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新材料产业发展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新材料产业发展(精选6篇)

新材料产业发展 第1篇

深圳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2013年第二批扶持计划拟支持项目名单

序号 单位名称

项目名称

面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纳米溶栓靶向体系及其性能研究

溶液法生长碳化硅单晶中台阶聚集现象的控制研究 基于纳米柔性界面的氮化镓自支撑衬底制备及自剥离研究

压电式柔性振动能量收集器及其关键材料的优化 动物标本制作和保存的环保安全新材料的研究 氧化铁-碳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中的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提升)

薄膜太阳电池用纳米上转换材料的优化制备及性能的研究

FRP加固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研究(重点实验室提升)石墨烯增敏微结构光纤SPR传感器研究

高容量混合聚阴离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与电化学特性研究

钛合金人工椎间盘关节面耐磨改性及磨损/腐蚀性能研究

石墨烯场效应管暂态输运性质研究

机制砂颗粒形状与级配对混凝土界面及耐久性的影响 亲水性纤维含银敷料在结核性慢性伤口的应用研究 超快光开关用二氧化钒薄膜研究 001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002 003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004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005 深圳博物馆 006 深圳大学

007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008 深圳大学 009 深圳大学

010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011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012 深圳大学 013 深圳大学

014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015 深圳大学 016 深港产学研基地 017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细菌纤维素复合敷料应用于皮肤创修复的研究 单分散多孔二氧化锆微球的研制及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炭包裹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用于肿瘤前哨淋巴结示踪的研究

富勒烯细胞防护与抗衰老应用机理研究

功能化石墨烯纳米复合组装体的研制及其在柔性储能器件中的应用

气凝胶/Sn基合金高容量动力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高性能锂离子电容器用关键材料穿孔箔的研究 锂电池负极材料Si-M合金/石墨烯的制备及嵌锂机理研究

近紫外激发型RGB三基色纳米荧光粉产生白光的光谱匹配机理研究

印刷电子用铜基合金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与应用性能研究

氧化石墨烯/纳米银-Fe3O4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净化水技术研究

全生物降解聚乳酸复合材料的生物降解性能快速测试关键技术研究

新型复合稀土发光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光电转换应用的基础研究

制备三维层次结构银微粉改善银浆渗流效果的研究 聚酰亚胺功能化膜材料净化室内细颗粒物PM2.5的应用研究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固态电致化学发光联用及超痕量酚类环境激素分析研究

上转换荧光纳米复合物的构建及其在肿瘤光动力学治018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019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 020 深圳市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

02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022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023 深圳大学

024 南方科技大学

深圳市龙岗区华宇新材料研究中心 025 026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027 深港产学研基地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 028 029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030 深港产学研基地

03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032 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

疗中的应用研究

033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

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

基于氮化硼微纳米结构的电子器件封装用高导热绝缘聚合物复合材料

提高生物检测荧光灵敏度的新型纳米柱材料 倒装聚合物太阳电池中溶液法加工的空穴提取层研究 高效苯并二噻吩聚合物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研究 新型纳米碳复合材料应用于高效氧气还原催化的研究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原子层沉积表面处理研究 微纳超结构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超电容应用研究

非晶电机用非平衡振动场作用下Fe基非晶钎焊连接机理与应用基础研究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醚醚酮牙种植表面活化修饰处理对骨整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基于电纺连续纳米碳纤维制备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的研究

一种具有可梯度生物吸收的细菌纤维素/壳聚糖/硼酸盐纳米人工皮肤支架的研究

石墨烯-铁电薄膜超薄复合结构中的去极化制冷效应 UV光固化型碳基复合纳米导电银浆的研制与开发 激光预备牙体用双液型粘接组合物的研究和开发 空气芯光子带隙光纤光栅的写入技术及应用 多孔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

吸波型连续碳化硅纤维的电磁性能及其控制机理 034 035 南方科技大学 036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

037 南方科技大学 038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039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040 041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042 043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044 045 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 046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 047 深圳大学 048 深圳大学

049 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 050 深圳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纳米氧化镁/石墨烯/聚乙烯醇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与抗菌性能研究

柴油车尾气净化的四效催化剂及其催化机理研究 051 052 利用蓝-绿光超材料获得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Cu2-xSe基纳米结构复合材料热电性能研究

基于磷酸盐介观自组装体系的高性能效协阻燃剂设计、制备及其对尼龙66的阻燃机理分析 导电聚合物作为储能器件正极材料的研究 大尺寸LED衬底材料蓝宝石晶体晶界问题探索 基于大功率LED封装用碳化硅自由薄膜的改性及其性能研究

ZrO2/PVDF改性复合膜新材料的研究

高储能密度聚丙烯基柔性薄膜电容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新一代材料的组装合成—可调纳米石墨烯的高效制备方法研究

具有阻燃及多层次预警功能的新型电气绝缘材料研发 基于微波加热技术钙钛矿型复合金属氧化物基NO2及CO气体传感器的研究

刹车用低成本炭/炭复合材料组织结构研究 核设施中利用二氧化碳制备高防辐射型水泥基材料的技术研究

有序介孔g-C3N4/C复合物的合成及可见光催化研究 聚合物纳米粒子载银体系协同抗菌性能的研究 基于高灵敏度微制造生物芯片研究镁及镁合金的神经053 深圳大学

054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055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056 深圳大学

057 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深圳研究院 058 059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060 061 中山大学深圳研究院 062 深圳大学 063 深圳大学 064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065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066 深圳大学

067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

毒性

068 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

微纳颗粒材料光学表征用高通量成像光谱仪的研制 基于石墨烯新型NO2有害气体传感器研究

超声引导缓释化疗药多模乳腺癌植入Mark的基础研究 新型储能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功能型高分子复合粒子合成的热力学方法及其结构调控

交联羧甲基甲壳素三维支架用于软骨组织工程的实验研究

FDM技术3D打印材料关键技术攻关 069 深圳大学 070 深圳市人民医院 071 深圳大学

072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073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深圳市光华伟业实业有限公司

深圳市飞世尔实业有限公司

深圳市华力兴工程塑料有限公司

深圳市惠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074 075 各向异性导电膜的关键技术研发

076 用于LED及汽车照明V0级阻燃高透聚碳酸酯制备技术

077 高性能聚酰亚胺3D打印耗材的制备与应用开发 核电站用1E级K1类无卤阻燃热缩管的研发(高分子材料辐射工程中心提升)

硅晶太阳能电池正电极用铜浆料替代传统银浆料的关键制备技术及工艺的研究开发

高容量长寿命固溶体三元正极材料的研发(工程中心提升)

新型钛陶合金耐磨损人工椎间盘研发

共挤吹膜制备高安全性锂电池复合隔膜研发(工程中心提升项目)

柔性OLED产品用高性能、低成本树脂基板及电极技术078 长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圣龙特电子有限公司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079 080 081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082 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083 深圳TCL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084 深圳中兴创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

深圳市翔丰华科技有限公司

研发

凝胶聚合物特种锂电池隔膜关键制备技术研发

085 新型三维软体防护织物制品的开发与应用

086 动力电池用新型高性能微膨石墨负极材料的研发 高导热有机硅胶粘接复合材料的研究 石墨烯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一种新型导热塑料的新材料研发 087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088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089 深圳市飞荣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泓亚光电子有限公司

深圳市三利谱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海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国志汇富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瑞华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领亚电子有限公司

深圳市富兰克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东冠纸品有限公司

深圳市联懋塑胶有限公司 090 智能LED灯具的新型热磁材料研发

091 宽视角TFT偏光片开发项目

092 土木工程用玻璃纤维增强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093 飞机抑爆材料应用研究

094 超薄聚酰亚胺薄膜工艺技术研究

095 新型不含锑阻燃复合材料的研制与应用

096 环保型高效多功能全合成切削液研发

097 PET转移全息镭射防伪材料研发

电子产品的塑胶外壳、玻璃、陶瓷等纳米级金属质感的表面处理技术研发 098 099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100 深圳市福英达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市贝加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三维打印成型技术制备生物陶瓷骨修复材料研发 半导体封装用超微无铅焊粉研发

用于高密度互连印制线路板(简称HDI)多次高温无铅焊接的铜面防氧化剂(OSP)研发

高能密度钒电池电解液的稳定化机制及其宏量制备技术研究

基于有序硅纳米线阵列的有机/无机杂化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研究

高功率半导体照明封装散热界面结构设计和装备研发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用磁分析检测柱的研制 高性能既有建筑玻璃节能改造用透明涂覆材料研发 101 102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103 104 105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106 深圳市绿光纳米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奇源康生物医学有限公司

深圳市柏瑞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朗普诺光电有限公司

深圳市环策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107 可吸收生物活性骨诱导材料的产业化

导电高分子型固态电解质铝电解电容器技术开发与产线建设

离芯激远程塑胶荧光粉技术产业

纳米银负载稻壳材料低成本高效净水杀菌过滤技术产业化

深圳新能源材料人工设计重点实验室 深圳海洋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 深圳人体组织再生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深圳市有机硅及其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深圳市高分子材料改性与加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108 109 110 111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112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113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 114 深圳森日有机硅材料有限公司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升)116 深圳八六三计划材料表面技术研发中心 深圳市德厚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顾康力化工有限公司

深圳市新星轻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新星轻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华力兴工程塑料有限公司

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材料分析与测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涂膜新材料在深圳市华晶玻璃瓶有限公司原工业厂房的节能改造中的应用

环保节能净味喷胶应用示范项目

环保型高性能低成本超薄变形镁合金板带材研发及产业化

高性能铝钛硼(碳)母铝合金研制及产业化 117 118 119 120 121 高性能改性工程塑料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高性能生态友好胶凝材料及混凝土应用技术 面向高密度封装的薄膜埋阻材料及其在封装基板中的产业化应用

超材料设计及制造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

面向高密度封装的薄膜埋阻材料及其在封装基板中的产业化应用

多功能硅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储能用纳米碳材料的功能调控及机制研究 对介观尺寸非常规超导体的理论研究

泡沬材料的高温本构及泡沬夹芯结构的热冲击阻力 氮化硅梯度薄膜为过渡层生长高密度硬盘磁头用非晶碳保护膜 123 124 125 深南电路有限公司 126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127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128 南方科技大学 129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130 131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

光学波段超材料的研究

化学键合海工及早强胶凝材料关键技术合作研究 碳化硼纳米线的声子输运特性及在高温热电中的应用研究

砷化镓纳米线的尺寸与生长方向对其光伏特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滨海自修复混凝土及其性能研究

恶劣环境与荷载作用下FRP 约束混凝土柱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研究

氧化亚铜的n型磁控溅射掺杂及同质结研究 中红外光子晶体光纤超连续谱产生的机理和关键技术研究

腐蚀环境下混凝土保护层表面及中部初始缺陷应力场诱导的不同锈胀破坏形态研究

具有调幅分解的稀土化合物RTe-PbTe-(GeTe或PbS)赝三元系相关系及热电性能的研究

滨海混凝土基础设施劣化识别和基于可靠度的优化控制

光子晶体光纤导光机理可逆转换及应用 环境友好型磷酸盐胶凝材料机理与性能研究 微波热解CVI工艺制备炭/炭复合材料仿生界面研究 多孔纳米氧化镁的无模板水热合成与掺杂离子作用机制研究

CO2诱导纳米乳液介质内中药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绿色组装、微结构调控与构效关系

各向异性NdFeB纳米复相永磁材料的制备及基础问题133 134 135 深圳大学 136 深圳大学 137 深圳大学 138 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 142 深圳大学 143 深圳大学 144 深圳大学 145 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 147 深圳大学

研究

深圳大学 149 深圳大学

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收缩徐变性能研究

碳/碳表面化学液相气化沉积/水热法制备掺杂型羟基磷灰石涂层研究

薄板微成形摩擦尺寸效应及其模具表面固体润滑薄膜改性研究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包覆相变微胶囊/混凝土复合材料的微结构调控和导热机理

FRR栅格增强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结构的界面力学及设计理论

碳纳米管生长机制和手性控制的理论研究

利用金属激活离子掺杂的铁电薄膜材料实现电场调控光致发光的研究 超分子选择性碳氢键活化 150 深圳大学

151 深圳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152 153 154 155 156 温度变化和温度梯度下锆合金中氢化物的形成和断裂

157 蠕变黏性土固结沉降计算新简化方法的推广和验证 HCl气体辅助生长GaN纳米线阵列及其物性分析 基于反转层压电材料的新型高频超声换能器阵列 拓扑超导薄膜的外延生长及表征

国产芳纶Ⅱ蜂窝芯材及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158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159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160 南方科技大学 161 深圳市龙邦新材料有限公司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162 超材料空间调制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介质基及本征型超材料的机制探索与材料制备 163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大型医疗装备核心部件及重大产品研发之新型压电单164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晶复合材料和基于新材料的超声探头研发之基于压电复合材料的多功能超声换能器研发

165 深圳广田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市贝特瑞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室内健康型建材产业化技术与集成示范(所属课题:建筑室内健康型建材技术及产品研发)

稀土材料绿色制备技术及应用(基于稀土发光材料的超高亮度半导体光源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石墨烯开发及应用

飞轮储能式功率型电池的研发及产业化 新能源汽车用超级电容储能系统的产业化开发 166 167 168 深圳飞能能源有限公司 169 深圳市今朝时代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市森日有机硅材料有限公司

深圳市晨日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冠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170 耐高温低永变激光打印机胶辊注射成型液体硅橡胶

171 一种高效节能的新型LED封装固晶焊膏

172 国产氟硅橡胶的工业产业化

新材料产业发展 第2篇

发表日期: 2011-02-11

来源:

“十五”期间,在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十五”期间发布的《国家计委关于组织实施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公告》,通过100多个产业化专项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在电子信息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电池材料、磁性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商性能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方面形成了一批高技术新材料核心产业。“十一五”期间又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按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趋势预计,新材料需求增长速度将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按10%的增长速度计算,到2010年我国新材料市场可达6500亿元。新材料产业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新材料产业在国际产业布局中正处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随着对外开放和与全球业界的广泛交流合作,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状态,在一些重点、关键新材料的制备技术、工艺技术、新产品开发及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一批新材料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1.新一代钢铁结构材料

迄今为止,钢铁结构材料依然是国民经济各支柱产业和国防工业的重要支撑材料和应用范围最宽、使用量最大的材料,其生产和应用过程对全球资源、能源和人类生存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以去年为例:

2007年生产钢材46719.3万吨,比去年增长16.2%。同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品种钢材产量大幅度增长。全年生产冷轧薄宽钢带1740.27万吨,同比增长31.8%;冷轧薄板1563.83万吨,同比增长25.2%;镀层板(带)1754.58万吨,同比增长37.9%;涂层板(带)317.21万吨,同比增长36.1%;电工钢板(带)415.57万吨。同比增长23.5%。以上5个品种钢材合计生产5791.487吨,比上年增长31.28%,高于钢材生产总量增幅8.59个百分点。全年生产不锈钢720.6万吨,比上年增加190.6万吨,增长35.96%,居世界第一位。其中,世界一流工艺装备的生产量达到70%,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5%,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全行业已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体系,形成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投入增加的良好格局。全行业在高效采选技术、钢铁冶炼技术、轧钢新技术、高端产品开发、大型冶金成套装备技术集成、节能节水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新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和进步。

2007年宝钢试制成功X120管线钢,实现电镀锌机组全面无铬化生产,年产150万吨生铁的COREX3000熔融还原工艺装置投产;鞍钢继续完善冷连轧自主集成成套工艺技术,开发成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在相关企业投入使用;武钢新一代取向硅钢、高效电机硅钢的研发和装备技术集成,高强度桥梁钢生产技术提高;太钢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不锈钢生产基地;攀钢转炉铁水提钒和半钢炼钢连续工业性试生产成品钒渣等均取得了工艺技术的新突破。

2007年在研发和扩大生产市场需求的短缺产品方面,船用高强度宽厚板、高强度海洋结构用钢板、高档汽车用板和汽车零部件用钢、工程机械和高层建筑用高强度厚钢板、X80以上高等级管线钢板、百米在线热处理钢轨和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钢轨、高速动车组用钢、高端压力容器用钢板、高牌号取向和无取向硅钢、高档不锈钢新品种、高强度角型钢等均实现了重大的突破。2007年6月,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项目全面启动,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分14个子课题全面开展工作,研究并建设21世纪新型现代化钢铁生产流程。

2.电子信息材料

随着电子学向光电子学、光子学迈进,光电子材料、光子材料将成为发展最快和最有前途的电子信息材料。电子、光电子用功能单晶将以大尺寸、高均匀性、晶格商完整性为主要发展方向,而新型元器件将向低维化、多功能化、片式化、超高集成度和低能耗方向发展。

2004年,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计划的推动下.我国牛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迅速,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十五”期间,功串型芯片和功串型白光封装达到国际产业化先进水平,发光功率和发光效率分别达到? 120mW和301m/W,改变了过去蓝光芯片主要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863’计划在上游原材料、衬底、MOCVD关键装备研发等方面已初见成效,研制成功新型InxGal--xN/GaN多量子阱有源区结构;MOCVD已完成整机工艺调试,GaN蓝、绿光外延片和芯片的所有技术参数达到台湾主要企业的技术水平,包括LED车灯、矿灯等四大类140多个新产品陆续开发成功,大部分已实现了批量生产。2005年国内半导体照明行业销售值约133亿元,国产芯片市场占有率27%,2001—2005年市场销售颧增长率48%,其中高亮度芯片从无到有,2005年国产高亮芯片市场占有率37%。预计2010年项目完成时,国产高亮度芯片市场占有率将达到50%,我国半导体照明及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

预计本末我国LED下游主要应用产品市场将达到540亿元,其中景观照明200亿元,背光源150亿元,显示120亿元,汽车灯10亿元。国内半导体照明产业链的下游应用产品中,交通信号灯,手机、数码相机等小尺寸背光源、景观照明等特殊照明市场稳步增长,北京、上海、厦门、重庆等地纷纷推出应用示范工程,在城市景观照明中大规模采用半导体照明。大屏幕液晶背光源、汽车灯、功率型白光应用等逐步成为LED的重要应用领域,北京奥运、上海世博规模化系统集成,为LED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平板显示技术在信息产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主要的显示技术有阴极射线管(CRT)、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技术(TFT—LCD)、等离子体显示技术(PDP)、发光二极管(LED)、有机发光显示技术(OLED)、场致发射显示技术(FED)、单晶硅液晶显示技术(LCoS)、数字微镜显示技术(DLP)、电子纸显示技术(E—PAPER)等等。与传统的CRT显示相比,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以TFT—LCD和PDP为主的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已形成一个高速发展的巨大产业。随着数字高清晰度电视(HDTV)的发展,LCD电视和PDP电视迎来了巨大的市场发展机会。目前产业界中,42英寸以下平板电视市场由TFT—LCD主导,50英寸以上平板电视市场由PDP主导,42英寸级平板电视市场暂由PDP占据优势。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TFT—LCD将取代CRT显示器件而成为显示领域的主力军。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二条五代线TFT—LCD生产线,初步具备了生产大尺寸TFT—LCD的产业基础。在PDP方面,在“十五”863计划的支持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荫罩式PDP技术(SM—PDP)获得重大突破,并已成功实施成果转化,使得SM-PDP向产业转化成为可能。

纳米电子学是当今电子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固体器件朝着小尺度、低维方向的发展,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纳米子结构。由于纳米子结构中受限电子呈现出许多与它们在三维结构中十分不同的、物理内涵十分丰富的新量子现象和效应,它一直在源源不断地被人们用来研制具有新功能和新原理的电子器件,不断地从最基础层面上为开拓电子信息技术的潜力提供新机遇。因此,世界上的科技大国和大财团都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投入大量资金,组织大型研究项目,力求在电子学的新时代占据制高点。其中准一维材料纳米管、纳米线和分子、电子功能器件成为研究热点。纳米电子学近年来的主要进展有定向排列的纳米管和纳米线、可集成在塑料上的薄膜晶体管、纳米线交叉电路等。3.新能源材料

新能源材料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包括高能储氢材料、聚合物电池材料、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多晶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等。世纪将面临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各国对新能源材料发展的高度重视,极大地推动了新能源材料的发展。

2007年洛阳中硅在节能型多晶硅还原炉成套装置上取得了重大进展,该装置单炉年产量可达一吨。电耗指标每公斤192千瓦时,解决了我国千吨级多晶硅产业化的核心技术,标志着我国多晶硅大规模产业化技术再上新台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设立的“多晶硅材料产业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大型三氯氢硅合成、提纯工艺技术与关键装置研究”、“高效加压还原炉系统研究”、“大型四氯化硅氢化技术与装置研究”等技术是重点突破方向。此外,配套多晶硅产业化技术开发的耗材、设备也成为国内一批企业的研发焦点。

随着全球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前景看好,技术日趋成熟,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不断提高。薄膜太阳能电池用硅量极少,更容易降低成本,每瓦成本可降到1.2美元。同时它既是一种高效能源产品,又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更容易与建筑完美结合。2007年5月,无锡尚德在上海启动了一条年产6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8月,天津市津能投资公司与美国联合太阳能公司(Unied Solar Ovonie)签署合同,共同投资建设年产25兆瓦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11月,新奥集团牵手美国应用材料,高达140亿元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落户廊坊。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大规模商业化进程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综合性能最好的电池体系,将是未来二次高能电池的主要发展方向。锂离子电池作为新一代的充电电池,近十年来迅速发展,以其高性价比优势在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电子终端设备领域占主导地位。2007年3月,北大先行科技产业公司的“新一代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中试研究”项目顺利完成,解决了从实验室技术至批量生产技术中的一系列工程问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试生产技术。同年在深圳高交会上,中国电池生产巨头比亚迪公司高调发布了名为“ET--POW—ER’的铁电池,并表示随着以铁电池为动力之一的双模混合电动汽车预计于2008年推向市场,铁电池将实现成熟商用,而比亚迪铁电池正是磷酸铁锂电池。2007年12月,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动力型锂电池生产基地五期扩建工程开工,该工程预计总投资16亿元,产能约为1亿只左右,主要生产圆柱形动力电池、方形动力电池和聚合物动力电池,该生产线设计用材料也是磷酸铁锂。

在锰酸铁锂产业化之后,磷酸铁锂批量生产技术的突破使得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这奠定了我国动力锂电池发展的良好产业基础,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今后将成为全球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的可能。4.超导材料与技术

超导技术是21世纪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超导材料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探求更高温度超导体,实现高温超导材料产业化技术在能源、电力、移动通讯、国防领域的应用。

铋系高温超导线材目前已实现商品化,主要产业化核心技术被美国、日本、中国、德国等少数国家所掌握。我国铋系高温超导线材已实现了产业化,在超导电缆、超导滤波器等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7年12月,北京云电英纳超导电缆有限公司研发的35kV/1.2kA超导限流器在昆明普吉变电站挂网运行,这是世界上挂网运行的电压等级最高、容量最大的超导限流器,也是该公司继研发成功中国第一组、世界第三组超导电缆之后,在高温超导领域取得的又一项世界领先研究成果。35kV超导限流器挂网样机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超导电力应用技术水平又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完成应用于主干电网的高电压大容量220kV高温超导限流器奠定了基础,对超导技术应用和电力工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超导弱电应用技术方面,高温超导薄膜及其应用器件的研究也大大促进了无源微波器件(滤波器、谱振器、天线、延迟线等)应用研究的发展。2004年3月26日,由清华大学研制的两套高温超导滤波器系统在中国联通唐山分公司的CDMA移动通信基站进行了现场通信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超导滤波器系统已安装于基站长期实际运行。这是我国高温超导历经18年的研究首次实现的实际应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超导滤波器在移动通信中应用的国家,标志着高温超导技术已经进入应用时代。2005年12月,高温超导滤波器系统在CDMA移动通信基站上的小区应用示范计划投入运行,各项移动通信技术指标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作为最灵敏的弱磁测量工具,在医疗、军事、大地探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世界上目前已知有六家公司提供包括DC和RF在内的高温超导SQUID产品,其中高温超导SQUID心磁图仪已有初步产品,高温超导无损检测装置和SGUID扫描磁显微镜的研究也已向实用化方向迈进。5.纳米材料与技术

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纳米产业主要包括特种纳米碳材料、纳米粉体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纳米改性的纺织品及医疗保健等领域。纳米材料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利用纳米粉体材料的功能特性,对传统产品进行升级。在纺织行业.纳米材料改性的功能纤维产品相继问世;抗菌抑菌、红外保温、负离子释放、自清洁、阻燃和防水防静电产品已进入市场,纳米涂料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纳米技术将在生物医学、药学、人类健康等生命科学领域有重大应用。与医学和健康领域相关的纳米技术的研究与进步,可望在未来30年内对疾病的检测、预防和药物制造工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纳米科技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主要为纳米探测器件、药物和基因载体、以及人造器官和组织等。预计到2015年,仅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全球市场将达到2000亿美元。

纳米技术还能够极大地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纳米环保材料是利用纳米材料的各种效应和性能,对环境净化。例如,水净化纳米材料可以有效降解含有难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废水,使被污染水体(饮用水源)得到有效净化;空气净化纳米材料只需要微弱的光源就可以催化空气中0.01-10Ppm程度的有毒有害物质。

我国“十五”863计划纳米材料专项在纳米信息、生物医用、环境、能源、结构和特种功能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布局,对纳米信息与生物两个领域进行了重点投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发展纳米材料与器件技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趋势

新材料产业在发展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新材料的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和趋势。

1.新材料多学科交叉发展,促进产业进一步融合

随着新材料在信息工程、能源产业、医疗卫生行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产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材料科学工程与生物学、医学、电子学、光学等领域交又合作研发日益扩大,世界各国都致力于跨越多个部门,把新材料的开发纳入到产、学、研、官一体化的研发平台,以满足各个部门对新材料的种种需求,因而助推了新材料产业的超前发展。

2.新材料发展驱动力向经济需求转变

从20世纪来看,国防和战争的需要、核能的利用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是新材料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在21世纪,生命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将成为新材料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工业的全球化更加注重材料的经济性、知识产权价值和与商业战略的关系,新材料在发展绿色工业方面也会起重要作用。未来新材料的发展将在满足军事需求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围绕如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展开。3.创新性是新材料发展的根本所在 21世纪,新材科技术的突破将在很大程度上使材料产品实现智能化多功能化、环保、复合化、低成本化、长寿命及按用户进行订制。这些产品会加快信息产业和生物技术的革命性进展,也能够给制造业、服务业及人们生活方式带来重要影响。新材料的发展正从革新走向革命,开发周期正在缩短,创新性已经成为新材料发展的灵魂。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联系更加紧密,针对特定的应用目的,开发新材料可以加快研制速度,提高材料的使用性能,便于新材料迅速走向实际应用,并且可以减少材料的“性能浪费”,从而节约了资源。4.高性能,低成本及绿色化发展趋势明显

21世纪新材科技术的突破将使新材料产品实现高性能化、多功能化、智能化,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使用寿命、提高新材料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如新型结构材料主要通过提高强韧性、提高温度适应性、延长寿命以及材料的复合化设计等来降低成本功能材料以向微型化、多功能化、模块集成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来提升材料的性能。面对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巨大压力,生态环境材料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短流程、低污染、低能耗、绿色化生产制造,节约资源以及材料回收循环再利用,是新材料产业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7年我国材料产业开始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路了,着手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绿色环保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把生态环境意识贯穿于产品和生产工艺设计中,不断提高材料产业的资源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成为2007年材料产业发展的突出特色。“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材料领域节能减排方面安排的国拨技术项目经费超过十亿元,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LED(发光二极管)照明、二氧化碳合成全降解塑料、节能型高保温建筑用高分子墙体材料和内墙高分子涂料技术、低能耗低成本纤维加工新技术等一批高效节能减排技术项目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新材料产业发展 第3篇

但是硅藻土资源有限, 如何使其作用功能最大化, 进一步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健康建材事业, 有许多任务摆在我们面前。

硅藻泥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如, 新入行企业对产品技术的把握, 对产品的科学规范宣传, 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减小同业竞争, 如何通过行业管理和企业自律保证产品质量等等。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生态环境建材分会作为硅藻泥产业引领和推动的组织, 从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宣传引导等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目前硅藻泥行业的主流企业都是分会成员, 行业凝聚力强。

为了进一步提升硅藻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由分会发起于2015年8月5日在北京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绿色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了“硅藻新材料创新技术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分会冀志江秘书长做了联盟成立动员报告。参会的70多家硅藻泥企业签署了“硅藻新材料创新技术产业联盟公约”。该联盟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以企业为主体, 围绕产业技术发展前沿, 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 实现企业、科研机构和相关大专院校等在战略层面与战术层面有效结合, 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联盟的主要任务是: (1) 组织与硅藻泥产品相关联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 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 开展技术合作, 突破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技术问题; (2) 建立公共技术平台, 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 实行行业知识产权的社会效益; (3) 实施技术转移, 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 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4) 联合培养人才, 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 为产业持续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5) 着眼未来行业的发展, 进行前沿性硅藻材料应用新技术的研发, 为行业发展提供后继动力; (6) 加强与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和合作, 争取政府科技经费支持。

新材料产业发展 第4篇

一、国外新材料产业发展概述

(一)全球化发展趋势明显,发达国家占据产业高端

引领全球新材料研发新材料技术是世界上公认的六大高技术领域之一,新材料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对未来发展将会产生巨大影响。世界发达国家争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先机,纷纷将新材料产业放到重要战略地位来优先发展,积极抢占新材料领域的国际竞争制高点。全球范围内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新材料技术研发格局的全球化趋势日趋显著。美国、日本、德国及欧盟国家研发起步早、发展快,既是新材料研发的领跑者,也是全球主要的生产和使用者,不断扩大研发投入规模,始终保持比较突出的技术领先优势。世界各国还将国防科技建设领域的新材料研发列为重点,开展战略性研发以稳固领先地位。近1/3的世界500强企业都在新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在材料产业领域内,以杜邦、道康宁、巴斯夫、TDK、信越为代表的大型跨国集团已结成战略研发同盟,新材料产业国际化合作趋势不断加强。

(二)发达国家侧重领域不同,不断取得技术突破

发达国家基于各自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新材料产业。美国在新材料研发上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侧重于生物材料、信息材料、极端环境材料及材料计算科学等领域。日本发展新材料的目标是保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纳米技术和材料列为四大重点领域之一,想在尖端领域赶超欧美,在已有材料的性能提高、合理利用和回收再生方面居世界领先。欧盟的战略目标是保持在航空航天材料等领域的竞争领先优势,重点发展催化剂、光电材料等十大领域。俄罗斯想在航空和国防方面与美国抗衡,主要研发方向是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韩国重点发展下一代高密度存储材料、生物和纳米材料、未来碳材料、高效结构材料等,将新材料科技作为确保2025年国家竞争力的6项核心技术之一,成为继美、日、德之后的新材料产业第四强国。世界各国在新兴前沿领域竞争激烈,2015年分别取得了一批技术突破。

(三)产业规模增长加速,市场前景广阔

世界上新材料约有100万种,各国已注册的大约30万种。2000年,全球新材料市场规模约4000亿美元,到2007年新材料产业规模为6602亿美元,年均增长不到10%。到2009年,全球新材料产业总体规模达9980亿美元,2007—2009年间年均增长超过20%。2008年,即使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新材料产业仍保持了约25%的增长速度。赛瑞产业研究院于2015年对10大新材料市场进行了预测分析:2019年,全球3D打印材料市场规模达6.5亿美元,未来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17.9%;石墨烯市场预计在2018年后起飞,到2023年市场规模为13.4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47.21%;未来5年,超材料、相变材料的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7.6%和19.8%,超导磁体应用将稳步发展,超导电气设备有望显著增长。

(四)新材料产品日新月异,石墨烯材料成为全球新热点

国外新材料发展呈现出以下热点:一是石墨烯离产业化应用越来越近,二是隐形材料、隐声材料推动军事工业新发展,三是OLED显示材料及量子点样机已登台展出,四是能源材料的能效越来越高,五是电子信息材料恢复增长,六是生物医用材料市场容量大。2010年以来,与石墨烯相关的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持续升温,2015年成为发展高潮,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对推动石墨烯材料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如欧盟于2014年制定实施石墨烯旗舰计划。未来几年,亚太地区将成为石墨烯市场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其中中国市场增长态势最为迅猛;氧化石墨烯是最大门类;能源应用已成为的增长最快石墨烯第三大市场。

(五)新材料产业发展出现新特点,融合发展趋势明显

新材料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呈现“六化”,即材料发展低维化和复合化、结构功能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及应用绿色化趋势明显,表面涂层或改性目前广为使用、经济合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新材料技术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相互融合,形成跨学科、跨领域发展态势,对其他产业发展起到较好的推动和支撑作用。产业纵向联合、协同发展,国外很多先进企业十分重视行业的系统布局,产业链向下游应用延伸,上下游产业纵向联合,形成行业垄断。未来新材料产业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不断开发高效、绿色、低能耗、可回收利用的新材料,开发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加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全球合作继续深化,国际企业巨头加快步伐主导全球产业布局。

二、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十二五”期间保持较快增长,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新材料产业初步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等环节的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主要包括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几大类产品,其中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能居世界前列。“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一直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年均增速保持在25%左右,产业规模由2010年的6500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16000亿元左右。新材料产业关键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产品品种不断增加,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的自给能力也不断提高。

(二)地方发展热情较高,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新材料产业基本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个大型新材料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工业基础好、产业配套齐、交通物流便利,以发展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新型化工等领域的新材料为主。珠三角地区新材料产业集中度高,下游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在电子信息材料、改性工程塑料、陶瓷材料等领域形成较强优势;环渤海地区科研支撑能力较强,在稀土功能材料、膜材料、硅材料、高技术陶瓷、磁性材料、特种纤维等领域具有较大优势。“十二五”期间,有80%以上的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发展规划中选择发展新材料产业,很多地方制定实施了本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目前在新材料领域建立了约7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组成了多个专业化的区域联盟。很多地方和企业加强与国外先进地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全球合作步伐加快。

(三)“十三五”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消费升级制造业转型升级、资源环境保护等对新材料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新材料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化工新材料自给率仅为62%,其中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塑料等产品自给率不到50%,大量高端材料依赖进口,同时新材料尤其是高端新材料领域是国际竞争的战略性前沿,我国经常遭遇发达国家的封锁,必须立足自主研发发展壮大,这就为我国新材料产业提供巨大发展空间。“十三五”时期,国家相关政策措施将推动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目前科技部首批发布的25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包括纳米科技、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等多个新材料领域专项。

(四)新材料领域研究屡获突破,细分行业商用有望拓宽

过去几十年,随着基础化学和材料以及纳米、生物、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实力的不断积累,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创新点将不断涌现,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产业化步伐大大加快。“十三五”期间,新材料产业有望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其中石墨烯、碳酸锂、纳米、碳纤维等细分领域技术也不断突破,商业应用领域有望进一步拓宽。2015年全国各地出现石墨烯发展热潮,纷纷建立了产业技术联盟和产业基地。我国的石墨烯应用专利集中在锂电、储能、复合材料等领域,石墨烯的散热、导电等性能应用方面已进入产业化,智能石墨烯手机、柔性石墨烯散热薄膜等新产品成功问世。新型石墨烯基高能量度锂离子电容器技术通过鉴定,促进和加快了石墨烯在能源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五)融合发展初露端倪,未来将成为发展大趋势

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新材料的发展与下游应用密切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如果不能很好地融合和联动,要形成大规模产业化并实现升级发展就很困难。新材料产业的上下游融合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发展趋势,而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例如,在工信部的支持下,中国电子化工新材料产业联盟于2015年11月在北京宣布成立,包括电子化工新材料行业的龙头和代表性企业、下游集成电路和平板显示电子信息行业最具代表性的用户企业以及相关大学、研究机构及协会等共48家成员单位,打破行业界限,破除行业壁垒,促进上下游跨界融合和产学研用深度结合,推动国产化工新材料在电子领域的应用。

三、我国新材料发展路径选择

(一)新材料产业发展模式亟待转变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新材料高端产品大量依赖进口,低端产品大量产能过剩;产业链纵向衔接不好,研发创新和投资的风险过高;新兴领域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在新材料的产业化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产业链之间没有很好衔接是主要原因之一,上下游产业间缺少交流合作平台,新产品开发与市场服务脱节、产学研用脱节、上中下游衔接脱节、产品标准和应用标准脱节等问题成为产业发展瓶颈性制约。

从国内外发展状况看,发达国家垄断了新材料的高端技术和产品市场,对我国采取严密的产品禁运和技术封锁。虽然国内发展新材料的热情很高,但在跨国公司的挤压下大都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市场,相互展开“价格战”,竞争日益激烈,不但大大提高了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大大压低了企业利润,在稀薄的利润空间里企业难有能力投资创新,没有创新支撑,新材料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因此,我国新材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转变发展模式和路径。

(二)新材料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充分考虑新材料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未来在培育发展新材料中要立足创新驱动和融合发展,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坚持技术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技术优势是新材料企业和产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要摆脱以前快速扩张的规模化发展模式,以技术为根本、以创新为驱动,高起点、高品质地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大对高端和前沿新材料的研究开发支持力度,加强对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开发;积极引进国外高端技术和产品,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严禁引进中低端成套技术和设备;鼓励参与国际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鼓励创立研究型新材料企业,鼓励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和兼并重组,培育发展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新材料企业。

二是坚持聚焦重点、错位发展的发展路径。新材料技术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形成众多行业门类,而且技术发展更新较快。目前各地方发展新材料产业的热情较高,行业门类难免重复,因此国家对各地方要加以引导。就地方而言,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区域创新能力、产业基础等条件,选择重点发展领域,聚焦重点,不断进步,不停积累,在专业领域争取有所突破形成稳固市场,区域间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使全国新材料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三是坚持先行介入、纵向融合的发展路径。发展实践证明,新材料在推广应用环节的投入强度和难度往往要大于研究开发阶段。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要在上下游环节建立交流合作平台,做好产业链纵向衔接,特别注重下游应用领域的预先介入,上游企业根据应用需求制定新材料研发生产方案,围绕应用深化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缩短市场推广应用期,有效规避研发创新风险,激励企业提高研发生产动力。大力支持上下游产业以联盟等形式建立战略合作,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引入下游用户,在上下游企业之间、产学研用之间建立深度合作,实现纵向融合发展。

四是坚持企业主导、效益优先的发展路径。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整合资源,要以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制定和落实国家相关战略部署和政策,各项规划设计、项目设制和政策措施实施以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企业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创新价值得到了实现,企业才有能力和动力加强创新加快发展,同时也能高效整合资源,支撑整个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黑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第5篇

近年来,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特制定本规划。

一、新材料产业现状与发展条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省在新材料领域已经积累了雄厚的力量。2008年,我省拥有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257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约1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2%。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1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03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38%。

黑龙江省发展新材料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我省是矿业大省,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丰富。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4种,占全国已发现234种各类矿产的572%。已查明储量的矿产有87种,占全国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种数的377%。其中,能源矿产5种,黑色金属矿产2种,有色金属矿产11种,贵金属矿产6种,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8种,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7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7种,建材和其他非金属矿产30种,水气矿产2种。

——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我省新材料产业在产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化工新材料、轻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石墨材料、建筑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产品及技术水平具有特色与优势,初步形成了以大庆为中心的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以牡丹江为主的特种陶瓷材料产业基地,以中心城市为主的建筑材料产业基地,以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和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铝镁合金材料产业化基地,以黑河、绥化为中心的硅基材料生产基地。在纳米材料、玻璃钢、石墨材料、焊接材料等方面正在逐步形成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优势。我省拥有国内一流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材料科研密切相关的学院有3个,现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建有4个研究创新平台。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高分子材料系、金属材料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材料分析测试中心以及近20个研究所、研究室。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大庆化工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在新材料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此外,还有一批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新材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具有增长的市场需求优势。我省装备、石化、能源、食品等四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冶金、建材、森工、轻纺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都需要新材料的支撑。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产业规模扩大、结构升级将继续推进,也为新材料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我省发展新材料产业面临着突出问题:一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环境不够优化。缺少规划指导,缺乏相应的有效政策、有效组织机制的支撑,宏观调控能力不强。二是新材料研发环节技术集成不够。研发资源条块分割,资源与技术优势发挥不够,资源及人才浪费。三是材料基础研究与生产技术研究之间普遍缺少中试研究阶段。企业与研究机构脱节,许多新材料研究技术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优势产业没有做大做强,规模效益差。四是新材料产业层次较低,尚未形成产业整体优势。虽然新材料产业占全省高技术产业比重较大,但新材料产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工艺技术水平不高,初加工产品多,高端产品少,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五是发展资金短缺。企业研发资金、技术改造资金严重不足,企业贷款难,风险投资少。六是缺少产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全省服务创新资源整合力度薄弱,缺少有影响力且常年面向社会开放的技术交易、投融资市场及相关公共服务平台。

二、新材料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国际化、产业化、集团化为目标,以培育未来新兴战略产业为重点,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既有科技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建设5个新材料基地,培育5个产业集群,发展和完善新材料产业链,提升新材料产业竞争力,打造具有较高创新水平的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促进全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二)发展原则。

——坚持与“八大经济区”等规划相衔接的原则。按照“八大经济区”规划的总体要求,合理确定新材料产业的区域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加速“八大经济区”建设。

——坚持远近结合的原则。把解决当前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及瓶颈问题与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既要解决现阶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又要根据长期发展目标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支持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再创新。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立足于整合现有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对重点地区、重点技术、重点产品给予支持,尽快形成新材料产业优势。

——坚持市场化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加强政府引导和协调服务,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创造宽松、开放的吸引人才环境,发现、培育和引进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核心作用。

(三)发展目标。

1.跨越式发展阶段(2009年-2015年)。总量规模迅速提升。到2010年,全省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10家至15家,产学研联合体15个至20个,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显著增加。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围绕重点领域,培育5个至6个龙头企业,形成1个至2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国内行业龙头企业、3个至5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省内行业龙头企业,带动相关配套企业聚集发展。集中建设哈尔滨国家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哈大齐化工新材料产业带、牡丹江特种材料产业基地、黑河和绥化硅基材料产业基地、佳木斯钛合金产业基地等5个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以哈尔滨市为主建设先进复合材料产业群、焊接材料、技术与装备产业群、半导体照明材料产业群、以鸡西市和鹤岗市为主建设石墨及深加工产业群、以中心城市为主建设新型建筑材料产业群等5个优势特色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群。

2.提档升级发展阶段(2016年-2020年)。

到2020年,产业总量规模稳步增长,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比重明显增强,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效应明显,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培育3个至5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国内行业龙头企业、5个至1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省内行业龙头企业。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金属新材料。

——铝镁合金。以哈尔滨国家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内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超大规格铝板带材生产线改造项目建设,增加铝镁合金型材、铸件、精密件规格品种,延伸产业链;巩固高技术加工产品市场优势地位,保持合金板在国内领先地位,发展大规格铝型材、管材和锻件制品,重点发展高精板、带材、中厚板材、挤压环锻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采用高新技术发展铝镁粉制品和铝镁合金制品。

——镁锂合金。以哈尔滨工程大学超轻金属国家重点试验室为依托,加快研发镁锂合金在航天、航空、汽车、电子等领域的性能指标,尽快实现产业化。

——钛合金。以佳泰钛业公司3万吨海绵钛项目为依托,加快钛产业园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钛及钛合金板、管、棒、丝及锻件等钛深加工产品,达产后国内市场份额达到35%。

——新型合金钢。以东北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为依托,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改造升级力度,开发生产非调质钢、高纯高碳铬轴承钢及渗碳轴承钢及合金钢等产品。

——新型高强高效焊接材料。以机械科学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为技术支撑,推进与四海数控集团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生产新型焊接材料及设备,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重点发展二氧化碳气体保护药芯焊丝、硬面堆、药芯焊线等产品。

——特种铜合金材料。以黑河市嫩江县多宝山铜矿开发为依托,搞好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引进科技含量高的铜深加工企业,开发生产超薄铜带、高强度耐磨铜合金、电解铜箔、艺术用铜合金及铜制品等产品。

(二)纤维及复合材料。

——碳纤维。以哈尔滨天顺化工技术有限公司已经建成的中试生产线为技术支撑,尽快实现工业化生产,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千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带动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发展,为航天航空、休闲体育用品、汽车等行业发展提供原材料。

——聚对苯撑并苯双口恶唑(PBO)纤维。在开展中试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形成百吨级产业化规模,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玄武岩纤维。以牡丹江金石玄武岩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玄武岩纤维项目为依托,带动玄武岩纤维深加工产业发展,力争在交通、环保、建筑等领域应用。

——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以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技术支撑,在输电设施、风电叶片、休闲体育用品等方面加快研发,形成规模化生产。

(三)化工新材料。

——高性能专用塑料。依托哈尔滨鑫达高分子材料公司、华安塑料公司等企业,充分利用大庆120万吨/年乙烯扩建工程机遇,重点支持生产高端牌号专用材料生产,改变高性能专用树脂进口局面。发展高性能聚乙烯管材塑料PE63、PE80、PE100专用材料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料。发展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从而获得高倍率聚丙烯发泡体,拓宽其应用领域,提高附加值。支持发展丁苯树脂。

——工程塑料。抓住国家“十一五”期间将工程塑料纳入国家产业调整鼓励类项目的机遇,依托大庆市在原料、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发展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又称有机玻璃)、聚碳酸酯(PC)等在电视屏幕、汽车及飞机玻璃、照明器材等领域的应用。

——高性能胶粘剂。依托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的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低甲醛、无甲醛型、无溶剂型环保胶粘剂和有机硅类及环氧类高性能胶粘剂,为汽车、木材加工、建材、电子等行业配套。

——阻燃剂。以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技术支撑,重点支持黑龙江润特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实现用于聚烯烃类材料使用的高效有机膨胀阻燃剂的产业化。

——变性淀粉。依托我省丰富的玉米和马铃薯淀粉资源,采取引进技术和自我研发并举的手段,做大做强变性淀粉产业,扩大其在造纸、纺织、食品、医药、化工、环保、建材等行业的应用范围。

(四)硅基新材料。

以绥化、黑河硅基新材料园区等为依托,提高化学硅、有机硅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支持硅产业链的形成,重点支持发展化学级工业硅的研发生产。

——化学硅材料。利用已有工业硅材料基础,发展高纯度硅基材料。

——有机硅单体。支持甲基有机硅单体发展,适度发展苯基有机硅单体。

——有机硅材料。支持硅橡胶、硅油、硅丙乳液、硅烷偶联剂和白炭黑研发。

——有机硅制品。支持低污染、低能耗高效提纯多晶硅生产技术,支持硅橡胶制品、硅油制品、硅树脂制品、硅丙涂料发展。

——无机硅系列。支持三氯氢硅、单晶硅发展,适度发展多晶硅,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

(五)新型陶瓷材料。

以牡丹江圣戈班陶瓷材料有限公司、黑龙江宝通石英公司、牡丹江金刚钻碳化硼有限公司、哈博森公司、鸡西市远大磨料磨具厂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硼化硅超细微粉、高纯超细石英粉、球形硅微粉、硼化物陶瓷粉体、高纯硼化钙等产品。以哈轴集团、鸡西市宏泰陶瓷公司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碳化硅陶瓷材料、碳化硅陶瓷轴承球、陶瓷轴承、石英陶瓷及制品等产品。

(六)光电材料。

以哈工大奥瑞德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为技术支撑,以哈尔滨宾西蓝宝石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半导体及大尺寸光电窗口用蓝宝石器件,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计划中LED产品规模化生产中提供所需衬底材料。加快园区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等为技术支撑,进一步壮大磷化锗锌晶体生长与器件制造和砷化镓单晶及甲硅烷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积极引进中芯国际、台湾亿光、台湾固态照明等国际知名大企业,形成完整的LED产业链。以牡丹江北京东旭集团为依托,发展液晶玻璃基板材。

(七)石墨及深加工。

以鸡西市和鹤岗市萝北县石墨优势资源为依托,引进高水平企业集团,整合资源,加大技术引进与研发,重点发展石墨微粉、高碳高纯石墨、氟化石墨、可膨胀石墨、柔性石墨、石墨乳、电池石墨、天然石墨电极及高档石墨制品等深加工产品,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在“十二五”期间,把石墨产业做大做强。

(八)纳米材料。

——发展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以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为技术支撑,重点发展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开展高绝缘高导热材料、耐电晕材料、纳米阻燃材料、500千伏直流电缆用交联聚乙烯绝缘材料和半导电屏蔽材料等原创性研究并取得突破。支持哈尔滨麦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高性能纳米陶瓷粉体材料。

——积极发展其他纳米材料。发展环保方面的纳米材料与技术,突破纳米滤膜、纳米催化降解技术,发展纳米催化剂、纳米抗菌剂等复合材料。

(九)新型建材。

——新型墙体屋面材料及隔热保温材料。以双鸭山东方墙材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工业渣为原材料的烧结空心砖、混凝土砌块、轻质墙板等轻质高强、符合建筑节能的新型墙体屋面材料及隔热保温材料;发展利用农业秸秆、林业“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生产的节能建筑板材、木塑复合材料、装饰装修材料。以黑龙江勃陶实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多功能弹性水泥及抗菌、多孔陶瓷材料。以哈尔滨博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雪佳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恒信材料有限公司等为依托,发展氟碳建筑乳液,水溶性工业漆等建筑用漆,以及有机硅防水建材等,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力,占领国内外市场。

——沸石开发。依托我省天然沸石储量大的优势,加大应用开发和改性研究,不断拓展在农业、环保、医药、轻工、化工、冶金等领域的应用。

(十)生物材料。

以哈尔滨翰邦医疗科技公司、哈尔滨沛奇隆生物制药公司、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学院、大庆炼化公司等单位为依托,扩大安可胶、生物法丙烯酰胺、生物蛋白海绵医用材料的生产规模,发展新型医用生物手术材料。加快r-聚谷氨酸中试进程,并尽快实现产业化,在此基础上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和生物基绿色化学品产业发展。加快糖工程和新型碳吸附材料的研发。

四、政策措施

(一)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形成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合力。建立新材料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关部门在重大项目审批、政府资金投放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强化政府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强化军民沟通协调机制。发挥黑龙江省航空航天、船舶动力、兵器工业等产业优势,在资金、项目、产品研发、发展环境等方面加强协调,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组建黑龙江省新材料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产业协作,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和信息服务。

(二)强化政策支持引导,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和市场投资的软环境。完善相应科技及产业政策,对符合规定条件、经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新材料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制定包括财政、金融、土地、环保、政府采购、人才等促进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有关专项资金,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投资力度,引导资源向新材料产业集聚。

(三)整合新材料领域资源,建立富有活力的创新发展体系。扶持相关新材料研发和生产企业建立健全相关标准,通过股份制、捆绑式项目开发等组织模式,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产学研创新环节的联合与合作,实现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加快发展的良好机制。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统筹现有创新资源和新材料研发平台,组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为新材料领域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成果推广、项目转化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四)加强军用民用新材料产业领域合作,加快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加大对军用民用结合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明显的军转民项目,依托省政府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军用民用结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建立军用民用结合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军用民用科技管理协调机制和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机制,形成军用民用协同配合与资源共享的创新平台。实施军用民用结合产品的特色品牌战略。以轻合金、复合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打造一批具有黑龙江省特色和优势的军用民用结合知名品牌。

(五)广辟渠道,建立面向产业创新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大新材料产业领域的科技投入,现有支持科技发展的专项资金要向新材料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倾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利用政策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政府资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介入,建立新材料产业投资的创新机制。金融机构要在提高授信额度、扩大流动资金信贷规模、简化信贷手续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及股权质押融资,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在发展新材料产业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本地民营企业,出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鼓励政策。突出解决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融通、市场地位、信息获取等方面的问题。政府的资金要进一步向中小企业倾斜。

(七)加强新材料人才队伍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长期智力支撑。通过多种教育模式,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支持组织和建设产学研联合研发团队,支持新材料聚才计划,制定吸引省外、国(境)外优秀人才和团队的优惠政策。

新材料产业发展 第6篇

新材料产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逻辑分析

新材料产业发展前景

一、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前景乐观

中投顾问在《2017-2021年中国新材料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新材料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它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诞生了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空间技术等高技术群,而新材料作为高技术群的物质基础,种类和规模正不断发展壮大。未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主要产品能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我国新材料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我国新材料产业前景向好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大力实施高性能膜材料专项工程、高强轻型合金材料专项工程等新材料领域十大工程,国家各项政策给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为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阶段,随着航空航天、电子、化工、能源、医药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基础材料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新材料将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三)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也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社会各领域对节能环保新材料的需求也会不断升温,这将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新材料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十年,产业亟须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加快推进材料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先进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

二、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

未来几年,随着新材料下游化工、能源、建材、机械、IT等行业发展迅速,新材料优异的产品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使其产品市场需求保持较高的增长。未来几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将呈现如下特点:

(一)下游行业继续带动,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未来几年,纳米粉体材料在橡胶、塑料、涂料、造纸等产业的应用规模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稀土钕铁硼材料的市场应用将逐渐从中低端的电动自行车、音响扩音器向高端的电脑硬盘、音圈电机、汽车电机等领域拓展;电池新材料方面,电池新材料是发展能源技术、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的主力军,随着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对能源需求的逐年增加,以及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汽车等产品对新型、高效、环保能源材料的强劲需求,电池新材料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光电新材料方面,LCD、PDP等新型显示器将成为消费市场热点,由此带动光电材料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

(二)技术转化速度加快,产品热点日益突出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随着新材料产品开发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新材料技术成果转化比重将会有较大提高。在产品发展趋势方面,纳米、光电、电池及稀土新材料等几个细分市场领域中,产品市场热点将更加突出。纳米新材料方面,纳米复合材料、高端纳米粉体材料将是今后纳米新材料企业发展的热点;稀土新材料中,稀土永磁、稀土催化、稀土磁伸缩等材料仍将是厂商关注的重点领域;电池新材料方面,锂电池隔离膜、燃料电池材料等材料国产化、规模化的进程将加快;光电新材料方面,高端偏光片、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将是光电材料厂商今后产品发展的重心所在。

(三)资本运作逐渐盛行,产业整合继续推进

从新材料的产业资本投入趋势来看,由于新材料产业总体利润率较高,市场具有较大增长潜力,新的产业资本进入新材料领域的可能性比较大。

在产业整合方面,近年来成长起来的一批新材料上市公司已开始运用资本杠杆,通过收购、重组业内其他企业,实现扩大自身经营规模、巩固产品市场份额的目标。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新材料企业将越来越多地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产业整合,实现规模和效益的增长。

(四)循环经济渐受重视,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新材料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物质基础,一方面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突出的无法替代的贡献;另一方面,新材料的制备、生产、使用、废弃全过程又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

中投顾问在《2017-2021年中国新材料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中国新材料产业必须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路子,调整产品结构、加大绿色环保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把生态环境意识贯穿于产品和生产工艺设计中,提高新材料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制造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未来新材料产业投资逻辑分析

一、新材料产业综合投资逻辑分析

中投顾问在《2017-2021年中国新材料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从产业投资的角度来看,新材料作为新时代发展的物质基础,未来将成为主导众多产业革命的原动力,因此该产业具备长期投资价值。从金融投资的角度来看,由于新材料品种繁多,发展阶段各有不同,面临的技术、政策和市场环境均有不同,导致不同的新材料品种多的投资价值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寻找具有高成长性、高回报率的标的是构成投资逻辑的关键要素。

在对新材料行业进行投资时可看是否具有:

(一)行业技术壁垒较高、技术成熟或取得关键性突破。其中技术来源可以是进口替代,也可以是自主创新技术,核心是能否形成技术优势,构筑竞争壁垒。

(二)市场需求可见、增长潜力巨大。这主要体现为应用领域广泛,且在可见的期间内可以实现产业化运营,其市场需求一方面可以是替代传统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匹配,跟随新产业发展起来的新需求。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三)国家政策支持的节能环保、新能源领域。

二、基于政策支持的投资逻辑

(一)四部委印发《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 提九方面重点任务

2017年1月23日,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制定《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并印发。指南提出,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态势基本形成,突破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等领域技术装备制约,在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品质特殊钢、先进轻合金材料等领域实现70种以上重点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建成与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工艺装备保障体系。建成较为完善的新材料标准体系,形成多部门共同推进、国家与地方协调发展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具有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企业。

(二)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

2016年12月28日,为贯彻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小组组长由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担任。具体职责是审议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重要规划,统筹研究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要工作安排,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指导督促各地区、各部门扎实开展工作。

(三)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2016年12月19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十三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安排。

《规划》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按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要求,以创新驱动、壮大规模、引领升级为核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改革攻坚,提升创新能力,深化国际合作,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更广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建设制造强国,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中国工信部印发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016年9月29日,《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印发,《规划》在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两化融合等五个方面明确了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化工新材料、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强化危化品安全管理、规范化工园区建设、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扩大国际合作等八项主要任务。

中投顾问在《2017-2021年中国新材料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是否有国家级利好政策的支撑,往往是一个产业是否具有长期投资潜力的重要判断标准。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