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新疆塔城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9
1

新疆塔城范文(精选7篇)

新疆塔城 第1篇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之一,是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近年来,塔城市城镇化发展迅速,随着城市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及灾毁占用耕地数量的不断增加,塔城市耕地面积呈现出快速减少的趋势。这直接威胁到塔城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本文对塔城市的耕地保护驱动因素进行研究,有利于实现耕地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

1 研究区概况

塔城市是新疆西北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是新疆地区与相邻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是中国距离边境线最近的开放城市之一,已有200多年与邻国通商的历史。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282.4毫米;光照充足,水资源总量丰富。据塔城市统计局数据,截至2009年底,塔城市总人口为15.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92万人,城镇化率为59.19%。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4.58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0∶25∶55;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亿元。

2009年,塔城市辖区总面积为399 190.14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123 791.76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1.01%;园地面积为1 374.59公顷,占0.34%;林地面积为62 420.56公顷,占15.64%%;牧草地面积为157 032.66公顷,占39.34%;其他农用地面积为7 072.07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76%(如图1)。

2 研究方法

本文根据塔城市耕地保护驱动因素划分为自然驱动、人文驱动两大部分。并从经济、社会、技术三方面筛选17个相关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耕地保护驱动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是利用因子降维的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1]。通常转化生成的综合指标称之为主成分,其中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且各个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这就使得主成分比原始变量具有某些优越性[2]。

3 评价分析

3.1 驱动因素分析

耕地保护是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系统演变的直接表现,是人地系统耦合作用的产物[3]。其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可以概括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部分。

1)自然驱动。

自然要素变化的频率和速率在较短时间段内显得迟钝和缓慢,它对耕地保护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4]。但自然因子作为塔城市城市发展的基础,其对塔城市耕地保护的影响不可忽视,从塔城市的气候及水文地质条件来看,塔城市较适宜农业生产,对耕地保护来说是有利条件。但是由于经常发生季节性干旱,其耕地利用及保护受水文条件限制比较大。

2)人文驱动。

耕地作为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载着人类的相当大部分的农业生产活动[5]。耕地保护的人文驱动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的发展对耕地保护的影响。结合研究区情况,在遵循全面性、系统性、资料可靠性的基础上,初步筛选出3大类17个变量指标如下:

人文类因素:包含经济、社会、技术三个方面。经济因素中包含有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X1为GDP、X2为农林牧渔业产值、X3为固定资产投资、X4为二产值、X5为三产值、X6为种植业产值、X7为种植业经济化率。社会因素中包含X8为人均GDP、X9为总人口、X10为农牧民从业人数、X11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12为农牧民人均收入、X13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4为公路客运量;技术因素中有X15为农业播种面积、X16为粮食总产、X17为农业机械总动力等指标。

3.2 分析过程

利用SPSS软件对所选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表1)。

数据来源:塔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对以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表2),这17个因子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如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51;二产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相关系数为0.964等)。故而,本节先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初选的驱动因素进行进一步的提取和筛选,并且借助驱动因子的载荷系数分析,得到各因素对耕地保护过程中驱动作用的权重,即相对重要性。

利用SPSS软件中的因子分析工具可以对所选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得到各主成分贡献率(表3)。

由表4可知,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达87.162%,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7.979%,前二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95.141%,高于85%,达到主成分分析的要求。

利用特征值再计算各变量在主成分一、二上的载荷,经最大变异法(Varimax)转轴后得到因子负荷旋转矩阵(表4)。最大变异法是使负荷量的变异数在因子内最大,亦即使每个因子上具有最高载荷的变量数最少,其优点在于各因子之间提供的信息不会重叠,使研究对象在某一个因子的分数与在其他因子的分数彼此独立互不相关。

主成分载荷是主成分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载荷系数越大,说明因素对变量的影响越大。在第一主成分中可以看出,三产和GDP的载荷系数均在0.85以上,与第一主成分具有较大的相关性,故可以将第一主成分归结为经济因子。第二主成分中,载荷系数最大的是人均GDP(0.902),可将其归纳为社会因子。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经济因子和社会因子是影响塔城市耕地保护的主要驱动因子。

3.3 结果分析

在SPSS因子分析模块中,利用Thompson估计方法将经济因子和社会因子表示为原有变量的线性组合,得到其各自的公共因子得分函数:

经济因子:

F1=0.066X1+0.253X2-0.01X3-0.01X4+0.039X5+0.073X6+0.054X7+0.128X8-0.015X9-0.117X10+0.043X11+0.032X12+0.131X13+0.122X14+0.154X15+0.01X16+0.13X17

社会因子:

F2=-0.017X1-0.616X2+0.175X3+0.174X4+0.073X5+0.003X6+0.043X7-0.131X8+0.182X9+0.106X10+0.061X11+0.088X12-0.13X13-0.109X14-0.186X15+0.135X16-0.132X17

将旋转平方和载入的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可以得到综合得分函数:

ZF=87.172%F1+7.979%F2

其中,各公共驱动因子的得分表征该公共驱动因子对研究对象的驱动力大小;而综合得分大小表示总驱动大小。

因此,应用上述公式,分别对塔城市2002年、2006年、2010年的各公共驱动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进行计算,得到图2至图4。

从塔城市各年份的耕地保护公共因子得分(图2-图4)可以看出,2006年经济因子对耕地保护的驱动力较大,2002年和2010年则是社会因子起着较大的驱动作用。

从耕地保护综合驱动得分方面(图5),该综合驱动得分曲线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影响塔城市耕地保护的综合驱动力在增强。

4 小结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的分析方法对初选的驱动因素进行进一步的提取和筛选。借助驱动因子的分析,对塔城市20022009年间的耕地保护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分析各因素对耕地保护过程中驱动作用,有利用实现塔城市耕地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

摘要:耕地保护的驱动因素分析是耕地保护研究的核心。分析耕地保护驱动机制对于揭示耕地保护的内部机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塔城市耕地保护的驱动因素划分为自然驱动、人文驱动两大部分进行分析。并从经济、社会、技术三方面筛选17个相关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的分析方法对初选的驱动因素进行进一步的提取和筛选。借助驱动因子的载荷系数分析,得到各因素对耕地保护过程中驱动作用的权重,揭示耕地保护主要驱动因素,有利于实现耕地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

关键词:耕地保护,驱动机制,塔城市

参考文献

[1]毕芳英.耕地保护的PSR机理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2]徐秋艳.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3]张健.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内化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1):37-38.

[4]丁洪建,吴次方,梁留科.耕地保护理念的创新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2(2):14-18.

新疆塔城 第2篇

一、畜牧业经济稳步发展

预计全区年末牲畜存栏462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2.38%;出栏牲畜425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7.08%;肉类总产量 18.5万吨,同比增长12.5%;奶产量23.5万吨,同比增长10.12%;预计畜牧业总产值达66.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占农牧业总产值的33.3%,牧民人均收入75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

二、畜牧业重点工作成效显著

1、现代畜牧业发展势头猛进。按照自治区制定优质“肉羊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和地区“牲畜出栏多起来”的要求,我区加快完善地、县“肉羊肉牛”“奶牛、生猪”“特色生态养殖”三大畜牧业产业带布局规划,通过扩大发展规模,提升园区定位,使园区建设在全疆有一定的影响力,对本地产业发展产生较强的辐射带动力。同时扶持发展一批效益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积极引导发展特色养殖和生态养殖。截止目前,我区今年申报项目166个,下达批复134个,总投资:13871.47万元、中央及自治区投资5595万元;项目支持养殖合作社、养殖场75个,新建羊舍73130平方米;争取国家、自治区及援疆资金为3个重点县市,新增肉羊产业发展专项贷款进行贴息,发放贷款9700万元,其中:塔城2600万元、乌苏3900万元、沙湾3200万元,自治区贴息300万元,乌苏市积极争取辽宁援疆资金200万元,用于畜牧业发展专项贷款的贴息。

2、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制定下发了《2013年塔城地区兽医工作要点》,与各县(市)签订了《2013年塔城地区兽医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继续推行兽医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一票否决制。对各县(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进行了4次全面督促检查,地区畜牧兽医局主要领导和站所领导,采取分片包县驻点督导方式,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的要求组织对全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进行大排查,秋季重大疫病集中强制免疫工作从9月中旬开始,截止到目前,口蹄疫免疫牛54.64万头,免疫率125.9%;口蹄疫免疫羊315.4万只,免疫率101.7%;口蹄疫免疫猪14.86万头,免疫率113.8%;禽流感累计免疫家禽197.5万羽,免疫率115.6%;预计全区秋防集中免疫工作将在11月中旬结束。

3、牲畜安全越冬渡春准备就绪。今年在牲畜越冬渡春工作中各县(市)畜牧部门做到早部

署,早行动,加强饲草料储备和圈舍修缮,各项工作准备充分,计划储备越冬饲草165万吨、料22万吨,现已储备越冬饲草176.49万吨、料24.66万吨,其中5座防灾应急饲草料储备库,储备饲草料9300吨,分别为饲草5780吨,饲料3520吨;5座县(市)级和10座县乡级饲草料储备库,已储备饲草料3482.6吨,分别为饲草2202.6吨,饲料1280吨。在牲畜秋季转场期间设置牲畜转场应急草料供应点11个,储备转场牲畜应急饲草0.29万吨,转场牲畜169.12万头(只),其中机械化转场44.34万头(只)。

4、草原保护进一步得到加强。一是实施“警灯常亮工程”,通过建立“宣传普法、预警监督、追踪查办、长效督察”等网络体系和工作流程,实行毁草开荒零容忍,从普法源头治理,预警源头防范,案件追踪查办、长效监督落实等四大环节入手,实施对毁草开荒全程监管。依法规范草原的管理和保护,严禁毁草开荒,对违法开垦草场案件进行查处。截止目前,全区共建立草场开垦监督直报点200个,查处草原开垦案件31起,涉及面积38962.21亩,目前已结案9起,移交公安局处理8起、下达处罚决定书7起、正在立案调查案件5起,未立案2起。二是草原虫鼠害防治工作效果明显。全区发生草原蝗虫危害113万亩,严重危害面积27万亩,防治40万亩;草原鼠害严重发生面积500万亩,已防治265万亩,防治效果达90%以上;三是开展草原防火条例和草原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出动宣传人员362人/次,出动宣传车辆98车次,悬挂大型标语537条,受教育群众达12.36万人/次,发放宣传材料8.23万张;四是扑救草原火灾。上半年,共接到热点报警电话76次,扑救处置火情76起。其中草原火灾5起,草垛火3起,林带火及农民烧荒火68起。扑救火灾共出动小车235车/次,消防车17车/次,人员1447人/次;五是7月2日,全国草原防火队伍建设现场会在塔城市获得圆满成功,9月6代表新疆参加全国草原防火大比武取得第一名好成绩,都受到农业部的通报表彰。

5、畜产品安全得到保障。实施畜产品安全“放心工程”。通过源头防范、规范过程监督严格执法流程、强化案件查处、完善安全监管网络、加强应急处置、建立监管长效机制。全区设立动物检疫报检点122个,完成产地检疫家畜140.34万头(只)家禽149.3万只(羽);设立定点屠宰场45个,屠宰检疫家畜30.43万头(只),畜禽90.49万只(羽)。对检出的病害畜266头(只)、禽类1908羽,病害肉25.24吨,对病死畜禽全部按照“四不准,一处理”制度执行,查处动物卫生监督案件77起,罚款金额7.6万元,确保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6、牲畜品种改良工作力度加大。截止目前全区共开设黄牛冷配点187个,冷配牛7.12万头只,完成地区下达任务的102%。肉羊品种改良,计划实施肉羊胚胎移植2000枚,截止目前,已移植700枚,鉴定种公羊3531只,新疆褐牛430头。通过自治区良种补贴项目引进优质巴什拜羊种公羊2632只,阿尔泰羊种公羊1085只,也木勒白羊等种公羊978只,陶赛特羊种公羊5只,德国美利奴种公羊19只,杜波羊种公羊10只;种公牛393头,购进良种母牛1698头;种

公马70匹。良种补贴资金199.74万元,其中:冻精补贴99.05万元,生猪补贴73.59万元,良种牛补贴19.5万元,其它补贴7.6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40期,其中,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562人(次)。培训农牧民10余场(次),受教育农牧民3000余人(次)。

三、重点民生工作进展顺利

1、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稳步推进。实施草原奖补“阳光工程”,从“政策宣传引导、健全责任机制、增加工作透明、完善工作流程、强化过程监督、案件接访查办”入手,建立起草原保护补奖“阳光工程”的长效机制。

落实禁牧面积1618万亩,草畜平衡面积6545万亩,人工饲草料地面积64万亩,已完成牧户信息录入25991户,占应录入户101%。已落实草场确权7598.2万亩,发放草原使用证23620户。建成禁牧区管护站69座,配备管护员146人,建立草畜平衡区检查站93座,配备检查人员243人。累计核减牲畜137.03万羊单位,完成了三年总核减任务100%。在禁牧区布控监测点217个,草畜平衡区布控监测点409个。2013年中央下拨我区草原补奖资金20550.75万元,到目前为止各县市实际发放补助资金17788.55万元,完成87%。

2、2012年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开工。总投资2560万元,全部为中央预算内投资。托里县新建饲草料地2500亩,管护站2座,棚圈补助900户等;和丰县新建饲草料地7051亩,棚圈补助800户等。托里县饲草料地已开工建设,正在开挖管沟,900户棚圈补助与牧民定居工程捆绑建设;和丰县饲草料地的建设正在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实地工程的放线工作,800户棚圈采光板现已全部到位。

3、国有牧场危旧房改造工程进展顺利。2013年计划任务6881户,完成6258户,其中:新建3329户(楼房361户)、改扩建2929户。目前,塔城市完成747户、额敏县完成1542户、裕民县635户、乌苏市完成1108户、沙湾县完成629户、和丰县完成1026户、地区种牛场完成60户、地区种羊场完成511户。2013年末未完成部分为地区种牛场623户。经地区国有农牧场危房改造领导小组调查和摸底,已同意将种牛场未完成任务数调整,由额敏县和种羊场于2014-2015年完成。

4、定居兴牧产业进一步发展。2012年游牧民定居工程于建设任务为1400户,主体建设已全部完工;2013年游牧民定居工程新建牧民定居900户。其中:托里县800户、沙湾县100户。总投资10758.24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700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900万元,地方配套5158.24万元,其他投资2000万元。目前托里县800户住房及棚圈主体已建设完成,正在进行房屋粉刷等收尾工程。沙湾100户目前房屋主体已全部完工,等待验收。已开展定居点畜牧适用技术培训15班次,培训人员4500人(次)。

四、存在的问题

1、村级动物防疫员报酬低、防疫员队伍不稳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2、部分县(市)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工作滞后,草原确权承包工作重视不够,牧户信息录入和GPS打点工作至今未完成。

3、草原非法开垦时有发生、矛盾突出、上访不断,草原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改善。

4、畜产品安全监管经费不足。缺乏相应的检测设施、器材及检测手段,对于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法完全进行无害化处理,肉食品安全存在隐患。

5、畜牧业融资渠道不畅,发展资金不足。金融机构大部分对开办畜牧业贷款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发放额度有限,贷款利率较高,期限较短。

6、牲畜在注射疫苗后产生副反应,引起死亡和流产等情况,得不到及时补偿,一些养殖户对动物疫病防疫工作产生抵触情绪,造成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7、国有牧场危房改造配套资金不足,国家补贴比例小,项目为每户牧民补助资金1.5万元,项目运行缓慢。

8、周边地州跨区草场界限有纠纷,没有得到解决,影响基本草原划定工作。

五、2014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17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新政发〔2012〕21号)精神,以保障和改善农牧民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保护、建设和利用并重,在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定期对牧场禁牧、草畜平衡落实情况进行督察,加快草原确权承包、牧户信息录、GPS打点工作,年底完成换发新的草原使用证。同时抓好补奖资金监督管理工作,规范资金使用及资金发放的审计工作。着力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和牧民定居后续产业,促进牧区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二)优化畜牧产业结构,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启动《塔城地区新增200万只出栏肉羊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快肉羊产业发展。在组织实施好地区新增肉羊行动示范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的支持,尽快启动《新增200万只出栏肉羊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紧密围绕关系肉羊产业发展的肉羊高效增产、游牧民定居肉羊圈养舍饲半舍饲、饲草料供给保障工程建设,转变发展方式,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力争三年内实现新增出栏肉羊200万只,积极学习借鉴江苏省海安县肉羊高效养殖经验,开展高效肉羊养殖技术配套示范,建立全舍饲肉羊养殖模式,加快提高肉羊综合生产能力,缓解我区牛羊肉供给偏紧的矛盾,保障市场供应,维护社会稳定。

(三)持续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全力以赴加强畜产品安全监管。继续保持对违法添加“瘦肉精”等违禁药品行为的严管、高压态势,重点从源头抓起,全面推进兽药GSP认证,督促养殖场健全完善养殖档案,坚决杜绝违禁药品进入养殖环节。同时,严把产地、运输、屠宰检疫关口,积极鼓励养殖户自行开展安全检测,努力确保全市无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继续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开展免疫抗体监测,督促各县(市)开展新补栏、漏免畜禽强制免疫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四)强化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基础设施及冷链运输设备,继续抓好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和现有的地、县二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地区种牛场、种羊场、乌苏多胎肉羊,沙湾高产奶牛,裕民巴什拜羊,和丰绒山羊,额敏也木勒白羊、野迷离黑鸡、新疆飞鹅等重点畜禽场建设,形成品种齐全,“原种场—扩繁场—商品繁育场”层次明晰的良种繁育体系,做好地方品种保护工作,培育优质高产畜禽新品种、品系。

新疆塔城 第3篇

【关键词】达斡尔族;民俗文化;语言

一、达斡尔族概况

我国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少数居住在新疆伊犁、塔城市及阿西尔达斡尔自治乡。

新疆塔城的达斡尔族人口由聚居向散居呈扩散形分布;即以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为相对聚居地而向周边乡镇扩散分布,并由近及远逐渐分散居住,人口也在逐年逐量减少。总体上,新疆境内的达斡尔族人口不多,一些传统的生产方式(如渔、猎业)和饮食习俗也由于各种原因已有所改变,但他们在某些方面仍然保持着传统文化观念。

二、民俗文化

(一)宗教

达斡尔族的宗教信仰以萨满教为主,它是以万物有灵论为指导思想,以信仰多种神灵为内容,以一定的祭祀活动为表现形式的多神教。达斡尔族所崇拜的神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本族原奉之神。主要有:腾格尔(天神)、霍卓尔·巴尔肯(祖神)、博果勒·巴尔肯(最早崇拜之神)、霍列力·巴尔肯(普遍供奉之神)以及吉雅其·巴尔肯(牲畜之神)等。达斡尔族的宗教神职人员“雅达干”(巫师),大致可分为两类:霍卓尔雅达干和一般雅达干,被人们信奉为具有法力的,是在人身之间打交道的使者。每个雅达干定期要举行一次祭祀或跳大神仪式——“斡米南”和“依尔登”。

(二)服饰与节庆

达斡尔族最初是以游牧、狩猎为生,也就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服饰风格——喜穿皮质衣物。冬天男子戴皮帽,以狐狸皮等缝制,双耳翘起。足穿皮靴,叫做“寄卡米”。夏天穿布衣、长袍,戴草帽或以白布包头,妇女穿斜襟小竖领长袍,镶有边饰,不束腰带,以蓝色为主。喜欢穿绣花鞋,白布袜子。冬天穿“寄卡米”。妇女喜欢佩戴金银、玉制耳环、手镯、戒指,喜用凤仙花染指甲。

布通即除夕,腊月三十每家每户都堆起草堆点燃烟火,烟火一直烧到正月十五才熄灭。三十傍晚时烧香拜诸神,祈求天神恩赐太平丰年。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福。穿新衣,吃饺子。阿涅:即正月初一,是达斡尔族一年中最大的节日。给长辈行敬酒叩头礼,接受祝福,随后带上酒到各家拜年。到每家如有灵位的,就先给灵位请安,敬酒叩头,接着向老人敬酒,接受老人祝福。卡庆:即正月十五,这天吃杂碎包子,喝烧酒,以结束新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各家讲究吃猪牛的瓦奇(脊背)。霍乌都如(正月十六)是达斡尔族的抹灰节。大清早,青年男女们手上涂抹用油搅拌的锅底灰,互相涂抹至对方脸上,象征着吉祥如意及预祝当年庄家丰收。宋加别什恩淘恩节(五月初五):太阳未出之前,要用河水沐浴,在门前插苦艾、柳树枝,祈求一年无疾病。这天还要吃甜食。这个节日虽和汉族的端午节同一天,但意义和形式不同。

(三)饮食起居

达斡尔族以面食、肉食和奶制品为主,面食主要有馍、饼、面条和饺子等,也吃小米,喜欢吃加牛奶的稷子米饭。肉食以手扒羊肉为最佳,过年过节爱吃羊肉馅饺子。冬季,家家都腌酸、咸菜。另外,达斡尔人还喜欢用燕麦做成炒面,叫做滚特勒、哈合面,吃时加入奶、黄油和糖,口味独特。在房屋建筑方面,达斡尔族有着自己的讲究。卧室与厨房分离布局。达斡尔族注重把屯子建在岗坡上,房屋的造型是“马脊梁”式的,盖着厚而整齐的茅草。以西间为贵,卧室搭有南、西、北三铺火炕。厨房则挨着北墙,盘一尺火炕,用来烘干谷物。通常一所两间,西南面设两扇大窗,东间门两侧也要各开一扇窗。若一所三间房,窗户则多达十一扇。

(四)婚姻与丧葬

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一个哈拉(以姓氏为基础的远亲血缘社会组织)、同一个莫昆(以血缘为基础的近亲社会组织)都不准通婚,婚配的男女双方必须辈份相等,年龄相差不大。达斡尔族的婚姻多为父母包办,离婚的极少。

达斡尔族十分重视嫁娶之道,不仅以礼隆物博为光彩,而且把婚礼仪式办的体面盛大。首先要订婚,之后要给女方过两次礼。首次过食礼,叫做“察恩特”;二次过物礼叫做“托列”。“察恩特”包括:几头猪,一匹缰马(表示缰连姻亲之意),一头乳牛(以示补偿岳母养育女儿的辛劳),白酒数坛,糕点数斤。结婚前一个月左右,女婿给未婚妻送来“托列”(包括布匹、衣物、首饰等)并商定迎娶的日期。结婚前两天,女婿起马前往迎亲。当日晚上,岳母请来儿女双全的妇女督促同席对坐的女婿、女儿,使用一个碗和一双筷子,互相喂吃带有黃油的黏性的拉里,吃罢拉里便安排初次想回的女婿女儿房。

(五)丧葬

达斡尔丧葬习俗有其鲜明特点。每一个莫昆都有公共墓地,在公共墓地里长辈葬在山岗高处,晚辈一次往山下埋葬。夫左妻右,入葬时头朝北安放。早期葬具用桦树皮编成桶状,后来使用木棺。灵柩入墓时,把祭品连同死者生前常用的衣物和亲友所送冥钞,烧在墓穴前。由长子先培三锹土后,众亲动土埋棺。安葬归来,丧主以殉马的心脑和牛马肉,招待送葬亲友,并给送葬老人敬酒磕头,以表谢意。

三、社会发展中达斡尔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新疆解放前,达斡尔族主要与哈萨克族杂居,因此,受哈萨克族影响很大。解放后,大量汉族的迁入,达斡尔族的文化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在新疆长期居住的达斡尔族已逐渐不信教,萨满教和图腾崇拜偶尔保留于生活习俗中,甚至有极少数人受当地民族影响,有信仰伊斯兰教和佛教的。

1.衣食住方面。解放前,新疆达斡尔族妇女穿戴与哈萨克族一样:女子戴头巾、穿毡鞋、着裙装,男子穿皮裤、皮靴或毡靴。新中国成立后,男女服饰随时代潮流而变化。1978年以后,传统服饰除个别老人穿着外,年轻人的服饰已和汉族基本相同。如今生活在新疆塔城的达斡尔族为继承和弘扬达斡尔族文化精神,在节日、婚庆以及其他宴请、聚会时,会穿戴现代达斡尔族服装。

由于受新疆自然环境的限制和当地民族风俗的影响,新疆达斡尔族以面食为主,副食有肉和菜类。受哈萨克影响也喜吃风干肉。面食有拉条子、揪片子、烤馍、馕、包尔萨克等。新疆达斡尔族也喝奶茶、清茶(茯茶叶,喝茶时喜好放食盐)、酸奶、马奶。肉食以手抓肉为贵,也常吃“那仁”

居住的平房庭院多为长方形,住房为土木结构,一般为一明两暗,中间为厨房,子女(东)和长辈(西)分住两侧。70年代后,盖房开始以砖石为基,土坯砌墙,屋内宽敞明亮,家中摆设与汉族基本相同。如今随时代发展,有的也住进楼房,室内装修、摆设也随时代流行而变化。

2.婚姻和丧葬方面。新疆塔城的达斡尔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若男女双方有意,南方要带上礼物走亲,要给女方娘家人买衣料。待婚事已定,女方家先宴请,新浪要在新娘家给宾客敬烟酒,热情款待宾客。到了晚上女方家准备一盘肉,招待姐妹、朋友、伴郎伴娘,由嫂子主陪。嫂子拿羊盆骨中间的一块肉分开给新郎新娘吃,意为团结和睦,互敬互爱。次日,由男方嫂子带队到女方家接亲。婚礼习俗中的部分礼节保持了本民族的传统,有些是在本地长期生活受其他民族的影响逐渐形成的。如闹洞房,受汉族的影响;手风琴伴奏载歌载舞,则是受俄罗斯族影响。

3.丧葬。塔城达斡尔族丧葬实行棺木土葬。棺材内衣物的摆放头脚的方向,基本上保持着旧习俗。礼节上有所简化,与汉族相同,停尸三天出殡。随着社会发展,现多用车载棺材送至墓地。

4.节庆。塔城达斡尔族一年中盛大的节日是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将室内院落打扫的干干净净,筹备年食。年三十晚上,晚辈给长辈叩头敬酒,吃团圆饭。饭后全家着新衣,由家长带领到长辈家拜年,然后到亲戚家拜年。直到初三,亲属朋友互相拜年。新年里,对每位客人都要热情招待,一定要煮饺子,并且由主人给每位客人夹两个饺子到客人盘中,然后再由客人自己动手。中秋节:这一天會宰羊,把养血洒在麦场上,以庆贺一年的丰收,晚上全家人吃团圆饭。原生文化中,这一节庆是庆贺丰收的日子,但与汉族人长居一地,逐渐也演变为庆贺家人团圆之意。

新疆塔城 第4篇

多年生旱生丛生禾草为基本构成的草原植被居主体地位,草群植物构成以荒漠种成分为主,分布于海拔900~1 200 (1 300) m,占总草地面积的8.5%。其中,占优势地位的种类有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短叶假木贼(Anabasis brevifolia)、博洛塔绢蒿(Seriphidim borotalens)、松叶猪毛菜(Salsola layicifolia)、东方针茅(Stipa orientalis)、沙生针茅(S.glareosa)、白皮锦鸡儿(Caragana leucophloea)等。蒿类荒漠是塔城-额敏区域所占比重最大、最重要的草地类型,也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近年来由于人们忽视对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盲目地从事草原畜牧业生产,严重超载,过度放牧,毁草开荒;再加上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使该地区草地资源的质量下降,数量减少,致使草地的经济潜力、服务性能和健康状况急剧下降或丧失,严重制约着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为合理确定蒿类荒漠的利用强度,以求达到可持续发展,笔者做了初步探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在固定围栏样地内建立固定样条进行放牧模拟试验。供试材料与伊犁绢蒿。放牧强度设置分别为:轻度放牧:留茬5cm,高于5cm以上的枝条剪割,模拟轻度放牧;中度放牧:留茬2cm,高于2cm以上的枝条剪割,模拟中度放牧;重度放牧:齐地面剪割,留木质化老颈,模拟重度放牧;极度放牧:将地面全部生物量(包括木质化老颈)齐地面剪割,模拟极度放牧;对照组:在固定样条外,选取植被均一、发育良好的伊犁绢蒿植株30株,不做任何处理,让其自然生长。放牧时间设置如下:春季始牧期从2007年4月1日起,每15d刈割1次,即4月1日、4月15日、5月1日、5月15日、6月1日进行刈割。秋季始牧期从2007年9月15日起,每15d刈割一次,即9月15日、10月1日、10月15日、11月1日、11月15日进行刈割。重复5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放牧始期和放牧终期为区组,以放牧强度为因子进行设计。样方面积为1m1m,样地间隔0.5m。

1.2 测定内容

1.2.1 草地群落及生产力的变化。

测定内容主要包括草地植物种类、高度、密度、盖度、生物量。建群种和优势种分种测定,其他植物种按经济类群进行测定,然后将其放入密封袋内,做好标记,带回室内,称鲜重,自然风干(以牧草含水率14%为标准)称干重。

1.2.2 再生速度及再生强度。

模拟放牧后每15d测量1次,样方内随机选取10株,进行绝对株高的测量,计算其再生速度。再生强度为单位时间内再生草的产量,样方测定面积为1m2,每隔15d测定1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模拟放牧强度下伊犁绢蒿的再生高度

由图1可看出,4月15日的再生高度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因为此时伊犁绢蒿刚返青,测量的高度基本上是以前刈割后的高度,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1.50cm,各放牧强度的再生高度均在2.16~3.66cm;而在5月1日和5月15日,放牧强度-再生高度曲线呈类似抛物线状,再生高度峰值出现在中度放牧处,中度放牧比重度放牧和极度放牧的再生高度分别高出3.96cm、5.00cm,表明适当放牧有利于伊犁绢蒿的再生。

2.2 不同模拟放牧强度下伊犁绢蒿的再生速度

依照草原放牧生态系统中的植物补偿性生长理论,适度的放牧可改善未被采食植物的光照、水分和养分,增加单位植物量的光合速率,使植物生长速率增加。因此,草地第一性生产力与放牧强度间的是非线性的关系,即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生产力将会先增加,直至某一最佳点时达到最大值,之后下降。由图2可看出,在4月15日至5月1日和5月1~15日这2个时间段里,随放牧强度的增加,伊犁绢蒿的再生速度先增加后逐渐降低,最高点出现在中度放牧处,这表明中度放牧最有利于伊犁绢蒿的再生。在5月1~5日之间,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极度放牧的再生速度比4月15日至5月1日分别增加了0.82倍、0.21倍、0.49倍、2.32倍,主要原因可能是5月1~15日的气候条件比4月15日至5月1日更适合伊犁绢蒿的生长;4月15日至5月1日,中度放牧生长最快,比极度放牧快3.02cm/15d,而在5月1~15日,各个放牧强度再生速度之间相差不大,再生速度最大值中度放牧比极度放牧快1.04cm/15d,轻度放牧再生速度超过了重度放牧,出现这样结果的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3 不同模拟放牧强度下伊犁绢蒿草地的再生密度

由表1可看出,草地上植物种类组成变化不大,植物种类最多的极度放牧比最少的中度放牧多4种(这可能与样方设置有关),一年生植物角果藜的再生密度随着模拟放牧强度的增强而增多,极度放牧比中度放牧多211.4株/m2,角果藜密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前一年秋季其种子已经成熟,为翌年种子萌发奠定了基础。而伊犁绢蒿在极度放牧之后,其自身的光合速率下降,在冬季来临之前根部没有贮存足够的养料,影响了翌年的返青再生。中度放牧对伊犁绢蒿的伤害较小,伊犁绢蒿受刺激后有利于生长,积累了足够的养料,有利于翌年的再生。可以用种间竞争理论解释角果藜与伊犁绢蒿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极度放牧后,伊犁绢蒿的再生密度急剧下降,此时角果藜作为入侵种,迅速占领原先的草地,其再生密度分别是轻度放牧的5.35倍、中度放牧的4.31倍、重度放牧的3.25倍。

草地的逆行演替导致草地的退化,对草地不合理的利用是造成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极度放牧使原来以伊犁绢蒿为建群种的草地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而为角果藜提供了生存空间,致使草地逆行演替,向以角果藜为建群种的方向退化,改变了草地原有的生态平衡。由此可见,在蒿类荒漠中角果藜的大量增加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信号,表明此类草地已经产生逆行演替,开始出现草地退化的特征。因此,通过不同的模拟放牧强度试验的结果表明,极度放牧是造成蒿类荒漠春秋牧场退化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经济、科学合理的角度来利用此类草地,中度放牧的利用强度最为合适。

(株/m2)

注:表中数据为5月15日测定的密度。

由图3可知,伊犁绢蒿经过轻度放牧、重度放牧和极度放牧,在2006年5月15日的再生密度比放牧前的密度分别减小了28.57%、35.25%和83.33%,中度放牧的再生密度增加了12.21%。极度放牧的再生密度剧减,可能是由于伊犁绢蒿极度放牧后贮存的营养物质较少。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4月15日,中度放牧伊犁绢蒿的再生高度只小于高度最高的轻度放牧,而在5月1日和5月15日,中度放牧伊犁绢蒿再生高度超过了轻度放牧,再生高度跃居首位,比重度放牧和极度放牧的再生高度分别高出了3.96cm、5.00cm。5月1~15日之间,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极度放牧的再生速度比4月15日至5月1日分别增加了0.82倍、0.21倍、0.49倍、2.32倍,在4月15日至5月1日,中度放牧再生速度最快,比极度放牧快3.02cm/15d,而5月1~15日,各个再生速度之间相差不大,再生速度最大值中度放牧比极度放牧快1.04cm/15d。由此可见,虽然放牧强度大能有较高的收获量,但是不利于的蒿类荒漠草地持续利用,在实际生产中不能只看当前利益,还要看长远利益;轻度放牧虽然有利于伊犁绢蒿生长发育,但在实际生产中达不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中度放牧是较为可取的,有利于蒿类荒漠草地的长期利用。

3.2 建议

3.2.1 狠抓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促进观念转变。

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与人们违背自然规律密切相关,滥垦滥挖、过度放牧、只用不建和盲目建设等现象,反映出人们的环保意识、草原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对此可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环保知识、生态现状、草原知识与法规、牧业政策以及草原与生态环境内在联系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草原不仅仅事关畜业发展,而且事关生态环境变化,事关国家经济建设全局,事关人类生存前程。以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并自觉投入到草原保护和建设中来。

3.2.2 以法治草,合理利用草原。

本着“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各级草原监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其执法职能,严肃查处非法开垦行为,使违法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切实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威严,遏制开垦势头,确保优良草场不再被开垦。确定草场适宜载畜量,严禁超载放牧,退化草场更应如此。逐步推行科学地划区轮牧制度,不断完善草场长期有偿承包责任制,强化草原使用费征管,促使牧民自己管理草原。进一步加强草原火灾和蝗虫危害的监控预报与防治,特别重视境外火、境外蝗的入侵,同时强化草原野生动物的保护。

3.2.3 运用科技成果,加快“三化”草原改良。

草原生态环境改善,最终体现在植被恢复上。恢复草原植被的有效途径有灌溉、施肥、围栏封育、补播、松耙、毒害草防除等。同时,应加强对草原生态综合治理的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使治理工作少走弯路,早见成效。

3.2.4 多方筹资,加大草原建设力度。

草原面积大,自然条件差,因此建设难度和所需资金较大,单靠国家投资很不现实,必须形成国家、自治区、地区、县市、乡场、村队和牧民个人共同投资的机制。国家是草原的所有者,投资比例可以大一些,牧民是草原的使用者和直接受益者,正常生产、必要建设也应舍得投入。应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申报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项目,争取国家扶持。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东部资金和外资进行草原建设。另外,收取的各项草原有偿资金也是草原建设经费不足的有效补充,应加强征管和合理利用。

摘要:通过对塔城—额敏地区蒿类荒漠放牧强度的研究, 确定中度放牧最有利于蒿类荒漠的长期利用, 并提出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蒿类荒漠,再生性,合理利用,放牧强度,塔城-额敏地区

参考文献

[1]许鹏.新疆草地资源及其利用[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1993.

[2]李振武, 许鹏.天山北坡低山春秋场优势种牧草的再生性能——Ⅱ.春秋牧场的合理利用[J].中国草地, 1994 (2) :45-48, 40.

[3]贾广寿.蒿属荒漠草地产量动态及预测方法的探讨[J].中国草地, 1993 (2) :19-26.

[4]石定燧, 司马义.巴拉提, 王俊玲, 等.新疆几种小半灌木蒿属植物生态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草地学报, 1991, 1 (1) :126-132.

[5]POLLEY H W, WILSEY B J, DERNER J D, et al.Early-successionalplants regulate grassland productivity and species composition:a removalexperiment[J].Oikos, 2006, 113 (2) :287-295.

[6]慕宗杰.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及治理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 (2) :48-49.

新疆塔城 第5篇

新疆省塔城地区纤检所开展双拥共建慰问活动庆祝八一谭湘丽报道:时值“八一”建军节,新疆省塔城地区纤维检验所干部职工代表带着慰问金前往乌苏市公安消防大队慰问,向武警官兵送去节日的问候,双方还进行了座谈,并签订《军民共建协议书》。

双方就如何做好消防安全工作、共同管理好乌苏辖区棉花加工企业进行了探讨。塔城地区纤检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程立彬表示,作为重点消防单位,始终将消防安全常抓不懈,定期检查消防设施,希望能和公安消防大队进一步加强沟通联系,经常性开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消防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干部职工的防火灭火能力,继续深化军民鱼水情。

乌苏市公安消防大队教导员李刚华表示,今后将与塔城地区纤维检验所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检查,全力消除乌苏辖区棉花加工企业各类不安全因素,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企业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新疆塔城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塔城市现有乡镇卫生院9所,村卫生室139所。恰夏镇是塔城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农业大镇,下辖17个行政村(包括1个牧业村),总人口约2.1万人,设有乡镇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20所。塔城市牧业医院服务15个行政村、1.6万多农牧民,现设13个医疗点,包括一个卫生服务中心(齐巴尔吉迭卫生服务中心)、1所卫生院和11所村卫生室。恰夏镇卫生院及牧业医院所服务地区均具备典型的农牧区特点,其村卫生室的总体情况能够代表塔城市农牧区的平均水平。本研究于2015年7—8月,采用典型抽样抽取恰夏镇卫生院和牧业医院为调查现场,对其所属的31所村卫生室(恰夏镇卫生院20所、牧业医院11所)及36名卫生人员(恰夏镇卫生院20人、牧业医院16人)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选取5名乡村医生和2名护士(恰夏镇卫生院乡村医生3名、护士1名,牧业医院乡村医生2名、护士1名)进行深度访谈。

1.2 调查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采用“村卫生室调查表”和“卫生人力资源调查表”对31所村卫生室及36名卫生人员进行调查。调查表为课题组参照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机构调查表,以卫生服务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新疆农牧区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设备、卫生人力配置现况及卫生服务功能设计而成。

“村卫生室调查表”由1名研究生和1名精通汉语及哈萨克语的卫生人员征得各村卫生室负责人同意后逐条填写,如有需要由哈萨克族调查员进行翻译。主要内容包括:(1)村卫生室的基本情况,如服务人口数、服务半径;(2)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配置情况,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标准》[5],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应≥60 m2,应符合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和药房“四室分设”的建设标准,应配置基本设备29项;(3)基本医疗服务开展情况,包括常见病诊断、常见病中医诊疗、急救基本处理、家庭出诊等服务项目,以及诊疗人次、年出诊人次、转诊人次;(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国家规定的十一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慢性病管理等。共发放问卷31份,回收有效问卷31份,有效回收率100%。

“卫生人力资源调查表”由1名研究生和1名精通汉语及哈萨克语的卫生人员征得36名卫生人员同意后逐条填写,如有需要由哈萨克族调查员进行翻译。主要内容包括卫生人员的年龄、民族、学历、职称、是否取得执业资格及执业资格类别。共发放问卷36份,收回有效问卷36份,有效回收率100%。

1.2.2 深度访谈

由1名研究生采用自行编制并由专家研讨修订的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对纳入的7名关键知情人进行深度访谈。访谈时间为30~40 min,征得受访者同意后进行记录并录音,对无法用汉语沟通的受访者,由哈萨克族调查员进行翻译。主要内容包括卫生室卫生服务开展情况、存在问题、改进服务能力的建议等。

1.3 统计学分析

定量资料采用SPSS 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转录原始资料、编码及分析,提炼出相关主题。

2 结果

2.1 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

31所村卫生室服务总人口25 714人,平均每所村卫生室服务人口829.5人,平均服务半径3.5 km,最远的村卫生室距市区300 km。

2.2 房屋建设和设备配置情况

2.2.1 房屋建设情况

31所村卫生室平均业务用房面积为(81.2±1.2)m2,面积最小的仅20 m2,最大的320 m2(服务4个村);7所(22.6%)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60 m2;18所(58.1%)村卫生室未达到“四室分设”的建设标准;6所(19.4%)村卫生室设立在村医自己家中或村文化室内,没有独立业务用房。

2.2.2 基本设备配置情况

村卫生室平均配备基本设备17.9项,配备率为61.7%。其中,仅有4所能达到100%的配备标准。31所村卫生室均基本配备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常规设备,配备率在75%以上的设备只有4种,大部分设备配备率在30%~75%之间。紫外灯、高压灭菌锅、消毒盛器等消毒设备配置率低于70%,慢性病管理设备(如体重秤、氧气袋、针灸器具、健康宣传板等)的配备率低于50%(表1)。

2.3 卫生人员基本情况

31所村卫生室卫生人员总数为36人,其中乡村医生28人,护士8人;平均每千农牧人口拥有卫生人员1.4人,平均每所村卫生室有乡村医生0.77人;5所村卫生室无乡村医生,各配备1名护士;卫生人员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38.5±9.5)岁;哈萨克族20人(55.6%);中专及以上学历27人(75.0%),无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执业资格24人(66.7%),其中18人(75.0%)具备乡村医生资格(表2)。

2.4 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2.4.1 基本医疗服务

26所(83.9%)村卫生室开展常见病诊断、静脉输液、肌肉注射和家庭出诊服务,急救基本处理和常见病中医诊疗服务开展严重不足,开展率分别为48.4%、12.9%(表3)。2014年年诊疗人次数在26~1 500之间,中位数为200人次;年出诊人次数在12~190之间,中位数为50人次;年诊疗人次数排在前五位的疾病分别是感冒、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类风湿关节炎。

2.4.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31所村卫生室已广泛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孕产妇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完成较好,开展率均在80%以上。但在婴幼儿健康管理、产妇产后42 d健康检查、传染病处理、卫生监督协管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开展率低于50%,亟待加强(表4)。

3 讨论与建议

3.1 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水平不容乐观,农牧民切实所需的医疗设备配置严重不足

31所村卫生室中,22.6%业务用房面积<60 m2,58.1%未达到“四室分设”的建设标准,且仍有19.4%的村卫生室设立在村医自己家中或村文化室内,最小业务面积仅为20 m2,条件简陋,就医环境较差。可见,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并不乐观,其主要原因是建设资金不足。基于地域及农牧业生产的需要,农牧区多分布在山区,交通不便,居民居住较分散,导致村卫生室点多、面广、线长。与普通农村相比,农牧区村卫生室的房屋建设和服务运营成本较高。在基本设备配置方面,29项基本设备每所村卫生室平均配备17.9项,配备率为61.7%,明显低于普通农村地区(82.6%)[6]。紫外灯、高压灭菌锅、消毒盛器等消毒设备配置率均低于70%,易发生交叉感染,不利于感染疾病的预防。调查显示,除感冒外,村卫生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年诊疗人次数分列二、三、四、五位,而用于这几类慢性病管理的设备,如体重秤、氧气袋、针灸器具、健康宣传板等配置严重不足(<50%)。另外,电脑配置率也不高(仅为22.6%),不利于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和乡村一体化管理。通过访谈牧业医院的村医发现,虽然绝大多数哈萨克族牧民已定居,但传统的随季节变化转场放牧仍是牧民的主要生计方式,如何满足牧民放牧时的卫生服务需求是当地卫生机构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作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卫生服务的硬件保障,其配置率直接影响卫生服务能力[7]。本研究显示,农牧区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水平不容乐观,农牧民切实所需的医疗设备配置严重不足。鉴于此,建议当地政府一方面增加财政投入,根据农牧区气候地貌、抗震设防及采暖保温要求,合理规划,尽早完成未达标村卫生室的房屋建设。另一方面加大医疗设备投入比例,根据服务半径、服务人口数、农牧民患病情况合理配置医疗设备,提高消毒设备(紫外灯、高压灭菌锅、消毒盛器)和慢性病管理设备(体重秤、氧气袋、健康宣传板等)的配置率。此外,各村卫生室可增添血糖测量仪,用于农牧民糖尿病管理。与此同时,考虑牧民放牧的流动性及牧区多以高山牧场为主,建议政府建立移动帐篷式的流动医疗服务点或村卫生室,满足牧民转场放牧时的卫生服务需求[8]。

3.2 卫生人员匮乏、业务素质偏低是制约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

本调查显示,调查地区平均每千农牧人口拥有卫生人员1.4人,低于新疆和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新疆和全国分别为1.64人和1.67人[9])。平均每所村卫生室有乡村医生0.77人,且有5所村卫生室无乡村医生,各配备1名护士,提示卫生人员严重匮乏,尤其是乡村医生。36名卫生人员中,75.0%为中专及以上学历,仅有66.7%的卫生人员具备执业资格,其中,具备乡村医生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者分别占75.0%和8.3%,均低于李彬等[10]研究调查显示的93.5%和10.5%,同时也与国家要求的“到2015年,农村地区乡村医生要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其中85%的乡村医生完成向执业助理医师的转化”[11]的目标相差甚远。在职称方面,无职称者所占比重较大(75.0%),远高于刘瑾等[12]调查研究的结果(45.3%)。值得关注的是,调查中1/3的卫生人员未取得执业资格,无证行医现象普遍,结果令人堪忧。且有55.6%的卫生人员为哈萨克族,少数民族人员的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质量,这与国内研究结果一致[13]。由此可见,与普通农村相比,农牧区村卫生室在人力资源方面呈现以下特征:(1)卫生人员匮乏问题更加严峻;(2)在职卫生人员“二低一高”现象(即学历、职称低,无执业资格比例高)明显;(3)卫生人员以哈萨克族为主。通过访谈发现,卫生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牧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其主要原因在于现行工资待遇差、缺乏吸引力。一方面在乡村一体化管理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背景下,乡村医生承担的卫生服务工作不断增加,而医疗收入却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与普通农村相比,农牧区地处于偏远、地域辽阔,村卫生室存在服务点多、线长、服务半径大等特点,为满足农牧民卫生服务的需要,当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农牧区巡回医疗工作,无形中增加了乡村医生的工作量,加之农牧区经济发展滞后,交通不便,生活工作条件艰苦,卫生人才匮乏现象日益突出。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指出,乡村医生队伍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障乡村医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必须要重视并尽快解决的问题[14]。政府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掌舵者,应以政策为导向,做好“源头设计”,改善农牧区卫生人才匮乏的困境。建议:(1)基于农牧区的偏远性、落后性、多民族性等特殊性制定适合农牧区的、差异化的人才吸引优惠政策。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首先,提高农牧区卫生人员的工资待遇,尤其是乡村医生。除基本工资外,每月可按服务半径、服务人口数及工作年限的长短给予额外补助。其次,制定针对农牧区乡村医生的职称晋升和考评制度,考虑到农牧区乡村医生以哈萨克族为主,学历水平和业务水平较低,适当降低职称晋升的标准,以临床实践技能为主要评审依据,弱化外语及科研要求。(2)加快“人才制造”,为农牧区定点定向培养适用的卫生人才。塔城市农牧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可选拔当地综合素质较好、具有培养潜质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员到医学院校定向培养,形成医学院校与村卫生室的有效对接与联动体制。(3)加强持证上岗监管,严格实施乡村医生执业资格制度,同时完善乡村医生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加强其业务能力培训,尤其要加强哈萨克族村医的教育培训,逐步改善和提高其学历、职称结构及专业水平。

3.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普遍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呈弱化趋势

《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近期医药卫生领域改革的重点,乡(镇)卫生院要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并指导村卫生室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5]。调查显示,31所村卫生室已广泛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牧区“重医轻防”局面所有好转,但开展得还不够深入且各类项目之间开展较不平衡。在婴幼儿健康管理、产妇产后42 d健康检查、传染病处理、卫生监督协管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当地农牧民受其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地域及经济水平的影响,成为慢性病、传染病、婴幼儿及孕产妇死亡的高发人群[16]。鉴于此,村卫生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要突出地方特色,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应结合农牧区卫生需求的实际情况,重点加强慢性病、传染病、婴幼儿及孕产妇管理等服务工作。

相比之下,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呈现弱化的趋势。一方面调查中5所村卫生室因无乡村医生执业,均未能开展基本医疗服务,管辖的农牧民只能在临近的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寻求医疗服务,而由护士提供的建立健康档案、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孕产妇健康管理等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牧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已开展基本医疗服务的村卫生室,绝大多数只提供常见病诊断、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等简单诊疗服务,急救医疗和国家提倡的“简、便、效、廉”的中医诊疗技术开展甚少,哈萨克族民族医药的开发更是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农牧民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访谈也发现,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较低,多数村卫生室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基本医疗服务开展相对不足。总体而言,农牧区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较为薄弱,离“农村居民小病不出村”的目标相差甚远,有待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弱化势必会影响到村卫生室的卫生服务能力,乃至整个农牧区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原因在于高素质卫生人才的匮乏,应根据实际情况构建适合农牧区的、差异化的人才吸引优惠政策,同时有效落实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因地制宜地为农牧区开展卫生服务提供必需的医疗设备,提高设备配置水平,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网底”的服务功能,提升农牧区村卫生室的卫生服务能力,使其在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就诊新格局中发挥最大作用,进而促进塔城市农牧区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新疆塔城 第7篇

新疆塔城市托里县一中是初高中一体的民族学校, 到目前为止有学生2800余名, 其中主要以哈萨克族为主。这所中学是在1950年创建的, 至今有着65年的历史。2002年就开始尝试着开设双语班, 但是由于当时的师资力量不足、软件硬件设施条件不太完善等原因并没有开设成功。真正的双语班是2010年9月开始设立的。由于这是一所民校, 当地多以哈萨克族为主, 并且主要是县城周边农牧民的子女, 所以汉语水平较低, 对汉语的重视程度也低。虽说汉语教育从70年代就开始了,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使得汉语教学一直成为一个难题。为此, 课题组对该校进行了调研, 对哈萨克族中学生的汉语学习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

二、哈萨克族中学生的汉语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汉语学习的现状

该校将汉语分为普通班和双语班, 普通班指的是汉语水平低的班级, 教学中只有汉语课是用汉语来讲授, 其他课程是用哈萨克语来讲授。双语班是指学生的汉语水平相对来说是好的, 也有的是从汉校转来的, 双语班所有课几乎都是用汉语来讲的。两个班的差距很大, 比如汉语成绩, 在普通班, 汉语及格人数是班里人数的10%左右, 在双语班来说汉语的及格率是80%以上。这样的差距使得两个班级的汉语学习趋向于两个极端化, 汉语好的班级学生汉语越来越好, 而汉语差的班级, 例如, 普通班的汉语则是越来越差。这种差距也会给普通班的学生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 导致他们的汉语水平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 汉语学习存在的问题

1. 缺乏语言环境, 学生对汉语学习不重视

据调查, 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县城周边的牧场上,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不用汉语交流, 因为在牧场上都是哈萨克族, 都使用母语沟通, 只是会说很简单的交际语言, 例如:“你好、再见、谢谢、多少”等等最日常的话语, 他们本身觉得在牧场上不需要别的语言来交流沟通也没有这个必要, 所以他们对汉语的重视度很低, 心理上对汉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访谈中了解到, 他们都认为“汉语学不学都一样, 对将来并没有什么大碍, 自己也不会离开牧场”等态度来看待汉语学习。这种自身对汉语不认同的学习态度是影响汉语学习的主要问题之一。

2. 汉语师资力量缺乏, 汉语教学水平偏低

据了解, 有部分学生是到了中学才开始真正的接触汉语课程的, 他们有的是小学阶段在牧场上的小学, 因此, 汉语基础也比较差。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该校汉语教师极其缺乏, 有的也不是专业的汉语教师, 自身汉语水平不高, 汉语课程经常被其他课程所取代。而且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教师, 汉族教师非常少, 所以这些少数民族教师中除了一部分“民考汉”教师汉语水平较高外, 许多“民考民”教师汉语水平不高, 离使用汉语授课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另外, 教师普遍缺乏对中学汉语教学基本规律和特点的研究, 课堂教学也主要以讲授法为主, 而且有些汉语专业素养不够的老师在教授课程时往往出现自己读错汉字、解释错汉字或语句的现象, 这都导致了汉语教学质量不高。

3. 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我们在调研中, 学生没有意识到汉语学习的重要性, 缺乏追求汉语知识的愿望, 甚至将汉语的学习看作为一种负担。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汉语学习兴趣不高, 没有一个正确学习汉语的动机。大部分学生认为, “学汉语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而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也没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汉语虽然是一门基础课程, 并且觉得学汉语很难, 于是逐渐放弃学汉语的念头。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 有些汉语的教学方法过时了, 加上部分教师上课时教学方法老套, 总是照本宣科, 这样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最后也就使学生失去了汉语学习的兴趣。这样由于受到内部和外部动因的阻碍, 也影响了学习汉语的效果。

三、应对策略

(一) 加强学生对汉语重要性的认识

汉语是国内使用频率和范围及信息承载量最广、最高、最大的语言。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 国际交往范围的扩大, 汉语的影响力和使用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各少数民族在这个信息时代, 也可以通过学习汉语来掌握大量信息, 促进自身发展和民族现代化。少数民族学生虽然在汉语学习的同时也学习本民族的语言, 但是要明确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因此, 在汉语教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阐释汉语学习的重要性, 让学生重视汉语学习。

(二) 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素养

在这所中学为少数民族学生授课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哈萨克族老师, 据了解, 有一定比例的民族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汉语授课制度, 经常使用民语来授课。这对学生的汉语学习和今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教师应认识到汉语授课的重要性, 严格执行汉语授课制度。还有要定期组织汉语教学组教师进行经验交流、教法探讨等活动, 教师不能只局限于“传递-接受”式的教法, 要积极构建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尽量想办法活跃课堂气氛,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丰富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

在汉语教学中要落实知识要点, 理清知识线索。汉语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比较零碎, 散落, 庞杂, 但是汉语有着自己的特点, 规律, 有一定的框架。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夯实基础, 落实到每一个知识点、每个字词怎么运用、每句子的语法结构等都要牢固的掌握, 这是提高汉语水平的基础, 另外就是对于知识的归类总结, 把零碎的知识点都串起来, 了解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而且要在每一部分学习结束时就要开始归纳总结其知识点掌握基础知识, 这样在以后的学习或考试中可以很快的想到知识点也能长久的记忆。增强基础知识还有一点就是加强训练, 可以大量的做题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 让学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先学懂汉语最基础的字词句, 然后记住这些字词句, 最后运用字词句。不断的巩固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 对以后的汉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也能轻松的学习其他的内容。

(四) 提高民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汉语教学中最好的是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这样在汉语教学课堂中就能轻松一些。在教学中能够提前预习, 通过预习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 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提高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又能提高汉语能力。学生对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通过查字典, 相互讨论解决等方法, 提前简单的了解学习课文梗概, 就能更快的进入教师创设的环境内, 甚至还能去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大大提高自信心, 提高汉语学习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必须通过自己主动思考和自己的实践去获得知识。教师也要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 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创设自学的气氛。这样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后期的汉语教学中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汉语成绩, 也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 让学生汉语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五) 培养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和动机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要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汉语的兴趣, 那就得在学习汉语过程中设定一些小目标, 目标不宜过大以免自己达不到, 最好从自己努力达到的目标开始不断进步可以提高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如每天读写几个词语, 每天背诵一篇文章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教会学生用学得的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积极参加举办的任何与汉语有关的活动, 比如演讲、设置情境话剧等, 不但能巩固知识, 还能带来自我成功的喜悦情绪, 学生就会慢慢重拾信心, 确立良好的汉语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沙吾丽·达列力汗.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 2014.

[2]赵燕.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语文双语教学的双重性思考[J].现代语文 (学术综合版) , 2014.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