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及反思范文(精选12篇)
现代性及反思 第1篇
首先, 笔者认为, 包装的目的, 旨在商品在运输与售卖时有一个与其内容相符的外壳。既在保护商品维护商品完整品质的同时, 又兼具良好的视觉设计效果以确保商品的顺利销售。无可否认, 在商业竞争中, 优秀的包装设计可以提高商品的附加价值, 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具有明显的促销作用。还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观念及行为, 树立商品品牌, 取得营销战略的胜利。在市场经济中, 包装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 本身是非物质的, 形而上的。它将物质的, 形而下的产品, 用品经过包装变成商品。进入工业社会后, 为了增加销量, 为了打败竞争对手, 有的产品甚至被包装掩盖了其真正的功能和价值, 产品大战成了包装大战。当这些商品闪亮登场出现在各大卖场时, 现代包装中的商品到底是靠产品功能还是靠花哨的包装给人们带来真正的满足, 人们开始迷惑, 现代包装的概念混淆了。现代包装使商品走向文化性或仪式性商品, 包装变成了商品的脸面。人们通过商品包装来攀比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 并通过商品的包装档次来评判自我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传达的尊卑关系, 更加通过包装的华丽与否来推断商品的好坏。包装此时确实成了“仪式性”的存在。随着西方价值取向的渗透, 包装还给消费者带来“高人一等”与“时尚品味”的错觉, 使包装的附加价值更加凸显出来并走向极致, 甚至越来越背离现实生活的轨道, 出现了大量华而不实的商品包装。
在现代社会里, 应当修正这些过分包装的态度和风气。让简约的包装设计代替洛可可风格的包装设计, 凸显商品本身的功能并让包装设计能够很好地完成保护商品完整品质的本职工作, 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迷失了包装最本质的目的。
其次, 在商业竞争中, 包装设计与商业道德是紧密相连的。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利润, 一些商业欺诈现象泛滥成灾, 不但未能受到遏制反而因技术的现代化而愈发隐蔽。以低质低价的产品混充优质产品在一些商家看来, 似乎永远是一条致富的捷径。但无疑这同时也是一条损人利己, 从而最终损害社会利益的“捷径”, 故而社会逐渐加大了对这种行为的谴责和打击力度。如果说设计艺术不单纯是为了美化我们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我们日常生活的质量的话, 那么, 设计师就有义务推动和促进公平交易的实现。在只能观察到商品的外包装条件下, 包装设计已成为引导消费行为的重要手段。包装的质量表现, 设计的视觉效果能够诱导或抵制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 大量华而不实的包装设计开始在市面上泛滥, 消费者也掉入了一个又一个陷阱。这一点在网络购物体现的尤为明显。
现如今, 网络购物已经非常普遍。由于网络的普及, 中间环节的削减, 网络销售的业绩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商家买卖。诚然, 网络购物具有许多的优点, 如方便快捷, 价格实惠, 等等。这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想到, 在无法见到实物的网络上进行交易, 如何通过包装设计防止商业欺诈的现象发生, 维护商业道德。我们看到, 网络的优势在于它能快速地将产品全方位的信息动态地传达到消费者面前。为了发掘网络的优势, 设计师应利用网络的数字化手段, 在包装设计中展示图像, 设计标注的细节, 使商品更为立体的生动的出现在屏幕上。
包装设计师不应该只是充当制造商的配角, 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来评判事物。设计不应该只是为了消费和更多的消费, 在包装设计的同时要与产品本身相符, 不要盲目地为了包装和销售而设计。不能为了取悦老板, 为了谋取利润, 而丧失作为社会精英分子的作用。每一个设计师都应当在设计的同时思考自己身上所无法推卸的社会责任。
再次, 在现代社会中, 环境问题已经越发突出。在包装设计中, 许多商品包装往往在商品一开始使用时, 就被随意地丢弃, 其中, 许多包装使用的材料都是不可回收的, 具有污染性的材料。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 设计界发起了绿色设计的倡导。最早的绿色设计是由英国一家生产洗漱的公司所研制, 在产品设计中采用了“天然可回收的原料, 可充式的包装”等环保理念。便于清洁、经久耐用、可反复充装的包装设计有效地解决了一次性产品对其包装资源的恶意耗费, 因而, 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该产品一经推出, 立刻在市场上引起消费者的注目, 他们踊跃接受了新的环保消费概念。
在广大消费者积极欢迎环保商品的同时, 包装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也被激发起来。在消费者与生产厂家之间, 设计师担任了协调合作的角色。他们倡导“绿色消费指南”, 使社会各界了解与支持绿色设计;引导“绿色资本家”如何在保护环境的情况下获得利润。到20世纪90年代, 德国、荷兰、丹麦的企业投入了更多的资金用于绿色设计。例如, Philps和IBM在公司的管理体制上建立绿色设计的运作措施, 并贯彻到实践中去。“德国蓝天使”这一标志从1978年开始实施, 它象征着绿色设计的环保标准;在制造商、市场和社会舆论的多方作用下, 现在已有了几千种设计获得了这一资格认证。
环境保护的观点虽然已经大力弘扬并广为人知, 但要将包装设计中的环保意识贯彻却始终有赖于设计师, 生产厂家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长远的观点来看,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 绿色商品会逐步成为公众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的一部分, 那么绿色包装无疑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着, 同时想要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环境保护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作为社会精英分子的设计师, 更加尽自己所能为环境保护尽一份绵薄之力。在凝聚着希望与成功的道路上, 环保的包装设计可谓任重而道远。
在市场竞争中, 包装确实在商品流通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但一定要处理的“适度”。防止不必要的过分包装, 以及包装的变异。否则, 包装设计行业就会变得像洛可可风格一样, 过分的繁复华丽而掩盖了事物本身的实在用处。
参考文献
[1]曾迪来.现代包装设计[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章旺.包装分类设计——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现代性及反思 第2篇
文摘:本文用成功的教学案例说明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的诸多优点,课堂教学只要能恰到好处地应用信息技术,就能使英语课堂生机盎然,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极大地改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提高了教学成绩。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有研究表明: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通过理论学习,我们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以往的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建立符合信息社会要求的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市场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实现信息媒体资源共享。网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被广大教师采纳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将视听技术和形声教材引入教学实践,大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优化了英语课堂结构,使英语教学富有趣味性、情景性、交互性。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
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的优势
1、网络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
Internet已经成为功能强大的教学授递环境,传统的CAI功能也不断
信息素养
教案分析 地被整合到网络CAI上来。网络化CAI能够把纯粹人──机通讯HMC(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与计算机媒体通讯(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进一步发挥网络化教学优势。以Internet为基础的CAI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1)信息资源的丰富性。Internet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资源库,利用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功能,特别是通过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是与传统的个别化CAI截然不同的概念。个别化CAI注重于人机交互活动对学习的影响,CSCL强调利用计算机支持学生同伴之间的交互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的电子公告牌功能(BBS),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因为网络上的BBS具有用户管理、讨论管理、文章讨论、实时讨论、用户留言、电子信件等诸多功能,容易实现互助合作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通讯工具的支持下,学生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或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可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有效发挥各自的特长,收集信息,进行同伴互教、讨论、练习、小组课题、师生交流等合作性课堂活动,教师对网络进行开发和管理,对学生的网上学习进行监控、评论。
(3)游戏式教学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构造寓教于乐的环境,学生可以扮演课文中的某些角色,用教学游戏教英语单词和语法,刻意加入了趣味性、竞争性和参与性的因素。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模拟的现象变得更加逼真,创造在现实世界中难觅的“虚拟现实”情景,帮助学生轻松地记忆、理解和运用英语知识,调节课堂气氛。
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示例
笔者以SEFC 1B Unit17 Great Women为例,简略说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1、教材及网络多媒体的适用性分析
SEFC 1B Unit17的中心话题是“杰出女性”,课文──Alone In Antarctica是一篇记叙文,描述Helen Thayer在她六十岁时独游南极洲的冒险经历。在恶劣多变的气候条件及险恶的地理状况下,Helen Thayer在危急关头,虽感孤独恐惧,但表现出冷静、顽强、乐观的态度,最后克服险境。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阅读策略及语感。本课提供的教学材料,对学生今后人生的道路、心理素质、生活态度起到了陶冶和积极的导向作用,比较适用于采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有关材料存放在服务器上。
3、教学设计
(1)激趣导入:利用Powerpoint演示居里夫人照片,视听结合,实现语言思维的同步发展,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生动形象的表象基础上积极进行,缩短学生与杰出女性的距离,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学生争先恐后发表看法,最后请同学到计算机前归纳演示:Maria Curie was born in Poland.She moved to Paris and studied chemistry and physics there.After she married Pierre Curie, they studied radioactive materials together and discovered radium.She is a great scientist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and the first woman to receive two Nobel Prizes in the world.Her death in 1934 was almost certainly due to radiation in her work.She is also a great woman with determination and courage.Though her husband died in a road accident.She still went on working.画外音:Marie Curie is a great woman in the world.推出课文标题──Alone In Antarctica.(2)自主学习:展示一幅世界地图,提出课文阅读前问题: ·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ree countries that are part of the North Pole? What about the South Pole? ·Which animals live on the North Pole? And which on the South Pole? ·Why do polar bears never eat penguins? ·Imagine you are travelling alone to the South Pole, what will you take with you? Why? 学生带着问题上网了解南、北极的一些情况,如位置、地貌状况、气候状况和动植物等,激发学生了解极地的欲望,诱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想象力。教师鼓励学生之间共享找到的资料,加工信息和形成真知。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把浏览到的南、北极的主要特点在网上报导。
画外音:学生们得到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他们滔滔不绝,讨论热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形成了资源共享的氛围。
(3)课文阅读: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根据课文回答问题。用Powerpoint演示十个判断题,检查学生阅读理解程度,如果学生判断正确,及时给予五星奖励。
画外音: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语言技能的形成,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其知识和语言经验。
(4)巩固应用:用Powerpoint演示五个选择题,检查学生对课文表层意思的理解程度,然后要求学生演示他们对作者的正确评价,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画外音:讨论问题: ·What kind of woman is Helen Thayer? Describe her in a few sentences.·Do you admire Helen Thayer? Why? 学生进行BBS网上讨论,发表意见,教师以主持人身份控制,引导论坛的发展,屏幕上时而露出笑脸并配有声音肯定学生的评论。(5)归纳总结:播放课文录音,用Powerpoint演示下图,请学生完成。
Alone In Antarctica Destination Antarctica Reason Celebrate my 60th birthday Time November 1 st, 1997 Ways Walk and ski alone Process The first days: weather, good and bright sunshine The third day: weather, stormy and windy November 12th: Storm died down a special day─my birthday A few days later: fall into a hole;get out The 22nd day: increase my workday The next morning: have a bad accident;hurt leg;struggle to my feet Result 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of solo travel 学生边填表格边设置“飞入”这一动画效果,将要点设成醒目的蓝色文字,逐一填入,并配以“掌声”,及时鼓励学生。完成表格之后,请学生小结课文:课文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Helen Thayer 为了庆祝六十岁生日,开始了南极之旅,她战胜了困难,完成了南极之旅。画外音:演示的图表突出了课文重难点,促使学生感知迅速、思维敏捷、记忆牢固。
(6)课外延伸: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理解Helen Thayer,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崇敬心理,激励学生形成“遇到困难不退却,知难而进,独立解决,勇于冒险,探索大自然”等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寓思想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最后,要求学生在网上搜集有关偶像资料,模仿课文,列出提纲,给偶像写信(Writing a fan letter),网上互评,培养学生将所学内容用于实践。
以上教学设计注意将网络多媒体与常规媒体相结合,将媒体演示与学生活动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的各种语言活动为主线,以情景化学习材料作为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媒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探索,合作学习,交互性指导,完全投入课文学习,教师只是帮促者,体现了英语教学革新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祝智庭
2、《走进新课堂》朱慕菊
现代性及反思 第3篇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依据教学内容对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就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感官主动地参与学习。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静态和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注意,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
2、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传统的教学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这种交互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板演,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另一片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对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直至出现正确结果,如果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老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从知识复习,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投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体作用。
3、有利于优化认知情境,创造学习氛围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现代教育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
二、现代教育技术融于数学教学的反思
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辅助工具,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有些老师喜欢应用大量的图片、动画而不考虑实际需要,图片、动画用得过多虽刺激了学生的感观,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让学生忽视了重点内容。有的老师仅仅用多媒体代替板书,而并未发挥其真正价值,还有一些老师干脆将实验搬到电脑中。用电脑模拟的实验来代替学生的动手实验,这只会适得其反,遏止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中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现代教育技术也是无法取代的。所以,客观合理的将现代教育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方法,才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转变的观念。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应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教学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让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索知识,品尝学习的成功和乐趣。
现代性及反思 第4篇
一、德育模式的类型
关于德育模式有很多种类型, 从不同角度对德育进行分类有助于更加清晰深入地认识德育模式, 同时也便于德育者在德育中依据德育目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德育模式。但是目前我国德育模式还存在诸多不完善, 理论基础也相对薄弱, 相比之下, 西方德育模式更为完整, 有具体的理论指导、目标、步骤、师生关系、评价等。下面以西方的德育模式为主, 对德育模式进行分类。
1. 内容型德育模式和形式型德育模式。
根据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将德育模式划分为内容型德育模式和形式型德育模式。
内容型德育模式直接将社会中主流思想道德观念和知识, 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授给受教育者, 主要通过传递-接受的模式进行。相对于其他德育模式这种模式更容易成为被动的教育, 受教育者缺乏其自身对于道德的认识和思考。
形式型德育模式认为德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能力, 关心品德的形成但却不够重视品德的内容。持该种观点的学者反对将代表某一社会或社会中某一团体的思想观念作为特定的德育内容施加给受教育者, 同时反对灌输式的德育方式, 强调通过自身对道德的思考, 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能力。
2. 认知型德育模式、情感培养型德育模式与行为养成型德育模式。
这个分类是根据品德的三个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道德形成中的作用来分的。
认知型德育模式主张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思想、政治、道德概念。其中包括对道德的理解、对道德的判断和对道德的选择能力, 强调道德思维在品德发展中的作用。
情感培养型德育模式认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在于形成学生的道德情感, 增强学生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能够替他人着想, 善于合作, 乐于助人。
行为养成型德育模式认为德育过程中形成学生道德行为是最重要的, 其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和行为, 坚持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来促进学生形成相应的品德。
3. 内力型德育模式与外力型德育模式。
根据德育在学生品德形成所起的作用分析, 德育模式可分为内力型与外力型两类。内力型德育模式与外力型德育模式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前者认为德育者应通过启发引导, 使学生内心世界原有的价值观念和本性升华成优良品德, 而后者主张将外在的社会的观念、道德甚至政治理论通过一定的程序施加给学生, 让学生形成该社会所期望的品德。
4. 教化型德育模式与内化型德育模式。
根据教师和学生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德育模式还可以分为教化型化型德育模式和内化型德育模式。教化型德育模式认为在德育过程中, 教师是德育过程的核心人物, 是主导力量, 传授给学生社会化所需要的品德, 而学生只需被动不假思索地接受即可。内化形德育模式认为德育过程是学生自我意识提高的过程, 学生通过活动来体验并领会社会的政治和道德观点, 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一个辅助者。
二、德育模式现代化特征分析
对当代世界各国的德育进行研究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现代化的德育模式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为我所用, 为我国道德教育提供借鉴。
1. 学生是德育过程的实践者。
现代化德育认为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够凭借自己良心来从事道德活动的学生, 因此德育过程是中学生是德育的实践者, 学生通过自己的道德意识来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 是一个自主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实践者和学习者, 了解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观察学生现有的心理状态,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对学生多作肯定性评价, 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清晰稳定的价值观, 而不是大包大揽地替学生思考, 依靠机械强化学生的行为, 甚至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代替学生思考。
2. 教师是德育过程的引导者。
虽然德育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但如果没有教师正确有效的引导, 学生的品德和思想观念是很难建立起来的。由于学生心智发展的不成熟性和发展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于道德的认知和体验也是不同的, 是由低到高发展的。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外部刺激来激活和调整学生的内心状态促使其品德逐步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是通过其自身与外界条件互动的结果, 外部环境为学生道德发展提供了刺激因素,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和利用合适的材料、情景来引导学生形成道德行为。
3. 注重道德能力、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的综合提高。
现代德育模式更加注重受教育者道德能力、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的综合提高, 传统的德育是将“诸美德”灌输给学生, 现代德育模式对此种内容传授的方式提出了批判, 更突出了学生道德能力的发展, 引导学生对高于他们当前一个能力阶段的道德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提高其道德判断水平。与此同时, 道德教育将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和道德行为的改善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 培养学生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 而道德情感正是道德能力转向道德行为的中介。
三、我国德育模式的相对滞后
从德育模式的现代化特征反观我国的德育模式可以看出, 长期以来由于受我国历史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我国德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传递接受式为主, 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将德育中的思想政治观点讲给学生, 学生只需听、重复、记忆即可。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学生只需被动接受, 具有明显的“灌输”性质。这种传递接受的模式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 这种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只是一个简单重复强化的过程, 并不能形成学生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到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转变。同时传递接受式模式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求学生掌握较多的思想品德知识, 势必造成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机械记忆, 谈不上认识和创新, 有悖德育的目的。
其次, 由于这种传递接受的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 谈不上按学生的需要而教学, 更谈不上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因此, 在我们的德育过程中往往是学生能对相关知识倒背如流却没有情感上的共鸣, 也就没有所谓的培养学生的信仰了。
最后, 传递接受式德育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由于这种单向的知识传递脱离了道德实践, 学生只会对相关知识死记硬背, 并没有进入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对德育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德育不仅要培养具有现实社会思想、政治、道德的人, 更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对现实进行改造的能力。
总之, 我国的原有的德育模式只能部分实现德育的目标, 为了全面实现德育目标, 提高德育的时效性, 我们必须在学习研究国外先进德育模式的基础上, 吸取其有利部分为我所用, 反思我国德育模式的不足之处并对其进行改革, 努力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德育模式。
摘要:随着道德教育的发展, 现代德育模式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征。本文在对德育模式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对德育模式的现代化特征进行了阐述, 并以此为标准指出了我国长久以来德育模式存在的主要弊端。
关键词:德育模式,现代化特征,反思
参考文献
[1]孙少平.新中国德育50年[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2]鲁洁.德育现代化实践[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3]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4]擅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6]王玄武.比较德育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8]李伯黍, 岑国桢.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现代性及反思 第5篇
目标:
1.对现代通讯工具感兴趣,有创造、发明的欲望。
2.发展观察、比较的能力和语言表演能力。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准备:
电话机、手机、子母电话机、教师名片。
电视机、摄像机、实物投影仪、大屏幕、射屏仪。
过程:
⒈通过观察比较,了解电话机、手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⑴引出课题:
(大家坐定后,电话铃声响起)教师去接电话,然后告诉小朋友,新馨花园幼儿园的小朋友请你们去做客。
(手机铃声响起)谁愿意接着个电话?电话里告诉你什么?
提问:第一个电话是用什么接听的?第二个电话又是用什么接听的?
⑵比较电话机和手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请幼儿仔细观察,电话机和手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朋友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教师小结:电话机和手机都有数字按键和其他功能键,都能打电话和接听电话,但手机是一种移动电话,它没有电话线,它是靠天线发射和接受声音和各种信息的,可以随身携带,比一般电话机更方便。
⒉根据已有经验,让幼儿回忆、讲述电话机、手机的使用方法,了解其用途。
⑴你们打过电话吗?你是怎样打电话的?(打电话或手机时都要先拨对方号码。)
⑵你给谁打过电话?为什么事情打电话?“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亲人问候、联系朋友、请假、遇急事通知别人等)
⑶还有什么特殊情况也需要打电话?(报警110、火警119、查电话114、查时间117、天气预报121等)
⑷象这些紧急电话能随便打吗?为什么?
⒊了解其他通讯工具,扩大幼儿知识面。
⑴你们还见过或打过哪些电话?(幼儿讲述后看录像)
⑵除了用电话和别人联系外还有什么工具也能使我们相互联系,把消息告诉其他人?(幼儿讲述后看录像)
⑶这些东西都是干什么用的?
⑷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什么好处?(方便、传递消息速度快)
⒋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发明的欲望。
科学家们可真聪明,发明了这么多的通讯工具,我们小朋友也来做个小小发明家,你想设计什么通讯工具?
时间不早了,你可以把你的发明用各种通讯工具告诉我们。这是我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码、传真号和e-mail地址,我等着你们的发明哦!
教学反思: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交通工具涉入我们的生活。孩子对各种车辆有一定的了解,为了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让让孩子对交通工具进行大胆设计,进行大胆改造和想象,从而发展孩子的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性及反思 第6篇
[关键词] 社会秩序生成机制;团体与个体;微观权力;差异化社会
[中图分类号]158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6)04—0033-07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的“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费孝通
(一)
在现时代,法治话语似乎已成为一个国家趋于善治的不二选择,但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国度里,却并不知道如何实现法治。因为在我们的历史语境中没有西方化“法治”理念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结构、价值依托等诸要素。面对西方法治话语的中心位置所形成的挑战与历史沉积所施予我们的现实状况,如何去认识传统社会的生成模式,以及如何立足于当前的实践来探索出一条具有个性化的社会秩序生成机制,就成了重要的现实课题。而这一切都要从对传统社会秩序的认识切入。在传统社会秩序的生成过程中,儒法两家思想扮演了重要角色①,人们对传统社会秩序的认识多是从对儒法两家思想的反思开始的。
对此一问题最早展开学理研究的是粱启超。通过对儒家、法家“天道观”思想的比较,梁启超指出儒家思想中存在着浓厚的“天道”②情结,儒家认为人类的社会秩序是来自于“天”的安排。但“天既不言,而感升化身之帝王,又绝于后世,然则后之有天下者”,天惜其衷,“乃可创法改制。古六经大义,皆言应天命”。人类社会的秩序来自于天,但对这种秩序的理解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校之”。这里的圣人就是能够理解天之意思的人。如何才能成为圣人呢?《礼记·中庸》进行了表述:“惟天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近人之情。能近人之情.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所以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但事实上这种圣人不是一般人可以修炼成的,圣人已殁,后世只有君主,所以社会秩序的维持就只能依赖君主了。但君主亦非圣人,“后世之为君主而非圣人者,其于前代圣君之法,惟宜遵守而不可妄有所变革”。对儒家社会秩序的这一构想的解读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传统社会主张君主专制,为什么传统社会反对对社会治理结构进行重大的变革。①法家与儒家的区别就在于对“天道观”的不同认识上。儒家认为“天”不变,是恒定不变的真实存在,社会秩序的形成产生依赖于天,但只有圣人能理解“天理”,因此一个社会必须谨守“圣人”所订立的规则。法家则恰恰相反,他们反对儒家这种“天道观”,指出“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凡是比肩随踵而生也。世之治者不绝于中,吾所以为言势者中。中者上不及尧舜,而下亦不为桀纣,抱法处世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今废势背法而待尧舜,尧舜至乃治,是千世乱而一治也。抱法处势而待桀纣,桀纣至乃乱,是千世治而一乱也。且夫治千而乱一,与治一而乱千也,是犹乘骥佴而分驰也,相去亦远矣”。因此法家反对固守抽象的天理,而主张根据变化不居的现实而制定法律法规来实现社会的秩序化。在他们看来,儒家思想是抱残守缺的愚人做法,固守天理无异于“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最终只会错过对社会秩序构建的最佳机会。②梁启超认为正是这种对“天”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儒法两家对社会秩序生成机制的不同理解,儒家主张要尊重传统,主张恢复周公时代的“礼乐文明”;而法家则强调根据现实,制定适时的法规,为社会的变迁提供确定的指引。
从儒法两家对天道观的不同态度来解读传统社会秩序的生成模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传统社会秩序下,历朝历代都主张固守传统,而不愿对传统社会结构做出重大变革,这可以视为儒家思想取得垄断地位以后的政治性贯彻,也可以看做是这种思想在人们思维定势方面的演进之结果。但这一解读却没有能够解释,为什么传统社会会被称为诸如“人治”、“礼治”、“德治”下的秩序模式。于是承接着“天道观”,又有人从儒法两家对人性的不同认识这一角度切人,继续进行分析。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宗教代法律,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关于生活与人生的,“孔子最初着眼的,与其说在社会秩序或社会组织,母宁说是在个人——一个人如何完成他自己,即中国的老话‘如何做人’”,“孔子学派以敦励孝悌和一切仁厚肫挚之情为其最大特色。孝子、慈父……在个人为了完成他自己;在社会则是某种组织与秩序亦即由此得以完成”。因此儒家对社会秩序的构想倚重的是人心性的完善③,儒家冀图通过个人自我道德的修养,最终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从而实现社会的秩序化。而这一思想的产生正是基于对人性善的理解之上,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人于井,皆有怵惕侧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有时观之,无侧隐之心非人也”。儒家所倡导的就是要求每个人用自己的理智“求其放心”、“不失本心”。人的本性是天赋予的,只要人能尽力发挥自己作为人的本性,人就圆满地完成了“天”所给予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达到了人生的终极境界,而社会也终将趋向大同。与儒家的思路不同,法家对社会秩序的构建却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之上,法家认为在一个由众人组成的社会里,由于这种各亲其亲的情感和各有私心贪欲,社会秩序就会发生纷乱。他们“不再相信那些没有实用意义的良心和道德。仪式和象征,良心和道德,仿佛破旧的稻草人在天边孤零零的矗立着,没有人会真地把它当作人来看,连麻雀的眼珠也不转过去,要守住实际的稻谷,就只有真的使用惩罚手段”。因此法家主张对土地、财产、男女进行“分”,要以带有惩罚性和奖励性措施的、有权力与威势强制保证的“法”来整理秩序,这就是“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斯,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一之,不可,故立君”。
从不同的“天道观”出发,所引发的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导致了儒法两家对社会秩序不同的构想,儒家主张所谓的德治、人治、礼治,而法家则强调法的功能性价值,强调国家权威力量的重要性,主张回归经验的现实世界,用法而治。但事实上,传统社会里,“礼治”和“缘法而治”之间很难划出一条明晰的界限。梁启超认为“儒家视礼乐法制同物”,费孝通先生认为“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
统”。而余英时先生则提出了“儒家的法家化观点”,“儒家的法家化不是单纯的指儒家日益肯定刑法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远在先秦时代,荀子的《王制》和《正论》两篇已经给刑法在儒家的政治系统中安排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儒家的法家化最大的特色在于对国家权威的强调,而抛弃了孟子的“君轻”论。上古以来的儒家,通过对早期儒家礼仪思想的改造,强化了君主权威,实现了“儒家的法家化”。瞿同祖先生则提出了“中国法律之儒家化”观点,在儒学成为官学后,官方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渗透着法家思想的法律法规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但“萧何承秦法,所作为律令,律经是也”,重新进行大规模的法律编纂已无可能,于是当时的儒家就另辟蹊径,走向了传统法律儒家化的道路。儒家与法家对传统社会秩序的构建思想最终走向了融合,梁治平先生为此而提出了“道德的法律化与法律的道德化”观点,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人刑,相为表里者也”,“礼仪以为纲纪,养化以为本,明刑以为助”。
(二)
无论从“天道观”、“人性论”切入,还是从“礼治”和“缘法而治”关系入手,对传统社会秩序的形成机制的探索,都遵循了一条共同的路径,那就是在逻辑世界中对传统社会秩序进行宏观的理论再建构,从宏观上对传统社会秩序作出概括性说明。这种宏观叙事无疑遮掩了对社会秩序生成机制的具体微观把握,也就是它不能说明儒法两家思想是如何在经验世界中得到贯彻的,这些思想是通过哪些环节进入我们的生活世界的,又是在哪些方面、依赖哪些机制,最终对我们的社会秩序产生影响的①。因此深入生活世界的内部,对这些思想在经验世界、生活世界中的微观运作过程作出观察与叙述,以此为基础,揭示出思想是如何同事实结合在一起的、规范是如何进入生活的,无疑将更有现实意义。因为它展示给我们的是具体可感的生活世界的运作过程,而不是抽象逻辑所演绎出来的宏观说明与概括。因此我将从对社会秩序生成机制的分析人手,对儒法两家思想是如何同这种传统社会体制结合在一起的展开论述。
一种社会秩序的建立端赖于如下三个要素:个体的行为安排;个体与个体之间行为的安排(私人之间的关系);个体与团体之间关系的安排。第一个要素也就是人的价值标准问题,也就是人们基于怎样一种价值取向来安排自己的行为,这往往是个信仰或公共价值标准选择的问题。西方的基督教对个体的心性塑造起到了核心作用,“宗教最初可以说是一种对外力之假借;此外力却实在就是自己。……宗教中所有对象之伟大、崇高、永恒、真实、完美、纯洁,原是人自己本具之德,而自己却不自信及,经这么一转弯,自己随即伟大,随即纯洁,于不自觉”。宗教通过创造客观存在的神来为人的精神寻求归属感和依托感,从而达到对心性的锻造,而我们传统社会是没有宗教的②。所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人的价值依托的选择有两种机制实现,一方面寄托于人自我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寄托于礼仪教化。这无疑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理论构想,“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由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冀图通过个人的修养、礼仪教化实现个人的道德自觉,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美妙状况是儒家的理想。但事实上,人在经验世界中很难达到这种自觉,而施与人的礼乐教化又因为功利的权力化运作而容易走向虚妄化。当国家掌控教育,教育成为官方的主导,教化与权力结合,教化完全成了权力的一种策略,最终使这一美妙构想最终走向了“反智”道路。当个体无法寻得自己的价值,由公共权威树立的价值标准又得不到信仰的时候,一个社会秩序必将走向混乱,就如同《金瓶梅》为我们呈现的那个现实世界。
(三)
社会秩序建立的第二种和第三种要素是不同个体之间和个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两种要素在一个社会秩序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我们的传统社会是一个有家庭,没有团体的社会。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通过对中西社会秩序形成的差异比较,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他认为西方社会是在个人本位与团体本位之间的互动关系中不断走向社会结构变迁的①。西方社会一开始是以团体为本位的,这种团体的发达始于宗教组织的发达,宗教组织是超越家庭的,在宗教团体组织中,人们在上帝面前是完全平等的,来自不同地域的人民因共同的信仰而紧紧联系在一起,教会组织的进一步发达最终和国家权力结合在一起,又将个体深深地镶嵌在了团体生活之中。待到近代理性主义启蒙运动,觉醒的个体要求自由权利,团体本位的社会被打倒而进入了个体本位的社会。而我们的传统社会却没有这种对立,“团体与个人,在西洋俨然两个实体,而家庭几若虚位。中国人却从家庭关系推广发挥,而以伦理组织社会,消融了个体与团体两端”。传统社会下,人与团体的关系消融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这种消融是如何实现的呢?儒家提倡宣扬“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哲学,人是由己推人,人与人之间行为的安排是由自己所承载的道德义务所决定的。作为父母,他们首先认识到的是有义务去抚养自己的子女;作为老师,他们首先认识到的是自己有责任去将学生教育好。而不是从权利的角度切入,认为子女有权利得到抚养,学生有权利得到较好的教育。“所谓伦理者无他义,就是要人认清人生相关系之理,而于彼此相关系中,互以对方为重而已”。在传统社会里,个人尽自己的义务为先,权利是对方推己及人后的赋予,自己并不主张;而在西方社会里,则是两方各自主张其权利,而互以义务课于对方。与西方团体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互动关系所衍生出的社会秩序相比,中国传统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秩序,人和团体的关系消融在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里了。梁漱溟先生高度评价了伦理本位的社会秩序,“中国伦理思想就是一个相对论。两方互以对方为重,才能产生均衡。而由于不呆板的以团体为重,亦不呆板的以个人为重,而是一个活道理,于必要时能随其所需伸缩”。
费孝通先生对传统秩序下不同个体之间和个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做出了更为深刻的分析。他也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秩序中不存在非常明晰的、就像西方社会里的团体。他用捆柴对西方“团体格局”进行了形象的说明,团体格局中,团体有明晰的界限,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分得非常清楚,团体中成员的关系是相同的。传统乡土社会秩序结构是差序格局的,这种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费孝通先生也认为传统乡土社会是伦理
本位的社会,他认为“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在传统乡土秩序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也就是公共空间消失在了由人际关系所编织起来的网络中,公亦是私,私亦是公。
在团体格局中,社会秩序的安排建立在团体与个人关系基础上,团体是超越个人而存在的,团体作为整体性的权威存在对团体组织中的个体具有明显的约束力,人们基于这个团体中共同信守的组织约定或事先存在的章程而安排自我的行为;在差序格局中,社会秩序的安排建筑在由个人推出所取得的差序网络中,建筑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在这种网络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核心权威存在,人们只是基于各自身份的不同而承担着不同的义务,并根据这些义务而对自我的行为做出安排。①因此在这两种格局中,国家就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团体格局中国家是对小团体组织的拟制,国家是基于个体共同信守的约定而成立的,公共权力与私人之间保持了一条界线,这条界线是由公共空间(团体生活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区别划分的;差序格局中,国家更像是私人关系的扩展,国家公共权力与个体的私权力融合在了一起,国家权力私人化、私人权力意志国家化成了明显的表征。
差序化格局为我们认识传统社会秩序的生成机制提供了更为生动可感的进路。但这种看上去松散的、并不稳定的、由不同个体的私人关系所扩展开来的网络是通过哪些机制在生成一个社会秩序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呢?一个社会下的秩序之生成离不开孕育它的具体历史语境,同样一个社会下的秩序也必然是表达着控制力量的意志,任何社会秩序的形成都离不开权力的运作。就如同福柯所言,一个社会秩序的形成来源于两种权力规则的运作,一者是显形的借重庄严的礼仪和程式表达的宏观权力策略,一者是隐形的通过细节安排而实现规训目的的微观权力策略。“绝望和时间能够销蚀钢铁的镣铐,但却无力破坏思想习惯性结合,而只能使之变得更紧密。最坚固的帝国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就建立在大脑的软纤维组织”。而在笔者看来,儒家思想对人伦的美妙构想和法家的现实主义精神正是经过权力策略的微观运作,从而对传统社会秩序的形成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将人与权力的关系②,转化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也即是将权力融合到基于身份的不同而对人与人之间行为准则所做的不同安排中去。于是这种融合产生的后果就是,权力融进了人与人日常生活的关系中,人的日常生活被权力化,人与人的关系在某种层面上就是人和权力的关系。这种融合又通过一系列的日常伦理法律化的过程得以推进。儒家伦理思想的澄明被权力的运作所遮掩,权力隐藏在了脉脉的人伦温情中。诚如梁漱溟先生所言,传统社会里的人伦本位原本看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共处。但微观权力策略的运作却将这种关系引入了歧途,权力的扩张借助着这种日常人伦安排来实现自我的扩张。就如同哈贝马斯所言,当“系统”(形式理性)占据了统治地位并殖民化了生活世界,最终的结果就是在享受系统理性的甜美果实的同时,却被剥夺了本来可以得自于生活世界中的生活的丰富性。日常生活被权力殖民化,可以在现实中找到许多具体的例子,比如我们习惯于将某人的姓名后加上具体的职务,称张三为张总李四为李处长等等,而笔者的一个英国朋友就曾向我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却要偏偏加上个代表权力的称谓,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这么称呼。历朝历代的公共权力者都侧重对生活空间的进入,如通过各种机制来对人们的着装、发型作出统一要求等。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社会秩序生成机制,主要呈现出了两种机制或策略。第一种机制就是强化对公共价值体系的灌输,通过一极的权威来为社会树立一个价值体系,并借助权威的力量来推行它,期冀通过这种灌输达到对个体行为的指引性,这一机制的形成与我们的传统社会以“道德代宗教”的独特发展模式相契合,在经过儒法融合以后,这一机制衍生出了历朝历代对思想进行牵制的策略,乃至出现了“反智”倾向。
另一种机制就是日常生活的权力化,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亲情权力化,每个人都被镶嵌在由自己所编织起的网络中,公共空间隐匿在这种网络中,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线是模糊的,这种模糊性又被鲜有流动的传统社会结构所巩固。在这一机制中,权力是不在场的,但却能处处感受到权力的影子,基于伦理身份的不同,而赋予人们不同的伦理义务,这一义务又通过伦理的法律化强制而逐步加以强化,在几乎没有团体生活的传统社会结构里,人们的私人空间也进入了微观权力的操纵。统一价值尺度的灌输和私人之间关系的权力化运作的最终结局是,人伦亲情被权力所隐没,人的差异性也被宰制。于是无论人们处在什么样的生活空间中,任何行为总是要落实到对权威的考量之上。男女之间的爱恋、欢愉被认为是日常伦理关系的重大问题,是关乎家国存在发展的大计;欲望的表达都被看成是危险的,古代的养生学、房中之术进一步将这种微观权力融合在里面,于是就在这种最私人化的空间里人们也感受到了控制力量的存在;娶妻生子主要不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事件,是一个新的网络关系的开始;朋友之间的聚会要强化彼此的道德责任,本有的对生活情感的表达与倾诉被转化为虚假的伦常安排之中;村落宗族的祭祀成为了对权威力量所倡导的价值体系表达尊崇的仪式;仅有可能产生出公共空间的庙会与集市等活动,又因为权威的公开展示,其功能被大大压缩。人们的生活似乎总有种沉重感,因为一切生活的展开最终都要回归到对权威力量的考量上。团体生活丧失,而人的私人空间又被侵入,个体是无法表达自我的个体,人们最终被紧紧地束缚在自己编制的网络中。
(四)
传统社会秩序生成机制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语境,但最终的形成与权力的运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如同本文对儒家话语下伦理的分析,伦理重在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融洽,它的基础是关于修身养性的一套生活哲学。但经后世权力的运作,却成了权威力量扩张自我控制意志的凭借。而这也就启示我们,对传统社会秩序的检讨,不能仅仅停留在某家思想之上,更不能把今天的问题全部转嫁给文化,让文化或某种思想成为全部问题的遮羞布。很多情况下,文化的本真意义都是因为被某些急功近利的策略运作所扭曲和隐没的。因此,对社会秩序的理解,对新的秩序生成机制的再探索,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将那些因权力策略运作而隐藏起来的文化的本真意义揭示出来。
费孝通先生将我们的传统社会形象地概括为差序型社会。差序型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基于人的身份的不同,而赋予人们不同的法律上的责任和义务,并通过各种制度和日常生活方式安排
来进一步强化这种基于身份关系所形成的社会秩序。在差序型社会,首先要对人们的身份进行认定,然后对人的归属进行界定,通过维系一极的权威,在纵向上来统合基于身份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并具有不同层次权力、义务关系的社会群体。差序型社会是与传统的乡土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社会结构下,一个区域下的社会群体很少有流动的机会,权威统合了一切公共空间,而个人空间又由于权威性力量的不断膨胀扩张、家长主义占据中心位置而不断被压缩,所以社会整体呈现出稳定、静止的特点。与传统社会相参照,当前的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结构变迁,这种结构变迁始于经济活动所带动的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由于交易活动的频繁,不同区域的人们需要不断地交流沟通,更需要一些新的活动平台相互传递信息,通常意义上的熟人社会的平静终于被打破。社会群体联系的纽带不再是具有不同等级的身份关系,而是基于各自的利益需求而组合在一起的契约关系;社会群体的组织结构不再以家庭为主要单位,由于社会分工的日益精密化,以不同职业部门划分为基础,形成了不同的利益共同体,这构成了社会组织结构的核心单位。与这种社会结构的变迁相伴而来的是日常生活空间的拓展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社会结构的变迁极大地拓展了私人空间,而大众化文化生产时代的来临,又为人们释放自己的心灵空间找到了新的方式,众多不同的价值诉求和生活体验的人在各色各样的文化消费场所找到了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在这样一个生活场景日益商业化的时代,新的社会结构组织正在逐渐成形。社会结构变迁和日常生活方式的变迁,催生了新的社会组织样式与类型,也催生了大面积的边缘地带,权力真空和权力缺席的大量浮现又表征着这些边缘地带的存在。在新的时空,传统社会秩序的生成机制面临着新的挑战,通过权威的力量为社会划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并借助权威的力量来推进它,从而实现社会的秩序化,这种传统的秩序生成方式所遇到的诸多难题已经在现实中得到了展现。
现代性及反思 第7篇
一、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地位
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逐步取代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教育装备管理系统是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是实现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是衡量各地教育装备工作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重视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打好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只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根深,才有教育信息化这棵大树的叶茂。
二、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信息化现状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中小学校园的普及率不断增加,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备、闭路电视系统、校园智能广播系统、数字实验室、语音教室、电子阅览室等,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已成为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而地方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及学校对教育技术装备的信息化、现代化管理却没有随着教育现代化和装备信息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与装备事业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1) 装备管理方式大都停留在手工制作状态,显得极其陈旧、落后,账目混乱、装备流失浪费现象明显,各项教育技术装备数据统计工作困难,无法及时了解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装备状况,影响教育管理决策和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
教育装备是学校教育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各类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各种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建设、配备都要按照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实施。庞大的教学物资要按一定的标准分类登记、建立财产账簿,并动态反映其状况,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而目前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基本采用传统手工或电子表格方式记账,出现很多弊端和不足:
(1) 装备资产数量品种规格不易查询,修改不方便、很难统计,对采购决策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2) 记账不规范、不完备、不连续,账目数字不准确,差错多,账物不符、有账无物,无账有物现象普遍。
(3) 传统纸质资产账簿携带不方便,保存困难易损坏。
(4) 不能动态地反映财产当前的状况。如某些教学仪器暂没在指定存放地点,被相关人员借用、维修或决定报废处理,账簿上无法立即体现,装备管理员需要翻阅其他相关记录,才能得知其去处。
(2) 各级学校及装备部门不采用管理信息系统,很难对教育装备过程实现科学、高效、透明的管理,对装备管理工作情况的信息掌握比较滞后。
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各学科的教学都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繁重、复杂和多样。以实验教学为例,有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有学科教材要求必做实验也有兴趣小组自选实验,而每个学科也不止一个实验室与准备室,以后还有虚拟实验室,涉及的管理流程和常规记录非常多,教师要填写实验计划、教学日志、实验通知单、要对实验室进行安排,实验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实验确认,记录实验完成情况,以后还要进行实验开出率统计等,这些都需要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密切联系,采用传统手工管理模式,任课教师频繁到各个实验室了解实验仪器情况、填写各种表册,效率低,随意性强,而一旦某个计划有变,又应对缓慢。
(3) 采用手工管理的教育装备管理档案资料建立不完整规范、记录不连续翔实,搜集整理保管困难,无法真实反映装备管理状况,装备管理信息资源无法共享。
教育装备管理资料档案类别和内容多,范围广,涉及各个学科,是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宝贵财富,是装备管理工作情况和成绩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级教育部门检查的重要内容。以理科实验室为例,除了装备资产档案外,还有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各种标准、规章制度等相关文件及材料;实验室人员学历,岗位职责及进修、培训记录;常规管理工作中的仪器借还、赔偿、保养、维修、报损登记,自制教具作品材料;实验计划、实验日志、实验通知、实验活动记录、实验科研成果、实验考试、实验总结等各种教学资料。如此繁杂的档案资料不采用无纸化、网络化管理,导致时效性不强,使教师和管理人员对装备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学习滞后,不系统全面;设计填写繁杂、零碎的各种账表册、记录费时费力,工作量大,负担重,久而久之也就不重视,常常是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却没有留下完备规范的文字记载。每到教育管理部门检查工作时就仓促找人赶材料、补记录,这样建立的档案常常不合规范要求、内容不完整准确,缺失大,而且前后矛盾,互相无法印证,造成教育管理部门不能客观地评价其真实工作情况。
(4) 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信息化观念仍然比较落后、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差异大,信息化利用率低。
教育装备管理要做到现代化,需要一支理解教育装备理念,具有学科专业水平,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且相对稳定的队伍。但是长期以来,学校的领导对装备管理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到位,观念滞后。承担管理工作的人员大都年龄偏大、教育装备管理观念和理论比较贫乏,知识和技能更新更是跟不上设备的更新,计算机应用能力低下,有些甚至是“机盲”,对办公软件不熟悉。加之各级部门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培训和管理不足,除了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其他人员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对于运用教育装备系统心有余力不足,懒怠畏难情绪严重。
(5) 教育装备管理信息标准不完备,缺少一套完整的装备管理信息标准和网上信息交换规范,从省、市、县到学校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纷杂,缺乏一个规格化的、系统化的统一完善系统。
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教育装备管理信息标准,目前许多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均根据各自工作的需要采用相应的管理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不规范、不完整,且互不兼容,难以进行信息交流。目前使用教育装备统计软件得到的统计信息与教育主管部门统计信息无法吻合、兼容,常常产生矛盾。
由于缺乏一套统一完善的软件设计规范,个别学校使用的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如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存在多个版本,兼容性差,实验装备管理软件设计灵活性不够,扩充性和开放性较差,对技术发展和教育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差,根本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应用。适合网上应用的软件较少,目前大多数软件的应用局限在单机或小型局域网上,缺乏在大型网络上 (如办公网、校园网) 应用的软件。
三、教育装备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信息化、网络化
(1) 管理方式、手段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会造成装备管理水平逐步滑坡,成为实现教育装备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障碍。
学籍、考试、办公等其他教学管理系统正逐步成熟,而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尚未起步,信息化管理现状不容乐观,随着教学管理工作的繁杂多样,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将办公自动化手段应用到学校教育装备管理工作中是必然的趋势。
(2) 推进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工作信息化,建立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搭建省、市、县、校统一的智能化、网络化教育装备管理软件平台已迫在眉睫。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部分省、市已陆续在实践和探索装备管理系统的建设,我省应尽快将建立和推行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实现科学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周利平, 孙继荣.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EB/OL].http://www.scrtvu.net/smdea/Files/2004cmlw/04.html
[2]竺春阳.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9, 7:47~49
现代性及反思 第8篇
一、黎平农商行借力现代科技助推转型
1. 改善硬件设施, 推进服务功能转型
(1) 合理布局网点。根据黎平县域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 结合黎平农商行网点服务的辐射半径, 按照“便民、惠农”的原则, 根据需要、结合实际, 在城乡结合部、社区、新兴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工业园区、高铁车站等地段新建部分服务网点, 新设网点要符合精品网点的标准;同时, 合理整合现有网点资源配置, 发挥老网点的最大功能效应。
(2) 加强网点标准化建设。按照省联社视觉识别系统 (VIS) 和环境识别系统 (SI) 要求, 规范网点标识、将网点标准化建设纳入年度综合考核。通过努力, 实现网点达标率为100%, 使服务环境、服务设施、服务流程及员工服务行为、仪容仪表达到统一规范, 切实提升服务质量, 增强服务竞争力, 促进业务工作和社会形象的同步提升。加大自助机具布放, 提高电子设备替代率。力争每个乡镇都有ATM或CRS机, 县城每条街道步行10分钟均有农商行的服务窗口。
(3) 要准确把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和趋势, 及时调整城乡结合区域网点的发展模式和竞争方向, 统筹城乡业务发展转变, 增强城区网点竞争能力。城区网点按服务类型的不同, 在网点设置上要凸显功能区分, 乡镇网点要突出服务的综合性和支农、支小的特殊性。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 适时调整网点布局和服务功能。
2. 改进软环境, 让战略转型落到实处
(1) 搭建平台。加强黎平农商行支付结算体系运用和推广, 大力宣传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银联联网清算、农信银资金清算平台, 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村村通等业务, 让广大农民充分了解和使用农信社资金汇划渠道, 方便农民工外出务工资金汇划, 不断提高黎平农商行汇款市场占有率。加强自助设备等电子化建设, 积极探索开发和推广适合农民工实际、农民工喜欢的支付结算工具, 方便农民工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在不断提高村村通使用率和替代率的同时, 引入第三方支付平台, 使广大农户足不出户就能及时、方便地办理农商行提供的金融服务。
(2)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村委会、社区服务中心和用工单位的信息沟通, 对农民工及其家庭情况进行资信调查, 建立农民工信用档案, 充分利用个人品行、收入能力和资信状况等各类“软信息”, 动态调整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 有效解决农商行与农民工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互动对接, 结合农民工流动性较为频繁的特点, 积极与服务区域内党委政府、农信社、同乡联谊会、社团组织等部门沟通、协调, 充分利用农民工信息资源, 积极协助家乡农商行开展业务宣传、存款动员、不良清收等金融服务工作。
(3) 扎实践行普惠金融, 认真抓好助农服务“村村通”。在每一个行政村安装一台以上助农取款终端, 开展小额取现兑付涉农补贴、账户查询、零钞兑换、残损币兑换回收、反假宣传等工作, 为老百姓办善事、办实事、办好事。助民服务“零距离”, 真正将“全天候、不间断”金融服务送到了农户的家门口, 让村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基础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开办“普惠金融夜校”, 加强宣传培训, 加大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运用, 让“村村通”变为“村村懂”“村村用”, 从而达到“村村富”, 使农村经济发展助推黎平农商行发展。
二、转型中对现代科技利用的反思
现代系统科学告诉我们, 任何一个经济系统都是处于时间变化的空间内, 总是通过物流、信息流与周围环境相互发生影响, 都是通过信息交流而实现, 与信息的交流紧密依存。在经济系统的内部各要素、各层次之间的联系, 同样也是一个信息交流与传递的过程[2]。而要实现这样的交流与传递, 中国银行业需要的相关技术环境也就必不可少了。在中国银行业一提到信息开发, 不少人立刻会想到要建立信息机构, 建立信息传输中心。接下去的问题, 自然是要经费, 要编制, 要人员。这样的思路在我国政企合一的政治背景下, 是一种传统性思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 机构改革和政企分开的逐步实现, 事实上已经无法延续这样的思路了。
我们认为, 信息机构要建立起来, 首先得使信息搜集有实用价值, 能够在经济活动中商品化, 从而能够为中国银行业的开展争取自己的经济基础, 相应的信息机构才能建立起来。而决不是不问地域, 不问当地的实际情况无条件地广泛布放POS机具、ATM机具、存取款一体机, 因为这样的技术装备在不同的地方, 其所能发挥的效用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对于城镇而言, 有可能颇受客户的青睐, 但对于乡村而言, 随着大量的年轻人外出务工, 留守在乡村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 他们对于这样的技术装备, 是否也能运用自如, 对这样的信息处理, 如果我们没有按照不同区域的需要去做, 将会是事倍功半的, 这是因为, 任何科学技术成果都有其最佳的适用范围, 不可能均等的服务于一切人。
参考文献
[1]高伟.健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 (01) .
新保守主义对现代性政治理念的反思 第9篇
新保守主义产生之后, 随着现代政治理念弊端的显露而崛起和壮大, 它对现代性政治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思考, 对当前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现代性政治理念是理性化、民主化、私有化等内容, 它的产生及发展极大的影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 随着社会弊端的不断显现, 西方社会陷入窘境, 学术界由此开始研究新保守主义, 希望从中能够寻求解决困境之路。
1 现代性政治理念的不足
1.1 现代性政治理念过分强调“合理性”, 一切陷入技术理性范畴
伴随着启蒙运动的开展, 现代性也逐渐映入人们的视角, 逐渐成为人们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新视角, 它引导人们用“理性”思考一切问题。
现代性政治理念重视“理性”, 一方面, 在政治改革方面逐步摆脱了中世纪以来的传统“君权神授”的政治权威;另一方面, 以他的内核“理性主义”为基础的现代性构建了一个技术层面的政治经济社会, 使人们屈从于工具理性的权威。现代性的政治理念把理性权威看成政治生活的最终目标, 它使政治生活和道德理想越走越远。
1.2 片面追求大众民主, 漠视政治权威现代性在政治上追求大
众民主, 认为民主是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的标志。民众迫使国家实行大众化民主, 这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双重的作用。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国家民主化程度, 调动民众积极参与国家的管理和发展;另一方面, 随着民主大众化的发展, 民众的利益诉求逐渐增强, 民众对切身利益的诉求就会提到国家机关管理的日程之中, 并可能成为衡量国家行政机关管理绩效的主要标准, 国家会逐渐由“服务者”的角色向“执行者”转变。
1.3 一味追求个人政治权利, 忽略社会政治生活中集体的作用
现代性接受启蒙运动中的早期资产阶级的一些思想, 他们认为个人权利至上, 尊崇个人主义的一些原则, 并积极鼓吹个人是社会最根本的实体, 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而不受集体或者国家的影响。以现代性政治理念看来, 个人权益神圣不可侵犯, 国家和政府是个人权益的保护者。现代性政治理念一味鼓吹个人权益, 国家只是负责给民众提供一个合理正义的社会环境。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一味关注个人权益的现代性政治生活出现了种种弊端, 如社会矛盾层出不穷、个人主义风气盛行等, 这不利于社会良好有序的发展。
1.4 自由至上导致政治评判标准通俗化自由主义是伴随着资
产阶级的产生而不断壮大起来的, 早期资产阶级强调自由, 强调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力, 其神圣不可侵犯。在启蒙运动中影响了民众, 对现代性政治理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现代性的自由的政治理念使千千万万的民众摆脱封建的人身依附, 为资本主义早期工厂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时代发展到今天, 自由主义思潮使社会对价值判断等有着“通俗化”的趋势, 这会导致民众缺乏评判的客观标准, 最终导致价值虚无主义的结果。
2 新保守主义的反思
2.1 摆脱道德和价值虚无化, 逐步减少理性对政治理念的影响
片面的强调理性主义, 以理性为标准衡量社会的发展, 在价值和道德领域也坚持理性原则, 这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近代以来, 在现代性政治理念主导下的政治生活朝着理性化方向缓慢发展, 这导致当前价值虚无主义、道德工具化盛行。为了改善社会的状况, 新保守主义者认为解决当前的社会政治问题必须要从逐步摆脱理性主义的影响开始, 尤其是要摆脱理性主义对价值观念和道德领域的影响, 使人们回归到古典时期的“幸福”状态。
新保守主义推崇古典哲学, 倡导传统文化。他们对现代性政治理念的反思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认同古典哲学家关于道德和价值不能以理性为标准问题的观点。道德和价值作为抽象的概念, 只能以价值判断中的“好坏”、“优劣”、“应该不应该”等进行评判, 而不能单纯以理性为标准进行衡量。 (2) 推崇古典哲学家关于道德是政治生活追求的目标的观点。新保守主义者认为好的道德是政治生活追求的“善”, 它是政治生活孜孜不倦追求的永恒不变的目标。
2.2 推行精英政治, 促进政治社会的快速发展鉴于现代性政治
理念对大众民主的过分推崇, 新保守主义倡导精英政治, 即国家政治统治者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和技巧, 他们一般是人类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优秀者和成功人士。
当今社会, 在现代性政治理念的指引下, 社会自由化、民主大众化倾向极其明显, 社会弊端不断显现, 如自由化、价值评判庸俗化等。新保守主义对此持“保守”的观点。依据新保守主义的观点, 社会是一个个单独的自由个体组成的“松散”的“集合”, 每个民众在政治上不同的利益诉求最终会使社会矛盾激化, 引发不良的社会现象。因而, 他们倡导实行精英政治, 以便很好的改善政治生活中的不良现象。
3 意义和展望
现代性和新保守主义产生至今, 各自都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 对各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 意义新保守主义对现代性政治理念进行全方位的批判, 使
得当今社会开始思考现代性所带来的若干社会问题, 引导人们开始以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观察和思考世界, 组织和安排政治生活, 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进步和发展一般是建立在对以往错误理论批判的基础之上的, 现代性在产生之初, 它以理性主义为支撑, 以民主自由的政治理念为核心, 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加快了社会民主政治的进程。但是, 随着时代的进步, 现代性主导下的政治理念在政治生活方面的指导作用也不尽如人意,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 现代性政治理念推崇理性主义, 使人们远离道德的约束和制约;另一方面, 现代性以自由民主为内核, 引导社会政治生活向大众化进军, 这样很容易丧失政治的社会权威性。
新保守主义崛起于二十世纪后半叶之后, 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保守主义推崇古典政治哲学, 倡导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这些政治思想对当前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利有弊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 弊终将大于利。
3.2 展望现代性政治理念引领各国政治走向“现代”, 引发了民
众的现代性危机, 如社会秩序混乱、民主化带来的政治危机等。针对现代性政治理念带来的危机, 新保守主义推崇“古典”政治哲学挽救社会的方案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不良的现实状况, 但放眼长远也是不可取的。这主要是因为新保守主义推崇古典, 批判现代, 它将现代和古典分离, 倡导以古典的政治哲学治理现代的政治社会, 这是不可取的。新保守主义虽然看到了现代性政治理念不足之处, 也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解决办法, 但是这并不能真正解决现代性带来的危机。针对现代政治中出现的危机, 真正解决的方案是采取辩证的态度对待现代性和“古典”, 一方面保留现代性的积极成果, 用优秀的政治理念治理国家;另一方面, 运用古典政治哲学中的优秀成果致力于摆脱现代性所造成的危机。
总之, 在当前政治快速发展的今天, 处理好“古典”与现代政治理念之间的关系, 是极其必要的, 也是急需予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明华, 魏明超.现代性是如何生成的——马克思和韦伯的视角[J].现代哲学.2009年第2期.
[2]邓金艳.精英政治与民主政治[J].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12期.
[3]尤西林.“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梳理[J].思想战线.2009年第5期.
现代性及反思 第10篇
东北, 不仅指东经118�53'~135�05'、北纬38�43'~53�33'的地理区域范围, 还特指一方文化空间, 一处绵延千年的历史文脉, 也是不同时空多种文明源头生长叠加、融合、绵延所形成的“多重文化原型”复合体。对于东北地域性建筑创作而言, 多重文化原型是东北历史展现的多幅面孔和多种情境的叠合嵌套, 构成多元建筑风格兼容并蓄的“混血”文脉。时下, 全球化裹挟着文化趋同、普适价值, 在压缩了时空的技术张力推动下, 消解了传统文化场域、异化了古典艺术情境, 将地域性转译为现代性同一语境下的建筑创作 (1) , 打上了市场经济、商品主导、大众文化的烙印, 走向“混杂”的创作格局;同时, 东北地区的人口负增长、流动人口涌入、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高速铁路的开发及信息媒介无限链接等诸多力量, 碎化了东北建筑创作的传统范式和运作模式, 急速巨构的城市背后是金融利益、权力博弈、审美异化、虚拟网络交织下的暗流涌动, 东北地区的地域性创作正在现代性的“混沌”中裂解与蜕变。
“混血”的创作文脉
追溯东北文明源头与文化历程, 呈现多种文化复合共生格局, 给予当下建筑创作多种文明原型和文化生长点。
东北, 又称关东或关外 (关, 指山海关) , 其涵盖的范围古今并不相同, 今天在行政区划上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所辖地域, 面积近80万k m2, 生活着47个少数民族。回溯历史, 新乐、红山、昂昂溪文化开启远古东北文明源头, 六七千年纵贯, 白山黑水之间, 刀耕火种之中孕育出三大族系的文明:“东胡族系, 包括山戎、东胡、鲜卑、乌桓、库莫奚、乌洛侯、室韦、契丹等;位于东北地区南部的秽貊族系 (夫余族系) ;分布在白山黑水之间的肃慎族系” (2) , 建构出自身独特的生存样态, 借由人们的生产活动, 表现为民居和聚落等物质形态, 承载包括宗教信仰、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精神内核, 实现了“汉满农耕、蒙古草原游牧、北方渔猎、朝鲜族丘陵稻作”四大文明原型的构建与传承。浩瀚的历史长河起伏跌宕, 四种原生文明原型, 是可以追溯到的生长点。千百年间, 东北多民族格局的更迭融合、历史的复杂变迁及多种生产方式的并存, 又将单一文明演变为同源异构、异源同构的多文明“文化互生 (3) ”。即借由生产方式主导, 在区域文化传播的作用力下, 构建多种“亚文明”。亚文明之间彼此同化、异化, 交融、互生, 塑造出东北古代“原生文化原型互生”的历史格局。而东北历史上的遣戍与流人文化、关内汉民族的迁移与“亚中原文化”等诸多“内源异质”因素的介入, 又将文化格局变得含混而繁杂, 致使“原生文化原型互生”的纵向历史脉络出现断层化。特别是近现代中东铁路的兴建及以俄罗斯、日本等为主要影响而形成的外源异质型殖民文化的侵入, 将建筑创作带入中体西用的建筑形制整合、新潮高雅的审美意识趋向、成熟丰富的先进技术引入等“乡土洋化”的创作情境。“原生文明原型互生”的文化格局演变为“多种文明原型共生”的格局。新中国成立后, “上山下乡”、老工业基地建设再到当下市场经济转型、产业经济调整等政策导向下的东北, 自身“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曲折历史叠加“多种文明原型共生”的格局, 从技术、社会、艺术、文化维度上建构了东北地域建筑创作的现代性品质。
沧桑历史给予东北地域性同源异构、异源同构的“混血”文脉。这种混血文脉, 是多类型文明生长点的叠合、多体系文化传统的融合, 成为多项技术智慧、多种社会属性、多元符号信息、多向艺术价值的建筑创作传承的内核, 加剧了“传统”这一命题的复杂性。置身其中, 与传统对话、与过去相望, 东北的地域性建筑创作在文化源头与文明雏形之间, 或断裂, 或传承, 或同化, 或异化。当历史照进当下, 怎样传承“多种文明原型共生”的绵延力?怎样激发“多种文化生长点互生”的生命力?关乎东北文化意义的叩问、传统文化的解读姿态及面向未来的建构品质等诸多问题推向建筑创作中。
“混血”文脉下对建筑创作地域性的理解和认同, 亦如迟到的现代性, 终将东北推向地域性是转型还是终结的命题上。
“混杂”的创作情境
现代化, 曾被认为是先进城市的象征和发达国家的建设目标、强劲综合国力的标准。斯图亚特·霍尔 (Stuard Hall) 从四个层面确立现代性的边界:政治层面是世俗政体与现代民族国家的确立, 经济层面是市场经济和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积累, 社会层面是劳动和性别分工体系的形成, 文化层面是宗教衰落, 世俗文化的兴起。[1]全球化语境下的东北, 伴随市场经济、大众文化、消费行为等构建的时空伸延和社会体系“脱域”, 已将人们抛离传统, 现代性亦如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以经济利益为推动力, 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城市、重构日常生活, 将身边的一切变得陌生, 展现了东北城市的潜在未知和巨大可能。
东北地域性在文化断层中建构自身的现代性。[2]新中国成立初期, 东北是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重要基地, 引进和借鉴苏联的经济模式, 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构筑了庞大的工业建筑群落。[3]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大量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和结构调整, 经历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转换双重变革造成的困境, 也面临着资源枯竭的经济结构束缚。[4]工业群落衰落为历史遗产, 期待重生。如果说东北三种原生文化原型在古代向近代转变的文化断层中成为仪式和符号, 近代“多种文明原型共生”格局被计划经济时期统一的建筑创作成为计划经济主导下的创作模式和文明原型, 那么, 市场经济的再次转型, 又使得“统一”走向裂解。
东北文明原型的几经变迁和现代性发展的迟到后发, 将地域性的当下阐释变得破碎而含混。现代性进程中外源与内源的文化生长点、同构与异构的文化演化力, 在彼此的纠缠交错中, 多种文明原型被混淆时空地移植和解构、错位的文化体系嫁接和异化, 传统不再一脉相承, 而是多种历史原型适应当代生存所形成的范式流传和认同延续。在这种历史原型与时代发展的角力中, 建构者以现代性的姿态, 为城市密度增稠, 为建筑标志性呐喊, 为商业体验争奇斗艳, 为房地产搭建舞台。东北地域性建筑创作不再是对传统的应答、对特色人居的传承, 而是对混血文脉下混杂创作情境的文化思辨。
“混同”的城市密度
现代性抹平了距离、消除了时空差异, “流动”成为告别传统“固守”的行为方式。规划和建设中的大都市快速膨胀、小城镇急速空心化, 在城镇化与市场经济资源的调配下, 东北地区城市人口密度在两极间博弈:一方面一线城市继续增稠, 另一方面又陷入人口严重流失困境。建筑创作也表征了这种矛盾性, 城市建筑表现为竖向上高度攀升与横向上类型增加。高层建筑之上的超高层, 表现出与地域传统急速断裂的姿态, 不仅是对建筑技术极限的挑战, 还是对财富、地位、城市决心的标榜, 更是新的商业运营、资本运筹模式的移植和引入, 以及对南方经济发达城市和美国金融城市模式的追逐。高层建筑创作中的地域性因素是符号化或情境式的, 其所构建的都市森林, 以一种普适的技术力量和商业隐喻, 消除了文化特指和地域特征。在城市经济标志性的宣言中, 高度成为关键因素。从经济活力而论, 沈阳是东北三省拥有150 m以上超高层最多的城市, 共83座, 其次是大连, 为38座。哈尔滨和长春地理位置偏北, 经济发展水平较慢, 超高层建筑相对较少。
城镇化进程使东北城市急速扩容, 人口和资本的流入是支撑巨构的要素, 而“事件经济”则如同触媒, 催化城市资本与人才的流入。事件经济所带来的建筑创作类型如东北城市近年兴建的会展建筑、体育建筑、高铁客运站、博物馆、大剧院等, 其所承载的不仅是活动本身, 更是一种文化力和政策力, 以此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融资吸引力。这些建筑创作满足大空间为主的设计技术要求, 地域性表现为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符号比拟和形态隐喻, 抑或空间序列上表征区域历史的宏大叙事, 也有依靠数字技术而产生的异质形态, 从信息美学层面抽象地域性的内涵, 以此凸显城市文化魅力。海市蜃楼般崛起于东北一线城市的经济技术新区, 带着更加直接的现代性建构力, 承载着一座城市面向未来的雄心壮志。高挑的天际线书写着东北现代性宣言, 却又抹平了每座城市独有的个性, 地域性差异逐渐被均质同一取代, 反而是于某处相遇的人群, 交谈中的乡音成为了地域性最直接的诠释。
“混淆”的空间生产
现代性、城市化和空间生产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 (Henri Lefebvre) 指出, “生产、交换和消费都在城市中进行, 这些社会活动形塑和改变着城市空间, 空间的生产就出现了。生产是将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要素、序列、结构、关系施加于某一生产对象, 体现在具有一定历史性城市的急速扩张、社会的普遍都市化及空间性组织的问题等方面。”[5]环顾时下, 经济渐向投资驱动型及消费拉动型转变, 东北地域性建筑创作也在这种经济模式需求下进行“空间生产”, 体现为时空消解的体验消费、时空裂变的怀旧时尚、时空异化的遁世之地。
时下主推体验式消费, 它消解了地域性固有的时空限定, 转而追求空间生产的消费价值, 应运而生的是集购物、娱乐、休闲、文化欣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商业建筑形态, 尤以万达建筑模式最为突出。模块化管控系统是万达占领各大城市商业空间的利器, 组群式高层建筑综合体模式成为创造商业价值的关键, 主推标准化设计, 包括基地与总平面、业态规划、结构设计、景观设计、立面设计等。具有不同历史文脉的东北城市被植入标准划一的形态样貌, 区域的历史文脉被铲平、取代, 特殊性和个性被共性样式和均质状态替代, 人们在空间中创造消费价值, 不免成为抹平地域性的“助推力”。
东北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和更新是时空裂解后的现代性怀旧。最能代表建筑创作地域性特质的老街区、老建筑历经一次次的城市建设, 逐渐被拆除或改造。地域文化传承成为商品, 东北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是引人驻足的卖点, 从而被消费。老街区、老建筑, 还有那些老邻居、老故事、老味道, 早已随故事的主人渐渐远去。老街的故事存在于网络之上, 如同没了根的文化漂泊者, 成为坊间传奇或一段茶余饭后的谈资, 最终转换为粗浅的商业价值。
房地产巨大利润推动力下的居住建筑设计如同时空异化的遁世之地的虚构, 历史初期为少数民族文化原型演绎的聚落与居住样态, 混血文脉又将多种文明原型融揉形成中西合璧的城市规划和居住样态。新中国成立初期, 东北又因工业基地建设而产生单位住宅、职工食堂、子弟学校等一系列居住样态及其相关的服务设施。房地产随不同社会关系的变迁形成不同的人居样态, 进而构成独特的城市肌理。立足时下, 中国政府网2014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 (国发[2014]28号) 指出, 全面推进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从2014年起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相关专项规模, 每年安排20亿元专门用于东北地区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 (4) 。土地用途的变更改变了旧有的社会关系和居住模式, 当房地产成为吸金力强大的城市经济增长点时, 地产大亨构建起一个个住宅小区, 欧陆风格建筑、西班牙风格建筑、地中海风格建筑、荷兰城、北方威尼斯, 居住区成为现代都市的造梦之地, 建筑创作中的原生文化原型被拒绝, 异质文化被嫁接和移植。高密度的居住小区构筑出一个个新奇且不属于本土文化的生活情境, 由此构建生活的陌生性, 异化的时空定位似乎想超然于都市, 以虚构的美好情境刺激消费。地域性建筑创作在这里, 成为一种商业化的现代性语境、情境的创造, 表现为一种多重情境的建构和现实感重塑。
“混合”的创作生机
21世纪, 信息技术、智能科技展现了其无所不能的巨大潜力, 全球化抹平距离, 信息技术链接下的世界早已是“平” (5) 的。数字技术的异军突起似乎给建筑创作带来了一种新的定义, 其异形的构筑形态和多维的时空组织模式, 展现出一种挑战传统美学和认知的未来感, 为地域性开启了对区域环境、人的行为、城市再生等多种创作命题的全新解答, 特别是应对和解决极端气候、环境污染等, 终将人们带入未来地域性的创作维度中。发生于20世纪的地域性是对文化原型的革新和根性生长断裂的叩问, 21世纪的地域性则应是看得到历史、连接着未来, 却又立足于当下需求的建筑创作。21世纪是技术开启的时代, 建筑创作应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艺术形塑的心理归属和文化认同。
1.地域性面对未来的技术维度
时下, 风起云涌的新媒介潜移默化且悄无声息地通过人群行为模式、社会交往方式的改变, 重新定义了信息时代的空间生产。信息接收终端、交流平台、传播途径, 都在信息的隐形链接下建构着一个虚拟城市和人与人之间的无形的关联网络。建筑创作中那些新型的网络购物空间、创业空间、微店运营等, 都在改写着传统之“后”的维度。地域性, 在这里成为消解了意义的一个个地理位置、时空坐标、存在地点, 文化资源触手可得, 信息爆炸, 商业消息弥漫在每个生活细节中。面对东北未来的地域性建筑创作, 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模式、交往方式的建构, 科技馆、艺术中心、博物馆等类型建筑更需要一种塑造力和想象力, 2015年落成的哈尔滨大剧院无疑为这个趋向提交了最好的例证。地域性, 也需要从更深入的维度解决极端气候、环境污染问题, 针对大数据的调研而改善城市空间和交通等问题。
2.地域性面对未来的文化维度
信息无距离, 美好的景域不再是独具一方的风格或需要长途旅行才能获得的体验, 高铁的快速、飞机的便捷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地域性, 消减了文化特质和区域限定, 消除了距离, 模糊了真实与虚拟。如果说, 王澍的建筑所蕴含的地域性是放大到民族、国家层面的地域性, 而下一个层级的区域地域性, 则是对地区文化原型的挖掘, 对原真性文化的找寻。面对未来的地域性文化维度, 应该留给城市现代性一些怀旧的空间, 使城市的文化找到根。这种根是对原生文化性的追溯和历史多元性的真实性保护, 更是一种心灵深处的情感认同和心理归属。不仅仅是建筑师的地域性, 也是甲方、政府官员、民众的地域性, 更是对历史遗产的尊重、对古老传统的敬畏。
“混沌”的创作图景
混沌, 在复杂性科学中指极度无序中蕴含的有序, 是极端混乱转而归于秩序的存在, 有序与无序的博弈充满了辩证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混沌是宇宙创生初始, 洪荒初生秩序。
东北文化起源的几千年, 东北急速建城的100年, 改革开放的30多年, 几经沧海桑田, 历经世事变迁, 从“混血”文脉下的多种文明原型共生, 到“混杂”的创作情境下“混同”的城市密度与“混淆”的空间生产, 东北城市亦如中国其他城市, 遭遇着现代性转型的诸多问题和境遇。漂泊无依的现代人, 终将在现代性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千城一面下仍期待着不一样的建构意义。地域性, 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特征, 更是地区自然、技术、文化的烙印, 是一种精神和气质、一种归属和认同。流动中的东北人, 在感受文化差异与气候差异的同时, 仍会怀念那熟悉的乡音, 时而发出异乡人的感叹。那些红木门窗里家的温暖, 亲切的卷帘, 青春和爱情的故事, 似乎都将随地域性这一蕴含着传统与现代张力的命题远去。城市和故乡都不需要固守曾经的建筑形式和古旧空间, 而是需要蕴涵多种生存样态的地域性用以深层的精神维系。
建筑创作, 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承载、表征着地域性文化变迁。多种文明原型裂解和消失的同时, 也期待下一个生机的勃发。随着建筑类型的不断整合涌现, 新的城市生长点也在现代性历程中不断涌现并建构其商业价值。面对未来, 混沌时代凸显地域性, 建构物质、信息、精神上的新维度, 则是时空消解后的文化寻根和时空异化后的价值重塑和多维度审美认同和心理的认同, 需要时间的酝酿和多角度创作的尝试。
摘要:本文以现代性为研究视域, 从挖掘“混血”文脉下东北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历史文化原型出发, 对当下“混杂”的创作情境做出评析, 从物质、精神和信息三个维度建构东北地域性建筑创作的未来维度。
关键词:东北地区,建筑创作,地域性,现代性,混沌
参考文献
[1]GIEBEN B, HALL S.The Formations of Modernity[M].Cambridge:Polity Press, 1992.
[2]张福贵.东北文化历史构成的断层性与共生性[J].学习与探索, 2014 (7) :129-134.
[3]朱莹, 张向宁.进化的遗产—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群落活化研究[J].城市建筑, 2013 (5) :110-112.
[4]金凤君.东北地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现代文明的反思 第11篇
人类利用智慧创造了各種美丽的城市,研发了各种先进仪器,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可如今,人类挥舞着明晃晃的文明之刀,让擎天大树轰然倒塌;开着先进的文明之车,将自然宝藏抢夺一空;张着“文明”的利嘴相互谩骂,举着“文明”的画笔写下“到此一游”……这就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竭力追求的现代文明吗?
如果将城市建设比作一颗萌芽的种子,那么文明便是甘霖和沃土,美丽则是在文明的沃土上绽放的花朵。曾几何时,这颗种子无比茁壮地生长,而现在却因这肮脏丑陋的现代文明失去了勃勃生机。
回望历史的长河,“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中的“四时之美景”早已因人类的“现代文明”而远逝。曾经鸟语花香、风拂树叶的地方,曾经雾霭环绕、夕阳晕染的地方,曾经一泻千里、九曲奔腾的地方都不复存在。城市原本因人类而美丽,因人类而繁荣,但现在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私欲极度膨胀,完全忽略了自然的感受,必然遭到自然的惩罚。
亚马孙热带雨林的锐减,罗布泊的干涸,山体滑坡,泥石流的狂泻,等等,无一不是人类打着现代文明的旗号对自然所犯下的罪行。古罗马著名哲学家西塞罗说过:“一切顺应自然的东西都是美好的。”作践自然就是作践人类,背离自然就是背离幸福,创建文明城市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人类的文明,时时刻刻影响着城市发展。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实现高效率的发展,生活中的文明比智慧和学识更为重要。文明与时代同行,时代的进步是由城市文明筑起的。我们不希望在几十年后,懊悔地看着眼前的一切,看着这满目疮痍的自然,看着这不文明的城市。人类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发展。只有这样,经济才能持续发展,社会才能不断进步,现代文明的大厦才能真正矗立起来。
在温馨的阳光照耀下,被正确的现代文明所浇灌的城市之花,定会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现代私塾受追捧引发教育反思 第12篇
《中国文化报》报道, 在海南省海口市一处静谧的别墅区设立了孔子学堂, 该学堂创办于2010年, 到今年暑期, 学生达到60多名。其诵经教育模式受到一些家长的追捧, 有些甚至让孩子退出常规学校, 每日在孔子学堂读经诵典, 不写作业, 也不考试, 老师只要求孩子们背诵而不要求理解。这种有别于现代教育的教学形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反思。这些家长有的不认同现行教育模式和理念, 认为是“用最复杂、最辛苦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最简单的东西”;有的则认为, 当前应试教育中的考试、评优等方法, 给孩子灌输的是自然界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竞争理念, 相比于竞争, 人类更需要关爱和互相帮助。然而, 也有不少家长对这种诵经教育提出了质疑, 认为私塾诵经教育的初衷是好的, 是要传承中华文化传统,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 当今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应尽可能全面而科学。据了解, 该学堂的性质是校外培训机构, 并不具备从事全日制教学的资质。海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位负责人表示, 私塾是一种新生事物, 其管理有待于探讨, 还需要国家层面制定相关的规范。
据扬子晚报消息, 近日,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公布了201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使用作家作品的排名情况。作品入选数量最多的前10位作家依次为:老舍、金波、冰心、叶圣陶、张秋生、郭沫若、圣野、巴金、冯至和朱光潜。而在稿费最多的前10位作家排名中老舍也位列第一。两份榜单中,
均没有发现鲁迅的名字。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副总干事张洪波解释说:“鲁迅早在1936年就已去世, 按照伯尔尼版权公约的相关规定, 他的作品已进入公版领域, 不用支付稿费, 因此也就没有进入文著协的统计范畴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