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旅游规划关键的总结归纳(精选4篇)
寻找旅游规划关键的总结归纳 第1篇
身临其境感悟一下,自己作为一名游客,想去旅游,一般会怎么思考。
首先,会思考想去的旅游区好不好,并且到了那里之后还要觉得好不好。意思就是先寻找合适的旅游对象,再通过旅游来验证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这次旅行是否值得。那么,一般来说,第一步是要靠旅游区的形象打造和宣传,这与旅游区的特色有关,有些人喜欢悠闲的江南古镇,有些人则喜欢浪漫的城市夜景。所以,宣传和形象定位做得好,就可以把游客吸引过来。再是第二步,游客旅行玩之后的体悟,这个就是考验旅游区是否成功的真正时刻,好的景区可以引来游客的二次旅游。否则,差的景区就好比一次性筷子,游客人数上限就是周围人口。所以,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规划要实事求是,不能天马行空,要让游客感觉到这个旅游区名副其实。
其次,就是在旅游前,你将怎么去选择旅游对象。宣传是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广告媒体,宣传片,旅行社推荐等等方式进行实现。举个现实的例子,你将要选择一个江南古镇类型的旅游区,那么先入为主的肯定是乌镇,周庄这几个有名的景区,因为他们牌子响,几乎成了江南古镇的代表。然后就是抉择。有些人会觉得,乌镇周庄是大景区,游客人数多,到时候是看人而非看江南,所以,有这些想法的游客会选择小地方的江南古镇,比如绍兴,嘉兴这类的。还有些人没去过乌镇周庄,所以决定要在这两个地方挑一个,那么肯定是先入为主或者有特殊印象的优先。比如说我,我看过韩寒的《三重门》,里面有一段描写林雨翔他们在周庄的故事,写的很有趣,所以对周庄印象特别好,所以我会选择周庄。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游客对旅游区印象特别好,当然口耳相传,几乎所有想征求别人意见的都是没有去过该地的人,所以别人的意见占大部分,所以要宣传。那么宣传什么呢,特色啊。特色怎么搞,啊哈,这就是个问题了。每个旅游区都要有自己的旅游特色,奇特景观,特殊的历史地位,独一无二的活动等等,凡是有特色而且不是很泛滥的那种并且与整体相协调的,都可以挖掘成旅游特色。举个例子,登高。不是每个旅游区都可以登高的,一个以湖为景区主题的旅游区怎么可以打造出一个登高的旅游项目呢。抓住重点,大力开发。旅游区就和人一样,要有一技之长,这样才能在林总的旅游圈里混。所以,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打造一个响亮的旅游形象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没有之一。
接着,就是如何让游客觉得旅游区真的像宣传的那么好。这就要考验规划师、园林设计师、景区建造单位共同的努力了。再以人为例子,一个人在外面的口碑很好,所以当你看到那个人时,首先会观察他到底真有那么好吗,一般都是从这几点观察。外貌。人靠衣装美靠靓装,看那个人脸是否干净,着装是否得体。人是以貌取人的,形象好,心里打的分数当然就高了。言行举止。举止是否优雅端庄,言语是否合适礼貌。能力。那个人有什么能力,比如他有强大的组织能力,那么就可以胜任一个团体的领袖,他也有巧妙的管理技巧,那么他就可以很好的管理这个团体……这些套在旅游区上,就是景观,服务质量,旅游效果……得体的景观讲究协调,看上去顺眼是标准要求,较高要求就是觉得美。服务质量好比旅游区的内涵,服务好的旅游区可以吸引很多二次游客。旅游效果就是说能够达到游客在来之前的期望,有些人是来度假的,有些人喜欢摄像,有些人是来增长见识的……能力越大,能满足的人群也就越多。所以,可以得出:
寻找旅游规划关键的总结归纳 第2篇
例1 (2014·淮安) 如图1, 顺次连接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四边的中点, 得到四边形A1B1C1D1, 然后顺次连接四边形A1B1C1D1四边的中点, 得到四边形A2B2C2D2, 再顺次连接四边形A2B2C2D2四边的中点, 得到四边形A3B3C3D3, ……, 按此方法得到的四边形A8B8C8D8的周长为_______.
【思路突破】顺次连接正方形ABCD四边中点得正方形A1B1C1D1, 正方形A1B1C1D1的面积为正方形ABCD面积的一半, 根据面积关系可得周长关系, 以此类推可得正方形A8B8C8D8的周长, 进而根据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还可寻找到第n个正方形周长的一般结论.
解:顺次连接正方形ABCD四边的中点得正方形A1B1C1D1, 则正方形A1B1C1D1的面积为正方形ABCD面积的一半, 则A1B1C1D1周长是ABCD周长的;顺次连接正方形A1B1C1D1中点得正方形A2B2C2D2, 则正方形A2B2C2D2的面积为正方形A1B1C1D1面积的一半, 为正方形ABCD的1/4, 则A2B2C2D2的周长是ABCD的;同理, 正方形A3B3C3D3的周长是正方形ABCD周长的;……;故第n个正方形周长是原来的.
∵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
∴正方形ABCD周长为4,
∴按此方法得到的四边形A8B8C8D8的周长为
例2 (2015·常州) 数学家哥德巴赫通过研究下面一系列等式, 做出了一个著名的猜想.
4=2+2;12=5+7;
6=3+3;14=3+11=7+7;
8=3+5;16=3+13=5+11;
10=3+7=5+5;18=5+13=7+11;
…
通过这组等式, 你发现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 (请用文字语言表达)
【思路突破】从题目中不难发现等式的左侧是从4开始的连续偶数, 即大于2 的偶数, 右侧则是两数和的形式, 关键是寻找两数有何特点或者联系, 从而得到答案.
解:通过这组等式, 发现的规律是: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
【解后反思】寻找规律或总结规律的试题, 要注意观察相邻两项之间的变化:差值变化, 形状变化, 大小变化等, 再结合项数进行比较, 总结出相应的表达式, 即要充分理解运用归纳思想的根本———由特殊情况的区别与联系到一般结论的得出.
例3 (2015·安徽) 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21, 22, 23, 25, 28, 213, …, 若x、y、z表示这列数中的连续三个数, 猜想x、y、z满足的关系式是_______.
【思路突破】首先判断出这列数中, 2的指数各项依次为1, 2, 3, 5, 8, 13, …, 从第三个数起, 每个数都是前两数之和.然后根据同底数的幂相乘, 底数不变, 指数相加, 可得这列数中的连续三个数, 满足xy=z, 据此解答即可.
解:∵21×22=23, 22×23=25, 23×25=28, 25×28=213, …,
∴x、y、z满足的关系式是:xy=z.
【解后反思】此题主要运用归纳思想探寻数列规律问题, 考查了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要注意观察并总结规律, 还要能正确应用规律.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判断出x、y、z的指数特征再探寻一般规律.
例4 (2014·盐城) 如图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边长不等的正方形依次排列, 每个正方形都有一个顶点落在函数y=x的图像上, 从左向右第3个正方形中的一个顶点A的坐标为 (8, 4) , 阴影三角形部分的面积从左向右依次记为S1、S2、S3、…、Sn, 则Sn的值为_____. (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n为正整数)
【思路突破】根据函数解析式判断出直线与x轴的夹角为45°, 从而得到直线与正方形的边围成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再根据点A的坐标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并得到变化规律, 从而表示出第n个正方形的边长, 然后根据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加上梯形的面积再减去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列等式求解并根据结果的规律解答即可.
解:∵函数y=x与x轴的夹角为45°,
∴直线y=x与正方形的边围成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 (8, 4) ,
∴第四个正方形的边长为8=23, 第三个正方形的边长为4=22, 第二个正方形的边长为2=21, 第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20, 第n个正方形的边长为, 由图可知,
, 它的面积是第一个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 它的面积是第3个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 它的面积为第5个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Sn为第 (2n-1) 个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而第 (2n-1) 个正方形的边长为22n-2,
【解后反思】 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 三角形的面积, 一次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特征, 依次求出各正方形的边长是解题的关键, 难点在于求出阴影Sn所在的正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长.
寻找旅游规划关键的总结归纳 第3篇
例1 (2014·淮安)如图1,顺次连接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四边的中点,得到四边形A1B1C1D1,然后顺次连接四边形A1B1C1D1四边的中点,得到四边形A2B2C2D2,再顺次连接四边形A2B2C2D2四边的中点,得到四边形A3B3C3D3,……,按此方法得到的四边形A8B8C8D8的周长为_______.
【思路突破】顺次连接正方形ABCD四边中点得正方形A1B1C1D1,正方形A1B1C1D1的面积为正方形ABCD面积的一半,根据面积关系可得周长关系,以此类推可得正方形A8B8C8D8的周长,进而根据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还可寻找到第n个正方形周长的一般结论.
解:顺次连接正方形ABCD四边的中点得正方形A1B1C1D1,则正方形A1B1C1D1的面积为正方形ABCD面积的一半,则A1B1C1D1周长是ABCD周长的倍;顺次连接正方形A1B1C1D1中点得正方形A2B2C2D2,则正方形A2B2C2D2的面积为正方形A1B1C1D1面积的一半,为正方形ABCD的,则A2B2C2D2的周长是ABCD的=2;同理,正方形A3B3C3D3的周长是正方形ABCD周长的3;……;故第n个正方形周长是原来的n.
∵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
∴正方形ABCD周长为4,
∴按此方法得到的四边形A8B8C8D8的周长为8×4=.
例2 (2015·常州)数学家哥德巴赫通过研究下面一系列等式,做出了一个著名的猜想.
4=2+2; 12=5+7;
6=3+3; 14=3+11=7+7;
8=3+5; 16=3+13=5+11;
10=3+7=5+5; 18=5+13=7+11;
…
通过这组等式,你发现的规律是______
___________.(请用文字语言表达)
【思路突破】从题目中不难发现等式的左侧是从4开始的连续偶数,即大于2 的偶数,右侧则是两数和的形式,关键是寻找两数有何特点或者联系,从而得到答案.
解:通过这组等式,发现的规律是: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
【解后反思】寻找规律或总结规律的试题,要注意观察相邻两项之间的变化:差值变化,形状变化,大小变化等,再结合项数进行比较,总结出相应的表达式,即要充分理解运用归纳思想的根本——由特殊情况的区别与联系到一般结论的得出.
例3 (2015·安徽)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21,22,23,25,28,213,…,若x、y、z表示这列数中的连续三个数,猜想x、y、z满足的关系式是_______.
【思路突破】首先判断出这列数中,2的指数各项依次为1,2,3,5,8,13,…,从第三个数起,每个数都是前两数之和.然后根据同底数的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可得这列数中的连续三个数,满足xy=z,据此解答即可.
解:∵21×22=23,22×23=25,23×25=28,25×28=213,…,
∴x、y、z满足的关系式是:xy=z.
【解后反思】此题主要运用归纳思想探寻数列规律问题,考查了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要注意观察并总结规律,还要能正确应用规律.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判断出x、y、z的指数特征再探寻一般规律.
例4 (2014·盐城)如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边长不等的正方形依次排列,每个正方形都有一个顶点落在函数y=x的图像上,从左向右第3个正方形中的一个顶点A的坐标为(8,4),阴影三角形部分的面积从左向右依次记为S1、S2、S3、…、Sn,则Sn的值为_____.(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n为正整数)
【思路突破】根据函数解析式判断出直线与x轴的夹角为45°,从而得到直线与正方形的边围成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再根据点A的坐标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并得到变化规律,从而表示出第n个正方形的边长,然后根据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加上梯形的面积再减去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列等式求解并根据结果的规律解答即可.
解:∵函数y=x与x轴的夹角为45°,
∴直线y=x与正方形的边围成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8,4),
∴第四个正方形的边长为8=23,第三个正方形的边长为4=22,第二个正方形的边长为2=21,第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20,第n个正方形的边长为2n-1,由图可知,
【解后反思】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一次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特征,依次求出各正方形的边长是解题的关键,难点在于求出阴影Sn所在的正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长.
中考议论文阅读论点的寻找与归纳 第4篇
一、论点的寻找
首先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清作者所议论的问题和针对这个问题发表的看法。论点若在文中,一般可用位置判断法,在教学中以具体的文章为例,学生更能理解。即注意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它可能是文章标题,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或在文章开头,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点是第一小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在文章中间,如《不要被人活埋》的论点就是中间的句子:我们要提防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的“捧杀”;或在文章结尾,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总之,论点若藏在文中,我们答题的策略就是直接找出,引用原句回答。若题目不是论点,找论点的步骤就是:首先运用位置判断法、语言标志法从文章中找出与标题相呼应的句子,然后将这些句子进行比较、辨别,看哪个句子简洁,而且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最后确定出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二、论点的归纳
当然,学生除了要学会寻找或提取论点外,还要学会自己归纳概括,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较有难度的。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如何教会学生正确归纳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以《书的征服》为例进行了一番探寻。我从三方面进行:
1. 找关键句
它可能是与标题相呼应的句子;段中心句;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承上启下的句子。我们找出符合的关键句有:
文明的征服其实也是书的征服。
书有说不尽的好处。正因为如此,书才有强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
书不仅征服时间和空间,更征服人的大脑。但是,倘若一个人只是被书征服,而没有征服书,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书虫子。
会读书的人都懂得征服书。
即使先被书征服,最后还是要反过来把书征服。
2. 抓关键词
通过仔细咀嚼和分析,我们发现作者第1和第2两小节主要论述的中心正是第3节开头的过渡句。但是这是作者的真正意图吗?抓住第3节中的一个关键词“但是”,它后面一句话才是作者的论述的核心,而且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还引用了名人名言来证明,第4节举出学生的事例再次证明:我们要征服书。“征服”是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当然是关键词。
3. 语言表达
提取关键词按论点的表述要求组合成句。论点的表述形式应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有针对性设计一道选择题:
下列四项中你认为可以做论点的是: (C、D)
A、不吃亏。B、老实人是不是总要吃亏?C、做老实人不吃亏。D、做老实人总要吃亏。
在选择、甄别中让学生明白论点在表述形式上应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内容上应表示明确的判断,或肯定或否定。(表示判断的词语:是、不是、要、不要、在、不在、多、不多、美、不美)由此学生自然就明白A不是句子,B从标点符号一看就知不是陈述句。C、D是表示明确判断的陈述句。
因此,我们从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来进行论点的正确表述,《书的征服》的中心论点是:我们要征服书。当然,最后我们可从看论据的方式进行验证,看论点能否统帅全文。
三、论点与论题的比较
论点与论题虽只一字之差,但内涵却相去甚远,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明白。
这样“书的征服”是文章的论题,“我们要征服书”是文章的论点。
论题是作者议论的话题,没有任何褒贬感情色彩。论点是作者针对论题发表的观点或看法,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是议论文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