在濒临死亡之际,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耶稣像,他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的动作。
此外,校园课本剧改编可以不拘泥于原著,对原有材料作出新的解释,重新展现人物的思想和精神面貌,用大胆的想像和多样的手法(如打破时空限制、语言上文白通用、古今通用、中外通用、不同剧作的人物相汇等),使之与新的时代精神息息相通,正如郭沫若所说“借古人的皮毛,说自己的话”,起到为现实斗争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英)阿·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M].徐士瑚,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108.
编演课本剧,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第4篇
一、编演课本剧实行主题管理
我校在推进课本剧活动的过程中,采用主题管理,分别为:走近课本剧、编写课本剧、排演课本剧、感悟课本剧。
1.走近课本剧
开学初,我校组织语文教师,利用一个月左右时间和学生们共同学习我们的课本剧校本教材来了解课本剧的相关知识,学习一些优秀的课本剧剧本,观看课本剧视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激情,为下一阶段的编演课本剧作好铺垫。
2.编写课本剧
在走近课本剧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全校师生依据年级特点,以课本为基准,编写课本剧剧本,并且设立奖项,评出优秀作品。《两小儿辩日》《黄纱巾》都被改变成为可演性很强的剧本。因为前一阶段学习有基础,再加上评比奖励机制,所以全校师生都积极参与。
3.排演课本剧
在前两个阶段工作的铺垫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语文、音乐、美术老師,动员全体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先确定优秀的,可演性很强的剧本,在班级内部确定演员,语文老师指导熟悉剧本,音乐老师协助排练,美术老师帮助设计道具。我们举办了一次“课本剧艺术节”,全校设置集体一、二、三等奖,另外还设立了优秀道具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
4.感悟课本剧
经历前三个阶段后,尤其是排演阶段,老师、学生感悟都很多,我们安排学生写一次以《我与课本剧》为题的作文,老师可以撰写与之相关的论文,把课本剧活动由实践向升华到理论。
二、校园内编演课本剧的好处
1.编演课本剧,深化学生文本阅读
要创作出优秀的剧本,学生就必须深入领悟课文内容。除了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有效引领,帮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还应要求学生读透内涵,熟知背景,明晓主题,既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要梳理清楚课文的故事情节。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精读文本、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有效地理解文本,领会文本的深刻内涵,尤其是人物语言的描写对人物性格的有力揭示。
2.编演课本剧,变革语文教学模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在知识的灌输中备受冷落。而“编演课本剧”吹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号角,学生是知识的自主者、合作者、探究者,教师则成为引导者、促进者、交流者、讨论者,师生共同成长。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创新,内心情感不断丰富,形象思维得以加强,创新能力逐渐提高,他们用心灵与作者对话,与书中的人物为友,深刻感受生命的美好。编演课本剧,为我们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方式。
3.编演课本剧,丰富语文教学内涵
课本剧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元因素于一体,比单纯的文学读物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教师要求班级的学生上台来演一演文本中的某些片断,学生的兴趣自然来了!学生不仅有“戏”可看,而且可以看出其中的内涵。变枯燥乏味的文字阅读为立体的、生动的舞台演出。孰优孰劣自不用言说。
4.编演课本剧,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看,课本剧的编演也可称为艺术教育。陶行知十分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又是三件事”,做是学生的中心,也是教师的中心。而学生演剧就是“做”的一种具体形式,编演课本剧,学生可以在自由放飞的时间和空间里,得到个性的充分发展,这是对校园文化的充分渲染。《两小儿辩日》在最后环节补充了科学知识,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里增长了见识。
在课堂里、校园中,最适合演出的就是情趣高雅的课本剧,在编演剧本的过程中,学生对鞭笞“假、恶、丑”,弘扬“真、善、美”了然于胸。他们始终站在文学作品中正义的一边。虽然有些学生演的是反面人物,但他们也能在实践体验中厌恶世界上的不和谐因素。
由于课本剧的选材来源于语文课文,思想健康,艺术性强,精心编演就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营造一个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校风。同时,受到课本剧感染和教育的,不止几人,几十人,而是校园的全体师生,他们才是最忠实的观众。当观众给予一致好评,报以热烈的掌声时,小演员们信心倍增,在舞台上找到了自信,通过适当的引导,让他们把这份自信迁移到正常学习生活中,树立“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学习信心。校园的气氛活跃了,正义的呼声高涨了,校园精神文化的最强音被奏响!编演剧本,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打开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美丽的校园时时处处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小学课本剧比赛活动方案 第5篇
为深入开展读书节活动,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加深对课本、对生活的理解,增加与教材、社会的互动,多方位地汲取文化营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比赛活动组织和负责人
总负责人:诸益华
各年级负责人:三年级:诸益华 四年级:陈利民
三、比赛时间和地点
时间:20xx年3月27星期五下午第三节课到写字课。
地点:报告厅
四、具体要求
1.先由三年级和四年级进行年级内比赛,各选出三个节目进入决赛。
2.内容以课本为主,既忠实于课本,又需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内容要健康向上。每个节目表演时间6~10分钟,演出人数不限。自报课本剧题目。
3.所有表演人员集中在比赛地点观看并按时演出。头饰、服装、道具需贴近活动主题,节目如需要配音或配乐的,自备CD碟并提前做好准备。
4.抽签决定比赛出场顺序。
五、评分标准:
剧本创作:(20分)表演水平(40分)服装道具(20分)现场效果(20分)
六、评委安排:
杨彩芬 孟荣祥 诸益华 陈利民 杨庆锋 周颖
诸益华为评委组组长,负责发放与收集评分表,根据评委打分,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结算出最后得分。各评委自己调换好课务,准时到场进行打分。
七、奖项设置:
元坝一小课本剧排练活动方案 第6篇
一、活动目的为了落实新课改的精神,积极响应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加深对教材、生活的理解,增加与教材、社会的互动,多方位地汲取文化营养,因此,我校领导高度重视,特成立专门小组,积极排练该项活动。
二、活动小组人员
组长:丁华兰
具体负责人:徐月萍刘晓莉 韩红梅王澜
三、活动时间
从3月5日——3月20日为活动排练时间,18日——20日期间进行校内彩排,21日参加元坝区比赛。
四、节目内容
以课本为主,既忠实于课本,又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可以是小话剧、小歌剧、小歌舞剧、小品等,也可以是其他形式,内容要健康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