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方式和技巧(精选5篇)
训练方式和技巧 第1篇
很多教师都意识到英语阅读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多的应该传授学生阅读方法与技巧, 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了有限的文章。因为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完成某些任务。那么, 阅读技巧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分类是怎样的?如何训练呢?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大比例的设置技巧训练的话, 以上这几个问题必须经过仔细研究与推敲。
1 阅读技巧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运用阅读技巧能够增强理解能力
很多文章的难度对于阅读者的水平而言并不是一一对照的。在这种情况下, 阅读者需要通过分析、判断及推测来获得需要的有效信息。在这过程中, 阅读者不知不觉地运用了技巧, 而通过运用阅读技巧学习者提高了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1.2 运用阅读技巧能够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是通过文字识别获取信息的过程
无论学习、工作还是考试甚至娱乐阅读中, 读者都需要一定的效率。要高效的完成英语阅读获取有效信息, 阅读者必须根据阅读的具体情况运用阅读技巧, 比如, 略读、搜索阅读加快速度, 推测词句技巧能提高效率。但对于没有经验的学习者来说, 阅读技巧的运用需要学习与练习。
1.3 学习阅读技巧有利于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这里所说的英语阅读技巧并非单纯的做对题的计策, 而是结合了词汇构成、句子逻辑判断、阅读方法、做题方法等等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英语阅读速度和准确度的方法。因此在阅读技巧的学习与练习过程中, 无疑会提高学习者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 阅读技巧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作者在其他相关研究论文中已有体现。但要把英语阅读技巧教学系统的提升起来, 需要教师进行不断分析研究。
前人已经提出很多能称之为阅读技巧的有效方法供学习者与教师参考, 但是现在要系统的将其加入英语阅读教学中, 首先要做的事技巧总结与分类。
2 英语阅读技巧的类别
2.1 词汇类技巧
英语词汇类的技巧是最基础最常用的阅读技巧。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一定数量的词汇构成的, 而每个人的识别词汇数量是一定的。很多词汇是常用的, 但是不在读者的识别范围。即便是字典, 所包含的词条也是有限的。英语当中的很多词汇恐怕在词典中也难以获取, 如, 科学家或专业人士所用的专业词汇、英语中的外来词、新增词汇、新增了意义的词汇等。这样, 词汇类的阅读技巧就成为了英语阅读教学中最基础但实施起来也是最零散的, 最需积累的部分。笔者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每个单元都有次序的加入词汇技巧练习。着重讲的是词缀词根的意义, 例举单词及相关的巩固练习。词缀词根数量很多, 但是要选取常见的, 根据阅读内容相关性或者难易逐次安排到教学中。
除了上述的逐步积累, 通过词根词缀判断单词意义的常规方法之外, 还有以下词汇类的阅读技巧。
1) 忽视。有一些单词虽然生僻, 但在语法或文章情节中并不占据重要位置。这时, 阅读者只需忽视该词, 利用其余部分判断句子的意义。可以被忽视的生僻词汇常常是:副词、
同位词 (同位语中的一部分) 、专有名词、做定语的形容词、解释部分或被解释部分等。例如, (将下划线部分视为可忽略的生词)
2) 推断。推断生词意思的方式很多而且非常灵活。读者可以根据前后文的意思进行推断。例如, John presented what seemed to be a clear argument, but on closer examination it was clearly full of ambiguity.该句中生词所位于“but”引导的转折句中, 因此句中前后意思必有相反之意, 前文说“约翰的论据似乎很清楚”, 后文说“但是经过仔细检查他的论据充满了...”
由此不难推测出ambiguity意思为“值得推敲之处、歧义”。此外, 很多时候读者还可利用自己固有的知识推断文中生词的意义。如, In the UK, making a“V”sign with your middle finger and forefinger, the palm of your hand turned toward your body, is an obscene gesture.该句中所描述的姿势 (食指与中指做“v”型, 手掌向内) 在英国是忌讳的、冒犯的。通过这一常识读者很容易判断出obscene的大致意思不好的、令人厌恶的。
2.2 逻辑关系类阅读技巧
每篇文章都是由句子构成段落, 再由段落构成文章的。句与句之间、段落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是读者掌握与判断文章内容发展、主旨、目的等必不可少的依据。因此, 通过逻辑关系快速获得目标信息是英语阅读理解中常用的技巧之一。
1) 文章结构技巧。每篇文章本身结构就是作者依据一定逻辑顺序构成的。如, 有的文章按时间顺序平铺, 有的文章按地点转换展开, 有的文章按情节发展而推近, 有的则分为不同次标题, 按标题分开陈述, 还有的文章以访谈问答的形式出现等等。关注这些文章结构的逻辑性是加快目标信息获取速度的第一步。了解了文章结构或陈述逻辑后, 阅读者就可以很快判断出自己要获得的目标信息应如何锁定, 是按时间顺序、空间、情节先后、还是从某个副标题下去寻找等等。比如一篇按照时间顺序陈述的文章中, 会出现一系列的时间, 如, in 1937/at the beginning of that year/later/after that/soon/at the same time/finally等等, 这种时间上的规律会帮助读者更加方便的找到想要的信息。再比如, 我们经常看到分为不同标题阐述的文章, 阅读此类文章的技巧是把每个标题的意思弄清, 读者可以直接读相应标题下的内容以得到想获取的信息, 而不必去阅读其他部分。总之, 利用文章的结构特点, 更快更准确地获得文章信息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阅读技巧之一。
2) 语句逻辑技巧。语句逻辑技巧就是阅读者借助逻辑性的词语或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技巧。文章中每个句子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而这种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多是通过状语体现出来的。状语能使其所在的语句主干信息被限定的更加具体, 从而使语句信息反应的更为明确。更重要的是状语常体现前后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利用这些词汇阅读者可以判断文章上下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比如, 当阅读者对文章某一部分理解不清楚时, 就可以根据上下文中逻辑性的词语推测该部分的意思。另外, 在设置阅读试题时, 题目设置者也经常利用与文章不符的逻辑关系来设置选项以混淆阅读者思路, 使阅读者在选出正确的答案之前必须经过逻辑性的推断。可见阅读英语文章时掌握一定的逻辑技巧对阅读者大有利处。最基本的一点是要通过具体练习培养阅读者对逻辑性词汇的敏感性。例如, 表示因果的词:so/because/for/thus/therefore/due to/in that等;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though/but/however/nevertheless/while等;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and/besides/in addition/meanwhile/at the same time等等;这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在读者获取信息时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读者可以此判断前后文关系、情节发展等。甚至当读者不明白某些内容时, 可以根据这些逻辑性的词汇推测上文或下文的内容。另外, 在考试阅读题中, 有很多题是出题人利用逻辑关系设置的考题, 比如, 条件错位、因果颠倒、主宾倒置等。
2.3 阅读方法类技巧
阅读方法的选择是阅读者需要练习的一种重要技巧。阅读方法的选择是根据阅读者的目的而定的, 如阅读者可以选择浏览、选择性阅读、通读、信息搜索、研读等等。阅读者在进行阅读时选择的阅读方法会影响到速度和效果, 因此阅读方法及其选择中是存在技巧问题的, 这些技巧值得学习者和教师研究总结。
2.3.1 设置关键信息词的技巧
很多时候阅读者阅读是为了寻找某特定的信息。阅读者可以先设置关键信息词, 然后用快速搜索的阅读方式寻找关键信息词汇所在的位置, 最后仔细阅读相应部分的内容获取目标信息。以阅读考试题为例, 阅读者可以先从题干中选出关键词, 然后快速搜索该词所在的位置, 找到关键词后再仔细阅读相关信息以获得答案。阅读考试时选择关键信息词是为了快速找到答案所在的位置, 因此这些关键词可以设置为如“时间”、“专有名词”等显而易见的词汇, 以便更加迅速的找到答案所在的位置。这种阅读技巧不仅适合于各种阅读题, 并且在非考试阅读中, 读者同样可以用这种方式快速筛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 节约时间。
2.3.2 跳跃式阅读技巧
跳跃式阅读就是读者在读一个段落时并不读到每个句子, 而是有选择的阅读一部分句子或者是读者在阅读整篇文章时, 不是阅读每一个段落, 而是有选择的放弃某些部分, 同时不影响阅读总体效果。在休闲阅读, 如读报、读杂志、故事等材料时, 读者会不自觉地用跳跃式阅读技巧, 其实, 这种阅读技巧也可用于考试或工作中。比如, 当读者想快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或为文章设置标题时都可以选择跳跃式阅读技巧。以主旨题为例, 读者可以读题目及每个段落的前两句, 然后就可以做出判断。因为英语文章中每个段落的主要思想一般都会在前两句中体现出来, 而每个段落的主要思想集合起来, 便可以推断出整篇文章的主要思想。再比如为文章设置题目的题型, 也可选择跳跃式阅读一般只需阅读每个段落的第一句, 就可以选出最佳题目了。
此外还有很多方法类的技巧, 但是每种方法在使用时都是灵活的, 多种方法复合使用的。只是在日常学习与培训中, 把阅读方法或技巧剖析分解成单项技巧练习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阅读技巧。
3 英语阅读技巧培训方法
3.1 阅读技巧培训材料体裁应多样化
体裁不同的阅读材料通常会根据文章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获得信息, 因此, 所运用的阅读技巧也所不同。比如, 文学类读物情节性较强, 读者要获得谋特定信息, 常常运用文章逻辑结构方面的技巧, 而科技类读物中专业词汇较多, 阅读时用到词汇类阅读技巧较多。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体裁文章特点, 设计各种阅读技巧练习。
3.2 阅读技巧训练文章内容涉及要广泛
文章内容广泛, 涉及领域多, 就会使阅读者接触更多领域的词汇与知识。词汇是阅读的基础, 在阅读中接触词汇能加深读者对词汇的认识并增加读者的词汇量。而广泛的内容可以拓展阅读者的知识面。广泛的知识面对读者非常重要。利用读者固有的知识判断或推测文章的内容正是重要的阅读技巧之一。
3.3 阅读技巧训练题型要多样化
常见的阅读训练题型有选择题、问答题、判断对错、完型填空。不同的题型运用的主要阅读技巧也会有所不同。在阅读技巧培训中, 选择不同的题型有利于读者对不同技巧的掌握。除了以上常见的题型, 还有很多效果不错的题型, 比如阅读前推测文章内容的练习、阅读后复述文章内容的练习、速读、写读后感等等, 都能从不同角度训练阅读技巧。
3.4 词汇练习需要长期坚持
词汇是阅读的基础。词汇类阅读技巧在阅读技能中非常重要。关于词缀、词根、字母组合等知识量是庞大的。并且词汇量是需要读者日积月累从而积淀起来的。因此, 不管阅读体裁、内容、题型如何变化, 必须坚持词汇知识的积累。教师应词汇类知识有机的与阅读材料练习起来, 系统地安排到阅读课中去。
3.5 记录受训者日常成绩, 关注培训效果
教师可以制作一些表格, 及时记录受训者的成绩走向。这样可以掌握阅读技巧培训的效果又可以起到刺激学习的作用。阅读记录表可以将阅读速度和答题正确率作为记录内容绘出曲线走向。例如, 表1为阅读速度记录表节选。表2为阅读理解记录表节选。
教师还可以根据需求对某一阅读技巧的过程进行单独记录, 这样, 可以更精确的记录这一阅读技巧的培训所取得的效果或者不足。这种记录对于培训者与受训者都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3.6 阅读技巧的培训需要循环进行, 并加入综合技巧测试
任何一种阅读技巧的培训不可站式进行或一掠而过。因为在阅读中, 没有哪种文章仅仅涉及一种阅读技巧。各种技巧的选用是灵活的, 并有机结合的。在教学中技巧培训在循环进行有利于学生对技巧的掌握, 又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技巧。这样远比一种技巧一训到底或一掠而过要好的多。此外, 要有综合阅读测试或练习, 不去干涉学生运用什么技巧, 这样阅读者才能灵活的将所学的技巧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践中去。
4 结束语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将阅读技巧提炼出来, 系统地编制后, 与阅读材料结合起来, 加入日常教学中, 循环进行培训, 有利于受训者快速提高阅读速度与正确率, 从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和兴趣。而采用多样化的阅读体裁、阅读内容、题型无疑会促进阅读者对技巧使用的灵活掌握, 又不失兴趣所在。每次训练后及时记录成绩, 能及时检测培训效果, 并对受训者起到促进作用。
阅读技巧固然重要, 但是将不同技巧分解开进行培训是为了使受训者更加明确技巧的运用方式及效果。实际运用当中, 各种技巧的运用都是灵活的组合的。因此, 英语基础知识及综合性阅读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Grellet F.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M].Cambridge: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2]Neil J Anderson.Active Skills for Reading[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技巧和形式 第2篇
关键词:朗读 课文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62-01
1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技术,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一部分。所谓朗读就是学生眼、口、耳、脑等器官共同参与的一种体验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各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都要鼓励学生进行朗读和默读,有些课文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诵读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美感和体验”。朱光潜老先生也曾经提出:“通过朗读可以从字句中体会到声音的节奏,可以体验到课文的神韵和情感,这种体验是宝贵而深刻的”。可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具体而言,朗读对小学生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可以培养小学生运动语言的能力。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一生中学习语言、丰富语言的关键时期。语言是由语音、词汇等要素组成的,小学生发展语言能力就要将这些外在的语言信号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而在朗读的过程中,小学生朗读课文,与词句多次见面,从汉子的语音和外形都非常熟悉,可以增加词汇积累。同时在朗读过程中,小学生直接感受到优美、生动、充满情感的语言,从而获得了感性积累和熏陶,有助于发展其语言能力。二是丰富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小学阶段的课文都是质量不错、文质俱佳的文章,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更是思维的活动。通过朗读,小学生在脑海中将使静态的语言文字变成一种动态的画面,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形成他们的形象思维,培养小学生们去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2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技巧和形式
2.1 范读
范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朗读方式。一般是老师先进行范读,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范读。有的学校用录音带或者多媒体进行演示效果会更好。小学生语言理解能力比较弱,在朗读课文时经常遇到生词或者不会断句,对课文的情感也把握不到位,这时通过老师先进行范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小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容易开小差,通过范读可以帮助小学生保持注意力,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例如,有篇小学课文讲述宇航员到外太空后,在失重的状态如何生活的故事,课文十分生动和有趣。教师为了更好的引领小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上课时可以让小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在优美音乐中声中进行范读:小朋友你做过这样的梦吗?阵阵清风迎面吹来,风儿慢慢地把自己吹上了天,天那么高那么蓝;云那么白那么多;地上的山、树、房子都那么小,就像玩具一样,真是太妙了……这篇美文为我们讲述了梦中美丽的太空,想像着我们在摆脱地球引力后自由自在的飘浮,一边像蒲公英一样的飘;一边动脑筋、想办法对付着吃饭,喝水、站、卧等在地球上很轻而易举的事情,很有意思。这样的范读,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动情生趣,产生一读为快的欲望。当然,范读不是让学生机械的去模仿老师,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带着情感去读、去体会。
2.2 引读
引读与范读不同,引读是老师让学生自主性朗读,老师作为旁观者的角色,在一些关键的地方进行点拨和指导。小学生在朗读时经常不知道如何拿捏和体验角色的心理特点,对如何把握对话中语气和语调不甚了解。而语气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重要手段,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感情要用到不同的语气。例如,在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中,狡猾的狐狸为了得到乌鸦嘴里的肉,前后三次用甜言蜜语对乌鸦进行阿谀赞美,这三段语气其实是不同的,是一次比一次虚假、一次比一次谄媚,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不断加重语气,将这种语气表达出来。最后读到乌鸦的声音哇……时,要拉长声音,将乌鸦终于耐不住引诱开始发出声音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小学生们初次接触朗读,对一些关键词语的音量也掌握不好,这时老师也需要进行引读。在朗读中音量高低会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例如,读到这样的句子: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该句中重音应该放在壮丽一词上,将祖国山河的威武雄壮的情感表现出来。在骆驼和羊一文中也是如此,骆驼说:“长得高好。”羊说:“不对,长得矮才好呢。读到这里时,在高和矮这两个关键词处要加高音量、突出对比。语速的问题也是引读的关键,语速轻重缓急是表达情感、烘托环境气氛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一些危急的时刻要加快语速,在一些平缓柔和的地方要减缓语气,例如,在学习唐老鸭课文时,当唐老鸭跳下池塘和其他鸭子一起玩时,他发现自己没有羽毛了、身体开始沉降,这时他开始大声喊“救命”,这个地方就要加速语气,把唐老鸭慌乱、挣扎、惊慌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总之,通过引读,让小学生们学会朗读的技巧,激发其积极性。
2.3 分角色读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而且天性喜欢表现自己,喜欢一些互动的环节。而分角色阅读就是通过让小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来进行阅读对话,通过这种方法让小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思想感情。为此语文教师可以挑选一些情节有趣、对话丰富的部分,让小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朗读,例如,在学习《狼和小羊》课文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面具,让小学生分别扮演羊和狼进行朗读,在角色扮演中充分体验狼为了吃掉小羊,对其步步紧逼、不断找借口的险恶心理。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们能准确把握角色的神态语气,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更加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情变化。课文《医生的心思》中也有精彩的对话部分,也可以安排小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朗读,文中大量简洁精炼的对话部分,让学生们了解到医生平时工作是非常繁忙的,看病时只想知道那些最重要的情况的心情。体现出了医生“惜时如金,想要节省时间多为病人看病”的高尚医德。总之,有效利用分角色读,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结语
总之,小学阶段,小学生们由于认知水平、个人素质能力、生活背景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在朗读训练中也会有所侧重点。而且不同的课文也适合不同的朗读方式,这样不但可以避免朗读方式的刻板和固定化,而且可以不断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形采用适宜的朗读训练方法,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晓园.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口语交际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第3篇
一、口语交际的内容
口语交际训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听”, 一个是“说”, 两者相辅相成, 同步发展。具备了相当的听、说能力, 才能说是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由于口语交际涉及了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随着交际时间、地点、场景的不同以及一些即发事件、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 我们选择其中便于书面测试的习题和近年考试热点供同学们练习和提高。
二、口语交际的知识要点、核心内容和注意要领
(一) 听的训练
1. 听记:
听记, 就是听别人说话 (或听广播) 以后能记得住, 并能把听到的内容写下来或讲出来。听记时应注意: (1) 集中精力; (2) 善于记忆所听内容的要点; (3) 认真思考分析。
2. 听辨:
听辨, 就是依据一定的语言文字和道德是非标准对所听到的讲话、报告、新闻、故事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判。听辨时要注意: (1) 听清内容; (2) 边听边想; (3) 通过分析、推理作出正确结论。
(二) 说的训练
说的训练内容很广, 主要涉及以下训练:
1. 转述:将看到或听到的别人的话、新闻、故事、通知、告示等内容转述给其他人。
2. 打电话:通过打电话或接听电话表达一定意思和情感。
3. 劝解:能运用恰当的语言安慰、劝解、说服别人。
4. 询问:自己遇到某种困难时, 通过询问、请教等交际手段去解决。
5. 谈看法:能对身边的人、事、物结合特定的环境发表自己的见解。
6. 祝贺:在别人获得成功时, 能通过祝贺加强交际关系。
说话时要注意: (1) 说话完整、连续, 有条理, 有中心; (2) 要注意特定的场合、环境、对象; (3) 要尊重对方, 仪态得体, 言语文明, 不说脏话; (4) 留心生活, 关心时事, 在多种场合、活动中锻炼、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口语训练的实施策略
口语交际包括听话和说话两个方面, 除少数地方考查听力以外, 大多数地方的口语交际试题均为用笔写出要说的话, 即设置一定的情景, 让考生根据情节的要求写出恰当的话语, 也有的以辩论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综观各地的考试卷, 对口语交际的考查, 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要讲究文明, 尊重对方, 注意对象和场合;二是说话时一定要了解对方的意思, 领会其意图, 抓住中心和要点;三要语句连贯, 条理清楚, 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 能够使对方理解;四是讨论发言时, 说话要围绕话题, 简洁明了;五是在复述和转述时, 要力求完整准确, 意思清楚明白;六是说话要讲究方式, 使对方易于接受。
1.要学会“听”。要认真倾听, 抓住对方说话的关键, 了解别人的意图, 这样才能积极应对。要养成尊重、关心别人的习惯, 才能更好地与人交际。
2.要学会“说”。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 因此, 要主动地投入到交际情境中, 积极参与交际活动。要通过讲故事、看图说话来锻炼自己用语言描述事物的能力, 力求语言生动, 感情充沛。另外还可以通过辩论、互动、同学互评等形式锻炼自己准确、流畅、完整地表达观点、发表看法的能力, 而且做到表达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一般来说, 解答口语交际类试题, 应根据不同语境、不同要求去做。对于具体语境对话类的试题, 要根据试题提供的语境, 用最合适、最得体的语言, 按照题目要求完成对话。对于开场白、结束语这类的试题, 首先要明白活动的意义、作用, 再根据题目要求, 完成对话。对于带有辩论性质的试题, 要紧扣需要辩论的观点, 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观点一定要鲜明, 是非一定要清楚, 要让听者心服口服地接受。
3.答题要规范。我们只有针对主要题型总结答题规律, 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 才能面对拟对联、写广告词及开场白等题目时从容不迫, 得心应手。对于开放性的问题, 还要做到中心明确, 说话言之有理。
训练方式和技巧 第4篇
【关键词】钢琴;基本功训练;技巧;难点;练习策略
钢琴演奏的基础是基本功训练,只有夯实了基本功,演奏者才可演奏出动听、完整的钢琴曲。而对于钢琴基本功训练的技巧,古往今来很多钢琴教育工作者都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并通过自身实践归纳总结出了不少训练技巧,也编写了无数的关于基本功的训练教程。对教育者们所编写的钢琴基本功训练教程进行分析,发现所有教程均认为钢琴基本功训练内容可包括四个部分,即音阶、和弦、琶音和分解和弦,只要做好了这四个部分的训练,钢琴基本功也就掌握了一半。下面,笔者就钢琴四大基本功训练的技巧、难点以及具体练习策略进行论述。
一、音阶训练的技巧难点和练习策略
技巧难点:音阶训练中,常见的技巧难点是,学生手指因缺乏独立性,或者因为一指转指问题导致钢琴发声不均匀、声音跑动。
练习策略:钢琴教育工作者结合大量实践经验分析得出,对于学生手指缺乏独立性而造成的钢琴发声不均匀、声音跑动等问题完全可通过音阶重音练习来解决。具体做法是:
教师引导学生对音阶进行标记,每4个音阶标记为一拍,并且在每一拍的拍头都加上重音记号,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就人的生理特征来说,由于钢琴演奏需要学生用手指来完成,而人的手指的生理特征表现为有长有短。手指在弹奏钢琴时,长短不一导致手指在琴键上的落力大小不同。拿右手来说,五指中一指在琴键上的落力相对较重,而四指、五指则相对比较软弱,三指落力刚好,有一定的稳定性却略微显得笨拙,最重要的是,大部分演奏者在演奏时出现音阶连接不顺畅的原因大多是因为三指转指不自然,再加上演奏者心理紧张导致手腕上下起伏而造成的。所以,在钢琴音阶训练中,想要切实解决音阶训练中的技巧难题,避免音阶演奏连接不顺畅问题发生,就必须突出演奏者手指的训练,加强手指音阶练习,提高手指的独立性。上述内容提出的音阶重音练习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加重对固定节拍的训练来弱化演奏者手指所处的位置,转移演奏者一指转指时的注意力,稳定演奏者情绪,使其跳出人类手指的生理局限,达到演奏出流畅、连接的钢琴音阶。
二、琶音技巧难点和练习策略
技巧难点:琶音技巧练习中,最为常见的训练技巧难点是:远距离的频繁转指动作会导致弹奏困难。
策略:与音阶练习一样,加强重音练习。
由于琶音训练难点同样是因为转指造成动作迟钝,从而导致弹奏障碍这一原因造成的,所以在练习策略上完全可以采用音阶练习方式来解决。同样,由教师引导学生,将琶音分拍,4个音节看做一个拍,在每一拍拍头标记上重音,重复练习。
三、和弦训练的技巧难点和练习策略
技巧难点:和弦训练中,钢琴演奏者,或者说学生所面临的主要技巧难点是,大力度弹奏,再加上手指远距离伸展而导致演奏者手臂肌肉紧张,进而产生弹奏障碍。
练习策略:分析该项基本功训练中的技巧难点,发现除了演奏者手指、手臂的生理原因之外,心理紧张也是引起和弦弹奏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所以,钢琴教育者在探讨这一技巧难点的练习策略时,不但要考虑学生手指、手臂的生理特征,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该技巧难点的应对策略可采用以下方式:首先,将琴谱中的每一个和弦都划分为4个节拍,然后再对划分成4拍后的和弦进行慢练,一拍一拍地练,明确好每一拍的弹奏动作要领,反复练习。当然,在实际练习时,为了消除练习者心理上的紧张因素,可以要求练习者一边训练,一边背诵训练口诀,这样所获得的训练效果会更好。
需要提及的是,琶音训练中,造成肌肉紧张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练习者未能理解如何恰当地处理弹奏和弦时手部肌肉发力与放松的关系。上述练习策略提示练习者要牢记发力只是一瞬间的动作,除了第一拍是发力点,其余三拍的手部肌肉均处于放松状态,其中第三拍提示练习者对放松状态着意加以体会和自我监督,并且在下一次发力点之前有整整一拍的准备时间,练习者可以更加从容更加省力地完成和弦之间的连接动作。一旦练习者在慢速分解动作练习中充分体会到了力的转移过程,即可逐步加快速度练习。
四、分解和弦(又称短琶音)技巧难点
技巧难点:手位的快速变化造成的弹奏不流畅以及节奏和力度的不均匀。
练习策略:将分解和弦按照和弦的原位与转位分组,每组音轮流做加重音的练习。这一策略同样适用于三个音的分解和弦和五个音的分解和弦的练习。
分解和弦与音阶和琶音的显著不同在于所有大小调的分解和弦所用的指法都是基本相同的,指法并不会因为黑白键的组合变化而发生改变。每组分解和弦以及分解和弦转位,不论黑白琴键如何组合都由外围手指(一指和五指)开始弹奏,手指必需迅速适应各种调性的键盘组合。如果说弹奏全白键的练习时手指好比在平原上游走,那么弹奏含有大量黑键或黑白键交错的练习时手指则必需具备能轻松在布满障碍的“山区”跑动的技巧功力。上述练习策略通过在不同位置上的重音练习创造出多种音型组合,能够帮助练习者的手指尽快适应不同手位的需求,在“障碍跑”中也能奏出踏实、均匀的声音。
五、结束语
基本功训练是钢琴演奏的基础,是夯实钢琴演奏者基本功,提高其演奏水平的重要手段,需要演奏者引起高度重视。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对钢琴基本功训练技巧难点作了详细论述,并且还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相应的、具有目标明确、简单易行特点的练习策略,适用于不同程度的钢琴学习者,通过笔者在教学工作当中的实践应用,已經显现出了良好的成效。在此,笔者愿与大家分享这些练习策略,希望能对广大钢琴学习者在钢琴基本功训练方面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金晶.钢琴基本功的训练——听常桦老师讲座有感[J].民族音乐,2010(01)
[2]赵阿光.基本功训练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3]庄庆春.浅谈钢琴演奏基本技术的训练要求[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训练方式和技巧 第5篇
关键词:听觉训练;启蒙教学;钢琴;
中图分类号:J6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24-01
钢琴的启蒙学习开始于4至5周岁,这个时期的幼儿在心理和生理上有着这个阶段的特有性,所以怎样提高教学的效果,使幼儿对钢琴在零认识的基础上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这是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听觉训练对钢琴启蒙教学的影响
钢琴是以声音来进行艺术表达的,是一门听觉的艺术。演奏者和听众都需要用听觉来欣赏、鉴别音乐表达的优劣。要想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需要很敏锐的听觉-----音乐风格的诠释、节奏的脉搏、踏板的运用、层次的对比变化、旋律的流畅都需要用听觉来引导检验。凡是优秀的演奏者,都具有敏锐的耳朵。但这种音乐能力一定是经过长期科学的训练才具备的。那么我们必须从启蒙教学中就开始贯穿听觉训练,从学生开始接触音乐就给他们养成学着聆听的习惯。再通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训练,那么学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音乐听觉,进而获得我们所说的“音乐耳朵”。
在钢琴启蒙教学中,训练的重点应该放在音乐要素的掌握方面,从而提高音乐感知和塑造的能力。
(一)听觉训练能够实现音高感的培养
当前很多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出人的音高感大概是在4岁左右形成的,而音高感的获取往往是需要借助一定的乐器或者是定音器来训练的,这对于音乐学习来说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而对于钢琴启蒙教学来说一定的听觉训练是可以实现的。
(二)听觉训练能够实现节奏感的培养
一个人对节奏的感知一般是从体态的律动开始的,通常是以人的心理活动做为基础的,而在听觉训练当中节奏感的培养实际上是使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节奏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学习音乐者更具有音乐的表现力。
(三)听觉训练能够实现韵律感的培养
韵律感的培养重点感知的是音乐的各个要素和表现手段,通过不断的听觉积累,领悟到韵律的内在,进而熟知各种不同旋律的表现形式,最后对音乐情感和形象有所了解。
二、听觉训练对钢琴启蒙教学的重要性
在练习过程中如果不去听,那么就无法自己分辨出音准和节奏是否弹的正确,风格和乐感是否表达的正确。那么这种主动去听的习惯一定要在启蒙教学中就引导学生。
其次,听觉训练的具体过程是根据不同的音乐要素来进行训练,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之后,钢琴学习者就会获得我们所说的“音乐耳朵”,而通过这样的“音乐耳朵”就能够让其对音乐具有感知、体会、思考的能力,这对于他们进行音乐感知、音乐形象把握、音乐实质的理解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听觉训练对于钢琴启蒙教学来说还能够让学习者养成好习惯,能够在演奏钢琴作品的时候更加专注。
听觉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形成内心听觉,在音乐上不断的积累和感知,从而帮提高进行音乐掌握和表达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乐曲的演奏过程当中往往将力度变化过分的进行表现,强音和弱音的表现都不是很理想,其实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演奏者本身控制力不足之外内心听觉的匮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听觉训练的方式是非常多的,但是都需要以内心听觉的形成做为最终目标,钢琴启蒙教学中就开始注重对内心听觉的培养,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意义深远。
三、钢琴启蒙教学中听觉能力训练的三种方式
(一)聆听和欣赏多种乐器演奏和藝术形式
钢琴是音乐的载体,虽然学生学习的是钢琴这一门乐器,但是教师不能仅从演奏技巧的角度教学,这样只注重技巧不注重音乐表达的演奏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从启蒙教学就开始贯穿听觉训练,让学生多去聆听各种乐器的表演,比如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大号、圆号、竖琴等,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表演,除了钢琴独奏还可以欣赏比如舞蹈,交响乐,声乐等。通过这种主动的汲取不同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对不同声音有所认识,有所了解,从而丰富他们的听觉感受,也更容易让他们找到表达音乐的方式。
(二)弹奏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很多学生在拿到乐谱就开始识谱弹奏。这种直接而片面的学习方式是有局限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弹奏之前做一些准备工作,先聆听和分析。应该先让学生了解一首乐曲的整体框架,节奏型,旋律线条,强弱变化,这样才能对音乐有一个立体全面的感受和认识,从而演奏也会应该容易表达出音乐性。那么在弹奏之前,首先应该先让学生把一首曲子的节奏打出来,通过单独聆听节奏来分析节奏的强弱规律,感受节奏的韵律感;然后让学生唱出旋律,用耳朵听一听这个旋律,同时还可以问一问学生,这个音乐带给他什么样的感受,从而达到一种音乐分析的效果;最后再把这些节奏感、韵律感、旋律感、乐感带进演奏中,久而久之,学生就能用听节奏听旋律的感受来引导自己的演奏。
(三)听辨能力训练要做为课堂的必须环节
通过旋律和节奏的听辨来训练听觉能力。启蒙阶段用一些单音或者简单旋律的模唱训练让学生学会聆听模仿。也可以由钢琴老师演奏一首乐曲,让学生听着音乐跟上节奏一起进行身体律动,同时用双手打节拍;这样有助于学生找到节奏的律动感,用耳朵来聆听节奏韵律和效果。其次,运用音乐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体会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通过让学生在钢琴的不同音区来模仿动物叫声的方式来熟悉钢琴键盘,例如先让学生模仿小鸡和老虎的叫声,然后让他们在钢琴上弹出类似于这两种叫声的声音。
通过反复的聆听,不断的环境刺激,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学会用听的方式学习钢琴。钢琴启蒙教育只有从听觉训练开始,从学生对音乐的模仿和感受入手,引导学生用耳朵听到眼睛所看到的音符。把音符变成心里的声音,才能使演奏更加完整、流畅、具有美感。
参考文献:
[1]缪天瑞.音乐内心听觉在创作和演奏中的作用及训练问题[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
[2]孙虹.儿童音乐基础教程(第一册)[M].北京:北京天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影音公司,2010.
[3]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